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不伤阳冬不伤阴
中医解惑: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理?
中医解惑: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理?在一年当中,四季的气候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之不同,自然界中的一切植物,受了四季(时)气候变化的影响,于是便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古代医家在生活实践中,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并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叙述了四时气候的不同养生方法,归纳总结《内经》原文可用下表表示:上表所述,是古人在认识到机体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统一的基础上,对四时养生方法所作的具体说明,也就是《上古天真论》中“法于阴阳”这一摄生原则的具体化。
这种适应四时之变的养生方法,对保护健康和预防疾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
但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养生法则,历代注家确对此解释不一。
①马莳认为:“所以圣人春夏而有养生养长之道者,养阳气也;秋冬而有养收养藏之道者,养阴气也。
正以顺其根耳,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黄帝内经注证发微·卷一》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因为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
所以春夏当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也;秋冬当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也。
其观点简单朴素,较符合《素问·上古天真论》之“法于阴阳”的养生原则。
②王冰认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明春夏阳盛,而易伤阴,故宜食寒冷而抑其阳亢,秋冬阴盛而阳气不足,故宜食温热而益其阳。
又说:“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所致。
③张志聪注解为“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极本。
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四气调神大论》)所谓“根”,是指人体内部,通过调养使内虚恢复,就不易发病,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姚止庵亦同意张氏观点,认为春夏二季阳气旺盛,而人体的阳气亦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二季气候寒冷,阴气旺盛,人体应之,则阴气外盛而内虚,从而提示四时阴阳变化与人体生命活动关系。
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摘要:“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关于四时养生的指导原则, 本文参考历代医家对“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在养生上的见解,结合对中医经典古籍的初步领悟和传统养生方法的切身体会,阐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机理及其在中医临床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中医养生;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由于长期以来受到某些中医学派的影响,部分医家与学者将“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作为指导冬夏养生的原则,并经媒体的宣传混淆了视听,使许多人进入了养生的误区; 加之现代人对生活方式的过度追求,致使大众广泛接受了夏季养生必藉绿豆汤、西瓜甚至冷饮以“清凉解暑”,以及空调营造的低温环境,而一到秋冬季节就食用具温热之性的牛、羊、狗肉或参、芪、虫草以“冬令进补”的观点,形成了“春夏不知养阳,秋冬不知养阴”的情况。
1 历代医家的见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曰: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揭示了人与天地四时相应,惟有顺应外界四时气机变动,采取适宜的养生方法,才能保持人体健康的道理[2]。
具体到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原则的理解以及在指导养生的实际运用上,历代医家有不同见解,例如医家王冰认为“养即制也”,主张“春夏制其亢阳,秋冬制其盛阴”; 但大多数医家认同“春夏季养生当以温养人体阳气为主,秋冬季养生则以培补人体阴分为要”的观点[3]。
诚如清代张志聪所言: “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其从根而培养也。
”,张介宾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4],马莳[5]、高世栻亦持此观点。
换言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实质上强调了养生保健的原则在于顺应自然之道[6]。
2“养”含义“养”字含义较多,“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养”意指调和、调养。
养生之道——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轩岐纵横内经释义养生也称为摄生,是中医独特的一门学科。
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生,即生命、生存、生长。
人类就如何保养生命、益寿延年,达到“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进行了几千年的探讨和总结,积累出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方法。
