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主张的异同

合集下载

试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

试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

试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摘要:几千年前的“轴心时代”,在中国和希腊几乎是同时产生了两位对后世具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

他们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个性的闪光,更多的来自东西方古代文明的沉淀,对推动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他们身上,有“智者所见略同”的相似之处,也有不同文化背景熏陶下的相异之点。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对东西方古代文化的异同进行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教育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和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是世界教育史上享有盛誉的两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分别对东、西方文化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极具研究价值。

他们在实践中发现着真理,因而其教育思想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一致的结论。

然而由于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经历的多种差异,导致了他们对教育的见解,见仁见智。

通过对“轴心时代”东、西方两大教育家教育思想的比较,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东西方文化的深厚内涵和不同特点。

以下我们就从其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哲学基础,其教育教学中对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论述等几个方面来比较二者教育思想的异同之处。

一、思想背景1.不同的时代背景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正处于“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的春秋中晚期。

社会动荡、王权衰落,礼乐征战自诸侯出,自大夫出,争霸战争此起彼伏,新兴地主阶级迅速崛起,使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周礼名存实亡。

在这场剧烈的社会变革中,作为统治基础力量的士阶层成为统治阶级竞相争夺的对象,养士之风日盛,在士阶层的推动下,出现了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的新局面。

孔子就是“士”阶层的典型代表,他有宏伟的政治抱负:希望用恢复周礼的典章制度来挽救四分五裂的“周室”,希望通过参政拯救黎民,力挽狂澜。

他甚至作出承诺:“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①但因为当时把持政权的是“斗筲之人”,所以孔子虽有过短暂的从政机会,但终究无法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比较

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比较

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比较一、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相同点都是"问---答"互动式交谈,都属伦理谈话,都激发了对方积极的思考。

二、孔子的"启发式"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不同点(一)就"问---答"交谈的地位来看,《论语》的基本性质是"独白性的","问与答"只是其中辅助性的一部分。

《论语》记载孔子的话,大抵是采取这两种形式:单纯的"子曰"和针对于"某某问"的"子曰"。

前者相当于"独白",其具体语境被完全抽掉了,后者才类似于"问与答",则部分地保存了当时的语境。

从全篇来看,"子曰"出现的频率远高于"问与答",据陈桂生考证,前者在《论语》中,共204章,约占总章数(521章)的39.8%,后者中师-第对话68章,仅占总章数(521章)的16.8%。

而"问与答"在苏格拉底思想的生成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柏拉图对话集》和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都是用对话的形式写成。

(二)就"问---答"交谈的方式来看,"产婆术"以先生问、谈话对象答为主,而"启发式"则以第子问、先生答为主。

据陈桂生考证,在《论语》师-第对话68章中,第子问、先生答或不答65次,总75.6%,先生问、第子答或不答21次,仅总24.4%。

而"产婆术中的"问---答",以先生问、谈话对象答为主,其原因大凡与与苏格拉底的对话的理念有关,即哲学家克尔恺郭尔所概括的:使自以为知者知其不知,使自以为不知者知其所知。

更为他本人求知欲所驱使。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

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育思想的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几乎是同一时期产生于不同两个国家和文化的两位著名的教育家,一个来自东方中国,一个来自西方希腊,不同的文化熏陶,不同的时代背景,但文化往往是相通的,地域的差别阻挡不了两位智者精神层次的交流和相通之处。

教育对象上,两者认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

孔子认为“有教无类”,孔子所处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教育被贵族所垄断,平民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高昂的学费也不是一般平民能承受得起的。

孔子并不认同这一观念,他创办私学,并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提出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战争使得文化学术下移,私学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不仅适应了时代的需求,还满足了平民受教育的愿望。

而苏格拉底认为人有天赋的差异,但是都应接受教育而获取知识、完善美德,这与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是很相似的。

苏格拉底说:“我愿同样回答富人和穷人提出的问题,任何人只要愿意听我谈话和回答我的问题,我都乐于奉陪。

”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想法,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青年人、老年人、有钱人、穷人、农民、手艺人、贵族、平民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不论是谁,只要向他求教,他都热情施教。

