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
第3课 古代西亚、非洲文化 练习-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二单元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第3课古代西亚、非洲文化基础过关练题组一古代西亚文化1.2001年伊拉克举行了“文字发明5 000年”的庆祝活动,为其祖先发明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字而深感自豪。
伊拉克人的祖先发明的文字是( )2.据史诗《吉尔伽美什》记载,乌鲁克城邦的贵族对于城邦首领吉尔伽美什招募年轻人修筑城墙等扩大自己权力的行为极为不满,因此乞求天上诸神惩罚吉尔伽美什。
这一现象( )A.反映出城邦内部阶级矛盾尖锐B.表明城邦首领受神庙控制C.反映了王权与贵族的矛盾D.表明国王权力呈现集中的趋势3.(2021山东菏泽期中)古代亚述帝国的几个重要国王都十分热衷于大规模的宫廷建筑,其中尤其以萨尔贡二世在杜尔-沙鲁金城内修建的皇宫最为辉煌,“人首飞牛”是该王宫大门两侧的守护神兽的雕像,其由人的脑袋、鹰的翅膀和牛的身体构成。
这一雕像的寓意是( )A.专制王权的神圣威严B.农耕文明的吉祥象征C.民族振兴的尚武精神D.渔猎生活的真实写照4.(2022山东德州期中)古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提到了两个法律阶层——人和既非“人”也非“奴隶”的人,前者侵犯后者处罚较轻,后者侵犯前者则处罚较重。
由此可知,该法典( )A.在司法实践中缺乏实用价值B.摆脱了宗教因素的影响C.加强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D.体现了刑罚的残忍与严苛题组二古代埃及文化5.(2022河南南阳月考)“万岁,尼罗河!你在这大地上出现,平安地到来,给……以生命……用颂扬的话礼拜你,也向你的伟大的水致敬!人们贡献着五谷的祭品,向一切的神礼拜着……”最早记录以上诗歌的文字最有可能是( )A.甲骨文B.象形文字C.楔形文字D.字母文字6.(2022辽宁营口质量检测)作为埃及最大的神庙,卡尔纳克神庙给人的感觉就是夸张,塔门巨大而厚重,雕像高大而挺拔,多柱式大厅中的134根圆柱子,高度竟然有22米,每根“盛开”的莲花大圆柱顶可以站立100余人。
最神奇的要数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方尖碑,高30米,重320吨。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这场历时二百多年,地跨亚、非、欧广茂区域,交融波斯、印度、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古代东西方文化的译介活动,在世界文明史上都是不多见的,分析它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影响,对研究人类文明的阶段性发展,人类智慧的共通性很具学术价值;对阐明阿拉伯伊斯兰哲学与文化的本质与特点更是一段必须了解和深刻理会的历史内容。
基本介绍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也叫翻译运动(Harakah al—T arjamah),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展翻译介绍古希腊和东方科学文化典籍的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
从8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哈里发为适应帝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发展的需要,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和赞助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吸取先进文化遗产,以丰富和发展伊斯兰文化。
翻译活动初始自伍麦叶王朝,哈里发哈立德和阿卜杜·阿齐兹出于个人的爱好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命令宫廷学者将一些希腊语和科普特语的炼金术、占星术和医学书籍译成阿拉伯语,翻译运动的鼎盛时期在阿拔斯王朝。
当时翻译活动的特点是以零散的个人译述为主,缺乏统一的规划和领导。
由于阿拔斯帝国哈里发(如曼苏尔、拉希德、麦蒙等)重视伊斯兰教法、财政制度、文化事业的创制与完善,倡导、鼓励学术活动,实行宽松的政治文化政策,吸收容纳帝国境内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者的文化和学术成果,这些作品被学者们翻译、介绍和注释,或由波斯文、古叙利亚文、或由希腊文,译成阿拉伯文。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欧洲因为文本的失传,不得不把一些翻译成阿拉伯文的古典文本,包括文史哲学以及科学,从阿拉伯文又重新译成拉丁文。
时代背景阿拉伯文化源远流长,时间可追溯至公元前数世纪的中古时期,空间上跨越了亚、非、欧三大洲,内容涵盖语言、文学、星象学、宗教学、哲学、历史、艺术、政治学、法律、数学、医学、天文、自然科学等各门学问。
现在我们所说的阿拉伯文化,论其实际内涵就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它由三个部分组成或者说是由三种文化源流汇合而成:1.伊斯兰教产生以前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所固有的文化(中古期-公元7世纪)。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的启示

·社会文化篇·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的启示张宏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指的是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期(750~1258年)时期持续一百多年的译述活动。
是发生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上古代东西方文明成果译介、注释活动中规模最宏大、内容最精彩的一个阶段。
据阿拉伯史料记载,在阿拉伯倭马亚王朝期间,就已出现自发的、无组织的文化译介活动,直到阿拔斯帝国建立后,特别是在阿拔斯王朝中期的830~930年,在统治者哈里发的大力资助和倡导下,大规模、有组织地进行译介活动;以巴格达为中心的学术研究,形成了文化史上的巴格达学派,它取代了早期的亚历山大学派,并引发了阿拔斯王朝后期的西班牙的科尔多瓦文化中心和埃及的开罗文化中心,共同构成了辉煌绚丽的阿拔斯王朝“五百年文化黄金时代”。
这场历时一百多年,地跨亚、非、欧广茂区域,交融波斯、印度、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古代东西方文化的译介活动,在世界文明史上是不多见的。
分析它的起因、过程、结果及影响,对研究人类文明的阶段性发展,人类智慧的共通性很具学术价值,对阐明阿拉伯伊斯兰哲学与文化的本质与特点更是一段必须了解和深刻理会的历史内容。
期间,阿拉伯人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游牧的蛮荒进入城居的文明;阿拉伯人由操纵牧鞭,挥舞宝剑,攻城夺关,到掌管帝国纷繁庞杂的社会事务。
