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合集下载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咱先说说啥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吧。

简单来讲呢,就是看看人类的活动,像盖房子、建工厂、修路啥的,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啥样的影响。

这就好比我们要去朋友家做客,得先看看自己的行为会不会给朋友家带来啥不好的改变一样。

那评价技术方法都有哪些呢?有一种叫清单法。

就像是列购物清单一样,把可能影响生态环境的各种因素,像对动植物的影响、对土壤的影响、对水资源的影响等等,一条一条地列出来。

这样就清清楚楚的,就像把东西都摆在桌子上,一眼就能看到有啥。

还有类比法呢。

这就好比你要去一个新地方,不知道那里怎么样,就会想想以前去过的类似的地方。

如果之前有个地方建了个工厂,周围的生态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那现在要在一个类似的地方建工厂,就可以参考之前的情况啦。

在实际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时候呀,可不能马虎。

要实地去考察,就像探险家去探索未知的地方一样。

去看看那里的花草树木,听听鸟儿的叫声,感受一下土壤的松软程度。

因为只有亲自去体验了,才能得到最准确的信息。

而且呀,这个评价也不是做完就不管了。

就像我们种了一棵树,要时不时去看看它长得好不好一样。

要对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的监测,看看之前做的那些措施有没有起到作用,生态环境有没有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生态影响评价

生态影响评价

生态影响评价第一节生态影响评价概述一、基本概念二、生态影响的特点三、项目影响区域的分类四、生态影响评价原则五、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一、基本概念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通常指人类生存环境中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和,包括水、气、光、声、温度、土壤、生物等全部环境要素。

小的生态系统联合成大的生态系统,简单的生态系统组合成复杂的生态系统,而最大、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

2.生态影响生态影响指的是,经济社会活动对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所产生的任何有害的或有益的作用,影响可划分为不利影响和有利影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可逆影响和不可逆影响。

3.直接生态影响经济社会活动所导致的不可避免的、与该活动同时同地发生的生态影响。

4.间接生态影响经济社会活动及其直接生态影响所诱发的、与该活动不在同一地点或不在同一时间发生的生态影响。

5.累积生态影响经济社会活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或者该活动与其他相关活动(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之间造成生态影响的相互叠加。

针对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国家环保部发布的行业标准HJ19-20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规定了开展此项评价工作的一般性原则、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

区域和规划的生态影响评价可参照使用。

二、生态影响的特点1.生态影响具有累积性特点2.生态影响也常具有区域性或流域性特点3.生态影响具有高度相关和综合性的特点1.生态影响具有累积性特点即生态系统常常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某种外力作用下,其变化起初是不显著的,或者不为人们所觉察与认识,但当这种变化发生到一定程度时,就突然地、显著地和以出乎常人预料的结果显示出来。

例如,草原退化是渐进的,缓慢的,但当退化到一定程度时,就以沙漠化甚至沙尘暴的形式表现出来。

2.生态影响也常具有区域性或流域性特点即一地发生的生态恶化会殃及其他广大的地区。

沙尘暴是大范围影响的灾害,土壤侵蚀发生的沙尘甚至可飘洋过海,降落在异国他乡。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课件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课件
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生态环境质量 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或 地方有关生态保护的政策、法律 法规等。
评价指标
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与功 能、土壤质量、水资源、空气质 量、景观美学等。
0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生态调查与监测
生态调查
对项目实施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现状进 行调查,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 动物分布、土壤质量、水资源状况等 。
案例三:采矿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采矿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01
采矿活动可能导致地形改变、土壤污染和水资源破坏等问题。
评价方法
02
通过环境监测、实地调查和生态模型等方法,评估采矿活动对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案例分析
03
以某露天采矿为例,分析其对土壤质量、水资源和周边生态系
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生态恢复措施。
生态监测
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及实施后的生态环 境进行监测,包括污染物排放、生态 因子变化等,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潜 在的环境问题。
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估
生态影响预测
基于生态调查和监测数据,预测项目实施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包括短 期和长期影响。
生态影响评估
对预测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影响程度和范围,为制定生态补偿和修复方 案提供依据。
公众参与度提高
未来将加强公众参与,提高生 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透明度和公
信力。
05
结论
总结评价方法与实践经验
评价方法的适用性
评价方法的改进建议
对比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分析其 在实际操作中的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 。
针对现有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实践经验总结