而《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论述的四季养生观点,则是中医养生等的基础与灵魂,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人们的养生,防病、治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原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从阴阳则生。
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译文:“四季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
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就会影响生命力破坏人体的真元之气。
因此,阴阳四时是万物的终始,是盛衰存亡的根本,违逆了它,就会产生灾害,顺从了它,就不会发生重病,这样便可谓懂得了养生之道。
对于养生之道,圣人能够加以实行,愚人则时常有所违背,顺应阴阳四时的变化规律,就能生存,违背了就会死亡。
顺从了它,就会正常;违逆了它,就会混乱。
相反,如背道而行,就会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格拒。
阴阳是中医学概括自然界变化规律及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纲领,人与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界四季阴阳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体的生理与病理变化。
“春夏养阳”是因为在自然界春时阳生,夏时阳盛。
春时阳始生,春季风寒之邪尚存为患,所以春季应注意御寒保暖,以养人体的阳气。
夏季阳气极盛,暑热邪盛,热盛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盛夏喜食冷饮,饱食太过,亦可伤阳。
中医四季养生原则
中医四季养生原则春季养生原则:春季是阳气上升的季节,人体的阳气也开始活跃,应该调养肝脏,保养肝气。
同时,要“早睡早起”,早晨起床后要做适量的运动,以活跃阳气。
饮食方面,应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过食辛辣、油腻食物,以养护肝脏。
夏季养生原则:夏季是阳气最旺盛的季节,应该注重清凉养生。
在饮食方面,要注意清淡饮食,多吃清热、生津的食物,如绿豆、黄瓜等。
此外,要适量增加水分摄入,多喝水、喝绿茶,以防止脱水。
夏季还要注意适当锻炼,但避免在高温天气剧烈运动,以免损伤阳气。
秋季养生原则:秋季是阳气渐减,阴气逐渐增长的季节,人体的肺脾经络相对脆弱。
因此,秋季养生要注意调养肺脾。
在饮食上,要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糯米、山药等。
同时,还要合理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以滋养肺脾。
冬季养生原则:冬季是阴气最盛的季节,人体的阳气相对较弱。
因此,冬季养生要注意温补阳气。
在饮食方面,要多吃温热食物,如姜、蒜、牛肉等。
同时,要避免过度出汗和服用过多寒凉药物。
冬季还要注意保暖,合理添衣,避免受寒。
此外,无论是春夏秋冬,中医养生都强调平衡饮食、适度运动、调适情绪等方面的原则。
平衡饮食:中医认为,饮食是养生的重要环节,要根据季节的变化,选择相应的食物。
饮食要求五谷杂粮、蔬菜水果、鱼类禽类、豆类均衡摄入,尽量少食辛辣、油腻、过咸过甜等对身体不利的食物。
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人体的阳气,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
饭后散步、太极拳等适合保健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调适情绪:情绪的调适对身体健康也起到重要作用。
过度的焦虑、紧张会导致身体的阴阳失调。
因此,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经常进行放松、休闲活动,如读书、听音乐等。
总之,中医四季养生原则注重与自然规律相协调,通过调整饮食、运动、情绪等方面,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健康养生的目的。
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我们要根据季节的变化,合理调整养生方式,适应自然环境,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名词解释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名词解释现代人,以《黄帝内经析义》为代表,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以概括为三种含义:一是适应四时的养生方法,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所以,春夏养生长之气,即为养阳,秋冬养收藏之气,即为养阴;二是养阳指养心、肝二阳脏;养阴指养肺肾二阴脏;三是养阳要顺从阳气生长的特点,使阳气发泄;而养阴要顺从阴气收藏的特点,不要使阴气发泄。
上述各种解释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意义,不管哪种看法都旨在说明一点,季节不同,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就不一样,人们只有在理论的高度上搞清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才能更好地去“顺四时而适寒暑”。
具体到春、夏、秋、冬四季,人们又怎样养阳、养阴呢?《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有较详细的阐述,现摘录于下:“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这是讲的春天的养生之道,亦即春天的养阳之道。
意思是说,春季正、二、三月,阳气上升,万物萌动,自然界呈现一片生机蓬勃的姿容。
天地孕育着生发之气,万物欣欣向荣;人们应当晚睡早起,阔步于庭院,披散头发,宽缓形体,以使志意充满生发之气。
对待事物,当生的不要杀害它,当给的不要剥夺它,当赏的不刑罚它,这就是适应春气,调养人体“生气”的道理。
如果人体违逆了这个道理,就要伤害肝气。
春季伤害了肝气,到了夏季,就会发生寒病,这是因为人在春季养“生气”不足,到夏季奉养“长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从原文来看,春天养阳主要体现在:“晚睡早起”:因为春天阳多而阴少;“广步于庭”:因为“动则生阳”;“以使志生”:使志意充满生发之气,以适应天地间的生发之气;“夏为寒变”:夏季的寒病是由于春天没有养好阳气的结果。
上述正文从日常生活、运动、精神、疾病四个方面论述了保养阳气的具体方法。
虽然不全面,但其精神实质得到了充分体现。
