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孔子认为教育对政治的作用非常大.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而"信"必由教育而来.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但他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他的本意可能是鼓励人们奋发学习,不要做困而不学的下民,但毕竟又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上者,甚至武断地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孔子还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并付诸实践.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他的"有教无类"就是在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算是现代社会意义上的"普及教育"的思想鼻祖.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即把"君子"当作教育的培养目标.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二要有"使亲族和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孔子所主张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四项:历史文献,行为规范,待人忠诚与信实.即《论语•述而》中说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的具体教育内容就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关于教学的思想,因材施教,首先,孔子十分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另外,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孔子还允许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和"的个性.《论语•先进》载:"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按朱熹的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他还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也就是说,教师既不要"失人",也不要"失言",教学应"当其可".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他还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但同时又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论语•阳货》)的人.学以致用.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很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立志乐道.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一个人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志向呢孔子认为应该"志于道",应该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他极力称赞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是"乐道"的表率.孔子特别强调立志乐道要有恒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能经受困难的考验,即"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论语•阳货》).自省自克.孔子认为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应从自我做起,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一个人能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于"礼"的规范,就是"仁"了,也就是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身体力行.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反对"言过其行",认为"君子耻其言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他反对言行脱节,主张"慎言".甚至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意思是先脚踏实地去做事,做了以后再说也不迟.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改过迁善.孔子把道德修养的过程,看做是改过迁善的过程.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但文过饰非,把过错掩盖起来,这是不对的,正如子夏所说的:"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有"过"不要紧,关键要能改"过","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他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孔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的光辉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至于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学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认可.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一、有教无类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
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黄洁扬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他年轻时虽有积极从政的愿望,却终始不得志,晚年致力于教育事业。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开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在他的一生几十年中,培养出三干弟子和七十二贤才;并且在晚年整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
由此可见,他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在中国文化教育史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西方人的眼里,孔子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
他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他的教育思想就是其教育经验的总结。
一 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孔子的德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中,下面我们就以《论语》为依据,对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作一粗浅分析。
孔子的德育思想非常繁杂,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1、重德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德治论”是其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德治论”在政治上注重以道德教育为主,把德育与政治相提并论,强调德育必须为政治服务。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他还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他看来,刑政不如德治好,刑罚只能使民众畏惧而不敢为非,还不能使他们耻于为非,而实行“德治”后,就不但能使民众知耻,还能从内心改正其非,收到化民的效果。
