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所精神的老旧社区空间改造研究
基于TND理论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改造策略研究——以成都市八二信箱为例
物,也最能凸显热带风情,主要种植于熏香池周围搭配复层灌木芭蕉、旅人蕉及花叶良姜、肾蕨、龟背竹等形成层次丰富的泡浴空间。
入口广场北面与无边际泳池之间的隔离花带以茉莉为主,凸显植物主题,南面种植竹子,柔化建筑立面的同时起到隔离的作用。
露华池周围的植物以竹子为主,搭配茉莉、春羽、广东万年青等植物,打造幽静的空间。
枯山水景观区的植物种类较少,但却最为精致、简洁、灵动小巧,主要选用造型松树、柏树和罗汉松搭配红枫及苔藓,极具禅意。
其余泡池区域根据种植结构搭配以观叶、观花植物如芭蕉、花叶良姜、朱蕉、鸡蛋花等植物,其中相间种植茉莉花,嗅觉上清新淡雅,视觉上清爽简洁。
4结语随着休闲的普及和人们对休闲形式的需求,亚热带风光正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受到人们的重视。
通过大量阅读亚热带植物、温泉及植物造景的相关资料,了解亚热带植物、温泉区植物的特点,总结出亚热带温泉区植物配置的原则。
结合实际的项目案例,在温泉这一背景下,因地制宜地选择和配置亚热带植物,充分发挥亚热带植物景观的地域性、舒适性、康疗性以及景观性,打造优美的、极具地域特色的亚热带温泉区泡浴环境。
(收稿:2019-11-12)南亚热带地区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探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2]卢圣.植物造景[M].气象出版社,2004:15.[3]高传友.新加坡植物园热带园林植物景观营造分析[J].广西农学报, 2016,31(1):37-41.[4]姜海凤,刘荣凤.热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36(21).[5]魏媛媛.温泉酒店温泉区设计研究———以平阴温泉酒店温泉区设计为例[D].山东建筑大学,2017.[6]谷永丽,高成广.富民县“石境汤泉”温泉度假区植物种植设计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5).[7]李房英,吴少华,雷波.福州市园林绿化植物应用调查研究[J].城市生态,2002,15(1):50-51.季桂芬(1993-),女,汉,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风。
《2024年基于空间行为分析的老旧住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研究——以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生活区为例》范文
《基于空间行为分析的老旧住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研究——以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生活区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老旧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问题逐渐凸显。
这些住区在空间布局、设施配置以及居民活动需求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亟需进行更新改造。
本文以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生活区为例,基于空间行为分析的方法,探讨老旧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更新策略,以期为相关住区改造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区域概况东高地生活区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是一个典型的老旧住区。
该区域居住人口密集,公共活动空间有限,空间布局和设施配置已无法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
因此,对东高地生活区的公共活动空间进行更新改造,对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空间行为分析空间行为分析是一种通过观察和分析人们在空间中的行为模式,从而了解空间使用状况和需求的方法。
在东高地生活区的公共活动空间更新中,我们采用了空间行为分析的方法,对居民的日常活动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东高地生活区的公共活动空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空间布局不合理,导致部分区域人流量过大,部分区域则较为冷清;二是设施配置不足,无法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三是缺乏绿化和休闲空间,导致居民缺乏舒适的休闲环境。
四、公共活动空间更新策略针对东高地生活区公共活动空间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更新策略:1. 优化空间布局。
根据居民的活动需求和人流特点,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布局进行优化,合理分配空间资源,使各区域人流量趋于均衡。
2. 完善设施配置。
根据居民的需求,增设或更新公共设施,如健身器材、儿童游乐设施、休息座椅等,以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3. 增加绿化和休闲空间。
通过增加绿化植被、建设小型公园、设置休闲广场等方式,为居民提供舒适的休闲环境。
4. 引入智能科技。
利用智能科技手段,对公共活动空间进行智能化管理,提高空间使用效率。
五、实践案例以东高地生活区的一处公共广场为例,我们在更新改造中采用了上述策略。
场所精神下历史街区的空间内涵与再造反思——以武汉吉庆街为例
场所精神下历史街区的空间内涵与再造反思——以武汉吉庆街为例摘要:历史街区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类别之一,在后工业时代来临后愈发彰显出城镇文化记忆的符号价值,成为时代变迁中珍贵的怀旧地标。
在城镇化与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历史街区主要采用旧址修复和移址重建两种手段,实现街区空间保护性建设与商业化再造。
本文以武汉市吉庆街为例,基于历史街区与“场所精神”理论视域,分析吉庆街的场所精神表征,揭示吉庆民俗街的发展现状,并从民俗文化重塑、街区建筑空间复原等方面对吉庆民俗街空间再造失败进行反思,为吉庆街区以及其他历史街区的有效保护与利用提供若干建议。
