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课设(终极版)
《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统计》數學教案設計
《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统计概念,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学会使用频率分布表、直方图等工具进行数据分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
1. 统计的基本概念
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3. 频率分布表和直方图的制作与分析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学生的身高、体重,班级的成绩等,引出统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讲解新课:
1. 统计的基本概念:介绍统计的定义、目的和作用。
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讲解如何收集数据,如何整理数据,并进行实例演示。
3. 频率分布表和直方图的制作与分析:讲解频率分布表和直方图的制作步骤,以及如何通过它们来分析数据。
(三)实践活动: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例如,收集全班同学的身高数据,然后制作频率分布表和直方图,最后进行数据分析。
(四)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收集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如家庭每月的水电费支出,然后制作频率分布表和直方图,下次上课时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统计学课程设计
统计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2. 学会使用图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3. 掌握概率的基本概念,理解随机事件及其概率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2. 熟练运用图表、统计量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3. 能够运用概率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数据背后的规律;2.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他们学会在团队中分享和交流统计学知识;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明白统计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统计学基础知识,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形成良好的数据意识和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统计学基本概念:-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统计图表的制作与解读;- 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2. 数据描述与分析:- 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 变异程度及趋势分析;- 相关性分析。
3. 概率初步:- 随机事件及其概率计算;- 独立事件与条件概率;- 概率分布及应用。
教学内容按照以下进度安排:第一周:统计学基本概念,数据收集与整理;第二周:统计图表的制作与解读;第三周:统计量的计算与应用;第四周:数据描述与分析;第五周:变异程度及趋势分析;第六周:相关性分析;第七周:概率初步;第八周:独立事件与条件概率;第九周:概率分布及应用。
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关联,涵盖了《统计学》教材第一章至第四章的核心内容。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系统地掌握统计学基础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实际案例,对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讲解,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知识。
统计学课程设计
▪ 三、调查问题的分析和预测 发展变化和预测 模型分析
▪ 四、调查问题的原因和影响 满意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不同性别、不同职业、 不同地区是否满意度有差别
(六)调查问卷的要求
▪ 设计过程中要求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 调查问题在20个左右
95% Confidence Interval Sig. Lower BoundUpper Bound
.804 -12.3756 15.7090
3
-17.00000* 6.58815
.021 -31.0423 -2.9577
2
1
-1.66667 6.58815
.804 -15.7090 12.3756
分析步骤一
分析步骤二
步骤三 选择输出的统计量
SPSS
的 输 出 结 果
SPSS
的 输 出 结 果
3 spss计算描述统计量
▪ 录入原始数据《产量》 ▪ 利用Analyze——Descriptive statistics —
—descriptives ▪ 把产量点入 variable ▪ 点击options 选择所需统计量 ▪ ok
2.根据统计设计要求进行统计数据的调查和 收集,根据所选题目实地收集相关资料
3.对统计资料进行筛选和录入 对数据进行甄 选,有效录入数据并分析
4.撰写5000字以上统计报告并答辩
(三)统计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
▪ 所选题目统计调查的策划方案(2000字左 右)
▪ 调查问卷
▪ 统计分析报告 (3000字左右)
数学1 99.00 88.00 79.00 59.00 54.00 89.00 79.00 56.00 89.00 99.00 23.00 89.00 70.00 50.00 67.00 78.00 89.00 56.00
《统计》教学设计(通用2024)
《统计》教学设计(通用2024)目录CONTENCT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统计基础知识•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推断性统计分析方法•统计软件应用与实践•课程考核与评价标准•教学反思与改进建议01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统计》课程简介《统计》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概率论基础、统计推断、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统计思想和方法,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实践应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目标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统计推断的基本思想和步骤,了解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常用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具备基本的统计计算和统计分析能力,能够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数据敏感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教材内容与结构教材内容本教材主要包括概率论基础、统计推断、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内容,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教材结构本教材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案例分析和练习题等部分,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本教材还配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如课件、案例库、在线测试等,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支持。
