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用药的剂量与用法

合集下载

中药常用药用法用量

中药常用药用法用量

中药常用药用法用量第1章解表药1. 发散风寒药麻黄---煎服,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桂枝---煎服,3~9g紫苏---煎服,5~9g,不宜久煎生姜---煎服,3~9g,或煎汁服附:生姜皮—煎服,3~10g 生姜汁---用量3~10 滴,冲服香薷---煎服,3~9g,用于发表,量不宜大,且不宜久煎5—10min;用于利水消肿,量宜大,且须浓煎荆芥—煎服,~9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防风---煎服,~9g羌活---煎服,3~9g白芷---煎服,3~9g,外用适量细辛---煎服,1~3g;散剂每次服~1g藁本---煎服,3~9g煎服,3~9g.;或入丸散剂附:苍耳草—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亦不能持续服用;用量6~15g,水煎或熬膏外用适量辛夷---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喉咙,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葱白---不写在处方上,要写在病历上,一般2~3段,鲜品需量多,外用适量2. 发散风热药薄荷---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牛蒡子---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蝉蜕---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桑叶---煎服,5~9g;或如丸散;外用煎水洗眼;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菊花---煎服,5~9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宜用白菊花蔓荆子---煎服,5~9g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10~30g;疏肝解郁宜醋炙,5~6g,可用到10g,升阳可生用或酒炙,稍轻升麻---煎服,3~9g;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葛根—煎服,9~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附:葛花—常用量3~15g淡豆豉---煎服,6~12g浮萍---煎服,3~9g;外用适量,煎汤浸洗第2章清热药1. 清热泻火药石膏煎服,一般为20~30g,宜打碎先煎;清气分热用,可用到60~120g;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研附性,使生肌敛疮的作用加强知母---煎服,6~12g芦根---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天花粉---煎服,10~15g竹叶---煎服,6~15g;鲜品15~30g淡竹叶---煎服,6~9g鸭跖草---煎服,15~30g,鲜品60~90g栀子---煎服,5~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夏枯草---煎服,9~15g;或熬膏服决明子---煎服,10~15g;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2. 清热燥湿药黄芩---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黄连---煎服,2~5g;外用适量龙胆---煎服,3~6g秦皮---煎服,6~12g;外用适量,煎洗患处苦参---煎服,5~10g;外用适量白鲜皮---煎服,5~10g;外用适量3.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煎服,6~15g;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连翘---煎服,6~15g穿心莲---煎服,6~9g;煎剂易致呕吐,故多作丸、散、片剂;外用适量大青叶---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板蓝根---煎服,9~15g青黛---内服~3g;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外用适量贯众---煎服,~9g;杀虫及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外用适量蒲公英---煎服,9~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紫花地丁---煎服,15~30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野菊花---煎服,10~15g;外用适量漏芦---煎服,5~9g;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鱼腥草---煎服,15~25g;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患处金荞麦---煎服,15~45g,亦可用水或黄酒避水密闭炖服大血藤---煎服,9~15g;外用适量败酱草---煎服,6~15g.外用适量射干---煎服,3~9g山豆根---煎服,3~6g;外用适量马勃~6g,布包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患处,或作吹药木蝴蝶---煎服,~3g白头翁---煎服,9~15g,鲜品15~30g;外用适量马齿苋---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鸦胆子---内服,~2g,以干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包裹吞服亦可压去油制成丸剂、片、剂服,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地锦草---煎服,9~20g,鲜品为30~60g;外用适量半边莲---煎服,干品10~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白花蛇舌草---煎服,15~60g;外用适量白蔹---煎服,~9g;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研成极细粉末敷于患处4. 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煎服,10~15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玄参---煎服,6~12g;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祛瘀宜酒炙用赤芍---煎服,6~12g水牛角---镑片或粗粉煎服,15~30g,用量偏大,宜先煎3小时以上;水牛角浓缩粉服,每次~3g,每日2次5.清虚热药青蒿---煎服,6~12g,不宜久煎;或鲜用绞汁服白薇---煎服,~9g地骨皮---煎服,9~15g银柴胡---煎服,3~9g胡黄连---煎服,~9g第3章泻下剂1. 攻下药芒硝---6~10g,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外用适量番泻叶---温开水泡服,攻下5~10g,缓下~3g;煎服,2~6g,宜后下;一般单味药用,不入方剂芦荟---入丸散服,或研末装胶囊,每次1~2g;外用适量;不入煎剂,因其有效成分极易于于水2. 润下剂火麻仁---煎服,10~15g,打碎入煎郁李仁---煎服,6~12g,打碎入煎松子仁---煎服,5~10g;或入膏、丸3. 峻下逐水药甘遂---入丸、散服,每次~1g;外用适量,生用;内服醋制用,以减低毒性京大戟---煎服,~3g;入丸散服,每次1g.;外用适量,生用;内服醋制用,以降低毒性芫花---煎服,~3g;入丸散服,每次;外用适量;内用醋制服,以降低毒性商陆---煎服,5~10g;醋制以降低毒性;外用适量牵牛子---煎服,3~9g;入丸散服,每次~3g;本品炒用药性减缓巴豆---入丸散服,每次~;大多制成巴豆霜用,以降低毒性;外用适量第4章祛风湿药1. 