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力的分解》WORD教案8
必修一第三章第五节《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三章第五节《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延续和扩展,他所遵守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守的规律。
分解法是高中物理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重要的物理思想方法。
分解的等效替代思想为解决其他类似物理问题奠定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基础。
2、教材加工教材安排了两个实例详细说明如何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教材的编排渗透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问题的方法观点。
在学生直接经验中没有对例1的实际问题的感性认识。
因此,根据现有学生情况和学生的最近发展趋势,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删去了实例1,增添了另一实例“塔吊”(三角支架上的力的分解)。
自行设计、改进了一些物理实验等来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这样调整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设计思路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是运用“等效替代”的思想来研究力学问题的重要手段,是高中物理的基础内容。
在力的合成的基础上,对力的分解概念和分解法则,学生是不难理解的。
与力的合成相比,力的分解不是惟一的,究竟怎样分解的问题,显然是本节的重点。
考虑到今后应用过程中的大部分问题都是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解,因此本节课重点就放在这种分解方法上。
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产生什么效果,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如何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感受、认识、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就成了这节课的重要环节。
另外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
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力分解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
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什么来分解。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做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 第三章 第5节 力的分解 教案 Word版含解析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节课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我们的理念是从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模型,再走向生产生活。
坚持以学生体验为中心,创设大量丰富的实验和情境:拉车,平面,斜面,三角支架等,让学生充分体验和认识具体问题中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轻松突破重难点。
[关键词] 实验教学;模型;导学案;探究体验,合作讨论。
[教学目标重难点]1、教学目标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目标应多元化。
结合新课程理念,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1)理解分力的概念,知道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
(2)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作图并计算。
(3)掌握根据力的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初步了解正交分解法。
(4)能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学生观察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
2、教学重点、难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的是:在具体情况中如何根据实际效果,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过程]引入:创设情境:将课堂延伸到户外,户外实验“单手拉双车”。
我们的学生缺乏这样的生活体验,他们认为车很难拉动,“拉动双车”更是难以想象,通过亲身参与或观看其他同学的实验,可以使课堂教学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求新知识的愿望,调动内在学习的动力。
同时从这个具体问题很自然地提炼出“等效”思想和“分力”的概念,轻松地解决“为什么要进行力的分解”,一气呵成地引入课题《力的分解》。
新课教学:概念形成和问题提出:力的分解的概念,怎样进行力的分解,为什么可以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具体做法怎样?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学生较易完成,而对于逆运算——力的分解用平行四边形来完成,我们认为:不能只说,而要让学生做起来,在“做”当中做好准备并且在“做”后发现问题——力的分解有无数种可能。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高中物理必修1(人教版)】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预算,是求一个已知力的两个分力。
在对已知力进行分解时对两个分力的方向的确定,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的。
在前一节力的合成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运算规律的掌握会比较迅速,而难在是对于如何根据力的效果去分解力,课本上列举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一个是水平面上物体受到斜向拉力的分解,一个是斜面上物体所收到的重力的分解,具有典型范例作用。
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都是力的等效代替,满足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了解力的分解具有惟一性的条件。
3.掌握按力的效果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在具体问题中如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和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2.难点:如何确定分力的方向课前准备铅笔、细绳、重物等教学过程一、引入为什么高大的立交桥要建有很长的引桥呢?二、复习回顾什么叫合力?什么叫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法则?如果原来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新课教学1.力的分解(1)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如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那么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几个力的分力。
(2)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3)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也是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
2.思考:我们知道不论有多少个共点力都可以用一个合力来等效替代,换句话说也就是:力的合成是唯一的。
