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是现今社会的生存之道)——
韬光养晦是现今社会的生存之道)——韬光养晦是现今社会的生存之道韬光养晦的意思,“韬光”是隐藏自己的光芒,“养晦”是处在一个相对不显眼的位置。
它和低调的意思基本相同,这是一种优秀的策略。
虽然这个成语产生于古代封建社会,但在现今社会中也有其积极意义。
锋芒毕露是指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
我们今天讨论的韬光养晦更多的是隐藏自己的锋芒,低调做事。
我们所说的韬光养晦不是消极,不作为,而是为了更好地保存实力,提升自我修养而进行的一种内化提升。
我们今天讨论的标准就是何者更能实现个人价值。
接下来我用以下两点证明我方观点。
第一,韬光养晦是一种做人的战略。
韬光养晦可以运用在为人处世中的各个方面,作用范围更广,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防止收到外在势力的干扰。
而锋芒毕露是指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
我们当然不否认展示自己的重要性,但是锋芒毕露中的“锐气”我们是否应当展现出来呢?一个刚入职场的年轻人处处展露自己的锐气与才华,收到老板的赏识固然没错,受到其他老员工的鄙夷和不满也是司空见惯的。
因此我们说,适时地懂的低调做人,韬光养晦,保存自己的实力,给自己的内在修养多加一分,也许就会又不一样的结果,更有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
第二,我们说韬光养晦并不是完全隐藏自己的才华,而是适时而动。
我们只是说在现代社会中藏龙卧虎,我们更多的也许是怀着一种低调的做人态度,减少外界的干扰,增加了内心的自省与自我提升,减少精力的分散,一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著名节目支持人杨澜在事业最辉煌的时候放弃了正大综艺的金饭碗,转而去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经过四年多的韬光养晦,重新归国之后以自己深刻的国际视角开办了中国第一家文化频道——阳光文化教育,她实现了个人价值,而这一点是锋芒毕露难以带给她的。
现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也愈加浮躁的社会,我们的视线被一个个光点吸引,迷乱到找不到自我,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中,我们是否应该学会慢下脚步,养精蓄锐,低调做事,适时而动。
而锋芒毕露如果运用在人民大众中,会不会形成一种处处都喜欢展示自己的锐气的风气呢?那这样下去,人们就会减少了内心的自省,更多的是关注在如何更好地把自己的才华呈现给别人,为的是得到别人的肯定,这样是对社会只会变的更加功利化,更加浮躁。
韬光养晦详细解释
韬光养晦详细解释
韬光养晦是一种战略思想,意为隐忍养精,蓄势待发。
这个词语最早
出现在《孙子兵法》中,其核心思想是在和平时期保持低调,积极准
备战争,并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韬光养晦的实践意义非常重要。
在和平时期,国家应该保持低调,不
张扬自己的实力和野心。
这样做可以避免引起其他国家的警觉和敌对
情绪,从而保持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同时,韬光养晦也可以让国家集
中精力发展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在各个领域取得更多的进步和
成就。
在战争时期,韬光养晦则是为了蓄积力量、节约资源、准备作战。
通
过隐忍不发、蓄势待发的策略,在敌人没有准备好或者信心动摇时出击,可以取得更大的胜利。
例如,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就采用
了韬光养晦的策略,在长期游击战争中积蓄力量,最终取得了胜利。
韬光养晦的实践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目标
制定相应的策略。
在和平时期,需要注重发展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在战争时期,则需要注重蓄积力量、节约资源、准备作战等方面。
其次,要注意时机选择。
在和平时期需要保持低调,但也不能过于消
极和被动;在战争时期,则需要把握好敌人的动向和信心变化,选择
最佳的出击时机。
最后,要注重团队合作。
韬光养晦需要团队合作,在不同领域、不同层级之间协调配合,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总之,韬光养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只有通过隐忍养精、蓄势待发的策略,在不同场合下制定相应策略,并注重团队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韬光养晦 逐字解释
韬光养晦逐字解释
“韬光养晦”是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隐藏自己的才能和实力,等待时机,不轻易展露自己的才华。
这个成语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释。
首先,从历史典故的角度来看,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孙子兵法》中的“韬光养晦,静而修之,敬而齐之,几兵防之。
”这句话的意
思是要隐藏自己的才能,等待时机,保持内心的平静,修养自己,
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以防备敌人的进攻。
这个成语在军事上有
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强调了隐藏实力,等待时机,以达到最终的胜利。
其次,从个人修养和处世态度的角度来看,韬光养晦也可以理
