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师五十颂释义
事师五十颂第一课思考题
事师五十颂第一课思考题摘要:一、引言二、事师五十颂的背景和意义三、事师五十颂的具体内容1.对上师的信心2.供养上师3.帮助上师4.恭敬上师5.弟子与上师的关系四、总结正文:一、引言在佛教中,事师五十颂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献,它阐述了弟子如何正确地对待和尊敬上师,以及弟子和上师之间应该保持的关系。
这篇文献对于佛教弟子来说,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二、事师五十颂的背景和意义事师五十颂是由印度佛教大师阿底峡尊者所著,传入我国后,受到了广大佛教徒的热烈欢迎和推崇。
事师五十颂主要讲述了弟子对待上师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弟子和上师之间的关系。
在佛教中,上师是弟子的导师,是弟子的精神支柱,弟子对待上师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到弟子自身的修行和成长。
三、事师五十颂的具体内容1.对上师的信心事师五十颂中,首先强调了弟子对上师的信心。
弟子应该把上师视为佛,对上师充满信心和敬仰。
只有对上师充满信心,弟子才能够接受上师的教诲,才能够按照上师的指导去修行。
2.供养上师事师五十颂中,弟子应该供养上师。
弟子可以通过供养物品、财物等方式,表达对上师的敬意和感谢。
弟子供养上师,不仅能够增加自己的福报,还能够让上师更加关注和指导自己。
3.帮助上师事师五十颂中,弟子应该帮助上师。
弟子可以帮助上师处理日常事务,帮助上师弘扬佛法,帮助上师照顾弟子。
弟子帮助上师,不仅能够表达对上师的敬意,还能够提高自己的修行和能力。
4.恭敬上师事师五十颂中,弟子应该恭敬上师。
弟子应该恭敬上师的教诲,恭敬上师的言行,恭敬上师的举止。
弟子恭敬上师,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修行和素质,还能够让上师更加关注和指导自己。
5.弟子与上师的关系事师五十颂中,弟子和上师之间应该保持一种纯洁、真诚、和谐的关系。
弟子应该把上师视为自己的导师,上师应该把弟子视为自己的学生。
弟子和上师之间,应该保持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关系。
四、总结事师五十颂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文献,它为弟子如何对待和尊敬上师,以及弟子和上师之间应该保持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五灯会元》卷第九
《五灯会元》卷第九南岳下三世百丈海禅师法嗣沩山灵佑禅师潭州沩山灵佑禅师,福州长溪赵氏子。
年十五出家,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师,剃发于杭州龙兴寺,究大小乘教。
二十三游江西,参百丈,丈一见,许之入室,遂居参学之首。
侍立次,丈问:“谁?”师曰:“某甲。
”丈曰:“汝拨炉中有火否?”师拨之曰:“无火。
”丈躬起深拨得少火,举以示之曰:“汝道,无这个!”师由是发悟,礼谢陈其所解。
丈曰:“此乃暂时歧路耳。
经云: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
时节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忆,方省己物不从他得。
故祖师云: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
祇是无虚妄凡圣等心,本来心法元自备足。
汝今既尔,善自护持。
”次日,同百丈入山作务。
丈曰:“将得火来么?”师曰:“将得来。
”丈曰:“在甚处?”师乃拈一枝柴吹两吹,度与百丈。
丈曰:“如虫御木。
”司马头陀自湖南来,谓丈曰:“顷在湖南寻得一山,名大沩,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所居之处。
”丈曰:“老僧住得否?”陀曰:“非和尚所居。
”丈曰:“何也?”陀曰:“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
设居徒不盈千。
”丈曰:“吾众中莫有人住得否?”陀曰:“待历观之。
”时华林觉为第一座,丈令侍者请至。
问曰:“此人如何?”陀请謦欬一声,行数步。
陀曰:“不可。
”丈又令唤师,师时为典座。
陀一见乃曰:“此正是沩山主人也。
”丈是夜召师入室,嘱曰:“吾化缘在此。
沩山胜境,汝当居之,嗣续吾宗,广度后学。
”而华林闻之曰:“某甲忝居上首,典座何得住持?”丈曰:“若能对众下得一语出格,当与住持。
”即指净瓶问曰:“不得唤作净瓶,汝唤作甚么?”林曰:“不可唤作木也。
”丈乃问师,师踢倒净瓶便出去。
丈笑曰:“第一座输却山子也。
”师遂往焉。
是山峭绝,夐无人烟。
猿猱为伍,橡栗充食。
经于五七载,绝无来者。
师自念言,我本住持,为利益于人,既绝往还,自善何济?即舍庵而欲他往。
行至山口,见蛇虎狼豹,交横在路。
师曰:“汝等诸兽,不用拦吾行路。
吾若于此山有缘,汝等各自散去。
吾若无缘,汝等不用动。
与师德相关的成语
3、德才兼备 [ dé cái jiān bèi ]
释义: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 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出处:元·无名氏《娶小乔》第一折:“江东有一故友,乃
鲁子敬,此人才德兼备。”
15、言谈举止 [ yán tán jǔ zhǐ ]
释义:人的言语、举动、行为。
出处:清·黄宗羲《陈母沈孺人墓志铭》:“其言谈举止, 不问可知胡先生弟子也。”
16、有所作为 [ yǒu suǒ zuò wéi ]
释义:可以做事情,并能取得较大的成绩。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离娄下》:“人有不为也,而后 可以有为。”
与师德相关的成语
1、百世之师 [ bǎi shì zhī shī ]
释义: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 伯夷、柳下惠是也。”
2、春风沂水 [ chūn fēng yí shuǐ ]
