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拳的内容简介
红拳的主要内容
作者: 杨宝生;向玮
出版物刊名: 搏击
页码: 10-11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打手 拳拳 基础训练 主要内容 手法为主 泰山 拳法 单头 器械 传统
摘要:红拳的主要内容可包括打手跑拳对抗、套路拳械运动形式两类及盘、法、势、理四个方面。
(一)盘红拳传统的基础训练——十大盘功。
什么是盘功?盘功,也叫做十大盘或十大盘筋或十盘功,是红拳用来盘练肢体以柔见称的基本功训练方法。
盘即锻练的意思,盘也是红拳的专门术语,如盘腿、盘膀、盘拳之说。
十大盘是红拳依据套路演练和实战打手实际需。
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之——红拳起源——红拳称名——陈抟是中华武术和陕西红拳的鼻祖
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之——红拳起源——红拳称名——陈抟是中华武术和陕西红拳的鼻祖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之——红拳起源——红拳称名——陈抟是中华武术和陕西红拳的鼻祖红拳称名于唐末五代。
红拳套路和名称的形成应在唐末和五代时期。
中国武术的发展离不开武术“老祖”陈抟。
陈抟(871年—989年),字图南,号扶摇子、自称莲峰道士、峨眉真人等,唐明宗赐号“清虚处士”,周世宗柴荣赐“白云先生”,宋太祖、宋太宗三次诏书召请陈抟赴阙,宋太宗赵光义赐“希夷先生”。
陈抟是中国道教思想家、哲学家、内丹学家、太极文化传人、宋代理学先师。
在中国道教历史上,陈抟地位极高。
史载唐末,陈抟曾前后三次去京城应考进士,均名落孙山,决意隐居从道,拜麻衣道者为师,拜何昌一学锁鼻术炼“睡功”,与吕洞宾、刘海蟾交往甚密。
道教典籍载:“吕祖与海蟾麻衣,复往过之,教以出神法,希夷敬受焉”。
著有《胎息诀》、《龟鉴》、《指玄篇》《心相学》、《麻衣道者正易心法注》、《太极阴阳说》、《观空篇》等专著;整理归纳出《易龙图序》、《太极图》、《伏羲先天64卦次序图》、《伏羲先天64卦方位图》等易学象数图形。
陈抟常游历于终南、华山、武当、峨眉山之间,后同麻衣道者隐居华山云台观。
《张三丰全集》记载“大道渊源,始于老子,一传尹文始,五传而至三丰先生。
……今特就文始言之。
文始传麻衣,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
”北宋《高道传》记载张无梦“入华山与刘海蟾、种放结方外友,事陈希夷先生”。
南宋《嘉定赤城记》也记载“本朝张无梦与种放、刘海蟾为方外友,师陈抟。
”陈抟的主要弟子有张无梦、贾休复、张远霄、刘海蟾,还有种放、张咏、涂定祥、皇甫、杨扆、苏澄隐、武元亨、寇朝一、金砺、释梦英、贾得升等。
这些人都是社会名流,或得武功,或得睡功,或得丹道,或得易学,或得相术。
这些人或是朝廷重臣,或是地方贤达,或是武术大家,或是名医,或名道、名僧,经他们的传播,形成了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的传承线,形成了围绕陈抟为核心的华山学术圈,形成了围绕陈抟的中华武术圈。
非物质文化视域下陕西红拳发展研究
非物质文化视域下陕西红拳发展研究陕西红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流派,起源于陕西省。
红拳对陕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价值。
本文将对陕西红拳的发展进行研究,并从非物质文化视角探讨其非遗价值。
陕西红拳起源于明代,经过多年的演化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拳法风格和传承方式。
作为陕西武术文化的代表之一,红拳以其独特的动作、技巧和精神内涵,吸引了众多学习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陕西红拳在传承方面注重口传心授,师徒相传,通过日积月累的实践和体验,传承者不断完善和丰富其技法和理论,形成了独特的拳法体系。
红拳强调修炼内功,注重内外结合的训练方法,使得练习者不仅身体强健,而且内心得到修养。
陕西红拳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多样化的文化娱乐方式使得年轻一代对传统武术的兴趣逐渐减少,红拳的传承面临着断层的危险。
传统武术缺乏系统的科学理论和规范的评价标准,使其在现代体育领域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为了推动陕西红拳的发展,需要从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角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加强红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完善的档案和资料,对传统技法和传承方式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记录。
二是加强红拳的宣传和推广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展示和演出,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三是加强红拳的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通过对红拳的系统研究和理论探索,提高其在现代体育领域的竞争力。
四是加强红拳与其他文化形式的交流与融合,通过与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结合,创造出更多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精品。
陕西红拳是陕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非遗价值。
通过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扩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加强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陕西红拳的发展将会更加充满活力,为陕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红拳的介绍
红拳的介绍红拳是一个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自成体系、普及面广,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武术流派。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红拳的介绍。
