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矿床类型
铜矿床、铁矿床、金矿床工业类型

矿床学铁、铜、金矿床主要工业类型系别:地科专业:地质1201姓名:张闻翔学号:032120108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2014年11月23日铜矿床主要工业类型1:斑岩铜矿含义及特征斑岩铜矿床通常是指与具有斑状结构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共生的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和细脉状铜和钼—铜组分的富集体。
И.Г.帕夫洛娃提出了可以与其它内生矿床相区别的斑岩铜矿床10大特征:(1)具网状细脉浸染成矿特征;(2)主要金属矿物(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辉铜矿,在有些矿床中为斑铜矿、硫砷铜矿和挥铜矿)和与其伴生的非金属矿物(石英、绢云母、钾长石、黑云母、高岭石类矿物等)的成分稳定;(3)铜的平均含量在原生矿石中比较低(0.3—0.8%),而在氧化矿石中明显较高(达1—1.5%),而钼在原生氧化矿石中的分布都比较均匀(0.005—0.05%),在这种情况下,矿石中铜与钼的比值变化很大,形成一系列重要的铜、铜—金和铜—钼矿床;(4)矿化与以中性成分为主的斑岩侵入体(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以及少数偏酸性(花岗斑岩、和偏基性的侵入体(闪长斑岩)有空间联系;(5)矿化或直接发生在斑岩侵入体中,或发生在紧靠侵入体的外接触带围岩——火山岩、侵入岩和变质岩中;(6)矿体发育在广泛出现热液蚀变岩的地带,蚀变岩石为绢云母—石英质、黑云母—钾长石质、泥质以及青磐岩型交代岩;(7)根据金属元素出现最大值①和主要共生的非金属矿物②,可用如下顺序写出矿体和热液岩中稳定分带性;① Fe3+一Mo(Cu)一Cu(Mo)一Cu(Ag)一Fe2+(Au)一Pb一Zn一(Au、Ag);②黑云母—钾长石,绢云母、石英,蒙脱石,高岭土,青磐岩;(8)矿床储量巨大,可保障矿石的大规模采挖,成本低廉并有露天采矿的可能性;(9)与氧化作用有关的富矿的出现,形成了覆盖较贫原生矿的次生硫化物富集带;(10)斑岩铜矿床形成于地槽褶皱区的不同发育阶段.既可随着地槽的岩浆作用在褶皱主期之前(在岛弧阶段)形成,又可在其后与造山阶段和活化阶段的斑岩侵入体和火山岩有关。
地质人铜矿找矿规律大全。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地质人铜矿找矿规律大全。
如何找铜矿
铜矿床的类型主要有:斑岩型铜矿、铜镍硫化物型铜矿、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层状铜矿(火山岩型铜矿、砂、页、砾岩型铜矿、碳酸盐型铜矿)、矽卡岩型铜矿和热液脉型铜矿。
找矿标志
1、氧化铜矿物。
由于原生铜矿物、含铜高的蚀变岩石、古炼铜渣易于氧化,形成格外醒目的翠绿色孔雀石(俗称铜绿)、天蓝色的蓝铜矿(俗称石青)、赤红的赤铜矿、烟灰状的辉铜矿、靓蓝色的斑铜矿等,它们是很好的找铜矿标志。
2、特征植物。
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牙刷草和云南开紫花具紫红茎的葡匐草,是很好的找铜矿植物。
3、蚀变组合。
如青盘岩化-黄铁绢英岩化-泥化-钾化-硅化、红层(火山红层或砂页岩红层)中的退色化等都是很好的找铜标志。
3、火山机构、细碧-角斑质火山凝灰岩、喷流沉积岩(铁锰硅质岩、铁碧玉岩、层纹状硅质岩)、红层中的浅色砂(砾)岩、矽卡岩、超基性岩、中-中酸性斑岩、迭层石硅质细腻白云岩、含炭的火山凝灰岩层等都是找铜的最好对象。
4、对于斑岩铜矿,一般它是大吨位低品位的矿床,一直是人们寻找的主要
对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寻找斑岩铜矿一要看其是否具备露采条件,二要关注其是否具有次生富集带,三要看其是否伴生有较高的金、银、钼元素。
如果不便露采又不具高品位的次生富集带,且金、银、钼含量低的话,则因其品位过低而成为呆矿,暂难为人们所利用,因其占用大量的勘查资金,可使矿业公司陷入困境。
中国铜矿矿床类型

中国铜矿矿床类型(一)中国铜矿床分类矿床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有用矿物聚集体。
地质矿业工作者为了研究矿床的成因和开发利用则进行矿床分类。
中国铜矿床分类有文献记载的最早是丁文江(1917)将我国铜矿床划分为五种类型,其中将斑岩铜矿归入浸染型铜矿,并提出山西中条山铜矿产于“前寒武纪结晶岩中”,属“低品位浸染状矿石”。
其后,朱熙人(1935)也讨论过我国铜矿类型和分布,并提出长江中下游和云南为我国铜矿有希望的产地。
新中国成立后,对铜矿床的分类做了进一步地研究。
1953年,孟宪民、宋叔和等研究了我国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分布情况,提出普查勘探方向,并按工业类型将我国铜矿床分成斑岩铜矿型、黄铁矿型、层状交代矿床、接触交代矿床、多金属含铜矿床、石英含铜矿脉、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自然铜矿型、钛钒矿脉、铜钴矿层等类型。
1957年,谢家荣对中国铜矿床进行成因分类,划分为岩浆矿床、表生矿床、变质矿床等三大类,进而又分6类22式。
1959年,郭文魁对我国铜矿工业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按各类型占有储量排列,提出中国铜矿工业类型划分为八大类:层状铜矿(东川式)、细脉浸染型铜矿、接触交代夕卡岩型铜矿、黄铁矿型铜矿、脉状及复脉带铜矿、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安山玄武岩中之铜矿等,八大类中又按矿石建造、金属组合、矿体形状及产状和矿化时代等又进一步划分若干亚类。
70年代以来,铜矿床的分类从单纯以产状、成因及工业类型划分,转向结合矿石商品价值、成岩成矿作用等综合研究进行铜矿床分类。
其中有代表性的,郭文魁于1976年将我国铜矿床分为六大类:①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铜矿床,进一步分为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含铜黄铁矿型铜矿)及条带状浸染状铜矿两个亚类;②与基性-超基性岩体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③与中酸性火山-深成杂岩或浅成侵入岩有关的斑岩铜矿;④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夕卡岩型铜矿;⑤陆相沉积作用为主的铜矿床;⑥与海相沉积作用有关的铜矿(层状铜矿)。
铜矿床