归纳总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经 验,包括案例分析、技术路线和操作 要点等。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指对规划、建设、改造、拆除等项目的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的预测和评
价的一项技术活动。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评价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
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在规划、设计、建
设等阶段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物多样性:评估项目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包括
植物、动物等物种的数量、种类和分布等。

2. 土壤和水资源:评估项目对土壤质量和水资源的污染、
消耗和影响,包括水质、水量、地下水位等方面。

3. 大气环境:评估项目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和影响,包括排
放物的种类、浓度和传播路径等。

4. 噪声和震动:评估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噪声和震动的影响
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 社会经济影响:评估项目对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就业、收入、住房等方面。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该在项目开始之前进行,并应该由专
业的评估机构进行。

评价结果将作为项目决策、规划和设
计的重要参考,决策者将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环境保
护措施和管理措施,以降低项目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989《环境保护法》 1987《中国自然保护纲要》 1992联合《生物多样性公约》等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
进行规划或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 ①进行规划或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 进行生态现状的调查与评价; ②进行生态现状的调查与评价; 进行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③进行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确定评价等级和范围; ④确定评价等级和范围; 针对主要生态影响进行影响预测; ⑤针对主要生态影响进行影响预测; 提出消除和减缓影响的对策措施, ⑥提出消除和减缓影响的对策措施,包括环境 监理和生态监测,并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监理和生态监测,并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得出结论. ⑦得出结论.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⑤可持续利用生态资源:人类开发利用生态资源的 方式和强度直接影响生物多样性.因此要从可持续 发展的角度出发,避免商业性的过度采伐,捕猎和 更替,以实现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保护生物多 样性. ⑥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和生境.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3.4 关注特殊性问题
特殊的生态系统,生境,生态因子或或特别 需要保护的生态目标,或因其有特殊的生态环境 功能如生物多样性高,或是珍稀濒危生物生境, 水源保护地等,或因其具有典型的生物地理代表 性,或具有较大的进化潜力,或具有特别的历史 文化,科学研究或其他特别的价值,或因其具有 稀有性特点等等,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必须给予特 别的关注和重视,如热带雨林,原始森林等重要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 生境以及生态脆弱带等. 生境以及生态脆弱带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景观:指在一个空间异质性的区域,由相互作用的拼快或生态系统 景观: 景观 组成,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指某一地域植物垂直投影面积与该地域面积之比,用 植被覆盖率 百分数表示. 湿地 湿地:湿地是开放水体和陆地之间过渡带的生态系统,具有特殊的 湿地 生态结构和功能属性,指沼泽地,沼原,泥炭地或水域,还包括落潮 时深度不超过6m的海域. 承载力 承载力:指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所能供养的动植物总数,同时又不 承载力 能影响环境在理想水平和质量上维持生命的能力.

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指南

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指南

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指南
一、引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与日俱增。


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措施,并进行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是描述、评价和预
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的过程。

本指南旨在为生态环境影
响评估提供指导。

二、评估范围
1.自然生态系统:评估可能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包括物种多
样性、生物群落和生态功能等。

2.土地利用:评估对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影响,包括土地变化、土
地破坏和土地退化等。

3.水资源:评估对水资源的影响,包括水质和水量变化等。

4.大气环境:评估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大气污染和温
室气体排放等。

5.生物多样性:评估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包括物种保护和生态系统
服务等。

三、评估方法
1.数据收集:收集相关数据,包括环境基线数据、活动数据和模型数
据等。

2.预测模型:建立合适的预测模型,根据数据和模型进行评估和预测。

3.评估指标:确定合适的评估指标,包括生态指标、环境指标和社会经济指标等。

4.专家评估:请相关专家参与评估过程,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

5.综合评估:综合各项评估结果,进行整体评估和风险评估。

四、评估报告
1.评估目的:明确评估的目的和范围。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

而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则是实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

一、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众多的因素和影响因素。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1. 选择评价指标的原则在构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明确评价的目标和范围,并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应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和可预测性等特点。

