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评课稿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李清照诗词两首》评课稿

小学语文《李清照诗词两首》评课稿

小学语文《李清照诗词两首》评课稿小学语文《李清照诗词两首》评课稿邱俊老师执教《李清照诗词两首》,从教师细腻雅致的言语,环环相扣的情境推进,到课件唯美的图画和优美舒缓的音乐,无不将孩子们从书本引领到了那个夕阳斜下的傍晚,那个充满诗意画意的溪亭边,倾听到了几个古代女子的欢笑声,感受到了他们对景饮酒的豪爽与快乐……慢慢地,慢慢地认识李清照……1、“醉沉”美景——识境邱老师以词中一个“醉”字,引发学生探究“醉”之原因,想象“溪亭日暮”的景致,使得“溪亭日暮”的美丽由仅仅的“四个字”变得更形象化、彩色化了,令词人所处的这美景可感可见了。

2、个性朗读——感境整堂课中学生书声琅琅,教师尊重学生个人的理解与感悟,有带着自己的想象去读,有融入自己的'情感去读,还有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读。

如:“兴尽晚回舟”,如果理解为李清照与朋友们确为“兴尽”,则可以读出愉悦、心满意足之感。

但如果理解他们还没有“兴尽”,则可以读出“不舍离去”之情。

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读法,却都读出了情,感受到了词中浓浓的情境。

3、调动视听——入境悠悠的乐曲,艳丽的荷花图,无不让孩子们流连于词人所看到的这动人的景致当中。

进而,邱老师适时地促发孩子的这种视听的感觉,“‘争渡,争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女子们的惊呼声,鸥鹭的拍打翅膀声,船桨的激起水波声……怎能不叫人进入那生动鲜活的情境之中呢?正因为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投入到了本首词所描写的意境当中,所以从文字里去初识李清照这个人,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她的开朗、活泼、豪爽跃然纸上,这个人物以鲜活的,动态的形式轻轻地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间。

再到略读《夏日绝句》,诗中展现出与《如梦令》所感受到的李清照完全不同的性格特点:爱国、正直、刚毅和那雄壮的气魄,让李清照的人物性格更加立体、饱满了。

一节课,孩子们在两首诗词的意境中初识了李清照。

四年级上语文评课9古诗两首绝句2_人教版

四年级上语文评课9古诗两首绝句2_人教版

四年级上语文评课9古诗两首绝句2_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评课-9古诗两首绝句人教版本节课,戴老师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以画为媒,读写结合,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诱发热情上课伊始,教师结合课件上生动的画面,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以及老师知识的补充,创设自由和谐的教学情境。

利用课件上的古诗,让学生通读古诗,再检查生字词的教学。

这样的教学流程,自然流畅。

但是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字词的掌握效果不是很好。

那我就在反思,戴老师在生字教学时运用了生字卡片,这样在视觉停留上较短,不利于学生的记忆。

是否把生字在课件上出示,通过拼读、去掉拼音读,放在句子中读,这样的反复出示,这样的效果可能会稍好些。

再者,对于古诗中一些多音字,较难的字,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可当作生字出现,这样使生字词教学更有效,课中对古诗的理解更顺利。

二、白描画面,引入诗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正所谓“诗画一家”。

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作画配诗,以“画”为媒介,为学生“走”向古诗搭一座美丽的引桥。

但是戴老师让学生结合课件上的图片,我觉得这时候应该要利用文本资源,让学生在书上把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和书上的插图上的景物连一连。

然后在根据书上的插图指一指作者观察的落脚点,在让学生逐句去理解,在理解整首诗的意境。

三、反复吟诵,升华诗情“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诵”。

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在一起。

进而感受诗人欢快激扬的情感,升华了诗情。

最后,让学生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

小学古诗的评课稿(通用15篇)

小学古诗的评课稿(通用15篇)

小学古诗的评课稿(通用1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古诗的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古诗的评课稿篇1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艺术瑰宝,诗章简短,意境深远。

本课所选的两首送别组诗,都给人以“相聚时难别亦难”的伤感。

由于诗词内容时空跨度太大,而小学生阅历较浅,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

因而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诗歌意思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应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读背吟诵,在读中感悟,在比较中体会别情,在比较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借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本节课教学首先通过音乐导入,创设意境,做好感情铺垫。

