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定义概念及所含内容

合集下载

请简要介绍《诗经》

请简要介绍《诗经》

请简要介绍《诗经》
《诗经》(又称《诗经三百篇》、《诗三百》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涵盖了先秦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

它是中国古代五经之一,与《周礼》、《周官》、《仪礼》、《礼记》合称为“五经”。

《诗经》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风(folk songs):描绘了古代社会生活、婚姻、家庭、爱情等方面的歌谣。

其中包括《关雎》、《蒹葭》等。

2.雅(odes):是歌颂君王、描绘社会风貌、歌颂爱情和感叹人生等方面的诗歌。

其中包括《国风》、《小雅》等。

3.颂(hymns):赞美宗庙、祭祀、政治、社会等方面的颂诗。

其中包括《周颂》、《鲁颂》等。

《诗经》的语言简练而含蓄,以五言绝句居多,形式上主要有风格独特的“雅”和“颂”,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

诗中表达的情感直白真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道德观念和人们的情感体验。

该书的传世版本有《毛诗》、《训诂大全毛氏注》等,其中以《毛诗》的版本为最为著名,因其注释详细,影响深远。

《诗经》对后世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诗经大雅全文

诗经大雅全文

诗经大雅全文
摘要:
一、诗经简介
1.诗经的来源与历史背景
2.诗经的内容与分类
二、大雅概述
1.大雅的概念与特点
2.大雅在诗经中的地位
三、大雅全文概述
1.大雅的篇目与主题
2.大雅的艺术价值与影响
正文:
【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3000 多年的历史,它包含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305 篇诗歌。

诗经的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民间歌谣,也有庙堂雅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历史事件、政治制度以及人们的生活情感。

诗经按照内容和形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是正声谐音,又分为大雅和小雅。

【大雅概述】
大雅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在庙堂上演奏的正声谐音,共有105 篇,内容涵盖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
各个方面。

大雅的诗歌以赞美为主,颂扬了先王的圣德、朝廷的盛事、国家的繁荣以及社会的和谐。

同时,大雅中也包含了一些反映社会矛盾和批评时弊的作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大雅全文概述】
大雅全文包括了《荡》、《抑》、《绸缪》、《崧高》、《烝民》等105 篇诗歌。

这些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在形式上,大雅诗歌的结构严谨,用韵考究,体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美传统。

在内容上,大雅诗歌既有对先王功德的歌颂,也有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既有对时弊的批评,也有对道德伦理的阐述。

这些都使得大雅诗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诗经风雅颂内容

诗经风雅颂内容

诗经风雅颂内容诗经风雅颂内容诗经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员,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其中,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部分,包含了众多经典之作。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一下这三部分的特点与代表作。

一、风风,指的是乐歌,它是诗经的第一部分,共收录160篇。

风的概念源自古代乐舞,风歌是民间歌谣,不拘泥于俚俗的语言规范,代表了诗经最早的文学风格。

1.《关雎》《关雎》是《诗经》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它描写了一个古老的爱情故事。

诗人将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描写地淋漓尽致,令人感叹:“凄凄惨惨,戚戚焉哉!”2.《诗经·小雅·采薇》《采薇》是一篇关于女子思念恋人的歌谣,描写了一幅柔美的田园图景,令人心旷神怡。

这首歌谣的节奏明快、优美,是风雅颂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

二、雅雅,指的是乐舞,它是诗经的第二部分,共收录105篇。

雅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推崇深奥、优美的意境,呈现出雍容华贵的文学形态。

1.《诗经·小雅·采蘩》《采蘩》是一首关于寻找归宿的歌谣,诗人通过朦胧的描写,表现出寻求“知己”的情感。

这首歌谣在探讨情感问题方面,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诗经·大雅·文王》《文王》是一篇颂歌,歌颂的是周文王的崇高品质和建立夏商周的功绩。

