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故事
心理学的100个故事
1、帮助别人一头驮着沉重货物的驴,气喘吁吁地请求只驮了一点货物的马:“帮我驮一点东西吧。
对你来说,这不算什么;可对我来说,却可以减轻不少负担.”马不高兴地回答:“你凭什么让我帮你驮东西,我乐得轻松呢。
”不久,驴累死了.主人将驴背上的所有货物全部加在马背上,马懊悔不已。
膨胀的自我使我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我们同在生活这条大船上,别人的好坏与我们休戚相关。
别人的不幸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相反,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2、超越心中的冰点袁章奎美国一家铁路公司,有一位调车员叫尼克,他工作认真负责,不过有一个缺点,就是他对自己的人生很悲观,常以否定的眼光去看世界.有一天,同事们为了赶着去给老板过生日,都提早急急忙忙地走了。
不巧的是,尼克不小心被关在了一辆冰柜车里,无法把门打开。
于是他在冰柜里拼命地敲打着、叫喊着,可由于除他之外全公司的人都走完了,没有一个人来给他开门。
尼克的手敲得红肿,喉咙喊得沙哑,也没有人理睬,最后他只得绝望地坐在地上喘息。
他想,冰柜里的温度在零下20度以下,如果再不出去肯定会被冻死的。
他愈想愈可怕,最后只好用发抖的手,找来纸和笔,写下了遗书。
在遗书里,他写道:"我知道在这么冷的冰柜里,我肯定会被冻死的,所以……"当第二天公司职员打开冰柜时,发现了尼克的尸体.同事门感到十分惊讶,因为冰柜里的冷冻开关并没有启动,而这巨大的冰柜里也有足够的氧气,尼克竟然被”冻”死了!其实尼克并非死于冰柜里的温度,尸检报告也显示没有被谋杀或急病猝死的可能,那么是什么原因呢?他是死于自己心中的冰点。
因为他根本不敢相信这辆一向轻易不会停冻的冰柜车,这一天恰巧因要维修而未启动制冷系统。
他的不敢相信使他连试一试的念头都没有产生,而坚信自己一定会被冻死。
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消极暗示效应。
悲观的人往往会自怨自艾而生出病来,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
与之相反的就是积极心理暗示.所谓积极心理暗示,通俗地说就是坚信自己一定行,一定能办好自己想做的事,一定会顺利完成任务,一定能实现人生目标,就是让人充满自信。
心理学经典故事
心理学经典故事(一):误会从前,在美国阿拉斯加,有一对年轻人结婚,婚后生育,太太因难产而死,遗下一子。
男人忙于生活,没有人帮忙看孩子,就训练了一只狗。
那狗聪明听话,能照顾小孩,咬着奶瓶喂奶给孩子喝,抚养孩子。
有一天,主人出门去了,叫狗照顾孩子。
不料,天下大雪,主人当日不能回家。
第二天才赶回家,狗立即闻声出来迎接主人。
他把房门开一看,到处是血,抬头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见了,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主人发现这种情形,以为狗性发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来向着狗头一劈,把狗杀死了。
之后,忽然听到孩子的声音,又见他从床下爬了出来,于是抱起孩子;虽然身上有血,但并未受伤。
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身,腿上的肉没有了,旁边有一只狼,口里还咬着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却被主人误杀了,这真是天下最令人惊奇的误会。
注:误会的事,是人往往在不了解、无理智、感情极为冲动的情况下发生。
误会一开始,即一直只想到对方的千错万错;因此,会使误会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人对无知的动物小狗发生误会,尚且会有如此可怕严重的后果,这样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则其后果更是难以想象。
心理学经典故事(二):钉子有一个男孩脾气很坏,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
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
慢慢地每天钉下的数量减少了。
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
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他的父亲这件事,父亲告诉他,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
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
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
但是看看那些围篱上的洞,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回复成从前。
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将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
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
关于心理学的小故事
关于心理学的小故事故事一,善良的陌生人。
有一天,一个年轻人在地铁上看到一个老人摔倒了,他赶紧上前扶起老人,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老人感激地点点头,年轻人便帮老人找到了座位并且送他到了目的地。
在老人下车之后,他感慨地说,“谢谢你,年轻人,你的善良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好人的。
”这个年轻人并不认识老人,但他的善举却给老人带来了温暖,也让自己感到了满足和快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良的行为不仅能够帮助他人,也能够给自己带来内心的愉悦和满足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乐于助人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福和满足,因为他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在满足自己的需求,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感。
故事二,心理治疗的奇迹。
有一位患有抑郁症的女士,她长期感到沮丧和无助,生活失去了色彩。
经过多次心理治疗,她逐渐找回了自己的笑容和活力。
她说,“心理治疗改变了我的生活,让我重新找到了希望和勇气。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理治疗的力量是巨大的。
在心理学的世界里,有很多患者通过心理治疗找到了自己的内心平衡,战胜了心理障碍,重新获得了快乐和幸福。
心理治疗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还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
