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三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数学广角 集合 第1课时认识集合
认识集合
探究新知
基础练习
拓展练习
课堂小结
探究新知
会游泳的
15
3
69
会飞的
2 47 8 10
既会游泳又会飞的
探究新知
昨天进了6种水果
今天进了7种水果 昨天进的水果
今天进的水果
探究新知
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参与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探究新知
8+9-3=14(人)
探究新知
(1)既荣获“语文之星”又荣获“数学之星”的有( )人。 (2)上光荣榜的一共有( )人。
探究新知
“语文之星”获奖名单
“数学之星”获奖名单
陈力、 赵阳、 杨柳、 周丽、 张芳、 李小红、 魏东东
罗晓梅 马红艳 王青 田宇
申明 刘海
吕明、苏美、 刘多、赵东、 张可欣、陈静蕾
身体健康, 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天下最悲哀的人莫过于,本身没有足以炫耀的优点,却又将其可怜的自卑感,以令人生厌的自大自夸来掩饰。 上天不会亏待努力的人,也不会同情假勤奋的人,你有多努力时光它知道。 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寸,人生自然活得很快乐。 名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名人,是因为他们在同伴嬉乐或休息时不停地攀登;凡人之所以成为凡人,是因为别人忙于攀登时他却安然入睡。 人不仅要做好事,更要以准确的方式做好事。 活在别人的掌声中,是禁不起考验的人。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___2_5_人
_1_8人 ___3_0_人
思考:一共有多少人去了动物园? 25+30-18=37(人)
拓展练习
思考:A组和B组的小组赛都需要淘汰15人, 都需要进行15场比赛。因此,两个小 组赛一共要进行30场比赛。 (8+4+2+1)×2=30(场)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示范课教学课件
杨明 陈东 刘红 李芳 王爱华 马超丁旭 赵军 徐强
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跳绳
杨明
陈东
刘红
李芳
王爱华
马超
丁旭
赵军
徐强
踢毽
刘红
于丽
周晓
杨明
朱小东
李芳
陶伟
卢强
陈东 王爱华 马超 丁旭 赵军 徐强
于丽 周晓 朱小东陶伟 卢强
杨明刘红李芳
跳绳的学生
踢毽的学生
说一说图中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只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学生有( )人
只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有( )人
( )人
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学生
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学生
19
17
8
方法一:参加A的人数+参加B的人数-两项都参加的人=总人数27+25-8=44(人)
答: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和数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共有44人。
2.三(1)班学生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有27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有25人,两个兴趣小组都参加的有8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和数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共有多少人?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
有两位妈妈和两个女儿去看电影,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电影票,就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脑筋急转弯
女儿 妈妈 外婆
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同桌交流: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跳绳
杨明
陈东
刘红
李芳
王爱华
马超
学生
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式解答?
6+5+3=14(人)
只参加跳绳的人+只参加踢毽的人+两项都参加的人=总人数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2课时《数学广角-集合(练习课)》教案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表现的都很出色,谁愿意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本单元学习
结束了,你还想说些什么呢?