2. 确定评价指标的分类根据生态环境影响的不同方面,将评价指标分为生态系统评价指标、环境质量评价指标、资源利用评价指标等。

每个类别下还可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子指标,以更全面地评价生态环境的影响。

3. 针对不同评价对象选择指标不同的评价对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需要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选择相应的指标。

例如,在评价一个开发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时,可以选择土地利用指标、水环境指标、空气环境指标等来评价。

4. 设置指标权重评价指标的权重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权重可以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确定。

根据被评价对象的特点和重要性,给予不同指标不同的权重,以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和科学。

5. 建立评价模型在构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建立评价模型。

评价模型是指利用数理统计、模糊综合评价、层次分析等方法,将各个评价指标综合起来,得出评价结果的定量方法。

评价模型的建立需要考虑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权重。

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不仅仅是一项理论工作,更是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下面将介绍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0-35
<20
状态
植被覆盖度 植被覆盖度 植被覆盖度处 植被覆盖
好,生物多 较好,生物 于中等水平, 度较差,
样性好,生 多样性较好, 生物多样性一 严重干旱
态系统稳定,适合人类生 般水平,较适 少雨,物
最适合人类 存
合人类生存, 种较少,
生存
但偶尔有不适 存在明显
人类生存的制 限制人类
约因子出现 生存因素
生态环境质量计算
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cological Quality Index, EQI> =
0.3х生物丰度指数+0.25х水网密度指数 +0.2х植被覆盖指数+0.15х〔1-土地退化 指数+0.1х〔1-污染负荷指数
生态环境质量分级
级别 优

一般
较差

指数 >=75
55-75
35-55
〔1保护: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和政策,预防性保护 是优先考虑的措施.
〔2恢复:通过事后努力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或环境 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
〔3补偿:重建一种生态系统,以补偿应开发建设活动 而损失的环境功能的措施.
〔4建设:采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更高环 境功能的生态系统的措施.
替代方案:指开发项目的规模、选址〔线的可替代 方案,包括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多方案比较.大多数生 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须提出替代方案.
评价期限
〔1生态影响评价〔现状与预测评价:对施工期和运行 期进行评价与分析,对远期运行情况进行预测;
〔2生态影响后评价:在项目建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 对实际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对重大自然资源开发项 目进行.

第九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PPT)

第九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PPT)
第二十六页,共五十六页。
3.生态环境(shēnɡ tài huán jìnɡ)
• ②图件收集和编制
• 调查中要注意已有图件的收集,工作级别不同, 对图件的要求也不同,但主要收集以下图件:
• 1:10,000~!:500,000地形图。
• 土地利用现状图、植被图、突然侵蚀图 • 卫片
• 还要根据评价因子的需要编制正规生态根底图件, 包括动植物资源分布、自然灾害程度和分布图、生 境(shēnɡ jìnɡ)质量状况图等。
• ③生物组成的协调性:植物之间、动物之间、植 物与动物之间形成的组成协调性,是生态系统结
构完整性和维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条件,破坏了这种协 调关系,就可能使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 ④环境条件匹配性:土壤、水、植被三者是构成生态
系统的支柱,它们(tā men)之间的匹配性对生态系统的盛 衰具有决定意义。
第十六页,共五十六页。
3.以生物多样性保护(bǎohù)为核心
• ⑤可持续利用生态资源:人类开发利用生 态资源的方式和强度直接影响生物多样性. 因此要从可持续开展的角度出发,防止(fángzhǐ) 商业性的过度采伐、捕猎和更替,以实现 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
• ⑥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和生境
方法,预测和估计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 统的结构(jiégòu)和功能所起造成的影响,这 写概念和方法也是用于人工改造过的系统, 如农田和城市。
第二页,共五十六页。
二.根本 术语 (gēnběn)
• ①生态系统:一个相互进行(jìnxíng)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生物与非生 物局部构成的的相对稳定的的系统。
第九章 生态 环境影响评价 (shēngtài)
• 第一节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述(ɡài shù) • 第二节 中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第三节 美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进行重大工程、规划和政策制定时,通过系统分析、预测和评价,来揭示项目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一、生态敏感性评价法生态敏感性评价法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通过考察和研究生态系统对自然和人为干扰的响应能力来评价环境的脆弱性。

