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什么是文学?》解读课件
文学课件ppt
小说背景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行为和心理,探讨人物与情节之间的联系,理解人物在小说中的意义和作用。
人物塑造
分析小说的情节线索、转折点和结局,理解情节的组织和安排,探究情节与主题之间的关系。
情节结构
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探究语言对主题的传达和表现。
语言风格
分析散文中的情感抒发、感悟和思考,理解作者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境界。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RESUME
03
文学流派与思潮
总结词
重视理性、崇尚自然、强调秩序和规范
详细描述
古典主义文学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强调理性、规范和秩序,追求完美的形式和结构。它推崇古希腊和罗马文化,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情节的紧凑性。代表作品有法国作家莫里哀的《伪君子》等。
总结词
反映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疾苦、追求真实和客观
详细描述
现实主义文学是19世纪中叶的文学潮流,强调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和客观描写。它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和生活状态,力求揭示社会现实的真相。代表作品有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等。
总结词
突破传统、追求创新、关注个体内心世界
详细描述
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于20世纪初,强调对传统的突破和创新,关注个体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运用非线性叙事、意识流等手法,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代表作品有美国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等。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象征和比喻,理解意象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探究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诗歌意象
分析诗歌的音韵、节奏和韵律,理解诗歌的音乐性和美感,探究诗歌的情感和氛围。
第三讲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鲍德里亚
现在“一切事物都趋于审美化“。 “世界上所有的工业机构都要求具备一种 审美的维度;世界上一切琐屑的事物都在 审美化过程中转变“。 “当一切都成为审美的时候也就无所谓美 丑“。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
王尔德1881年横渡大西洋来到北美所宣 扬的就是这一套生活艺术化的“宗教“, 其中包括人体、服装、室内装修、城市环 境等等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现在“一切事物都趋于审美化“。 “世界上所有的工业机构都要求具备一种 审美的维度;世界上一切琐屑的事物都在 审美化过程中转变“。 “当一切都成为审美的时候也就无所谓美 丑“。
消费时代文学的存在方式
广告、歌词、短信和影视作品对传统文 学形成的冲击。
第二节 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ideology)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指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 术、宗教等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 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两 个基本层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制约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 作用于经济基础。
文学与经济基础
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文学 要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等中介环节 发生直接联系。经济基础通过政治等中介 环节对文学发生支配性的作用,文学通过 政治等中介环节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中
感谢
汪国真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3、纯文学与杂文学之分
文学的文化含义和文学的审美含义之别也正是 杂文学和纯文学之别。
文学性
文学概论讲义
文学概论讲义一、引言文学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研究文学,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的思想、价值观和情感表达方式。
本讲义将介绍文学概论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主要流派,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文学的本质和研究方向。
二、文学的定义和特点1. 文学的定义:文学是用语言艺术地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各种文学体裁。
2. 文学的特点:文学作品具有艺术性、虚构性、言语性和综合性等特征。
它既能反映现实生活,又能超越现实,给人以审美享受和思考。
三、文学的研究方法1. 文学批评: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揭示其艺术特点和意义。
包括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新批评等不同的批评方法。
2. 文学史研究: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历史发展和变迁进行研究,探讨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
3.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探讨文学创作和阅读的理论问题。
包括传统文艺理论、西方文学理论等。
四、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1. 古希腊悲剧:以奥斯卡·王尔德的《玛丽安·埃文斯》为例,探讨古希腊悲剧的起源、特点和影响。
2. 文艺复兴: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为例,介绍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思潮和代表作品。
3. 浪漫主义:以雨果的《悲惨世界》为例,阐述浪漫主义的核心理念和艺术表现形式。
4. 现代主义:以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为例,分析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和意义。
5. 后现代主义:以托马斯·品钦的《重建》为例,探讨后现代主义对传统文学观念的颠覆和重构。
五、文学与社会文学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类命运。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
六、文学的价值和意义1. 文学的审美价值: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式的处理,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审美愉悦。
2. 文学的思想价值:文学作品通过情节、人物和语言的塑造,传递作者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
3. 文学的文化价值: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符号,反映着某个时代、某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