祛风寒湿药独活---煎服,3~9g;外用适量威灵仙---煎服,6~9g;外用适量川乌---煎服,~3g;宜先煎,久煎;外用适量蕲蛇---煎汤,3~9g;研末吞服,1次1~,1日2~3次;或酒浸、熬膏、入丸散服乌梢蛇---煎服,9~12g;研末,每次2~3g;或入丸剂,酒浸;外用适量木瓜---6~9g蚕沙---煎服,5~15g;宜布包入煎;外用适量丁公藤---煎服,3~6g;或配制酒剂,内服或外搽昆明山海棠---煎服,根6~15g;茎枝20~30g;宜先煎;或酒浸服;外用适量祛风湿热药秦艽---煎服,3~9g防己---煎服,~9g桑枝---煎服,9~15g;外用适量豨莶草---煎服,9~12g;外用适量;治风寒痹痛、半身不遂宜炙用,治风疹湿疮、疮痈宜生用臭梧桐---煎服,5~15g,;研末服,每次3g;外用适量;用于高血压病不宜久煎络石藤---煎服,6~12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藤---煎汤,10~25g带根皮者减量,文火煎1~2小时;研粉,每日~;外用适量;减量时,先减晚上那一顿,再一点点减早上顿;只可暂用,不可久服,中病即止;起效,病情稳定后,应逐渐减量至停药;3. 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煎服,~9g;或酒浸、入丸散服桑寄生---煎服,9~15g雪莲花---煎服,10~15g;外用适量狗脊---煎服,6~12g第5章化湿剂藿香---煎服,5~10g;鲜品加量佩兰---煎服,5~10g;鲜品加量苍术---煎服,5~10g厚朴---煎服,3~10g;或入丸散剂附:厚朴花---用量3~9g砂仁---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附:砂仁壳---用量同砂仁豆蔻---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草豆蔻---煎服,3~6g;入煎剂较佳;入汤剂宜后下第6章利水渗湿药1. 利水消肿药茯苓---煎服,9~15g薏苡仁---煎服,9~30g;清利湿热宜生用,健脾止泻宜炒用猪苓---煎服,6~12g泽泻---煎服,5~10g冬瓜皮---煎服,15~30g玉米须---煎服,30~60g;鲜品加量葫芦---煎服,15~30g;鲜品加量香加皮---煎服,3~6g;浸酒或入丸散,酌量枳椇子---煎服,10~15g泽漆---煎服,5~10g;外用适量蝼蛄---煎服,6~9g;研末服,每次3~5g;外用适量2. 利尿通淋药车前子---煎服,9~15g;宜包煎滑石---煎服,10~20g;宜包煎;外用适量通---煎服,3~6g;本品有毒,故用量不宜过大,也不宜久服,肾功能不全及孕妇忌服,内无湿热者、儿童与年老体弱者慎通草---煎服,6~12g瞿麦---煎服,9~15g萹蓄---煎服,9~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地肤子---煎服,9~15g;外用适量海金沙---煎服,6~15g;宜包煎石韦---煎服,6~12g萆薢---煎服,9~15g3. 利湿退黄药茵陈---煎服,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金钱草---煎服,15~60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虎杖---煎服,9~15g;外用适量第7章温里药附子---煎服,3~15g;本品有毒,宜先煎~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干姜---煎服,3~10g肉桂---煎服,1~,宜后下或焗服;研末冲服,每次1~2g吴茱萸---煎服,~;外用适量小茴香---煎服,3~6g;外用适量丁香---煎服,1~3g;外用适量高良姜---煎服,3~6g;研末服,每次3g胡椒---煎服,2~4g;研末服,每次~.;外用适量花椒---煎服,3~6g;外用适量荜拨---煎服,~3g;外用适量荜澄茄---煎服,~3g第8章理气药陈皮---煎服,3~9g青皮---煎服,3~9g;醋炙舒肝止痛力强枳实---煎服,3~9g,大量可用至30g;炒后性较平和附:枳壳---用法用量同枳实沉香---煎服,~,宜后下;或磨汁冲服,或入丸散剂,每次~1g檀香---煎服,2~5g,宜后下;入丸散,1~3g川楝子---煎服,~9g;外用适量;炒用寒性降低乌药---煎服,3~9g青木香---煎服,3~9g;散剂每次~2g,温开水送服;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荔枝核---煎服,~9g;或入丸散剂香附---煎服,6~9g;醋炙止痛力强佛手---煎服,3~9g香橼---煎服,3~9g玫瑰花---煎服,~6g薤白---煎服,5~9g刀豆---煎服,6~9g柿蒂---煎服,~9g第9章消食药山楂---煎服,10~15g,大剂量30g;生山楂、炒山楂多用于消食散瘀,焦山楂、山楂炭多用于止泻痢神曲---煎服,6~15g;消食宜炒焦用麦芽---煎服,10~15g,大剂量30~120g;生麦芽功偏消食健胃;炒麦芽多用于回乳消胀稻牙---煎服,9~15g;生用长于和中;炒用偏于消食莱菔子---煎服,6~10g;生用吐风痰,炒用消食下气化痰鸡内金---煎服,3~10g;研末服,每次~3g;研末服效果比煎剂好第10章驱虫药使君子---煎服,9~12g,捣碎;取仁炒香久服,6~9g;小儿每岁1~粒,一日总量不超过20粒;空腹服用,每日一次,连用3苦楝皮---煎服,~9g;鲜品15~30g;外用适量槟榔---煎服,3~10g;去绦虫、姜片虫30~60g;生用力佳,炒用力缓;鲜品优于陈久者南瓜子---研粉,60~120g;冷开水调服鹤草芽---研粉吞服,每日30~45g,小儿~kg,每日1次,早起空腹服雷丸---入丸、散,15~21g;1次5~7g,饭后用温开水调服,1日3次,连服3天鹤虱---煎服,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榧子---煎服,10~15g;炒熟嚼服,一次用15g芜荑---煎服,3~10g;入丸、散,每次2~3g;外用适量,研末调服第11章止血剂凉血止血药小蓟---煎服,10~15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敷患处大蓟---煎服,10~15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地榆---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用,解毒敛疮多生用槐花---煎服,10~15g;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清热泻火宜生用侧柏叶---煎服,10~15g;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化瘀止咳宜生用白茅根---煎服,15~30g,鲜品加倍,以鲜品为佳,可捣汁服;多生用,止血亦可炒炭用苎麻根---煎服,10~30g;鲜品30~60g;捣汁服;外用适量,煎汤外洗,或用鲜品捣敷2. 化瘀止血药三七---多研末吞服,1~;煎服,3~10g,亦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蒲黄---煎服,3~10g,包煎;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止血多炒用,化瘀、利尿多生用3. 收敛止血药白及---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g;亦可入丸、散剂,入散剂,每次服2~5g;研末吞服,每次~3g;外用适量仙鹤草---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60g;外用适量棕榈炭---煎服,3~10g;研末服1~血余炭---煎服,6~10g;研末服,~3g;外用适量藕节---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鲜品30~60g,捣汁饮用;亦可入丸、散;4. 温经止血药艾叶---煎服,3~10g;外用适量;温经止血亦炒炭用,余宜生用炮姜---煎服,3~6g灶心土---煎服,15~30g,布包,先煎;或60~120g,煎汤代水;亦可入丸、散,外用适量第12章活血化瘀药活血止痛药川芎---煎服,3~9g延胡索---煎服,3~10g;研粉吞服,每次1~3g郁金---煎服,5~12g;研末服,2~5g姜黄---煎服,3~10g;外用适量乳香---煎服,3~10g,宜炒去油用;外用适量,生用或炒用,研末外敷没药---煎服,3~10g;外用适量五灵脂---煎服,3~10g,宜包煎2. 活血调经药丹参---煎服,5~15g;活血化瘀宜酒炙用红花---煎服,3~10g;外用适量附:番红花---本品货少价贵,用量宜小,一般用~3g桃仁---煎服,5~10g,捣碎用;桃仁霜入汤剂宜包煎益母草---10~30g,煎服;或熬膏,入丸剂;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外洗泽兰---煎服,10~15g;外用适量牛膝---煎服,6~15g;活血通经、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宜生用;补肝肾、强筋骨宜酒炙用鸡血藤---煎服,10~30g;或酒浸服,或熬膏服王不留行---煎服,5~10g,外用适量3. 