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教育思想95190

合集下载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

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陶行知陶行知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1]。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位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学者,回国后却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并终身致力于平民教育。

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广泛推行。

这种理想化的教学观念,对于今天的科学教育的教学内容、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却有着极其深刻的指导意义。

在目前的科学新课程改革中正得到充分的实现。

现在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的家长大多上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大众传媒的容量空前影响又是空前强大。

科学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学生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所以我们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更加应该遵循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社会即教学,生活即教学”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到的知识与教材的知识点为内容,老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和分析,怎样理论联系实际。

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成为合格公民的道德规范,如何做人、如何区分善恶和认识真善美等,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新科学教材中,绝大数是探究式实验,它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获得结论,至于结论是否正确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身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艰难曲折,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探究科学的能力。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陶行知是一位著名的中国教育家,他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还被广泛地应用于当今的教育实践中。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爱、生命和人格的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生命力,让他们成为具有活力、爱心和责任感的人。

他主张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性格和个性。

同时,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陶行知强调教育应该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他提出“不以成绩论英雄,成绩绝不是一切”的观点,反对应试教育,强调学习是为了实际生活服务的。

他鼓励学生热爱劳动,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实践,以便更好地了解社会和世界。

陶行知认为,教育必须是个性化的。

他主张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他认为,学生的不同特点需要得到尊重和关注,教育的过程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

陶行知教育思想强调人的生命本质和尊严,理性和感性的统一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独立自主、有自我价值感和人文关怀的人。

他要求教育者注重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特点是人性化、民主化、科学化。

他主张教育的过程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生观、人格特点和性格,教育应该是民主的、自由的,并注重实践性和科学性。

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应该引导学生走向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解和阐述。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一直在影响着中国的教育实践和理论体系,他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陶行知教育思想,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并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陶行知(1899-1946),中国现代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作家,被誉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实施民主教育、注重学生思维发展、推动教育改革等理念而闻名。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包括“一切从儿童出发”、“德育为先,知识为辅”、“要给学生以自由,而不是束缚”等。

他的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之一是“一切从儿童出发”。

他强调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兴趣。

他认为,教育要有针对性和个性化,不能一刀切,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潜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陶行知主张“德育为先,知识为辅”。

他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德性和品格。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素养,提倡品格教育和人格塑造,让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在他的教育理念中,知识的传授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人格。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中,强调给予学生自由而不是束缚。

他认为,学生应该在自由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他主张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权,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

他相信孩子天生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而教育应该激发他们的潜能。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中还包括“教育就是生活”、“教和学要合二为一”等观点。

他认为,教育应该脱离书本和课堂,贴近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主张教学相长,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倡导下,中国的教育开始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向注重学生自主发展和个性培养。

他的教育理念也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和借鉴。

人们纷纷认识到,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美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深刻的见解,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理念强调以儿童为中心,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质。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

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可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简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一、具有强烈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全民意识(宏观教育)1、要敢当一流的教育家提倡做“第一流的教育家”。

这种教育家一要敢于探索未发明的真理,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地发现出来;二要敢入未开化的疆土,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我们未尽到责任。

2、要改革考试制度陶行知是改革旧考试制度的倡导者。

他在1934年写的《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一文中,对旧的考试方法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与抨击。

他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

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教,甚而言之不必教。

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

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现在中学校有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

……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为的都是准备赶考,拼命赶考,还有多少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赶考首先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父母之关怀,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

因此,他大声疾呼:“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

”这是六十多年前陶行知的呼喊,真好像是针对我们今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而说的。

3、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他号召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化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陶行知的教育理念简单点说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

陶行知是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如果教育只是书面上的,那么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意义。

将生活作为教育内容,才不会使得教育的内容狭隘,才会广阔丰富,将好的生活改造不良的生活。

陶行知所说的生活是包含生活实践的意义。

有怎样的生活就有怎样的教育,生活决定教育,而教育可以改造生活。

他所说的生活即教育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人类本来就有的,随着人类的生活而改变,在各种生活中学习、教育,并且应该是终身的教育、活的教育。

二、社会即学校。

与生活即教育的主张紧密相联,这是对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陶行知对教育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社会即学校是要将小鸟放飞到天空中,使学校延伸到社会去,而不应把他们关在鸟笼里,把鸟笼做的像整个社会一样。

整个社会才是教育的范围,各个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他结合中国只有少数人能得到教育的国情,提出了要根据社会需要办学的思想。

