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

合集下载

简谈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

简谈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

简谈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一种深层的互动与共鸣日本歌舞伎,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形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集歌唱、舞蹈、戏剧、美术等多元素于一体,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瑰宝。

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体现出两者之间的密切和深刻影响。

歌舞伎的表演形式丰富多彩,以舞蹈为主,包括独舞、群舞等多种形式。

音乐方面,以传统日本乐器为主,如三味线、太鼓等,为舞蹈和戏剧表演增色添彩。

歌舞伎的服饰和道具也非常讲究,通过精致的工艺和华丽的色彩来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日本歌舞伎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

歌舞伎的许多剧目都源自中国古典文学和故事,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

这些故事在日本被改编并以歌舞伎的形式呈现,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歌舞伎中的审美观念也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和谐、端庄、优美的表现。

歌舞伎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歌舞伎的表演形式和技巧为现代戏剧、电影、音乐等艺术领域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例如,歌舞伎中的音乐与舞蹈结合的方式为现代音乐剧的发展提供了灵感。

另一方面,歌舞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也对现代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提醒人们在追求艺术创新的同时,也要注重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日本歌舞伎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反映出日本民族文化的精髓,也展现出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之间的密切。

这种不仅体现在表面的表演技巧和形式上,更深入到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层面。

日本歌舞伎对现代艺术的影响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这种文化交流的深远意义。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之间的交流必将更加频繁和深入。

我们可以期待,这种深层的互动不仅会为双方带来更多的文化收益,也会为全球文化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让我们共同和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未来的文化艺术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创意。

论日本歌舞伎传统文化

论日本歌舞伎传统文化

论日本歌舞伎传统文化歌舞伎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演剧之一,拥有近四百年的历史。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论日本歌舞伎传统文化,一起来看看吧。

论日本歌舞伎传统文化一、问题提出歌舞伎是日本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演剧之一,拥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国内关于歌舞伎的研究自京剧大师梅兰芳以来,一直未曾中断,通过整理笔者发现先行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1)歌舞伎的发展史研究,包括歌舞伎的起源、形成等;(2)歌舞伎艺术要素的研究,包括服装、妆容、舞台、音乐、舞蹈等;(3)歌舞伎的剧本研究,即通过剧本探讨日本人的国民性;(4)比较研究,包括歌舞伎与中国戏剧京剧、昆曲、川剧等的比较。

而关于歌舞伎演员的考察,国内尚属空白。

笔者在对歌舞伎资料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注意到歌舞伎与其他戏剧不同,它是一个以演员为中心的剧种,而非以剧本为中心。

歌舞伎的演员对歌舞伎艺术形式的确立、发展、流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要解析歌舞伎,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其演员,而歌舞伎各剧场的当家演员在当时更是“超级明星”式的存在,受到当时观众的无限追捧,拥有人数众多的粉丝团。

那么在既没有大红传媒又没有广播电视的江户时代,歌舞伎领域是怎样完成这一个个“明星制造”的过程的呢?本文将以歌舞伎“荒事”剧的开创者———初代市川团十郎为例,以日文史料为主要依据,解析江户时代歌舞伎领域的“明星制造”的奥秘所在,并希冀通过此文丰富歌舞伎演员领域的研究,为歌舞伎的全面理解以及歌舞伎艺术元素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经验和资料的借鉴。

二、歌舞伎演员的生存状态与其他戏剧不同,歌舞伎从庆长八年(公元1603年)诞生到其艺术形式的真正确立,花费了近八十年的时间,在这近八十年的漫长时间内,歌舞伎经历了阿国歌舞伎、游女歌舞伎、若众歌舞伎、野郎歌舞伎的演变,在演出形式上完成了从风流舞到多幕剧的转变;而在歌舞伎飞速发展的元禄时期(公元1683—1703年),野郎歌舞伎兼容并蓄了能乐、文乐、狂言、净琉璃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精髓,并在元禄末期实现了其演剧性的获得,完成了从演员中心到剧情中心的转变,由重演员轻剧情走向演员、剧情齐头并进的道路。

中日传统戏剧文化考察

中日传统戏剧文化考察

中日传统戏剧文化考察戏剧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

中日两国作为东亚地区的重要文化传承者,在传统戏剧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色和深厚的底蕴。

本文将从中国京剧和日本歌舞伎这两种代表性传统戏剧形式入手,对中日传统戏剧文化进行深入考察,探讨其历史渊源、表演特点、剧种发展和对当代文化的影响,以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中国京剧中国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其历史可追溯到两百多年前的清代。

京剧以其独特的唱念做打、武打表演和五官齐活的表演风格而著称,被誉为中国戏曲的“国粹”,对中国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京剧的表演形式多样,有唱戏、念白、做功、打板、武戏等技艺,多才多艺的表演形式给京剧增添了无尽的魅力。

京剧剧种繁多,有历史剧、戏剧、传奇、武戏等多种类型。

以梅派、荀派、派、文派、花旦和刀马旦等表演形式最为典型。

每种表演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表演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形式多样的生动表现。

京剧在表演风格上非常注重细节和肢体语言的表现,表演艺术在音乐、服装、化妆、动作等方面都有着精心的设计和构思,使得京剧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戏曲艺术形式。

二、日本歌舞伎歌舞伎是日本传统戏剧的代表,起源于17世纪初期的日本江户时代。

歌舞伎与中国京剧一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日本人民的热爱和重视。

歌舞伎的表演形式包括舞蹈、歌唱、念白和扮相等,其中扮相是歌舞伎的重要特色之一,演员们经过精心的化妆和服装设计,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形象。

歌舞伎的剧目多样,包括历史剧、恋爱故事、神话传说等,形式丰富多样。

歌舞伎舞台上的动作和表演非常夸张和夺目,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形体语言,展现出戏剧性的魅力,赢得了观众的喝彩和掌声。

歌舞伎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深远,不仅是一种戏曲艺术形式,更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歌舞伎的表演形式和剧情设定充分展现了日本人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对日本乃至世界的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和日本在传统文化方面有何异同?