活血疗伤药土鳖虫---煎服,3~10g;研末服,1~,黄酒送服;外用适量马钱子~,炮制后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调涂自然铜---煎服,10~15g;入丸散、剂,醋淬研服每次;外用适量苏木---煎服,3~10g;外用适量,研末撒敷骨碎补---煎服,10~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亦可浸酒擦患处4. 破血消症药莪术--- 煎服,3~15g;醋制后可加强祛瘀止痛作用;外用适量三棱---煎服,3~10g;醋制后可加强祛瘀止痛作用水蛭---煎服,~3g;研末服,~;以入丸、散或研末服为宜;或以鲜活者放置于瘀肿局部吸血消瘀穿山甲---煎服,3~10g;研末吞服,每次1~第13章化痰止咳平喘药1. 温化寒痰药---煎服,3~10g,一般宜制过用;炮制品中有姜半夏、法半夏等,其中姜半夏长于降逆止呕,法半夏长于燥湿且温性较弱曲则有化痰消食之功,竹沥半夏能清热化痰,主治热痰、风痰之证;外用适量天南星---煎服,3~10g,多制用;外用适量禹白附---煎服,3~5g;研末服~1g,宜炮制炮制后用;外用适量白芥子---煎服,3~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作发泡用皂荚---研末服,1~;亦可入汤剂,~5g;外用适量附:皂荚刺---煎服,3~10g;外用适量,醋煎涂患处;旋覆花---煎服,3~10g,布包附:金沸草---煎服,5~10g白前---煎服,3~10g;或入丸、散2. 清热化痰药川贝母---煎服,3~10g;研末服1~2g浙贝母---煎服,3~10g瓜蒌---煎服,全瓜蒌10~20g,瓜蒌皮6~12g,瓜蒌仁10~15g打碎入煎竹茹---煎服,6~10g;生用请化痰热,姜汁炙用止呕竹沥---内服30~50g,冲服; 本品不能久藏,但可熬膏瓶贮,称竹沥膏;近年用安瓶密封装置,可以久藏前胡---煎服,6~10g;或入丸、散;桔梗---煎服,3~10g;或入丸、散胖大海---2~4枚,沸水泡服或煎服海藻---煎服,10~15g昆布---煎服,6~12g黄药子---煎服,5~15g;研末服1~2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磨汁涂海蛤壳---煎服,10~15g;蛤粉宜包煎海浮石---煎服,10~15g;打碎先煎瓦楞子---煎服,10~15g,宜打碎先煎;研末服,每次1~3g;生用消痰散结;煅用制酸止痛礞石---煎服,6~10g,宜打碎布包先煎;入丸散~3g3. 止咳平喘药苦杏仁---煎服,5~10g,宜打碎入煎,或入丸、散,一般不用去皮应用,因其毒性成分也是有效成分,控制其用量即可紫苏子---煎服,5~10g;煮粥食或入丸、散百部---煎服,5~15g;外用适量;久咳虚嗽宜蜜炙用紫苑---煎服,5~10g;外感暴咳生用,肺虚久咳蜜炙用款冬花---煎服,5~10g;外感暴咳生用,内伤久咳宜炙用马兜铃---煎服,5~10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一般生用,肺虚久咳者宜炙用枇杷叶---煎服,5~10g,包煎,因其叶上有毛,止咳宜炙用,止呕宜生用桑白皮---煎服,5~15g;泻肺利水,平肝清火宜生用;肺虚咳嗽宜蜜炙用葶苈子---煎服,5~10g;研末服,3~5g白果---煎服,5~10g;捣碎,把壳捣烂罗汉果---煎服,10~30g;或开水泡服第14章安神剂1. 重镇安神药朱砂---内服,只宜入丸、散服,每次~;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磁石---煎服,15~30g;宜打碎先煎;入丸、散,每次1~3g龙骨---煎服,15~30g;宜先煎;外用适量;镇静安神,平肝潜阳多生用;收敛固涩宜煅用附:龙齿---用法、用量与龙骨相琥珀---研末冲服,或入丸、散,每次~3g;外用适量;不入煎剂;忌火煅2. 养心安神药酸枣仁---煎服,9~15g;研末吞服,每次~2g;本品炒后质脆易碎,便于煎出有效成分,可增强疗效柏子仁---煎服,10~20g;大便溏者宜用柏子仁霜代替柏子仁灵芝---煎服,6~12g;研末吞服~3g首乌藤---煎服,9~15g合欢皮---煎服,6~12g;外用适量远志---煎服,3~5g;外用适量;化痰止咳宜炙用第15章平肝熄风药1. 平抑肝阳药石决明---煎服,20~30g;应打碎先煎;平肝、清肝宜生用,外用点眼宜煅用、水飞珍珠母---煎服,20~30g;宜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牡蛎---煎服,20~30g;宜打碎先煎;外用适量;收敛固涩宜煅用,其他宜生用紫贝齿---煎服,10~15g;宜打碎先煎,或研末入丸、散剂代赭石---煎服,20~30g;宜打碎先煎;入丸、散,每次1~3g;外用适量;降逆、平肝宜生用,止血宜煅用刺蒺藜---煎服,6~9g;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罗布麻---煎服或开水泡服,3~15g;肝阳眩晕宜用叶片,治疗水肿多用根生铁落---煎服,30~60g;或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调敷2.息风止痉药羚羊角---煎服,5~10g;宜单煎2小时以上;磨汁或研粉服,每次~ 附:山羊角---煎服用量10~15g牛黄---入丸、散剂,每次服~,一般用量~,止痉~;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钩藤---煎服,10~15g,入煎剂宜后下天麻---煎服,10~15g;研末冲服,每次1~地龙---煎服,5~10g;鲜品10~20g,化水冲服;研末吞服,每次1~2g;外用适量全蝎---煎服,3~5g;研末吞服,每次~1g;外用适量蜈蚣---煎服,3~5g;研末冲服,每次~1g;外用适量僵蚕---煎服,5~10g;研末吞服,每次1~2g;散风热宜生用,其他多制用第15章开窍药麝香---入丸、散剂,每次~;外用适量;不宜入煎剂冰片---入丸散,每次~;外用适量,研粉点敷患处;不宜入煎剂苏合香---入丸、散,~1g;外用适量,不入煎剂石菖蒲---煎服,化湿和胃 5~10g;开窍10~15g,后下;鲜品加倍第16章补虚药1. 补气药---另煎服,3~5g;挽救虚脱、益气固脱可用10~15g,最多用到30g;宜文火另煎,一般煎1小时,分次兑服;野山参多入散剂,研末吞服,每次1~2g,日服1~3g西洋参---另煎兑服,3~5g.;亦可饮片蒸后,嚼服,可研粉会加淀粉在内吞服党参---煎服,10~15g太子参---煎服,9~30g黄芪---煎服,9~30g;蜜炙可增强其补中益气作用白术---煎服,10~15g;生用,固表止汗,燥湿利水;炒用可增强补气健脾止泻作用山药---煎服,20~30g;麸炒可增强补脾止泻的作用,生炒养肺肾之阴白扁豆---煎服,20~30g,量不止,可大到100g;炒后可使健脾止泻作用增强,故用于健脾止泻及作散剂用时宜炒用草---煎服,~9g;生用性微寒,可清热解毒;蜜炙药性微温,并可增强补益心脾之气和润肺止咳作用;中毒急救 30~60g,甚100g大枣---劈破煎服,6~15g,10~15枚饴糖---入汤剂须烊化冲服,每次15~20g蜂蜜---煎服或冲服,10~20ml,即2~3勺钢匙,大剂量30~60g;外用适量,本品作栓剂肛内给药,通便效果较口服更捷2. 补阳药---1~3g,每日2~3次,研末吞服,入丸、散剂,一般不入煎剂附:鹿角---用量5~10g,水煎服或3~5g研末服作用很弱服或锉末敷鹿角胶---用量5~15g;用开水或黄酒烊化服,或入丸散膏剂;不入汤剂,入丸散剂鹿角霜---用量10~25g;适量紫河车---1~2g,每日2~3g,研末装胶囊服,也可丸、散;如用鲜胎盘,每次半个或一个,水煮服食淫羊藿---煎服,3~15g巴戟天---煎服,5~15g仙茅---煎服,5~15g;或酒浸服,亦入丸、散杜仲--- 煎服,10~15g续断---煎服,9~15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崩漏下血宜炒用肉苁蓉---煎服,10~15g锁阳---煎服,10~15g补骨脂---煎服,5~15g益智仁---煎服,3~10g菟丝子---煎服,10~20g沙苑子---煎服,10~20g蛤蚧---煎服,5~10g;研末每次1~2g,每日3次;浸酒服用1~2对核桃仁---煎服,20~30g冬虫夏草---煎服,5~15g;也可入丸、散海狗肾---研末服,每次1~3g,每日2~3次;入丸、散或泡酒服海马---内服,煎汤3~9g;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3. 补血药当归---煎服,5~15g熟地黄---煎服,10~30g白芍---煎服,5~15g;大剂量15~30g阿胶---5~10g;入汤剂宜烊化冲服何首乌---煎服,15~30g,用量偏大,亦可入丸散剂龙眼肉---煎服,10~25g;大剂量30~60g4. 补阴药北沙参---煎服,~9g南沙参---煎服,9~15g百合---煎服,6~12g;蜜炙可增强润肺作用麦冬---煎服,6~12g天冬---煎服,6~12g石斛---煎服,6~12g;大剂量可用到15~30g玉竹---煎服,6~12g黄精---煎服,10~15g,但可偏大,一般用量20~30g,且临床可长期服用枸杞子---煎服,6~12g墨旱莲---煎服,10~15g,可长期服用子---煎服,10~15g;因其主要成分齐墩果酸不易溶于水,故以入丸剂为佳;本品以黄酒拌后蒸制,可增强滋补肝肾作用苦寒之性减弱,避免滑肠桑椹---煎服,干桑椹10~15g,鲜品20~30g,鲜品无滋腻之性,晒干后干桑椹的滋腻之性增强,宜滋阴黑芝麻---煎服,9~15g;或入丸、散剂龟甲---煎服,9~24g;宜先煎;本品经砂炒醋淬后,更容易煎出有效成分,并除去腥气,便于制剂鳖甲---煎服,9~24g;宜先煎;本品经砂炒醋淬后,有效成分更容易煎出;可除去其腥气,易于粉碎,方便制剂章收涩药固表止汗药麻黄根---煎服,10~15g;外用适量浮小麦---煎服,15~30g;研末服,3~5g糯稻根须---煎服,152. 