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青铜王国--滇国
古滇国的传说
古滇国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重要的古代国家,其疆域范围大致包括现在的云南省和四川省西南部。
古滇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和传说,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古滇国的青铜文化。
古滇国的传说中,有一位名叫庄蹻的王子,他是一位英勇善战、聪明机智的领袖。
庄蹻在古滇国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朝,并成为了古滇国的国王。
在他的领导下,古滇国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吸引了周边地区的许多国家和民族前来贸易和交流。
古滇国的青铜文化是该国最为著名的文化之一。
青铜器是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使用的一种金属器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古滇国的青铜器制作技艺十分精湛,各种形态逼真的动物、人物和场景等青铜艺术品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青铜艺术品不仅是古滇国文化的代表,也是该国人民智慧和技艺的结晶。
在古滇国的传说中,还有许多神秘的故事和传说。
其中最为神秘的是古滇国的“滇池之谜”。
滇池是古滇国境内的一座湖泊,被认为是古滇国先民最早的定居地之一。
然而,关于滇池的形成和用途,却有许多神秘的传说。
据说,在古滇国时期,有一位神秘的“水神”掌控着滇池的水源和命运,而古滇国的人民则要向他祭祀和祈求平安和丰收。
除了青铜文化和“滇池之谜”,古滇国还有许多其他神秘的文化遗产。
例如,古滇国的墓葬文化也是该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滇国的墓葬中,有许多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等文物,这些文物不仅见证了古滇国人民的智慧和技艺,也反映了该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在古滇国的传说中,还有许多神秘的神话和故事。
例如,“牛虎灵”的故事,传说中有一位名叫“虎”的神灵,他不仅是古滇国人民的保护神,也是该国农业和畜牧业的象征。
在古滇国的神话和传说中,人们相信通过祭祀和祈求这位神灵,可以获得平安、丰收和幸福。
总之,古滇国是一个充满神秘和传奇的国家,其文化和传说不仅见证了该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也反映了该地区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传说和文化遗产将继续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研究兴趣,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古滇王国
古滇王国
关于古滇王国的历史,司马迁有过一个至关重要的记载。
大约在公元前339年,楚国欲将势力范围扩展到西南,派楚将庄蹻入滇。
不久,秦国灭了巴国和蜀国,庄蹻失去了与楚国本土的联系,于是,“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这是史料中明确记载的一代滇王,在他之前是否有滇王存在,无从考证了。
所以,古滇王国的历史大约是从战国初期期至东汉中期,前后共400年的历史。
经过近代考古发掘来看,古滇王国的王都在今天的晋宁县县城,其疆域大致东起曲靖、泸西一线,西至禄丰、安宁,北抵新平、元江、个旧等地。
其民族组成主要以滇人为主,还有少量的昆明人、叟人、汉人等,其经济生产方面是当时云南最先进的地区,以农耕为主(主要集中在滇池周边地区),还有畜牧业、渔猎,以及矿产、冶铸、纺织等。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王举国投降,并请置吏入朝。
于是汉武帝赐给了滇王王印,令其复长其民(这枚纯金铸就的滇王印,两千年后出土于石寨山)。
此后,汉武帝在云南设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权利被郡守取代了,从此受制于汉王朝的郡县制度。
到公元1世纪,荣耀一时的云南青铜文化就完全融入到铁器文化之中了。
重返古滇国——云南省博物馆藏古滇国历史文物
重返古滇国——云南省博物馆藏古滇国历史文物牛虎铜案战国国宝级文物镇馆之宝云南江川李家山24号墓出土高43cm;长76cm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在中国文物考古界,有两次惊人的发现:一是甘肃武威出土的铜奔马“马踏飞燕”,二是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的铜祭器“牛虎铜案”。
从此这一北一南,一马一牛的精美雕塑誉满神州,轰动世界,并有“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之称。
同时也翻开古滇王国神秘面纱的一角。
牛虎铜案,是云南青铜文化艺术的杰作,也是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它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墓葬群中墓坑最大,随葬品最多的24号墓。
器物主体为一头大牛,站立状,牛角飞翘,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饰一只缩小了比例的猛虎,虎做攀爬状,张口咬住牛尾;大牛腹下中空,横向套饰一只站立状小牛。
大牛与小胡用模铸造,一次成型,小牛则另铸再焊接于大牛腹下。
作为滇国的一件祭器,牛虎铜案在力学和美学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平,几近完美。
牛虎铜案吸引我的不仅是它精巧的构思、完善的造型、生动的形象,还有它写实的风格。
它的造型是一只老虎咬着一头牛的后背,而在那头牛的肚子下面,站着一头安然无恙的小牛。
看到牛虎铜案你会想到什么?它实在传达了太多的信息:古代祭祀的兴盛,古代滇人的智慧和先进生产工艺,无私的母爱与残酷的竞争、弱肉强食交织在一起……中国自古就讲究繁衍生息,而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正反映了繁衍生息的需要,为子女尽心尽力,让他们幸福成长,培养他们成材,处于危险境地时牺牲自己也要让孩子好好活着。
像那头被老虎咬着的母牛,即使后背已被老虎狠狠咬着,即将成为虎口下的美餐,也要让小牛安然无恙地活着,即使自身惨痛万状,也不愿让小牛受一分一毫的苦楚。
下一代的生存代表的是这个种族的希望,中国人自古就重视种族的繁衍,就是为了种族的希望,在遇到危险景遇时,总要想尽办法保护下一代的生息安全。
长辈们的辛勤耕耘是为后辈们留下发展的财富。
持伞铜男俑及伞西汉国家一级文物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石寨山古墓群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云南省晋宁县。
古滇王国的名词解释
古滇王国的名词解释古滇王国是指位于中国云南地区的一个古代王国,其存在时间跨越了数个世纪。
这个王国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云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滇王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9年,当时云南地区是由多个小国家和部落组成。
