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文预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作业含解析3
寡人之于国也[基础演练]1.下面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B.属予作文以记之C.数罟不入洿池D.才美不外见解析:A。
“涂”通“途”,B.“属”通“嘱”,D。
“见"通“现”.答案:C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河内凶.B.邻国之民不加.少C.勿夺.其时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解析:A。
古义:庄稼收成不好。
今义:心肠狠,暴躁。
B。
古义:更加.今义:增加。
C。
古义:耽误、错过。
今义:抢、强取。
答案:D3.下面各项对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B.河内凶.凶:庄稼收成不好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D。
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罪:罪过解析:罪:归罪,归咎。
答案:D4.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数.罟不入洿池(读shǔ,计算)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仅、只,副词)C.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违抗)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没有)解析:A。
读cù,密,细密;C耽误;D同“毋",不要。
答案:B5.下列各句中,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C.则移其民于.河东(在)D.寡人之于.国也(对于)解析:于:到。
答案:C6.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B.弃甲曳兵而走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A生、死:活着的人,死的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C衣:穿,名词活用为动词。
D王:称王,为王,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B7.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不然,籍何以至此?A.非我也,兵也B.申之以孝悌之义C.未之有也D.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解析:“未之有也"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判断句,B状语后置句,D省略句:数口之家,可以(之)无饥矣。
答案:C8.名句填空。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练习:8寡人之于国也+Word版含答案
第三单元DISANDANYUAN8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演练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B.王好战,请以战喻.喻:做比喻。
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得罪。
项,“罪”,归咎、归罪。
2.下列对文中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由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B.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与之相似的君主的自称还有“孤”和“不谷”“不禄”。
C.“河内”“河东”的“河”都是指黄河,今天“河南”“河北”也大致是以黄河为分界线确定的政区。
D.“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名称。
商代的叫“序”,周代的叫“庠”。
在本文中指的是学校教育。
2020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他是第一个能够正视权贵的智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的卓识;他力劝国君“与民同乐”“仁民爱物”“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不忍看百姓“妻离子散”;他希望明君能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深知“地利人和”的至理;他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警示国君们要牢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
赏古诗孟子〔宋〕王安石沉魄浮魂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
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
【赏析】诗人在推行“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过程中,遭到了北宋统治集团内部元老重臣的反对,被人说成“背儒崇法”,被人视为“迂阔”,其情形与当年孟子相似。
这首诗写出了古人和自己的理想抱负彼此相同,且遭遇相似,有共同的孤独感。
最后一句“故有斯人慰寂寥”,古人(孟子)视我为朋友,安慰我、温暖我、感动我,使我寂寞的心灵充满活力,故才能始终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的气魄,不屈不挠,奋斗不懈,唱出了心中最深沉的音符。
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是告诫梁惠王要遵循自然规律,爱惜民力,与民休息,让物类繁殖,从而达到丰衣足食的目的。
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孟子就已经认识到滥捕滥伐的危害,告诫人们要注意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并且看到环境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我们要学习孟子这种保护环境的意识,并身体力行。
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只有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发展。
[运用角度] “自然规律”“和谐与发展”“环保”等。
孟子,我们的文化宝藏鹿义霞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近经典,聆听孟子。
书香扑面的时候,心被虔诚塞得满满。
在字里行间中寻访,在故事寓言里感叹,在会意共鸣中缅怀,在体味博大时礼赞——折服我的,是他的思想、他的学识、他的襟怀、他的文采。
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口婆心;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着而坚定,焦灼而真诚。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后同步练习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含答案)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躬行仁义方可“王天下”一、语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曳.兵/拖拽.数.罟/蹴.踏洿.池/纨绔.B.鱼鳖./弊.端效.仿/发酵.空旷./粗犷.C.河豚./馄饨.狗彘./雉.鸡庠.序/搔痒.D.孝悌./兄弟.饿莩./俘.虏皎.洁/打搅.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D.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这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黎民..不饥不寒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对下面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或百步而.后止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④河东凶亦然.A.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也相同。
B.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
C.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
D.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也不相同。
5.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6.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申之以孝悌之义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二、一法一练——翻译句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
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太祖征江西,祎献颂。
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
学问之博,卿不如濂。
才思之雄,濂不如卿。
”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
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
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
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
2020高考语文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居家学习网课导学案附答案文言知识归纳
《寡人之于国也》课后作业答案(要求都抄写在笔记本或信签纸上,今晚10点以前统一由家长拍照上传顶顶群家校本老师统一批阅。