02统计基础知识统计学的定义与作用定义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解释和呈现数据的科学。
它旨在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揭示出数据的内在规律和趋势,为决策提供依据。
作用统计学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经济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现象,预测未来趋势,评估政策效果,以及做出科学决策。
定量数据:可以量化的数据,如身高、体重、温度等。
《统计》课堂设计
统计课堂设计一、引言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学科。
在现代社会中,数据已成为各个领域决策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因此,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就统计课堂设计进行探讨,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统计学知识。
二、课堂目标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 - 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 学会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基本方法; - 掌握基本的统计分析技巧; - 培养数据分析和解释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统计学基础概念•什么是统计学?•数据的种类和测量尺度•总体和样本2. 数据收集和整理•抽样方法•数据收集工具:问卷、观察、实验等•数据清洗和整理3. 数据描述•描述性统计量:平均值、中位数、众数等•数据可视化工具:条形图、饼图、直方图等4. 概率基础•基本概率原理•概率分布:离散分布和连续分布•正态分布及其应用5. 统计推断•抽样分布•假设检验:单样本和双样本情况•置信区间6. 数据分析实践•利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解读实际案例中的数据四、教学方法1.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统计学知识,通过问题驱动学习。
2.合作学习: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通过合作讨论加深理解。
3.实践应用: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利用统计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
4.讲解和演示:教师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进行示范讲解。
5.提问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加深对统计学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统计学教材•统计软件(例如 SPSS)•实际案例和数据集合•板书和白板笔六、课堂评估1.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参与度和质量。
2.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反馈。
3.课后作业和考试。
七、延伸活动1.参观相关机构或企业,了解其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2.组织学生小组进行统计调查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
3.参与相关竞赛或科研项目,提高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八、结语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能够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统计学教程课程设计
统计学教程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处理、呈现和分析的学科。
它不仅被广泛应用于统计学家、科学家、医生等领域,也被企业界广泛应用于方案训练、生产控制等领域。
因此,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于培养各类领域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教程旨在通过讲授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帮助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2.让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方法;3.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3.1 基本概念1.统计学的定义、作用及与概率论的关系;2.总体、样本、样本容量、抽样的概念;3.频数分布、频率分布、累计频数分布、累计频率分布的概念;4.均值、中位数、众数及其计算方法。
3.2 描述性统计1.数据的集中趋势分析:均值、中位数、众数等;2.数据的离散程度分析:范围、标准差、方差等;3.数据的分布情况分析:偏度和峰度等;4.箱线图、散点图等数据图表解析。
3.3 参数估计1.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的概念;2.正态总体均值和总体方差的区间估计;3.单总体均值、比例的区间估计;4.两个总体均值、比例差的区间估计。
3.4 假设检验1.假设检验的基本流程和概念;2.正态总体均值和总体方差的假设检验;3.单总体均值、比例的假设检验;4.两个总体均值、比例差的假设检验。
3.5 非参数检验1.独立性检验;2.相关性检验;3.多样本检验;4.适度分布检验。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引导学生掌握统计学的理论知识;2.翻转课堂法:把课堂讲解的内容放到网络上,让学生自由选择时间、地点,在网络上学习统计学的理论;3.问题导向的学习法:提出实际问题,由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决。
五、课程评价1.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统计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2.课堂作业:检验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运用能力;3.实际应用报告:让学生选择一个实际问题,通过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并进行报告。
《统计学》课程标准
《统计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名称:统计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能,提高学生在数据分析、预测等方面的能力。