2023高中三年级语文 上册 文学常识 课件
2023高中三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课件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
了解文学常识对于我们的语文学习和修养提升至关重要。
本课件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文学常识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一、文学的定义文学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工具,通过形象的叙述和艺术的表达方式,再现人类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的艺术类型。
二、文学的分类1.散文:以平实的语言文字表达,包括散文随笔、散文小品等。
2.诗歌:以韵律和节奏表达,包括古体诗和现代诗等。
3.小说:以故事情节为主线,通过人物形象塑造和社会生活描写来反映现实社会。
4.戏剧:通过舞台上的表演来展现人物形象和情节。
三、文学的特点1.艺术性:文学是一种艺术创作,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形象的描绘。
2.虚构性:文学作品通常是作者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取材于虚构世界。
3.言之有物:文学作品通过形象和具体的描写手法,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4.深入人心:文学作品能够触动人的内心,引起读者共鸣。
四、文学的价值1.审美价值:文学作品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审美的愉悦。
2.思想启迪:文学作品通过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启发人们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3.情感交流:文学作品通常以人类的情感为中心,通过作品与读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共鸣。
4.价值引领: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
五、经典文学作品1.《红楼梦》:曹雪芹的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2.《西游记》:吴承恩的作品,是一部名闻遐迩的神魔小说。
3.《水浒传》:施耐庵的作品,塑造了众多英雄人物形象。
4.《李自成》:郭沫若的作品,以李自成的英雄事迹为主线,展现了民族英雄的形象。
六、总结通过本课件的学习,我们对文学的定义、分类、特点和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大家能够进一步培养自己的文学修养,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让我们一起走进文学的世界,感受文字背后的魅力!。
文学概论 课件
目 录
• 文学概述 • 文学作品的内容 • 文学作品的形式 • 文学创作 • 文学鉴赏与批评 • 文学与社会文化
01
CATALOGUE
文学概述
文学的定义
01
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 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来 表达思想、情感和经验 。
02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反映了人类社会 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 。
审美体验的提供
文学通过语言的艺术化表达,为读者 提供独特的审美体验,使读者在欣赏 作品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
02
CATALOGUE
文学作品的内容
主题
1 2 3
主题
主题是文学作品的核心,是作者通过作品所表达 的思想、情感和观念。主题是作品的灵魂,是作 品价值的体现。
主题的来源
主题通常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社会、人性等方面 的观察和思考,也可能受到历史文化、宗教信仰 、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影响。
促进思想交流
文学作品通过展现人类情感和思想,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 交流,有助于形成共同的社会意识。
激发创新精神
文学作品通过描绘未知世界和人类潜能,激发人们的探索和创新 精神,推动社会进步。
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文化传统对文学风格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对文学风格产生影响,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流派和作品。
文化思潮对文学主题的影响
随着社会文化思潮的演变,文学主题也随之变化,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问题。
文化交流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推动了世界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THANKS
感谢观看
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文学鉴赏可以为文学批评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感受,另一 方面,文学批评也可以为文学鉴赏提供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讲__表现主义文学
《天边外》的男主人公罗伯特是耽于幻想、具有诗 人气质的青年。从小就梦想着离开闭塞、单调的田 庄,出海远航 。 他偷偷爱着哥哥安德鲁的意中人露斯 。 本想在家务农的哥哥安德罗一气之下,却随舅父出 海远航,去了“天边外”。 许多年以后,安德罗成了富有的商人,回到故乡, 发现田庄已经荒芜,罗伯特身患肺痨,整个家庭笼 罩着惨淡的阴云。 病入膏肓的罗伯特从病床上挣扎起来,偷偷地来到 山上,眺望着远处梦想已久的“天边外”,在悔恨 和渺茫的希望中死去。
三、创作概览
另一部值得重视的航海题材的独幕剧是《漫 长的返航》(The Long Voyage Home, 1917)。它描写一个瑞典水手在过了多年航 海生活之后,决心要攒钱买地,去过安定的 生活,但不幸被骗走了全部积蓄。他感到被 命运捉弄。其实,他如果不是被骗,也不会 安心种地,他只是生活在对自己的错觉与幻 想中。这赋予他的一生以一定的悲剧性,预 示了《天边外》的主题。
卡莱尔· 恰佩克(1890—1938),捷克作家
《万能机器人》( 三幕剧,1920 )早期代表作
国际“人道同盟”代表海伦娜--参观罗素姆
第二节 表现主义戏剧
岛万能机器人制造工厂--总经理多明· 罗素姆 --日产15000个--人类停止生育--机器人 没有灵魂,没有知觉,没有感情,不懂得爱- -机器人具有知觉 --毁灭人类--男女机器 人相爱--生命不熄--新的始祖 揭示科技的盲目发展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危机和 毁灭 以幻想的形式提出什么才是人类真正的进步: 回归生命的本义:真诚、相爱、顺应自然天性 机器人普利姆斯和海伦娜 相爱,将成为人类新 的始祖
三、创作概览
《天边外》(Beyond the Horizon,1920)是 奥尼尔第一部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作品,也 是他的成名作,被认为是一部标准的现代悲 剧,它写成于1918年,上演于1920年。
文学的性质和特征 PPT
四、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 1、何谓审美?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导 人与世界形成的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 感的关系状态。 从目的上,审美是无功利的; 从方式上看,审美是形象的; 从态度上,审美是情感的。
补充: 人类掌握(认识、理解)世界的方式: ★实践的方式:人改造世界:移山、填海、栏河、 筑坝…… ★认识的方式:自然科学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研究; ★宗教的方式: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伦理的方式:以博爱仁慈对待世界万物,或相 反; ★审美的方式:世界是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对象;