并且从他的弟子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出这一点,他的弟子囊括了出生豪门的富家子弟,出生贫寒的手工业者等各行各业的人。

教育方法上,两者都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孔子是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真思考,思考很长时间但还想不通的,可以去启发他;经过思考后已经有所领悟的,但不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得,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他强调教师的启发是建立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并能举一反三。

苏格拉底的“苏格拉底方法”,又称之为“产婆术”。

他的“产婆术”教学法则是为思想接生,是要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

“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的,所以又叫“问答法”。

苏格拉底在教学生获得某种概念时,不是把这种概念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循循善诱,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错了,他也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另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的结论。

孔子“仁学”思想与苏格拉底“美善同一说”比较

孔子“仁学”思想与苏格拉底“美善同一说”比较

孔子“仁学”思想与苏格拉底“美善同一说”比较引言在美学的长期发展中,由于所处时代、环境以及思想开放程度不同等原因,美学家们的思想也有很大差别。

但在希腊民主制热情高涨以及中国古代百家争鸣时期,大量的美学家相继出现。

他们通过对时代的观察,结合自身的学识,逐渐沉淀酝酿,生发出大量的具有超越时代意义的美学理论。

在这一时期,诞生了孔子和苏格拉底两位著名的思想巨匠,他们虽相隔万里,但其思想上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也存在差别。

一、人物介绍孔子作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受到世界的推崇,其思想更是远播大江南北。

在春秋战国这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孔子作为这个时代思想领域的佼佼者,座下弟子众多,再加上四处游学访问,其主张便广为人知。

后世流传的《论语》将其“仁学”的观点发扬光大。

而与孔子差不多时期的苏格拉底,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在哲学思想上的理论成果也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

在希腊民主思想的熏陶下,苏格拉低凭借自我的钻研考据,逐渐产生了他对美的追求,并产生了新的审美观点。

而“美善同一说”则是其美学思想中的一个观点。

二、观点内容1.“仁学”“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而在后代,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

把仁同义联系起来,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

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仁”的思想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对其他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2.“美善同一说”苏格拉底从目的论和美德论出发,提出了他的美学思想,其核心观念就是美善同一说,是西方美学史上“美善同一说”的开拓者。

他的学生在《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载,苏格拉底在和亚里斯提普斯对话中谈到:“你以为美与善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吗?你不知道凡是从某个观点看来是美的东西,从这同一观点看来也就是善的吗?”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就是善,美与善是同一的。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异同点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异同点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异同点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哲学巨匠,他们都对当时本国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的影响早已遍及全球,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不同点:1.不同的社会阶层代表不同的利益。

孔子是为古代奴隶制恢复周礼仪服务的,苏格拉底是为拯救雅典民主。

2.对知识和道德的侧重也不同。

孔子强调个人的礼义,苏强调个人的德性和自己对人的探索(使之成为一种哲学)。

孔子的主张1.提倡礼治,反对法治。

“礼”在古代的含义非常广泛,它指的是国际交往的礼仪仪式,如王冠、婚姻、葬礼、祭祀、盛宴等仪式,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2.经济上,他反对封建田赋制度,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3.在政治上,它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名称。

4.主张克己复礼。

5.在伦理思想方面,主张仁。

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6.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苏格拉底的主张1.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他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2.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困难。

你越努力进步,困难就越多。

你遇到的困难越多,你取得的进步就越大。

苏格拉底承认自己没有知识,但他想教给别人知识。

他是这样解决这个矛盾的:这些知识不是他灌输给人们的,而是人们已经有的。

3.建立了一种知识即道德的伦理思想体系,其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

他强调人们应该认识社会生活的普遍法则和“认识自己”,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中国的传统的主流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哲学的鼻祖则是苏格拉底,两个人是处在同一时代的东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出生于孔子死后10年。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全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

直到今天,他们的教育思想仍然渗透在我们的教育理论中,并指导着我们的教育实践。

孔子与苏格拉底相隔近一个世纪,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互不相同,个人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互有短长,但同时他们的教育思想更存在着相似之处。

