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古代诗歌五首赏析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20.古代诗歌五首)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 文章写了农家富裕的生活,描绘了农村风光图,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1. 首联写出农家款客用尽盛情,体现作者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2. 颔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蕴含生活哲理。 3. 颈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报国之志破灭的苦闷忧愤,表达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1. 前两句写出时间绵长。 2. 不见贤明君主(古人),表达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惆怅。 3. 第三句写出空间辽阔。 4. “悠悠“与“独“映照,衬托人的渺小,表明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 5. 第四句表达诗人苦闷之情。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赞美泰山高大雄伟和神奇秀丽,透露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1. 文章由惊叹到豪迈,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2. 前六句描写泰山景物,表现泰山高大雄奇之美。 3. 首联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4. 颔联上句写泰山的秀美,下句写泰山的高大。 5. 颈联通过写望衬托泰山的雄伟壮丽,表达对祖国山水的热爱。 6. 尾联用众山的低小反映泰山的高大,表达诗人远大志向和广阔胸怀。
4. 尾联体现了诗人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表现了对农村古风犹存的热爱。
古代诗歌五首赏析
七下古代诗歌五首赏析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见不到往昔招贤的明君,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1.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主的渴盼。
2.“古人”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的是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3.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
请赏析诗中的“独”字。
独: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意。
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
4.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5.“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
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二、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
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
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
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1.概括诗人表达的情感。
诗人通过描写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对泰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表达了自己攀登顶峰,俯瞰一切的雄心壮志。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赏析
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赏析背诵重点练习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朝代】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1. 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情感:感慨时空无限,人生有限,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2.试赏析“独”“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3分)独:独自,写出了诗人登上幽州台时心中的感慨,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孤独寂寞和对世界人生的思索。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
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望岳【作者】杜甫【朝代】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啊?从齐到鲁都可看到泰山苍翠的峰峦绵延不断。
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聚集到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
(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
(我)定要登上顶峰,看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试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雄心和气概?化用孔子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体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从而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2.【炼字炼词】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阴阳割昏晓”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高峻巍峨、遮天蔽日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一个“钟”字,将大自然拟人化,写得格外有情: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全解读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重点)2.反复朗读至能够背诵诗歌,品析重点句子,理解诗歌意境。
(重点)3、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难点)文题解读《登幽州台歌》幽州台,即蓟(ji)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歌”,古代的一种诗歌体裁。
题目不仅点明了写诗的地点,还暗含诗歌的主旨。
《望岳》“望”,远远地看;“岳”,高大的山,这里指“五岳之首”--东岳泰山。
题目交代了诗歌的写作对象和内容。
《登飞来峰》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
题目交代了诗歌的写作内容和地点。
《游山西村》“游”,出游;“山西村”,陆游家乡的一个村庄。
题目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在山西村游览时的见闻。
《己亥杂诗》“己亥”,是我国古代天干地支纪年法的己亥年,这里指清道光十九年(1839)。
题目交代了诗歌的写作时间。
作者简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望岳》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
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
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杜工部集》传世。
《登飞来峰》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七下古诗赏析
七年级下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1、《竹里馆》《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白话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作品鉴赏:这首小诗总共四句,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幽篁”、“深林”、“明月”。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是:“独坐、弹琴、长啸”。
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
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
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
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
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详解解读
部编版七年级语⽂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详解解读课内古诗预习《登幽州台歌》陈⼦昂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注释幽州:古⼗⼆州之⼀,现今在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台,⼜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建造的。