故事三,自我实现的力量。
有一个小男孩叫小明,他小时候非常内向和胆怯,总是害怕和其他人交流。
但是在一次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中,他学到了自我实现的概念,开始尝试挑战自己,勇敢地面对恐惧。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逐渐变得开朗和自信,他说,“我发现,只要我愿意去尝试,我就能够做到很多我以前认为做不到的事情。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我实现的力量是巨大的。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自我实现被认为是个体最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也是个体追求幸福和满足的重要动力。
只有当个体实现了自我实现的需求,才能够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
总结,这些小故事或许并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件,但却能够触动人心,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心理学告诉我们,善良的行为能够带来内心的愉悦和满足感,心理治疗能够帮助人们战胜心理障碍,自我实现的力量能够让人们找到内心的平衡和幸福。
心理学故事
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
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
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
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
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
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
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实验】分4组人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
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结果】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应用】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
心理学小故事(精选17篇)
心理学小故事(精选17篇)心理学小故事篇1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
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
实验的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开始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益的关系,设为实验组和控制组。
结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实验组产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变的控制组产量也增加。
另外,有试验了工资报酬、工间休息时间、每日工作长度和每周工作天数等因素,也看不出这些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益有何直接影响。
第二阶段的试验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领导的,着重研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被实验者在精神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参加试验的工人被置于专门的实验室并由研究人员领导,其社会状况发生了变化,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参与试验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从而使工人从社会角度方面被激励,促进产量上升。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心理学小故事篇2曲突徒薪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做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
客人告诉主人説,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没有作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邻居赶紧跑来救火,最后火被扑灭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请四邻,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但并没有请当初建议他将木材移走,烟囱改曲的人。
有人对主人説:“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話,今天也不用准备筵席,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现在论-功行赏,原先给你建议的人没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却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顿时省悟,赶紧去邀请当初给予建议的那个客人来吃酒。
几则心理学家的小故事
几则心理学家的小故事1、独木桥的走法一天,几个学生向着名心理学家弗洛姆请教:心态对一个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微微一笑,什么也不说,就把他们带到一间黑暗的房子里。
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们很快就穿过了这间伸手不见五指的神秘房间。
接着,弗洛姆打开房间里的一盏灯,在这昏黄如烛的灯光下,学生们才看清楚房间的布置,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
原来,这间房子的地面就是一个很深很大的水池,池子里蠕动着各种毒蛇,包括一条大蟒蛇和三条眼镜蛇,有好几只毒蛇正高高地昂着头,朝他们滋滋地吐着信子。
就在这蛇池的上方,搭着一座很窄的木桥,他们刚才就是从这座木桥上走过来的。
弗洛姆看着他们,问:现在,你们还愿意再次走过这座桥吗?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
过了片刻,终于有3个学生犹犹豫豫地站了出来。