1、三年级有 32 人,每人至少订一种刊物,订《格林童话》的有 22 人, 订《伊索寓言》的有 19 人,两种刊物都订的有多少人? 本课作业 (要求:先用韦恩图表达出来,再列式计算出结果。) 练习二十三第 3 题。
. 指名列出解答算式并说明理由。
2、按要求把两个集合圈里的数填出来。 问题(1):既是 4,又是 6 的乘法口诀得数的有几个?你能用画图的
教学过程 方式表示出来吗?【出示 PPT 页面 4】 问题(2):4 的乘法口诀和 6 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多少个得数? 【出示 PPT 页面 5】
3、练习二十三的第 4 题。 问题:(1)出示题目【出示 PPT 页面 6】读读题目要求,说说你都知道了 什么信息? 问题(2)采摘圣女果和小黄瓜的共有多少人?6+3=9(人)
【出示 PPT 页面 7】 小结:要求采摘圣女果和小黄瓜的共有多少人,就得知道采摘两种蔬菜的分 别有多少人,还要考虑有没有重复的人。 问题: (3)采摘圣女果和草莓的共有多少人?能把你的想法在题纸上表示
出来吗? 画韦恩图法:【出示 PPT 页面 8】 列算式法:【出示 PPT 页面 9】 4、练习二十三第 5 题。 (1)课件出示题目【出示 PPT 页面 10】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第 2 课时 课 题 数学广角——集合(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 106-107 页练习二十三第 3-6 题及补充练习题。
1、学生进一步巩固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
教 学 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集合问题。 目 标 2、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直观看
(压轴题)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单元测试(答案解析)
(压轴题)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单元测试(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三年级有108个小朋友去春游,带矿泉水的有65人,带水果的有63人,每人至少带一种,既带矿泉水又带水果的有()人。
A. 19B. 20C. 21D. 222.二一班去动物园的有40人,其中参观熊猫馆的有30人,参观大象馆的有25人,两个馆都参观的有()人.A. 10B. 15C. 203.三(1)班每人至少订一种课外读物,订《漫画大王》的有25人,订《快乐作文》的有29人,有14人两种刊物都订。
三(1)班共有()人。
A. 40B. 54C. 684.三(2)班同学们订报纸,订语文报纸的有30人,订数学报纸的有26人,两种报纸都订的有8人。
订报纸的一共有()人。
A. 56B. 48C. 405.301班有35人,每人至少参加一个兴趣组。
参加“五子棋”组的有23人,参加“航模”组的有18人,两个组都参加的有()人。
A. 41B. 6C. 356.学校乐队招收了43名新学员,他们或者会拉小提琴,或者会弹电子琴,或者两种乐器都会演奏。
据统计,会拉小提琴的有25名,会弹电子琴的有22名。
那么,两种乐器都会演奏的有()名。
A. 7B. 4C. 37.同学们去果园摘水果的情况如图,()的说法是正确的。
A. 摘火龙果的有32人B. 一共有112人摘水果C. 只摘蜜橘的有60人D. 两种水果都摘的有20人8.我们班会打排球的有23人,会打篮球的有16人,两种都会的人最多不超过()人。
A. 23B. 16C. 179.某科研单位的所有人员至少懂一门外语.经统计,懂英语的人占全所人员的80%,懂日语的人员占40%,既懂英语又懂日语的人共有25人.问这个科研单位共有()人.A. 100B. 125C. 50D. 135 10.一辆长途客车从武汉开往潜江,再从潜江开往武汉,不断往返.长途客车行驶2012次后在()A. 武汉B. 潜江C. 不能确定11.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翻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A. 朝上B. 朝下C. 不确定12.六(1)班有46人,喜欢打乒乓球的有32人,喜欢打羽毛球的有26人,既喜欢打乒乓球又喜欢打羽毛球的至少有()人。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 第1课时 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第1课时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学会用集合的符号表示集合。
2.能够进行简单的集合分类和交集并集操作。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集合的概念进行问题求解。
二、教学重难点1.集合的概念和符号表示。
2.集合的分类和交集并集运算。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集合的定义、符号表示、相关示例等。
2.教具:数学教具、图片或实物用于教学辅助。
3.板书:整理清晰的板书内容,包括定义、示例、计算方法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学生通过回顾前几课学习的内容,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集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授课1.理解集合:讲解集合的概念,引导学生用集合的符号表示集合。
2.集合的分类: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如何对集合进行分类。
3.集合的交集并集:讲解集合的交集和并集操作,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这些概念进行计算。
3. 操练1.分组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集合的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
2.综合练习:布置综合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集合的概念、符号表示以及集合的分类和交集并集运算。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对集合有了基本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六、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目。
2.预习下节课内容,做好相关准备。
七、板书设计•集合的定义•集合的符号表示•集合的分类•集合的交集与并集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符号表示以及分类和运算方法。
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以上就是今天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们都能够掌握好集合的相关知识,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向老师请教。
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进步!。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9《数学广角——集合》教案8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9《数学广角——集合》教案8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了解集合的概念,会用集合的概念表示具体事物。