那么力的分解是否也是唯一的呢?若没有限制,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4.实际情况中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情景1:木匠利用刨子刨木头,对木匠对刨子的作用力进行分解情景2:人力拉扯车时,人习惯用斜向上的拉力去拉车子,对人对车的拉力进行分解情景3:建筑工地上,经常见到塔吊车,如图,能否结合一个自我设计的实验,去体验拉力F产生的作用效果。
情景4:汽车上坡,会很吃力,观察在斜面上的物体的重力所产生的效果。
力的分解教案范文
力的分解教案范文教案:力的分解一、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和应用;3.能够通过图示或实例进行力的分解和合成计算。
二、教学内容1.力的概念和特点2.力的分解3.力的合成三、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识1.教师向学生介绍力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示范实验:教师用一个绳子和砝码进行示范,向学生展示力的作用,并帮助学生理解力的效果和方向。
Step 2 力的分解1.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通过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力的分解。
2.向学生解释和演示分解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绳子、棍子等道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分解。
3.练习:设计一些力的分解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分解能力。
Step 3 力的合成1.引入力的合成的概念,通过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力的合成。
2.向学生解释和演示合成的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绳子、棍子等道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力的合成。
3.练习:设计一些力的合成练习题,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合成能力。
Step 4 力的分解与合成的应用1.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应用领域。
2.示范一些应用实例,如静力分析、斜面上物体的运动等,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Step 5 拓展训练1.自主探究:提供一些复杂的力的分解和合成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2.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是否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
2.练习成绩:给学生布置一些力的分解和合成的习题,分析他们的解题能力和思维方式。
3.拓展训练的成绩:评估学生在复杂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中的表现。
五、教学反思力的分解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础概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和练习,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力的分解和合成的同时,也锻炼了自主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示范和实践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力的分解与合成。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教材剖析:力的分解与力的分解是处置物理效果的一种方法,平行四边形定那么〔或三角形定那么〕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它们是高中物理的基石。
本节内容引见力的分解异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那么。
经过例题让先生知道一个力可依据实践作用效果来停止分解,最后指出矢量相加的法那么—平行四边形定那么或三角形定那么。
教学对象剖析:对刚进入高中的先生,仍处于从笼统思想向笼统逻辑思想的过渡时期,剖析才干、概括才干、作图才干、运用数学知识处置物理效果的才干有待培育。
先生关于本节内容的困惑主要有:分力能否真实存在?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力?先生对物理量的矢量看法还有待增强。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艺1.了解分力的概念,明白力的分解是力的分解的逆运算。
2.会用平行四边形定那么作图并能计算。
3.能用力的分解剖析消费生活中的效果。
进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掌握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停止分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先生观察、剖析、概括才干。
培育先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消费实际的看法和习气。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分解的逆运算,应用平行四边形停止力的分解。
2.依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
如何判别力的作用效果?依据如下:先生在物理情境变化时,不能自觉运用〝等效思想〞处置效果。
虽然已学〝力的分解〞,但对〝分力能否真实存在?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力?〞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等效思想〞上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分解的逆运算应是教学重点。
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一个力先生往往感到笼统,如何判别力的作用效果这是教学难点。
教学战略与手腕首先以提起木块简明温习力的分解,经过一个小游戏引入新课,激起起先生学习新课的兴味。
由于先生初次接触力的分解知识,引入从先生熟习的直观事例—拉橡皮筋动身,使先生在已有的合力、力的分解基础上学习分力和力的分解,经过知识的前后比拟,更容易接受和了解分力、合力的等效性。
让先生领悟用几个分力替代一个力与用合力替代几个分力都是为了处置实践效果方便运用的一种手腕,实践上并没有改植物体原来的受力状况。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3.5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精选教育文档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它们是高中物理的基石。
本节内容介绍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例题让学生知道一个已知力可根据实际作用效果来进行分解,最后指出矢量相加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教学对象分析: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作图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有待培养。
学生对于本节内容的困惑主要有:分力是否真实存在?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学生对物理量的矢量意识还有待加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力的概念,明白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并能计算。
3.能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掌握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
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依据如下:学生在物理情境变化时,不能自觉应用“等效思想”解决问题。
