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率的由来

合集下载

圆周率的由来和发展

圆周率的由来和发展

圆周率的由来和发展圆周率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常数,通常用希腊字母π表示。

它是指任意圆的周长与其直径的比值。

圆周率的发现和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

古代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数学家们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开始研究圆周率的性质。

在这些文明中,人们已经意识到了圆周率与圆的直径和周长之间的关系。

虽然他们并没有确切的数值,但已经发现了一些近似值。

例如,古代埃及人使用的近似值是3.16,而古代巴比伦人使用的近似值是3.125。

然而,真正精确计算圆周率的工作要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是最早研究圆周率的人之一。

他使用了一种称为“阿基米德方法”的几何方法,通过将一个圆形分割成许多小的三角形,逐渐逼近圆周率的值。

阿基米德成功地确定了圆周率的上下界,即3.1408和3.1428之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数学家加入到计算圆周率的研究中来。

古希腊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托勒密使用了阿基米德的方法,并计算出了圆周率的近似值3.1416。

但他并没有给出一个确定的数值,只是提供了一个近似值。

在十六世纪,数学家们开始使用无穷级数来计算圆周率。

这种方法是通过将圆的周长表示为一个无穷级数的形式来逼近圆周率的值。

数学家约翰·沃利斯、詹姆斯·格雷戈里和莱布尼茨等人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沃利斯提出的沃利斯公式是计算圆周率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将圆周率表示为一个无穷乘积的形式。

到了十八世纪,数学家们开始使用分数和连分数来计算圆周率。

法国数学家皮埃尔-西蒙·拉莫约瑟夫·德拉瓦尔使用连分数的方法,成功地计算出了圆周率的前几位小数。

他的工作为后来的数学家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中,计算圆周率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挑战。

早期的计算机使用数值方法进行计算,通过不断迭代和逼近来获得更精确的近似值。

到了20世纪,随着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人们可以使用更复杂的算法和方法来计算圆周率的值。

圆周率兀的由来简单明了

圆周率兀的由来简单明了

圆周率兀的由来简单明了
圆周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常数,它表示的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通常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

圆周率的小数部分是无限不循环的,因此被称为无理数。

圆周率的近似值早在古代就已知晓,如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用多边形逼近圆的周长,得到了3.14的近似值。

但是,圆周率的精确计算一直是数学界的难题。

直到18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和瑞士数学家伯努利独立地推导出了莱布尼茨-伯努利公式,这个公式通过无穷级数的形式给出了圆周率的精确计算方法。

后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数值计算方法不断提高计算精度,目前已经计算得到了数千亿位的圆周率。

2024年圆周率的历史

2024年圆周率的历史

圆周率的历史引言圆周率(π)是数学中最重要、最神秘的常数之一。

它代表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例,是一个无理数,其小数部分无限不循环。

自古以来,圆周率就吸引了无数数学家的关注,他们致力于计算它的精确值。

本文将介绍圆周率的历史,包括古代数学家的探索、计算方法的演变以及现代计算机的应用。

古代数学家的探索圆周率的探索始于古代文明。

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巴比伦人和古埃及人就已经开始研究圆的性质,并尝试计算圆周率的近似值。

古巴比伦人将圆周率估计为3.125,而古埃及人则将其估计为3.16。

然而,真正对圆周率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古希腊数学家。

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在公元前3世纪使用了一种基于多边形逼近的方法来计算圆周率。

他通过逐渐增加多边形的边数,逼近圆的形状,并计算多边形的周长,从而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

阿基米德计算出圆周率的范围在3.1408到3.1429之间。

中国古代数学家也对圆周率进行了研究。

在《周髀算经》中,中国古代数学家使用了一种称为“割圆术”的方法来计算圆周率的近似值。

这种方法基于将圆分割成若干等份,并计算每个等份的面积,从而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

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ZuChongzhi)在公元5世纪计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为3.1415926,这个值在当时是非常精确的。

计算方法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学家们不断改进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在古代,除了阿基米德的多边形逼近法和割圆术外,还有其他一些方法被提出。

例如,古希腊数学家卢卡斯(Lukas)使用了一种基于无穷级数的方法来计算圆周率,他提出了一个级数公式,通过逐项求和可以得到圆周率的近似值。

在中世纪,阿拉伯数学家也对圆周率进行了研究。

他们使用了一种称为“无穷级数法”的方法来计算圆周率。

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Al-Kashi)在15世纪计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为3.14159265358979,这个值在当时是非常精确的。

现代计算机的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圆周率π的来历

圆周率π的来历

圆周率π的来历在很久很久以前啊,人们就开始和圆打交道啦。

比如说,做个车轮子得是圆的,这样车子跑起来才稳当。

可是那时候人们就发现,这个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好像有着一种神秘的联系。

古代的数学家们就开始琢磨这个事儿啦。

在古希腊的时候,就有数学家对圆进行研究。

他们尝试着用各种方法去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然后做除法,想找出这个比值到底是多少。