政治统治的需要,使阿拉伯人面对异族异域的先进文化,为了防止政权旁落,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们竭力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质,兼收并蓄,通过大量译介宗教、医学、天文学、数学、哲学、历史、政治、文学、音乐等各领域的书阿拉伯研究第3辑籍,学习别人的长处,以便更有效地进行统治。
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风格的改变,以往凭借天赋进行宗教活动的阿拉伯人,不再仅仅是操着变幻多端、词汇繁杂的阿拉伯语,吟咏豪放与爱情的游牧民族,而变成善于逻辑分析和哲学思辨的理性学者。
“伊斯兰世界涌来的知诚如美国学者基佐在他的《欧洲文化通史》中坦言:识潮流,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奠基欧洲文艺复兴

1阿拉伯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百年翻译运动”,此一事件对后来世界历史进程影响甚大,但中国学界则甚少知之者。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是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发起的翻译古代东西方文化典籍的学术活动,肇始于倭马亚王朝(661—750—1492年,白衣大食)时期,高潮在阿巴斯王朝时代(公元750-1258年,黑衣大食),迤逦数个世纪。
之所以被称作“百年翻译运动”,是因为它的鼎盛期在阿巴斯帝国时代持续约一百年的时间。
(阿拉伯史家认为 “百年翻译运动”的历史时期,应 被确定为“起自马蒙时代(第7任哈里发),迄于戛希尔时代(第19任哈里发),即始于伊斯兰教历198年,止于伊斯兰历300年”,即 约公元830年至930年的一百年间。
)实际上,连同初期和尾声,这场文化建设运动实际累加时间超过了三百年,从8世纪直到11世纪。
如果考虑到伊比利亚半岛的后倭马亚王朝,那么这个泛阿拉伯的文化运动持续了超过五百年。
2阿拉伯帝国的这一翻译运动,地跨欧、亚、非等广袤区域,广泛收集波斯、印度、希腊、罗马、阿拉伯等古代作品,转译为阿拉伯文,同时进行研究和评介,借以巩固伊斯兰信仰,发展兴旺阿拉伯帝国的科技和文化 。
翻译运动将包括亚里士多德及波斯、印度、希腊的多种古代学术及文学著作翻译成阿拉伯语,后来又通过西班牙的阿拉伯王朝传播到欧洲,对后来欧洲文艺复兴具有深远之影响。
大翻译运动能够发生的原因,是阿拉伯帝国在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而取得政治强有力统一后,有远见的历代哈里发认为有必要对阿拉伯 帝国境内的学术、宗教、制度和文化进行综合与统一。
阿拉伯研究者认为,这一文献翻译活动始于西元7—8世纪之际,最初为倭马亚王室的亲王及统帅哈立德所发起。
哈立德征服叙利亚和黎凡特地区后,阿拉伯人来到地中海东岸,接触到小亚细亚地区古希腊文化的遗产。
哈立德对于小亚细亚地区 古代医学和炼金术深有兴趣,因此鼓励阿拉伯学者对有关著作的翻译,较早的译事多集中在两个领域。
此外,有一些犹太教和基督教的著述也被译出,因为有助于了解《古兰经》中述及的阿拉伯人的历史。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时作业9 农业文明的多元面貌——从史前时代到中古时期

课时作业9 农业文明的多元面貌——从史前时代到中古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2022·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二模]人类最初的各农业文明及早期的各帝国出现于北纬30度上下的区域;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在这个纬度区间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虽然有千山万水的阻隔,各个文明却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文化也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这些现象说明( ) A.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一定的内在规律B.地理气候是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C.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文化引导的结果D.早期人类各文明体有着密切的联系2.[2022·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二模]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分离B.人类在采集和狩猎过程中学会了种植农业C.人类很早就学会了收藏食物D.能够生产食物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3.下表为字母演变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B.私有制发展推动了文字的产生C.文字的发展是由繁到简的过程D.文字起源之初已是完整的体系4.[2022·聊城市二模]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曾提议:富有阶层如为底层公民参加政治活动提供津贴,公民大会则需要豁免富人所承担的一些不必要的公益捐助义务;忠诚于城邦精神的德摩斯梯尼也有类似的主张,在强调富人的责任与义务的同时,又要求平民为城邦作出应有的牺牲。
上述主张突出说明,当时的雅典( )A.贫富阶层间矛盾突出B.城邦认同意识较强C.公民的法律意识淡漠D.对外扩张战争频繁5.[2022·丹东市一模]印度历史上被较大的外来民族征服的经历有十多次,部分是由于他们不大在意什么人来统治剥削他们,他们更看重的是宗教而非政治,是灵魂而非躯体,是无数的来生而非暂住的今生。
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何以彪炳青史?

阿拉伯人在伊斯 兰时代之前甚 至伊斯兰时代之 初 ,科学文化水平低下 ,史学界称此时的阿拉伯人 处于 “ 蒙昧时代 ” 那时的阿拉伯人 ,不过略具些 。“
・
1 ・ 8 1
值得一提的是 ,在阿拉伯帝 国的特定 时期 ,翻 译运动曾经为统治阶级 内部的争 斗所左 右,使这项
运 动 的政 治 色 彩 格外 彰 显 。最 突 出 的例 子 是 :阿 巴
稳固、帝国进入 昌盛安定 时期后 ,物质生 活的繁荣
促进 了整个 国家 精神 和文 化 生活 的繁荣 ,这 个 时 侯 ,持续 发展的翻译运动又送来 了和平时期亟需 的
精 神 文 化食 粮 。因 此 ,不 同历 史 阶段 的不 同需 求 成 为 翻译运 动形 成 并 不 断发 展 的主 因 。
政 治 统 治 。 通 过 翻 译 异 族 书 籍 ,学 习 异 族 先 进 文 化 ,正 是解 决这 一 问题 的重 要 手 段 。 [ 跚 ” 4
、
翻译运 动形成 和发展 的原动 力—— 政治
与经济 的需要
翻译 运 动 的形 成 ,最 初 是 由于 阿拉 伯 帝 国征 服
此外 ,在阿拉伯帝 国的版图内 ,存在众 多宗教
阿拉伯半岛以及后来建立 的阿拉伯帝 国处于亚 欧大陆 的中部 ,并 和非洲连接 。在帝 国扩张 的过程 中 ,阿拉伯人与东西方 的文 明都 有 了密切 的接触 。
扬 州 大 学学 报 ・ 人 文 社会 科 学 版
理 论 与实 践 研 究 ・ 6 ・ 2 1 00
阿拉 伯 帝 国 翻 译 运 动 何 以彪 炳 青 史 ?
