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实验九 吸附--水处理教案(清华大学精品课程)
溷凝水处理教案清华大学课程
混合--水处理教案清华大学精品课程第一章:水处理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水处理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掌握水处理技术的分类和应用范围理解水处理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1.2 教学内容水处理的基本概念水处理技术的分类(物理、化学、生物处理技术)水处理的应用范围(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工业水处理等)水处理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水处理的基本概念、技术分类和应用范围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水处理案例,阐述水处理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建议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案例分析题,加深学生对水处理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第二章:混合水处理技术2.1 教学目标了解混合水处理技术的原理和特点掌握混合水处理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效果理解混合水处理技术在水处理工程中的重要性2.2 教学内容混合水处理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吸附、絮凝、膜分离等)混合水处理技术的应用范围(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工业水处理等)混合水处理技术的效果评估(水质改善、污染物去除等)混合水处理技术在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案例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混合水处理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应用范围实验演示法:展示混合水处理技术的实验过程和效果案例分析法:分析混合水处理技术在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案例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建议第三章:混合水处理技术的设计与优化3.1 教学目标掌握混合水处理技术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学会优化混合水处理技术的操作条件理解混合水处理技术在不同水质条件下的应用策略3.2 教学内容混合水处理技术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反应器设计、操作参数优化等)优化混合水处理技术的操作条件(pH值、反应时间、搅拌速度等)混合水处理技术在不同水质条件下的应用策略(难降解有机物、重金属离子等)混合水处理技术的设计和优化案例分析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混合水处理技术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操作条件优化实验演示法:展示混合水处理技术的实验过程和效果案例分析法:分析混合水处理技术的设计和优化案例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建议第四章:混合水处理技术的经济与环境评估4.1 教学目标了解混合水处理技术的经济成本和效益掌握混合水处理技术的环境影响评估方法学会综合评估混合水处理技术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4.2 教学内容混合水处理技术的经济成本(投资、运行、维护等)混合水处理技术的效益(水质改善、污染物去除等)混合水处理技术的环境影响评估方法(水质、能耗、污泥产量等)混合水处理技术的经济与环境综合评估案例分析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混合水处理技术的经济成本、效益和环境影响评估方法实验演示法:展示混合水处理技术的实验过程和效果案例分析法:分析混合水处理技术的经济与环境综合评估案例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建议第五章:混合水处理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5.1 教学目标掌握混合水处理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学会分析混合水处理技术的实际效果和优化策略理解混合水处理技术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5.2 教学内容混合水处理技术在城市供水中的应用案例混合水处理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案例混合水处理技术在工业水处理中的应用案例混合第六章:混合水处理技术的案例分析与实践6.1 教学目标分析混合水处理技术在不同水质条件下的应用案例理解和评价混合水处理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效果掌握混合水处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操作要点和优化策略6.2 教学内容分析混合水处理技术在城市供水工程中的应用案例评价混合水处理技术在污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效果探讨混合水处理技术在工业水处理中的应用策略混合水处理技术实践操作要点的讲解和分析6.