前:过去。
古⼈: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的圣君。
后:后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
涕:眼泪。
译⽂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限渺远,我深感⼈⽣⽆奈,独⾃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译诗】向前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天地的⾼远⼴袤,我独⾃感伤,泪⽔流下!相关要点⼀(1).请从“古⼈”和“悠悠”中选择⼀个进⾏解释。
(1分)(2).请描绘⼀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这个画⾯。
(2分)3.这是⾸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命悲歌。
诗⼈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2分)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答案(1)古⼈: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
(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边⽆际,但看不到⼀个能赏识⼈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3.(2分)登楼远眺,凭今吊古(1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个即给1分)4(3分)把个⼈置放到⼴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显得渺⼩孤寂,从⽽产⽣⼀种苍茫的孤独感。
(意思答对即可给分)⼆:⑴这⾸诗是诗⼈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的史事⽽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____________ 的爱国情感。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赏析1、《饮酒》(陶渊明):①主旨: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②”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的怡然自得,那样的超凡脱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对大自然的描写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④“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这是自然和谐风景)。
⑤“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污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2、《次北固山下》(王湾):①主旨:此诗描写了诗人客游他乡的思乡之情,表达出诗人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日”与“春”乃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归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③“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由大雁之北飞想到了“鸿雁传书”的传说,景实而情真,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客游他乡的思乡之情。
3、《登幽州台歌》(陈子昂)①主旨:此诗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渴望得到明君赏识的心情。
4、《雁门太守行》(李贺)①主旨:描绘了将士们在靠近北方边境地区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②全诗写了三个场面,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官军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③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④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
七年级下册古诗赏析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一·赏析《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2.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或者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指生不逢时的句子或者写作者前思古人后念来者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描绘“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画面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着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4·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悠悠”是什么意思?“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悠悠”是指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7·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登幽州台歌》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来打动人。
8·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生命的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二: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赏析
部编版七下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20.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二、望岳/杜甫三、登飞来峰/王安石四、游山西村/陆游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作者】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梓州射洪(现四川)人。
唐代诗人。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背景】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
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
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
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
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
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
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七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赏析(含译文)
七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赏析(含译文)01 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写法】全诗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02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主题】这首诗通过客居洛阳城的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写法】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03 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擦都擦不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和笔,烦劳您给我的家人捎个口信报个平安。
【主题】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抒发了诗人报国和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写法】这首诗不假雕琢,脱口而成,感情真挚,在平易中显出丰富的诗韵,深入人心、脍炙人口。
04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它们费尽心思纷纷争奇斗艳。
杨花榆荚没有百花的芬芳,只知道飘散在空中如雪花般尽情飞舞。
【主题】这首诗运用拟人的手法,诗人通过花草树木的角度抒写了对春天的留恋之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情怀。
【写法】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糅人与花于一体。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课文解读(部编本)