)【补充笔记】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颁.白者(通“斑”,花白)2、涂.有饿殍(通“途”,路途)3、直.不百步耳(通“只”,只是)4、无.望民之多(通“毋”,不要)5、无.失其时(通“毋”,不要)二、古今异义1、河内凶.(古:收成不好。
今:心狠。
)2、邻国之民不加.少(古:更,再。
今:增加。
)3、或.百步而后止(古:有人,有时。
今:选择连词。
)4、弃甲曳兵而走.(古:逃跑。
今:行。
)5、谷不可胜.食也(古:尽。
今:胜利。
)6、数.罟不入洿池(古:细、密。
今:数字。
)7、斧斤.以时入山林(古:泛指斧子。
今:计量单位。
)三、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鼓:名作动,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衣:名作动,穿。
3、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作动,称王。
4、树.之以桑树:名作动,种植。
5、王无罪.岁罪:名作动,归罪、归咎。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死:动作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7、谨.庠序之教谨:形作动,认真从事。
四、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树之以桑(“[以桑]树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应是“是[于刺人而杀之]何异”)2、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未有之也”)则何如(“则如何”)五、一词多义以:请以战喻译:用介词可以(之)无饥矣译:凭借介词。
以时入山林译:按照介词。
申之以孝悌之义译:用介词。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讲解与例题新人教版必修3
在儒家文化的大河中,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继往开来,高举着“德政”“民本”的大旗,奔走于各诸侯间的黄尘古道上,想以自己单薄的力量阻挡那些“非义”的战争;他著书立说,阐释着自己“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仁者无敌”的政治观和“荣华不可以淫,贫贱不可以移,威严不可以屈”的大丈夫人品。
历史湮没了黄尘古道,而他的思想凝集成了光照万世的《孟子》。
学习孟子的文章,一要认识其思想,二要学习其论辩方法。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是孟子游说梁惠王的一篇说辞。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这期间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杂乱,社会更为动乱不安。
同时思想也更为活跃,正当“百花怒放”的时代。
孟子曾仿效孔子,率领门徒游说各国,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和政治理想。
据《史记·魏世家》记录,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不远千里到达魏都大梁,这此中就有孟子。
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获得“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须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二人另一次见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
梁惠王喜悦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尔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经过历史事实的对照,说明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的不一样结果。
正是在接触、谈话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相互有了进一步认识,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样一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孟子(约前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传记》记录,他是子思(孔后代,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其学说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质,不被采纳。
于是“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四书五经”,中国儒家经典的书本。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预习案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预习案班级小组姓名一、资料卡片(一)写作背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
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
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
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
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
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的不同结果: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
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二)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练习:8寡人之于国也+Word版含答案
第三单元DISANDANYUAN8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篇稳固提高随堂操练一、课内精读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第 1~4 题。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 ,悉心焉耳矣。
河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之专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 ?”孟子对曰 : “王好战 ,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尔后止,或五十步尔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 :“不可以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曰 :“王如知此 ,则绝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 ,谷不可以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以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以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以胜食 ,材木不可以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五十者能够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七十者能够食肉矣;百亩之田 , 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能够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但是不王者 ,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 ,则曰 :‘非我也 ,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 ,兵也’ ?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1.以下语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B.王好战 ,请以战喻喻 :做比喻。
.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 :频频陈说。
.D.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罪 :冒犯。
.分析 D 项 ,“罪”,归咎、归咎。
答案 D2.以下对文中有关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孟子》由战国期间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B.寡人 ,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与之相像的君主的自称还有“孤”和“不谷”“不禄”。
C. “河内”“河东”的“河”都是指黄河 ,今日“河南”“河北”也大概是以黄河为分界限确立的政区。
语文人教必修3课时作业: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含解析
第三单元第8课一、基础知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或.百步而后止或:或者B.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C.数.罟不入洿池数:密D.谨庠.序之教庠:学校【答案】A【解析】或:有的人。
2.下面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组是()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春心莫共花争发.B.弃甲曳兵.而走斩木为兵.C.或.五十步而后止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D.是.亦走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答案】A【解析】A.发放,指打开粮仓,赈济灾民/花开。