解为在平时不张扬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而是静心修养,等待时机展
现自己的才华。
这种态度表明了一个人的谦虚和沉稳,不轻易展露
自己的优势,而是在适当的时候才展现出来,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此外,从管理和领导的角度来看,韬光养晦也可以理解为在某
些时候,领导者需要隐藏自己的意图和计划,等待时机采取行动,
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这种策略在领导者处理复杂局面和人际关系时
非常重要,能够保持局势的稳定和掌握主动权。
总的来说,韬光养晦这个成语包含了谦虚、沉稳、等待时机、隐藏实力、以及在适当的时机展现自己的才能等多重含义,它在不同的领域和情境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应用。
韬光养晦的正确解释
韬光养晦的正确解释
“韬光养晦”是一个成语,意思是隐藏自己的光彩,暂时避开锋芒,以便以后更好的发展。
它既可以形容人处世的态度,也可以形容事物发展的趋势。
“韬光养晦”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的公子重耳在一次航海中遭遇了风暴,被困在一个岛里面。
他虽然被困在岛上,但是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而是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个伟大的领袖。
“韬光养晦”的意义在于,在遭遇困境或者遇到挑战的时候,我们应该暂时避开锋芒,隐藏自己的光彩,储蓄自己的力量,以便在以后更好的发展。
这种时期,我们应该注重学习和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韬光养晦”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不轻易暴露自己的优势,也不要过于隐藏自己的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竞争中保持适度的平衡,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韬光养晦十六字方针
韬光养晦十六字方针韬光养晦,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孙子所提出的一种战略原则。
它的具体含义是在适当的时候隐藏、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发力。
这个十六字方针的核心在于策略,它告诉我们,有时候保持低调、静观事态的能力比盲目表现更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韬光养晦的重要性和实际运用。
第一节:明智的选择韬光养晦的本质是对外界环境的敏感和对内在力量的培养。
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组织战略,都需要做出明智的选择。
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表面的光鲜和即时的回报,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韬光养晦背后蕴含的智慧。
只有在某种条件下,才适合展现我们的实力和优势,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第二节:保持谦逊韬光养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持谦逊。
当我们成功或者受到赞誉时,往往容易滋长自负和骄傲之心。
然而,韬光养晦告诫我们要保持谦逊的态度,时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只有保持谦逊,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第三节:勤于思考韬光养晦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相反,它要求我们保持思考、总结和反思的能力。
只有通过反思和总结,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所在,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和提升能力。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组织战略中,勤于思考都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第四节:抓住关键时机韬光养晦需要我们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准确判断何时是合适的时候展现自己的实力。
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选择合适的时机非常关键。
一个优秀的人或者组织,需要有能力洞察到关键的机会,并且果断地采取行动。
只有在关键时刻展现自己的实力,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功。
第五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韬光养晦的理念对于个人修养、家庭和社会都具有重要影响。
在个人修养方面,我们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和言辞,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只有通过自我修养,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外界的压力和挑战。
在家庭和社会中,韬光养晦教导我们要保持谦逊和谅解的态度,促进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