这首诗以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为背景,以宛转的语言抒发对文王的崇敬之情。

三、颂颂,也称颂词,它是诗经的第三部分,共收录40篇。

颂是古代祭祀礼仪的一种形式,歌颂神灵祖先,以庄严、雄浑、辞藻华丽、气势磅礴的形式,表达出人们对神灵的崇敬之情。

1.《诗经·大雅·文公》《文公》是一篇颂歌,歌颂的是春秋时期的魏文公和他的功德。

这篇颂歌用简练的语言,高昂的情感,表达了对魏文公的崇敬和感激之情。

2.《诗经·大雅·天问》《天问》是一首颂歌,赞颂的是天地的创造者和天地的规律。

这篇诗歌通过熟练娴熟的表现手法,营造出宏大的气势,激发出读者的内心深处的思考和感悟。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赋比兴:《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3、四家诗:汉代传授齐、鲁、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

《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齐诗》为齐人辕固生所传。

三家诗为今文诗学,并立于学官,魏晋以后先后失传。

《毛诗》为毛亨、毛苌所传,虽比三家诗晚出,但学有渊源,又经学大师郑玄作笺,流传至今。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有声无辞。

据《仪礼》记载,这六篇诗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春秋笔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手法。

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浅显平实,表现出修辞学的发展,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严格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作用。

7、《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史事。

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文学常识什么是风雅颂赋比兴

文学常识什么是风雅颂赋比兴

文学常识什么是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常识何谓“风、雅、颂、赋、比、兴”编者按:小编为大家收集了“文学常识何谓“风、雅、颂、赋、比、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何谓“风、雅、颂”,“赋、比、兴”?何谓“风、雅、颂”,“赋、比、兴”?所谓风、雅、颂,是指《诗经》按音乐划分的三个类别。

“风”,是指国风,即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

“雅”,是周王京畿的乐歌,周王京畿被周人称为夏,古代雅、夏通用,故有此称。

“雅”分大雅、小雅,意与后世的大曲、小曲相近。

“颂”,是形容、赞颂的意思,是当时统治者进行祭祀时的乐歌。

所谓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

“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地主要形象化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文学常识何谓“风、雅、颂、赋、比、兴””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更多资料请咨询中考频道。

20xx高考语文备考中几个关键时间点的把握摘要:为大家带来20xx高考语文备考,希望大家喜欢下文!高考备考中的几个关键时间点的把握与安排第一,时间安排。

高考备考中几个关键时间点的把握与安排,同学们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能够做到从整体上掌握。

高一高二是细致全面备考积累丰富细节的阶段;20xx年6、7月份是明确高三要求,布置暑假任务的阶段;8月是完成暑假任务的阶段。

从9月份开学到20xx 年期末统测,同学们要跟着老师进入全面复习的阶段;20xx年寒假,是明确自己薄弱环节,反思内省的阶段。

到了明年2月份至4月份,做到突出难点;4月份至5月份,注意突出重点;从5月份开始至高考之前,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需要全面查漏补缺,进入临考状态。

第二,学生对细节的理解与积累。

一件事做的好或者不好不是概念问题,是细节问题。

要想把一件事,做好,做的更好,甚至做到极致,很多时候不是靠一个想法,一个理解就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而是看对这件事积累了多少细节。

(完整版)《诗经》的六义

(完整版)《诗经》的六义

《诗经》的六义《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至于“大雅”和“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12] “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这个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 [12]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 [13] ,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14]一、比,就是譬喻。

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主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与象征。

比喻可以使描述形象化。

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因为有前后的一系列比喻,所以末尾的点睛之句才能使其形象跃然纸上。

[14]比喻还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

诗经重点知识点总结

诗经重点知识点总结

诗经重点知识点总结
诗经的作者
诗经的作者是众说纷纭的,古人认为是周代的诸侯和贵族们所撰写的,而现代学者们则普遍认为诗经的作者可能是多个人,且时间跨度较长。

无论是谁写的,诗经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

诗经的内容
诗经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人的生活、社会风尚、风土民情等方面展开。

它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的状况。

这些诗歌既有赞美和歌颂之情,也有抒发情感和思考人生的哲理。

诗经的体裁
诗经包括风、雅、颂三类诗歌。

风是古代民歌的代表,雅是宫廷雅乐的诗歌,颂是用来歌颂君王功绩的诗歌。

这三类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各自的特点,突出了古代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诗经的语言
诗经的语言是古代中国的古文,它具有古朴简练的特点,字里行间透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通过阅读诗经,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雅士们对言辞的精雕细琢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经的文化价值
诗经以其丰富的内容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的文化价值不仅体现在对古代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记录,还体现在对中国古代思想、道德、伦理和审美情趣的传承。