目前,我国铜矿的主要工业矿床分为八类,各类的地质特征与找矿标志如下:1.矽卡岩铜矿此类矿床的特点是:①矿床均分布在中性至酸性侵入体与碳酸盐岩层接触带或其附近;②矿床往往受断裂构造与层间破碎带控制;⑧矿石成分复杂,有用组分多,铜常常与铁、铅、锌、钼、钨、锡等共生;④围岩蚀变明显,在空间上铜矿主要与次透辉石矽卡岩有关多⑤矿床分布广泛,常成群出现,一般为中等规模,矿石品位较富。
我国东部地区已知矽卡岩铜矿多生成于燕山期,少部分属海西期。
根据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的情况,与闪长岩-长花岗岩类侵入体有关的矽卡岩矿床,多是铁、钼与铜共生;而与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类侵入体有关的矽卡岩矿床则多是锡、钨与铜共生。
本类矿床的主要找矿标志是:(1)岩石标志①侵入岩矽卡岩铜矿总是与一定的侵入岩体紧密共生。
这种侵入体绝大部分属于中-酸性岩浆产物,如斑状花岗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岩和闪长玢岩等。
与基性岩浆有关的矽卡岩铜矿很少见;超基性岩侵入体的接触带则尚未发现过矽卡岩铜矿。
②围岩有利于生成矽卡岩铜矿的围岩,以碳酸盐岩石为主,如石灰岩、大理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和各种不纯质的石灰岩及白云岩、钙质凝灰岩等。
从我国已知矿床的围岩来看,燧石条带灰岩、泥质灰岩、薄层灰岩、含有机杂质的灰岩以及白云质灰岩等,由于含杂质,化学性质活泼,性脆易碎,形成空隙,最有利于铜矿的生成。
特别是当不同岩性的岩层与灰岩等碳酸盐岩石交互出现,其中并有不透水的页岩、硅质岩层存在,形成所谓“隔层”时,是矿化富集最良好的部位。
(2)矽卡岩及蚀变标志与铜矿有关的矽卡岩,按原岩的不同可分为:①钙质矽卡岩,系交代灰岩而成,典型矽卡岩矿物有石榴石(钙铝榴石、钙铁榴石)和辉石(透辉石一钙铁辉石);②镁质矽卡岩,系交代白云质岩石而成,典型矿物有:镁橄榄石、尖晶石、金云母、硅镁石等;⑧硅质矽卡岩,系交代硅酸盐岩石而成,最主要的矿物是方柱石,其他矿物与钙质矽卡岩典型矿物差别不大。
中国铜矿矿床类型

中国铜矿矿床类型(一)中国铜矿床分类矿床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有用矿物聚集体。
地质矿业工作者为了研究矿床的成因和开发利用则进行矿床分类。
中国铜矿床分类有文献记载的最早是丁文江(1917)将我国铜矿床划分为五种类型,其中将斑岩铜矿归入浸染型铜矿,并提出山西中条山铜矿产于“前寒武纪结晶岩中”,属“低品位浸染状矿石”。
其后,朱熙人(1935)也讨论过我国铜矿类型和分布,并提出长江中下游和云南为我国铜矿有希望的产地。
新中国成立后,对铜矿床的分类做了进一步地研究。
1953年,孟宪民、宋叔和等研究了我国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分布情况,提出普查勘探方向,并按工业类型将我国铜矿床分成斑岩铜矿型、黄铁矿型、层状交代矿床、接触交代矿床、多金属含铜矿床、石英含铜矿脉、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自然铜矿型、钛钒矿脉、铜钴矿层等类型。
1957年,谢家荣对中国铜矿床进行成因分类,划分为岩浆矿床、表生矿床、变质矿床等三大类,进而又分6类22式。
1959年,郭文魁对我国铜矿工业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按各类型占有储量排列,提出中国铜矿工业类型划分为八大类:层状铜矿(东川式)、细脉浸染型铜矿、接触交代夕卡岩型铜矿、黄铁矿型铜矿、脉状及复脉带铜矿、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安山玄武岩中之铜矿等,八大类中又按矿石建造、金属组合、矿体形状及产状和矿化时代等又进一步划分若干亚类。
70年代以来,铜矿床的分类从单纯以产状、成因及工业类型划分,转向结合矿石商品价值、成岩成矿作用等综合研究进行铜矿床分类。
其中有代表性的,郭文魁于1976年将我国铜矿床分为六大类:①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铜矿床,进一步分为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含铜黄铁矿型铜矿)及条带状浸染状铜矿两个亚类;②与基性-超基性岩体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③与中酸性火山-深成杂岩或浅成侵入岩有关的斑岩铜矿;④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夕卡岩型铜矿;⑤陆相沉积作用为主的铜矿床;⑥与海相沉积作用有关的铜矿(层状铜矿)。
铜矿床类型、特征及资源评价

寿王坟铜矿床
矿床是在花岗闪长岩与中元古界蓟 县群雾迷山组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接触 交代而形成的,花岗闪长岩沿背斜轴向 断裂侵入,在背斜南翼接触带形成矽卡 岩和矿化。矿体产状和围岩近似,近东 西走向、南倾斜,倾角45~80°。 分布和形态:主要与围岩的产状和接触 带的构造特征密切相关。 矿 床:有Fe、Cu、Mo三种矿化,均可 圈出独立矿体。 铜矿化→与透辉石矽卡岩关系密切; 铁矿化→与硅镁石、透辉石矽卡岩相伴 产出。 铁和铜矿化:往往组成一个统一的铁铜 矿体。
0.64km2
西藏玉龙:斑岩小岩体,面积0.64Km2,围 岩:三叠纪砂页岩、灰岩(据陈毓川、朱裕 生,1993)
斜长花岗斑岩 ≈0.05Km2
据刘德权,陈毓川,王登红等 ,2003
(三)、矽卡岩型铜矿床
1、资源概况
储量:占国内铜矿总储量的27%; 规模:小,但矿石品位高,一般1~1.5%;富矿储量占我国 之首; 伴生有益组分:含Fe、Au、Ag、Co、Mo、Pb、Zn、S、Se、 Te等多种可综合利用组分;
第一节 铜矿资源概述
4、喷流沉积成矿作用
*泛指不同成因的含矿热水在海底喷溢过程中,经充填、 交代作用以及与冷海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热水中所携带 的物质组份分别在热液通道和海底沉淀下来而富集成矿的 作用。
5、表生成矿作用 *铜的硫化物氧化形成易溶于H2O的CuSO4,遇碳酸盐可形 成孔雀石、蓝铜矿等;干旱条件下,溶液中CuSO4易于过 饱和而形成胆矾、铜绿矾等氧化型矿床; ——原生矿经氧化,可形成次生硫化物富集带;
项目 边界品位(%) 工业品位(%) 可采厚度(m) 夹石剔除厚度(m) 硫化矿石(坑采) 0.3 0.5 1-2 2-4 硫化矿石(露采) 0.2 0.4 2-4 4-8 氧化矿石 0.5 0.7 1 2
铜矿矿床成因研究