而“德治”的关键,在于君主、臣民、父子等整个社会成员都具备相应的道德品质,遵守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
为了做到这一点,他认为这就有赖于道德教育。
通过道德教育,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行,形成整个社会遵守道德的风气,为政治上实行“德治”创造条件。
一旦社会遵守道德的风气形成,势必风吹草偃,产生巨大的安定社会的力量。
2、为仁“仁”被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也是他的德育思想的核心。
在《论语》中,孔子经常提到“仁”,那么,孔子心中的“仁”指的又是什么呢?总的来说,孔子“仁”的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克己复礼”、“孝悌”。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德育为先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决定了他的行为举止和处事方针,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德育为先。
他提出了“以礼治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
社会公德,而且强调以教化人,不重罚治人。
二、注重礼制
孔子主张重视礼制,认为礼能够调整人们的情感和行为,建立
秩序,推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他认为,礼包括人际关系、职务分工、行为规范等多个方面,而且强调在实践中细化、发展礼制,不
断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三、崇尚传统
孔子崇尚中国传统,他认为,中国文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应该继承和弘扬这种传统文化。
他注重经典文化教育,倡导
“三绝”(即礼乐诗),认为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个人修养的基础。
四、尊重个性
孔子在教育中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他认为,教育是因材施教,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长,为其提供多样化的研究途径和资源。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为先、注重礼制、崇尚传统和尊重个性等方面,至今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仍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的德育思想一、因材施教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其智力水平的不同来“因材施教”。
孔子很早便注意到人的这个特点,所以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中等以上水平的人,可以跟他讲高深的学问,对于中等以下水平的人,贝,J不可以讲高深的学问。
”根据这个原则,他深入了解他的学生们的不同智力、兴趣和能力,掌握他们每个人的特点,并施以不同的教育。
二、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孔子是古代首位创立启发式教育的教育家。
他认为,教育学生不应该采取灌注式妁方式,而是要结合教学同时诱导他们主动思考,如思考后仍不得要领时,再去开导他;其次是要在他想说出自己意见而又说不出时,再去启发他况出来。
另外,一定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这总的精神是指教学时不能只强迫灌输,而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
三、内省在孔子看来,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道德的主体,无论在道德实践中,还是在德性的涵养中,自我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孔子认为一个人道德境界的提高,美德的养成,主要不是靠“外烁”,而是靠“内化”依靠自我的努力与锻炼,内在的修养与锻炼才能使人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从道德论上肯定了每一个主体为善为恶的自觉和自由。
四、发挥榜样的作用在孔子看来,榜样的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发挥:一是典范。
孔子认为典型人物的高尚想、规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是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
孔子在教学中常用品德高尚的人物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他主张向贤者学习,不要向不好的入学习,以不贤人为镜子,看自己有没有他们同样的缺点。
二是示范。
孔子不仅以知识教人,而且以言行风范感人,处处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弟子,为世世代代所仰慕。
孔子虽然博学,精通六艺,但却非常谦虚好学,不知疲倦。
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浅谈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浅谈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优秀文化资源,对后世影响深远。
今天,我们学习孔子德育思想的精髓,实现现代德育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对接,对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新时期大学生道德素质,加强高校思想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谈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1(一)以“仁”为内核,礼乐结合的德育内容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集中体现在“仁、义、礼、孝、忠、信”六个方面。
他提出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以“礼”为道德规范,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必须以“仁”的道德准则作为指导。
因此,“仁”“礼”思想成为其道德教育中最核心、最根本和最主要的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解释众多。
归纳起来,可包含以下几个层面:“仁”的基本内涵,“为仁”的方法、途径以及“为仁”的成就等。
关于“仁”的基本内涵,孔子认为,“仁”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并强调亲子之爱是最真实的情感,这里面渗透着孔子力图使人类的血缘因素融汇于社会关系之中的道德构想,也是孔子以人类血缘之爱的品行修养重构社会道德秩序思想的体现。
但真情实感、血缘之爱、孝悌之德等只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只是倡导“为仁”的思想前提,要想真正达到“仁”的境界,还必须学会“忠恕之道”。
“忠”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忠恕之道本身就强调关爱、理解、尊重和包容他人。
另外,经过“礼”与“乐”外在道德规范的塑造,人才能在道德修养上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认为,礼乐结合的道德教育是实现“仁”的境界的最主要途径。
(二)正人君子,培养理想人格的德育目标“正”是执政者和从政者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仁”与“礼”恰如其分的表现,也是社会各个阶层生活中的道德标杆。
