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首诊制的问题探讨
社区首诊制的实施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
理 分 流 患 者 ,缓 解 看 病 难 、 看病 责 问题 的作 用 。
【 关键词 】 社区首诊制 ;社区卫生服务 ; 实施 困境 ;对 策 【 中图分类号 】R 17 【 9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9 7 (02 3— 7 0— 3 0 7— 52 2 1 )0 0 2 0
几 年 的 发 展 ,我 国逐 步 形 成 了具 有 中 国特 色 的社 区卫 生 运 作 方 式 、服 务 方式 和 管 理 模 式 ,在 广 度 和 深 度 方 面 都 有 了很 大 发
【 yw rs C mm nt fs cnat ae C m ui el ev e; m l et i i m a S l i s Ke od 】 o ui r ot r; o m nt hat sr cs I pe nao d e m : o t n yi t cc y h i m tn l uo
推转诊制 ,努力实现城市医疗 卫生资源 的合理配置,减少患者辗
转 求 医 的 环 节和 花 费 ,缓 解 大 医 院 的压 力 。
运行状况 ,找 出其运行过程 中的阻碍 ,并针对 问题 提出对策 ,
从 而 探 讨适 合 我 国 国情 的社 区首 诊 制 的理 想模 式 。 l 我 国对 社 区 首 诊 制 的探 索
72 ・ 0
-
肋
雌
・
中 国 全 科 医 疗 /社 区 卫 生 服 务 工 作 研 究 ・
社 区 首诊 制 的 实施 困境 分 析及 对 策研 究
刘 佳 ,冯泽永
关于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推行首诊制度的几点思考
, n . h n i o ee fTa io a hns MeiieT iu n0 0 2 C ia Ⅱ g S a x C lg rdt n l iee dc ,aya 30 4,hn l o i C n
【 btat O eo teipr n m aue t cnu a o mu i el ev entsi lm ni efs v i A s c】 r n f h m o at esrs o osmm t cm nt ha hsri e i mp et gt r it t e y t c e n h i t 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e od Cm ui e t s i ;F tot t a ;Cts K y r】 w o m ny ah e c i n ccr i thl r e r c a e v s i e
目前我 国 9 % 的地 级 以上 城 市 、8 % 的 市 辖 区 和 一 些 县 5 8
作者单位 :0 02 30 4山西省太原市 ,山西中医学院
级市开展了城市社 区卫生服务 ,然而首诊制度的缺失仍是我 国
分 级 医 疗 的 转诊 。本 次研 究 初 步 界 定 了二 十 多种 社 区有 能 力 诊 治 的常 见 病 、 多发 病 、慢 性 病 ,这 些 病 在 社 区能 得 到 应有 的 诊 治 并且 有 相 当 的 发病 率 及 就 诊 量 ,建 议 政 府 制 定 相 应 的 法 规 、 政策保证这 些医疗病种在社 区首诊 ,对 限于技术和设备条件难 以安全、有效诊 治的疾病及 时转诊 到上级 医疗机构 ,康复期病
存在地区差异 ,高血压就诊人次在东 、西部地区均居首位 ,在 中部 地 区居 第 二位 。 本 调 查 发 现 社 区卫 生 服 务 中心 由 于 受 物 力 、 财 力 的影 响 , 计算机使用受到 限制 ,即使在上海这样相对发达的城市 ,也有 些社 区由于计算机 网络等 问题 的限制 ,导致不能用计算机对 病种 进 行 高效 率 的 、科 学 的管 理 ,这 也 是 基 本 医 疗 病 种 界 定 困 难 的 因 素 之一 。 同 时 门诊 医生 对 诊 断 的不 确 切 书 写 或 填 写 也 给
社区卫生服务首诊负责制制度(2023范文免修改)
社区卫生服务首诊负责制制度概述社区卫生服务首诊负责制(简称首诊负责制)是指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由家庭医生负责居民的整体健康管理和基本医疗服务。
该制度推动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减轻了大医院就医压力,方便了居民的就医需求。
首诊负责制的实施对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推动医疗机构合理分工,降低患者的就医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首诊负责制的背景、目标、实施措施和效果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背景在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下,医疗资源倾向于聚集在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提供的医疗服务质量相对较低。
患者通常习惯选择就近的大医院就诊,导致大医院的医疗负担过重,患者排队等待时间长,且医疗费用高昂。
面对庞大的就医需求和医疗资源不均衡分布的问题,首诊负责制应运而生。
通过在社区建立家庭医生团队,加强对患者的日常健康管理和基本医疗服务,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为居民提供更便捷、高效、经济的就医选择。
目标首诊负责制的主要目标包括:1. 提高社区居民就医体验:通过家庭医生的规范化服务,使患者在社区就能获得满意的医疗服务,减少患者就医的时间和费用成本。
2.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将医疗资源合理分布到社区,减轻大医院的就医压力,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高医疗服务的效能。
3. 建立全科医生培养体系:通过家庭医生团队的培养和专业化发展,推动全科医生培养体系的建立,培养更多合格的全科医生。
4.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质量:首诊负责制强化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意识,推动医疗机构管理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
实施措施为了有效落实首诊负责制,需要采取措施:1. 建立家庭医生团队:在社区卫生中心或村卫生室设立家庭医生团队,由全科医生、护士等不同专业的医护人员组成。
2. 居民签约家庭医生:居民可以选择签约社区中心或村卫生室的家庭医生,享受固定医生的个性化管理和优质医疗服务。
签约后,家庭医生将负责居民的健康档案管理和基本医疗服务。
社区首诊制的实施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设想
社区首诊制的实施困难原因分析及对策设想社区首诊制是指所有社区居民,除急诊外,必须首先到社区卫生机构就诊,社区机构医生根据居民健康档案所记录的数据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患者是否需要上转到专科医院就诊,如果确实需要到专科医院就诊,必须由社区医生开具转诊单,并且向上级医院预约,患者才能到上级医院就医[1]。
本研究分析了社区首诊制目前的运行状况,找出其运行过程中的困难,提出对策,从而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首诊制的理想模式。