它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学习诗经,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还能感受到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诗经也能激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自信。

总之,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座瑰宝,它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还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通过学习诗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诗经周民族史诗

诗经周民族史诗

诗经周民族史诗周民族史诗《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诗经》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诗经》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它对于中国后世的诗歌创作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艺术创作的民族文化传统。

2 、《诗经》确立了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的艺术原则。

3 、《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语言形式的基础。

《诗经》的基本形式是四言体,这种四言诗的艺术形式一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样式之一。

而且《诗经》的四言体也是后世其他诗歌体裁发生之源,楚辞、汉赋、骈文以及五七言诗都受了《诗经》四言的极大影响。

同时其遣词造句、章法结构、节奏韵律也为后世诗歌奠定了基础。

周民族史诗的认定“史诗”这个概念,首先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首先提出来的。

“史诗”一词原自希腊文,本意为平话或故事,后泛指人类童年时期歌颂民族英雄的叙事诗。

1、认定:“五四”以来,愈来愈多的学者一致认为《诗经》至少存在五大史诗:即:《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记述了从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到周王朝的创立者武王灭商的历史。

其产生的年代大致也在西周初期。

2、标准:按马克思的标准,即具备歌谣、传说、神话、创作时代(人类初期)、形象、情节、叙述七个要素的即应该是史诗了。

3、内容: [讨论所讨论的五首诗基本具备了上述七个要素] A、《生民》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诗篇,叙述了周始祖后稷的诞生和发明农业、定居邰地,开创祭礼的历史;诗中姜嫄无夫而孕说明是母系向父系过渡。

中国的古代文学分类

中国的古代文学分类

中国的古代文学分类1. 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其本质上一种音乐的分类,由音乐而得名。

“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

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十五个地方音乐演奏乐歌。

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多颂美,小雅多怨刺。

有诗一百零五首;“颂”是用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人左丘明。

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的历史。

此外还附录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左传》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诸方面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大夫专权的重大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3.《战国策》——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非一人。

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前二百四十年间的部分历史。

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映现着当时政治,外交上重大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

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士尚利,重权借。

此书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说理气势奔放、语言流畅,对后世散文、辞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前人称其为“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

”4. 诸子散文——战国诸子百家的散文。

战国时期,由于周天子权威不复存在,多个政治中心并存使得不同学说得以自由发展。

于是,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学派,形成了诸子百家。

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大胆发表各自的观点,个性鲜明,针贬时弊,推动了各国政治文化的发展。

《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的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收录了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六百年间的(305)篇诗歌。

2、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3、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治倾向、崇高的爱国爱民精神,在文学史上素有“诗史”之称。

4、中唐诗人白居易大力提倡和写作“惟歌生民病”的“新题乐府”,他和元稹等发起进行的(“新乐府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理论、有实践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

5、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赞誉屈原的(《离骚》)一诗“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这里的“三百篇”指的是(《诗经》)一书。

6、汉代辞赋家(贾谊)继承屈“骚”精神,创作了骚体赋《吊屈原赋》、《鵩鸟赋》,后人称誉“骚人情境,于斯犹见”。

7、建安诗人(曹植)的诗歌作品《白马篇》等以及抒情赋《洛神赋》都具有比较突出的浪漫主义倾向。

8、“思无邪”是(孔子)对《诗三百》的思想内容的评价,他还把《诗经》的教功用概括为“兴、观、群、怨”。

9、汉代传习《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中,鲁诗创建最早,影响也最大,它的创始人是鲁人(申培)。

齐诗的创始人是齐人(辕固),他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诗》来解说《易》和律历。

韩诗的创始人是燕人(韩婴)。

毛诗是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创,特点是以诗论史。

四家诗中,被称为“今文三家”或者“三家诗”的是(鲁诗)、(齐诗)、(韩诗)。

10、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毛诗传笺》)一书,集今古文经学研究之大成,主要《诗故训传》作注。