该方法考虑到生态系统的自然特征、生物多样性、物种敏感性等因素,可以较为全面地评价生态环境的敏感性。

二、生态足迹分析法生态足迹分析法通过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进行评估,来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情况和生态系统承载能力。

该方法主要通过计算生态足迹和生态供给的差异,来评价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生态足迹分析法适用于评估各类规划项目和政策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

三、模型模拟法模型模拟法是一种基于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模型,模拟分析不同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区域间的交互关系。

模型模拟法具有预测性强、可操作性较高的特点,适用于较为复杂的生态环境评价。

四、指标评价法指标评价法是一种常用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通过确定一系列的评价指标,对环境要素进行量化,再根据权重制定综合评价模型,从而得出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的评估结果。

指标评价法操作简便,适用于小型或初步评估项目。

五、生态风险评估法生态风险评估法是一种基于风险理论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通过对潜在风险源、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程度等进行定量分析,来评估项目或政策对生态环境的风险程度。

生态风险评估法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估生态环境的风险性,对于评估高风险工程或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根据具体的评估对象和目的,可以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估。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要结合专业知识和实地调查,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生态环境影响与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与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预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预测源于环境影响与评价但有区别于环境影响与评价,主要区别是在生态学的支持下评价与预测环境。

生态影响是指生态系统受到外来作用发生的响应与变化。

科学的分析和评价这种响应与变化趋势称为影响预测。

对这种结果进行显著性分析、认为判断可否接受的过程,乘坐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与评价方法既包括定量的,也可包括定性的。

可采用列表清单法、综合分析法、机理分析法等,且正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

本文从四个方面简要介绍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预测。

一、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预测的一般认识。

二、生态环境影响与预测。

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预测方法。

四、一些重要的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某种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否显著、严重以及可否为社会和生态接受进行的判断。

生态环境影响与评价是指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与评价,对其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对其保护措施进行经济论证的过程,也可指评价过程。

对科学预测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的主要目的是:(1)评价影响的性质影响程度、影响的显著性以决定行止;(2)评价生态影响的敏感性和主要3影响的保护目标,以决定保护的优先性;(3)评价资源和社会价值的得失,以决定取舍。

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需要选取各方面的评价指标,包括各种生态学指标、各种可持续发展发展指标、各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指标以及有关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等。

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常用的方法是类比法、情景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物元可拓集法、投影寻踪发、层次分析法、多目标策略发、网络图法、系统流图法、神经网络法、分室模型法、景观美学法、生态制图法等。

通过这四个方面的介绍可以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预测有基本认识,对有兴趣了初步解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预测的提供帮助。

一、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预测的一般认识生态环境影响通常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显示积累性影响特点。

即生态系统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起变化起初是不显著的,或者不为人们所察觉与认识,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就突然地、显著地和以常人出乎意料的结果显示出来。

第六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i 1 n

式中p , h为前后环境质量指标

关键是建立环境因子的评价函数曲线
景观生态学方法

空间结构分析

模块的确定 优势度的计算 生物恢复力分析 异质性分析 种群源的持久性和可达性分析 景观组织的开放性分析

功能与稳定性分析



系统发现法



专家咨询法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判法 综合排序法 系统动力学方法 灰色关联法

工程调查



工程资料的收集;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建议书; 工程设计资料; 工程的平面图; 区域规划资料和图件。

工程分析
(1)拟建主、辅工程简要描述及分析; (2)施工规划; (3)同类工程的调查分析; (4)生态影响源强分析,包括施工人员施工活动、机械 设备使用等使植被、地形地貌改变,使土地和水体生 产能力及利用方向发生改变,以及由于生态因子的变 化使自然资源受到影响等。可定量者给出定量数据如 占地(耕地、湿地、林地)、植被破坏量、淹没面积、 移民数量、水土流失量等。 (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6)替代方案:工程选线、选址的合理性比较
(2)影响的程度:影响发生的范围大小、剧烈程度,持续 时间的长短,是否影响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因素等。