《古代诗歌五首》课文解读《登幽州台歌》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诗歌鉴赏:《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说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的前代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明主又不及见,真是生不逢时。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台远眺,宇宙茫茫,地老天荒,更是倍感孤独,悲从中来,怆然泪下。
前两句写俯仰古今,觉时间之绵长,第三句写登台远眺,感空间的辽阔;在时空无限的背景中,第四句直抒胸臆,一诉郁积于心的孤独悲凉。
思想情感: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更是唱出了历代仁人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知遇难逢的孤独,时不我待的焦灼。
《望岳》译文:泰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云迭起使人心胸摇荡,极目远眺可以看到鸟儿归巢。
有机会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一眼望去,群山(都显得)渺小。
诗歌鉴赏: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七年级下册语文14首古诗
七年级下册语文14首古诗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14首古诗如下:1. 原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 赏析- 意境: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诗中的幽篁(竹林)、深林、明月营造出一种清幽绝俗的意境。
- 情感表达: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一种高雅绝俗、悠然自得的心境。
- 艺术手法:以自然平淡的笔调,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月夜竹林幽居图。
1. 原文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 赏析- 意境:在宁静的春夜,不知从何处传来悠扬的玉笛之声,这笛声随着春风飘散在整个洛阳城。
- 艺术手法:“暗飞声”的“暗”字用得巧妙,写出了笛声的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以声传情,借景抒情。
1. 原文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 赏析- 意境:诗人东望故乡,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水沾湿了衣袖。
在途中与入京使者相逢,想要传个平安的消息却没有纸笔。
- 情感表达:既有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又有在旅途的仓促与无奈。
- 艺术手法:“双袖龙钟泪不干”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深。
“凭君传语报平安”语言质朴,却情深意长。
1. 原文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 赏析- 意境:描绘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奇斗艳、各逞芳菲的景象,就连没有艳丽色彩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描写晚春景色,表达了对春天的珍惜之情,同时也蕴含着对生命积极向上的态度。
- 艺术手法:运用拟人手法,如“草树知春不久归”的“知”字,将草树拟人化,赋予它们感知春天将逝的能力;“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斗”字,生动地表现出花草争艳的情景。
1. 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 赏析- 意境: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赏析解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解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追昔怀人之作。
古人,来者,都象征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燕昭王,初流亡在韩国,因燕国内乱,被赵武灵王派人送归。
即位后,卑身厚币招纳贤士,师事郭隗,士人争相趋燕。
外用苏秦,内用乐毅,经过休养生息,国家殷富,士卒效命。
燕昭王二十八年,遣乐毅率联军打败宿敌齐军,占领齐城邑七十余座,燕国进入鼎盛时期。
他在最著名的故事就是黄金台招揽贤士。
“独怆然而涕下”,怀才不遇,也昭示这是一个悲剧的结局。
“天地之悠悠”,天地广远,人生几何?这既是空间的浩叹,更是时代的诘问。
李清照诗云:“不知蕴藉几多时,但见包含无限意”,即可以移用于此,作为启示:追怀燕昭王,那种“远”的魅力如同梅花的蕾瓣,在时空的压力之下蕴藉生动,一旦超越了束缚,就可以展现无尽的情意。
当然陈子昂最终没有打开束缚,等到他理想的贤君。
你会不自觉感慨他的身世,四十一岁被人害死在狱中。
当个人的命运化作一个“怆然”的符号,我们能在孤零零的语境中体味文人志士的寻找和深情。
杜甫的《望岳》其早年诗作,还没有太多的沧桑况味。
因为与文人仕途出路的种种联系,唐代漫游之风兴起。
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杜甫开始了“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等地。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首句不由自主地诘问、惊叹,情感蔓延,千里齐鲁大地蓬蓬勃勃在眼前展开,我们看到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一个“钟”字写出了大自然的深情。
一个“割”字,写出了山南山北的一明一暗的昏晓之别,我们把它换成“隔”字,对比可见前者的用词的奇险,可谓“刀锋洗眼”。
所谓诗歌是灵魂独白,沥沥见血,“语不惊人死不休”即在此体现。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前一句很容易读出北朝陶弘景的“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那种融入的喜悦;后一句诗的“内心视力”之深远,可见一斑。
“决眦入归鸟”“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你闭上眼睛,眼前的鸟禽都是由清晰到朦胧到渐不可分。
《古代诗歌五首》重点句赏析
《古代诗歌五首》重点句赏析
1.赏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答:这两句诗运用直抒胸臆的写作方法,把个人置于广阔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让人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寂惆怅的心情。
2.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答:这两句诗运用对比反衬的写作方法。
将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同时蕴含深刻的哲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3.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答:这两句诗借景抒情,富含哲理,阐明了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喻指有成就大事业的心胸,才能无所畏惧。
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人生态度。
4.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答:这两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的美景,又富于一定的哲理:在困境中坚持下来,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
5.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答: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作“落红”“春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虽辞官离京,但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要为国家效力的献身精神。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五首原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五首原文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解析:你看啊,诗人站在幽州台上,往前看呢,看不到那些古代的贤明君主和英雄豪杰了,往后瞅呢,也看不到未来的贤才。
就这么想着啊,天地之间是那么空旷、那么久远,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多渺小啊,心里就特别悲伤,忍不住就流下眼泪来。
这诗啊,表达了诗人那种怀才不遇、孤单寂寞又很苦闷的心情呢。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解析:老杜这首诗写泰山可写得太妙了。
他一开始就问,泰山到底是啥样呢?然后说在齐鲁大地上,那青葱的山色望都望不到头。
大自然啊,就把神奇和秀丽都集中在泰山这儿了,山南山北,一边亮堂一边昏暗,就像被刀切过一样。
那山间的云气在胸中翻腾,眼睛都要睁裂了去看那些归巢的鸟儿。
最后啊,诗人还说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到时候看别的山都变得矮小了。
这可不光是在说山高,还表现出诗人那种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呢。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王安石跑到飞来峰上,看到那高高的塔。
听说在这儿,鸡一叫就能看到太阳升起来呢。