学时:64学时学分:4学分二、课程目标与内容1. 知识目标: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统计模型等;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统计学知识进行数据分析、预测和决策,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介绍统计数据的来源、收集方法、整理方法等;2. 描述统计:介绍描述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等;3. 推断统计:介绍推断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假设检验、置信区间、回归分析等;4. 统计模型:介绍统计模型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线性回归模型、时间序列分析等;5. 实际应用: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数据分析、预测和决策。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在理论讲授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数据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实践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合作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技巧;3.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1.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期末考试;2.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3.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主要考察学生对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课程资源与支持1. 提供相关教学资料:包括PPT课件、教学视频、案例分析等;2. 提供在线学习平台:建立在线学习平台,提供统计学相关的学习资源和学习交流渠道;3. 提供教学辅导:定期组织答疑解惑、讨论交流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教学辅导和支持。
七、课程总结与展望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技能,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预测等方面的能力。
《统计学》教案
《统计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方法。
2、使学生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如总体、样本、变量等。
(2)数据收集的方法,包括普查和抽样调查。
(3)数据的整理和图表展示,如频数分布表、直方图、折线图等。
2、难点(1)抽样方法的选择和抽样误差的理解。
(2)统计量的计算和应用,如均值、方差、标准差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问题。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0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与生活相关的数据,如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城市的人口数量、商品的销售数据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这些数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引出统计学的概念。
2、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约 30 分钟)(1)总体和样本总体是指研究对象的全体,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通过举例,如研究某学校学生的身高情况,全校学生的身高就是总体,抽取的部分学生的身高就是样本。
(2)变量和数据变量是指研究对象的特征或属性,数据则是变量的具体取值。
例如,学生的身高、体重、年龄等都是变量,而每个学生的具体身高值、体重值、年龄值就是数据。
3、数据收集(约 30 分钟)(1)普查普查是对总体中的所有个体进行调查。
讲解普查的优点(准确性高)和缺点(成本高、费时费力),并举例,如全国人口普查。
(2)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是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
介绍抽样调查的优点(节省成本、高效)和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等),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抽样方法的应用场景。
4、数据整理与描述(约 40 分钟)(1)数据分组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组,讲解分组的原则和方法。
(2)频数分布表根据分组情况,制作频数分布表,展示数据在各个组中的分布情况。
大学统计学课程设计
大学统计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2. 学会运用概率论知识分析随机事件,理解概率分布、期望、方差等概念;3. 能够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掌握常用的统计图表绘制方法;4. 了解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技能;2. 学会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2. 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学在日常生活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3. 培养学生严谨、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关注民生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程针对大学年级学生,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数据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统计学基本概念:讲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如数据类型、变量、总体与样本等,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描述性统计:介绍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描述性统计量,以及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概率论基础:讲述随机事件、概率计算、条件概率、独立性等概率论基础知识,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4. 概率分布:学习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包括二项分布、正态分布等,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5. 统计推断:介绍假设检验、置信区间、回归分析等统计推断方法,以及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对应教材第五章和第六章内容。
6. 统计软件应用:教授常用的统计软件(如SPSS、R等)操作,进行数据处理、图表绘制和统计分析,对应教材第七章内容。
