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与做人(有删节)》阅读答案
为学与做人读后感
为学与做人读后感为学与做人读后感梁启超关于“教育是什么”的界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首先,他既否定了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世界观教育与知识教育分割的形式,也批评了先教书后教人的错误观点,更反对“贩卖知识杂货店”的教育。
也否定了康有为、严复主张在中学阶段侧重德育教育的主张。
“教人学做人”的原则应贯彻到各级学校各科及各年龄段的教育之中。
幼儿教育是养成教育阶段,也有教人学做人的问题,各种优良习惯绝大部分都养成于幼儿阶段,所谓三岁看七十,幼儿时期养成的各种习惯和为人风格,甚至贯串人的一生,终身难改。
因此,在幼儿阶段,即要贯彻落实教人学做人的原则,绝不能只仅仅限于知识教育。
教育家教人学做人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
梁启超指出,“教育家教人做人,不仅教他学会做单独一个人便了,还要教他学会做父母做儿女做丈夫做妻子做伙计,``````乃至做一般国民,因为不会做这种种脚色,想做单独一个人决然是做不成的”。
学生不仅要“学会为自已或家族经营单独生活所必须的本领外,还要学会在一个国家内经营共同生活所必须的本领。
倘若不如此只算学会做半个人,最高也只算得古代的整个人不算得现代的整个人。
”我的为学与做人2021级计科二班王加伟人活在这个世上无外乎是成人与成材,而成材的过程与结果都是与自身的为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于为学一道,各家都有自己的看法与观点,但是具体到个人却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思虑良久,觉得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或是说长久以来学习的经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三大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第一境界可以理解为“明”,此境界为登高远,“望尽天涯路”,把握全局,明确自己所追寻的目标与方向,是最初的求学与立志之境。
第二境界为“行”,词境界为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为了实现远大目标理应坚忍不拔、“衣带渐宽”,这也是极其重要的。
《为学》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为学》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为学作者:彭端淑原文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
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
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
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
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
”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
你凭借着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
为学阅读答案
一)阅读《为学》,回答下列各题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8、解释多义词( 6 分)自南海还()蜀之鄙有二僧()西蜀之去南海()望桓侯而还走()肉食者鄙()去国怀乡()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吾欲之南海B .其一贫,其一富C .以告富者子墨子九距之其真无马邪必以分人10、翻译下列句子。
( 4 分)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本文引用__________________ 的故事,意在阐述________ 的道理。
(4分)12、下面摘录《为学》中的一段话,请用/给这段话断句。
(2分)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参考答案:8、(6 分,每空 1 分)回来掉转(回转)边境目光短浅距离离开9、( 2 分)C10、(6 分,买、犹、顾、哉各占 1 分,句意各占1分)译文①我好几年来想要雇船而下,还没有成行(实现)。
② 人们确立志向,难道不如四川边境的和尚吗11、(4 分,每空2分)蜀鄙二僧(去南海)志向坚定,主观努力,即使客观条件差也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意思对即可)12、(2 分,每错1处扣分,扣完本题分为止)吾资之聪/倍人也/ 吾材之敏/倍人也/ 屏弃而不用/ 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1.本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为学》阅读问题(教师)
《为学》阅读问题(教师)、文题是“为学”,文章为什么从天下事说起?天下事包括人之为学,由天下事引出人之为学,将两者相提并论,有突出为学之意。
2、文中两处“子何恃而往”,语气各有什么不同?各表现了富和尚什么态度?前一句是疑问语气,表现了富和尚怀疑的态度;后一句是感叹语气,表现了富和尚嘲笑讥讽的态度。
3、“富和尚有惭色”的原因是什么?富和尚原以为自己条件优越,想去南海却没去成;而穷和尚仅凭一瓶一钵到了南海,这让富和尚倍感惭愧。
4、赏析“吾一瓶一钵足矣”(两个“一”表现穷和尚对物质条件要求极低;“足”体现出穷和尚战胜困难的信心。
这句话表现穷和尚在困难面前实现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心和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