敛肺涩肠药五味子---煎服,3~5g;研末服,1~3g乌梅---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g;外用适量,捣烂或炒炭研末外敷;止血止泻宜炒炭用五倍子---煎服,3~5g;入丸、散服,每次1~;外用以收湿敛疮,适量;研末外敷调敷或湿敷或煎汤熏洗罂粟壳---煎服,3~5g/天;止咳蜜炙用,止血止痛醋炒用诃子---煎服,3~10g;涩肠止泻宜煨用,敛肺清热、利咽开音宜生用石榴皮---煎服,3~10g;入汤剂生用,入丸、散多炒用,止血多炒炭用肉豆蔻---煎服,5~10g;入丸、散服,每次2~3g;内服须煨熟去油用赤石脂---煎服,15~20~30g;外用适量,研细末撒患处或调敷禹余粮---煎服,15~20g3. 固精缩尿止带药山茱萸---煎服,5~10g,急救固脱20~30g覆盆子---煎服,5~10g桑螵蛸---煎服,6~10g金樱子---煎服,6~12g海螵蛸---煎服,10~15g;散剂酌减;一般1~2g/次;外用适量莲子---煎服,10~15g;去心打碎用芡实---煎服,10~15g,可增量至20~30g第18章涌吐药--煎服,5~10g;入丸、散酌减;涌吐可生用,截疟宜酒制用;治疟宜在病发作前半天或2小时服用,并配伍陈皮、半夏等其致吐的副作用瓜蒂---煎服,3~5g;入丸、散服,每次~1g;外用适量;研末~1g吹鼻,待鼻中流出黄水即可停药胆矾---温水化服,~;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或以水溶化后外洗第19章攻毒杀虫止痒药雄黄---外用适量,研末敷,香油调搽或烟熏;外用~;入丸、散用硫黄---外用适量,研末敷或加油调敷患处;内服1~3g,炮制后入丸、散服;古时常用豆腐和硫黄同煮,煮后豆腐发黑白矾---外用适量,研末撒布、调敷或化水洗患处;内服~2g,入丸、散服蛇床子---外用适量,多煎汤熏洗或研末调敷;内服10~15g,汤剂蟾酥---内服~,研细,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樟脑---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调敷;内服~,入散剂或用酒溶化服土荆皮---外用适量,酒或醋浸涂擦,或研末调涂患处大蒜---外用适量,捣敷,切片擦或隔蒜灸;内服5~10g,或生食、或制成糖浆服第20章拔毒化腐生肌药---外用适量;本品只供外用,不能内服;且不用纯品,而多配煅石膏外用;用时,研极细粉末,干掺或调敷,或以药捻沾药轻粉---外用适量,研末调涂或干掺,或制膏外贴;内服每次~,入丸、散服砒石---外用适量,用量很小,不过10mg,研末撒敷,宜作复方散剂或入膏药、药捻用;内服~,入丸、散铅丹---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熬膏贴敷;内服每次~,入丸散服炉甘石---外用适量,研末撒布或调敷;水飞点眼、吹喉;一般不内服硼砂---外用适量,研极细末干撒或调敷患处;或化水含漱;内服,~3g,入丸、散服第1章解表药1. 发散风寒药麻黄---煎服,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桂枝---煎服,3~9g紫苏---煎服,5~9g,不宜久煎生姜---煎服,3~9g,或煎汁服附:生姜皮—煎服,3~10g 生姜汁---用量3~10 滴,冲服香薷---煎服,3~9g,用于发表,量不宜大,且不宜久煎5—10min;用于利水消肿,量宜大,且须浓煎荆芥—煎服,~9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防风---煎服,~9g羌活---煎服,3~9g白芷---煎服,3~9g,外用适量细辛---煎服,1~3g;散剂每次服~1g藁本---煎服,3~9g子---煎服,3~9g.;或入丸散剂附:苍耳草—本品有毒,,内服不宜过量,亦不能持续服用;用量6~15g,水煎或熬膏及入外用适量辛夷---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喉咙,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葱白---不写在处方上,要写在病历上,一般2~3段,鲜品需量多,外用适量2. 发散风热药薄荷---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牛蒡子---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蝉蜕---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桑叶---煎服,5~9g;或如丸散;外用煎水洗眼;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菊花---煎服,5~9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宜用白菊花蔓荆子---煎服,5~9g--煎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10~30g;疏肝解郁宜醋炙,5~6g,可用到10g,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稍轻升麻---煎服,3~9g;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葛根—煎服,9~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附:葛花—常用量3~15g淡豆豉---煎服,6~12g浮萍---煎服,3~9g;外用适量,煎汤浸洗第2章清热药1. 清热泻火药--生石膏煎服,一般为20~30g,宜打碎先煎;清气分热用,可用到60~120g;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研末以增附性,使生肌敛疮的作用加强知母---煎服,6~12g芦根---煎服,干品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用天花粉---煎服,10~15g竹叶---煎服,6~15g;鲜品15~30g淡竹叶---煎服,6~9g鸭跖草---煎服,15~30g,鲜品60~90g栀子---煎服,5~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夏枯草---煎服,9~15g;或熬膏服决明子---煎服,10~15g;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2. 清热燥湿药黄芩---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热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黄连---煎服,2~5g;外用适量黄柏---煎服,3~12g;外用适量龙胆---煎服,3~6g秦皮---煎服,6~12g;外用适量,煎洗患处苦参---煎服,5~10g;外用适量白鲜皮---煎服,5~10g;外用适量3.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煎服,6~15g;疏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连翘---煎服,6~15g穿心莲---煎服,6~9g;煎剂易致呕吐,故多作丸、散、片剂;外用适量大青叶---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板蓝根---煎服,9~15g青黛---内服~3g;本品难溶于水,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外用适量贯众---煎服,~9g;杀虫及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外用适量蒲公英---煎服,9~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紫花地丁---煎服,15~30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野菊花---煎服,10~15g;外用适量漏芦---煎服,5~9g;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鱼腥草---煎服,15~25g;鲜品用量加倍,水煎或捣汁服;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患处。