关键词:场所精神历史街区空间再造吉庆街每一片城镇地域内的历史街区都是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所谓的“旧时老街道”“儿时走街串巷的区域”,它更是生活居住、休闲娱乐与从事商业活动的特定区间范围,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性空间。
近年来,随着我国“旧城改造”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历史街区逐步走上旧址修复和移址改造重建的道路,实现文化遗产空间保护性开发与商业化再造,但实际境况却不容乐观。
归根究底是在定量式科学规划中没有处理好街区本体所蕴含的“场所精神”与利益导向性开发之间的关系,造成原住民与消费者的大量流失,商业性经营业绩不佳,最终陷入衰落的泥潭。
一、场所精神及其与历史街区空间的关系(一)场所与场所精神的内涵及相互联系场所在人类活动过程中诞生,并随着人类在建筑历史发展长河中对场所的认知解读逐渐深化,场所精神从重视量化指标的建筑设计中得以显化。
场所精神(geniusloci)是一个可追溯至罗马时期的悠久观念。
根据古罗马人的信仰,每一个独立的本体都有自己的灵魂(genius)守护神灵(guaraian spirit),这种灵魂赋予人和场所生命,自生至死伴随人和场所,同时决定了他们的特性和本质[1]。
这种古老的观念由挪威著名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tianNorberg-Schulz)提出,他认为“场所是自然的和人为的元素所形成的一个综合体,系建筑现象学相结合的主体事物”,由包含尺寸、颜色与材质的物质空间形态和情感意志等人化性因素组成,自始至终保留着人类创造物、生活方式以及主观意识系统的烙印,是自然物质环境与人文意志环境的空间结合体;场所精神产生于客观物态因素和人物情感体验历程之间的和谐交融中,为意识行为主体与环境客体缔结着价值关系,同时也让处于场所之中的人获得方向感、归属感与认同感,场所是场所精神的承载体,场所精神是场所的情绪舒张与外溢。
以人为本,在旧城改造中让场所精神回归——以陕南石泉县老城区建筑改造为例
以人为本,在旧城改造中让场所精神回归——以陕南石泉县老城区建筑改造为例“以人为本”,在旧城改造中让“场所精神”回归——以陕南石泉县老城区建筑改造为例“People-oriented”, Let “Place Spirit” Return to the Old City Reconstruction——Taking Building Shiquan County Old City Reconstruction in Southern Shaanxi as an Example■ 唐立达■Tang Lida[摘要] 自20世纪后半叶起,一股旧城改造的热潮席卷了整个华夏大地。
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研究,尽管完成了诸如“上海新天地”、“成都宽窄巷子”等蜚声国际的优秀实例,也滋生出不顾当地实际情况,单纯复制粘贴的改造陋习。
为改变这一现状,本文立足场所精神的回归,以陕南石泉县老城区建筑改造项目为例,通过挖掘当地文化,归纳出适宜的改造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 建筑改造场所精神地域文化[Abstract]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 tr- ansformation of the old city craze is sweeping the whole of China. After almost twenty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study, des- pite the completion of such as “ Shanghai new world” , “ C he- ngdu Kuan Zhai Alley " and other famous international examp- les, also developed regardless of the actual local situation, ref- orm bad habits simply copy and paste. To change this situation, the regression based on the place spirit, taking the old city of Southern Shiquan County building renovation project as an ex- ample, through the mining of local culture, summarizes the pri- nciple and method of the appropriate transformation.[Keywords] building renovation, place spirit, regional culture 引言“场所精神”,最早是由古罗马人提出的。
基于场所营造的老旧社区更新研究——以武汉市任冬社区为例
城市更新基于场所营造的老旧社区更新研究——以武汉市任冬社区为例Research on Renewal of Old Communities Based on Place Making — T aking Rendong Community in Wuhan as an Example■ 饶宇轩 RAO Yuxuan 陈 铭 CHEN Ming摘 要:场所营造是实现社区复兴和体现公共参与的设计途径之一。
文章从基于场地设计的社区规划入手,研究“第三场所”理论下的场所缺失,并从社会—空间视角分析场所营造,探讨社区发展过程中的居民侵占空间行为。
以武汉任冬社区为例,分析场所的三大要素——地点、场所感和场所意义,理解社区居民的场所营造活动和内生行为规律,以此作为老旧社区更新的出发点,为老旧社区更新提供发展思路和建设方法。