了解空集、全集的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集体合作精神,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9《数学广角——集合》的相关知识点。
2.集合的概念及相关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全面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灵活运用在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集合概念的图片和案例。
2.小组合作的学习材料。
3.课堂活动设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描绘集合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谈他们对此图片的理解,让学生自己谈谈集合的理解。
2. 概念学习1.讲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如何用集合表示具体事物。
2.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生活中常见的集合,如对容器、颜色等的集合的概念。
3. 练习1.设计一些集合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思考、解答。
2.分组讨论,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
4. 总结让学生谈谈这节课他们学到了什么,对集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思考生活中更多的集合概念,写下来。
七、教学反思这节课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在这种氛围下更能自主去思考、总结。
但同时也发现一些学生在集合概念的理解上还有欠缺的地方,因此下节课需要补充集合概念的相关案例,以便更好地巩固学生的理解。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104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4页“数学广角”单元之“集合”。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甚至可以说,集合理论是数学的基础。
例1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了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教学要使学生理解用直观图(集合圈)表示“重叠现象”的方法,了解到直观图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叠部分(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
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本课中,仅仅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教学时不需要使用集合、集合的元素、基数、交集、并集等数学化的语言进行描述。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内容,思维力度较强,有一定的挑战性。
【设计理念】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学生只能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与方法。
因此,本节课准确把握了教材的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经历用直观图表示“重叠现象”的探究过程,了解直观图(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特别是重叠部分(交集)的意义,掌握根据直观图列式计算总数(两个集合的并集)的方法。
基于这样的理念与思路,我将教学预设分两个版块展开:第一版块,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形成过程,理解韦恩图的内在思想。
第二版块,巩固了解韦恩图,感受韦恩图的价值。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交集的含义。
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通过活动,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人教版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和描述集合。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集合的分类和性质3. 集合的运算和运用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集合的分类和性质3. 集合的运算和运用教学难点: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的理解2. 集合的分类和性质的应用3. 集合的运算和运用的灵活运用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集合的概念和相关知识的讲解材料。
2. 学生准备学习用品,如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集合,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讲解集合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如用花括号{}表示集合,元素之间用逗号分隔。
2. 教师通过举例说明集合的分类和性质,如空集、有限集、无限集等。
3. 教师讲解集合的运算和运用,如交集、并集、补集等。
三、课堂练习1. 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概念和性质进行解答。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指导和讲解。
四、合作交流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2.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和提问。
五、总结和布置作业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的概念和性质的重要性。
2. 教师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集合的概念和性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的基本知识。
通过课堂练习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集合的知识。
重点关注的细节: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的讲解详细补充和说明: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知识的基础。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优秀教案
