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成果总结

合集下载

当代汉语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当代汉语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当代汉语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在当代汉语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仅涉及到文学创作的个体表达,也关系到社会和文化的认同与识别。

本文将探讨当代汉语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旨在剖析这些形象的特点和演变趋势。

一、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当代汉语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

首先,有一部分女性形象展现出了强烈的独立自主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她们在面对困境和挫折时能够勇敢面对,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其次,还有一部分女性形象体现出了柔情和温柔的一面。

她们善良、温和,以关怀他人为己任。

另外,还有一些女性形象是自由奔放、热情开朗的代表。

她们追求自由、享受生活,勇敢追求梦想。

这些多样的女性形象反映了当代汉语文学作品对女性角色的全面关注和多元审视。

二、女性形象的反叛和革新在当代汉语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反叛和革新成为一个突出的特点。

传统观念中,女性被视为柔弱、依附和附庸的存在。

然而,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表达出了自身的独立想法和情感诉求。

她们勇于挑战权威和社会观念,追求自我实现和解放。

这种反叛和革新的精神使得女性形象在当代汉语文学中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

三、女性形象的社会反映当代汉语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反映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同和关注。

一方面,女性形象的独立自强和自我价值的探索,体现了社会对女性的崇尚和尊重。

女性在文学作品中有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展示自我,成为社会的积极力量。

另一方面,女性形象中仍然存在一些传统观念和刻板印象的影响。

一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仍然被困于传统角色模式,缺乏真正的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种社会反映使得当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创造和塑造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四、女性形象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更新,当代汉语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未来发展趋势仍然充满潜力和可能。

首先,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将得到更加深入的挖掘和展示。

作家们将通过创新的方式来表达女性的独特风采和思考方式。

现当代文坛上的女性文学研究与评析

现当代文坛上的女性文学研究与评析
互动性与参与性
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特点使女性作家能够更直接地与读者沟通 ,及时了解读者反馈,调整创作方向。
传播速度与广度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有助于女性文学作品迅速 传播,扩大影响力。
未来女性文学发展前景展望
创新与实验
跨界合作与融合
随着文学观念的更新和创作手法的多样化 ,女性文学将继续在创新与实验方面取得 突破。
女性作家的作品在思想深度和人文关怀方面具有显著特点,她们关注女性命运和社会问题,通过文学作 品传递正能量和积极价值观。
06
女性文学发展趋势预测与前景展望
全球化背景下女性文学发展趋势预测
跨文化交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女性文学将更加 注重跨文化交流,借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
女性经验,拓展创作视野。
多元主题探索
女性文学作品中呈现的母女关系 既有亲密无间的一面,也有矛盾 冲突的一面,揭示了母女关系的 复杂性和多样性。
女性身份的认同与
传承
通过对母女关系的描写,女性文 学作品探讨了女性身份的认同与 传承问题,以及女性如何在家庭 和社会中定位自己的角色。
情感纽带的独特性
母女之间的情感纽带具有独特性 ,女性作家在描写母女关系时能 够深入挖掘这种情感的内涵和意 义。
多元化的文学体裁尝试
女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勇于尝试多元化的文学体裁,如小 说、散文、诗歌等,展现出丰富的文学创作才华。
05
当代女性作家作品评析及影响研究
代表性作家作品介绍及评价
铁凝
《玫瑰门》、《大浴女》等作品,以细腻笔触刻画女性内 心世界,展现女性生存困境和抗争精神。
01
王安忆
《长恨歌》、《小城三月》等作品,通 过女性视角审视历史变迁和人性复杂, 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