《统计学》教案完整版doc(2024)
移动平均法
通过计算一定时期内的移动平均 值来消除季节变动和不规则变动 的影响,从而揭示时间序列的长
期趋势。
指数平滑法
根据时间序列的近期数据对未来 进行预测,通过加权平均的方式 对历史数据进行处理,使得近期 的数据对预测结果具有更大的影
响。
线性回归法
通过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 线性关系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 求解模型参数,从而实现对时间
软件安装与启动
介绍SPSS软件的安装步骤和启动方法,以及软件界面的基本组成。
2024/1/26
数据文件建立与管理
讲解如何在SPSS中建立数据文件,输入和编辑数据,以及数据文件的保存和管理。
33
描述性统计、推论性统计在SPSS中实现
描述性统计
介绍如何使用SPSS进行描述性统 计分析,包括频数分布、集中趋 势、离散程度等指标的计算和解
拒绝原假设的决策。
19
05 回归分析预测技 术探讨
2024/1/26
20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01
02
03
04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定 义与假设
最小二乘法原理及其在 一元线性回归中的应用
回归系数的估计与解释
模型的检验与评估:拟 合优度、显著性检验等
2024/1/26
2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01
02
03
04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定义与假 设
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
利用样本数据计算出检验统计量的值。
作出决策
将计算得到的检验统计量的值与拒绝域进行比较,作出 是否拒绝原假设的决策。
17
方差分析应用
2024/1/26
方差分析的概念
方差分析是一种用于研究不同因素对总体均值是否有显著 影响的统计方法。
《统计》课堂设计
统计课堂设计引言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对于许多领域的研究和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在统计课堂中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统计学的概念和方法。
目标•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释能力•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创新能力课程大纲第一讲:统计学导论•统计学的定义和发展历史•统计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式第二讲:数据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来源和获取方法•数据的整理和清洗•常见数据类型和变量的分类第三讲:描述统计学•描述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数据的可视化方法: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数据的中心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度量第四讲:概率和统计推断•概率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统计推断的基本原理和步骤•抽样方法和抽样误差的控制第五讲:参数估计•参数估计的原理和方法•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参数估计的应用案例第六讲:假设检验•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假设检验的常见方法:t检验、卡方检验等•假设检验的应用案例第七讲: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相关系数的计算和解释•相关分析的应用案例第八讲:回归分析•简单线性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多元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回归分析的应用案例教学方法•讲授:通过教师讲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并根据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实验和项目,培养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提供案例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促进深层次学习评估方法•考试:通过闭卷考试,测试学生对统计学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并撰写实验报告•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质量结语通过上述的教学设计和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统计学课堂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统计学的知识和方法。
统计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掌握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3)熟悉统计图表的绘制和应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数据收集、处理和表达的能力。
(3)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统计学基本概念和原理2. 数据收集与处理3. 数据描述与图表4. 数据分析5. 实际案例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统计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2. 讲授新课(1)讲解统计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让学生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框架。
(2)介绍数据收集与处理的方法,如抽样调查、数据清洗等。
(3)讲解数据描述与图表的绘制,如频数分布表、直方图、饼图等。
(4)讲解数据分析方法,如均值、方差、标准差等。
(5)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3. 课堂练习(1)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与反思(1)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统计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讨论法:组织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3. 演示法:通过PPT、视频等手段,直观展示统计学知识。
4. 实践法:布置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情况等。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练习题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际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实际案例分析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关于统计的课程设计
关于统计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2. 学生能掌握数据收集、整理、表示和分析的方法,如制作频数分布表、条形图、折线图等。
