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03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课程教学设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课程标准】

2017版课标: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实验版课标: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课标分析:对于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要求由“了解”上升到“认识”,增加了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本课共三目,分别是秦朝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本课内容集中在部编初中新教材七上9-10课。

【学情分析】

本课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正式开始历史学习的第三课。高一学生正处在15—16岁之间,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同时,高一学生在思维上已经从以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过渡,具有一定的抽象分析比较能力,而且,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当然,对于这种基础不能作过早估计。

就本课而言,本课所涉及的秦始皇是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皇帝也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郡县制的内容在初中教材上有所涉及。

基于这样的学情,本课拟采用创设历史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史料分析,建构历史逻辑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对中华文明(中国历史)的影响,并对后面的学习提供铺垫。

【设计思路】

思路一:以秦王嬴政为核心人物,从其出生,概叙战国形势,迅速导入其统一六国的军事进程;再叙及其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建立整体式的叙事教学路径。由“他自然不会想到”叙及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暗含着对其政与制(秦政与秦制)的反思。

来源:於以传《上海试教试用“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上)”的教研思考与实践》【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了解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

2、时空观念:能够将秦的统一、秦末战乱等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3、史料实证: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历史解释: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相关史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5、家国情怀: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教学立意】

立意一:文明的交流

自秦统一中国后,统一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秦的统一使不同区域不同物质的文明汇合成一种共同的文明——中华文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由此形成。本课以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作为本课的教学立意。中华文明并不仅仅起源于黄河流域,它包括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秦的统一使这些不同区域的文明相互交汇,相互融合,初步形成了华夏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分封制意味着地方诸侯并不受周天子的直接控制,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强大起来的地方诸侯开始相互争战,发展到最后,一个叫嬴政的人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然而,这个自称始皇帝,希望子子孙孙千秋万代的嬴政死后仅仅四年,秦朝就灭亡了。

秦为什么会灭亡呢?(请学生回答,预设答案:秦亡于暴政)

众口一词,秦亡于暴政。可是,我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如果秦仅仅是因为暴政而使得天下纷纷叛乱的话,那同样的暴政,为什么我们找不到秦人起义反秦的呢?秦灭六国,为什么最后灭秦的仅仅是楚人?秦在统一战争中杀戮无数,仅长平一战就屠杀赵国降卒40余万,可为什么只有楚人反秦,气势最胜,而齐、赵、燕、韩、魏起义反秦,其激烈程度都不如楚呢?可见,历史的背后还有其它不为人知的深刻背景。

【教学构想】通过制造认知冲突,调动学习学习兴趣。秦亡于暴政属于一种通行的观念,为学生所熟知。然而,同样的暴政之下,有人反抗强烈,有人反抗虚弱,有人根本不反抗,这说明暴政绝不是秦末天下大乱的唯一原因。学生由此自然而然生出探究的欲望。

【教学新课】

一、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1、秦的统一

欲知为何楚人反秦气势最胜,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地图

(出示《秦灭六国形势图》)

教师结合图片,介绍秦统一的过程(或者也可以请学生来讲述)

提醒学生注意:秦与楚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答案1:秦位于黄河流域而楚位于淮河流域)

老师引导,楚国的主要统治区域位于长沙流域。

(预设答案2:秦位于黄河流域而楚位于长江流域)

这是楚人反秦强烈的原因吗?

【教学构想】通过《秦灭六国形势图》,既介绍了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为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提供了认知基础,同时地图本身能够帮助学生从地理位置上区分楚与其它国家的不同,同时学生本身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不会简单将地理位置的不同作为楚秦冲突的主要原因,其探究答案的欲望也就更加强烈了。

2、楚的不同

楚是一个大国,也是一个强国。春秋五霸里就有楚。(出示春秋五霸的名称),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其它几个霸主都叫某某公,只有楚国称王的(如果学生提出不同的春秋五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只有楚、吴、越这些个长沙流域的诸侯国会称王呢),这说明了什么呢?

所谓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可以称“王”的只有周天子,作为周天子分封的诸侯是没有资格称王的。楚国作为一个诸侯国却拒绝周天子的封号,自称“王”,这意味着什么?

(预设答案:意味着楚国并不接受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也意味着楚国拒绝接受周的礼乐制度,拒绝接受周的文化)

可见,楚国拒绝的并不只是一个封号,它实际上拒绝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礼乐文明。这也是为什么黄河流域的诸侯国将楚视之为“蛮夷”的原因。

楚国是没有文化的蛮夷之地吗?(出示图片《屈原》)这个人大家应该熟悉,他的名字叫屈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文学家,他所创作的《离骚》等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离骚》所代表的文学创作形式被称之为楚辞。

可见,楚国不是没有文化,只是楚国的文化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文化有点不一样,嗯,应该不是有点不一样,是很不一样。正如学者所说:

周朝末年的社会思想意识根植于特定的地理和空间环境。——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那么,由地域不同而造成的文化差异是楚人反秦强烈的原因吗?

【教学构想】通过对楚国历史的介绍,使学生感受到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不同,同时以屈原为例说明这种不同并不等同于落后。引用剑桥中国史是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化具有区域性这一特点的认识。

3、多元一体

平定六国之后,秦并没有停止军事行动。如果说派大将军蒙恬北击匈奴,还算是收复失地的话,那么南征南越,平定西南夷就是明显的扩张了。如果说长沙流域的楚人与秦人在文化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的话,那么珠江流域的南越人,西南大山里的西南夷与秦人的文化差异就更不用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