关键词:老旧社区;场所营造;城市更新Abstract: Place making is one of the design approaches to realize community revival and embody public participation. Starting from the community planning based on the site desig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lack of place under the theory of Third Place, analyzes place ma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ety-space, and discusses the resident’s behavior of space encroachment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Taking Rendong Community in Wuh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ree elements of place: place, sense of place and meaning of place, understands the place making activities and endogenous behavior rules of community residents, and takes them as the starting point for renewal of old communities to provide development ideas and construction methods for the renewal of old communities.Keywords: old communities; place making; urban renewal0 引言社区是城市运转的基本单元,是市民生活的基层载体。
基于场所精神的空间营造——以尉犁县达西村三角地改造为例
基于场所精神的空间营造—以尉犁县达西村三角地改造为例□ 韦元丽[摘 要]近年来,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加速了城市和乡村地区的更新建设,也带来了“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等现象,城市和乡村缺乏地域特色、人文关怀,甚至被描述成一个缺乏安全感、邻里感与人情味的乏味空间,而场所精神的回归能够有效改善人们对城市和空间的疏离感。
文章引入场所理论,在分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以尉犁县达西村三角地改造为例,从尊重既已形成的场所精神、历史情境的再现与延续、营造归属感的空间、功能多样复合、公众的深度参与等方面营造具有场所精神的空间,以期为人们提供更为亲切、具有人情味、安全感、归属感的有意义的场所。
[关键词]场所理论;场所精神;公众参与;归属感[文章编号]1006-0022(2018)01-0082-05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B[引文格式] 韦元丽.基于场所精神的空间营造—以尉犁县达西村三角地改造为例[J].规划师,2018(1):82-86.Space Creation With Place Spirit: Daxi Village, Yuli County/Wei Yuanli[Abstract] Fast urbanization has promo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but also created homogeneous towns and villages without sense of security, local character, or community spirit. Place spirit is important in preventing iso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space. A plan for Daxi village epitomizes the creation of place spirit by respecting status quo, inheriting historical context, creating a sense of belonging, mixing functions, and involving public participation.[Key words] Place theory, Place spirit, Public participation, Sense of belonging2相关概念解析2.1场所自20世纪60年代起,场所课题逐渐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挪威建筑理论学家诺伯格·舒尔茨是最早系统阐述场所理论的学者。
基于场所精神的居住区更新改造规划研究--以武汉青山区红房子片区为例
作者: 刘润;管子仪;李红润
作者机构: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出版物刊名: 城市观察
页码: 102-111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6期
主题词: 场所精神 更新改造 城市文化 红房子片区 武汉市
摘要:城市建筑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城市发展是历史文化和城市精神的有机延伸,然而推倒重建式的城市更新使场所精神难以延续.老居住区是其中一类蕴含着丰富的日常化、情感化、地域性的场所精神的区域.本文通过大量实地调研、文献梳理、归纳演绎等系统的质性研究方法,首先对老居住区的场所精神进行深入解读,并据此提出基于场所精神的老居住区更新改造的一般思路和方案;其次以武汉青山区红房子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探寻红房子片区的场所精神以及更新改造所应采取的途径与方案,希望以此为城市老居住区更新改造提供一定借鉴.。
基于“场所依恋”的老旧社区公共设施适老化设计
过在地性营造转化为公共服务水平高的
社区公共设施设计需建立在场所依
合社区未来生活为导向,融合先进文化
社交活力场所,提升老旧社区活力。
恋感的前提上,在设计过程中,考虑老年
和前沿科技,公共设施上体现创新性、智
5.5社区活力以点带面,微空间的介入
人身体机能与出行需求,提升社区公共
能化要素。社区数字化服务是指面向新
场所依恋理论为社区公共设施适老
建筑思想理论与实践
安徽建筑
安全性和适老性是衡量社区公共设
共设施适老化设计的整体方向,场所依
施设计成果的重要指标。首先,设计时
多 ,场 地 认 同 感 与 依 恋 感 更 为 强 烈[6]。
恋理论的介入有助于形成有序的公共设
要结合居家老人的活动习惯,选取环保
在数字化中建立情感关联,打造地域文
于感情、认知和实践的一种联系。场所
依恋的情感认知直接依赖于对场地空间
中的感受、印象、回忆等物质基础上的态
度和判断,场地依恋的情感对用户行为
的影响颇大。场所依恋包含场所依赖与
化底蕴,是设计师应承担的历史使命[2]。
的设计理念,是基于人口老龄化大背景
“场所依恋”有助于将地区民俗、审美、文
下在社区公共空间和环境设施建设方面
综合考量社区微空间介入社区生活
(下转第46页)
时,特别是在新铝模板首次使用时,混凝
搅拌。在涂刷铝合金模板前,可加水按
面潮湿、易清理时,及时清理板面浮渣,
土表面会产生许多蜂窝和麻面,严重影
2:1(水:乳化机油)稀释,乳化机油用量
并在抹布擦净后重新涂刷脱模剂。
响混凝土的观感。这主要是由于高强度
少,墙体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光洁气泡少、
场所精神-析历史街区更新改造