红拳红拳起源于周秦、扬名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中国汉族武学重要一脉,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拳是山西、陕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地方拳的主流派。
它以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技法全面、德艺并存、以撑补撑斩为其母、勾挂缠粘为其能、化身闪绽为其妙、钻身贴靠、腿法凌厉、刁打巧击为其法,享誉武林。
红拳传域甚广,有豫红、陇红、川红、滇红、晋红、鲁红等,尤以关中最。
2008年6月7日,红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红拳基本简介红拳,被喻为陕西地方拳,陕西境内,无论老少,习练红拳者众多。
普及面之广不到陕西不能想像。
红拳是一个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自成体系、普及面广,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武术流派。
但由于长期受重文轻武和严以择传的思想影响,极少有专著遗文传世,间有一二也是形之过略。
至涉历史渊源、特点内容、拳缘关系与拳域所及,迄今国内外极少论述。
况且有价值的红拳技艺又掌握在少数年迈拳家之手,倘发掘失时,难名胜有人亡艺绝之虞。
为了全面研究中国武术的发展,澄清红、洪传误,正本清源和继承此一拳派,笔者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在多年累积的基础上,抱着“失于朝、求之于野”的态度,于1980年夏,对红拳发源地关中地区及拳域十省(陕、甘、宁、青、新、川、鄂、皖、豫、晋)三十余县市、五十七位红拳名家进行了逾期半载较为深入的社会调查研究工作。
或查之州府方志以勘流传之误,或拓抄碑文更正习者之真,或阅读史籍遗著昭悟变之因,或访问拳家以窥古今传状,或摄拍传统套路以录真形实貌等。
本文特拟红拳的特点内容、历史和发展、基础训练、红拳的棍法与“红”、“洪”之异等方面,阐发观点,与广大读者进行探讨。
红拳主要内容红拳之立意命名,无籍可考。
仅据师辈传言,取其势工行美、繁华藻丽之意。
拳域之内更有别称,在陇名“高家”,至川称“赵家”,豫洛为“西家”。
红拳十大盘功之一
红拳十大盘功之一红拳是一个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自成体系、普及面广,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武术流派。
它主要流行于晋、陕、甘、宁、青、新、川、鄂、苏、鲁、豫、皖等省,现已遍及全国,传向国外。
其内容包括打手对抗和套路运动两类形式及理、势、法、盘四个方面。
理即拳法理论;势即动作套路;法即技击方法;盘为基础训练,红拳传统的基础训练主要有十大盘功,又称十大盘筋,简称盘功。
它是红拳依据套路演练和实战打手实际需要编排而成的,是属于以地面为依托物、以自身体重为负荷的静力、以柔韧为主的训练方法之一。
盘即一组动作姿势,十大盘即十大组动作姿势。
十大盘功即首盘力推泰山;二盘为千把攥势;三盘为雀地龙势;四盘为孤雁盘翅势;五盘为燕子噙泥势;六盘为靖王托塔势;七盘为魁星点斗势;八盘为朝天蹬势;九盘为撑补势;十盘为霸王举鼎势。
十大盘功势法虽系常势,缘传教有异,其效亦悬。
十大盘功,历来授受至严,向有腿不盘软、势不盘柔不予教拳之说。
其特点有六:一、盘为势基,势为拳本十大盘功中的姿势,多为从套路中选取的姿势。
这就使十大盘功的训练有了针对性,同时也提高了训练的实效性。
其道理在于这种动作姿势的一次完成,大都是肢体多种肌群和部位同时参与下进行的,练习中则'一动无有不动',有多向性神经过综合效果。
这些多向性、多肌群的综合训练效果,正是武术专项柔韧训练所追求的,更是十大盘功所练习理想目的。
二、动作全面,安排有制十大盘功动作选取全面,编排科学合理,整套功里不仅能使肩、腰、髋三大关节得到锻炼,而且可使脚手腕指得到发展;不仅有搂穿撩插,推冲架抄各种手法,而且有弓马仆独立等步法及平衡等,姿势重心由立而平而低而高,安排有制,可谓独具匠心。
三、左右演练,均衡发展十大盘功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每盘均可左右练习,动作对称,这样可使人体得到均衡的发展,而不致因运动偏一而畸形发育。
尚有调剂单一枯燥之功。
四、慢练动缓,意领体随练习十大盘功时,一盘要求缓慢练习。
红拳的认识
红拳的认识红拳的文化底蕴是深厚的,长安悠久的历史文化又反过来哺乳了红拳这一陕西独有的拳种,使之更显精深。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红拳的认识。
红拳的认识一:红拳的来历目前有几种说法:有人认为它起源于明清时期的秘密结社;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少林拳;有人认为它发轫更早,从秦朝武士的“击皮为鼓”得到启发,而有了今天红拳套路中的“放炮”之说。
无论起源于何时,红拳在明清之际得到发展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明王坼《续文献通考》所载之“西家拳”与红拳应该是相吻合的。
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式也多有记载红拳的动作,如“雀地龙”“懒扎衣”(即红拳之“裙拦”)。
《清碑类钞·技勇类》亦载有“大小红拳”。
对这些史料的钩沉和筛选,我们期待更为深入的研究,但可以肯定,红拳是长安文化的产物。
因为西安是历史上的十三朝古都,历来帝王将相都把西安视为建邦安国的风水宝地,才有了今天西安诸多的历史遗迹。
因为历史上的西安曾多次被确立为首都,因而成为文人墨客的聚集地,也是天下武林英豪的荟萃之处,成为天下各武术流派精英人物展示、交流武艺的一个绝好去处。
红拳作为一个拳种,包涵了极为丰富的内容,从功法训练到套路的风格劲力,还有许多简洁实用的排子手,都是红拳在历史上不断与外来流派交流丰富的结果。
至今流传在陕西的传奇人物“陕西三三”的故事是一段值得称颂的武林佳话,有“鹞子高三、饿虎苏三、黑虎邢三”,三位高手在一起相互砥砺、交流,吸收南北各家拳法的长处,整合了陕西红拳,使今天的红拳有了磅礴的体系和鲜明的技术特征。
尽管这三位武林先贤的事迹存遗不多,但他们留下的传奇掌故和他们的名字尤不令历代拳师肃然起敬。
红拳的认识二:红拳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式架工整,多直来直往,这一点和陕西人的性格是吻合的。
陕西号称“八百里秦川一马平川”,在农业经济时代是难得的沃土良田,也造成了陕西人固守家园、不愿舍离故土的性格。