仁与礼的结合、统一与和谐最终要落实到“正”上。
论《论语》德育思想及其启示
2012.03赵伯壬赖华《论语》记录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德育思想。
如今教育改革如火如荼进行,但德育现状却令人堪忧。
深入学习研究《论语》德育思想,取其精华,定能对当下的德育工作有深刻的启发。
一.德育为本《论语》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告诫我们要乐于学,以学为乐。
紧接的第二段话就指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无论做事,还是学习皆要务本———“孝乎惟孝,友于兄弟”(《论语·为政》),可见,《论语》把德育摆在了教育最重要的位置。
与当代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功能相比,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则充分发挥社会教化功能,对此,孔子主张“以德教民”,因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政治主张“以德教民”,古代社会又提倡知识分子“仕而忧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因此教育更是则主张“以德育人”。
孔子“素以道德教育称著于世,他的成功之道正是发现并加强了德育的基础教育。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根据杨伯峻先生对此句的解释:“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代文献,社会生活的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与人交际的信实。
”“忠”和“信”都是德育,占了孔子所有教学内容的一半,孔子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文行”和“忠信”孰轻孰重?“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论语·子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在躬行实践了“孝”“悌”“信”等品德之后,要是学生还行有余力,才主张他们学习文献知识。
二.以德评人对学生进行评价,首要标准是“德”。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一个人只要是做到孝忠信,虽说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学习过了,这不是以德评人么?子夏以德评人,孔子更是这样。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引言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并且一直在现代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及它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一、道德教育思想的内涵及意义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仁爱、诚信、勤俭、忠诚、孝顺等。
他认为“仁者,人也”的思想,强调对人的关怀和尊重,同时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即不同的人可以和谐共处,互通有无。
此外,他也重视诚信和勤俭节约,认为诚信是人格的基础,并强调勤俭节约的美德。
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
在当今社会中,缺乏道德的问题正在变得日益严重,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更为明显。
通过实行道德教育,可以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丰富的人格品质。
二、道德教育在实践中的问题及对策然而,实践中发现,当今社会的道德教育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对道德教育缺乏认识和重视,缺乏系统的教育方法和有效的管理手段,学校和社会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并且道德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实施难度较大,学生的参与和接受度不高。
针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应该推广道德教育理念,提高社会对道德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其次,学校应该建立科学的道德教育体系,制定完善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方法,并严格管理和考核。
最后,应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和接受度,使道德教育的实施更加有效和具有普惠性。
三、对当代教育的启示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观念,使其能够成为品德高尚的公民和有良好社会责任感的人。
此外,我们也应该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推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全面的教育。
此外,在教育管理中也应该学习孔子的管理思想,建立科学、公正、有效的管理体系,重视成果评价和反馈,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郑桂芬在孔子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道德教育占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体现了孔子对道德教育的重视。
他的志士、君子、成人的人才观也多体现了对人才道德方面的要求。
孔子的德育思想丰富、系统,深入挖掘有助于古为今用,为现代社会服务。
一、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对德育的重视是与其以德治国的政治观密切相连的。
可以说,不了解孔子的政治观,就不能真正理解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治,其内容主要包括统治者自身的修养和对民德、民风的建设两个方面。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也就是说如果统治者品德高尚,人民就会像众星拱月一样拥护他、爱戴他,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孔子还说:“子为政,焉用杀C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总结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上行下效的道理,极言执政者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将影响一国的风气。
同时,孔子把统治者的正身修德与从政治国的管理行为联系起来,指出统治者注意修养德行的本身是在实施对国家的管理,譬如,他说:“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C”“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C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C”等等。
后世儒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的观点。
(一)关于德育内容的论述。
孔子所提倡的德育内容,可以用“仁”字来概括。
仁德是孔子要求培养学生具备的最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一高尚的道德品质几乎包括了人应具备的所有的美德:如忠、孝、诚、信、智、勇、温、良、恭、俭、让、廉、和、宽、敏、惠、中庸、忠恕等。
现仅就其所提倡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作简要介绍。
43 “孝悌”和“忠”等。
“悌”是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行为准则,是实现“仁”的基础。