场所精神的延续——析历史街区更新改造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快速更新的背景下,历史建筑、街区的复兴方兴未艾。
与此同时,复兴也面临着地域特色消隐、历史文脉割断、精神内涵沦丧的难题。
为什么复兴后的历史街区流于形式和表面辉煌,如何保存当地特有的历史感、识别感和认同感,如何留住其地域与文化精神?而场所精神为古城河古建筑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从场所精神理论的内涵,场所精神理论与历史街区的关系,场所精神要素几个方面阐述,最后通过实例的分析来说明如何保存和延续历史街区的场所精神。
关键字:历史建筑场所精神更新与改造复兴后的历史建筑、街区中常出现地域特色消隐,人性空间失落,没有街区生活氛围等许多方面的问题。
历史建筑在今后的复兴中,如何继承城市原有的地方特色,如何延续原有的生活氛围,如何保持原有历史建筑的情趣,已经成为历史街区复兴中最核心最根本的议题。
在这样的前提下,场所精神理论进入我们的视野。
如果能够对场所精神理论的核心内涵做出剖析,能够对场所精神的理论有所理解,能够寻找到历史街区与场所精神理论之间的的结合点,那么,就能针对我国历史街区复兴中存在的不足,运用场所精神理论,结合我国历史街区复兴的现状问题,寻找到历史街区特色保持和延续的方法和策略,实现历史街区场所精神的延续。
一、场所精神场所精神一词源于拉丁文,它表达了一种始于古罗马时期的观念:任何“独立”存在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守护神,即任何事物都有独特而内在的精神和特性。
建筑学意义上的场所精神理论,它是真正系统地以现象学的观念和方法对空间和场所等问题进行研究而形成的建筑现象学理论,其形成是基于许多学者已有研究成果之上的。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将现象学运用于儿童对空间的概念研究,得出:体验事物是人的空间意识形成的基础,并由此建立起知觉图式理论。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成为了舒尔茨提出“存在空间”概念的基础。
凯文▪林奇以现象学的方法着重对城市空间进行研究,探索城市空间中的一些具体结构对城市意向性的影响,他指出:城市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体验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
城市空间形态视角下旧城更新中广场空间场所精神的丧失——以彭州市牡丹文化广场为例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297城市空间形态视角下旧城更新中广场空间场所精神的丧失——以彭州市牡丹文化广场为例◎钱奕衡摘要:随着城市更新的进行,很多对于城镇居民有意义的场所都逐渐消逝,彭州市旧市政广场就是一个典例。
本文基于诺伯次·舒尔茨的场所精神理论及相关城市设计理论,对现有的牡丹文化广场(新市政广场)进行分析,发现其严重缺乏场所精神的问题。
进而以城市空间形态的角度切入,对新老广场进行对比,从而找出部分问题的原因所在,并提出一定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旧城更新;场所精神;城市空间形态;广场空间尺度一、广场发展概述彭州市旧行政中心广场修建于1986年,广场位于老城核心区,西侧正对彭州市行政中心。
旧行政中心广场宜人的尺度、丰富的公共空间触发了多样的户外社会活动;而广场北边一座修建于1937年的钟楼,早已经成为众多老彭州人心中的“彭州标志性建筑”。
2012年,随着旧城改造更新的进行,旧新政中心广场被拆除,在原址上进行新市政广场——牡丹文化广场的修建。
随着广场被拆除的,还有屹立了近80年的钟楼,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新建钟楼,耸立在新广场北侧中间位置,显得格外突兀。
新广场地下做成了购物中心,而地上则是光秃秃、毫无生气的空旷广场。
曾经旧广场的尺度与活力烟消云散,新建的钟楼也难以再成为彭州的地标,而地下的商业也因为场所活力丧失而苟延残喘。
二、场所精神理论下新广场分析(一)场所精神理论分析“场所精神(spirit of place)”是一个古罗马的概念,愿意为地方守护神。
古罗马人相信任何一个独立的空间都有一个守护神,守护神赋予他们灵魂和精神,场所精神是场所的特性和意义,是环境特征集中和概括化的体现。
[1]换句话说,场所精神承载的是人对整个场所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容易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的元素。
根据场所理论,场所的内涵不在于地点,而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特征的空间。
这里说的空间是指建筑内部空间或由建筑、人造物等实体物质所围合的空白区域;而独特的意义和特征主要是指场所与人与场所间的独特的心理活动与联系,包括场所使用者对场所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以人为本”,在旧城改造中让“场所精神”回归——以陕南石泉县老城区建筑改造为例
纳 出 适 宜 的 改造 原 则 和 方 法 。
政府办公楼、底层零售店铺、居 民自建平房 、县城 小学校等在 内的近十类建筑。唯一一条贯通老城区
的 街道 为 东 西大 街 , 它不 仅 是 区 内最 繁 华 的商 业 街 ,
统 街 区吞 噬 ,但 传 统 文 化 、传 统 建 筑 以及 传 统 的 生 活 方 式 ,依 然 是 人 们 向往 和 怀 念 的 。 因此 ,在 旧城
实际改造 ,则要 求设计 者不 能仅 从单体建 筑本身出
发 ,应 立 足整 个 老城 区 或 整个 县 城 的 风貌 , 从 整 体
l Ab s t r a c t 1 S i n c e t h e s e c o n d h a l f o f t h e t w e n t i e t h Ce n t u r y , a t r -
体。
C h i n a . Af t e r a l mo s t t we n t y y e a r s o f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s t u d y , d e s -
仅 以东西大街沿街建筑为例 ,自西向东,两侧 建筑 由传统 民居转为混凝土居 民楼 ,再转为传统 的
a n s f o r ma t i o n o f he t o l d c i t y c r a z e i s s w e e p i n g t h e w h o l e o f
浅谈城市旧街区改造设计与场所精神回归——以重庆双北老街建筑环境改造为例
在 目前全 国各地 旧城改造工作 中, 老旧建筑立面得到 了整 治和更新 , 而一些问题也 逐渐暴 露 出来 。很多 学者认 为 , 改造 旧城建筑不应该仅仅 限于建 筑立面 改造本 身 , 而应是 系统化 、
21 0 1年第 1 期 1 总第 1 1期 6福 Βιβλιοθήκη 建 建 筑