1 社区首诊制的实施困难1.1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不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是制约社区首诊制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全科医生缺乏,卫生人力资源不足。
目前我国社区医生数量少,学历层次较低,职称结构不合理,大部分没有经历过医院规范化培训和锻炼,更无进修深造经历。
同时基层医生工资偏低,职称晋升难或一辈子就没有职称评定的说法,待遇很低,导致基层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大,人才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
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设备配置不足或设施设备简现象,部分设备购置年限长,比较陈旧,常出现故障,不能满足临床诊治的需要。
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模式还没完全转变。
我国引进全科医学理论较晚。
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落后。
社区医务工作者缺乏全科医学服务的理念、知识和技能,居民没有从社区服务中心得到更多的”健康照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居民缺乏吸引力。
由于落后的服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首诊制的发展。
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质量难以吸引患者。
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制度和培训制度的不健全,造成了我国全科医生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医疗技术水平普遍偏差,病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信任和认同,同时服务理念不能适应全科服务需求。
⑤区域内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滞后。
科学、完整、系统的居民健康档案,是全科医生掌握居民健康状况的基本工具,是为居民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卫生保健服务的重要依据。
医师首诊负责制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医师首诊负责制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医师首诊负责制是指医疗机构在患者就诊时,由首诊医师负责初步诊断和治疗,并负责协调和跟踪随访患者的医疗状况。
然而,尽管这一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但实际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医师首诊负责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患者流量大,医疗资源有限目前,我国医疗系统面临着患者流量大、医疗资源有限的问题。
由于就诊人数庞大,医师在接诊时面临着时间紧张的困境,很难充分了解患者病史、症状等信息。
这导致医师无法准确判断疾病情况,容易造成误诊、漏诊等问题。
二、医师专业背景和能力参差不齐医师作为首诊责任人,需要具备较高的医疗专业背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然而,由于医学教育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医师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
部分医师在临床实践中缺乏经验,无法准确判断病情,并且对复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有限,给患者带来了安全风险。
三、医患沟通不畅,信息交流不完整医师首诊负责制要求医师与患者之间进行充分沟通,了解病情、症状、病史等信息。
然而,由于医患间沟通时间有限、交流方式不当等问题,导致医师无法全面获取患者病情信息。
同时,患者也难以准确表达自身的状况,这使得医师难以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影响医疗质量。
四、医疗机构内部协调不足医师首诊负责制要求医师在初步诊断和治疗后,负责协调和跟踪患者的医疗状况。
然而,在医疗机构内部,各科室之间的协调和沟通不足,导致患者就诊过程中信息交流不畅,无法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调配。
这给患者带来困扰,也影响了医师的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
五、利益驱使导致医疗质量下降在医师首诊负责制下,部分医疗机构可能存在利益驱使,以追求经济效益而牺牲医疗质量。
医师可能会被要求开展过多的检查项目,使用过度药物等,以谋取经济利益。
这种行为不仅增加了患者的负担,也会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损害了医疗系统的整体利益和形象。
综上所述,医师首诊负责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患者流量大、医师能力参差不齐、医患沟通不畅、医疗机构内部协调不足以及利益驱使等问题。
浅谈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存问题和建议
浅谈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存问题和建议随着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越来越得到居民的认可,它以方便、快捷、经济、有效的优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居民。
但随着工作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与居民需求之间的不信任越来越明显,本文针对社区卫生服务目前存在的现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发展。
1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现存问题1.1社区医疗机构服务经费不足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社区医疗机构经费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
但是,由于企业不再承担办社会功能,社区医疗机构的经费只能来源于政府拨款,其资金投向仅限于医疗设备的配置。
尽管社区医疗机构承担着诸如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功能,但获得的经费却非常有限。
1.2社区医疗机构人才结构不合理,全科医生不足目前社区医疗机构全科医生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以下方面:①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越来越多的院校的办学目標不是培养学生临床技能,而是追求研究生的升学率。