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混合水处理技术在不同水质条件下的应用案例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水处理工程现场,了解混合水处理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操作演示法:演示混合水处理技术的实际操作过程,讲解操作要点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实地考察心得和操作体验实践报告:学生完成实践考察报告,评价混合水处理技术的实际效果第七章:混合水处理技术的前沿与发展趋势7.1 教学目标了解混合水处理技术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掌握混合水处理技术在新技术领域的应用前景探讨混合水处理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7.2 教学内容混合水处理技术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成果混合水处理技术在新领域的应用探索(如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混合水处理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和责任混合水处理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7.3 教学方法学术报告法: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报告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混合水处理技术未来发展的见解项目研究法:引导学生开展混合水处理技术的研究项目,探索新技术的应用7.4 教学评估课堂报告:学生进行学术报告,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第八章:混合水处理技术的政策与管理8.1 教学目标理解混合水处理技术相关政策法规的含义和应用掌握混合水处理技术管理的原理和方法探讨混合水处理技术政策与管理在实践中的挑战和策略8.2 教学内容混合水处理技术相关政策和法规的解读和应用混合水处理技术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如水质监测、运行维护等)混合水处理技术政策与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和解决策略混合水处理技术政策与管理案例分析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混合水处理技术相关政策和法规,介绍管理原理和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混合水处理技术政策与管理实践中的案例模拟演练法: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演练,提高混合水处理技术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建议管理报告:学生完成管理案例分析报告,提出政策与管理建议第九章:混合水处理技术的创新与创业9.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混合水处理技术创新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探索混合水处理技术在创业领域的应用9.2 教学内容混合水处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方法(如技术改进、新材料应用等)混合水处理技术创业的机会和挑战混合水处理技术创新项目的实践和案例分析9.3 教学方法讲座法:邀请成功的创业家分享混合水处理技术创新和创业的经验头脑风暴法: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激发创新思路项目实践法:引导学生开展混合水处理技术创新项目,培养创业能力9.4 教学评估课堂报告:学生进行创新项目报告,分享创业经验和成果创业计划书:学生完成创业计划书,提出混合水处理技术的创新应用方案第十章:混合水处理技术的综合应用与未来发展10.1 教学目标综合运用混合水处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混合水处理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潜力培养学生对混合水处理技术的全面理解和应用能力10.2 教学内容综合应用混合水处理技术解决实际工程案例探索混合水处理技术在新能源、环保等领域的未来发展混合重点和难点解析1. 混合水处理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难点解析:理解混合水处理技术在不同水质条件下的应用策略和效果评估。
实验一混凝水处理教案(清华大学精品课程)
实验一混凝一、实验目的1、了解混凝的现象及过程,净水作用及影响混凝的主要因素;2、学会求水样最佳混凝条件(包括投药量、pH值、水流速度梯度)的基本方法;3、了解助凝剂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胶体颗粒带有一定电荷,它们之间的电斥力是胶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胶体表面的电荷值常用电动电位ξ表示,又称为Zeta电位。
Zeta电位的高低决定了胶体颗粒之间斥力的大小和影响范围。
一般天然水中的胶体颗粒的Zeta电位约在-30mV以上,投加混凝剂之后,只要该电位降到-15mV左右即可得到较好的混凝效果。
相反,当Zeta电位降到零,往往不是最佳混凝状态。
投加混凝剂的多少,直接影响混凝效果。
水质是千变万化的,最佳的投药量各不相同,必须通过实验方可确定。
在水中投加混凝剂如Al2(SO4)3、FeCl3后,生成的Al(III)、Fe(III)化合物对胶体的脱稳效果不仅受投加的剂量、水中胶体颗粒的浓度、水温的影响,还受水的pH值影响。
