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志诚钢琴曲《牧童之乐》演奏分析
牧童的歌钢琴曲解析
牧童的歌钢琴曲解析
《牧童的歌》是一首著名的中国民歌,其旋律优美动听,被广泛传唱。
在钢琴演奏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节奏感:这首曲子的节奏感比较强,需要强调每一个节拍的节奏感。
钢琴演奏中,可以使用轻重音的方法来表现节奏。
2. 速度:《牧童的歌》的演奏速度应该适中,不能过快或过慢。
通常建议以每分钟约80-100拍的速度演奏。
3. 和声:这首曲子的和声比较简单,以三度、六度和弦为主,需要注意和声的准确性和和谐感。
4. 表现力:钢琴演奏中,应该注意表现曲子的情感,尤其是在某些部分需要强调情感的时候,需要加强力度和音色的变化,以表达出曲子的情感。
总之,钢琴演奏《牧童的歌》需要注意节奏、速度、和声、表现力等方面,只有全面掌握了这些要点,才能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效果。
- 1 -。
中国钢琴作品《牧童短笛》的音乐本体及演奏特征探析
的节拍。
该段是再现段,调性经历了变化又回到主调性。
(二)调式运用分析钢琴曲《牧童短笛》在调式运用中,十分重视主旋律与伴奏的协调感。
例如在第二段中,主调的写法让音乐旋律变得更加流畅。
与此同时,左手的伴奏功能极大地烘托出了右手的主旋律,让人感受到一种优美的音乐氛围。
这种处理手法是作者较为常见的处理手法。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作品中调式运用的诸多变化之处。
《牧童短笛》除了传统的五声调式,还增加了江南音乐调式,烘托出了明显的东方古典音乐意蕴。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大胆地使用了复调技巧,有效地衬托出了两个不同的声部,模拟了两个不同的民族乐器。
我们可以听到两个声部在交织配合中达到了美妙融合的效果,将一首带有明显中国味道的钢琴作品以复调的形式完美呈现。
复调钢琴作品的目的就是为了烘托气氛,营造一种此起彼伏的音乐流畅感,《牧童短笛》也是如此,通过复调运用极大地增添了音乐氛围,融合高低声部的起伏变化,将其整合到一起,营造出从容大度的音乐美学意境。
如果从现在视角看,这种复调手法似乎屡见不鲜,但是在贺绿汀那个年代,能够有这样的创作思路实在难能可贵。
这一方面由于作者大胆尝试突破传统的勇气,另一方面是由于借鉴了欧洲大小调体系,通过不断地揣摩并加以融会贯通,这才让《牧童短笛》的调式处理更加前卫。
(三)旋律分析旋律的变化意味着主题情感表达的不同。
《牧童短笛》中旋律出现多次变化,增添了主观情感的层次和维度,与创作者本人一贯追求真挚丰富的情感是分不开的。
例如《牧童短笛》通过滑音、顿音、踏板等不同表现技巧,模拟了鸟的声音、人的声音、自然风声等,再加上复调旋律的衬托,让整首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旋律色彩,最终这些旋律色彩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美妙、真实的艺术画面。
在旋律的进行中,竹笛的旋律声部是一大亮点,既符合作品主题,也凸显中国民族化音乐的魅力。
(四)和声分析贺绿汀善于用和声的多声性功能来表达音乐层次的丰富性,提高艺术感染力。
《牧童短笛》在和声设计中下了很大功夫,我们可以从中听到许多八度、五度、四度和声音程,这些和声音程的反复出现,烘托了中国民族音乐作的风格。
教案:牧童之歌
教案:牧童之歌教材分析.钢琴曲《牧童短笛》这是一首短小精致形象鲜明风格清新富有田园风味的钢琴曲,为我国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所作。
此曲作于年,参加由欧洲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齐尔品举办的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评选,荣获头奖。
从此,这首曲子蜚声国内外,更是我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上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范例。
全曲共分为三段。
第一段描绘了美丽的田园景色,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全段由六个乐句组成,每个乐句都从/拍的第三拍开始。
第二段以欢快的节奏快速的速度和跳跃的伴奏,在情绪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民间舞蹈的特点。
乐曲的第三段采用了我国民间音乐加花变奏的手法,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旋律显得格外流畅。
乐曲的末尾渐慢渐弱,音区上升,结束在富有民族风味的和弦上,给人以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感觉。
作曲家介绍贺绿汀(~)音乐教育家作曲家。
早年即投身于革命并进行音乐创作。
后入上海国立音专,攻读音乐。
年所作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在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评选中分别获头奖和名誉二奖。
此后进入电影界,为进步电影《风云儿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创作音乐。
抗日战争期间创作了《游击队歌》《垦春泥》《嘉陵江上》等歌曲,广为流传。
解放战争期间,又创作了管弦乐小品《森吉德玛》《晚会》等佳作。
解放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和中国音协副主席,主要从事培养音乐人才,但仍坚持音乐创作园地上的耕耘。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音乐之声》是一部美国好莱坞音乐剧,叙述了一个发生于年奥地利的真实故事。