其中一个学生一上去,就异常小心地挪动着双脚,速度比第一次慢了好多倍;另一个学生战战兢兢地踩在小木桥上,身子不由自主地颤抖着,才走到一半,就挺不住了;第三个学生干脆弯下身来,慢慢地趴在小桥上爬了过去。
啪,弗洛姆又打开了房内另外几盏灯,强烈的灯光一下子把整个房间照耀得如同白昼。
学生们揉揉眼睛再仔细看,才发现在小木桥的下方装着一道安全网,只是因为网线的颜色极暗淡,他们刚才都没有看出来。
弗洛姆大声地问:你们当中还有谁愿意现在就通过这座小桥?学生们没有作声,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呢?弗洛姆问道。
这张安全网的质量可靠吗?学生心有余悸地反问。
弗洛姆笑了:我可以解答你们的疑问了,这座桥本来不难走,可是桥下的毒蛇对你们造成了心理威慑,于是,你们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乱了方寸,慌了手脚,表现出各种程度的胆怯——心态对行为当然是有影响的啊。
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面对各种挑战时,也许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势单力薄、不是因为智能低下、也不是没有把整个局势分析透彻,反而是把困难看得太清楚、分析得太透彻、考虑得太详尽,才会被困难吓倒,举步维艰。
倒是那些没把困难完全看清楚的人,更能够勇往直前。
关于心理学的小故事
关于心理学的小故事故事一,《爱因斯坦的奇怪习惯》。
相信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但你是否听说过他的奇怪习惯?爱因斯坦在工作和思考的时候,总是会在手里拿着一根小小的木棍,不停地用它敲击桌子。
有人觉得这是一种怪癖,但心理学家却认为,这其实是爱因斯坦的一种创造力释放方式。
通过手中的木棍和桌子的交互,他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激发灵感,从而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就。
故事二,《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实验》。
皮亚杰是一位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曾经做过一系列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实验。
其中最著名的一项实验是关于儿童的逆运动观念。
在实验中,皮亚杰让儿童观察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的过程,然后问他们球滚下来的路径是什么样的。
结果发现,3岁以下的儿童认为球是沿着斜面直线下滚的,而3岁之后的儿童才能够理解球是沿着曲线下滚的。
这一实验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对儿童教育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故事三,《巴甫洛夫的狗》。
巴甫洛夫是一位著名的俄国生理学家,他通过对狗的实验,提出了条件反射的理论。
在他的实验中,他发现当狗在进食的时候,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后来,他停止给狗食物,只是敲响铃声,结果发现狗依然会分泌唾液。
这说明狗通过条件反射形成了铃声和食物的联想,这一发现对于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些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还可以指导我们改善心理健康,提高工作效率,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希望大家能够对心理学保持好奇和探索的精神,让心理学的智慧之光照耀我们的生活。
心理学小故事汇编
心理学小故事汇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理学的现象无处不在。
通过一些小故事,我们能够更生动地理解和感受心理学的奥秘。
接下来,我将为您讲述几个有趣的心理学小故事。
故事一:神奇的罗森塔尔效应有一所学校,校长对两位老师说:“你们是我校最优秀的老师,现在我交给你们两个班级,A 班和 B 班。
A 班的学生聪明好学,B 班的学生则稍微差一些。
不过我相信,凭借你们的能力,一定能够教好他们。
”实际上,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是随机分配的,并没有什么差异。
但因为校长的话,两位老师对两个班级产生了不同的期待。
在教学过程中,A 班的老师总是以欣赏和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认为他们聪明有潜力;而 B 班的老师则不自觉地对学生要求更加严格,甚至有些批评指责。
一段时间后,A 班的学生成绩果然显著提高,而 B 班的成绩却不如人意。
这个故事体现了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表现。
当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期待时,学生往往会朝着期待的方向发展;反之,消极的期待则可能导致学生表现不佳。
故事二:从众心理的力量有一天,_____在街上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仰着头看向天空。
_____很好奇,也凑过去看,可是天上什么都没有。
但_____并没有离开,而是继续跟着人群一起仰头看天。
过了一会儿,有人问:“你们在看什么呀?”结果大家都面面相觑,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这就是从众心理在作祟。
在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看到大多数人在做某件事,就不自觉地跟着去做,而不去思考这件事是否真的有意义。
从众心理在生活中非常常见。
比如在购物时,看到很多人抢购某种商品,我们可能也会忍不住加入;在做决策时,听到多数人的意见,我们可能会放弃自己原本的想法。
然而,从众并不总是正确的,我们需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跟随他人。
故事三:破窗效应在一个社区里,有一辆停在路边的汽车,车窗完好无损。
一天,有人打破了其中一扇车窗,但是没有人及时去修理。
没过多久,这辆车的其他车窗也陆续被打破,车内的物品也被偷走。
9个心理学小故事,帮你走出困境!
9个心理学小故事,帮你走出困境!1、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外链代发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
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
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
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
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
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启示:尝试能帮助你逃脱困境,甚至能解救你的生命!2、五枚金币有个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内蒙古草原上。