浮出历史地表 现代妇女文学研究

浮出历史地表 现代妇女文学研究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它以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深度 探讨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此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同时也为读者展现了一个被忽 视的历史时期的真实面貌。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女性文学在现代中国历史中逐渐崭露头角。从1917年至1927年,伴随着社 会的变革和女性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在文学领域中寻找自我表达的途径。这一时期 的女作家们,如庐隐、冰心、丁玲等,开始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一系列鲜明的女性形象,尝试着从 不同角度阐述女性的独立和自由。这些作品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抑,也为我们 展示了女性对自我认知和价值追求的坚定信念。
精彩摘录
书中对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丁玲对妇女解放和性别平等 的独特思考。在这篇小说中,丁玲通过对主人公钱文贵的描写,展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 位和作用,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历史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书中还对张爱玲的小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她对婚姻、爱情和家庭的独特见解。张爱玲通 过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和家庭生活,展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的独特见解。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是一本非常精彩的书籍,其中有很多精彩的摘录值得一读。 这本书不仅展现了女性文学的独特魅力,也揭示了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是一本以女性主义立场研究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的专著。 在这本书中,作者借助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理论,对现代妇女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 究和阐释。书中有很多精彩的摘录,以下是其中几个: “浮出历史地表”这个隐喻,形象地描述了女性在历史上被掩盖、被边缘化的状态。这个隐喻也 表达了女性不断突破自我、追求自由和独立的过程,展示了女性在历史进程中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作者通过对庐隐、冰心、丁玲等现代女性作家的分析,展现了女性文学在表达女性自我和性别的 独特之处。这些女性作家通过文学作品传达了自己对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的看法和思考,展 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的独特见解。

萧红评价史研究

萧红评价史研究

萧红评价史研究萧红评价史研究论文报告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文学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变化和人民的命运。

然而,面对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人们对萧红的评价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萧红评价史的研究现状,并且列举出以下九个提纲标题:一、萧红的文学及其时代背景简介萧红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女性的尖锐、敏感和细腻的观察。

同时,她的作品也记录了中国社会和政治变革的历程。

二、40年代的萧红评价在40年代,萧红作为一位革命文学家,她的作品引起了当时文坛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这一时期,她的作品被誉为“红色的玫瑰”,并被称为典型的“正面写作”。

三、50年代的萧红评价到了50年代,中国的文学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萧红的作品也被重新审视和评价。

她的作品受到了左派文艺批判的批评,被指责为“民主主义的抒情主义”。

同时,她的生活经历也被怀疑和质疑。

四、文革期间的萧红评价在文革期间,萧红受到了严重的批斗和迫害。

她的作品被贬低为资产阶级的文艺产物,成为了文化大革命的牺牲品之一。

五、80年代之后的萧红评价到了80年代,中国的文学传统和思想环境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萧红的作品也受到了重新评价。

她的作品被重新发现和认识,成为了新时期文学的重要参照。

六、海外学术的萧红评价萧红的作品在海外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评价。

从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角度来看,萧红的作品呈现出了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价值。

七、萧红评价史的学术研究萧红评价史是学术界非常关注的话题。

许多学者对萧红的作品和人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八、萧红评价史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萧红评价史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是深远的。

它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环境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也反映了文学作品如何成为历史遗产和文化瑰宝的变迁过程。

九、萧红评价史的启示萧红评价史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文学作品不可归于某一特定的政治和文化倾向,而应该以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和人性的深刻共识来衡量。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综述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综述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综述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是近年来文学研究的重要分支,旨在探讨女性作家在当代社会中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地位。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当代女性文学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不足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的女性文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

作为文学研究的新兴领域,女性文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中国文学的理解,也为全球女性文学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将介绍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并探讨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启示。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伤痕文学、到80年代的女性文学高潮、再到90年代的多元化发展,女性作家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当代女性文学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对传统男权文化的挑战;注重内心世界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多样化的创作风格和题材广泛。

当代女性文学的主题主要包括性别认同、女性形象、家庭和社会地位等。

女性作家通过独特的笔触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出女性的独立、坚强和勇敢。

很多女性作品还表现出对传统美德和家庭观念的反思,以及对两性关系的深入探讨。

当代女性文学中蕴含着强烈的女性主义思想和女性文化,表现为对性别歧视、家庭暴力、生殖权利等问题的。

女性作家在作品中通过呈现女性的生活经验和内心世界,传达出对社会不公的抗议和追求平等的精神。

很多作品还表现出对传统父权文化的批判和对母系文化的怀念与重构。

当代女性文学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促进性别平等具有重要意义。

女性文学作品为受众提供了不同于男性作家的审美体验,丰富了文学的多样性;女性文学传达出的女性形象和价值观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推动社会的性别平等进程;女性文学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视角,为全球女性主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通过对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迟子建文学创作研究综述