地域的方阔,使得陕西人的思维严谨务实、四平八稳、不事华虚。
红拳练拳五忌
红拳练拳五忌肖亚康一、忌怒气用刚用努气盛者则动作过刚,刚则力量易折而不深沉,且刚易生逆满之气,逆气而力不顺达。
从武术哲学思想和红拳拳理思路上看,柔弱更有利于万物生存和技法功效的实施。
老子就说过: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够在天下极坚硬的东西里穿行无阻;空虚无形之物,能够进入没有缝隙的东西中。
凡是柔弱的,却能充满生机,柔弱的可以适应变化而变得壮大起来,而强大的事物则往往丧失了生机而逐步死亡。
老子相信“柔弱”能够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四十三章),“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
老子以水比喻柔弱的特性,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软脆弱的了,然而却没有任何一种东西能够真正比得上它攻坚的能力,水能顺势而下,处于下趋居卑却能容纳万物,体现了不与物争,随曲就圆,看似柔弱却依旧能滴穿巨石、无坚不摧。
练拳技击对抗也是这样,别人刚强,你比他还要刚强,以硬碰硬,结果多半是两败俱伤。
红拳以柔练为主,柔中寓刚,对于刚力的应对使用要求“刚在他力前”,是趁对手尚未发力使招、相对柔弱之时的先发制人,这就是刚可胜柔;而红拳多以“柔乘他力后”的发劲,就是以柔化解避实击虚,抓住对手旧力已过、新力未生之机,后发先至,这是以柔胜刚,这和俞大猷的《剑经》中关于刚柔运用是一致的。
红拳的柔化刚很巧妙,采用滚化的圆变,红拳十六字诀第一即是“撑补(斩)为母”。
“撑”和“补”的关系就是防和攻的意识。
撑为防,补为攻,作为根本,“补”是技击变化之宗。
撑中有补,补中有撑,撑不能硬碰直撑,而是滚化的圆变的“柔”法之妙,柔是为化,红拳不仅讲求化劲,更重“化身”的方法,这就是红拳十六字诀的“化身为奇”,自身不能化,既不能进膛制敌,更不能避敌取胜。
化身强调身是一条线,化劲活肩步,身体进退与劲力化变结合,侧变肩活步为先,突现了变化的一个“奇”字。
例如红拳“抹手贴金”一势,就是以双穿掌与敌搭手,配合身体侧身挤进上步而滚臂膀柔化沉劲下抹格挡,跟随换步挤进上步再以左前臂屈臂下压撑防,快速右拳或掌补攻敌面。
杨玘屯浅谈红拳功法
杨玘屯浅谈红拳功法浅谈红拳功法浚县教育体育局业余体校副校长河南浚县教育体育局武术教练员许身顺“红拳”—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拳种,是宋朝太祖黄帝赵匡胤创编流传于世。
红拳盛行豫北地区,以《浚县县志》记载,红拳流传城东杨玘屯村历史最早,因此浚县红拳的普及推动起源于杨玘屯村。
我的祖籍是杨玘屯村,自幼酷爱红拳,十一岁从师于老拳师李学增(一九九二年去世终年八十九岁)门下习练红拳至今,老拳师李学增在世时曾讲述《中华拳谱》记载着红拳套路,各种器械套路和技击方法浅谈如下:红拳亦有三十六路之多,浚县流传最为广泛的是大红拳,二红拳、小红拳,也就是太祖赵光胤当年南征北战定天下,一生中分为三个不同年龄层次的三种拳法。
“老走关东”,“少打关西|”,“中闯南唐”之说。
“老走关东”:是年迈时所用的一种拳法,手法较多,脚法较少,称“七分手、三分脚”。
“少打西关”:是在年少英雄,血气方刚之际,腿法较多,手法较少,称“七分腿、三分手”。
“中闯南唐”:是青壮年时期身强力壮,使用的拳法手脚相平。
一、红拳们特点内容:红拳内容丰富,动作优美舒展大方,吞吐自然、快速有力、起伏转折、变化多样,技击性强。
在红拳的演练套路中,始终贯穿着“五红”,“八法”等动作。
1、“五红”动作即:(1)“扎裆红”:上绞手击步下蹲撩裆锤。
(2)“十字红”:后绞腿转身弓步十字锤。
(3)“蹚肋红”:击步蹚掌穿手十字架。
(4)“绣地红”:虚步双手上撩下蹲后扫腿,(5)“裹脚红”:古树盘根上步弹腿撩掌。
2、“八法”即:“缠、拦、钩、挂、撑、闪、沾、挎”。
这八种打法中,动作错综复杂,变化十分机巧。
包括各种步法、手法、脚法、肘法、跳跃等各种不同动作的技击打法。
此一招反三,变化无穷。
在演练中要求架式工整,步法灵活,手法准确,是一种易学难练非常吃功夫的拳路。
二、拳术,器械各称:红拳经多年的流传和演练,分出了动作相似的拳路和器套路。
拳路有:大红拳、二红拳、小红拳、炮拳、白拳、七星拳、挂拳等。
中国名拳-少林红拳实战技法,古法也能新用
中国名拳-少林红拳实战技法,古法也能新用少林红拳是少林拳术的一种,有大红拳、小红拳之分。
少林红拳突出了少林拳法的特点。
1、眼法快敏,交手之际,审明彼意,见动则动,不动则引,随势打势而取之。
2、手法刚劲而有力,出拳两臂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滚入滚出,运用自如。
两手不离心,手起撩阴,肘发护心。
脚手快如风,起手不露三节。
3、身法要身正步稳,身进脚手随,两手出入紧随身。
身以滚而起,起时望高,束身而起;落时望低,展身而落,如少林拳谱云:“起如猛虎扑入,落如雄鹰捉物。
”4、腿法稳固而灵活、敏捷。
足起望膝,膝起望怀。
足之进退紧随手,足随手起,手起脚落。
出脚收腿如疾似电。
一、摘心捶1、动作说明(1)双脚开步站立。
双手握拳,拳心向上,屈肘收握于腰间,身正直立,眼视前方(图1)。
(2)左脚直腿挺立不动,稳固重心平稳。
右脚曲腿像上提起,成左独立步。
同时由下向左、向上屈肘横架,拳高与耳平,拳心朝外,拳眼朝下,左掌成侧立掌向右侧推出。
目视前方(图2)。
(3)右脚向前落步,右腿屈膝前弓,左腿挺直,成右弓步势。
同时右手小臂外旋,右拳拳背向前,高于胸齐平。
左掌收贴于右手臂下侧(图3)。
[动作要领]提腿、提拳要灵活、轻巧、快捷,落步进击时步伐稳立,腿进则身相随,右拳快速砸击。
沉劲快猛,力达拳背。
2、实战技法我方站左,敌方立右。
敌方左脚站立,出右弹腿向我下盘攻击而来。
我方右脚向上提起,以右足部拦截敌右弹腿脚(或避开敌弹腿)。
然后快速进身,右脚向前下落,插步于敌双脚间,出右拳向前捶击敌方胸部(图4、5、6)。
[技击要点]敌腿攻击而来时,我方拦截或闪避要及时,反应要快,不给敌方以变招之机。
出招迅猛,出拳狠力。
二、迎面捶1、动作说明身体站立,双手握拳于腰间,目视前方。
然后左脚向正前方迈出一步,屈膝前弓,右腿挺直,成左弓步。
同时,右拳向上提起后,以拳轮为力点向前砸击,拳眼向上,拳心向左,与鼻同高;左拳变掌,随之向前迎贴于右手臂下。
身体微前倾,眼视拳眼(图7)。
红拳的历史起源与流派
红拳的历史起源与流派红拳历经千百年风雨沧桑,它以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技法全面、德艺并存、以撑补撑斩为其母、勾挂缠粘为其能、化身闪绽为其妙、钻身贴靠、腿法凌厉、刁打巧击为其法,享誉武林。
红拳传域甚广,有豫红、陇红、川红、滇红、晋红、鲁红等,尤以关中最。
起源红拳最早起源可追溯到周、秦。
西周沣镐盛行“武舞”“角力”。
秦时三辅〔今陕西关中一带〕盛行,“手搏”“击剑”长安四周尤甚,并以对练套路娱乐提高技艺〔见《中国武术史》〕。