b.文学的理性,即从意识形态角度看,文学活 动必然依赖于理性思索,是一种复杂的理性 活动; 具体表现为: ★创作和欣赏的形象思维过程中渗透着理性 的抽象思维,素材的选择、人物的设置、预 测读者和批评界反应等都掺杂在作者的理性 思考过程中; ★在艺术作品的感性形象中蕴含着理性意味。 作品的内容,情感与理性交融的情态。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过去时代的文学艺术并不会随着它由以 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的消亡而消亡,而常常 是经过时间的淘洗沉淀下来、积累下来,变 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思想资料”,构成了以 后文学发展的一种前提和基础。 1)传统的主题、题材和审美经验 。 2)某种文学形式 。
2)意识形态是一种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形态是我们对世界 (或事物)的一种认识形式。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不同的 看世界的角度,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人们对事 物的认识,也即意味着不同的社会对世界 (事物)有不同的认识。 文学以它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中对事 物的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体现出它的意识形态 属性。 例如:美国小说《老人与海》、电影《阿甘 正传》;
《文学的性质与特征》PPT课件
关系的原因是: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不仅要受
到经济发展的制约,而且还要受到政治、哲
学、宗教、道德、时代风尚和文学传统、文
化交流等多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文学的
发展并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
系统“合力”的结果。
精选ppt
14
二、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一)文学是审美活动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与其他的社会意识 形态相比,它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具有审美 性。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 世界形成的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 系状态。 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具有审美功能。
从创作来说,每一个作家笔 下的世界不同于另一个作家笔下 的世界。
从欣赏者的角度来看,每个读 者因个人差异对同一个作品同一 个文学形象的理解都有差异。
精选ppt
22
朱自清《春》的视频 丰子恺的散文《春》
精选ppt
23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内涵
1、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
2、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 3、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12
3. 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关系
其一,从艺术形式来看,某种艺术形式的巨
大成就,只可能出现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随
着生产的发展,这种艺术形式反而会停滞或者衰
落。
其二,从整个艺术领域来看,文学的高度发
展有时不是出现在经济繁荣时期,而是出现在经
济比较落后的时期。
精选ppt
13
造成文学生产与物质生产的这种不平衡
个案分析(链接)
精选ppt
28
结论
文学是以形象的方式,表达着理性的内容, 文学在以感性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同时,又渗 透着理性的因素;在运用感性直观能力的同时, 也运用理性分析、推论能力,是感性形象和理 性内容的融合。
级文学概论文学的性质课件
散文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和个性特征,能够深刻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是文学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
戏剧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 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现故事情 节和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和人类情感。
戏剧包括剧本、演员、舞台布 景、服装道具等多个方面,具 有强烈的直观性和现场感。
文学的特征
文学具有虚构性和想象性,通过 虚构和想象来创造独特的文学形
象和故事情节。
文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情感性, 能够深入挖掘人类内心世界和情 感体验。
文学具有语言艺术的独特性,通 过语言的韵律、节奏、修辞等手
法来创造独特的文学风格。
文学的功能
文学具有审美功能,能够提供美的享受和体验,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级文学概论文学 的性质课 件
目录
• 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 文学的类型 • 文学作品鉴赏与批评
文学的本 质
文学的定 义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通过文字、语 言等形式来表达思想、情感和经验。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艺术形式,强调语 言的美感、意象的创造和情感的表达。
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 人类社会的历史、文 Nhomakorabea和价值观。
THANKS
文学起源于宗教与神话
02
在早期的人类社会,文学常常与宗教、神话紧密相连,人们通
过神话、传说等形式来解释世界、传递信仰。
文学起源于劳动与生活
03
人类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许多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口头文学,
如民间故事、歌谣等,这些也是文学的重要源头。
文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文学
以诗歌、戏剧、散文等形式为主, 内容多涉及神话、传说、历史等, 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和哲学思考。
小学六年级语文 上册 文学常识 课件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文学常识课件文学常识课件文学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和想象力。
学习文学常识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中,我们将学习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
本课件将带你了解这些知识点,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一、文学的定义文学是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和意象的艺术形式。
它的创作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
文学作品可以反映社会现实,抒发情感,表达作者对世界的感悟。
二、文学的分类1. 诗歌:诗歌是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以押韵和节奏为特征。
它可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境,常常使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散文:散文是散文的一种形式,与诗歌相比更加自由,没有固定的押韵和节奏。
散文可以写实描绘,也可以抒发感情、思考问题。
3. 小说:小说是一种长篇叙事性故事,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发展展示故事的内涵。
