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近代史核心知识点民族意识的觉醒

合集下载

考研政治近代史核心知识点民族意识的觉醒

考研政治近代史核心知识点民族意识的觉醒

2017考研政治近代史核心知识点:民族意识的觉醒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但是,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鸦片战争后,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

他们通过收集、翻译传入的外国报刊、书籍、地图,以及战争中审问英军俘虏和向外国商人、传教士直接询问等各种方式,来获取世界知识。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被道光皇帝派到广东领导查禁鸦片和进行抗英斗争时,就组织人翻译西方书刊。

1841年,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书中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

林则徐后来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四洲志》书稿交给好友魏源。

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除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以外,还有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他们的共同特点,第一,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第二,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郑观应在其所著《盛世危言》中提出:第一,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第二,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第三,设立议院;第四,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

这些主张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的意义。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民族意识觉醒

民族意识觉醒

民族意识觉醒民族意识觉醒是指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意识到自身的民族特性和族群认同,并以此为基础来维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利益。

这种觉醒通常伴随着对历史、文化、语言以及传统价值的重新评价和认同。

在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意识觉醒被认为是民族保护和多元共生的重要因素。

一、历史背景民族意识觉醒往往伴随着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

历史上的许多民族意识觉醒是由于外部压力或者国家分裂所引发的。

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威胁,迫使中国人民意识到民族自强与团结的重要性,进而催生了中华民族意识觉醒运动。

二、文化认同民族意识觉醒的核心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

民族文化包括民族语言、宗教、传统艺术、历史、习俗等等。

这些文化元素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标志,也是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的来源。

当一个民族开始重新认识和尊重自己的文化遗产时,民族意识觉醒就可能发生。

三、群体认同民族意识觉醒不仅仅是个体意识的觉醒,更是群体层面的认同。

当一个民族群体开始形成共同的目标和意识时,他们会更加团结一致,共同追求民族发展和民族利益。

这种群体认同能够激发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促进一个民族的繁荣与进步。

四、全球化与民族意识觉醒全球化的影响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和融合日益加深。

然而,全球化也加剧了文化同化和文化冲击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民族意识觉醒被认为是对全球化的文化冲击的一种回应。

它不仅是对本民族独特性的追求,也是对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多样性的维护。

五、民族意识觉醒的影响民族意识觉醒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民族意识觉醒有助于凝聚民族团结和民族认同,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

另一方面,它还激发了人民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民族文化的繁荣与传承。

总结:民族意识觉醒是一个民族走向繁荣与发展的重要过程。

它不仅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也是对全球化时代多元社会的回应。

发展和弘扬民族意识觉醒,可以提升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而充满挑战的时期。

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殖民主义的挑战,中国人民意识到了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性。

在此背景下,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渐发展壮大。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列强的压迫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受到严重威胁。

这一时期,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的命运,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论。

其中,康有为和梁启超等新式理论家提出了"废除封建,救亡图存"的主张,呼吁中国人民觉醒并寻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自尊。

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发展还体现在了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挖掘。

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和宣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倡导中国人民要有自己的文化根基和自信心。

在这方面,翁同龢、胡适、梁漱溟等学者的贡献不可磨灭。

他们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新解读,使中国人民重新认识到自己的文化底蕴,并对外界文化有了更加理性的看法。

此外,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发展还体现在了对外界文化的批判与吸收中。

中国人民逐渐认识到,要保持民族独立和文化自信,就必须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

为此,中国开始大规模引进外国的先进科学知识和技术,积极吸收外国文化,并在吸收中坚持自己的文化独特性。

这种对外和自主相结合的思想,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实现民族振兴奠定了基础。

在近代中国,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也体现在了一系列的爱国运动中。

茅山学社、光复会、航海学社等各种运动组织和团体的兴起,显示了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关注和追求。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更是中国民族意识觉醒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激励了无数中国人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的梦想。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也与教育的改革息息相关。

新式教育的兴起使得中国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有了明确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孙中山的教育改革思想为广大人民提供了平等的接受教育机会,使得中国民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加深了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2019年文档

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2019年文档

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2019年文档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一、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原因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所谓“华夷五方格局”的“夷夏观”之说,这种以华夏居中、东为夷、南为蛮、西为人、北为狄的“族类”划分,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民族思想。

由于异族的“入侵”,“尊王攘夷”、“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等观念的产生,是中国历史上这种以族类不同区分异我的民族思想非常强烈,贯穿清代始终的排满思想及反清复明运动等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族类民族思想。