政府对全科医生的培养也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②社区医疗机构对人才的吸引度不够,拥有高学历、高素质医护人员更希望到大城市大医院,而不愿意到基层社区医院工作,导致社区医疗机构人才匮乏,难以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
1.3对社区医疗机构的认识不足有病才到医院治病,是中国老百姓根深蒂固的就医观念,缺乏预防和保健意识。
多数居民认为社区机构在医疗技术、实力等方面远远比不上综合性大医院,宁愿在大医院排队,也不远去社区医院就诊。
社区卫生服务是公共服务体系的网底,是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屏障。
然而,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却呈现萎缩发展态势,政府用于预防、妇幼保健和社区卫生的支出越来越少,出现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效率低下。
2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几点建议2.1建立和完善人才流动及培养机制,促进社区卫生机构首诊制的实行。
①建立二、三级医院中高级职称医护人员下社区的制度,规定中高级职称医护人员每年下社区卫生机构的期限,并把医护人员下社区的执行情况纳入考核,作为职称晋升的参考依据;②积极安排社区卫生机构医护人员到二、三级医院学习进修,使人才流动及培养制落实到实处,以缓解社区卫生机构人才不足的局面,推进社区医院首诊制的实行。
首诊负责制度落实情况及改进
首诊负责制度落实情况及改进首诊负责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将医患首次接触的患者诊断、治疗和医
疗费用全过程诊疗等综合责任全部承担并履行。
一、首诊负责制度的落实情况
首诊负责制度的实施是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基层医疗服
务质量的有效途径。
目前,首诊负责制度在各地逐步推行,取得了一
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地区医疗资源不足,导致部分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素质不高,无法保障首诊医生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其次,患者对首诊医
生的信任度不高,容易出现患者“医生挂号、不看诊”的情况,影响了
首诊负责制度的落实效果。
再者,一些医保政策不够完善,导致部分
患者对首诊医生的选择存在疑虑,增加了医疗机构的负担。
二、改进措施
为了更好地落实首诊负责制度,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我们可以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水平,完善医疗设
备设施,拓宽医疗服务范围,提升首诊医生的诊疗能力。
2. 提高医患信任度,加强医患沟通,利用医患沟通技巧培训,提升
首诊医生的医疗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增强患者对首诊医生的信赖感。
3. 完善医保政策,建立健全的医保制度,将首诊医生纳入医保结算范围,提高首诊医生的医疗补偿待遇,降低患者看病成本,增加就医便捷度。
通过以上改进措施的实施,相信首诊负责制度在未来会得到更好地落实,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全面深化医改、构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首诊负责制度检查分析报告
首诊负责制度检查分析报告摘要:本文对首诊负责制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检查,旨在评估该制度的实施情况,以及其对患者和医疗机构带来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政策和实践的综合研究,得出了一系列结论和建议。
本报告旨在向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以进一步完善首诊负责制度,提高我国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第一部分:引言首诊负责制度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首次接诊的医生对患者负责,负责诊断、治疗和协调后续的医疗服务。
这一制度的实施旨在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患者的就医体验,并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然而,首诊负责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本报告将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
第二部分:首诊负责制度的影响1. 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首诊负责制度使得患者在首诊环节就能够得到科学准确的诊断和治疗,避免了病情的恶化和就医时间的浪费。
这有助于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繁琐的二次检查和重复治疗,节约了医疗费用。
2. 优化患者的就医体验首诊负责制度使得患者能够获得更加连贯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医生在首诊时就能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做好后续的协调工作。
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就医满意度,也减少了在医院之间奔波的时间和精力。
3.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首诊负责制度可以有效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首诊医生在提供诊断和治疗建议时,将承担更大的责任,这有助于有效防止医疗过错和误诊。
与此同时,首诊负责制度也能够更及时地发现和解决患者的问题,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第三部分:首诊负责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医生的负责程度不一首诊负责制度要求医生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负责,但由于医生的素质和实力不一,导致部分医生对待首诊患者的态度和水平存在差异。
一些医生可能轻视首诊环节,导致患者得不到合理的治疗建议。
2. 部分医疗机构对首诊负责制度的重视不够首诊负责制度需要医疗机构的全面支持和有效管理才能得以实施。
然而,一些医疗机构对首诊负责制度的重视不够,缺乏相应的培训和管理机制,导致制度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无锡市完善社区首诊制度的探讨
为“ 一般 诊 疗 费 ” 。涉 及 人 群 有 : 职 工 医保 、 居 民医 保、 儿 童 统筹 , 收 费标 准为 每诊疗 人 次 1 0 元, 其 中个 人现 金支 付 1元 ( 7 0岁 以上 老人 免 付 , 由基 层 医 疗