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后快走不动了。
爸爸就从兜里掏出5枚硬币,把一枚硬币埋在草地里,把其余4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说:“人生有5枚金币,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有一枚,你现在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里的那一枚,你不能把5枚都扔在草原里,你要一点点地用,每一次都用出不同来,这样才不枉人生一世。
今天我们一定要走出草原,你将来也一定要走出草原。
世界很大,人活着,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不要让你的金币没有用就扔掉。
”在父亲的鼓励下,那天阿巴格走出了草原。
长大后,阿巴格离开了家乡,成了一名优秀的船长。
启示:珍惜生命,就能走出挫折的沼泽地。
人生的道路是漫长而又丰富,我们多关注现在的每一时刻。
3、扫阳光有兄弟二人,年龄不过四、五岁,由于卧室的窗户整天都是密闭着,他们认为屋内太阴暗,看见外面灿烂的阳光,觉得十分羡慕。
兄弟俩就商量说:“我们可以一起把外面的阳光扫一点进来。
”于是,兄弟两人拿着扫帚和畚箕,到阳台上去扫阳光。
等到他们把畚箕搬到房间里的时候,里面的阳光就没有了。
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扫了许多次,屋内还是一点阳光都没有。
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看见他们奇怪的举动,问道:“你们在做什么?”他们回答说:“房间太暗了,我们要扫点阳光进来。
6个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小故事
6个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小故事1、青蛙效应如果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便会纵身而出;如果把它放进温水中,它会感到很舒服。
然后你再慢慢升温,即使升至摄氏80度,青蛙也仍然会若无其事呆在那水里。
随着温度的继续上升,青蛙就会变得越来越虚弱,在此情况下,青蛙已经失去自我脱脸的能力,直至把它煮熟为止。
要着眼未来,勤于思考新的问题,勤于学习新的知识,不能过"今日有酒,今日醉"和"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到头来将是非常可悲的!2、"酸葡萄" 心理和"甜柠檬"心理在伊索寓言中有个《狐狸与葡萄》的故事,说的是那狐狸本来是很想得到已经熟透了的葡萄的,它跳起来,未够高,又跳起来,再跳起来…还是够不到,于是狐狸说:"反正这葡萄是酸的。
'' 便"心安理得"地走开,去寻找其他好吃的食物去了。
由此产生的心理心理想象,叫酸葡萄心理,指自己努力去做而得不到的东西就说是"酸"的,是不好的,这种方法可以缓解我们的一些压力,克服自己不合理的需求。
"甜柠檬"心理是认为自己的柠檬就是甜的,要学会接纳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点,千万不要轻易说自己这不好,那不如人,不妨试试"甜柠檬"心理学会接纳自己,逐渐增强自信。
3、思维定式效应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
"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心理学的故事
心理学的故事在我们生活中,心理学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还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他人。
心理学的故事,就像是一本关于人类内心世界的百科全书,它记录着人类情感、行为和思维的点点滴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心理学的一些故事,带你走进心灵的世界。
故事一,斯坦福监狱实验。
1971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波尔丁进行了一项著名的监狱实验。
实验将二十四名学生分为狱警和囚犯两组,模拟监狱环境。
然而,实验结果却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原本平和的学生们在短短几天内,分别变成了残暴的狱警和恐惧的囚犯。
这个实验引发了人们对于权力与服从、环境对人的影响等问题的深入思考,也让人们意识到人的行为不仅受个体内部因素影响,还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故事二,帕金森病与多巴胺。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会出现肌肉僵硬、震颤等症状。
研究发现,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脑中多巴胺水平明显下降。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它在人体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包括调节情绪、动机和奖赏等。
这个发现不仅让人们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有了新的方向,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多巴胺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
故事三,巴甫洛夫的狗。
19世纪,俄罗斯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做了一系列关于条件反射的实验,最著名的是他对狗的唾液分泌实验。
在实验中,巴甫洛夫发现,当他给狗提供食物的时候,狗的唾液会分泌增加。
后来,他开始在给狗提供食物的同时,响起铃声。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响起铃声的时候,狗的唾液分泌也会增加,即使没有食物。
这个实验成为了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也为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故事四,斯金纳的鼠标盒。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设计了一个叫做“鼠标盒”的实验装置,用来研究动物的行为。
在这个实验中,斯金纳发现,当他给老鼠提供食物的时候,老鼠会学会按下一个特定的按钮,来获取食物。
这个实验揭示了行为的强化过程,即行为会受到奖赏或者惩罚的影响。
这个发现不仅对于动物行为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也对于人类行为的理解有着启发作用。
心理学正能量故事
以下是一些心理学正能量的小故事:
1. 曲突徒薪: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做客,看见主人家的灶上烟囱是直的,旁边又有很多木材。