中国和日本在传统文化方面有何异同?

中国和日本在传统文化方面有何异同?随着文化交流不断加深,中国和日本的关系日益紧密。

二者的历史和文化也各自独具特色。

本文将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以有序列表的形式阐述中日两国在文化上有何异同。

一、传统礼仪中国是世界上礼仪之邦,而日本则注重礼节性的问题。

在国际场合中,中国人往往非常注重礼仪与尊重,例如宴会或见面时握手、礼品等礼仪。

相比之下,日本人更加注重礼节上的细节。

例如,日本人在交谈时经常低头,和中国人相比显得更加客气谦虚。

二、传统茶道茶道是中国和日本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茶道受到了特别高的重视,饮茶被视为一种高雅的文化艺术。

中国人重视茶姿、器具、环境等方面,茶道不仅是一种饮茶形式,更是一种修养,引导人们从中学习到宽容、敬业、积极、淡泊等人生智慧。

而在日本,茶道同样也占据了一个专门的地位,茶道的艺术内容相对较少,且更侧重于仪式感和精神文化。

三、传统戏曲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戏曲文化,包括京剧、豫剧、黄梅戏等等。

而日本的传统戏曲则包括歌舞伎、狂言等。

其中,京剧是中国戏曲的代表,表现了中国戏曲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而歌舞伎则是日本戏曲中的代表,表现了日本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四、传统饮食中日两国在饮食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同。

中华饮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其中以中式烹饪方法和中药饮食文化著称于世。

而日本的饮食文化则更加注重精致和食物的鲜美度,在烹饪上也多为清汤、调味简单的口味。

五、传统婚俗中日两国的婚俗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中国,婚礼仪式较为热闹,有着传统嫁妆、请喜糖等习俗。

而在日本,婚礼仪式则更加庄重,注重仪式感。

日本的婚纱也更加简洁优雅,讲究“素雅过百臭,华彩不足取”的“清高素洁”美学。

总的来说,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各具特色,并有着一定的异同之处。

各自文化的独特性体现了两国的历史文化底蕴,也丰富了我们的文化遗产。

在今天全球化的时代,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紧密,也有助于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不断发展。

摘要 在戏剧舞台上 中国的京剧与日本的歌舞伎这两种传统戏剧的舞台形式

摘要 在戏剧舞台上 中国的京剧与日本的歌舞伎这两种传统戏剧的舞台形式

摘要在戏剧舞台上中国的京剧与日本的歌舞伎这两种传统戏剧的舞台形式,及反映了亚洲文化共性的一面,又体现着各自文化的个性精髓。

通过比较其风格特征,从异同中寻找艺术发展的规律,是戏剧比较学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程式融合性花道受容性虚拟在亚洲国家的传统戏剧中,中国的京剧和日本的歌舞伎无论在表现形式上还是表现理念上都有十分相似之处。

本文就两种戏剧的艺术特征及舞台结构形式的差异谈谈浅见。

一,京剧与歌舞伎的艺术特征1.多种艺术要素的综合中国京剧是融诗,歌,舞。

剧于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京剧博采昆。

汉。

徽等地方剧肿之长,吸取杂技,曲艺等多种艺术要素,形成了以唱,念、做。

打为表现手段来演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

被称为日本三大传统艺术形式之一的歌舞伎,它继承了能乐,狂言,人形净琉璃(文乐)的艺术之长,又融入民谣,曲艺杂耍的要素,使之成为音乐,舞,诗,剧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这种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综合性表现形态,我认为首先是两方戏剧的特征,也是两者的相似之点。

我们说任何艺术作品都存在着可以观察到的结构形态,京剧与歌舞伎传统的结构表现形态的形成过程,我想应该把它们放在各自传统艺术文化的系统中去探讨,才能更好的解释它们之间的异同。

京剧虽然仅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中国戏曲的形成却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

中国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因素的综合现象,可追溯到中国的封建社会早期。

从艺术实践的角度来看,虽然那只是一种自发状态下的混合,但却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如果说汉代的“角抵戏”是最初尝试用舞蹈来表现情节的话,唐代的“踏谣浪”,“参军戏”却证明了中国戏曲在雏形时已具备了歌,舞,言语(念)和动作(做)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了。

到了宋元时期,随着都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勾栏瓦舍的兴起,为各种艺术因素相互间的交流,吸收、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说唱艺术的广泛流传,不仅为戏曲提供了大量的反映各阶层生活的内容,而且促使音乐,舞蹈,散说,武术杂技等手段相融合并迅速走向戏剧化、成熟化。

日本歌舞伎浅析及歌舞伎《杨贵妃》观后感

日本歌舞伎浅析及歌舞伎《杨贵妃》观后感

日本歌舞伎浅析及歌舞伎《杨贵妃》观后感正如“国粹”京剧在中国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一样,歌舞伎在日本人民心目中也是如此宝贵的存在。

它是日本人为之自豪的传统戏剧,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艺术瑰宝。

歌舞伎诞生于日本江户时代(1600—1867)初期,至今约有400年的历史。

歌舞伎的诞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结束日本战国时代之后,日本迎来了桃山文化大发展时代。

能乐、茶道、插画、净琉璃、歌舞伎等艺术兴盛起来。

与早期京剧类似,歌舞伎此时实际上也是一种“草根文化”。

它最早起源于一些游艺人以劝布施为目的而演出的一种歌和舞,流行于底层阶级,不登大雅之堂。

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歌舞伎在元禄时代才由最初的雏形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在元禄时代之前,幕府为了限制伴随歌舞伎表演而来的卖淫行为,曾多次下令禁止歌舞伎表演。

