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考试试题
2021届枣庄市滕州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届枣庄市滕州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红楼梦》中的服饰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服饰,但也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
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
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
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
”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定:“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
”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
贾宝玉是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
他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红色上。
初见黛玉时,服饰以红为主色;群芳夜宴时,枕着红香花枕;祭晴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
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宝玉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
红色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令人产生激动、热烈的本性和感情的力量,与他热情奔放的性格暗合。
红色也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古代男子常称其女性好友为“红颜知己”。
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红色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红色还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
他虽被视为掌上明珠,却处处受羁绊,恨不能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而红色常使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的颜色,是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
它能使人产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正是宝玉性格的写照。
服饰不但能突现人的外貌和性格,在阶级社会里,更能显示人的地位。
贾雨村还是寄住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时,曹雪芹只用“敝巾旧服”四个字就画出了这个落魄文人的潦倒。
邢岫烟虽为小姐,无奈家道艰难,只能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
对那些美貌而富贵的人曹雪芹则不惜浓墨重彩。
只看看宝玉的佩戴物就知道了。
他的帽子是嵌玉紫金冠;颈上挂着饰有“金螭缨络”的项圈;那通灵宝玉,先是用“五彩金丝”系着,后又由莺儿织了一个“梅花络”套上;又有“寄名锁”——在神僧面前“寄名”为“弟子”,再铸一把锁,以示神命锁住;还有道士所画能祛邪的“护身符”。
2021年枣庄市滕州第五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枣庄市滕州第五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整理好了的箱子夏丏尊他傍晚从办事的地方回家,见马路上逃难的情形较前几日更厉害了,满载着铺盖箱子的黄包车、汽车、搬场车,衔头接尾地齐向租界方面跑,人行道上一群一群地立着看的人,有的在交头接耳谈着什么,神情慌张得很。
他自己的里弄门口,也有许多人在忙乱地进出,弄里面还停放着好几辆搬场车子。
她已在房内整理好了箱子。
“看来非搬不可了,弄里的人家差不多快要搬空,本来留剩的已没几家,今天上午搬的有十三号、十六号,下午搬的有三号、十九号,方才又有两部车子开进里面来,不知道又是哪几家要搬。
你看我们怎样?”“搬到哪里去呢?听说黄包车要一块钱一部,汽车要隔夜预订,旅馆又家家客满。
倒不如依我的话,听其自然吧。
我不相信真个会打仗。
”“半点钟前王先生特来关照,说他本来也和你一样,不预备搬的,昨天已搬到法租界去了。
他有一个亲戚在南京做官,据说这次真要打仗了。
他又说,闸北一带今天晚上十二点钟就要开火,叫我们把箱子先搬出几只,人等炮声响了再说。
”“所以你在整理箱子?我和你没有什么好衣服,这几只箱子值得多少钱呢!”“你又来了,‘一·二八’那回也是你不肯先搬,后来光身逃出,弄得替换衫裤都没有,件件要重做,到现在还没有添配舒齐,难道又要……”“如果中国政府真个会和人家打仗,我们什么都该牺牲,区区不值钱的几只箱子算什么!恐怕都是些谣言吧。
”几只整理好了的箱子胡乱地叠在屋角,她悄然对着这几只箱子看。
搬场汽车啵啵地接连开出以后,弄里面赖以打破黄昏的寂寞的只是晚报的叫卖声。
晚报用了枣子样的大字列着“×××不日飞京,共赴国难,精诚团结有望”“五全大会【注】开会”等等的标题。
……他傍晚从办事的地方回家,带来了几种报纸,里面有许多平安的消息,什么“军政部长何应钦声明对日亲善,外交绝不变更”,什么“窦乐安路日兵撤退”,什么“日本总领事声明绝无战事”,什么“市政府禁止搬场”。