释义:原意是大人和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
4、德高望重 [ dé gāo wàng zhòng ]
释义:德:品德;望:声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出处:《晋书·简文三子传》:“元显因讽礼官下仪,称已 德隆望重,既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敬。”
5、德隆望重 [ dé lóng wàng zhòng ]
释义:犹言德高望重。
出处:《晋书·会稽文孝王道子传》:“元显因讽礼官下议, 称己德隆望重,既录百揆,内外群僚皆应尽敬。”
释义:冰壶:即冰心玉壶;玉衡:用玉石装饰的衡器。比喻 人品高尚纯洁
傅大士《十劝颂》
傅大士《十劝颂》傅大士(497—569)是齐梁之际著名大居士,又称「善慧大士」,「傅翕」,婺州义乌县(今浙江义乌)人。
傅大士一生未曾出家,而以居士身份修行佛道。
十六岁取刘氏女妙光为妻,生两子,一名普成,一名普建。
傅大士在二十四岁时得到天竺僧达摩大师的的指引,发愿精进修道。
在道业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傅大士曾作有300多首诗偈颂文来阐释佛理禅意,劝导世人看破世间的功名利禄,尽心修证佛法,才能最终得到大解脱。
下面,就来分析一下他的《十劝颂》。
傅大士的《十劝颂》分别从不同方面劝告世人勤修六度,淡泊名利,广行善事,严持戒律,做一位品行高洁,如法修持的佛弟子。
颂文如下:劝君一,专心常念波罗蜜,勤修六度向菩提,五浊三涂自然出。
劝君二,夫人出世莫求利,纵然求得暂时间,须臾不久归蒿里。
劝君三,人身难得大须惭,昼夜六时常念佛,勤修三宝向伽蓝。
劝君四,努力经营修善事,莫言少壮好光容,未委前程是何处。
劝君五,寻思地狱真成苦,眼前富贵逞容仪,须臾不久还归土。
劝君六,第一莫吃众生肉,若非菩萨化身来,便是前生亲眷属。
劝君七,万事无过须的实,朝三暮四不为人,此理安身终不吉。
劝君八,吃肉之人真罗刹,今身若也杀佗身,来生还被佗身杀。
劝君九,天堂地狱分明有,莫将酒肉劝僧人,五百生中无脚手。
劝君十,相劝修行须在急,一朝命尽入黄泉,父娘妻子徒劳泣。
《十劝颂》第一颂劝人要精进修道,趋向菩提,永脱三途六道之苦。
傅大士劝人常念涅槃彼岸的美好,在乎日多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
颂文中的波罗蜜汉译意思是到彼岸,对我们娑婆世界众生而言,彼岸世界就是西方极乐世界。
若要趋向菩提佛果,广修六度万行是必备的基本条件。
六度中的布施是就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使他们顺利度过困境。
布施分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不论哪种施舍都应当施无望报。
持戒就是要受持佛所制定的一起戒律;忍辱就是对别人有意或无意施加给自己的侮辱不加辩解,默默忍受;精进就是自己对于修学佛法勤奋用功;禅定是一个修学佛法的人应当具备的基本功。
论宋代僧诗中的偈颂赞
[摘要】宋代僧诗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偈颂赞类作品在宋僧诗中占有主要地位,此类作品源于 佛经,但又不能等同于佛经中的偈、颂、赞,其主要内容是以文学手段宣扬佛教教义,其中的临终偈颂尤具特色 和代表性。语言极为俚俗,形式灵活多变,是偈颂赞类宋僧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关键词】宋代僧诗;偈颂赞;内容;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227(2010)03—0081—06
[收稿日期]2010-05—01 【作者简介】杨东甫(1952- ),男,广西凤山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研 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万方数据
82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
版,星云大师监修),能检索到的相关内容也不多。 《佛光大辞典》“偈”条谓:“有广、狭二义。广 义之偈,包括十二部教中之伽陀与祗夜,两者均为 偈颂之体,然两者之意义互异。……狭义之偈则 单指梵语之96th6,音译佛陀、伽他、偈陀、偈他, 意译讽诵、偈颂、造颂、孤起颂、不重颂偈、颂、歌 谣。”据此,偈本是佛经之一种。佛教传人中国之 后,偈又成为佛教徒专用的一种诗体。 《佛光大辞典》“首卢伽”条:“印度计算经论之 单位。……略称首卢,意译作颂。”可知“颂”本为 佛经单位名称,但在中国古代佛家文学作品中,颂 同样是一种诗体名称,可以独用,也可以与偈连用 而称“偈颂”。 又《佛光大辞典》“郧”条:“悉昙五十字门之 一。又作社、禅、赞、膳……,为降服恶魔军众之 声,能制伏恶语言之声,一切法战敌不可得之声。” 义在可解不可解之间,乃是十分专门的佛教用语, 在佛经中都属冷僻词语。宋僧诗中的“赞”,与其 在佛经中的本义关联甚疏,而是一种与偈、颂同类 的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学体裁,在中国《史 记》以降的史传文学中的“论赞”这种人物评论体 式的影响下形成。多用于咏写与佛教有关的人 物。宋代僧人诗中的偈、颂、赞,数量极多。仅题 目中含有“偈”“颂”“赞”字样的作品即达12400余 首。此外,尚有不少作品题中虽无“偈”“颂”“赞” 字样,而实际内容与之无异。因此,从数量说,这 一大类在宋代僧诗中占有主要地位。 不少诗僧的作品,大半甚至全部都属此类。 例如:释正觉有诗1297首,这些作品几乎全为赞 颂类,只有4首可以不计;释印肃1 077首作品, 689首属偈颂(还有许多作品无偈颂之名而有偈 颂之实);释义青诗105首,释道颜诗154首,释师 礼诗85首,释慧晖诗137首,全部为偈颂;释绍昙 诗892首,698首属偈颂赞;释智愚诗646首,偈 颂赞424首;释清远诗314首,偈颂赞295首;释 慧远诗311首,偈颂赞243首;释子淳诗210首, 偈颂赞128首;释咸杰诗131首,偈颂赞106首; 释崇岳诗252首,偈颂赞194首;释师观诗151 首,偈颂赞143首;释如净诗221首,偈颂赞204 首;释慧性诗113首,偈颂赞110首;释师范诗 320首,偈颂赞273首;释慧开诗218首,偈颂赞 173首;释广闻诗249首,偈颂赞206首;释心月