到了元禄时代,因接受了不跳煽情舞蹈、剃“野狼头”等要求,歌舞伎才得以光明正大地演出,并演变成了一种有剧本、有主题思想、唱念做打俱全的专门由男演员演出的纯粹艺术。

现在我们看到的作为戏剧的歌舞伎正是始于这一时期。

纵观歌舞伎的发展历史,我发现艺术总是来源于底层人民,或者说,来源于底层人民的生活。

不论是歌舞伎还是我们中国的京剧,它们都来自于底层人民,是劳动人民的智慧产物。

当然这种产物在诞生之初会携带一些江湖气息,难免不登大雅之堂,但是时间是最有效的磨刀石,歌舞伎最终实现了完美的蜕变。

歌舞伎的舞台、音乐、人物的服饰化妆独具特色。

舞台方面,花道的创立是第一特色。

花道是从送花通道转化而来,用于演员登、退场,同时还能连接观众席,使观众在心理上产生亲近感。

虽然在当今各种演唱会舞台中,这种直通观众席的通道已经应用的很普遍了,但在歌舞伎所处时代,花道的应用还是一种可贵的创新。

音乐方面,以日本传统乐器演奏为主,如三味线、琵琶、日本筝、尺八和太鼓等。

其中,以三味线的应用最广,其前身是中国的三弦。

以我听过的日本传统音乐来说,大多以太鼓烘托气氛,三味线掌控主旋律,其他乐器配合演奏。

中日文化比较之京剧与歌舞伎

中日文化比较之京剧与歌舞伎

从京剧与歌舞伎中看中日文化差异曾读过晚清诗人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中一首小诗:“玉箫声里锦屏舒,铁板停敲上舞初,多少痴情儿女泪,一齐弹与看芝居。

”当时不理解“芝居”的意思,后来经过查阅得知,“芝居”是一个日语词,意为戏剧,自此,对比较中日戏剧的异同兴趣浓厚。

中国的戏剧以京剧为国粹,而日本的戏剧又以歌舞伎为国粹,所以,经过一学期的中日文化比较课程的学习,特此以京剧和歌舞伎的异同来比较中日文化差异。

黄遵宪把歌舞伎看作“异境里遇故知”没错,歌舞伎和京剧确实有着很多的共同点。

日本的歌舞伎与中国的京剧都属于举世闻名的传统艺术和古装喜剧,两者均是以歌舞为主体的综合性的艺术类型。

京剧虽然是形成于北京,但它是多种戏剧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演变出来的产物。

京剧是在“徽剧”“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弋腔”“秦腔”和一些地方小调的精华,又结合了老北京的语言特点,经过融合,才发展成现在的京剧。

而歌舞伎的发展,是在江户时代初期,一位叫做阿国的年轻巫女,在京都表演歌舞伎舞蹈。

当时身着男装翩翩起舞的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之后慢慢各地都出现了追随和效仿者,因而歌舞伎便流行了起来。

歌舞伎后来经过几次日本幕府的禁止与修改,最终演变成由成年男性演出的形式。

歌舞伎也由最开始的注重美貌来吸引观众,转变成追求演技,并且只由男演员进行的纯粹演艺。

因此,京剧和歌舞伎都不是简单而纯粹的艺术形式,而是融合了多个剧种,兼容和包含了多个艺术形式而发展形成的,这儿体现了以他们为代表的中日文化各有的文化包容,都博采众长,大胆吸收、存留、扬弃并且自成一体。

但是,中日艺术上的差异有在这两者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作为不同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们又有着极大的不同之处。

比如,在表演方面,两者演员面部均绘有脸谱,脸谱的着色均有道德意义上的象征性,但歌舞伎脸谱比京剧更有写实性。

演员表演上,两者均有自成一格的程序化规定,但京剧的程式化区域审美化,美观在于程式自身的表现性,歌舞伎的程式仍有较强的写实性,处于程式性与写实性之间,被称为“程式的自然主义”。

世界各地的传统艺术形式

世界各地的传统艺术形式

世界各地的传统艺术形式传统艺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的展现。

世界各地的传统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介绍世界各地的几个著名传统艺术形式。

一、中国的京剧京剧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源自明代,是一种综合了唱、念、做、打的艺术形式。

京剧以其严谨的唱腔、精妙的表演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享誉世界。

它通过精心制定的动作、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来传递情感和故事情节。

京剧在中国普及广泛,也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日本的歌舞伎歌舞伎是日本传统戏剧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

歌舞伎是一种综合了舞蹈、音乐和戏剧的表演形式,通常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武士道德为题材。

歌舞伎以其华丽的服饰、夸张的化妆和动作表演而著名,演员们通过高度训练和技能展示出精湛的表演艺术。

三、印度的卡塔克舞卡塔克舞是印度北部奥里萨邦的传统舞蹈形式。

它是一种以手势、面部表情和舞步为特色的舞蹈形式,通常讲述神话、宗教故事和历史事件。

卡塔克舞通过优雅的手势、准确的动作和细腻的表情来传递情感和故事情节,其独特的韵律和美感使其成为印度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巴西的桑巴舞桑巴舞是巴西传统舞蹈形式,起源于非洲的奴隶文化。

它是一种充满活力、节奏感强烈的舞蹈,通常伴随着桑巴音乐的节拍。

桑巴舞以其快速的脚步和复杂的身体动作而闻名,是巴西狂欢节等重要节日的重要表演形式。

桑巴舞展现了巴西人民的热情和活力,也体现了巴西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五、西班牙的弗拉明戈弗拉明戈是西班牙传统艺术形式,起源于安达卢西亚地区。

