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社会问题:解析城市贫困化的原因与对策
社会问题:解析城市贫困化的原因与对策1. 简介城市贫困化是指在城市中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和相应的社会经济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城市贫困化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该问题的对策。
2. 城市贫困化的原因2.1 经济结构变迁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结构逐渐转向服务业和技术驱动型产业。
这导致了工业劳动力失业或收入下降,造成了城市中的失业人口增加,进而诱发了贫困现象。
2.2 城镇化进程不平衡中国近年来推进以及加快了城镇化进程,但这一过程仍然存在着不平衡现象。
一些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但由于技能匹配度低和薪资水平不高,导致他们在城市中陷入贫困。
2.3 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资源在决定一个人未来发展方向及机会上起重要作用。
然而,许多城市仍存在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这导致了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限制了他们未来脱贫的机会。
2.4 社会福利及保障体系不完善城市贫困化还与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有关。
许多贫困人口缺乏基本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使其无法应对生活中的意外情况或疾病,从而导致更深层次的贫困化。
3. 解决城市贫困化的对策3.1 聚焦教育优先政府应加大对教育领域投入,确保所有孩子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此外,通过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等措施帮助失业人员重新就业,从而减少城市中的失业人口。
3.2 改善社会福利及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福利体系是解决城市贫困化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
政府可以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经济援助,同时完善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确保贫困人口能够享受基本社会保障。
3.3 促进经济多元化鼓励城市发展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例如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和创业文化的培育。
这将增加就业机会,并提供更多途径让贫困人口脱离贫困。
3.4 加强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积极推进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确保城市发展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合理分配城市资源,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来提高贫困群体的居住条件。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与反贫困的对策研究
更是处 于不利地位 , 他们 的文化程 度普遍偏 低 , 龄 和维权 , 年 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善他们 的贫困状态。
偏大 , 又缺乏专业技能 。 在严峻 的就业形势下 , 这部 分 人员 自我脱贫 的能力很弱 ,自我实 现再就 业较 为困
难 ,而且再就业也往往 只能在非正规就业领域就业 ,
是政府在社会发展 的某段 时期 内制定 的 , 与社会 经济 平衡和城乡差别 的利益驱动 , 大量农村劳动力不断涌 发展水平 相适应 的 , 维持一个普通公民生存最低限度 入城 镇 , 由此 形成 了规模 庞大 的民工潮 。 并 因现行有
的基本生 活标 准。 通常把低于这个最低生存 标准的人 关制 度的 限制 ,农 民打工者 在城市很 难受到平 等对
人, 占总城镇 人 口的 8 这个 比例要 高于农村 。 计 %, 预 随着我 国城市化进程 的不断推进 , 后每年新增城 市 今
二 、 市 贫 困 问题 产 生 的主 要 原 因 城
当前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 比较复杂 , 但主要
贫困人 口将 不少 于 7 万 。 0 由此 , 国将 面临着城市人 可以从以下两个 角度来分析 : 我
纳入城市最低 生活保 障范 围, 以 , 所 真实 的城市贫 困 农 民工大多是从事没有技能 的低廉劳动 , 不仅收入较
人 口规模将会大 于这个数字 。 中国社会科学 院发表 的 低 , 而且没有相应 的医疗 、 老 、 养 失业 、 住房等社会 福 研究报告表明 ,城市 贫困人 口的实际数 目约 4 0 6 0万 利保障 , 自然是城市 中底层 的贫 困阶层。
贫困户存在问题和帮扶计划
贫困户存在问题和帮扶计划贫困户存在的问题在当今社会,贫困户问题依然存在。
贫困户通常都是因为经济条件差,导致无法满足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
以下是贫困户存在的一些问题:1. 经济困难贫困户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经济困难。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许多贫困户连日常生活所需的食品、饮用水、衣物等都无法保障。
这一问题对于儿童、老人等更为严重,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和关怀。
2. 教育状况差由于贫困户家庭经济状况差,家长无法对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
这使得贫困户的孩子无法获得足够的知识技能,长大后就更难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使得贫困永不脱离。
3. 是否有就业机会由于贫困户通常都居住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使得找到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即使有就业机会,待遇也往往会比较低,这使得贫困户更难摆脱贫困。
帮扶计划对于这种贫困户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他们。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帮扶计划:1. 提供经济支持政府和慈善组织可以提供经济支持,向贫困户提供食品、日常必需品和贷款。
这可以减轻贫困户的压力,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2. 促进教育政府和慈善组织可以提供付费的学术课程,为孩子们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知识技能,增强他们日后工作的竞争力。
3. 创造就业机会政府和慈善组织可以投资于一些工程项目,从而创造就业机会。
这些就业机会可以为贫困户提供可靠的工作,帮助他们获得稳定收入。
4. 促进传统帮扶文化传统的帮扶文化是中国一直坚持的优良传统。
政府和社会组织要推动这种传统,培养公民互惠互助的意识。
通过自愿组织志愿者或者开展爱心捐助等活动,形成全民大众共同帮扶贫困户的良好风气。
结语贫困户问题是一个持续存在的社会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解决贫困问题。
政府、慈善组织和全民大众共同努力,才能够让贫困户摆脱贫困。
马克思主义解释中国贫困原因及的对策
贫困产生的原因
v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上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但还存在大量的非公有 制经济。毋庸置疑,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使 得国家具有强大的调控能力。但是,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积累规律仍然会在一 定范围内起作用。因此,用马克思的贫困 理论来分析我国的贫困问题还是具有一定 的适用性。当然,这种作用是受到一定限 制的。除此之外,我国的贫困问题更多的 是由于生产力不发达、部门间差距、区域 发展不协调、自然资源不平衡等诸因素引 起的,这是与资本主义的贫困问题的不同
v 目前我国城镇所出现的劳动就业难与贫困 问题密切相关,而劳动就业又与资本有机 构成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企业提高劳 动生产率的同时就会降低对劳动就业人口 的需求,即使企业规模扩大,在就业人口 总量有所增加的条件下,相对量的减少是 一种必然性。近年来出现的大量下岗职工 和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此。
资 讯
1
中国还有1.28亿贫困人口