黄宗羲《续师说》原文及翻译译文
黄宗羲《续师说》原文及翻译译文《黄宗羲《续师说》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黄宗羲《续师说》原文及翻译译文黄宗羲《续师说》原文及翻译黄宗羲原文: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
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
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
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①,兔园蒙师②,摇笔即毁朱陆③。
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
乳儿粉子,轻浮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不当在弟子之列。
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
吁!其可怪也。
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
执杖屦,待左右。
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礼,若是其重也。
故何北山④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
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
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
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注①欧曾: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
②兔园蒙师:指知识浅陋的读书人。
③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渊。
④何北山:何基,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译文:呜呼!师道没有流传下来,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同样也是老师造成的。
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不懂得道理,不精通学业,有疑惑却不能解答,那么就没有资格称之为老师。
本来没有什么可教授,强行聚集道路上擦肩之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还不如童子之师,教给他们句读,或是巫医乐师百工这类人,传授学生实际的技术、技能。
事师五十颂第二课答题
事师五十颂第二课答题摘要:1.事师五十颂概述2.第二课的主要内容3.答题技巧与方法4.事师五十颂在佛教中的地位与意义正文:一、事师五十颂概述事师五十颂,全名《事师五十颂释》,是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为印度佛教大师世亲所著。
它是一部讲述佛教弟子如何依止师长,以正确的心态和行为亲近师长,学习佛法的典籍。
事师五十颂是佛教弟子修行的指南,也是佛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第二课的主要内容第二课主要讲述了佛教弟子在亲近师长、学习佛法时应具备的心态和行为准则。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师长的尊敬:弟子应视师长为佛法的传承者,对他们充满敬意,遵从他们的教诲。
2.对佛法的虔诚:弟子应深信佛法,以佛法为修行的指南,坚定信仰,精进修行。
3.对修行的坚持:弟子应坚持修行,不畏艰难,不舍弃佛法,努力实现解脱。
4.对戒律的遵守:弟子应严格遵守戒律,以戒为师,做到身心清净。
5.对智慧的追求:弟子应追求智慧,通过学习、思考、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
三、答题技巧与方法在回答关于事师五十颂的问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解经典原文:仔细阅读原文,理解其中的含义和逻辑关系,确保对经典内容的准确把握。
2.结合实际修行:将经典中的教诲与实际修行相结合,分析佛教弟子在修行过程中应如何实践这些准则。
3.引经据典:在论述过程中,可以引用其他佛教经典或佛教大师的言论,以增强论述的说服力。
4.系统性论述:对事师五十颂的内容进行系统性论述,从整体上把握佛教弟子在修行过程中应遵循的准则。
四、事师五十颂在佛教中的地位与意义事师五十颂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为佛教弟子提供了亲近师长、学习佛法的具体指导。
在佛教教育体系中,事师五十颂被视为一部不可或缺的经典。
事师五十颂释全文解释
事师五十颂释全文解释
事师五十颂是一部古代经典文献,它是对教育者和导师的赞颂之词。
全文分为五十个段落,每一段都探讨了教育的不同方面和导师的重要作用。
首先,事师五十颂强调了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力。
在第一段中,它提到了导师的智慧和知识,这使他们能够以正确和深入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考。
导师的言传身教也被认为是塑造学生性格和道德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其次,事师五十颂着重强调了导师对学生成长的塑造作用。
在接下来的几段中,它提及了导师在培养学生才能和技能方面的重要性。
导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础知识,还要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潜力,并指导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第三,事师五十颂提到了导师对学生心灵成长的帮助。