【精选】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优秀教案本单元教材第一次安排了简单的集合思想的教学。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虽然学生在计数和计算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集合思想,但学生在低年级接触的集合思想更多是一一对应的思想,对于两个集合间的运算,尤其是交集的体会并不多。
学生在早期学习数学时就已经开始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如:分类的思想与方法。
一年级时接触过这样的题目:“有一列小朋友,从前数明明排第5,从后数明明排第3,这一列有几人?”对于“重复的人数要减去”,学生是有经验的,能够列式解答。
集合这一数学思想的引入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在今后的学习经常运用到如:三角形的分类、各种四边形的关系等,都是让学生在体会运用上解决实际问题,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1课时集合【教学导航】教材第104~10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重叠部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情境导入】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
这是为什么?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踊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不公布答案,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探究新知】1.想一想。
师:学校准备从每个班中选几名热爱运动的学生参加体育训练,为下学期的校运动会做准备。
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课件出示:教材第104页表格)师: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同学?参加踢毽的有几位同学?生:参加跳绳的有9人;参加踢毽的有8人。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数学广角—集合》属于《数学课程标准》的综合与实践这一知识模块,课标中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反思本课,我觉得自己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刻,维恩图各部分表示什么是本节课的重点,虽然在课中我也反复带领学生去说,最后学生也能自己知道维恩图各部分的含义,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2.巧用呼啦圈的活动用两个圈里感知集合时,活动的孩子配合不是很积极,可能原因是在大型优质课评比中同学们紧张,老师没适时调控,我本人也紧张了。
3.在经历维恩图产生的过程中,用呼啦圈圈感知韦恩图的产生既是优点也是缺点,优点就是比较直观学生知道把同类的放在一个集合里,属于两个共同区域的放在中间;缺点就是目的性太强,扼杀了学生其他的表示方法。
4.整个磨课过程感觉困难的是本人对学生课堂评价的缺失,细及思考,深感恐慌,今天的后果都是这些年来的不学习造成的,只是为教学而教学。
作为教师终身发展必备条件----学习。
5.通过这次的讲课活动,我深深认识到自己课堂语言的贫乏匮缺,课堂教育机智的无所适从,究其原因是自己平时随便造成的。
本次参加比赛,整个过程都是在教研组长精心指导下进行,磨课团队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一次次试讲,反复调整教案,调整后就试课,试过再改,让我不断提升。
真是感激无以言表。
只是本人表现不如意,让大家不免失望,辜负了领导和团队的辛勤付出,真抱歉。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单元测试)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三年级(1)班有12人参加了数学竞赛,有15人参加了语文竞赛,有4人两项竞赛都参加了,三年级(1)班参加数学和语文竞赛的一共有()人.A.27 B.31 C.232.两次数学测试中,第一次得100分的有7人,第二次得100分的有16人,两次都得100分的有4人,两次测试中一共有()人得了100分。
A.20 B.19 C.18 D.233.三(1)班有学生45人,喜欢喜羊羊的有38人,喜欢美羊羊的有35人,既喜欢喜羊羊又喜欢美羊羊的有()人(每个人至少喜欢喜羊羊和美羊羊中的一个)。
A.12 B.28 C.324.同学们到动物园游玩,参观熊猫馆的有25人,参观大象馆的有30人。
两个馆都参加的有18人。
去动物园的一共有()人。
A.55 B.73 C.375.如果每块月饼一样大,3块月饼的14和1块月饼的34相比,结果是( ).A.3块月饼的14大B.1块月饼的34大C.一样大6.三年级举行篮球和足球比赛,参加篮球比赛的有25人,参加足球比赛的有18人,有8人两种比赛都参加了,还有4人什么比赛都没有参加。
三年级一共有()人。
A.35 B.39 C.31 D.47二、填空题7.三(1)班喜欢美羊羊的有32人,喜欢喜羊羊的有38人,既喜欢美羊羊又喜欢喜羊羊的有25人,三(1)班共有学生(________)人。
8.同学们去海洋馆参观,参观企鹅馆的有19人,参观海豚馆的有43人,两个馆都参观的有12人,一共有(________)人去海洋馆参观。
9.一个旅行社的所有人每人至少会英语和日语中的一种外语,其中会英语的有25人,会日语的有17人,两样都会的有8人,这个旅行社有(________)人。
10.三年级三班有学生52人,订《小学生语文报》的有38人,订《小学生数学报》的有32人,每人至少订一份报纸,两份报纸都订的有(________)人。
三、判断题11.3个和7个一样大.(____)12.爸爸爱吃的水果有:苹果、梨、香蕉、葡萄;妈妈爱吃的水果有柿子、香蕉、桔子。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2)集合运算的应用:如何将交集、并集、差集运算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解析:学生在掌握集合运算规则的基础上,需要将运算应用于具体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例:在解决班级学生身高、体重问题时,如何运用集合运算对数据进行整合与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2.观察分析:学会观察、比较、分类集合中的元素,提高对事物共性与个性的认识,形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3.解决问题:掌握集合的运算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数学表达:学会用简洁、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集合及其运算,提升数学表达能力。
5.合作交流:在小组讨论、分享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由一些特定属性的对象组成的整体。它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共性与个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以班级学生为例,我们可以根据身高、性别、兴趣爱好等属性形成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集合。这个案例展示了集合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生活中的集合问题:将集合的概念及其运算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举例:如班级学生身高、体重等数据的统计分析,运用集合的知识进行分类与整合。