那么夏季又应怎样养阳呢?“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探讨
【 关键词 】 春夏养 阳; 秋冬养阴 ; 理论探讨
“ 春夏养 阳 , 秋冬 养 阴 ” 自《 问 ・ 出 素 四气 调 神 大论 》 “ 四时 阴 阳者 , ,夫 万物 之 根 本 也 。所 以圣 人
春夏 养 阳 , 冬养 阴 , 秋 以从 其 根 , 与万 物 沉 浮 于生 故 长之 门 。 “ ” 春夏 养 阳 , 秋冬养 阴 ” 的本义 , 据 “ 根 四时 阴 阳者 , 万物之 根本 也 ” 的理 论 原则 , 指春 夏 顺应 是
1 以阴阳互制 而论 , 夏 阳盛 , . 春 宜食寒 凉抑 制亢 阳 ; 冬 阴盛 , 秋 宜食 温 热抑 制 盛 阴 。代 表 医家 如 王 冰, 王氏 曾日 : 阳气 根 于 阴 , “ 阴气根 于 阳, 阴则 阳 无 无 以生 , 阳则 阴无 以化 , 阴则 阳气 不极 , 阳则 无 全 全
养 阴者 , 因纵欲 过 热 , 每 伤此 阴气 , 以致 春夏 多患 火
证 , 阳胜之 为病 也 。善 养生者 , 此 宜切佩 之 。 ”
3 以阴阳虚盛 而论 , . 春夏 阳盛于外 而虚 于内 , 宜
养其 内虚之 阳 , 冬 阴 盛 于 外 而 虚 于 内 , 养 其 内 秋 宜 虚之 阴 。善 养 生 者 , 夏 培 养 内 虚 之 阳 , 冬 培 养 春 秋 内虚之 阴 。代 表 医家如 张 志聪 , 氏 曾说 :春 夏 之 张 “
中医养生为什么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养生为什么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日月交替,寒暑更迭,四时之气顺应其道,周而复始轮回。
世间万物,从阴阳之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春夏阳气旺盛,万物生发调达;秋冬阴气充实,万物内敛而藏。
正如《黄帝内经》中言:“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
古人皆以此方法为养生之宗旨,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
现代人如何以此方法养生保健,祛病延年,本文就其原理和具体应用方法,做一说明。
1. 何为春夏养阳春夏,阳令也,春时阳生,夏时阳盛。
春时阳始生,万物复苏,生发。
然春季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民间谚语谓春季不宜过早减衣,亦即此理,以养人体之阳。
夏时阳极盛,万物茁壮生长。
然夏时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
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寒湿伤阳。
夏季炎热,人们喜冷饮,饮食太过则易伤阳,故夏时既要善处阴凉以避大热,又要避免过食冷饮以防伤阳;夏夜纳凉,当避湿露,适当盖覆,以避寒湿。
春夏阳气旺盛,顺应阳气的生发,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养阳。
首先不要过度饮冷食,尤其是老年人、幼儿须少吃瓜果、冷饮等生冷之物,以免伤及脾胃阳气。
在饮食上,可食用一些温性的食物,如当归生姜羊肉汤,雄鸡煲,牛肉汤等。
其次,生命在于运动,春夏之季更宜通过各种有益运动以活动筋骨,畅达气血养护阳气。
一般来说,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及身体状况选择适当运动,让形体虽劳而不倦,肌肤微出汗为宜;再者,自然界春夏两季阳气活动旺盛,阳虚之人可用一些温补之品,诸如金匮肾气丸、五子衍宗丸之类的中成药。
2.何为秋冬养阴秋冬,阴令也,秋时阴收,冬时阴藏。
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
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好饮酒以御寒。
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
因此,秋冬之时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
中医养生术语
中医养生术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来自:网易13小时前|阅读原文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同时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繁衍的根本,“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必然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产生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生理活动或病理变化。
正确地认识自然界,掌握并顺应自然界的正常规律,是保持人体生理功能的必要手段;然而更重要的是把握和防范自然界的异常变化,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假如“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
惟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内经》提出人体应随季节的变化调整自身的阴阳,以适应自然,使之保持动态的平衡。
做到四时相保、才能不失于道。
所谓“道”,即养生之道,以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为前提。
这种统一,又建立在自然对人体影响的基础之上。
自然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认为“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春属木,其气温;夏属火,其气热;长夏属土,其气湿;秋属金,其气燥;冬属水,其气寒。
气候的特性使自然产生相应的变化,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性。
这些自然性能的产生,建立在阴阳互根、消长、转化的基础上,因而有亢害承制的不同反应和结果。
人体受四时阴阳变化的影响,其气血津液的运行也会做出与外界变化相适应的调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涩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说明季节变化、天气寒暖,人体的气血则有趋向于表或趋向于里的不同变化。
脉象也会出现浮沉迟数的改变。
不仅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昼夜晨昏的阴阳变化也对人体产生影响,“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人体对昼夜阴阳的变化,同样能作出自主的适应性调解。