B.都是“兵器”的意思。
C.都是“有的人”的意思。
D.都是代词,这。
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申之以孝悌之义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答案】C【解析】A.“颁”通“斑”,花白。
B.“无”通“毋”,不要。
D.“涂”通“途”,道路。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B.养生丧死无憾..C.河.内凶D.然而..不王者【答案】B【解析】A.古义:可,可以;以,凭借。
C.古义:专指黄河。
D.古义:然,代词,这样;而,表转折的连词。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方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B.树.之以桑C.然而不王.者D.谨.庠序之教【答案】D【解析】D.为形容词作动词。
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6.对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①或百步而.后止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③寡人之.于国也④无如寡人之.用心者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答案】C【解析】①连词,表顺承关系;②连词,表转折关系;③④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人教版高考语文文言知识整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含答案解析)
一、通假字1.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 )2.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通“〞)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通“〞, )二、古今异义1.寡人..之于国也古义:今义:用于形影孤单的人2.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今义:①表示可能或可以;②表示答应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 今义:常用义是保养身体4.然而..不王者古义: 今义:转折连词,但是三、一词多义1.数数罟不入洿池〔〕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那么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4.加邻国之民不加少〔〕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鸿门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5.鼓填然鼓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关雎?〕〔〕赵王鼓瑟〔?廉颇蔺相如列传?〕〔〕6.或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三峡?〕〔〕7.于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移其民于河东〔〕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1)填然鼓.之( )(2)树.之以桑(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4)王无罪.岁( )(5)然而不王.者( )2.名词的为动用法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2.动词的使动用法那么移.其民于河东( )(三)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 )五、判断以下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非我也,岁也。
( )翻译: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预习学案
【三维目标】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2、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掌握有关句式的特点;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教学重点】落实文言知识,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和气势充沛的特点。
【晨读感悟】(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尽心上》)(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公孙丑下》)(4)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梁惠王上》)(5)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梁惠王下》)(6)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告子上》)(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告子下》)(8)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离娄上》)(9)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离娄下》)(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滕文公下》)【知识链接】1、关于“四书五经”儒家思想讲究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就是认识世界;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改造世界;诚心、正意、修身就是做人。
儒家经典首推“四书五经”,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多存于其中。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2、关于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主要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所说的“王道”,是“以德行仁”。
孟轲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
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
他认为实行“仁政”,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
【高中】高中语文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同步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关键字】高中第08课时寡人之于国也一、语言基础知识及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粟子(lì)鸡豚(tún)弃甲曳兵(yè)B.数罟(cù)饿莩(piǎo)养生丧死(sāng)C.孝悌(dì)庠序(xiáng)衣帛食肉(bó)D.狗彘(zhì)牲畜(chù)数口之家(shuò)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弃甲曳兵而走兵:武器B.养生丧死无憾憾:遗憾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夺取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开仓救济百姓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而”的意义和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A.秦王还柱而走B.拔剑切而啖之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谨庠序之教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几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然而不王者B.树之以桑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申之以孝悌之义6.我们刚学习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运用。
下面有两个口语交际的情景,请任选一个,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反驳其错误言论。
⑴有人随地吐痰,别人批评他:“随地吐痰不卫生。
”他貌似有理地说:“有痰不吐更不卫生。
”答:⑵有人上公交车不排队,往前挤。
别人批评他:“不要挤嘛讲一点社会公德。
”他嬉皮笑脸地回答:“我这是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一要有钻劲,二要有挤劲。
”答:7.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下面这幅漫画的画面,并概括它的寓意。
答: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文预习及答案
【预】人教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资料一、认识作者姓名李商隐字号名轲,字子舆朝代战国籍贯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生平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主要作品与其弟子著《孟子》作品风格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文本知识1.《孟子》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
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
《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
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