然而,在公元前279年,一个名为“滇”的国家崛起,并最终统一了这片领土。
滇国之后发展为滇池国,成为了当时云南地区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滇王国的统治者被尊称为滇王,他们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智慧的治理手腕,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
滇王国的政治制度呈现出一定的中央集权,滇王是全国统治者,对各地军政大权掌握在他们手中。
此外,滇王国的社会结构较为复杂,封建制度和豪族势力维系着整个国家。
在滇王国的繁荣时期,其领土范围十分广阔,包括现今云南、贵州、四川和广西等地。
滇王国的疆域不断扩大,与周边地区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通过与周边国家和部落的互动,滇王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特点。
滇王国的文化发展蓬勃,以滇池为中心的古滇文化成为当时的代表。
古滇文化在艺术、建筑、文字、宗教和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世人熟知的滇池金饰、青铜器和玉器,以及滇池边上的宫殿和寺庙,都是古滇文化的杰作。
滇王国也是聚居了多个少数民族的地区,不同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处,并各自保留了自身的传统文化。
滇王国的多元文化就是这种民族融合和交流的结果,形成了云南地区独特的文化景观。
然而,滇王国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衰落。
内患和外侮使滇王国的领土逐渐缩小,最终被周边的各个王国所吞并。
但滇王国在中国历史上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它的存在和发展为后来的云南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进程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总之,古滇王国作为云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王国,在历史、文化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的存在和发展丰富了中国历史的多样性,也为云南地区的多元文化和独特景观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古滇王国的名词解释,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云南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古滇国青铜文化发展历史
古滇国青铜文化发展历史古滇国青铜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
本文将概述古滇国青铜文化的发展历程。
1. 起源和初期发展古滇国青铜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
当时,滇池地区的原始居民开始使用青铜器,并通过冶炼技术的发展逐渐改进了制作工艺。
这一时期主要以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为主要特征。
2. 高度繁荣期公元前900年至公元前500年是古滇国青铜文化的高度繁荣期。
在这个时期,古滇国人民的青铜冶炼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制作出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
这些器物不仅在形制上独具特色,还融入了当地的人文精神和自然景观,展现了古滇国的独特艺术风貌。
3. 影响与传承古滇国青铜文化不仅在当地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还对周边地区造成了积极的影响。
它为滇池地区的居民提供了一种重要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共同体,同时也促进了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
青铜文化的核心技术和艺术风格在后来的时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4. 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提高,古滇国青铜文化的保护和研究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关机构和学者们积极参与到古滇国青铜文化的保护、考古和研究工作中,为后人了解和传承这一重要文化遗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结:古滇国青铜文化经历了起源和初期发展、高度繁荣期、影响与传承等阶段。
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展现了古滇国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文化特点。
同时,古滇国青铜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当地居民提供了身份认同和文化共同体,并促进了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
古滇国青铜文化的保护和研究也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为后人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
浅析古滇国及其青铜文化
浅析古滇国及其青铜文化作者:王丽华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05期摘要:战国至西汉时期盛极一时,东汉时期却又突然衰亡,古滇国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短暂却又灿烂的文明。
尤其是古滇国的青铜文化,更是成了独立的青铜文化类型,在艺术构思及表现手法上都显得更加开放和富有创造性,也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古滇国人民的社会生活。
青铜文化在古滇国文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于中原文明的民族文明,也向我们展示了文明的多样性及其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古滇国;青铜文化由于文献记载不详,对古滇国的研究难度较大,所以在其研究问题上存在众说纷纭的情况。
古滇国的研究不仅要对比历史文献,更重要的是结合考古发掘与之相互佐证。
从《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关于古滇国的记载,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晋宁石寨山滇王墓葬群、江川李家山等古墓群的发掘以及“滇王之印”的出土,证明了历史上古滇国的存在,也说明这些墓葬群及发掘的青铜文化与古滇国有关。
对此,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滇文化的研究与古滇国青铜器的发掘一样,都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