客人告诉主人说,烟囱要改曲,木材须移去,否则将来可能会有火灾,主人听了没有作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邻居赶紧跑来救火,最后火被扑灭了。
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请四邻,以酬谢他们救火的功劳,但并没有请当初建议他将木材移走,烟囱改曲的人。
有人对主人说:“如果当初听了那位先生的话,今天也不用准备筵席,而且没有火灾的损失,现在论功行赏,原先给你建议的人没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却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顿时省悟,赶紧去邀请当初给予建议的那个客人来吃酒。
2. 尼克松的失误:1972年,尼克松竞选连任。
在这种潜意识的驱使下,他鬼使神差地干出了后悔终生的蠢事。
他指派手下的人潜入竞选对手总部的水门饭店,在对手的办公室里安装了窃听器。
事发之后,他又连连阻止调查,推卸责任,在选举胜利后不久便被迫辞职。
本来稳操胜券的尼克松,因缺乏自信而导致惨败。
3. 索拉利奥的“自言自语”——人应该给自己自信的暗示:说了这句话后,他就感到自己真的有了这样的能力和智慧,他就满怀激情和信心地投入到一天的工作和学习之中。
十年后,他成为了一个超过安东尼奥的著名画家。
4. 爱因斯坦坚持相对论——坚持真理需要自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以后,有人曾创造了一本《百人驳相对论》,网罗了
一批所谓名流对这一理论进行声势浩大的反驳。
但他坚定了必胜的信念,坚持研究,终于使“相对论”成为20世纪的伟大理论,举世瞩目。
以上小故事传递了一个重要的心理正能量信息:自信和坚持是成功的关键。
心理学哲理小故事
心理学哲理小故事从古至今,人们对于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探索从未停止。
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通过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内心的奥秘。
在心理学中,有许多小故事能够为我们揭示一些深刻的哲理。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些小故事吧。
故事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一个宽阔的田野上,一只螳螂正在专心地捕捉一只蝉。
就在螳螂准备一举得手之际,一只黄雀突然从后方飞来。
螳螂惊愕了一下,害怕被黄雀抢走,忙不迭地放弃了目标,转身逃跑。
蝉乘机振翅飞离,而黄雀则得以如愿以偿地享用自己的美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哲理:有心人不可轻易暴露自己的真正目标。
螳螂原本可以继续细心地捕捉蝉,但害怕被黄雀抢夺,最终让自己失去了美味的食物。
在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当我们追求某个目标时,不必让别人知道,否则可能会遭受到意外的阻挠。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谨慎地保护自己的利益,不要轻易示弱。
故事二:猴子摘桃在一个古老的山谷里,有一颗结满了美味桃子的大树。
一只聪明的猴子发现了这些桃子,他将手伸向树上的一颗最大最甜的桃子。
然而,桃子被一个巨大的岩石压在下面,猴子无法将其拿下。
猴子用力摇晃树干,但桃子依然纹丝不动。
最聪明的猴子决定改变策略,他开始用力摇晃那块巨石。
经过一番努力,岩石移动了一点点,足够让猴子拿到桃子。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面对困难时,需要变通思考,寻找突破口。
猴子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改变了拿桃子的方式,而不是一味地试图直接摘桃子。
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有时候需要放下固有思维,尝试不同的方法,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故事三:恐龙蛋的孵化在一个古老的国家,发现了一批保存完好的恐龙蛋。
科学家们决定将这些恐龙蛋孵化出来,以便研究这些史前生物。
他们对孵化环境进行了精心的模拟,确保了温度和湿度的合适。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这些恐龙蛋并没有孵化出成年恐龙,而是孵化出了一群不同种类的蜥蜴。
科学家们感到非常困惑,他们对蛋壳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发现了原因。
心理学寓言故事大全
心理学寓言故事大全寓言故事是一种可以通过故事教导人们道理的文学方式,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教育和治疗领域。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心理学寓言故事,希望能够对大家生活和工作中的心理困惑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1. 狐狸和葡萄故事内容:一只狐狸在看到一串紫色葡萄挂在高处时,非常想吃到葡萄,但是由于太高,够不到。
最终狐狸糊弄自己,说葡萄不好吃,然后走开了。
寓意:有些时候,我们不得不接受自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现实,而不是逼迫自己去做那些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如果我们对自己要求过高,可能会导致无谓的挫折和沮丧感。
2. 稻草人故事内容:有两个孩子,一个孩子拿起一根稻草问:“这是什么?”另一个孩子回答:“这是稻草人。
”“错了,”第一个孩子说,“这是一锅白粥的柴火,用来做饭的。
”于是,他们的观点产生了分歧。
寓意:一个人的观点不应在别人看法不同的情况下被简单地否定。
分歧可能是目前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最常见的事情之一。
3. 骑士和龙故事内容:一名骑士前往打败充满杀气的巨龙,他带上了剑和盾牌,穿着一身铠甲,但在战斗中却受了伤。
在伤口上,他看到了巨龙的镜像,而巨龙说:“你不存在。
”寓意:该故事告诉我们,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只是幻觉,只有我们的想法和信仰才是真正的存在。
如果我们不能战胜我们自己内心的怯懦和恐惧,那么外部世界的影响只会让我们更加脆弱和无助。
4. 火焰和自然故事内容:火焰得到了自然那里的指示去捕捉一些树叶,让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热量。
之后,它发现它不仅热度加强了,自己还变得越来越大。
但是,当火焰开始烧燃的时候,它发现自己却没有越来越多的树叶,反而失去了所有树叶。
寓意:当我们追求权力、金钱、名声等等物质东西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失去与我们所爱的人的联系,而当我们失去每一天里的珍贵之物,我们才会发现我们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灵魂。
