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双球菌及其转化”的几个疑难问题

合集下载

关于肺炎双球球转化实验中的几个问题

关于肺炎双球球转化实验中的几个问题

8.1.2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著名实验1.肺炎球菌转化实验关于DNA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证据来自肺炎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的转化实验。

肺炎球菌有许多不同的菌株,但只有光滑型(S)菌株能引起人的肺炎和小鼠的败血症。

每个S型菌株的细胞外面有多糖类的胶状荚膜包裹,这一结构使它具有感染性和表面光滑的特征,如果将S型菌株注射到小鼠体内,能引起小鼠死亡(图8-1a)。

粗糙型(R)菌株的外面没有多糖荚膜,在培养基上长成小的粗糙型菌落,不引起病症和死亡(图8-1b)。

1928年F. Griffith发现,将活的S型细菌热杀死后注入小鼠不会引起死亡(图8-1c),而在热杀死的S型细菌加入活的无毒的R型细菌的混合物注射到小鼠中,不仅很多小鼠死亡,而且在他们的血液中有活的S型细菌存在(图8-1d)。

这个实验说明用热杀死的S型细菌释放出了某种转化因素(transforming principle)到培养基中,然后被某些R型细菌所吸收,从而使其转化为S型细菌。

在Griffith观察到上述现象的最初几年内,又发现灭活后的S型细菌抽提物也具有遗传转化的能力,并开展了转化因子化学本质的研究,但当时大部分生物化学家相信基因应该是蛋白质。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后,O. Avery和他的同事于1944年证明转化因素不是蛋白质而是DNA。

他们首先除去S菌株中大量的细胞结构物质,接着用蛋白酶处理,然后与活的R菌株混合并转化,仍能致死,说明蛋白不携带遗传物质;接下来他们用DNase处理R 菌株中的残留物,结果R菌株不能被转化了,这说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携带者。

虽然Avery等的工作非常出色,但在当时还是受到了怀疑,有人认为转化是由于核酸的不纯引起的,蛋白质才是真正的转化因素。

确实,在当时分离的核酸成分中存在蛋白质的污染。

直到1949年,蛋白质杂质降到仅为0.02%时,得到的高纯度DNA不仅仍可引起转化,而且DNA纯度越高,转化频率也越高,科学界才慢慢接受DNA是遗传信息载体的理论。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疑难四问解析曾小军(江西省泰和县第二中学343700)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经典实验,由概念考查向分析说明转移是高考命题的趋势。

本文针对一些疑难或误区作进一步的探讨。

疑难1:有荚膜的S型细菌可以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无荚膜的R型细菌不能够引起上述症状,这样说来是荚膜本身有毒性造成的吗?答:很多学生误认为是荚膜本身有毒性造成的,其实不然。

荚膜是某些细菌的细胞壁外的一层较松厚而且较固定的粘液性物质,主要由水、多糖或多肽组成。

在防止噬菌体侵袭及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起着重要作用。

当有荚膜的S型细菌就是被吞噬细胞吞噬后,由于受荚膜的保护,能抵抗吞噬和消化作用,从而迅速繁殖、扩散,能引起肌体发生疾病,严重时引起死亡,这才是S型细菌有毒性的真正原因。

疑难2:在格里菲思的实验中,既然S型细菌被加热杀死了,为什么无毒性的仍能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而在艾弗里的实验中,从S型活细菌提取的DNA用DNA酶处理后,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呢?答:加热到60 ℃,S型细菌解体而死亡,此时S型细菌中的DNA链断裂为100个左右的仍具有活性的游离片断,每个片段至少有20个基因,在某一片段上仍含有控制荚膜形成的基因(即转化因子)。

因此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尽管已经死亡,但加热杀死后的S 型细菌中的DNA却具有能使R型细菌转化S型细菌的遗传效应。

这也就是转化实验中,将无毒性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的原因。

如果用DNA酶处理从S型细菌提取的DNA,使DNA分解为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因而不存在控制荚膜形成的基因,当然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疑难3: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直接注射到小鼠体内后,能使小鼠的体细胞发生转化吗?答:从一个细胞分离得到的包括某些基因的DNA片段被另一细胞所吸收,从而使后者具有相应于这些基因的性状,这种基因转移的方式称为转化。

转化是细菌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疑难解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疑难解析
况 进行 比较 。
进行 为期一周的观察 。
这 个实验表 明 : 喷洒 了桑 叶液 汁 的其它植 物 叶 用 子喂蚕 , 蚕也能 很快地 健康生 长 , 特别是 无 花果叶 、 榆 叶、 国槐 叶 、 生菜叶 , 同样也能吐丝 、 蚕 结茧 。尤其是用 无花果n 喂的蚕在外观和体重上和用桑n 喂的蚕都没 十 十
有明显 的的差 别。
6 得 出 结论
正常 , 它盒子里的蚕对所 放的叶子置 之不理 , 来都 其 后
饿 死 了。
这个实验 表 明: 于 自然采 集 的 叶子 , 只吃 桑 对 蚕 I, 1 不吃别 的树叶或菜叶。 - }
5 2 实验二 . 先取一些桑叶 , 把它们捣碎 、 出浓 汁 , 榨 再加点水 , 把液汁喷洒在其它树 的叶子上 , 然后进行 对
在 自然状况下 , 不吃 除了桑 叶 以外 的其他 植物 蚕
照实验 : ①取同样健康 的蚕各十条 , 分别放在七个相 同
的小纸盒子里 , 纸盒上标上桑 叶、 叶、 在 榆 国槐 叶、 菜 生
的叶子 ; 但经技术处理 , 让其 他植物 叶子 上沾上桑 叶的 气 味, 蚕也可 以吃除了桑叶以外 的其 他植物 的叶子 , 而
性骨折等 , 以及 蜂窝组 织炎等 外科软 组织化脓 性感染 等 。引起人败血症 的常见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 萄球 菌和大肠杆菌等 。此症 危险性 较大 , 积极 认真 治疗各
种感染性疾患 及防止 外伤感染 , 是预 防败血症 发生 的
关键 。
质, 主要 由水 、 多糖或多肽 组成 。荚 膜 的作 用有 : 防 ① 止细菌变干 。这 是 由于荚 膜 中含 有水分 ; ②吸 附阳离
维普资讯