到目前为止,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100余篇论文涉及到古滇国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等各个方面。
黄懿陆先生的《滇国史》将各个研究学者的观点进行对比,最终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详尽地叙述了古滇国历史的各种猜测与史实证明[1]。
梁庭望在对《滇国史》的评述中表达了他对黄懿陆先生执着的钦佩和他找到突破口的欣慰[2]。
而黄懿陆在他的《古滇国历史渊源及研究现状》中则是对古滇国的由来及消亡的各种可能性做了对比研究,提出国内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未来研究的一套方法,对今后的研究有重大启示[3]。
张增祺在《滇国与滇文化》中系统地叙述了古滇国的发展由来、青铜文化、民族组成、经济及生活的构成、军事宗教以及其社会特征,让大家对古滇国的历史发展有一个大概的了解[4]。
尤中在他的《古滇国、夜郎考》中对古滇国的民族成分、地域范围与其存在时间做了详尽的考证[5]。
滇文明的兴衰1
兴盛与衰亡
建国前:六诏分立
(一)蒙嶲(gui)诏——居地在巍山县北部至漾濞县,又称样备诏。 (二)越析诏——也称么些诏(磨些族部落),居地在凤仪县至宾川县。 (三)浪穹诏——居地在洱源县。 (四)邆赕(音藤闪téng shǎn)诏——居地在邓川县。 (五)施浪诏——居地在浪穹诏东北牟苴和城。浪穹、邆赕、施浪总称为 三浪。 (六)蒙舍诏——居地在巍山县。六诏中蒙舍诏在南方,因称南诏。
神秘面纱的揭开
• 1953年,云南考古工作队成立不久,昆明街头的废品收购站零零星星出现 了一些锈迹斑斑的青铜器。这些神秘的器物与学者们所熟知的中原青铜时代 的文明毫无相同之处,它们透露出来自一个独立的古老世界的神秘气息。 • 经过3年的努力,1956年考古学家终于在滇池东岸,一个不高的小山岗 上,揭示了云南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一个消失千年的王国——古滇国墓 葬群。 • 小山岗极普通,东西宽200米,南长500米,坐落在滇池岸边,远远望去, 北 犹如一头静卧在海边的鲸鱼。 • 这个小山岗叫做石寨山,这里没有碑石,没有封土堆,它平淡到了没有 一点足以引发盗墓者贪婪的幻想,因而得以安宁两千年。 • 1956年秋天,正式的发掘开始了,一个崭新的、不为人所知的神秘文化 崭露头角。 • 小山岗是一个巨大的墓葬群,源源不断出土的器物,接踵而至的惊喜, 不仅让考古学家兴奋不已,更让史学家始料未及。 • 6号墓中出土了一枚金印——“滇王之印”,《史记》对这枚金印有过 确凿无误的记载,那是元封二年汉武帝赐予滇王的。 •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云南有个被称为“滇”的国家,但此后再没有关 于它的记载。除了后来的《后汉书》和《华阳国志》又重引述了司马迁的记 载外,没有人再提起过。这个古滇国就此销声匿迹了,再没有踪影,没有传 说,没有人知道它的臣民到哪里去了。如果不是这次发现,可能永远也没有 人知道《史记》中这短短的记录背后是多么一段辉煌灿烂的历史时代。
古滇国
古滇王国两千多年前,滇池沿岸有过一个古老的王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滇”。
然而,就在司马迁将她载入典籍后不久,滇国就销声匿迹了,再没有踪影,没有传说,没有人知道它的臣民哪里去了,像一个亘古的谜,没有人再提起云南古史上的这段辉煌。
然而,它曾经达到鼎盛一时的艺术成就,即使是两千多年后,也再没有复兴过。
展开概述古代滇池一带生活着昆明(今彝族先民)部落。
21世纪,考古学者在今云南偏远地区某些少数民族发现同古滇王国人民生活文化习俗相似的人群。
特别是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发现了一个名叫巴达人的部落,该部落所住的房子及生活文化和习俗都与古滇王国极为相似。
在汉朝以前,滇池、抚仙湖一带建立了古滇国。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王举国投降,并请置吏入朝。
于是汉武帝赐给了滇王王印,令其复长其民(这枚纯金铸就的滇王印,两千年后出土于石寨山)。
此后,汉武帝在云南设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权利被郡守取代了,从此受制于汉王朝的郡县制度。
到公元1世纪,荣耀一时的云南青铜文化就完全融入到铁器文化之中了。
关于这段历史,司马迁有过一个至关重要的记载。
大约在公元前339年,楚国欲将势力范围扩展到西南,派楚将庄蹻入滇。
不久,秦国灭了巴国和蜀国,庄蹻失去了与楚国本土的联系,于是,“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这是史料中明确记载的一代滇王,在他之前是否有滇王存在,无从考证了。
但在庄蹻入滇之前的若干年里,滇人青铜文化已进入鼎盛时期。
考古学家李昆声教授说,抛开艺术成就的因素,这时的楚文化应比滇文化先进,至少,楚人穿鞋子,而滇人打赤脚,但滇墓里似乎并没有留下他带进云南的多少楚文化踪影,也有学者质疑这段记载。
公元前1世纪左右,这个孤立的王国终于走到了终点。
一位称雄滇池的滇王,向汉朝的使者提过一个认真的问题。
他问:汉朝与我谁更大?在他的眼里,世界不会比滇国的地域大多少。
可是,不久之后,这位可爱的滇王连同他的天堂,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
青铜贮贝器:花脚大仙分享《谜踪之国——云南古滇国青铜文化展》之二
青铜贮贝器:花脚大仙分享《谜踪之国——云南古滇国青铜文化展》之二深圳博物馆特展系列花脚大仙分享主办单位:深圳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协办单位: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昆明市晋宁区博物馆展览时间:2022-05-18至2022-09-18展览地点: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第 7-9 号展厅两千多年前,在云南曾经有一个古老的王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滇”,“滇”是“西南夷”中仅次于夜郎的大国,势力涵盖今云南省中部及东部地区。
它出现的时间至迟不晚于战国初期,战国末至西汉为全盛时期,然而就在司马迁把它载入史册后不久,滇国就突然消失了。
是什么人创建的这个古老王国?它又为何存在了500年之后神秘地消失了呢?直至1955年晋宁石寨山滇王族墓地的发现,才让古滇王国光辉重现。
之后玉溪市江川区李家山古墓群、昆明市官渡区羊甫头墓群等多个重要滇文化遗址陆续发掘,出土上万件文物,这个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古代王国才逐渐向世人展露真容。
“滇”是青铜艺术的王国,滇人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巧夺天工的冶铸技巧,将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熔铸成一件件青铜艺术杰作,展现出灿烂的古滇盛景。
本次展览甄选古滇国文物精华145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7件/套,二级文物43件/套,三级文物52件/套,涵盖古滇国青铜礼器、兵器、农具及各类生活用具。