一个退役的海军军官,家中有七个调皮的孩子,因丧偶而疏于教育。
为了调教好自己的孩子,他聘用了一名家庭女教师。
女教师能歌善舞,并喜爱这些孩子。
女教师通过音乐及生动的教育方法,对孩子们进行启发及熏陶,终于使七个孩子对她产生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赢得男主人公的爱情。
此后,他们一家组成家庭合唱团,在被纳粹德国统治下的奥地利,以巡回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的形式,与纳粹分子进行斗争和周旋。
钢琴作品《牧童短笛》的演奏要领分析
钢琴作品《牧童短笛》的演奏要领分析摘要:19世纪上半叶,西欧等国家的钢琴音乐进入了浪漫主义的黄金时期,可是在中国,随着教堂和新学堂在中国的兴起,这种“洋乐器”才逐渐被中国人接受并得以在中国推广和应用,但却一直处于萌芽阶段。
直到《牧童短笛》的出现让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有了崭新的一页,它将西方的复调和中国的民族风格相结合,在西洋乐器上演奏出了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
本文通过对钢琴曲《牧童短笛》在曲式结构与演奏上的分析,希望能帮助读者进一步学习和理解贺绿汀先生将西方音乐和中国的民族风格相结合的钢琴曲。
关键词:钢琴;演奏技巧;作品分析;一、复调技法分析贺绿汀在乐曲中巧妙的运用复调手法,在《牧童短笛》这首钢琴曲中多用级进的主旋律、三四度结合的常见终止式、重复法与对偶句式为主的音乐发展等,使得两个声部的旋律都富有中国民歌的风韵。
作者巧妙地把西欧对比复调技法与我国民间复调因素结合,运用了中国传统“鱼咬尾”的手法,当高声部快速流动是,低声部以对比的复调相伴,当高声部间隙时,低声部则咬着高声部的尾音做出对答的旋律,两声部如行云流水般自如流淌。
这样两个声部之间的音乐就能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使整个乐句、乐段,甚至整首乐曲形成连绵不断、一气呵成的气势,让人感受到一种回味无穷的韵味,体现出了贺绿汀音乐创作手法的多样性及钢琴作品发展的逻辑性。
《牧童短笛》中复调手法的应用是出神入化的,被称作是近代钢琴音乐在探索中国风格的复调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标志。
二、演奏要领(一)呈示部在此段中,相同的乐句有多处两次连续出现,但在力度上又有着明显的区别,这样运用不同的力度来表现相同的旋律就自然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为了把双手各自的旋律弹好,首先要分手练习,把乐句的句法、起伏掌握好,指法要准确固定。
弹奏时要注意旋律的流畅起伏,左、右手相互呼应,同时也要注意高音旋律和低音旋律的对比,还要很有感觉地连接,使乐句互有联系,同时还要注意音色的变化,使用不同的角度、力度,控制指尖的弹奏。
浅析中国钢琴曲《牧童短笛》的创作特点
浅析中国钢琴曲《牧童短笛》的创作特点19世纪,西方等国家的钢琴音乐逐渐步入浪漫主义的发展黄金阶段。
对于我国的音乐发展历史来说,特别是钢琴音乐的发展历史来说,也是处于逐步推广和应用的快速发展时期,处于一种萌芽的发展状态和阶段。
《牧童短笛》的适时出现,为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吹进一股清风,中国传统的民族特色风格与西方复调的手法完美结合,实现了西洋的乐器可以对中国传统民族的风格乐器进行演奏的精彩诠释。
文章对《牧童短笛》这一钢琴曲做了详细的分析,总结和概括了这部作品的复调、和声、结构等的特点。
一、中国钢琴曲《牧童短笛》创作特点的重要影响《牧童短笛》是一首钢琴曲小品,其创作灵感来自于我国家喻户晓的童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由贺绿汀先生确定名称的。
全曲清新自然,音乐流畅,整体前后呼应,采用的是对答式的二声部复调旋律,并且生动模仿了我国的传统的民间乐器——笛子的音效特征和特色。
从整体结构来说,《牧童短笛》分为三段体,主要内容是第一段:重点为听众描绘出一幅自然清新的水墨画,将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吹笛子的场景描写的活灵活现,展示出了牧童的天真无邪。
第二段:重点展示的我国传统民间舞蹈的独特魅力,采取的是欢快的节奏。
第三段:重点是第一段部分音乐成分的再次重现。
纵观整体《牧童短笛》,呈现出来的显著特点是具有较为浓郁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被誉为我国现代钢琴音乐发展历史上的创新性典范。
在对中国的民族风钢琴曲征集活动圆满结束之后,所有的专场演奏会,他都会特地的把《牧童短笛》当做音乐会的重头戏,肯定会为大家演出。
第一个对这个曲子进行演绎的外国的音乐家就是他,除了中国,他还在美、法、德、瑞士、奥地利、荷兰等地进行演出。
在日本的东京,他与1935年举办了个音乐方面的出版社,出版社就是将在牛背吹笛子的小牧童当做了商标。
同时,《牧童短笛》还作为出版社发行出版的首部作品。
从此以后,这部作品的乡土浓郁气息就开始享誉全球,乐曲的悦耳、纯净、清脆都成为作品的最大特点,成为著名的钢琴家争相演奏的曲目,这部作品也成为中国在世界驰名的优秀钢琴代表作。
《牧童》教案:培养孩子的音乐艺术欣赏能力
《牧童》教案:培养孩子的音乐艺术欣赏能力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通过欣赏和分析《牧童》这首歌曲,培养孩子的音乐艺术欣赏能力。
通过学习,孩子将能够理解歌曲的背景、结构、旋律和歌词特点,提高他们对音乐艺术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牧童》歌曲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分析《牧童》的旋律特点、歌词内容和音乐结构。