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孔子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摘要:孔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
德育思想在其教育理念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以“仁”为核心、以促进个体德性人格的养成和现实伦理秩序的完善为宗旨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不仅对整个封建社会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当前学校德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德育思想基本内容学校德育重要启示孔子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德育经验,提出了以“‘仁’为核心,‘仁人君子’为最高理想人格”的德育思想,对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水平、维护国家的安定、提升民族的凝聚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孔子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儒家思想以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著称;孔子的德育思想作为其源头,内容也非常丰富。
1.“圣贤”、“君子”的德育目标关于“圣贤”人格,儒家论述很多,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的心性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其道德品质足以为人楷模、教化百姓;二是外在的经世济民、治国、平天下建立了丰功伟绩,其历史作用足以名垂千古、百世共仰。
”不过孔子认为一般人是难以达到圣贤人格的,他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就连孔子自己也不敢承认已经达到这一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努力做到的是成为“君子”。
孔子的德育目标是将人培养成道德高尚的“君子”。
孔子对“君子”有着多方面的定义。
《论语·里仁》中讲,君子“无终日之间违仁”,君子的言行举止必须遵行仁的原则。
2.“仁人”的德育内容孔子德育思想是以“仁”为内核的理论体系,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释了“仁”的内涵。
《论语·颜渊》讲“仁者爱人”,“爱人”是“仁”的一个基本内容,“仁”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君子的重要条件。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而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不论何时何地,君子都要始终保持仁德。
孔子的为师之道及对当代教师的启示
孔子的为师之道及对当代教师的启示程宝一师德为先《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论的第一条就是“师德为先”,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
中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政教合一的传统,教师是社会文化道德的维系者,所谓“师之所以存,道之所以存”。
教师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对教师的职业要求更多地体现在对职业道德的强调上,更强调教师的敬业精神以及对学生的人格感化和道德师范作用。
(一)热爱教育事业孔子成为万世师表,流传千古,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包容。
在他政治生涯经历大起大落,在陈国最破落的时候,他仍旧坚持在杏树下讲学传教。
尤其是他晚年回到鲁国之后,更是全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之中,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晚年整理编纂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基本教材,说明孔子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一以贯之,用“爱”的教育思想对待教育事业和学生。
(二)热爱关心学生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的具体表现,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衡量标准。
是教育知识的传递,是人格的塑造,是心灵的沟通与交融。
所以,教师只有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
爱学生,就是要亲切地关心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在人格上平等对待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全面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孔子跟弟子相处,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人格上的尊重平等,他对学生的教育秉持着“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思想,对弟子毫无保留。
孔子对待学生和自己的儿子一样,没有厚此薄彼。
“陈亢问于伯鱼”(《论语·季氏》)一章中记载,陈亢问伯鱼:“你从夫子那里得到过与众不同的教导吗?”陈亢之所以发问,是因为他用常人之心态来揣度孔子,认为孔子对儿子总会偏心。
然而,孔子却是一视同仁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无论你是年老年幼、聪慧愚笨、贵族贱民,孔子都是“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平等对待,教之成才。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的人,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和细心教导。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我国教育公平的启示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我国教育公平的启示毛泽东曾经说过:“孔子的思想是教育的思想,他的教育观念到今天依然很活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孔子的教育思想也与当今的教育公平问题的有关。
”一、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1、道德操守。
孔子主张以“道德之礼、仁义之德、以乐天下之人”为核心,表现为教育理念中重要的一部分。
他强调要“礼仪”,把学习做人正直、和谐、宽容、自律置于首位;强调要“德行”,尤其要倡导公德,“孝敬父母,事人利物,民兴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教育。
2、精以修身。
孔子主张以“敬吾所亲”为自身修养的基础,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形成个人价值观,培养良好的社会本领,推动学生创新思考,倡导改进教育体制,实现教育公平。
3、思考求真。
孔子鼓励人们探究真理,强调“至孝”、“至智”,勉励人们多年考虑、去思考,以期改变自己,由此实现教育公平。
二、孔子教育思想对教育公平的启示1、加强家教。
孔子强调在家庭要培养敬老、孝子,要有健康的精神价值观,家庭作为人的原型示范,在公平教育中,家教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要切实加强家教教育,让孩子掌握基本的道德礼仪,积极应对公平教育。
2、鼓励实践。
孔子强调要“知行合一”,他认为,实践更能熏陶人的思想品德,是成长的关键,也是促进公平教育的有效手段。
在实践中,学生们在自身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积累论据与经验,完善自身能力,推动社会公平。
3、理解关怀。
孔子教育思想强调要加强管故,以“言教”与“行教”为关怀的基础,结合辅导,传授教育知识,提升人的趣味性,激发人的学习欲望,最终实现公平教育。