Nol ・2 1 1 01
F j n Arhtc u e& C n t ci ui c i t r a e o sr t n u o
Vo l・1 1 6
浅 谈 城 市 旧街 区改 造设 计 与 场所 精 神 回归
以重庆双 北老街建 筑环境 改造 为例
a n lsso lc ,pa es ii a d t eee e t fpa e r p ssrltdr n v t nd sg rn ilsa dmeh d o tep o — na ay i fpae lc pr n h lm n so lc ,p o o e eae e o ai e inp icp e n to st h rb t o lmsi h r c s ,t e l et erg e so fpa es ii e n t ep o es O rai h e rs in o lc prt z .Thsp a t ema r vd o s f l ee e c o h e o ain d - i r ci yp o ies meu eu frn ef rt er n v t e c r o sg ft eod ct lc s in o h l i bo k . y
关键词 :场所精神 空间 立面改造 中图分类号 : U9 4 1 T 8.8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4 6 3 (0 1 l 一o O —0 1 0 - 1 52 1 ) 1 O 9 3
《2024年基于空间行为分析的老旧住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研究——以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生活区为例》范文
《基于空间行为分析的老旧住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研究——以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生活区为例》篇一一、引言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老旧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改造是提升城市居住品质的重要一环。
这些老旧住区由于历史的沉淀和现实的使用状况,在公共活动空间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本研究以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生活区为例,通过对该住区空间行为的深度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更新策略,以提升其公共活动空间的利用效率和居住生活质量。
二、研究区域背景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生活区作为典型的老旧住区,拥有一定的人口基数和社区文化积淀。
该区域的公共活动空间布局及使用情况反映了当时城市发展的特点和社区生活的状态。
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传统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面临着诸多挑战。
三、空间行为分析(一)居民行为分析首先,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东高地生活区的居民行为进行了深度分析。
发现居民的公共活动主要集中在早晨的晨练、晚上的散步以及节假日的聚会等。
这些活动对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和利用特点,为后续的更新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空间使用效率分析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东高地生活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在使用上存在不均衡的情况。
部分空间过于拥挤,而部分空间则显得冷清,这影响了公共活动空间的利用效率。
四、公共活动空间更新策略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更新策略:(一)优化空间布局根据居民的行为特点和空间使用效率的分析结果,对公共活动空间的布局进行优化。
如增加晨练和晚间散步的场地,设置更多的休息区和聚会场所等。
(二)提升空间功能多样性除了基本的公共活动功能外,还可以增加一些如儿童游乐、健身设施等,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
(三)引入智能化管理通过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如安装监控设备、智能照明等,提高公共活动空间的安全性,同时也方便了管理。
五、实施与效果评估根据上述策略,我们开始对东高地生活区的公共活动空间进行更新。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密切关注居民的反馈和建议,及时调整更新策略。
老旧社区与旧城改造现状及策略研究.PPTX-文档在线预览
菊儿胡同在北京城内 ,大环境是中国古老的都城 ,历史悠久 ,文化背景丰富; 建筑方面是富有特色的四合院民居。
• 有机更新
• "有机更新"----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
顺应城市之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 的更新和发展--------"新四合院"体系 • 有机更新 非生硬替换----维护古城整体风格 与肌理
继承和发展合院住宅
• 菊儿胡同的总平面
菊儿胡同规划的一个要点是整个街区向城市开放 ,沿街没有任何形式的围墙 ,社区内部通 过鱼骨式的小巷相通 ,可以自由的到达每个院落单元内部 。这种开放街坊体系给城市交通和居 民出行带来的便利
• 交通
• 菊儿胡同开放的街坊体系 。使得住 区中的街坊路和步行道与城市道路 体系贯通在~起 , 形成了密集的路 网系统 。密集的路网系统有效减少 了街区外围的交通拥挤现象 , 是一 种可行的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途径。
菊儿小区
• ----城市肌理
城市肌理是街道、街块 、广场三者之间关 系在宏观上的表象
肌理图案是由许多支路 、小路和填其 间的建筑物产生的
• 形态构成的角度
城市肌理是一种抽象的城市形态 , 这种 城市形态有一定的规模和组织规律
两个方面 (1)反映在建筑密度上 , 城市肌理可
以理解为城市的图底关系 (2)反映在空间尺度上 , 可以理解为
社区或社区群中 ,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幵放空间体 ,是社