常用毒性中药饮片和用法用量

常用毒性中药饮片和用法用量

毒性药品1、硫磺:酸、温、有毒.功能主治:壮阳,杀虫。

治阳痿。

虚寒.泻痢,大便冷秘。

外用治疥癣.用法用量:内服研末,0.5—3克.外用适量.2、制川乌:辛热、有毒。

功能主治: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

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阴疽肿毒.用法用量:内服1—3克,外用适量.3、制草乌:辛苦热,有大毒。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一般用制草乌.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生品勿内服。

4、黑附片:辛苦大热,有毒。

功能主治:回阳补火,散风除湿.治阴盛格阳,大汗亡阳,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脚气水肿,小儿慢毒,风寒湿痹。

用法用量:内服3-—-15克,外用适量.5、吴茱萸:辛,苦温,有毒。

功能主治:温中,止痛,理气,燥湿。

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1—5克,外用适量.6、细辛:辛、温,有小毒.功能主治:祛风解表,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鼻。

用量过大或煎煮时间过短,易引起中毒。

中毒症状有头痛,呕吐等,严重者牙关紧闭,抽搐等,最后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用法用量:内服1—3克,入丸散0。

5—1克,外用适量.8、天南星:苦、辛、温,有毒功能主治: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

用法用量:2.4——4.5克9、冰片:辛、苦、凉功能主治: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

治中风口噤,热病神昏,惊痫痰迷,气闭耳聋,喉痹,口疮,中耳炎,痈肿,痔疮,目赤翳膜,蛲虫病.用法与用量:内服,入丸、散,0.5~1分。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10、雷公藤:苦、大毒。

功用主治:杀虫,消炎,解毒。

宜忌: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

使用本药须去除表皮,主要用其木质部。

因主要毒素含于皮部,而且雷公藤必须先煎2小时才可以和其他药共煎。

用法与用量:12克为宜。

(30—60)克即可使人中毒死亡。

选方:(1):治风湿性关节炎:雷公藤根、叶,捣烂外敷,半小时后即去,否则起泡。

中药剂量

中药剂量

第一节剂量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

它主要指明了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按:本书每味药物标明的用量,除特别注明以外,都是指干燥后生药,在汤剂中成人一日内用量)。

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即相对剂量。

中药的计量单位有重量如市制:斤、两、钱、分、厘;公制:千克、克、毫克;数量如生姜三片、蜈蚣二条、大枣七枚、芦根一支、荷叶一角、葱白两只等。

自明清以来,我国普遍采用16进位制的“市制”计量方法,即1市斤=16两=160钱。

自1979年起我国对中药生产计量统一采用公制,即1公斤=1000克=1000000毫克。

为了处方和调剂计算方便,按规定以如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1市两(16进位制)=30克;l钱=3克;1分=0.3克;1厘=0.03克。

尽管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生药,安全剂量幅度较大,用量不象化学药品那样严格,但用量得当与否,也是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临床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药量过小,起不到治疗作用而贻误病情,药量过大,戕伤正气,也可引起不良后果,或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同时中药多是复方应用。

其中主要药物的剂量变化,可以影响到整个处方的功效和主治病证的改变。

因此,对于中药剂量的使用应采取科学、谨慎的态度。

一般来讲,确定中药的剂量,应考虑如下几方面的因素:一、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剧毒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开始时用量宜轻,逐渐加量,一旦病情好转后,应当立即减量或停服,中病即止,防止过量或蓄积中毒。

此外,花叶皮枝等量轻质松及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物用量宜小;矿物介壳质重沉坠及性味淡薄,作用温和的药物用量宜大;鲜品药材含水分较多用量宜大(一般为干品的4倍);干品药材用量当小;过于苦寒的药物也不要久服过量,免伤脾胃;再如犀角、羚羊角、廉香、牛黄、猴枣、鹿茸、珍珠等贵重药材,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用量。

二、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入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在复方配伍使用时,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用量要大些。

中成药学基础知识 中成药的用法用量

中成药学基础知识 中成药的用法用量
效、主治的不同,具体的内服方法也各异。常用的方法有: 直接服用、开水送服法、沸水冲服、噙化法法 等。
直接服用: 露剂、合剂、乳剂、酒剂、酊剂、糖浆剂、流浸 膏剂、口服安瓿等液体制剂,均可采用直接服用的方法。
开水送服法: 蜜丸剂、水丸剂、糊丸剂、蜡丸剂、浓缩丸、 滴丸剂、散剂、丹剂、片剂等多种固体制剂,均可采用温开水 或凉开水送服方法。
撒敷法: 外用散剂多采用此法,即将药粉直接均匀地撒 布患处,可用消毒敷料或外贴膏固定,以奏消肿解毒、 提腐拔脓、生肌敛疮之效,如生肌散、提毒散、珍珠散 等。
调敷法: 将外用散剂或锭剂用适当的液体调成或研成糊 状敷于患处的一种常用外治法。如用茶水调敷如意金黄 散,取茶叶解毒消肿之效。
涂敷法: 油膏剂、水剂等多采用将药物直接涂敷于患处 的方法,如紫草膏、生肌玉红膏等。
吹敷法: 是指将一些外用中成药散剂装入硬纸筒中,吹 到患处的治疗方法,为五官科常用的治疗方法。如用锡 类散吹喉治咽喉肿痛:用冰硼散吹敷治口腔糜烂,牙龈 肿痛。
3. 注射法
中药注射法主要分为皮下、肌内、静脉、穴位及患 处局部等不同给药方法。其中静脉注射又分推注和 点滴两种,运用注射法的无菌操作要求和西药注射 剂完全相同。
二、中成药的使用剂量
按规定用量服用。 一般情况下,老年人一般气血渐衰,对药物耐受力较弱,
用量宜小于成人; 妇女用量一般可稍低于男性。 小儿使用非儿童用中成药,剂量要适当减少。一般3岁以
内可服1/4பைடு நூலகம்成人量,3~5岁可服1/3的成人量,5~10岁可服 1/2的成人量,10岁以上与成人量相差不大即可。
注意服用总量
有些中成药含有毒成分如砷、汞、铅,或含有斑蝥、蟾酥、马钱子、乌头 等有毒药物,或含有如大戟、芫花等峻烈攻逐之品。对这些中成药,在严 格按剂量使用的同时,还应注意中病即止,不可长期、持续使用,以防耗 伤正气,或蓄积中毒。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