如果pH值过低(小于4),则混凝剂水解受到限制,其化合物中很少有高分子物质存在,絮凝作用较差。
如果pH值过高(大于9-10),它们就会出现溶解现象,生成带负电荷的络合离子,也不能很好地发挥絮凝作用。
投加了混凝剂的水中,胶体颗粒脱稳后相互聚结,逐渐变成大的絮凝体,这时,水流速度梯度G值的大小起着主要的作用。
在混凝搅拌实验中,水流速度梯度G值可按下式计算:G=式中:P—搅拌功率(J/s);μ—水的粘度(Pa·s);V—被搅动的水流体积(m3);本实验G值可直接由搅拌器显示板读出。
当单独使用混凝剂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时,需投加助凝剂以提高混凝效果。
助凝剂通常是高分子物质,作用机理是高分子物质的吸附架桥,它能改善絮凝体结构,促使细小而松散的絮粒变得粗大而结实。
三、实验设备1、梅宇SC2000-6智能型六联搅拌机(附6个1000ml烧杯);2、转速表(用于校正搅拌机的转速);3、 ORION 828型pH计;4、温度计;5、 HANNA LP2000浊度仪。
幼儿园中班科学实验:水的吸附教案
幼儿园中班科学实验:水的吸附教案科目:科学年级:幼儿园中班主题:水的吸附目标: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水的吸附特性,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材料:- 玻璃杯- 白色纸巾- 水步骤:1. 导入(15分钟)教师将一个干燥的玻璃杯放在课桌上,让幼儿们观察。
教师问他们,这个杯子里有什么?让幼儿们自由发挥。
最后,教师揭示答案,说这个杯子里有空气。
2. 实验操作(25分钟)2.1 吸水板教师拿出白色纸巾,将其对折后,再将其对折一次。
然后,将其放置在玻璃杯的口部,并把纸巾压在杯子口的边缘处。
接下来,教师让幼儿小心把杯子倒过来,让杯口朝下,放在课桌上。
教师问幼儿,这个时候会发生什么?2.2 观察教师让幼儿们仔细观察这个杯子,并让他们注意到杯子里的水已经被白色纸巾吸附了。
教师让幼儿们思考为什么白色纸巾会吸水,然后让幼儿们自由发挥想法。
3. 总结(20分钟)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这个实验的结果,并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为什么白色纸巾会吸水。
教师问幼儿们,他们还能想到其他材料吸水的方法吗?并让幼儿学会了如何做一个简单的吸水板。
扩展活动:1. 自制吸水板:让幼儿们自由组合和设计吸水板,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如海绵、毛巾等,让他们探索各种吸水材料的特性。
2. 湿度实验:教师可以对比不同的天气和环境下,吸水板的表现如何,并让幼儿们观察吸水板的变化。
3. 水循环教学:体验水循环过程中的蒸发、降雨等环节,让幼儿们了解水循环是如何进行的,以及水在大自然中的变化。
评估:评价幼儿是否理解了水的吸附特性,以及能否用简单的语言解释白色纸巾吸水的原理。
同样地,教师也会评估幼儿在操作吸水板时的技巧和对实验的兴趣程度。
《水的吸附实验》幼儿园科学与探究类教学教案及反思
《水的吸附实验》幼儿园科学与探究类教学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水的吸附现象,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引导幼儿学习记录和描述实验结果,培养幼儿的科学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海绵、纸巾、布条、棉花、玻璃杯、塑料盆、清水等。
2. 记录工具:彩色笔、绘画纸、记录表等。
3. 实验示范视频(可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回忆和讨论生活中的水,如:“你们在哪里见过水?水有哪些特点?”2. 教师展示一张含有多种材料(海绵、纸巾等)的图片,问:“你们觉得这些材料有什么共同点?它们和水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呢?”二、探究水的吸附现象1. 实验示范:教师选取海绵和清水进行实验,向幼儿展示海绵吸水的过程,并解释这是水的吸附现象。
2. 分组实验:幼儿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发实验材料(海绵、纸巾、布条、棉花等)和清水,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实验。
(1)观察与预测:让幼儿观察实验材料,预测哪些材料能吸水,哪些不能。
(2)操作与记录:幼儿将材料放入清水中,观察并记录在材料上发生的变化。
(3)讨论与交流: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实验结果,其他幼儿可提问或补充。
三、深入理解吸附现象1. 教师结合幼儿的实验结果,讲解吸附现象的原理,如:“有些材料表面有很多小孔,就像小嘴巴一样,可以吸住水分。
”2.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有些材料吸水快,有些慢?这和材料的什么特点有关?”四、拓展延伸1. 教师出示其他吸附性强的材料(如活性炭、吸水树脂等),引导幼儿观察并尝试实验。
2. 讨论吸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你们知道哪些东西是利用了吸附现象吗?”(如毛巾吸水、拖把拖地等)五、总结归纳1. 教师引导幼儿总结今天的实验内容,并提问:“通过今天的实验,你们学到了什么?”2. 教师强调吸附现象的科学原理,并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
3.2实验二自由沉淀--水处理教案(清华大学精品课程)
实验二自由沉淀一、实验目的1、观察沉淀过程,加深对自由沉淀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2、掌握颗粒自由沉淀实验的方法,求出沉淀曲线。