5 6

肺炎双球菌实验

肺炎双球菌实验

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三个疑点的辨析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教学中曾有过一些的疑问,特别是在反复备课、做习题、上论坛讨论时感受到的疑问现有三个。

1、为什么格里菲思要做第四组实验?已知道格里菲思要求证的是肺炎双球菌是如何使人感染肺炎的,而以前我的思路是,肺炎双球菌有两种,格里菲思只要证明何种使人患肺炎即可,也就是做完前三组实验可以得出,活的S型菌使人患肺炎。

然而他的实验却多做了一个第四组。

我曾也想过两种可能,一是混合思维,是否他特意将两者没有毒性的东西混在一起看1+1是否大于2?二是他想看看R型菌能否变为S型菌?而今早在一篇博客的文中我才知道,原来S型菌与R型菌有关系,他们的关系是S型菌是野生型,而R型菌是S型菌的突变型,突变型的R型菌由于缺少了荚膜,所以无法使小鼠患病。

所以为什么格里菲思要做第四组实验的原因是,S型菌能突变成R型菌,那么R 型菌能否变成S型菌呢?有什么办法能让R型菌变回S型菌呢?TOP初级会员帖子21精华积分21威望注册时间2008-3-15∙个人空间∙发短消息∙加为好友2楼大中小发表于 2009-2-27 08:36 只看该作者第2个疑点,在第四组实验中,小鼠体内能否分离出R型菌。

这个问题在论坛上曾有一题得到了许多老师的参与讨论,我所支持的观点是,不能,原因是R型菌无荚膜,被免疫杀死而不能在体内存活,只有S型菌才能在体内存活。

现在从R型菌是突变型的观点来看,野生的就只有S型菌,而R型菌只是在实验室的培养基培养时发现的,这点我原来有个疑问,如果有R型这种菌,那么在平时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呢?现在明白R型菌的存在场所和由来就晃然大悟了。

∙当前离线TOP初级会员帖子21精华积分21威望注册时间2008-3-15∙个人空间∙发短消息∙加为好友∙当前离线3楼大中小发表于 2009-2-27 08:42 只看该作者3、有一种说法,肺炎双球菌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生物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疑难问题及解析

【生物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疑难问题及解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疑难问题及解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实验看似简单明了,内容仔细去思考就会发现很多疑难问题要解决。

1认识肺炎双球菌肺炎球菌有时也叫肺炎双球菌,它是早在1881年发现的致病细菌。

根据菌落的特征分为两种类型:光滑型(S)和粗糙型(R),S和R分别是英语单词smooth(光滑)和rough(粗糙)的第一个字母。

S型细菌的菌体有荚膜,R型细菌的菌体无荚膜。

S型细菌能侵染和寄生在人体内,引起肺炎,也能侵染其他哺乳类动物如兔、马,还能侵染家鼠,能引起败血症。

荚膜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较松厚而且较固定的粘液性物质,主要由水、多糖或多肽组成。

S型细菌的菌体有荚膜,进入吞噬细胞后,受荚膜的保护,能抵抗吞噬和消化作用,从而迅速繁殖、扩散,能引起肌体发生疾病,严重时引起死亡。

这就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的原因。

R型细菌无荚膜,能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所以不能使肌体患病。

这也就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的原因。

致病与否,关键是看有无荚膜。

2了解败血症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由于致病菌侵入并存留于血液循环中不断繁殖,产生大量毒素而引起全身寒战、高热、恶心呕吐、大汗及头痛头晕等症状,甚至出现昏迷。

重者发生中毒性休克。

化验血液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液培养中可见细菌生长。

此症多继发于全身或局部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胆道、泌尿系统感染,还有严重创伤,如大面积烧伤、开放性骨折等,以及蜂窝组织炎等外科软组织化脓性感染等。

引起人败血症的常见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

此症危险性较大,积极认真治疗各种感染性疾患及防止外伤感染,是预防败血症发生的关键。

3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和活的R型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并从小鼠体内分离出活的S型,且其后代仍是有毒性的S型。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几点思考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几点思考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几点思考(陕西省靖边县靖边中学生物教研组乔欣邮编:718500)正文:艾弗里的DNA转化因子实验证明了DNA是一种遗传物质,S型菌在热处理后失活主要是指蛋白质变性,DNA失活温度较高,热处理后仍有活性。

为什么DNA还具有活性?S型菌的DNA进人R型菌的体内,通过实验看到既有死亡小鼠又有存活小鼠,为什么?摘要:肺炎双球菌重组DNA 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一.S型菌体内的DNA在R型菌体内的可能的变化(推论)例题1、1943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了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然后将它们分别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加入DNA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都转化成了S型细菌,而加入蛋白质、多糖等物质的培养基中,R型细菌不能发生这种变化。

这一现象说明( BCD )A.S型细菌的性状是由DNA体现的B.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的DNA可能进入到了R型细菌细胞中C.DNA是遗传物质D.蛋白质和多糖在该转化实验中,起了对照作用拓展一尝试引导:蛋白质和核酸对于高温的耐受力是不同的,在80-100℃的温度范围内,蛋白质将失去活性,DNA双链将解开;当温度降至55℃左右时,DNA双链能够重新恢复,但蛋白质的活性却不能恢复。

将问题转移到生物选修1 PCR技术中,则引导学生理解其原理如下三点:1.DNA变性(90℃-96℃):双链DNA模板在热作用下,氢键断裂,形成单链DNA 2.退火(复性)(40℃-65℃):系统温度降低,引物与 DNA模板结合,形成局部双链。

是否可能与R型菌的DNA交叉互换(重组DNA)3.延伸(68℃-75℃):在Taq酶的作用下,以dNTP为原料,从引物的5′端→3′端延伸,合成与模板互补的DNA链(课本必修2转化实验没强调)。