下面通过这学期所学到的关于这两位教育家的知识,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

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

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改革,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也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这种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他的弟子也都是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是虽然门下弟子出身复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教育家胸怀的宽大以及教育艺术的高明和善化。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都实施“有教无类”,但是苏格拉底不同的地方是,他不收取学费,甚至报酬,和孔子比起来,苏格拉底似乎更胜一筹。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2)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2)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2)中国的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的学院派哲学的鼻祖则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将“集中于对物质与自然现象之理则的确定,转入人生事务、道德问题及人论问题研究的哲学家”。

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巨匠不但自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他们各自留下的分支庞杂的学派更像是树根一样,穿进了民族思想的最深处。

从20 世纪下半叶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和西方的文化是几乎同时诞生和发展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时的对应关系。

根据这样的认识,人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这两个伟大文化传统的代表人物,比较他们思想的异同。

孔子和苏格拉底由于社会背景、历史、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呈现出独自的特点。

本文拟从哲学角度来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

人本主义在他们之前,古希腊和中国的哲学家所注重的都是对自然的研究和思考,就是以“自然”为观察和思辩的对象。

当然,他们思索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和现象总和的自然界,而是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

脱离了人这一主体,显得有些空洞和不切实际。

现在在追溯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

诚然,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例如赫拉克利特与德漠克利特,在他们的著作残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苏格拉底是第一部人的哲学的创始者,是他使希腊哲学真正从自然哲学转移到以研究人事为中心的方向上来。

他所研究的对象,不再是自然哲学家所研究的自然、太空或宇宙,而是关于人的问题,人的思想、人的道德、人的情操,即研究人的精神自我。

他认为,探讨人的问题,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方法,也不能单凭经验观察和逻辑分析,而是要根据人的意识活动,审视人的生活状况来洞察人的特性。

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哲学对人的思考的先河。

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人世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的哲学以道德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他所特别感兴趣的题目是“德行的性格”和“善是什么”。

孔子和苏格拉底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比较

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比较及其优点缺点
一、孔子提倡有教无类,认为人应该平等的接受教育,广招学生,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

他的学生大部分是平民阶层;这一点苏格拉底与孔子相似,都是广收学生,把受教育权扩展到下级阶层。

二、在实际教学中,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天赋能力进行教学,主张启发式教学,实现个性发展。

苏格拉底通过与学生讨论,给学生以启迪,他的精神助产术,对于知识不只是一味灌输,而是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导。

三、孔子提倡“仁”,要宽厚待人;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认为人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获得美德。

两者都强调美德的重要性。

四、孔子和苏格拉底都重视学习和思考的结合,来达到最好效果。

孔子打破了教育上的阶级性,使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它学思并重、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但是孔子忽视自然科学,轻视农业,这也是其弊端所在。

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把重要问题进行归纳、提炼,引导学生的思辨。

2016级免费师范生一班2016100370。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

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比中国的传统的主流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哲学的鼻祖则是苏格拉底,两个人是处在同一时代的东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出生于孔子死后10年。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全世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影响着整个东西方文明。

直到今天,他们的教育思想仍然渗透在我们的教育理论中,并指导着我们的教育实践。

孔子与苏格拉底相隔近一个世纪,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互不相同,个人生活经历也不尽一致,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互有短长,但同时他们的教育思想更存在着相似之处。

下面通过这学期所学到的关于这两位教育家的知识,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提倡“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春秋以前是贵族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

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

孔子创办私学后,首先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改革,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这也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这种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泛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他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原则,孔子在招收学生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诲焉。

”只要本人愿意学习,主动奉送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事实表明,他的弟子也都是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但是虽然门下弟子出身复杂,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明了教育家胸怀的宽大以及教育艺术的高明和善化。

苏格拉底和孔子一样,都实施“有教无类”,但是苏格拉底不同的地方是,他不收取学费,甚至报酬,和孔子比起来,苏格拉底似乎更胜一筹。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主张的异同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主张的异同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主张的异同苏格拉底与孔子是两位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分别代表了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思想传统。

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但他们的思想主张在某些方面有着明显的异同。

本文将从道德观、教育观和政治观三个方面对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思想进行比较与剖析。