成矿物质变化阶段
成矿条件:高温、高压、还 原环境
成矿元素:铜、铁、锌等
成矿过程:岩浆活动、热液 活动、沉积作用等
成矿类型:斑岩型、矽卡岩 型、砂岩型等
05 铜矿矿床找矿标志
地质标志
岩石类型:铜矿床通常与某些特定类型的岩石有关,如砂岩、页岩等。 矿物组合:铜矿床中常见的矿物组合包括黄铜矿、辉铜矿、铜蓝等。 地层年代:铜矿床的形成与地层的年代有关,如古生代、中生代等。 构造特征:铜矿床通常与某些构造特征有关,如褶皱、断裂等。
铜矿矿床成因研究
,
汇报人:
目录 /目录
01
铜矿矿床类型
02
铜矿矿床成矿 环境
03
铜矿矿床成矿 物质来源
04
铜矿矿床成矿 过程
05
铜矿矿床找矿 标志
01 铜矿矿床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
形成原因:岩 浆活动与热液 活动共同作用
矿体特征:多 呈脉状、网状、 筒状等形态
矿石成分:以 铜、铁、硫等 为主
矿床规模:大 型、超大型矿 床居多
遥感标志的识别需要结合多种遥感数据, 如卫星影像、航空影像等。
遥感标志的识别还需要结合地质、地球 化学等专业知识。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地球物理标志
重力异常:铜矿床可能导致重力异常,可以作为找矿标志 磁异常:铜矿床可能导致磁异常,可以作为找矿标志 电性异常:铜矿床可能导致电性异常,可以作为找矿标志 地震波异常:铜矿床可能导致地震波异常,可以作为找矿标志
地球化学标志
铜矿化:铜元 素在地壳中的
分布和富集
硫化物:硫化 物与铜矿化的
关系
地形地貌与铜矿成矿
地形地貌对铜矿成 矿的影响:地形地 貌决定了铜矿的形 成和分布
铜矿类型以及勘查规范

铜矿类型中国铜矿具有重要经济意义、有开采价值的主要是铜镍硫化物型矿床、斑岩型铜矿床、夕卡岩型铜矿床、火山岩型铜矿床、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床、陆相砂岩型铜矿床。
其中,前4类矿床的储量合计占全国铜矿储量的90%。
这些类型矿床的成矿环境各异,有其各自的成矿特征,按各类型矿床占有储量比例依次简述如下:1.斑岩型矿床过去又称为“细脉浸染型”矿床,它们的特点如下:①矿床规模大,如斑岩铜矿是当前世界铜矿床的主要类型,占世界已探明铜储量的一半;②埋藏浅,易于开采;③矿床常呈带状分布,这和斑岩体受一定构造带控制有关;④矿石品位较低,但矿化分布均匀;⑥矿石成分简单,易选;⑥可供综合利用的矿产多。
地质特征: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矿床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前成的小侵入体有关,斑岩体以小侵入体或次火山岩体产出,出露面积不大,一般小于1 km2(如江西德兴朱砂红岩体仅0.02km2),也有达十余平方公里的,矿化多集中在岩体顶部,岩体形态复杂,以岩株、岩筒状对成矿较有利。
岩体时代一般较年轻,典型的斑岩铜矿床从晚古生代到中新生代,尤以中新生代占绝对优势。
矿床受区域断裂一构造带控制,故常呈带状分布。
矿体常受次一级构造控制,即岩体和围岩中的微断裂控制(层间裂隙、片理、原生裂隙等),另外有的斑岩中角砾岩化或角砾岩体很发育,它与成矿关系密切,常构成斑岩铜一钼矿床的一种类型。
矿体的围岩岩性对成矿有一定影响,如为硅铝质岩石,裂隙又不发育,岩石致密,可作为岩体顶盖的“隔挡层”,使矿液不易流通和散失,有利于矿液在岩体内部特别是顶部和接触带成矿,如多宝山矿床,岩体顶部为奥陶纪安山玢岩覆盖,岩体内矿化富集。
如围岩为碳酸盐岩石,因其化学性质活泼,易于交代而形成品位较富的脉状或似层状矿体,或沿接触带或其附近形成矽卡岩型矿体。
这时岩体内为细脉浸染型矿石,接触带及围岩中则为致密块状硫化物矿石。
矿床的围岩蚀变很发育,蚀变范围可达几百米到几千米。
常具明显的,有规律的水平和垂直的分带现象。
铜矿床种类及铜的冶炼方法

铜矿床种类及铜的冶炼方法铜矿床种类及铜的冶炼方法最主要的铜矿床有两种:一为原生的斑岩铜矿床,约占全部铜资源的66%,美国、智利、秘多;一为水成岩中次生的层状铜矿床,约占全部铜资源的25%,著名的赞比亚-扎伊尔铜矿带即属发现的铜矿物约160多种。
原生硫化矿中以黄铜矿(CuFeS2)最多,其次为斑铜矿(Cu5FeS4),次生主要有孔雀石[CuCO3·Cu(OH)2]、蓝铜矿[2CuCO3·Cu(OH)2]等。
70年代末全世界具有开采价值的铜矿金属储量约5亿吨,海底锰结核的铜储量估计约1979年世界各国(中国除外)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各国都非常重视杂铜的回收。
1980年工业发达包括苏联)的杂铜回收量约占总产铜量的15%。
同年美国回收杂铜58万吨,占全国铜消费量的中国铜矿分布较广,已探明的铜矿床多为斑岩铜矿、含铜黄铁矿、矽卡岩铜矿.铜是优良的导体,仅次于银。
常温下铜的电导率为银的94%,热导率为银的73.2%。
铜在干燥空气中不氧化,氧化碳的湿空气中表面形成一层铜绿;与碱溶液反应很慢,但易与氨形成络合物。
铜的标准电极+0.337伏,铜不能置换酸溶液中的氢,但溶于有氧化作用的酸中。
二价铜的电化当量为0.0003294克铜和铜合金如青铜、黄铜、白铜等,广泛用于制造电工器材、机械、建筑材料和运输工具等铜有多种化合物,主要用于化工、医药、农药等方面。
与金属铜的用量相比,用于化合物的只占铜消费量的1%左右。
美国1979年铜消费量的比例为:电气工业58%,建筑工业18%,机械制造业9%,运输工具9%伦敦市场铜的平均价格为:1978年67美分/磅,1979年93美分/磅(1磅=0.4536公斤)。
炼铜原料以硫化矿为主,品位一般为1%左右,坑内采矿的边界品位为0.4%,露天采矿可降采出的矿石须先经选矿得到含铜20~30%的精矿,再行冶炼。
炼铜的方法分火法和湿法,以火法法生产的铜占世界总产铜量80%以上。
铜矿床类型及特征介绍

铜矿床类型及其特征介绍
一、硫化物型铜矿床
硫化物型铜矿床是全球最普遍的铜矿床类型,其主要矿物为黄铜矿和斑铜矿。
这种类型的矿床通常存在于地壳较深的地方,与火成岩活动密切相关。
其特点是矿石中铜含量较高,一般在1%以上,最高可达20%,但硫化物矿石中的铜不易提取。
二、氧化物型铜矿床
氧化物型铜矿床主要由赤铜矿和孔雀石等含铜氧化物组成,通常形成于地表或近地表环境中,由于长期风化作用使得硫化物型铜矿床转化为氧化物型。
这类矿床的特点是矿石中含有大量的铜氧化物,易于开采和冶炼,但矿石中的铜含量相对较低。
三、砂矿型铜矿床
砂矿型铜矿床是由河流、海洋等自然力将原生矿床中的铜矿物搬运到地表,并通过分选作用形成的。
这种矿床的特点是矿石中的铜以颗粒状存在,易于开采,但矿石中的铜含量较低。
四、沉积型铜矿床
沉积型铜矿床是在地质历史时期,由水体中含铜的溶液沉积形成的。
这类矿床的特点是矿石中的铜含量较低,但分布广泛,储量大。
五、热液型铜矿床
热液型铜矿床是由地壳深部的热水溶液携带铜元素上升到地表,经过冷却、结晶而形成的。
这类矿床的特点是矿石中的铜含量高,且伴有其他有价值的金属,如金、银、铅、锌等。
铜矿床主要类型及找矿标识