三、结语孔子的教育思想给我们公平教育的实践指出了明确的道路,就是社会应该在教育观念、制度设计、资源配置上竭力做到公平对待,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宽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充足的资源,培养大家友爱共存、团结一心的社会思想,去改善我国教育公平状况,更加地促进社会发展。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启示我们充分发挥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思想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能一味灌输,而忽略学生的学习。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教人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发展。
孔子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体现了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至今仍是教育重点中的重点,研究孔子教育思想不仅在教育思想史上有重大意义,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方面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努力的吸取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道德水准,由己及人,推广教育并适应时代的发展,为我国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做贡献。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2)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秦学娜从孔子德育思想中汲取合理成分来启示现代教育,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这不仅是当前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更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在孔子德育思想中,有着非常丰富的道德教育内容和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
我们从孔子道德教育方法的内容等方面入手,分析儒家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来为当代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新思路,这对于新形势下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促进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和发展,推进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孔子德育方法的主要内容孔子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道德教育经验,形成了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方法。
孔子自我修养和道德教育的方法,对受教育者的自身道德涵养,思想品德修养,以及伦理道德修养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一)立志于道,持之以恒在道德教育方法中,孔子首要强调的是要立志。
孔子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弟子,立志贵从少年始。
孔子曾自称其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可见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目标和理想。
(二)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在进行道德教育中,孔子非常重视“学”与“思”,认为二者不可偏废,主张二者并用,相互补充。
孔子强调学思结合,学与思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过程。
正如他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努力学习是深入思考的前提和基础,认真思考也离不开学习。
深入思考又是努力学习的动力,有效学习也离不开思考。
学思结合的同时,孔子还主张要温故而知新。
温故,就是学习、温习古代的典籍、过去的知识。
知新,就是通过巩固复习旧知识获得新的认识、新的体会、新的见解。
孔子提出温故知新的道德教育方法,阐明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实现从温习旧知识到得出新知识,把旧知识的认识迁移到对新知识的研究上。
(三)克己内省,改过善迁克己内省是孔子关于自我修养的方法中最具特色的方法。
克己,就是以一定的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服个人私欲,使自己的行为合乎道德规范。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启示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启示摘要: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重视德育教育的教育家,他的德育思想蕴藏着丰富的教育智慧,对当代德育有着深刻的阐释力和重要的借鉴价值。
他独特的德育方法对当今德育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以及德育绩效的增强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孔子;德育;思想;启示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230-021 以仁德为核心的德育内容“仁德”是孔子要求人们具备的最高尚的道德品质,为了让人们达到这个品质,在孔子思想中包涵了许多德育的内容,下面就选三个基本核心的思想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1.1 “孝悌”是仁德的基础孔子一生致力于复兴周礼,周礼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所以他非常重视孝、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他教育弟子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孝敬兄长。
孝和忠是统一的,孝于家族长辈,就是忠于国家朝廷。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只有在家做好孝子,在朝廷才能做忠臣。
孔子把家庭伦理的孝悌之情迁移到治国、平天下,后世儒家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大学》中就明确提出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
孔子还明确谈到孝悌与仁的关系:“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即统治者能身体力行孝悌,被统治的人民就能竞相争取仁的品德,这样就无形中消灭了作乱犯上的现象。
1.2 “爱人”是仁德的核心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要“爱人”就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
“爱人”的简易方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是积极的“爱人”方式,自己有某种需要,要进而推想到别人也会需要,这就是所谓的“忠”。
如果从消极方面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我不愿意让别人这样的对待我,那我也不会这样对待别人,这就是所谓的“恕”。
忠恕的综合即仁的本身,实现了忠恕之道,也就实现了对他人的爱,孔子的“爱人”是一种泛指,人无分东西南北,爱无差等,一视同仁,同样仁爱。
1.3 “复礼”是仁德的表现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答:“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的治学理念及当代启示