不过那时候测量的工具和方法都比较简陋,得到的结果也不是很精确。

到了中国古代呢,也有很多聪明的学者在研究这个圆的奥秘。

祖冲之就是其中非常了不起的一位。

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很巧妙的方法去计算这个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他算出的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在当时可是相当精确的啦。

你想啊,那时候可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计算机,全靠人工计算,那得费多大的劲儿啊。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各地的数学家们都对圆周率着了迷。

为什么这个比值这么神奇呢?不管圆是大是小,这个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它就像是圆的一个神秘的密码,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探索。

后来啊,有了更先进的计算工具,人们就开始把圆周率计算得更加精确了。

现在已经算到小数点后好多好多位了。

可是这个圆周率就像是一个无底洞,永远也算不完。

它就像宇宙中的奥秘一样,无尽头。

圆周率在我们的生活里也到处都能用到呢。

比如说在建筑设计里,如果要设计一个圆形的建筑,就得用到圆周率来计算周长、面积啥的。

在科学研究里,很多涉及到圆形或者球体的计算,都离不开圆周率。

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像是人类探索未知的一个标志。

从古代数学家们艰难的测量和计算,到现在超级计算机不断地把它的数值精确再精确,这中间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和心血。

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和现在的数学家们,也连接着人类不断追求真理的梦想。

简要概括圆周率的由来和意义

简要概括圆周率的由来和意义

1、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

2、在秦汉以前,通常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

3、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到最后还是没有统一到底是多少。

4、到了三国的时候,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

5、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和反复的演算终于得出了现在的圆周率。

6、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一个常数,通常称为圆周率。

7、通常用希腊字母π 来表示。

8、1706年,英国人琼斯首次创用π 代表圆周率。

9、他的符号并未立刻被采用,经过欧拉予以提倡,才渐渐的推广开来。

10、在古代,实际上长期使用π=3这个数值,巴比伦、印度、中国都是这样的,到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周髀算经》里已有周三径一的记载。

11、东汉的数学家又将π值改为3.16。

12、直正使圆周率计算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首先应归功于阿基米德。

13、他专门写了一篇论文《圆的度量》,用几何方法证明了圆周率与圆直径之比小于22/7而大于223/71 。

14、这是第一次在科学中创用上、下界来确定近似值。

圆周率的由来演讲稿

圆周率的由来演讲稿

圆周率的由来演讲稿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圆周率的由来。

圆周率,又称π,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常数,它是指任意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通常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其值约为3.14159。

那么,圆周率的由来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

圆周率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埃及和巴比伦,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研究圆的性质,并且发现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常数。

然而,最早确切计算圆周率的是古希腊的数学家阿基米德,他使用了多边形的逼近方法,通过不断增加多边形的边数,逼近出了圆周率的值,并得出了22/7这个近似值。

这种方法被称为阿基米德逼近法,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

随着数学的发展,人们对圆周率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在17世纪,莱布尼兹和牛顿发明了微积分,为圆周率的计算提供了新的方法。

在19世纪,勒让德证明了圆周率是无理数,也就是说,它不能被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值。

这一发现极大地推动了数学理论的发展,也使得圆周率的神秘色彩更加浓厚。

除了数学上的研究,圆周率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工程领域,圆周率常常出现在圆柱体、圆锥体等几何图形的计算中。

在物理学中,圆周率也出现在许多物理公式中,如牛顿第二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

甚至在现代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科学中,圆周率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的来说,圆周率作为一个数学常数,其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了数学家们的不懈努力和探索,才得以完整地被定义和计算。

它不仅在数学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的神秘性和重要性使得人们对它的研究永远不会停止。

让我们一起致敬那些为圆周率研究做出贡献的数学家们,同时也期待着圆周率在未来的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谢谢大家!。

圆周率符号兀的来历

圆周率符号兀的来历

圆周率符号“π”的历史与应用
圆周率符号“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数学的发展。

这个符号被广泛使用,代表一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即圆周率。

在古代,人们已经开始使用圆周率来计算圆的面积和周长。

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

他使用了一个近似值,即圆周率约为3.14。

这个值被认为是一个合理的近似值,用于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问题。

在中国,数学家刘徽在公元263年左右首次计算出了圆周率的近似值,并且将其记录在他的著作《九章算术》中。

他使用了一个名为“徽率”的近似值,即圆周率约为3.14。

这个值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成就之一。

在欧洲,数学家欧拉在18世纪首次使用了圆周率符号“π”。

他发现这个符号可以表示一个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

在他的著作中,他使用了这个符号来代表圆周率,并且推广了它的使用。

在现代数学中,圆周率符号“π”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数学常数,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

它是一个无理数,无法被一个整数或分数表示。

然而,它的值已经被计算到小数点后数百万位,并且被用于各种高精度的计算和科学研究中。

总之,圆周率符号“π”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数学的发展。

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数学和科学领域,并且已经成为了现代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符号。