总结:韬光养晦十六字方针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它要求我们在适当的时候隐藏实力、保持谦逊,并且时刻保持思考和洞察力。
韬光养晦的解释
韬光养晦的解释韬光养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理念,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军阀赵高就有“韬、晦相宜”的宣言,他认为韬即是“积极政策”,晦即是“保持低调”的政策。
因此,韬光养晦的含义就是“积极应对外部环境,保持低调自强”。
韬光养晦虽然出自于战国时期,但实际上在历史上一直得到人们广泛重视与运用。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就有大量人士遵循这个道理。
汉朝时期,孔子更是积极倡导韬光养晦,他认为“在政治上,韬光养晦是必要的”,他也建议人们“不动声色,保持沉默”,藉此表示出他对韬光养晦的重视程度。
韬光养晦有着深刻的智慧,在中国历史上曾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在古代政治社会中,有时像太平盛世一样,统治者可以积极、开放地对待外界,有时则面对强国的侵略,可以用一种谨慎的、抗拒的态度来进行应对。
韬光养晦的理念就十分适用于这种环境,它要求人们要保持沉默,不要在公开场合表现出任何积极、不利于自己的行为,也不要招惹麻烦。
这种极其谨慎的处世态度,一方面可以保护自身的安全,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对外交往。
虽然韬光养晦的理念在古代政治中功不可没,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却可能适得其反,它会导致人们被动消极,丧失自强勇敢进取的精神。
正确地使用韬光养晦,就是要保持一定的谨慎和应对外部环境的灵活性,一方面要积极进取,另一方面也要谨慎小心,看清形势,对付好各种挑战,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以此来提升自身的发展机遇。
在当今新兴市场中,中国企业能够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这都需要中国企业实施的是一种积极的、灵活的韬光养晦理念。
企业家要积极地探索创新,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不断创新,走出一条勇于进取的发展道路;同时,也要谨慎行事,时刻关注外部环境变化,避免走错方向,做出定调不正确的决策。
韬光养晦的运用,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地调节风险,实现企业快速发展。
总之,韬光养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极具智慧的理念,它虽然出自战国时期,但一直得到人们的重视与借鉴,它教导人们既要积极进取,也要谨慎小心,时刻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这在现代社会可以运用到许多方面,帮助企业提高和提升发展机遇,当然也可以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事情以及处理困难问题时保持理智和智慧。
对韬光养晦的认识
对韬光养晦的认识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对韬光养晦的认识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韬光养晦,认识,结合,国际形势,周边,国家,发展,态势,谈谈,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结合国际形势及周边国家发展态势,谈谈你多韬光养晦这一外交战略在当金钱及今后一段时间坚守价值的认识长期以来,韬光养晦是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不难发现其具体内容正在不断发生变化。
上世纪80年代的口号曾经是“不结盟、不称霸、不当头”。
进入90年代后,口号被整理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有所作为”的28字。
但其核心内容依然是“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倡导的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
这一方针的出台无疑是现实主义邓小平思想的结晶。
其特征有三:1.基于现实的国际形势判断;2.客观认识自己3.与意识形态相比更重要的是国家利益围绕中国外交是否应该坚持“韬光养晦”以及中国今后的外交方针,国家高层和庶民百姓之间今后的议论仍将持续下去。
议论归议论,把握好外交,对今后中国立足于全球化世界是极为重要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邓小平留给我们的政策,过去30年来看,它行之有效。
“韬光养晦”,就是不要锋芒毕露、颐指气使,而要夹起尾巴做人。
想想看,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艰难险阻,是夹起尾巴做人好,还是飞扬跋扈好?所以我说“韬光养晦”的方针要永远坚持下去,这样发展的阻力会小一点。
这会引导中国处理好国际关系,也会引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
我们的确不能软弱,但是,树大招风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为了更好地发展,我们必须韬光养晦,不做风头浪尖上的出头鸟,但是应当注意的是,我们有必要坚持创新原则积极发展经济科技为我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
要真正读懂了“韬光养晦”后,你才有资格谈论人生
