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力的分解》WORD教案8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必修一《力的分解》WORD教案8★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白什么是分力及力的分解的含义。

2、明白得力的分解的方法,会用三角形知识求分力。

3、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4、能够区分矢量与标量。

5、会用三角形定则进行矢量相加

(二)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看、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适应。

2、培养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

1、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分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运算分力。

2、会分析日常生活中与力的分解相关的问题。

3、会用三角形定则成合矢量

★教学难点

1、分力与合力的等效替代关系。

2、依照力的实际作用成效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方法

分析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践体验,讨论交流,用物理语言描述出力的分解的方法

★教学用具:

铅笔,细线,钩码,(或支架、轻杆、橡皮筋、钩码)小车,薄塑料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复习提问什么是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力的合成所遵守的法则是什么?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如何样?

学生活动:摸索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点评: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有关力的合成的知识,引入新课题――力的分解。

(二)进行新课

1、力的分解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现耙的示意图和工作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讨论:

1、斜向上对杆的拉力F产生了什么成效?

2、如此的成效能不能用两个力F1和F2来实现?方向如何样?

3、F1和F2与F产生的成效是相同的,那么能个能用F1和F2来代替F呢?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课文。观看示意图,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

1、一个成效是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另一个成效是把耙向上提。

2、一个水平的力F1使耙前进,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2把耙向上提。

3、能够。

点评: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提出渐进的问题,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觉问题,用物理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引入本节的内容。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引导:

1、F能够用F1和F2来代替,F1和F2确实是力F的分力。求一个力的分

力叫做力的分解。

2、而F1和F2的合力就应该是F。这说明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是如何样的

关系?

学生活动:这说明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点评:归纳问题,让学生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

教师活动:既然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那么力的分解也必定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即把一个已知力F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那么,与力F共点的平

行四边形的两个邻边,就表示力F的两个分力。而我们明白一条对角线能

够做出许多个平行四边形,那么在进行力的分解的时候,能够有许多组解。

(能够在图中比较一下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能不能随意分解呢?

学生活动:讨论、摸索

点评: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摸索

教师活动:用铅笔、绳套、钩码组成一套演示力的分解的实验装置,绳套一端系在食指上,一端系在铅笔末端,铅笔的顶端顶在掌心上。在铅笔末端悬挂钩码,体

会食指和掌心受力的情形,以体验拉力产生的成效,揣摩分力的方向。(或

该实验用让同学一手叉腰,另一同学按该同学的肘部或悬挂一重物,体会上

臂和腰部的受力情形来完成。)

(或下图所示装置来演示:让学生体会悬挂钩码后,两条橡皮筋发生的形变

如何样,说明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产生了如何样的作用成效)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配合,认真完成实验。

点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活动:同学们通过亲躯体会,讨论以下问题:

1、食指和掌心有什么感受?

2、这种感受说明铅笔末端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产生了如何样的成效?

3、若用两个力来代替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这两个力的方向如何样?

4、这两个力与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的成效是相同的,那么能不能用这两

个力来代替那一个力呢?

5、这两个力与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是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亲躯体会,讨论问题结论:

l、食指有被拉伸的感受.掌心有被刺痛的感受。

2、一个是拉伸细线,一个是压紧铅笔。

3、一个沿细线方向向外,一个沿铅笔向里。

4、能够。

5、这两个力是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的分力。

点评: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躯体会,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摸索;

l、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能够如何样分解呢?

2、什么缘故这么分解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进行作答:

1、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能够分解成一个沿细线方向向外的拉力,一个沿

铅笔向里的压力。

2、因为悬挂钩码后产生的拉力在这两个方向上产生了两个成效。

点评:进一步探究,逐步推导。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那么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力的分解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进行作答:

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成效进行分解。

点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综合点评:关于力的分解,学生比较容易明白得,而关于力的分解要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成效进行分解这一点,较难明白得。那个地点加了一个学生参与,并能够亲躯体会力的作用成效的那个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明白,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力的分解时,要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成效进行分解。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个实际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式各样的桥,而一些高大的桥要造专门长

的引桥,这是什么缘故呢?(关于什么是引桥教师要给予简单的说明。)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摸索,认真讨论,得到不同结论。

点评:加强物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觉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关于学生讨论的结论,教师先不进行评判,而是引导学生建立物理模型:车辆通过高大的桥时,要先上坡,再下坡,我们能不能把车辆的运动看作一个

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呢?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摸索,抽象出物理模型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

点评:培养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在模型中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演示:用薄塑料板做斜面,将小车放在斜面上,让学生观看现象。教师引导:在斜面上运动的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但它并没有竖直下落,而是要沿斜面

下滑,那么在物体运动过程中重力产生了如何样的成效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