2021年枣庄市滕州第五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年枣庄市滕州第五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黑白刘浪还有两天就要开庭了。
李清荷躺在床上,灯光刺眼,辗转难眠。
要不要提出在开庭前染个发?突然产生的这个念头让李清荷很快又暗骂了自己一声蠢,当自己还是汉东市的副市长吗?头发黑还是白又有啥关系,自己的形象随着受贿案发早就坍塌了。
想到这,李清荷一声长叹,五味杂陈。
李清荷来自汉东偏远的西川县马口镇,那里的孩子很多是“少年白”,据说这和当地的水土有关。
可是也不尽然,李清荷的父亲和几个哥哥就都是一头黑发。
李清荷上初中的时候,不知哪天起,就开始出现了白头发,先是这里一根,那里一根,接着后脑勺和头顶聚集了两小撮白,最后几乎满头是白发。
这让他非常苦恼,甚至怨恨父亲的基因为什么只传给了兄长,而没有传给他。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这是后来李清荷在县城上高中时,同学们常拿来调侃他的话。
李清荷好像也真的被这句话刺激了,学习成绩一直独占鳌头。
在以往从没有应届生考取过大学,复读生也最多考三五个的西川县,他高考应届就考取了省城的一所重点大学,算是破天荒,名噪一时。
上大学了,李清荷不想别人对他的头发指指点点,好在那时已经可以染发了。
于是他便悄悄跑到离学校很远的理发店,从自已可怜的生活费中挤出几元钱将白发染黑,并且每隔一段时间,当白发即将从黑发中“脱颖而出”的时候,他便又去染一次,周而复始。
李清荷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脖子上系着块黑白混杂的肮脏围布,头顶着一个大罩子烘头发的情景。
二十多年前,世上多了一个人知道李清荷头发的秘密,这个人便是他的妻子。
那时候,李清荷已经是西川县政府办公室的一支笔,可谓前途无量。
妻子对他常去染发有些顾虑,那些染发剂都有副作用的,你别去染了,白发就白发,有什么要紧。
李清荷说,没事的,那么多人在用的,现在干部讲究的是年轻化,你顶着一头白发,还怎么往上走。
妻子还是不放心,于是她辗转托人从国外带回来一个假发套。
2021年枣庄市滕州第五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年枣庄市滕州第五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935年的羊徐建宏找到学校,老旺看见曹老师正在巴掌大的操场上给学生们布置下午上山打柴的事。
冬天的阳光把曹老师的脸照得暖洋洋的。
山里太穷,孩子们读不起书,只能隔三差五地到山上打些柴,然后到镇上卖了弄点钱。
老旺看到自己的孩子狗娃一狗娃二也在中间。
等学生散了,老旺急忙把曹老师拉到一边,哆哆嗦嗦地从破棉袄里掏出一个布包。
大概是午后的阳光显出了力量,曹老师注意到老旺的额上微微出了点汗。
老旺说:“曹老师你看看这里面写的啥?”曹老师疑惑地打开布包,从里面露出一张缺角的纸条。
由于年深月久,纸条已经清黄不堪,上面不规则地分布着一些细洞。
曹老师展开纸条,只见上面写着:借条兹借到瓦村邢元富家羊20只,俟革命成功后以两倍奉还。
此据。
红军指挥员叶××1935年10月25日曹老师抬头看看老旺,此刻老旺的眼睛像两把钳子钳住了他,曹老师说:“老旺,这东西你从哪儿找到的?”“俺家的一个破墙洞里。
”老旺急切地说,“上面写了些啥?”曹老师莞尔一笑说:“邢元富是你家什么人?”“俺爷爷哪。
”老旺说,额上的细汗已经变成了颗粒。
“老旺,恭喜你啊,”曹老师一巴掌拍在老旺的肩上说,“你家发财了。
”消息从这天午后开始像花朵一样开遍了整个瓦村,到黄昏时老旺家的院子里已挤满了人,没有谁对老旺怀里的40只羊持怀疑态度。
整个瓦村似乎隐隐听到了从1935年传来的羊叫声。
瓦村虽然偏僻,但历史上也是个弹痕累累的地方。
离村不到一里,马蜂窝似的弹坑足以印证瓦村昔日的荣光,应该说,这张借条对老旺的确太重要了,它的重要性甚至超出了我们想象的范围,老旺一家六口人,妻子长年捧着一只酱黑的药罐,加上自己腿脚不灵便,儿子狗娃一狗娃二还是因为曹老师才读上书的,靠着几只咩咩叫的羊养家糊口,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这天夜里,瓦村的所有家庭都在斑驳的泥墙上寻找历史的破洞,1935年的羊叫声弥漫了整个瓦村。
2019-2020学年枣庄市滕州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9-2020学年枣庄市滕州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乡愁之“乡”是一个具有特定指向性的区域地理概念,因此乡愁之“愁”不是无缘之愁,而是有根之愁。
乡愁是基于特定的地理位置产生的,其承载着主体浓烈的情感记忆,蕴含着主体对地理故乡的精神皈依。
乡愁中的“乡”是对乡愁主体生活过的故乡的地理泛称,是乡愁地点的代名词。
②乡愁的“愁”一方面指主体对故乡的记忆和怀念情感,另一方面指一种对故乡的情感文化,包含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感。
乡愁的本质是个体关于情感认同的记忆,是个体在不同成长阶段超越地域、空间等客观现实条件的不断反思和感怀。
③乡愁的物质载体包括自然和田园景观、乡村公共空间、日常生产生活场景、农特产品等。
这些承载和唤起主体情感的物质载体富有生动的内容情节和情怀,与主体过去的日常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因此即使主体离开故乡多年依然能对其产生情感驱动,慰藉游子的思乡、精神失重等情绪。
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愁社会价值,本质上就是从情感的角度引导社会各项资源向乡村倾斜,乡愁价值功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在社会发展过渡中起着“纽带”和“导航”的重要作用。