5. 拖鞋和袜子故事内容:一只拖鞋和一对袜子一起被卷到了卫生间,拖鞋和袜子互相比较,发现自己在外要更加耐脏耐穿,但是袜子却很舒适和柔软。
心理学十个有趣的心理学故事
心理学故事十个有趣的心理学故事一、断箭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
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
又一阵号角吹响,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郑重地对儿子说: “这是家袭宝箭,佩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果然,佩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
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忘记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使他呼一声就拔出了宝箭。
骤然间他惊呆了,断箭,箭囊里装着一枝折断的箭。
儿子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意志轰然坍塌。
结果很显然,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温馨提示 : 把胜败寄托在一枝宝箭上,多么愚蠢,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是多么危险!永远记住 : 自己才是一枝宝箭。
二、乐观者和悲观者从前,有一对夫妇养育了两个儿子,大儿子以卖煤为生,小儿子则卖雨伞。
每到下雨,母亲就唉声叹气说大儿子的煤要卖不出去了,天晴时,母亲又惆怅抱怨小儿子的伞没人要。
但父亲则和母亲恰恰相反,下雨天,他为小儿子高兴,天晴时,他为大儿子叫好。
温馨提示 : 性格决定命运,乐观的人会在逆境中找到快乐,悲观的人看不到生活中的希望,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三、为生命画一片树叶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 : 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叶子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
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
她说: “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
”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
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
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温馨提示 : 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
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
四、飞翔的蜘蛛一天,我发现,一只黑蜘蛛在后院的两檐之间结了一张很大的网。
难道蜘蛛会飞?要不,从这个檐头到那个檐头,中间有一丈余宽,第一根线是怎么拉过去的?后来,我发现蜘蛛走了许多弯路——从一个檐头起,打结,顺墙而下,一步一步向前爬,小心翼翼,翘起尾部,不让丝沾到地面的沙石或别的物体上,走过空地,再爬上对面的檐头,高度差不多了,再把丝收紧,以后也是如此。
心理学的小故事
心理学的小故事关于心理学的小故事七篇(一)【成长的寓言: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
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
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
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
"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
"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
譬如,第二年,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
很可能,它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
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苹果树在成长!等苹果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微弱到可以忽略。
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长是最重要的。
心理点评你是不是一个已自断经脉的打工族?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你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但现实很快敲了你几个闷棍,或许,你为单位做了大贡献没人重视;或许,只得到口头重视但却得不到实惠;或许......总之,你觉得就像那棵苹果树,结出的果子自己只享受到了很小一部分,与你的期望相差甚远。
于是,你愤怒、你懊恼、你牢骚满腹......最终,你决定不再那么努力,让自己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
几年过去后,你一反省,发现现在的你,已经没有刚工作时的激情和才华了。
"老了,成熟了。
"我们习惯这样自嘲。
但实质是,你已停止成长了。
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之所以犯这种错误,是因为我们忘记生命是一个历程,是一个整体,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成长过了,现在是到该结果子的时候了。
我们太过于在乎一时的得失,而忘记了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好在,这不是金庸小说里的自断经脉。
我们随时可以放弃这样做,继续走向成长之路。
切记:如果你是一个打工族,遇到了不懂管理、野蛮管理或错误管理的上司或企业文化。
心理学的故事
心理学的故事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心理学都在发生着。
无论是我们的情绪、思维还是行为,都受到心理学的影响。
心理学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和他人,解释人类行为的原因,并提供能够改善我们生活的方法。
下面,我将与你分享几个心理学的故事,带你走进这个神奇的领域。
故事一:斯坦福监狱实验在1971年,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泽姆巴多在斯坦福大学进行了一项人类行为研究,被称为“斯坦福监狱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泽姆巴多将二十四名男性志愿者随机分配到“狱警”和“囚犯”两组。