自然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四季气候对人体在发病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四季养生原则: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与人体的调养
四季养生原则: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与人体的调养四季养生原则: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智慧启引:『四季养生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主生,夏主长,春季养阳,重在养'生'。
夏季养阳,重在养'长'。
收秋主收,冬主藏,收藏属阴,所谓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秋季养阴,重在养'收'。
冬季养阴,重在养'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大自然的整体规律,我们在顺应这种规律的同时,中医所说的'养生长寿宜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应当根据个人实际状况,有所偏重。
四季养生原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主生,夏主长,生长属阳,所谓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
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所以应该以调养阳气为主。
春季养阳,重在养'生'。
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都应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顾护阳气,注重一个'生'字。
夏季养阳,重在养'长'。
夏季烈日炎炎,地热蒸腾,雨水充沛,是自然界万物繁荣、生长发育的季节,夏季养生应顺应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顾护阳气,注重一个'长'字。
秋主收,冬主藏,收藏属阴,所谓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
秋季养阴,重在养'收'。
秋天暑热渐消,气候凉爽干燥,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成熟与收获的季节,所以秋季养生,皆以养'收'为要。
冬季养阴,重在养'藏'。
冬天气温下降,天寒地冻,万物闭藏,此时阳气敛藏,阴液易于内亏,不少动物都要用冬眠来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生机勃发做准备,人类更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所以冬季养生应该以'藏'为原则,以保暖避寒为要法,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外泄。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浅解
规律相一致。四时交 替变 化更迭 的根本 原 因, 于阴阳的 在 相互 消长转化 , 生之 道也 应顺应 这种 变化 规律 , 养 春生 一 夏长 一 收 一冬藏 , 要 逆其 气。原 文 日 : 夫 四时 阴 阳 秋 不 “
升 发 , 要 防 阳气 升 发太 过 , 损 伤 阳 气 又 过 耗 阴精 , 冬 又 既 秋
素问》 第二篇《 四气 凋神大论》, 后世医家多有发挥 , 众说纷
纭。笔者认为应全面理解 , 能正确指导人们 的养生 保健 方
活动。
中医理论体 系全 面 引入 春秋 战 国时 哲学 的 “ 天人 相 应” 思想 , 认为人 与天 地、 四时、 物都是一体 的 , 是 自然 万 人
中 图分 类 号 :2 1 1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2—1O ( O O O O 底 一 1 1 2. 1 A 10 l8 2 l ) l— 0封 O
“ 春夏养 阳, 秋冬 养 阴” 中医养生 名言 , 自《 乃 出 内经 .
较旺盛 , 阴精就 容易 随阳气外 泄 而不 内守 , 故应顺 应生发 之气而注意养 阳, 勿使 升发太 过 , 要使 阳气充 盈而 固护 阴 精。秋冬之季 , 气候由热变寒 , 万物 由活跃 、 旺盛而转为安 静、 退 , 衰 阴精则更 当潜藏 , 宜外泄 , 不 以免受 到寒 冷肃杀 之气的伤害 , 人体 必须 注意收 敛养 阴 以益封藏 之本 , 顺应 秋冬之令而蓄积阴精 , 以备来年 春夏 升发 之需。人们的饮 食起居若能注意顺应 自然界 阴阳变化 四时交 替 的根本规 律, 就容易未病 先 防, 到健康 长寿 的 目的。从 中 医阴 阳 达 学 说的角度讲 , 凋 阴 阳平 衡 , 阴平 阳秘 ” 阴 阳是互 根 强 “ , 的, 互相转化 的, 故无论 何时 , 阳都要养 , 阴 又都不能 太过 , 过 犹 不 及 。 只 是强 调春 夏 要 特 别 注 意养 阳 , 要 阻 遏 阳气 不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
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陈朝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意思是说,四时阴阳的变化,是天地自然界万物生命演变过程中生、长、收、藏的根本所需,所以深懂养生之道的人,会在春季和夏季保养阳气,在秋季和冬季保养阴气,以顺应生长、收藏的需要,这样他就能顺从了自然界万物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正常运动发展。
对此,在后世也有不少观点如:唐.王冰《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振,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
清.张志聪《素问集注》:“四时阴阳之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
春夏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明代.马萌则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阳。
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阴”。
在这些观点中,各有各自的观点,但其根据四时变化来调整生活起居,精神情志,以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之气的变化的精神是一致的。
