人教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共3课时)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共3课时)
4.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模拟大气运动过程,加深对大气运动规律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观察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大气运动的规律。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大气运动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3.设计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大气运动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分享、互助、进步的快乐,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总字数:1011字。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如地球自转和公转、世界地理分布等,为学习大气运动打下了基础。然而,大气运动作为地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抽象性和复杂性可能对学生理解造成困难。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大气现象的观察和体验程度不一,可能影响他们对大气运动知识的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2.提问:“为什么地球会出现这么多的气候现象?”让学生思考气候变化的原因。
3.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球自转和公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阐述大气运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二)讲授新知(500字)
1.介绍大气层结构及各层特点,强调对流层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
3.强调作业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特别是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过程,如热力环流、大气波动等。
3.结合地球五带划分,讲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
4.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视频等,生动展示大气运动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word文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word文档

教学设计《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包括两个教学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重点。

热力环流是承接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下节学习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基础,更是整个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整章的知识基础,所以尤为重要。

二、【学情分析】海陆热力性质与大气压强为初中所学,早已忘记,高中要回顾旧知,为学新知做铺垫。

近几年的高一新生生活常识欠缺,热胀冷缩有所了解,但空气受热作上升运动的相关生活常识了解甚少。

刚上新高一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学生的学情,特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二)重点难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四、【教法学法】【教法】利用实验视频创设情境,学生们观察,总结规律,生活实例感受规律的生活应用。

利用动画明确原理,动态掌握大气的运动状况,形成原因,引导学生总结热力环流规律,引导学生以简图的形式展现热力环流的过程,明确、强调热力环流的画法关键。

教师绘生活实例简图测试,巩固热力环流的画法。

【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实验视频、动画观察,小组合作,总结规律,生活运用,体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五、【教材调整】这部分知识课文中安排在热力环流前,符合大气运动的逻辑顺序---先受热,然后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讲解热力环流。

我将两个知识点倒序来讲,因为后者热力环流难于理解,课堂的前二十分是黄金时段,所以利用黄金时间,学生们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用来讲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六、【教材设计及流程】《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提示:注意观察香束产生的烟雾在玻璃缸内的运动状况。

提问:①热水盆与冰块盆垂直方向上空气运动的方向?②玻璃缸内空气运动时针方向。

教师强调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方式。

(二)生活实例初体验(3分)介绍初中海陆热力性质。

举生活实例(如下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画热力环流的关键—知道哪里冷,哪里热,热,垂直方向上空气上升;冷,垂直方向上空气下降。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课标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课标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设计】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讲授过程】第一课时热力环流【新课导入】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

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1.2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图示、模型等辅助手段,帮助他们理解基本概念。
-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更复杂的数据和案例,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3.实践探究: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观测和实验,如使用温度计、风向仪等工具,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热力环流的知识。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回顾重点: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如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实际大气运动现象等。
2.归纳总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热力环流的知识点,加深理解和记忆。
3.情感态度培养:强调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4.学习评价: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优秀学生,关注并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3.学习兴趣: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各异,通过联系实际生活和时事案例,激发学生对热力环流现象的好奇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思维能力: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时,往往需要运用跨学科知识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前置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天气、气候等基础知识,对大气运动有一定的了解,但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形成机制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2.认知水平: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成熟,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推理能力,但热力环流涉及到的空间想象和综合分析能力较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导和拓展。
4.批判性思考题: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问题探讨:针对热力环流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如气候变化、城市热岛效应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能够说明热力环流的原理;3、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增强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4、能够根据等压面的凹凸,学会比较气压的高低;5、能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现象,如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了解热力环流产生的原因和形成过程;2、通过讲授、引导和练习,掌握热力环流的原理和气压、气温高低判断的方法;3、通过合作探究、知识迁移,说明热力环流的应用部分的原理并熟悉其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理解热力环流原理,并了解各个类型的热力环流。

(二)难点掌握温压关系和风压关系,并通过等压面图的判读来比较气压、气温的高低。

三、教学方法(一)教法跨学科结合教学法(气压与密度的关系)、传统讲授法(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分析)、实验演示法(热力环流实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验证实验)、合作探究法(热力环流的应用——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二)学法自主学习法(气压、等压面等的知识)、实验观察法(热力环流实验)、合作探究学习法(热力环流的应用)、习题演练法四、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实验器材、微视频。

五、教学设计【导入】教师: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

其中提到巴山夜雨,巴蜀之地为何多夜雨呢?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山坡和谷地之间存在热力环流,而什么是热力环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问题——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之热力环流。