关于圆周率的历史资料

关于圆周率的历史资料

关于圆周率的历史资料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一个常数,人们称之为圆周率。

通常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

1706年,英国人琼斯首次创用π代表圆周率。

他的符号并未立刻被采用,以后,欧拉予以提倡,才逐步推广开来。

现在π已成为圆周率的专用符号,π的研究,在一定水准上反映这个地区或时代的数学水平,它的历史是饶有趣味的。

在古代,实际上长期使用π=3这个数值,巴比伦、印度、中国都是如此。

到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周髀算经》里已有周三径一的记载。

东汉的数学家又将π值改为(约为3.16)。

直正使圆周率计算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首先应归功于阿基米德。

他专门写了一篇论文《圆的度量》,用几何方法证明了圆周率与圆直径之比小于22/7而大于223/71 。

这是第一次在科学中创用上、下界来确定近似值。

第一次用准确方法计算π值的,是魏晋时期的刘徽,在公元263年,他首创了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来逼近圆面积的方法,算得π值为3.14。

我国称这种方法为割圆术。

直到1200年后,西方人才找到了类似的方法。

后人为纪念刘徽的贡献,将3.14称为徽率。

公元460年,南朝的祖冲之利用刘徽的割圆术,把π值算到小点后第七位3.1415926,这个具有七位小数的圆周率在当时是世界首次。

祖冲之还找到了两个分数:22/7 和355/113 ,用分数来代替π,极大地简化了计算,这种思想比西方也早一千多年。

祖冲之的圆周率,保持了一千多年的世界记录。

终于在1596年,由荷兰数学家卢道夫打破了。

他把π值推到小数点后第15位小数,最后推到第35位。

为了纪念他这项成就,人们在他1610年去世后的墓碑上,刻上: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这个数,从此也把它称为卢道夫数。

之后,西方数学家计算π的工作,有了飞速的进展。

1948年1月,费格森与雷思奇合作,算出808位小数的π值。

电子计算机问世后,π的人工计算宣告结束。

20世纪50年代,人们借助计算机算得了10万位小数的π,70年代又突破这个记录,算到了150万位。

《圆周率的由来》课件

《圆周率的由来》课件
《圆周率的由来》PPT课 件
欢迎大家来到本节课的《圆周率的由来》PPT课件。今天我们将探索圆周率 的起源、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其在现代科学中的应用。
什么是圆周率
圆周率的符号和数字
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表示, 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 开始几位是3.14159...
圆周率的定义和性质
圆周率是一个圆的周长与 直径之间的比值,它具有 传递性、对称性和无理数 性质。
随着计算力和数值算法的不 断提高,我们有望进一步认 识和应用圆周率的奥秘。
圆周率的无理数性质
圆周率无法用两个整数的 比值表示,它的小数部分 是无限不循环的。
历史源起
1
古代世界的计算
古代人们开始探索圆周率,并使用近似值进行计算,如古代埃及人和古希腊人的计算 方法。
2
圆周率的定义演进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中,圆周率的定义经历了不同的演进,从近似值到准确定义。
3
古代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古代人们使用几何和代数方法计算圆周率,如阿基米德的多边形逼近法。
现代计算方法
最近公认的最接近圆周率的二十位小数 数字计算机的发明和数值计算方法的兴起 使用计算机计算圆周率的算法
有趣的应用
圆周率与随机性
圆周率的小数部分被广泛用于 生成随机数,激发了各种 创意,如玩具和游戏,让人们 更好地理解它。
圆周率在现代科学中的 应用
圆周率在物理、工程、天文学 等领域的计算和模拟中扮演着 重要角色。
结论和发展
圆周率的现状和未 来
圆周率的计算和研究仍在不 断进行,目前已经计算到了 数千万位小数。
圆周率的重要性和 意义
圆周率作为数学常数对科学 和技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 响,它是数学世界的一颗明 星。
圆周率的发展前景

圆周率π的计算及简单应用

圆周率π的计算及简单应用

圆周率π的计算及简单应用一、π的来历π即圆周率,定义为: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一个常数。

通常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

英国人琼斯在1706年首次创用π代表圆周率。

但是,他的符号并未立刻被采用,后来,欧拉予以提倡,才渐渐被推广开来。

此后π才成为圆周率的专用符号。

π的历史是饶有趣味的。

对π的研究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地区和时代的数学水平,。

实际上,在古代长期使用π=3这个数值,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都是如此。

直到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周髀算经》里已有周三径一的记载。

后来东汉的数学家又将π值改为约为3.16。

然而直正使圆周率的计算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应归功于阿基米德。

他用几何方法证明了圆周率与圆直径之比小于22/7而大于223/71,为此专门写了一篇论文《圆的度量》,同时这也是第一次在科学中创用上、下界来确定近似值。

但是第一次用正确方法计算π值的,是中国魏晋时期的刘徽,在公元263年,他首创了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来逼近圆面积的方法即穷竭法,算得π值约为 3.14。