铜矿床主要类型及找矿标识铜的主要矿物:自然界中含铜矿物的有170种,但最常见的有:自然铜、黄铜矿、斑铜矿、铜蓝、辉铜矿、赤铜矿、孔雀石、蓝铜矿、黑铜矿、胆矾等等。
还有黝铜矿、砷黝铜矿、硫砷铜矿。
一、斑岩铜矿是目前世界铜矿中最重要的矿床类型。
其特点是:规模大、埋藏浅、品位低一硫化矿石为主,易采易选,金属回收率高。
因而成为备受重视的重要的铜矿资源。
在我国斑岩铜矿储量居第一。
与斑岩铜矿成矿作用有关的主要是陆相火山作用和侵入作用。
有关的侵入岩主要是属钙碱性系列的中—酸性浅成和超浅成相岩石。
如石英二长斑岩。
石英闪长斑岩等。
围岩蚀变具分带性。
由外向内为青盘岩化带、泥化带、绢英岩化带(有人称千枚岩化带),中心为钾长石化带。
铜矿化主要是在绢英岩化带和钾长石化带。
矿体主要产于侵入体的内外接触带中。
矿体常受侵入体的形态和产状以及环带状裂隙等所控制。
铜矿化以细脉侵染状矿石为特征。
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辉钼矿等。
矿石品位较低,一般为0.4—0.8%,高者达1%以上,但次生富集带可达1—2%。
伴生元素有金和钼等。
斑岩铜矿模式有:石英—二长石模式、闪长岩模式、正长岩模式。
找矿标志:1.寻找母岩和围岩:花岗闪长斑岩、钠长斑岩、二长斑岩是重要的成矿母岩。
千枚岩、片岩、中酸性侵入岩和火山岩是重要的成矿围岩。
2.在斑岩铜矿床中黄铁矿化广泛。
同时在表生作用下黄铁矿等硫化物在地表易形成“火烧皮”褐铁矿薄膜,而局部又使岩石退色,在褐色地段注意寻找次生富集带。
3.斑岩铜矿蚀变带规模大、强度高、分带好(一般中心为黑云母、钾长石或石英钾长石等,向外为绢云母、钾长石、石英带,再外为粘土、石英带,再往外为粘土、石灰带)面状蚀变常伴有大规模矿床。
4、含铜斑岩体是直接找矿标志。
5、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是寻找斑岩铜矿的有效标志。
二、矽卡岩型铜矿这类矿床主要产于中酸性的中小型侵入杂岩体与碳酸盐类岩石的接触带中,矿化富集于侵入体形成时岩浆流动的前缘区内,主要沿断裂分布。
铜矿床的工业类型及找矿评价的核心技术

简述:铜矿尤其是富铜矿一直是我国急需的矿产之一,由于铜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延展性,而且有较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因此广泛用于照明,无线电设备、电器仪表和电机设备,所以铜及其合金广泛用于冶金、国防、民用、有机化工等部门,如黄铜矿(铜-锌合金)用来制造枪弹和炮弹,铍青铜用来制造航空仪表的弹性元件,锡青铜用于制造轴承、轴套、锰铜是高电阻的材料。
工业利用上在我国对铜矿的一般要求:富铜矿石,铜含量>2%中铜矿石,铜含量>1%-2%贫铜矿石,铜含量>0.7%-1%极贫矿石铜矿石,铜含量>0.3%-0.7%关于铜的储量(金属量)的要求参考指标:大矿:>50万吨中矿:10~50万吨小矿:<10万吨铜矿的主要矿物:自然界中的含铜矿物约有170种,除成为自然元素以(自然铜)外,大多数为含铜的硫化物,氧化物、碳酸盐、硫酸盐、硅酸盐、硅酸盐、氯化物和磷酸盐等化合物。
世界上90%以上的铜均取自硫化铜矿物,工业上利用的铜矿石大约15种左右。
铜矿床的主要工业类型及找矿评价的核心技术:一、矽卡岩型铜矿床(热液交代型)(一)沿一定方向的断裂寻找酸性侵入体,进一步查清侵入体的产状是寻找此类型的首要条件,一般以中、小型岩体为主。
(二)沿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寻找有利的成矿围岩,一般接触带才超出数十米至数百米。
尤其注意寻找碳酸盐类围岩,这是寻找此类矿床必备的围岩条件。
(三)在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划分矽卡岩的类型,通常情况下,辉石矽卡岩和石榴石矽卡岩对成矿较为有利,是评价矿床是否有利的重要指标。
(四)围岩的蚀变类型和规模是评价矿化经济价值的重要标志,含矿的以辉石为主的矽卡岩和镁橄栏石矽卡岩的特点是遭受强烈热液蚀变,形成大量的金云母、透闪石、阳起石、绿泥石、绿帘石、硅镁石、滑石和蛇纹石等;含矿的以石榴石为主的矽卡岩的特点是石榴石色深富铁,常有多期石榴石互相重叠或穿插。
(五)绝大多数矽卡岩铜矿床都与铁共生,而且铁的数量往往超过铜矿,铜矿体往往和矽卡岩或磁铁矿密切共生,矿体形态比较复杂,经常不规则,常见有脉状、透镜状、束状和不规则状。
铜矿矿床特征及成矿规律与模式

铜矿矿床特征及成矿规律与模式铜矿是指含有铜矿物或铜化合物的矿石,是一种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
铜矿矿床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构造、岩石类型、氧化还原条件、热液作用、沉积环境等因素。
铜矿矿床具有一些特征和成矿规律和模式,下面进行介绍。
1.特征:(1)常与大规模岩体活动有关,具有较强的构造控制。
(2)常出现在富含镁铁质岩石中,如辉石岩、橄榄岩等。
(3)铜矿物多为硫化物、氧化物和碳酸盐等,成矿物多样,但大多为黄铜矿、黄铁矿和赤铁矿等。
(4)矿石呈脉状或层状分布,矿石矿物的分布规律受到构造的影响较大。
2.成矿规律和模式:(1)构造成矿:铜矿矿床的形成与地壳构造演化有密切关系。
铜矿矿床常常与断裂、褶皱、岩浆侵入、岩浆迸发等活动有关。
断裂和褶皱的作用使得成矿流体在地下集聚和运移,形成铜矿床。
同时,火山岩和侵入岩中的热液流体也是形成铜矿床的重要因素。
(2)沉积成矿:沉积成矿是一种重要的铜矿成矿方式,它通常发生在富含铜元素的海相沉积岩石中。
在一定的氧化还原条件下,海水中的铜元素被还原并与硫化氢结合形成硫化物矿物,进而在海底沉积。
这种类型的铜矿床分布广泛,成矿量也较大。
(3)剥蚀成矿:剥蚀成矿是指由于地球表面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导致地下矿床被暴露在地表形成的一种成矿方式。
在剥蚀作用的过程中,地下的铜矿床暴露在地表,被风化和侵蚀铜矿矿床的成因非常复杂,其形成和富集有很多不同的因素和条件,不同的铜矿矿床有着不同的特征和成矿规律。
铜矿矿床是由一系列的矿体组成的,每个矿体有着不同的特征和成因。
铜矿矿床的主要特征是成矿物质的特点和富集模式。
铜矿矿床富集的主要成分是铜,但也包含了一些其他的金属元素,如金、银、钼等。
不同的铜矿矿床中富集的成分和含量也不相同,其中一些铜矿矿床还可能富集一些非金属元素。
铜矿矿床的成矿规律与模式是研究铜矿矿床的重要方面。
通过研究铜矿矿床的成矿规律和富集模式,可以为寻找新的铜矿矿床提供理论依据。
一般来说,铜矿矿床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地质条件,如地质构造、岩石类型、地质年代等。
中国铜矿床的主要类型及分布(最新)