三家诗自此渐渐衰亡。

11、唐代孔颖达主持撰定70卷的(《毛诗正义》)集唐前汉学之大成,是唐代科举考试的官定标准《诗经》教本,在《诗经》研究史上,是《毛传》、《郑笺》之后又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12、南宋朱熹的(《诗集传》)是宋代《诗经》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诗经知识点归纳总结

诗经知识点归纳总结

诗经知识点归纳总结诗经的成书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2500年前的西周时期,当时的诗经还被称为《诗三百》。

根据历史记载,最早的《诗三百》是由周武王时期的周室官员所编纂的,共计305篇。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篇章被遗失,其他篇章则进行了整理、修订或增补,最终形成了现在所见的《诗经》。

在古代,《诗经》曾有着不同的版本,其中以毛诗和毛诗外传最为有名。

毛诗是其中的核心部分,总计包括了300余首诗歌,在历代诗学家的传承下,形成了现在所见的《诗经》版本。

《诗经》的内容主要包括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主要是以民间的歌谣和吟诵为主,以爱情、生活、家族等为题材;“雅”则是以宫廷的音乐为主,以祭祀、宴会等为题材;而“颂”则主要是以歌颂君主、祖先等为主题,是一种具有祭祀性质的诗歌。

《诗经》的内容广泛,而且形式多样,既有五言古诗,也有古曲词和长篇歌颂。

关于《诗经》,人们通常会提到它的“诗言志”、“风雅颂”、“民族风情”、“祭祀文化”等诸多方面。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经》被誉为“诗之大鼎”,有着非常高的文学价值。

它对后世的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重要资料,对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尽管《诗经》已经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但它的魅力依然不减。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情感。

特别是在当代,我们更应该加倍珍惜和研究《诗经》,因为它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民族的根。

通过研究《诗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总之,《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有着非常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通过研究《诗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与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于诗经的基本常识

关于诗经的基本常识

关于诗经的基本常识1. 什么是诗经?诗经,又称《诗经》或《三百篇》,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部重要文献。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编纂成册、固定出版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

乃是中国文化的基石之一。

2. 诗经的来源诗经的编纂和形成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其内容涵盖了从上古至春秋时期的诗歌作品。

诗经中收录了民间民腔歌谣,包括赋、颂、雅、颂等各种体裁的乐府诗。

这些诗歌以深刻的内容、优美的韵律和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3. 诗经的内容诗经的内容主要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古代民歌,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农耕生产和社会风貌;雅是贵族乐府诗歌,描绘了封建贵族的生活和情感;颂是以歌颂各国政治、军事成就和思想哲理为主要内容的宗教歌曲。

诗经中的诗歌质朴而含蓄,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尚和价值观念。

4. 诗经的意义诗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后世的诗词创作和文化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

同时,诗经也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具有珍贵的文化记忆价值。

5. 读诗经的方法读诗经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和鉴赏能力。

首先,要熟悉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才能更好地理解诗经的内涵;其次,要善于鉴赏古代诗歌的音韵、意象和修辞手法,领悟其中蕴含的深意;最后,要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赋予诗经以个人的理解和情感共鸣。

6. 诗经的影响诗经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诗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诗经的韵律和艺术风格影响了中国古代和现代的诗词创作,是后世文人追求的典范;同时,也为世界各国的诗人提供了启示和借鉴,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以上是关于诗经的基本常识,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也为人们了解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读诗经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修养,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也有助于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诗经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信息

诗经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信息

诗经的主要内容和基本信息
《诗经》内容广阔,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主要内容:一是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

二是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

三是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

四是颂歌。

五是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的怨刺诗。

六是周民族的史诗。

诗经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3种,通常称为:赋、比、兴。

人们把《诗经》的内容编排和表现手法称为:风雅颂,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

“四始”指《国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诗经的主要内容与艺术成就

诗经的主要内容与艺术成就

诗经的主要内容与艺术成就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
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成就,
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诗经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其中,《风》是古代民歌的集合,以其简洁明快、真挚自然的风格,描绘
了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雅》是古代宫廷歌颂的集合,以其
庄严肃穆、高雅华丽的风格,歌颂了古代君王的威仪和宫廷的礼乐。