【实验探究——明效大验】教师:下面我将通过实验来演示这个现象。

我在玻璃缸的两侧分别放一盆热水和一盆冰水,将玻璃缸顶端盖住形成一个较密闭的环境,把香点燃插入冰水的上方。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学案例(共3课时)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学案例(共3课时)
2.引导学生分析大气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如提问“为什么夏季普遍高温,冬季普遍寒冷?”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促进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1.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共同分析地球表面温度差异的原因。
2.引导学生分工合作,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一部分内容的探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优秀教学案例(共3课时)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为“人教版地理必修1”的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主要探讨地球表面温度差异引起的大气垂直和水平运动。作为特级教师,我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科特点,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旨在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理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表面温度差异的图像,引起学生对大气运动的兴趣。
2.播放实例动画,如锋面系统的形成和气旋的运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运动的现象。
3.提出问题:“为什么赤道地区温暖而两极地区寒冷?”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表面温度差异的原因。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3.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在课堂结束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课堂中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鼓励他们互相鼓励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多方面。
5.信息技术的运用:本节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展示大气运动的三维图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运动的过程。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形成的地理现象。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

2.受热过程(1)过程1——地面增温太阳辐射能的大部分穿过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被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温度上升。

(2)过程2——大气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而升温。

3.意义(1)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

(2)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1)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2)意义:实现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形成各种天气变化。

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1.大气逆辐射只发生在晚上。

(×)2.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 A )A .太阳辐射B .地面辐射C .矿物能D .地热能3.地面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

(√)4.近地面低压处等压面下凹,高压处等压面上凸,高空相反。

(×)5.高空气压高说明气温低。

(×)[问题探究]结合教材P28图2.1大气的受热过程。

讨论完成问题。

探究1 根据上图,先将下图中的内容填充完整,然后说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提示:通过填充内容可以基本了解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转换过程,填充内容如下: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源泉,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表的过程中,只有少量被大气吸收,大部分被地面吸收,地面升温;地面向外释放热量,形成地面辐射,地面辐射的热量被近地面大气吸收而升温;大气向地面方向辐射热量,即大气逆辐射,使地面损失的热量得到一定补偿,因此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探究2 为什么近地面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提示: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海拔低,离地面近,获得的地面辐射热量多,气温高;海拔高,离地面远,获得的地面辐射热量少,气温低。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

1.大气的根本热源: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2.大气的受热过程: 暖暖①②③_______________力,其特征是始终_______于等压线,并由气压。

该力大小与风速快慢成______(正比或反比)力,其作用是使风速,其方向始终与风向______________力,其特征是始终与风向_______,_____中画出一力作用时A地(北半球)的“理想风”。

指向,。

中画出二力作用时地B地(南半球)高空风。

地(北半球)三力作用时的地面风指向,,北半球偏,南半球偏。

【诊标】1.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A.减弱① B.增强②C.减弱③ D.增强④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D.④减弱2012年10月12日早,天津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

下图为城区海棠立交在浓雾中若隐若现。

回答3~4题。

3.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C.浓雾削弱了太阳辐射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4.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5.读图,下列各点关系正确的是( )A.图中四点气压:C>B>A>DB.高空中空气由D处流向B处C.近地面A处温度高于C处D.A、B、C、D之间不可能形成热力环流6.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

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7.下图表示的热力环流中,错误的是 ( )下图中的甲图表示某海滨地区海洋与陆地表面气温日变化,乙图表示同一海滨地区海陆之间气流运动特征,回答8—9题8.由甲图可知乙图出现时间为A6时---18时 B18时---次日6时C8时---16时 D16时---次日8时9.产生甲乙两图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季节变化不同 B海陆间热力性质的差异C 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D受地形条件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大气运动与气候变化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本节课所学的大气运动原理,分析并解释以下气候现象:
a.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原因。
b.为什么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c.针对所在地区,分析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如地球自转、公转等,为本节课学习大气运动奠定了基础。然而,大气运动的概念较为抽象,涉及物理、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在理解大气运动原理时,可能会对热力学概念、气压差等知识点感到困惑,需要教师耐心讲解、举例说明,帮助学生建立起直观的认识。
3.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和提问。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大气运动知识的掌握,如:
a.解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b.运用GIS软件分析特定时间点的全球气压分布,并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
c.结合我国地理位置,分析大气运动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4.增强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关爱自然的情感。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为主题,结合学科知识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理解其对气候的影响,为后续地理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气压差产生的风等概念。

人教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人教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 教学设计》