迟子建文学创作研究综述

谢谢观看
1.迟子建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当代女作家,她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 特的艺术风格。
2.她的作品深入挖掘了黑龙江的历史文化内涵,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多姿多彩 的地方风貌。
3.迟子建在作品中充分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和思考,传递了强烈的社会责任 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4.她在文学形式的创新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为丰富中国 当代文学的多样性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次演示旨在全面梳理迟子建的文学作品,探讨其文学特色和创作风格。通 过对迟子建成长经历、作品主题和表现手法的分析,总结其在文学领域所取得的 成就,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迟子建及其作品概述
迟子建,当代女作家,出生于黑龙江漠河,代表作有《额尔古纳河右岸》、 《山川册》等。她的作品涵盖了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以独特的叙事手法 和醇厚的情感氛围深受读者喜爱。迟子建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 关怀,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迟子建文学创作研究综述
目录
01 一、研究现状
03 三、结论
02 二、研究方法与成果 04 参考内容
迟子建是一位享有盛誉的中国当代女作家,自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文学创作, 至今已走过近40年的历程。在过去的20年中,迟子建的文学作品一直受到广泛和 研究。本次演示将对迟子建文学创作20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研 究提供参考。
三、作品主题与表现手法
1.家乡黑龙江的描绘
迟子建的作品中,对家乡黑龙江的描绘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她以细腻的笔触 描绘了家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以及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这些描 绘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我们了解黑龙江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2.女性命运的思考
迟子建的作品还深入探讨了女性的命运。她通过塑造一系列鲜明的女性形象, 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和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问题。这些思考触动 了社会的痛点,引起了广泛。

走进她们的文学世界研究报告

走进她们的文学世界研究报告

走进她们的文学世界研究报告篇一:走进她们的文学世界研究报告:女性作家在当代文学中的重要性和影响正文:女性作家在当代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社会、政治、性别、家庭等方面的思考和反思。

在当代文学史上,女性作家的作品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推动性别平等、探讨人类存在等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文学中,女性作家的作品涵盖了多种类型,如小说、散文、诗歌等。

其中,一些女性作家以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人物。

例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珍妮特·珍·吉德、乔治·奥威尔、弗吉尼亚·伍尔芙等。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20世纪最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小说《飘》成为了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描绘了南北战争时期美国南方社会的生活,展现了女性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劣势,同时也探讨了家庭、婚姻、爱情、自由等主题。

阿特伍德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珍妮特·珍·吉德是20世纪另一个著名的女性作家,她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成为了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青少年的成长历程,同时也探讨了青春、爱情、友情、自我探索等主题。

吉德的作品风格简洁明快,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思考,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追捧。

弗吉尼亚·伍尔芙是20世纪最著名的女性散文家之一,她的散文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爱情、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反思。

伍尔芙的作品充满了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同时也探讨了文学、艺术、自由等主题。

伍尔芙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女性的困境和挑战,也为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女性作家在当代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也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女性作家的作品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也具有社会意义,有助于推动性别平等、探讨人类存在等问题。

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

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

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被建构的女性——中国现代文学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不仅仅是作者对于女性个体的塑造,更是社会性别建构的产物。

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会性别在文学中的表达和反映。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多种多样,可细分为三种类型:传统女性、现代女性和超越性别的女性。

传统女性形象体现了传统社会对于女性性别角色的限制和期望,她们通常被描绘为温柔、善良、顺从的家庭主妇。

现代女性形象则呈现出女性解放运动后的社会变革,她们追求平等、自由和独立,承担起更多社会责任。

超越性别的女性形象则是对传统性别观念的颠覆和解构,她们不再受限于传统的性别角色,表达出更为复杂和多元的人性。

这些女性形象的建构不仅仅依赖于作者对于女性的理解和塑造,也受制于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和批判。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传统的性别观念仍然占据着很大的地位,因此传统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依然十分常见。