《颂》是古代祭祀歌颂的集合,以其庄重悲壮、神秘肃穆的风格,
歌颂了古代祭祀活动的神圣和神秘。

其次,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语言
艺术,诗经的语言简练明快,富有音乐感和节奏感,具有很强的感
染力和表现力。

其次是形象艺术,诗经以其生动形象、深刻抒情的
描写方式,展现了古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再次是思想艺术,诗
经通过对古代社会生活、人情世故、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描写,展现
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尚情操。

最后是音乐艺术,诗经的歌谣
多以歌唱形式传唱,它们的音乐性很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成就,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文精神,也为后世文学艺术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对诗经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因此,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成就,对于我们认识和珍爱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诗经》文学常识

《诗经》文学常识

《诗经》文学常识《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成书过程《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司马迁记载的也是这一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

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产生年代《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

大学语文《诗经》

大学语文《诗经》
“雅”:朝廷的“正声雅乐”,根据 音节律吕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
“颂”:宗庙祭祀的乐歌,含商颂、 周颂、鲁颂,共40篇。(毛诗序》: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 神明者也。”)
二、《诗经》的思想内容
1、爱情婚姻诗。如《诗经》第一首《关雎》 即为情歌。
2、农事劳动诗。如《豳风·七月》写了农奴们 一年到头春夏秋冬四季的劳动。

孔子很重《诗》,告诫
儿子伯鱼:“不学诗,无 以言。”《论语·阳货》 篇载:“子曰:小子何莫 学夫诗?诗,可以兴,可 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 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诗经》的时间 《诗经》约编成于春秋末期(公元前6
世纪),所辑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 品,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风土人情、道德文化等,洋溢着浓厚的 乡土情韵、人伦情感、人本意识,具有 “美刺”的社会功能,奠定了我国诗歌 现实主义的传统。
作品赏析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诗写男恋女之情。 河边一个采荇菜的姑娘 引起一个男子的思慕。那 “左右采之”的窈窕形象 使他寤寐不忘,而“琴瑟 友之”、“钟鼓乐之”便 成为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 望。 这是一首兴诗。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引譬 设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也。”即感物起兴。
2、写实的手法和浑朴 自然的风格。
如《卫风-硕人》第 二章写卫庄公夫人的美 丽:“手如柔荑,肤如 凝脂,领如蝤蛴,齿如 瓠犀,螓首蛾眉,巧笑 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_全文及注解(带注释和译文)

诗经_全文及注解(带注释和译文)

琴瑟友之
• 《白虎通》云:“琴,禁也。瑟, 啬也。”禁,就是纯洁我们的思想, 不要让邪念进来。 • 瑟,亦作闲,即关闭的意思,就是 不要让那些邪知邪见进入我们的思 想。通过弹琴鼓瑟,把邪的思想堵 住,不让它侵入我们的心灵,保持 自己的纯善之心。
• “友”字在篆书中,是两个 手握在一起,所以可理解为 帮助的意思。“琴瑟友之”, 意思是说夫妇相互帮助,各 尽其职,就像琴、瑟之声配 合得非常和谐。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一、抒情诗传统 • 《诗经》中多数篇章是抒情言志之作,只有少数 叙事的史诗,者开辟了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抒 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 二、风雅与文学革新 • 《诗经》的风雅精神,即《诗经》所表现出的关 注现实,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 生态度,直接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 三、比、兴的垂范 • 《诗经》的比兴手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基 本表现手法。《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 语言艺术均有深远影响。
无题
蒹葭一曲有谁听 无处寻芳夜梦泾 日暮寒烟秋水冷 江流婉转亦倾情
• 十五国风即各地曲调。 • 十五国风依次为:周南、召南、邶风、 鄘风、卫风、 王风、郑风、齐风、 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 风、豳风。 • 周南、召南、豳是地名,王指东周都 城洛阳一带,其余为诸侯国名。
• 一般认为:“雅”即正,指朝廷正乐。 • 大雅是西周作品,小雅是西周晚期至东周 的作品。 • 大雅作者多为上层贵族,小雅作者多阶层 (上层贵族、下层贵族、地位低微者)。
• 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 • 音乐特点是声调较舒缓。 • 表演形式可能是歌乐舞混一。