3. 培养孩子对音乐艺术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4. 激发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和创作热情。
三、教学内容1. 介绍《牧童》歌曲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分组讨论《牧童》的旋律特点、歌词内容和音乐结构。
3. 分析《牧童》歌曲中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4. 指导孩子如何欣赏和鉴赏音乐作品。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牧童》歌曲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分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牧童》的旋律特点、歌词内容和音乐结构。
3. 分析法:分析《牧童》歌曲中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4. 实践法:指导孩子进行音乐欣赏和鉴赏实践。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2. 小组讨论成果:评估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3. 音乐欣赏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中的音乐欣赏和鉴赏能力。
4. 创作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音乐创作,评估他们的创作能力。
六、教学准备1. 准备《牧童》歌曲的音频资料和歌词文本。
2. 准备音乐播放设备,如音响或电脑。
3. 准备相关的音乐理论资料,如乐谱、音乐图示等。
4. 准备分组讨论的道具,如白板、彩笔等。
七、教学步骤1. 导入:《牧童》歌曲的背景和创作意图介绍。
2.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牧童》的旋律特点、歌词内容和音乐结构。
3.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牧童》歌曲中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4. 欣赏实践:学生听歌曲,尝试欣赏和鉴赏音乐作品。
5. 总结: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强调音乐艺术欣赏的重要性。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相关的音乐作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和鉴赏。
析钢琴曲《牧童短笛》
:
:::
: :
x:::: : :: :
: :
: :
: :: : : .:
: I :: : _ :::
界所谓 “ 咬字” ,就 是这 个阶段 。b除 阻后 , 必须缩 窄.以帮助肌 肉收 l并起 节制 气流作 用。 蜃 和后面的 “ 字腹”a “ 、 字尾 ”1 紧密联合 , 1 " 塞擦音 Z 、z 、e 、j 的发音 状态是先塞后擦 ,在生活语 言里 ,一般 说来 这几个音 塞 、C h h 、q a 也就 自然被 带动起 来,这 时就发 出响 亮而 的部分 闭合得不太紧 ,而且有的人发擦音 的部分 常是舌 面和 下 巴同时往前 撮。这 样发 出的 塞 I 1 清楚 的 “ 班” 字来 。 当然 这 并 不是 说 “ 擦 音,不但不 能起增强 “ 字 字腹 ”和 “ 字尾 ”响度的作 用 ,当把 字音传 到远 方 的时候 , 由于声 头”用力越 大越好 ,用力必须 “ 刚柔相 济” 波逐渐散乱 ,还有把塞擦音 变成擦音或 消失声母 的危 险 ( , 例如 把 “ 坠”听成 “ ”或 “ , 税 未” 既不能吱得过死 ,也不 能像 生 活语 言那样放 把 “ ”听成 “ 姜 香”或 “ ) 央” 。在 说唱艺 术里 ,为 了把声音传 到远 处还 能保持 “ 字头”原 来 得 太松。有人 这样 形容吱 字的 力量 : “ 字 的音 色,要 求塞擦音的部分要 和单 独的基音 一样 ,必 须先把 发音管部 分 闭塞 ,以造 成 口腔 内 咬
嘴上 用力 ,是解 决这 个 问题 的方法之 一。如
大声数数 ,不管是慢 数或是怏 数 ,高数 或是
低数 ,都 必须在 准确 的发音部 位用 力 ( 比方 ”在 舌面前部 用力。 “ 二”在舌 面中和舌
简析钢琴曲《牧童短笛》
简析钢琴曲《牧童短笛》第一篇:简析钢琴曲《牧童短笛》简析《牧童短笛》音乐学院——091——金尧19世纪上半叶,西欧等国家的钢琴音乐进入了浪漫主义的黄金时期,然而在中国,随着教堂和新学堂在中国的兴起,这种‚洋乐器‛才逐渐被中国人接受并得以在中国推广和被应用,但却一直处于萌芽阶段。
直到《牧童短笛》的出现让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有了新的一页,它将西方的复调写法和中国的民族风格相结合,在西洋乐器上演奏出了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风格的音乐。
本文通过对钢琴曲《牧童短笛》的分析研究,概括和总结出了作品在曲式结构、和声、复调等方面的特征,旨在帮助读者进一步学习和理解贺绿汀先生将西方音乐和中国的民族风格相结合的作曲技法及创作理念,并希望能对现在的音乐学习者和创作者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一、贺绿汀及他的钢琴曲《牧童短笛》贺绿汀是我国音乐界中享有崇高威望、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和活动家,原名贺安卿,又名贺抱真等。
1903年出生在湖南邵阳一个农民兼商人的家庭,从小就受到当地丰富的民间音乐的熏陶。
1931年2月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主修理论作曲,师从黄自先生对和声、对位、曲式、配器等专业作曲技术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习。