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

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

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

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

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

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

中药常用剂量

中药常用剂量

中药常用剂量
中药的常用剂量会因个体差异、病情严重程度、药物性质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中药的剂量是按照克(g)来计算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中药的常用剂量范围供你参考,但请注意这只是一般情况下的建议剂量,具体剂量应根据医生的诊断和处方来确定。

- 根茎类中药:如人参、黄芪、白术等,常用剂量为9-15g。

- 果实类中药:如五味子、枸杞子、酸枣仁等,常用剂量为6-12g。

- 全草类中药:如蒲公英、益母草、鱼腥草等,常用剂量为9-15g。

- 动物类中药:如鹿茸、阿胶、蜈蚣等,常用剂量为1-3g。

需要强调的是,中药的使用应该遵循中医药理论,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辩证施治。

剂量的确定应该由专业的中医师根据具体病情、患者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在使用中药时,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按照正确的用法和剂量使用,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用量与用法

用量与用法

7用量与用法7.1用量用量也称剂量,通常是指干燥的生药在汤剂中的承认一日内服量。

其次是指在复方中药和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计量。

现在我国对中药生药的计量采用公制,即一公斤=1千克在古代,中药的计量单位有重量(铢、两、分、钱、斤等),度量(尺、寸等)及容量(斗、升、合等)。

此外,还有可与上述计量单位换算的“刀圭”、“方寸匕”、“撮”、“枚”......较粗略的计算方法。

由于古今度量衡制的变迁,后世多以重量为计量固体药物的方法。

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进位制,即一斤=16两=160钱。

为了吸收前人对药物的用量经验,在处方的配药时,需要进行换算,一般按规定以如下近似值进行换算。

1两(16进位制)=30克1钱=3克1分=0.3克1厘=0.03克剂量是否得当,是关系和影响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临床上主要依据所用药物的性质,用药形式及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中药的具体用量。

药物性质的影响:质优效佳者,用量无须过大;质次效低者,用量可以稍大。

质地较轻者,用量宜小;质地较重者,用量宜大。

药性较弱,作用平和,药味较淡者,用量可稍重;药性较强、作用强烈、药味较浓者,用量则宜轻。

无毒者用量范围可稍大;有毒者应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用药形式的影响:一般药物单独应用时,用两颗大;复方应用时,用量应小。

在复方中用做主药时,用量宜大;用作辅药时,用量宜稍小。

多数药物用作汤剂时,因有效成分不能完全溶出,故用量宜重;丸、散剂等有效成分能充分吸收,故用量宜小。

患者病情的影响:老年人气血渐衰,对药物的耐受力较弱,特别是作用峻猛、易伤正气的药物,用量应低于成人量;小儿脏腑稚嫩,对药物的反应性较强,故用量宜小。

一般五六岁以上,可用成人量的二分之一;二至五岁,可用成人量的三分之一;一岁以下,可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

对于一般药物,男女用量区别不大;但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授乳期,对于药物如活血祛瘀药等,则用量不宜过大。

体质强壮者,用量可重;体质虚弱者,用量宜轻,即使使用补益药,也应从小量开始,以免虚不受补。

中药行业的药物剂量与用法用量指导

中药行业的药物剂量与用法用量指导

中药行业的药物剂量与用法用量指导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对中医药的认可,中药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然而,由于中药的特殊性质和复杂性,药物的剂量与用法用量指导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药行业的药物剂量与用法用量指导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药物剂量的重要性药物剂量是指药物在治疗中的使用量。

正确的药物剂量对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而中药的药物剂量更为复杂,因为中药常常是多种药材组成的复方,其中的药物成分相互影响,需要科学合理的剂量设计,才能发挥出最佳的疗效。

二、用法用量指导的必要性用法用量指导是针对每个中药配方,明确指导患者使用方法和使用量。

药物的用法使用量不当,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用法用量指导对确保中药的安全使用至关重要。

三、解决方案为了解决中药行业的药物剂量与用法用量指导问题,以下是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1. 制定标准剂量指导:中药行业可以制定一套标准剂量指导,对不同药物进行科学合理地剂量设计。

这些指导应基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2. 建立药物剂量数据库:中药行业可以建立药物剂量数据库,收集和整理各种中药及其不同配方的剂量信息。

这样一来,临床医生和患者可以方便地查询和使用。

3. 加强教育培训:中药行业应加强对医生和药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在中药剂量和用法用量指导方面的专业水平。

只有通过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提供更好的药物剂量与用法用量指导。

4. 严格质量控制:中药行业应加强药物的质量控制,确保中药的质量稳定和安全性。

只有保证药物的质量,才能提供准确的剂量和用法用量指导。

总结起来,中药行业的药物剂量与用法用量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这需要中药行业制定标准剂量指导,建立药物剂量数据库,加强教育培训以及严格质量控制。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推动中药行业的发展。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中药用量标准是指在中医药治疗过程中,根据中药的性味、疗效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每次用药的药材种类和数量,以及用药频率和疗程。

以下是一些中药用量标准的参考内容:1. 总剂量和单剂量:中药用量标准一般包括总剂量和单剂量。

总剂量是指在整个疗程中所用到的中药的总数量,如克、克、片等。

单剂量是指每次服用中药的具体药材种类和数量。

2. 性味药性:中药用量标准还会考虑药物的性味药性。

中药的性味包括寒、凉、平、温、热和甘、苦、酸、辛、咸等,药性包括上药、下药、温经、凉血等。

根据药物的性味药性,可以合理调节用量,达到药性调和的效果。

3. 患者情况:中药用量标准还会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

例如,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等都会影响中药的用量。

对于婴幼儿、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控制用量,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4. 疾病类型和病情轻重:中药用量标准还会根据不同的疾病类型和病情轻重进行调整。

对于一些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适当减少用药量;而对于一些病情较重的患者,可以适当增加用药量,以达到治疗效果。