李 晓 非 ,孙 晓 天
( 央 民族 大 学 民族 学 与 社 会 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院 ,北 京 10 8 ) 巾 0 0 1
阿拉伯文化发展的里程碑

阿拉伯文化发展的里程碑作者:杨格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15期摘要: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也叫翻译运动,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展翻译介绍古希腊和东方科学文化典籍的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
从8世纪中叶起,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实施博采诸家、兼容并蓄的文化政策,大力倡导和赞助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吸取先进文化遗产。
本篇就对翻译运动的过程成果进行简单介绍。
关键词:翻译;阿拉伯;运动;著作在伊斯兰阿拉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翻译运动起过重要的作用。
翻译运动是为适应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而开展的。
它或是为确定宗教礼拜的朝向和斋月的起讫日期,或是为获得治疗疾病的验方,或是为掌握神学论辩的工具。
除了前王朝零星的翻译外,约从公元8世纪中叶到10世纪的100多年间,可以称的上是哈里发帝国的翻译运动时期。
在此期间,阿拉伯人当时可能挖掘的一些希腊,叙利亚和印度、波斯的哲学、医学和科学方面的著作大都翻译成了阿拉伯文。
浩浩荡荡的翻译运动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初期)起自曼苏尔哈里发,止于拉希德时代,即从伊斯兰教历136年至193年。
这期间翻译的著作有:波斯文的《卡里莱和笛木乃》、印度文的《信德罕德》、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托勒密的《天文大集》等等。
这个时期最著名的翻译家有:伊本·穆加发,他的作品成为文化融合的典范,本文稍后将有简略介绍。
在这个时期,伊斯兰教义学派穆阿台及勒派的元老如奈扎木已经了解到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阅读了他的一些哲学著名,该派具有崇尚理性的倾向,这派的教义学者们已经在运?"飞跃"、"本质"和"现象"等哲学范畴来讨论宗教问题。
第二阶段(鼎盛期)起自麦蒙时代(813~833在位),即伊斯兰教历198年,止于300年。
麦蒙在首都巴格达创建了国家级的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馆",由翻译局、科学院和图书馆组成,统一组织和集中领导全国的翻译和学术研究活动,从此,翻译活动进入新的高潮。
面向科学信息传播的三次科学著作翻译运动

面向科学信息传播的三次科学著作翻译运动作者:王汉熙宋以超周祖德胡树华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4期摘要:从时空尺度上观察,科学文明的发展在客观上存在跨地域传播的历史轨迹,而且这种跨地域传播引发了在学习和吸收已有科学文明及在社会形态改造之后产生了全新的科学文明,由此获得了科学文明跨地域传播的历史轨迹;从技术尺度考察这种跨地域传播历史轨迹,发现了存在基于科学信息本体结构的科学传播结构,这种结构能为科学信息本体结构的存在性考察提供证据。
关键词:百年翻译运动;阿拉伯文明;欧洲中世纪科学著作翻译;文艺复兴运动;中国近代科学著作翻译运动;科学信息传播;科学信息本体结构中图分类号:G239.19;G301;G304;G321.9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4.030在创建数字平台和互联网络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平台时,笔者探讨了科学研究中的科学信息传播的机理和机制,发现科学信息载体是科学信息本体结构(OSSI)。
驱动科学信息本体结构运行的机理是科学优先权结构起点效应,机制是OSSI在科学信息驱动模块(SIDM)作用下的科学信息发布模块(SI-IM)和科学信息生成模块(SICM)的参量联构。
其联构形式之一是面向科学信息传播的科学信息本体结构(MOSSIODSI)。
为验证面向科学信息传播的科学信息本体结构(MOSSIODSI)的存在,笔者考察了影响世界发展历程的三次大规模科学著作翻译运动。
一、百年翻译运动与阿拉伯文明公元6世纪的阿拉伯半岛,贵族统治造成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氏族部落之间的连年混战,罗马帝国、埃塞俄比亚、伊朗的相继入侵,导致要求统一,抵御入侵,保护商路的呼声日益高涨。
穆罕默德(Mohammed,570—632年)于公元610年创立伊斯兰教,622年建立神权国家,开始统一阿拉伯半岛,至750年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诞生,一个横跨欧、亚、非大陆的阿拉伯帝国(622—1258年)横空出世。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名词解释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名词解释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是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展的一项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旨在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吸取先进文化遗产。
以下是对该名词的详细解释。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3篇《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名词解释》,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名词解释》篇1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又称翻译运动(Harakah al-Tarjamah),是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展的一项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
该运动始于 8 世纪中叶,延续了数百年之久。
在这段时间里,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们大力倡导和赞助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以吸取先进文化遗产。
翻译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阿拉伯人一向以伶牙俐齿著称,善于辩论。
他们把这种传统也带到了思想意识领域,同一宗教会有不同派别,他们之间对教义学的蓬勃发展都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但他们首先需要说服对方,那就要用到教义经典。
但各方的教义本无多大差异,很难说服彼此。
另一方面,同一宗教下不同教派的纷争倒还容易,想要说服信奉基督教和犹太教的近邻,麻烦显然更大。
古希腊人不仅懂得炼金术,他们还有哲学思辨的固有传统,当阿拉伯人在与受古希腊罗马人影响更大的基督徒或犹太教徒辩论的时候,难免有些力不从心。