又据《史记.张仪传》记载:“秦人秦声,舞秦舞击缶弹筝,击膊拊髀”,说是秦王嬴政打完胜仗后的庆功宴上,武士“击膊拊髀”〔跳拍打舞〕以示庆贺,这与现红拳演练套路中“放炮”、“十大响”的有着同样的表现形式,与民间流传的红拳谚语“击皮为鼓”也同出一辙。
“击膊拊髀”表达秦人粗犷豪放,既练了“拍打之功”,又练了“撑斩之法”红拳以“撑斩为母”撑斩是红拳拳法的精髓。
唐代红拳拳法称谓“唐手”“角抵”,唐代闻名诗人李白都自称“十五好剑术”。
唐代郭子仪、薛仁贵、都是陕西出的名将。
流派红拳是山西、陕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地方拳的主流派,这是众所公认的.。
在陕西境内又以潼关、大散关为标识分为“关东红拳”、“关中红拳”和“关西红拳”三支。
据说陕西境内不少拳术派列,大都是在“关中红拳”的基础上演化的。
“关中红拳”以“小红拳”、“大红拳”、“二路红拳”“太祖红拳”、“粉红拳”“六趟”、“六架势”“炮锤”、“四八锤”、为中心习练者最为广泛。
创始人红拳套路的形成应在唐末宋初。
据陕西红拳师承世代相传得名于陕西西岳华山。
据传,陈抟〔陈抟历史上确有其人,生于唐末。
原籍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县境内,入长安考进士落榜,“五代”时隐居华山修道。
后周世宗曾请他做官而固辞不授。
北宋太宗时赐号“希夷先生”,他所著的《无极图》现还刻于华山石壁。
陈抟为道家崇敬,专称为“陈抟老祖”〕应举失意,心灰意冷便入华山隐居修道起来。
一日他遇到了一位入山砍柴的老樵夫,见年纪有七十多岁了,但身体强健,走路快捷。
非物质文化视域下陕西红拳发展研究
非物质文化视域下陕西红拳发展研究引言红拳,是陕西省传统的民间武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红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对于促进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的角度出发,对陕西红拳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一、陕西红拳的历史渊源红拳是一种起源于陕西的传统武术,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
据史料记载,红拳的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陕西武将蒲芳,其后才子周公三将蒲芳的家传武术融入学问中,创编成为一种武术。
在长期的传承发展过程中,红拳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招式和技艺,成为了当地民众用来强身健体、护家卫国的实用武术。
二、红拳的文化内涵红拳源于陕西民间,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
首先是红拳的意义,它不仅是一种武术技艺,更是一种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的象征。
红拳的招式、动作和服饰都充满了陕西特色,代表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其次是红拳的精神内涵,其注重内功修炼,注重道德修养,强调顽强不屈的意志,体现了中华传统武术的精神内涵。
再次是红拳的社会功能,它不仅是一种武术技艺,更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是传播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
红拳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对于挖掘和保护当地历史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红拳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了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加强对红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包括制定专门的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红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工作,对相关遗产进行认证和登记,确保红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要注重红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积极开展红拳传统武术的培训和教育工作,同时加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与选拔,保证红拳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
要注重红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与传播,积极开展相关的文化艺术表演与交流活动,提高红拳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红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弘扬。
红拳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
红拳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代表人物陕西是中国武术的发祥地之一,流传在关中地区的红拳创立以来,深受世代劳动人民的喜爱,是一个风格独特、技法实用、自成体系的古老名拳。
其代表人物和拳法特点如下:红拳代表人物师宝龙(1765~1845年),陕西凤翔石宋营人,留给后世有师宝龙拳法。
张清阳(乾隆年间),宝鸡县人,清代在山西平遥县授红拳,后又在山东聊城传授红拳,其影响深远。
为清代红拳东传第一人。
赵武(1775~1859年),陕西咸阳马泉镇大泉村人,为红拳宗师黑虎邢三之友,得邢三双头母子棍法和十二连环通背,于乾隆年间后期,又得山东伍氏六合枪法真传,其枪对扎有枪挑对手领纽之妙。
有秦陇蜀豫“无敌神枪”之谓。
黑虎邢三(1814~1896年),陕西临潼县雨金镇新市村人,体格魁梧,臂力惊人,功力深厚,能以掌压牛卧地,精通母子九拳,还擅长醉拳,炮拳及撑手云手,手法变化多端,威震武林,创红拳八法,为清代中叶红拳开派宗师之一,与潼关饿虎苏三,三原鹞子高三并称于世,并有拳法一部留传后世。
鹞子高三(1816~1902年),陕西省三原县马额镇高家堡村人,是一位对红拳的发展传播和对中国武术贡献卓著,影响至深的一代宗师,武林誉其为“飞腿鹞子”。