乡愁价值通过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理性疏导乡愁发生主体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推进个体与社会的追求统一,进一步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和高质量发展。
⑤乡村作为乡愁载体是最值得利用和发掘的宝贵资源和财富,这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关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政策不谋而合。
乡愁生态价值的本质就是,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作为核心,坚持“用生态留住乡愁,用乡愁留住生态”的发展原则,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通过引导作用使主体加深对故乡生态文明的认识,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平衡现代化建设和生态环境间的矛盾。
(摘编自马蕾《乡愁价值的激活: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愁理论价值研究》)材料二:“乡愁”所表达的更多是一种精神文化层面的缺失。
2025届山东省滕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山东省滕州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俗语说,世界上不存在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正说出了性格的千差万别。
每一个人的性格都是一个独特的系统,这个系统非常复杂,由多种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和排列而成,因此也表现出复杂性和差异性。
刘再复认为“任何一个人,不管性格多么复杂,都是相反两极所构成的”。
这种两极包括动物性和社会性,肯定性和否定性,有善有恶,有真有假,有美有丑,有悲有喜,有刚有柔,有粗有细……任何性格或心理状态都是两极性的元素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排列组合的表现。
文学作品中塑造成功的人物性格既有美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缺陷,难以界定好坏,无法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殆尽。
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两极性的元素简单相加,而是“杂多归一”,具有整体性。
这种两极性的元素并不简单叠加在一起,而是在空间和时间的变化中互相融合、不断转化,组成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
人的性格并不是静态性的,而是通过两极性的元素不断斗争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性格的二重组合并不是指性格中仅仅存在一组两极性的内容而是存在一组或多组由具体的性格元素构成的对立统一的内容。
由于排列组合方式或形式、比重的不同,会形成千差万别的二重组合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各组性格元素互相依存。
互相交织、互相渗透,互相转化并形成自己的结构层次,使性格呈现出复杂而有序的运动状态。
不管如何组合,性格中都有一个决定其运动方向的主导因素。
说到性格二重组合原理,很多人会误以为是指每个人的性格中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有美有丑,有善有恶,不可能完全单一。
然而这只是表层的、狭隘的理解,只能简单揭示性格中存在两重内容。
这种表层意义上的二重组合很容易被庸俗化,或作为一种公式照搬套用。
而二重组合的深层意义,则是指性格内部深层结构中,即人的内心世界中的矛盾搏斗。
山东省滕州市第五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考试试题

2014-2015学年度山东省滕州市第五中学高三第一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袁行霈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
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
(《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
《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第十六章)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
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
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
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
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
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
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