目的在于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在学校里的学习内容太少了,应该把教育放到社会中去,使更多人能接受到教育,无论在校外校内,都有师生的角色,都可以学习,同时学习更加符合生活,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对于坏的环境也应该学会辨识,将好的环境改造不好的环境。

学校不可以与社会脱离。

三、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而教师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来。

不仅教师要教学同时也应该学习。

也就是说教师教的与学生学的是联系的,相关连的。

同样的,教师所教与自己所学的也要联系在一起。

如果教师做好了,教育的关键所在也就解决了。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前言: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正文:就一般而言我们的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以下内容:一、引言陶行知,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其一生致力于教育改革与实践,形成了独特而深刻的教育思想体系。

他主张教育要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认为,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他主张教育要与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需求,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

陶行知认为,只有将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

三、社会即学校在陶行知看来,社会是一个更大的学校,它比传统的学校更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广阔的学习空间。

他主张打破学校与社会的界限,将社会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

他提出“社会即学校”的观点,认为学生应该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从社会中汲取知识、锻炼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四、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认为,教学应该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操作中成长。

他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学习、积极探索问题。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民主教育陶行知倡导民主教育,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主体地位。

他主张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成长。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

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陶行知陶行知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1]。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位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学者,回国后却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并终身致力于平民教育。

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广泛推行。

这种理想化的教学观念,对于今天的科学教育的教学内容、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却有着极其深刻的指导意义。

在目前的科学新课程改革中正得到充分的实现。

现在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的家长大多上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大众传媒的容量空前影响又是空前强大。

科学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学生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所以我们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更加应该遵循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社会即教学,生活即教学”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到的知识与教材的知识点为内容,老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和分析,怎样理论联系实际。

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成为合格公民的道德规范,如何做人、如何区分善恶和认识真善美等,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新科学教材中,绝大数是探究式实验,它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获得结论,至于结论是否正确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身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艰难曲折,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探究科学的能力。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评价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评价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评价陶行知,一位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伟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无数教育工作者前行的道路。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对当今的教育实践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核心是“生活教育”。

他主张“生活即教育”,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

在他看来,教育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而应当在生活中进行,通过生活来实施。

这种理念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相隔离的状况,强调了教育与生活的不可分割性。

比如,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只是在教室里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对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技能缺乏了解和锻炼。

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则倡导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通过参与实际的生活活动,如家务劳动、社区服务等,来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

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离开学校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另一个重要观点。

他认为整个社会都是教育的场所,不应把学校局限在狭小的围墙之内。

这一理念拓展了教育的空间和资源,让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的课堂,而是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在当今社会,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实例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比如,各种在线教育平台的兴起,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博物馆、科技馆等社会机构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机会;还有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培训和职业发展课程,也是社会教育的一种形式。

这些都表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和利用,就能为教育创造更广阔的天地。

陶行知还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他强调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做”的过程,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

这种方法改变了传统教育中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来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解读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选全文完整版

解读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解读陶行知教育思想我们大家都知道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教学做”合一是他的教育思想理论生活教育论的一个方面。

他的意思是,在生活中,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三者不可分割,做是教于学的中心,教着学者都要在“做”的实践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特别强调“做”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作用,他的这个观点,我个人认为是非常有助于培养青年一代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创作教育的方法——“六大解放”中,解放儿童的双手,给孩子以动手的机会。

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手脑并用中发展创造力。

这一点对于今天家庭的独生子女来说非常重要。

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中娇生惯养,任性、好逸恶劳。

动手能力差。

各种事情都有父母包办。

可见,今天的家庭教的可悲性。

在教育中使孩子多动手操作是非常有效的教育途径。

另外创造教育的方法解放孩子的空间给孩子创造广阔的舞台。

现在大部分学校,由于特别注意安全问题,害怕孩子出事担负责任,大部分的教育都在学校中进行,学校教育在教室中进行,所以孩子很少有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一些美丽的青山绿水没有机会观望。

孩子的课外知识困乏,缺少丰富的资料和应付的能力,以致束缚了孩子的创造力。

可见解放孩子的空间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师以身作则的理论中,热爱学生,爱满天下。

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一位好的老师是孩子一生中的转折点。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修养的为人师表的地步。

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自己首先要有创造精神,要使学生成为高尚的人,教师要应有高尚的师德。