它是一种由吉他伴奏的舞蹈和音乐表演,通常表达出激情、孤独和忧郁的情感。

弗拉明戈舞蹈以其优雅的手势、热情洋溢的舞步和复杂的节奏而闻名,演员们通过身体的动作和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弗拉明戈不仅在西班牙受到推崇,也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些传统艺术形式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代表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独特文化特色,也是人类创造力和艺术才华的体现。

中日传统戏剧文化考察

中日传统戏剧文化考察

中日传统戏剧文化考察中日两国都有着悠久的戏剧文化,其中的传统戏剧更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通过对中日传统戏剧文化的考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两国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也可以看到两国戏剧文化的交流与共通之处。

本文将对中日传统戏剧文化进行考察,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中日传统戏剧的异同之处以及其在当今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戏剧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起源,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形成了诸多不同类型的传统戏剧,如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等。

京剧是中国戏曲的代表,它的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韵律美和舞台美,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段,其剧目广泛,演员技艺要求高,因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中国传统戏剧强调的是“文以载道”,即通过戏剧表演来传达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

在戏剧表演中,演员们通过唱、念、做、打的形式,传达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使得观众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传统戏剧也注重角色扮演和表演技巧的培养,演员们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够在舞台上展现出高超的技艺和表演力。

二、日本传统戏剧文化考察日本传统戏剧主要包括能、歌舞伎和狂言等,其中歌舞伎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戏剧形式。

歌舞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起初是由男性扮演所有角色,后来发展成为由男女演员共同出演的形式。

歌舞伎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舞蹈、音乐、唱念做打等元素,通过精彩的表演和多彩的服装道具,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喜爱。

日本传统戏剧强调的是“以艺术传情”,即通过戏剧表演来让观众感受到情感的共鸣和审美的享受。

在歌舞伎表演中,演员们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精湛的技艺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得观众可以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获得艺术上的满足。

日本传统戏剧也非常注重舞台效果和服装道具的精美,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吸引观众的眼球。

三、中日传统戏剧比较分析中日两国的传统戏剧文化在表演形式、艺术风格、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和共通之处。

戏剧历史知识:“歌舞伎”VS“中国戏曲”——东亚地区两个重要的戏剧传统

戏剧历史知识:“歌舞伎”VS“中国戏曲”——东亚地区两个重要的戏剧传统

戏剧历史知识:“歌舞伎”VS“中国戏曲”——东亚地区两个重要的戏剧传统戏剧历史知识:“歌舞伎”VS“中国戏曲”东亚地区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在戏剧文化方面也是如此。

在众多的东亚戏剧中,“歌舞伎”和“中国戏曲”无疑是两个最著名的戏剧传统。

虽然两者都属于戏曲艺术,但在历史、演出形式、表演技法、服饰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

本文就从这四个方面,对“歌舞伎”和“中国戏曲”进行比较。

一、历史“歌舞伎”起源于日本的江户时代(1603-1868年),而“中国戏曲”则源远流长,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商朝时期。

中国戏曲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变革、演变和创新,从战国、汉、魏晋到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它历经沧桑,依然坚强存活。

二、演出形式“歌舞伎”以立体舞台为主,舞台设施精良,音响和灯光效果极佳,一般有剧目、休息、特别表演三个部分,要求演员的动作、步法、音乐和唱腔要配合得恰到好处。

“中国戏曲”一般以平台和斗拱式舞台为主,舞台布置豪华、装饰華麗,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点。

由于中国地域广大,不同地区的戏曲类型各具特色,广东潮剧、河南板鼓、北京梨园、京剧等都有自己的独特表演形式。

三、表演技法“歌舞伎”以唱、舞、演、乐并重为特点,演员靠肢体语言和音乐唱腔来表现角色的动作和情感,而不是通过台词和对白。

“中国戏曲”注重人物塑造和语言表达,演员必须熟练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音乐和身体技巧,同时要对角色的性格、言行和情感进行深入的研究,表演要求具有高超的演技和大浑天成的气势,致使他们的表演更为真切和动人。

四、服饰“歌舞伎”的服装通常色彩鲜艳,花纹图案特别丰富,鲜艳的服饰是歌舞伎特有的一个元素,反映了它的浓郁民间风味。

“中国戏曲”的服装也是華麗非凡,通常以道白色和青色为主色调,上面绣有细致的花纹和独特的装饰纹样,它们的典雅之美令人赞叹,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厚底蕴。

结论虽然“歌舞伎”和“中国戏曲”在历史、演出形式、表演技法和服饰上都有不同之处,但它们对于东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日本艺伎的起源和文化

日本艺伎的起源和文化
出色的艺妓常常会成为达官贵人所追逐的对象,其中不乏两情相悦者。古代的日本,结婚后的女性必须放弃艺妓的工作,直到现代这个行规才被逐渐取消,让艺妓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但大部分的女性仍然依照传统,在婚后离开艺妓的行列,而离婚后重返艺妓行业的人却不在少数,其中当代最著名的莫过于中村喜春。
京都舞妓的“だらりの?币占说姆⑿鸵猿莆暗禾矬敗钡姆⑿妥钗<!暗禾矬敗钡钠鹪从?说:
日本艺妓(Geisha)产生于17世纪的东京和大阪。最初的艺妓全部是男性,他们在妓院和娱乐场所以表演
舞蹈和乐器为生。18世纪中叶,艺妓职业渐渐被女性取代,这一传统也一直沿袭至今。艺妓并非妓女。她们的
交易是满足男人们的梦想——享乐、浪漫和占有欲。通常与她们交易的,都是上层社会有钱有势的男人。在
昂贵的餐厅和茶舍里,谈论生意的男人们喜欢请一位艺妓相伴,为他们斟酒上菜,调节气氛,而这最少也要花
艺妓(汉语也作艺伎)是一种在日本从事表演艺术的女性工作者。工作内容除为客人服侍餐饮外,很大一部份是在宴席上以舞蹈、乐曲、乐器等表演助兴。在东京等关东地区称为“芸者(げいしゃ,Geisha)”,见习阶段称“半玉”;在京都、大阪等关西地区则称为“芸妓(或写做“芸子”,皆读做げいこ,Geiko)”,见习阶段称“舞妓(或写做“舞子”,皆读做まいこ,Maiko)”。而在明治时期以后,“芸妓(げいぎ,Geigi)”这种读法越来越普遍,成为现代标准日语读法。
艺妓一般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通常人们在公开场所只能见到行色匆匆的从住地赶往茶社,或从茶社赶回住地的艺妓。她们之间形成一个小圈子,一般人很难窥探她们的生活,从而造成了人们对他们生活的好奇和兴趣。艺妓的收入不菲,气质超凡脱俗,但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却很差。有顾及此,艺妓的雇主会为艺妓提供贴身保姆照顾她们的起居饮食。