山东省滕州市第五中学高三上学期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6届山东省滕州市第五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易》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事物的抽象意义,崇尚一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
《周易·系辞传》:“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则无《易》。
借助卦象,并通过象的规范化的流动、联结、转换,具象地、直观地反映所思考的客观对象的运动、联系,并借助六十四卦系统模型,推断天地人物之间的变化,这种思想方式渗透到了中医和中国古代科技之中。
道家庄子主张“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魏晋玄学家王弼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明象》)的命题,表明了中国思维穿透语言,领略语言背后之象,进而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之意蕴的特点。
中国儒释道三家都主张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
儒家的道德直觉、道家的艺术直觉、佛家的宗教直觉,都把主客体当下冥合的高峰体验推到极致。
中国哲学认为,对于宇宙本体,不能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认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觉、顿悟加以把握。
道家认为,心灵的虚寂状态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
因此,人们要尽可能地摆脱欲望、烦恼的困扰,保持心境的平和、宁静,而要使直觉思维真实呈现,则离不开默思冥想的“玄览”。
老子主张“涤除玄览”。
“涤除”即否定、排开杂念,“玄览”即深入静观。
这是在高度精神修养的前提下才具备的一种思维状态。
庄子主张“心斋”、“坐忘”。
“心斋”即保持心境的虚静纯一,以便直接与道契合。
“坐忘”即心灵空寂到极点,忘却了自然、社会,甚至忘却了自己的肉身和智慧,物我两忘,浑然冥同大化之境。
儒家孔子的“默而知之”,孟子的“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荀子的“虚壹而静”、“大清明”,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的“豁然贯通焉”,“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的冥契,王阳明的“致良知”,都是扬弃知觉思虑,直接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达到对道德本体之契合的一种境界或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度山东省滕州市第五中学高三第一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节选)袁行霈①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就是选择包容。
②包容,是中华文明固有的思想。
早在《尚书》中就有这样的话:“有容,德乃大”。
(《周书·君陈》)意思是:有所包容,所成就的功德才能巨大。
《老子》也说:“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第十六章)意思是:有所包容,就能臻于“公”,进而臻于“王”,臻于“天”,臻于“道”,臻于“久”。
这些虽然都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但在中华文明中具有普遍的意义。
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中国人常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一个人的气度胸襟,这四个字也可以用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③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
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又证明,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文化遗存散布在全国各地。
中华文明的组成,既包括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也包括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
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
整合的模式是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
汉族和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都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例如:我们引为骄傲的山西应县木塔那样精美的建筑,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满族所建立的清朝,出现了康乾盛世。
这些都为中华文明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④我们还可以以战国和唐代为例进一步说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战国时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等不同的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我想强调的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只体现在统治者的包容性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包容性上。