解读陶行知教育思想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

终身致力于民众的教育事业,把教育普及到民间,为劳苦大众服务,陶行知是第一人。

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一、陶行知的教育实践活动1891年,陶行知出生在安徽省歙县,6岁入家乡的私塾读书;1 5岁进入歙县的崇一学堂免费学习;1910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1914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同年由金陵大学保送进入美国伊利诺大学攻读政治学,后来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受教于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和孟禄;l917年毕业回国。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教育思想博采古今,兼容中西,理论简约,并自成体系。

在教育理想上,他主张“通过四通八达的教育,建立四通八达的民主社会”;在教育准则上,他坚持道德至上的教育原则,奉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

陶行知的“真”与孔子的“仁”在教育理念和道德目标上一脉相承;在教育策略上,他基于知行关系的深刻理解,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重要论断,突出实践(“行”)在认识论中的先导地位,认识与实践结合,并由此确立了“行—知—行”的行动策略,使得教育理想和目标能在实践中有效落实。

在教育理论上,陶行知继承发展了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大理论主张,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按社会生活的前进的需要实施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使教育回归生活,实现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彻底转变;在教育实践上,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不畏艰险,认真探索,大胆实践,开辟新路,为世人树立楷模,为万民敬仰。

总体而言,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平民性、大众性和实践性,很多观点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内在相通,对当代职业教育富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下几点:一、树立“服务大众,服务就业”的职业教育宗旨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服务宗旨是什么呢?这是当前职业教育面对的首要的现实任务。

行知先生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在于“生利”,即能给学生生利的本领,是谓“生利主义”,认为“凡养成生利人物(笔者注,可指学生)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

”生利有两种:一是生“有利之物”,比如制造产品;一是生“有利之事”,比如商贸流通等,生利的目的在于“以利乐群”。

生利主义,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宽泛的“生活主义”相比,揭示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与狭隘的“衣食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利群”为精神追求,即有利于公众或群体,而后者仅仅以生存为目的,追求“获取衣食”等外在需求,忽视了“乐业”这一内在需求,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探微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儿童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儿童的个性、情感和智慧,注重培养儿童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在他的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本文将就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进行探微,为读者详细介绍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其实践要点以及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性教育陶行知注重培养儿童的个性和情感,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个性和潜能,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

他提倡“尊重孩子的个性,按照孩子的天赋、兴趣和特长,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关爱每一个孩子,建立起一种尊重孩子的和谐氛围。

”2. 创造教育陶行知主张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他认为创造力是培养未来人才的核心。

他提出“学校应该是个创造的地方,学习应该是创造性的活动,老师应该是创造的引导者。

”他鼓励学生大胆去想象、探索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3. 自主学习陶行知主张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主体性的、参与性的和自主性的。

他说:“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会自学,学会主动思考,学会自主解决问题。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提倡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育方法陶行知提出了一套科学的教育方法,包括“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因材施教”等原则。

他认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他创办了南京燕园学校,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办学理念,倡导了一种“生活就是学校,学校就是生活”的教育模式。

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提倡“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学习知识,通过实践创造新知识”。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三、 生活教育理论
(三)“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 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首先,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 由于到处是生活,到处都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
其次,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也就是说,学校通过与社 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 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教的用意。因此,各级各类学校的数量与质量较之清末、北洋政府时期大大提高了。
学校教育的制度日趋完备,观念日趋现代,内涵日趋丰富,方法手段日趋多样,走上
了现代学校和教育的发展道路。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还是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


就教育思想和理论而言,该时期也是一个取得丰硕成果的时期。由于政府重视教

育,提倡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允许教育理论的探讨,尤其是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和
不断创新,也伴随着陶行知教育实践的始终。为了改变农村缺少教育的落后面貌,陶 行知探索了乡村师范教育的新模式,晓庄师范无论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 生管理等方面都是崭新的。
二、“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
(三)“小孩也能做大事”
陶行知的可贵,又在于对儿童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充分尊重。 陶行知尊重儿童,表现在不压制他们的兴趣、个性,尤其表现在他真心地视儿童为一 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并努力发挥其创造作用。 小孩不仅能教小孩、甚至教大人,在陶行知看来,儿童还是中国实现普及教育的重要 力量。他提出的“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就体现了这一认识。“即知即传”的“小 先生制”是指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而儿童是这一传 授过程的主要承担者。