险参保 人员 参保 时必 须选 定 1家社 区医 院为首 诊 医 院, 在参 保 待遇政 策上 给予 最大 限度 的优 惠 , 引导 和
社区首诊制 , 作 者针对社 区首诊 制的定 义和发 展做 出阐述 , 通过政策研究 、 数据分析 、 人物访谈等方式对无锡市社 区首 诊制 实施情 况进行 了认 真的调查 , 在此 基础 上 , 对 如何完 善社 区首诊制进行探讨 。 关键 词 社 区首诊 制 双向转诊 探讨
2 0 0 6年 3月 , 国务 院 发 布 《 关 于发 展 城 市社 区
1 . 2 无锡 市执行 一般 诊 疗 费政策
从2 0 1 3年 9月
承担 了控 费和 医疗 待 遇报 销 职 责 , 成 为 医 保 基金 的
“ 守 门人 ” , 也为社 区首诊制 度 奠定 了坚实 的基 础 。 1 . 3 . 1 居 民医 保 定 点社 区及 报 销 待 遇 。按 照 “ 保 基本 、 保 大病 、 低水平 、 广 覆 盖 ”的原 则 , 遵循 “ 住 院 为主 、 兼 顾 门诊 ” 的理 念 而 设 置 。城 镇 居 民 医疗 保
鼓励 参 保人 在社 区就诊 。
机构承担 ) , 其余 9 元 由医保统筹基金支付 , 这是一
项 惠 民扶 持政 策 , 切实 降低 了参 保人 员 在社 区首诊
①无 锡市新 区江溪街 道社 区卫 生服 务中心 无 锡市 2 1 4 0 0 0
2 0 1 3年 居 民医保 报销 比例较 上 年 有所 提 高 , 特
首诊负责制度检查整改措施
首诊负责制度检查整改措施一、引言首诊负责制度是医院医疗服务的基本制度之一,旨在确保患者在就诊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照顾。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如首诊医生职责不清、沟通不畅、信息不共享等,导致患者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因此,本文旨在针对首诊负责制度检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问题梳理在首诊负责制度检查中,我们发现以下问题:1.首诊医生职责不清:首诊医生对于自己的职责范围和工作内容不够明确,导致在患者就诊过程中出现一些漏诊、误诊的情况。
2.沟通不畅:首诊医生与其他科室、部门的沟通不够顺畅,导致信息不共享,患者需要反复提供病史和检查结果,增加了就诊时间和负担。
3.信息不共享:由于各科室、部门使用的医疗信息系统不一致,导致患者信息不共享,首诊医生需要重复询问患者病史和检查结果,增加了就诊时间和负担。
4.流程不规范:首诊负责制度的执行流程不够规范,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漏洞和不确定性,影响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整改措施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整改措施:1.明确职责范围:对首诊医生的职责范围和工作内容进行明确规定,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首诊医生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
2.加强沟通协作: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协作流程,加强首诊医生与其他科室、部门的沟通协作,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治疗。
3.统一信息系统:推广使用统一、标准化的医疗信息系统,实现患者信息的全面共享和高效利用,减少重复询问和检查,提高就诊效率。
4.制定规范流程:根据实际情况和制度要求,制定首诊负责制度的执行规范和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要求,加强监督和考核。
5.加强培训教育:对首诊医生和相关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业务流程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6.建立反馈机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和渠道,鼓励患者和家属对医疗服务进行评价和建议,及时发现和改进问题,提高服务质量。
7.强化考核评估:定期对首诊负责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处理,确保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效果。
社区首诊制的实施难点探析
摘 要 : 区首诊 制是 一种 能 够为 居 民提 供 便 利的 卫生 服务 、 制 医疗 费用 不合 理增 长 、 社 控 充分合 理 地 利 用有 限的卫 生资 源的制度 , 我 国尚处 于试 点阶段 。在现 阶段 , 区首诊 制 的 实施 存在 着一 些难 点和 障 在 社
法 解 决 , 少 对 专 科 医疗 资 源 的 浪 费 。 区 首诊 制 在 控制 医 减 社
疗 费 用 不 合理 增 长 、 分 合 理 地利 用 有 限 的卫 生 资 源 、 居 充 为
民提 供便 利 的卫 生 服 务等 方 面 有 着 重要 作 用 。也 正 因为 如 此. 中央 政府 才在 当前 群 众看 病 难 、 病 贵 的 呼 声 日益 高 涨 看 的情 况 下 提 出大 力发 展 社 区卫 生服 务 , 探索 社 区 首诊 制 。
1 社 区 首诊 制的 内涵 社区首诊制 (h ytm o h rttet n n te te sse ft ef s rame ti h i
c m u i ) 指 规 定 居 民 在 患 病 需 要 就 诊 时 , 首 先 到 社 o m ny是 t 须 区卫 生 机构 接 受 全 科 医 生诊 疗 的一种 制 度 。 非急 诊 , 民 除 居 若 要 去 医 院寻 求 专 科 医 生 的服 务 ,一 般 情 况 必 须 要经 过 社 区 全 科 医生 的转 诊 。_ 丰 区首 诊 制 虽 然是 首 次 在 国 家政 府 文 卜 件 巾提 出 . 其 实 并 不 陌 生 , 就是 我 们 通 常所 说 的 由全 科 但 它 医 生 充 当社 区 生 服务 的“ 门人 ” 度 。 英 、 等英 联 邦 守 制 在 澳 国家 以及 其 他 一些 欧 洲 国家 中 。社 区 卫 生服 务 制 度 已经 发
我国社区医疗就诊制度研究综述——城市社区医疗及其就诊问题的系列研究(一)
城市社 区医疗及其就诊 问题的 系列研究 ( ) 一
陈起 坤 孙毅 明 郭 小聪 , ,
(. 1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广州市 50 8 2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 , 10 0; . 广州市 50 7 ) 125
【 摘要】 分析 我 国近 年来关于城 市社 区卫 生服 务研 究文献 中有 关社 区 医疗就诊制 度方 面的研 究
针对城市社 区卫生服务 及其发 展 问题 , 国许 多 我 研究学 者对社 区卫生 服务 的发展 、 行机 制及其存 在 运 问题和未来 发展 对策 等方 面 都进行 了广泛 研究 和讨
论, 对居 民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也作 过许 多调查研究 ,
各种规则 , 度的构成包含着一个制度体 系 , 制 由不 同的
[ ] 顾 听. 2 诊断 与处方 : 直面 中国医疗体制改革 [ . M] 北京 : 社会科
学文 献 出版 社 ,o6 2o .
[ ] 周其仁 . 3 病有所 医当问谁 [ . M]北京 : 北京大学 出版社 ,0 8 20 .