当西方各国相继进入工业社会并以民族为口号向外扩张,华夷秩序无法继续维持,传统民族思想无法减轻沉重的民族危机,反倒延误了中国走向近代化。

其原因表现在:一是相信中华文化最优越的观念被冲击;二是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和压迫所造成的社会危机是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三是缺乏近代主权观念,是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必要条件;四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吸收了西方的进化论学说和自由平等学说。

二、中国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发展过程19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如何应对这一“变局”的问题上,传统民族思想显得越来越势单利薄。

随着外患日益加深和西方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的传入,一部分与西方接触较多的知识分子开始萌生新的观念,传统民族观走向没落。

鸦片战争初期,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在反侵略斗争的实践中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开始改变“华夏夷狄”的观念。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主张摈弃对外国称谓“上对下”的“夷”的习惯用语。

魏源、徐继先突破华夏文化中心的优越意识,代之以中国与世界各国平等相处的民族观念,主张舍弃“夷”字,代之“洋”字。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更多地认识到西方文明也有可取之处,对魏源提出的“师夷”之说表示认同,王韬则更大声疾呼:“……‘穷则变,变则通’。

知天下事未有久而不变者也。

”这种事想突破了原有“夷夏之辨”的观念,直接为举办洋务、力求自强开辟了道路。

甲午战争以前,这种新的民族思想还是非常微弱的,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仍未摆脱传统民族思想的束缚。

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与近代中国之间的关系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民族历经百年浩劫才迎来了最终的幸福与安定;在这近百年的抗争中,若是没有随着战火的不断蔓延而日益燃烧,日益发展而成星火燎原之势的民族意识为支撑,何谈胜利,何谈幸福与安定,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表现为民族意识的觉醒,没有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思想上的解放,中国就不会有真正的发展和进步,更加不会一步步取得革命的胜利;所谓的民族意识就是指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也可以称之为“民族的性格”,具体说来就是指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各个民族的民族意识由本民族的历史遭遇和所处的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一个民族各个时期的民族意识具有其不同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从近代民族意识觉醒过程的四个阶段来了解其对近代中国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中国发展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对鸦片战争发生前的社会现状和此时的民族意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此时的社会现状是政治腐朽,官场腐败,军队纪律败坏,不堪一击,国库亏空,入不敷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民族意识还只是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民族意识,在传统民族意识视野中的世界就只有华夷之分, 华夏文明是世界的中心,大清王朝即是天朝上国, 华夏与夷敌的关系是君臣等级关系, 所谓四夷宾服、万方来朝即反映了当时中国对自身的狭隘认知;民族意识觉醒的第一个阶段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的惨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相应的,在意识形态上必然要引起轰动,中国的社会性质的改变把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也唤醒了中国人保家卫国的强烈民族意识,传统的民族意识也开始发生了变化,战争使人们赋予了它新的含义;鸦片战争时期即为民族思想意识觉醒的开端,国内一些先进的学者开始认识到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主要的代表人物为林则徐和魏源,林则徐在国家危难之时开始正视本国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求富强,来抵抗西方侵略以求独立的爱国主义主张;后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概括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主张新思想和技术的引进是有志之士基于民族危机意识、对民族发展道路的自觉选择, 是先进的中国人民族意识觉醒、正视本民族自身问题、解救民族危机的探索;其最大的意义在于, 它突破了传统民族意识, 开始从世界的角度思考本民族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 以更理性、正确的心态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因此,此时民族意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社会覆盖面有限, 仅限于少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洋务人士;二是具有自下而上性, 地主阶级中下层知识分子推动、促发了最高统治集团的逐步觉醒,接纳中体西用的思想;三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民族意识的转化主要体现为对夷夏关系的认识, 而向西方学习又多局限于器物层面;四是为民族意识健康、成熟发展的打下了基础,开始正确的对待本民族存在的问题,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来弥补本民族的不足;民族意识觉醒的第二阶段随着列强的不断入侵1895甲午战争的失败,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了长江上游地域,巨额的赔款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加之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败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彻底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促进了中华民族真正的觉醒,各阶层纷纷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上书光绪帝揭示了中国面临的严峻的亡国危机,提出维新变法,力图促使全民族的觉醒,挽救民族危亡,以光绪帝为首的维新变法运动应运而生,最终由于封建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而失败,这变法虽然失败,但是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利的思想,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对于资本主义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本主义思想是十分有利的,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思想解放运动;形成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高潮;民族意识觉醒的第三阶段面对亡国危机,以农民阶级为主力的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虽然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夹击下以失败告终,但它是中国农民革命运动史上的一座丰碑;它展现了另一个阶层思想意识的觉醒,是一场有下层民众为主要力量的爱国主义运动,这场运动沉重的打击了封建帝制,削弱了清王朝的统治力量,认清了封建王朝的面目,大大促进了中国近代人民的觉醒,使人们开始认识到要打倒帝国主义,必须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增加了人们斗争的决心;随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形成近代中国第二次思想解放高潮;民族意识觉醒的第四阶段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传播,震撼着中国思想界,并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首先觉醒的是新兴知识分子群体;近代知识分子开始选择以报刊为主要阵地宣传民主革命学说,各种报刊层出不穷,例如中国白话报等,有利于先进思想的传播和普及,更加有利于人们思想意识进一步的解放,各种革命团体不断建立;后来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政体,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同时也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的变化;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才能真正救国;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人权、自由等先进的传播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形成了近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甲午战后随着越来越多西方思想的传入以及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从思想和文化领域激发和影响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的爱国救国热情,从根本上为五四运动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智力来源;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五四运动的运动主体不仅有学生及先进的知识分子还有广大工人群体,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广泛的动员和组织群众,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思想意识的进一步解放,形成了大规模的思想解放高潮;民族意识的逐步觉醒意味着民族思想的解放和发展,思想的不断解放为近代中国推翻封建统治开创新的历史局面奠定了基础,推动了近代中国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九一八中国近代史的民族意识觉醒