重要生境识别
2、评价等级
(1)生物群落变化情况 (2)区域环境变化情况 (3)水和土地变化情况 (4)是否敏感区 (5)工程影响范围
评价工作级别
主要生态影响及其变化情况 >50km2 生物群落:生物量减少小于50% 生物量减少大于等于50% 异质性程度降低 相对同质 物种多样性减少小于50% 物种多样性减少大于等于50% 2 1 2 1 2 1 工程影响范围 20-50km2 3 2 3 2 3 2 <20km2 / 3 / 3 / 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专家咨询 调查方法:野外调查:抽样法 样地大小:以植物大小和密度为基础 (草本1M2 ,灌木10M2 ,乔木100M2 ) 样地数目:必须包括群落大部分现存物种(〉80%) 用种-面积曲线确定 样地排列:系统,随机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4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5
土地沙漠化发展的生态学特征(标准)
植被盖度 (%) >60 59-30 29-10 9-0
农田系统能量 产投比(%) >80 79-60 59-30 29-0
生物生产量 (t/hm2·a)
3-4.5 2.9-1.5 1.4-1.0 0.9-0
沙漠化程度
潜在 正在发展 强烈发展
2
2、两大类
❖ 评价开发建设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 响;对象:纯粹自然的生态系统
❖ 不仅评价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还进一步分析预测对经济、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影 响,对象: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3
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7项)
❖ 生物入侵的现状及其深远影响——个体层次
❖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
❖ 其他问题: 历史变迁及动态功能变化
人类主要干扰及干扰方式
经济发展规划对生态资源的利用
人文景观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7
2、资料来源与调查方法
❖ 资料来源 野外调查(含样方调查) 室内模拟或实验分析 定位或非定位观察 地图、航片、卫片(RS-GIS-GPS) 有关部门收集的资料:科研院校、设计院、行政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9
2、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 作用主体: 全面性(主、辅、配、公、环、运) (建设项目) 全过程(勘、选、设、施、运、闭、退)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与标准体系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与标准体系
对影响预测的结果进行显著性分析、人为地判别可否接受的 过程。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影响评价是在工程分析、生态系统 现状调查和评价、影响预测的基础上,以 法规、标准为依据,解释拟建设项目对生 态系统影响的重大性,同时辨识敏感对象 对污染物排放和环境条件变化的反应,并 且提出削减影响和保护生态系统的措施。
(1)生态学评估指标与基准 是从生态学角度判断所产生的影响可否为生态所接受。在 生态学评估中,避免物种濒危和灭绝是基本原则。相应地可形成灭绝风险、种群活力、 最小可存活种群、有效种群、最小生境区(面积)等评估指标和技术.也可评估出最重要 生境区、最重要生态系统等以及需要优先保护的生态系统、生境和生物种群。生态学评 估是一种客观科学的评估,反映影响的真实性.也是最重要的评估指标:
(3)政策与战略作为评估指标与基准
(4)以环境保护法规和资源保护法规作为评估基准 依据法律和规划进行评估,主要需 注意法定的保护目标和保护级别,注意法规禁止的行为和活动、法律规定的重要界限等。
(5)以经济价值的损益和得失作为评估指标和标准 由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与社会经 济的关系极其密切,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既是环境评价 的目的,也是提高环保措施可行性的重要方面,应综合考虑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系。经济学评估不仅评估价值大小与得失,还有经济重要度评价问题,如稀缺性、唯 一性以及基本生存资源等,都具有较高的重要值。
(2)生物组成的协调性 生物之问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相生相克关 系.而这种平衡一旦被破坏,会使生态系统发生巨大改变。
(3)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 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趋于稳定的重要因素之 一.其保护已被列为全球重大环境目标之一。

5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5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目的: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解决环境优 美和持续性问题,为区域乃至全球的长远发展 的利益服务。

研究对象:所有开发建设项目,当然也包括区 域开发建设 任务:研究人类的开发建设活动所造成的某一 生态系统的变化,通过实施一系列改善措施, 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增强生态系统的 功能。

5.1.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

对取得的大量生态数据,要进行汇总和整理, 在进行数学模型评价时,要进行统计分组和标 准化处理; 一级评价在工程及生态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项目数据库,内容包括: 调查和收集的相关资料 图件 分析结果及报告