中国铜矿床的主要类型及分布(一)中国铜矿床分类矿床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有用矿物聚集体。
地质矿业工作者为了研究矿床的成因和开发利用则进行矿床分类。
中国铜矿床分类有文献记载的最早是丁文江(1917)将我国铜矿床划分为五种类型,其中将斑岩铜矿归入浸染型铜矿,并提出山西中条山铜矿产于“前寒武纪结晶岩中”,属“低品位浸染状矿石”。
其后,朱熙人(1935)也讨论过我国铜矿类型和分布,并提出长江中下游和云南为我国铜矿有希望的产地。
新中国成立后,对铜矿床的分类做了进一步地研究。
1953年,孟宪民、宋叔和等研究了我国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分布情况,提出普查勘探方向,并按工业类型将我国铜矿床分成斑岩铜矿型、黄铁矿型、层状交代矿床、接触交代矿床、多金属含铜矿床、石英含铜矿脉、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自然铜矿型、钛钒矿脉、铜钴矿层等类型。
1957年,谢家荣对中国铜矿床进行成因分类,划分为岩浆矿床、表生矿床、变质矿床等三大类,进而又分6类22式。
1959年,郭文魁对我国铜矿工业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按各类型占有储量排列,提出中国铜矿工业类型划分为八大类:层状铜矿(东川式)、细脉浸染型铜矿、接触交代夕卡岩型铜矿、黄铁矿型铜矿、脉状及复脉带铜矿、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安山玄武岩中之铜矿等,八大类中又按矿石建造、金属组合、矿体形状及产状和矿化时代等又进一步划分若干亚类。
70年代以来,铜矿床的分类从单纯以产状、成因及工业类型划分,转向结合矿石商品价值、成岩成矿作用等综合研究进行铜矿床分类。
其中有代表性的,郭文魁于1976年将我国铜矿床分为六大类:①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铜矿床,进一步分为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含铜黄铁矿型铜矿)及条带状浸染状铜矿两个亚类;②与基性-超基性岩体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③与中酸性火山-深成杂岩或浅成侵入岩有关的斑岩铜矿;④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夕卡岩型铜矿;⑤陆相沉积作用为主的铜矿床;⑥与海相沉积作用有关的铜矿(层状铜矿)。
铜矿的工业类型及其分布,铜矿

我国铜矿的特点
二、贫矿多,富矿少。中国铜矿平均品位为 0.87%,品位>1%的铜储量约占全国铜 矿总储量的35.9%。在大型铜矿中,品位 >1%的铜储量仅占13.2%。 三、共伴生矿多,单一矿少。在900多个矿 床中单一矿仅占27.1%,综合矿占72.9 %,具有较大综合利用价值。
我国铜矿的特点
除上述几类外, 还有脉型、自然铜型、碳酸岩 型、矽卡岩型等。 它们总共才占世界铜总储量的3.6%, 但是对不 同的国家来说, 这些类型也许是重要的, 如矽卡 岩型铜矿对我国来说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业 类型,约占我国铜总储量的30%。
热液脉型铜矿床
自 然 铜
二、我国铜矿资源分布及特点
矿床类型 斑岩型铜矿 占全国铜矿储量 实 例 江西德兴铜矿、 山西中条山铜矿 45.5%
矽卡岩铜矿
30%
91%
安徽铜山铜矿、 凤凰山铜矿、 湖北丰山铜矿
火山岩型铜矿
8%
辽宁红透山铜锌矿床、 云南大红山铜铁矿床 甘肃金川铜镍矿、 新疆黄山铜镍矿
铜镍硫化物型铜矿
7.5%
9.1%
41.3%
49.6%
我国铜矿的特点
一、中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 。 在探明的矿产地中,大型、超大型仅占3%, 中型占9%,小型占88%。铜矿储量大于2 50万t以上的矿床仅有江西德兴铜矿田、西 藏玉龙铜矿床、金川铜镍矿田、东川铜矿田。
③产于大洋裂谷环境与蛇绿岩套的铁镁质岩有 关的矿床,如塞浦路斯型铜矿; ④产于陆内断裂坳陷盆地中的矿床,如安徽新 桥铜矿; ⑤产于冒地槽中的矿床,如澳大利亚的蒙特艾 萨铜多金属矿
祁连山东段的黄铁矿型铜矿
铜矿 地质特征 选矿

铜矿地质特征选矿铜矿是一种重要的金属矿石,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选矿过程中,了解铜矿的地质特征对于提高选矿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铜矿的形成背景、地质特征及其对选矿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讨论。
一、铜矿的形成背景铜矿主要形成于火山岩型、沉积岩型和变质岩型矿床中。
火山岩型铜矿是指铜矿床形成于火山活动过程中,由于火山岩浆中含有一定的铜矿物质,经过岩浆喷发、凝固、冷却等过程形成的矿床。
沉积岩型铜矿则是指铜矿床形成于沉积作用过程中,由于地壳中的铜元素随着水的流动被沉积于河流、湖泊、海洋等地质环境中,经过长时间的堆积和压实形成的矿床。
变质岩型铜矿是指铜矿床形成于地壳变质作用过程中,由于地壳岩石中的铜元素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形成新的铜矿物质,从而形成的矿床。
二、铜矿的地质特征1.矿床类型多样化:铜矿床的类型非常多样化,主要包括斑岩型、砂岩型、石英脉型、蚀变型等。
不同类型的矿床具有不同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机制,因此在选矿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矿床类型采取相应的选矿方法。
2.矿石矿物种类丰富:铜矿石中的铜矿物种类非常丰富,包括黄铜矿、黄铜矿、辉铜矿、硫铜矿等。
这些矿物在地质上的分布和赋存状态不同,对选矿过程中的矿石破碎、磨矿、浮选等环节产生不同的影响。
3.矿石赋存形式复杂:铜矿石的赋存形式非常复杂,主要有浸染状、脉状、蚀变状、层状、砂状等。
不同的赋存形式对选矿过程中的矿石分选、选别和浮选等环节都有不同的要求和影响。
4.矿石成分变化大:铜矿石的成分变化较大,主要成分为铜,但同时还含有较多的杂质元素,如铁、硫、锌等。
这些杂质元素对选矿过程中的矿石分选、选别和浮选等环节都有一定的影响,需要在选矿过程中进行合理的调控和处理。
三、铜矿地质特征对选矿的影响1.矿床类型对选矿方法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不同类型的铜矿床在成矿机制和矿石性质上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具体的矿床类型选择合适的选矿方法,以提高选矿效果。
2.矿石矿物种类对选矿工艺的选择有重要影响。
铜矿床的主要工业类型