展览分“古国重光”“青铜铸史”“遗失之国”三个单元,全景式展现古代滇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社会生活,勾勒出鲜活生动的古滇国历史图景,引领观众探寻神秘滇国极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多件重要展品在本展中亮相:叠鼓形狩猎场面铜贮贝器,是已出土的滇国文物中唯一一件表现狩猎场面的叠鼓形贮贝器,对贮贝器、滇国的人群构成、生态及动物群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贮贝器上世纪50年代,在云南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等地出土一批古滇国货币——贝壳和超过万件的青铜器,贮贝器便是其中之一。
发现的青铜贮贝器有多种形状,这些贮贝器主要用来盛装货币——贝壳,同时还具有较高艺术审美价值。
古滇国青铜文化介绍
古滇国青铜文化介绍有关古滇国的来龙去脉,以前在我国的古代历史研究中几乎属于空白。
最早在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里有过对古滇国的片断的记载。
对于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地域文明,在今天我们仍然知之不多,李家山古滇国墓地的发掘,让人们对滇文化的了解变得逐步清晰和丰富起来。
江川县李家山墓地分别于1972年和1991年进行两次发掘。
共发掘古滇国墓葬87座,这些墓室大小不一,随葬品种与数量也有很大差别,出土文物品类繁多,其中又以青铜器最多。
埋藏已久失落的古文明一旦被发现,哪怕只是冰山一角,逝去的时代,掩盖了的真相就象潮水一般不可遏制地重现在我们的眼前。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滇国在云南历史上大约存在了500年,即出现于战国初期而消失于东汉初年(既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
当时的古滇国范围包括滇池和“三湖”区域及其周边地区,是具有独立王国形式的地方政权。
一个地区的文化,也必须有自己的支撑点。
“有人认为车水捕鱼、铜锅煮鱼是属于滇文化的一部分,其实这种说法有点牵强附会。
古滇文化必须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界定。
其实所有这些千古之谜与现代的联系线索有两个,一个是花腰傣,另一个就是铜鼓。
顺着这两条线研究下去,滇文化研究就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成果。
”铜鼓是古滇国文化的一种重要证据,世界公认中国云南是起源地。
铜鼓,由实用器逐步演变成礼器、重器,最后上升为权力和实力的象征。
铜鼓从云南一直流传向广西、东南亚一带,现在的考古发现当时铜鼓的影响力已经蔓延到了南亚的巴基斯坦。
怎样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铜鼓的起源、铸造、演变和传播整个过程还原出来,再现世人的面前,是当前最需要做的一大课题。
由此我们还可以联系到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和我们很熟悉的茶马古道,从李家山墓地发掘出的琥珀珠和贝币来看,更证明了当时与缅甸有商道可通,这些信息反映了古滇国的一种远距贸易。
古滇国文明还直接渗透和影响了越南的东山文化……(以上摘自百度百科,作者不明)古滇国的中心区域在滇池和澄江二处,西达楚雄。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青铜器上的古滇王国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青铜器上的古滇王国原文地址: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五话,灿烂的滇文化作者:henry0311001接第二章---此篇图片较多,打开可能比较慢大家耐心看2.3 灿烂的滇文化和扶永发老师的云南说---前半部分2.3.1 灿烂的滇文化滇文化是指战国中后期至西汉末,以从滇池到玉溪境内三湖(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之间的狭长地带为中心的一个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
她是遗失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无与伦比的璀璨明珠。
我为什么这样高地评价她,听我细细讲来。
兵马俑大家都知道吧?我是18岁的时候去西安旅游参观了兵马俑,看到兵马坑的时候啥心情?――――不是震惊,是失望。
就这么个带顶棚的几百上千平方米的大坑(后来查了资料一号坑是1万多平米,二号坑是6千多平米,三号坑是5百多平米)里面站几百个土不拉及的陶俑,这就世界第八大奇迹了?这陶俑就个个都国宝了?就收这么贵的门票了?后来长大了,学了历史,才慢慢理解兵马俑的重要性在哪里。
在兵马俑被发掘之前,我们对秦的了解―――除了残留下来的秦长城和大量的秦半两钱,其他就是文字记载,有各种著述和民间故事都详细的记录了秦朝,我们知道她是虎狼之国,用武力灭了六国,使中国结束了封建割据时代,进入中央集权时代,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焚了书坑了儒,出了孟姜女,出了赵高,只传到二世就亡了。
但是文字的东西有个缺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两千年下来,难免就偏差越来越大。
我们一直强调实物的重要性,如果要想真实地反映历史上的秦帝国,那就得靠当时的人和物品。
遗憾的是,因为当年长生不老药没炼成( 分管这项工作的领导卷起细软和三千童男童女跑到国外享乐去了,直接导致秦始皇郁闷地被夹在臭鲍鱼当中归葬长安,这事牵涉到大和地方倭奴国的起源,也是我一直在关注学习的地方,以后有机会另文细述),我们没法指望能有秦代的人活到今天,在秦兵马俑被发现以前,我们只有零散的物品来零散地揭露一些历史真相。
(比如说秦的青铜兵器,各地都有零星出土,出土的秦兵器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几何造型尺寸相当规范,以青铜弩机为例,秦的弩机零件几乎完全可以互换使用,而其他国家的兵器远远不能达到这一规范水平。
古滇国兴衰与末代滇王的下落
古滇国兴衰与末代滇王的下落古滇国作为中国历史上出现在云南境内的地方政权,与大致同时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大地上众多的诸侯国一样,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兴盛、衰落、消亡的历史过程。
由于古滇国所处的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民族成份构成,以及经历的历史事变等诸多因素与中原的诸侯国不尽相同,故而呈现出特殊性和复杂性。
其特殊性在于经历了自春秋末、战国、秦至两汉的历史时段,其复杂性在于先后有部落联盟、国家、中央所辖郡治等形态共存于一体。
对古滇国的认识和了解,由于缺乏明确的历史记载和史料佐证,这就给后人研究这段历史带来了困难。
借助现有的历史资料、大量考古以发掘出的历史文物和延续至今的滇国主体民族的文化血脉考证、分析和判断,古滇国产生于春秋末至战国初期,发展于战国至秦,盛兴于汉初,衰落于西汉晚期,消亡于东汉初年。
滇国的历代滇王,尽管留下姓名和史书有载的极少,但他们连亘数百年,命运都与滇国的兴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可以肯定的是,最后一个滇王隐没于东汉初年因王莽“新朝”改制而引发的益州境内大规模各族人民反抗的战乱之中。
滇国发展阶段周边的形势。
滇国地处滇中地区,当时,就其周边地域政治而言,其东面,隔着一些民族聚居的小国、部落、氏族集团和部落联盟,是强大的楚国。
楚国一直怀有向西拓展,将势力范围伸入西南夷地区的雄心。
在北面,隔蜀地是早有气吞六合,虎视眈眈,想统一中国的秦国。
西面,是社会发展水平稍低一些的“昆明”人的游牧之地。
南面,是众多的濮、越等少数民族散居的区域。
滇国面临的政治、军事压力主要来自秦、楚两国,并随两国政治、军事实力的消长而变化。