虽然已学“力的合成”,但对“分力是否真实存在?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会感到困惑。
因此在“等效思想”上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应是教学重点。
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一个力学生往往感到抽象,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这是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与手段首先以提起木块简要复习力的合成,通过一个小游戏引入新课,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力的分解知识,引入从学生熟悉的直观事例—拉橡皮筋出发,使学生在已有的合力、力的合成基础上学习分力和力的分解,通过知识的前后比较,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分力、合力的等效性。
让学生领悟用几个分力替代一个力与用合力替代几个已知分力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方便使用的一种手段,实际上并没有改变物体原来的受力情况。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物理必修1《力的分解》名师教案
第三章相互作用第5节力的分解核心素养:通过《力的分解》的学习过程,增强学生的感受;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条件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目标:(1)知道“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2)初步掌握在实际问题中,一般要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3)知道一定条件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甚至可以大很多。
教学重点:1.力的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2.实际问题中,一般要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分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中,如何确定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2.相关的实验器材(拔河的绳、钩码、笔、橡皮筋)设计思想: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让学生明白这点并不难,但是如何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力的效果就不容易了,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多处让学生参与的活动,通过亲身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到效果的客观存在性,课堂教学中力求给学生提供较多生活情境和参与的平台,形成深刻的感受,达成新课程理念中的三维目标的立体整合。
教学过程:课前:登陆优教平台,发送预习任务。
根据优教平台上学生反馈的预习情况,发现薄弱点,针对性教学。
(优教提示:请登陆优教平台,发送本节预习任务)一、课堂引入:活动:趣味游戏——四两拨千斤在班上找两位力气大的同学,让这两位同学“拼命拉”绳子,然后老师在中间轻轻一拉绳子,就把两位同学拉过来了。
紧接着联系汽车陷进泥地里,我们可以用一根粗绳把车和大树连一起,然后在绳子中间用力,就能把车拉出来。
二、新课教学:教师带着学生简要复习什么是力的合成?然后顺势启发什么是力的分解,为什么要分解?怎样分解?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合力F的不同分解方法,进而发现:在没有限制条件的情况下,一个力可以有无数种分解方法。
提问:在具体的实际问题中,我们可以任意分解一个力吗?让学生体会在具体的实际问题中,为了解决问题的方便,通常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合力。
高中物理 3.5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物理教案
3.5力的分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均是矢量运算的工具,是高中物理的基石。
本节内容从拖拉机拉着耙子的生产实例入手,引入力的分解概念,介绍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那么。
与力的合成相比,力的分解难点是一个确定的合力可以对应无数组分解的方法,力的分解不是唯一的,本教材指出对一个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分解。
与传统教材不同的是,本教材引入了三角形定那么,指出矢量相加的法那么,最后很自然地引入了矢量和标量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力的分解概念,强化“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2. 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3. 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分力的方向;4. 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5. 能尝试运用力的分解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物理问题,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6. 能区别矢量和标量,知道三角形定那么,了解三角形定那么与平行四边形定那么的实质是一样的。
[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1.平行四边形定那么和三角形定那么在力的分解中的应用.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对力进行分解.四、教学难点应用平行四边形定那么和三角形定那么进行矢量运算.五、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六、教具:多媒体课件、台秤、钩码、砝码、细绳、薄板钢条.用一根细线提起一个重物和用两根细线七、教学过程在实验演示之前先展示问题.师:是一根细线容易断还是两根细线容易断?生:(非常肯定地回答)当然是一根细线容易断.实际演示,当两根细线之间的夹角较大时,两根细线中的一根先断通过实际实验,和学生的认识形成较大的反差,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师:我们学习完这一节课“力的分解〞之后就会明白这个问题.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复习提问什么是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所遵守的法那么是什么?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怎样?二、进行新课1、力的分解展示3.5-1耙的示意图和工作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讨论:1、斜向上对杆的拉力F产生了什么效果?2、这样的效果能不能用两个力F1和F2来实现?方向怎样?3、F1和F2与 F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那么能个能用F1和F2来代替F呢?提问:拖拉机拉着耙,对耙的力F产生了什么效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以下问题。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5篇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5篇教案要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合理地组织教材,突出重点。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1一、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1)v0=0(2)加速度恒定(a=g).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二、自由落体加速度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1.速度公式:v=gt2.位移公式:h=gt2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4.平均速度公式:=5.推论:h=gT2问题与探究问题1: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问题2: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问题3: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2一、引入新课演示实验:让物块在旋转的平台上尽可能做匀速圆周运动。