在《老子.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说明了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顺应四季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规律而成长。
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人顺从了自然生长发展的规律。
在四季变化中,可以概括为“春升、夏散、秋敛、冬藏”。
春升,是指春天的时候,地气开始上升的阶段。
夏散,是指夏天的时候,地气升散最为旺盛、鼎极之时。
秋敛,是指秋天的时候地气开始收敛。
冬藏,是指地气开始潜藏到地底。
地气也就是说阳气,四季的周而复始,也是阳气升、散、敛、藏的过程,故自然界的平衡也是阳气生长收藏的状态。
对人体来说,阳主动,代表能动的力量,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原动力。
阴主静,代表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即机体生命机能的基本物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
”阳化气,通称阳气,阴成形,通称阴液。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解释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解释高世栻注解“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
”春夏春夏阳令也,春时阳生,夏时阳盛。
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民间谚语谓春季不宜过早减衣,亦即此理,以养人体之阳。
夏时阳极盛,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
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寒湿伤阳。
夏季炎热,人们喜冷饮,饮食太过则易伤阳,故夏时既要善处阴凉以避大热,又要避免过食冷饮以防伤阳;夏夜纳凉,当避湿露,适当盖覆,以避寒湿。
秋冬秋冬阴令也,秋时阴收,冬时阴藏。
秋冬之时燥邪为患,易伤阴,故秋冬之时宜服用滋阴之品或搽用滋润护肤之品以防燥邪,保持居室空气之湿润亦有助于避免燥邪。
秋时渐寒,冬时寒盛,人们喜食辛辣好饮酒以御寒。
辛辣之品易生内热,酒易生湿热,饮食太过则伤阴。
因此,秋冬之时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过食辛辣和过量饮酒,以防伤阴。
人们以为春之温邪、夏之暑邪易伤阴,春夏当养阴;秋之凉邪、冬之寒邪易伤阳,秋冬当养阳。
为何《内经》独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呢?春温夏暑易伤阴,秋凉冬寒易伤阳,人之所共知。
且于春夏,人们知养阴而不知养阳;于秋冬,人们知养阳而不知养阴。
故春夏之际,有因求养阴却伤及阳者;秋冬之时,有因求养阳而伤及阴者。
《内经》以世人之多疏忽,而善养生之圣人能识之,故言“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从四时阴阳之变,是谓“以从其根”。
小析:“春夏养阳与秋冬养阴"春主生,夏主长,生长属阳,所谓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
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暖,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阳互根)。
且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亦当养其内虚之阳。
春季养阳,重在养“生”:春为四时之首,万象更新之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故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都应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顾护阳气,注重一个“生”字。
中医时令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中医时令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中医时令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养生康复学的基本原则孙希圣养生首先要去掉一个非常大的误区:养生就是今天吃这个,明天补那个;今天做这种运动,明天做那种运动。
是这样的。
养生是舍弃,养生是放下,养生就是不损不伤,养生就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了解五脏的特性喜恶,是五脏养生的基础、前提。
尊重五脏的特性,投其所喜,避其所恶,踏着四季节拍,顺着阳气升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秋冬养阴”的本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预防思想历代注家理解不完全一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预防思想,王冰解释为应制四气养生、马莳解释为应顺四气养生、张介宾解释为应补四气养生、张志聪解释为应补四时阴阳内虚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而勿夺,赏而勿罚,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明确表示春三月应养肝之生。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阂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明确表示夏三月应养心之长。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明确表示秋三月应养肺之收。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养生的一个基本原则,这一理论来源于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
在这一理念中,自然界和人的身体健康被认为是紧密相连的,阴阳是描述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环境相对属性的术语,阴阳平衡被视为健康的关键。
一、春夏养阳
春夏之时,万物生长,自然界的阳气日渐旺盛。
中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调养身体的阳气。
在春季,人们应当尽量早起,多做户外活动,以利于肝气的舒畅,保证身体的阳气得到生发和提升。