再结合“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引导解释其实质是外源DNA分子一旦找到它的内源同源体,这两个分子就可进行遗传交换了。

肺炎双球菌系列问题

肺炎双球菌系列问题

肺炎双球菌系列问题1.从微生物学角度(1)肺炎双球菌的结构肺炎双球菌是一种细菌,属原核生物。

由于核区中的DNA分子不与蛋白质结合,因此,用它作实验材料易于单独观察DNA在遗传中的作用。

(2)何为荚膜?其作用怎样?荚膜是细菌细胞壁外围绕一层较厚的粘性、胶冻样物质。

其化学成分随细菌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多数细菌的荚膜成分为多糖,如肺炎双球菌。

荚膜的形成受遗传物质(基因)控制。

荚膜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同时荚膜还能储留水分能抗干燥,对保护细菌有作用。

荚膜本身无毒性,但在机体内保护细菌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及消化,并能抑制体内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使细菌易在体内大量繁殖致病。

细菌若失去荚膜,致病力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3)何为菌落?菌落是单个或少数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殖时,形成的一种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

每种细菌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菌落,可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2.从分类学角度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R型细菌,无多糖类的荚膜,是无毒性的;另一种是S型细菌,具有多糖类的荚膜,是有毒性的。

R型实际上是S型肺炎双球菌的突变类型,二者属于同一个物种。

3.从免疫学角度(1)为何S型细菌会致病,而R型细菌不能致病?当细菌进入人或动物体后,由于免疫效应,都要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加以消灭。

由于S型细菌有荚膜,进入吞噬细胞后,受荚膜的保护,能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从而能迅速增殖、扩散,引起机体发生疾病。

而R型细菌无荚膜,则能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所以不能使机体患病。

(2)同是一种S型的肺炎双球菌,为何使人患肺炎,而小鼠患白血病?肺炎双球菌都会使人或小鼠患肺炎,由于小鼠抵抗力差而细菌毒力较强,可并发败血症。

(3)何谓加热杀“死”?这里加热的温度一般为60℃左右,目的使蛋白质变性,细菌的感染力和致病性降低,但抗原的特性仍然存在。

(4)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其细胞中的DNA是否变性?由于DNA具有相对稳定性,把DNA溶液加热到沸点,就可以使氢键断开,双螺旋解体,DNA分子急剧变性,转化活性也急剧下降,但如果将其缓慢冷却,分离了的DNA单链,就可以得以重聚。

“肺炎双球菌及其转化”的几个疑难问题

“肺炎双球菌及其转化”的几个疑难问题

“肺炎双球菌及其转化”的几个疑难问题问题一。

:肺炎双球菌的知识在经典转化实验中有呈现,在科学史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是微生物,所以也会有许多疑问在学生中产生,如光滑和粗糙是指菌落,不是细菌,R菌能不能转化为S菌?肺炎双球菌又称肺炎链球菌,属于原核生物,有R型和S型,它们是肺炎双球菌两个稳定的品系。

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原菌,其中S型在人体内引起肺炎,在小白鼠体内导致败血症,使小白鼠死亡。

一、菌种分类荚膜多糖抗原与致病力有密切关系,且成分复杂。

根据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若干血清型,其中~型致病力较强,型最强,且具有厚的荚膜,可作为鉴别此菌的依据。

二、形态特点肺炎双球菌直径0.5~1.5微米。

革兰氏染色阳性,但老龄菌常呈阴性反应。

在机体内形成荚膜,经人工培养后荚膜逐渐消失,菌落由光滑型变为粗糙型,肺炎双球菌属双球杆菌属,为化脓性革兰氏阳性菌,呈圆形或披针形、无芽孢,无鞭毛。

三、R菌转化为S菌的机理被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供体菌)自溶,释放出自身的DNA 片段,当DNA片段遇到感受态的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时,R 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细胞膜上的结合位点相结合,随后其中一条链被细胞膜上的核酸酶降解,降解产生的能量协助把另一条单链推进受体细胞(该过程称为DNA的结合和摄取)。

当单链进入受体菌细胞后,便与受体菌DNA上的同源区段发生交换重组。

再通过受体菌DNA复制、细胞分裂,而表现出转化的性状,于是就由R型肺炎双球菌产生出S型肺炎双球菌的后代。

四、S菌不能转化为R菌的原因S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无感受态,不能作为受体菌,所以在S菌的培养基中加入R菌的DNA,S菌不能被转化为R型。

当然S型菌在自然状态下或人工的诱变下发生基因突变,S型菌可能突变为R型,但不是转化。

问题二. 肺炎双球菌S型细菌转化为R型细菌,转化因子是拟核中的DNA还是质粒DNA?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细菌的变异类型和变异的机制。

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解读

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解读

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解读肺炎双球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它可以引起肺炎、中耳炎等疾病,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对肺炎双球菌进行转化实验,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实验。

通过该实验,科学家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肺炎双球菌的基因组结构和表达规律,为研究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肺炎双球菌的基因组结构十分特殊。

它的DNA分子相对较小,大约只有两百万个碱基对,而且这些碱基对比人类基因组的碱基数量少了几个数量级。

由于肺炎双球菌缺少复杂的DNA修复机制,因此在随机突变的情况下,其基因组的变异率较高。

因此,在对其进行转化实验时,要比其他微生物更加小心谨慎。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是指将外源DNA序列导入到其细胞内,以期望在其DNA序列中引入特定的基因或突变。

这项实验对外源DNA的质量和量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一般来说,使用的外源DNA应该是高质量的、纯净的、线性的DNA序列,并且需要进行一定的预处理,如酶切、纯化等。

同时,导入的DNA量也需要适当控制,过多或过少都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在转化实验中,有效将外源DNA导入到肺炎双球菌的细胞中是关键步骤之一。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研究人员通常采用交叉产生(conjugation)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指将肺炎双球菌和另一种微生物,如大肠杆菌,进行接触,使它们之间发生基因交换。