小说可以是现实主义、历史题材、科幻等等。
4. 戏剧:戏剧是以舞台表演为主要形式的文学作品,包括话剧、京剧、昆曲等。
戏剧通常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展示剧中人物的情感和冲突。
三、文学的特点1. 艺术性: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可以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2. 反映社会:文学作品可以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世界。
3. 情感表达:作家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引起读者共鸣。
四、文学名著欣赏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中,我们学习了一些经典的文学名著,包括《西游记》、《红楼梦》等。
这些作品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西游记》以孙悟空等主要人物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的冒险和斗争,展现了人性的善恶斗争和最终的救赎。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为代表,通过对贾府的描写展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善恶。
欣赏这些名著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其中的智慧和情感。
五、文学赏析技巧1. 阅读前准备: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前,可以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文学的含义PPT
文学的含义
资料收集—— 胡青芳 PPT制作—— 曹晓芬
汇报总结——缪碧惠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 察文学的含义文学的含义:
1、文化含义
2、审美含义
3、通行含义
文化含义:
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 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 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 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章炳麟:《国故论衡· 文字论略》
“文学研究不仅与文明史的研究密切 相关,而且实在和它就是一回事。在他们 看来,只要研究的内容或手抄的材料,是 大部分历史主要依据的材料,那么,这种 研究就是文学研究。”
——韦勒克· 沃伦:《文学理论》
最初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文学的文 化含义。
文学还未从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 出来独立发展。但是文学所包含的某 种特殊审美属性已被察觉到。
文学的审美含义:
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 作品,包括诗、散文、小说、剧 本等。
文学的通行含义: 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 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 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 散文、剧本等文类。
文学的含义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 定性 尽管文学的的通行含义已经固定,但 也并非存在一个明确、清晰的界限, 可以截然分辨文学与非文学。 惯例对于区分文学与非文学具有重要 意义。
不管是哪种含义,文学都离不开语言 艺术(包括口头语言或者书面语言)。
小说
戏曲
月(节选)
巴金
散文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 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圆月犹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 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 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 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பைடு நூலகம்园内,街中,有时在静 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 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 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 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 的。
文学特征和本质ppt课件
2、区别:话语
语言
(事件) (工具)
说话的规则
言语 (行为) 平时说的话
26
3、文学作为话语的五个要素 沟通
说话人
文本
受话人
语境
27
(三)审美意识形态
社会结构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政治法律
经济基础
一般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
28
二、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特征
(一)“审美”和“审美”方式:
文学以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反映生活。(曹廷华)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童庆 炳)
现在通行的文学含义
21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一)、蕴藉
借助两种修辞“含蓄”、“含混”
含蓄——把无限的意味隐含在有限的话语中
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表达上的“小中见大”
39
论文学的形象性 别林斯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
话。” 高尔基:“艺术的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
写现实。”
例如:揭露和批判封建宗法制度的“四条绳索”:政权、 族权、神权、夫权对人民的迫害。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三段论法” 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形象和图画”
中国对文学思考,从社会功用角度来看待。
19
中国当代学者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文学是关于生命的书写。 文学是通往心灵的时空隧道。 文学是精神的栖息之地。 文学是灵魂的叙事,是人心的呢喃。 文学是虚构的、审美的、让人愉悦的。 ……
20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借助各种修辞以及表现 手法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
《文学的性质》PPT课件
文学受限于语言,导致读者不能像在其他艺术 样式中那样直接感知形象,使得形象具有模糊 性和不确定性 文学受惠于语言,促使读者向精神领域拓展, 展开个人的丰富的自由想象。
1.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语言在文学中的呈现
一语多义:“风雪夜归人”
以少总多:“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 须多。” 文境互赖:“知人论世” 余味深长:“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傻瓜灯——我坚决不 能容忍
我坚决不能容忍 那些 在公共场所 的卫生间 大便后 不冲刷 便池 的人
有人仿作: 我 终于 会 作诗 了 再有人戏拟: 明天 我 也是 诗人 啦
近期诗坛现象:所谓“梨花体”
06.9.30第三极书局诗歌朗诵会闹剧
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的讨论
一则新闻报道分行: 昨天在一号公路上 一辆汽车 时速为一百公里时猛闯 在一棵法国梧桐树上 车上四人全部 死亡
二、文学与非文学
1.为什么要认识文学?