人教版物理高中必修一《力的分解》教案
人教版物理高中必修一《力的分解》教案一、传授目标(一)知识与技术1.理解力的分化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都是力的等效更换,满足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明白力的分化具有惟一性的条件。
3.掌握按力的效果举行力的分化的要领。
(二)历程与要领1.培育学生的查看、实验能力。
2.学习用数学工具办理物理标题的要领。
(三)情绪态度与代价观1.渗透“等效更换”的思想。
2.议决力的合成和分化,渗透对立联合的看法。
二、传授重点在具体标题中怎样确定力的作用效果,根据平行四边形准则举行力的分化。
三、传授难点1.力的分化具有惟一性的条件。
2.怎样确定分力的偏向。
四、传授准备投影仪、投影片,粘有海棉的木板两块(或薄塑料板两块)、铁球一个、木块(或小车)一个。
五、传授历程新课导入:1.什么叫力的合成?2.怎样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3.求下列两个力的合力:①F1=30N,F2=40N,且偏向互相垂直②F1=50N,F2=5N,且互成120°角学生活动:解答思考题西席:1.分别抽学生用做图法和剖析法的求解历程在实物投影仪上评析。
2.在力的合成中,我们知道当几个力的作用效果与某个力相同时,这几个力就可以用这一个力取代,那么反过来也可用几个力来取代一个力的作用效果,这便是力的分化。
新课讲解:一、力的分化演示:在黑板上稳定一块白色的硬纸板,再在硬纸板上稳定一根黑色橡皮筋,在橡皮筋的另一端系上两个结,先用力F把结点拉到O点,再用两个力F1和F2作用于结点,同样将绳结拉到O点。
剖析:F1和F2互助作用的效果与F作用的效果相同。
拓展:能否在O点再作用个数更多的不同的力,使它们的作用效果与F的作用效果相同呢?学生:可以.总结:1.几个力,要是它们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的那个力的分力。
2.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化。
3.力的分化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化遵循平行四边形准则。
要领:把已知力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平行四边形的邻边便是这个已知力的两个分力。
高中物理必修一优秀教案--3.5《力的分解》精品教案
必修一 3.5 力的分解(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一的重点,是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具体应用,是研究力的平衡的基础,也是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力的分解、矢量、标量等概念,以及矢量相加的法则。
本节课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二是一个已知力究竟分解到哪两个方向上去,要根据实际情况,由力的效果来决定。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三、重点难点力的分解四、学情分析下作用,这个力有两个效果:沿两弹簧伸长的方向分别对弹簧Ⅰ和Ⅱ施加拉力F1和F2,且F1和F2分别使它们产生拉伸形变,可见力F可以用两个力F1和F2代替.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如何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把一个力(合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然后依据力的效果画出两个分力的方向,进而作出平行四边形,就可得到两个分力F1和F2.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算术法则相加的物理量叫做标量.力、速度是矢量;长度、质量、时间、温度、能量、电流强度等物理量是标量.(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参考导学案)力的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作用效果(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作业:课本P66 1、2、3九、板书设计一、概念:力的分解二、怎样分解一个力1、无数对2、唯一性的条件结论:一个已知力究竟分解到哪两个方向上去,要根据实际情况,由力的效果来决定。
例1、例2、三、矢量相加的法则十、教学反思1、学生对将一个力按照作用效果分解,理解接受较好,困难是怎样确定力的作用效果,老师应该在这个方面下点功夫。
力的分解教案(5篇)
力的分解教案(5篇)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一知识目标1、能够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一个已知力的分力;2、会用三角形法则求解;能力目标1、熟练掌握物体的受力分析;2、能够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情感目标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高一物理力的分解教案篇二一、引入:1、问题1: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定则?2、问题2:力产生的效果是什么?教师总结:如果几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的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反之,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
引出课程内容。
二、授课过程1、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师讲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过程,所以平行四边形法则同样适用于。
如果没有其它限制,对于同一条对角线,可以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如图).这就是说一个已知的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不同的共点力,而不像力的合成那样,一对已知力的合成只有一个确定的结果。
一个力究竟该怎样分解呢?(停顿)尽管没有确定的结果,但在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时,一般都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下面我们便来分析两个实例。
2、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
例题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的作用,该力与水平方向夹角为,这个力产生两个效果:水平向前拉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提物体,,因此力可以分解为沿水平方向的分力、和沿着竖直方向的分力,力和力的大小为:例题2: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常把它所受的重力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分量和垂直于斜面的分量(如图),使物体下滑(故有时称为“下滑力”),使物体压紧斜面。
3、练习(学生实验):(1)学生实验1:观察图示,分析F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可以利用手边的工具(橡皮筋、铅笔、细绳、橡皮、三角板)按图组装仪器、分组讨论力产生的效果,并作出力(细绳对铅笔的拉力)的分解示意图。
实验过程:将橡皮筋套在中指上,将铅笔与橡皮筋连接,铅笔尖端卡在手心处,体会一下铅笔的重力产生的效果,在铅笔上挂接上橡皮,思考拉力产生的效果?教师总结并分析:图中重物拉铅笔的力常被分解成和,压缩铅笔,拉伸橡皮筋。