它认为,导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温暖和理解,以及在困难时刻的支持和鼓励。
导师应该是学生可以依靠的人,他们的存在可以给予学生力量和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此外,事师五十颂还讨论了导师对学生教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的重要性。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和学习风格,导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
和兴趣来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
最后,事师五十颂总结了导师的伟大和崇高的地位。
导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导者和启蒙者。
他们对学生的影响将超越课堂,成为学生一生的宝贵财富。
总之,事师五十颂是一部对导师和教育的赞颂之作。
它强调了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和塑造作用,以及他们在学生成长和心灵成长方面的重要性。
这部经典文献提醒我们要珍惜导师的存在,并尊重他们为我们提供的指导和教育。
事师五十颂第三课第二题
事师五十颂第三课第二题摘要:1.世界人口日的背景和意义2.世界人口日的主题和目标3.世界人口日的历史和现状4.我国人口现状及政策5.世界人口日对全球人口问题的启示正文:【世界人口日的背景和意义】世界人口日,即每年的7 月11 日,是一个关注全球人口问题和发展的国际性节日。
1987 年,联合国根据其开发计划署理事会第36 届会议的建议,决定从1988 年起将每年的7 月11 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以唤起人们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增强人们对人口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
【世界人口日的主题和目标】每年,联合国都会为世界人口日设定一个主题,以引导公众关注人口问题。
这些主题涵盖了诸多领域,如生殖健康、青少年权益、性别平等、老龄化等。
世界人口日的目标是促进各国政府、民间组织和个人认识到人口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鼓励各国采取行动解决人口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世界人口日的历史和现状】自1988 年首个世界人口日以来,全球已举办了30 多个世界人口日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各国政府、国际组织、民间团体和社会各界共同探讨解决人口问题的有效途径,推动人口与发展的平衡。
如今,世界人口日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平台。
【我国人口现状及政策】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2 年12 月,我国人口总量已超过14 亿。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人口政策,如计划生育、全面两孩政策等,以应对人口发展带来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政府又提出了新型人口发展观,强调人口质量、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的协调发展,旨在实现人口可持续发展。
【世界人口日对全球人口问题的启示】世界人口日对全球人口问题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人们对人口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强调人口问题是全球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二是强调各国政府、民间组织和个人在解决人口问题中的责任和担当;三是倡导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人口问题带来的挑战;四是鼓励创新和实践,探索解决人口问题的有效途径。
事师五十颂第三课第二题
事师五十颂第三课第二题
(实用版)
目录
1.事师五十颂第三课第二题的内容概述
2.事师五十颂的背景和意义
3.第三课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
4.第二题的具体问题和解答
5.对第三课第二题的理解和思考
正文
事师五十颂是一部佛教经典,是佛教导师对弟子的教诲和指导,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佛教知识和智慧。
第三课第二题是这部经典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主要讲述了佛教的修行方法和境界。
事师五十颂的背景和意义在于,它是佛教导师对弟子的教诲和指导,旨在帮助弟子更好地理解和修行佛教。
这部经典包含了丰富的佛教知识和智慧,对于佛教弟子来说,它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
第三课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是,佛教的修行方法和境界。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佛教的修行方法和境界,包括如何修行,如何达到佛教的境界,以及佛教的境界是什么等等。
这些内容对于佛教弟子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题的具体问题和解答是,如何修行佛教,以及如何达到佛教的境界。