① ② ③
5.3.3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① ②
生态现状评价要解决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从生态完整性的角度评价现状环境质量; 用可持续发展观点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承 受干扰的能力; 植被破坏、荒漠化、自然灾害等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及 其产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常用的方法有:图形叠置法、系统 分析法、生态机理分析法、质量指标法等 生态环境评价可按两个层次进行评价:一是生态因子 层次上的因子状况评价;二是生态系统层次上的整体 质量评价
生态环境评价:人们开发、利用甚至破坏周围的生态系 统,使它们发生了改变,对这些改变及其给人们的影响 做出定量或定性的分析及评价,称之为生态环境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对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导致的 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预测,并提出减少影响或改善 生态环境的策略与措施。
5.1.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任务
5.3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5.3.1 评价要求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是在生态环境基本特征调查 基础上,对生态环境功能状况进行评价。 对二级以上生态环境评价项目,其现状评价要 在生态制图的基础上进行; 对三级生态环境评价项目,其现状评价必须配 有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基本图件;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名词解释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名词解释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名词解释由于自然资源的日益短缺以及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环境问题的日渐加剧,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已成为许多政府和企业服务的必备方法。

它尤其可以用来识别和评估可能造成的潜在环境影响,以便采取适当的行动。

本文将概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名词,以便更好地理解它的定义和用途。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EIA)是一种评估可能影响环境和生态系统健康的计划、项目或技术的行业管理实践。

它目的在于识别、评估法律和政策要求之外的潜在环境影响,并确定不良影响可以采取何种措施来减轻甚至消除。

基本概念是实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识别并确定潜在环境、社会和经济上的可能影响,以及可以采取的措施来消除或减轻不良影响的可能性。

它也可以用来评估实现某些目标所需要的资源以及实施计划所会带来的可能的影响。

在为一个特定项目开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必须考虑许多因素,包括气候变化、生态适应性、土地利用、环境规范和监管、当地社会和文化条件以及资源可持续性。

在识别和评估这些因素的影响时,应该考虑特定可能影响的时间框架和空间范围,以及潜在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影响的范围和可能性。

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可以使用一些特定的技术概念,包括环境影响矩阵(EIM)、环境风险评估(ERA)、环境影响分类和识别(EIC)、环境监测、生态系统服务库(ESDs)和环境友好设计等。

EIM可以用来明确识别和评估环境影响,其中包括对环境变量和行为的描述以及影响的程度、时间和空间范围。

ERA则可以将所有可能的环境风险汇总起来,并可以确定给出的必要控制措施,以防止可能的环境污染等影响。

EIC则可以用来建立一个可识别的环境影响矩阵,以确保每种影响都得到了评估和分类。

监测环境变化是识别分析和评估环境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监测。

ESDs主要用于检测和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效力,以及识别可能被影响的生态和生物组分。

环境友好设计(EfD)是指设计和实施对环境友好的技术和系统的过程,其中包括生态系统服务,以及社会、政策、技术和市场等多种因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5
19
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
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来表征
s
H =- Pi ln(Pi ) i 1
Pi——属于第i种的个体比例,如样品中总个体数为 N,第i种个体数为ni,则Pi=ni/N
20
水土流失评价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表达式如下:
E=ReKe L S C P
2. 主要生态问题调查
3.
已经存在的制约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如
水土流失、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自然灾害、生物入侵
和污染危害等,指出其类型、成因、空间分布、发生特点等。
15
调查方法
资料收集法 现场勘查法 专家和公众咨询法 生态监测法 遥感调查法 海洋生态调查方法 水库渔业资源调查方法
16
现状评价
(a) 在阐明生态系统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区域 生态系统状况的主要原因。评价生态系统的结构与 功能状况(如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 护等主导生态功能)、生态系统面临的压力和存在 的问题、生态系统的总体变化趋势等。
(b) 分析和评价受影响区域内动、植物等生态因子 的现状组成、分布;当评价区域涉及受保护的敏感 物种,应重点分析该敏感物种的生态学特征;当评 价区域涉及特殊生态敏感区或重要生态敏感区时, 应分析其生态现状、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
响防护与恢复的措施;所采取措施的效果应有利修
复和增强区域生态功能。
2. 凡涉及不可替代、极具价值、极敏感、被破坏后很
难恢复的敏感生态保护目标(如特殊生态敏感区、
珍稀濒危物种)时,必须提出可靠的避让措施或生
境替代方案。
3. 涉及采取措施后可恢复或修复的生态目标时,也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多维欧氏空间距离法
用几项生态参数来描述生态质量状况, 每一种状况是 n 维空间的一个点(X1,X2,…,Xn),每一个参数值 是该点的一个坐标值。对每项参数设定一个理想值,其 对应的点为(X10,X20,…,Xn0),将实际参数值与理 想值进行比较,可将欧氏空间的实际参数值标准化为 (X1 /X10,X2 /X20,…,Xn /Xn0 )。 如各参数的权重值为:b1,b2,…,bn。则理想点坐 标为(b1,b2,…,bn ),生态质量状况在标准空间的 坐标为(b1X1 /X10, b2X2 /X20,…, bn Xn /Xn0 )= (m 1 ,m 2,…,m 3),两者之间的欧氏距离为
《环境影响评价技木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19 -1997)中的定义:生态影响评价通过定量揭示和预测 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作用的 分析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 美国Walter E. Westman的定义:通过许多生物和生态 概念和方法,预测和估计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结 构和功能所造成的影响,这些概念和方法也适用于人工 改造过的系统,如农田和城市等。