接着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学习,疏通诗意。

然后,通过品读关键语句,展开想象,领悟诗境。

最后,通过配乐诵读,升华情感体验。

整体环节比较紧凑,衔接较为自然。

通过此次学习,学生对送别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基本上完成学习目标。

不足之处在于:1、部分学生不能乐于参与讨论,不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教师对于达到以生为本,实现生本课堂的目标还需要努力,对于农村学生的学情要把握更精准。

3、上课是对于语言表达训练这块处理有些仓促。

4、对于“相惜”、“悲壮”品味还不够深入。

5、课堂总体平缓,无特别亮点和精彩之处。

6、在学情把握上,“精读一首,带读一组”应该会比两首古诗同时进行比较教学效果会好。

7、应该在古诗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咀嚼,不能蜻蜓点水。

如果还有机会重上,我将着力解决以上几方面问题。

小学古诗的评课稿篇2背诵古诗一直是我部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项目,也是我部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

林敏老师向我们展示的《漫游诗林》将孩子们带入了浩瀚、有趣的诗词海洋。

陶醉于中国古诗歌的神韵之中。

课堂上学生们诵诗、对诗、唱诗、画诗、演诗,真可谓生动活泼、动静相宜。

孩子们那摇头晃脑,神气活现的神态,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5000年的诗词瑰宝,这种吟诵,既是对语言文字的积淀,又是学生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

《古诗两首》评课稿

《古诗两首》评课稿

《古诗两首》评课稿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夏君君《古诗两首》中的两首诗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仔细阅读教材可以发现这两首诗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它们都是写西湖的,它们同是描写夏天景色的诗。

但两者也有很大的区别,一位诗人描写的诗夏天雷阵雨前后的西湖,展现了变幻多端的西湖美景;另一位诗人则用他优美的笔墨描写了盛夏西湖荷花荷叶的美丽、端庄,展现了一幅优美的荷塘美景。

两首诗为我们营造了多姿多彩的西湖,将我们拉到了西湖边,在浓郁的西湖文化里感受西湖,品味诗词,可谓诗情画意。

所以,顾老师把两首诗结合在一起比较着教学,比单独一首诗一首诗来教学,效果要好的多。

首先,顾老师出示诗题,让孩子理解诗题的意思,然后比较这两首诗题的相同之处,结果可以发现,题目的结构是相同的,如都点明了时间,一是“六月二十七日”点明写诗的时间,一是“晓”也同样突出了时间,另外都突出了事情“醉书”和“送林子方”。

从题目的解读中,孩子已经能感受到这两首诗的紧密的联系了,对于进一步的学习,充满了兴趣。

接着,顾老师让孩子通过朗读来划分节奏,并让孩子了解可以通过拉长韵脚来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

然后,顾老师点明两位诗人同是在描写西湖的景色,向孩子发问:两位诗人分别向我们展现了什么样的西湖美景呢,让我们通过诗句的意思来了解。

从孩子交流的情况来看,孩子们的自学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因为他们能抓住关键的词句汇报,而且能用自己的话展现诗句的内容,表述清楚。

意境是诗中超旷空灵的灵性,是诗中圆融透辟的韵致,是诗中咀嚼不完的美。

教学中,顾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翻”字想象雷阵雨前乌云翻滚的动态画面;由“跳”“乱”体会雨势之大之急,雨珠飞溅的动态场景;从“卷”“忽”感受风速快;由“水如天”看出雷阵雨来去匆匆,气象快速转晴。

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苏轼不仅仅因酒而醉,更是因雨而醉,因景而醉。

最后就是体会诗情,诗句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擅于利用这些有限的文字,引导孩子想象,体验表达,更能培养孩子的语文能力,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

四年级上语文优质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优秀课例、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四年级上语文优质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优秀课例、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四年级上语文优质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优秀课例、教学反思优秀教案四年级上册语文优质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优秀课例、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

2、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

板书:送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1、理解第一、二句诗:⑴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⑵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⑶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⑷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⑴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⑵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①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目光送②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四年级上语文评课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语文评课20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语文评课-20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人教新课标今日有幸听到吴老师执教这篇课文,吴老师在讲堂中奇妙地指引学生入情、入境、用情,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我以为吴老师教课时有好多的亮点和可取之处,在这里我就简单地讲以下四点:一、语言优美,导入引人教课开始,吴老师以一个充满诗意的名胜遗迹——黄鹤楼的同名古诗导入新课。