在交叉产生的过程中,小的DNA碎片被转移到大的细胞内,从而实现了外源DNA的导入。

一旦成功导入外源DNA,研究人员还需要对其进行验证。

验证的方法既可以是理化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酶切分析、DNA测序,也可以是生化和细胞学方法。

通过这些验证实验,研究人员可以确认导入的外源基因已经集成到了肺炎双球菌自身的DNA序列中,从而更好地理解肺炎双球菌的基因组结构和表达规律。

总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对于深入研究其基因组结构和表达规律,为肺炎等相关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在进行实验时,需要谨慎选择外源DNA,严格控制DNA 量,有效导入外源DNA,并进行验证实验。

素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常见问题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素材: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常见问题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

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常见问题1. 肺炎球菌、肺炎链球菌与肺炎双球菌是一回事吗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旧教材将本实验称为“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新教材则标以“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实际上,1944年艾弗里发表的文章中采用的名称为“ pneumococcal types”,翻译为“肺炎球菌类型”),因此,“肺炎双球菌”和“肺炎链球菌”指同一种细菌。

目前,在人类医学上多称其为“肺炎链球菌”或“肺炎球菌”2,而在引起动物疾病方面仍存在“肺炎双球菌”的叫法。

肺炎双球菌的名称由来是因为肺炎链球菌的菌体呈矛头状、常成双排列。

显微镜下的肺炎球菌2. S型肺炎链球菌的致病机理是什么在抗生素发明之前,肺炎是导致人类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主要的致病因素就是带荚膜的肺炎链球菌( Pneumococcus)。

带荚膜的肺炎链球菌的致病性与其细胞壁上的一层多糖荚膜有关,该多糖荚膜对细菌具有保护作用,可使其逃避人体吞噬细胞的破坏,从而迅速增殖,且引起肺泡组织发生变化,致使人类发病或死亡。

带荚膜的肺炎链球菌在培养基上可生长形成表面光滑的菌落,因此被称为S型(Smoh一词字首)。

而另一类不致病的R型肺炎链球菌不具备荚膜,可以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摧毁,因此不会导致机体发生疾病,在培养基上会形成表面粗糙的菌落,被称为R型( Rough一词字首)。

除了表面光滑与粗糙区别之外,S型细菌菌落更大,易与R型菌落区分。

3. S型细菌向R型细菌转移的DNA仅仅是荚膜合成相关基因吗1928年,英国微生物学家格里菲斯错把经过加热的S型菌液当成注射液佐剂,连同未加热的R型菌液混合后注射给小鼠,发现小鼠患败血症死去,并在小鼠体内分离得到S型细菌,证实S型细菌具有使R型细菌转变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

20世纪40年代,美国微生物学家艾弗里通过一系列实验,结合数学中的“筛法”,依次提取S型细菌无细胞提取液中的蛋白质、脂类、多糖、DNA、RNA等,最后发现将DNA去除后的提取液无法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并通过DNA酶(可以降解DNA的酶)处理这种提取液,最终证实了引起细菌转化的因素来自S型细菌的DNA。

【生物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疑难问题及解析

【生物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疑难问题及解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疑难问题及解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实验看似简单明了,内容仔细去思考就会发现很多疑难问题要解决。

1认识肺炎双球菌肺炎球菌有时也叫肺炎双球菌,它是早在1881年发现的致病细菌。

根据菌落的特征分为两种类型:光滑型(S)和粗糙型(R),S和R分别是英语单词smooth(光滑)和rough(粗糙)的第一个字母。

S型细菌的菌体有荚膜,R型细菌的菌体无荚膜。

S型细菌能侵染和寄生在人体内,引起肺炎,也能侵染其他哺乳类动物如兔、马,还能侵染家鼠,能引起败血症。

荚膜是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较松厚而且较固定的粘液性物质,主要由水、多糖或多肽组成。

S型细菌的菌体有荚膜,进入吞噬细胞后,受荚膜的保护,能抵抗吞噬和消化作用,从而迅速繁殖、扩散,能引起肌体发生疾病,严重时引起死亡。

这就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的原因。

R型细菌无荚膜,能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所以不能使肌体患病。

这也就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的原因。

致病与否,关键是看有无荚膜。

2了解败血症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由于致病菌侵入并存留于血液循环中不断繁殖,产生大量毒素而引起全身寒战、高热、恶心呕吐、大汗及头痛头晕等症状,甚至出现昏迷。

重者发生中毒性休克。

化验血液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液培养中可见细菌生长。

此症多继发于全身或局部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胆道、泌尿系统感染,还有严重创伤,如大面积烧伤、开放性骨折等,以及蜂窝组织炎等外科软组织化脓性感染等。

引起人败血症的常见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

此症危险性较大,积极认真治疗各种感染性疾患及防止外伤感染,是预防败血症发生的关键。

3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和活的R型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并从小鼠体内分离出活的S型,且其后代仍是有毒性的S型。

肺炎双球菌转化问题释疑

肺炎双球菌转化问题释疑

肺炎双球菌转化问题释疑问题一、肺炎双球菌R菌转化为S菌的实质过程如何?为什么R菌能转化?典型试题解析试题1:(浙江选考试题)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粗糙的,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是光滑的B.S型菌的DNA经加热后失活,因而注射S型菌后的小鼠仍存活C.从病死小鼠中分离得到的肺炎双球菌只有S型菌而无R型菌D.该实验未证明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由S型菌的DN A 引起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S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为光滑的,R型肺炎双球菌的菌落是粗糙的,故A错误;S型菌的蛋白质经过加热后已经失活,但其DNA经加热后没有失去活性,故B错误;S 型细菌中的DN A能将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因此从病死小鼠中分离得到的肺炎双球菌有S型菌和R型菌,故C错误;该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但不能证明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由S型菌的DN A引起的,故D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D。