2.教学难点
(1)集合成员的属性与特征:如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类集合中的元素,理解集合成员的属性与特征。
难点解析:学生在理解集合概念的基础上,需要学会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发现集合成员的共性与个性,形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2104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2104秋)教学内容本单元围绕集合的概念展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集合的定义、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分类及特点、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等。
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抽象概念,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集合,并了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1. 集合的抽象概念理解:由于集合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集合的内涵。
2. 集合间的关系掌握:集合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学生可能难以掌握。
教学中需要通过图示、举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集合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集合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集合的定义、表示方法、分类及特点,通过举例、图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集合案例,让学生了解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并学会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分类及特点等。
板书设计1. 数学广角——集合2. 目录:一、集合的定义;二、集合的表示方法;三、集合的分类及特点;四、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五、集合的应用。
作业设计1. 填空题:关于集合的定义、表示方法、分类及特点等。
2. 判断题:判断给出的集合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3. 应用题: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023-2024年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期末考点复习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人教版含解析)
期末知识大串讲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期末章节考点复习讲义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知识点:容斥原理1.解决重叠问题,可以从条件入手进行分析,画出示意图,借助示意图进行思考。
为了不重复计数,应从它们的和中减去重复部分,也可以先用其中一部分减去重叠部分,再加上另一部分。
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统计一些数量,在统计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有些数量重复出现,为了使重复出现的部分不致被重复计算,人们研究出一种新的计数方法,既先不考虑重复的情况,把包含于某内容中的所有对象的数目先计算出来,然后再把计数时重复计算的数目排除出去,使计算的结果既无遗漏又无重复.这种计数方法称为包含排除法,也叫做容斥原理或重叠问题.一般方法:在解答有关包含排除问题时,我们常常利用圆圈图(韦恩图)来帮助分析思考.容斥原理1:两量重叠问题A类与B类元素个数的总和=A类元素的个数+B类元素个数-既是A类又是B类的元素个数用符号可表示成:A∪B=A+B-A∩B (其中符号“∪”读作“并”,相当于中文“和”或者“或”的意思,符号“∩”读作“交”,相当于中文“且”的意思).容斥原理2:三量重叠问题A类、B类与C类元素个数的总和=A类元素的个数+B类元素个数+C类元素个数-既是A 类又是B类的元素个数-既是B类又是C类的元素个数-既是A类又是C类的元素个数+同时是A类、B类、C类的元素个数.用符号表示为:A∪B∪C=A+B+C-A∩B-B∩C-A∩C+A∩B∩C一.选择题1.(2021秋•肥城市期末)四(3)班共有40人,会打篮球的有21人,会游泳的有18人,两种运动都不会的有10人,两种运动都会的有()人。
A.7人B.8人C.9人【思路引导】会打篮球的人数加会游泳的人数,再加两种运动都不会的人数,然后减去四(3)班的人数,即等于两种运动都会的人数。
【完整解答】解:21+18+10﹣40=39+10﹣40=49﹣40=9(人)答:两种运动都会的有9人。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课件PPT
课后练习
一、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写在合适的圈里。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课后练习
一、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写在合适的圈里。
会游泳的 会飞的
①③⑤ ③
⑥⑨
⑦
②④⑧ ⑩
表示什么? (既会游泳又会飞的)
课后练习
二、
1.既获“语文之星”又获“数学之星”的有(6)人。
课后练习
二、
2.上光荣榜的一共有(19)人。
课后练习
三、三(2)班的同学们到游乐园玩,坐碰碰车的有 18人,玩旋转木马的有22人,两样都玩的有6人, 去游乐园的有多少名同学? 18+22-6=34(名)
答:去游乐园的有34名同学。
重点总结本
记下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材料
CLICK TO ADD CAPTION TEXT
•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课本 都有很多,知识的难度是螺旋式上升的, 知识点有很大部分是重复的。针对这 种情况,我们必须学会对知识抓重点,而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 另外,从知识体系来讲,把握重点是把握全局的关 键,只有对重点内容重点复习,才能对细节问题产 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从记忆过程讲,重点记忆有利于把握整体 格局。然而,所谓的中考重点也就是每年中考必 考的“核心考点”“必考点”,认真复习中考核 心考点,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也提高了 学习效率,减小了复习压力。
跳绳的有9人, 踢毽的有8人。
可是参加这两项比 赛的没有17人呀?