要真正读懂了“韬光养晦”后,你才有资格谈论人生“韬光养晦”这个词是晚清的大实业家、大思想家郑观应在他的《盛世危言》中提出来的,是郑观应在读完易经后他自己悟出来的“道”,他在《盛世危言》的自序中这样写道:“自顾年老长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这“韬光养晦”的意思其实就是说,要善于隐藏自己锋芒,不要外露。
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天下间所有为人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可父母们却不知道所有的天才大多都活不过39岁,因神童们锋芒露的太早了,在很小的年纪就什么都懂了,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你早就修完了,没得修了,所以就得尽早去另一个世界了,其实隐藏锋芒也是“天道”。
人们都说大器晚成,觉得成器的时间太晚了,却不知,其实这才是符合“天道”的,果实还没有成熟你就把他摘下来了,你还能品尝到果实的滋味吗?花朵正在含苞待放的时候,你就把它摘下来了,你还能看到真正的美丽的花朵吗?所以说,要善于隐藏锋芒,要待到时机成熟,你才能显露自己。
回过头来去看看那些但凡年少时就有才能的人,是不是长大后都会越来越平庸。
相反,其实上天有好生之德,那些真正的真命天子,都会有上天的庇佑,不会让他过早的展露锋芒,而是待到时机成熟时才会一飞冲天。
这就是那些真正了不起的人,为什么年少时都很平常的原因了,也是我们平常常说的那句话叫“少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意思了。
真正乘时应运上天选中的人,是不会很早就露出锋芒的,因为你要是锋芒露得太早,早就被你敌人把你消灭了,你说你是真命天子,别人岂会容得下你?所以叫真人不露相,因为一露你就没命了嘛,没有人会容得下你。
真正了不起的人,就是能一直的“潜”下去,就是那句“潜龙勿用”,就是你在时机还没到的时候,你必须要“潜”下去,但前提条件你要是“龙”,是“龙”就要有龙的能力,你要是能力还不够,当还不能称之为“龙”时,那就要你继续修炼,等你修炼成龙的时候,你还要考虑“勿用”,意思就是要谨慎的选择开始,就是你要等待你的“时机”真正的到来。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指隐藏自己的才能,不使之外露,这是有所作为的一种表现,褒义。
【词源】“韬光养晦”语原出自《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引用】清·俞万春著小说《荡寇志》第76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
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意思是说:“像你这样有才能的人会因为别人的嫉妒而遭到不测,不可过于暴露锋芒。
为日后出头,这次前去一定要见机行事、谨慎处事,方可图将来大业。
”【举例】“韬光养晦”主要表现在职场、官场上。
比如: 三国时的曹操就是一个极其多疑而没有安全感的人,为了防止别人暗杀自己,他连给他盖被的侍卫也杀了,且说:“吾梦中好杀人!”杨修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由于他不会“韬光养晦”这一招儿,在曹操面前过多地表现自己,结果被多疑的曹操杀掉了。
其一,杨修没有看清形势,对眼前高于自己地位的曹操没有安全感、总怕人谋害时,而此刻杨修又是他的左膀右臂而离不开,杨修就应该向曹操表示最大的忠诚和善意,解除他对自己的怀疑。
其二,当曹操害怕失去权威,怀疑杨修威胁到他的地位,比时,杨修就马上向曹操表明自己淡泊名利的态度,俯首帖耳,甘拜下风,向曹操表达最大的敬畏与尊崇,才不至于引来杀身之祸。
推而广之,以上都做到了,特别是当某人成功地让疑心重的上司相信在下不是身边最危险的人物时,他就是一个成功地掌握了韬光养晦这种艺术的人。
因此等待时机,一旦抓住机遇,便是后者称王称霸的英雄之时。
【结论】用“韬光养晦”造句:学会让自己“韬光养晦,才能有所作为。
”注明:此话当今有些消极因素。
韬光养晦的意思解释
韬光养晦的意思解释
韬光养晦以古代兵书《孙子兵法》为最早的高度总结,是战略思想家孙武在战国时期提出的一种思,它体现了“兵者,国之大事”的思想,认为军事方面应该把握好欲求而不欲行,以此取得权力和名称。
韬光养晦的本质是沉默、保守,表现为内心守静,外表忍耐。
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是融入强国战略中的一种态度。
领导者应该遵守“韬光”的原则,在外张欲求,而实际上内心却冷静、缄默,要懂得坐享其成,而不要显示外在的欲望,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谨慎,不擅管闲事,深思熟虑,时刻准备自卫。
韬光养晦的重点是放弃激进行动,而改为内心安静,自绝游说,外表谨慎,以提高保护的能力。
它的基本原则是“一国外交政策不主动挑衅外国”,也就是说,要采取守势而不贸易,以增强军事实力而不使用军事威力,维护国家的安全。
孙武在“韬光养晦”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强调了以军事力量通往和平的坚守。
他认为,如果国家能够内心听从克制,外表能够敢于抗争,则有可能把经常变化的国家状态稳定下来,把受诱惑的国家稳固住,最终达到外交上的胜利。
此外,“韬光养晦”思想还特别强调,外交上应该“欲行而不能,乃知晦涩”,也就是说在有关方面,不要一味地追求外表上的动作,而应该先思考、观察,内心应该安静稳定,以达到更好的结果。
综上所述,“韬光养晦”思想有较好的实用价值,它指导国家采取必要的守势策略,以达到维持国家安全的目的,使每个国家都能把
矛盾减少到最小,促进世界和平,改变人们的生活状态。
成语解说: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
成语解说: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人要能做到高调的做事低调的做人。
但是有时候必须要做到隐藏才能,不随便外露,韬光养晦时机成熟的时候,一举成名。
那么,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呢?本期民族文化为你解说韬光养晦的意思,这是个值得深思的成语。
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