社区公共空间 区居民进行公共交往 ,举行各种活动的幵放性场所,其存在
的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
老旧社区改造
为了解决城市中老旧居住社区功能 、设施等方面落后的问题, 对其进行在开发式更新改造以完善使用功能 、优化生活环境, 满足居民的物质 、精神 、文化各方面不同层次的更新需求。
基于场所精神的老旧社区空间改造研究
基于场所精神的老旧社区空间改造研究随着国家城市建设理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住区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老旧社区的改造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寻找如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如何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如何让市民找到精神的归属感的方法,是我们需要去努力探索的改造老旧社区的必经之路。
改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让市民能真实的感受到只有在这片土地上才有的那种精神文化,只属于这个社区的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是一种空间特性,这种特性可以给人带来归属感、方向感及认同感,从而这种存在空间便有了它的意义。
)改造研究案例上海路社区位于淮安市清河区,由淮海西路、人民北路、上海路、清河路四条道路围合而成。
社区内包含八个支部:玫瑰苑支部、创业支部、利苑一支部、老干部支部、利苑二支部、华能支部、青年支部及综合支部。
社区内主要有利苑新村、玫瑰苑、华能小区、建工一村等几个小区。
社区各小区环境相差很大,比较新的小区绿化率高,环境好,比较旧的小区则相对环境恶劣。
一、上海路社区存在的问题1.小区划分不规整,出入口未全部开放,居民私搭乱造,导致小区道路变窄、绿化变少,也让小区路线变的不明确,容易让人迷路。
2.停车位规划不合理,随着社区发展,车位的增加占据了大部分绿化面积,导致小区绿化率缩水,影响整个小区的质量。
3.社区对外来车辆管理不严格从而造成社区内的住户在车位问题上拥有很大的困扰,临时停车处的空间不合理。
小区自带的停车位也过少,机动车占用道路空间,非机动车占用楼道。
4.社区中存在不少廢弃房屋,房屋前垃圾堆积,小区管理者以及住户对于此区域卫生环境保护不重视。
部分小区设施陈旧,楼房过旧,管线外露。
小区内卫生设施较少,导致小区卫生问题严重。
5.休闲娱乐空间不合理,分布零散且过少,造成休息区域利用率低下,娱乐活动场地满足不了居民的需求,社区住户满意度不高。
6.市区文化宣传方面力度不够,单调乏味的街道、一成不变的建筑让整个社区失去了她本该拥有的魅力。
《2024年基于空间行为分析的老旧住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研究——以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生活区为例》范文
《基于空间行为分析的老旧住区公共活动空间更新研究——以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生活区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老旧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生活区为例,通过空间行为分析的方法,对老旧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更新策略。
旨在为城市更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促进老旧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生活区作为典型的老旧住区,其公共活动空间存在诸多问题,如空间布局不合理、设施陈旧、缺乏绿化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因此,对东高地生活区公共活动空间进行更新研究,对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空间行为分析方法本文采用空间行为分析方法,通过对东高地生活区居民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观察和调查,了解居民的公共活动需求、活动规律及空间使用情况。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地调查:对东高地生活区的公共活动空间进行实地调查,了解空间布局、设施状况及绿化情况。
2. 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居民对公共活动空间的满意度、需求及改进意见。
3. 行为观察:对居民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观察,了解居民的公共活动规律及空间使用情况。
四、东高地生活区公共活动空间现状及问题通过空间行为分析,发现东高地生活区公共活动空间存在以下问题:1. 空间布局不合理:部分区域空间过于拥挤,部分区域则空置无人问津。
2. 设施陈旧:公共设施老化、破损严重,缺乏维修和更新。
3. 缺乏绿化:绿化面积不足,无法满足居民的休闲需求。
4. 缺乏特色:公共活动空间缺乏特色和吸引力,无法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五、公共活动空间更新策略针对东高地生活区公共活动空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更新策略:1. 优化空间布局:根据居民的公共活动需求,合理规划空间布局,使空间分布更加均衡。
2. 更新设施:对老化的公共设施进行维修和更新,提高设施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基于场所精神的老旧小区景观绿化改造设计
194城市建筑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 / 2023.18to promote the continu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local history and culture.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n how to create the spirit of place in the landscape greening reconstruction design of the old community, this paper summarizes certain laws,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e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old community.Key words the spirit of the place; old community; landscape greening design; transformation1引言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从信息普查阶段、通过政府及政策的要求,演变为后期全面快速改造的阶段,直到2006年,老旧小区的改造已经演变为提升城市环境及居民生活质量要求的调整控制阶段[1]。