李邦彦(1846~1926年),字清山,陕西径阳县蒋刘镇二阳庄人,师承黑虎邢三,是为衣钵传人,专精九拳变化,三十六打法,二十四母子棍,后复得神枪赵武六合枪绝技,三次入甘寻访,终得少林白眉棍法,又从江南镖师得九手排子手法,与山西好友马猴子为友,短兵精擅双锏。
其入室弟子有咸阳马庄镇克寺村张汉鼎,渭城镇渭城湾村族侄李万福,兴平县南位镇定周村冯崇德,留有《二阳堂》拳谱传世。
李万福(1880~1965年),陕西咸阳市渭城镇渭城湾村人,出身农家,十二岁即师从族叔李邦彦习练红拳,继承神枪赵武、黑虎邢三拳法,精通九拳伍氏六合枪法,二十四双头母子棍,和三十六打法。
深研红拳拳经,师宝龙拳法、黑虎邢三拳法、少林拳法、李邦彦拳法。
红拳通背 红拳
红拳通背红拳红拳通背,即十二连环通背拳。
此拳套共十二法二十四段。
其拳势名称为:九牛八马、坐马平裆、十字勾搂、肘子挎灯、燕子喝水、鹞子入林、玉环步、鸳鸯腿、千子捶、连二赶、缠腰锁、旋风绞。
二百年来为红拳邢家门人世代相传,向为拳家视为秘技轻不传人。
该拳是培育红拳劲力,侧身换膀,力法快长的钥匙。
以步定身动,左右极度拧转为核心动作,以步动身动为辅佐。
以段落动作行进为形式,又以不同人体重心不同步法(上有并步,中有马弓步,下有仆步)和不同的动作难度,采纳双轨性的训练法,每法来回两段为终段运行,每段有三组,每组有三势的重复。
以每法双段六组十八动计算,通背拳套共十二法,即为二十四段七十二组达二百七十六动之多,运动数量之多,强度之大,可谓经拳系列中独一无二。
练习中不仅对手眼身,精气神方面有严格要求,还特殊强调动作速度的缓慢匀称,劲力柔长。
呼吸协作,绵细如丝,不闻其声。
其传统单势手法重复训练法。
乃久练必精、单操制胜之重要手段。
此种超大数量的法段组势顺逆向训练,亦是红拳跑拳打手的制胜秘技和法宝。
该拳套势法中,鸳鸯腿和之字步、玄字步等特别步法训练,则是“手一动三发,步一动三空”的实战绝技的步法基础。
拳诀九牛八马坐马平裆十字勾搂肘子挂灯燕子戏水玉环步鸳鸯腿千子捶鹞子入林连二赶缠腰锁旋风搅(三)动作名称:预备势第一段; 九牛八马1、十字手2、撑补势3、撑补势4、立撑拳5、盖、搂、扭、掼拳6、立撑拳7、盖、搂、扭、掼拳8、立撑拳9、盖、搂、扭、掼拳10、挂冲、补拳其次段:同于第一段2-10的动作。
第三段: 坐马平裆1、立撑拳 5、立撑拳2、平裆拳 6、平裆拳3、立撑拳 7、挂冲拳4、平裆拳第四段:同于第三段1-7的动作。
第五段: 十字勾搂1、外挂箭手 4、分心掌2、分心掌 5、外挂箭手3、外挂箭手 6、分心掌第六段:同于第五段1-6的动作。
第七段: 肘子挂灯1、外挂箭手 6、外挂箭手11、外挂箭手2、退步卸手 7、退步卸手12、退步卸手3、击肘反背 8、击肘反背13、击肘反背4, 双滚、撑拳 9、双滚、撑拳14、双滚、撑拳5、肘子挂灯10、肘子挂灯 15、肘子挂灯第八段:同于第七段1-15的动作。
武术 红拳十三式(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体育与健康八年级全一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说出红拳十三式的动作名称,了解 并认识红拳,初步掌握红拳十三式部分动 作。
2.体能素质:
通过武术动作练习,提高协调性、灵敏 性、增强体能。
3.情感品格:
在学习中能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 的兴趣,在练习中展现出武术的精气神。
红拳十三式分解动作
起势:
演练前要求自然站立,双 脚并拢,两手成掌自然下 垂,抬头挺胸,下颌微收, 两眼平视前方。
双手抱拳迅速上提守在腰 间(带扣处,拳心朝上, 双拳护住肾盂),同时迅 速转头,身体不动,目视 左侧。
红拳十三式分解动作
第一式:海底捞月鹦哥架
双手由拳变掌,两臂伸 直,指尖朝下,放于腿外 侧掌心朝前弯腰、双腿不 曲使双掌贴腿外侧至指尖 接触地面,,使双掌至脚 内侧,目视脚尖
红拳十三式分解动作
第一式:海底捞月鹦哥架
红拳十三式分解动作
第二式:撑补势
重心前移至左腿,左拳继 续前撑小臂向外滚动成弓 步上架,右拳由腰间向前 冲,冲拳过程中右臂旋转 至右拳拳眼朝上
红拳十三式分解动作
第三式:叶子手
接上势,右大臂不动,右 掌由外向内、由上向下从 面前下按至胸前
红拳十三式分解动作
第三式:叶子手
左掌迅速从右掌上侧插出, 向前探左肩,掌尖与下巴 同高,目视插掌方向
第二式:撑补势
两脚并立,成立正姿势, 左拳由腰间向前提起与眼 睛同高,左小臂与大臂成 九十度, 拳心超内,目 视拳心,同时提左膝绷平 脚尖
红拳十三式分解动作
第二式:撑补势
仆步左撑捶右冲拳—— 接上势,落脚成左仆步, 打开左拳、拳心朝上,左 拳紧贴大腿内侧,目视左 拳,左拳贴紧腿内侧向前 探至拳出左脚面,抬头目 视前方
红拳体系内容与技法特点
红拳体系内容与技法特点红拳起源于周、秦,盛行于明、清,是陕西地方拳的主要拳种,它发源于陕西省关中地区,历经千百年的风雨沧桑,完整地流传至今,其精湛的技法,丰富的红拳文化,被称为中国传统武术的活化石。
红拳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内容充实的完整体系,而且保留了古老的单式技法和组合技法。
它包括“盘、法、势、理”及打手对抗和套路运动两类形式。
依据红拳的内容特点及历史的发展演练所形成的拳系,是红拳形成了一系七拳。
一系即红拳拳系,七拳,指红拳拳系的七个拳种。
即:1、炮拳;2、红拳(此为红拳拳系中的一个拳种);3、九拳;4、子拳;5、通背拳;6、花拳;7、醉拳。
七个拳种概括了红拳所有的拳种类别、技法、功能、劲力架势、风格特点等方面。
有硬进猛闯、斩、揭、捅、抹,势如破竹的炮拳;有柔力带刚、劲力绵长的通背拳;有巧击闪打、纵跳刁拿的子拳(猴拳);有反败为胜,扑跌打滚的醉拳;有势工行美,繁华藻丽的花拳、红拳等。
红拳拳系以“盘、法、势、理”自成体系是基于红拳特定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包括了拳系所有的拳械及打手对抗拳理等内容。
一、红拳盘、法、势、理1、盘盘功分软十大盘和硬十大盘功,软十大盘功是以地面为依托物,以自身体重为负荷的静力,以柔韧为主的训练方法,每盘左右练习,要求周身放松,缓慢练习,意随势行,依据动作要求进行意识调息,内能安舒神经,养腑脏促气血运行;外能灵活体躯,增强柔韧。
有“腿不盘软”、势不盘柔不予教拳之说。
十大软盘是:一盘撑补势;二盘力推泰山势;三盘霸王举鼎势;四盘千把攒势;五盘孤雁盘翅势;六盘雀地龙势;七盘燕子禽泥势;1、盘单足独立势;九盘靖王托塔势;十盘魁星点斗势。
硬十大盘是借助器械,以对抗性的,以提高自身抗击打能力,辅以药物,配合呼吸的一种内外互修的功法。
十大硬盘是:千字捶、千把攒、打桩吊手、梅花桩、盘发举登、滚臂、磕树、举锁子、缠线、拔蒜及不同器械的功法练习。
2、法即打法,主要有“踩腿审进、钻靠刁打、交口明、行一实二、声东击西、后发制人,闪绽腾挪、飞步刁打”等,单势有百余之多,组手排子如:五虎群羊、六把扇子、蜜蜂采花、排子手、九手排子,十二镫锤手等亦有几十手之多,打手母子九拳及打手跑拳程式——门子相辅并习,组成红拳完整的打手体系。
兴平红拳,汉武帝曾为此下诏,你知道吗?