九一八中国近代史的民族意识觉醒

九一八中国近代史的民族意识觉醒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也是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标志之一。

这场事变发生在1931年9月18日,被认为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开始,对中国的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九一八事变之前,中国对外侵略者的态度相对软弱,但这场事变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引发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觉醒。

1. 事变背景九一八事变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沈阳市,当时这个地区由日本租借并设立了伪东北政府。

在事变发生前,日本在中国的权益逐渐扩大,并且积极进行扩张,而中国政府对此采取了较为温和的应对措施,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增强在中国的影响力。

2. 事变过程事变发生当天晚上,日本军队炸毁了沈阳南满铁路,随后军队占领了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这场事变引发了国内外的震动,中国政府立即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3. 民族反击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非常愤怒,纷纷表示抗议和抵制日本侵略者。

中国各地的学生和市民组织起来,号召抵制日本货物和抗议日本侵略行为。

同时,中国政府也通过外交途径向国际社会表达了坚决反对日本侵略的立场。

4. 意识觉醒与爱国主义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们认识到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和挑战,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局面。

这场事变也加深了人们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认同,鼓舞了人们为国家的独立和尊严而奋斗的决心。

5. 民族统一的呼声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的各个政治力量开始联合起来,呼吁实现民族统一。

这场事变促使了国共两党的合作,推动了中国人民的团结,为后来的抗日战争打下了基础。

6. 历史启示九一八事变及其后续的发展,让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了帝国主义和侵略者的邪恶本质。

这场事变使得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转折点。

中国人民逐渐认识到民族团结和抵抗外敌是实现国家独立和自主的唯一途径,这对中国未来的民族建设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总结:九一八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标志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形成。

考研政治背诵知识点

考研政治背诵知识点

考研政治背诵知识点在复习考研的政治过程中,你知道哪些是必背的知识点吗?下面是收集整理的考研政治背诵知识点以供大家学习。

考研政治背诵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一)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社会性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把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阶级关系变动:(1)地主阶级:出现了官僚地主和城居地主。

(2)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3)工人阶级:近代中国新兴阶级,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

它身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受剥削最深,革命性最强,而且它还有组织纪律性强、集中、团结、与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等优点,因此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4)中国资产阶级: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另一部分是民族资本家。

(二)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发生变化1.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区别: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不同。

联系: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除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考研政治背诵知识点: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早期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1.帝国主义列强没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原因(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

(2)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根本原因)。

2.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1)社会制度的腐败(根本原因)。

(2)经济技术的落后。

(三)民族意识的觉醒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组织编成《四洲志》。

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民对国家的意识开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对国家独立、民族尊严和文化发展的强烈追求和感召。

这篇文章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阐述。

一、晚清时期的民族危机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外敌侵略、国家衰落和社会动荡等多重危机。

由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进攻、叛乱和自然灾害等因素,中国人民的生活异常艰难。

而清政府的腐败、弱化以及党魁的软弱无能,使得国家无力应对外部挑战,大幅度削弱了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20世纪初,中国开始出现了一批民族英雄,他们坚定不移地追求民族独立和尊严,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南昌起义到平津战役,这些民族英雄不仅改变了国家命运,而且激发了万千中华儿女的民族意识。