中新社北京3月12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 国科学院最新完成的《2012中国可持续发 展战略报告》提出,中国发展中的人口压 力依然巨大,按2010年标准贫困人口仍有 2688万,而按2011年提高后的贫困标准(农 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300元人民币/年), 中国还有1.28亿的贫困人口。
四、解决贫困的对策
v 1、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我国 反贫困的制度保障 v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反贫 困的根本途径 v 3、合理的产业构成是我国反贫困的客观要 求 v 4、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是我国反贫困的关 键
1、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 我国反贫困的制度保障
v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贫困 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因此反贫困的 主要对象是农民。 在二十世纪最后的二十 年,全世界贫困人口的减少绝大多数发生 在中国。在现代经济中,无论是资本主义 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趋向于混合经济 形态,即“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 同时发挥作用。
城市贫困群体现状成因及对策
城市贫困群体现状成因及对策Have an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November 2, 2021“城市贫困群体”与社会保障城市贫困已经并越来越成为影响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主要矛盾;如何解决“城市贫困群体”的生活问题,保证这些人群的基本生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积极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提高贫困人员的就业质量,加强就业保障,帮助其脱离贫困和贫困边缘;可以说,对城市贫困群体来讲,就业是最大的社会保障;一、城市贫困群体的主体及现状当前“城市贫困群体”的主体是下岗、失业人员和企业退休人员中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城市居民生活最低保障线”的人员;“城市贫困群体”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1.贫困人数逐年增加;近年来,享受低保人数出现逐年上升趋势;2.贫富差距逐渐加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们虽然建立起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调整机制,但市场规律带来的无情竞争、优胜劣汰,造成经济体制转型期的贫富悬殊,差距加大;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幅逐年下降与社会平均工资标准增幅的逐年提高形成反差;3.多种困难类型组合造成家庭更为贫困;据调查,贫困群体中单一困难的是少数,而大多数为多种困难类型组合造成的家庭,我们暂且称为“多元贫困家庭”;他们中有的是双下岗、双失业或一下岗一失业,其子女未成年,正在上学;有的本人下岗或失业,其爱人是农村户口,并带有未成年子女;有的家庭有残疾或重残、重病人等等;二、城市贫困群体的成因“城市贫困群体”的问题,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之一;人们对“城市贫困群体”成因的认识与理解,必须引起管理层的足够重视;一是不能陷入认识误区;误区之一:有些人把城市贫困归咎于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看成是改革和发展市场经济之过,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城市贫困群体的出现是诸多错综复杂的综合因素造成的,改革和市场经济,尤其是竞争机制的引进是出现城市贫困群体的原因之一,但绝非根本的、唯一的原因;恰恰相反 ,没有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只能带来整个国家的落后;改革发展是缓解直至逐步缩小、消除城市贫困的必由之路和治本之举;误区之二:混淆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不分贫困程度,把收入相对较低,生活水平相对不高统统视为贫困者;城市贫困人员应该指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中的绝对贫困者;二是应历史、全面、客观地分析;从宏观上分析:一是在经济体制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法规、政策滞后,造成了部分人群贫困;二是市场经济供求关系、价值规律作用,尤其是竞争规律作用的发挥,优胜劣汰、效率优先、收入分配、利益调整的立足点向竞争机制倾斜,而不是向平等理念倾斜;三是国家规定的工资制度、市场决定收入制度与部分企业实际用人、分配的不合理制度的差别;以及资本收入、劳动收入的差别,成为高收入富裕人群与低收入或困难人群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从微观上分析:一是多年来计划经济体制使长期工作在“全民”、“集体” 企业的人们,固化在平均主义大锅饭的观念中,下岗、失业后抱着陈旧观念,不愿参加力所能及的再就业工作;二是这部分人员年龄大、身体弱、技能低、缺乏竞争就业条件;三是部分人员因种种原因丧失或部分丧失再就业能力,难以取得其它收入;四是政策的不完善,造成部分享受低保且有劳动能力人员,宁吃低保也不愿再就业;或者隐性就业;五是低保只是收入的标准,而本人或家庭成员因重症、难症或发生特殊事故造成贫困的救助制度刚刚制定或尚未提出解决办法; 六是部分企业因不景气拖欠在职、退休人员医药费,造成退休人员名义上有退休金,而实际用于生活上的费用却寥寥无几等等;三、现阶段城市贫困的主要原因从就业角度看,下岗、失业或就业不充分是现阶段城市贫困的主要原因;据社科院对6城市职工下岗情况的调查,从全部调查样本看,下岗期间的家庭人均收入为每月202元,占下岗前月收入以及在职职工月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9.66% 和55.49%;而从获得再就业机会的下岗职工的福利状况看,其家庭人均收入不仅要远远高于下岗期间的职工,也高于原下岗企业的在职职工;再就业职工的家庭人均收入比处于下岗期间的职工家庭人均收入高出89.1%,比在职职工的收入也高出4.95%;其次,下岗直接引发了城市贫困;6城市调查还显示,调查样本职工下岗前家庭人均收入均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而下岗期间的家庭人均收入有4 个城市的平均值在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在有的城市下岗职工调查样本中, 甚至有40%的下岗职工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陷入绝对贫困;失业人员的情况也大体类似;据劳动保障部10城市抽样调查,在失业期间, 43.9%的失业人员靠失业保险金生活,每月领取失业保险金在150~200元的占45.8% ,42.9%的失业人员家庭收入的半数以上来自失业保险金,而失业人员家庭人均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就占到54.3%;由于失业保险金通常比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还要低,因此会有更高比例的失业人员及其家庭陷入贫困;在职人员如国有困难企业职工、部分外资私营企业职工、农民工等的贫困问题也不容忽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国家颁布了劳动法建立了劳动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但劳动违法案件一路攀升的势头并没有扼制住;从 1998年到2002年,劳动违法案件、群众举报案件数大幅上扬,2002年劳动监察查处的劳动违法案件数比1998年几乎翻了一倍,群众举报案件数也增加了约70%;2002年仅查处的拖欠工资额就达到了14.2亿元,还有些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连最低工资标准都达不到;劳动争议案件的增长增况也如出一辙,在经历姑年代的超高速增长之后,虽然近两年增势趋缓,但仍以两位数的速率递增;透过劳动者权益受侵害的严峻事实,可以看出劳资双方的权益不对称状况和劳资矛盾还在加剧, 劳动者的就业状况不断恶化,就业质量下降,由此直接影响劳动者的经济状况, 导致城币贫困蔓延;可见,下岗、失业或就业质量不高是劳动者陷入贫困状况的最主要的因素; 在中国当今社会里,劳动依然是人们基本的生存手段;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采取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减少失业人口、是消除贫困的治本之策;对贫困人口而言,就业是实现其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有效途径,是消除贫困的最基本的手段;目前,我国城市贫困人口规模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者下岗、失业或就业质量不高,而再就业和正规就业又较为困难;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也进一步印证了上述观点:2001年全国32.1%的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减少,其中 92.1%的家庭是由于就业人口减少或工资及奖金等减少而减收;毫无疑问,缓解贫困的出路在于促进就业;四、解决“城市贫困群体”对策随着下岗向失业并轨.