他说自己不怕那些浮云挡住自己远望的视线,为啥呢?因为自己站在最高的地方啊。
这诗啊,其实是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呢,他觉得只要自己站得高,就不会被那些保守势力的“浮云”所干扰,能够坚定地推行自己的改革政策。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解析:陆游到山西村游玩的时候啊,他说别笑话农家腊月酿的酒有点浑浊,丰收的年景啊,招待客人那是有足够的鸡肉和猪肉的。
你看他走着走着,山峦重叠、水流曲折,都以为没路了呢,结果突然柳树成荫、繁花似锦,又出现了一个村庄,这一句可太有名了,就像人生一样,有时候遇到困境,说不定突然就有转机了呢。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赏析知识点与阅读问答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赏析知识点与阅读问答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情感:向前望,望不见古代的贤君;往后看,看不到当今的明主。
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炼字:“念”字表现了诗人容纳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独”字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主旨】诗人通过抒发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的文人遭受压制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阅读回答:1.请简要分析“念”和“独”字的表达效果。
(2分)答:“念”字写出在广阔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个人的渺小孤寂;“独”字表现了诗人内心孤独悲凉之感。
2.本诗前两句中使用了两次“不见”,表达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情感?(2分)答: 两次“不见”相互映照,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往后不见求才的明君,既表露出对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的钦佩仰慕,也暗含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愁感伤。
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修辞:以设问统领下文。
在自问自答中,生动形象地道出了泰山的绵延、高大。
炼字:“未了”写出了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表现了山势绵延不尽。
这是写远望所见,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
上句用虚笔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下句实写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
炼字:“钟”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大自然赋予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字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大。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炼字:以“云”衬托山高,“入”字写出了倦鸟归巢,目光由近及远。
壮美的山景触发了诗人的感受,胸中激起了浩然之气,眼界顿然大开,视野开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炼字:“凌”字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以“众山小”反衬泰山的高大雄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词五首》赏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词五首》赏析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古代诗词五首》进行赏析。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创作的一首登高赋景的诗。
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追求进步、追求更高境界的向往和期望。
诗中以黄河入海流和白日依山尽来形容着自然景观的壮丽景色,让人感受到宏伟与辽阔。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行为意味着作者希望不断超越自我,追求更大的成就和境界。
《望庐山瀑布》作者:杨万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是杨万里描写庐山瀑布景色的诗。
诗中以日照香炉生紫烟来表达瑰丽的景观,通过遥看瀑布挂前川和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描绘将瀑布的雄伟和奇特展现出来。
最后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将瀑布的壮丽景色与天地相融合,营造出宏大的意境。
《登高》作者: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杜甫写给友人的一首詩。
通过描写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境况,表达了对逆境与坎坷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满地及长江滚滚来的描写都充满着忧愁之情。
诗人以自己的经历表达了独特的人生感慨与沉思,凸显了坎坷人生中的苦痛和困扰。
《悯农》作者: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是李绅反映农民劳动困苦的一首诗。
以表达对农民劳动辛苦的同情和思考为主题,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
诗人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农民辛勤付出的艰辛。
最后的一句粒粒皆辛苦强调了农民艰苦劳作的不易,使人对农民的辛勤劳动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敬意。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七年级下语文版诗词五首赏析
七年级下册十一、《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简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全诗语言平淡朴实,不加雕饰。
前四句写自己隐居生活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后四句对这种隐居生活作了具体描绘。
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
2.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
你认为“见”和“望”哪个字更好?“见”字好。
“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采菊时,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偶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表现了诗人悠然、淡泊,超脱尘世的情怀。
3、本诗中以物我两忘的超然神韵而千古流传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此”是指(田居),“真意”是指(人生的真谛;作者远离官场,回归自然)。
5、全诗的诗眼是(心远),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中心: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十二、《次北固山下》(2010中考)十四、《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简析这首诗的色彩美。
这首诗几乎句句有鲜明的色彩,诗中运用“黑”“红”“金”“紫”“胭脂”等字眼,不仅使描绘的景物更加鲜明,也渲染出悲壮的战斗气氛。
2、简析这首诗动静结合的特点。
动静相生,以静衬动。
军临易水,速行悄然,动中有静;鼓音沉哑,槌击无声,静中有动。
诗人从“动”和“静”的不同角度对战斗气氛进行烘托渲染,增强了激战的真实感。
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以“黑云”比喻敌军来势汹汹,甲光”与“黑云”相对色彩鲜明中显示了守城将士雄姿英发。
“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七年级下古诗词鉴赏
七年级下古诗词鉴赏篇1:山中杂诗朝代:南北朝吴均原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鉴赏这首小诗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现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
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风格。
开头两句说,但见阵阵烟雾从山与山的交接处飘来,又见太阳在竹丛后渐渐落下。
来、落两字写出了动态。
见、窥两字用得很恰当:烟来那么举目可见;日落那么是透过竹子间的空隙所见,所以用窥字。
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清楚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
三、四句说,鸟儿向着屋檐上飞翔,白云从窗户里轻轻流出。
这两句都使人想到山中屋宇所处地势的高峻。
尤其是后一句:云本不可能生于屋内,但因屋宇处于白云缭绕之中,云气从屋后、屋侧飘过,所以看起来就像从窗中飞出。
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
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诗写得十分精炼。