兴平红拳,汉武帝曾为此下诏,你知道吗?红拳是中国民族武学的重要⼀脉,也是中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西关中、⼭西、⼭东西部菏泽、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地⽅拳的主流派。
我国拳术界有⼀个共识:中国红拳在陕西、陕西红拳在关中、关中的红拳在咸阳。
陕西关中这⽚热⼟孕育了华夏⽂化的精髓,传承着周⼈的⽂雅,秦⼈的粗犷,汉⼈的豪迈,唐⼈的包容。
“红拳”就诞⽣在这⽚黄⼟地上,是本⼟武⽂化的精髓。
红拳渊流红拳最早起源于周、秦时期,称为红拳,有红⽕、艳美、吉祥之意。
西周沣镐盛⾏“武舞”“⾓⼒”。
秦时盛⾏“⼿搏”“击剑”,长安附近尤甚,并以对练套路娱乐提⾼技艺(见《中国武术史》)。
《史记 张仪传》记载:“秦⼈秦声,舞秦舞击⽸弹筝,击膊拊髀(bi)”,意为秦王嬴政打完胜仗后的庆功宴上,武⼠“击膊拊髀”(跳拍打舞)以⽰庆贺,这与现在红拳演练套路中“放炮”“⼗⼤响”表现形式相同,与民间流传的红拳谚语“击⽪为⿎”也同出⼀辙。
“击膊拊髀”体现秦⼈粗犷豪放,既练了“拍打之功”,⼜练了“撑斩之法”。
西汉时,汉武帝为消除各地豪侠的势⼒下诏“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对各地豪侠⾸富强迫性迁徙陕西茂陵。
⼤量的豪侠集中在茂陵,⼜使茂陵成了滋⽣豪侠的新的策源地,这些豪侠⼦弟“少好侠,尚⽓⼒”击剑习马,爱好武艺,他们和与当地武侠融和丰富了红拳内容。
⾄今兴平茂陵⼀带还是红拳盛⾏之地,陕西⼈称“拳窝⼦”。
咸阳⾼新区两寺渡村清代⾄民国武术⾼⼿不断,被称为“拳呱呱村”。
到了唐代,红拳拳法称“唐⼿”“⾓抵”。
武则天长安⼆年(公元702),“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兵部主持每年为天下武⼠举⾏⼀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台。
武举的设⽴进⼀步刺激了长安城官宦⼦弟游侠习武欲望,习拳、舞剑、扎枪、跑马射箭成为长安少年的主要内容,由西安地名“习武园”和“教场门”可见⼀斑。
唐代著名诗⼈王维的七绝组诗《少年⾏》:“新丰美酒⽃⼗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红拳的技击手法
红拳的技击手法红拳产生于浑厚源远又独具特色的、不张扬的关中文化,红拳特定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地理位置和人们长期实践的结果,造就了有异于它种拳法的内容和特点.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红拳的技击手法。
红拳的技击手法红拳以“撑、斩、勾、挂、缠、拦、沾、挎”为技击手法,是打手体系之精华所在。
手在拳术上起着特别重要之作用,拳术本来就是手上的功夫,手法是近身实战攻防变化的技法法则,实战交手叫“打手”,有着完整的内容与讲究。
撑斩为母、组排为形,零招散打,汇集成串,与跑拳打手相辅习练,组成红拳打手体系。
红拳“八字”手法互相牵连,互进互补,互为己用,用法互相配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法组合。
撑:撑是一种劲力变换,撑劲饱满,遵劲有力,撑有别于格、挡、拉、架之法,撑是滚化的撑、螺旋向上撑,顺其拧钻领封卸其来势与招势,一招左右撑,有单双撑、左右撑、侧撑、斜撑等。
斩:相当于截法,断其力,截其势,时常与撑配合,有单双斩,翻身斩,捶斩等。
勾:有阻截之意,防控之法,时常与挂在一起应用,红拳里的“云手”就是勾挂之意,勾中变招,勾中带抹。
打云手“里勾外挂、上勾下挂、左勾右挂、勾践中带挂”等。
红拳的技击手法挂:有接、拿之意,挂中带卸,挂与勾是连带之用,攻防之变,接手之法。
勾挂应用熟练之后,撑斩勾挂,里勾外挂、拧腰摆胯,尽显红拳手法之妙。
缠:有贴、随之意,搭手而缠,随其而动,贴之而动,顺其变化而制之。
拦:有挡、阻、截之意,拦缠一起,阻敌之势,随机借势,巧打连击“拦法之妙,在于借机,随其而动,搭手放出。
”沾:贴其而动,顺其而走,与缠随行,顺其劲而变,借其势而制人,治连走化,随势而发。
挎:有托、接、挂、拿之意,接其来势,借势变化发之,挎有挂、勾之意,随机应变,搭手而变,低压高撑,里勾外挎,指上击下。
手法之变,在于灵活,寻机而动,招招配合,连环出击,以达制人之目的。
相关阅读:红拳“内场”手法红拳是技击性很强的一种拳系,其技法名目繁多,内容丰富,以组排为形,有着浓厚的攻防意识和技击方法。
红拳探秘——精选推荐
红拳探秘 红拳,主要流传在西北五省。
据说是少林的分⽀,但据我考证不是,它与少林拳风格差异很⼤。
红拳⼜称为软拳,⾏拳⾛势,多⽤意不⽤⼒。
下⾯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红拳探秘。
关于红拳 红拳,主要流传在西北五省。
据说是少林的分⽀,但据我考证不是,它与少林拳风格差异很⼤。
红拳⼜称为软拳,⾏拳⾛势,多⽤意不⽤⼒。
红拳不是门派,其实是⼀个⼤的拳系,有⼀系七拳之说。
七拳分别为:红拳类,即红拳的本系拳法。
有⼩红、⼤红、粉红、太祖红、⼆路红等等,是红拳中的软拳类,红拳的根本;抹闯类,它是红拳中⽐较刚烈的⼀种,有炮捶,提龙炮,四门捶等等;刁打类,主要是⾼门红拳的⼤⼩⼦拳,也就是取意不取形的猴拳;花拳类,主要是红化的外来拳法,有梅花拳(就是来⾃梅花拳门中)、燕青六趟(来⾃河北燕青门)、少林⼋谱等(来⾃⼭东,但具说此拳在⼭东已经失传);醉拳地趟类,主要是练滚跌败势的打法;⾝法拳,最有名的叫虎翻⾝,在红拳⾥有“⾦不换的虎翻⾝”的说法;打法拳,像燕青掌、四究拳、通背⼗四⼿、排⼦⼿等,主要是⼀些打法串⼦;九拳,是红拳的最⾼,有⾼家九,刑家九,铁靠九,花九拳,四九拳等,是红拳中包含打法内场最多的拳种。
整个拳系仅拳法套路据统计有⼀百多种,加上器械各种套路有近三百种。
每种套路都有⾃⼰的特点,分别适合不同类型的⼈练习。
红拳的功法基础,就是四个字:扭扭捏捏。
红拳的功夫有⼀个招牌动作,叫个拧腰摆胯,也叫斜⾏。
练红拳练的到不到位,⼀⾛这个动作,⽼教师⽴刻就能看出在红拳上练没练出息。
你想⼀个⼈扭着腰,摆着屁股⾛路,那是什么感觉。
但红拳的功⼒就在这扭扭捏捏之中,怎么别扭怎么练,做到这⼀点了,才能腰腿活泼,才能打出红拳最厉害的钻靠。