形势逼迫着阿拉伯人用新的理论知识填充他们的头脑,古希腊、古罗马、古代波斯、古印度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著作,何不为我所用,拿来主义,借鉴一下?除了用于辩论,触发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的诱因还有完善自身信仰体系和提升现世生活质量的需求,随着阿拉伯世界的版图扩张,很多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者的文化和学术成果被学者们翻译、介绍和注释,或由波斯文、古叙利亚文、或由希腊文,译成阿拉伯文。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欧洲因为文本的失传,不得不把一些翻译成阿拉伯文的古典文本从阿拉伯文又重新译成拉丁文。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名词解释》篇2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是指在公元 8 世纪至 9 世纪期间,阿拉伯人通过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将希腊、波斯、印度等文明的科学、哲学、文学等领域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语,从而推动了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繁荣和发展。
概括阿拉伯帝国百年翻译运动的特点

概括阿拉伯帝国百年翻译运动的特点一、背景介绍1. 阿拉伯帝国百年翻译运动的历史背景在阿拉伯帝国的繁荣时期,翻译运动是十分活跃的。
二、翻译对象的多样性2. 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涉及的领域广泛阿拉伯帝国的翻译运动不仅包括文学作品,还有医学、数学、哲学等领域的翻译。
三、翻译文化的传播作用3. 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对阿拉伯文化的传播翻译运动使得希腊、印度等文化的精华得以传入阿拉伯帝国,同时也推动了阿拉伯文化的传播。
四、对阿拉伯学术发展的影响4. 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推动了阿拉伯学术的繁荣翻译运动为阿拉伯帝国的学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其学术繁荣有着积极的影响。
五、留存作品的价值5. 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留存作品的文化价值通过翻译运动留存下来的文化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结与回顾在阿拉伯帝国百年翻译运动中,翻译对象的多样性、翻译文化的传播作用、对阿拉伯学术发展的影响以及留存作品的价值,共同构成了翻译运动的独特特点。
这一翻译运动不仅对当时的阿拉伯帝国有着重要影响,也对后世的学术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对阿拉伯帝国百年翻译运动的研究,我深切感受到翻译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阿拉伯帝国百年翻译运动中体现的文化融合与创新精神,对当时的文化传播和学术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我们今天的翻译工作也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上是对阿拉伯帝国百年翻译运动的特点进行的深度评估和文章撰写,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阿拉伯帝国百年翻译运动的特点包含了翻译对象的多样性、翻译文化的传播作用、对阿拉伯学术发展的影响以及留存作品的文化价值。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这一翻译运动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
阿拉伯帝国翻译运动涉及的领域广泛。
在这一翻译运动中,翻译对象不仅包括了文学作品,还包括了医学、数学、哲学等领域的翻译。
这种多样性的翻译对象促进了不同领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使得阿拉伯帝国成为了当时文化交流的中心地带。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名词解释(一)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名词解释(一)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名词解释1.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指的是从19世纪末开始,阿拉伯世界中产生了一系列翻译活动的运动。
这个运动旨在翻译西方世界的科学、哲学、文学等知识,为阿拉伯文化带来新的血液和观念。
2. 知识穷尽主义•知识穷尽主义是指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的一种思潮,主张翻译和吸收所有来自西方的知识,以填补阿拉伯世界在现代科学、哲学等领域的落后。
这一思潮反映了当时阿拉伯知识分子对于追赶西方文明的渴望和执着。
3. 文化借鉴•文化借鉴是指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中,阿拉伯世界通过翻译西方的文化作品和学术著作,将其中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借鉴到自身文化中。
这一行为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为阿拉伯世界注入了新的思想和艺术的元素。
4. 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指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中,阿拉伯世界对自身文化的反思和重塑。
通过翻译和吸收西方的知识,阿拉伯知识分子开始思考阿拉伯文化的特点、优势和不足,逐渐产生了文化自觉的意识。
这一意识推动了阿拉伯文化的自我更新和发展。
5. 文化翻译•文化翻译是指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中,将西方文化作品和学术著作翻译成阿拉伯语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仅是语言的翻译,更是思想和价值观的传递。
通过文化翻译,阿拉伯世界得以了解并吸收外来文化,从而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6. 现代知识体系•现代知识体系是指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中,通过翻译和吸收西方知识,阿拉伯世界逐渐接触和掌握了现代科学、哲学等领域的知识。
这些知识使得阿拉伯世界的知识体系得到了现代化的更新和改进。
7. 文化断层•文化断层是指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中,由于翻译的选择和限制,部分西方文化作品和学术著作未能被翻译和引入到阿拉伯世界中。
这导致了阿拉伯世界对某些领域的知识和观念存在断层,未能完全吸收和理解相关内容。
8. 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指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中,阿拉伯世界的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自身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并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认同。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常考点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常考点单选题1、如表为阿拉伯历史上“百年翻译运动”时期(约750—850年)所翻译书籍的情况。