同时,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和文化认同也得到了增强。

三、文化运动的兴起在民族意识觉醒的过程中,文化运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反对不平等条约和一切封建主义的斗争行动,同时也是一次新文化运动。

这场运动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断层和文化危机,并通过宣传进步思想、推动学术研究和改革教育制度等措施来激发和弘扬文化自信。

四、中国的现代化与民族复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中国人的民族认同和自信也有了空前的增强。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国选择了一条以自强不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为目的的道路。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崛起为亚洲乃至全球的领导国家,使得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总之,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程,它始于民族独立和尊严的追求,发展到文化自信和自豪感的增强,终于民族复兴的追求和实现。

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不断战胜了外部和内在的各种挑战,用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论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论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论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摘要】:近代中国,随着亡国灭种危机的不断加深,在国内外的多重压力之下,为谋自救而觉醒的民族意识迅速成为最有效的社会动员资源。

近代民族意识的产生与发展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民族意识和观念的影响,二者往往内在关联、颉颃消长、交织重叠在一起,决定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中国近代的不同精英个体及社会群体对中国传统民族意识有着不同汲取,从而对民族意识有着不同的认知及表达。

他们的内在体认和外在表征勾勒出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的嬗变轨迹。

中国近代民族意识旨归于孙中山之"三民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清政府中国近代西方列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改变了,这是几千年来封建中国未曾有过的剧烈变化,相应的,在意识形态上必然要引起轰动。

中国的封建主义思想是有一整套完整的、甚至顽固的体系的,但是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的震动下以及随之而来的方资本主义文化的袭击下,原有的地主阶级思想必然相应要产生变化。

从近代思想史的发展来看,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一是鸦片战争时期,算是变化的开端、序幕;二是戊戌维新时期,形成近代时期第一次思想解放的高潮;三是义和团运动以后,1903 —1908年左右,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大论战,形成近代时期第二次思想解放高潮;四是辛亥革命失败,1915年开始的初期新文化运动,形成近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这股潮流发展到五四运动,形成大规模的思想解放高潮。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

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38年,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揭开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章,也不自觉地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幕。

他认为西方有许多长处值得中国学习借鉴。

林则徐夜夜仔细阅读、研究译文资料,并把译成中文的《澳门月报》编辑为《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论用兵》、《论各国夷情》等5辑。

近代中 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近代中 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发展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近代无疑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忧外患,而在这种困境中,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并不断发展,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重要力量。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起,中国的国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

清政府在战争中的失败,以及随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土地被割让,财富被掠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也正是在这种极端的困境中,中国人开始意识到国家的危机和民族的困境,民族意识开始悄然觉醒。

在这一觉醒的过程中,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在广州禁烟期间,积极了解西方的情况,组织翻译西方书籍和报纸,试图寻找抵御列强侵略的方法。

他的行为虽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当时的局势,但却为后来的民族觉醒奠定了基础。

魏源在林则徐的基础上,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他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工业技术,以增强中国的实力,抵御外敌入侵。

这种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人开始从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中解脱出来,开始正视西方的先进之处,并试图从中汲取有益的成分来拯救国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意识的觉醒在洋务运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即在保持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基础上,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创办近代工业和军事。

他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实现富国强兵,抵御列强的侵略。

洋务运动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为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创造了条件。

19 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给中国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曾经被视为“蕞尔小国”的日本,竟然打败了庞大的中国。

这场战争的失败,让更多的中国人认识到,仅仅学习西方的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政治制度进行改革。

于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解读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解读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解读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新陈代谢之近代中国社会众所周知,所谓近代史,就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历史时期。

而这个时期又以“五四”运动(1919)为界可划分为两个段落:前八十年和后三十年。

这一百多年中,特别是前八十年,在中西剧烈碰撞、全面冲突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国人通过对西方国家实力的认识、认可,不断对民族意识进行了新的体认和改变,使近代民族意识走上了理性化发展的道路,指示了民族意识向理性化、现代化迈进的方向。

笔者认为,民族意识是历史与时代高度统一的产物,它始终离不开也不能离开历史和时代的大舞台。

从来在西方眼中就是朦胧一团的中国,使得西方人对中国充满着模糊的想象。

然而,历史终究不会留下这个悬念,水中望月,雾里看花也只能是过去的过去。

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犹如晴空霹雳一般惊醒了沉睡中的封建统治者,帝国主义列强的铁蹄毫不留情的踏碎了清王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天朝物产丰盈,无不所有,愿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大清高宗纯皇帝圣训》,卷276,页13)的闭关也终究挺不住炮口下的震撼。