在我国称这种方法为割圆术。

直到1200年后,西方人才找到了类似的方法。

后人为纪念刘徽的贡献,也将圆周率称为徽率。

公元460年,南朝的祖冲之利用刘徽的割圆术,把π值算到小点后第七位即3.1415926,这个具有七位小数的圆周率在当时是世界首次。

同时,祖冲之还找到了两个分数,分别是22/7和355/113。

用分数来代替π,极大地简化了计算,这种思想比西方也早一千多年。

由中国南朝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保持了一千多年的世界记录。

直到在1596年,才由荷兰数学家卢道夫打破了。

他把π值推到小数点后第15位小数,后来又推到了第35位。

人们在他1610年去世后,为了纪念他的这项成就,为此在他的墓碑上刻上: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这个数,从此也把它称为"卢道夫数"。

之后,随着数学的发展,尤其是微积分的发现,西方数学家计算π的工作,有了飞速的进展。

圆周率的来历故事

圆周率的来历故事

圆周率的来历故事
圆周率的来历故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年左右的中国。

当时,古代数学家刘徽和祖冲之等人开始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现,无论圆的大小如何,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例都是相等的。

这个比例被称为“圆周率”。

在后来的几百年里,圆周率的计算逐渐被完善。

古代印度和伊斯兰学者也开始研究圆周率,并发明了各种方法来计算它的值。

在欧洲,圆周率的研究一直持续到十世纪。

当时,一位名叫格里高利的数学家使用了一个近似值来计算圆周率,这个值被称为“格里高利公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圆周率的计算也变得越来越精确。

今天,计算机技术已经使得我们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计算出圆周率的准确值,这对于很多领域的研究和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1 -。

圆周率的由来圆周率(Pi)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一般用希腊字母π

圆周率的由来圆周率(Pi)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一般用希腊字母π

圆周率的由来圆周率(Pi)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一般用希腊字母π表示,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中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

π也等于圆形之面积与半径平方之比。

是精确计算圆周长、圆面积、球体积等几何形状的关键值。

在分析学里,π可以严格地定义为满足sin x = 0的最小正实数x。

圆周率用字母(读作pài)表示,是一个常数(约等于3.141592654),是代表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它是一个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

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3.14代表圆周率去进行近似计算。

而用十位小数3.141592654便足以应付一般计算。

即使是工程师或物理学家要进行较精密的计算,充其量也只需取值至小数点后几百个位。

这个符号,亦是希腊语περιφρεια (表示周边,地域,圆周等意思)的首字母。

1706年英国数学家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 ,1675-1749)最先使用“π”来表示圆周率。

1736年,瑞士大数学家欧拉也开始用表示圆周率。

从此,便成了圆周率的代名词。

要注意不可把和其大写Π混用,后者是指连乘的意思。

公式编辑圆周率()一般定义为一个圆形的周长()与直径()之比:。

由相似图形的性质可知,对于任何圆形,的值都是一样。

这样就定义出常数。

第二个做法是,以圆形半径为边长作一正方形,然後把圆形面积和此正方形面积的比例订为,即圆形之面积与半径平方之比。

定义圆周率不一定要用到几何概念,比如,我们可以定义为满足的最小正实数。

这里的正弦函数定义为幂级数历史发展:实验时期一块古巴比伦石匾(约产于公元前1900年至1600年)清楚地记载了圆周率= 25/8 = 3.125。

[4] 同一时期的古埃及文物,莱因德数学纸草书(Rhind Mathematical Papyrus)也表明圆周率等于分数16/9的平方,约等于3.1605。

[4] 埃及人似乎在更早的时候就知道圆周率了。

英国作家John Taylor (1781–1864) 在其名著《金字塔》(《The Great Pyramid: Why was it built, and who built it?》)中指出,造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胡夫金字塔和圆周率有关。

圆周率的来历简单介绍100字

圆周率的来历简单介绍100字

圆周率的来历简单介绍100字
圆周率的由来是经过很多人进行尝试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而来,在秦汉以前,通常以“径一周三”作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

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

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和反复的演算终于得出了现在的圆周率。

圆周率(Pi)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一般用希腊字母π表示,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中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

π也等于圆形之面积与半径平方之比,是精确计算圆周长、圆面积、球体积等几何形状的关键值。

在分析学里,π可以严格地定义为满足sinx=0的最小正实数x。

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读作pài)表示,是一个常数(约等于3.141592653),是代表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它是一个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

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3.14代表圆周率去进行近似计算。

而用十位小数3.141592653便足以应付一般计算。

即使是工程师或物理学家要进行较精密的计算,充其量也只需取值至小数点后几。

圆周率历史发展简介

圆周率历史发展简介

圆周率历史发展简介以《圆周率历史发展简介》为标题,本文将介绍圆周率的历史发展,旨在使读者了解圆周率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历史背景。