3. 学生能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数据进行合理的描述和推断。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计算器或手工计算方法准确地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如调查、实验等,收集数据并整理成清晰的统计图表。
3. 学生能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撰写简单的统计分析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统计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对统计学的兴趣和认识。
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培养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能力。
3. 学生通过对数据的探究,培养实证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形成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
本课程设计针对学生年级特点,结合统计学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掌握统计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初步的统计学素养,为未来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统计基本概念: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
2. 数据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来源、调查问卷设计、数据录入与整理。
3. 统计图表:条形图、折线图、饼图、频数分布表等。
4. 数据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概率初步、简单推断。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介绍统计学基本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第二课时:讲解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方法,让学生参与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并实施。
第三课时:教授制作条形图、折线图等统计图表,学会运用图表展示数据。
第四课时:深入学习频数分布表,探讨数据分布特征,引入方差概念。
第五课时:介绍概率初步,引导学生运用概率知识对数据进行简单推断。
《统计学》授课计划
《统计学》授课计划一、课程简介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应用学科,旨在帮助人们理解和分析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本课程将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掌握统计学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为今后在各个领域应用统计学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2. 能够运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良好的统计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1. 统计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第1周):介绍统计学的定义和作用;阐述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数据收集(第1-2周):讲解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技巧;介绍常见的数据来源和收集工具。
3. 数据整理和描述性统计(第3周):讲解数据整理的方法和技巧;介绍描述性统计指标和应用;实例讲解如何进行数据整理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4. 概率论基础(第4周):介绍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和定理;阐述概率论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5. 统计推断(第5周):讲解统计推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的应用;实例讲解如何进行统计推断分析。
6. 多元统计(第6周):介绍多元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介绍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实例讲解如何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实际问题。
7. 数据分析软件应用(第7周):学习使用常见的数据分析软件(如Excel、SPSS等);练习使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建模。
8. 实践案例分析(第8周):分析实际案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讨论案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加深对统计学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解,介绍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掌握核心知识。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了解统计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加深对统计学知识的理解。
4. 互动问答: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及时解答,增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统计学课程设计
统计学课程设计统计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经济、医学、心理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等。
统计学课程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掌握一些常用的统计方法和工具,具有一定的统计分析和解释结果的能力。
课程目标统计学课程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以下内容:1.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概率、随机变量、正态分布、假设检验等;2.一些常用的统计方法和工具,如 t 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3.在具体问题中如何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解释结果,例如调查数据、实验数据等。