战争失败了,强烈的刺激感终于使得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有了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由此,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

要说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首先绝对不得不提这个人——林则徐,曾经身为抗英主帅的他,深刻体会到中西之间武力的差距,对这word 编辑版.种压力的目睹身受,使他终不能去怀。

他给朋友写过一封信,对中西武器作了这样的对比:“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

彼之放炮,若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转展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

”而“内地将牟兵丁,虽不乏久列戎行之人,而皆勓面接仗,似此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故所谋往往相左”。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568-569页)。

近代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

近代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

近代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
一、民族意识觉醒的背景
1.1 中国古代传统民族意识
1.2 外来文化对中国民族意识的冲击
二、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
2.1 封建统治的困局
2.2 鸦片战争的触发与影响
2.3 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三、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运动
3.1 中华民族自强运动的兴起
1.戊戌变法的推动和影响
2.戊戌政变的失败与教训
3.百日维新运动的兴起与挫折
4.辛亥革命的胜利与意义
3.2 五四运动及其对民族意识觉醒的影响
1.五四运动的爆发原因与目标
2.近代文化思潮对民族意识觉醒的启发
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倡导
4.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其意义
3.3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后的进一步觉醒
1.心理上的自强意识觉醒
2.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3.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四、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意义和影响
4.1 民族意识觉醒对国家建设的推动作用
4.2 民族意识觉醒对国际地位的影响
4.3 民族意识觉醒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五、总结
5.1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回顾
5.2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深远影响
5.3 未来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1352999软件工程那旭阳民族意识的觉醒何谓“民族意识”?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

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中认为尽管血缘,语言,信仰是构成民族的重要条件,但还不是最核心、最重要的要素,最重要的是民族意识,“民族成立之唯一要素,在‘民族意识’之发现与确立。

”从古代到近代古代的中国不得不说的确是十分强大的,甚至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就是世界第一!”。

然而,由于古代实行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皇帝不断加强皇权,称自己是“奉天承运”的“天子”,大力实行愚民政策,导致人民思想的愚昧与落后,人民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民经济。

加之,清朝的统治阶层视野狭隘,认为世界只有华夷之分,华夏文化才是世界之分,即清王朝就是天朝上国,其他外国民族都只是天朝的臣子,正所谓“四夷宾服,万方来朝”,又因为天朝物产丰饶,而夷敌又不断骚扰,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然而,清王朝日渐衰败,暗藏危机,近代的暴风骤雨即将来临…“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民族意识的萌发随着英国炮弹的轰击,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相应的,人民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人们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苏醒。

鸦片战争是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发生在沿海一带,人们开始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同的思想开始迸发。

这一时期涌现的思想家有林则徐,魏源等人。

林则徐初到广东开始禁烟之时,就极力搜集外国军事、政治,经济情方面的情报,又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还组织翻译了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等一系列著作。

通过大量的学习,他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才能抵御外国的侵略,并主张传播西方文化,促进西学东渐。

林则徐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带了头,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与此同时,魏源也主张重视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作为对付侵略的重要方法。

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摘要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意识。

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华民族意识的反省是伴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不断的觉醒特别是对民族心理、民族精神之缺失与认识并觉悟的自我体认。

大体来说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经历了鸦片战争之后的启蒙发轫甲午战争之后的国民性反思与觉醒浪潮的涌起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新的阶段五四时期的飞跃发展和抗战时期的高峰。

这也是我们民族针砭劣根性、解剖病源构建新的民族精神即新国民性的过程。

最早提出“中华民族”这个词汇的人是梁启超与此相伴生的就是中国这一现代国家概念。

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古代的这种国家和民族概念没有受到严重的挑战直到西方人出现才向中国传统的国家概念发出致命的挑战和威胁渐渐的中华民族意识才不断显露出来。

近代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伴随着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国中国人民不断地反抗帝国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断推进中华民族意识觉醒的。

近代以来我们民族意识的觉醒经历了鸦片战争之后的启蒙发轫甲午战争之后国民性反思与觉醒浪潮的涌起辛亥革命时期的发展五四时期的飞跃和抗战时期的高峰。

具体来说在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含义主要包括反对列强的侵略争取民族的独立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争取民主权利发展经济改变国家的极度贫穷的状况发展科学文化促进思想解放社会的文明进步。

一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即被迫进入近代“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该从哪里开始”。