公元前401年,楚国悼王即位,任用吴启实行变法,国力迅速增强,国威显现,军事上“南收扬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国。
虽经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时国内旧贵族、大臣乘机发动政变,攻杀吴启的内讧,但到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楚国仍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拥有长江和淮河流域广阔地盘的霸主。
云南古八国的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云南一直是一个神秘的边疆之地,由于远离政治中心,这里的历史、文化也少见记载。
美丽的彩云之南,不仅风景迷人,而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神秘多彩。
随着金庸武侠小说、以及《三国演义》、《天龙八部》等影视剧的传播,更多目光开始投向这片多民族聚居地上的灿烂文化,近年来的一些科考也慢慢掀起云南历史上“古国”的面纱。
下面我们一起探秘云南历史上的八大神秘古国:古滇王国、哀牢国、勐卯古国、句町古国、南昭国、大理国、自杞国、果占壁王国。
1、古滇王国两千多年前,滇池沿岸有过一个古老的王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滇”。
然而,就在司马迁将它载入典籍后不久,滇国就销声匿迹了,再没有踪影,没有传说,没有人知道它的臣民哪里去了,像一个亘古的谜,没有人再提起云南古史上的这段辉煌。
古滇国现在对人们来说还是一个迷,因为还没有人找到滇国的古都,抚仙湖水下古城的内城可能是滇王离宫,而滇王离宫可能就是后改称的俞元县,俞元古县城也真如百姓所说“澄江湖里有一座沉没的城”,因地震而沉没湖底,它正是现在探测的抚仙湖下残存的古城,这些都是考古工作者们的猜测,古滇国是一个神秘消失的青铜王国。
古滇王国起始于公元前5世纪(春秋末期),结束于公元1世纪(东汉),曾经达到鼎盛一时的艺术成就,创造了中国西南独树一帜的青铜文化,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云南品牌”,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哀牢国:在滇西,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哀牢国”。
距今约2400年前,以今保山市为中心的怒江区域曾崛起过一个支系庞杂的族群“哀牢夷”,是古代“西南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创立了存续数百年之久的酋邦哀牢国,还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哀牢文化”。
两汉时期,哀牢王柳貌“内附”,永昌郡设立,中原文化迅速注入,曾经兴盛一时的“哀牢文化”便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渐次稀释直至湮灭,以致后人往往只能透过一些古代典籍记载的关于哀牢夷和哀牢国的只言片语,去想见那个曾风光过的神秘古国的万般风情。
“滇国相印”封泥出土!揭秘消失的云南古滇国
“滇国相印”封泥出土!揭秘消失的云南古滇国两千多年前,在中国西南一隅的某个小国,一位可爱的国王问远道而来的汉使:“汉孰与我大?”这个“夜郎自大”的故事人人皆知。
但很多人不知道,最先提出这一历史性疑问的并非夜郎国,而是古滇国。
有趣的是,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夜郎国和古滇国疆域相近,而且确实都是该地区数一数二的“大国”。
2020年初,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滇国相印”封泥等重大考古发现,从实物史料上证实了传说中古滇国的真实存在,也再一次让人们的目光聚焦到那一段神秘而灿烂的青铜文明。
1956年出土的“滇王金印”和2020年出土的“滇国相印”封泥自给自足的部落生活自上世纪50年代开启古滇国考古发掘至今,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古滇国核心城区聚集在今天云南的石寨山、金莲山、李家山三座遗址构成的三角形区域中。
其中,石寨山是王室墓地,李家山是贵族墓地,金莲山是平民墓地。
这个“三角形”的旁边,则是中国排名第一的深水型淡水湖——抚仙湖,湖下有一座已沉寂千年的古城。
就在这个山水明丽的地方,古滇国延续了近四百年文明史,聚落里的百姓过着快乐而丰裕的生活。
通过分析生活区遗址的灰坑遗迹,通俗地说就是生活垃圾,考古学家们发现,滇人的食材相当丰富,他们喜欢吃美味的猪肉、肉质细腻的鱼肉,还有精细的大米。
因此,滇人的牙齿磨损很轻微,不少人还患有龋齿。
比如,这件再现祭祀场景的房屋模型铜扣饰:在一座造型奇特的房屋里,一场饕餮盛宴正在举行,栏杆上摆着肥美的牛腿,墙上挂着牛头和风干的鱼脯。
在本该严肃庄重的祭祀场合,滇人却把对“吃”的执着追求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房屋模型铜扣饰古滇人骨骼上遗留的劳作痕迹表明,当时男子最常作的劳动是划船打鱼,女性的劳动相对轻松但同样重要,比如制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陶器;而从墓葬中出土的耕犁等明器,我们也能想象出那繁忙的田间劳作景象,这一切绘成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美好画卷。
(左)金莲山出土的陶器,(右)只有原器物十几分之一大小的耕犁明器青铜器上的巧思古滇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
古滇国历史概述
古滇国历史概述滇是中国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古王国。
滇国出现的时代最迟不晚于战国中晚期,战国末至西汉中期为其鼎盛时期,西汉后期走向衰落,西汉末至东汉初为中原王朝设置的郡县所取代。
此后,滇国及滇文化在我国西南边疆的历史上永远地消失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滇池东岸晋宁县晋城镇的一个叫石寨山的小山岗上发现了后来被证明是古滇王国王族墓地的古墓群。
在一个墓中发现有四个篆字的金印------滇王之印。
蛇钮。
古滇国的青铜文化,艺术精湛,地域鲜明。
如牛虎铜案,雕铸有战争场面的青铜储贝器,持伞铜俑等。
近几十年考古,结合古文献。
滇国的疆域并不广阔,大致包括今昆明市和东川市全部,曲靖与玉溪地区大部,昭通及红河,文山自治州部分地区。
滇在当时西南夷中是一个很小的王国。
《史记西南夷列传》说:“滇王者,其众数万人。
滇小邑,最宠焉。
”滇国的农业生产发达,渔猎和畜牧业生产也有一定规模。
滇国的手工业生产很发达,特别是青铜器铸造技术,可以和任何青铜文化媲美。
扩展资料:古代滇池一带生活着昆明(今彝族先民)部落。
21世纪,考古学者在今云南偏远地区某些少数民族发现同古滇王国人民生活文化习俗相似的人群。
特别是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发现了一个名叫巴达人的部落,该部落所住的房子及生活文化和习俗都与古滇王国极为相似。
在汉朝以前,滇池、抚仙湖一带建立了古滇国。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王举国投降,并请置吏入朝。
于是汉武帝赐给了滇王王印,令其复长其民(这枚纯金铸就的滇王印,两千年后出土于石寨山)。
此后,汉武帝在云南设置了益州郡,滇王的权利被郡守取代了,从此受制于汉王朝的郡县制度。
到公元1世纪,荣耀一时的云南青铜文化就完全融入到铁器文化之中了。
关于这段历史,司马迁有过一个至关重要的记载。
大约在公元前339年,楚国欲将势力范围扩展到西南,派楚将庄蹻入滇。