据此可知,百年翻译运动A.旨在融合东西方文化B.以翻译古希腊典籍为主导C.侧重自然科学的研究D.丰富了阿拉伯文化的内涵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翻译包括波斯、印度、古希腊等国的书籍,能够丰富阿拉伯文化的内涵,D项正确;百年翻译运动主要是为了吸取外部先进文化遗产,不是旨在融合东西方文化,排除A项;材料除了古希腊典籍外,还有印度、波斯典籍,无法看出以翻译古希腊典籍为主导,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不仅有自然科学,也有人文科学,排除C项。
故选D项。
2、12世纪,欧洲封建贵族的生活发生了明显变化,金钱已经开始腐蚀领主与封臣的关系,贵族与国王对封臣的依赖越来越少,对商队和领薪官员的依赖越来越大。
这主要因为A.封君封臣制度的解体B.欧洲城市经济的发展C.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D.商业革命的发生扩展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12世纪,贵族和国王“对商队和领薪官员的依赖越来越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的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商品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市民为取得城市的自治权,他们或者用金钱来赎买封建主,或者用金钱来支持王权,B项正确;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于15世纪开始解体,排除A项;地方割据势力膨胀会导致王权的衰落,材料与“地方割据势力膨胀”没有关系,排除C项;商业革命出现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与材料时间不一致,排除D项。
故选B项。
3、如图中各阶层之间联系的纽带是A.爵位B.金钱C.土地D.宗教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西欧中世纪的封君封臣制度,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
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
C项正确;ABD项不是纽带,排除ABD项。
故选C项。
百年翻译运动

百年翻译运动
百年翻译运动Hundred Years Translation Movement
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750~ 1258)时期持续100多年的译述活动。
通过翻译活动了解和掌握外来文化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形成过程中富有特色的学术活动。
说明/百年翻译运动编辑
阿拔斯王朝前期(750~850)的100年是阿拉伯文化的飞速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译述活动的繁荣时期。
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在政府的规划下有组织、有领导地被译成阿拉伯文。
由于国家对翻译事业的重视,出现了一个独立的翻译阶层。
译成阿拉伯语的著作,希腊语占首位,其次是古叙利亚语、波斯语、梵语、希伯来语和奈伯特语。
麦蒙哈里发(813~833在位)为了更好地组织全国的译述和科研活动,在巴格达创建了最高学术机构——益智馆(又称智慧馆),优秀的译著常常受到哈里发的奖赏。
这一时期的重要译著有托勒密的天文学,希波克拉第的医学,欧几里德的几何学,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哲学等;另外还有印度的数学、波斯的文学、艺术等等累计达数百部之多,翻译运动不仅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且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百年翻译运动对阿拉伯语影响

百年翻译运动对阿拉伯语影响摘要:在中世纪疆域辽阔的阿拉伯帝国开始了一场规模宏大、历时长久、影响深远的百年翻译运动。
这个运动在阿拉伯历史中乃至世界历史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促进了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发展,更是为保留希腊、罗马等思想文化遗产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这个著名的学术运动给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带来了新的生机,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带来了古老文明的熏陶,并且给阿拉伯语引进外来词、丰富语言词汇提供了契机。
本文主要探讨百年翻译运动给阿拉伯语所带来的影响,为学习阿拉伯语发展史,学习阿拉伯语提供资料补充和研究材料关键词:百年翻译运动;外来词;阿拉伯语;阿拉伯语发展;影响由于倭马亚王朝以及阿巴斯王朝统治者对知识学术的向往,也由于阿拉伯帝国政治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百年翻译运动渐渐拉开了序幕。
翻译运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而第二阶段翻译运动最为活跃。
百年翻译运动给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以及整个世界都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其对阿拉伯语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量外来词融入阿拉伯语,丰富了词汇,并逐渐阿拉伯化2.促进阿拉伯语语法标准化3.促进文学繁荣1 百年翻译运动规模宏大的翻译运动历时百年之久,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曼苏尔哈里发时期开始,到拉希德时代结束。
《卡里莱和笛木乃》、《信德罕德》、以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托勒密的《天文大集》等是这一时期的翻译成果。
著名的翻译家有伊本・穆加发、伊斯兰教义学派穆阿台以及研究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奈扎木。
这一时期翻译运动刚刚起步,翻译以及研究领域多为印度和希腊的作品第二阶段为鼎盛时期,开始于麦蒙时代。
麦蒙在首都巴格达创建了”智慧宫”。
在这里,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翻译家和学者们。
他们一起收集资料文献,研究学术,翻译作品,并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考证与校订,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希腊和罗马文化遗产,为世界学术研究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
这段时期是翻译运动的成熟时期,研究翻译工作已形成了一种有规律的体系。
文化交流利器之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究竟如何完成人类文明掠夺?