饮食上推荐清淡,多食用新鲜蔬果和富含生气的食物。
夏季天气炎热,人体的汗液排出较多,这时候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同时可以吃一些辛凉解暑的食物。
夏季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食油腻和重口味食物。
同时,适量的户外运动有助于阳气的外发和强健体质。
二、秋冬养阴
秋冬季节,天气渐冷,自然界的阴气渐盛。
这个时候,中医建议人们应该早睡晚起,以免阳气外泄,保护体内的阴精。
在饮食上,推荐多食用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比如芝麻、蜂蜜、银耳等。
冬季则是阴气最重、阳气最内蕴的时节。
在这个季节,养生的重点是“藏精养气”,避免过度消耗身体的阳气。
食物上应选择一些温补的食材,如羊肉、鸡肉、核桃等,这些食物有助于补充阳气,提高身体抵抗力。
总的来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鼓励人们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整生活习惯和饮食,以此达到阴阳平衡,促进健康。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的这些建议应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食物和环境的反应也各有差异。
论春夏养阳秋冬养生研究
论春夏养阳秋冬养生研究1 历代医家最具代表性的见解(1) 唐代王冰从阴阳互制理论出发, 认为养即制也, 故曰春食凉, 夏食寒, 以养于阳;秋食温, 冬食热, 以养于阴[1]。
通过互制, 到达互养, 扶阳消阴, 壮水制火, 使阴阳平衡协调。
春夏阳气亢盛, 应多食寒凉之品以制约其阳盛, 秋冬因其偏胜, 应多食温热之品达制约阴盛的目的。
但阴阳总是处于一个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状态, 这种消长变化于阴阳偏盛有着本质的区别。
王冰的阐释虽合医理, 但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种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调养阴阳的观点相去甚远, 故后世医家较少附和。
(2) 明代马莳认为: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长之道者, 养阳气也;于秋冬而有养收藏之道者, 养阴气也。
[2]强调人应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化作用和规律养生, 即春夏应顺温、热生长之气养阳, 秋冬应顺冷、寒收藏之气养阴。
即是从顺应四时阳气生长规律立论出发, 告知大家春夏顺其生长之气, 当养人之阳气, 秋冬顺其收藏之气, 当养人之阴气。
后世医家一般认为, 马莳阐释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为顺气而养较符合经旨。
(3) 明代张介宾从阴阳互根的角度提出了:春夏养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 使得秋冬少患阴盛之病;秋冬养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 使得春夏少患阳盛之疾。
《类经》曰:夫阴根于阳, 阳根于阴, 阴以阳生, 阳以阴长。
所以圣人春夏那么养阳, 以为秋冬之阴, 秋冬那么养阴, 以为春夏之阳, 皆所以从其根也。
[3]张介宾还从体质及预防学的角度加以论述:今有春夏不能养阳者, 每因风凉生冷, 伤此阳气, 以至秋冬多患疟泄, 以阴胜之为病也。
有秋冬不能养阴者, 每因纵欲过热, 伤此阴气, 以致春夏多患火症, 此阳胜之为病也。
张介宾提出的善补阳者, 必于阴中求阳, 那么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 必于阳中求阴, 那么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这种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是阴病治阳, 阳病治阴治疗原那么的具体运用, 于后世有重大影响[4]。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解释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解释其本义是依据时序调节人体精气生发、充旺、敛降、伏藏之生理功能,以适应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具体而言,一是起居作息要适合司机的昼夜长短,春夏要多进行室外活动,秋冬要安居少出;二是精神情志也要顺应四时,春夏要欢快活泼,秋冬要恬静内藏。
但是,历代医家则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体悟,从不同的角度作了阐发。
一是以王冰为代表,依据阴阳互制原理,认为“养”即制也。
春夏阳盛,故宜寒凉,以制其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阴。
因为“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黄帝内经素问·第二》)。
所以借药食寒热温凉之性,以制四时阴阳之胜,通过互制,达到互养,使阴阳不偏,平衡协调。
二是以张介宾为代表,依据阴阳互根原理,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
因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类经·摄生》)。
所以要顺其时令,调养阴阳,使之平衡协调,以防患于未然。
三是以张志聪为代表,从人体阴阳四时内外盛衰立论,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素问集注·卷一》),其意以内为根。
春夏人的阳气内虚,且多伤于风凉生冷而病寒证,故养阳以从其根;秋冬人的阴气内虚,且多伤于热食房事而病热证,故养阴以从其根。
王冰、张介宾、张志聪之解释,显然与《内经》本义不合,但又皆以四时顺养立论,且有养生或用药实践作依据,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后世并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用于指导疾病的治疗,主要是指春夏治病要注意加些升浮药,秋冬治病要加些沉降药。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四时用药例》中对此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
《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李可为何说“春夏养阳,秋冬固阳”?