日本歌舞伎与中国京剧的比较

日本歌舞伎与中国京剧的比较

日本歌舞伎与中国京剧的比较摘要:日本歌舞伎与中国的京剧是被中日两国称之为“国宝”、“国粹”的民族艺术形式,是两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古典戏曲之一。

歌舞伎是日本所独有的一种戏剧,也是日本传统艺能之一。

京剧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在其唱、念、做、打、舞中以唱为根本。

虽然日本歌舞伎的角色演员主要以“做戏”、“舞戏”为表现手段,角色演员在剧中不事唱功,但是,歌舞伎的声腔及音乐也极为丰富。

本论文通过比较其风格特征,从异同中寻找艺术发展的规律,是戏剧比较学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歌舞伎;京剧;艺术特征1 .引言:中国日本同为东亚国家,一衣带水。

尽管歌舞伎具有浓郁的日本情调,但却与中国文化艺术有着不解之缘。

故日本歌舞伎与中国京剧素有“东方艺术传统的姊妹花”之称。

京剧与歌舞伎即存在表现形式的相同性,又存在着戏剧本质观念性的区别。

这种相同首先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共性,同时也和日本受容性文化物质相关。

正是由于这种广采博引外来文化的受容性,最终形成了歌舞伎与京剧本质上的不同,展现出两方戏剧彼此独特的个性与品质。

通过比较其历史发展,舞台文化,从异同中寻找艺术发展的规律,使我们了解其在新时代发展中的意义所在。

2.歌舞伎与京剧的历史发展歌舞伎的历史发展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1600年发展为成熟的一个剧种,演员只有男性。

近400年来与能乐、狂言一起保留至今。

据说歌舞伎的创始人是现在日本岛根县东部出云地方的一个叫“阿国”的巫女。

周期日本庆长年间,他为了规劝人们捐资修缮出云大社,便组织了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歌舞团,跳起了一种叫“倾踊”的念佛舞蹈,深受欢迎,庆长八年,由于当时长期的饱受战乱的人们向往和平,阿国歌舞团的演员穿戴华丽,表演适应了时代与环境的要求,但是据说“倾踊”的“倾”就是这种舞蹈轻挑、挑逗的性表情,动作的形容词。

因此由于阿国歌舞伎有伤风化、败坏社会风气、所以被政府禁止演出。

之后,一种叫作“若众歌舞伎”的舞蹈就应用而生了。

中国古典舞与日本歌舞伎的比较研究

中国古典舞与日本歌舞伎的比较研究

中国古典舞与日本歌舞伎的比较研究作者:王傲林来源:《神州·下旬刊》2018年第03期摘要:被誉为“东方戏剧艺术之花”的歌舞伎,流传至今已有四百年历史,是日本值得骄傲的文化遗产之一;与之一衣带水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舞蹈从周代开始一直发展到现在,其包含的文化内涵不容小觑。

同样是东方文化和历史的产物,中国古典舞与日本歌舞伎之间存在哪些异同?本文从创作题材、舞蹈审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对日本文化进行更深刻地认识。

关键词:古典舞;歌舞伎;题材;审美1、从中日两国的舞蹈题材进行比较。

中国古典舞在新中国诞生后,于1950年由欧阳玉倩先生提出,成为一种新舞种。

最初,由于中国古典舞刚刚诞生,自己的理论体系尚未成熟,因此大多数动作和题材来自于戏曲,如:《惊梦》、《宝莲灯》等。

80年代以后,中国古典舞普遍摆脱了戏曲的模式,身韵地创立使训练方式、舞蹈审美、创作观念等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丰富多彩的舞蹈作品,如:《秦勇魂》、《梁祝》等,这些作品取材于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人物的精神,再现了古籍中记载的历史。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弘扬”的主题进行了深层次地探索,在创作题材和手法上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如:《胭脂扣》、《扇舞丹青》等。

中国古典舞的题材立根传统、不断创新,呈现多元化的局面。

日本舞蹈剧目《京鹿子娘道成寺》是根据“清姬与安珍”的神话故事延伸出的舞蹈剧;《藤娘》是根据日本滋贺县大津市始于江户时代的名宿绘画的主题之一—藤娘为原型改编的舞蹈,表现了一个失恋少女藤仙子的形象;《劝进账》表演的是源氏灭了平氏之后,取得了政权的源赖朝,又要除掉对他立下过功劳的兄弟源义经为背景的悲剧故事。

日本歌舞伎舞蹈大多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为题材,且人物有着细腻丰富的情感。

2、从中日的舞蹈审美进行对比。

审美心理结构不是一层不变的,它作为历史的产物带有着特定的历史痕迹,并随着时代地发展而不断变化。

[精品]浅谈日本歌舞伎和中国京剧的区别

[精品]浅谈日本歌舞伎和中国京剧的区别

浅谈日本歌舞伎和中国京剧的区别浅谈日本歌舞伎和中国京剧的区别摘要:我们经常会比较中日两国的国粹,京剧和歌舞伎,京剧和歌舞伎的历史必然成为我们研究的焦点,根据比较的依据,用两者出现的时间,来确定其历史的长短。