陶行知教育思想总结

陶行知教育思想总结

陶行知教育思想总结陶行知(1879年-1946年)是中国现代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家,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陶行知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注,提倡开放、自由、探究的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总结,详细介绍了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全面提升。

他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主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能力。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独立、自主、有创造力的人才,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陶行知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他反对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主张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提出疑问。

他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实践和体验来获取知识,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

陶行知教育思想注重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全面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品德教育、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等。

他提出“综合教育”的理念,主张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和全面素质。

他强调教育应该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解决问题的过程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陶行知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和民主性。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还要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他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能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他反对传统的权威主义教育,主张建立民主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让学生参与决策和管理,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能力。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成果体现在创办独立学校和教育研究方面。

他在中国创办了多所学校,包括云南南伦学校和感应学校等。

这些学校积极贯彻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

陶行知还积极开展教育研究,撰写了大量关于教育问题的著作,对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陶行知教育价值观的要点

陶行知教育价值观的要点

陶行知教育价值观的要点1. 爱国主义:陶行知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他强调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爱国主义:陶行知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

他强调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他们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2. 人本主义:陶行知主张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审美、品德、身心等各个方面,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和道德品质的人才。

人本主义:陶行知主张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审美、品德、身心等各个方面,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和道德品质的人才。

3. 科学精神:陶行知鼓励学生培养科学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观察、实践、实证等科学方法来获取知识,以真实、客观、科学的态度对待事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精神:陶行知鼓励学生培养科学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观察、实践、实证等科学方法来获取知识,以真实、客观、科学的态度对待事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民主参与:陶行知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

他强调学生应该学会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事务,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和个人责任感。

民主参与:陶行知主张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

他强调学生应该学会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的事务,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和个人责任感。

5. 社会责任: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使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他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并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善社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社会责任:陶行知认为教育应该使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他鼓励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并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善社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陶行知教育价值观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人文关怀、科学精神、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

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

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

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

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

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

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

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

陶行知及其教育思想
陶行知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陶行知的
教育思想包括对教育目标的思考,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以及教育方法的改革等。

首先,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人的完整性。

他认为,人的完整性包括智力、体力、情感和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他强调,在教育中应该注重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
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并让学生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教育环境中成长。

其次,陶行知提出教育应该与民族精神相一致。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更应该是民族文化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他提倡学校应该教授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
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以此激发学生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和道德风范。

最后,陶行知主张教育方法的改革。

他指出,传统的死记硬背和单向灌输教育不仅枯
燥无味,也无法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提倡采用“启示法”、“自学法”、“交
流法”等开放式教育方法,让学生更自由地学习,更自由地表达个人想法和观点。

总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强调开放、民主、平等的教育形式,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探
究精神,重视个体差异,关注民族精神,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他的教育理念对中国
教育事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启发了中国教育界的许多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

2022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2022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2022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陶行知的教育思想_陶行知先生作为考试中的考点,常在考试中考察有关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以下是关于陶行知先生的考点汇总,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一、人物介绍陶行知(1891-1946),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

陶行知大学期间受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影响,一生从事了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许多值得传承发展的优秀教育思想,其中,“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二、教育思想1.核心教育思想(1)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2)社会即学校;(3)教学做合一。

2.教育具体实践(1)1927年创建晓庄师范;同年创建南京燕子矶幼稚园,它是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

(2)1932年创办山海工学团;(3)1937年创办重庆育才学校。

4.教育的精神:(1)“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2)“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3)“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4)“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5.教育的主张:(1)行是知之始(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在劳力上劳心(手脑并用);(3)以教人者教己(教学相长);(4)即知即传(“小先生制”、随学随教);(5)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空间)。

以上是关于陶行知先生常见考点的总结,在考试中不仅会以客观题的形式考察,而且关于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以及相关的教育思想和主张,也可以作为教育写作的好素材哦!【练一练】1.以下选项哪个不是陶行知创办的学校是( )。

A.重庆育才学校B.南京晓庄师范C.燕子矶幼稚园D.钟鼓楼幼稚园1.【答案】D。

2.提出“生活即教育”主张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B.杜威C.福禄贝尔D.陈鹤琴2.【答案】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

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陶行知陶行知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1]。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位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学者,回国后却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并终身致力于平民教育。

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广泛推行。

这种理想化的教学观念,对于今天的科学教育的教学内容、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却有着极其深刻的指导意义。