新知探究
怎样表示能清楚 地看出来呢?
我发现有的人两 项比赛都参加了。
我把两项比赛都 参加的人连起来, 有3个重复的。
《数学广角》优秀说课稿(通用5篇)精选
《数学广角》优秀说课稿(通用5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
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二年级初步学习组合数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组合数。
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也是《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操作等数学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并培养学生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有序的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方法、过程和结果。
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全面地思考问题。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能够把物体进行简单的组合,但他们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感性层面,无法做到有序搭配。
所以本节课,我尽量放手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等方法去主动发现和获取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本节课我采用了观察演示和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建立起了自信。
学生在操作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相评价的学习过程中获取了新知。
四、教学流程依据新课程所追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三维整合”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六个环节:第一环节:握手问候所以上课伊始,我和同学们亲切的握手问好。
让学生在回答“怎样握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按一定顺序操作”的重要性,再为学生创设游园的教学情境,从而揭示课题。
这样不仅很快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还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和生活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第二环节:穿衣搭配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创设了游园的情境,并设计搭配服装的环节,学生通过拼摆学具、动笔连线等方法,能够自主设计出6种不同的搭配方式,在后来的实践课中,在学生汇报时,我引导学生总结出几种记录搭配过程的方法,并得出连线加序号的方法最简便,这样的设计既激起了学生对组合的兴趣,又给了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同时也为下面每次有序搭配奠定了基础。
三年级数学上册课件-9. 数学广角-集合-人教版(共19张PPT)
已升级到最新版本 当前版本号:10.1.0.7106
5 + 4 - 1 = 8
总人数=跳舞人数+唱歌人数—即跳舞又唱歌人数
总人数=项目人数之和—重复人数
总人数=跳舞人数+唱歌人数—即跳舞又唱歌人数
总人数=项目人数之和—重复人数
跳舞
朱子浩 王宇成 孙鑫浩 陈子博
赵璇
唱歌
赵璇
刘子洋 王梓蘅 陶紫阳
探索新知
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课件PPT
探索新知
卢强
陈东
马超
刘红
王爱华
李芳
赵军
丁旭
徐强
于丽
刘红
杨明
朱小东
周晓
李芳
陶伟
杨明
跳舞
朱子浩 王宇成 孙鑫浩 陈子博
赵璇
唱歌
赵璇
刘子洋 王梓蘅 陶紫阳
朱子浩 王宇成 孙鑫浩 陈子博
赵璇
跳舞
赵璇
刘子洋 王梓蘅 陶紫阳
唱歌
赵璇
即跳舞又唱歌
只跳舞
只唱歌
即跳舞又唱歌
朱子浩 王宇成 孙鑫浩 陈子博
赵璇
跳舞
赵璇
刘子洋 王梓蘅 陶紫阳
唱歌
赵璇
即跳舞又唱歌
总人数=只跳舞+只唱歌+即跳舞又唱歌的人数
判断: 1.参赛的同学最多有17人。( ) 2.参赛的同学最少有 8人。14(人)
课件PPT
总人数=项目人数之和—重复人数
学以致用
先把下面一样的水果圈起来,在算一算一共进了( )中水果。
8
学以致用
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写在合适的圈里。
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上《9 数学广角——集合》
1人
一共有多少人?