他的创作领域十分宽泛,在器乐曲、合唱曲、独唱曲、电影音乐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他的音乐作品结构比较严谨,音乐的发展也富于逻辑性。
他为近代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团体的建设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4年的一天,贺绿汀先生在学校栏刊上看到一则由俄国钢琴家兼作曲家齐尔品先生举办的‚征集中国风味钢琴曲‛的活动的海报,喜出望外的他从此就泡在襄阳南路84号一家裁缝店的小楼上租住的屋里进行夜以继日的创作,最后以《牧童短笛》、《摇篮曲》和《往日思》三首作品参加比赛,《牧童短笛》﹙当时为《牧童之笛》﹚获得了一等奖。
此后,齐尔品把这首作品带到欧洲亲自演出,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后来在日本正式出版,使这首作品闻名国内外,也成为音乐会中最常演奏的中国作品之一。
刍议《牧童之乐》的创作手法及其民族特色
刍议《牧童之乐》的创作手法及其民族特色作者:唐贤美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16期摘要:老志诚的《牧童之乐》创作于1932年,描写作曲家在香山度假时,对牧童放牧和秋日田园风情的感受。
在1934年美籍俄裔作曲家、钢琴家齐尔品举办的“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比赛中荣获二等奖,与一等奖作品——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有“南北牧童”之称。
本文对《牧童之乐》的创作手法及其民族特色进行研究。
关键词:《牧童之乐》创作手法民族特色老志诚,广东顺德人,具备深厚的民族音乐文化修养和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国现代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钢琴作曲家之一。
1910年出生的他,成长于“五四”时期,不仅天资聪颖并且刻苦好学,因此青少年时期便已成名,被誉为“钢琴作曲双绝的自学才人”。
①其《牧童之乐》描绘的是对牧童放牧和秋日田园风情的感受,作品在齐尔品“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大赛中获二等奖,与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有“南北牧童”之称。
该作品受到齐尔品及其夫人的喜爱,并且,齐尔品将该曲作为在世界各地举办独奏音乐会的保留曲目。
乐曲用即兴演奏的方式进行构思,采用舞曲性、色彩性的主调写法,旋律以五声调式音阶为基础。
一、《牧童之乐》的创作技法在结构上,乐曲采用西方并列复二部曲式,两个乐部均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
第一、二乐部的音乐元素不同,增大了音乐发展的空间,采用多个音乐素材,使其在一定的逻辑范围内,具有散体结构的思维。
如表1所示,第一乐部为再现单三部曲式。
呈示段为一句乐段,非方整性结构,调式为c 羽七声清乐调式,采用平行四五度和声进行与附加二度音的色彩和弦,给人清新、恬静的中国风格的意境。
中段采用二声部模仿复调,应句在起句下方作八度模仿。
两句乐段,非方整性结构,其中第一句是短小音型的不断模进,像是在描绘牧童的嬉戏玩闹,为d角五声调式;第二句是歌唱性的旋律主题,为c商七声清乐调式。
再现段,旋律整体移低四度,为bE宫五声调式,与呈示段是同宫系统调,音乐材料为原样再现。
钢琴小品《牧童之乐》的创作特色
钢琴小品《牧童之乐》的创作特色作者:郭珊珊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08期【摘要】齐尔品提议和出资举办的“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比赛”对于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是一个转折点。
作为获奖作品,《牧童之乐》本身具有其独特的创作特色。
本文从《牧童之乐》的创作来源出发,站在时代的角度,从旋律、和声与织体、结构、技法、风格五个方面来解读该作品的独特风味。
【关键词】钢琴小品;创作来源;创作特色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081-01老志诚(1910-2006),广东顺德人。
他创作的作品无论在音调、和声及织体写法等方面,都在努力探索音乐的民族风格,他是我国欧洲作曲技法民族化的早期探索者之一。
《牧童之乐》是老志诚先生1932年创作的作品,并于1934年参加了由齐尔品提议和出资举办的征集“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的比赛,这次比赛对于当时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和后来的钢琴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牧童之乐》这个作品也是老志诚对于刚来到中国的欧洲音乐理论与中国音乐传统相结合的早期探索和尝试。
下面我们将从作品出发,介绍、发现和总结作品的特点。
一、作品创作来源根据魏廷格对老志诚先生的访谈记载:“《牧童之乐》是我在香山度假时的感受,有看到牧童放牧的情景,也有我在大自然中的体验。
”乐曲充满了活泼、乐观的情绪,体现了一种田园风格。
《牧童之乐》的音乐仿佛让人看到了一幅幅中国画。
同时由于它的调性、节奏、片段场景和情绪的变化十分丰富,因此它所描绘的画面展现出多幅、动态的特点,仿佛在讲述牧童放牧生活的故事。
音乐在画面的转变中发展,时而宁静、时而流动、时而跳跃、时而舒缓。
二、作品创作特色《牧童短笛》被称为第一首成熟的中国钢琴曲,创作于1932年,站在创作年代的先后角度,《牧童之乐》的创作特色具有对“中国钢琴语境”的开拓性。