[ ] 赵云 , 4 潘小炎. 基本价值的偏失与供需体制的失衡一旧医改的教训
成果 , 指 我 国社 区医疗就诊 制度机制 体 系还 明显缺乏科 学有效 的保 障、 控制 、 激励 等制度机 制 。要从 制定政策制度的层 面, 计更加 有利于居 民到社 区医疗机构 去看病 的就诊机制和制度 , 设 以促进社 区医疗
就诊 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 。
【 关键词 】 社 区医疗 ; 就诊 制度 ; 区卫生服 务 ; 社 医疗保 险 ; 双向转诊 【 中图分类号 】 R 9 1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7 4 3 (0 2 0 0 1 0 62— 2 2 2 1 )5— 0 4— 4 【 O 编码 】 1 .9 9 ji n 17 4 3 .02 0 .0 D I 0 36 /. s.6 2— 2 2 2 1 .5 05 s
首诊负责制度落实情况及改进
首诊负责制度落实情况及改进首诊负责制度是指在医疗服务中,通过建立良好的医疗服务模式,明确首诊医师的责任,提高初级医疗服务质量的一种制度。
本文旨在对首诊负责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首诊负责制度的落实情况目前,在我国的医疗体系中,首诊负责制度已经被广泛提出并得到了推行。
可以说,首诊负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医疗服务质量。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受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分布限制,部分农村地区的首诊医疗资源相对不足。
这导致一些患者只能通过外地转诊才能得到合适的医疗服务,增加了患者的负担和交通开销。
其次,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共享不充分,导致患者就医需要反复填写病历,增加了患者的时间和精力开销,也增加了医疗事故的风险。
再次,一些医生对于首诊负责制度的认识不到位,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导致其对于患者的负责心不够,在诊疗过程中出现疏漏。
二、改进措施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努力改进首诊负责制度的落实情况。
首先,加强医疗资源的统筹调配,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
可以通过设立合理的转诊机制和合作医疗机构,缓解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的紧张程度,减少患者的转诊和交通负担。
其次,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的共享和互通。
建立统一的电子病历系统,使医生可以查询患者的病历信息,避免重复填写,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加强信息安全保护,确保患者的隐私权不受侵犯。
再次,加强对医生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对于首诊负责制度的认识和负责心。
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学术交流等方式,推动医生的学习和交流,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责任心。
同时,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鼓励医生积极参与首诊负责制度的实施。
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奖励措施,提高医生对于首诊负责制度的重视程度,激发其积极性。
最后,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于首诊负责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可以通过宣传册、宣传片等方式,向患者介绍首诊负责制度的意义和好处,引导患者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提高其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社区首诊制推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言工作难 以继续。
医保政策对病人分流的支持力度 尚不够,包括定点
可能在社区内解决 ,有利于对患者进行合理分流,缓解 医疗机构的准入和报销 比例 的确定。很多地区没把符合 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同时专科医院及专科医生发挥 条件 的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 险定点
设备技术上 的优势 ,有效控制医疗费用 。但社区首诊制 单位 ,没有 明确医疗保 险基金应支付 的社区卫生服务项
.9 ,排在倒数两位 ,医疗 院及病人康复到什么程度就可转回等系列 问题 尚无统一 住院等其他服务利用率为 10% 同时健康教育、老年保 的管理规范 ,包括转诊标准 、转诊制度和有效的监督管 服务利用率 明显高于其他服务,
理机制 ,导致社区医院和综合医院操作起来无据可依, 现实中的 “ 双向转诊”变成单向转诊 ,转下不转上。 13 资源配置机制不合理 . 健 、精神卫生、社区脆弱人群保健等工作开展有限。 2 4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不完善 .
维普资讯
第2 2卷第 3期
2O 年 6 O8 月
卫生 软科 学
S f S i c f at o t ce eo He l n h
、_ _2N o3 , l . o2
J n 。0 8 u . 0 2
社 区首诊 制推 行 中存在 的 问题 及对 策研 究
使他们老有所靠 、病有所依。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国内 作 ,每年举办 1 期州级培训班培训基层人员 。 ~2
学 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麻风防治是社会工程 ,是
社会福利事业 ,是政府行为,不能仅 由专业人员 “ 孤军
提 高广大人民群众对麻风病科普知识知晓率,巩固 作战 ” 必须有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参与, , 经麻防人员不懈 已经取得的宣传成果,进一步唤起社会对麻风病防治工 地努力,才能真正的做好麻防工作,才能达到彻底消灭 作的重视,并积极支持麻风病防治工作,为麻风病 防治 麻 风 的 目标 。
医师首诊负责制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医师首诊负责制存在问题原因分析随着医疗领域的发展,医师首诊负责制作为一种医疗服务模式已经被广泛实施。
然而,该制度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用药安全和医疗效果。
本文将对医师首诊负责制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一、人员素质不足医师首诊负责制要求医生在初诊环节就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诊断和治疗,因此医生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要求较高。
然而,目前部分医生在临床实践中面临的问题是教育和培训的不足,导致其临床能力和自信心不够,无法胜任首诊负责的工作。
二、资源分配不均衡医师首诊负责制需要配备充足的医疗资源和设备,以便医生在首诊环节就能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然而,由于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导致部分基层医疗机构无法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医生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和能力,也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医师首诊负责制的实施效果。
三、诊断水平不稳定医师首诊负责制要求医生在首诊环节就能够准确诊断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然而,由于医生个体的能力和诊断水平存在差异,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诊断不准确的情况。
这种诊断水平的不稳定性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延误病情的诊断和治疗。
四、知识更新缓慢医学领域的知识更新速度极快,医生需要及时了解最新的医学进展和临床指南,以便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
然而,由于一线医生在工作压力和时间限制下,很难充分跟进相关的医学研究与进展,导致其知识更新的速度相对较慢,难以及时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这就给医师首诊负责制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综上所述,医师首诊负责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源于人员素质不足、资源分配不均衡、诊断水平不稳定以及知识更新缓慢等方面。