那时帝国主义列强一再欺侮中国横行霸道操纵着中国的政治、经济。

而封建统治者丧权辱国劣根性显露得淋漓尽致勾结帝国主义残酷压榨中国人民。

国家日益贫困社会战乱不已民族灾难深痛人民饥寒交迫。

然而有识之士必然要做出一系列反应为了改变这种濒临亡国灭种的危殆状态和令人窒息的黑暗岁月使一大批人进行前继后赴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走上救亡之路。

考研时政:“民族的觉醒”问题

考研时政:“民族的觉醒”问题

考研时政:“民族的觉醒”问题时政热点是考研政治的的重点关注问题,为帮助大家更深入的理解相关问题,凯程考研辅导老师每天都为大家总结相关的时政热点问题,希望能对各位同学复习备考有帮助!时事评论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已经70年了。

1945年得知胜利时,沦陷区人民欢庆的激昂景象让我记忆犹新。

我出生于1934年,幼儿与小学时代是在日本占领军的枪口下度过的。

至今还清晰记得,北京各城门前日兵的刀光魔影与中国市民经过时必须给他们鞠躬行礼带来的屈辱感。

记得汪伪“国旗”上写“和平反共救国”;记得每所小学校里耀武扬威的日本“教官”,小学生被强迫背诵“治安强化运动”口号,第一条是“我们要剿灭共匪,肃正思想”。

时事评论观点:正是由于日伪日寇的疯狂宣传,我自幼从反面知道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为什么日寇将共产党视为心腹之患?因为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争直插敌人后方,是刺向敌人心脏的尖刀;更因为共产党发动群众、依靠人民、深入穷乡僻壤的政治与军事路线敲响了致敌于死命的丧钟,是使敌方永无宁日的前景,是致敌于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必然。

这种向着“敌人最感危害之点和薄弱之点”进攻的战略,正好可以达到“削弱敌人、钳制敌人、妨碍敌人”的目的。

抗日战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节点,它促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总觉醒,推动了现代中国的重大蜕变。

近现代史上有过多次革新革命,多是少数精英、先觉者所为,广大群众往往成为看客。

全面抗战开始后,人民空前地发动了起来,团结了起来。

无分男女老幼,无分阶级阶层,无分贵贱尊卑,在空前的民族灾难之中形成了全民奋起。

另一方面,日本人敢向中国发动战争,是因为我们落后、松散、积贫积弱、全面落后。

我们在抗击日寇的同时,必须偿还数百年来欠下的历史债务。

想起曹禺的话剧《蜕变》。

抗战初期国统区的一座伤兵医院里,处处是混乱黑暗腐败,令人痛心疾首。

丁大夫与梁专员等等爱国志士“扛起了黑暗的闸门”,使这个医院蜕旧变新,带来了复兴的希望。

事件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意识觉醒

事件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意识觉醒

事件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意识觉醒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意识觉醒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意识觉醒是指在近代中国,经历外国侵略、民族屈辱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中国人民逐渐唤醒并意识到自身的民族身份和自主权利。

这一历史事件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国家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意识觉醒,并探讨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近代中国背景中国近代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

那个时候,中国正逐步走出封闭的传统社会,接触到外来文化和技术。

但与此同时,列强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中国陷入了危机之中。

面对外敌入侵和国家屈辱,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二、戊戌变法与舆论引导19世纪末,中国爆发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运动。

这一时期,中国君主制度受到质疑,知识分子开始提出对国家政治制度进行改革的要求。

同时,中国的新闻媒体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舆论引导向民族意识觉醒方向发展。

各种报纸、杂志和刊物纷纷涌现,它们传播了民族主义思想,强调中国的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

三、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民族意识觉醒往往伴随着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

近代中国历经多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战斗,例如义和团运动、庚子拳争斗、辛亥革命等,这些运动都是中国人民为了捍卫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

这些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进一步加强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四、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作用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民族意识觉醒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们积极思考国家问题,作为社会改革的领军人物,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来唤醒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他们通过文化运动、教育改革等方式,引导中国人民重视国家独立和民族团结。

五、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民族意识觉醒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团结了全国人民共同抵抗外敌入侵。

其次,它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新,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思想和文化基础。

此外,它还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制度变革,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

六、总结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意识觉醒是一段充满磨难和奋斗的历史。

近代史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近代史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浅谈中国近代史中的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欧奇灿 5+3二班学号201680075摘要: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侵略史,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一部奋斗史,更是一部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史。