试题2:(2019年4月选考试题)为研究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组培养皿中只有S型菌落,推测加热不会破坏转化物质的活性B.乙组培养皿中有R型及S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蛋白质C.丙组培养皿中只有R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DNAD.该实验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甲组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可发现有极少的R型菌转化成了S 型菌,因此甲组培养皿中不仅有S型菌落也有R型菌落,故A错误;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蛋白质酶,故在乙组的转化中已经排除了蛋白质的干扰,应当推测转化物质是DNA,故B错误;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DNA酶,DNA被水解后R型菌便不发生转化,因此可推测是DNA参与了R 型菌的转化,故C正确;该实验只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主要遗传物质是DNA,故D项错误。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设计思路及所体现的对照原则2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设计思路及所体现的对照原则2

C.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大部分病 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 遗传物质是RNA D.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非 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生物体内核酸的种类及遗传物质的判别:
生物类型 所含核 遗传物 举例


真核
生物

DNA和
胞 原核 RNA
生 生物

DNA
酵母菌 玉米、

细菌、 蓝藻
31P 少数32P,多数
31P 少数32P,多数
31
禽流感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的合成场所是什 么?
提示:在家禽体细胞的核糖体上。
(2010年海淀区抽查)下列关于 “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细胞核遗传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 质遗传的遗传物质是RNA B.“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 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证明了DNA是主 要的遗传物质
测定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含有08的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培养时间较短有部分噬菌体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也有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3请你设计一个给t噬菌体标记上32实验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设计思路及所 体现的对照原则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设计思路、结 论 (3)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碱基互补 配对原则的应用 (4)DNA分子复制过程 (5)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分析
1.体内转化实验 (1)结果分析:格里菲思的实验说明 ①R型细菌无毒性。 ②S型细菌有毒性。 ③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已失活。 ④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内含有使R型细菌转化 为S型细菌的物质。 (2)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 子”。
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 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 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其活性。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与“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疑点分析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与“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疑点分析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与“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疑点分析2011-06-01 07:35:26| 分类:心修2《遗传与进|举报|字号订阅“肺炎双球菌的转化”与“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疑点分析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S型肺炎双球菌为什么有毒性,而R型肺炎双球菌没有毒性?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肺炎双球菌的差别在于,S型肺炎双球菌细胞壁外有荚膜,而R型肺炎双球菌外没有。

细菌的荚膜包围在细菌细胞壁外,主要是多糖和多肽,有以下作用:①防止细菌变干;②吸附离子;③防止被吞噬细胞轻易吞噬消灭;④防止噬菌体侵染。

S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进入小鼠体内,受荚膜的保护,抵抗吞噬和消化作用,不容易被消灭,从而迅速繁殖、扩散,引起机体发生疾病,严重时引起死亡,即是有毒性。

而R型肺炎双球菌无荚膜,容易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所以不能使机体患病,即是无毒性。

2.仅S型肺炎双球菌DNA注射入小鼠,会不会使小鼠死亡?细菌自身繁殖需完整的细胞结构,如果仅将S型肺炎双球菌DNA注射到小鼠体内,不能再形成细菌,不能繁殖,不会使小鼠死亡。

3.对S型肺炎双球菌加热处理后注射给小鼠为什么不死亡?对S型肺炎双球菌加热处理后为什么仍能使R型肺炎双球菌发生转化?加热破坏了荚膜、细胞膜等结构,S型细菌死亡,注射入小鼠,不会使小鼠死亡。

但加热不足以完全破坏S型细菌DNA,加热使S型细菌DNA断裂成多个片段、同时也会使氢键断开——但冷却后可恢复双螺旋结构,控制荚膜形成的基因仍有活性。

加热处理后的S型细菌经冷却与活的R型细菌混合,能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4.用什么条件可以彻底破坏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如果用DNA酶、强酸、强碱或高压蒸汽处理S型活细菌的DNA,就不能使R型DNA发生转化。

5.一个S型肺炎双球菌与一个R型肺炎双球菌混和就会发生转化?转化是游离DNA片段的转移和重组,当R型肺炎双球菌的DNA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含有荚膜形成的基因的DNA片段结合,形成杂合的DNA后,控制荚膜形成的基因在R型菌体内得到表达,从而控制了荚膜的合成和出现,导致R型菌转化为S型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所采取的方法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2)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2)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有利于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二、教学重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为主,挂图演示为辅。

五、教学准备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图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情境创设】前面我们一起学习了孟德尔规律、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在这些学习中,我们知道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与细胞中的染色体有关,也逐渐认识到染色体在生物的传种接代中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知道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

那么,这两种物质究竟哪一种是遗传物质呢?请大家把书打开到42页,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三章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授课:科学发展到今天,DNA是遗传物质已经是众所周知,不容质疑的了,比如DNA指纹法、亲子鉴定利用的都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可是在早期,是不是一开始人们都认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如果不是,那之前人们认为的遗传物质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阅读P42页,待会我会请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问: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对蛋白质和DNA的认识水平如何?答:当时认为:蛋白质的由多种氨基酸连接而成,而DNA由许多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问:当时认为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为何会有这样的观点?答:人们当时对的DNA了解很少,而且构成DNA脱氧核苷酸只有4种,把它和生物多样性很难联系在一起,反而是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众多,和生物多样性联系在一起看似容易理解。

“转化实验”疑难解析

“转化实验”疑难解析

文/李志远【关键词】高中生物;转化实验;疑难问题;解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是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之一,其中涉及许多微生物遗传和生物化学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同学对转化实验中诸如为什么已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后,如何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等相关知识感到不解,下面就几个典型问题作一解析。

一、为什么S型肺炎双球菌可使小鼠患病死亡而R型细菌不能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面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面光滑)。

R型实际上是S型肺炎双球菌的突变类型,二者属于同一个物种。

荚膜具有保护作用,除了具有抗干燥等功能外,还使细菌能抵抗吞噬作用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但R型肺炎双球菌由于不具备荚膜,故在小鼠体内很容易被吞噬细胞吞噬或者被杀菌物质杀死,所以在小鼠体内不能存活。

因此,相对而言,S型肺炎双球菌更容易在小鼠体内存活并繁殖,从而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二、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加热为何能杀死细菌?已经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 为什么还能使R型细菌转化对S型细菌加热到一定程度(60℃~100℃),其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会受到破坏而丧失生物活性,加热引起的蛋白质变性是导致S型细菌死亡的原因。