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
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
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
最早出现在南朝梁国太子萧统所写的《靖节先生集序》。
其序中有“圣人韬光,贤人遁世一句”。
《晋书·皇甫谧传》中又有“韬光逐薮,含章未曜”之说。
韬:按捺,柔化,隐藏;光:锋芒,外露的锐气。
引申为突出的、外露的才华、能力、荣誉等;养晦的字面意思是隐形遁迹,修身养性,引申之意为隐退待时。
《诗经》中有“遵养时晦”之记。
《宋史·邢恕传》中则有“公着荐于朝,得崇文院校书;王安石亦爱之。
因宾客喻意,使养晦以待用,恕不能从”一段历史公案。
养:修养,培养;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没有月光之夜,昏暗不明。
成语典故作为一个成语,韬光养晦的使用见于清朝末年。
晚清实业家、思想家郑观应遁迹澳门写了《盛世危言》。
他在其中的自序中写道:“自顾年老长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
”此前,则有清朝大知识分子纪晓岚在其《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中写下“果为隐者,方韬光晦迹之不暇,安得知名?”谓隐藏锋芒,不使外露。
修缮自己的不足之处,提升内在的修养。
《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荡寇志》第76回:贤侄休怪老夫说,似你这般人物,不争就此罢休。
你此去,须韬光。
韬光养晦的人的特征
韬光养晦的人的特征
韬光养晦的人是指能够隐藏自己才能、躲避外界注意和争斗,专心养精蓄锐,以待时机成熟之后才展现自己实力的人。
以下是韬光养晦的人的一些特征:
1. 谦逊低调:韬光养晦的人通常不爱张扬自己,他们不喜欢炫耀,总是保持一种低调的姿态。
2. 沉默寡言:韬光养晦的人往往很少在众人面前大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主张,他们更倾向于保持沉默,积极聆听他人的意见和观点。
3. 自律自制:韬光养晦的人往往具备很强的自控力,能够克制自己的冲动,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决策。
4. 输出不如输入:韬光养晦的人更多地注重学习和积累,而不是过度展示自己的成果。
他们善于吸收他人的知识和经验,但不轻易向外界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成果。
5. 耐心等待:韬光养晦的人明白时机对于一切的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他们通常会耐心等待时机的到来,不急于行动。
6. 慧眼识人:韬光养晦的人对人性和社会行为有一定的洞察力,能够辨别出别人的真实意图和动机。
7. 聪明过人:韬光养晦的人通常拥有高智商和聪明才智,他们能够凭借自身的智慧和见识对外界进行分析和判断。
总的来说,韬光养晦的人善于隐藏潜力和实力,等待适当的时机展现自己,他们注重内在的修养和深度思考,往往能够在适当的时候获得更大的成功。
韬光养晦详细解释
韬光养晦一、什么是韬光养晦?韬光养晦,是一个古老的典故,有着深远的含义。
它源自于《易经·系辞》中的一句话:“夫然后有应,故天地之无恩者,圣人之韬光养晦,天之道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要得到天地的回应与恩宠,就必须向圣人一样,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意味着隐藏自己的才华和实力,不贸然展露,而是等待时机的到来,谨慎行事。
韬光养晦是一种智慧和策略,是在特定环境下应对复杂情况的一种战略选择。
二、韬光养晦的战略目的韬光养晦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更大的胜利和实现长远的利益。
通过保持低调与不张扬,可以避免敌人的警觉和对自己真正实力的认识。
同时,韬光养晦也能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充实自己、修炼实力。
当敌人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力量,可以在合适的时机展露锋芒,取得更大的胜利。
三、韬光养晦的实践意义1. 增强谋略与智慧韬光养晦是一种有智慧的战略选择。
在保持低调的同时,需要有清晰的目标和战略布局。
只有深入思考、周密计划,才能抓住时机,取得最好的效果。
2. 防止过早暴露和引起敌人关注韬光养晦可以避免过早暴露自己的实力和意图,从而降低敌人的警觉和防备。
只有在关键时刻才适时展示自己,提高胜利的可能性。
3. 提高自身实力和修炼韬光养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和修炼的过程。
通过隐藏实力,可以保持相对的安全,同时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充实自己、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这样,当正式行动时,我们才能以更高的实力和更大的信心去应对挑战。
4. 创造有利条件和战略优势韬光养晦可以帮助我们创造有利的条件和战略优势。
通过隐藏实力和意图,我们可以更好地观察敌人和环境,抓住对手的薄弱点,以及时获得有利信息。
这样,我们才能在行动时把握更多的主动权,提高战略胜算。
四、韬光养晦的应用场景韬光养晦的策略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和情境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 政治与外交在政治与外交领域中,韬光养晦可以用来处理敏感的国际关系和复杂的地缘政治。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导语:韬光养晦是一种应对变局、保持内外稳定的智慧之道。