人教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标”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其行文主线为:太阳辐射致使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而大气热力环流是阐述大气运动的一个基本原理。

分析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需要借助一些原理示意图如海陆风、城市风等图文资料加以辅助说明。

【教材分析】本节课包括三部分知识,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其中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学生以后学习天气系统、气候储备基础知识。

从本节内容来看,总体思路是: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造成地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产生高低气压差异,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

而地表受热的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中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共同构成了热力环流。

本节课的内容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是“大气运动”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属于高中自然地理部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热力环流”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规律和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重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的重要理论依据。

【学情分析】针对学生初中阶段地理常识匮乏、地理基础薄弱、地理思维尚未形成的现状,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学科知识迁移能力较差。

而高中地理必修1是集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的综合学科,属于自然科学的重要内容,各学科知识交叉性比较强,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推理能力和学科综合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适当运用初中阶段的物理及其他自然科学的常识加以辅助说明,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理解举例说明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通过绘制热力环流过程示意图,区别大气发生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原因,分析热力环流的原理;结合生活体验简要分析生活中的诸如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等大气现象所蕴含的热力环流的原理;运用热力环流原理简要说明城市中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和城市绿化带空间布局。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教案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课前预设:
课题
热力环流
教材
分析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教材选择了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的大气水平运动进行了分析,并以“由因导果”的方式用图表展示出来。本部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因果关系的推导和联想,发展学生的理解记忆。
课程
标准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热力环流过程。
深入到学生中,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和绘图,鼓励学生动手去做。
深入到学生中,指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上黑板画图,给予掌声。
(三)、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
教师活动
活动目的
备注
1、小结课堂内容,巩固课堂效果。
2、作业布置
①地理观察:观察自然界中其他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并试做出解释。
②地理绘图:绘制“山谷风”和“城市风”热力环流示意图。




知识与技能
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能解释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多媒体视频、图片和板图的绘制,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学习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情感态度
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树立“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思想。
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和动手能力,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帮助学生,检查、订正作业。
附图:
热力环流示意图(1)
热力环流示意图(2)
“海路风”示意图
(四)、板书设计
二、热力环流
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正向推导过程图)
2、热力环流的形成
(热力环流示意图)
3、热力环流的应用
(海陆风示意图)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2.教学重难点(1)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城郊环流形成。

二.学生分析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尽管现在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在现有加强初中地理教育的前提下比以前学生有所提高,但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

而本节的重难点都集中在对热力环流的理解和运用上,课堂上教师运用书上插图、多媒体、板图,并结合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对相应知识进行讲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一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一分析推理运动过程一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一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Flash动画和幻灯片,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五.教学方法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2章第1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2章第1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习目标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掌握热力环流中近地面气温、气压、气流运动的特征;3、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

学习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学习难点等压面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一、热力环流结合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参照教材,自己独自画出热力环流过程。

2、通过画图,总结热力环流的过程冷热状况垂直运动状况气压高低变化水平运动状况A受热________ 近地面____________高空______________由_________向_______运动B、C受冷________ 近地面____________高空______________由_________向_______运动3、等压面图的判读技巧气压分布特点和等压面弯曲规律①同一等压面上的气压值;②在垂直方向上,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值;③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的地方气压,下凹的地方气压。

④高空和近地面的气压状况总是。

⑤A、B、C、D四处的气压值由大到小为。

4、下面是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试用热力环流阐释其环流过程。

(1)海陆风(2)山谷风(3)城市风城市规划中应将绿化带、卫星城、污染严重的工厂如何布置?课堂小结:课堂练习:1、下图中热力环流的正确画法是()2、读“北半球某地区上空等压面状况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两个等压面中数值较大的是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

(2)C、D两处气压较高的是______。

(3)仅考虑热力因素,在图中A、B、C、D间画出海陆间的热力环流。

(4)此时,北半球为________季(节),判断理由是____ ____ 。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必修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标”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其行文主线为:太阳辐射致使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而大气热力环流是阐述大气运动的一个基本原理。

分析大气热力环流的过程需要借助一些原理示意图如海陆风、城市风等图文资料加以辅助说明。

【教材分析】
本节课包括三部分知识,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其中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学生以后学习天气系统、气候储备基础知识。

从本节内容来看,总体思路是: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造成地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产生高低气压差异,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

而地表受热的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中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共同构成了热力环流。

本节课的内容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是“大气运动”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属于高中自然地理部分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热力环流”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规律和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重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的重要理论依据。

【学情分析】
针对学生初中阶段地理常识匮乏、地理基础薄弱、地理思维尚未形成的现状,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学科知识迁移能力较差。