文学现象千姿百态,这里面是否有唯 一的终极原因或本质? 回答文学是什么的问题 文学究竟是指哪些东西? 哪些东西才称得上文学? 哪些东西促成了文学?
近期诗坛现象:所谓“梨花体”
赵丽华:“梨花体”诗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第3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10—11页)
1.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3)文学的韵律性 语言的节奏美和声韵美
汪曾祺:《幽冥钟》结尾
钟声是柔和的、悠远的。 “东——嗡……嗡……嗡……” 钟声的振幅是圆的。“东——嗡……嗡…… 嗡……”,一圈一圈地扩散开。就像投石于水, 水的圆纹一圈一圈地扩散。“东——嗡……嗡 ……嗡……” 钟声撞出一个圆环,一个淡金色的光圈。地 狱里受难的女鬼看见光了。她们的脸上现出了欢 喜。“嗡……嗡……嗡……”金色的光环暗了, 暗了,暗了……又一声,“东——嗡……嗡…… 嗡……”又一个金色的光环。光环扩散着,一圈 ,又一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种自由不能实现的时候的解决办法: “人们不能为奴隶写作。散文艺术与民主制 度休戚要关,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散文才保有 一个意义。当一方受到威胁的时候,另一方 也不能幸免。用笔杆子来保卫它们还不够, 有朝一日笔杆子被迫搁置,那个时候作家就 有必要拿起武器。” 意识到公民的自由是写作与阅读自由的前提, 而这一前提的实现又是建立在民主制度的基 础之上的。能够指出这一点意味着萨特看到 了问题的实质,但解决的办法似乎却并不高 明
文学就这样获得了属于它的自主性,作家也 在很大程度拥有了他的独立性和读者群。于 是,作家的写作具有了一种“行动”和“召 唤自由”的意义: “自从宗教改革以来,作家们首次干预公众 生活,抗议某一极不公正的法令,要求重新 审理某一案件。总之,他们决定让精神走上 大街、集市、商场和法庭,不但不应背离尘 世,而是相反,应该不断返回尘世,并在每 一特殊情况下超越尘世。”
关于散文(prose)
On
the other hand, the writer deals with meanings. Still, a distinction must be made. The empire of signs is prose; poetry is on the side of painting, sculpture, and music.