国有企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冗员将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可以预见,未来的城市贫困群体将主要是失业人员尤其是长期失业人员和部分有工作但就业质量不高的人员包括从事非正规就业的灵活就业人员; 因此,妥善解决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再辅以就业保护措施提高已就业者的就业质量,是城市贫困群体就业保障的关键所在;对城市贫困群体就业保障,总体思路是"个人自强自立,市场机制就业,社会提供援助,国家就业保护";总体目标是在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等方面向贫困群体倾斜,通过就业援动让城市贫困人员获得一份有收入的工作;并通过就业保护改善已就业者的生活状况,从而缓解贫困;具体方法是,对年纪较轻、有一定技能和有再就业信心的,一定要扶持、帮助,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他们创业或通过劳动力市场就业;对信心不足的要把情况进行必要的培训,多给予职业指导,并不厌其烦地介绍就业;对年龄大、技能差且无再就业信心的,恐怕更多地只能通过计划安置手段解决其就业问题;对有工作的低收入者,主要是通过加强权益保障工作,提高其就业质量,从而改善其经济状况;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建立并完善贫困群体就业保障随着下岗向失业并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长期失业人员为主体的城市贫困群体将长期存在;因此,在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同时,必须特别关注城市贫困群体的就业问题,建立并逐步完善贫困群体就业保障机制,以对贫困的失业和长期失业人员在政策上有所倾斜;要研究针对贫困群体的就业保障或就业援助措施,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长期工作任务来抓;要拨出专门资金用于支持贫困群体职业培训和就业援助工作并保证所需资金供给;街道一级是就业保障的关键层次,应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负责这项工作,并针对每一个贫困人员的不同情况逐-落实就业保障措施;为优化反贫困资源,防止内耗和浪费,建设在城市街道一级由同一个机构承担最低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险、就业援助等就业保障工作,并建议在政府机构改革时将最低生活保障职能交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直接承办;2.对城市贫困群体实行特殊的就业扶持政策在国家现行有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对家庭贫困的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贫困的长期失业人员要有更为优惠的扶持政策;一是发放工资性补助;对企业招用年龄男50岁以上、女45岁以上、持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并签订半年以上劳动合同、工资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除按国家有关下岗失业人员政策发给社会保险补贴外,再给予用人单位每月一定的工资性补助,以充分调动单位雇佣贫困人员的积极性;二是对再就业培训机构培训上述人员并成功介绍就业的;除按预定的标准支付培训费用外,按人头发给一定的就业奖励金;三是对下岗失业人员中的贫困人员组织起来就业或自谋职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除享受有关下岗失业人员的优惠扶持政策外;可比照上述-项政策,发给每人每月一定的工资性补助,期限一年;对男年满50岁以上、女年满45岁以上的,可延长发放期限,直至其能正常经营并有赢利能力为止;3.对资困群体进行免费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由于城市贫困群体经济承受能力极为脆弱,应为其提供便捷、免费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帮助其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恰当定位再就业方向, 并不厌其烦地提供职业介绍;要推广"就业服务承诺制",对经过技能培训、职业指导的人员,保证其上岗再就业;4.强化失业保险的就业保障功能失业保险在政策取向上从以生活保障为主转为以就业保障为主,重点做好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工作;失业保险金应定位为求职或培训期间的生活补贴;失业保险机构应着重做好培训和再就业工作,而不仅仅只是发钱;整合失业保险与最低生活保障功能,克服功能趋同现象,形成功能互补;只有这样,失业保险制度才能够健康发展;否则,在有了较为健全的社会救助--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后,失业保险很可能被人们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制度,甚至有被撤并的可能 ;强化失业保险就业保障功能的具体政策建设;一是待遇给付期限缩短到不超过6个月,在此期间养老和医疗保险视同缴费;增强失业人员再就业紧迫感;二是待遇给付标准与本人缴费工资挂钩,可考虑为缴费工资的50%,最少不低于最低工资的70~80%达到现水平;三是大部分失业保险缴费应当用于转业培训和再就业方面的支出;四是由失业保险管理机构负责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援助,就业援助的目标是对每一位失业人员负责到底,直至就业脱贫;五是逐步将非正规就业的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失业保险范围,首先将在正规部门就业的非正视就业人员覆盖进来;5.开展多种形式的再就业培训和就业援助服务首先要通过失业保险和国家财政提供充足的培训资金;其次要运用市场机制办培训,鼓励民办培训机构参与培训,通过招标由社会各类培训机构竞办再就业培训,并实行由培训机构提供转业培训、介绍就业一条龙服务,培训内容由受训者和培训机构协商确定,培训后实现再就业或自谋职业的,由政府支付相应的费用;至于哪些下岗失业人员接受培训,则由培训机构和就业服务机构根据下岗失业人员的接受能力和再就业潜力等具体状况进行挑选;第三,对文化程度较低、接受新技术能力较差、不适合参加正规就业培训的,可由失业保险机构直接联系用人单位进行试工,试工人员由用人单位进行岗前培训或在岗培训,试工期为3- 6个月;在此期间,不签订劳动合同,试工人员领取失业保险金或工资补助;试工期满符合录用条件的,由用人单位正式办理录用手续,被录用的失业人员还可继续享受有关社会保险缴费等优惠政策;第四,对上述几种方式都难以理解决再就业的长期失业者,由政府资助、单位或个人经办的就业安置项目安置失业人员, 除享受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险费补贴外,对这些单位发给本人工资50%的工资性补贴,期限一年;第五,对接近退休年龄或家庭极为贫困、上述措施都难以奏效的 ,由政府购买就业岗位直接安置;政府购买就业岗位的工资报酬可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标准一定要稍低一些,以免影响失业人员通过市场机制自主就业的积极性;6.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鼓励用人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二是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开辟就业岗位;三是扶持中小企业和鼓励下岗失业人民自谋职业;四是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扩大用人,尤其是招用下岗失业人员;当前,针对企业的各项管理措施很多都是按原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设计的,有些已明显不适应以私营和外资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结构,因此需要进一步修订有关企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适应经济发展; 针对社会保险缴费过高的问题,要明确国家在社会保险中应承担的责任,企业过高的社会保险激费一定要逐步降下来,不能再让参保企业背国有企业历史欠账; 对灵活就业人员实行低标准的社会保险缴费,允许个人缴费参保;对招用下岗失业人员的,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和社会保险缴费优惠政策;7."