在这100多年里,中国人民经历了多次国家与民族的意识觉醒,不同阶级的意识觉醒虽然有所区别,但都使中国人的国家与民族情怀更加深沉,客观上都推进了中国历史进程,成为了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国家与民族意识;清政府与官僚;先进知识分子和团体;人民群众前言国家意识,定义指生活在同一国家的居民在长期共同的生活、生产、斗争中形成的对整个国家认知、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是公民对国家的认同、认知意识,是社会个体基于对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国情等的认识和理解,而逐渐积淀而成的一种国家主人翁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

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民族特征之一,亦称"民族性格",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

【1】因此,国家意识不能简单等同于民族意识,但此文简单混为一谈,通称为国家与民族意识,指对中国与中华民族的观念、立场等。

从时间上看,在近代中国的百余年间,中华民族经历了四次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即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意识的初步觉醒、五四运动期间民族觉醒意识的升华、抗日战争期间民族意识的全面高涨。

【2】此文不以时间为主线,而以不同阶级,或言不同身份的的中国人民的国家与民族意识觉醒为主线浅谈中国近代史中的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1 清政府与官僚大清帝国为什么会迅速走向衰亡?史学家众说纷纭,其中有一个说法就是清政府腐败无能。

某种意义上确实是。

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清政府毕竟管理着国家事务,国家处于什么状态总会有明眼人看得出来,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当很多国人还蒙在鼓里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睁眼看世界,算是国家与民族意识大觉醒的前奏。

1.1 皇帝晚清皇帝其实是很可怜的,内忧外患不断,历史上的老祖宗们遗留下一堆棘手问题如“国库空空”的问题都一直让他们焦头烂额。

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

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

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咱就从近代说起吧,那时候国家贫弱,好多人还懵懵懂懂的,只想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

就像我爷爷那辈人,每天就是种地干活,对外面的世界变化感知甚少。

但是啊,随着列强的入侵,情况慢慢变了。

我听爷爷讲过,村里来了一群洋鬼子,到处抢东西、抓人去干活。

这时候,村里的一些年轻人就开始不乐意了,他们聚在一起,说:“咱不能就这么被欺负,这是咱的家,咱的土地。

”这就像是星星之火,开始有了民族意识的萌芽。

后来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那可真是全民族觉醒的大爆发。

我奶奶就经常给我讲那时候的事儿。

她说,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行动起来了。

男人们组成了民兵队,拿着土枪土炮,站岗放哨,保卫村子。

我奶奶她们这些妇女也没闲着,在家里做军鞋、缝衣服,给前线的战士们提供物资。

有一次,听说有小股日军要路过村子,民兵队就和村民们商量着怎么设陷阱。

大家把村口的路挖得坑坑洼洼,还在里面插上尖木桩,然后在周围埋伏起来。

当日军一出现,民兵队先开了一枪,这一下,村民们也跟着呐喊起来,那声音震天动地。

虽然武器简陋,但大家都不怕死,心里就想着把侵略者赶出中国。

这时候的民族意识,已经变成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把大家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再后来,新中国成立了,大家都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我爸说,那时候大家都争着去参加各种建设工程。

修铁路的时候,来自不同地方的人汇聚在一起,大家都怀着对国家的热爱,不怕吃苦,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都坚守在工地上。

这时候的民族意识,体现在对国家建设的积极参与上,都想让国家变得富强起来。

到了现在,咱们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有地位。

我看到奥运会上,中国的运动员们奋力拼搏,每得一块金牌,大家都欢呼雀跃,那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还有在一些国际科技竞争中,中国的科学家们攻克一个个难关,全国人民都为之骄傲。

这民族意识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去守护国家的荣誉,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从以前的懵懂到慢慢觉醒,再到如今的强烈自豪与担当,民族意识就像一棵大树,在岁月的洗礼中茁壮成长,成为我们民族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也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

历史复习热点专题民族意识和民族觉醒

历史复习热点专题民族意识和民族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何谓“民族意识”?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

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中认为尽管血缘,语言,信仰是构成民族的重要条件,但还不是最核心、最重要的要素,最重要的是民族意识,“民族成立之唯一要素,在‘民族意识’之发现与确立。

”古代的中国“就是世界第一!”。

然而,由于古代实行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皇帝不断加强皇权,称自己是“奉天承运”的“天子”,大力实行愚民政策,导致人民思想的愚昧与落后,人民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民经济。