通过从容不迫地隐藏实力和收敛锋芒,摄取外界信息和资源,积极储备力量,为未来作出更为精准、果断的决策提供基础。
而真正的韬光养晦并不止于隐藏,更重要的是能在韬光养晦中有所作为,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
一、韬光养晦的价值韬光养晦是一种应对复杂变化的有效策略。
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过早曝光可能会引来不必要的干扰和风险,而采取韬光养晦的态度,可以在观察和积累实力的同时找到更为有效的突破机会。
韬光养晦是一种战略性的智慧。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有些时候,不是一味地追求表面上的成功和光鲜亮丽的表现,而是要有时间和精力去发展自己的底蕴,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竞争力,以更为长远的眼光来谋划和规划,才能在未来取得更为持久和稳定的成功。
韬光养晦是一种谋划未来的策略。
通过韬光养晦,可以更好地挖掘和发展潜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机会和市场。
在保持自身竞争力的同时,还能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动,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二、如何做到韬光养晦有所作为1. 坚定自己的定位和目标。
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以此为基准制定相应的规划和行动计划。
在韬光养晦的过程中,保持对自身目标的坚持和追求,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
2. 积极学习和提升自己。
韬光养晦并不是静止不动,而是通过学习和提升自己,不断积累实力和经验。
要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行业动态和趋势,积极参与相关的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3. 处理好内外的关系。
韬光养晦需要处理好内部和外部的关系。
内部的关系包括与团队成员的协作和沟通,以及处理好个人的情绪和心态;外部的关系包括与合作伙伴、客户的沟通和交流,以及与市场环境的互动。
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机制,保持与外界的联系,灵活应对各种变化。
4. 发挥领导力和影响力。
韬光养晦需要具备一定的领导力和影响力。
要能够影响他人和组织,推动工作的进行和目标的实现,构建起一支有凝聚力和执行力的团队。
韬光养晦解释一下
解释成语: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是一个四个字的成语,意思是隐藏才华,等待时机。
“韬光”指的是藏匿自己的才能和能力,不招摇过市;“养晦”指的是培养自己的才干和智慧,等待机会或适当的时机,发挥自己的才华。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有策略地隐藏自己的优点或潜力,等待一个更好的机会或环境,以便在适当的时候能够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韬光养晦,不可轻动,易经曰:‘韬光养晦,岁月如梭,深藏不露。
’”这句话意思是说,作为一名军事将领,需要注意保持自己的实力和储备,时刻准备应对各种情况,而韬光养晦是一种明智的策略,可以在战争中取得更好的战果。
后来这个成语就逐渐广泛应用到其他领域,形容隐藏才华,等待机会的智慧。
1/ 1。
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的意思
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的意思
中国传统文化中,“韬光养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其词义源于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孙子兵法》,其大意是指在暗中收藏着军事能力,以抵御外来冲击,保证内部稳定和发展。
“韬光养晦”这个观念,不仅在古代被积极实践,而且在近代时期也被广泛应用,直到现在仍在指导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
韬光养晦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把一种持久而沉默的力量摆在重要地位,它明确了在保护国家和维护民族利益的情况下,要比口号更加重视沉默的力量。
韬光养晦的思想往往传达的是“行动不如沉默的深刻”的这样一种理念,意思是说,沉默是一种“厚积而薄发”的行为,它代表了长期的积极耕耘,而不是短期的口头宣传,它代表了持久而深远的力量,而不是短暂的表象。
从这个角度看,韬光养晦的思想提醒人们,只有通过深耕和沉默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力量,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比如,假设一个人想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功,他/她可以通过长期单独研究,多方了解,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把自己的技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而不是依靠短期宣传攻势而获得承认,从而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此外,“韬光养晦”的观念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当前的优势,把它们积累起来,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例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家要学会“耐心积累”技术和人才储备,把最前沿的技术和人才引进来,以应对全球竞争,“而不是急于求成,一朝失败,败得一塌糊涂”。