一、道德观:苏格拉底的道德观注重个人的内心品质和思想的准确性。

他认为人应该以真理为导向来评判和引导自己的行为,他讲究的是一个人的灵魂的美和道德的合宜。

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是人应该追求真理和智慧,通过对话和辩论来寻找真相。

孔子的道德观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和社会责任。

他关注的是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人应该以仁爱、尊重和忠诚来待人,追求亲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尽管苏格拉底和孔子的道德观着重点不同,但他们都强调了人的内心品质和高尚的道德行为。

苏格拉底关注的是个体的内心思想,而孔子注重的是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

二、教育观:苏格拉底和孔子都将教育视为塑造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手段,但他们在教育目标和方法上存在一些差异。

苏格拉底的教育重点是培养个体的自主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

他通过对话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苏格拉底主张学问没有终点,教育应该是一种自我探索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孔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他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学生应该通过学习经典和文化传统来陶冶情操和培养品德。

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认为通过学习来提升能力和地位是应该追求的目标。

尽管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方法有所不同,但他们的教育观念都体现了培养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

三、政治观: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政治观存在明显的差异。

苏格拉底对于民主制度持批评态度,他认为民主往往会导致无知和草率的决策。

苏格拉底主张由哲学家或智者来领导国家,他认为只有那些能够理性思考和追求真理的人才能够有效地治理国家。

孔子则提倡君主制度,他主张君主应该是仁德高尚的人,通过道德的榜样来影响和治理国家。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异同之比较_兼论两者思想比较背后的现实意义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异同之比较_兼论两者思想比较背后的现实意义

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异同之比较兼论两者思想比较背后的现实意义蔡巧良 西南民族大学摘 要 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两位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

他们的思想对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世界文化日益交融的今天,对二者思想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探析造成两者思想之间差异的原因,不仅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也有利于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文化相互交融的社会背景下,准确地把握、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西方文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西方文化地借鉴与合理运用。

关键词 苏格拉底 孔子 儒家思想 中庸 独立性一、孔、苏思想应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之间的比较,实质上就是他们思想上的比较,至于其他角度的比较,只是为了更清晰说明两者思想上所存在的差异及差异形成的原因。

因此,本文就两者思想之间的异同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主要围绕以下四个主要方面来展开:(1)主从事业上的异同;(2)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上的异同;(3)道德观上的异同;(4)政治理念上的异同。

1.主从事业上的异同。

孔子与苏格拉底都十分重视教育,并且将一生大多数精力都奉献于教育事业上。

在教育方面,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述而不作,他们的论述和思想都通过他们弟子的回忆和著作体现出来。

就各自的教育成就来看,孔子的主要功绩在于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

他打破 官学 局面,提出 有教无类 ,主张人人应该接受教育。

他还主张 因材施教 ,开启民智。

这些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至今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地指导作用。

苏格拉底的教育成就上要略逊于孔子,但不可否认的是双方都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了自己的学生,以渊博的知识、独特的教育方法培育出一批对后世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生。

如孔子 三千子弟 中的 七十二贤人 ,其中对后世影响有重要影响的有颜渊、冉伯牛、季路、子贡等人。

苏格拉底的学生色诺芬(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散文家)和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对西方思想史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不同点: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利益也不同。

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对知识道德侧重点也有不同,孔子强调个人守礼知节,苏强调个性美德和认识自己对人的探索(使其变成哲学)比较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异同点相同点:都是解放人们思想的文化运动,打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发展的思想基础;不同点:文艺复兴披着复兴古典文化的外衣进行文化改革,宗教改革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社会变革,启蒙运动彻底抛开伪装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并实践了政治变革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点。

(1)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是因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而产生;②都是成长中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尤其是反对天主教会;③都迅速波及整个西欧,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繁荣。

(2)不同点:①背景不同: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和人才结构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条件。

德意志是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所以首先爆发了宗教改革运动;②时间和范围不同:文艺复兴开始于14世纪的意大利,然后波及西欧各国,16世纪达到高潮,且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里进行。