这个问题是佛教弟子在修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事师五十颂对此给出了详细的解答。
它认为,要修行佛教,首先要有坚定的信仰和决心,其次要有正确的修行方法和境界。
对于第三课第二题的理解和思考是,佛教的修行方法和境界是非常重要的,它们是佛教弟子修行的指导和目标。
只有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和境
界,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佛教的智慧和境界。
事师五十颂第二课串讲笔记
事师五十颂第二课串讲笔记
(原创版)
目录
1.事师五十颂概述
2.第二课的主要内容
3.串讲笔记的主要要点
4.对第二课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正文
【事师五十颂概述】
事师五十颂是一部佛教经典,主要讲述了佛教的师徒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导师。
这部经典由五十个颂组成,每个颂都讲述了一个关于事师的道理或者方法。
在佛教中,事师被认为是学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事师五十颂也被认为是佛教徒必读的经典之一。
【第二课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是事师五十颂中的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导师。
这一部分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导师的敬仰:佛教认为,导师是引导我们走向解脱的人,因此,我们应该对导师怀有敬仰之心。
2.对导师的信任:佛教认为,只有信任导师,才能真正地接受导师的教诲,从而走向解脱。
3.对导师的服从:佛教认为,我们应该绝对服从导师的教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学到东西。
【串讲笔记的主要要点】
在第二课的串讲笔记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要点:
1.敬仰导师的重要性:敬仰导师是学习佛教的基础,只有敬仰导师,才能真正地学到东西。
2.信任导师的重要性:信任导师是学习佛教的关键,只有信任导师,才能真正地接受导师的教诲。
3.服从导师的重要性:服从导师是学习佛教的核心,只有服从导师,才能真正地走向解脱。
【对第二课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第二课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事师在佛教中的重要性。
事师不仅是我们学习佛教的导师,更是我们走向解脱的引路人。
因此,我们应该对事师怀有敬仰之心,信任他们,服从他们的教诲。
事师五十颂总结
事师五十颂总结
1. 学习是一生的事业,永不休止。
2. 求知必须虚心若愚,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3. 为人处事要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4. 切勿贪心妄想,要有节制地追求财富和名利。
5. 做人要有耐心,耐心是成功的关键。
6. 谦虚是正道,傲慢是消极的。
7. 学习应该注重实践,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
8. 勇敢面对挑战,挫折是锻炼和成长的机会。
9. 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10. 看到好的事物,要学会借鉴和吸收。
11.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他们的经验和知识。
12. 快乐地度过每一天,享受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
13. 珍惜时间,不能浪费时间,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14. 把握机会,不要错失机遇。
15. 保持好奇心,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
16. 保持谦逊的态度,不要让权力和影响力腐蚀你的思想。
17. 学会团队合作,集思广益,协同解决问题。
18. 做事情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任务。
19. 做人要有胸怀,要有爱心,要关心他人。
20. 思维要灵活,善于变通,不僵化固步自封。
21. 精通自己的专业并保持学习,不断创新。
22. 学会自我反思,不断提高自己。
23. 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
24. 感恩他人,感恩命运,感恩所拥有的一切。
25. 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促进他人的发展和成长。
事师五十颂第三课第二题
事师五十颂第三课第二题**引言**在佛教的修行道路上,尊师重道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更好地传承佛法,事师五十颂应运而生。
本文将围绕事师五十颂的第三课第二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为大家在修行道路上提供有益的指导。
**事师五十颂简介**事师五十颂是一部佛教修行者用以规范自己行为的经典著作。
这部作品详尽地阐述了佛教弟子在与师长相处时应有的态度、行为和准则。
事师五十颂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敬师、遵师、事师、敬法、利师。
其中,第三课第二题涉及到遵师的部分。
**第三课第二题解析**第三课第二题的内容为:“弟子应以何种心态和行动来尊敬和侍奉师长?”答案中提到,弟子应以谦逊、恭敬、忠诚的心态来对待师长,同时遵循“五体投地”等敬礼。
此外,还应做到以下几点:1.尊重师长的话语,悉心倾听,不违抗、不懈怠。
2.严守师长的教诲,依教奉行,心无旁骛。
3.关心师长的生活,尽力侍奉,体贴入微。