为了改善医师首诊负责制的实施效果,我们应该加强医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临床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并优化医疗资源的分配,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提高其医疗服务水平。
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的知识管理和更新机制,促进医生的知识更新和学术交流,从而提高医师首诊负责制的执行效果,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医疗效果。
首诊负责制度落实情况及改进
首诊负责制度落实情况及改进
首诊负责制是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功能,提高患者就医体验和治疗效果。
近年来,各地对首诊负责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发现一些问题和不足。
有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首诊负责制的认识不够深入,流于形式化。
有的医生处方过于简单粗暴,没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适当的处方,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就医体验。
此外,还有少数医生存在不当行为,如强制患者购买药品等,影响了患者的利益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形象。
针对以上问题和不足,我们应该积极推进首诊负责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生的培训,提高其对首诊负责制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其更加重视首诊负责制的实施。
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医生的监督和管理,对违反首诊负责制规定的医生进行严肃处理,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增强其对首诊负责制的认识和信任,让患者更加主动配合医生的治疗工作。
总之,只有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首诊负责制度,才能更好地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治疗效果。
首诊负责制度落实情况及改进
首诊负责制度落实情况及改进首诊负责制度是指在医疗服务中,将医生与患者的关系重新定义,要求医生在患者首次就诊时全面负责该患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工作。
落实首诊负责制度对于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和提升医疗体验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首诊负责制度的实施情况,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一、首诊负责制度的落实情况分析首诊负责制度的落实情况在不同地区和医疗机构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一些地区,首诊负责制度的推行取得了显著成效,医生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提供综合性的医疗服务。
然而,也有一些地区和医院对首诊负责制度的落实还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由于医院管理方式的不同,医生可能无法全面负责患者的就诊过程,导致患者需要反复就诊甚至医疗资源的浪费。
二、首诊负责制度的改进措施为了更好地落实首诊负责制度,需要采取一些改进措施。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加强医生培训:提高医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使其能够更好地承担起首诊负责的责任。
同时,培训医生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提高医患关系的质量。
2. 完善医疗信息系统:建立全面的电子病历系统,实现医患信息的共享和交流。
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医生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历史,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3. 强化患者教育: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提高患者的医疗素养。
通过提供相关知识和指导,让患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充分合作医生的治疗。
4. 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信任,使医生能够更好地听取患者的意见和需求,并向患者解释诊断和治疗方法。
同时,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医疗决策,形成共同治疗的共识。
5. 推动医疗协作:加强医院之间、科室之间的协作,形成全员负责的工作机制。
在首诊环节,医生应能够迅速与其他专科医生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和协商,提供更好的医疗方案。
三、结语首诊负责制度的落实情况对于患者的医疗体验和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加强医生培训、完善医疗信息系统、强化患者教育、加强医患沟通和推动医疗协作是改进首诊负责制度的有效措施。
首诊负责制度检查整改措施
首诊负责制度检查整改措施为了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权益,医疗机构在实施首诊负责制度中必须严格履行各项规定,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针对首诊负责制度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医疗机构需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确保制度得到有力执行。
以下是针对首诊负责制度检查整改措施的相关内容。
1.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特别是针对首诊医生的职责及操作规范进行专项培训。
医务人员需要了解首诊负责制度的重要性,明确自身责任,确保每一位患者都能够得到规范的就诊指导和治疗。
2. 完善就诊流程医疗机构需要对就诊流程进行优化调整,简化繁琐的程序,提高就诊效率。
合理设置分诊台和分诊流程,明确首诊医生的职责范围,保证患者可以得到及时准确的诊疗服务。
同时,建立健全就诊记录和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医疗卫生信息化水平,有效整合患者信息。
3. 强化医患沟通医疗机构要鼓励医生与患者之间加强沟通,解答患者疑问,消除患者焦虑。
医生需要耐心倾听患者描述病情,充分了解患者需求,提供科学合理的医疗建议。
同时,建立完善的投诉与建议反馈机制,及时处理医患纠纷,保持医患关系和谐。
4. 强化质量监督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监督机制,对首诊医生的工作进行定期考核评估。
通过医疗质量评估、患者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
同时,建立医疗巡查和督导制度,加强对首诊负责制度的执行情况监督管理。
5. 推进标准化建设医疗机构要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建立规范的首诊负责制度执行标准。
制定相关制度文件、操作规范,明确首诊医生的岗位职责,加强对首诊医生的考核激励机制。
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共同推动首诊负责制度的深入实施。
总之,首诊负责制度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环节,对提升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需要认真履行首诊医生的职责,加强相关工作人员培训,完善就诊流程,强化医患沟通,加强质量监督,推进标准化建设,确保首诊负责制度得到有效执行,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首诊负责制制度(1范本)
社区卫生服务首诊负责制制度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社区卫生服务是作为基层卫生服务的基础,对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社区卫生服务首诊负责制度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社区卫生服务首诊负责制度进行介绍和分析。
背景社区卫生服务首诊负责制度是指将基层卫生机构作为社区居民首诊的主要门诊医疗机构,负责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工作,并承担转诊和转运工作。