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通过自溶过程,释放出部分DNA片断。

DNA加热到90℃~95℃时(根据DNA含有GC碱基对的比例,比例高则变性温度高,反之则低。

因为GC碱基对间有3个氢键,而AT碱基对间只有2个氢键),DNA 双螺旋间的氢键会打开,从而解开双链,称为DNA的变性。

变性只是使DNA的氢键断开、双螺旋解体,而不会引起DNA分子的降解和一级结构的破坏。

DNA的高温变性与蛋白质的高温变性不同,这种变性是可逆的,当温度降低到65 ℃以下时,由于碱基互补作用,分离的DNA 单链会重新聚合、双螺旋结构又重新恢复,叫做DNA的复性,此时DNA的遗传功能没有变化。

所以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仍然具有遗传功能,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肺炎双球菌问题3则

肺炎双球菌问题3则

肺炎双球菌问题3则"肺炎双球菌"问题3则"肺炎双球菌"问题3则问题1:s型细菌的dna经过高温为什么不能丧失活性?答: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在对数期后期(生长后期)约40min内处于“感受态”,吸收外源dna的能力比其他时期大1000倍。

此时,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细胞膜表面有30-80个“感受态因子”位点。

感受态因子是一种胞外蛋白,它可以催化外来dna片段的吸收或降解细胞表面某种成分,从而使细胞表面的dna受体显露出来(也可能是一种自溶酶,可特异性地结合双链dna)。

被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供体菌)通过自溶过程,释放出自身的dna片段(已经失活,但双链结构尚存在,分子量小于1×107,约含15个基因),称之为“转化因子”。

当“转化因子”遇到“感受态”的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时,就有10个左右这样的双链片段与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细胞膜表面的“感受态因子”位点相结合,在位点上进一步发生酶促分解,形成平均分子量为4×106~5×106的dna片段,然后双链拆开,其中一条降解,另一条单链逐步进入细胞,与受体菌dna上的同源区段配对,并使受体菌dna的相应单链片段被切除,从而将其替换,形成一个杂种dna区段(它们间不一定互补,可能呈杂合状态)。

随着受体菌dna进行复制,杂合区段分离成2个模板,其中之一类似供体菌,另一类似受体菌。

当细胞分裂后,已复制的dna发生分离,于是就由r型肺炎双球菌产生出s型肺炎双球菌的后代。

这个过程称为原核生物的转化,其实质是基因重组。

因为r型细菌与s型细菌的dna可以在同源区段配对,形成杂合细菌,所以通过分裂生殖形成r型和s型两种后代细菌,不像许多人认为的r型细菌直接变成s型细菌。

问题2:r型细菌的dna放进s型细菌的培养皿中,s型细菌可以不能变为r型细菌?答:无荚膜的r型细菌有非常重要的“感受态因子”位点,保证了s型细菌的dna可以进入。

“肺炎双球菌及其转化”的几个疑难问题

“肺炎双球菌及其转化”的几个疑难问题

“肺炎双球菌及其转化”的⼏个疑难问题“肺炎双球菌及其转化”的⼏个疑难问题问题⼀。

:肺炎双球菌的知识在经典转化实验中有呈现,在科学史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

由于是微⽣物,所以也会有许多疑问在学⽣中产⽣,如光滑和粗糙是指菌落,不是细菌,R菌能不能转化为S菌?肺炎双球菌⼜称肺炎链球菌,属于原核⽣物,有R型和S型,它们是肺炎双球菌两个稳定的品系。

是⼀种⼈畜共患的病原菌,其中S型在⼈体内引起肺炎,在⼩⽩⿏体内导致败⾎症,使⼩⽩⿏死亡。

⼀、菌种分类荚膜多糖抗原与致病⼒有密切关系,且成分复杂。

根据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若⼲⾎清型,其中~型致病⼒较强,型最强,且具有厚的荚膜,可作为鉴别此菌的依据。

⼆、形态特点肺炎双球菌直径0.5~1.5微⽶。

⾰兰⽒染⾊阳性,但⽼龄菌常呈阴性反应。

在机体内形成荚膜,经⼈⼯培养后荚膜逐渐消失,菌落由光滑型变为粗糙型,肺炎双球菌属双球杆菌属,为化脓性⾰兰⽒阳性菌,呈圆形或披针形、⽆芽孢,⽆鞭⽑。

三、R菌转化为S菌的机理被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供体菌)⾃溶,释放出⾃⾝的DNA ⽚段,当DNA⽚段遇到感受态的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时,R 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细胞膜上的结合位点相结合,随后其中⼀条链被细胞膜上的核酸酶降解,降解产⽣的能量协助把另⼀条单链推进受体细胞(该过程称为DNA的结合和摄取)。

当单链进⼊受体菌细胞后,便与受体菌DNA上的同源区段发⽣交换重组。

再通过受体菌DNA复制、细胞分裂,⽽表现出转化的性状,于是就由R型肺炎双球菌产⽣出S型肺炎双球菌的后代。

四、S菌不能转化为R菌的原因S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感受态,不能作为受体菌,所以在S菌的培养基中加⼊R菌的DNA,S菌不能被转化为R型。

当然S 型菌在⾃然状态下或⼈⼯的诱变下发⽣基因突变,S型菌可能突变为R型,但不是转化。

问题⼆. 肺炎双球菌S型细菌转化为R型细菌,转化因⼦是拟核中的DNA还是质粒DNA?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先要搞清楚细菌的变异类型和变异的机制。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涉及的4个问题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涉及的4个问题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涉及的4个问题
司恩保;石素菊
【期刊名称】《中学生物教学》
【年(卷),期】2008()6
【摘要】问题1 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经过高温为什么不会失去活性?有荚膜、致病的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可以进入无荚膜、非致病的R型肺炎双球菌,使R 型肺炎双球菌的表型和性状均发生改变,如无荚膜表型转换为有荚膜表型,同时其非致病性状转化为可致病性状。