经过长期实践及相关政策的完善,城市开发的市场化运作手段逐步进入正常轨道,老旧小区的改造由原先恶性的大拆大建转变为如今良性状态下的城市更新。
但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设计者在快节奏中难以静心挖掘每一个项目背后的精神文化,导致好的案例重复设计使用,不知不觉地使城市更新呈现愈加严重的趋同现象,城市中每个片区所体现的精神风貌愈发相似,以及在施工技术和材料的趋同下,伴随着一波又一波只符合当下普遍的所谓“优秀”理念,不能因地、在地地去了解去挖掘每个片区的精神属性,导致老旧小区的改造出现千城一貌的现象,在后续城市的发展进程中重复浪费资源。
基于场所精神的棚户区改造规划初探
本次规划深入落实以人为本、公众参与原则,在现状调研阶段,采用大众点评的方式,让村民对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居住环境进行点评,从村民的视角确定本次规划在棚改中需要改造的、保留的、改造的及完善的地方。切实听取村民的建议,不论是一碾石磨,还是一棵古树,充分体现民心工程听民心。
规划地块位于周村区大街街道办事处爱国社区,包括爱国新村等8个棚改村庄。每个村庄都有各自的文化内涵,诸如爱国新村的爱国粮、油坊街,有许多关于油坊走街闯巷的故事。规划地块内的两栋4层油坊街居民宿舍楼、一棵古槐树、三个文化记忆点在本次规划予以保留。用地范围内,存在传统的周村胡同形式,有历史记忆的典型建筑,这些都将作为文化记忆点,同古树一起予以保留,后期设计中,这些保留建筑都会成为景观设计的一部分。
3规划理念和原则
本次规划以尊重传统、营造具备场所精神的新型社区为核心理念,坚持创造宜居和可持续的居住环境。规划设计以整合为核心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观”和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宜居环境为宗旨。
作为具备地域特征的文化差异是居住区设计多样化的更根本原因。居住社区规划对居住社区的固有文化进行深入考察和研究,在整个规划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更深刻的文化关注。
5结语
棚户区改造意义深远。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在本次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充分尊重场所精神,实现人、环境、建筑与文化的共存融合,营造生态化的绿色健康社区环境、体现认同感的个性化空间景观设计,塑造具有归属感的多样化人文场所,力争打造一个具有现代生活气息、地方文化内涵的人文、生态、开放、宜居的人居典范社区。
1引言
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特色各异的城市越来越趋于一致,从而失去了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以及其固有的地域空间特色。单一场所具有区别于其他场所的特征,该场所有其特定的氛围,表达这些地方特性的意义即为场所精神。旧城改造项目,不可能割断与历史的联系,也应尽力还原该地区业已形成的地方文化氛围,从物质形态和地方文化两方面体现出对场所精神的尊重。
健康视角下旧社区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健康视角下旧社区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研究健康视角下旧社区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研究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旧社区的公共空间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基础设施老化、功能单一、疏松布局等,给居民的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健康视角下旧社区公共空间改造设计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健康视角出发,对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改造设计进行研究,旨在提升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一、旧社区公共空间的现状与问题1. 基础设施老化:旧社区公共空间的基础设施长期使用导致老化,给居民的使用带来不便。
2. 功能单一:旧社区公共空间功能单一,无法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使得居民生活缺少选择性。
3. 疏松布局:旧社区公共空间布局疏松,导致空间碎片化,使得居民聚集性活动受限。
二、健康视角下的改造设计原则1. 环境友好性:改造设计应考虑环境的友好性,如增加绿植、设置净化设施等,改善空气质量。
2. 多功能性:改造后的公共空间应具备多功能性,能够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如设置健身区、儿童游乐区等。
3. 社交互动性:改造后的公共空间应鼓励居民之间的社交互动,如增设休闲座椅、活动广场等。
三、健康视角下的改造设计措施1. 提升基础设施:对于老化的基础设施,应进行维护或更换,保证公共空间的正常使用。
2. 建立多功能区域:在旧社区公共空间中设置健身区、儿童游乐区、瑜伽区等,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3. 提供绿色环境:增加绿植的种植数量,并合理配置,使公共空间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空气质量。
4. 鼓励社交互动:增设休闲座椅、活动广场等,为居民提供交流与互动的场所,加强社区凝聚力。
四、改造设计的效果评估1. 运动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改造后的健身区及瑜伽区吸引了更多的居民参与运动,提高了居民的身体健康水平。