另外练红拳都要以红拳本系拳法为基础,在⾏拳⾛势练习中,被称为软拳,要求功架扎到位,⽤意不⽤⼒,动作缓慢,但⼜不同于太极。
在练好本系拳的基础,各⼈再根据⾃⼰的⾝体特点,在其他五类拳法中选适合⾃⼰的拳法。
抄录⼀点拳经: 接肘管膀,寻⾯问腹。
红拳功法(硬功)
红拳功法(硬功)红拳功法一般有内功、外功之别,各家功法也有所不同。
凡是练拳的人,尤其注重功法练习。
这是因为拳技是人体在搏打厮杀中所表现的动作或动作的排列组合,而功法是完成拳技所必须的能力。
拳技因为有功夫做根基而运动自如,气力到位,而功夫因为有拳技作为外在表现而发挥作用,二者只有阴阳得体,才可望功高盖世。
“学拳不练功,用时一场空;练拳不练技,到老难占地;习武不练艺,终究难成器;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因此,练拳的人特别需要先实其根基,精其技艺,再通其理,研究其学,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红拳高手。
一、纸墩功此功有两种练法,一种是用麻纸100张,钉在墙上每日用拳面击打,将百张纸打完后,及时更换。
另一种是将厚纸平叠,粘合成三四寸厚,七八寸见方纸墩,用力逐渐加重,纸墩及时更新。
击掌时四指伸直并紧,拇指屈贴虎口部,以掌侧劈击或掌心拍击,用掌时,用拳面拳背兼练。
均可助以臂力。
击肘时举臂曲肘,以肘下击,左右肢交替锻炼、站弓步练功,练指时则正立桌侧,包括,腕跪指插(五指屈一、二节做弹子拳状,以四指背插)、立指插(四指伸下直指)、画眉手指(五指参差密并下插)、如此早晚勤练,3年功成。
二、推山功专练手腕发力,极功打实用。
以坚木制成桌形之架,高于胸齐,四足深埋土中,架固定两端横木,各长十三米,间距0.5米,外包光滑铁皮,上置40千克重石一块。
练习者弓步站立架前,以双掌平按后面,运劲推之,不可上身前俯加以助力。
石块应手在架一滑出3.3米远时,在原石上再加一石,以15千克为递加率。
至全重为200 千克为度。
此为初步功夫---推按之劲。
第二步为猝劲,即突然发劲,以手指抵石面,手掌抬起,然后手掌突然下压,猛推石块,向练功者的侧面,此时手指上翘,纯用腕部和掌根之劲。
仍以40千克石块开始递加至200千克。
最后练暗劲,艰险按上法对第一块石发劲,其余石块跃出,而所抵之石屹然不动。
才算大功告成。
三、千把转(合盘掌)练双手绞搓之劲,以方形竹筷30根1束,中间用细麻绳绑紧,两端用直径为5厘米的铁圈箍紧,两手分握筷束两端,使劲内外绞旋,并两掌相对挟持筷束中部使劲来回搓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拳的内容简介
红拳是陕西关中西北一带以及四川成都等地盛行流传的古老拳术。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红拳的内容简介。
红拳的源流
红拳是陕西关中西北一带以及四川成都等地盛行流传的古老拳术。
作为中华武术中主要的代表拳种之一,它自成体系,内容丰富,普及面广,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几年来,我国曾出版两部最具权威的较为全面的大型武术辞典:一部是由马贤达主编的《中国武术大辞典》,另一部是由张山、裴锡荣主编的《中华武术大辞典》,其中都将红拳列入编撰的主要内容。
民间武林盛传的的大小红拳、二路红拳、关西红拳、关东红拳、太祖红拳、梅花拳、大小燕青拳、太祖拳、抹闯炮拳等均属于红拳拳系。
解放后,国家体委出版编写武术教材及长拳比赛套路,也都曾邀请红拳名家参加编写和讨论工作。
在解放后历次的全国武术比赛中,以习练红拳为主的陕西武术队在原陕西队主教练,现为西安体育学院副教授的邢派红拳掌门人杨宝生先生的率领下,多次夺得全国集体总分第一名。
杨宝生、庞志杰、高西安、王发元、张仙萍、楚凤莲、赵长军、郭良等人多次取得或蝉联个人全国全能冠军和单项比赛前两名。
在漫长的历史沿革历程中,红拳已成为中国武术中影响较大的拳系之一。
红拳的流传区域十分广阔。
一九八0年,我国著名地武术教育家杨宝生副教授根据国家体委下达的“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精神和工作要求,逾期半载,行程十万里,对红拳拳域进行系统的社会调查,取得的研究成果表明:红拳拳域陕、甘、宁、青、新、川、鄂、豫、晋、皖等十省(参见1982年武汉体院学报武术专辑)。
红拳不但在国内统传广泛,而且在原苏联中亚五国吉尔吉思、哈萨克斯坦的十万陕甘回民中也有相当程度的流传。
我国知名历史学家、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国杰先生一九九一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苏联
中亚五国访问考察,带回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首次向国内作了披露:在原苏联中亚五国,散居着十万陕甘回民,是清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后流落原苏联中亚五国的后裔。
王教授对二百年来流落异国他乡陕甘十万回民从风俗、文化、体育等各方面进行全面考察。
一九九六年又再度赴中亚五国考查,得知中亚五国回民中流传的武术仍是起义领袖白彦虎、杨文治所传授的“回红拳”。
白彦虎是陕西泾阳今蒋流乡苏塘王村人,自幼师从红拳名师杨文治习武,以刀术著名,在带领西北三十万回民反击清军中,一直使用单刀,此刀一直随白彦虎终生。
红拳因民族而异有“回红”、“苗红”等之区别,又因地域不同而有川红、陇地高红、关东红、关西红等说法,又因各红拳宗师传授在各地形成不同的流派(如川传红拳又有三原派和直隶派之别等,请参见拙文《川传红拳的源流》一文)。
余自幼身居古都西安,从武四十余载,曾从数位红拳名师学艺,也在各地多访红拳名师交流。
八十年代在延安林业部门任林业工程师,参加国家三北防护林设计及资源调查、地方志编撰、农业区划等工作,曾在查阅档案资料时,悉心收集有关拳谱及武术史料,对红拳源流、内容及技击特点潜心研究。
曾闻先师有云:红拳立意命名,乃取其势工行美,繁华藻丽之意。
红拳乃伪托传为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创编,流传后世有三十六手。
以陕西红拳套路最多,故有“红拳出关中”之说。