5. 用药频率和疗程:中药用量标准还会规定用药的频率和疗程。

用药频率是指每天用药的次数,如每日2次、每日3次等;疗程是指治疗的持续时间,如3天、7天、14天等。

合理的用药频率和疗程可以确保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6. 中药炮制方法:中药用量标准还会考虑中药炮制方法对用量的影响。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能会改变中药的药效,因此在用量上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总之,中药用量标准是根据中药的性味、疗效和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量给药剂量、性味药性、患者情况、疾病类型和病情轻重、用药频率和疗程等因素来确定的。

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来调整用量,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疗效。

同时,严格按照中药用量标准来用药,以避免用药过量或不足带来的不良后果。

用药剂量与用法中药的用药剂量一剂量的含义

用药剂量与用法中药的用药剂量一剂量的含义

思考题(第六章)
1.中药剂量的含义是什么? 2.中药的特殊煎煮方法有哪些?应当先煎、 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的药物 特点如何?
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
煎煮方法 (一) 普通煎煮方法 (二) 特殊煎煮方法 1.先煎—①指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 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 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使有效成分充分 析出。
②指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
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他药,可降低 毒性,安全用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另煎—指某些贵重药材,为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而 单独另煎。煎液可另服,也可与其他煎液混 合服用。如人参、鹿茸等。 5.烊化—主要指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 为避免入煎粘锅或黏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 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熔化即烊化后 用煎好的药液冲服。也可将此类药物放入其 他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如阿 胶、鹿角胶等。 6.冲服—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液性药 物,宜用煎好的药液或开水冲服。
第六章 用药剂量与用法
第一节 中药的用药剂量
一 剂量的含义
中药的剂量又称用药量,一般是指每一味药 的成人一日量。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 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二 确定中药剂量大小的依据 1.药物方面 2.应用方面 3.患者方面 4.季节等方面 三 中药剂量单位的换算 1两(16进位制)= 30g 1钱 = 3g 1分 = 0.3g 1厘 = 0.03g
2.后下—①指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 易于挥发而降低疗效,需在其他药物煎沸 5~10分钟后放入。如薄荷、砂仁等。 ②有些药物虽不属芳香药,但久煎也能破坏 其有效成分,如钩藤、大黄等,亦应后下。 3.包煎—主要指那些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 药物,宜先用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 煎,以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 及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如 旋覆花、车前子、蒲黄等。

中药的配伍禁忌剂量用法

中药的配伍禁忌剂量用法

3单行及六种配伍关系的含义 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的配合应用,可以 相须 增强原有疗效。(无主辅之分)。 如大黄配芒硝,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作用。大黄、 芒硝即为相须配伍。
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 相使 但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 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有主辅之分)。 如,黄芪为主配伍茯苓,用治气虚水肿,以黄芪为主补气利 水,茯苓为辅利水健脾,两者均能利水,以达到治疗气虚水 肿的目的。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茯苓为相使配伍。——性能功效有某些共 性 又如,雷丸驱虫,大黄泻下通便,治疗虫积证,雷丸为主, 大黄为辅,以其泻下之功辅助雷丸驱虫之力,两药配伍为相 使配伍。——两者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治疗目的一致。
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 配伍禁忌
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 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因而应该避免配合应用, 也即《神农本草经》所谓:“勿用相恶、相反者。” 据《蜀本草》谓《本经》载药365种,相反者18种, 相恶者60种。《新修本草》承袭了18种反药的数目。 《证类本草》载反药24种,金元时期将反药概括为 “十八反”、”十九畏”,累计37种反药,并编成 歌诀,便于诵读。
4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又称“忌口” 食忌” (又称“忌口”或“食忌”) 服药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 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 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在服药期间,一般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 激性的食物。 ②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如热性病, 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性食物;寒性病,应忌食 生冷食物、清凉饮料等。 ③古代文献记载的一些禁忌。如鳖甲忌苋莱,常山忌 葱等,也应作为服药禁忌的参考。

8中药的剂量和用法

8中药的剂量和用法

8中药的剂量和用法一、中药的剂量: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也称为用量。

它主要是指干燥后的中药饮片,在汤剂中每味中药成人一日内服用量。

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即相对剂量。

历史上的发展规律是由粗到精,由计件(根、支、枚、握等)→容量(升、合、斗、方寸匕等)、度量(尺、寸)→重量(斤、两、钱、分、厘),后改用公制重量(质量)单位:克(1979年国务院令)。

单位换算:1市斤=16两;1两≈30g;1钱≈3g;1分≈0.3g;1厘≈0.03g明清以来衡量计量多采用16位进制。

剂量对疗效影响甚大。

中药剂量:指干燥后的中药饮片,在汤剂中每味中药成人一日内服用量。

(5-10g,常规剂量均指无毒;洗剂:30-60g。

)【xx剂量?如何掌握?】剂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

除毒性大的药,泻下、行气、活血作用峻猛的药,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外,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5-10g;量较大者15-30g。

植物药一般5-10g,部分质地重而无毒的矿物、贝壳、甲壳、化石类药常用量为15~30g。

新鲜的动植物药常用量为30~60g。

(鲜品加倍;丸散减量;儿童酌减;外用适量。

)然而用药剂量的恰当与否,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单掌握一般用量还不够,还须掌握如何根据药物的性质性能,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病程、病势、职业,用药方法及地域、季节等变化用量,只有这样才能用量准确,取得安全高效的结果。

1、根据药物的性质性能变化剂量。

(1)据药材质量的优劣增减用量:药材质优者药力充足,用量无须过大;质次者药力不足,用量可大一些。

(2)据药材质地的轻重增减用量:花、叶、皮、枝等量轻质松之品用量宜小,矿物、介壳等质重沉坠之品用量宜大;干品用量宜轻,鲜品用量宜重(新鲜的动植物药含水分较多,用量一般为干品的2~4倍,干燥的动植物药用量相对较小)。

(3)据药物气味的浓淡增减用量:性味淡薄、作用温和的药物用量宜大。

性味浓厚、作用峻烈的药物用量宜小。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11页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8页
(二)特殊入煎法 ⑴先煎:矿石、贝壳及一些有毒药品。先煮30分 钟,后纳入余药。 ⑵后下:芳香挥发、质轻味薄、久煎有效成份易 于挥发而降低药效者。先煎它药,离煎毕5—10 分钟时入本类药。 ⑶包煎:粘性强、易糊化、细小颗粒、粉末、绒 毛等药。以纱布包裹后入煎。 ⑷另煎:珍贵药,以免损耗。煎液可另服,也可 与其它煎液混合服用。
软膏、浸膏、糖浆等;以后又出现丸剂、锭剂、 丹剂、灸剂,明代出现露剂。当代出现胶囊、片 剂、冲剂、气雾剂、膜剂、橡皮膏、合剂、酒剂、 注射剂、茶剂、袋泡剂、注射剂、口服安瓿等。 丸剂当代分为蜜丸、水丸、浓缩丸、蜡丸、滴丸、 糊丸等各种,胶囊分为软、硬两种。当代尝试将 纳米技术用于中药生产。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7页
三、煎药法 徐灵胎:“煎煮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 全在于此。夫烹饪失调度,尚能伤人,况药之治疗, 可不讲乎?” (一)普通煎药法 ⑴器皿:砂锅或砂罐。 ⑵水:①水源:洁净凉水;②水量:高出药面3厘 米左右;③煎前浸泡:30—60分钟。 ⑶火候:先武后文。 ⑷时间:普通30分钟左右——指文火煎煮时间。 ⑸榨渣取汁:以提升利用率。 ⑹煎煮次数:2—3次。
量宜多;鲜品,量宜多。 药品性味——性弱力平味淡者,量宜多;性强
力峻味浓者, 量宜少。 有毒无毒相关——有毒者,严格控制剂量;无毒 者可增大改变幅度。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4页
②与剂型、配伍相关: 配伍:单味或复方;主药或辅药。 剂型:煎剂量大;丸散量小。 ③与患者详细情况相关:包含患者年纪(小儿用量: 5岁以下—1/4成人量;5—12岁—1/2成人量。12岁 以后随年纪增加逐步向成人量靠齐)、体质、性别、 病程长短及病势轻重等相关。 ④与季节、地域相关。