文化交流利器之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究竟如何完成人类文明掠夺?阿拉伯百年百年翻译运动如何促进阿拉伯文化繁荣?以史为鉴发掘翻译魅力!翻译运动史,实际上也可以将其称之为整个人类文明翻译史的象征性运动,尽管翻译运动算是一场不同种族文明之间的交流运动,是基于精神文化层面展开的,但是其实用性和社会性,却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当然翻译运动之所以能够顺利的展开,其实无形中也给我们传递着一种思想,那就是对于他国先进文化接受的渴望。
人类文明从诞生之日起,就必定造就了他们终将由走向统一融合的一天,尽管我们同处于一个地球之上,但是地球上现存的所有人类文明,看似多种多样,实际上却拥有着相似的文化底蕴,文字作为人类意识的物质表达,尽管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文化,但是殊途同归,人类文明的文化积淀,底层逻辑其实都是一样的。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的前世今生从公元8世纪到公元10世纪左右接近200年的历史过程中,这场空前绝后的翻译运动,不仅时间跨度长,而且涵盖地域范围广,横跨整个亚非欧大陆,当然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不仅有西方的,还有东方的,其中涉及的国家包括当时的古波斯,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阿拉伯等,在整个世界人类文明史上都当属首屈一指的存在。
从这场阿拉伯翻译运动的起因来看,我们也可以得到很多深刻而且有内涵的道理,当然我们也要明白,翻译运动之所以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很显然也要得益于整个人类文明当中的共通性。
曾几何时,我们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这样一个疑惑,当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祖先,他们首次相遇时,究竟是如何沟通交流的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如同整个翻译运动能够开始的原因一样,都是基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异象同源。
阿拉伯帝国之所以进行翻译运动的根本原因博采众长,兼容并蓄起初这场翻译运动最早的发起者,实际上是当时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他为了能够执行自己博采众家之长,使本王朝文化能够欣欣向荣,兼容并茂的文化制度方略,为此大力的提倡和弘扬翻译的魅力,而且还花费大量的财力用于补助那些对于翻译工作有杰出贡献之人。
百年翻译运动

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流传到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学者们认真研究它们,还把许多古代作品译成阿拉伯文。
西欧人后来是通过阿拉伯文译本才又重新认识希腊、罗马文化成就的。
在公元九世纪到十一世纪之间,阿拉伯掀起了一场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翻译运动。
“阿拉伯翻译运动”。
9世纪初,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鼓励并组织对希腊古典哲学的大规模翻译活动。
“智慧之城”巴格达拥有一大批专门的翻译人才。
据说,翻译的稿酬以与译著重量相等的黄金来支付。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德、托勒密、盖伦、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腊人、印度人和波斯人的哲学、科学和医学名著的译本经整理、注释之后,相继问世。
这一人类翻译史上的伟大工程,即使人类古典文明的辉煌成果在中世纪得以继承,又为阿拉伯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欧洲人是靠翻译这些阿拉伯文的译本才得以了解先人的思想,继而开始他们的文艺复兴的。
可以说没有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对于西方古典文化的继承保存,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根本没有基础。
在古代,传递和保留知识的书本被看作是巨大财富。
公元九世纪时,巴格达以有100多家书商而自豪。
图书馆大部分是附属于清真寺的。
巴格达在被蒙古人摧毁前,有36家公共图书馆。
当时,建立私人图书馆是有钱人家的业余爱好。
阿拉伯人对书籍的爱好,除了那时的中国人以外,没有一个地方的人可以比得上。
有个医生宣称他图书馆中的藏书,需要400头骆驼才能搬动。
另一个酷爱读书的藏书家,死后留下了600箱书,每箱都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得起。
翻译运动(Harakah al—Tarjamah)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展翻译介绍古希腊和东方科学文化典籍的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
"百年翻译运动"的历史时期被确定为"起自买蒙时代,即伊斯兰教历198年,止于300年"(约公元830年至930年)。
阿拉伯翻译运动从8世纪中叶到9世纪的100多年中,据统计,被译成阿拉伯语的古典名著有数百部之多。
百年翻译运动中希腊文化对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初探

百年翻译运动中希腊文化对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初探摘要:百年翻译运动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上的一颗最璀璨的明珠,它横贯“亚、非、欧”三大地域,会通波斯、印度、希腊、罗马、阿拉伯等东西方古典文化,堪称“世界文明史上交流互鉴的一则盛举”。
在这场浩浩荡荡的学术运动中,大量的希腊典籍被翻译成阿拉伯文,继而阿拉伯文化开始染上了希腊的色彩,这一时期希腊文化对阿拉伯的影响不容忽视,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本文以艾哈迈德·爱敏所著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为主要文本,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研究百年翻译运动中希腊文化对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从形式上看,希腊对阿拉伯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希腊逻辑学的影响,给阿拉伯学术打上了逻辑学的烙印;从内容上看,则主要是希腊哲学的影响,阿拉伯人的思想开始闪烁着理性的光芒。
关键词:百年翻译运动;希腊文化;阿拉伯文化艾哈迈德·爱敏是20世纪阿拉伯世界最杰出的伊斯兰学者之一。
他毕生致力于阿拉伯历史的研究,著作颇丰,其中研究阿拉伯学术思想、宗教、文化生活的八卷本巨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影响最大,被称为《艾哈迈德·爱敏伊斯兰百科全书》。
本文也是以爱敏的八卷本《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为研究文本,探析百年翻译运动中希腊文化对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对百年翻译运动有所了解。