)5、蜀鄙二僧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用原文回答)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6、有人说:“我学习不好,是因为我脑瓜儿不好使,不够聪明。
”读了本文后,你认为这种想法对吗?说出你的看法。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脑瓜儿聪明不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即使是不聪明的人,只要努力并且不知疲倦地学习,照样可以学有所成;相反,只依靠脑瓜儿聪明而不勤奋学习,结果只能是荒废学业。
7、学了本文之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试写出来(1)事在人为。
难和易是相互转化的,难事只要去做也会变得容易;容易的事不去做,也会变得困难。
(2)后天的努力比优越的条件更重要(3)在困难面前要志向坚定,勇于进取,保持向上的进取心(4)沉迷于幻想,崇尚空谈,最终一事无成,切不可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8、借蜀鄙之僧的故事告诉我们为学要具备两个条件:①“为”(志向坚定)②“立志”(勇于实践)9、下列古汉语中常见的人称代词,请说明它们呢所指的人称。
(1)吾——我(2)汝——你(3)子——你(4)余——我10、为什么贫者能够成功,而富者却始终没能去南海?因为穷和尚面对困难,无所畏惧,有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而对物质条件要求很低。
富和尚只是强调完备的物质条件,所以去南海的计划只不过是一句空谈而已。
《为学》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一)阅读《为学》,回答下列各题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8、解释多义词(6分)自南海还()蜀之鄙有二僧()西蜀之去南海()望桓侯而还走()肉食者鄙()去国怀乡()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吾欲之南海B. 其一贫,其一富C. 以告富者子墨子九距之其真无马邪必以分人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___________11、本文引用______________的故事,意在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4分)12、下面摘录《为学》中的一段话,请用“/”给这段话断句。
(2分)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参考答案:8、(6分,每空1分)回来掉转(回转)边境目光短浅距离离开9、(2分)C10、(6分,“买”、“犹”、“顾”、“哉”各占1分,句意各占1分)译文①我好几年来想要雇船而下,还没有成行(实现)。
②人们确立志向,难道不如四川边境的和尚吗?11、(4分,每空2分)蜀鄙二僧(去南海)志向坚定,主观努力,即使客观条件差也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意思对即可)12、(2分,每错1处扣0.5分,扣完本题分为止)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1.本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为学阅读答案
为学阅读答案导语:《为学》是清代彭端淑所作的一篇文章,通过讲述四川边远地区一贫一富两个和尚想要到达南海游玩之事,告诫人们人的成功在于努力,而不是在于聪愚。
《为学一首示子侄》:这里的“为”可当“求”、“做”解;为学,求学,求知识,做学问。
求学的途径主要是在校读书。
求学包括识文字,断句读的初级阶段,也包括考取功名,做学问,出著作的高级阶段。
为学阅读原文:为学清·彭端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选自《白鹤堂文集》)阅读试题: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字共三十有四B.蜀之鄙有二僧/肉食者鄙,未能远谋C.西蜀之去南海/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顾野有麦场9.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三处。
(3分)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5分)(1)吾欲之南海,何如?(2分)(2)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3分)【阅读答案】8.(3分)C(A做/雕刻B边远的地方/目光短浅C距离D反而/转头看、看见)9.(3分)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每处1分)10.(5分)(1)(2分)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关键词“之”1分),“何如”1分)(2)(3分)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诸君啊,醒醒罢!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 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你 成人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中庸》,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 仁。知耻近乎勇。”
《传习录》,王阳明:“知行合一”
end
第二件要不被劣等欲望之所牵制。《论语》记:子曰:“吾未见刚 者。”或对曰申枨(cheng2)。子曰:“枨也欲,焉得刚。”一被物质 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 一个人的意志,由刚强变薄弱极易,由薄弱返刚强极难。一个人有 意志薄弱的毛病,这个人可就完了。自己作不起自己的主,还有什 么事可做?