4.保持谦逊,不贡高我慢,不起我慢心。
5.时刻反省自己,改过自新,不懈修行。
**如何践行事师五十颂中的原则**1.增进对佛法的认识,了解事师五十颂的背景和意义。
2.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念,明确弟子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3.时刻保持谦逊、恭敬的心态,尊重师长的人格和智慧。
4.严守戒律,遵循佛教的教义,努力修行。
5.将事师五十颂的原则融入日常生活,切实改进自己的行为。
**结论**事师五十颂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修行准则,尤其是第三课第二题,更是指明了弟子如何在修行过程中正确处理与师长关系的方法。
只有尊师重道,才能在佛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事师五十颂—马鸣菩萨造
事师五十颂—马鸣菩萨造事师五十颂—马鸣菩萨造事师五十颂马鸣菩萨造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宣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日称等奉诏译本依诸经律秘密教,略出承事师仪轨,闻已爱乐发净心,当获如来金刚智。
当获如来金刚智。
若于灌顶师,三时伸礼奉,则为已供养,十方诸如来。
起最上恭敬,合掌以持花,散彼曼拿罗,头面接足礼。
彼师或在家,及新受具戒,置经像于前,则息诸疑谤。
若出家弟子,常净心承事,已坐当起迎,唯除于致礼。
彼师及弟子,当互审其器,若不先观察,同得越法罪。
若忿恚无慈,贪爱多散乱,骜易恃种族,以惠当拣择。
具戒忍悲智,尊重无谄曲,了秘密仪范,博闲诸论议。
善达真言相,曼拿罗事业,契证十真如,诸根悉清净。
若彼求法者,于师生轻毁,则谤诸如来,常得诸苦恼。
由增上愚痴,而获于现报,为恶曜执持,重病相缠缚。
王法所逼切,及毒蛇伤螫,冤贼水火难,非人得其便。
彼频那夜迦,常作诸障碍,从此而命终,即堕于恶趣。
勿令阿阇黎,少分生烦恼,无智相违背,定入阿鼻狱。
受种种极苦,说之深可怖,由谤阿阇黎,于中常止住。
彼阿阇黎者,弘持正法藏,是故当一心,辄莫生轻毁。
常于阿阇黎,承事而供养,发生尊重心,则蠲除障恼。
又复于师所,乐行于喜舍,不希于己身,何况于财物。
于无量亿劫,勇猛勤修习,今始证菩提,斯极为希有。
善护其深誓,供养诸如来,恭敬阿阇黎,等同一切佛。
若于己所有,最上诸珍玩,求无尽菩提,诚心而奉献。
施佛阿阇黎,念念常增长,是最胜福田,速得菩提果。
如是求法者,具戒忍功德,不虚诳于师,当获金刚智。
若足踏师影,获罪如破塔,于床坐资具,骑蓦罪过足。
若师所教诲,欢喜当听受,自己或不能,则善言启白。
由依止师故,所作皆成就,现乐及生天,何敢违其命。
守护师财物,犹若己身命,于彼执侍人,如亲常敬奉。
不应于师前,覆顶及乘御,翘足手叉腰,安然而坐卧。
或事缘令坐,勿舒于双足,常具诸威仪,师起速当起。
若于经行处,不应随举步,端谨立于傍,无弃于涕涶。
亦勿于师前,私窃而言说,及邻近语笑,歌舞作唱等。
事师五十颂1到8课思考题
事师五十颂1到8课思考题【原创实用版】目录1.事师五十颂的背景和意义2.事师五十颂的内容概述3.事师五十颂的具体内容4.事师五十颂的实践建议5.事师五十颂的现代价值正文一、事师五十颂的背景和意义事师五十颂是佛教密宗的一部重要经典,由巴布拉尊者创作,堪布译得受殊胜之灌顶。
这部经典主要讲述了金刚上师与弟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弟子如何以正确的心态和行为依止上师,从而在修行道路上获得更好的成长。
在藏传佛教中,事师五十颂被视为弟子依止上师的指南,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二、事师五十颂的内容概述事师五十颂分为五十个颂词,每个颂词都讲述了弟子在上师面前应有的行为和心态。
这些颂词包括对上师的敬仰、依止、供养、尊重等内容,旨在帮助弟子建立起对上师的信心和恭敬心,从而更好地受到上师的教导和加持。
三、事师五十颂的具体内容1.敬仰上师:事师五十颂中强调了对上师的敬仰,包括顶礼、供养等行为。
这些行为有助于弟子培养对上师的信心和恭敬心,从而获得上师的加持。
2.依止上师:事师五十颂中提到,弟子应当依止上师,遵循上师的教诲。
正确的依止有助于弟子在修行道路上避免走弯路,更快地达到解脱的境界。
3.供养上师:事师五十颂中讲述了弟子应该如何供养上师,包括物质供养和精神供养。
弟子通过供养上师,可以积累福德,获得上师的欢喜和加持。
4.尊重上师:事师五十颂中强调了弟子要对上师保持恭敬,避免对上师产生恶念和诽谤。
尊重上师是弟子修行的基础,也是获得上师传授佛法的关键。
四、事师五十颂的实践建议1.对上师保持敬仰和信心,不要轻易对上师产生怀疑和诽谤。
2.在修行道路上,依止一位具德上师,遵循上师的教诲,避免走弯路。
3.通过供养上师,积累福德,获得上师的加持。
4.对上师保持恭敬,避免恶念和诽谤,保持良好的弟子心态。
五、事师五十颂的现代价值事师五十颂对现代佛教弟子依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缺乏敬畏心和恭敬心,容易对权威产生怀疑和挑战。
事师五十颂第一课思考题
事师五十颂第一课思考题
(实用版)
目录
1.事师五十颂的背景和意义
2.事师五十颂的内容概括
3.事师五十颂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正文
一、事师五十颂的背景和意义
《事师五十颂》是佛教密宗的一部重要经典,主要讲述了如何侍奉上师以及上师与弟子之间的关系。
在佛教密宗的修行中,上师是弟子修行道路上的导师和引路人,弟子需要对上师充满信心和敬意,因此,《事师五十颂》旨在指导弟子如何以正确的方式侍奉和尊敬上师。
二、事师五十颂的内容概括
《事师五十颂》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弟子应该以大信心三时中,手捧具花束曼茶,合掌供养于上师,恭敬稽首礼其足。
2.弟子在陈设佛经等之前,应先持禁戒者意礼师,以表示对上师的尊重。
3.弟子应该供养座垫,帮助上师作事等,具禁戒者皆当行,不作顶礼断劣事。
4.上师以及诸弟子,相同失毁誓言因,是故勇士先观察,上师弟子之关系。
5.具慧弟子切莫依,无有悲心憎恨害,骄傲贪执爱炫耀,不护根门之上师。
6.稳重平和具智慧,安忍正直无谄诳,了知一切诸善法,具德上师如是行。