该制度的出台旨在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对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的满足,减轻大医院的压力,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目标和原则社区卫生服务首诊负责制度的目标是提供高质量的卫生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
其原则主要包括几点:1.以患者为中心:社区卫生服务应以患者的需求和利益为重点,提供全面、连续、协调、综合的医疗服务。
2.科学合理用药:社区医生应推行合理用药原则,减少滥用和过度用药,提高药物使用效果,降低医疗费用。
3.分级诊疗:社区卫生服务应根据不同疾病的诊治难度和危害程度,实行分级诊疗,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4.健康教育与预防:社区卫生服务应加强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工作,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
实施步骤社区卫生服务首诊负责制度的实施包括几个步骤:1.建立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需要建立起符合相关政策和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
2.培养和完善社区医生队伍:需要加强对社区医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诊疗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其能够胜任首诊工作。
3.建立患者健康档案:社区卫生服务应建立完善的患者健康档案,记录患者的病史、诊断和治疗情况,便于医生进行综合分析和诊疗决策。
4.加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社区卫生服务应加强对医疗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及时纠正和改进不合格的诊疗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在实施社区卫生服务首诊负责制度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包括几点:1.医生收入问题:社区医生的收入相对较低,导致一些优秀的医生不愿意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2023社区卫生服务首诊负责制制度正规范本(通用版)
社区卫生服务首诊负责制制度1. 简介社区卫生服务首诊负责制(下称首诊负责制)是指居民在就医时,首先到社区卫生机构进行初步诊疗和治疗,并由社区医生负责对患者的全程管理和协调。
首诊负责制的目的是提高就医效率、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增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同时降低医疗费用和缓解大医院急诊压力。
2. 首诊负责制的原理在首诊负责制下,社区卫生机构承担起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保证和基础医疗服务的提供。
患者在有症状时首先到社区卫生机构就诊,由社区医生进行初步诊断和治疗。
如果需要进一步检查或治疗,则社区医生会按照相应规定将患者转诊到相应的二级或三级医疗机构。
首诊负责制的实施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医保制度来实现。
通过医保支付方式的调整,患者在首诊负责制下就医的费用可以得到合理控制。
3.1 提高就医效率首诊负责制将病情轻微的患者引导到社区卫生机构就诊,缓解了大医院的压力,减少了排队时间。
患者在社区医生的诊疗下,可以更快地得到诊断,并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治疗。
3.2 优化卫生资源配置通过推行首诊负责制,可以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
社区卫生机构承担了更多的初级医疗服务责任,使得二级、三级医疗机构可以更专注于复杂和严重疾病的诊治。
这样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3.3 减少医疗费用首诊负责制将患者引导到社区卫生机构进行初步诊疗和治疗,社区医疗费用相对较低,能够为患者减轻经济负担。
同时,通过医保支付方式的调整,医疗费用可以得到进一步控制。
3.4 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首诊负责制要求社区医生全程负责患者的管理和协调,这将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社区医生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为了有效实施首诊负责制,需要采取如下措施:•加强社区卫生机构的建设,提升其诊疗能力和设施设备水平。
•提高社区医生的培训水平和技术能力,保证其能够胜任首诊负责制下的工作。
•建立健全的医保制度,适当调整医疗费用的支付标准,保障患者的权益。
•加强跨级转诊机制的建设,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二级及医疗机构的进一步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实行社区首诊制度的探讨_
关键词:社区卫生社区首诊制可行性
摘要: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最重要的缺陷之一是全科医生的首诊制度尚未建立。
对我国实行社区首诊制度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旨在对形成一套适应我国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科学昔理制度提供参考。
近几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然而,从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刚刚起步,尚未形成一套适应我国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答理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缺陷之一是全科医生的首诊制度尚未建立[1]。
所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制,就是除了急诊以外,常见病的首次就诊都必须在社区医院进行。
简单点说就是病人生病后首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治疗,治不好再转诊至大医院,康复期也在社区医院。
首诊制明确规定社区为病人第一接触点。
影响其对社区医疗的利用。
1.实行社区首诊制的目的:社区首诊制的目的在于对患者进行合理地分流, 使得社区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尽可能在社区内通过常规方法加以解决, 减少专科医院资源的浪费。
在这种制度下, 医院专科医生只接收急诊患者或者由社区全科医生转诊来的患者。
有利于发挥专科医院以及专科医生在设备技术上的优势。
同时,社区全科医生作为整个卫生服务体系的一线人员。
接受社区居民的首诊, 并负责将超出自己诊疗能力范围的重症患者转向专科医生。
全科医生作为社区“守门人”,对社区居民合理地利用卫生资源发挥了“过滤筛选”的作用。
社区全科医生承担了绝大部分社区居民的诊
疗服务, 流向医院专科医生的患者仅占到了很小的一部分[2] 。
2.社区首诊制实施的制约条件
2.1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认知制约。
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认识还很模糊。
而且传统思想中认为社区医院是小医院,条件差,技术不行,在社区看病不放心,药品不太全。
病人盲目崇上。
看病就要到大医院,就要找知名专家,在观念上陷入了误区。
居民习惯于不管大病小病,只要看病都跑大医院[3]。
2.2医疗保险的制约。
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无法刷卡享受医疗保险, 享受医疗保险的市民无法使用医保卡, 在社区只能自费就诊, 必然影响其对社区医疗的利用。
2.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水平制约。
我国卫生人力资源的分配存在倒三角状况。
好的医生、专家都集中在大医院里,社区医生多是由基层医院医生转型而来,做为全科医生医技经验确实不够“全”,诊治水平不高,造成群众对社区医疗的不信任。
3.实行社区首诊制可行性分析
3.1协调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3.1.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公费医疗答理机构之间的关系。
政府要将符合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渐全部纳入公费医疗定点机构,将符合标准的服务项目纳入公费医疗报销范围,扩大药品报销范围。
限定一此医疗保险项目、一此特殊人群、特殊病种必须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