2023最新-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精选8篇)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精选8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牛牛范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8篇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力的分解》教案篇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分解力的方法()2、学生会用作图法求分力,并能根据作图法说出力的分解在理论上是无限的3、学生能结合实际需要对指定力进行分解,会用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能用作图法分析分力的变化4、学生能结合问题体会力的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力的分解是有用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按照实际情况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分解指定的力成为本课的重点,而判定分力的方向则成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1)课题引入实验演示,引入新课教师演示:两个绳提起矿泉水瓶,一根绳也可以实现。
复习合力分力概念,明确合成的规律。
问题引入:一个力提起重物,能否用两个力来代替。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为后续学习活动提供时间保障。
(2)引导学生发现,在活动中发现规律2.1力的分解多样性的活动设计问题引导:请同学们画两个力,用来替代事先画在投影片上的力。
学生活动:用彩笔把作图分解。
完成作图后,将作图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教师引导:作图是否正确?判断依据是什么?(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叠加不同分组展示并追问:都正确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力的'分解满足平行四边形、力的分解的不唯一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
设计意图:实验器材常见,贴近生活。
矿泉水瓶即便落地,破坏作用很小。
通过活动,自然驱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
同时用定性分析替代定量计算,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
实例四:角色扮演的方式,巧拉汽车问题情境:如何借助绳索和大树将陷入淤泥中的汽车拉出。
小组合作讨论,并请三位同学模拟实验。
学生活动:一位扮演大树,一位扮演汽车,第三个人充当司机。
人教版必修1力的分解教案
人教版必修1力的分解教案篇一: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力的分解教案基础夯实1.已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求两个分力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且成一定夹角,分解是唯一的B.若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分解是唯一的c.若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及另一个分力的方向,分解是唯一的d.此合力有可能分解成两个与合力等大的分力答案:aBd解析: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只能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分解是唯一的,故a、B正确;如果将合力分解时两个分力夹角为120°且合力在其角平分线上,则两个分力与合力等大,故d正确;若已知一个分力F1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F2的方向,设F2与F夹角为θ,若F12.(北京西城区12~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力的合成和分解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高大的桥要建很长的引桥,减小斜面的倾角,是为了减小汽车重力沿桥面向下的分力,达到行车方便和安全的目的B.幼儿园的滑梯很陡,是为了增加小孩滑梯时受到的重力,使小孩下滑得更快c.运动员做引体向上(缓慢上升)动作时,双臂张开很大的角度时要比双臂竖直平行时觉得手臂用力大,是因为张开时手臂产生的合力增大的缘故d.帆船能逆风行驶,说明风力一定能分解出沿船前进方向的分力答案:ad3.(潍坊临朐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如图所示,木匠用直角斧子劈木材时,采用a、B、c三种方式。
当木匠用力相同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种方式更容易劈开木材B.B种方式更容易劈开木材c.c种方式更容易劈开木材d.无论哪种方式斧子的左面比右面受到的压力大答案:ad解析:将F沿垂直劈两侧面分解,如图所示,则tanα=sinα=F1F2FF所以F1==F·cotα,F2=tanαsinα由此可判ad选项正确。
4.(上海交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如图所示,物块所受重力为10n,放在光滑斜面上由一弹簧秤沿斜面拉住,使它静止。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三章3.5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3.5 《力的分解》教案教学设计力的分解教学设计新课教学【概念教学】回忆上一节课《力的合成》明确力的分解也是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回忆旧知思考问题,准备解决方案回忆旧知,推进新知。
让学生在复习中形成概念提出质疑,引出“对力的分解是否唯一”【设问】力的合成是唯一的。
那么力的分解是否也是唯一的呢?”【质疑】一个已知力究竟应该怎么分解呢?大胆猜想,展示自己的想法。
得到结论:力的分解不是唯一的。
得到“力的分解不是唯一的”,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实际问题中应该如何进行力的分解。
”【分组探究实验】1.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到一个斜向上的拉力作用,拉力与水平方向成θ角。
这个拉力怎样分解?【学生分组实验探究】1.讨论问题,提出设计方案。
2.选择器材,完善实验操作的方法。
3.学生结合实验结论绘制出力的分解示意图。
为学生提供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参与到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来。
让学生不断通过视觉和触觉去感知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领悟到力的分解根据实际作用效果来分。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图片展示】儿童滑梯2、【探究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解】【学生分组实验探究】1.讨论问题,提出设计方案。
2.选择器材,完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域内,设计情境。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θ课教学善实验操作的方法。
3.学生结合实验结论绘制出力的分解示意图。
4.投影展示各种不同的成果进行交流。
教师及时给予恰当地发展性的评价。
总结分解一个力的一般思路学生活动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的物理现象。
从视觉和触觉感知力的作用效果,领略物理的独特魅力。
实验要进行对比,得出结论“即使是同一个力在不同的情境下或问题中,效果也不一定相同”。
设计意图【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图片展示】塔式起重机(塔吊)运载建筑材料的图片。