三、事师五十颂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事师五十颂》的内容不仅适用于佛教密宗的修行,对于现代社会也具有启示意义。
例如,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尊重老师、领导和长辈,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
同时,我们还应该珍视师生、师徒之间的情感,并努力学习和践行老师教授的知识和技能。
总之,《事师五十颂》是一部指导弟子如何侍奉和尊敬上师的佛教经典,其内容不仅适用于佛教密宗的修行,还对现代社会具有启示意义。
出师颂原文及译文
出师颂原文及译文《出师颂》原文:茫茫上天,降祚为汉。
作基开业,人神攸赞。
五曜宵映,素灵夜叹。
皇运未授,万宝增焕。
历纪十二,天命中易。
西戎不顺,东夷构逆。
乃命上将,授以雄戟。
桓桓上将,实天所启。
允文允武,明诗悦礼。
宪章百揆,为世作楷。
昔在孟津,惟师尚父。
素旄一麾,浑一区宇。
苍生更始,朔风变楚。
薄伐猃狁,至于太原。
诗人歌之,犹叹其艰。
况我将军,穷城极边。
鼓无停响,旗不蹔褰。
泽沾遐荒,功铭鼎铉。
我出我师,于彼西疆。
天子饯我,路车乘黄。
言念伯舅,恩深渭阳。
介珪既削,裂壤酬勋。
今我将军,启土上郡。
传子传孙,显显令问。
译文:广阔无垠的上天啊,降下福运给汉朝。
创立基业开启帝业之时,人和神都来相助。
金木水火土五星在夜空中闪耀,白蛇显灵夜晚悲叹。
皇位尚未授予(新君)时,万物更加光彩焕发。
经历了十二代帝王之后,天命中途发生改变。
西方的戎族不顺服,东方的夷族也兴兵叛逆。
于是任命上将,授予他锋利的兵器。
威武的上将,实在是上天所开启(赋予才能)的啊。
他既有文才又有武略,通晓《诗经》喜爱礼仪。
为各种事务制定法度,成为世间的楷模。
从前在孟津(会盟)的时候,有太师姜尚父。
白色的军旗一挥动,就统一了天下。
百姓重新开始生活,北方的风俗也被改变。
讨伐猃狁,到达太原。
诗人歌颂这件事,还感叹其中的艰难。
何况我的将军,在偏远的边疆作战。
战鼓不停地敲响,军旗一刻也不卷起。
恩泽遍布遥远的荒蛮之地,功劳铭刻在鼎器之上。
我率领我的军队,前往那西部边疆。
天子为我饯行,赐予路车和乘黄马。
念及我的舅父(有大功者),恩情比渭水之阳(的故事所体现的感情)还深。
赐给的珪玉已经雕琢好,分封土地来酬谢功勋。
如今我的将军,在上郡开辟疆土。
子子孙孙传承下去,显耀美好的名声。
哎呀,这《出师颂》可真是一篇很厉害的文章呢!就像一个装满了宝藏的盒子,打开一看,里面全是古代的智慧和故事。
你看原文那些字,虽然有些我都不太认识,但是读起来就有一种很神秘、很古老的感觉。
就好比是走进了一个古老的城堡,到处都是神秘的符号和故事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个偈颂是:“住十方世界 彼一切如来 于得灌顶师 三时咸敬礼”。这个部分是说如何礼敬善知识。
接下来是第九个偈颂,说的是密宗阿阇黎,也就是一般所谓上师所要具备的德相。“全知十真如 善巧曼茶业 解秘密加行 诸根皆调静”。这里面提到说,要知道的上师应掌握的十真如。十真如分了内外的真如。是说内跟密上面的有十个重点。因为这里包括了修朵玛,仪轨,誓言,传灌顶,这些部分,总的有十个部分。因为是上师所要具备的条件,很复杂的,弟子不需要太多的去了解。因此衲就不去详细解释了。再接下来提到,善巧曼茶业,就是说,上师能够做种种曼茶业的各种方便善巧。解秘密加行,对于手印等等,所作的次第要善巧的要知道,要成就。最后一个是,“诸根皆调静”,主要是说,以正知正念的密护六根门的。
第七个偈颂,“弟子以慧择 忿恚不具悲 贪傲无防护 谄曲等非有”这个偈颂主要是说,什么样的人我们不应该依止为自己的上师。偈子里面提到哪些相呢?这里就分了七个部分。第一个是说,上师是欠缺悲心的。第二个部分,上师的嗔心是非常非常的重。第三点提到是说,他有害众生的心。第四呢,傲慢心很重。第五呢,他贪心很重。第六呢,是不防护根门的。第七,有谄曲。所谓有谄曲,就是说,他没有这个功德,或者没有智慧呢,他不说他不懂,而是装懂的意思。就是一般我们说的不懂装懂的情况。所以说,具足这七种过失的呢,我们不应该依止这个人当作是我们的上师。所以,这个部分是说,有这样的一些特征的上师,我们不应该依止的,应该远离他们,要远离的对象是有这七种特征的。当然,这是指还未依止上师之前,我们去观察上师的时候,主要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事情。假如说,我们已经依止了这位上师,但并没有在依止前好好的观察,后来发现这不是一个好的上师,那么我们是否应该舍弃这样的一个上师呢?,答案是不可以的。就是说,你已经依止了这位上师,而你发现他有这七种过患的情况下,我们还是不能舍弃这个上师。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以目前的阶段来讲,我们去看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依止善知识的部分,那里有一段提到“所观不定”,所谓所观不定就是说,我们所观到一些东西,是不一定对的。比如说,因为我们自身的烦恼所看的一切东西呢,是错误的,是幻化的。所以说,我们看到上师的缺点呢,是因为我们的心没有净化,所以看到上师的缺点。应该以这样的一个方式来处理好这个问题。
宗喀大师有个偈颂,内容是说,任何一个众生所行一切法它是否是大乘佛法,所依的就是众生身心相续所生起的这个心。假如发起了大乘的菩提心,就算是大乘的佛法。对一个说法者来讲,假如说法者他不是依着大乘的发心来宣说佛法的话,这个法就不算是大乘的法。同样的,在弟子方面,闻法的这些人,假如说不是安立着大乘发心来听闻佛法,即使说,上师在说大乘的佛法,但是对于闻法的人来说无法得到大乘的佛法的真实利益。因此即使我们现在没有办法生起真实的菩提心,我们也应该要以造作的菩提心来闻法,所谓的造作的菩提心也就是相似菩提心,我们要缘念所有一切众生,为了究竟的利益他们,我希望能速速成佛。这个就是所谓的造作菩提心。
事师五十颂讲记
第一天
今天就是衲会为你们宣说事师五十颂。这个颂的作者是以前在印度的一位圣者马鸣菩萨。是以偈颂的形式宣说依止上师方法,因为一共有五十个偈颂,所以叫事师五十颂。