不久,秦国灭了巴国和蜀国,庄蹻失去了与楚国本土的联系,于是,“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
最后的青铜王国--滇国
最后的青铜王国--滇国一、滇国的历史概述“滇”是我国西南边疆古代民族建立的古王国,主要分布在以滇池地区为中心的云南省中部和东部地区。
考古资料证明,滇国出现的时间至迟不晚于战国初期,战国末至西汉初为全盛时期,西汉中期后开始走下坡路,西汉末至东汉初被中原王朝的郡县制所代替,从此在史书中神秘消失。
由于几乎没有文字,所以滇国怎样建立和消亡就成了一个未解之密。
根据考古资料和史书记载来推测,滇国存在的时间大约有500年左右,为公元前5世纪中至公元1世纪初。
二、滇国青铜文化的发现与发掘关于滇国青铜文化的正式发掘工作,是在1951年云南省博物馆建立后开始进行的。
1955年——1960年,首先在晋宁石寨山进行过四次发掘,共清理墓葬50座,出土文物4800余件。
其中6号墓发现蛇钮金印一枚,篆文“滇王之印”。
这一发现证实了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关于滇王降汉后,汉武帝“賜滇王王印”令其“復長其民”的记载正确。
由此,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古滇国开始被人们发现与发掘。
古滇国在滇池地区青铜文化的分布以滇池为中心,在昆明、晋宁、江川、呈贡等20多个县市的40多个地点共发现万余件青铜器。
“滇王之印”的发现,确认6号墓为一代滇王之墓。
石寨山古墓群是滇国上层贵族墓地。
墓内出上的青铜鼓、贮贝器、葫芦笙、枕、伞盖、啄、狼牙棒、各种扣饰等文物,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可以判断系少数民族先民的文化遗物。
1996年,又在晋宁石寨山滇工族墓群发掘古墓葬36座,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如贮贝器、铜跪俑、装饰动物的青铜兵器等,其风格与20世纪50至60年代发掘的器物完全一致,这36座古墓也应属滇国贵族墓葬。
1972年发掘的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大大地丰富了滇池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加深了我们对滇池地区青铜文化的认识。
共发掘27座占墓,出上各类文物1300多件,其中青铜器1000余件。
1991年12月至1992年4月又在江川李家山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共发掘58座墓葬,出土金、铜、铁、玉、玛瑙等各类文物2066件。
古滇国青铜文化特点
古滇国青铜文化特点1. 古滇国青铜文化那独特的造型特点哇,就像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你看那牛虎铜案,造型多奇特啊!牛的沉稳和虎的威猛完美结合,这难道不是古代工匠的惊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吗?2. 古滇国青铜文化的装饰风格也太华丽啦!各种各样的图案和线条,那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呀。
好比那铜鼓上的装饰纹,多么精美繁复啊,这不就像给我们展示了古滇人的审美眼光有多独到嘛!3. 工艺精湛是不是古滇国青铜文化的一大特点呢?哇,你瞧那些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何其细腻!那青铜器上的每一个细节,不都在诉说着古滇人对工艺的执着追求吗?4. 古滇国青铜文化的题材丰富得不可思议呀!人物、动物、场景,应有尽有。
这不就如同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被封印在了青铜器里,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发掘嘛!就像那表现战争场面的青铜器,多生动啊,让我们好似能感受到当时的激烈呢。
5. 古滇国青铜文化有个特点就是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哟!和其他地方的就是不一样呢。
就拿那独特的纹饰来说,不就是古滇国独有的标志嘛,这不就像给古滇国贴上了一个特别的标签嘛。
6. 古滇国青铜文化还充满了神秘色彩呢!好多造型和图案都让人摸不着头脑,却又超级吸引人。
好比那些奇怪的动物形象,它们到底代表着什么呢?这就像一个个谜团等着我们去解开呀!7. 古滇国青铜文化的传承也是很神奇的呀!经历了这么多年,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魅力。
这不就像一个古老的传承火炬,一直在燃烧,照亮着我们对历史文化的认知之路嘛。
8. 古滇国青铜文化真的是让人惊叹不已啊!它那独特的造型、华丽的装饰、精湛的工艺、丰富的题材、浓厚的地域特色、神秘色彩以及神奇的传承,都让我们对古滇国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古滇国青铜文化绝对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中耀眼的一颗明珠!。
云南历史上的八大神秘古国古滇王国
云南历史上的八大神秘古国古滇王国在中国历史上,云南一直是一个神秘的边疆之地,由于远离政治中心,这里的历史、文化也少见记载。
美丽的彩云之南,不仅风景迷人,而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神秘多彩。
随着金庸武侠小说、以及《三国演义》、《天龙八部》等影视剧的传播,更多目光开始投向这片多民族聚居地上的灿烂文化,近年来的一些科考也慢慢掀起云南历史上“古国”的面纱。
下面请随小编一起探秘云南历史上的八大神秘古国:古滇王国、哀牢国、勐卯古国、句町古国、南昭国、大理国、自杞国、果占壁王国。
古滇王国两千多年前,滇池沿岸有过一个古老的王国,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滇”。
然而,就在司马迁将它载入典籍后不久,滇国就销声匿迹了,再没有踪影,没有传说,没有人知道它的臣民哪里去了,像一个亘古的谜,没有人再提起云南古史上的这段辉煌。
古滇国现在对人们来说还是一个迷,因为还没有人找到滇国的古都,抚仙湖水下古城的内城可能是滇王离宫,而滇王离宫可能就是后改称的俞元县,俞元古县城也真如百姓所说“澄江湖里有一座沉没的城”,因地震而沉没湖底,它正是现在探测的抚仙湖下残存的古城,这些都是考古工作者们的猜测,古滇国是一个神秘消失的青铜王国。
古滇王国起始于公元前5世纪(春秋末期),结束于公元1世纪(东汉),曾经达到鼎盛一时的艺术成就,创造了中国西南独树一帜的青铜文化,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云南品牌”,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勐卯古国据傣族民间传说,早在公元前6世纪初,南卯江(瑞丽江)河谷已建立了若干部落联盟。
东周灵王十四年(公元前558年),傣族首领混鲁(根仑)、鲁赖(根兰)两兄弟统一了南卯井河谷,首建“勐卯果战壁”王国,俗称“勐卯王国”。
傣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历史故事:距今3000多年前,傣族王子召武定落难原始森林,天赐他一把琴,弹起这把琴,林中所有野象就会召之即来,听从琴王的指挥。
于是召武定在象队的帮助下,打回勐卯,夺取了果战壁王国的王位。
有史学家认为: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探寻到的“滇越乘象国”就是“勐卯果战壁王国”。
消逝的古滇国
消逝的古滇国打开文本图片集昆明古滇国历史文化旅游项目滇,云南的简称,它勃兴于滇池之滨,鼎盛于战国至西汉时代。
由于偏居西南一隅,远离中原文化视野。