课程计划第一章统计学导论1.1 统计学的定义和历史 1.2 统计学的应用领域 1.3 数据的搜集和整理方法第二章概率论基础2.1 概率的定义和性质 2.2 随机事件和样本空间 2.3 条件概率和贝叶斯公式2.4 常见概率分布,如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等第三章统计描述3.1 描述性统计学和推论统计学的区别 3.2 数据集的测量中心和离散度 3.3统计图表的绘制和分析第四章参数估计4.1 参数估计的概念和应用 4.2 置信区间和置信水平 4.3 样本量的选择和样本误差第五章假设检验5.1 假设检验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5.2 单样本和双样本 t 检验 5.3 F 检验和卡方检验第六章方差分析6.1 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 6.2 方差分析的应用场景 6.3 方差分析结果的解释和报告第七章回归分析7.1 简单线性回归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7.2 回归分析的应用场景 7.3 回归分析结果的解释和报告第八章实验设计8.1 实验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步骤 8.2 实验因素和水平的选择 8.3 实验设计的类型和分析方法课程考核1.平时作业:包括理论题和数据分析题。
2.课堂互动:主要是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3.统计分析报告:学生需要选择一个具体问题,运用所学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并撰写报告,说明分析结果和解释方法。
4.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程度。
《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统计学》课程大纲课程代码:04144005课程学分:3课程总学时:48适用专业:16经济学转本1和2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统计学课程具体讲授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一门应用方法论科学。
统计学基础是为经济与管理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也是文哲类专业的学生选修课,属于学科基础课。
随着社会科学日益向精确化、定量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统计分析研究的方法已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统计学知识也成为现代各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
它以《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数学》课程的学习为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计量经济学》、《统计软件应用》等课程的基础。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1、课程内容的编排和组织是以企业需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置的一门课程。
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作了根本性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经过数据库行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据与统计软件、数据的描述性分析、统计推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类别数据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预测等内容。
每周教学时间为3课时,以课堂讲授和课后练习为主。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收集、处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项目设计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来进行。
《统计》教学设计(精选2024)2024新版
案例分析法
结合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 所学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分析
和解决。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 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思
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多媒体教学法
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统计数 据、图表和案例,增强教学的
直观性和生动性。
03
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实验课程安排与要求
实验课程目标
通过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 计方法和技术,培养其数据处理和分 析能力。
拓展阅读资料推荐
《数据科学导论》
介绍了数据科学的基本概念、技术和应用,有助于学生了解统计学在数据科学领 域的应用和发展。
《深入浅出统计学》
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统计学知识,适合对统计学感兴趣的读者进行拓展阅读。
06
教师团队建设与培训提高
教师团队建设现状及目标
现状分析
当前教师团队在数量、结构和素质上存在一定不足,缺乏高 水平的专业领军人物和优秀青年教师。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
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讲解数据的来源、收集方法、数 据整理与显示等内容。
统计基本概念
包括统计学的定义、作用、研究 对象等基本概念。
统计指标
介绍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 指标、变异指标等统计指标的计 算与应用。
时间数列分析
阐述时间数列的概念、种类、编 制原则,以及时间数列的水平分 析、速度分析和长期趋势的测定 与预测等方法。
建设目标
通过引进优秀人才、优化团队结构、提升教师素质,打造一 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团队。
师资培训计划和措施
培训计划
制定全面系统的培训计划,包括教学 理念、教学方法、科研能力等方面的 培训。
数学统计学课程设计
数学统计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2. 学会使用图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描述数据,并理解其含义;3. 掌握概率的基本原理,能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统计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软件或工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2. 培养学生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认识到数据在决策中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善于倾听和表达。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数学统计学,旨在让学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具备一定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年级,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习自觉性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统计学的价值和魅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统计学基本概念:数据、变量、频数、频率等;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问卷调查、实验数据、数据录入与整理;3. 数据描述:图表(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4. 概率初步:随机事件、概率公式、概率的计算;5. 统计推断:样本与总体、估计、假设检验。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周:统计学基本概念及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第二周:数据描述方法,如图表的使用及统计量的计算;第三周:概率初步,理解随机事件及概率计算;第四周:统计推断,学习样本与总体关系,掌握估计和假设检验方法。