因为两个国家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文化底蕴都存在着比较大的区别,故京剧和歌舞伎的历史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关键词:京剧歌舞伎要素众所周知中国和日本是两个相邻国家,作为东方传统文化的两朵奇葩,中国的京剧和日本的歌舞伎是两国文化中绚烂的瑰宝。

经过查阅资料我竟然发现歌舞伎的历史比京剧早200多年,京剧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它的出现怎么会比日本国家的歌舞伎还晚呢?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本文将细致的比较中国的京剧和日本的歌舞伎的具体形成过程,来明确它们出现的顺序究竟如何。

一、京剧的起源中国京剧被称为“东方歌剧” ,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

京剧的形成是一个融合了再融合、变化了再变化的复杂过程,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它的源头要追溯到几种古老的地方戏剧,特别是十八世纪流行于中国南方的地方戏“徽班”。

古徽州的戏曲活动比较早,明代中期已呈现势头。

1790年,第一个徽班进入北京,参加皇帝的生日演出。

随后又有不少徽班陆续到北京演出。

徽班本来流动性强,善于吸收其它剧种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北京聚集了众多地方剧种,这使得徽班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

汉剧进入北京和徽班合并,并且将北京话作为舞台语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过数十年的融汇,京剧才算形成,并成为中国最大戏曲剧种。

这样,一个独特的戏曲种类――京剧诞生了。

二、歌舞伎的起源歌舞伎是日本所独有的一种戏剧,也是日本传统艺能之一。

在日本国内被列为重要无形文化财产,也在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1600年发展为成熟的一个剧种,演员只有男性.近400年来与能乐、狂言一起保留至今。

歌舞伎三字是借用汉字,正名以前原来的意思是“倾斜”,因为表演时有一种奇异的动作。

日本歌舞伎文化

日本歌舞伎文化

陈晓亭07081117 对外汉语日本歌舞伎文化一、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艺术,起源于17世纪江户初期,1600年发展为成熟的一个剧种,演员只有男性.近400年来与能乐、狂言一起保留至今。

初的艺妓全部是男性,他们在妓院和娱乐场所以表演舞蹈和乐器为生。

18世纪中叶,艺妓职业渐渐被女性取代,这一传统也一直沿袭至今这种文化综合了很多种世界其他地方没有的舞台技术,包括一个从主舞台延伸到观众席的走道(花道),一个用于场景变换的旋转舞台,和一个大的地板门,可以将布景上升至舞台上。

演员们穿着华丽的服装配有色彩鲜艳的化妆,最著名的是引人注目的化妆艳丽(隈取)的风格,在三昧线音乐的伴奏下,做着令人眼花缭乱的、富有感染力的表演不论男女,艺伎在表演时会把自己的面部和颈部涂白,化上很重的妆,在头上梳起体积很大的古典盘头。

他们穿着的华丽和服均由手工缝制、价格不菲,并且衣领处开口很大,有意向后倾斜,露出白皙的脖颈,完全有别于将身体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普通和服。

据说,这也是其中的女艺伎们最性感、迷人的地方,但也因此让这项纯粹的舞台艺术被人误读为带有色情成分。

最早作为音乐、舞蹈和故事融为一体的一项娱乐不断发展,从江户时代前后起广受庶民喜爱。

舞台的结构也较为大型,根据曲目进行各种演出。

在贯穿观众席的被称作“花道”的细长舞台、环形舞台等独特的舞台上进行表演。

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剧本的源流,将歌舞伎的剧本分为四类。

第一类,竹本戏,又称为义太夫狂言。

这类戏的曲调为木偶戏大师竹本义太夫所作,因此得名。

这类剧目大多是从木偶净琉璃剧目中移植过来的。

其主要代表作为《假名手本忠臣藏》、《义经千本樱》、《国姓爷合战》。

这些都是日本歌舞伎中最优秀的剧目。

第二类,历史剧,又称时代狂言。

这类戏主要是从能乐移植过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代表作为《劝进帐》,根据能乐的剧目《安宅》改编第三类,世话剧,即社会剧。

这类戏多以当代市民阶层的人情义理、恋爱故事为题材。

它是和历史剧相对而言的。

日本艺伎和中国古代妓女的主要区别

日本艺伎和中国古代妓女的主要区别

日本艺伎和中国古代妓女的主要区别日本艺伎可以算是日本国内的文化艺术者,她们主要从事卖艺不卖身的职业活动,虽与中国古代的妓女同为取悦顾客,但取悦方式大相径庭。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日本艺伎和中国古代妓女的主要区别,一起来看看吧。

日本艺伎和中国古代妓女的主要区别日本艺伎盛极而衰无可奈何花落去——日本天天“蒋”(11月5日篇)提起日本的艺伎,不少中国人认为,她们与古代青楼、秦淮河上那些懂点“艺术”的烟花女子差不多。