3、悬挂物体对支架拉力的分解教师活动橡皮筋新课教学【探究当重力一定时两拉力间的夹角逐渐增大时拉力的变化】学生实验探究所得结论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立交桥的引桥为什么要建的很长?滑梯为什么建得抖些?索道设计的绷直还是松一些?做到学以致用对学生在实验中使用的“效果放大”的研究方法进行点评。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5篇】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5篇】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要布置哪些作业内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通过杠杆分类及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领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于一些属于杠杆的简单机械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
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
这些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杠杆知识是前面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
本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构成。
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大全5篇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篇1一、学生情况分析根据上学期的期未成绩分析,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必修1内容掌握比较好的学生不多。
学生基本知识点落实不够好,学习效果不明显。
学生学习方法欠缺。
故需在必修2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回顾。
加强基础教学及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不高,普遍认为物理难学,部分学生开始有排斥感。
需引导学生改变思想认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本学期教材分析必修2是共同必修模块的第二部分,大部分内容是必修1模块的`综合或应用,也是会考要求的教学内容之一。
故对学生的基础要求比较高,在教学过程中不宜太难,要以新课程的理念转换教学的难度与重点。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本学年的教学重点为在巩固必修1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必修2的教学。
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与物理规律,并能在解题中有所应用。
在平时的练习,注重以会考和高考的要求来进行教学。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1.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复习手段;2.认真备课,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3.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4.认真积极批发作业、试卷等,及时反馈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调节教学;5.尽量多做实验,多让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其感性认识,加深理解;6.认真做好月考分析和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高一物理教案力的分解篇2一、学生情况简要分析高一11、12班,每班64人。
11、12班为三类班。
经过半年的学习,已完成了必修一的学习任务。
11、12班学生学习物理中存在以下几个难点:①矢量的慨念及矢量的运算;②数学的函数关系及函数图象;③物理慨念和规律的抽象性和复杂性;④思维方法的超前性,如极限的方法,空间的关系等;⑤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等。
要解决这些难点,我认为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好进度,宁慢勿快才可能有好的结果;②加强实验与观察,强调物理慨念和规律是从实验中严格推导出来的。
人教版必修一3.5《力的分解》WORD教案10
力的分解【教学目标】:1.理解力的分解概念,进一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掌握一般情况下力的分解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分力方向;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分力。
3.会运用力的分解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4.了解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并拓展至多边形法则;能区别矢量和标量。
【教学重点】:1.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力的分解、求分力,并运用力的分解解决日常生活的有关问题。
2.从所遵循的运算法则的角度认识矢量和标量,能区别矢量和标量。
【教学难点】:1.运用力的分解解决实际问题2.区别矢量和标量【教学流程】:复习力的合成及等效替代思想,提出力的分解——应用力的分解讨论物理情景及实际问题——对矢量、标量的再讨论【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提出力的分解概念1.从“等效替代”出发,提出力的分解力的合成,多个分力与一个合力的效果相同,用一个合力来替代几个分力。
是否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作用力同时产生几个效果?请举例说明。
(如果学生无法举出恰当例子,可提示教科书上拖拉机拉耙的例子)如果我们要分别研究作用力产生的各个效果,可以怎样做?(从力的合成受到启发,用几个力来替代这一个力,分别研究各个分力)提出力的分解概念,进一步讨论力的分解中的“等效替代”思想,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如何进行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中,合力和分力是怎样的关系?求一个力的分力应该遵循什么运算定则?(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也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给定一个力,请学生按平行四边形法则把这个力分解为两个力,并展示分解的结果。
(学生无从下手,或者得出多个不同的结果。
学生讨论得到,不加限制地分解,可以得到无数多个解。
要进行力的分解,需要有一定的目的要求才有意义。
)请学生讨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需要怎样来进行力的分解才有意义呢?(从前面力的分解引入得到启发,按照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如果有学生提出,为了解决问题的方便,可按照方便运算的原则进行分解,应该加以鼓励,并且为正交分解方法的学习做好铺垫。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教案《力的分解》08
实验观察、分析
投影仪打出题目
实验观察、分析
讨论
归纳
注:带下划线的是板书
六力的分解
[实验]如图示所示两种情况
将结点O拉至同一位置。
[结论]两个力共同产生的效
果跟原来的一个力产生的效果
相同,也可以说F作用的效果同时拉伸了橡皮筋AO和BO。象这种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几个效果的情况在实际中很多。
(学生看书P14,第六节第一自然段)
1.什么叫力的分解
(1)分力:几个力,如果它们产生的作用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那个力的分力。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将一个已知力分解。
主要教学方法
讨论、演示、练习
教具
长条形木板、玻璃板、纸板各一,木块、橡皮筋、垫块、投影仪及细线等。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的运用
复习、提问
引入新课
用两根绳把重物悬挂起来。已知两绳对重物的拉
力分别是F1、F2。如图1(a)所示,也可以用一根绳把重物悬挂起来,绳对重物的拉力为F,可以叫
教师讲解
与学生一起推理在力的合成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础上得出分解定则
投影仪打出题目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的运用
巩固效果
总结
布置作业
这个力与水平方向成Q解。
[演示]分别用纸板、玻璃板、