(一)旋律。
作者在中国传统与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五声调式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创作,不同于以传统民歌的旋律、曲调进行改编或发展的钢琴作品。
《牧童之歌》音乐教学反思【可编辑版】(可打印修改)
《牧童之歌》音乐教学反思《牧童之歌》音乐教学反思《牧童之歌》是一首欢快活泼的新疆民歌,它生动逼真地表现了牧童放牧时的喜悦心情。
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整个教学过程应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去感受、去体验、去想象、去表现,从而能够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这首歌对于孩子来说可能经常无意中听到,或在学校的广播里或在电视上。
当学生面对一首“熟悉”的歌曲时,就会自觉的反射跟着唱,并把自己固有的感觉加到演唱歌曲中。
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使学生的演唱出现很多错误,而且这个错误还很顽固。
这类歌曲的教学对老师有挑战性,对学生同样也是挑战。
怎么做呢?我在学歌前安排了聆听歌曲四遍,无意的一遍,有意的有要求去听的三遍,聆听中学生充分的熟悉了音乐。
做一个测试题,听音乐看大歌谱,找出这首歌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就给学生提出了挑战,学生必须仔细观察、仔细分析、仔细聆听,才能找出其中的奥妙。
课堂上,学生发言很积极。
他们最先发现的是每句后面的休止符,然后是附点,后来在老师的引导下还发现了歌曲当中重复的乐句,这种做法充分调动到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在思考中提高了自己的观察能力以及音乐能力,同时为学歌降低了难度。
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各种各样,老师不得不多费一番心思,选择合适教学方式,学生从而产生“原来不过如此”的释怀的愉悦。
我的这堂课唱歌教学在充分的聆听之后,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告诉学生以特别的方式学习歌曲,播放音乐学生聆听,学生能学会其中的哪一句,唱词或旋律都行。
唱词的请其他学生补旋律,唱旋律的请其他学生补歌词,确实有难度的老师帮助。
这样的做法就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不会出现学生无所事事的现象。
学生自学的不错,有学乐器的学生能够很好的唱出旋律,音准好的学生也能很快的学会一两句,音准稍差的学生最起码能够掌握节奏,在大家共同学习相互补充中,学生学会了歌曲。
以后学唱歌曲就会更加积极主动了。
但这样的学习方法也存在着问题,需要我们的孩子有一定的音乐基础。
浅析钢琴小品《牧童之乐》
浅析钢琴小品《牧童之乐》作者:潘琪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07期摘要:《牧童之乐》作曲者是老志诚先生,这是一首具有中国风格的钢琴曲,描绘了牧童放牧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秋日田园景色的感受。
该曲在“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并且大赛倡议举办人齐尔品特别喜欢这首曲子,还将此曲列入了自己独奏音乐会的必备曲目,不管在世界各地举报音乐会,都要演奏这首《牧童之乐》。
老志诚先生的《牧童之乐》与贺绿汀先生所作的《牧童短笛》并称为“南北牧童”,在当时广为流传。
本文通过对作者情感及曲子结构的分析,来探究这首钢琴小品《牧童之乐》的演奏技巧,为广大演奏者提供一份可借鉴的演奏资料。
关键词:牧童田园演奏技巧老志诚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7-0008-02《牧童之乐》于1932年被创作出来,这是老志诚在学生时期去香山度假后的游后感作品[2],他将体验大自然的感受和看到牧童放牧的场景写进了谱子里,整首曲子充满了喜悦之感。
这首音乐拥有着一种画面感,人们听的时候就似乎是看到了一幅中国画,牧童悠哉悠哉地放牧,体现着田园的风格。
《牧童之乐》作为第一首成熟的中国钢琴曲,老志诚先生创作时借鉴了中国戏曲以及中国民间音乐的表现手法,成为一首具有独特的中国风格的钢琴曲,其弹奏方法也有其独特之处。
一、作者简介老志诚先生生于广东顺德,是我国的钢琴家、音乐教育家、作曲家。
他与王洛宾、曹试甘并称为北京师范学校的“音乐三杰”,他从小就热爱民族音乐,从民间艺人那里学习二胡、琵琶等乐器。
1925年,他考入北京师范学校开始学习钢琴,曾于1932年担任京华美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就在这一年创作出了《牧童之乐》,建国后又担任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他在20世纪20-30年代展现出他的作曲才华,30-40年代达到他创作的高峰期,许多作品随之诞生。
虽然当时老志诚所处的环境和条件都非常的艰难,他还是创作出了许多可歌可颂的作品,如提琴曲《叙事曲》《钢琴小品集》,舞剧音乐《在森林中》《草原上的春天》等[1],他的这些作品在各方面都追随着民族风格。
学弹牧童教学反思
学弹牧童教学反思在弹奏牧童这首曲子的教学过程中,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的反思,我发现自己在此次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同时也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存在一些偏差。