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日本艺伎”,“艺”在前,是“小女子卖艺不卖身”。

而且,此“妓”非彼“妓”,混为一团就糟了。

《日本传统文化·艺能事典》记载,日本艺伎文化可追溯到约17世纪的京都八坂神社所在的东山。

八坂神社是京都众多神社及寺庙中一个非常著名的神社,历史悠久。

当时参拜八坂神社的人很多,附近聚集起了很多商店,形成一个商业区。

其中,许多贩卖茶、团子等点心的“水茶屋”,是各地到来的信徒暂时休憩的地方,大致相当于现在街头巷尾的咖啡店。

在这些店工作的女服务员被称为“茶汲女”。

有些“茶汲女”会用歌曲、舞蹈来招揽客人,也就是现代“吸引眼球”的商业手法。

日子久了,手法不断推陈出新,品质也显著提高,拥有优秀“茶汲女”的“水茶屋”生意越来越好,有些老板便开始对旗下的“茶汲女”开展有计划的训练,这便是艺伎文化的雏形。

随着分工愈趋精细,各个“水茶屋”考虑到成本,觉得自己供养及训练艺伎,倒不如集中培训,有需要时再请来表演,更能发挥经济效益。

因此,被称为“置屋”的职业培训中心及从业者应运而生。

随着艺伎的日趋专业化,入行门槛越来越高,到江户时代竟然从“女招待”变成了女性最为“高大上”的职业之一。

当时从业的艺伎大多美艳柔情、服饰华丽、知书识礼、尤擅歌舞琴瑟,而且只表演艺术不卖弄色情,更不卖身。

不过,这里面还是包含着男欢女乐的成分,所以称之为“艺伎”。

艺伎雅而不俗,不仅在于它与妓有别,更在于它的不滥,不相识的人很难介入。

中国古典舞与日本歌舞伎的比较研究

中国古典舞与日本歌舞伎的比较研究

8艺术论丛中国古典舞与日本歌舞伎的比较研究王傲林南昌大学摘要:被誉为“东方戏剧艺术之花”的歌舞伎,流传至今已有四百年历史,是日本值得骄傲的文化遗产之一;与之一衣带水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舞蹈从周代开始一直发展到现在,其包含的文化内涵不容小觑。

同样是东方文化和历史的产物,中国古典舞与日本歌舞伎之间存在哪些异同?本文从创作题材、舞蹈审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对日本文化进行更深刻地认识。

关键词:古典舞;歌舞伎;题材;审美1、从中日两国的舞蹈题材进行比较。

中国古典舞在新中国诞生后,于1950年由欧阳玉倩先生提出,成为一种新舞种。

最初,由于中国古典舞刚刚诞生,自己的理论体系尚未成熟,因此大多数动作和题材来自于戏曲,如:《惊梦》、《宝莲灯》等。

80年代以后,中国古典舞普遍摆脱了戏曲的模式,身韵地创立使训练方式、舞蹈审美、创作观念等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丰富多彩的舞蹈作品,如:《秦勇魂》、《梁祝》等,这些作品取材于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人物的精神,再现了古籍中记载的历史。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弘扬”的主题进行了深层次地探索,在创作题材和手法上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如:《胭脂扣》、《扇舞丹青》等。

中国古典舞的题材立根传统、不断创新,呈现多元化的局面。

日本舞蹈剧目《京鹿子娘道成寺》是根据“清姬与安珍”的神话故事延伸出的舞蹈剧;《藤娘》是根据日本滋贺县大津市始于江户时代的名宿绘画的主题之一—藤娘为原型改编的舞蹈,表现了一个失恋少女藤仙子的形象;《劝进账》表演的是源氏灭了平氏之后,取得了政权的源赖朝,又要除掉对他立下过功劳的兄弟源义经为背景的悲剧故事。

日本歌舞伎舞蹈大多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为题材,且人物有着细腻丰富的情感。

2、从中日的舞蹈审美进行对比。

审美心理结构不是一层不变的,它作为历史的产物带有着特定的历史痕迹,并随着时代地发展而不断变化。

关于日本艺妓对东西方文化带来的影响

关于日本艺妓对东西方文化带来的影响

关于日本艺妓对东西方文化带来的影响作者:钱培培李圆圆易文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7期大学生科研项目编号:2009DXS070摘要:幕府统治时期,活跃在艺妓舞台上的贞奴带来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对本土文化束缚的解放,引发出对日本妇女传统生活的思考,她们的忠贞和逆来顺受是否迎合历史发展潮流以及日本每一代女性所造成的影响——是摧残人性还是时代潮流发展的需要,可以了解川上贞奴这位跨文化的先驱是如何影响东西方文化的,我们可以了解当时日本社会艺妓的苦楚甚至每一个群体生活的无奈。

关键词:东西方文化,贞奴,艺妓,历史一、川上的简介贞奴(1871年——1946年),她可以说是日本第一位国际巨星。

19世纪末她从旧金山到纽约、伦敦、巴黎、柏林甚至彼得堡演出。

她曾在华盛顿为麦金利总统表演舞蹈,在伦敦为威尔士亲王和上层社会人士跳舞,甚至曾在维也纳Franz Josef国王和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面前表演过,著名画家毕加索画过她的像,普契尼创作的不朽人物《蝴蝶夫人》也是以她为模特塑造的。

她是一位轰动性人物,贞奴是一位叛逆者,她一无所有,却凭美貌、智慧、天分、激情走出一条属于她自己的路。

而在日本,她却曾是一名歌伎与演员,处于社会底层的身份受到不少凌辱。

最终,迫于压力,她不得不在尊严与爱情之中做出抉择:贞奴的故事展现了日本与西方文化第一次相遇,那个消遣时代的背景,贞奴正是处于这种文化冲突中的顶峰人物。

她的生活见证了日本明治到二战后的巨大变化,贞奴真实的一生,以及她的爱情,她在那个妇女比男人卑微的年代为自己的命运抗争。

二、当时日本的状况一直以来,日本是一个封闭的社会,受到德川幕府的严格统治,建立严格等级制度,即士农工商。

为了不让任何颠覆性思想渗入影响到脆弱的社会平衡,幕府将军断绝了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本人出国或者外国人来访均属重罪。

当时的日本虽然中断了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日本人却推动发展了歌舞伎剧的表演,以及一种能迸进火花、烘托室内气氛的文化,即名伎和艺伎的水上世界文化,便也出现了这位伟人的文化——川上贞奴。