优异、自然的导入既衬着了浓浓的分别之情,又给人自然、新奇之感,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走入文本。

同时,吴老师一开始就抓住了此篇古诗课题的两个难点:一点是朗诵课题的节奏区分;二点是“之”的理解;而且特别顺利地解决了这两处的难点。

二、品词析句,感悟真情吴老师在教课课文时,一直抓住一些重点字词,经过频频品读、比较、回味来理解课文,领会感情和感觉作者用词之妙。

如抓住第二句的“烟花三月” 一词,发问烟花三月是一种什么美景?让学生透过简简单单地一个词感觉藏字背后李孟二人那份浓浓的友情,进而感觉人物的心里读好课文。

在讲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首诗时更是抓住“孤帆”、“之”等词,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人的心声。

三、朗诵多样,读中感悟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资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第一要由读来达成。

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常常的训练。

深刻的感悟是成立在深入阅读、踊跃思虑的基础之上的。

教课中吴老师经过让学生个别朗诵、自由读、分角色读、小组读、配乐读等不一样方式全方向地接触文本语言。

四、增补资料,帮助理解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吴老师很居心地增补了李白的作品《赠孟浩然》、《江下行》、《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赠汪伦》等,经过增补这些资料,既帮助学生累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修养,又有益于学生更为深入、全面地认识人物,为解读文本打好铺垫。

接下来我想发布一下我个人的几点不解之处,不知道我的这几点疑问可否获得解答:第1页/共2页第一,正如吴老师方才自己所说的,《赠汪伦》这首诗学生在二年级就已经学过,那为什么还要把这首诗放在讲堂后边的“拓展学习”的环节里让学生当堂背诵呢?第二,在多种形式朗读古诗的环节里,吴老师运用了多样的朗诵方式,这一点是特别值得一定的。

《-古诗两首》评课稿

《-古诗两首》评课稿

《古诗两首》评课稿登封市守敬路小学贺民生2017年 11月一、文字层面——字字落实老师执教《望天门山》一课时,首先出示“天门山”这几个字的甲骨文,让学生据形索义,想象天门山,再结合“望”字,理解课题,感受天门山的高耸峻峭。

同样在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时,老师又出示了“断”字的小篆体,左边表示用刀剪断两束丝,右边是一把斧头。

问学生:你知道天门山是怎么“断“的吗?从而体会到楚江就像那把利斧劈开了天门山。

再聚焦“开”的甲骨文——门里有双手,如果天门山是门的话,谁是这双有力的大手?学生回答是楚江,并想象到楚江像一把刀把天门山冲断了,水冲山开的磅礴气势就朗读出来了。

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陌生词语时,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方法和应用的能力。

比如选择正确的解释:二、文学层面——反复品味什么是文学?语言文字里的东西,语言表达的意义。

有些语词要领着孩子品一品。

比如平常强调的咬文嚼字,反复咀嚼出了味道,也就品尝到了文字里的文学。

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实现的,教师在教学古诗中要运用多种方式诱导学生展开想象,才能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老师在教学中多处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古诗的生态课堂,应还原古诗的“歌”性,诵读为本。

老师执教的《望天门山》“读”的目标明确,“读”的层次分明。

初读时,字字清晰。

着重正音“中断”、“至此回”。

再读时,节奏清楚。

课上,老师没有急于把这首诗的节奏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跟着老师的手势读,叠读等各种形式练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加上了手势语,老师的手势语在古诗朗读中,起到了两个作用:一是教师态势语的形象性和表情性,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进诗词描写的内容,增强了学生的感性体验,降低理解古诗的难度。