一、斑岩铜矿1、成矿地质特征:产生在各种斑岩(花岗闪长斑岩、闪长斑岩、斜长花岗斑岩等)岩体及其周围岩层中2、常见金属矿物:以黄铜矿为主,少量辉铜矿、斑铜矿、黄铁矿、辉钼矿等3、矿体形状:层状、似层状、空心筒状、巨大透镜体等4、规模及品位(质量分数):中、大型至巨大型,品位一般偏低5、伴生组分:钼、硫、金、银、铼、铅、锌、钴等6、矿床实例:江西德兴富家坞铜厂,西藏玉龙,黑龙江多宝山,山西铜矿峪,内蒙古乌努格吐等二、矽卡岩型铜矿1、成矿地质特征:沿中酸性侵入岩和碳酸盐类岩石接触带的内外或离开岩体沿围岩的岩层产出2、常见金属矿物:以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磁黄铁矿为主,少量辉钼矿、辉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白钨矿、锡石等3、矿体形状:以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为主,还有囊状、筒状、脉状等4、规模及品位(质量分数):大、中、小型均有,品位一般〉1%5、伴生组分:铁、硫、钨、钼、铅、锌、锡、铍、镓、铟、锗、镉、金、银、硒、碲、铊、铼、钒、铂族6、矿床实例:安徽铜官山,湖北铜录山,江西永平、城门山,辽宁华铜,黑龙江弓棚子,河北寿王坟三、变质岩层状铜矿1、成矿地质特征:在变质岩(白云岩、大理岩、片岩、片麻岩等)中沿层产出2、常见金属矿物:以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为主,少量辉铜矿、辉砷钴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钼矿、磁铁矿等3、矿体形状:层状、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4、规模及品位(质量分数):大、中型为主,品位一般大于1%5、伴生组分:硫、铅、锌、砷、钼、镍、钴、金、银、硒、铋、铂族6、矿床实例:云南东川汤丹、易门狮山、三家厂,山西中条胡家峪四、超基性岩铜镍矿1、成矿地质特征:产于超基性岩(纯橄榄岩、辉橄岩、橄辉岩等)岩体的中、下部或分布在脉状岩体中2、常见金属矿物:黄铜矿、方黄铜矿、磁黄铜矿、镍黄铁矿、紫硫镍铁矿等3、矿体形状:似层状,不连续大透镜状、大脉状4、规模及品位(质量分数):大、中、小型均有,品位一般小于1%5、伴生组分:铂族、钴、金、银、硒、碲等6、矿床实例:甘肃金川,吉林磐石红旗岭,四川力马河,云南金平,新疆克拉通克、黄山五、砂岩铜矿1、成矿地质特征:在红色砂岩中的灰至灰绿色砂岩(浅色砂岩)中沿层产出2、常见金属矿物:以辉铜矿为主,少量斑铜矿、黄铜矿、自然铜、黄铁矿、方铅矿等3、矿体形状:似层状、扁豆状、透镜状4、规模及品位(质量分数):中、小型为主,品位大部分大于1%5、伴生组分:硫、铅、银、钼、钨等6、矿床实例:云南大姚六直、郝家河,湖南车江,四川大铜厂六、火山岩黄铁矿型铜矿1、成矿地质特征:产于变质火山岩(石英角斑岩、细碧岩)中2、常见金属矿物:以黄铜矿、黄铁矿为主,其次辉铜矿、黝铜矿、铜蓝、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磁铁矿等3、矿体形状:透镜状、大小不等的扁豆状,层状等4、规模及品位(质量分数):大、中、小型均有,品位一般1%5、伴生组分:硫、铅、锌、钼、金、银、砷、硒、碲、铟、镉、铊、镓、铋、贡等6、矿床实例:甘肃白银厂,青海红沟,云南大红山,河南刘山岩七、各种围岩中的脉状铜矿1、成矿地质特征:产于各种岩石(侵入岩、喷出岩、变质岩、沉积岩)的断裂带中,倾斜常陡2、常见金属矿物:以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为主,其次有辉钼矿、闪锌矿、方铅矿、黝铜矿等3、矿体形状:板状、脉状、复脉带4、规模及品位(质量分数):中、小型,品位一般大于1%5、伴生组分:硫、铅、锌、金、银、钨、钼、钴等6、矿床实例:安徽穿山洞、铜牛井,江苏铜井,湖北石花街,吉林二道羊岔。
铜矿床工业类型及分布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铜矿床工业类型及分布
世界上铜矿床的工业类型较多,分类方法也不一,结合我国情况,将主要铜矿床的工业类型列于表。
附表
斑岩型铜矿床(细脉浸染型铜矿):此类矿床储量大,占世界铜矿总储量的63.5%。
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
但原生矿品位较低,一般含铜为0.4%~
0.7%。
此类矿床一般具有显著的次生富集带,深可达100 米以上,主要矿物为辉铜矿,其含铜品位为1%~1.5%。
伴生矿物为黄铁矿、闪锌矿、辉钼矿、铜’镍综合矿石及金。
苏联这类矿床很多,占苏联铜矿资源的50%,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的科温·拉德(KoyHpaⅡ)。
美国、智利和秘鲁这类矿床各占该国铜储量的80%~90%。
我国山西铜矿峪、江西德兴、河北小寺沟等地均有分布。
层状铜矿床:该类矿床是被含铜硫化物所矿化的沉积岩,主要是砂岩,并有页岩、石英岩、白云岩等。
主要矿物有: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孔雀石、蓝铜矿、硅孔雀石,并见稀少的黝铜矿。
共生矿物有: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褐铁矿、赤铁矿、方解石、石英、重晶石等。
矿体层数不定,有的一层,也有的数层,厚的可达30 米,含铜品位较高,
可达2%~3%。
是铜矿重要的类型。
此类矿床在世界上分布最广,苏联的哲兹卡兹干,非洲的赞比亚,我国云南的东川、易门、内蒙霍各气和山西篦子沟、老宝滩等地均有分布。
黄铁矿型铜矿床:该类矿床常是由许多矿体组成,矿石有致密状、网脉状和。
铜矿床类型、特征及资源评价