我过分的重视了技巧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对于音乐的解释和分析并不是非常清晰,而且我也没有向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来理解和体验音乐的内涵。
因此,我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对音乐的分析和解释,通过丰富的教学元素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过多的考虑。
我采取了一种统一的教学方法,这样可能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弹奏牧童的技巧。
另外,我也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和赞赏。
有时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果我没有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赏,可能会让学生失去信心而放弃学习。
因此,我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会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赞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最后,我对自己对教学内容的准备不足感到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我对于牧童这首曲子的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中遇到了一些问题。
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对教学内容的准备,提前了解并研究教学资料,确保自己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
总结起来,在这次教学中,我主要反思自己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个体差异的忽视、鼓励和赞赏的不足以及教学内容的准备不足。
通过这次的反思,我明白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能力,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给予鼓励和赞赏,并提前做好教学内容的准备。
我相信,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这些问题,以提供更好的教学效果。
老志诚《牧童之乐》的艺术性研究
一、老志诚其人其作老志诚(1911-2006),生于北京,祖籍广东顺德。
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教育家。
先生自小便对古诗词和民族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儿时就学习了二胡、扬琴等民族乐器。
8岁时接触钢琴,于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先后跟随吴伯超、王常青等学习钢琴,后又师从赴法留学归国的李树华老师进行深造。
1931年在北平师范学校举行个人毕业音乐会,可以说是我国最早在北京举行个人钢琴独奏音乐会的钢琴家,被誉为“我国近代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第一人”。
2000年12月在中央台音乐学院举办的纪念肖友梅逝世60周音乐会上,作为与肖友梅同时代的钢琴家,年届九旬的老志诚登台演奏了自己的代表作《牧童之乐》,全场为之轰动。
在他92岁高龄时,他又在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建系40周年为从教、从艺40年教师作品专场音乐会上登台演奏自己的作品。
九旬的老翁登台演奏钢琴,在中国老志诚是这一记录的创造者,在全世界也是极为罕见的。
老志诚的祖父老廉公善作书画,其父老炎若则是我国早期的机械师、摄影师,三代的文化传承与教育环境奠定了老志诚深埋基因的民族情怀及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另一方面,老志诚本人在学生阶段就以极大的热情学习西方不同时代、不同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为借鉴西方作曲技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深厚的中外文化修养是老志诚探索创作民族钢琴曲的基石。
①老志诚193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艺术科,先后在京华美术学院音乐系、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曾任系主任)、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任筹委会主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任教,以教授钢琴演奏课程为主,六十年代教授作曲课程,70年的音乐教育、钢琴演奏、音乐创作经历,使他成为我国近现代最具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钢琴作曲家之一,为我国钢琴民族化风格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老志诚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器乐素材融入钢琴曲的创作,开辟中国钢琴作品创作新路径的同时,也将优秀的中国传统音乐带出国门,淋漓尽致地把几千年所沉淀的中华民族音乐魅力推向世界,是我国现代音乐家、作曲家学习的榜样。
《牧童之歌》反思五篇