二、实验原理浓度较稀的、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其特点是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干扰、等速下沉,其沉速在层流区符合Stokes公式。
由于水中颗粒的复杂性,颗粒粒径、颗粒比重很难或无法准确地测定,因而沉淀效果、特性无法通过公式求得,而是要通过静沉实验确定。
由于自由沉淀时颗粒是等速下沉,下沉速度与沉淀高度无关,因而自由沉淀可在一般沉淀柱内进行,但其直径应足够大,一般应使D≥100mm以免颗粒沉图1 自由沉淀实验装置图1、沉淀柱2、水泵3、水箱4、支架5、气体流量计6、气体入口7、排水口8、取样口一般来说,自由沉淀实验可按以下两个方法进行:(一)底部取样法底部取样法的沉淀效率通过曲线积分求得。
设在一水深为H的沉淀柱内进行自由沉淀实验,如图1所示。
将取样口设在水深H处,实验开始时(t=0),整个实验筒内悬浮物颗粒浓度均为C0。
分别在t1、t2、……、t n时刻取样,分别测得浓度为C 1、C 2、……C n 。
那么,在时间恰好为t 1、t 2、……、t n 时,沉速为h/t 1=u 1、h/t 2=u 2、……、h/t n =u n 的颗粒恰好通过取样口向下沉,相应地这些颗粒在高度H 中已不复存在了。
记p i =C i /C 0,则1-p i 代表时间t i 内高度H 中完全去除的颗粒百分数,p j -p k (k>j≥i )代表沉速位于u j 和u k 之间的颗粒百分数,在时间t i 内,这部分颗粒的去除百分数为()/2()j k j k i u u p p u +⨯-,当j 、k 无限接近时,()/2()j k j j k j i i u u u p p dp u u +⨯-=。
这样,在时间t i 内,沉淀柱的总沉淀效率0(1)i p j i j i u P p dp u =-+⎰。
3.4实验四-过滤--水处理教案(清华大学精品课程)
实验四过滤一、实验目的1、熟悉滤池实验设备和方法;2、观察滤池反冲洗的情况:滤料的水力筛分现象,滤料层膨胀与冲洗强度的关系;3、观察滤料层的水头损失与工作时间的关系;4、探求不同滤料层的水质,以了解大部分的过滤效果是在顶上完成的。
二、实验原理过滤是具有孔隙的物料层截留水中杂质从而使水得到澄清的工艺过程。
常用的过滤方式有砂滤、硅藻土涂膜过滤、烧结管微孔过滤、金属丝编织物过滤等。
过滤不仅可以去除水中细小悬浮颗粒杂质,而且细菌病毒及有机物也会随浊度降低而被去除。
为了取得良好的过滤效果,滤料应具有一定级配。
三、实验设备1、滤池模型2、浊度仪3、温度计、秒表、各种玻璃器皿四、实验步骤1、熟悉实验设备。
对照实验设备,熟悉滤池及相应的管路系统,包括配水设备、加药装置、过滤柱、滤池进水阀门及流量计、滤池出水阀门、反冲洗进水阀门及流量计、反冲洗出水阀门、测压管等。
2、进行滤料层反冲洗膨胀率与反冲洗强度关系的测定。
首先标出滤料层原始高度及各相应膨胀率的高度,然后打开反冲洗排水阀,再慢慢开启反冲洗进水阀,用自来水对滤料层进行反冲洗,量测一定的膨胀率(10,30,40,50,60,70%)时的流量,并测水温。
3、进行过滤周期运行情况测定。
关闭反冲洗进水阀及排水阀,全部打开滤池出水阀,待滤柱中水面下降到测压管10~15cm处时,打开滤池进水阀门,控制流量在L/h,相应滤速m/h,加药量控制在ml/min,Al2(SO4)3药液浓度为1%,相应加药量为mg/l。
约3~5min后,滤柱中水面达到相对稳定,以此时作过滤周期的起点时刻开始测定,测定间隔15min,测定项目为各测压管水位、进出水浊度、水温。
由于实验时间有限,过滤周期运行2小时左右即可结束。
此时关闭滤池进水阀,滤池出水阀及加药装置。
4、进行过滤后的滤柱反冲洗。
打开反冲洗排水阀,再开反冲洗进水阀,控制滤池膨胀率为50%,观察冲洗水混浊度的变化情况。
5min后,结束实验。
水处理 教案
水处理教案教案标题:水处理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水处理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常见水处理方法及其原理。
3.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和管理水资源的意识。
教案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清洁水资源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水处理的关注。
2. 向学生提问,引导他们讨论水处理对于人类生活和环境保护的作用。
讲解:3. 简要介绍水处理的概念和目的,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对水进行处理。
4. 分别讲解常见的水处理方法,如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介绍它们的原理和应用场景。
实践:5. 组织学生进行水质测试实验,学生可以自己收集水样进行测试。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水质测试工具和方法的简要说明。
6. 通过实验的结果,引导学生讨论不同水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加深他们对水处理的认识。
总结:7. 总结讲解的内容,强调水处理对于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8. 提醒学生正确使用和管理水资源的重要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保护水资源的行动。
拓展活动:9. 鼓励学生进行水资源保护宣传活动,可以组织学生撰写宣传海报、演讲或制作宣传视频等。
10. 邀请相关专家或行业人员进行讲座,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水资源保护与水处理的了解。
评估:11. 布置相关的作业,例如设计一个水处理系统、撰写水处理实验报告等,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12. 进行小组或个人口头报告,学生对于水处理的理解和思考。
教学资源:-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清洁水资源的重要性。