中药的应用

中药的应用

中药的应用中药的应用包括配伍.用药禁忌.剂量和用法等内容,掌握这些知识,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所必须的。

一配伍1含义:所谓中药配伍,即根据病情,治法和药物的性能,选择两种以上药物同用的用药方法。

2目的:药物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其目的是:增强治疗效能,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减少不良反应。

3内容:(1)七情配伍A含义所谓“七情配伍”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

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

它高度概括中药临床应用的7中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组方的基础。

B内容(1)单价:即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要其他要辅助,如.独参汤,单用人参一味补气固脱(2)相须:即性能相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

如石膏配伍知母可增强清热泻火效果等(3)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如..以补气利水的黄芪为主,配以利水健脾的茯苓为辅,茯苓能增强黄芪的补气利水效果等。

(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故半夏畏生姜。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之性。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故生姜杀半夏。

(6)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消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生产或增强毒副反应。

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逐等。

如上所述,在药物七情中,论述药物基本配伍关系的只有6项。

其中相须,相使表示增效,临床用药要充分利用;相畏.相杀表示减毒,应用毒烈药时需考虑选用;相恶表示减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相反表示增毒,原则上应绝对禁止。

(二)君臣佐使1.含义:所谓“君臣佐使”,即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能变化规律。

它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七情配伍的进一步发展,对学习研究中药成方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药配伍中克数的规律

中药配伍中克数的规律

中药配伍中克数的规律
中药配伍中克数的规律需要考虑药物的性能、质地、单味药用量、人群体质、季节气候等多个因素,具体如下:
- 药物性能:作用平和的药物用量会大一点,毒性药物用量要小一些,而且使用毒性药物要从小量开始慢慢增加,达到效果即可,不能多投,防止中毒。

- 药物质地:一般质轻的药物用量要小,比如灯心草,是治疗心烦的,灯心草很轻,如果开30g,会有很多;相反,质地重的药物用量要大,比如磁石,治疗肝阳上亢,心烦不眠等病,用量可以达到30g。

- 单味药用量:例如独参汤中人参用量要用到60-80g,而如果配伍其他药,则用量要小得多,一般处方中也就3-15g。

- 人群体质:青壮年用量要大,老弱妇孺用量要小。

小孩用量,以5岁为界,5岁以下为成人的三分之一,5岁以上为成人的二分之一。

- 季节气候:比如夏天得了风寒感冒,要用辛温解表药,但是夏天本身气温高,所以用量不能大。

- 苦寒药物:苦寒药物容易伤阳,伤脾胃,也不能长期使用。

此外,在考虑上述因素的基础上,中药配伍还需要遵循主副分明、量少而频、个体调配等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用药的剂量与用法
中药的计量单位,古代有重量(铢、两、钱、斤等)、度量(尺、寸等)及容量(斗、升、合等)多种计量方法,用来量取不同的药物。

此外还有可与上述计量方法换算的“刀圭”
、“方寸匕”、“撮”、“枚”等较粗略的计量方法。

由于古今度量衡制的变迁,后世多以重量为计量固体药物的方法。

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进位制,即1斤=16两=160
钱。

现在我国对中药生药计量采用公制,即1kg=1000g。

为了处方和配药特别是古方的配用需要进行换算时的方便,按规定以如下近似值进行换算:
一两(16进位制)=30g
一钱=3g
一分=0.3g
一厘=0.03g
用药量,称为剂量,一般是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

也有是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剂量是否得当,是能否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临床上主要依据所用药物的性质、临床运用的需要以及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中药的具体用量。

一、药物方面
药材质量:质优者药力充足,用量勿须过大;质次者药力不足,用量可大一些。

药材质地:一般来说,花叶类质轻的药,用量宜轻(无毒药一服用量为3~10g),金石、贝壳类质重的药物量宜重(无毒药一般用量为10~30g);鲜品一般用量也较大(无毒药
一般用量为30~60g)。

药物性味:药性较弱、作用温和、药味较淡的药,用量可稍重;药性较强,作用强烈,药味较浓的药,用量则宜轻。

有毒无毒:无毒者用量变化幅度可稍大;有毒者应将剂量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二、应用方面
方药配伍,一般药物单味应用时,用量可较大;入复方应用时,用量可略小。

同一药在复方中作主药时,一般较之作辅药时为重。

剂型:多数药物作汤剂时,因其有效成分多不能完全溶解,故用量一般较之作丸、散剂时的服用量为重。

用药目的:临床用药时,由于用药目的不同,同一药物的用量可不同。

如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
120g。

再如洋金花,如用以止咳平喘或止痛,一般只用0.3-0.6g,每日量不超过1.5g,但若用作麻醉药时可用到20g。

即使是利用药物的同一功效,也可能因为用药目的
不同而使用不同剂量。

如泻下药牵牛子,李呆说它“少则动大便,多则下水”。

同是用以泻下,用以通便导滞,用量宜轻;若用以峻下逐水,则用量宜重。

三、患者方面
年龄大小:由于小儿身体发育尚未健全,老年人气血渐衰,对药物的耐受力均较弱。

特别是作用峻猛,容易损伤正气的药物,用量应低于青壮年的用药量。

小儿五岁以下
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五、六岁以上可按成人量减半用。

性别:对于一般药物,男女用量区别不大,但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用活血祛瘀通经药用量一般不宜过大。

体质强弱:体质强壮者用量可重,体质虚弱者用量宜轻,即使是用补益药,也宜从小剂量开始,以免虚不受补。

病程长短:一般来说,新病患者正气损伤较小,用量可稍重;久病多体虚,用量宜轻。

病势轻重:一般来说,病急病重者用量宜重,病缓病轻者用量宜轻。

如病重药轻,犹如杯水车薪,药不能控制病势;若病轻药重,诛伐太过,药物也会损伤正气。

另外,在患者方面还应考虑5到患者在职业、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如体力劳动者的腠理一般较脑力劳动者的致密。

使用发汗解表药时,对体力劳动者用量可较脑力劳动
者稍重一些。

在确定药物剂量时,除应注意上述因素外。

还应考虑到季节、气候及居处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