《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李可为何说“春夏养阳,秋冬固阳”?《黄帝内经》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被历代医家奉为养生重要原则。
而对这一重要原则的理解,却出现了不少歧义。
王冰认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提出“养即制也”,因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盛阴。
但只是这种理解并没有文辞释义上的依据。
而不少人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是“春夏用辛热药食养阳,秋冬用寒凉药食养阴”,如张志聪即提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阳;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阴”。
因此,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之说。
张介宾则从阴阳互根、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原理,提出“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
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
皆所以从其根也。
”春夏养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秋冬养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
这几种解释皆似是而非。
实际上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已对此做了详尽解释:“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提示四时阴阳是万物的根本,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违背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自然规律,也即是春夏不生长,秋冬不收藏;而圣人养生则注意“春夏生长,秋冬收藏”,此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意。
最重要的是,“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揭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实质是与自然界万物共同遵循四时的降沉升浮之气。
而春夏如何养阳,关键并不在于进食温补药物,实则是顺应春生夏长之气而让人体阳气有序生发;秋冬应如何养阴?关键亦不在于进食滋阴补品,而是要顺应秋冬自然之气的降沉规律,让人体阳气敛降深藏,而这恰恰就是“固阳”理念。
“古中医学派”对这一观点的阐述尤其透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高世栻注解:“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
”是谓春夏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养阴,以养阴之收藏。
这种理论,在养生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春夏,阳令也,春时阳生,夏时阳盛。
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民间谚语谓春季不宜过早减衣,亦即此理,以养人体之阳。
夏时阳极盛,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
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寒湿伤阳。
夏季炎热,人们喜冷饮,饮食太过则易伤阳,故夏时既要善处阴凉以避大热,又要避免过食冷饮以防伤阳;夏夜纳凉,当避湿露,适当盖覆,以避寒湿。
“春夏养阳”就是合理地将阳气维护在正常人体需要的状态,顺应其自然而不去攻伐它,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具体的方法是早睡早起,广步于庭,以适应春季阳气初升的特点,天热要防汗出太多或过食冷饮以防伤阳气。
对于素有阳气虚弱的人而言,可在春夏季节服用人参、六君子汤等补气健脾的药物。
久咳、哮喘、关节疼痛等阳气不足、秋冬易发病的人,则可采用针刺、灸法、中药敷贴和中药内服等方法补养阳气,达到“冬病夏治”与“冬病夏防”的目的。
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衣着方面,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有时还会倒春寒,所以一定要注意增减衣服,所谓“春捂秋冻”,就是说早春要多穿暖一点,不要急于脱冬衣。
春天衣服要宽松舒适、消闲,所谓“披发缓行”。
夏天衣服要少,要透气,当出汗就出汗,不能捂。
布料要柔软吸汗。
少穿露脐装,以免脾胃受凉。
起居方面,春天要多开窗户,一天至少开两次窗户,每次15~30分钟。
夏天要早睡早起。
多开窗,中午为防暑热进入室内可关窗。
冰箱要经常清洗、消毒,食物要充分应用保鲜膜,比如西瓜就要用保鲜膜保护。
厨房里生、熟菜板要分开。
避免电风扇对人直吹,不开着电扇睡觉。
空调温度不低于23℃,夏天要勤换衣服,勤洗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不伤阳冬不伤阴
进入夏季,人们经常长时间使用空调、吃冷食冷饮、着装暴露,身体的阳气受损。
古人讲:“阳气不足,稍有阻滞,则百病丛生。
”阳气不足会导致各种寒湿重,各种疼痛,血瘀等症状。
阳气不足五大表现
心阳不足的表现:胸部、心脏部位发凉,稍微劳累点就心慌、气短、情绪低落、不爱笑。
肝阳不足的表现:萎靡不振,没有生机,做事不积极,没有动力,处事犹豫不决。
脾阳不足的表现:食少腹胀,肚子凉,容易经常拉肚子,消化不良,自我感觉压力大,爱胡思乱想,容易得抑郁症。
肺阳不足的表现:容易感冒,气喘,咳嗽,特别是顽固性咳嗽,哮喘久治不愈,爱哭,消极,做事没有魄力。
肾阳不足的表现:没有精神,面色发暗,手脚冰冷,腰以下发凉、
小便多,夜尿频,记忆力减退,做事容易半途而废。
是什么消耗了身体的阳气?
1、精神
除去先天带来的疾病,24岁以前发的病,一般都没有大问题,因为人24岁之前先天的元阳之气很足,人体神经、肌肉、骨骼都处于最佳状态。
24岁以后,人们身上的压力会逐步增多,耗费精神过度,也就是耗费阳气过度,身体呈现出阴盛阳虚的状态。
所以24岁以后的成年人生病,更应该从精神、情志层面去找病因,大部分疾病是精神、情志受到损害造成的。
2、饮食不当也消耗阳气
现在大部分食物都受农药、化肥或各种添加剂的污染,包括转基因食品。
长期食用后,会让人们五脏六腑功能发生紊乱;反季节蔬菜是违反了蔬菜自身的生长规律,使食物本身所含有的生命能量发生了变化。
比如东北一年一季的大米看起来油润光泽,吃起来口感细腻圆润,就是因为它吸收了一年的天地精华之气,蕴涵的生命力也旺盛。
常听到一些人抱怨:现在的东西越来越不好吃了,我越来越没有食欲
了。
这些食物蕴涵的生命能量,满足不了身体的需求,这样的食物又如何能美味呢?