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的德意志,是一场社会各阶层都广泛参加的社会运动。

③历史作用不同:文艺复兴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消除了思想障碍;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宗教自由逐渐盛行;促进西欧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宗教改革中产生的一些新教,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思想的异同点同:他们都倡导天赋人权的思想,人生平等,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都痛斥了时政的残暴统治异:伏尔泰认为,因为农民不需要思考,农民需要贵族的统治,他的重心在于批驳残暴的宗教制度孟德斯鸠:不仅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相同点:强调道德和知识不同点:社会阶层不同所代表利益也不同。

孔子是为古时奴隶制度服务为了恢复周礼仪,苏格拉底是为了挽救雅典世风日下的雅典民主制。

对知识道德侧重点也有不同,孔子强调个人守礼知节,苏强调个性美德和认识自己对人的探索(使其变成哲学)孔子1、哲学与宗教思想:“天”的思想在孔子那里有两层俗话说钱是自然的天,如其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的这层意义的天道观上,孔子还具有辩证法的因素,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一语中就论述了“行”、“生”与“逝”的辩证关系。

但“天”在孔子的思想中更多的则是指具有人格意志的“天”,它是世界的主宰者和人类命运的赋予者,如其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孔子还相信“天命”的存在,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在人性问题上,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即先天的人性本来是相近的,但由于后天气习染不同而使之悬殊。

孔子敬重“天命”,但却怀疑鬼神,他一生“不语怪、力、乱、神”,强调“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主张“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

在认识论和知行观上,孔子虽然承认人有“生而知之”,但强调的是“学而知之”;他既重闻见,兼重思维,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他主张学行并重、学以致用、言行一致。

2、理思想:“仁”的思想在孔子思想结构中是核心部分。

孔子对“仁”含义的解释颇为宽泛而且多变,每次讲解都不尽一致。

因为在他看来,“仁”是一种主体的体验及实践问题,不必从要领上明确界定,也无需理论论证,他只是根据不同场合、不同的人而作出不同回答。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作文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作文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作文Socrates and Confucius were two influential thinkers who lived in different times and places, yet they shared many similarities in their philosophical teachings and approaches to life.苏格拉底和孔子是两位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地方,但在哲学教义和生活态度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One key similarity between Socrates and Confucius is their emphasis on moral and ethical behavior. Both philosophers believed that individuals should strive to be virtuous and ethical in all aspects of their lives, and that living a good life required adhering to certain moral principles.苏格拉底和孔子的一个重要共同点是他们强调道德和伦理行为。

两位哲学家都认为个人应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努力做到品德高尚和道德规范,而过上美好的生活需要遵循某些道德原则。

Furthermore, both Socrates and Confucius were known for their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self-reflec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They believed that individuals should constantly strive to betterthemselves and cultivate their moral character through introspection and self-examination.此外,苏格拉底和孔子都因强调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而闻名。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不同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不同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不同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东西方文明发展史上的两位伟大的“述而不作”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分别对后世东西方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从时间上看,他们几乎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

孔子生活在乱世,苏格拉底生活在社会极盛将衰的转变期。

两人的际遇不同,但是都憧憬与社会长治久安则一,又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相同的实现其理想的方法:教育。

比较中西方两位古代教育家和思想家的异同,对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三、孔子与苏格拉底对话式教育的不同点苏格拉底的对话法实际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这种启发式虽然也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但是由于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不够,对于较复杂问题的理解,即涉及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恐怕对问题难以理解得很深入。

而孔子的启发式则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

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尽管两种启发式在教学中都很有效,都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但是显然孔子的启发式有更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所以我们的结论应当是:孔子才是世界上启发式教学的真正创始人。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八个字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也是最科学、最天才的概括。

孔子不仅能做到因人施教,还能因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施教,他确实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完整、最深入地把因材施教方法运用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

相同点一。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采用对话式教育都强调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思维规律和知识准备,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教学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对待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

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还有,这种对话式教育都是在和谐与民主的教学气氛中进行的。

二、均主张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孔子与苏格拉底在肯定教育作用的基础上,都以培养治国人才作为教育目的,致力于教育为政治服务,以实现其政治理想。