1人 1人 1人
1+1+1+1+1+1+1 = 7 (= 7 (人) 4人
4人
在四(2)班的部分同学中又进行了调查,得到了这 样的数据:
参加乒乓球队的有6人,参加足球队的有4 人,王东、李强既参加乒乓球队又参加足球队。
参加乒乓球队的有6人,参加足球队的有4 人,既参加乒乓球队又参加足球队的有( ) 人。
画集合圈:
(1)只参加乒乓球队的有多少人? (2)参加乒乓球队和足球队的一共有多少人?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蔬菜
水果
7 At4 m 9 K 2 F 5
数字
字母
集合圈是用来表示某一类事物
组成的整体。集合圈也叫韦恩图,是 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约 翰·韦恩发明的,用它来研究我们生 活中的相关问题非常方便。
小数
整数
老师在四(1)班选取部分同学调查了他们参加哪种体育 活动队,得到了这样的调查结果:(用字母代表同学姓名)
姓名
小A 小B 小C 小D 小E 小F 小G 小H 小I 小J
参加的体育活动队
乒乓球队 足球队 乒乓球队 乒乓球队 乒乓球队 足球队 乒乓球队 足球队 乒乓球队 足球队
姓名
小A 小B 小C 小D 小E 小F 小G 小H 小I 小J
参加的体育活动队
乒乓球队 足球队 乒乓球队 乒乓球队 乒乓球队 、足球队 足球队 乒乓球队 足球队 乒乓球队 足球队
参加乒乓球队的有7人,参加足球队的有8人, 参加乒乓球队的和参加足球队的一共有11人,既 参加乒乓球队又参加足球队的有多少人?
乒乓球队7人 足球队8人
?
7+8-11 = 4(人)
在五年级中对部分同学做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简单的组合(一)教学内容:教材112页例1简单的组合。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具准备:每生准备主题图中相关的学具卡片或实物。
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老师漂亮一点呢还是喜欢老师丑一点?生:绝大部分的小朋友说喜欢老师漂亮。
师:那你们协助老师打扮打扮。
我最喜欢红色体恤和这三件下衣,到底怎样搭配最漂亮呢?请小朋友们给老师出出主意。
小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师:谢谢。
你们的建议都不错。
那我这个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老师接着问:那我有两件上衣、三件下衣又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有说4种、有说5种、也有说6种的,到底有几种呢?二、新授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试一试师:请同学们也试着想一想,如果你觉得直接想象有困难的话能够借助手中的学具卡片摆一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师:每个同学算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算出两件上衣、三件下衣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1)、无序的。
用学具卡片或实物摆,然后再数。
(2)、用连线的方法算出。
(3)、用图式的方法算出。
引导学生即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其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来。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见课本112页。
三、拓展应用数字2、3、4、5、6、7写出不同的两位数?写完交流。
(或者也可用这样一道题:用△○□能摆成6种排法,例如:□○△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四、课堂小结五、作业布置简单的排列(二)教学内容:第九单元的例题2 。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具准备: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学具袋。
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师:森林学校的数学课上,猴博士出了这样一道题(课件出示)用数字1、2能写出几个两位数?问题刚说完小动物们都纷纷举手说能写成两个数:12、21。
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小猪站起来说能写成3个,小熊说6个,小狗说7个,到底能写出几个呢?小朋友们回答能写6个。
请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三位数呢?”二、新授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师: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能够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师:每个同学写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写出所有的用数字1、2、3组成的三位数,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1)无序的。
(2)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
先写出1在百位上的有123、132;再写出2在百位上的有213、231;再写出3在百位上的有312、321。
(3)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等方法。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课本113页例2 小组讨论完成。
三、拓展应用数字2、3、4、5写出不同的三位数?写完交流。
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四、课堂小结五、作业布置简单的组合(两两组合)教学内容:教科书114页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1、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2、了解相关两两组合的知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水平和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意识。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5、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学生能应用组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两两组合规律的过程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学用具:主题图的课件、学具卡片、铅笔、直尺等。