火山岩型铜矿床
总结词
火山岩型铜矿床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铜矿床类型,主要形成于火山岩地区,具有品 位较高、规模较小、埋藏较深的特点。
详细描述
火山岩型铜矿床通常形成于中新生代的火山岩地区,由火山岩浆活动和后期的热 液作用所形成。该类型铜矿床的品位较高,但规模较小,埋藏较深,开采难度较 大。在全球范围内,火山岩型铜矿床的资源量相对较少。
矿床类型之一。
砂页岩型铜矿床
总结词
砂页岩型铜矿床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铜矿床类型,主要形成于 沉积岩环境中,具有分布广泛、品位中等、规模较大的特点 。
详细描述
砂页岩型铜矿床通常形成于古生代的沉积岩环境中,由含铜 砂页岩和页岩经过变质作用和后期改造而成。该类型铜矿床 的品位通常在1%左右,分布广泛,规模较大,是全球重要的 铜矿床类型之一。
评价原则
科学性、客观性、实用性、综合性。
评价内容与指标
评价内容
铜矿床地质特征、矿石质量、开采条 件、经济意义等。
评价指标
资源量、品位、储量、采选能力、预 期效益等。
资源潜力评价
资源潜力分类
大型、中型、小型铜矿床。
资源潜力评价方法
地质类比法、统计分析法、成矿规律研究等。
资源潜力评价结果
为铜矿资源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不同类型铜矿床的成矿时 代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主 要集中在中新生代。
成矿环境
铜矿床的形成与特定的地 质环境密切相关,如板块 俯冲带、陆内造山带和陆 表海沉积盆地等。
成矿物质来源
铜的成矿物质来源多样, 既可以是岩浆岩,也可以 是沉积岩或变质岩。
03
铜矿资源评价
评价方法与原则
评价方法
地质分析法、经济分析法、统计预测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矿床类型一、铜矿床分类矿床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有用矿物聚集体。
地质矿业工作者为了研究矿床的成因和开发利用则进行矿床分类。
中国铜矿床分类有文献记载的最早是丁文江(1917)将我国铜矿床划分为五种类型,其中将斑岩铜矿归入浸染型铜矿,并提出山西中条山铜矿产于“前寒武纪结晶岩中”,属“低品位浸染状矿石”。
其后,朱熙人(1935)也讨论过我国铜矿类型和分布,并提出长江中下游和云南为我国铜矿有希望的产地。
新中国成立后,对铜矿床的分类做了进一步地研究。
1953年,孟宪民、宋叔和等研究了我国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分布情况,提出普查勘探方向,并按工业类型将我国铜矿床分成斑岩铜矿型、黄铁矿型、层状交代矿床、接触交代矿床、多金属含铜矿床、石英含铜矿脉、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自然铜矿型、钛钒矿脉、铜钴矿层等类型。
1957年,谢家荣对中国铜矿床进行成因分类,划分为岩浆矿床、表生矿床、变质矿床等三大类,进而又分6类22式。
1959年,郭文魁对我国铜矿工业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按各类型占有储量排列,提出中国铜矿工业类型划分为八大类:层状铜矿(东川式)、细脉浸染型铜矿、接触交代夕卡岩型铜矿、黄铁矿型铜矿、脉状及复脉带铜矿、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安山玄武岩中之铜矿等,八大类中又按矿石建造、金属组合、矿体形状及产状和矿化时代等又进一步划分若干亚类。
70年代以来,铜矿床的分类从单纯以产状、成因及工业类型划分,转向结合矿石商品价值、成岩成矿作用等综合研究进行铜矿床分类。
其中有代表性的,郭文魁于1976年将我国铜矿床分为六大类:①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铜矿床,进一步分为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含铜黄铁矿型铜矿)及条带状浸染状铜矿两个亚类;②与基性-超基性岩体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③与中酸性火山-深成杂岩或浅成侵入岩有关的斑岩铜矿;④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夕卡岩型铜矿;⑤陆相沉积作用为主的铜矿床;⑥与海相沉积作用有关的铜矿(层状铜矿)。
1989年,《中国矿床》(宋叔和主编,1989)推出的中国铜矿床分类,在前人分类基础上,着重考虑两个基本因素:一是矿床形成的地质因素,即产出的地质环境、控矿因素及其成因;二是商品矿石的经济意义,即矿床必须在现阶段能够被开发利用,而且要有一定规模。
以这两个原则将中国铜矿床划分为六类:①铜镍硫化物型矿床;②斑岩型铜矿床;③夕卡岩型铜矿床,④火山岩型铜矿床,⑤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床,⑥陆相砂岩型铜矿床。
至于石英脉型铜矿、自然铜矿床等,目前我国尚未发现大中型矿床,不是开采的主要对象,故未归入本分类。
表1 中国已知大型铜矿床类型及地质时代占有储量百分比①近年来,国内外对铜矿床分类趋于以容矿岩石为基础,并考虑到矿床产出地质环境和经济开采价值进行分类。
如王之田等(1994)将中国铜矿床类型划分为七类,并对已知的大型铜矿床类型及地质时代占有储量进行了统计,反映矿床类型经济意义(表1)。
芮宗瑶等(1993)也以容矿岩石为主线,兼顾成矿环境、矿床成因等将中国铜矿床分成五大类10小类(表2),并列举每个类型的容矿岩石、矿石建造、矿体形态、成矿作用、矿质来源、成矿环境以及矿床实例等。
表2 中国铜矿床分类二、矿床类型简述中国铜矿具有重要经济意义、有开采价值的主要是铜镍硫化物型矿床、斑岩型铜矿床、夕卡岩型铜矿床、火山岩型铜矿床、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床、陆相砂岩型铜矿床。
其中,前4类矿床的储量合计占全国铜矿储量的90%。
这些类型矿床的成矿环境各异,有其各自的成矿特征。
根据芮宗瑶等(1993)、王之田等(1994)等研究成果,按各类型矿床占有储量比例依次简述如下:(一)斑岩型铜(钼)矿该类型是我国最重要的铜矿类型,占全国铜矿储量的45.5%,矿床规模巨大,矿体成群成带出现,而且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矿石可选性能好,又共伴生钼、金、银和多种稀散元素,可综合开发、综合利用。
其成矿特点:1、成岩成矿时代较新东部地区的斑岩铜矿属于滨太平洋成矿域的一部分,成岩成矿时代以燕山期为主。
如位于环太平洋西带外带的赣东北大断裂的西北侧德兴超大型斑岩铜矿成岩成矿时代199~112Ma。
北部地区的斑岩铜矿属于古亚洲成矿域的一部分,成岩成矿时代主要为海西期和燕山期。