在听闻法理之前呢,大家先一定要安立一个正确的意乐。大家今天发心来听闻这个法是很好的一种事情。假如意乐没有安立好的话,就很难得到真实的利益了。什么是正确地意乐呢?就是说,我们不能以期求今世的安乐来听闻这个佛法,假如是这样的话,你这个闻法的行为是属于世间而不是属于佛法,然后我们也不能说,期求下一世不用痛苦,而为下一世的安乐而来求法呢,当然这个也是不对的。因为这个只是说可以让我们离开恶道,将来还是要遭受轮回的痛苦,那么假如说,我希望说我一个人闻法修行而解脱轮回的痛苦,得到安乐,这个意乐未免太过下劣,因为他只是为了一个人的安乐而已,我们应该是缘一切众生,以大乘的发心来听闻佛法。所谓的安立大乘的意乐,我们就是要缘着无边无量的众生,希望所有一切众生能够离苦得乐,而自己成佛去利益他们,因为除了自己成佛外,就没有其他方法能究竟的利益一切众生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有佛陀,只有成佛之后,我们才有这个能力,可以不劳自成的去利益一切的众生。那么说到成佛,如果依赖显教的方法,要很多劫才可以成办。在我未成佛的期间,所有的一切众生,还要受相当长时间的痛苦,因此我要迅速的成就佛果。而要迅速的成就佛果,必定要以修密而成就。成佛后,我们就有能力可以引导一切众生迅速的依着这个密法而成就佛果。所以所谓的大乘的意乐,就是希望说,我要籍着修学能迅速成就的法,速速成佛去利益一切众生。安立这个大乘发心,这个意乐是相当相当的重要的。并且不止是说我们今天来听闻这个佛法要安立这样的一个意乐,即使我们在家里做其他的佛事,比如说我们做日常的功课,或者说我们在家里点一根香,我们都要安立这样的意乐,这样才是佛子的行为,菩萨的行为,而且是种成佛的因。假如说我们没有安立这样的意乐去做一切所有的善事呢,这个不属于是大乘的佛法。
第四个偈颂,“师居家戒晚 避世诸疑谤 设经像于前,心理执金刚”,这个偈颂呢,主要是提到说,弟子跟上师的差别。比如说,假如自己是一位出家人,上师是在家人;或者说自己是一个比丘,上师是沙弥;或者说自己是一位比丘受戒已经很久的,戒腊是很久的,而上师是一个刚刚的新比丘。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我们要礼敬上师的时候呢,我们就是要把佛像,或者说佛的画像也好,塑雕像也好,我们要把佛像放在前面,还有经典,这样来顶礼上师。为什么要这样子做呢?是因为我们要避免某些不明事理的人,诽谤佛法。因为出家人礼敬在家人原本是一件不应该的事情,一般来说,弟子应该是以身语意三门来礼敬上师的,但为了避免世间的诽谤,所以必须要这样做。假如没有这些所谓的外人在的情况下,就比如说,只有上师跟弟子在情况下呢,没有他人,弟子应该,即使上师是在家人,也应该说要顶礼的,就是说以身语意去顶礼。
接下来是第六个偈颂,“师及弟子等 先应同行处 彼此互观察 否皆越法罪”,这个部分提到说,上师与弟子互相要观察的情况。在弟子和上师没有互相观察对方之前,不要轻易的传法和求法,比如说,一位弟子,他不去观察这个上师是否是具量的情况下,而去接受听闻他的佛法,然后听闻法之后,去依止这位上师。当他依止了这位上师之后呢,之后才发现他依止的这位上师有很多过失,看到上师有很多的缺点,对上师起了不恭敬的心,罪过是非常非常大的。同样的,上师也要去观察弟子,是否具足那个器,才可以将法传给弟子。所以这个部分呢,是提到说,互相观察是非常非常的重要的。
事实上完全具备这些德相的上师,是非常非常难得的,如果我们要等到找到这样一位上师后才去,求受灌顶和请法,可能没等找到,我们已经先死了,那么一般来说我们要依止的上师最起码应该具足以下的五个条件:第一就是说,这位上师应该具有大悲心,第二他对大乘的佛法要有非常坚定的信心。第三,对大乘的不共法,要很善巧的总的了解。第四,他要可以善巧的以次第的引导所有的众生走上菩提之道。无论这个众生他的根器是很利的,还是中等,还是这个众生是很钝的,对于这三类人他都要很善巧的可以引导他们。第五,就是说他应该说守护根门,身语意三方面都要守护。
第五个偈颂,“若坐当起迎 敬承事所作 于师凡所为 除礼拜非能”,在第四个偈颂呢,是提到有人的时候不应该做的事情。而第五个偈颂就是说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说,弟子是出家人,上师是在家人呢,还是可以做的这些事项呢。就比如说, 当上师来的时候,我们应该站起来,同时还要恭敬,除礼拜外,尽力的为上师做事,另外一个说法是,“除礼拜非能”是指下劣的事情,所谓的下劣事情呢,就是说好比是去帮他去洗脚,这样的一些事情。在有人的前面呢,如果是出家人帮在家人在洗脚,有些人认为这是很下劣的一件事情,所以不能做。
在第三个偈颂就是,“应三时信诚 合掌以曼茶 花等供事师 接足头顶礼”这就是说在意乐方面我们要把上师观想成佛的那个情况。在行为方面,我们就不能说,以空手的去供养顶礼上师,所以我们是依着早晚三次,以合掌供养,献曼陀罗,花等等,要具备信心去恭敬去承事上师。也就是我们每日早上三次,晚上三次的除礼拜外,同时还要以曼茶和花来供养上师,这样才是如理的在行持上师瑜伽。
所谓灌顶师,有三种,第一个就是,有于灌顶成熟中能作因相之灌顶。第二个是说能作解脱道之灌顶。第三个解脱果之灌顶,这些上师也可以称为阿阇黎,特别是能成熟我们空乐无别之智慧,被称为金刚阿阇黎。简单的说就是对于传授给我们佛法的上师,我们应当在早上三次,晚上三次,以虔诚的心来对他顶礼。佛远离一切所有的罪障,圆满一切的功德。我们要成办佛果,就离不开上师的教导,所以我们要恭敬的礼敬上师。那么在这里我们主要是要念师的传法的恩德,而对上师三时礼敬。
接下来是第八跟第九个偈颂,“住调伏具慧 忍直不掉诳 悉传咒加行 悲心善论议 全知十真如 善巧曼茶业 解秘密加行 诸根皆调静”。这两个偈颂是说,我们应该依止的上师所具有的功德。刚才我们提到应当远离的上师的特征。而现在是说上师具足第八个和第九个偈颂的所描述的十六种相,我们就应该去依止他为上师。这里第八颂提到说“住调伏具慧 忍直不掉诳 悉传咒加行 悲心善论议”。第一句:住调伏具慧。这里就分了身语意的功德。“住”是指身,调伏是指语,具慧是指意,善知识要具足这三个功德。第二句:忍直不掉诳。忍分三种忍,就是安受苦忍,耐怨害忍,谛察法忍,善知识应具的第四个功德。”直“就是要对众生要有正直心。“不掉诳”,指的是不求名利,还有就是无诳的,就是我们没有这个功德没有这个智慧我们却说自己有,也就是没有这样的一个过失,这样也算一点了。第二句,就有四点了。这样就有七个。第三句:悉传咒加行。就是说就是对密咒种种的修法,上师能够解说的,乃至成就佛智的,他都能够解说的。第四句:悲心善论议。指的是有大悲心,发心救脱一切众生的痛苦。然后善论议呢,是指内明部分,就是善于讲说,这就是显宗善知识的十种德相
藏文版的事师五十颂,前面这一句,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以藏文名来讲就是事师五十颂。
现在衲将分三个部分来讲说事师五十颂,在科判方面第一个部分是说,说所作之趣入。第二个是说亲近之次第形貌,第三是说所作之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