“资产阶级把作家看成一种专家;假如作家竟 然会思考社会秩序,他就会使资产阶级感到 厌烦,产生恐惧,因为资产阶级要求于作家 的只是让他们分享作家对人的内心世界的实 际经验。这一来,文学就与在17世纪一样, 还原成心理学了”。
19世纪
19世纪出现了一批“照章办事”的作家,他 们的写作最终杀害了文学。当然这里面毕竟 有一些优秀的作家拒绝合作,但“读者群的 彻底统一促使作家在原则上为反对所有读者 而写作”,结果,实验的文学或文学的实验 初露有些牵强。 面对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文学,这种区分也许 有用,但它却无法解释全部的文学。 施康强指出:“对于诗的非介入性,他似乎 一开始就意识到这是他的体系的薄弱环节, 人们很容易以比如抵抗运动诗歌为例来反驳 他的论点,于是他在《什么是写作?》文末 特地写了一条长注,声明他指的是当代诗 歌”,可见萨特“更多地是回避问题,而不 是正面解答问题”。
不想让绘画、音乐等“也介入”
“人们不可能画出意义,人们不可能把意义谱 成音乐”, 萨特如此表达他对音乐、绘画的看法,似乎 强调的是音乐、绘画生成意义之后的多义性。 因其多义或意义的含混,这些艺术作品显然 无法介入。
毕加索:《格尔尼卡的屠杀》
当萨特在介入的层面上论证作家写作的意义 时,他其实是进行了严格区分的。 萨特认为,作家是与意义打交道的,但“散 文是符号的艺术,而诗歌却是站在绘画、雕 塑、音乐这一边的”,所以这里所谓的“作 家”应是特指,即那些能够通过其作品形成 清晰意义的散文作家,而诗人则被萨特打入 另册。
按照《现代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辞典》中的解 释,散文是与“韵文”(verse)相对应的 一个概念。最常见的散文形式是随笔、小说 和短篇故事。
原因
第一,散文作家利用语词写作,他无法超越 语词的符号性;诗人却是拒绝利用语言的人, “他做的事情等于画家把颜色集合在画布上; 人们以为他在造一个句子,但仅仅是表象: 其实他在创造一个客体”。 第二,“散文在本质上是功利性的”,而诗 歌却是非功利的。
18世纪
18世纪给法国的作家提供了历史上惟一的机 会。这一时期,资产阶级处于上升阶段, “它已经拥有金钱、文化和闲暇,于是破天 荒第一次,一个被压迫阶级作为真正的读者 群向作家显现”。 出生于资产阶级的作家受到了两方面的吁请: “统治阶级确实仍发给他年金,但是资产阶 级买他的书,他从两边领钱。”
作家集团也依然沉浸在“只消费不生产”的 世界里:一方面,他们对既定的意识形态深 信不疑,另一方面,他们作为资产阶级又接 受着贵族的供养,于是他们成为寄生阶级的 寄生者。 在这种境况中,写作成为一种游戏活动,阅 读成为作家与读者互致敬意的辨认仪式。所 谓的古典主义实际上就是诞生在这样一个特 定的历史情境中的。
从1850年始,作家虽然发现了一个被叫做 “人民”的读者群,但他们的出身决定了他 们无法对这个读者群有深入了解。于是, “人民只是他们某些作品的题材,而不是他 们选定的读者”。
作家写作与读者接受的错位
“作家真心实意地拒绝使文学服从某一读者群 或某一特定题材。但是他没有发现正在奋力 兴起的那个具体革命与他从事的抽象游戏背 道而驰。这一次,群众旨在夺取政权,但是 因为群众没有文化修养也没有闲暇,而任何 一种自以为是的文学革命都致力于雕琢技巧, 结果群众根本读不懂在这一文学革命感召下 产生的作品,于是文学革命正好符合社会保 守主义的利益。”
3,《为谁写作?》
第三部分《为谁写作?》其实是对法国文学史中作 家与读者的关系所做的一个扫描。 根据萨特的设想,作家与社会总是处在一种冲突之 中。作家的活动因其“无用”和“有害”,他就让 社会产生了一种负疚心理。因此,作家与试图维持 平衡的保守力量永远处于对抗之中,他的目的就是 要打破平衡。当统治阶级意识到危险之后,他们 “就给艺术家颁发年金以便控制他的毁灭力量,所 以艺术家是统治阶级的‘精英分子’的食客。但是 就其功能而言,他与养活他的那些人的利益背道而 驰”。
在这种两面夹击中,作家有了“越位之思” “因为作家一开始就拒绝与他出身的阶层和 接纳他的那个阶层有任何密切联系,文学就 与否定性,即与怀疑、拒绝、批判、争议相 混同。但是,这样一来,文学就与教会的僵 化了的精神性相对抗,结果就为一种新的、 正在运动中的精神确立了权利,这一新的精 神性不再与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相混同,它作 为永恒超越一切既成事实的力量显示自身”。