周南、召南、邶、鄘、卫、 王、郑、齐、魏、唐、秦、 陈、桧、曹、豳 大雅

诗经的诗教名词解释

诗经的诗教名词解释

诗经的诗教名词解释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它收录了大量的古代民歌和宫廷赋诗,涵盖了从周朝初期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作品。

这些诗歌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表达,更是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本文将对诗经中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包含的诗教思想。

1. 和谐诗经中的很多篇章都倡导着和谐的思想。

和谐,即文化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在古代,通过和谐的个人品德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人们可以实现自我修养和社会和谐的统一。

这种和谐意识贯穿于诗经的方方面面,例如《周南》中的《关雎》篇,描绘了男女之间的和谐爱情,呈现出一种道德高尚的爱情观。

2. 爱情诗经中的爱情题材是广泛而深入的。

爱情在古代中国文化中被视为一种高尚而纯净的情感。

诗经中的爱情诗歌描绘了男女之间的浪漫相思和情感交流,传达了爱情的真挚和坚贞。

例如《诗经·秦风·蒹葭》中的“忧心忡忡,载饥载渴”,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3. 孝道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诗经的一大主题。

诗经中的很多篇章都表达了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之情。

孝道被视为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的基石,通过诗歌的表现,诗经为后代子孙们展示了一个传统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

例如《诗经·小雅·车耳》中的“父母之言,言则效之”,强调了对父母教诲的尊重和践行。

4. 自由诗经中也强调了个人的自由和奋斗意识。

尽管当时的社会存在等级制度和礼法规范,但诗经的主旨之一是呼吁个人对抗命运的束缚,并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例如《诗经·国风·鄘风·采芑》中的“义輶车,言维辕”,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5. 仁爱仁爱是古代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诗经所倡导的重要价值观。

诗经中的很多篇章都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

仁爱意味着互助、关心和奉献他人的爱心。

诗经通过描述不同社会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鼓励人们用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人。

诗经六义概念简介

诗经六义概念简介

诗经六义概念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经包括了305篇古代诗歌,分为风、雅、颂三类。

在诗经中,有六义概念,它们是指诗歌中蕴含的六种含义,分别是政、颂、怨、记、咏、言。

下面是六义概念的简要介绍及相关参考内容。

一、政:"政"一词源于古代社会的政务,它在诗经中指的是警示、规劝、劝导等含义。

政义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对国家、社会、民众等方面的关心、号召和规劝等。

政义诗歌多以叙事方式出现,通过描写某种现象或个别事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

参考内容:《国风·周南·关雎》"关雎"是一首描写周朝乐府歌舞的诗歌,通过表达君臣之间的情感关系来寄托对和平与安定的向往之情。

诗歌中的"关雎"被用来象征国家和人民的安宁与幸福。

二、颂:"颂"一词在诗经中特指称颂和歌颂的含义。

颂歌是古代中国文学的一种形式,通过以高雅的词句赞美或称颂受歌颂者,表达作者对其品德、功绩等方面的敬意和赞赏。

参考内容:《国风·周南·卫风·木瓜》"木瓜"是一首颂诗,歌颂了诗人对恩人的敬慕之情。

通过描写恩人美德和卓越的品质,表达了作者虔诚的崇拜之情。

三、怨:"怨"一词在诗经中指的是怨恨和悲伤的含义。

怨义诗歌常以叙事方式出现,通过描写古代社会中的悲惨遭遇或个别人物的悲愤情绪来表达作者对社会不公和个人遭遇的抱怨之情。

参考内容:《国风·邶风·静女》"静女"是一首怨义诗,描写了女主角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深深的怨恨之情。

通过描绘女主角内心的哀伤和不幸遭遇,表达了对世俗压迫和悲惨命运的不满和抗争之情。

四、记:"记"一词在诗经中表示记录和记录的含义。

记义诗歌多采用叙事方式,通过记录和描述某种现象、事件或人物的经历来传达作者的观点、思考和感受。

诗经六义概念简介

诗经六义概念简介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其中的六义是自南朝以来产生的对诗经中所表达的含义进行概括和分类的一种理论框架。