三管齐下",强化就业保护工作一是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整合监察执法力量,履行好劳动权益保护职责;尽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并不能决定自身的人员编制数量,但通过转变职能在劳动者权益保障方面还是大有可为的;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依法保护劳动者权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最主要的职能之一;其次,要转变观念,变依政策管理为严格依法管理,彻底改变层层转发文件、各自为政制订政策的无用功做法,所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都必须严格依法律、法规、规章行政;应弱化省级行政部门政策制定职能,基本取消市县级行政部门制定政策权,把基层劳动保障部门有限的人员力量用于监督执法、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级法律法规和规章上来;据此,除保留中央级政府立法和政策制定权、适当保留省级行政机关-定的立法权外,取消地市县-级行政机关的立法和政策制定权,即省以下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时不搞上下对口,完全比照劳动保障部设置相应机构的做法,省级只应设立一到两个综合性的政策研究部门,其余力量全部用于充实执法监察机构以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市县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工作基本就是执法监察;二是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维权职能;一方面,要把工会由"准行政机关"真正变成依法成立的独立社团法人,依法开展规定的活动,实行财务自治,使工会摆脱党政机关附庸的角色,使工会能够切实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工会社团的管理,防止其行为超越法律规定的限度,影响国家政治建设;三是修订劳动法,强化法律责任规定;可比照韩国对劳动违法行为追究刑事责任的做法,使所有的违法行为都能受到相应的严厉惩处,以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劳动者,尤其是弱势劳动者的就业质量 ,使他们摆脱贫困,过上自尊的生活;解决城市“贫困群体”的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它必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提高,政策的完善,管理的规范而逐步缓解; 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做好以上几个工作,切实努力为城市贫困群体服务,争取早日脱贫;。
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分析
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分析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说到贫困,一般人都会想到农村、农民的贫困,政府的扶贫开发工作也主要针对农村贫困来进行。
由于各种原因,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的贫困人口呈上升趋势。
尤其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约合体制改革将我国带入了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期,城市贫困化的趋势日益显著,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一、城市贫困人口的概念(一)城市贫困的定义在国内学者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认为,中国城市贫困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城市部分社会成员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正常获得生活资料和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权利,并使他们的生活持续性地低于社会的常规生活标准。
(二)城市贫困人口的概念根据国家标准,通常认为城市贫困人口是指,收入低于所在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非农业人口。
而对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确定有多种方法,包括恩格尔系数法、市场菜篮子法和生活形态法等,这些方法都是从绝对标准出发的。
而相对标准通常是根据居民家庭抽样调查的资料,按家庭收入水平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然后按照一定的百分比分成若干等,最末等即为贫困户。
二、现阶段城市贫困人口的现状(一)城市贫困人口的构成状况1 社会构成。
大体可分为四类人员:第一类是“三无”人员,即长期以来由政府民政部门给予救济的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扶养人或法定扶养人无扶养能力的居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民政对象,第二类是贫困的失业人员,即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贫困线标准的居民,第三类是贫困的在职和下岗人员以及离退休人员,即在职人员领取工资、下岗人员领取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领取离退休金或养老保险金后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贫困线标准的居民;第四类是其他的贫困人员,即由于除上述以外的其他原因而使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贫困线标准的居民。
2 性别与年龄构成。
一般来说,由于城市女性人口在实际生活中与男性人口相比就业机会较少、收入较少、教育程度较低、专门技能较差,而老年丧偶者又较多(因女性平均预期寿命高于男性)等原因,因而大城市贫困人口总体上是性别比偏低,即女性比重较高。
探析我国贫困问题的现状_原因和治理对策
*收稿日期:200704作者简介:李鸿(1965在实际工作中以各市为单位制定贫困线更为合理。
但中国正处于社会和经济转型时期,一方面,在经济增长、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消费构成和物价指数变动很大;另一方面,城市人口收入分化趋于显著,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这又显示出制定一条科学、合理、动态的城市贫困线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到底有多少贫困人口?如果按照官方统计标准,目前我国的绝对贫困标准为人年收入683元以下,相对贫困标准为人年收入958元以下。
据此标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调研显示,到2006年底,全国农村绝对和低收入贫困人口总数是5700万。
扶贫系统建档立卡的工作对象约为1.07亿人。
如果按照世界银行标准,并采用国际上每人每天消费1美元的贫困标准,据测算,我国在此标准下的贫困人口是1.35亿,其中农村人口1.26亿。
如果按照农村人口的特定比例为标准,并采取比例法,将农村10%的最低收入人口作为扶贫工作的对象,按农村户籍人口计算,规模是9500万。
与上述这些数据相对的,则是体现中国近30年减贫成效的一组数据。
国务院扶贫办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6年的214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2.3%;低收入人口也从2000年的6213万减少到2006年的3550万,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比例从6.7%下降到3.7%。
与此同时,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
“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毋庸置疑,中国扶贫开发工作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仅为13亿中国人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推动全球反贫困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中国贫困人口还很多,而且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特定区域。
国务院扶贫办表示,在14.8万个贫困村当中,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33%;在石山区、荒漠区、高寒山区、黄土高原区和地方病高发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以及42个沿边境的扶贫重点县,这个数字超过40%。
我国城市贫困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制度性 的工资收入常常处于次要位置 ,而其它的隐性收入往往 占据了主要位置 。非制度性收入
一
、
城 市贫 困的定 义
按国际通行的贫困定义,贫 困分为绝对贫 困和相对贫困。所谓绝对贫困是指获得 的实际收
入 、拥有 的消费资料和得到的服务达不到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求 ;相对贫困是指收入虽然能够 达到维持生存和基本发展的需要 ,但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 比,仍处于较低 的生活水准。 就我国 目 前的情况来说 ,所谓的城市贫困主要指相对贫困。
从上面两个统计结果 ,我们可以得 出以下几个初步结论 。
1 经济 和社 会体 制 转型 中不可避 免 的阶段 性缺 陷和 不足 是造 成城 市贫 困的根 本原 因 .