这种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反映了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限制和期待,强调女性的柔弱和顺从,传达着对于传统家庭价值观念的维护。

而现代女性形象则成为了社会变革和女性解放的集体表达,她们强调女性的独立和自由,追求自己的事业和权益。

一些作家则通过超越性别的女性形象,试图解构和颠覆传统性别观念。

这些女性形象通常拥有男性化的特质,她们追求权力和自由,不再被传统的性别角色所限制。

这种形象的创造正是作家对于传统性别观念的批判和反思,试图以新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重新构建女性形象。

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观察到社会性别在文学中的表达和反映。

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呈现不仅仅代表了作者的个人观点,更重要的是影响了社会对于女性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研究女性形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角色,认识到性别不仅仅是一种生理差异,更是一种社会构造和文化建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只有通过对多元性别角色的塑造和呈现,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性别平等和性别意识的提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成果总结
一、《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是为专科层次的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初等教育等相关专业撰著的必选课教材。

该教材撰著于2004年1月开始,2006年1月结稿,2006年4月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历时2年。

全书共25万字,上起1917年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独特开端,下迄上个世纪40年代的沦陷区女性文学,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贯穿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三十年的具有史论规模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

二、撰著《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是教学改革的需要
几年来,在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过程中,由于学生95%以上都是女生,并且发现她们对女性作家、作品非常感兴趣,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精心设计了课程改革方案,有意识加大了女性文学部分的比重,并尝试以女性文学专题的形式讲授给同学们,受学生欢迎的程度是始料未及的。

这些“五四”后现代才女们的作品不仅深深地吸引了我,也吸引了我的学生们,尤其是占绝大多数的女学生。

“五四”后现代才女们的精神气质与我们的心性是如此缘通,她们通过精心塑造的一个个女性人物,从自己独特的角度,对男权社会的许多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提出挑战,发出自己的声音,使我们能够通过她们去领略其实是超越时代的女人的爱欲、自由、理想和痛苦的真实。

于是便在长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积累的基础上,本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宗旨,撰写了深浅程度适用于专科学生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

三、《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全书共分9章,涉及9个专题:
第一章陈衡哲与中西合璧的女性意识
一、陈衡哲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独特开端
二、陈衡哲的性格特点与事业家庭兼顾的新女性主义
三、陈衡哲的创作与中西合璧的女性意识
第二章冰心“爱的哲学”与“问题小说”
一、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
二、基督教对青少年时期的冰心及其创作的影响
三、冰心“爱的哲学”的内涵
四、宣扬冰心“爱的哲学”的“问题小说”
第三章庐隐的自叙传与她矛盾人生理念下的痛楚
一、自叙传:现代女性作家的写作途径
二、现代悲情女作家庐隐与她的自叙传
三、庐隐矛盾人生理念下的痛楚
第四章凌叔华小说的创作视野与二三十年代的闺阁文学
一、凌叔华小说的创作视野
二、从凌叔华和曼叔菲尔的代表作谈起
三、二三十年代的闺阁文学
第五章石评梅与她散文的独特情绪底蕴
一、风流才女石评梅
二、寻找文学史中的石评梅
三、石评梅散文的独特情绪底蕴
第六章丁玲与女性文学
一、女性文学的内涵
二、现代女性文学的三个时期
三、丁玲的写作描述
第七章萧红小说的审美世界与《呼兰河传》的女性空间
一、萧萧落红——一代才女萧红的人生与创作
二、萧红小说的审美世界
三、《呼兰河传》的女性空间
第八章“传奇”小说、“流言”散文与“张爱玲热”
一、超人才华,绝世凄凉——张爱玲的生平创作
二、“传奇”小说评析
三、“流言体”特色
四、“文革”后“张爱玲热”与张爱玲研究状况
第九章梅娘与其执著的女性书写
一、梅娘创作的四个阶段
二、“北梅”与“南玲”
三、梅娘执著的女性书写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取得的教材建设成果是:
1、《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明确。