六义分别是田园、宴饮、思乡、爱情、社会、垂史,并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和特点。

以下是对六义概念的简单介绍。

1.田园田园是指诗经中以描绘农耕、田间劳作为主要主题的一类诗歌。

这类诗歌通常表达了对农耕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农民劳动的赞美。

田园诗常常描写出大自然的美景,展现农田的丰收和生命的循环。

通过揭示农耕生活的艰辛和丰硕的收获,田园诗歌传达了一种平和、宽厚和向往自然的情感。

2.宴饮宴饮诗主要描写和歌颂宴会活动,以及其中的踏春、游览、饮酒、伴侣等内容。

这类诗歌往往表达了人们欢乐的心情和对友情的珍视。

宴饮诗通常描述了宴会的场景和氛围,展示了人们在欢宴中的快乐和舒畅。

宴饮诗借助宴会这个特殊场合,讴歌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团结。

3.思乡思乡是指诗经中表达思念故乡、亲人和朋友的诗歌。

这类词曲情感真挚,流露出对离乡背井、远离亲人的苦楚和思念之情。

诗经中的思乡诗多以温柔、伤感的语调表达出远离家乡的人的对故园的深情厚意,同时牵动着读者的心弦,引起共鸣。

4.爱情爱情诗是诗经中表达男女之间情感和缠绵之情的诗歌。

这类诗歌以表白、叙述男女间的相思、赞美对方之美为主题。

通过揭示人们在爱情时的喜怒哀乐,爱情诗揭示了人性中最迫切、最想依恋的爱情,其高雅精辟的意境和鲜活的形象留给后人无穷的遐思。

5.社会社会诗是诗经中反映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和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的诗歌。

这类诗歌以时事、社会状况、政治斗争为主题,表达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希望。

社会诗通过反映现实社会,引导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和改变社会现实,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发展的思考和期许。

6.垂史垂史诗是诗经中表达君主治理和民众生活的诗歌。

这类诗歌主要以君王的政绩、政治决策、知识智慧和遭遇的赞美和揭示为主题。

垂史诗通过赞美君王的政绩和从中汲取治国之道,表达了对统治者的忠诚和支持,也展现了古代文人对政治上的雄心和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音乐学院远程教育入学考试复习题2009年《大学语文》一、填空题:1、《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三部分。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和,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有等。

3、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其代表作品是、和。

4、《史记》是中国第一部。

被鲁迅称之为“,。

”5、词在其产生的唐代一般被称为和。

6、唐诗的发展阶段分为、、、四个时期。

7、宋词的两大流派是和。

8、欧阳修是的领袖,他继韩、柳之后,继续致力于散文的革新和创作。

如著名的和等,文词练达,韵致无穷,是散文中的佳篇。

9、“元曲四大家”指、、、。

10、鲁迅的散文代表作品有等,鲁迅的杂文代表作品有等。

11、20年代小说有三大潮流。

一是以文学研究会为主的,代表作家;二是以创作社为主的一派,代表作家;三是,代表作家。

12、杂剧作家中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13、,隔叶黄鹂空好音。

14、《李将军列传》一诗出自一书。

15、《西厢记》的作者是。

二、阅读现代文,回答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

徐连城在《文史哲》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

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

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

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

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

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

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学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则墨子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

1、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在秦始皇焚书以后,众多的《春秋》已被焚毁,不可能大量保存,所以墨子不可能见到百国《春秋》。

B.墨子见过的百国《春秋》,几乎全被秦始皇烧毁了,只剩下鲁国《春秋》,因此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

C.墨子说他见过百国《春秋》,说明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而绝大多数都已被秦始皇烧毁。

D.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保存了大量的鲁国《春秋》。

如果不烧这些书,墨子见到的《春秋》会有百部以上。

2、徐文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春秋》而得名的,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A.鲁史《春秋》当时并未被奉为经典。

B.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

C.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为名,并非鲁国一国。

D.鲁国当时并不是大国,而且地位衰微。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夏、商、周三代的名称,是由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