教学内容关联教材章节:第一章 统计学与数据收集;第二章 数据的整理与描述;第三章 概率初步;第四章 统计推断。
统计学课程设计大纲
统计学课程设计大纲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统计学基本概念,掌握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
2. 学会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描述数据集中趋势,了解其适用场景。
3. 掌握方差、标准差等描述数据离散程度的方法,并能解释其意义。
4. 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掌握概率计算和统计推断的方法。
技能目标:1. 能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运用计算机软件(如Excel、SPSS等)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3. 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就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有效的表达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
2. 培养学生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增强学生的数据保护意识,尊重个人隐私,遵循学术道德。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中年级统计学课程,旨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统计学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对实际问题充满好奇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统计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统计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统计学基本概念:数据的类型、变量、频数、频率、概率等。
- 教材章节:第一章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调查问卷设计、数据录入、数据清洗、数据分类与排序。
- 教材章节:第二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3. 数据的描述:图表法、数值法(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离散程度(方差、标准差)。
- 教材章节:第三章 数据的描述性分析4. 概率计算:组合与排列、条件概率、独立性检验。
- 教材章节:第四章 概率计算5. 统计推断:抽样分布、置信区间、假设检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统计学》课程设计报告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新食堂现状问卷调查分析班级:08金融学1班姓名:日期:2011年01月12日目录摘要 (3)第一部分调研背景和目的背景分析: (3)研究目的: (3)第二部分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2.1 被调查者背景情况分析 (4)2.1.1 被调查者的性别比例 (4)2.1. 2 被调查者所在系别 (4)2.1.3 被调查者所在年级 (5)2.2 被调查者填写问卷的基本情况分析 (5)2.2.1 应科院学生就餐地点调查 (5)2.2.2 选择就餐地点的影响因素 (6)2.2.3 就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2.2.4 就餐地点固定性分析 (7)第三部分数据分析3.1 对各数据的表述统计 (7)3.2 问卷的交叉对比分析 (8)3.2.1 性别的对比分析 (8)3.2.2 年级的对比分析 (10)3.3 相关性分析 (12)3.3.1 性别和就餐地点的相关性分析 (12)3.3.2 性别和在食堂学习的相关性分析 (13)3. 3. 3 性别和就餐地点固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13)3. 4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14)3.4.1 性别和就餐地点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14)第四部分调查后的总结和建议总结 (16)建议 (16)附件一:调查问卷 (17)附件二:调查数据 (18)摘要:本文是为了掌握大学生的餐饮情况,从而对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的学生对新食堂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直观地反映出应科院学生对新食堂的环境、价格等的偏好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的了解到学生的餐饮情况。
在发放问卷的过程中,根据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五大系学生比例及各系男女比例,共发放问卷调查表50份,回收50份,经审核全部有效。
在对问卷进行分析时,我们主要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使用的统计方法有对数据的描述分析、问卷交叉的对比分析、相关性分析、卡方检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等。
整个调查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调研背景和目的;第二部分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第三部分数据分析;第四部分调查后的总结和建议)来对问卷进行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另外,在问卷方面,采用了分类调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例如:对不同性别和年级的同学进行了详细的分类调查及分析,以便使统计出来的结果、关于各类各个选项的选择情况一目了然,便于参考及统计分析。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在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有88%的学生选择在学校新食堂就餐。
这也说明了新食堂很受学生的欢迎。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新食堂各项水平的不断提高,新食堂一定会成为最受应科院学子喜爱的就餐地点。
第一部分调研背景和目的背景分析:1、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新食堂总建筑面积14998平方米,投资两千一百八十多万元,是一个功能齐全,施舍完善,环境优美,管理一流的好食堂。
于2010年10月中旬正式投入使用。
2、高校学生食堂经营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安全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关系到社会和高校的稳定,对稳定学生食堂价格的重要性上下已形成共识。