首先,圆周率是指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

它是物理和数学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数值之一,其缩写为π,符号是波兰数学家施瓦茨布朗尼(1748-1827)在1706年发明的。

它被用于描述圆形和椭圆形的曲线,也被用于研究圆周运动的问题。

在古埃及时期,人们就开始使用π了。

在17世纪,瑞士数学家约瑟夫拉马努里(1588-1648)给出了π。

他计算出π的值为3.14,这一数字被称为“拉马努里常数”。

在18世纪,巴西数学家约翰平克(1736-1810)把它改成了3.14159,这是他现在常用的数字。

在19世纪,美国数学家萨拉米英格雷(1793-1876)发现,π的值可以被无限逼近,但他也发现,它无法被解析地表示成有限的数字。

之后,英格雷和英国数学家伊恩卡诺(1873-1941)发现,通过计算π的分数和小数位数,可以得出π的准确值。

卡诺还发明了计算π的新方法,把它称为“Monte Carlo”,因为他在Monte Carlo游戏中发现了这个方法。

20世纪以来,有许多科学家和数学家也继续研究π,计算它的更多小数位。

他们采用了更新的计算机和计算技术,计算出了π的更多小数位。

不仅如此,如今科学家和数学家们也在研究不同的π应用,以帮助解决重大的数学问题。

今天,圆周率仍然是科学界最重要的数字之一,它已成为几何学和数学研究的基础。

它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

此外,圆周率还是计算旋转物体的运动,研究电力和磁场的基础,也是计算平面和空间几何图形的基础。

此外,圆周率可用于计算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统计学等科学领域。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求圆周率的无限表示,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究其原因,圆周率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数字本身,还因其应用范围的广泛性而受到了广大科学家的关注,因此,它可以说是计算机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数字之一。