二是起着无声的指挥作用,教师挥动着手像指挥音乐一样打着拍子,指导学生读古诗句,这种方法能帮学生很好地感受节奏和音韵。

鼓励学生读到情深处,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把感受和体验通过体态语尽情地“发泄”出来。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和课例点评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和课例点评
学生可以根据上下文的句子,古诗描 述的情节,诗中的背景等让学生学会 理解古诗词语,更好的掌握古诗内容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阅读自 信,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而感受 到祖国山河的美。
在实际古诗教学中,可以通过联系上下 文、联系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有 疑问的古诗词语。在本节课中,我主要 是为了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诗词 的意思,深入领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 方面的作用,使之准确把握古诗的主要 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 学生的语文素养。
望天门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以古诗诠释感悟祖国山河的美为目标
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流程,把 诠释策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如何将诠释 策略更好地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对 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我希望用 我更多的经验帮助学生们提高能力 ,完善技能,实现飞跃。
监制审稿:张占国 摄 像 :李东明 编辑合成:李东明
在线 堂 课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小学语文古诗评课稿(共9篇)

小学语文古诗评课稿(共9篇)

篇一:小学古诗评课小学古诗评课本课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在原有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经历多层次的朗读,逐步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内心,发展自己的语言。

多种朗读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他们在朗读中感知内容,在朗读中生发疑问,在对读中揣摩品味,在听读中灵感迸发,在表情朗读中入情入境。

儿童的学习方式具有参与性、实践性、生活性、情境性和体验性的特点,本课教学遵循儿童学习认知心理,把握其本质和特点,从教学内容出发,选择了适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朗读指导策略,使教学更有利于儿童阅读能力的提高。

篇二:四年级古诗复习评课稿《漫步诗林——古诗词复习》评课稿一、所展示的古诗多。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古诗诵读复习学过的古诗,领略古诗词的神奇魅力。

林老师带领孩子们诵古诗,佳言妙语对对碰。

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学习古诗、展示古诗来进行。

整堂课,孩子们始终快乐着、兴奋着、学习着。

二、所展示的形式多。

孩子们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对古诗浓厚的兴趣得益于老师精巧的设计。

林老师在展示古诗时,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

有小组看图赛背古诗,有对佳言妙语,有和着音乐的旋律吟唱古诗,有根据诗意画出古诗,还有小组合作表演古诗。

三、课堂的作用多。

课堂上,孩子们不仅复习了所背的古诗,在对音乐、绘画、表演方面也有所接触,整堂课诗、书、礼、乐相结合,使人受到美的享受。

一点建议:希望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时,能指导孩子读出诗的韵味。

篇三:轻扣诗歌大门评课稿综合性学习《轻扣诗歌大门》评课稿武平县第二实验小学吴环玉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是人类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陈德凤老师上的”综合性学习课:“轻叩诗歌的大门”,引领学生走进了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

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增长了学生诗歌方面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锻炼了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能力,成效是多样的。

二、赋予了学生活动的自由性。

在开展本次综合性活动期间,学生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学生懂得了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诗歌。

四年级上语文评课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3份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语文评课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3份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语文评课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3份_人教新课标评课稿一《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是王维写的一篇送别诗。

金老师在上这堂课时,充分表达了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始终让“读”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

在读中感受王维优美精深的语言文字和对朋友的恋恋不舍之情;在吟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发。

诗的最后两句,选取了饯别宴席的劝酒词“劝君更进一杯酒”凝离别之情于美酒之中。

一杯酒,一生情,一个“更”字,一个“尽”字,浸透了诗人对朋友的全部真挚感情。

金老师在引领学生读这一句时,先让学生充分体悟诗人的情感。

她是如此启发提问的:“元二在临行前,会对朋友说些什么呢?”学生交流后,金老师请了一名学生与她表演那个场景:“千言万语化作薄酒一杯,来吧,举起酒杯吧!”接着,金老师问:“我如何觉得这不是一杯酒,这怎么说是什么呢?”学生答:“是浓浓的情意。

”“喝一杯够吗?那我们再喝一杯,你还喝出什么味道?”学生一个个站起来回答:有痛楚,有难过,有悲伤,有难舍难分……“那么再喝一杯,干了它,再喝一杯”……已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这浓浓的愁情别绪,覆盖着大伙儿。

最后金老师还与同学们合着《阳关三叠》的曲调,动容动心的吟诵起来,是多么和谐的课堂氛围呀!金老师在引导学生读好这首诗的时候,没有机械地让学生枯燥乏味地读,而是在引导体会诗人的情感过程中,激发学生读的欲望,在有滋有味的朗读吟诵中,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任务。