实验刚开始时,参与者表现得正常而友好。
然而,很快他们开始沉浸在角色中,狱警表现出了权力的虚张声势,而囚犯则展示了抗拒和服从的行为。
为了保护被虐待的囚犯,实验不得不提前结束。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在特定环境下如何受到社会角色的影响,并引发了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深思。
故事二:巴维尔小组观察早在1951年,美国心理学家博德·巴维尔就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名为“巴维尔小组观察”。
他在一个小组中安排了八名学生,其中七人是他的助手,而博德本人则充当了小组的另一个成员。
然而,这七名助手事先接到任务,要在实验过程中故意做出一些错误的回答。
博德观察到,当其他成员给出错误回答时,自己的回答也常常会出现错误,尽管他事先知道正确答案。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们对于群体中的压力和影响是多么敏感,甚至会改变我们的判断力和行为。
故事三:孟加拉国儿童学习实验1990年代,来自美国的心理学家贝里·海尔森到访孟加拉国,进行了一个对儿童认知发展的跨文化研究。
研究中,海尔森观察了孟加拉国农村地区的儿童,他们通常在家庭和社区中参与各种家务劳动,而不像西方国家的儿童那样在纸上进行学习。
海尔森发现,尽管孟加拉国儿童在学校学习上相对落后,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实践技能和社交能力上远远超过了西方国家的儿童。
这个实验提醒我们,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而是应该关注儿童全面的发展和实际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果”心理学一、糖果效应:如果连一颗糖的诱惑都抵挡不住,还能成就什么想要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高的荣誉,就要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如果将更大的成就视为一块大糖果,那么忍耐和等待就是一种“延迟满足”。
等待不是静止不动地守株待兔,也不是一味地压制欲望,而是一种克服当前困难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糖果效应来源于著名心理学家萨勒的一个实验,实验是这样的:萨勒找来一群4岁的孩子,告诉他们:“每人有两块糖,如果你们能坚持在20分钟之内不吃掉它们,等我买完东西回来,我会再给你们每人两块糖。
但如果你们不能等这么长时间,就只能再得到1块,现在就能得1块!”这对4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难做出的选择,因为每个孩子都想得到额外的两块糖,但又不想为此忍受20分钟;如果马上吃掉手里的两块糖,只能得到1块糖的奖励。
于是孩子们陷入了犹豫不决中……最终他们做出了选择。
实验结果显示:2/3的孩子选择宁愿等上20分钟以获得两块糖。
当然,他们难以控制吃糖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闭上,以抵制糖的诱惑,或者双臂抱头,不看糖,有的孩子干脆唱歌、跳舞,有的孩子甚至躺下睡觉——为的就是熬过20分钟。
另外1/3 的孩子选择现在就吃糖,实验者一离开,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吃掉了糖经过12年的追踪调查,实验者发现曾经熬过20分钟的孩子(已是16岁了),自制能力、自我肯定、自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素质较强,而选择马上吃掉两块糖,然后得到1块糖的孩子(也已16岁了),则表现出犹豫不定、嫉妒、多疑、神经质、喜欢惹是非、任性、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等性格特点。
通过这种小实验,实验者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小孩子的自控和判断能力与自信力,与他长大后的个性特点密切相关,这就是著名的糖果效应。
当然,这个实验所得出的结论并不是绝对的,萨勒所选择的被实验者(孩子)的家教状况、成长环境,也是影响他们做出决定的因素。
尽管针对4岁孩子的测试不会绝对性地决定他们以后的人格,因为在4岁至16岁期间,这12年的教育和环境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影响更大,但萨勒所揭示的这一效应还是颇有新意的。
糖果效应揭示了一个较为深层次的问题——忍耐力、自控力对成败的重要影响。
它还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忍耐力与决断力要融为一体。
比如,在等公交车的时候,你可能也有这种经历:吴女士在公交车站等车,公交车一辆又一辆驶过,唯独她等的那趟车没有出现。
她看看手表,发现时间已经过去了20分钟,她终于忍不住了,挥手叫了一辆出租车。
在她坐上出租车的那一刻,她要等的那趟车缓缓开来。
这时候她气愤、唠叨,因为她已经等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原本只要她多等一会儿,就会使她省去打车费了。
生活中,类似的小事屡见不鲜,它们共同重现了糖果效应的魔力,告诉我们要想获得成功,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功,就要学会克制欲望、抵制诱惑。
在这个异彩纷呈的现代社会,诱惑实在太多太多了,它们总是把最迷人的一面展示在我们面前,却引诱我们远离自己的理想和更大的目标。
因此,我们要善于抵制诱惑,不被眼前的小利益迷惑,争取获得更大的成功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面对许多诱惑,面对诱惑时,抵制它们的最好办法是转移注意力,如果你能做到不去想,就像有些孩子那样不会一直盯着糖,他们捂住眼睛、玩捉迷藏或是唱歌,那么他们对诱惑的渴望就会减弱或暂时将其遗忘贝尔效应:坚信自己能行,你就能成功只要你想着成功,你的内心就会出现成功的景象;只要你有成功的信心,手里就握有50%的成功几率。
事情也许很大,看似很难,但只要有自信就可以做成。
自信者不只是敢往成功处想,更敢往成功处做。
因为要成功除了有想法,还要有行动。
贝尔是美国的布道家、学者,他出生于英国的爱丁堡,一生从事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共获得过18种专利,另外和其他人一起获得12种专利,例如电话、电报、留声机、航空飞行器等,都是他的研究发明成果。
然而,这些专利只代表贝尔一部分的才能。
他还曾提出过许多创造性的思想,在当时看来是不可能成为现实的,但多年之后都得到了应验。
比如,他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得出这样的总结:当你想着成功时,成功的景象就会在内心形成。
这就是著名的贝尔效应。
贝尔效应的核心观点是:如果一个人拥有了成功的自信心,那么他就成功了一半。
就像爱默生所说的那样: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如果你坚信自己能行,然后去努力,你就能取得成功。
很多成功者的经历都能很好地证明这一点。