加之,清朝的统治阶层视野狭隘,认为世界只有华夷之分,华夏文化才是世界之分,即清王朝就是天朝上国,其他外国民族都只是天朝的臣子,正所谓“四夷宾服,万方来朝”,又因为天朝物产丰饶,而夷敌又不断骚扰,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然而,清王朝日渐衰败,暗藏危机,近代的暴风骤雨即将来临…近代中国,随着亡国灭种危机的不断加剧,为谋自救而觉醒的民族意识迅速成为最有效地社会动员资源。

中国近代社会精英及社会群体对中国传统的民族意识有着不同的汲取,从而对民族意识有不同的认知及表达。

他们的内在认知和外在表征勾勒出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的嬗变轨迹。

一、“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民族意识的萌发(师夷长技以制夷)随着英国炮弹的轰击,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相应的,人民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人们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苏醒。

鸦片战争是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人们开始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同的思想开始迸发。

这一时期涌现的思想家有林则徐,魏源等人。

林则徐初到广东开始禁烟之时,编成《四洲志》,通过大量的学习,他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才能抵御外国的侵略,并主张传播西方文化,促进西学东渐。

林则徐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带了头,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与此同时,魏源也主张重视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作为对付侵略的重要方法。

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崛起

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崛起

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崛起在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的民族意识正逐渐觉醒并崛起。

这种意识的觉醒是指人们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增强,以及对民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重视和保护。

这种觉醒和崛起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崛起有助于加强国家的凝聚力和社会的稳定。

一个国家的凝聚力是国家繁荣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当人们对自己所属的民族有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时,他们更愿意为国家的利益和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更容易与其他民族和睦相处。

这种凝聚力的增强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

其次,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崛起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这些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面临着被同化和消失的风险。

因此,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崛起对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加强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此外,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崛起对于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当人们对自己所属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时,他们更愿意为本民族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更愿意与其他民族进行合作。

这种合作有助于促进国家的经济繁荣和民族的共同进步。

然而,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崛起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当民族意识过于强烈时,可能会导致排斥和歧视其他民族的现象。

这种排斥和歧视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加剧,甚至可能威胁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因此,在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崛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平衡各个民族的利益和关注社会的整体稳定。

总之,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崛起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趋势。

这种觉醒和崛起对于国家的凝聚力、社会的稳定、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及民族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我们也需要警惕民族意识过于强烈带来的负面影响。

只有在平衡各方利益的同时,才能实现民族意识的健康觉醒与崛起,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考研政治近代史核心知识点:
民族意识的觉醒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但是,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
鸦片战争后,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

他们通过收集、翻译传入的外国报刊、书籍、地图,以及战争中审问英军俘虏和向外国商人、传教士直接询问等各种方式,来获取世界知识。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被道光皇帝派到广东领导查禁鸦片和进行抗英斗争时,就组织人翻译西方书刊。

1841年,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地理大全》,编成《四洲志》一书书中叙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

林则徐后来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四洲志》书稿交给好友魏源。

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内容除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以外,还有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他们的共同特点,第一,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第二,具有一定程度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郑观应在其所著《盛世危言》中提出:第一,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第二,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第三,设立议院;第四,实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张。

这些主张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的意义。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还只是少数人有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对中国人的刺激极大。

梁启超指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接踵而来的瓜分狂潮,更使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

康有为1898年4月在保国会的演说中把这种民族意识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说:“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割宰,此四千年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

”还在1895年,严复就写了《救亡决论》一文,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在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1898年正式出版)。

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

他在该书按语中指出,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而竞争,“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中华民族也不能例外。

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弱者先绝”,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的权利。

《天演论》对中国人无异是振聋发聩的警世钟。

1898年有人绘制的一幅《时局图》,更是形象地表现了当时中国面临的瓜分危局。

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中国自古以来的“天下兴
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发扬和升华。

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

孙中山1894年11月在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时就指出:“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

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

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

”由此,他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

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

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进一步的觉醒。

【知识点讲解】
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
(1)关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易混淆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的士大夫阶级开始从封建辉煌迷梦中觉醒,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寻求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而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对中国人的刺激更大,而瓜分危机的局面更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这两点要特别注意。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这里一定要注意不同时间段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的程度。

(2)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有识之士和70年代之后王韬等人的不同
林则徐、魏源等人和70年代后的王韬、郑观应等人虽都属于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但是林则徐、魏源等人还只是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他们不可能具有民主的思想。

而王韬、郑观应等人则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还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

2.案例或记忆方法
(1)利用图表的方式记忆重要事件
(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海国图志》简化记忆“国图”即“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在中关村一直向南走,到达“魏公村”附近,“魏公村”的“魏”与“魏源”的“魏”同音。

(3)不同阶级代表区别:
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

洋务派:奕 、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