她把这首古诗中情感最细腻的,描写最感人的场面,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的目光穿越时空的隧道,看起来看到诗人送别友人时泪满衣襟的模样。

这充分表达了金老师的娴熟地驾驭课堂的扎实功底以及灵活的教学机智。

这堂课让我深刻地了解到古诗词所表达的古今相通的人性——情。

在今后的古诗词教学中,我将多向名师学习,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下提高观赏品味和审美乐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专门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

评课稿二听了金老师执教的《送元二使安西》,我受益匪浅。

《诗两首》评课稿

《诗两首》评课稿

《诗两首》评课稿《诗两首》评课稿《诗两首》评课稿1郑老师所授的《诗两首》,我个人认为,整体上来看,形式比较新颖,设计比较用心,较好地考虑了新课标以及MP项目对教材、能力的要求并较好地达到了这些要求,尤其在交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方面有很好的体现,老师授课有步骤,学生学习有条理,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语文课。

整节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学习《归园田居》复习巩固学诗的三步骤并明确方法:一品音韵美,二品图画美,三品意境美,方法分别是诵读、想象和思考。

第二部分是学生运用这种方法小组自学《使至塞上》,巩固学习诗歌的三品方法。

第一过程所用时间较少,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很快就完成了三品,在学生出现困难时老师适时点拨,使整个过程比较顺利,为第二阶段的学习赢得了时间。

用小组画画的方式来表现诗歌的图画美并把自己的画用语言表达出来,是这节课的巧妙之处,也是亮点。

这个方式体现了小组的合作、交流,语言的表达、对诗歌的理解、想象能力以及与美术学科的交叉,而且这个方式充满吸引力,使得学生的兴趣大增,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学生在讨论交流之后,纷纷将自己的作品拿到前面展示,效果也不错。

可以说是小小技巧,作用不小。

在学生展示、表述的过程中,老师能够加以适当的引导。

以上是郑老师比较成功的地方,当然也还有一些不足,如因时间关系,教案与真正的授课过程有较大的出入,第一阶段时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显得不足,受电教老师的误导,没有用食物投影仪,影响了教学的效果,最后上去展示的组达到五个之多,很没有必要,又导致了拖堂等。

《诗两首》评课稿2古诗教学三步走《古诗两首》《锄禾》、《悯农》教学反思本课两首五言绝句《锄禾》、《悯农》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农民的深切同情。

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我分以下三步走:一、借插图初步读懂古诗课文配有插图,以图激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于是在课始,我出示了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图上画的农民劳动的情景,再多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结合图从诗中读懂些什么?并告之从哪里读懂得。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说课稿
1.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分析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
2.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定期回顾和总结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诗句的意思,检查对诗句的理解程度。
2.设计填空、连线、选择等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生字词和诗句。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解释诗句的含义,共同探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如仿写诗句、创作自己的诗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提出问题:“你们有没有去过或者听说过这些地方?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自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3.通过简短的故事或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和创作背景,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好奇心。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步骤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首先介绍两首古诗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年代、背景等,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字识读能力、词汇积累以及简单的句子理解能力。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限,难以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
2.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不够,可能影响阅读理解;
3.缺乏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能力,难以在心中描绘出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4.部分学生可能因为阅读习惯不佳,导致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案及反思

第20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3.课文插页的挂图。

教学方法:朗读体会法教学过程:一、对联导入,揭示课题1.师吟诵一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并写下来:“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2.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

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

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

(师板书课题)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a、生试读,诵读(注意“孟、陵、辞”的读音)。

b.师范读(也可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古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b.归纳如下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a、指名简介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

4.明诗意。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

b、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5.入诗境,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6.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

(提示: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白与孟浩然;说诗句意思,用逐句朗读逐句解释的方法;抓住“黄鹤楼”“之”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盂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等。

语文评课稿《古诗两首》评课稿评课稿

语文评课稿《古诗两首》评课稿评课稿

语文评课稿《古诗两首》评课稿评课稿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其难有三: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由于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因了上述两难,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却是涛声依旧,难有突破。

《古诗两首》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知难而上,勇于创新,实现了古诗教学的三大突破:一、主题凝聚、资源整合,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纵观全案教程,一去传统的“逐首教学”“逐环教学”模式,大胆采用“合——分——合”的教学思路,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以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怀为主题,将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