其具体原 因有五 :第一 ,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革产生了大量的失业和下 岗人员;第二,城
市劳动用工制度由政府统一安排改为市场配置 ,政府不再承担为所有劳动力提供工作 的义务 ; 第三 ,目前就业培训体系仍然尚未健全 ,同时 ,第一 、 、三产业发展仍不够协调,能够大量 二
村的贫困并试 图最终消灭农村的绝对贫困。然而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
的不断确立 ,城市贫困问题逐渐呈现,城市失业和贫困人 口不断增加 ,城市 中的贫富差距 的逐
渐拉大 ,其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开始凸现。本文结合作者基层工作实际,浅要分析城市贫困 的原 因,初步提出解决城市贫困的对策。
职工 。据预 O ,2 1 n 0 0年前 适 龄劳动 人 口年均 增长 06 至 07 ,每 年新增 10 , 0 .% .% 0 0万 人 ,而 新增
城镇就业岗位 90多万个。可见 ,解决下岗 、 0 失业问题的前景不容乐观。 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和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农民工的歧视使得农 村人 口更多只能在城市的非正规部门就业,而这一部 门的劳动报酬低,劳动条件差 ,劳动保 障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及反贫困对策研究综述
4 .城 镇 贫 困带 有 明 显 的 地 域 和 行 业 特 征 据 调 查 ,9 5 东 、 、 部 城 镇 贫 困人 口 占全 国 19 年 中 西
城 镇 贫 困 人 口 的 比 重 分 别 为 1 .% 、 55 、 71 5 .%
委 社 会 发 展 研 究 所 的 有 关 研 究 人 员 经 过 严 格 测
困 的 重 要 原 因 。⑧
2 .贫 困 与 不 平 等 密 切 相 关 ,研 究 城 市 贫 困 问 题 离 不 开 对 社 会 分 配 不 平 等 的 研 究 。 这 是 因 为 , 先 , 会 不 平 等 毕 竟 是 导 致 城 市 贫 困 的 主 首 社
2 .% , 就 是 说 , 西 部 地 区集 中 了全 国 8 .% 74 也 中 29
的城 镇 贫 困人 口 。② 三 、 国城 市 贫 困 问题 产 生 的 原 因 我
35 .%。全 国总 工 会 提 供 的特 困 职 工 数 据 是 3 1 2 万 人 。按 国 家 统 计 局 统 计 的 1 9 年 家 庭 平 均 人 口 99 31 计 算 , 困 职 工 家 庭 人 口为 1 1 万 人 , 不 .4 特 08 还
露 了我 国城 镇 贫 困 人 口规 模 约 在 3 0 万 , 占城 10 约
采 取 了 下 岗 这 种 折衷 的 解 决 办 法 。由于 下 岗也 是
一
种 特殊 的 失 业 , 而 成 为 目前 我 国导 致 城 市 贫 因
镇 总 人 口的8 %。 许 多 部 门认 为这 ~ 研 究 成 果 基 本 符 合 我 国城 镇 贫 困人 口的实 际状 况 。 国 家计 而
城市贫困:现状及对策
城市贫困:现状及对策摘要:城市贫困人口规模膨胀,极易引发社会风险及贫民窟的产生,继而会成为诞生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土壤,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不利因素,它比农村的绝对贫困更容易引发社会危机。
针对城市贫困人口的规模、现状及城市最低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发展经济、提高整个社会的收入水平,注重社会公平、提高弱势群体的收入,促进再就业、对贫困家庭进行医疗和教育救助等对策。
标签:城市贫困;经济增长;对策一、城市贫困及其负面影响城市贫困属于低于贫困线的相对贫困。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前,我国的贫困问题一向被看做一种农村现象,当时城市贫困人口绝对数量微不足道。
根据1992年世界银行出版的研究报告《中国减少贫困战略》估算结果,198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例高达28%,根据以上比例计算出的农村贫困人口总数是2亿多;当时城市的贫困人口的比例仅为2%左右,城市贫困人口总数为400万左右,前者是后者的50倍。
到了1989年农村的贫困人口仍有1亿3000万,而城市贫困人口只有100万左右,城市贫困人口的比例估计不到0.4%。
可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市贫困人口的比例从以前的下降趋势转变为逐渐上升的趋势。
美国学者阿齐兹·卡恩估算了中国1988年和1995年城市的贫困发生率,结果表明:1995年的贫困发生率比1988年上升了12%,1995年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更加恶化。
伴随着1997年“下岗洪水”和“失业洪水”的到来,中国贫困问题开始由大面积的农村贫困让位于城市贫困。
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政府反贫困政策在农村取得了辉煌成就,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城市贫困问题日益严重。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失业和下岗职工大量增加,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落后,加剧了城市贫困。
一是2005年民政部公布的我国进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数已达2195.5万,人均支出只有70元;二是国际上通常所说的“问题城市”如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城市我国就有180多个,占全国县级市总数的26%,占地级城市数的32.4%:三是在2004年,全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6%,而城市贫困发生率却扩大到6%~8%;四是中国常住城市的流动人口已达2亿;五是贫困有可能发生代际转移,目前这一部分数据尚无法统计。
贫困问题的根源及其对策分析
贫困问题的根源及其对策分析贫困问题是当前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困扰着世界各地许多人们的生活和发展。
贫困问题既有短期的原因,也有长期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在解决贫困问题时,需要系统分析,寻找根本对策。
一、贫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贫困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分为社会经济结构、政治体制、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1.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中存在的不公平分配问题,造成了财富集中度极高的现象。
同时,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利益为导向的赢利模式与传统经济结构的相互作用,造成了一系列社会负面影响,如资源与能源浪费、环境污染、交通堵塞、住房紧张等,更加加剧了贫困问题的发展。
2.政治体制在某些地区,政治体制的不稳定、腐败与暴力,加剧了贫困与不平等现象的发生,限制了社会公正的发展与普惠的失败。
政治体制的不完善与体制的缺陷,容易导致不公平和贫贱之分。
3.历史文化贫困问题也与历史与文化因素有关,历史上的种族压迫、分裂等问题,以及文化的传承和塑造,都会对贫困问题产生影响。
传统权利继承和古老的社会固化结构,影响了社会流动性,放缓了弱势群体的发展,更加难以趋同于富裕群体。
二、贫困问题的对策分析贫困问题的对策分析主要从政策、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多个方面着手。
1.政策层面政府应该加强贫困地区的扶贫政策,实施有效的减税和自由经济区制度,提供应对自然灾害时的紧急保障。
同时,创造财源,用在教育、基础设施、医疗保障、文化与艺术事业等领域上。
2.经济层面在经济层面,应该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城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供有效的农村贷款、土地板块修改、劳动力转移等城乡平等的创造新机会。
同时,推行不同级别的环保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双赢。
3.社会层面在社会层面,应该改善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福利保障,鼓励社会风气良好的组织和公益慈善机构,实现对黄金志愿者的有力监督。
同时,给予特殊弱势群体适当的特殊补贴,将他们真正地融入到社会周围。
4.教育层面在教育层面,应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均衡,因素平衡化,使学生能够在同一起跑线上。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与对策探析
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与对策探析余培源南方论刊·2008年第9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60)【摘要】城市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比较突出的社会难题。
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贫困问题也日趋严重。
该文分析了我国当前城市贫困人口的构成与现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剖析产生贫困的原因,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目前我国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贫困;现状;原因;对策近些年来,城市贫困问题逐渐成为当代世界比较关心的社会难题。
据国际劳工组织分析,到2000年,全球城市贫困居民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全球因失业造成的城市贫困人口达到10亿。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中大多数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然而与此同时,随着城市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由于生产要素占有的不均衡和分配不公,社会调节不力,以及物价上涨等因素,使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原有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城市贫困问题逐渐凸现出来。
目前,随着居民价格消费指数的迅速上涨,城市贫困问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因此,及早深入研究和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对于我国社会长久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构成与规模1.1 城市贫困人口的构成我国城市贫困人口一般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救助的“三无人员”。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有企业体制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涌现出大批新的贫困人口,他们主要是失业,困难企业的职工以及离退休职工中的困难群众,另外还包括城市中的部分外来打工人口。