转化的实质是S型肺炎双球菌的部分DNA片断进入并整合进R型肺炎双球菌的基因组。

【总页数】1页(P39-39)
【关键词】肺炎;实验;DNA;性状;基因组
【作者】司恩保;石素菊
【作者单位】河北邯郸邱县第一中学,057450;河北邯郸曲周职教中心,0572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523;Q78
【相关文献】
1.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几个问题 [J], 王世平
2.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几个疑难问题的解答 [J], 闫立;武辉
3.肺炎双球菌的转化涉及的几个问题 [J], 徐国恒
4.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常见问题及解释 [J], 陈晓琪
5.基于问题学习的创新教学设计——以“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为例 [J], 李师超;彭亚敏;王艳;陈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炎双球菌及其转化”的几个疑难问题问题一。

:肺炎双球菌的知识在经典转化实验中有呈现,在科学史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是微生物,所以也会有许多疑问在学生中产生,如光滑和粗糙是指菌落,不是细菌,R菌能不能转化为S菌?肺炎双球菌又称肺炎链球菌,属于原核生物,有R型和S型,它们是肺炎双球菌两个稳定的品系。

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原菌,其中S型在人体内引起肺炎,在小白鼠体内导致败血症,使小白鼠死亡。

一、菌种分类荚膜多糖抗原与致病力有密切关系,且成分复杂。

根据荚膜多糖抗原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若干血清型,其中~型致病力较强,型最强,且具有厚的荚膜,可作为鉴别此菌的依据。

二、形态特点肺炎双球菌直径0.5~1.5微米。

革兰氏染色阳性,但老龄菌常呈阴性反应。

在机体内形成荚膜,经人工培养后荚膜逐渐消失,菌落由光滑型变为粗糙型,肺炎双球菌属双球杆菌属,为化脓性革兰氏阳性菌,呈圆形或披针形、无芽孢,无鞭毛。

三、R菌转化为S菌的机理被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供体菌)自溶,释放出自身的DNA 片段,当DNA片段遇到感受态的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时,R 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细胞膜上的结合位点相结合,随后其中一条链被细胞膜上的核酸酶降解,降解产生的能量协助把另一条单链推进受体细胞(该过程称为DNA的结合和摄取)。

当单链进入受体菌细胞后,便与受体菌DNA上的同源区段发生交换重组。

再通过受体菌DNA复制、细胞分裂,而表现出转化的性状,于是就由R型肺炎双球菌产生出S型肺炎双球菌的后代。

四、S菌不能转化为R菌的原因S型肺炎双球菌有荚膜,无感受态,不能作为受体菌,所以在S菌的培养基中加入R菌的DNA,S菌不能被转化为R型。

当然S型菌在自然状态下或人工的诱变下发生基因突变,S型菌可能突变为R型,但不是转化。

问题二. 肺炎双球菌S型细菌转化为R型细菌,转化因子是拟核中的DNA还是质粒DNA?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细菌的变异类型和变异的机制。

一、菌落变异细菌的菌落主要有光滑(smooth,S)型和粗糙(rough,R)型两种。

刚从标本中分离的细菌菌落多为光滑型(S型),长期人工培养后菌落可逐渐变为粗糙型(R型)。

S型菌落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

R型菌落表面粗糙、干皱,边缘不整齐。

细菌菌落由光滑型变为粗糙型的变异,称为S-R变异。

S-R变异多见于肠道杆菌,细菌发生菌落变异时,其理化性状、免疫原性、耐药性及毒力等也会发生改变。

一般S型菌致病性强。

但结核分枝杆菌、炭疽芽胞杆菌、鼠疫耶氏菌其毒力菌株就是R型。

二、细菌变异的发生机制细菌的遗传性变异是由于基因结构发生改变所致,主要通过基因突变、基因转移与重组两种方式实现。

基因突变的方式学生比较熟悉,这里就不叙说了,基因转移与重组这种方式高中没有具体的叙说,下面把这种方式简单总结如下。

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进入受体菌体内的过程称为基因转移。

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称为重组。

外源性遗传物质包括细菌染色体DNA片段,质粒DNA及噬菌体基因等。

细菌通过某种方式获得外源基因并与自身基因重组,导致自身遗传性状改变是细菌遗传性变异的另一种方式。

基因转移与重组的方式有转化、接合、转导和转换四种。

1、转化受体菌直接从周围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与自身基因重组后获得新遗传性状的过程。

例如,活的无荚膜肺炎双球菌(R)摄取死的有荚膜肺炎双球菌的DNA片段(S)与自身基因重组后获得了形成荚膜的能力,转变成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S)。

由R型菌转化为S型菌。

2、接合指遗传物质(如质粒)通过性菌毛由供菌体传递给受体菌,使受体菌遗传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

(1)F质粒接合带有F质粒的雄性菌,通过性菌毛将F质粒的一条DNA链传递给无性菌毛的雌性菌,质粒DNA复制后,雌性菌获得了F质粒,也具有了形成性菌毛的能力,转变为雄性菌。

(2)R质粒接合R质粒是由耐药传递因子(RTF)和耐药决定因子(r决定因子)两部分组成。

耐药传递因子编码性菌毛,功能与F质粒相似。

耐药决定因子编码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这两部分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结合在一起成为复合物,但必须两部分结合在一起时,才能将耐药性转移给其它细菌。

细菌携带的多重耐药质粒也可通过性菌毛转移给其它细菌,从而导致细菌耐药性的扩散,这也是近年来耐药菌株日益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3、转导转导是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性状的过程。

4、溶原性转换某些温和噬菌体感染敏感菌后,其基因可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此状态下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

溶原性细菌因DNA结构改变获得噬菌体基因赋予的新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

如无毒性的白喉棒状杆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A族溶血性链球菌均可因噬菌体感染呈溶原状态时产生外毒素。

综上所述,无荚膜的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属于转化,据资料认为,无荚膜的R型细菌有非常重要的“感受态因子”位点,保证了S 型细菌的DNA可以进入。