以总结,“韬光养晦”是一种思想理念,提醒人们要重视沉默的力量,保持持久的积累,以应对未来,即“厚积薄发”。
它代表着不轻易出手而取得更大的成果,以及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而采取的长远的发展策略,受到中国人民的广泛欢迎。
韬光养晦是为人处世的应变术
韬光养晦是为人处世的应变术韬光养晦是为人处世的应变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当事情没有取胜的把握时,不必四处张扬,以免对方早有准备,对自己不利。
韬光养晦作为处世技巧中的应变术,主要是应付个人所处的不利环境,保存实力,以图他日东山再起。
雍正就是这样一位韬光养晦的高手,由于他隐藏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和真实意图,因而迷惑了自己的政敌,解除了对手对自己的戒备,当时机成熟时,他才一鸣惊人。
你对成功有多么渴望,那么你在忍耐时的克制就应有多顽强。
在三种情况下你应该暂且忍耐:第一种,敌人比你强大;第二种,有利的时机尚未出现;第三种,你尚未准备好。
当年雍正皇帝与他的兄弟们争夺天下时,之所以能够长久的忍耐,就是因为以上三种情况几乎同时存在。
有了以上的认识,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皇储出现空缺的时刻,当时作为四皇子的胤稹采取了等待时机、坐山观虎斗的策略。
要知道,当时诸皇子的争斗早已白热化起来,胤禔靠胤禩结为一党,想拥立胤禊的人实在不少。
胤祯和胤禟结为一伙,势力也不小。
众兄弟之间,尔虞我诈,互相倾轧。
在这一非常时期,胤稹显得格外聪明,他自知就当时情形而言替补储位没有希望,便以退为进,比较巧妙地处理了各方面的关系。
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
所以聪明人务须懂得韬光养晦、深藏不露,以此明哲保身。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
古人云:"鹰立如睡,虎行似病。
"这正是它们攫鸟噬人的法术。
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
这大概可以形象地诠释"藏巧于拙,用晦而明"这句话的具体涵义。
一般地说来,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而胸怀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机巧权变,又绝对不行,尤其是当他所处的环境并不尽如人意时,那就更要既弄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厌戒,所以就有了鹰立虎行如睡似病藏巧用晦的各种做人的方法。
别人都站着,你别坐着。
个性是个人之本。
当今中国,只要“示强”才能“韬光养晦”
当今中国,只要“示强”才能“韬光养晦”当今中国提倡“韬光养晦”,这个策略使中国面临空前的危机,相信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
有专家说,中国的军事经济等与美国相比还差得很远,所以中国不仅需要继续韬光养晦,而且要韬光养晦一百年不变。
(一)什么才是好的韬光养晦?1、什么是好的韬光养晦?什么是韬光养晦?人们都说,韬光养晦就是把自己隐藏起来,发展实力,等到实力超越对手,再去消灭对手。
这种想法的好的,但要考虑现实。
首先要考虑的是能不能符合韬光养晦的条件,也就是能不能把自己隐藏起来,如果已经被对手盯上了,自己还要隐藏不采取行动,不是自找死路吗?譬如一只羊已经被狼盯上了,还伏在那里不动,羊的下场的是可想而知的。
韬光养晦的必要条件是自己的实力过分弱小,没有引起对手重视。
就如同微小的东西易于隐蔽,庞然大物不可能隐蔽一样。
再次韬光养晦是权益之计,不能作为长久策略,谁都知道,隐蔽是不可能长久的,总有被对手发现的一天。
好的韬光养晦只是暂时的隐蔽,在隐蔽当中积极寻找时机,发动突然袭击,置对手于死地。
韬光养晦是为了寻找时机出击,有所作为,丢掉了适时出击,韬光养晦就失去了意义。
提倡韬光养晦的人们常常拿我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典故——卧薪尝胆说事,但当今世界格局与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历史有着本质的不同。
2、春秋时代越王勾结韬光养晦的历史背景当年的越国是一个战败之国,这个弱小的实力使得越国可以把自己隐蔽起来。
而狂妄自大的吴王夫差,根本没有把越王勾践放在眼中,他把越国看成是一个不对自己构成任何威胁的的棋子,也就是说,吴王夫差没有盯上越国,夫差急于结束与越国的战争,北上中原称霸,吴王夫差盯上的是北方的诸侯。
看看下面历史事实,我们可以了解吴王夫差的战略重点。
前489年,吴攻陈,以解除其北进时来自侧翼的威胁。
前487年,吴攻鲁,打开进军中原的大门。
吴为建立北进战略基地及打通北进军事运输交通线,于前486年在长江北岸营建了规模宏大的邗城,开凿了由今扬州经射阳湖至淮安之邗沟,沟通江、淮水域,并进而与泗、沂、济水联结。
韬光养晦的人生态度
韬光养晦的人生态度
韬光养晦,是指把自己的长处与光芒懂得适当的收藏起来古人用他们的人生阅历总结出来的道理,即便是面对当今现代社会,同样颇有价值。
一、当身处逆境之时,韬光养晦,保护自尊。
人在低谷时,位轻言微。
说话没有分量,即使再优秀,在别人的眼中竟是毫无价值。
所以,人在逆境低谷之时,一定要懂得含蓄沉稳,收敛光芒。
不要炫耀自己的长处,那样会受到别人的妨妒,反而会给自己本就不顺的现状带来诸多的麻烦。
接着还要去面对那些势利眼们的讽刺、挖苦与嘲笑,影响自己本就不乐的心情。
因此,需要少出风头,少露光芒,多保护自己的自尊。
二、当身处逆境之时,韬光养晦,积聚能量。
当人们居于低谷,陷于泥淖之中时,一定要懂得积聚能量。
把自己原有的长处,好好地安顿在内心深处,再去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与能力。
待到能量积聚爆发之时,时运也会随之好转,就会厚积薄发,一发而不可收。