而高中地理必修1是集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知识的综合学科,属于自然科学的重要内容,各学科知识交叉性比较强,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推理能力和学科综合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适当运用初中阶段的物理及其他自然科学的常识加以辅助说明,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
理解举例说明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通过绘制热力环流过程示意图,区别大气发生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原因,分析热力环流的原理;结合生活体验简要分析生活中的诸如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等大气现象所蕴含的热力环流的原理;运用热力环流原理简要说明城市中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和城市绿化带空间布局。

【教学重点】
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原理
【教学策略】
通过热胀冷缩的相关现象帮助学生形成大气发生垂直运动的感性认识;借助初中物理知识空气密度与气压的关系,分析由空气密度变化导致的气压变化,由此归纳总结得出热力环流的过程及原因;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分析相关的热力环流原理,巩固所学知识;利用生活体验和案例,运用热力环流原理指导实践活动,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意识。

【教学用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观察学生绘制过程,结合学生
绘制过程简要评述。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面冷热不均→大气的垂直运
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产
生高低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共
同构成了热力环流的过程。

学习状况,以便于
课堂纠、释疑,提
高课堂教学效率,
实现教学目的。

对于热力环流高低气压的形成
和比较,特别强调两点:气压随海
拔高度增高而降低,即近地面气压
通常高于高空;热力环流过程中,
大气水平运动中高低气压差异只在
同一水平高度上比较。

认真倾听,回
答相关问题。

学生反思通过
绘图环节,认识热
力环流的形成过
程,教师着重强调
梳理,突破重难点。

【问题4】生活中有很多热力环
流的现象,请试举几例。

根据学生回答状况加以点评。

学生根据生活
体验举例。

预设:工厂的
烟尘会周边地区沉
降、海岸白天和夜
晚的风向差异
通过举例达到
举一反三的目的,
增强学生运用地理
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的能力。

练习反馈
【练一练】
多媒体展示海、陆风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示意图
并简单解说。

学生自主完成
学案上的海、陆风
习题,并上讲台绘
图并解说相关过程
通过及时训
练,由学生上台解
说绘图过程,既能
检验学习效果,又
能锻炼学生的语言
组织和表达能力,
增强地理原理的内
化过程。

纠错释疑
针对学生的绘图过程和解说内
容,进行点评,对于学生表述不够
准确的内容进行纠正。

学生认真听
讲,并结合自己的
练习做好相关订
正。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阅读学案资料——城
市热岛环流,简单描述城市热岛环
流的形成过程及条件。

布置学习任务。

学生认真阅读
材料,简单归纳出
“什么是城市热
岛”、城市热岛环流
形成的过程及原
因。

学生通过阅读
材料归纳整合信
息,逐步形成信息
获取、筛选能力。

【问题1】简要说明城市热岛环认真阅读学案通过案例探究
流形成的原因。

展示“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形成过程。

资料,归纳“城市
热岛环流”的形成
过程及原因。

预设:城区温
度高于郊区,城区
与郊区之间形成了
冷热差异。

锻炼学生的知识迁
移能力,巩固课堂
教学成果。

【问题2】城市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布局在图中什么位置?请简要说明理由。

结合示意图认
真分析图中各点所
处位置和工厂污染
特点,依据“城市
热岛环流”过程判
定相应位置。

预设:有大气
污染的工厂应布局
在郊区空气下沉区
之外,避免污染物
随近地面风流入城
市。

利用社会生产
实践活动说明“热
力环流”的实践意
义,增强学生理论
联系实际的意识。

【问题3】城市绿化带应布局在图中什么位置?请简要说明理由。

结合示意图认真分析图中各点所处位置和绿化带的功能,依据“城市热岛环流”过程判定相应位置。

预设:城市绿化带应布局在下沉区之内的区域。

课堂小结
因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
流称之为热力环流,包括大气的垂
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生活中有大量
热力环流的实例,因此在生产生活
实践中需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指导
相关实践活动。

对照课本和学
习笔记,认真梳理
课堂学习内容。

梳理教学过
程,突出教学重难
点,培养学生归纳
总结的能力。

练习巩固
布置练习任务,学案上“填空”
和“拓展延伸”两部分练习。

根据学生做题状况进行个别指
导,帮助厘清概念和思维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
学案习题。

强化学生对所
学知识的记忆,进
一步巩固所学知
识,培养学生自主
学习能力。

【板书设计】
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概念
二、热力环流成因
三、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四、热力环流实例及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