如位于大兴安岭隆起带与松辽沉降带衔接部位的黑龙江多宝山斑岩铜矿的成岩成矿时代292~245Ma;位于额尔古纳褶皱系的内蒙古东部乌奴格吐山斑岩铜矿的成岩成矿时代188~182Ma。
西南部地区的斑岩铜矿属于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的一部分,成岩成矿时代以喜马拉雅期为主。
如西藏东部地区玉龙超大型斑岩铜矿55~35Ma,马拉松多斑岩铜矿33.2Ma,多霞松多斑岩铜矿30.9Ma。
2、成矿岩石基本特征多数矿床的成矿岩体以多期次高位侵位的复式小斑岩体为主。
与矿化有关的花岗质岩石主要为钙碱性系列,其次是碱钙性系列。
其中包括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斑岩和其他花岗质岩石。
与矿化有关的花岗质岩石的化学成分以SiO262%~68%的成矿最佳。
岩石化学从中性→中酸性→酸性,相应的矿石建造为Cu(Fe)→Cu(Au)→Cu(Mo)→Cu(Sn),岩浆分异指数对应从60%变为92%。
3、围岩蚀变分早、中、晚期早期蚀变包括钾硅酸盐交代岩、钾质角岩和部分镁-钙夕卡岩;中期蚀变包括绢英岩、黄铁绢英岩、青磐岩和湿夕卡岩;晚期蚀变包括中度-深度泥英岩、浊沸石-硫酸盐交代岩等。
4、次生作用不发育次生富集作用,可使斑岩铜矿石品位得到进一步富集而成为具有重大经济意义的富矿。
次生富集带多数是形成高品位的辉铜矿矿层,开采经济价值巨大。
然而,中国斑岩型铜矿多数矿床未能形成厚大的次生富集带,可谓先天不足,因而多数矿床是大型贫矿,铜品位一般在0.5%左右。
(二)夕卡岩型铜矿中国夕卡岩型铜矿与国外大不相同,其储量国外夕卡岩型铜矿占的比例很小,而中国却占较大的比例,现已探明夕卡岩型铜矿储量占全国铜矿储量的30%,成为我国铜业矿物原料重要来源之一,仅次于斑岩型铜矿,而且以富矿为主,并共伴生铁、铅、锌、钨、钼、锡、金、银以及稀散元素等,颇有综合利用价值。
其特点:1、时空分布与斑岩铜(钼)矿相似夕卡岩型铜矿的成岩成矿时代,主要为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其次是印支期、海西期。
矿化集中于170~110Ma,其次为110~70Ma。
矿床空间分布,主要产于中国东部活化拗陷带,并常与中生代断陷盆地伴随而分布。
大型夕卡岩型铜矿主要分布于下扬子拗陷带的湖北铁山、铜录山,江西城门山、武山,安徽的铜官山、狮子山、凤凰山、大团山等矿区;其次是滇东拗陷带的个旧锡铜多金属矿田和华南褶皱系的石 、广西钦甲、湖南宝山;燕山拗陷带的寿王坟;辽东台隆的垣仁;吉黑褶皱带的弓棚子等矿区。
2、成矿岩体主要为中酸性花岗质岩类如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的中深成相和浅成相。
岩石系列属于钙碱性-碱钙性系列。
大型夕卡岩铜矿床的形成与小岩体及其形态有关。
其岩体形态与成矿的重要性依次为蘑菇状、箱状、锥状、枝叉状和层间岩墙状等。
3、围岩岩性是形成夕卡岩铜矿床的重要条件有利于形成大型夕卡岩铜矿床的围岩多为泥质岩、白云质灰岩或碳质灰岩。
如中国南方大型夕卡岩铜矿围岩为石炭系-三叠系白云质灰岩。
在膏岩层和高硫层存在地区更有利于成矿,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些夕卡岩型铜矿床。
4、交代岩系列主要是钙夕卡岩,其次是镁夕卡岩。
5、在浅成环境中,夕卡岩型铜矿常与斑岩型铜矿共生产出在斑岩体内部为斑岩型细脉浸染状铜矿化,在接触带为夕卡岩型块状矿石,形成“多位一体”矿化。
如江西城门山和湖北封山洞等铜矿床。
(三)火山岩型铜矿该类型也是我国铜矿重要类型之一,探明的铜矿储量占全国铜矿储量的8%,其中海相火山岩型铜矿储量占7%,陆相火山岩型铜矿占1%。
过去海相火山岩型铜矿习称黄铁矿型铜矿,并常与铅、锌共生,还伴生有丰富的金、银、钴以及稀散元素,有很大的综合利用价值。
其成矿特点:成矿时代较广,从新太古代至三叠纪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成矿环境在大洋中脊、火山岛弧、弧后盆地、大陆边缘裂陷槽及陆内裂谷等环境均有产出。
新太古代海相火山岩型铜矿,通常产于新太古代深变质岩系地层中,容矿岩石包括辉石斜长角闪岩、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含石榴石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夹阳起石岩、角闪岩等,恢复其原岩为拉斑玄武岩-钙碱性长英质火山岩系。
故通常称这类矿床为与太古宙绿岩带有关的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变质矿床,辽宁红透山铜锌矿床即是其中的一例。
元古宙是我国海相火山岩型铜矿的重要成矿期之一。
主要分布在扬子陆块的西缘和北缘。
西部边缘成矿时代以古元古代为主,有代表性的矿床为云南大红山铜铁矿床、四川拉拉厂铜钴矿床;北部边缘和西北部边缘成矿时代,以中-新元古代为主,有代表性的矿床是四川彭县铜锌矿床,陕西刘家坪铜锌矿床和浙江西裘铜锌矿床等。
这些矿床的火山岩系主要是细碧角斑岩系,构造环境属于陆块边缘裂陷火山盆地。
早古生代为我国海相火山岩型铜矿最重要的成矿期,多为大型铜多金属矿床,主要分布在祁连山优地槽系,其中有代表性的矿床是甘肃白银厂大型矿田的折腰山铜锌矿床、火焰山铜锌矿床、小铁山铜铅锌矿床以及青海红沟富铜矿床等。
火山岩系主要是细碧角斑岩系,构造环境属于火山岛弧和弧后裂谷。
晚古生代海相火山岩型铜矿成矿环境差别较大,矿床分布分散。
如产于青海堆积山石炭系-二叠系的混杂岩带蛇绿岩套的玛沁德尔尼铜锌钴大型矿床;产于新疆阿尔泰南缘的克兰火山岩盆地早-中泥盆世石英角斑岩-角斑质火山碎屑岩的阿舍勒铜锌大型矿床等。
中生代海相火山岩型铜矿产于我国西南部特提斯-喜马拉雅海盆。
已查明德格-乡城晚三叠世昌台火山盆地成矿前景看好,呷村铜-多金属矿床已具大型规模即为一例。
陆相火山岩型铜矿,目前发现的矿床无论规模还是储量都比上述几个类型要小,因而长期以来未被重视。
近年来由于发现了福建紫金山大型铜金矿床,因此引起了地勘和矿业部门的重视。
该类型铜矿主要产于各时代陆相火山活动带,尤其是中-新生代滨太平洋陆相火山岩地热水活动区。
现今勘查、开采的陆相火山岩型铜矿有以下几种情况:产于镁铁质火山岩的峨眉山玄武岩中的铜矿虽然矿点(或小型矿床)不少,但至今尚未发现大中型矿床,只有二峨山龙门铜矿已由地方开采。
该矿床产于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的间隙期,矿体呈透镜状,在玄武岩和杂色砂岩中呈夹层。
产于中性长英质火山岩中铜矿,目前已发现并勘查的有宁芜火山盆地的娘娘山、大平山及庐枞火山岩盆地的井边、石门庵、毛狗笼等。
其中娘娘山铜金矿床产于破火山口周围的裂隙中,容矿岩石为碱性粗面岩、熔结角砾岩和黝方石响岩等,主矿体呈大脉和雁行排列的复脉群,铜、金、银品位高,均为富矿。
与中酸性火山岩有关的铜矿,有产于会昌-上杭火山岩盆地的紫金山、五子骑龙等铜金矿床。
紫金山大型铜金矿床,容矿岩石为燕山早期花岗岩、燕山晚期英安玢岩及火山隐爆角砾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