意育的目的,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论语》:“和而不流(注:和而不同),强哉矫;中 立而不倚(注:中庸之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 庸 ”),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 至死不变,强哉矫。(注:慕道而行,不退转:“吾十 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
梁启超:”我老实告诉诸君说罢,做人不做到如此, 决不会成一个人。”
《易经》:“君子以自强不息。”---肯做事便不会失败 《论语》:“知其不可而为之。” ---尽人事,听天命?(不要迷信) 《道德经》“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
己愈多。”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一”
意育:“人不惧”
一个人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
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行有不慊 于心,则馁矣。”又说:“自反而缩,名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 而不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俗语说得好:“生平不做亏心事, 夜半敲门也不惊。”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 做起,这是第一著。
做人的标准:三件事
“知者不惑”(知通智)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文言文阅读训练:彭端淑《为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彭端淑《为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其昱而受之久而不息遇迄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乎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日:“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为牛,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题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腐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彭端淑《为学》)文本二:晋平公问于师旷,日:“吾年七十,欲学,期已暮矣。
"师旷日:“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日:“盲臣注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日:“善哉!”(节选自刘向《说苑•建本》)【注】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四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旦A旦B而C学D之E久F而G不H怠I焉J迄K乎1成M而N亦0不P知Q 其R昏S与T庸U也V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卒于鲁也传之”与“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卒”字含义相同。
B.明年,文中是第二年的意思,现在一般表示今年的下一年,二者的意思不同。
C.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与“顾野有麦场”(《狼》)两句中的“顾”字含义相同。
【精编范文】为学阅读附答案-实用word文档 (2页)
【精编范文】为学阅读附答案-实用word文档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为学阅读附答案
为学
①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③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④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⑤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⑥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⑦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8、选文中讲述了“蜀鄙二僧之南海”的故事,其结局是(3分)(用自己的语句概括回答)
9、选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3分)
A. 凡事都要实践。
B. 凡事都要立志。
C. 立志而为才能成功。
D. 财富未必带来成功。
10、(1)“子何恃而往”一句反复出现了两次。
前一次表现了富者的态度,
后一次表现了富者的的态度。
(2)贫者“&nbs
p; ”的话语,表现了他面对困难的勇气。
(3分)
8.(3分)富和尚未能成功抵达南海(1分)穷和尚成功往返南海(2分)
9.(3 分)C。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意育的目的,要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论语》:“和而不流(注:和而不同),强哉矫;中 立而不倚(注:中庸之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 庸 ”),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 至死不变,强哉矫。(注:慕道而行,不退转:“吾十 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
梁启超:”我老实告诉诸君说罢,做人不做到如此, 决不会成一个人。”
做人的标准:三件事
“知者不惑”(知通智)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现代教育?
天下最伤心的事,莫过于看着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的往坏路上走。
屈原:“但昔日之芳草兮,今真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 也。”
学校里的教育吗,第二层的情育,第三层的意育,可以说完全没有,剩 下的只有第一层的知育。就算知育罢,又只有所谓常识和学识,至于我 所讲的总体智慧靠来养成根本判断力的,却是一点儿也没有。这种“贩 卖智识杂货居”的育,把他前途想下去,真令人不寒而栗!现在这种教育, 一时又改革不来,我们可爱的青年,除了他更没有可以受教育的地方。 诸君啊!你到底还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险呀,非你自己抖擞精神想方 法自救,没有人能救你呀!
智育目的:“知者不惑”
智育的要件:常识、学识、总体的智慧
基本的常识 专门的学识 总体的智慧
总体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
1、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炼,变成细密而且踏实 2、昏浊的脑筋着实将养,变成清明
情育:“人不忧”
中国先哲的人生观:“仁者不忧”
“仁” :“普遍人格之实现。”换句话说,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 是宇宙,我们的人格,和宇宙无二无别。体验得这个道理,就叫做 “仁者”。
常识学识总体的智慧?基本的常识?专门的学识?总体的智慧?总体的智慧如何才能养成呢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阅读答案
为学与做人(梁启超)阅读答案为学与做人(有删节)梁启超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
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
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
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
为什么叫“达德”?因为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
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
都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
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
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
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
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
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
这就是专门学识。
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智慧,才能得有根本判断力。
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人生观怎样。
“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
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
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
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则一寸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
仁者看透这一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
故《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
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为学》阅读题
《为学》阅读问题设计
一、文题是“为学”,文章为什么从天下事说起?