2. 绿植改善空气质量:增加绿植后,公共空间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居民的身体健康得到提升。
3. 社交互动增强社区凝聚力:改造后的休闲座椅和活动广场成为居民交流与互动的场所,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场所景观营造视角下的老旧混合社区更新改造实践
场所景观营造视角下的老旧混合社区更新改造实践
冯雅茹;高静;谭瑛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22()8
【摘要】老旧小区更新改造不仅是提升城市风貌和服务管理水平的惠政工程,更是与百姓安居乐业息息相关的惠民工程。
老旧混合社区作为一种多主体、多时期、多形态的特殊产物,有着独特的历史发展脉络和空间特征,是城市中极具人文价值和生活印记的区域。
从居民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质需求及城市发展战略出发,此类社区在空间、功能、管理、安全等方面出现问题更复杂,需协调方面更多,导致彻底解决问题更艰难、综合性更强。
场所景观营造既是目标也是策略,通过构建该视角下老旧混合社区更新改造的方法,并以山西省清徐春苑片区的设计与营造为例,解析场所景观营造的策略,量体裁衣式地更新社区公共空间,创造容纳多种情节的社区空间。
基于以上思考和实践,探讨老旧混合社区更新改造中塑造具有场地特性、情感记忆空间的有效途径。
【总页数】3页(P104-106)
【作者】冯雅茹;高静;谭瑛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城市更新改造背景下的老旧社区宜居景观提升研究
2.景观叙事视角下
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
——以北京朱家坟社区为例3.全龄友好社区理念下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更新改造实践4.城市更新改造背景下的老旧社区宜居景观提升设计5.日常生活视角下老旧社区自发性营造——以广州宝贤社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场所精神的老旧社区空间改造研究
作者:陈美龄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1期
随着国家城市建设理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住区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老旧社区的改造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寻找如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如何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如何让市民找到精神的归属感的方法,是我们需要去努力探索的改造老旧社区的必经之路。
改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让市民能真实的感受到只有在这片土地上才有的那种精神文化,只属于这个社区的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是一种空间特性,这种特性可以给人带来归属感、方向感及认同感,从而这种存在空间便有了它的意义。
)
改造研究案例上海路社区位于淮安市清河区,由淮海西路、人民北路、上海路、清河路四条道路围合而成。
社区内包含八个支部:玫瑰苑支部、创业支部、利苑一支部、老干部支部、利苑二支部、华能支部、青年支部及综合支部。
社区内主要有利苑新村、玫瑰苑、华能小区、建工一村等几个小区。
社区各小区环境相差很大,比较新的小区绿化率高,环境好,比较旧的小区则相对环境恶劣。
一、上海路社区存在的问题
1.小区划分不规整,出入口未全部开放,居民私搭乱造,导致小区道路变窄、绿化变少,也让小区路线变的不明确,容易让人迷路。
2.停车位规划不合理,随着社区发展,车位的增加占据了大部分绿化面积,导致小区绿化率缩水,影响整个小区的质量。
3.社区对外来车辆管理不严格从而造成社区内的住户在车位问题上拥有很大的困扰,临时停车处的空间不合理。
小区自带的停车位也过少,机动车占用道路空间,非机动车占用楼道。
4.社区中存在不少废弃房屋,房屋前垃圾堆积,小区管理者以及住户对于此区域卫生环境保护不重视。
部分小区设施陈旧,楼房过旧,管线外露。
小区内卫生设施较少,导致小区卫生问题严重。
5.休闲娱乐空间不合理,分布零散且过少,造成休息区域利用率低下,娱乐活动场地满足不了居民的需求,社区住户满意度不高。
6.市区文化宣传方面力度不够,单调乏味的街道、一成不变的建筑让整个社区失去了她本该拥有的魅力。
二、如何对上海路社区进行改造
1.社区的重新划分:化零为整。
2.针对停车位过少等问题,设置地上多层停车场,或在巩固小区建筑地基的基础上,建立地下停车场。
3.为了解决社区绿化面积过少等问题,拆除私人搭建的院落、一二层的平房,化零为整,建立社区特色景观节点区,并配以垂直绿化来增加社区的绿化面积。
4.针对小区建筑外部破旧,电线、管道外露等问题,实施电线整理置于管中,墙面进行再装修等措施;为了改善社区卫生环境,重新布局设置垃圾箱、增加垃圾桶个数。
5.针对休闲娱乐空间分布不合理,配以规划好的景观节点,设置配套的娱乐设施。
6.针对文化宣传方面力度不够,将进一步引入场所精神于上海路社区的改造中。
三、如何将场所精神引入上海路社区改造
1.对上海路社区的发展要求进行分析,根据社区发展要求,打造玫瑰苑文化基地。
2.对上海路社区及淮安的场所特色、文化特色进行分析,根据其特色及文化打造文化展示区域,沿街设置文化墙,将淮安精神植入整个社区,让上海路社区成为淮安市区跳动的文化心脏。
3.挖掘上海路社区历史,寻找能体现出地区特色的物件、建筑,进行部分地块的特点重现;将带有上海路社区历史的物件散落在各个景观中,设置为景观小品。
4.对小区建筑重新装修的同时,保留其独特的历史感,在革新中再现场所精神。
四、结论
为了解决社区的改造问题及如何引入文化场所精神,首先,我们需要寻找社区到底存在了哪些需要改造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然后在设计出初步改造方案之后,根据引入文化场所精神的方法,进一步改进改造方案,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
现如今,改造社区已经不是单纯的环境改造,而是设计出社区、城市的灵魂重现地,在这个物欲横流、快节奏的都市里,给人们营造出一个真正的可以忘记一切烦恼的归属地。
参考文献
[1]诺伯舒兹.《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陈美龄(1992-),女,汉,江苏常州。
硕士在读,数字艺术设计,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省温州市。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