生态影响的减缓措施和替代方案

实施减缓措施的途径
(1)保护: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和政策,预防性保 护是优先考虑的措施。 (2)恢复:通过事后努力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或环境功 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 (3)补偿:重建一种生态系统,以补偿应开发建设活动 而损失的环境功能的措施。 (4)建设:采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更高环境 功能的生态系统的措施。 替代方案:指开发项目的规模、选址(线)的可替代 方案,包括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多方案比较。大多数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须提出替代方案。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调查方法:收集现有资料;现场调查。 调查内容 (1)自然环境状况调查 A. 自然环境基本特征调查:气象气候因素和地理特征 因素;自然资源状况: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资 源等;人类开发历史、开发方式和强度;自然灾害及 其对生境的干扰破坏情况;生态环境演变的基本特征。 B. 主要生态问题调查: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 污染影响等。 C. 评价区内敏感区历史和现状情况调查 D. 图件收集和编制:地形图、基础图件、卫图等。
调查内容 (2)社会经济状况调查 A. 社会结构情况调查; B. 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 C. 移民问题调查; D. 自然资源量及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 (3)公众参与 两种类型的公众:受拟建项目影响的公众个人 或社会团体;没有直接受到拟建项目的影响, 但由于他们的特长,可能对潜在的环境影响的 性质、范围、特点拥有有关信息的公众。
影响预测内容 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对区域生态环境(主要 包括对土地、植被被、水文和珍稀濒危动、植 物物种等生态因子)影响的预测内容包括: (1)是否带来某些新的生态变化; (2)是否使某些生态影响严重化; (3)是否使生态问题发生时间与空间上的变更; (4)是否使某些原来存在的生态问题向有利的 方向发展。 (5)进行经济损益分析。
生态环境 影响评价
第 九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本章介绍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程序 和方法,并通过与国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比较, 进一步理解和认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目前发展的水 平。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中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美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9-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狭义与广义

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物系统及其生存环境在特定空间组成的具有一定 结构与功能的系统。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 生物与环境、各环境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结 合成一个完整的综合系统。 分类: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 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根据评价项目对生态影响的程度和影响范围的大 小,将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级别划分为1、2、3级;选 择1~3个方面的主要生态影响依据下表进行划分。


评价范围与评价期限
评价范围 (1)划定评价范围的原则和依据是生态因子之间互相影 响和相互依存的关系。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的范围主要 根据评价区域与周边环境的生态完整性确定。 (2)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1、2、 3级评价项目的评价范围,一般分别不能小于8~30km, 2~8km和l~2km。 评价期限 (1)生态影响评价(现状与预测评价):对施工期和运 行期进行评价与分析,对远期运行情况进行预测; (2)生态影响后评价:在项目建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 对实际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对重大自然资源开发项目 进行)。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生产力评价法
生物生产力:生物在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所产生的有 机物质的重量,亦即生产的速度。目前多以测定绿色 植物的生长量来代表生物的生产力,公式为:
标定生长系数为生长量与标定生物量的比值:
P a Bq Bmo
Pa 增大,环境质量越来越好。