B.“春秋”这一时代称谓始于战国,两汉时人们继承了这一称谓。

C.“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以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作为历史背景的。

D.产生于战国的“天命靡常”的观点,是“战国”时代得名的依据。

4、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王室东迁后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因此,只好听任鲁国的统治者以“春秋”作为时代的称谓。

B.徐文提出商榷的意思是,即使“春秋”的命名与史书有关,也不能认定是以鲁国的国史命名,因为各国的国史均名为“春秋”。

C.春秋时,周王室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已被破坏,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名合一的年代写命名便失去存在的基础。

D.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霸的战争不休,权力的再分配、思想的解放使传统的历史年代学观点产生了一些变化。

阅读现代文,完成以下问题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事物的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

如李白(公元701—762年)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而三百多年后,苏轼(公元1037—1101年)的《水调歌头》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吟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

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1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

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

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2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现,他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

一个是迈克尔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

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

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等,才得以存在。

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

3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于自然现象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

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艺术家追求的普遍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

4因此,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密切相连的。

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不开的。

没有情感因素的促进,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而没有智慧的情感能够达到完善的意境吗?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

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51、阅读从开头到“艺术就越优秀”几段文字,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认为,中外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是因为它们(答案不超过20个字,尽量使用文中现成的话)(2)文中所引用李白和苏轼的诗句,语义上既有相似之点(例如都是把酒问天,都写了人们对月的共同感受),又有不同之处。

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李白是从的角度写的;苏轼是从的角度写的。

(3)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除举了李白、苏轼的诗词,还举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论证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对读者(观众)影响的(每空一字)2、从这段文意看,作者认为,科学家的劳动在哪一点上跟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答:。

3、这段文字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变化 B.科学原理的普遍性C.科学发现的重要性 D.20世纪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4、“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

”造成这两个“普遍性”不完全相同的根本原因是:科学家,艺术家。

5、最后这段文字论述了科学、艺术、智慧、情感的相互关系,请简要说明科学与情感、艺术与智慧的关系。

答:。

修改下面的短文,完成以下问题(1)情感是调节师生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

教育内容是否被接受,很大程度上关键取决于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

师生间搭起感情的交流,经常保持愉快和融洽和谐的气氛,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教育的内容在情感的传输带上才能顺利通行。

(2)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间健康情感的双向交流,会使老师从学生身上感受到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学习和工作。

1、第(1)段中有一些冗余的词语,应该删掉,它们是:答:2、第(2)段中有两处词语搭配不当,找出来加以修改。

答:3、第(2)段中有一处语义不通顺,找出来加以改正。

答:三、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注],上不我用,即亡。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

”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

”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

”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

”何曰:“诸将易得耳。

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顾王策安所决耳。

”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

”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

”王曰:“以为大将。

”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

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王许之。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注]上,指刘邦。

1、用现代汉语写出画横线部分文字的大意。

答:2、刘邦重用韩信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答:3、萧何是怎样说服刘邦拜韩信为将的?答: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睐。

这首七言绝句是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二首》中的第一首。

湖阴先生是王安石罢相后隐居江宁郊外“半山园”时的朋友杨德逢的别字。

整首诗全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寄予着诗人的情怀。

(1)第一联(一、二句)写的是杨家何处的景物?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品质?答:(2)第二联(三、四句)写的是杨家何处的景物?主要使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答:(3)整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五、基础知识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龌龊(chuò)怅(chàng)然咬文嚼(jiáo)字B.沟壑(hè)岱(dài)宗既往不咎(jiū)C.信笺(qiān)恩赐(cì)杳(yǎo)无音信D.黯(ān)然剖(pōu)析秣(mò)马厉兵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骨鲠在喉出奇制胜性格粗犷莫明其妙B.助纣为谑出人头地消声匿迹渎于职守C.沽名钓誉销赃灭迹浅斟低唱幡然悔悟D.金榜题名光阴荏苒一股作气豆蔻年华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可以用括号中的词替代而不影响原意表达的一句是()A.几位家长抱怨(怨恨)学校老师命令孩子到新华书店买一大堆练习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