3、夏季不能伤'阳',冬天不要伤阴
夏季要少喝冰镇饮料、吹空调、露宿雨淋,很容易患伤阳之病,比如感冒、拉肚子、风湿等。
同理,如果在冬天衣着太厚,久居温室,大汗淋漓或过用辛热,多患伤阴之病,如咽喉肿痛、食欲不振、腹胀等。
很多时候,这些细节容易被人忽略,第二年得了病也不知因何而起。
寒为百病之源
如何改善寒性体质呢?
答案是白天使用艾叶坐垫,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
坐垫法曾受到清代名医吴尚先的推崇。
他曾在《理瀹骈文》中说:“若内服药不能达到或恐伤胃气者,以坐为优矣。
”
坐垫法主要是依赖艾叶辛温走串,擅长通经络的特性来发挥作用的。
对一些脾胃虚弱,恐吃药伤胃气的人,再好不过了,而且它能直
接又长久地作用在下焦,有时候内服药都不会有这么长时间效果。
艾叶性温,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之效。
艾叶装在坐垫里,温暖之气透过会阴等处的重要穴位进入人体,通过经脉流通到全身,可以温暖子宫、下焦及五脏六腑,行气活血,疏通经络,从而治疗阳气不足导致的腹泻、痛经等症。
我们每天工作,开车,吃饭,电脑,手机,电视……每天有大把的时间要坐,如果能有几个艾绒坐垫,每天都可以坐在健康上,坐着就把阳气给补了,每天为自己的健康充电。
艾绒坐垫的作用
1、补益阳气:
阳气,从小孩子的生长发育,到长大成人的盛壮,到年老体衰到死亡,正是阳气从生发,盛壮,衰败到枯竭的过程。
可以说,阳气是纵贯人一生最重要的能量。
几千年祖辈唯一使用的灸材都是艾,正是以为祖先发现艾草阳气足!且现代研究证实艾草的波长频率和人体的频率是最吻合。
端午节流传下来门上插艾草的老习俗,也是艾草的阳气可以驱邪避祸,让人们身体健康。
即使不点燃,大量的野生艾绒坐在身下,补益阳气。
2、温通经络:
和针法的疏通经络差别一字,艾多了一个温字。
打个比方,北方的冬天寒冷,花生油如果放在室外凉台,就会变成白色固体,再拿回室内暖气旁,又回到液体油的可流动状态。
人也是自然,现在饮食油多,运动少,环境污染,作息差……最终都导致了体内油多又不能运化,严重了就是高血脂,脂肪肝,就是血栓……而艾绒坐垫的大量艾温通恰好是帮助身体重新回到“暖气”边,让血液,让身体代谢重新良好的循环起来。
3、消瘀散结:
有了以上两条,这一条已经是顺其自然的事情,身体的结节,瘀
滞,肿块……都有很好的消散作用。
艾绒坐垫适应人群
长期久坐,运动较少的白领、司机、学生等相关人群,特别是调理气血、逐寒湿、风湿性各种疾病,长期便秘、慢性腹泻等、关节炎,
脊柱,痔疮,脱肛,坐骨神经痛等有特别的效果,即便是身体健康的人,长期坐艾绒坐垫,身体阳气也会源源不断的增加,冬天手脚冰凉的情况也会好转。
冬病夏治正当时。
妙法佛音经过挑选对比,最终确定了一款性价比高的艾绒坐垫,天然中草药、艾绒含量足。
坐垫可以拆洗,方便为广大善友们的健康充电加油,让大家念佛欢喜度过每一天。
注意事项:艾绒坐垫适合寒性体质的人群,孕期的女性禁坐(艾通气血,不适合孕妇)
“艾”健康爱生活
纯天然艾绒坐垫
补益阳气、温通经络,坐出健康好身体
▼
天然野生艾叶泡脚
冬病夏治、驱寒补气,泡出好生活▼
天然艾粉红花干姜泡脚
降虚火、祛体寒、通经络,泡泡更▼
走更多的路花更多的时间
尽最大的努力
只为留住最纯粹最本真的心妙法佛音感恩与您结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