这是广义上的基因重组,然后在R型细菌内再得到表达,形成荚膜,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问题三:什么是感受态?S型肺炎双球菌能不能变成R型菌?人工方法如何让细菌产生感受态?细胞能够从周围环境中摄取DNA分子,并且不易被细胞内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解时所处的一种特殊生理状态称感受态。

细菌的感受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然感受态,自然感受态细菌可以自由地吸收DNA,通过它来进行遗传转化;另一种是人工感受态,在这种转化中,细菌发生改变使得它们能摄入外源DNA。

枯草芽孢杆菌属于能够发展为自然感受态的细胞,大肠杆菌就属于需要人工处理的细胞。

转化示意图1.自然感受态—R型活菌R型肺炎双球菌存在控制荚膜不能形成的基因,S型肺炎双球菌存在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

将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活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发生了R型菌向S型菌的转化。

并非任意两株R型菌与S 型菌之间的接触都可发生转化。

据研究,凡能发生转化的,其R型菌必须处于感受态。

(1)R型菌的特点据资料,作为受体菌的R型活肺炎双球菌在其生长后期,即对数期后期大约40分钟内处于“感受态”。

R型活肺炎双球菌细胞膜表面有30-80个“感受态因子”位点。

感受态因子是一种胞外蛋白,可诱导与感受态有关蛋白的表达,其中包括自溶素,它使细胞表面的DNA结合蛋白和核酸酶裸露出来。

正是因为感受态因子的作用,使得R菌在对数期后期吸收外源DNA的能力比其他时期大1000倍。

(2)R型活菌转化成S型活菌的实质过程由于加热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的蛋白质外壳结构被破坏,从有秩序而紧密的构造,变为无秩序而松散的构造,导致出现外壳自溶现象,释放出自身的DNA片段(双链结构尚存在,分子量小于1×107,约含15个基因),称为“转化因子”。

①当“转化因子”遇到处于感受态的R型肺炎双球菌时,就有10个左右这样的双链片段被R型肺炎双球菌细胞膜表面的“感受态因子”位点结合。

②在位点上进一步发生酶促分解,形成平均分子量为4-5×106的DNA片段,然后双链拆开,其中一条降解,另一条单链逐步进入细胞。

③进入细胞的单链DNA片段与R型肺炎双球菌DNA的同源区段配对,并使受体DNA的相应单链片段被切除,从而将其替换,于是形成一个杂种DNA区段(它们间不一定互补,故可呈杂合状态)。

④随着R型肺炎双球菌的分裂生殖,DNA进行复制,杂合区段分离成两个,其中之一类似供体菌(S型肺炎双球菌),另一类似受体菌(R型肺炎双球菌)。

当细胞分裂后,此DNA发生分离,于是就由R 型肺炎双球菌产生出了S型肺炎双球菌的后代。

这个过程称为原核生物的转化,其实质是基因重组。

如图所示:(3)R型活菌转化成S型活菌的相关解释①因为R型与S型的DNA可以同源区段配对,形成杂合细菌,通过分裂生殖形成R型和S型两种后代,不是R型直接变成S型。

②无荚膜的R型有非常重要的感受态和感受态时期,保证了S型的DNA在特定的时期可以进入R型菌中。

③S型有荚膜,无感受态,因此不能作为受体菌,如果人为除去荚膜,培养出无荚膜的后代,它就同时丧失了毒性,变成R型,同样会有感受态。

自然状态下两者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来完成相互转变,人工方法是利用理化方法诱发突变完成相互转变。

④发生转化需要有亲缘关系,转化本身只发生在同种菌株间或近缘菌株间。

真核生物的细胞膜表面结构与原核生物的大不相同,不会发生转化。

2.人工感受态—大肠杆菌野生型大肠杆菌并不容易转化,这是由于DNA无法进入野生型大肠杆菌的细胞。

经过多年的努力,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方法可以增加细胞吸收外源DNA的效率。

那就是用化学方法处理细胞,使其改变膜对DNA的通透性。

这种细胞就称为感受态细胞,即细胞处于能摄入核酸分子时的生理状态。

大肠杆菌需要诱导才能变成感受态细胞,而有些细菌细胞则在自然条件下,或是在改变培养基和其他培养条件下就可变成感受态细胞。

大肠杆菌的转化常用化学法(CaCl2法),该法最先是由Cohen 于1972年发现的。

其原理是细菌处于0℃,CaCl2的低渗溶液中,菌细胞膨胀成球形,转化混合物中的DNA形成抗DNase的羟基-钙磷酸复合物粘附于细胞表面,经42℃短时间热冲击处理,促使细胞吸收DNA 复合物,在丰富培养基上生长数小时后,球状细胞复原并分裂增值,被转化的细菌中,重组子中基因得到表达,在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可选出所需的转化子。

目前CaCl2转化方法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细胞壁被打了一些孔,DNA分子从这些孔洞中进入细胞,而这些孔洞随后又可以被宿主细胞修复。

可以接受DNA的细胞称为感受态细胞。

另外,CaCl2化学试剂处理细菌后,是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还是细胞壁的通透性,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观点,浙科版认为增加细胞壁通透性。

这种方法已经成为基因工程的常规技术,它对于我们利用体外DNA 重组技术来了解真核和原核生物的基因功能特别重要。

问题四:肺炎双球菌的荚膜作用和控制合成的基因在哪里?试题:如图为科研人员将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分子切成片段导入R型菌的过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S型菌表面多糖类荚膜的形成受DNA(基因)控制B.实验室中过程②的实现可用Ca2+处理C.过程⑥需要限制酶和DNA聚合酶催化D.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是游离DNA片段的转移和重组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导入S型菌DNA分子片段后形成的S型菌表面有多糖类荚膜,所以多糖类荚膜的形成受DNA(基因)控制,A正确;使微生物(R型菌)成为感受态细胞时需要用Ca2+处理,B正确;过程⑥是重组细菌的增殖,该过程需要DNA聚合酶催化,不需要限制酶,C错误;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既游离DNA片段的转移和重组,D正确。

那么,荚膜有关的基因在哪里?在拟核还是质粒?荚膜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或生长发育到某一阶段时,在细胞壁外一层厚度不均的胶状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