圆周率的历史

圆周率的历史

圆周率的历史圆周率,一般以π来表示,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它定义为圆形之周长与直径之比;它也等于圆形之面积与半径平方之比;是精确计算圆周长、圆面积、球体积等几何形状的关键值;圆周率是一个常数约等于,是代表圆周长和直径的比例;它是一个无理数,即是一个;圆周率在生产实践中应用非常广泛,在科学不很发达的古代,计算圆周率是一件相当复杂和困难的工作;因此,圆周率的理论和计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数学水平;圆周率π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个与圆的大小无关的一个常数,人们称之为圆周率;巴比伦人最早发现了圆周率;1600年,英国威廉奥托兰特首先使用π表示圆周率,因为π是希腊之“圆周”的第一个字母;1706年,英国的琼斯首先使用π;1737年,欧拉在其着作中使用,后来被数学家广泛接受,一直沿用至今;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常数,一位德国数学家评论道:“历史上一个国家所算得的圆周率的准确程度,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国家当时数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古今中外很多数学家都孜孜不倦地寻求过值的计算方法;从埃及到巴比伦到中国一直都在对圆周率的精确值做出研究;早期的测算中人们使用了很粗糙方法;古埃及、古希腊人曾用谷粒摆在圆形上,以数粒数与方形对比的方法取得数值;或用匀重木板锯成圆形和方形以秤量对比取值……由此,得到圆周率的稍好些的值;在我国东、西汉之交,新朝王莽令刘歆制造量的容器--律嘉量斛;刘歆在制造标准容器的过程中就需要用到圆周率的值;他得到一些关于圆周率的并不划一的近似值,分别为3.1547,3.1992,3.1498,3.2031,比径一周三的古率已有所进步;人类的这种探索的结果,当主要估计圆田面积时,对生产没有太大影响,但以此来制造器皿或其它计算就不合适了;转图为汉莽新嘉量铭文公元前200年间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首先从理论上给出π值的正确求法;他专门写了一篇论文圆的度量用圆外切与内接多边形的周长以大小两个方向上同时逐步逼近圆的周长,巧妙地求得π;这是第一次在科学中创用上下界来确定近似值,公元前150年左右,另一位古希腊数学家托勒密用弦表法以1的圆心角所对弦长乘以360再除以圆的直径给出了π的近似值3.1416;公元200年间,我国数学家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中独立发现了用几何方法求圆周率的方法,称之为“割圆术”; 刘徽由正六边形开始,不断倍增正多边形的边数;正六边形正十二边形正二十四边形正四十八边形边数越多越接近圆,最后刘徽求得π≈ 3.1416;刘薇与阿基米德的方法有所不同,他只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入手,也是不断将边数加倍,只是刘薇用正多边形的面积逼近圆的面积;刘薇认为:“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包含有朴素的极限思想;公元460年,南朝的祖冲之利用刘薇的割圆术,把值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3.1415926;这个具有七位小数的圆周率当时是世界首次,祖冲之还找到了两个分数22、7和355、113;用分数来代替π,极大地简化了计算,这种思想比西方早一千年;可见当时的中国数学家对圆周率的值作了比较的精确计算为中国日后的数学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579年法国韦达发现了关系式,首次摆脱了几何学的陈旧方法,寻求到了π的解析表达式;1650年瓦里斯把π表示成无穷乘积,无穷连分数,无穷级数等各种值表达式纷纷出现,值计算精度也迅速增加;稍后,莱布尼茨发现接着欧拉证明了这些公式的计算量都很大;尽管形式非常简单,π值的计算方法的最大突破是找到了它的反正切函数表达式;1706年英国数学家麦欣首先发现了其计算速度远远超过方典算法;某个古代文牍员以不同长度的半径画了一些圆,他取了每个圆的直径将半径加倍只是为了好玩;他决定以每个圆的直径为单位长度在圆周上丈量;令人惊奇的是,不管圆的大小如何,圆周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由于π与圆的特殊关系,故数学家设计用来计算出圆的面积和周长的新方法;对于计算各种数量,例如体积,面积,周长以及任何与圆,圆柱,圆锥,球有关的数量;是必要的且只要π=3.14;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圆周率π的计算开始借助于电子计算机,从而出现了新的突破;目前有人宣称已经把π计算到了亿位甚至十亿位以上的有效数字;在科学领域计算中,圆周率一般要求10位数值已够用;如用它计算地球的周长,误差只以厘米计;更精密的计算最多需要的30位数值;因此,人们孜孜以求圆周率的多位数值已非实际需要;现在计算的几百万位小数多是为了验证计算公式的效能和计算机将依靠来检验它们的能力,并测试它们的准确度和速率;当然也有打破原记录的心情驱使,世界记录毕竟是人类向往的目标之一;人们试图从统计上获悉的各位数字式否有某种规律;竞争还在继续,正如有人所说,数学家探索中的进程也像这个数一样:永不循环,无止无休;在进行计算的同时,数学家们对圆周率的理论性质进行了研究;1761年,数学家兰伯特证明了π是一个无理数,即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不能表示成任何两个整数之比;1794年,法国数学家勒让德又证明π是无理数,1882年,德国数学家林德曼证明了圆周率是一个超越数,即它不是任何一个整系数代数多项式方程的根;林德曼也因此间接解决了困惑人们两千多年的化圆为方问题,说明了该问题尺规作图的不可能性;还有人对与其它数字的联系进行研究;如1929年,苏联数学家格尔丰德证明了π是超越数;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应用不再局限于求圆的面积和周长;椭圆,萁舌线,旋轮线等面积公式中也都出现了π值;此外,一些函数的定义,积分的计算,指数的构成等都要用到π;例如,1777年,法国数学家蒲丰研究投针问题,将一根长为l的的针任意投到画有间距为aa>l的平行线的平面上 ,他得到得结论是:该针与任一平行线相交的概率是p=2l/aπ,圆周率与随机现象产生了密切联系即π在概率中也有作用;在数学中还有一个重要公式π=4log1-i/1+i^i/2将圆周率与虚数单位i联系起来;1740年,欧拉进一步得到关系式e^iπ+1=0,将数学中5个重要的数学最重要的两个运算符号统一在一个公式中,令人拍案叫绝在数论中,法国人沙特尔1904年得到一个定理:任一写下两个整数,则它们互素的概率是6、π,一个简单的圆周率π几乎无所不在;为什么数学家们还象登山运动员那样,奋力向上攀登,一直求下去而不是停止对π的探索呢为什么其小数值有如此的魅力呢这其中大概免不了有人类的好奇心与领先于人的心态作怪,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它原因;1、它现在可以被人们用来测试或检验超级计算机的各项性能,特别是运算速度与计算过程的稳定性;2、计算的方法和思路可以引发新的概念和思想;π的故事讲述的是人类的胜利,而不是机器的胜利;3、还有一个关于π的计算的问题是:我们能否无限地继续算下去4、作为一个无穷数列,数学家感兴趣的把π展开到上亿位,能够提供充足的数据来验证人们所提出的某些理论问题,可以发现许多迷人的性质;如,在π的十进展开中,10个数字,哪些比较稀,哪些比较密π的数字展开中某些数字出现的频率会比另一些高吗或许它们并非完全随意这样的想法并非是无聊之举;只有那些思想敏锐的人才会问这种貌似简单,许多人司空见惯但却不屑发问的问题;如果继续下去,看来各种类型的数字列组合可能都会出现;背诵圆周率能够锻炼人的记忆力,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年轻时就能背诵圆周率锻炼记忆力;晚年时仍能轻松地背出圆周率的100位数值;可见圆周率π不仅与我们身边的数学紧密相连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俗话说得好,“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圆周率π就好比这个“理”;有了圆周率π不仅解决了困惑众多数学家的三大着名几何问题之一的化圆为方的不可能性更为后续的数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圆周率π的由来