东西两位先哲——苏格拉底与孔子教育思想之比较

东西两位先哲——苏格拉底与孔子教育思想之比较

东西两位先哲——苏格拉底与孔子教育思想之比较王周燕刘松柏吴江市盛泽中学215228摘要:苏格拉底和孔子是处在同一时代的东西方先哲,二人在教育思想上有诸多的相似点。

在教育的对象上,二人都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普及。

在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上,二人都高度肯定教育的重要价值,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教育方法上,二人都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受教育者独立思考,反对直接给出现成结论的灌输式教学。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教育思想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前399)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与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基本上处在同一时代。

和孔子一样,苏格拉底既是一位充满睿智的哲学家,也是一个诲人不倦的教育家。

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东西方还是彼此相互隔绝的,但是二人在教育思想上却有很多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在教育的对象上,二人都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普及。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教育仍然沿袭着“学在官府”的传统,教育为贵族子弟垄断,一般的平民子弟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

孔子则大力在民间举办私学,求学者不分身份等级,来者不拒。

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①。

意思是说只要有愿行“束脩之礼”,愿意在孔子门下接受教育的,孔子是不会拒绝的。

“束脩”就是腊肉干,是当时拜见老师的礼物,这并不是说孔子向弟子受学费,而仅仅是一种象征性的礼仪。

“束脩之礼”并不是什么负担,一般平民也都出得起。

这样以来,孔门的弟子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各行各业的都有。

不仅如此,还有父子二人同为孔子门下弟子的,如孔子弟子中“七十二大贤”之一的颜回,与其父颜路,曾参与其父曾点都是孔子的学生。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更能够说明孔子对受教育对象的看法。

据说当时有一个叫互乡的地方,此地之人不善,难与言。

互乡一童子愿拜谒孔子门下,孔子竟然接受了。

很多弟子非常疑惑孔子所为,孔子则耐心解释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苏格拉底与孔子之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之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之比较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夕阳历史。

”一个是代表古希腊文化中的思想家,开创哲学研究新方向的跨时代;一个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影响华夏儿女几千年。

古希腊文化与华夏文化中,一个在西方,对夕阳历史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在东方对华夏文明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两人又太多的相似,带式他们更多展现出来的是内在实质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实在相似之处中的不同之处,也反映出来的是古希腊文化与华夏文化背景和结构的不同,此处浅略地做以比较分析.一、苏格拉底与孔子启发式教学比较当我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二者有两个主要的共同特点。

其一是历史背景,大致相同,尽管当时的中国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而雅典则处于奴隶制民主时代,但二者都有政治民主,学术空气活跃,百家的争鸣的气氛。

因此,虽然当时的中国和雅典,因地理隔绝,互不联系,但二人还是先后独立地提出和运用启发示教学。

其二是,二者的最核心部分是相同的,那就是都从不同的角度向顺申购,启发学生积极的,独立地思考问题,主要地学习,获取知识.他们不同之处。

其一,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强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也强调教师要传授知识,学生要学习知。

他的名言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同则殆。

”而苏格拉底在这个问题上不同于孔子,只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这是对的,而忽略了或者说以此知识的传授则是不对的,片面的,可见在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思想比苏格拉底要高超得多。

其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只是限于一味地提问题,回答问题这一种方式,未免显得单调。

孔子的启发示教学,除了启发性提问外,还辅以浅近的例子,说明深刻的哲理的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叩两端”的方式这也要比苏格拉底全面一些,从这方面来看,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比苏格拉底的要略高一筹.二、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成人艺术比较苏格拉底最具审美意味的是“苏格拉底式的讽刺",苏格拉底式的讽刺是与现代所谓讽刺不同。

苏格拉底与孔子言说方式的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言说方式的比较

苏格拉底与孔子言说方式的比较苏格拉底与孔子言说方式的比较邓晓芒苏格拉底的言说,他的标准是确立于言说本身的,就是说,话语本身有自身的标准。

所以我们在言说伦理道德问题时,以及言说其他任何问题时,我们都应该遵循话语本身的标准。

这个标准,到后来经过世世代代的发展,就形成了西方的逻辑。

西方重逻辑、重语法规范,这是西方文化的一个特点,也是西方言说的一个特点。

今天,跟大家谈谈关于苏格拉底与孔子在言说方式方面的区别。

这个问题很重要。

首先,这两个人在中西文化各自的传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西方,苏格拉底是一个大师,特别是在伦理道德方面,成为了后世的楷模。