公元八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建立后,阿拉伯人基本不再向外扩张,帝国的局势日渐安定。
随着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生活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阿拉伯语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因此,阿拉伯封建统治阶级迫切需要将波斯、印度、希腊的古典著作系统地译为阿拉伯文。
哈里发买蒙时期(公元813——833年),是阿拉伯人的翻译事业达到极盛的时期。
买蒙派人到拜占廷,要求拜占廷皇帝代为搜集古典抄本;又鼓励穆斯林远行各方,既搜寻古籍、又访求学问。
阿拔斯王朝时代,穆斯林搜集到的古籍都汇集到巴格达。
巴格达城有如古代文化遗产的无尽宝藏。
哈里发提倡学术翻译,鼓励穆斯林学习阿拉伯文译本,王公大臣亦竞相效尤,以爱好和提倡学术文化为标榜、从而提高自己的地位。
论百年翻译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论百年翻译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摘要:百年翻译运动,是阿拉伯帝国时期展开的介绍古希腊和东方科学文化典籍的大规模、有组织的学术活动。
这场运动是在宽容的社会环境和有力的文化支持下,适应阿拉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兴起的。
到了阿拔斯王朝,由于统治者的鼓励,翻译运动达到了一个高潮,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远远超过前代,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在官方的组织之下被翻译成了阿拉伯语,对阿拉伯文明、西方文明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为后世带来深远启示。
关键词: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人类文明;影响百年翻译运动前后持续了大概两个世纪,从公元8世纪中叶开始,一直到公元10世纪末。
早在伍麦叶王朝,阿拉伯世界对异域的文化典籍、学术经典的翻译工作就开始了,不过当时的翻译还处于自发阶段,是个人的行为。
翻译涉及的范围不广,内容也不多。
直到阿拔斯帝国建立后,特别是公元830年至930年,在统治者哈里发的大力资助和倡导下,大规模、有组织的译述活动开始进行。
这场规模宏大的翻译运动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影响,为后世带来启示。
一、对阿拉伯文明的影响阿拉伯民族起源于广袤的沙漠,相比于他们征服的民族而言,他们是蛮族,在文化上处于劣势。
然而,阿拉伯人却迅速构建起了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阿拉伯文化,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颗明珠,这与百年翻译运动的盛行是分不开的。
伊斯兰教从产生起,就十分重视理性,并清醒地认识到当时阿拉伯半岛知识的贫乏和思维的单调,百年翻译运动兴起。
倭马亚王朝对这种翻译工作未加组织,致使移植工作在初兴时收效不大。
阿拉伯帝国进入阿拔斯王朝之后,经过哈里发曼苏尔、拉希德等人,尤其是马蒙的努力,使外来文化的移植运动达到了鼎盛。
翻译运动所处的时期,西方正处于昏暗的中世纪,而亚洲的波斯文明、两河文明也正处于衰退期。
阿拉伯人抓住了这个有利的机会,通过学习其他优秀文明的成果来发展自己的文明。
学者们并未止步于翻译,到了10世纪后期,他们的工作逐渐从引入转变为写作,这一时期的阿拉伯人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最终创造了阿拔斯王朝的五百年黄金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阿拉伯文化源远流长,时间可追溯至公元前数世纪的中古时期,空间上跨越了亚、非、欧三大洲,内容涵盖语言、文学、星象学、宗教学、哲学、历史、艺术、政治学、法律、数学、医学、天文、自然科学等各门学问。
现在我们所说的阿拉伯文化,论其实际内涵就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它由三个部分组成或者说是由三种文化源流汇合而成:1.伊斯兰教产生以前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所固有的文化(中古期-公元7世纪)。
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考证,一些古迹、古钱币及铭文表明在也门曾出现过辉煌灿烂的阿拉伯古文化,而在伊斯兰以前的麦加也有较高水平的文化,并且由于兴盛的商业往来,麦加的古莱氏商人通过与邻近地区居民的接触,将较发达的东方古国的文化(如伊拉克、叙利亚等地)逐渐带回半岛内部,成为最早的文化交流的使者,为古代阿拉伯文化注入了新鲜的养分。
这一时期文化的内容包括阿拉伯语言、诗歌、谚语、故事、星象等,在古代诗歌中出现了早期阿拉伯有关宇宙的哲学思想的萌芽。
2.伊斯兰教文化,可以说它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体,自公元7世纪中期伊斯兰教产生至今,在阿拉伯文化的各个领域,尤其是语言学、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学、政治学、法学方面都受到伊斯兰教的深远影响。
伊斯兰教文化包括《古兰经》经注学,圣训教义,教法学等。
3.由穆罕默德逝世后的四大哈里发执政时期至阿拉伯帝国的形成期间的向外扩张领土、征服大块版图,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人的铁骑所到之处,正是人类文化的先驱所在,拜占庭、波斯、印度西北部、两河流域、叙利亚、埃及、马格里布、西班牙、中亚等地,正是通过吸收并发展了这些地区的各族人民(包括不同种族信仰)所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成果,如:拜占庭、波斯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希腊、罗马和中国文化,才得以形成延续至今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浩如烟海、繁若星斗的学术文化作品,出现了盖世不朽的阿拉伯-伊斯兰思想家、艺术家。
他们具有独创性的理论体系,对欧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的作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在世界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鼎盛期出现在阿拔斯帝国(公元750-1258年)时代,当时的首都巴格达既是一座繁荣的国际城市,更是一处世界文化交融的学术中心,波斯、印度、希腊、罗马、犹太教、基督教、摩尼教、瑞罗亚斯德教、萨比教等,文化模式和宗教思想在这里汇合,在以阿拉伯语为主要用语的强有力的阿拉伯文化的进程中,如同百川纳海,大大丰富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内涵,激发了帝国臣民的智慧,为阿拔斯王朝后期创造出举世瞩目、影响深远的文化成果奠定了基础。
由于阿拔斯帝国哈里发(如曼苏尔、拉希德、麦蒙等)重视伊斯兰教法、财政制度、文化事业的创制与完善,倡导、鼓励学术活动,实行宽松的政治文化政策,吸收容纳帝国境内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者的文化和学术成果,这些作品被学者们翻译、介绍和注释,或由波斯文、古叙利亚文、或由希腊文,译成阿拉伯文。
波斯人以阿拔斯王朝的功臣自居,首先受到重视,包含政治管理体制思想的历史典籍如《波斯列王记》(原名叫《希达纳迈书》、《阿因纳迈》(介绍波斯制度、传统和习俗)以及波斯的散文、故事、格言、寓言、音乐作品熏陶,启发了阿拉伯人自身固有的智慧,使他们以全新的感受感知生活,创造出兼备不同文化风格的色彩愈加灿烂的文化作品。