在目前的科学新课程改革中正得到充分的实现。

现在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的家长大多上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大众传媒的容量空前影响又是空前强大。

科学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学生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所以我们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更加应该遵循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社会即教学,生活即教学”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到的知识与教材的知识点为内容,老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和分析,怎样理论联系实际。

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成为合格公民的道德规范,如何做人、如何区分善恶和认识真善美等,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新科学教材中,绝大数是探究式实验,它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获得结论,至于结论是否正确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身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艰难曲折,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和探究科学的能力。

“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做中学活动中“做”的灵魂,强调了“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与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1/3页要条件。

记得以前上课时曾提出过:“蜗牛喜欢吃什么呢?”过去,孩子们要问爸爸妈妈、问老师,现在他们说:“喂喂就知道。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喂养,孩子们发现蜗牛喜欢吃甜食,如草莓、香蕉、橘子等,而不喜欢吃芹菜、黄瓜等。

孩子们把蜗牛喜欢吃的食物画出来贴在墙上,告诉全班同学。

更有趣的是,孩子们发现蜗牛吃了草莓排出红色的粪便,吃了橘子排出黄色的粪便。

经过反复的实验观察,孩子们得出结论,蜗牛粪便的颜色与吃的食物有关。

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被称为“做中学”,受到孩子们的空前欢迎。

这项教育改革实验有着鲜明的特点,它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注重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发现。

这场教育改革实验虽然是科学家发动的,但在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师。

在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对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学生面前说:“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诉你。

”“我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吧。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但是,在做活动中有时老师会不经意地进入一个误区,即有意无意地将孩子的思想往自己设计的想法上引导。

结果往往会千遍一律,没有新的、有价值的发现。

但反之,如果让孩子自由尝试,孩子能自信地得到结论纵观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上所提供很多是“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学生都知道现象、结果,就是没有把现象和结果2/3页联系起来过,即具体分析过。

由此看来,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大力主张学校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学生实际,这也是新的科学教育标准和教学理念,要求我们科学教育工作者,把课本教材内容与学生具体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生活常识趋向教学化,使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

“什么是生活?”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

譬如一粒种子一样,它能在不见不闻的地方发芽、开花。

从动的方面看起来,好像在舞台演戏一样。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吸取和改造。

这个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它体现了立足于中国实际,“去谋适合,谋创造”的追求。

无论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都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对,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气息。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民族教育理论宝库中十分可贵的遗产。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学到老,活到老。

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

“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

“生活”是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

“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

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

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

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

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

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所谓之“生活”,未必是生活,就未必是教育。

折叠“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

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

“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

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

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

从教育内容说,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办什么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说,适宜什么形式的学校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

“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改造旧学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她离不开社会、家庭、学校。

只有将学校、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结合,共同培养学生才能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

另外学生的心理需要需要学校与社区教育紧密结合,现在的学生独身子女居多,由于其在家庭中地位的特殊使孩子缺乏交往能力,但现实社会要求学生会交往、会生存、会生活、会发展,会创造。

所以我们老师们可以通过组织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尊重,学会相处,学会关心,学会帮助,增进彼此的了解。

现在的学生一旦离开了老师和家长,就像一匹脱缰的小野马,无拘无束,有的同学整天泡在游戏机房、电脑房里玩游戏,有的还夜不归宿,把家长急得心慌。

而还有的同学却非常懂事,他们利用暑假时间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他们积极地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学游泳,学打乒乓球,既学会了本领,又锻炼了身体。

我们学校组织的上街找错别字的行动和定期组织学生帮助社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料理家务的活动,我非常赞赏,因为这种活动以实际行动对学生进行尊老、敬老、爱老的思想品德教育,这些是在学校里学习不到的东西,只有让学生走向社会才能收到这样的效果,所以说社会即学校。

另外现在学生的求知欲很强,这种求知的需要不仅是文化科学知识,还包括社会、生活等方面。

学校工作应与社区教育相结合,除了教学生学好书本知识,还应教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处理各种矛盾。

小学生处于家庭、学校、社会三大环境中,他们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重视、尊重;需要在良好的环境中求知交友,施展自己的才能;需要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有良好的环境为他们做基础。

在三大环境中,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学校是成长的阶梯,社会是施展才干的大舞台,所以早一日让学生踏入社区,就能让学生在更大、更繁杂的环境中得到有利的发展。

折叠“教学做合一”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

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

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

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