曾经有人把苏格拉底比作为西方的孔夫子,整个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开始有了一个转向,从原来探讨自然界的本原转向了探讨伦理与道德问题,所以苏格拉底是一个开创性的大师。

大家都知道,孔夫子在中国是具有崇高地位的。

今天我要谈的,不是他们具体的道德观点和道德历程,而是他们在谈话的时候,他们的说话方式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中西方的差异,想从这个问题来切入到我们在讨论伦理道德、政治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所不知不觉在遵循、在运用的某种思维方式。

从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对中西两大文化体系产生一种清晰、宏观的认识。

在说话的方式上,孔子的《论语》是众所周知的。

孔子一生,没有留下他自己专门撰写的哲学和伦理道德著作。

《论语》,就是他跟他的一些弟子们的谈话,由他的弟子们记录下来的对话录,所以孔子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也就是说,他不写书,他只整理古籍,然后以口头的方式把他的意思和道理讲出来。

苏格拉底在古希腊也有类似的著作。

苏格拉底也没有一部自己写的书,也只有由他的弟子们所记录的对话录。

特别是他的大弟子柏拉图,在他的书里,往往就是以苏格拉底的口吻来转述苏格拉底的思想和柏拉图自己的理解。

所以这两个人都是用他们口头的对话形式来启发人们去关心和思考真理、追求智慧,以这种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而阐述的话题主要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异同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异同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异同(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英语单词、英语语法、英语听力、英语知识点、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数学公式、数学知识点、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nglish words, English grammar, English listening, English knowledge points, Chinese knowledge points, classical Chinese, mathematical formulas, mathematics knowledge points, composition boo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异同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异同相同点: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生活在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前四世纪的世界文化史上的代表性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主张的异同
[ 标签:苏格拉底,孔子,思想]
っ说不会离开回答:2人气:2解决时间:2011-02-03 15:36
满意答案
好评率:50%
中国的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的学院派哲学的鼻祖则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将“集中于对物质与自然现象之理则的确定,转入人生事务、道德问题及人论问题研究的哲学家”。

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巨匠不但自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他们各自留下的分支庞杂的学派更像是树根一样,穿进了民族思想的最深处。


20 世纪下半叶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和西方的文化是几乎同时诞生和发展的,
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时的对应关系。

根据这样的认识,人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这两个伟大文化传统的代表人物,比较他们思想的异同。

孔子和苏格拉底由于社会背景、历史、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呈现出独自的特点。

本文拟从哲学角度来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

1、人本主义在他们之前,古希腊和中国的哲学家所注重的都是对自然的研究和思考,就是
以“自然”为观察和思辩的对象。

当然,他们思索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和现象总和的自然界,而是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

脱离了人这一主体,显得有些空洞和不切实际。

现在在追溯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

诚然,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例如赫拉克利特与德漠克利特,在他们的著作残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苏格拉底是第一部人的哲学的创始者,是他使希腊哲学真正从自然哲学转移到以研究人事为中心的方向上来。

他所研究的对象,不再是自然哲学家所研究的自然、太空或宇宙,而是关于人的问题,人的思想、人的道德、人的情操,即研究人的精神自我。

他认为,探讨人的问题,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方法,也不能单凭经验观察和逻辑分析,而是要根据人的意识活动,审视人的生活状况来洞察人的特性。

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哲学对人的思考的先河。

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人世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的哲学以道德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他所特别感兴趣的题目是“德行的性格”和“善是什么”。

他致力于发明一种分辨是非的合乎理性的原则,以及如何了解道德的意义。

他想要为人生行事立下一个合理的标准。

这些都是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

孔子对于中国哲学传统的首要贡献,在于他率先在道德领域内自觉地确立了情理精神,代表了儒家思潮发展的主流方向,并且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从人的角度去探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地位的人,他发展了周初以来萌发的人本思想,创立了自己的关于人的学说体系。

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正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