二、文中两名“吾欲之南海”语气各有什么不同?各表现了富和尚什么态度?
三、赏析“吾一瓶一钵足矣”
四、“富和尚有惭色”的原因是什么?
五、学了本文之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为学》阅读问题设计
一、文题是“为学”,文章为什么从天下事说起?
(天下事包括人之为学,由天下事引出人之为学,将两者相提并论,有突出为学之意)二、文中两名“吾欲之南海”语气各有什么不同?各表现了富和尚什么态度?
(前一句是疑问语气,表现了富和尚怀疑的态度;后一句是感叹语气,表现了富和尚嘲笑讥讽的态度。
)
三、赏析“吾一瓶一钵足矣”
(两个“一”表现穷和尚对物质条件要求极低;“足”体现出穷和尚战胜困难的信心。
这句话表现穷和尚在困难面前实现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心和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
)
四、“富和尚有惭色”的原因是什么?
富和尚原以为自己条件优越,想去南海却没去成;而穷和尚仅凭一瓶一钵到了南海,这让富和尚倍感惭愧。
)
五、学了本文之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1、事在人为。
难和易可以相互转化,只要做难的就变易;不做,易的也变难。
2、后天的努力比优越的条件更重要
3、在困难面前要志向坚定,勇于进取,保持向上的进取心
4、沉迷于幻想,一味空谈,最终会一事无成。
《为学与做人(有删节)》阅读答案
《为学与做人(有删节)》阅读答案《为学与做人(有删节)》阅读答案《为学与做人》阅读答案为学与做人梁启超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
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
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
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
为什么叫“达德”?因为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
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
都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
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
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
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
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
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
这就是专门学识。
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智慧,才能得有根本判断力。
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人生观怎样。
“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
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
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
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则一寸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
仁者看透这一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
故《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
《为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为学》文言文阅读答案《为学一首示子侄》,收录于《白鹤堂文集》,为清代彭端淑作品,作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因彭端淑同族子侄很多,仅其祖父直系就达69人之众,但当时连一个文举人都没有,作者见状,甚为忧心,急而训之,所以才写出这篇文章来。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为学》的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对你的阅读能力的有所帮助。
《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文言文阅读训练:8、解释多义词(6分)自南海还( ) 蜀之鄙有二僧( ) 西蜀之去南海( )望桓侯而还走( ) 肉食者鄙( ) 去国怀乡( )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吾欲之南海 B. 其一贫,其一富 C. 以告富者子墨子九距之其真无马邪必以分人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___________11、本文引用______________的故事,意在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4分)12、下面摘录《为学》中的一段话,请用“/”给这段话断句。
(2分)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文言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8、(6分,每空1分)回来掉转(回转) 边境目光短浅距离离开9、(2分)C10、(6分,“买”、“犹”、“顾”、“哉”各占1分,句意各占1分)译文①我好几年来想要雇船而下,还没有成行(实现)。
为学阅读答案
为学阅读答案
为学阅读答案
《为学》阅读问题设计
一、文题是为学,文章为什么从天下事说起?
(天下事包括人之为学,由天下事引出人之为学,将两者相提并论,有突出为学之意)
二、文中两名吾欲之南海语气各有什么不同?各表现了富和尚什么态度?
(前一句是疑问语气,表现了富和尚怀疑的态度;后一句是感叹语气,表现了富和尚嘲笑讥讽的态度。
)
三、赏析吾一瓶一钵足矣
(两个一表现穷和尚对物质条件要求极低;足体现出穷和尚战胜困难的信心。
这句话表现穷和尚在困难面前实现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心和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
)
四、富和尚有惭色的原因是什么?