由于波斯与印度为邻,波斯人已将印度文化融在自己的文化中,当波斯典籍被译成阿拉伯文时,其中的印度文化也就介绍给阿拉伯人了,如著名的文学作品《卡里莱和迪木乃》、《千篇故事》,而早在伊斯兰教问世之前,就早已与之有商业往来的印度,(《古兰经》里就有印度词汇),在阿拉伯倭马亚王朝哈里发韦立德一世执政时(705-715年),印度西北曾被纳入阿拉伯版图。
阿拉伯人最早向印度人学习数学和天文学,印度数字和零号以及十进位制正是通过生活在阿拔斯时期的阿拉伯最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花拉子密的著作而传入欧洲,成为现在世界各国通用的所谓"阿拉伯数字",这在数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医学和文学方面,阿拉伯人也深受印度的影响,在阿拉伯医生和希腊医生束手无策时,印度医术就显示其高明之处了。
希腊文化以其夺目的智慧灵光映照着人类的文明进程,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版图内的埃及、叙利亚、伊拉克、波斯等地,更是由于曾经是希腊马其顿王国的一部分,而深受希腊文化陶染,希腊的哲学、数学、天文学、历史、美学等思想哺育了阿拔斯帝国文化,灿若繁星的古希腊科学典籍,与阿拉伯半岛沙漠牧区上空的明月遥相呼应,绘制成一副奇特的文化景观。
本世纪阿拉伯世界最负盛名、最有影响的伊斯兰学者、阿拉伯史学家、埃及的艾哈迈德·爱敏认为?"穆斯林哲学就是建立在希腊哲学的基础上" ,尽管这种说法在本世纪三十年代曾引起许多伊斯兰学者的反对、甚至抨击,但是文化史上的确凿资料可以说明希腊逻辑学和哲学著作的译介对伊斯兰宗教哲学和阿拉伯世俗哲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所要阐述的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是发生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上古代东西方文明成果译介、注释活动中规模最宏大,内容最精彩的一个阶段。
据阿拉伯史料记载,在阿拉伯倭马亚王朝期间,就已出现自发的、无组织的文化译介活动,内容局限在医学、星相学、天文学等实用科学上,很少涉及社会、人文学科,不具有相当规模。
直到阿拔斯帝国建立后,特别是在阿拔斯朝代中期的公元830年至930年左右,在统治者哈里发的大力资助和倡导下,大规模、有组织的译介活动,以巴格达为中心的学术研究,形成了文化史上的巴格达学派,它取代了早期的亚历山大学派,并引发了阿拔斯王朝后期的西班牙的科尔多瓦文化中心和埃及的开罗文化中心,共同构成了辉煌绚丽的"阿拔斯王朝""五百年文化黄金时代"。
文化史学家艾哈迈德·爱敏用三个阶段来勾勒这场文化译介活动的全貌:第一阶段(初期):起自曼苏尔哈里发,止于拉希德时代,即从伊斯兰教历136年至193年。
这期间翻译的著作有:波斯文的《卡里莱和笛木乃》、印度文的《信德罕德》、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托勒密的《天文大集》等等。
这个时期最著名的翻译家有:伊本·穆加发,他的作品成为文化融合的典范,本文稍后将有简略介绍。
在这个时期,伊斯兰教义学派穆阿台及勒派的元老如奈扎木已经了解到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阅读了他的一些哲学著名,该派具有崇尚理性的倾向,这派的教义学者们已经在运?"飞跃"、"本质"和"现象"等哲学范畴来讨论宗教问题。
第二阶段(中期或称鼎盛期):起自麦蒙时代,即伊斯兰教历198年,止于300年。
这一时期翻译了希腊各个学科的最重要著作,重译了托勒密的《天文大集》,翻译了毕达哥斯斯的《金色格言》和希波克拉第与格林的全部著作,以及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法律篇》,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
这些著作都是由候奈因·本·易司哈格及其学人翻译的,其中大部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由他的儿子易斯哈格翻译的。
此外,最著名的翻译家还有:约翰·伯特里格(哈里发麦蒙的释奴),他的哲学造诣很深,超过他的医术,他翻译了很多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第三阶段(尾声):伊历300年-400年(约公元十世纪末至十一世纪中叶)翻译的主要作品有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物理学》及其注释。
著名的翻译家有麦泰·本·优努斯、萨比特·本·古赖等。
公元八世纪中叶,阿拔斯王朝建立后,随着政治统治的牢固,文化生活出现了繁荣景象。
至第七代哈里发买莱时代,与拜占庭关系得到缓和,他派遣候奈因(大翻译家,被指定主持"智慧宫" ,把大量希腊古籍译为阿拉伯语和叙利亚语,亚里士多德的几十部著作,几乎全是他一手翻译),组织学术访问君士坦丁堡求书,带回大批稀世珍本,从而掀起了希腊古籍的百年"翻译运动"。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大多附注自己的见解,这种译评,不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百年翻译运动"的历史时期被确定为"起自买蒙时代,即伊斯兰教历198年,止于300年"(约公元830年至930年)。
这个时期翻译了希腊各个学科的最重要著作,重译了托勒密的《天文大集》,翻译了毕达哥拉斯的《金色格言》和希波克拉第与格林的全部著作,以及柏拉图的《理想国》和《法律篇》、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
这些著作都是由候奈因·本·易司哈格及其学人翻译的,其中大部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由他的儿子易斯哈格翻译的。
至阿拔斯王朝前期结束时,古希腊科学典籍中的全部重要著作和大部分较次要的著作,都已译成了阿拉伯文,其中有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论天》、《论生灭》、《气象学》、《幼物志》、《论灵魂》、《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问题篇》、等等;柏拉图的《政治家篇》、《法律篇》、《国家篇》、《智者篇》、《辩解篇》、《蒂迈欧篇》、《斐多篇》、《高尔吉亚篇》、《普罗泰戈拉斯篇》、《斐德罗篇》、《斐利布篇》、《泰阿泰德篇》、《巴门尼德篇》等;玻菲利的《亚里士多德〈范畴篇〉导论》,毕达哥拉斯的《金色格言》及有关音乐的论文,此外还有医学、天文学、数学方面的各篇译作。
格林(盖伦)的《解剖学》(7卷)、《小技》等全部医学著作;希波克拉底和保罗的大部分医学著作:获奥斯科里的《药物学》、《医典》;托勒密的《天文大集》、《四部集》、《地理学》、《光学》等;阿波罗尼罗斯的《圆锥曲线》、《比例截割》、《有限极数》等;欧几里徐的《几何原理》、《数据》、《现象》、《光学》、《论音乐》等;阿基未徐的《论球和圆柱》、《圆的测定》、《论平面板的平衡》、《论浮体》、《定律》等等。
这一时期,著名的翻译家有:约翰·伯特里格,他翻译了很多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库法的书商哈加吉·本·优素福·本·麦脱尔·巴尔莱拜克的盖斯塔·布·鲁高、侯奈因·本·易司哈格、萨比特·本·古赖(萨比教徒)等等。
他们精通希腊语、波斯语、古叙利亚和阿拉伯语,这种奇特的语言能力,是历史与文化遗留下的产物。
由于在亚洲、波斯和希腊的征服与统治是交替进行的,因而两种文化要素给这一地区造成很大影响,语言上的多样性可以说是混然天成的。
在宗教信仰上,尽管在阿拔斯-阿拉伯时代,学者们也并不都是穆斯林,他们有的是基督教的宗教徒,有的是萨比教徒。
侯奈因·本·易司哈格(公元809-877年)是阿拉伯文化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和著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