教材将编写方针明确定位为面向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宗旨,力求以专题形式的新视角去展现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脉络。

这是一种长廊式的现代女性文学读解。

2、符合教改思路,编写了符合教学实际情况的教材。

一是结合专业实际。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是一门带有初步研究性质的课程,共涉及9个大专题,29个小专题。

这门课是为已经学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同学设计的,或许还可以引起同学们对某一研究课题的兴趣,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或许还能找到毕业论文的方向或题目。

二是结合学生实际。

在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过程中发现这几个专业的学生95%都是女生,而且对女性文学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为此编写了这部教材。

3、比较全面地揭示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探索成就。

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1)展示了现代女性文学的独特开端及其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同步发展的特点;
(2)所研究的内容基本涵盖了现代女性文学三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和经典作品;
(3)通过专题研究展示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启蒙历程,使读者能够看到这些非凡的现代女书写者们是如何从自己独特的角度,寻找自我,对男权社会的许多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提出挑战,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行表象性的文学自赎;
(4)明晰了女性文学的内涵及其相关的妇女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女性写作和女性意识等概念。

4、丰富了教材编撰的方法。

从专题研究的新视角,通过人物和作品的思索体现出史论规模,力求把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专题研究和生动的历史内涵统一起
来,展现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脉络。

5、展示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的新材料和新成果。

教材比较充分地吸取了20世纪以来的为女性文学研究界公认的一些研究成果,以及本人的部分研究成果,提升了教材建设的质量。

四、《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的创新点
1、《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上起1917年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独特开端,下迄40年代的沦陷区女性文学,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贯穿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三十年的具有史论规模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

2、教材编撰的方法新颖。

以专题研究的新视角,力求展现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脉络。

所研究的内容涵盖了现代女性文学三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和经典作品,“以点带面”,通过这些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的思索体现出史论规模,力求把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专题研究和生动的历史内涵统一起来,从而体现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脉络。

3、注重特征性研究。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没有更多地沉浸于文本读解,而是确认其特征,进行特征性研究,把研究对象的各自特征置放在现代女性文学的历史长廊中予以审视与阐发。

例如,由陈衡哲引出现代女性文学的独特开端;丁玲是现代女性文学发展中的标志性人物,因此把丁玲与“女性文学”置放在一起,不但阐释了女性文学的内涵,而且还介绍了现代女性文学发展的三个时期;把庐隐的自叙传与“自叙传:现代女性作家的写作途径”置放在一起;把凌叔华小说的创作视野与“二三十年代的闺阁文学”置放在一起等。

4、专题研究避开了“女性”樊篱。

在内容上,注意把握中国现代女性启蒙的历史语境,追求合乎人物生平的历史语境真实,而不是刻意于性别同一性的超乎历史实际的发掘。

如对陈衡哲,明确指出“陈衡哲是以超然两性差异的姿态,以结构在美国求学时的生活题材而步入文坛的,因而使中国现代女性文学有了一个独特的开端。


五、《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的应用情况
该教材出版后作为专科层次的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初等教育等专业的教材,实际运行效果还是不错的。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虽然具有初步研
究的性质,但难易程度还是可以接受的,学生普遍对这部教材产生了浓厚兴趣,是一部符合学生实际的好教材。

“五四”后现代才女们的女性意识、创作个性、惊世才华、传奇人生、红颜薄命、社会影响、文学史地位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尤其是引起了占绝大多数的女生的共鸣。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作为专科层次的汉语言文学等相关专业的必选课教材,应具有良好前景。

该教材得到业内好评。

主要评论文章有:
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中文系教授、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高凯征(高楠)先生为本书撰写了5000多字的序言,称《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是“中国女性解束与解放意识启蒙的着力之作”。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副教授、文学博士巫晓燕撰写了书评:《历史文化语境中现代女性文学的书写——简评卢云峰女士的新著<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辽宁师专学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