四句写出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如同电影镜头的连接那样,合起来使人感到高而深的山中是那么清幽,甚至冷寂。
烟、日、鸟、云都在动,但给人的印象却是无限的静。
由这一片寂静,又使人感到诗人心中是那么清静。
他没有一点儿杂念,只是静静地欣赏着这一切。
如果细细吟味,还可感到三、四句隐隐流露出诗人的几分新奇感。
高飞的鸟与屋檐齐高,白云由窗间流出,这种景象在平地上见不到,因而使诗人感到有趣。
四句是两副对子。
前两句见、窥的主体是诗人,后两句的主体那么是鸟和云。
前两句的节奏是二、一、二,后两旬是二、二、一。
这样,全诗虽然篇幅短小,内容单纯,却因旬式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以至于不显得单调了。
此诗写作极有章法,动静结合。
前两句形成大的环境气氛和背景;后两句点染出具体生动的景物,造成巨细相衬的艺术效果。
同时,景物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气氛。
诗人又运用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观察写出景物,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环境之中,表达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然而涕下!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君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却不为武则天采纳,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的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诗之取胜,途径非一。
有以词藻胜的,有以神韵胜的,有以意境胜的,有以气势胜的,……取胜之途不同,欣赏的角度也就不一样。
《登幽州台歌》纯以气势取胜,诗里有一股郁勃回荡之气,这股气挟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历史情怀,以不可阻遏之势喷放出来,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我们如能反复涵咏、反复吟诵,自然能感受到它的磅礴气势,得到艺术的享受。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悠悠(幽幽)怆(仓)(二)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呢?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极力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故感到眼角几乎要裂开。
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赏析:本诗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
第二句的“齐鲁青未了”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
“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未了”是表现山势坐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
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两句是近望之势。
“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
“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
“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
“荡胸生曾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
“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
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像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顶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顶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
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
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诵不绝。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曾(层)眦凌(临)(三)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赏析: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对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自(只)身(生)(四)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足。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时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趁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赏析:这是一首记游抒情诗,是陆游的名篇之一。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腊酒,指腊月所酿的酒。
豚,是小猪,这里指猪肉。
足鸡豚,指菜肴丰足。
说农家酒味虽薄,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
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
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难寻。
于是顿生茫茫之感。
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
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
人们读后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
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颈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
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
“社”为土地神。
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农家祭社祈年,满怀对丰收的期待。
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
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无时”,即随时。
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于是这两句诗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当然愤愤不平。
对照诈伪的官场,诗人于家乡淳朴的生活之中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
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
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否极泰来。
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
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
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天。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赏析:“浩荡离愁白日斜”,“浩荡”,广大无边。
“白日斜”,夕阳西斜。
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里,心情是十分苦闷的。
诗中用“浩荡”来形容离愁,说明愁绪之深。
这个“愁”不是个人私怨,而是对国事的忧虑,爱国之心显而易见。
“浩荡离愁”又用夕阳西斜来烘托,更为愁绪抹上一重浓浓的色彩。
“吟鞭东指即天涯”一句是说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地方。
才离京城何来“天涯”呢?这是作者的心态所致。
因为这次离京意味着告别朝廷,远离仕途,不再回来了,所以作者产生了有如天涯漂泊的心绪。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落花。
“红”,比喻理想与信念。
“落红”,是作者自比脱离官场。
这两句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面上写“落花”,花虽落但仍然依恋故枝,心系故枝,并且要化成泥土滋养故枝,实际上是借以表露诗人的情怀。
诗人虽然像一朵落花辞别故枝一样地离别了京师,但他并不是无情的,他的心依然留在京城,留在朝廷,依然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龚自珍对当时社会现实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明知前途困难重重,他仍执着地“化作春泥更护花”,这种对理想的坚定追求,高度的爱国热忱,崇高的献身精神令人感佩不已。
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涯(崖)作(做)【练习巩固】1.《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3.《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山势雄峻高大、景色秀丽。
4.《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