然而就在司马迁将她载入典籍后不久,滇国就消声匿迹了。
再没有踪影,没有传说,没有人知道它的臣民哪里去了,像一个亘古的谜,没有人再提起云南古史上的这段辉煌。
真正对滇文化的发现始于1955年的晋宁石寨山。
一颗滇王之印的出现,这颗大汉帝国赐予滇王的印章突然使一个在黑暗中隐藏了两千多年的文明重见天日。
此后,江川李家山、呈贡天子庙、官渡羊甫头、安宁太极山、宜良纱帽山等数十个墓地的相继发掘,使2000多年前的古滇文化逐步为世人所认识,以牛虎铜案为代表的精美的青铜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灿烂的古老文明。
历史上的滇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只剩下了“滇”这个名词和一个不朽的传说。
在这个传说里,滇池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居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亦饲养牲畜,兼营渔猎。
滇人手工业发达,尤以青铜冶铸、金银器及玉石制作闻名。
滇与中原的文化迥然不同,无论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都显得更加开放和富有创造性。
与中原地区的青铜工匠爱好铸造刻有对称图案的鼎不同,1/ 2滇国工匠始终坚持写实的手法,将滇人的生活如实用青铜记录下来:播种、放牧、乐舞、狩猎、上仓甚至是男欢女爱。
难怪有人说,滇的工匠最终成为古滇国的史官,他们用自己的双手铸造了一部生动的青铜史诗。
当时昆明的气候应该更为适宜人居,滇的美女们穿着类似于一步裙的超短裙,上身是色彩斑斓的内衣,外罩宽大的风衣,这样的服装即使在今天也是颇为时尚。
武士们挎着青铜的寶剑,骑着马招摇过市;而贵族的金腰扣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链接:由昆明诺仕达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220亿元建设的“七彩云南·古滇王国文化旅游名城”项目居全省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之首,在昆明市晋宁县打造集文化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旅游购物、娱乐展演、现代服务、商业商务、城市配套等功能融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及城市综合体。
一个青铜王国的发现
一个青铜王国的发现
陈自仁
【期刊名称】《丝绸之路》
【年(卷),期】2003(000)003
【摘要】2500多年前,一个英勇善战的少数民族部落,在云南的滇池—带迅速崛起。
经过若干年的持续征战,他们兼并了周围许多小的部落,实力不断壮大,先后占领了今天的昆明、曲靖、玉溪、红河、楚雄和文山的一部分地方,建立了一个以滇池为中心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
这就是后来盛极—时的古代滇国。
【总页数】6页(P19-24)
【作者】陈自仁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6.41
【相关文献】
1.古滇王国不仅仅是一个灿烂的青铜王国 [J], ;
2.“神秘王国”的青铜奇葩——战国中山国青铜器珍赏 [J], 武贞
3.面向滇王国青铜器的3D可视化研究r——以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为例 [J], 董红娟;龚萍;和耀丽;李自识
4.日英探测海沟发现万米海底存在一个微生物王国 [J], 无
5.从一个面包到一个“王国”——“麦克唐纳王国”的信息反馈运动 [J], 李汝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的青铜王国--滇国一、滇国的历史概述“滇”是我国西南边疆古代民族建立的古王国,主要分布在以滇池地区为中心的云南省中部和东部地区。
考古资料证明,滇国出现的时间至迟不晚于战国初期,战国末至西汉初为全盛时期,西汉中期后开始走下坡路,西汉末至东汉初被中原王朝的郡县制所代替,从此在史书中神秘消失。
由于几乎没有文字,所以滇国怎样建立和消亡就成了一个未解之密。
根据考古资料和史书记载来推测,滇国存在的时间大约有500年左右,为公元前5世纪中至公元1世纪初。
二、滇国青铜文化的发现与发掘关于滇国青铜文化的正式发掘工作,是在1951年云南省博物馆建立后开始进行的。
1955年——1960年,首先在晋宁石寨山进行过四次发掘,共清理墓葬50座,出土文物4800余件。
其中6号墓发现蛇钮金印一枚,篆文“滇王之印”。
这一发现证实了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关于滇王降汉后,汉武帝“賜滇王王印”令其“復長其民”的记载正确。
由此,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古滇国开始被人们发现与发掘。
古滇国在滇池地区青铜文化的分布以滇池为中心,在昆明、晋宁、江川、呈贡等20多个县市的40多个地点共发现万余件青铜器。
“滇王之印”的发现,确认6号墓为一代滇王之墓。
石寨山古墓群是滇国上层贵族墓地。
墓内出上的青铜鼓、贮贝器、葫芦笙、枕、伞盖、啄、狼牙棒、各种扣饰等文物,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可以判断系少数民族先民的文化遗物。
1996年,又在晋宁石寨山滇工族墓群发掘古墓葬36座,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如贮贝器、铜跪俑、装饰动物的青铜兵器等,其风格与20世纪50至60年代发掘的器物完全一致,这36座古墓也应属滇国贵族墓葬。
1972年发掘的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大大地丰富了滇池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加深了我们对滇池地区青铜文化的认识。
共发掘27座占墓,出上各类文物1300多件,其中青铜器1000余件。
1991年12月至1992年4月又在江川李家山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共发掘58座墓葬,出土金、铜、铁、玉、玛瑙等各类文物2066件。
青铜器的种类与江川李家山第一次发掘及晋宁石寨山出上文物类似,如铜鼓、贮贝器、俑、编钟、狼牙棒、镂空锤、凿、镢、扣饰等具有浓郁的滇国气息的文物在本次出土文物中常见。
1994年又发现一座古墓,至此,总共在江川李家山发掘古墓86座。
除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以外,滇池地区青铜文化重要的墓葬还有呈贡天子庙古墓群。
1975年发掘9座,1979年12 月到1980年元月发掘44座,1992年6月清理23座,均为竖穴土坑墓。
其中最重要的是41号墓,出土各类器物310余件。
青铜兵器156件,种类有戈、矛、剑、啄、斧、镞、链、锤等。
其中有一件“隼嘴式双钺形戈”以及3件提筒,其器形为云南首次发现。
该墓墓主椁板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占人类研究所用放射性C14测定后的年代为距今2290±70年。
1964年发掘的安宁太极山古墓群,也是滇池地区青铜文化墓葬较集中的地点,共发现17座墓。
1993年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现墓葬40座,出上文物181件。
出土文物风格与石寨山一致,墓内随葬器物远远不如石寨山的丰富和豪华,墓主应是中小贵族。
墓群的时代划分为早晚两期,均在西汉时期。
1974年和1979年分别两次发掘的呈贡石碑村古墓群,收获甚丰,得到一批重要资料。
1975年在昆明大团山,1977年在昆明上马村发掘一批竖穴土坑墓,也属该地区青铜文化墓葬群。