二、比照参读、因果索解,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本案精读古诗两首、略读古诗一首,精读的两首古诗,从内容上比照,不难发现其中的因果关系,权贵寻欢实为遗民苦盼之因,反之,遗民苦盼必为权贵寻欢之果。

用遗民之泪浇权贵之醉,何其让人心酸;以权贵之醉衬遗民之泪,何其让人悲愤。

这种形象、情景、氛围的强烈反差,形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情绪场。

三、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说课稿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歌的意义。
2.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和哲理的领悟,以及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诗歌,才能够真正领悟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对古典文学的欣赏,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如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困难、朗读和背诵能力的差异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通过具体例子和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意象;2.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反馈,针对不同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进行指导;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是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体验诗歌的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互动教学法则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和生生之间的合作,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
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与情境的互动,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化的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4.诗歌创作: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以一个有趣的故事作为导入方式。故事讲述了唐代诗人李白小时候的一次经历,他在课堂上被老师问到“静夜思”的作者是谁,他回答说是自己。这个故事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两首》教案及反思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3、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只识不写,还有一个多音字“磨”要掌握。

3. 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1.逐字逐句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妙。

2.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法:读通读懂读美学法:欣赏理解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洞庭》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 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湖光 / 秋月 / 两相和,潭面 / 无风 / 镜未磨。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与点评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与点评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与点评一、课堂实录(一)导入师: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古诗的世界,领略两首古诗的魅力。

(二)学习《静夜思》师:首先,我们来学习李白的《静夜思》。

大家先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师:谁愿意来读一读?生 1:(朗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读得不错,声音很响亮。

不过,“疑”这个字要读准,是二声。

大家再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完这首诗,你们能说说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吗?生 2:诗人在床前看到了明亮的月光,以为是地上的霜。

师:很好,那诗人为什么会把月光误认为是霜呢?生 3:因为月光很白很亮,就像霜一样。

师:对,这说明当时的环境怎么样?生 4:很安静,很清冷。

师:真棒!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生 5:诗人抬头看着明月,低下头就想起了自己的家乡,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说得太好了!那大家想一想,在这样一个寂静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们陷入沉思)生 6:他可能会想家乡的亲人和朋友。

生 7:他会想家乡的山水和房屋。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

那让我们带着这种思念之情,再齐读一遍这首诗。

(学生齐读)(三)学习《春晓》师:接下来,我们学习孟浩然的《春晓》。

请大家听老师朗读一遍。

(教师朗读)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师:谁来给大家讲讲这首诗?生 8:春天睡觉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都能听到鸟的叫声。

想起昨夜里风声雨声不断,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被吹落了。

师:解释得很清楚。

那从这首诗中,你们能感受到春天的什么特点?生 9:春天很温暖,让人容易睡过头。

生 10:春天鸟儿很多,叫声很动听。

师:不错。

那“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两句又给人怎样的感受?生 11:让人觉得有点可惜,那么多花被吹落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评课稿
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艺术瑰宝,诗章简短,意境深远。

本课所选的两首送别组诗,都给人以“相聚时难别亦难”的伤感。

由于诗词内容时空跨度太大,而小学生阅历较浅,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

因而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诗歌意思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应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读背吟诵,在读中感悟,在比较中体会别情,在比较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借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本节课教学首先通过音乐导入,创设意境,做好感情铺垫。

接着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学习,疏通诗意。

然后,通过品读关键语句,展开想象,领悟诗境。

最后,通过配乐诵读,升华情感体验。

整体环节比较紧凑,衔接较为自然。

通过此次学习,学生对送别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基本上完成学习目标。

不足之处在于:
1、部分学生不能乐于参与讨论,不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教师对于达到以生为本,实现生本课堂的目标还需要努力,对于农村学生的学情要把握更精准。

3、上课是对于语言表达训练这块处理有些仓促。

4、对于“相惜”、“悲壮”品味还不够深入。

5、课堂总体平缓,无特别亮点和精彩之处。

6、在学情把握上,“精读一首,带读一组”应该会比两首古诗同时进行比较教学效果会好。

7、应该在古诗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咀嚼,不能蜻蜓点水。

如果还有机会重上,我将着力解决以上几方面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