逐步推行社区首诊制度。
3.1.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之间的关系。
劳保部门应把符合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尽快确定为城市职工基木医疗
保险定点单位,把符合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进报销范围。
在补偿方案设计上,提高病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住院报销比例(如降低起伏线,提高支付比例等)。
逐步扩大个人账户的支付范围(如将健康体检纳入支付范围)。
尽快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镇职工基木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间系统联网。
3.1.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民政部门之间的关系。
对贫困救助人群,制定政策规定首诊必须到社区。
同时,规定在社区就诊可享受一定程度的优惠或免费服务。
3.1.4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劳务工合作医疗办公室之间的关系。
利用政策,在劳务工合作医疗方案中明确规定,参加方案的企业将就近选择1家劳务工合作医疗定点机构作为就医点,所属劳务工只能在相应就医点门诊就医,到其他医疗机构就医需要办理转诊手续(急诊抢救除外)。
3.1.5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服务项目以及药品定价有关的部门。
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的价格,应该与综合性医院拉开距离,应制定相应的服务收费方式和标准。
对不同级别的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拉开收费标准、自付费比例,包括非急、危重抢救病人不同级别医院住院的标准,均应拉开收费比例。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提供药品,可采取直接与药厂或一级批发商招标采购。
降低进货成本,降低国家药品加价上限,实行零差价或低差价销售,在社区提供质优价廉的药品。
3.1.6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卫生行政部门的关系。
卫生行政部门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有技术性指导与行政性监督的责任。
卫生行政部门
应参与制定“双向转诊”标准体系,并对其运行进行行政监督,保证其顺利实施。
卫生行政部门还负有宣传引导作用,鼓励引导群众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资源。
3.1.7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综合医院及专科医院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综合医院之间双向转诊的利益关系,保证双向转诊正常有序进行。
完善社区医生到综合医院的进修学习制度,制定上级医院对社区医疗服务的技术指导管理办法。
3.1.8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参保单位间关系。
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三资企业等,应必须至少选择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本部门的医疗定点报销单位。
鼓励各参保位位出台单位补充保险等相关政策。
3.2现行医疗保障制度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间支付方式的选择。
我国现行医疗保障制度,可分为公费医疗、城镇职工基木医疗保险、城市贫困救助制度及各种商业保险制度,深圳正在探索试行城市劳务工医疗保险制度。
我国目前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只有2
4.39%[4],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任何保险,应进一步探索广覆盖的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疗保险覆盖率。
根据现行医疗保障制度,根据不同人群,不同保障形式,采取按服务项目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制、按服务单元或按人头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探索实行不同形式结合的支付方式,达到费用控制的目的。
尝试医保基金由“一级基金、一级答理”改为“一级基金、二级答理”,充分发挥区、县级层面的管理作用。
区医保设立专户,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保险基金预付总量和统一收支经费的调控与宏观管理。
推进医疗保险覆盖面,利用保险支付制约首次就诊选择。
3.3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按照国家制定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指导标准,严格准入制度,加强机构自身建设。
提高人员索质,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实行岗位培训制,推行高等院校本科生毕业后全科医学规范化培训,搞好梯队建设。
完善全科医师职称晋升系列制度,充分调动全科医生服务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
3.4提高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首诊制意识。
通过健康教育,大力宣传,改变病人目前盲目崇上的就医观念,树立群众正确的健康观念,引导鼓励居民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资源。
4.实行社区首诊的建议。
根据我国现在的基本情况,社区首诊制实施需要分阶段逐步推行。
明确定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从事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
根据引导、鼓励,但不强制的原则。
引导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先到社区医院就诊, 由社区医院根据每个居民的实际需要进行转诊。
4.1首诊推行原则。
由小及大,由特定人群逐步推广至全人群。
4.2首诊实施过程
4.2.1第一阶段:利用现有政策制度设计,在特定人群中试行。
面向人群:享受劳务工合作医疗的城市农民工、城市贫困医疗救助的群体。
享受劳务工合作医疗者:参加劳务工合作医疗者,除急诊外必须先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到其他医疗机构就医需要办理转诊手续;自行到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非急症患者,费用不予报销。
贫困救助覆盖人群:享受贫困救助政策的病人,除急诊外首先到社
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可享受部分项目优惠或免费治疗;自行到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非急症患者,费用不予报销。
其他付费方式人群:采取自愿的原则,引导、鼓励患者首先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
4.2.2第二阶段:根据第一阶段试点的经验,逐渐扩大首诊覆盖人群。
增加人群: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群和公费医疗人群。
①部分诊断明确的单病种,必须首先在社区就诊。
②医疗保险报销范围明确规定的部分普通疾病,必须首先在社区就诊。
③规定范围内的疾病,如果自行到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费用不予报销。
④享受医疗保险人群,如实行社区首诊,其自付费比例将相应降低。
如需转院治疗,其报销比例亦相应提高。
4.2.3第三阶段:根据第二阶段经验,逐渐进行社区首诊病种开发,将覆盖人群扩大至全人群。
①非急症病人就医首先到社区就诊。
②需要转诊的由社区医生开具转诊单,到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就诊。
③综合医院提高门诊及住院付费标准。
自行到综合医院就诊的非急诊患者,均需自行承担就诊费用。
社区首诊制的推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通过阶段性推进社区首诊,使得社区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易于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而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才上医院,降低医药费用,减轻病人负担,节省医疗保险统筹资金,达到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发挥不同类型医疗卫生机构功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