《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
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2.诸子散文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
高中语文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精练精析 新人教版必修3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学业达标评价】一、阅读文段,完成1~5题。
1.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寡人..〔古代国君的谦称〕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B.不加.〔更〕少弃甲曳兵..〔拖着兵器〕而走C.填然鼓.〔敲着战鼓,动词〕之兵刃.〔锋刃〕既接D.直.〔只是、不过〕不百步耳是亦走.〔行路〕也【解析】选D。
走:逃跑。
2.以下各句中加点的“直〞与“直不百步耳〞中的“直〞意义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B.直.好世俗之乐耳C.系向牛头充炭直.D.家产直.不过五百金【解析】选B。
都是“只是,不过〞的意思。
3.以下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为哪一项〔〕A.寡人之.于国也B.察邻国之.政C.邻国之.民不加少D.寡人之.民不加多【解析】选A。
A项中的“之〞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C、D项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
4.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请〞字与“王好战,请以战喻〞中的“请〞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B.假设弗与,那么请.除之C.乃置酒请.之D.其造请.诸公【解析】选A。
均为“请允许我〞的意思。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如知此,那么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考察邻国的当权者,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2〕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答复6~9题。
【解析】选A。
A项前者是“错过,失去〞的意思,后者是“夺取〞的意思;B项都是动词,“穿〞;C项都是“兵器〞的意思;D项都是“尽〞的意思。
7.以下各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为哪一项〔〕A.斧斤以.时入山林B.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C.将有作,那么思知止以.安人D.死犹为厉鬼以.击贼【解析】选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人教必修3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资料
孟子》
二、文本知识
1.《孟子》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
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
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
《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
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
《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
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2.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
”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
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
在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
3.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
归纳而言只有10家被发展成学派。
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
俗称“十家九流”就是出自这里。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文化典籍极其丰富。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同期古希腊文明交相辉映;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但至汉武帝时,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
为正统,统治汉族思想、文化两千余年。
三、字词归纳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通“”,意思是:。
)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意思是:。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意思是:。
)涂.有饿殍(“”通“”,意思是:。
)
2.古今异义词
(1)寡人
..之于国也(古义:。
今义:。
)(2)河.内凶(古义:。
今义:。
)
(3)请.以战喻(古义:。
今义:。
)
(4)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古义:。
今义:。
)(5)弃甲曳兵而走.(古义:。
今义:。
)(6)或.百步而后上(古义:。
今义:。
)(7)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义:。
今义:。
)3.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填然鼓.之②树.之以桑
③七十者衣.帛食肉④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⑤上无罪.岁
(2)动词活用为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谨.庠序之教
(4)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4.一词多义
(1)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2)发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卖油翁》)
③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⑤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3)胜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4)凶
①河内凶.。
②汉初匈奴凶.黠
③甫闻凶.讯
④缉拿元凶.。
⑤凶.多吉少。
(5)加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②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④樊哙负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鸿门宴》)
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
(6)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②寡人之于.国也。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则移其民于.河东。
(7)之
①寡人之.于国也。
②填然鼓之.。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8)以
①请以.战喻。
②以.时入山林。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
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四、内容探究
5.阅读课文,疏通文意,填空。
(1)《寡人之于国也》记载了孟子和的一次对话,围绕“”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的具体内容。
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疑问;第二部分(第2~4段),;第三部分(第5~7段),阐述措施。
(2)孟子提倡,以实现他的政治主张。
孟子认为,其核心是仁义,以仁义为政就是,即用仁爱之心来爱民。
在本文具体指:,使民生有保障;,使百姓。
6.孟子行王道的主张,在文中有哪些具体措施?
参考答案
1.直,通“只”,“不过”无,通“毋”不要颁,通“斑’涂,同“途”,道路
2.(1)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2)河:黄河。
今泛指河流。
(3)请:请允许我。
今指请求。
(4)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5)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6)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7)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
3.(1)①打鼓②种植③穿④称王⑤归罪(2)活着的人,死去的人(3)认真从事(4)使……迁移
4.(1)①cù密、细密②几、若干③命运④shuò屡次⑤数目、数量(2)①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②发射③征发、派遣④开放⑤发出、抒发(3)①尽②承受③胜利④超过⑤宏伟的(4)①饥荒②凶恶③不幸④杀人的人⑤不吉利的事(5)①更②增加③施加④放⑤夸大(6)①介词,比②介词,对③介词,在④介词,到(7)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音节助词,无意义③代词,代百姓;助词,的(8)①介词,用②介词,按照③介词,把④介词,凭借⑤介词,因
5.(1)梁惠王民不加多仁政分析原因(2)王道仁政不违农时施行教化知礼仪
6.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