孔子的治学理念及当代启示孔子以德为首、有教无类、教学相长等教育理念和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现代教育应注重道德教育,提倡全面发展;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加强思维能力训练;注重对教师水平的提升,做到终身学习;注重学生身心发展,建立友好、和谐师生关系。
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以德为首,注重道德教育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其非常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重视对学生完善人格的培养,教学生学会做人。
孔子将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以孔子为代表儒家思想,一直倡导个体要具备较为高尚的道德品质,要成为君子、贤人。
因此,孔子在其教育活动中,首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都能够在道德品质方面有所提升,做一个道德高尚的君子。
在平常对学生的考察中,孔子也将学生的道德修养作为重要的衡量依据。
2、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孔子生活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孔子之前只有上层社会的弟子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普通老百姓的子女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受教育的权利被上层社会所垄断,被称之为“学在官府”。
孔子创办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从此打破了“学在官府”的状况,使得平常百姓的弟子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并且孔子在招收学生时也并不会因其出身、家境等区别对待。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
3、在教育方法上,孔子注重启发式教学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到学生想要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去指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整的表达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给他举例了。
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本人没有获取知识的欲望,则不去启发、引导,不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不要再给他们举更多的例子了。
孔子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意识,在孔子的执教生涯中,他也能够很好的将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方法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大思想家、教育家、伦理学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仁、义、礼、智”四德,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思想。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亟待深刻反思和完善,借鉴孔子的德育思想对大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德育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理念1. 仁爱之心孔子主张“仁”,即以人为本,强调人际关系和人伦道德。
他认为,人们能够一起生活和谐相处,不仅需要遵守礼仪、行为规范,更需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关爱他人,尊重他人,谦逊和善待他人。
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也应该引导他们注重他人感受,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友爱之情,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 义利之辩孔子强调“义”的重要性,他认为,在社会关系中要做到“义利”并重,即不但要维护自己的权益,更要考虑他人的权益。
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中,也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权益与责任,让他们认识到维护个人权益和社会公益的平衡,摒弃一切为了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利益的行为,真正做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尊重他人权益,注重公益事业的发展。
3. 礼乐之道孔子提出,社会需要“礼”来维系秩序,需要“乐”来陶冶情操。
他强调,要尊崇礼乐,培养人的修养和品德,以礼仪来规范人的言行,以音乐来陶冶人的情操。
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仪表和修养,让他们具备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同时注重音乐和文化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具备更广阔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
4. 智慧之行孔子认为,“智”是人们认识、思考和实践的基础。
他主张人们要注重理性思考,善用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他们注重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的经验,让他们学会用智慧来面对困难和问题,走出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精选作文
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精选作文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是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研究孔子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的现今的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孔子的教育思想是:第一,学生必须端正学习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学习态度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已。
”(《雍也》)也就是对吃穿住行这些身外之物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最重要的是认真地做事,谨慎言论,要向有学问的人学习。
这样才算是好学。
[1]光是好学还不够,还要爱学,因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雍也》)(2)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
有人盲目的骄傲自满,孔子认为这样的人很难保持操守和仁道原则的。
孔子要求学生能够虚心的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却不觉得羞耻。
(3)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孔子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
看待问题要客观,不能只凭自己主观的随意猜想,这样才能求得世间的真理。
[2]第二,作为一个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温故知新,可以为师矣。