孔子有弟子三千,“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其它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这说明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包容,也是唐代文明鼎盛的一个重要标志,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儒、释、道三家并用;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等等。
仅以政府的将军为例,如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都是少数民族。
而日本的阿倍仲麻吕(晁衡)、新罗的崔致远都曾远离故国在唐朝任职。
⑤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唯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节选自《新华文摘》,有改动)1.下列关于原文第二、三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尚书》中的”有容,德乃大”,《老子》中的“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都是告诫统治者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统治天下。
B.中华文明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明,我们可以用“海纳百川”四个字来形容中华文明的品格。
C.中华文明的整合模式具备以华夏文明为核心,核心向周围扩散.周围向核心趋同,核心与周围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特点。
D.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是多种文明因素的整合。
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融人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后,就逐渐消亡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除定居于黄河、长江流域,较早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华夏民族创造的文明外,若干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少数民族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
B.我国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也为中华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如:山西应县木塔便是契丹族所建立的辽代的杰作;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首次开辟了我国南北海运航线。
C.我国社会的包容性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因为战国时代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不同学说和流派多元共存、自由争辩的局面。
D.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不只是黄河流域,还包括长江流域;中华文明的许多文化遗存除了散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外,还散布在全国各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有弟子三千,同时“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而且其他各家也各有自己的信徒或同道,致使当时社会的包容度很大。
B.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唐朝统治者比较注重通过科举考试使大量出身庶族的士人进入仕途、建立功业。
C.唐朝政府机构中各民族的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唐朝政府的军队中就有哥舒翰,高仙芝、李光弼等少数民族的人做了将军。
D.唐代儒、释、道三家并用,文学艺术的题材和风格多种多样.说明唐朝文明的包容性在思想,艺术等很多领域中都有所体现。
例如,在唐代诗歌中就可见一斑。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共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梁冀字伯卓。
为人鸢肩豺目,洞精党眄,口吟舌言,裁能书计。
少为贵戚,逸游自恣。
永和元年,拜河南尹。
冀居职暴恣,多非法,父商所亲客洛阳令吕放,颇与商言及冀之短,商以让冀,冀即遣人于道刺杀放。
而恐商知之,乃推疑于放之怨仇,请以放弟禹为洛阳令,使捕之,尽灭其宗亲、宾客百余人。
商薨未及葬,顺帝乃拜冀为大将军,弟侍中不疑为河南尹。
质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