圆周率π的由来

圆周率π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它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与圆的大小无关的常数。

在数学中,π通常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

1600年,英国的威廉·奥托兰特首先使用π表示圆周率,因为π是希腊文“圆周”的第一个字母,而希腊文“直径”的第一个字母是δ,当δ=1时,圆周率为π。

1706年,英国的琼斯首先改用π表示圆周率,后来被数学家广泛接受,一直沿用至今。

在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和反复的演算,得出了现在的圆周率。

他的计算方法后来失传了,但他的贡献对圆周率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常数,历史上一个国家所算得的圆周率的准确程度,可以做为衡量这个国家当时数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古今中外很多数学家都孜孜不倦地寻求过π值的计算方法。

例如,公元前200年间,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首先从理论上给出π值的正确求法。

他用圆外切与内接多边形的周长从大、小两个方向上同时逐步逼近圆的周长,巧妙地求得π。

公元200年间,我国数学家刘徽提供了求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体现了极限观点。

他只取“内接”不取“外切”,利用圆面积不等式推出结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后,祖冲之在圆周率的计算上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求得“约率”和“密率”(又称祖率)得到3.1415926<
π<3.1415927。

圆周率的由来

圆周率的由来

圆周率的由来在公元前3世纪初古希腊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提到圆周率是常数。

约公元前2世纪中国古算书《周髀算经》中有“径一而周三”的记载,也认为圆周率是常数。

在公元前3世纪第一个用科学方法寻求圆周率数值的人是阿基米德,他在《圆的度量》中用圆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的周长确定圆周率的上下界,从正六边形开始,逐次加倍计算到正96边形得到3+10/71﹤∏﹤3+1/7,开创了圆周率计算的几何方法,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值。

在263年中国数学家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时只用圆内接多边形就求得∏的近似值,也得出精确到两位小数的∏值,他的方法被后人称为割圆术,他用割圆术一直算到圆内接正192边形。

南北朝时代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值,给出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

阿拉伯数学家卡西在15世纪初求得圆周率17位精确小数值,打破祖冲之保持的近千年的纪录。

德国数学家柯伦于1596年将∏值算到20位小数值,后投入毕生精力,于1610年算到小数后35位,该数值用他的名字称为鲁道夫数。

无穷成绩式、无穷连分数、无穷级数等各种∏值表达式纷纷出现,∏值计算精度也迅速增加。

1706年英国数学家梅钦计算∏值突破100位小数大关。

1873年另一位英国数学家尚克斯将∏值计算到小数点后707位,可惜他的结果从528位起是错的。

到1948年英国的弗格森和美国的伦奇共同发表了∏的808位小数值,成为人工计算圆周率值的最高纪录。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值计算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949年美国马里兰州阿伯丁的军队弹道研究实验室首次用计算机计算∏值,一下子就算到2037位小数,突破了千位数,198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用巨型计算机计算出∏值小数后4.8亿位数,后又继续算到小数点后10.1亿位数,创下新的纪录。

至今最新记录是小数点后12411亿位。

数理系10.8周晓敏。

圆周率起源

圆周率起源

圆周率起源圆周率,被称为“最神秘的数字”,它出现于天文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被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

它也被用来衡量一个圆的圆周长,因此被用来代表围绕一个圆而行走的距离。

圆周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几何家,而它已经被改进了数千年,以及人们得出不同的算法和方法,以最精确的方式计算它。

圆周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文明的几何家,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欧几里得。

他的几何学书籍《几何元》于公元前300年出版,其中提出了几何学中使用圆周率的最重要的概念,即对任意圆都有一个与圆心距离为半径的圆周。

他也提出了欧几里得定理,即任意圆心既可以用一个正多项式表示,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正多项式表示。

这一定理显然建立在圆周率的基础上,没有圆周率的定义,欧几里得定理也不可能成立。

尽管欧几里得定理为几何学服务,但它对于计算圆周率的直接影响是有限的,因为它没有提供圆周率的任何直接表达式。

这一点要感谢笛卡尔,他在17世纪早期提出一种叫做“笛卡尔公式”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用来计算圆周率。

笛卡尔公式的精度要比欧几里得定理低得多,但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让我们有了一种基本的方法,可以用来计算圆周率。

十八世纪以后,也就是科学家和数学家开始研究印度素数及其圆周率的时期,研究者们提出了若干算法,用于计算圆周率的准确度受到了显著的改进。

例如,拉格朗兹算法,拉斯维加斯算法,斐波那契算法,费马算法,马尔可夫罗兰算法等等,都可以用来计算圆周率。

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有了更强大的计算能力,用来计算圆周率。

现在,科学家们算出的最高精度圆周率已经达到了数十亿位,足以满足大多数科学和工程领域的需求。

因此,圆周率是几何学的重要概念,它也被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以及人们所拥有的计算机科学,有了更强大的计算能力,人们可以以更精确的方式计算出这个神秘的数字。