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数量在不断扩大,其构成群体的多元化特征也日益明显。
目前看来,我国城市贫困人口主要包括以下群体:一是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无法定扶养人或法定扶养人无扶养能力的居民,即传统意义上由政府一直予以救济的“三无人员”民政对象。
二是因原属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亏损和结构性调整而下岗的无业人员,企业停产或半停产被拖欠工资的生活特困职工,收入低的退休职工,以及这几类人员所赡养的家属。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城市贫困居 民 。 按照 “ 最低生 活保障 人 口” 口 “ 城市失业人 口” 其主体是国有企业和大集体 。
径 ,20 年 1 05 o月份 民政部公布的数据为 29 . 155万人 ;
全国的就业一再就业形势始终相当紧张 。 一个紧迫的问
题 是,一部分人被国有企业和大集体企业抛向了社会而
与农村的 “ 贫”不同的 是 , 决城市 贫困问题的 扶 解
成为贫困居 民,他们在实现再就业 、 获得失业和养老保
险 、参加就业培训 、享受医疗和教 育服务方面 ,遭遇到
严重的排斥 , 贫病交加”使这些人正在 “ “ 提前退出 ” 人
二、遏 制我国城 市贫困发展是 个严肃的挑战
一
我国在解决农村贫困人 口问题时采用的 办法卓有成
效, 它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地区生态与环境的治 理、 基础设施建设 、 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 、 给农民减 负 、 鼓励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 、 高人 口素质和 民间基金救 提
助等 。
维普资讯
20 年 4 06 月
开 放 导 报
C n Op n1 g e ’ d hi a e H l n al
A pri 2 6 l 00 No. To al o. 2 2 t N 1 5
第2 期 总第 15 2 期
【 反贫困问题研究】
加 强产业 开发指 导等 ,遏制并逐 步解 决城 市贫 困问题 。
[ 关键词] 城市贫困 遏制贫困 政府责任 对策 [ 中图分类号]F2 . ̄ 9 . [ 147F 92 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046 2 (o6o一 o8o 10— 682o )2 o4一4
《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五篇范例]》
《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五篇范例]》第一篇: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城市贫困的现状与原因分析在如今快速发展的中国,贫困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中国的贫困不仅仅表现在区域差异上,如东富西贫,城市发展快于农村,就是在发达的城市中也有大量贫困现象存在,城市贫困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政府也在积极地寻求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了解城市贫困就要了解其现状,产生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
一、城市贫困现状:城市贫困是指生活在城市中低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水平的人群,其中包括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导致的失业人群、进城务工人员、孤寡老人、流浪儿童、乞讨者等。
根据202x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4》中显示贫困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通常指最低基本生活没有得到保证,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生存性贫困。
相对贫困是指温饱问题虽已得到基本解决,但生活水平仍低于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平。
202x年以来,中国对贫困问题的关注开始更多地转向城市,众多数据和现象显示出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正处于日益严重的阶段。
据202x年第四季度民政部公布的数据,中国进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为2311.1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为每人每月251.2元,最低生活保障支出水平为每人每月179元。
202x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中国截至202x年底的城镇人口数为62186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
另外,从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和一些地方政府开展的调研情况看,城市贫困人口比例在7.5%-8.7%之间。
根据数据,以8%的比例采用比例法计算,目前中国城镇贫困人口大约为5000万人,是目前低保标准和受保人数的2倍左右。
目前我国的城市贫困有两大特点:1、城市贫困人口数量上升速度快。
1978年前,由于“铁饭碗”和城乡割据的二元体制的双层保障,城市几乎是不存在贫困的。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深层次发展,城市贫困问题开始突显出来,也正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探讨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探讨卫晋芳(山西财经大学研究生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转轨,我国城市人口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的分化,出现了明显的城市贫困现象。
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特征及其成因,提出了解决当前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贫困;相对贫困;绝对贫困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比较低。
自建国至改革开放,我国虽然存在城市贫困问题,但问题并不突出。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转轨,计划经济体制和平均主义分配体制被市场经济所打破,引发了我国城市人口的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的较大分化,出现了相对明显的城市贫困现象。
进入21世纪,城市贫困已然演化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和严重问题,并且影响到城市经济的发展。
这一问题若不加以及时解决,还可能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
为此,本文拟对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和我国城市贫困形成的原因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当前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我国城市贫困的现状及成因分析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转轨,城市贫富差距逐渐加剧,我国出现了相对明显的城市贫困现象。
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当前我国的城市贫困状况在新形势下表现出新的特点:第一,贫困主体发生了转变,由改革开放前的“三无对象”(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抚养人)和政府规定的特殊救济对象两大群体转变为下岗、失业、减收人员及家庭,城镇外来打工者以及老、弱、病、残、孤、寡的城镇脆弱者三大群体;第二,贫困人口加速增长,贫困面扩大;第三,贫困人口年龄下移,有趋向年轻化趋势;第四,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再就业困难。
究其成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下岗和失业不断增加是城市贫困的直接原因。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城市下岗失业人数呈不断增长趋势,失业率连创新高。
到2006年失业率达4.6%,2007年达4%。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没有包括大批国企中的“待岗”、“放长假”的职工。
中国当前贫困问题的成因
浅析中国当前贫富差距过大的危害和对策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姓名:张春男[摘要] 贫困差距是市场化道路的必要产物。
但我国目前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已成为当前国内外人士关注的重大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以及贫富差距过大对社会将会产生的危害,并针对这些危害因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字]贫富差距;危害;对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整体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城乡的生活水平也分别达到基本的小康和富裕水平,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贫富差距也在不断的扩大。
贫富差距的扩大,容易引起部分社会成员的心理失衡甚至利益冲突,强化人们对社会的不公感,容易引起社会动荡,贫富差距已成为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难点、热点问题,亦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当前贫富差距的现状(一)基尼系数的含义基尼系数被国际间普遍认同为衡量贫富差距的一个权威指标,由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的。
他根据洛伦茨曲线找出了判断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洛伦茨系数。
如果A为零,基尼系数为零,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
该系数可在0~1之间取任何值。
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基尼系数也越大。
基尼系数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目前,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很多。
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距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比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
城镇贫困问题探析及对策