"冀闻,深恶之,遂令左右进鸩加煮饼,帝即日崩。
复立桓帝,而枉害李固及前太尉杜乔,海内嗟惧,语在《李固传》。
冀用寿①言,多斥夺诸梁在位者,外以谦让,而实崇孙氏宗亲。
冒名而为侍中、卿、校尉、郡守、长吏者十余人,皆贪叨凶淫,各遣私客籍属县富人,被以它罪,闭狱掠拷,使出钱自赎,资物少者至于死徙。
扶风人士孙奋居富而性吝,冀因以马乘遗之,从贷钱五千万,奋以三千万与之,冀大怒,乃告郡县,认奋母为其守臧婢,云盗白珠十斛、紫金千斤以叛,遂收考奋兄弟,死于狱中,悉没资财亿七千余万。
元嘉元年,帝以冀有援立之功,欲崇殊典,乃大会公卿,共议其礼。
于是有司奏冀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礼仪比萧何。
冀犹以所奏礼薄,意不悦。
专擅威柄,凶恣日积,机事大小,莫不咨决之。
不疑好经书,善待士。
冀阴疾之,因中常侍白帝,转为光禄勋。
不疑自耻兄弟有隙,遂让位归第,与弟蒙闭门自守。
冀不欲令与宾客交通,阴使人变服至门,记往来者。
南郡太守马融、江夏太守田明,初除,过谒不疑,冀讽州郡以它事陷之,皆髡笞徙朔方。
融自刺不殊,明遂死于路。
延熹元年,太史令陈授因小黄门徐璜,陈灾异日食之变,咎在大将军。
冀闻之,讽洛阳令收考授,死于狱。
帝由此发怒。
收冀财货,合三十余万万,以充王府,用减天下税租之半。
(节选自《后汉书·梁统列传》)【注】①寿:孙寿,梁冀的妻子。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裁能书计裁:通“才”,仅仅B.商以让冀让:退让C.融自刺不殊殊:死D.讽洛阳令收考授讽:暗示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梁冀身为大将军却极为跋扈的一组是(3分)①少为贵戚,逸游自恣②吕放颇与商言及冀之短……冀即遣人于道刺杀放③令左右进鸩加煮饼,帝即日崩④枉害李固及前太尉杜乔,海内嗟惧⑤机事大小,莫不咨决之⑥冀闻之,讽洛阳令收考授,死于狱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⑥D.③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梁冀阴险狠毒,残暴放纵。
杀了吕放之后,又杀了吕放的弟弟洛阳令吕禹和他们家的宗亲、宾客百余人。
B.梁冀阴险狡诈,工于心计。
扶风人士孙奋家境富裕却很吝啬,梁冀就赠送给他四匹马,然后向他借钱五千万。
C.梁冀居功自傲,骄矜跋扈。
桓帝因梁冀对自己有援立之功,而欲礼遇梁冀,可梁冀还觉得礼遇不够优厚,很不高兴。
D.梁冀贪婪成性,富甲天下。
朝廷没收梁冀的全部财产,共三十多亿,用来充实国库,因此减免了百姓一半的租税。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各遣私客籍属县富人,被以它罪,闭狱掠拷,使出钱自赎,资物少者至于死徙。
(5分)(2)不疑好经书,善待士。
冀阴疾之,因中常侍白帝,转为光禄勋。
(5分)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10分)过野人家有感①陆游纵辔江皋送夕晖,谁家井臼②映荆扉。
隔篱犬吠窥人过,满箔③蚕饥待叶归。
世态十年看烂熟,家山万里梦依稀。
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阳未必非。
【注】①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三月作于成都,其时陆游已被免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之职。
②臼:舂米的器具。
③箔:养蚕用的竹筛子或竹席,也叫蚕簸。
8.这首诗一二联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农家生活场景?试简要分析。
(4分)9.诗的最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5分)冰湖陈彦斌(1)“爹,遛网吧?”儿子猫腰拎起漂浮的大网漂子,扔到船上。
刚遛了几下,就喊起来:“大鱼!爹,上了一条大的!”(2)“慢点儿,慢着点儿,别拽跑了!”他一别船桨,渔船贴过去,渔网紧挨在船的右舷边。
(3)绷得紧紧的网犁着湖面吱吱地响。
一串气泡过后,一个阴影从湖底浮上来。
大鱼一见亮,吓得惊慌乱挣,宽宽的鱼尾巴击打得湖水四溅。
他掂起抄罗子探过身去,连鱼带网一起抄到船上。
(4)“爹,咱们掏到白鱼窝子啦。
”儿子说着,又把一条二三斤重的白鱼从网上摘下来,扔进舱里。
(5)“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
(6)“不!”儿子一直没回头,还在遛着网,“我和你一起打鱼。
”(7)“我揍你……没出息的小兔崽子!”(8)下午的时候,一小团乌云从湖西面升起来。
乌云越集越密,阴沉沉地徐徐往这面移过来,他才觉出不妙,忙招呼儿子起网,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他们刚把渔网起完拽到船上,划出还没有一里地远,铅灰色的乌云已低低地下沉,很快就覆盖住了整个天空,纷纷扬扬的大雪随着飘下来,整个湖面都陷入阴沉沉的风雪中。
(9)翻起的湖浪骤然变得浑黄,像刚煮开锅的小米粥,变得稠糊糊的。
气温骤降,湖水拍溅在船帮上,立刻结成了冰,渔船变得沉重起来。
(10)不好!他心里暗暗叫了一声,使劲儿地扳起桨往回划。
可风浪太大了,他拼尽了全力,还是顶不动。
船被风刮得一个劲儿往后退,渔船上下颠簸着,四周都是涌动的大浪,一个接一个扑向船舷。
他不敢再硬顶着风划船了,怕大浪把船掀翻了,把两只船桨深深地插在水里,任凭风浪带着渔船一直往东南方向漂去……(11)大雪是后半夜停的,风浪也渐渐小下来。
在风雪里挣扎了几个小时的爷儿俩累得话都懒得说了,脑子里一阵阵地犯糊涂,麻木的手也痛得发痒。
他真想躺在儿子身边睡一会儿,却不敢。
这么冷的天,湖随时都会封上。
(12)天快亮的时候,一阵可怕的寂静从四周蔓延过来,眼睁睁地看着涌动着的浪,几乎在瞬间就凝固住了,滑行的渔船也冻结在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