日本江户文化时期的艺术表现与传统文化的转型

日本江户文化时期的艺术表现与传统文化的转型

日本江户文化时期的艺术表现与传统文化的转型日本江户文化时期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从1603年到1868年,这个时期在日本历史上被称为江户时代。

这个时期日本经历了许多变化,其中包括艺术和传统文化方面的转型。

江户时代的艺术表现包括了许多艺术形式,如绘画、版画、雕刻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浮世绘。

浮世绘是一种木版画,广泛应用于艺术品、书籍和印刷品等领域。

这种艺术形式的兴起缘于当时日本风景变化和社会的变革。

江户时代城市化迅速,城市生活、娱乐活动和现代文化在城市中蓬勃发展。

浮世绘成为一种表现城市生活、人们欢乐愉快、日常生活和时事的重要艺术形式,也成为江户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浮世绘的特点是用淡彩和板绘画技术,描绘了许多明快、富有活力和具有欢乐氛围的场景。

这种表现形式与当时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强度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绘画家通过浮世绘的表现形式和风格,将社会最真实的面貌展现给人们,这种艺术形式也因此成为日本艺术中藏品最丰富和最不可或缺的一个领域。

江户时期的传统文化也在此时经历了一些变化,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文化得到了一些新的诠释。

其中包括许多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元素的融合,也有一些新的思想和观念在传统文化中诞生。

比如说当时盛行的歌舞伎节目,这是一种演员通过表演、歌曲和音乐等艺术形式来表达故事和情感的古老艺术形式,但在江户时代,这个传统就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歌舞伎节目的剧本和表演形式不断地变化,其中包括了一些现代主义的元素和主题,展现了日本社会的一些新的面貌。

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的转变和发展不仅仅是艺术的变化,而是江户文化时期整个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的体现。

与此同时,演员、编剧和其他文化人士也不断地创造新的作品和形式,使得传统文化以新的形式和方式延续至今。

总的来说,江户文化时期的艺术表现和传统文化的转型是不可分割的,两者相互影响和涵盖。

在这个时期,日本社会和文化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变革,如果没有江户时代的艺术和文化,我们就无法看到当时日本社会和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转型和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日 本 研 究二○○三年第一期
简谈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文化艺术
江丽珠
歌舞伎是日本民族独特的舞台表演艺术,既有优美的舞蹈表演,又有悦耳的念、唱和音乐伴奏。

歌舞伎本有“狂欢乱舞”之意,因最早的歌舞伎表演并无舞台,只是在广庭大众面前纵情乱舞。

后屡经艺术改良,才逐渐发展成为综合性的舞台表演剧种。

相传,歌舞伎最早出现于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前后。

当时,有一位名叫阿国的女性,为募捐修建出云大庙的资金,在京都街头舞蹈唱歌。

阿国色艺双全,舞姿优美。

观众为之陶醉,也情不自禁地纷纷随之翩翩起舞。

最初的歌舞伎,皆由女性演员表演。

一些女艺人,模仿阿国的舞姿,纵情载歌载舞,被称为“女歌舞伎”。

1629年,政府当局指责歌舞伎卖弄姿色,禁止其演出。

取而代之的是“若众歌舞伎”,由一些俊美少年组成舞蹈团,男扮女装表演。

后仍被政府当局以有伤风化的借口,再加禁止。

直到1652年,演员们把头发饰成武士发型,并将单纯的舞蹈表演,丰富为有说有唱的形式,歌舞伎才被允许公演。

在17世纪末的元禄时代,歌舞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几位专门编写歌舞伎脚本的名作家,如近松门左卫门、中村传七等。

此时的歌舞伎,按内容划分,有“文戏”和“武戏”两类。

“文戏”多以爱情为主,“武戏”则多以为父报仇、为君雪恨为重。

1700年左右,歌舞伎已形成了市川团十郎系、松本幸四郎系、中村歌右门系、尾上菊五郎系、片冈仁右卫门系、市川左团系六大派系。

歌舞伎的经典名作有《忠臣藏》、《镜狮子》等。

《忠臣藏》由木偶剧移植而来,根据一个为君复仇的真实故事改编写成,表现了善与恶、美与丑的冲突和较量。

《镜狮子》是一出舞剧,由“能乐”移植而来。

剧中,演员在前半场扮演温柔可爱的姑娘,舞姿优美妩媚;后半场则以象征性装扮表现传说中的狮子,舞蹈粗犷奔放,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无论在古代日本,还是在近现代日本,歌舞伎都成为日本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尽管歌舞伎具有浓郁的日本情调,但却与中国文化艺术有着不解之缘。

《日本书纪》记载:“百济人味摩之归化曰,学于吴(中国),得伎乐舞。

则安置樱井,而集少年,令习伎乐舞”。

693年由中国传入日本的《踏歌之技》,以及中国南北朝的《代面》、《踏摇娘》和唐代的《参军戏》,均对日本歌舞伎有深刻的影响。

歌舞伎的演奏乐器,也多由中国传去。

歌舞伎的有些演唱腔调,甚至颇象中国的昆曲。

歌舞伎著名传统剧目《双蝶道成寺》的故事情节,类似中国的《白蛇传》。

舞剧《镜狮子》中的狮子,是理想中的美好象征。

日本人传说这只狮子生活在中国山西五台山,那里风景优美,终年花开蝶舞。

对于日本歌舞伎深受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日本著名的歌舞伎大师市川猿之助曾感慨地说:“京剧和歌舞伎从古以来就有很深的姻缘。

”因而,当他1955年率歌舞伎团来华访问演出时,受到了中国文化艺术界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从某种特定意义上说,歌舞伎是中日文化艺术交流的一朵绚丽奇葩。

(责任编辑 崔新京)

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