《牧童之歌》反思五篇第一篇:《牧童之歌》反思《牧童之歌》反思《牧童之歌》是新疆哈萨克族的一首民歌,旋律欢快、活泼,表现了牧童在天山脚下辽阔大草原放牧时的喜悦心情。
歌曲简短精练,可分为四个乐句,起、承、转、合。
其中第二乐句第一小节“6”到“6”的八度跳进会形成演唱上的难点。
特别是第三乐句连续四个小节附点节奏的运用,更容易形成节奏上的难点。
所以,虽然这首歌非常简短,但要唱好它并不容易。
为了把握教学重难点,突出有效教学,在学《牧童之歌》这节课时,我做了以下的尝试:1.踏踏实实,潜心思考。
从这次的教学过程我体验到:成功没有什么捷径,只有四个字:认真钻研。
只有踏踏实实的钻研教材,用心思考,才会迸发出智慧和灵感。
学习《牧童之歌》这节课之前,我在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要学会什么?得到什么?他们能感受到牧歌带来的快乐吗?他们了解牧童的生活吗?怎么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些在设计教案时都要考虑到,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
2.融入课堂,用心倾听。
课堂主体是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课堂的反映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否。
老师做为课堂的主导者,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环境,在《牧童之歌》教学时,用优美有新疆特色的画面和背景音乐把学生带进新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真正融入课堂和学生平等的对话交流,课堂氛围才会融洽。
课堂上,“倾听比诉说更重要”,在课堂中俯下身来听听学生的声音,不管他们提出的问题或是回答是否正确,都代表着他们真实的想法与理解,老师应做出恰当的评价,并加以引导,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并获得扎实的知识。
3.突出重点,合理迁移。
把握好课堂的重点,是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在设计《牧童之歌》一课时,我紧紧围绕牧歌展开,对牧民的生活有感性的认识,学习《牧童之歌》,体会不同地区牧歌的风格特点。
另外,附点音符也是本课的重点,用节奏练习导入新课教学,也是突出本课的教学难点。
拓展的时候,将斯洛伐克的民歌《牧童之歌》一并欣赏,也是对身处江南的学生的一次拓展延伸,显得自然合理。
三年级下音乐教案反思牧童之歌_人音版简谱
三年级下音乐教案反思牧童之歌_人音版简谱教学目标:1.能用轻巧的情绪演唱歌曲《牧童之歌》,表现出小牧童在天山脚下宽敞的草原上放牧时的欢乐心情。
2.通过学唱歌曲《牧童之歌》,能用不同的形式参与表演活动,表现歌曲。
3.初步感受新疆,加深学生对新疆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牧童之歌》中的连续的附点节奏的演唱。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牧童之歌》,感受歌曲轻巧的情绪。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形,爱好导入1.谈话导入:师:欢迎同学们来到愉快的音乐课堂。
我们的祖国幅员宽敞,9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许多迷人的风光。
然而,我觉得最美的依旧位于我国西北部的新疆,现在同学们就跟老师一起去新疆看一看吧。
2.播放视频,观赏新疆风光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新疆美吗?新疆真是风景如画呀!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确实是美不胜收。
看着眼前的美景让我们不由自主的想大声地颂扬起来!在新疆人们表示颂扬会用一个词:亚克西,让我们竖起大拇指学着新疆人来夸一夸:新疆的风景,亚克西!二、节奏练习1.师:来到新疆后,有一个地点是游客们一定会去的,那确实是漂亮的天山牧区。
(图片展现:天山美景)师:嘘!你听!草原上传来了什么声音呀?(播放音频:马蹄声)师:原先是小牧童骑着马儿来接我们来了。
2.师:谁能够来仿照一下马蹄的声音呢?生尝试仿照马蹄声。
师;下面老师想用双响筒来仿照一下马蹄的声音,请大伙儿认真听。
(老师敲打节奏,学生听后拍掌打出节奏)2/4 x x x x︱x x x x︱2/4 x.x x.x︱x.x x.x︱3.师:小牧童和马儿被天山美景所迷住了,听,马蹄声有什么变化?师: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准确的拍打出这条节奏吗?出示:2/4 x x x.x︱x x x.x︱x x x.x︱x x x.x︱生:数拍子、跺脚……4.师:你能用肢体动作来仿照小牧童骑马奔腾的模样吗?生尝试仿照骑马动作师带领学生在节奏中练习骑马动作。
加深学生对节奏的把握。
5.师:假如我们能加上音乐旋律就更好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老志诚钢琴曲《牧童之乐》演奏分
析
摘要:《牧童之乐》是由广东顺德人,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央音乐学院
教授老志诚在1932年所作。
钢琴曲是老志诚进行创作的重要领域,其中《牧童
之乐》、《秋兴》是早期的作品,这首作品是基于他在香山度假时,对牧童放牧
和秋日田园风情的感受而写。
关键词:创作背景,创作技法,演奏技巧。
1.老志诚钢琴曲《牧童之乐》的创作背景
该曲是有老志诚(1911-2006)是我国二三十年代钢琴家、音乐教育家、作
曲家,在中国音乐史上可称为“三朝元老”。
被誉为“我国近代举办钢琴独奏音
乐会第一人”。
《牧童之乐》是老志诚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32年,正处于我国社会大变