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二、激趣导入。
导语:小朋友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运动呢?让学生各抒已见。
当有人说到足球时。
老师马上引到学校冬季运动会,我们三年级3个班的比赛情况,结果我们班得了第一。
那我们班比赛了几场?学生回答两场。
三个班比赛,每两个班比赛一场,那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呢?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然后汇报,并说理由。
三、引导参与四、共同探究师:2002年世界杯足球C组比赛有几国家?是哪几个国家?让学生发表意见。
他们说不出,老师再告诉他们。
师:如果这四个队每两个队踢一场球,一共要踢多少场?(课件演示主题图)1、让学生大胆说一说、猜一猜。
2、四人小组用学具卡片摆一摆、讨论讨论。
3、学生汇报。
4、汇报时可让学生利用学具卡片在黑板上演示他们求组合数的方法。
5、一小组演示。
6、其他同学认真观看。
8、然后在相互探讨、补充。
9、力求能准确算出比赛场数。
10、方法允很多样。
每种方法都放手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
老师适当引导。
11、师生共同。
12、小结。
A、用画“正”字数出要踢多少场。
B、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成正方形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C、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在一直线上在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13、用课件将上面第二、第三种方法直观演示。
14、让学生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15、老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有的用了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有的同学是用图示法求出两两组合数的,用哪一种方法求都能够,只要这种方法是你喜欢的。
16、比赛结束了。
运动员相互握手告别。
问题是:四个人每两人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1)实行礼仪教育。
(2)四人小组实行实践。
(3)请1-2个小组代表上台演示。
五、拓展练习提问:如果是5个运动员每两人握一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讨论、汇报。
六、课堂小结七、作业布置本单元练习课(4)教学内容:简单的排列组合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课型:练习课教学过程:一.借助操作活动或学生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协助学生找出组合数。
师生共同分析练习二十五第1题。
让学生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利用直观图示协助学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早餐搭配的组合数。
三、出示练习二十五第3题。
学生看题后,四人小组讨论出有多少种求组合数的方法。
四、学生汇报。
(1)图示表示法(两种)。
引导学生用画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抽象的数学知识。
(2)其他的方法,例如聪聪或明明分别能够和每一个小朋友合影(分步时,能够把确定聪聪作为第一步,也能够把确定明明作为第一步),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至于学生用哪种方法求出来,都没关系。
但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不重不漏,发展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水平。
(3)学生自己用图示表示时,能够很开放,比如,能够用正方形表示聪聪,圆形表示明明,并分别在正方形和圆形里标上序号。
实际这是发展学生用数学化的符号表示具体事件的水平的一个体现。
(4)如果学生用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有困难,也能够让学生回忆一下二年级上册的例子或借助学具卡片摆一摆。
五.“做一做”(1)练习二十五第7题。
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取钱的情况写出来。
(2)练习二十五第9题。
用两种图示法表示两两组合的方式(比较简单的两种方式)。
在教学中也要允许有的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只要他通过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组合数,都是应该鼓励的。
六、课堂小结七、作业布置实践活动掷一掷(五)活动内容:课本118页和119页。
活动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使学生学会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实行比较。
活动过程:以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示活动的过程。
一、示范游戏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
(使用组合的知识,判断哪些和不可能出现,哪些和可能出现。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
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
3.开始游戏。
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实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表现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
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
三、理论验证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
能够用不同的方式来实行组合,让学生探讨每个“和”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和”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四、师生共同小结本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