木板做加力F与不加F时的
情况。以使学生观察到力F的两个效果,然后在投影胶片上作出F1和F2,并求出F1=F•cosQ
注意:几个分力与原来那个力是等效的,它们可以相互替代,并非同时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必修一《力的分解》WORD教案8★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明白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明白得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3、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4、能够区分矢量与标量。
5、会用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相加(二)过程与方法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看、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适应。
2、培养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1、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运算分力。
2、会分析日常生活中与力的分解相关的问题。
3、会用三角形定则成合矢量★教学难点1、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2、依照力的实际作用成效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方法分析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践体验,讨论交流,用物理语言描述出力的分解的方法★教学用具:铅笔,细线,钩码,(或支架、轻杆、橡皮筋、钩码)小车,薄塑料板,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复习提问什么是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所遵守的法则是什么?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如何样?学生活动:摸索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点评: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有关力的合成的知识,引入新课题――力的分解。
(二)进行新课1、力的分解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现耙的示意图和工作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讨论:1、斜向上对杆的拉力F产生了什么成效?2、如此的成效能不能用两个力F1和F2来实现?方向如何样?3、F1和F2与F产生的成效是相同的,那么能个能用F1和F2来代替F呢?学生活动:通过阅读课文。
观看示意图,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
1、一个成效是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另一个成效是把耙向上提。
2、一个水平的力F1使耙前进,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2把耙向上提。
3、能够。
点评: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提出渐进的问题,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觉问题,用物理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引入本节的内容。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引导:1、F能够用F1和F2来代替,F1和F2确实是力F的分力。
求一个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2、而F1和F2的合力就应该是F。
这说明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是如何样的关系?学生活动:这说明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点评:归纳问题,让学生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
教师活动:既然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那么力的分解也必定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即把一个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力F共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就表示力F的两个分力。
而我们明白一条对角线能够做出许多个平行四边形,那么在进行力的分解的时候,能够有许多组解。
(能够在图中比较一下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但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能不能随意分解呢?学生活动:讨论、摸索点评: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摸索教师活动:用铅笔、绳套、钩码组成一套演示力的分解的实验装置,绳套一端系在食指上,一端系在铅笔末端,铅笔的顶端顶在掌心上。
在铅笔末端悬挂钩码,体会食指和掌心受力的情形,以体验拉力产生的成效,揣摩分力的方向。
(或该实验用让同学一手叉腰,另一同学按该同学的肘部或悬挂一重物,体会上臂和腰部的受力情形来完成。
)(或下图所示装置来演示:让学生体会悬挂钩码后,两条橡皮筋发生的形变如何样,说明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产生了如何样的作用成效)学生活动:学生积极配合,认真完成实验。
点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活动:同学们通过亲躯体会,讨论以下问题:1、食指和掌心有什么感受?2、这种感受说明铅笔末端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产生了如何样的成效?3、若用两个力来代替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这两个力的方向如何样?4、这两个力与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的成效是相同的,那么能不能用这两个力来代替那一个力呢?5、这两个力与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是什么关系?学生活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亲躯体会,讨论问题结论:l、食指有被拉伸的感受.掌心有被刺痛的感受。
2、一个是拉伸细线,一个是压紧铅笔。
3、一个沿细线方向向外,一个沿铅笔向里。
4、能够。
5、这两个力是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的分力。
点评: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躯体会,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摸索;l、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能够如何样分解呢?2、什么缘故这么分解呢?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进行作答:1、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能够分解成一个沿细线方向向外的拉力,一个沿铅笔向里的压力。
2、因为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在这两个方向上产生了两个成效。
点评:进一步探究,逐步推导。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那么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力的分解时应遵循什么原则?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进行作答: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成效进行分解。