3、建立学生食堂长效保障机制和应急机制是摆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以及后勤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4、物价上涨幅度较大、上升速度过快,用工成本逐年增加,学校给予后勤实体的优惠政策不断收缩,增加了后勤实体的经营成本,导致高校食堂价格不断攀升。
5、高校学生食堂餐饮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素质不高,人才匮乏,难以适应学生食堂规模化经营服务的要求。
研究目的:民以食为天,食堂我们学生的第二个家。
而在这第二个“家”中,食堂作为大学生除了教室、寝室以外必去的第三个场所,他们的早饭、午饭和晚饭基本上是在那解决的,能不能在那吃得舒服、健康和营养不光是许多家长关心的问题,也是学生自己极其关注的问题。
因而食堂质量的好坏对广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切身利益和学校的稳定是极其重要的。
故而对校园食堂质量的调查是很有意义的!通过调查,在于获取同学们对食堂质量好坏评价的各种信息及搜集对食堂改善的一些宝贵建议。
从而得出目前食堂需待改善的地方以及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进而把我们学校食堂的质量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调查的任务在于准确、系统地搜集同学们对食堂质量好坏的评价和一些建议,并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归纳出目前食堂需改善的地方和提供一些好的建议。
第二部分问卷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2.1被调查者背景情况分析2.1.1 被调查者的性别比例图1 被调查者的性别比例从图中可以直观的看出,男同学的比例为42%,女同学的比例为58%,女同学比例比较多,但总体上被调查者的性别比较均衡,可以客观的了解不同性别对食堂选择的影响。
2. 1 .2 被调查者所在系别图2 被调查者所在系别被调查者中,经济管理系占18人,机电工程系占11人,建设工程系占7人,信息工程系占5人,人文科学系占9人,从图中可以直观的看出,被调查者的系别比较均衡,并且我们的调查问卷的发放是根据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各系人数比例发放的,(由于我们是经济管理系学生,所以经济管理系学生被调查人数偏多,但不影响调研结果),这样使得调查结果更加符合实际。
2.1.3 被调查者所在年级图3 被调查者所在年级从图中可以直观的看出,被调查者中大一人数为14,大二人数为13,大三人数为16,大四人数为7人,其中大三学生为主要调研对象,其次为大二、大一学生,大四学生较少,其中主要原因是大四学生忙于就业,在校学生较少。
2.2 被调查者填写问卷的基本情况分析2.2.1 应科院学生就餐地点调查图4 应科院学生就餐地点调查表从表中可以看出,应科院学生选择在一楼(馨香园)就餐的人数为11人,选择在二楼(馨芳园)就餐的人数为15人,选择在三楼(馨逸园)就餐的人数为12人,选择在四楼(馨满园)就餐的人数为6人,选择在其他餐饮店铺就餐的人数为6人。
如上数据说明,二楼(馨芳园)就餐的人数最多,说明应科院学生更愿意去二楼就餐,一楼(馨香园)、三楼(馨逸园)就餐的人数差不多,四楼(馨满园)和其他餐饮店铺就餐人数较少,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可能和餐厅的地理位置有关。
2.2.2 选择就餐地点的影响因素图5 选择就餐地点的影响因素从图中可以看出,应科院学生对选择就餐地点的影响因素差别不大,对食堂的环境、饭菜价格、便利程度及饭菜口味对食堂选择的影响程度差别不大,选择卫生的同学居多,说明应科院学生在选择食堂时对食堂的卫生最敏感。
2.2.3 就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图6 就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该图可以看出,应科院学生反应的就餐过程中问题主要表现在菜式、菜量少,其次为拥挤和卫生,对于服务人员态度同学普遍认为还不错。
所以,食堂应就菜式、菜量少的问题进行改进。
2.2.4 就餐地点固定性分析图7 就餐地点固定性分析从该图可以看出,应科院学生对就餐地点没有显著的固定性,产生此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新食堂开张不久,同学们还没有选择好适合自己的食堂就餐。
第三部分数据分析3.1 对各数据的表述统计3.2 问卷的交叉对比分析3.2.1 性别的对比分析(1)性别和就餐地点的交叉对比分析表1 性别和就餐地点的交叉对比分析表表1是性别和就餐地点的交叉对比分析,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调查的学生当中,男生在一楼(馨香园)就餐的比例为14.3%,在二楼(馨芳园)就餐的比例为19.0%,在三楼(新逸园)就餐的比例为28.6%,在四楼(馨满园)就餐的比例为14.3%,在其他餐饮店铺就餐的比例为23.8%,女生在一楼(馨香园)就餐的比例为27.6%,在二楼(馨芳园)就餐的比例为37.9%,在三楼(新逸园)就餐的比例为20.7%,在四楼(馨满园)就餐的比例为10.3%,在其他餐饮店铺就餐的比例为 3.4%。
通过性别和就餐地点交叉对比分析表我们得出结论:男生更偏好于在三楼(新逸园)就餐,女生更偏好在二楼(馨芳园)就餐。
通过卡方分析,sig值即P值,p=0.13﹥0.05,支持原假设,性别和就餐地点没有显著性影响。
(2)性别和在食堂学习的交叉对比分析表2 性别和在食堂学习的交叉对比分析表表2是性别和在食堂学习的交叉对比分析,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调查的学生当中,男生愿意在食堂学习的比例为38.1%,男生不愿意在食堂学习的比例为61.9%,女生愿意在食堂学习的比例为69.0%,女生不愿意在食堂学习的比例为31.0%,合计愿意在食堂学习的比例为56.0%,合计不愿意在食堂学习的比例为44.0%。
通过卡方分析,sig值即P值,p=0.03﹤0.05,拒绝原假设,性别和在食堂学习有显著性影响。
3.2.2 年级的对比分析(1)年级和就餐地点的交叉对比分析表3 年级和就餐地点的交叉对比分析表表3是年级和就餐地点的交叉对比分析,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调查的学生当中,大一在一楼(馨香园)就餐的比例为28.6%,在二楼(馨芳园)就餐的比例为28.6%,在三楼(新逸园)就餐的比例为28.6%,在四楼(馨满园)就餐的比例为7.1%,在其他餐饮店铺就餐的比例为7.1%,大二在一楼(馨香园)就餐的比例为23.1%,在二楼(馨芳园)就餐的比例为38.5%,在三楼(新逸园)就餐的比例为15.4%,在四楼(馨满园)就餐的比例为7.7%,在其他餐饮店铺就餐的比例为15.4%,大三在一楼(馨香园)就餐的比例为25.0%,在二楼(馨芳园)就餐的比例为25.0%,在三楼(新逸园)就餐的比例为25.0%,在四楼(馨满园)就餐的比例为18.8%,在其他餐饮店铺就餐的比例为6.3%,大四在一楼(馨香园)就餐的比例为0%,在二楼(馨芳园)就餐的比例为28.6%,在三楼(新逸园)就餐的比例为28.6%,在四楼(馨满园)就餐的比例为14.3%,在其他餐饮店铺就餐的比例为28.6%。
通过年级和就餐地点交叉对比分析表我们得出结论:各年级同学在一楼(馨香园)二楼(馨芳园)三楼(馨逸园)就餐的人数比较平均,四楼(馨满园)就餐的人数比较少,原因可能是四楼太高,就餐区域较小。
通过卡方分析sig值为0.889。
即P=0.889﹥0.05,所以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年级和就餐地点没有显著性影响。
(2)年级和是否愿意在食堂学习的交叉对比分析表4 年级和是否愿意在食堂学习的交叉对比分析表表4是年级和是否愿意在食堂学习的交叉对比分析,从表4的第二个中我们可以看到大一愿意在食堂学习的比例为64.3%,大一不愿意在食堂学习的比例为35.7%,大二愿意在食堂学习的比例为53.8%,大二不愿意在食堂学习的比例为46.2%,大三愿意在食堂学习的比例为50.0%,大三不愿意在食堂学习的比例为50.0%,大四愿意在食堂学习的比例为57.1%,大四不愿意在食堂学习的比例为42.9%,合计愿意在食堂学习的比例为56.0%,合计不愿意在食堂学习的比例为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