革时期,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便是用西方传统技法来演绎中国传统音乐风韵。
四、五度和弦及附加二度音色彩和弦的运用,给人以一种清新、恬静的田园意境;随
后短小音型的不断模进,像是牧童的嬉戏;中间是在 F宫调上的一段无拘无束
的悠然歌唱;然后是前段的再现。
这首充满诗情画。
在创作《牧童之乐》时,老
志诚年仅21岁,但已有近12年较为专业的钢琴学习经验,从这部作品中不难发
现有许多高于当时钢琴发展水平的演奏技巧,对节奏、和声的使用游刃有余,而
不是生搬硬套。
根据文献记载,老志诚并没进行过系统的专业的作曲学习,而是
凭借丰富的钢琴演奏经验和创作热情,在琴键上进行大胆的实验,将自己的所见
所感倾注于钢琴之中,所以可以说《牧童之乐》是一部即兴之作,所传达的信息
更多的是情与景的结合,有着自己鲜明的独创特色,这也是作品他的作品不同于
当时的学院派的原因之一。
1.老志诚钢琴曲《牧童之乐》的结构分析
乐曲整体采用西方并列复二部曲式,两个部分都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
第一、二部分的音乐元素不同,采用多个音乐素材,丰富了乐曲内容,具有散
体结构的思维。
第一部分为再现单三部曲式。
乐曲的第一句,由两个相同的音乐素材,不同
的强弱力度奏出,仿佛是由远及近的回声在人耳边回响。
调式为c羽七声清乐调式,采用平行四,五度和声进行与二度音的色彩和弦,营造除了中国乐曲典型
的意境。
中段采用二声部模仿复调,答句在起句下方作八度模仿,两句相差一拍。
再现段,旋律整体移低四度,为bE宫五声调式,与呈示段是同宫系统调,音
乐材料为原样再现。
第二部分为再现单三部曲式。
此段为方整性结构,速度为快速的“Allegretto”(小快板) ,调性为F宫七声清乐调式,结构内部有转调。
中段
为三句乐段,非方整性结构,速度为稍放慢的,旋律具有歌唱性、抒情性的特征,调式由g商六声调式加清角转F宫五声调式,为同宫系统调。
再现段为扩充
再现,音乐素材与呈示段相同,只是在乐曲结束时加多两个四五度和弦形成扩充。
调式为F宫七声清乐调式。
1.老志诚钢琴曲《牧童之乐》的演奏分析
(1)触键
在中国钢琴曲中有它独特的触键方式,与西方乐曲最大的不同就是中国乐曲
不断的模仿其他乐器的声音与营造不同的画面。
就像乐曲刚开始的两句不同力度
的小乐句,就像在山头呐喊的回声,所以触键就非常重要,音色的处理也会不同,弹奏时应该更多的用指腹去触键,减少之间的明亮和颗粒感,第二句强句则更多
的运用肩膀下沉的力量去增加力度,而不是只靠手指或者手腕的下压。
在第二部
分的连奏中,需要前臂和手腕力量同时运用,用推的力量触键而不是垂直敲键,这样能更多的保持连贯与统一,尤其是长连线出现时,则更需要大臂的带动乐句
的线条,常用于音的保持或连奏。
不管任何声音,都会有它自己特有的音色特点,它的音频会呈现它的情绪
与状态,钢琴的音色从种类上来说是单一的,但根据情景处理,也是多变的。
当我们充分利用触键的方式,来得到各种力度,各种从柔和到强烈以及它们之间
的各种变化等等音色,也能成为演奏者把握作品风格的关键。
(2)情感
在中国钢琴曲中不可缺少的就是情感,那么如何正确的运用方法抒发情感就
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在老志诚的《牧童之乐》中,需要描写画面,给听众仿
佛身临其境一样。
其中一项关键方法就是弹出歌唱性,歌唱性的旋律最能体现音
乐的本质。
钢琴弹奏中的歌唱性其实并不难。
首先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歌,要让自
己真正感觉到所弹的乐曲是歌唱般的音乐。
其次要学会相应的触键方法,熟练地
掌握各种弹奏技巧,比如:指尖触键与指腹触键的不同,手腕与手臂运用的不同,触键速度的快慢造成的声音效果等,感觉音乐与弹奏音乐是同时进行的。
第二个重要方法就是呼吸。
尤其是本曲有很多非方整的乐句,找到呼吸气口
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呼吸是音乐语气的一种表达和交代方式。
我们应该从
内心深处去体验和感悟乐句的呼吸、乐句的语气和乐句的脉搏以及音乐的走向。
具体地讲,乐句划分有以下几种情况:(1)乐谱上的连线就是分句线。
(2)有连线
并不意味着是分句线。
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是生活语言的升华,它有其自
身的语言呼吸和语气特征。
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中,老志诚也被视为北平钢琴界的核心人物,为
推动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贡献,在现在重技轻艺,贪大求难的发展趋势之下,我们往往容易忽略这些探索时期的音乐家的创作,认为他们的技法不够纯熟,或
与当今世界的音乐发展不接轨,任由这批真正属于自己的宝贵财富自生自灭,我
们要知道今天我们所取得的所有成果都是在这些前人不断探索的基础上取得的,
只有记住源头从何处来才能更好地将流沿着河脉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刘再生.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3]老志诚.老志诚音乐作品选集拾遗[M].长春:吉林音像出版社,2002.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莽克荣.老志诚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6]魏廷格.他依然谱曲不止、抚琴不辍――老志诚先生访谈录[J].钢琴艺术,1997,(04).
[7]吴晓娜.中国风钢琴语境的拓荒者、先驱者――论老志诚20世纪30年代
初的钢琴创作[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02).
[8]王小强,王小力.勿让已走国门的钢琴精品在国内失传――学习齐尔品成
对演奏“南北牧童”的成功经验[J].中国音乐,2010,(02).
[9]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