5 %左 右 ( , 加 上 其它 类 型 的 贫 困人 口 , 以说 城镇 贫 困问题则 更 为严 重 , 5再 1 可 引发 的社 会 问题 将 会 更加 错
综 复杂 。
一
、
城 镇贫 困化 的社 会效 应
收稿 日期 :0 1 0 — 1 20 — 4 0
・
2 ・ 9
维普资讯
20 0 2钲
黔 西 南 民族 师 范高 等 专科 学 校学 报
第 2 期
对 于城 镇 贫 困 问题 的社 会 影 响 , 们 必 须有 清 醒 的认识 。 然城 镇 贫 困人 口在 总 量 规模 和贫 困程 我 虽 度上 不及 农 村 贫 困者 ,但 长 期形 成 的对 旧体 制下 高 福利 、高 津 贴 的严 重 依 赖感 使 得 他们 难 以接 受失
起人 们 的关 注 , 随着 经 济 体制 改 革 、 业结 构 调 整 、国企 改革 等 进一 步 深化 , 日趋严 重 。据 报 载 , 并 产 而 20 0 0年 底 我 国城 镇 登记 失 业 率保 持 在 3 1 , 若加 上其 他 未登 记 人 口 , .% 城镇 失业 率则 更 高 。另 据 预计 “ 五” 间我 国城 镇 劳动 力 供 给 为 5 0 十 期 2 0万 , 际 只能提 供 岗位 4 0 实 0 0多 万 , 业 率将 比 “ 失 九五 ” 上升 到
在地 球 的每 个 角 落 ,每 时每 刻 都 有着 我们 认 识 和不 认 识 的人们 正受 贫 困折 磨 而痛 苦 的 呻吟 。可 以说缓 解 和 消 除贫 困 已成 为 当代 各 国发 展 经 济 的 首 要 目标 ,处 于社 会 主 义初 级 阶段 的 中 国则 更 是 任 重 而道
远。
共同富裕的挑战城市贫困问题
共同富裕的挑战城市贫困问题共同富裕的挑战:城市贫困问题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引来了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
然而,城市里也存在着严峻的贫困问题。
要实现共同富裕,应该积极应对城市贫困问题。
本文将就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和对策进行论述,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城市贫困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诸多因素。
主要原因如下:1.1 能力不匹配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农村劳动者进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机会,但由于教育水平较低,很难获得高薪就业机会。
缺乏技能和知识成为他们面临的障碍。
1.2 城市留守儿童问题参与城市劳动的年轻家庭普遍面临着照顾留在农村的子女的问题。
由于流动性工作性质和城市的高生活压力,这些父母很难提供足够的关怀和教育。
这导致了城市留守儿童的数量增加,他们的生活条件大多较差,容易陷入贫困的泥潭。
1.3 城市负面选择城市中的高房价和生活开销使得一部分居民很难维持生计,他们只能选择低收入的工作,这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贫困问题。
二、应对城市贫困问题的对策解决城市贫困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以下是几个应对城市贫困问题的对策:2.1 职业培训和教育为提高贫困人口的劳动能力和就业机会,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加大职业培训和教育的投入。
为劳动力提供更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其具备适应城市需求的能力。
2.2 优先安置城市留守儿童政府和相关组织应建立完善的城市留守儿童保障体系,提供良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
优先安置城市留守儿童的家庭可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并缓解捉襟见肘的生活状况。
2.3 提升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通过政府购房补贴、低收入家庭救助计划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等措施,提升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
减轻低收入家庭的经济负担,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机制。
三、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具体方案3.1 促进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缩小城市贫富差距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着力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的改善,加大农村地区的产业扶持和投资力度,降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资源的公平配置。
贫困户持续性贫困的原因及对策
农业资讯NONGYEZIXUN农业经济贫困户持续性贫困的原因及对策刘义杰 韩瑞瑞(南昌工程学院,江西南昌 330099)摘 要 脱贫攻坚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因此,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视,制定了许多的政策来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
然而,受制于一些客观或主观因素的影响,仍然有部分贫困户尚未实现脱贫,甚至是返贫、积贫,从而导致其持续性贫困。
对此,十分有必要对贫困户持续贫困的产生原因进行探究,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以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
关键词 贫困户;持续贫困;原因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在2012年年底时的贫困人口总量为9 899万人,经过7 a的精准扶贫,到2019年年底我国贫困人口减少了9 348万人,仅剩551万人尚未实现脱贫,脱贫率达到了97.39%,贫困发生率也由10.2%降至0.6%,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
但是,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持续性贫困人口短期内还将显著增加。
因此,对农户持续性贫困的产生原因进行探究,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扶贫策略,以解决农户持续贫困问题。
1 贫困户持续贫困的原因1.1 贫困户持续贫困的客观原因1.1.1 贫困户所处的村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我国,贫困户数量相对较多的区域基本上都是较为偏远的山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及民族地区。
可见,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户致贫和持续贫困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这些区域在交通上存在着很大的不便利性,区域内农村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受限,影响了该区域内贫困户的脱贫进度。
同时,由于交通不便利,农民通过“副业”创收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这些区域贫困户的耕地资源数量较少、质量较差,农作物产量也相对较低,很少有剩余的农产品能够作为商品买卖来给贫困户创造收入[1]。
此外,其自然条件相比其他区域而言也更为恶劣,面临的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也要更多、更严重,会给贫困户造成经济损失,从而导致其持续性贫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及对策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中国社会、经济和城市的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与此同时,我国城市贫困现象随之凸显,因此就现阶段来说,对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的研究尤为重要。
关键字:城市贫困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贫困应当是缺乏基本的生活资料以及发展的物质条件和资本条件的生活状态,是生存意义上的绝对贫困和发展意义上的相对贫困的综合体。
无庸讳言,城市贫困问题已成为我国改革和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治理城市贫困关系到社会稳定大局,关系到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城市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我国城市贫困问题是由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它既包括宏观的社会制度因素,也有微观的贫困人口家庭结构及自身因素,但其中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的变革是导致城市贫困的主要原因。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原因:(一)体制转型及结构调整导致职工下岗和人员流动1. 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下岗失业者剧增经济转制过程中对国企的改革和调整导致部分职工失业、下岗,进而因生活困难进入贫困行列。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我们对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的目标。
为达成这一目标,在我们为盘活国有资产,对国有资产以资产为纽带进行兼并重组时,必然要求改变过去那种人力资源在资本营运中,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资本与劳动力的结合方式,而转变为以效率为基础,这必然会导致大量冗员的剥离和低素质劳动力的退出。
这样一来,以前广泛存在的隐性失业显性化、公开化,从企业退出的职工因收入锐减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和水平,部分适应能力差、自身条件差的职工因而进入城市贫困人口行列。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从产业发展规律看,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全部就业人数中比例将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仍不发达,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较低,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比例也低。
从现代产业分工规律来看,产业结构布局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大城市、特大城市主要发展服务业、高科技产业,中小城市、乡镇企业主要发展普通制造业,而我国长期受计划体制影响,没有遵循这个“产业分工”规律,加入WTO后,我国产业分工将必然遵循这个普遍规律。
因此,经济转型期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失业是造成城市贫困的直接原因。