富和尚原以为自己条件优越,想去南海却没去成;而穷和尚仅凭一瓶一钵到了南海,这让富和尚倍感惭愧。
)
四、学了本文之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1、事在人为。
难和易可以相互转化,只要做难的就变易;不做,易的也变难。
2、后天的努力比优越的条件更重要
3、在困难面前要志向坚定,勇于进取,保持向上的进取心
4、沉迷于幻想,一味空谈,最终会一事无成。
学知识与学做人......阅读答案为学与做人阅读答案
学知识与学做人......阅读答案为学与做人阅读答案(四)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5~17题。
(9分)学知识与学做人①当今社会,知识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知识的价值也被越“炒”越“高”,“学知识”确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而“学做人”却往往被人们忽略,似乎它是件无足轻重的事。
其实不然,“学知识”与“学做人”是紧密相联的,两者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②首先,“学做人”是“学知识”的前提与基础。
当你还是一个幼童的时候,你已经从父母的潜移默化或幼儿园老师的启蒙中开始学做人了。
上了小学,在各种课本中,你会发现一本《思想品德》课本,这正是在为你今后的道路做铺垫,让你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③其次,“学知识”是“学做人”的进一步发展。
当你知道要尊敬老师,要诚实……之后,你会感到不满足,这时知识填补了这个空白。
你便开始了“学知识”的漫长历程。
这个过程使你充实,令你更加聪明。
但你应该知道,光有知识,不会做人,是无法立于当今社会的。
④由此,可以引出第三点“学做人”与“学知识”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在“学做人”的同时需要“学知识”,在“学知识”中也别忘了“学做人”。
(光)会做人,没有知识不是“完人”;而光有知识,不会做人,同样也不是“完人”。
厚此薄彼是不明智的。
看看我们的同龄人,不少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阶段的问题还不是很多,但将来碰壁之时是不会少的。
反之,你将受益匪浅。
“学知识”与“学做人”就如同你的左右臂膀,断了哪个都是残废。
⑤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让你既重视“左臂”也重视“右臂”,好好地保护这左右“臂膀”吧,它们会伴随着你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顺利地走下去。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小题2:.为第③段的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3分)小题3:.摘出你认为最有哲理的一句话,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4分)参考答案:小题1:“学知识”与“学做人”是紧密相联的,两者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2分)小题1:事例要典型具体,能够论证“光有知识,不会做人,是无法立于当今社会的”即可。
彭端淑《为学》阅读原文附参考答案
彭端淑《为学》阅读原文附参考答案导语: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带来彭端淑《为学》阅读原文附参考答案,欢迎阅读学习!为学彭端淑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
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
”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
你凭借着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
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原文: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学与做人(有删节)》阅读答案
《为学与做人》阅读答案
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
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
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
”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
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
为什么叫“达德”?因为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
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
都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
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
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
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
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
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
这就是专门学识。
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智慧,才能得有根本判断力。
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人生观怎样。
“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
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
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
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则一寸
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
仁者看透这一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
故《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
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
为什么?因为认定这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
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划分,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为我们所得?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
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
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还有何得失可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
但这属于意志方面的事。
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
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
孟子说浩然正气,至大至刚。
人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
第二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
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
总之,一个人意志由刚强变柔弱易,由柔弱返刚强难。
自己做不起自己主,还有何事可做?只有奋斗,才可得自由。
意志磨练到家,自然是看自己应做之事,一点也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左支右绌的丑态。
这便是意育目的,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面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
这便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练,所以你还未成个人。
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
诸君啊,醒醒罢!你成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1922年12月
11.作者认为为学与做人应是什么关系?“成一个人”的标准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作者认为“怎么样才能不惑”?“仁者不忧”的原因又是什么?试各
分点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主体部分的论述和论证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最后两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因果关系。
智、仁、勇三者兼备,能做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2、①须有相当常识,②做事须有专门智识,③遇事能断的总体智慧,④有根本判断力。
①儒家“仁”的人生观认为宇宙和人生永远不会圆满,因此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
由此我们就不会忧成败。
②儒家“仁”的人生观认为无一物为我们拥有,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
因此我们便不会忧得失。
13、引用孔子的话作为中心论点,先总述,后并列展开论述,层次清楚;每一层又都以问句起头,不仅条理分明,而且促人思考。
14、设问、排比、呼告等。
连续的设问铿锵犀利,促人思考,三个“……便是你因……”的句式形成排比,回答斩钉截铁,不仅有真知灼见,而且充满激情,气势极强盛。
“诸君啊”的呼告,令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