威廉·皮特是英国的前首相,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就相信自己能成就一番伟业。
在成长的过程中,无论他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他都不断告诉自己:“我应该成功,应该出人头地。
”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自己的信心,这种坚定的信念一直激励着他锲而不舍地前行。
22岁那年,威廉·皮特成功进入国会;23岁那年,他成为英国的财政大臣;24岁那年,他已经坐上了英国首相的宝座。
凭着一股要成功的信念,威廉·皮特完成了人生的飞跃,成功地实现了梦想。
你可以达到成功的最高峰,也可以在庸庸碌碌中悲叹。
这一切的不同,取决于你是否有成功的信念。
成功并不是难于登天的事情,只要你有信心,有勇气,不论环境如何,都坚持不懈地努力,你就能迸发出改变现实、实现梦想的力量。
当你满怀信心,积极憧憬成功的景象时,世界就会变成你想要的模样杜利奥定理:失去什么都没有失去热忱可怕一个人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充满热忱的还是充满冷漠的,关系到他的人生是成功还是失败。
如果你想拥有成功的人生,首先要有热情,要有积极的心态。
如果你能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充满热情地面对工作,那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美国自然科学家、作家杜利奥提出:“没有什么比失去热忱更使人觉得可怕,这会使精神状态不佳,一切都将处于不佳状态。
”这就是著名的杜利奥定理。
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塞尔玛的丈夫是沙漠的驻军人员,她陪丈夫住在一个沙漠的陆军基地。
丈夫奉命到沙漠里去演习,把她留在陆军的小铁皮房子里。
那里的天气热得让人受不了,即使在仙人掌的阴影下,也有华氏125度(约52摄氏度)。
塞尔玛不知道和谁谈天,因为身边只有墨西哥人和印第安人,而他们不会说英语。
她很难过,就写信给父母,说要丢开一切回家去。
父亲给她回信,信里只有两行字,这两行字却永远留在她的心中,完全改变了她的生活态度:两个人从牢中的铁窗向外望去,一个看到泥土,一个却看到了星星。
塞尔玛读到这封信时,觉得非常惭愧,她决定要在沙漠里找到星星。
塞尔玛开始学着和当地人交朋友,他们的反应使她感到惊喜,当塞尔玛表示喜欢纺织、陶瓷时,他们就把最喜欢而且舍不得卖给观光游客的纺织品和陶瓷送给她。
塞尔玛还充满热情地去研究那些迷人的仙人掌和各种沙漠植物,又学习了有关土拨鼠的知识。
她观看沙漠日落,寻找几百万年前沙漠或海洋留下的海螺壳……她发现难以忍受的环境变成了让人兴奋、流连忘返的奇景。
沙漠还是沙漠,印第安人还是印第安人,周围的环境也没有改变,到底是什么使塞尔玛发生了那么大的转变呢?是她的心态、她对生活有了热情。
重燃的生活热情使她有了积极的态度,使原来她认为恶劣的环境,也变成了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冒险。
她为发现了新世界而兴奋不已,她还写了一本名为《快乐的城堡》的书。
从此,她在自己造的“牢房”往外看,看到了天上的星星。
伟大的作家拉尔夫·爱默生曾经说过:“一个人如果缺乏热情,那是不可能有所建树的。
”在他看来,热情就像糨糊一样,可让一个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紧紧地粘在那里,坚持到底。
热情是在别人说“不行”的时候,发自内心的有力的声音——“我行”。
麦当劳的老板克罗克成长的故事极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克罗克出生后,就与一个本可以发大财的时代擦肩而过,那时候正经历西部淘金热。
当他准备上大学时,又迎来了美国的经济大萧条。
他只好从囊中羞涩的现实中转投房地产行业,可房地产生意刚有起色,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打响了,人们只顾保命,谁还有心思买房呢?于是房价急转直下,克罗克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这以后,他四处求职,做过很多工作,但都不太顺利,不幸似乎时刻与他伴随。
尽管如此,克罗克仍然保持旺盛的热情和执著追求的精神。
1955年,他在外面闯荡半辈子后,回到家里,在老家经营了一份小产业,开始做生意。
这时,他发现迪克·麦当劳和迈克·麦当劳开办的汽车餐厅生意非常红火,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认定这个行业很有发展潜力。
当时克罗克已经52岁了,对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即将退休的年龄,可他下定决心从头做起。
他到麦当劳的餐厅里打工,学做汉堡包。
后来,他毫不犹豫地借债270万美元,将麦氏兄弟的餐厅买下来。
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麦当劳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以汉堡为主食的快餐公司,全球的连锁分店共计7万多家,年销售额高达近200亿美元。
克罗克因此被誉为“汉堡包之王”。
杜利奥定理告诉我们应该拥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一种对工作或生活的态度。
态度决定人生,如果你充满热忱和激情,充满积极的信念并执著地奋斗,你就获得了一种健康的态度,喜悦的心情,实现梦想的利器,获得幸福的秘诀。
因为有了积极的态度,才会执著地追求信念和梦想,“执著”二字看似简单,做起来确实不容易,这就是为什么成功者居少,失败者居多的原因。
有怎样的态度,就有怎样的人生。
善待生活和工作,就是善待自己,因为工作不只是为老板做的,而是为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付出的行动。
就像有句话说的那样:如果你有智慧,请表现出来,如果你缺少智慧,请拿出汗水和热情。
可见,积极的态度与智慧都是我们不可缺少的。
皮格马利翁效应暗示。
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我们来看一下结果: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值高出好几倍。
知道结果后,校长不好意思地告诉这两位教师真相:他们所教的这些学生智商并不比别的学生高。
这两位教师哪里会料到事情是这样的,只得庆幸是自己教得好了。
随后,校长又告诉他们另一个真相:他们两个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师,而是在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
正是学校对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才使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
这种企盼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的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期待效应”。
它表明: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