2. 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城市贫困问题复杂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大量农民涌入城市。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早于城市,在80年代初就开始启动,并取得显著成效。
农村改革后,生产力空前解放,农民有了较大的自主权,大量劳动力流入城市,寻求新的发展。
由于二元经济制度的限制,农民进城在80年代并没有对城市就业产生很大压力。
但进入90年代后,由于城市企业有了用工自主权,可以招收农民工,而农民工的低成本对企业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从而形成了农民工与城市工的竞争。
在用工需求量有限的情况下,劳动力供给量的增加,无疑增大了就业的难度。
这样,一方面是城市企业需要清理大量冗员,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农民工想挤进企业,因此就导致了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的急剧增加,使贫困问题凸现出来。
[可见,我国城市贫困主体表现出多元性,不仅有下岗失业人员还有涌入城市的农[1]城市贫困人口及反贫困对策——以武汉市为调查个案[2]转型期我国城市贫困与反贫困的对策探讨民工。
下岗人员越来越多,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城乡间对就业岗位的争夺日益严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劳动力供给逐渐增加,使得再就业渠道狭窄,部分下岗人员不得不从事一些临时、不稳定和低收人的工作,导致生活陷入贫困状态。
因此说,我国目前的城市贫困既有城市发展不足方面的原因,也有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方面的原因,进而表现出城市下岗、失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相交融的特点。
(二)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加大了收入差距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原因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部分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一些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人纷纷下海,并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成为高收入阶层的一部分;相反,改革和体制转型却使一部分效益不好或在市场竞争中失利的国有企业职工失业或部分失业,收入水平下降,成为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一部分。
第二个原因是部分掌握实权的领导干部利用改革开放和体制转型时期的一些可乘之机,大肆贪污掠夺,侵吞国家和集体的财产,并迅速成为高收入阶层的一部分。
他们的行为还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部分企业的亏损和破产,使一部分企业职工收入下降,陷入贫困。
此外,单位制问题也是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原因。
在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效益好的国有企业以及国家机关工作的人一般来说收入稳定,生活不成问题,而效益不好的企业职工却有可能陷入贫困。
[收入分配不公平可以国际上通行的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基尼系数为例,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有关数据统计,2000 ~2004年我国居民的基尼系数为0.4089、0.4031、0.4326和0.4387,而且2006年和2007年的基尼系数曾一度达到[3]城市贫困问题和对策探讨0.5左右。
根据国际衡量标准,基尼系数高于0.4属于差距过大,超过0.45则属于极度不平等。
并且近几年的收入差距扩大是富有者越来越富有,贫困者越来越贫困的两极分化。
(三)社会保障制度滞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滞后弱化了社会对城市贫困人口的救助。
社会保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安全网和稳定器,并且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更重要的是能调节贫富差距,但我国社会保障还难以起到稳定和调节作用。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低,特别是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其比重仅有12.29%和9.53%。
另外,目前我国虽然已建立低保制度,但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还不健全,相互不配套,应保尽保工作进展很不平衡,由于社会失业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的体制和机制发展滞后,使得下岗、失业者得不到有效的社会保障而致贫困。
(表1,2009年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以上三点原因把贫困归因为社会制度结构等客观因素,例如权力、财富以及其他资源分配的不平等,这些不平等实际上迫使一些人处于贫困。
如明焦内(Mingione)则指出,贫困是一个被剥夺充分的权力和资源的过程,贫困人口的行为方式异常,是因为被社会剥夺、排斥被所致。
总而言之,西方从结构视角解析新城市贫困成因的观点,形成了包括“二元劳动市场论”、“福利制度论”、“制度论”等在内的多种理论。
[4](四)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直接导致部分居民的减收和实际购买力的下降。
物价上涨时,部分家庭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可能会掩盖一部分收入增长低于物价上涨幅度的家庭生活水平的下降,表面上整体生活水平仍在上涨,但实际上,物价上涨因素冲淡了收入增长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作用程度。
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实际生活水平的影响不同,对工资收入增长弹性较大的群体而言,收入增长高于物价上涨速度,实际生活水平仍有提高;但对工资收入增长弹性较小的群体而言,其工资收入增长低于物价上涨速度,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则会出现下降,所以物价上涨因素可能因上涨幅度高于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而导致原来的非贫困人口变为贫困人口,还会使贫困人口的实际收入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使其贫困程度加深。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不断上涨,并且目前我国存在着住房难、医疗难、教育难等问题,高昂的物价加剧了城市贫困的恶化。
(表2,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五)贫困人口自身素质和家庭结构的影响影响城市贫困的个人和家庭方面的因素很多,但最本质的因素是家庭结构和家庭主要成员的文化程度和素质。
从家庭结构来看,城市贫困居民家庭人口多,就业人口少,就业面小,每一个就业者需要负担、赡养的人口较多,所以生活压力大,常常入不敷出。
而国家给予城市居民各种补贴时,一般是按照职工人头发放的,[4]国内外新城市贫困问题研究述评如果家庭就业面大的高收入家庭收入更多,家庭就业面小的低收入家庭收入则更少。
另外,城镇中某些特殊类型的家庭也易于产生贫困人口。
一是“农转非”家庭,原以农业为主,转入城镇后,因各种原因,工作不稳定,收入少,生活陷入贫困。
二是所谓“半边户”家庭,即在家庭中既有城镇户口成员,又有农村户口成员,往往一人工作,生活负担沉重,处于贫困之中。
三是“有缺陷”家庭,包括残疾人家庭、长期病患家庭、丧偶离异家庭、不良家庭(家庭成员好逸恶劳、打架斗殴、违法犯罪)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资本的技术构成总是在不断的提高,在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之间的比例构成中,生产资料的数量不断增多,劳动力的数量相对或绝对减少,用工容量下降。
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科技发展迅速。
信息工程、生物技术、新材料、激光技术、航天技术、海洋科学、新能源不断涌现。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有了较大的发展,科技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带来了设备、工具、技术的更新换代,相应地要求劳动者素质有所提高,当一部分劳动者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了的情况时,就会在科学浪潮的冲击下沉淀下来,形成失业。
从目前失业队伍来看,在自身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技能单一,跨行业就业能力偏低;二是文化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社会对劳动者文化素质的高要求;三是思想素质不适应。
许多职工等靠懒的思想严重,有的对再就业期望过高,对工作挑肥捡瘦。
有的职工下岗后不从自身找原因,把责任归于他人和社会,而且被动地等待社会安排再就业,还有的下岗职工在实现了再就业以后,依旧没有危机意识,对主动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和掌握更全面的就业技能的积极性不高,长期下去,思想更加保守、僵化,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地要求。
[5][5]对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思考二、解决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对策分析(一)以政策为导向,实行就业促进机制力争经济适度增长,增加就业岗位。
扩大就业是解决城市贫困的最有效途径,经济增长率如能再高一些,对就业和再就业自然更加有利。
为此,应该尽快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培育消费热点,使内需尽快升温,在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应重视经济增长方式对就业的影响,根据中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的特点,政府应将创造就业放在重要位置,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实行就业导向的策略。
具体来说应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和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实施再就业扶贫。
同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途径。
公共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领域,要把竞争机制引入这些领域,提高这些领域中企业的竞争能力,使这些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为创造就业机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