自古希腊几何家开始发现圆周率以来,它已经经过了数千年的改进,而今已成为技术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

yuanzhou

yuanzhou

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一个常数,人们称之为圆周率。

通常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

1706年,英国人琼斯首次创用π代表圆周率。

他的符号幵未立刻被采用,以后,欧拉予以提倡,才渐渐推广开来。

现在π已成为圆周率的专用符号,π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地区或时代的数学水平,它的历史是饶有趣味的。

在古代,实际上长期使用π=3这个数值,巴比伦、印度、中国都是如此。

到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周髀算经》里已有周三径一的记载。

东汉的数学家又将π值改为(约为3.16)。

直正使圆周率计算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首先应归功于阿基米德。

他专门写了一篇论文《圆的度量》,用几何方法证明了圆周率与圆直径之比小于22/7而大于223/71 。

这是第一次在科学中创用上、下界来确定近似值。

第一次用正确方法计算π值的,是魏晋时期的刘徽,在公元263年,他首创了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来逼近圆面积的方法,算得π值为3.14。

我国称这种方法为割圆术。

直到1200年后,西方人才找到了类似的方法。

后人为纪念刘徽的贡献,将3.14称为徽率。

公元460年,南朝的祖冲之利用刘徽的割圆术,把π值算到小点后第七位3.1415926,这个具有七位小数的圆周率在当时是世界首次。

祖冲之还找到了两个分数:22/7 和355/113 ,用分数来代替π,极大地简化了计算,这种思想比西方也早一千多年。

祖冲之的圆周率,保持了一千多年的世界记彔。

终于在1596年,由荷兰数学家卢道夫打破了。

他把π值推到小数点后第15位小数,最后推到第35位。

为了纪念他这项成就,人们在他1610年去世后的墓碑上,刻上: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这个数,从此也把它称为"卢道夫数"。

圆周率的最新计算纪录新世界纪录圆周率的最新计算纪录由两位日本人Daisuke Takahashi和Yasumasa Kanada所创造。

他们在日本东京大学的IT中心,以Gauss-Legendre算法编写程序,利用一台每秒可执行一万亿次浮点运算的超级计算机,从日本时间1999年9月18日19:00:52起,计算了37小时21分04秒,得到了圆周率的206,158,430,208(3*236)位十进制精度,之后和他们于1999年6月27日以Borwein四次迭代式计算了46小时得到的结果相比,发现最后45位小数有差异,因此他们取小数点后206,158,430,000位的p值为本次计算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周率发展历史
198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研究人员用克雷-2型和IBMVF型巨型电子计算机计算 出π值小数点后4.8亿位数, 后又继续算到小数点后10.1 亿位数
1949年美国马里兰州阿伯
丁的军队弹道研究实验室 首次用计算机(ENIAC) 计算π值,一下子就算到 2037位小数,突破了千位 数。
2010年1月7日——法
国一工程师将圆周率 算到小数点后27000亿 位。
圆周率发展历史
2011年10月16日,日本长 野县饭田市公司职员近藤 茂利用家中电脑将圆周率 计算到小数点后10万亿位
2010年8月30日——日本 计算机奇才近藤茂利用 家用计算机和云计算相 结合,计算出圆周率到 小数点后5万亿位。
老师在讲什么?
有小哥俩来到一所学校,这里正在教“圆周率”,老师在朗 读:“山后面一只狮子一壶酒,两个小刘在跳舞。 小哥俩开始觉得很奇怪,后来突然理解力,高兴地笑起来。
圆周率的定义
圆周率(π)是一个常数(约等3.141592654), 是代表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它也等于圆形之 面积与半径平方之比。是精确计算圆周长、圆 面积、球体积等几何形状的关键值。它是一个 无理数,即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但在日常 生活中,通常都用3.14来代表圆周率去进行计 算,即使是工程师或物理学家要进行较精密的 计算,也只取值至小数点后约20位。
阿拉伯数学家卡西在15 世纪初求得圆周率17位 精确小数值
圆周率发展历史
1706年英国数学家梅钦 计算π值突破100位小数
德国数学家柯伦1596年将π值算 到20位小数值,后投入毕生精力, 于1610年算到小数后35位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948年英国的弗格森和 美国的伦奇共同发表了 π的808位小数值,成为 人工计算圆周率值的最 高纪录
为什么用π来表示圆周率?
π(读作“派”)是第十六个希腊字母,本来它是和 圆周率没有关系的,但大数学家欧拉在一七三 六年开始,在书信和论文中都用π来代表圆周率。 既然他是大数学家,所以人们也有样学样地用π 来表示圆周率了。
圆周率发展历史
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 (263年)π≈根号10
祖冲之(南北朝)进一步得出精 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π值(约5世纪 下半叶),给出不足近似值 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 还得到两个近似分数值,密率 355/113和约率2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