陕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文武盛地之一,其特定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地理位置,造就了红拳这一特有的拳种及其独特的劲力、功架和形态行气。
红拳起源于陕西关中,有史籍可考:《少林拳法》载有:“元时觉远上人访白玉峰于陕西、兰州,入寺授大小红拳、擒拿等。
”;清朝《清稗类钞》中载有“大小红拳”;《少林宗法》第四篇载有:“泾原(今陕西泾阳、三原一带)有高某(即指高三),精于猴拳,擅技击,善用腿,轻功绝好。
”
据中华书局1915年出版尊我斋主人《少林拳术秘诀》第十章载有:“李镜源旋随母赴沔阳(今陕西勉县)省舅氏,途中遇陕人高某(即指高三),言谈甚洽。
高乃陕之技击最著者。
”
《咸阳县志》载:“高三砸盘功,精子拳。
”陕西地方志编撰的
《高三史略》记载:“道咸年间,关中并出‘三三’,红拳大盛,高三为魁。
”
红拳自清道光、咸丰年间,关中并出“三三”(即三原鹞子高三、临潼黑虎邢三、潼关饿虎苏三),使红拳从功法、套路、技击形成较为完整的拳系体系。
此三位红拳家,大胆吸收其他拳种技法,打破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勇于探索,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扬弃糟粕,三人成为红拳开派大师。
三人之中以鹞子高三创立高家拳流传最广,成为红拳中的主要流派。
高三,原名高占魁,字鸿齐,为陕西渭北重镇三原高家堡人,曾在峪口清麓寺拜少林寺园净长老为师,习少林拳。
曾三访少林寺,游历河南、山东及江南各省,遍访名师,习练少林、通臂、花拳、猴拳(子拳)等。
学成归来回陕,与邢三、苏三、通臂李四,将少林、通臂、燕青、翻子拳溶入红拳,并吸收南北多家拳法之长,承红拳撑斩八法之变,闪展巧击之功,跤法步打之秘,创造出了一种专门记录红拳各色打法、习练进跤的母子拳种,即九拳。
言九者极数,九拳喻其手法精于实用,再无超越之意。
实指九组连手而言。
红拳的内容
邢派红拳,突出百手排子及八大步法。
邢三为了弥补偏持跤法或有不逞之失,变管跪勾挞而为闪展走击,管走兼用研使八大步法不仅有乾坤步者,东出而西入,东流而西转,似日月的形象,活泼无定体也,且有月儿步、三角步、玄字步等八种步法。
苏派红拳,则突出翻子拳法及地躺拳。
三家各有特色,且拳架有高、中、低三类。
史书记载:自“三三”对红拳推陈出新,迅速普及,红拳大盛。
红拳拳域西传甘凉兼济、宁、新,南跨秦巴以至川楚,北蹈流沙以出榆关,东向宛洛至晋皖。
达十余省。
由于高三多次下江南和西北各省传艺,声誉最高,使高家拳成为红拳的主要流派。
邢派红拳流传于咸阳、渭北、宝鸡地带,苏派红拳仅限于潼关、华县、大荔等地。
红拳门经历代宗师创研、实践及兼收并蓄,内容十分丰富:仅徒
手套路有100余套,由红拳、翻子、通臂、花拳、地躺、硬劈(炮拳)、九拳等七大类拳组成。
主要有大红拳、小红拳、中红拳、老红拳、粉红拳、太祖红拳、长小红拳、二路红拳、关西红、关东红、月明红拳。
在其套式结构、姿势、打法、起收姿势、劲力风格上约定为一,沿习至今。
如红拳门起势为十字手(鹦哥架)。
从起势即可辨其为本门拳类。
在套路排趟上,已由大小红拳和关西红之二排段增多至月明红拳之十排段。
红拳在套路编排上与其他拳种相比有两点明显的区别,就是有打手的母子拳和拳帽。
九拳是红拳母子拳,他是红拳宗师有鉴于套路向表演化发展,大有以势掩法、击法有失的考虑,所创造的一种专门记录红拳各色打法、习练进跤打手的母子拳种,其套路有小母子九、铁工九、高家九、邢家九、时兴九、九花、花九、老母子九、四九拳等九个套路。
以上套路以铁靠子九拳为代表,套路编排先两拳攻防,手腿并用,以虚待实,向后进身靠打。
四九拳:头撑、二斩、三捅、四棚、六缠腰、七贴金、八掏腮、九三捶、十撩阴、十一双撑、十二栽捶、十三二龙戏珠、十四掏捶、十五丁捶、十六云里显圣、十七鸟龟罩脸、十八顺手牵羊、十九判官脱靴、二十牵捶。
红拳门有拳帽,亦称拳序,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套路,它是撷取红拳典型手法、组势,浓缩而成精干,短套路如六合、飞雀、风火、麻手等拳序。
红拳拳法立论,以古代阴阳学说为指导思想,有拳谱记载:打手要言、套路势法歌诀多采用七字歌言,用西北方言土语写成,如无名氏之打手歌,神手史宝龙拳法,八卦步法,梅花桩法,李帮彦拳法。
红拳门器械套路有红门刀、枪、棍、剑、锏、镰、锤、鞭以及红拳独有的器械--乌椎爪。
器械中突出以棍、鞭为主,主要有母子棍、盘龙棍、达摩棍、白蛇棍、八仙棍、加枪棍、阴手棍、黄龙棍、琵琶棍等。
鞭法有太师鞭、定唐鞭、黑虎鞭。
刀法有二龙刀、四门刀、连环刀。
枪法有小金枪、六合枪等。
此外还有双刀、双锏、春秋刀、九节鞭、流星锤、三节棍、梢子棍、虎头钩、虎叉等。
红拳的技击特点
红拳经历代宗师研练改进,不但姿势工美,身步灵活,节奏明快,而且突出了技击性。
其实战操练有跑拳、跑棍、排手。
练功方法主要有十大盘筋(功)、踢桩、拿鼎、举石担,以柔功为主,素有“腿不盘柔,筋不盘软,不予教拳”之说。
大小红拳与二路红拳为红拳门入门基础训练套路。
拳术特点是多翻臂,折腰,变化机巧,拳势繁华艳丽,武勇雄强,动作见棱见角,非常细腻。
红拳门打法讲究以步制人,走打为主,刁打巧击,钻身贴靠,踩退审进;身法讲究拧腰沾挎,伸肩探膀与扁身雀势;手法以撑斩勾挂,缠拦沾挎为主,始终贯彻练习之中,总括为十六字诀:撑补为母,勾挂为能,化身为步,刁打为法。
其技击以八法为规,形成了红拳拳械打法核心的体制。
手法有:撑、斩、勾挂、缠、拦、沾、挎;步法有:弓、马、偷、夺、歇、蹿、踪、退;棍法有:封、摩、揭、挑、搬、提、裙、拦;枪法有:封、闭、捉、拿、撸、提、缠、还;刀法有:提、扎、撩、砍、滚、摩、擒、拿;鞭法有:遮、拦、踪、横、领、劈、刁、打。
需要特别强调说明的是,我国拳法流派繁多,红、洪虽音近,实属两个不同拳种。
唐豪先生在《伪托十八罗汉手》一文中称闽粤之洪拳,乃“洪门假托少林传习的一种拳术”,纯系南拳之属,其渊源与清末反清秘密结社有关。
综上所述,红拳是一个普及面广的传统拳系,是我国武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继承和发展必须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方能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