得到世人的认可与称赞,事业也会如日中天,一天比一天壮大。
三、当身处逆境之时,韬光养晦,埋头苦干。
当身处逆境之时,不要一味的叹息命运不济,也不要天天抱怨上天的不公。
而是默默地把自己所有的长处,掩盖起来。
一心的埋头苦干。
在实干中积聚新的能力,还可以净化自己的心灵。
只要肯干,就会有所收获,那么,心情也才会感到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意思是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保持低调,徐图发展。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中国现行并将长期坚持的对外战略方针,它是对20年前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的一种概括、浓缩和发展。
在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同时,邓小平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最为著名的提法:韬光养晦。
随着中国的经济和军事越来越强大,社会上对韬光养晦政策的诟病越来越多,如今对于中国的外交战术,我们也应有个整体的认识。
“韬光养晦”是“权宜之计”,还是“长期战略方针”。
这是媒体上有较大争议的问题之一。
有人认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邓小平针对特定历史环境提出来的“局部性策略方针”,不能作为长期指导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思想。
已有不少中国学者认为韬光养晦对外战略已经时过境迁,该调整了。
理由主要有以如下几点:第一,中国已经足够强大,不必再韬光养晦。
第二,美国已把战略东移至亚太,中国已然成为美国的主要防范对象,中国提不提韬光养晦都无济于事。
但是我认为“韬光养晦”是并非权宜之计,而是长远战略,不仅将伴随中国崛起的全过程,而且在中国崛起成功之后仍将是中国对外战略的自觉选择。
主张中国告别韬光养晦的人,其根据无非是: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上升。
但事实上,中国崛起还面临艰巨的任务与复杂的环境。
无论外部世界怎么鼓吹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中国应该掂量清楚自己的分量。
首先,中国崛起目标与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务必始终坚持“韬光养晦”。
中国崛起包括政治、统一、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任务,最终要崛起为多极国际格局中的独立一极,维护世界与地区的稳定、和平。
要完成这些任务都极为不易的。
再加之行百里者半九十,在中国崛起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充满了形形色色的陷阱、圈套与误区,弯路与挫折难以完全避免,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故自始至终务必小心谨慎,切忌过分张扬与骄傲自满。
其次,中国崛起所面临的复杂安全环境需要我们“韬光养晦”。
具体而言,中国崛起正面临以下四大挑战:第一,美国极力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论”,安全战略重点“关注”中国,在中国周边战略要地加紧投棋布子;日本则对中国崛起寝食难安,极力干扰阻挠。
日本还积极配合美军事战略调整,美日军事同盟更趋紧密。
第二,台湾民进党当局的“台独”意识形态偏执与国际因素的干扰破坏,导致台海形势依然严峻。
第三,中国能源与资源安全形势严峻,外经贸摩擦呈扩大化趋势。
第四,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加速转型相重叠,国内新旧矛盾有可能进一步激化,维护稳定形势严峻。
简言之,中国之所以需要始终坚持“韬光养晦”,是因为有其客观必要性,即中国崛起与民族复兴任务极为艰巨,内外挑战交织,不“韬光养晦”不行。
“韬光养晦”不是“卧薪尝胆”,其核心不是图谋霸权,也没有假想敌人,当前更突出体现为有效维护与力争延长有利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中国不仅要和平地崛起,而且在崛起成功后仍将走和平发展道路。
对外崇尚王道、反对霸道,中国将来强大了也绝不称霸。
如果说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坚持“韬光养晦”是客观形势使然,是在内外压力下的被动选择,那么中国在崛起成功之后继续坚持“韬光养晦”,则完全是主观上的自觉。
这不仅是中国领导人的一贯主张,也是“韬光养晦”战略与中国传统王道战略文化的应有之意。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无疑必须长期坚持,特别是中国宣布的一系列“永远不”,是一定会“言必行、行必果”的。
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上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当然我们要长期坚持“韬光养晦”的战略方针,但是中国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方面的态度是一贯的,必然坚定更坚定。
坚持“韬光养晦”的战略思想,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只有准确把握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韬光养晦”战略思想的关系,重新思考“韬光养晦”的概念和提法,与时俱进地发展“韬光养晦”,使其精神实质得以延续,才能实现中国从人口大国、经济大国、政治大国演进到和谐大国、教育大国、科技大国、文化大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