”也就是说,老师既要了解过去的知识又要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现在的问题。
因为教师负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所以既要注重继承也要注重探索创新。
[3]他还进一步分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所谓“学而不厌”是说老师本身应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
“诲人不倦”是讲教师对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以教为乐,对学生要有耐心、要循循善诱。
“以身作则”孔子认为对于学生不光要有言传,更重要的是身教,自己言行一致了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如果自己的言行都不端正又如何能教导别人言行端正呢?孔子认为对待自己的学生要多多关心,充满信心,抱着乐观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即爱护学生。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孔子(551BC-479BC)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德育思想强调道德修养,提倡以“仁”为核心,秉持“中庸”之道,强调人的修养和自我完善。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而孔子的德育思想能够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启示。
本文将从孔子德育思想和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出发,探讨孔子德育思想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孔子德育思想孔子德育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包括仁、义、礼、智四大要素。
“仁”是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概念,被认为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根本。
孔子认为,人应该以仁为本,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以实现人际和谐。
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了仁的道德原则。
“义”则是指做正确的事情、尽到应尽的义务,是仁的外在表现。
孔子认为,人应该有道德情感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
孔子还强调“礼”,即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认为应该遵循社会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
“智”则是指追求知识和智慧,孔子认为,通过学习知识和智慧可以实现人的自我完善。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一种以修身为本的道德教育思想,主张通过道德修养来实现人的自我完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乃至世界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化,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道德问题和挑战。
学术诚信、网络道德、人际关系、社会责任等问题成为了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点。
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传统的道德教育内容和形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很难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导致教育效果不佳;部分学校在道德教育上投入不足,师资力量匮乏,导致教育资源失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集中体现在“仁、义、礼、孝、忠、信”六个方面。
他提出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以“礼”为道德规范,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必须以“仁”的道德准则作为指导。
因此,“仁”“礼”思想成为其道德教育中最核心、最根本和最主要的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解释众多。
归纳起来,可包含以下几个层面:“仁”的基本内涵,“为仁”的方法、途径以及“为仁”的成就等。
关于“仁”的基本内涵,孔子认为,“仁”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并强调亲子之爱是最真实的情感,这里面渗透着孔子力图使人类的血缘因素融汇于社会关系之中的道德构想,也是孔子以人类血缘之爱的品行修养重构社会道德秩序思想的体现。
但真情实感、血缘之爱、孝悌之德等只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只是倡导“为仁”的思想前提,要想真正达到“仁”的境界,还必须学会“忠恕之道”。
“忠”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忠恕之道本身就强调关爱、理解、尊重和包容他人。
另外,经过“礼”与“乐”外在道德规范的塑造,人才能在道德修养上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认为,礼乐结合的道德教育是实现“仁”的境界的最主要途径。
孔子的“仁”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在“孝悌”基础上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
“礼”是一种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的社会制度,它体现出社会对人的要求和规范。
“仁”与“礼”折射出的是一种人道主义和为政以德的思想。
它要求个人在关心自己利益的同时兼顾周围人的利益,考虑周围人的处境,建立一种互帮互助、相互关心、相互礼让的和谐人际关系。
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格局的分化以及贫富差距的拉大,人际关系的对立冲突使社会矛盾普遍存在,而以仁爱之心推己及人,以礼乐制度修身养性,则不失为缓解人际冲突和处理各种矛盾的根本原则。
因此,我们必须以“仁”与“礼”的原则作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体系的基点,在高校和社会实践中继续推行“仁爱”教育,教育新时代大学生坚定“仁爱”之心,树立和谐观念,使其自觉承担起对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责任和义务。
目前,高校大学生德育的问题不仅停留在教学效果不佳上,而且呈现出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不一致的特点,甚至相反的“双重性格”。
高校必须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转变教学思路,改革德育的方式方法。
孔子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卓有成效的德育方法,留给后人许多借鉴之处,如修身自省、启发诱导、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方法,特别是孔子十分重视道德实践的方法,坚持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统一。
因此,高校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让大学生真正走进纷繁复杂的道德场域中去领会传统美德的精华和真谛,了解蕴藏新的生命力的道德规范,自觉地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
只有这样,方可培养出新时代高素质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