生产力评价法
生物量:一定地段面积内某个时期生存着的活有机体 的重量。 标定相对生物量,为各级生物量与标定生物量的比值:
生态影响的减缓措施和替代方案

制定减缓措施的原则
(1)凡涉及到珍稀濒危物种和敏感地区等类生态因子发 生不可逆影响时,必须提出可靠的保护措施和方案; (2)凡涉及到尽可能需要保护的生物物种和敏感地区, 必须制定补偿措施加以保护; (3)对于再生周期长、恢复速度较慢的自然资源损失要 制定补偿措施; (4)对于再生周期短资源损失,当其恢复的基本条件没 有发生逆转时,不必制定补偿措施; (5)需制定区域的绿化规划。
生产者 生 态 系 统 生物成分 消费者 分解者 能源-Solar 非生物 栖息地和生活条件:Air, water, soil etc. 成分 食物和原料 肉食动物 草食动物 杂食动物 腐食动物
生态环评的有关名词



梯度:Cell-individuals-population-communityecosystem-biosphere 种群population:某一区域同种个体的集合。 群落community:生活在某一地区中所有种群的集 合。(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 生物量biomass 异质性 heterogeneity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生态现状评价

生态制图与现场测试
( 1 )生态制图:将生态学的研究结果用图的方式表达,是在收 集的各种图件、资料的基础上或应用遥感技木采集数据的基础 上完成的。 (2)评价对图件的要求:(a) 生态影响评价的图件需有正规比例 的基础图件和评价成果图件组成; (b) 3级项目要完成土地利用 现状图和关键评价因子的评价成果图;(c) 2级项目要完成土地 利用现状图,植被分布图,资源分布图等基础图件和主要评价 因子的评价和预测成果图,上述图件要通过计算机完成并可以 在地理信息系统上显示; (e) 1级项目除完成上述图件和达到上 述要求以外,要用图形、图象显示评价区域全方位的评价和预 测成果。 (3)评价对现场测试的要求:1级项目要进行评价区生物量实测, 物种多样性调查和生物群落异质状况调查;2、3级项目可以依 据已有信息判断,或实测 3一5个点位予以验证。
生态环评的有关名词(2)
植被覆盖率 vegetation coverage 承载力 carrying capacity 敏感区:sensitive area

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
保护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地域的连续性、 物种多样性、生物组成的协调性、环境条件匹 配性。 保护生态系统的再生产能力 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 关注特殊问题: 珍稀濒危生物生境、水源地、 热带雨林、原始森林、生态脆弱带 解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西部干旱地区沙漠化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
影响因素识别:对作用主体即开发建设项目的识别。 影响对象的识别:对影响受体即生态环境的识别。 影响后果与程度的识别 (1)影响的性质:正负、可逆不可逆、长期短期、累积 非累积 (2)影响的程度:影响发生的范围大小、剧烈程度,持 续时间的长短,是否影响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因素 等。
野外植被调查样方大小:草地1m2以上;灌 木林10m2以上;乔木林100m2以上; 计算植被中物种的重要值:

密度=个体数目/样地面积;相对密度 优势度=底面积/样地面积;相当优势度 频度=含该种样地数/样地总数;相对频度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优势度+相对频度
通常重要值最大的几个物种为群落优势种。


影响预测方法
一般采取类比分析、生态机理分析、景观生态 学的方法进行文字分析与定性描述,也可以辅之以数 学模拟进行预测。

生态影响评价
(1)由于拟议项目类型、对环境作用方式以及评价等级 和目的要求等的不同,生态影响评价采样的方法、内 容和侧重也不尽相同。 (2)综合评价与分析:阐明生态环境所受的主要影响, 影响的性质和程度;阐明生态环境变化对区域或流域 生态环境功能和生态环境稳定性的影响,影响的补偿 可能性和生态环境功能的可恢复性;阐明建设项目对 主要敏感目标的影响程度。
生态现状评价
评价内容 (1)从生态完整性的角度评价现状环境质量; (2)用可持续发展观点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 承受干扰的能力; (3)生态评价的侧重点:植被破坏、荒漠化、珍稀濒危 动植物物种消失、自然灾害、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等重 大资源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植物样方调查和物种重要值

9-2 中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法律和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