点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综合点评:关于力的分解,学生比较容易明白得,而关于力的分解要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成效进行分解这一点,较难明白得。
那个地点加了一个学生参与,并能够亲躯体会力的作用成效的那个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明白,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力的分解时,要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成效进行分解。
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个实际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桥,而一些高大的桥要造专门长的引桥,这是什么缘故呢?(关于什么是引桥教师要给予简单的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摸索,认真讨论,得到不同结论。
点评:加强物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觉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关于学生讨论的结论,教师先不进行评判,而是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车辆通过高大的桥时,要先上坡,再下坡,我们能不能把车辆的运动看作一个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呢?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摸索,抽象出物理模型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
点评: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在模型中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演示:用薄塑料板做斜面,将小车放在斜面上,让学生观看现象。
教师引导:在斜面上运动的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但它并没有竖直下落,而是要沿斜面下滑,那么在物体运动过程中重力产生了如何样的成效呢?教师重点引导,必须让学生明确一定是力在受力物体上产生的成效。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看、摸索、讨论,看到的现象:斜面被压弯,同时小车沿斜面下滑。
在教师引导下得到:一是使物体沿斜面下滑,二是使物体压紧斜面。
点评:培养学生分析物理问题,用物理语言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既然重力产生了这两个成效,那么重力应如何样分解呢?学生活动:能够分解为:一个沿斜面向下的力F1,一个垂直斜面向下的力F2。
点评: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活动:假设那个斜面的倾角为θ,那么重力的分力与倾角有什么关系?试写出表达式。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推导,交流总结:1 2sin cosF G F G θθ==点评:培养学生运算能力教师活动:通过那个表达式分析:1、当θ变化时,F1和F2的大小如何变化?2、在车辆上桥和下桥时,F1各起到什么作用?3、通过那个结论,我们再来说明高大的桥什么缘故要造专门长的引桥?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用物理语言描述分析过程1、当θ增大时,F1增大,F2减小。
2、上桥时阻碍车辆前进,下桥时使车辆越来越快。
3、引桥越长,θ越小,F1越小:上桥时的阻碍作用减小,从而比较容易上桥,下桥时的加速作用会减小,从而保证行车时的安全。
点评:把物理公式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物理语言说明生活现象。
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力的分解的现象,让学生明白物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培养学生观看生活现象,发觉问题,建立物理模型,用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用物理语言说明现象的能力。
2、对“矢量相加的法则”的学习教师活动: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差不多明白,力是矢量,力的合成和分解都要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两个力的合力时,不能简单地把两个力的大小相加。
我们还学习过另外一个矢量――位移,两个位移的合位移应如何求解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逐个解决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反思,阅读课文,讨论后回答:位移相加时仍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师活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两个位移与它们的合位移又组成一个三角形,阅读课文,摸索讨论下面的问题:l、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定则?2、三角形定则与平行四边形定则一样吗?3、什么是矢量?4、什么是标量?教师归纳、总结学生活动:学生看书讨论相关问题,经历相关知识。
点评:前后联系,深入探究,经历分析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一个物体的速度v1在一小段时刻内发生了变化,变成了v2 ,你能依照v1、v2,按照三角形定则找出变化量Δv吗?教师归纳总结,进一步明白得三角形定则,让学生体会:末矢量总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等于初矢量与变化量之和。
学生活动: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独立完成后,讨论并回答。
点评: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明白得教师活动:依照学生答案,做出评判和讨论。
学生活动:认真摸索,认真体会。
点评:矢量相加的法则比较抽象,那个地点利用位移的概念引入,便于明白得,这一部分内容课本讲解十分详细,而且便于学生自学,那个地点教师只做引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加深对概念的明白得和经历。
(三)课堂总结、点评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
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判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计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承诺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四)实例探究☆对力分解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明白得1、一个力,假如它的两个分力的作用线差不多给定,分解结果可能有种(注意:两分力作用线与该力作用线不重合)解析:作出力分解时的平行四边形,可知分解结果只能有1种。
☆对三角形定则的明白得2、一个力,若它的一个分力作用线差不多给定(与该力不共线),另外一个分力的大小任意给定,分解结果可能有种答案:3种3、有一个力大小为100N,将它分解为两个力,已知它的一个分力方向与该力方向的夹角为30°。
那么,它的另一个分力的最小值是N,与该力的夹角为答案:50N,60°4、分解一个力,若已知它的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以下正确的是A.只有惟一一组解B.一定有两组解C.可能有许多组解D.可能有两组解解析:分解一个力,若已知其中一个分力的方向,可作出另一个分力的最小值,如图所示,F2=F sinθ.(1)当F2<F sinθ,无解(2)当F2=F sinθ,有惟一解(3)当F sinθ<F2<F时,有两组解(4)当F2>F时,有惟一解,因此正确答案是D.点评:利用几何知识求最小值是解本题的关键.☆综合应用5、如图所示,重力G=100N的物体置于水平面上,给物体施加一个与水平面成θ=30°的拉力F,F=20N,受到力F作用后物体仍旧处于静止状态.求:①物体受到的支持力.②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答案:①90N,②17.3N★课余作业l、课后完成课本上第70页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