儒家的伦理思想一切本于人性。

孔子的思想中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支配着宇宙和人伦的是同一种道德秩序。

更进一步说,孔子的儒家哲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实用人生哲学,他希望人们行“仁”、“义”、“忠”、“恕”、“克己”,把“大同”作为自己的理想。

他把“礼坏乐崩”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故“复礼”的前提是“克己”,“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

孔子学说体系的核心是“仁”,它体现了孔子人的地位、
价值和尊严的思想“仁”得内涵极为丰富,但其核心思想是“爱人”,这也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思想。

其作为一种建立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律己”的要求,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能使人们和谐相处无疑有一定的意义。

为人之道,是孔子关于个体人格道德修养和完善的思想,它是人自身发展的根本,是实现人的最终目标的前提。

2. 至善理论在苏格拉底之前,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主要是在认知领域内确立了理性精神,
即试图通过逻辑推理的理性认知,从芜杂的自然现象中寻找宇宙万物的普遍本原。

而苏格拉底开始了从自然哲学向人本哲学的转型,试图把希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并且因此依据理性精神深入地探讨了有关人、社会和伦理的各种问题。

苏格拉底的伦理学又可以说是探讨善和至善的伦理学。

他同意智者们提出的“哲学应当是人学”的观念,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

他的伦理学可以概括为三句话:诸德为一;美德即知识;作恶是由于无知。

三句话的实质是:美德即知识。

他肯定在具体的善之上存在着一般的普遍的善即至善。

苏格拉底认为:善、美德不论它们有多少种,不论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的本性;而要回答什么是美德这一问题的人,最好是着眼于这种共同本性。

苏格拉底在寻找善的本性的同时,也看到具体的善恶是相对的。

因为一切事物对它们适用的东西来说是善,对不适用的东西则是恶。

由此,苏格拉底看到问题的关键是要作出善恶大小的正确选择,而这就需要技能和知识。

这样至善目的论演进为善即知识的命题。

苏格拉底进一步认为善与恶应该由理性来证明正确与否,只有善变成了知识,才能成为善。

另外,苏格拉底对事物本质的追问,教人以理性来“认识自己”的思路,标志着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的论争已开始形成。

把知识看成是道德的基础,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根本思想。

孔于和苏格拉底一样,在他们伦理学思想体系中都有一种至高的追求,或者说所谓真理的存在。

孔子反复强调了“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从人类的善性出发,发展出了一套最能符合人性、切合人情的伦理观念。

以仁为核心,孔子又提出了一系列人人都要遵守的道德原则。

儒家以仁爱原则为核心的而构建的道德规范体系,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除上述诸项外,儒家还提出了孝、悌、宽、敏、智、俭、敬、刚、毅等道德规范。

在儒家的整个道德规范体系中,始终贯穿着“仁”的精神,可以说,儒家的一系列道德规范,都是围绕着仁爱原则而展开的。

仁爱作为儒家伦理的一股道德原则,其出发点是“亲亲之爱”,但又不限于亲亲之爱,而是从亲亲之爱出发,推己及人,把“爱人”推及到全体社会成员。

在理想人格上,儒家认为达到至善就是要达到“内圣外王”。

“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是要养成这种人格。

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

”儒家的内圣外王就是《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按照儒家祖师孔子所确立的“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原则,不论是贵为天子,还是平民百姓,由于性相近,因此在后天均须以“修身”为本。

在儒家看来,由于人的本性所决定,圣人必须加强德性修养,以此为基础,将内圣发用于外便是外王。

3. 教育理论苏格拉底和孔子在是一个哲学家的同时也是一个杰出的教育家。

他们不仅自己
孜孜不倦地追求人生的真谛和至上的哲理,也同时希望将这些哲理传授给更多的人,孔子与苏格拉底都同样广传弟子,同时采用了一种相近的教导方式———对话式的启发诱导弟子,以期望来改造社会,这使得他们都有了理想化的色彩。

苏格拉底对美德作了论述,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美德即知识。

在他看来,要证明美德即知识,只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反之,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就说明了知识与美德的共同的性质。

他认为教师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助产知识,导引知识。

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要臆造和传播知识,而是做一个新生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