1985年初,在东川市西北边12公里处的普车河发掘39座古墓,出土文物180余件,青铜器种类有戈、矛、剑、链、斧、削、镰、扣饰等,风格与石寨山、李家山相同,可确认属滇池地区青铜文化。
1977年至1982年对曲靖珠街八塔台占墓群进行了7次发掘,在7米多高的巨大封上堆上,古代墓葬层层叠压,最下层,也是最重要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竖穴土坑墓,共128座,出土青铜器、陶器、玉石器等文物共200多件,较重要的有铜鼓、釜、扣饰、矛、戈、剑及陶鼎等器物。
从八塔台器物群观察,其风格也接近石寨山,应属滇池地区文化范畴。
八塔台发现的喇叭形茎一字格青铜剑、无胡两穿青铜戈、靴形铜斧、卷石纹剑首的铜柄铁剑等,在贵州赫章可乐、威宁中水均有同类器物发现。
因此.八塔台上坑墓又与古夜郎文化有一定的联系。
类似的墓还有1997年至1998年发掘的曲靖横大路,封土堆高达8.1米。
清理土坑墓188座,随葬品有陶器、青铜器、石器、木器等,共计700多件。
时代与八塔台相同。
1992年以来.在宣威市来宾镇朱屯小学和苏家坡村发现青铜直援无胡戈、一字格剑、铜锄等石寨山、李家山典型器物,时代属战国西汉。
因此,滇池地区青铜文化之东北界己到宣威市。
最近几年最重要的发现是羊甫头墓地的发掘,昆明羊甫头墓地而积约4万平方米,1998年至1999年对该墓地进行了发掘,共发掘西汉至东汉时期墓葬524座,出上各种文物4000多件。
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分为大、中、小二种类型。
大、中型墓葬葬具多为一椁一棺。
葬式有五种:合葬、解肢葬、叠葬、仰身直肢葬、侧身曲肢葬。
大型墓中发现人殉现象,如M 113腰坑中用人头骨殉葬。
随葬品一般为1 -60件,量多达391件(套)。
有的分层埋葬,有一层、二层或四层的埋葬。
随葬品以青铜器为主,陶器、漆木器次之,还有少量金、银器、玉石器,种类有兵器、生产工具、纺织工具、生活用具、乐器等。
陶器及保存完整的漆木器出上,则是其它墓地所罕见。
漆器包括各种兵器的木柄和木雕漆器,木雕漆器在人而形或动物形头部后均雕一祖形器,极具特色。
羊甫头墓地是最近几年滇文化最重要的发现,出上文物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2000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①]根据器物群和C14年代依据,可以将滇池地区青铜文化分为四期,时代从春秋战国至东汉初期。
三、滇国青铜器的分类目前云南各地共出土滇国青铜器10000余件,大致可分五大类共80余种。
(一)生产工具类(包括农业和手工业工具等):铜锄、铜锛、铜爪镰、铜铲、铜斧、铜凿、铜削、铜刀、铜针、铜锥、鱼钩、纺轮、以及蛇头形镂空铜器等等。
(二)生活用具类:铜壶、铜洗、铜罐、铜碗、铜盘、铜杯、铜勺、铜炉、铜奁、铜案、铜盒、铜尊、铜釜、铜针筒、铜线盒、绕线板、铜伞盖、执伞俑、铜灯、铜枕、铜镜、贮贝器、带钩,印章、钱币等等。
(三)兵器类:铜剑、铜矛、铜戈、铜链、铜啄、铜斧、铜镞、铜链、铜锤、狼牙棒、镂空锤、铜叉、铜戚、铜钺、铜弩机、铜箭箙、铜剑鞘、铜头盔和各式铜甲等。
(四)乐器类:铜鼓、铜钟、铜锣、铜铃、铜曲柄和直柄葫芦笙等等。
(五)装饰品类:各种形式浮雕扣饰、各种杖头铜饰、铜镯、铜簪、铜珠饰以及铜孔雀、鸳鸯、马、鹿等各种动物形象的装饰品。
[②]四、滇国青铜器反映的滇人习俗1,祭柱习俗。
古代滇人祭祀场所多立有铜柱,铜柱不仅是祭祀的神坛,也是神灵的象征。
如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出上的贮贝器盖上都有“杀人祭柱”的场面。
铜柱立于祭祀场所的正中,柱高约等于两人之身高,直径与人的腰围相近。
柱下有一圆座,柱中段盘绕二蛇,蛇口中衔一人头,柱顶端立一虎。
参与祭祀者多围绕铜柱,有的献供品,有的跪于柱旁作祈祷状。
旁侧有一坐肩舆的主祭人,其旁立一被捆绑的裸体待杀之人。
又如呈贡天子庙41号墓出上的杀牛祭柱铜扣饰,右侧一柱,柱头火炬形,蜷卧一犬。
中间一牛似刚被牵至柱下,八人在牛身前后左侧正忙于拴系。
这种祭柱习俗在石南延续了很长时间,到南诏时期演变成崇拜铁柱。
《南诏图传》画卷上的“铁柱记”绘九大首领跪拜祭铁柱,柱顶上立一鸟。
文字卷上有“此吾家中之主鸟”语,这是南诏王室的图腾鸟,这根铁柱是图腾柱。
铁柱实物至今留存,乃有名的“南诏铁柱”,在今弥渡县太花乡铁柱庙内。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日,附近的彝族、白族都要结伴携酒,到铁柱庙里祭祖。
2、居“干栏式”建筑。
我国西南地区的占代民族多习惯住干栏式房屋。
古滇国干栏式房屋大多见于铜铸房屋模型。
江川李家山和呈贡天子庙古墓出土的房屋模型,从外形上均具备“上设茅屋,下豢牛豕”的干栏式特征。
呈贡天子庙出土的房屋模型扣饰,为单体建筑样式:双层,有楼、柱、梯,显得上广下窄,两侧山墙上似有鼓形悬挂物,后墙上洞开一窗。
又如石寨山3号墓出土的房屋模型,分上、下两层,上层正中靠后方有一长方形房子,房顶以细长辊形物交叉排列,前面及左右有墙壁,……下层正面有一梯,梯上有一人,可踏此梯爬到上层……右端有一牛,左端有一马一猪,一马拴于柱上,旁有一人席地而坐,似为管理牲畜的人。
从自然条件来说,“干栏”式房屋毫无疑问是为了适应南方湿热的地理环境而产生的。
李京《云南志略》载:金齿百夷……风土下湿上热,多起竹楼,居濒江,一日十浴。
”至今云南傣族、佤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仍在使用。
3、打秋习俗。
打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娱乐形式。
在滇国青铜器上即有此类图像出现。
表明早在滇国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己开始此项娱乐活动。
如江川李家山墓地24号墓出上的一件铜鼓,鼓侧近圈足处有一幅图画为打秋千场面。
此图的中心立一柱,顶端另有一竖轴,轴上设置可转动的圆盘,圆盘周沿系绳四条,每条绳的末端另系一环,四个戴羽冠之人各挽一环做旋转跳跃状。
以上图像很显然是一种转秋。
我国南方少数民族至今仍有打秋千的习俗。
据说可以消灾免难,四季平安,而且打秋千的地方往往也是男女青年社交活动的场所。
按《黔书》说:春日立木于野,曰鬼竿,男女旋跃而择偶。
”至今云南的哈尼族,彝族、傈僳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都有节庆时荡秋千的习俗。
4、儋耳习俗。
据《华阳国志·南中志》和《后汉书·西南夷传》说,石南古代有“儋耳蛮”,“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则至肩而己”。
《说文》曰: 儋,垂耳也。
”这表明石南古代少数民族有喜欢佩带大耳环的习俗。
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均发现过用玉石磨制的大耳环。
晋宁石寨山出土纳贡贮贝器上有的少数民族的耳环下垂至肩部。
江川李家山出土二骑士铜鼓上的骑士及四舞俑铜鼓的舞蹈者,其耳环也皆下垂至肩部。
现代布朗族妇女两耳均戴大耳环,几乎垂于两肩。
福贡的怒族妇女一般耳戴大铜环。
大铜环直径二寸左右,达于肩头。
5、斗牛习俗。
斗牛也是滇国居民中常见的习俗。
晋宁石寨山出上的斗牛铜扣饰,表现的就是一场滇国斗牛活动即将开始的场面。
此铜扣饰整体为一露天的台阶式建筑,分上下层看台。
上层踞坐11人,均作延颈观望状。
下层中间有一单扇门,门外有一人用一短棍驱赶一牛进入斗牛场,大门两侧各有5人目观斗牛进场,这显然是一个斗牛活动即将开始的场面。
滇国斗牛是牛与牛斗,这一习俗至今在我国西南彝族和苗族地区流行,成为节庆活动时重要的娱乐节目。
如苗族踩花山节时,都要进行斗牛比赛。
届时,各苗家山寨人民穿上节日盛装,唱着山歌,牵着条条斗牛蜂拥而来。
斗牛开始,人们把参赛的斗牛一齐放进斗牛场,顿时,几十头斗牛狂怒着,寻找对手,互相顶斗,直到剩下最后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