当作家的写作活动延伸到读者的阅读层面, 其冲突就表现为作家的真正读者(代表保守 势力)与潜在读者(代表进步势力)的对抗。 这只是萨特设想出来的理想图景,因为在法 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这样的局面并未出现。
17世纪
17世纪的法国,同样被萨特看作是作家依附 既定意识形态的例子。这一时期,因为教育 的发展和教会权力的衰落,作家与其读者虽 然都已完成了世俗化的过程,但是作家的读 者群依然十分有限。“读者既是上层阶级的 一分子,又是一名专家。如果说他批评作家, 那是因为他自己也会写作”。
4,《一九四七年作家的处境》
《一九四七年作家的处境》是萨特对法国当 代文学现状的分析。为了描绘出这一全景, 他首先区分出三代作家。 第一代作家在1914年以前已开始创作,到 1947年前后已经功成名就。对于这代作家, 萨特的基本判断是“大致上实现了文学与资 产阶级读者群的和解”。
这代作家中虽不乏大家(如纪德、普鲁斯特等), 但萨特从总体上把他们的文学定位成“托辞文学”。 因为“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统治阶级已需要托 辞甚于阿谀奉承。富尼埃作品的神奇气氛便是一种 托辞:由此衍生出一整套资产者的缥缈仙境;在每 一场合都需要,通过近似法,把每一个读者一直领 到最地道的资产者灵魂最隐蔽的一点上,在那一点 一切梦想汇合交流,融化成对不可能事物的一种绝 望的渴求,在那一点最平庸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 件都被当作象征来体验,真实被想象吞噬,整个人 变成神妙的不在场”。 在萨特的眼中,这一代作家延续了19世纪的写作路 数,不值得提倡。
2,《为什么写作?》
如果说《什么是写作?》主要是从作者的角 度提出问题,那么《为什么写作?》则是引 入了读者的维度。 “作家向读者的自由发出召唤”,“作家为 诉诸读者的自由而写作”。 阅读是作者的豪情与读者的豪情缔结的一项 协定 。P134 写作和阅读就是要求自由和保卫自由。
评论
当自由成为萨特所谓的一种“绝对要求”时, 阅读和写作也就落入到某种乌托邦的幻觉之 中。因为他并没有论证出如何才能保证阅读 和写作在其充分的意义实现自由,二者如何 才能沿着自由的轨道向前行进。而一旦这个 环节上出了问题,阅读主体和写作主体的 “主体间性”就无法建立起来,所谓的自由 也就只能停留在空洞的呼吁上。
第二代作家在1918年以后长大成人,其中超 现实主义写作集中体现了这代作家的精神困 境。 在萨特看来,自动写作一方面取消了主体性, 一方面又摧毁了客体性,于是超现实主义进 行的是一项古怪的事业:“用过度丰盈的存 在来实现虚无。”更重要的是,许多人把超 现实主义的革命与共产主义革命相提并论, 萨特认为这是一次不折不扣的误会。
但是好景不长,资产阶级取得了胜利,也创 立了新的压迫形式。当资产阶级与贵族特权 作斗争的时候,它需要作家与它形成统一战 线,于是作家通过文学所释放的否定性和批 判精神等等成为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思想武 器;然而,当资产阶级坐稳江山之后,作家 若还以18世纪的思想姿态和精神风貌出现, 资产阶级就会觉得碍手碍脚。
我的看法:一种策略上的考虑
萨特如此做的目的或许主要还是要为他的“介入” 清除障碍。由于他认为介入是一种行动,而一旦行 动就不能拖泥带水;由于“散文作者是选择了某种 次要行动方式的人”,他使用的语词是“上了子弹 的手枪”,“如果他说话,他等于在射击。他可以 沉默不语,但是既然他选择了射击,他就应该像个 男子汉,瞄准目标,而不是像小孩那样闭上眼睛乱 开枪,满足于听响声取乐” 所以,在介入的层面上,包括诗歌在内的许多艺术 形式就难当此任,因为它们感情臃肿,意义含混, 无法干脆利落地进入行动的行列。把它们排除在外, 就等于甩掉了包袱;他也可以在更纯粹的意义上对 散文作家提出介入的要求。
第三讲 《什么是文 学?》的介绍与解读
《什么是文学?》写于1947年,亦分期刊发 于当年的《现代》杂志上。 在这篇论文中,萨特分别从《什么是写 作?》、《为什么写作?》、《为谁写 作?》、《一九四七年作家的处境》等四个 方面回答了文学理论中的重大问题。
1,《什么是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