- 水质测试工具和方法相关的教学资料。
- 相关教科书或参考书籍。
教学辅助手段:- PPT演示或白板展示。
- 实验室或户外实践活动。
- 小组讨论。
教学扩展:- 在其他课程或主题中,引入水处理相关的知识点,如地理、生物、化学等。
- 鼓励学生关注本地的水质问题,参与相关社区或环保组织的活动。
以上是一个关于水处理的教案示例,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和要求,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请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教案的撰写,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完整升级版】活性污泥法--水处理教案(清华大学精品课程)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第三章废水好氧生物处理工艺(1)——活性污泥法第一节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一、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流程1、活性污泥法的基本组成①曝气池:反应主体②二沉池:1)进行泥水分离,保证出水水质;2)保证回流污泥,维持曝气池内的污泥浓度。
③回流系统:1)维持曝气池的污泥浓度;2)改变回流比,改变曝气池的运行工况。
④剩余污泥排放系统:1)是去除有机物的途径之一;2)维持系统的稳定运行。
⑤供氧系统:提供足够的溶解氧2、活性污泥系统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是:①废水中含有足够的可容性易降解有机物;②混合液含有足够的溶解氧;③活性污泥在池内呈悬浮状态;④活性污泥连续回流、及时排除剩余污泥,使混合液保持一定浓度的活性污泥;⑤无有毒有害的物质流入。
二、活性污泥的性质与性能指标1、活性污泥的基本性质①物理性能:“菌胶团”、“生物絮凝体”:颜色:褐色、(土)黄色、铁红色;气味:泥土味(城市污水);比重:略大于1,(1.002~1.006);粒径:0.02~0.2 mm;比表面积:20~100cm2/ml。
②生化性能:1) 活性污泥的含水率:99.2~99.8%;固体物质的组成:活细胞(M a)、微生物内源代谢的残留物(M e)、吸附的原废水中难于生物降解的有机物(M i )、无机物质(M ii )。
2、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① 细菌: 是活性污泥净化功能最活跃的成分,主要菌种有:动胶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微球菌属、黄杆菌属、芽胞杆菌属、产碱杆菌属、无色杆菌属等;基本特征:1) 绝大多数都是好氧或兼性化能异养型原核细菌;2) 在好氧条件下,具有很强的分解有机物的功能; 3) 具有较高的增殖速率,世代时间仅为20~30分钟;4) 其中的动胶杆菌具有将大量细菌结合成为“菌胶团”的功能。
② 其它微生物------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在活性污泥中大约为103个/ml 3、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①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 )(Mixed Liquor Suspended Solids ):MLSS = M a + M e + M i + M ii 单位: mg/l g/m 3②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 )(Mixed V olatile Liquor Suspended Solids ):MLVSS = M a + M e + M i ;在条件一定时,MLVSS/MLSS 是较稳定的,对城市污水,一般是0.75~0.85③ 污泥沉降比(SV )(Sludge V olume ):是指将曝气池中的混合液在量筒中静置30分钟,其沉淀污泥与原混合液的体积比,一般以%表示; 能相对地反映污泥数量以及污泥的凝聚、沉降性能,可用以控制排泥量和及时发现早期的污泥膨胀; 正常数值为20~30%。
2.3废水好氧生物处理工艺(1)--活性污泥法--水处理教案(清华大学精品课程)
第三章废水好氧生物处理工艺(1)——活性污泥法第一节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一、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流程1、活性污泥法的基本组成①曝气池:反应主体②二沉池:1)进行泥水分离,保证出水水质;2)保证回流污泥,维持曝气池内的污泥浓度。
③回流系统:1)维持曝气池的污泥浓度;2)改变回流比,改变曝气池的运行工况。
④剩余污泥排放系统:1)是去除有机物的途径之一;2)维持系统的稳定运行。
⑤供氧系统:提供足够的溶解氧2、活性污泥系统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是:①废水中含有足够的可容性易降解有机物;②混合液含有足够的溶解氧;③活性污泥在池内呈悬浮状态;④活性污泥连续回流、及时排除剩余污泥,使混合液保持一定浓度的活性污泥;⑤无有毒有害的物质流入。
二、活性污泥的性质与性能指标1、活性污泥的基本性质①物理性能:“菌胶团”、“生物絮凝体”:颜色:褐色、(土)黄色、铁红色;气味:泥土味(城市污水);比重:略大于1,(1.002 1.006);粒径:0.020.2 mm;比表面积:20100cm2/ml。
② 生化性能:1) 活性污泥的含水率:99.299.8%;固体物质的组成:活细胞(M a )、微生物内源代谢的残留物(M e )、吸附的原废水中难于生物降解的有机物(M i )、无机物质(M ii )。
2、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① 细菌: 是活性污泥净化功能最活跃的成分,主要菌种有:动胶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微球菌属、黄杆菌属、芽胞杆菌属、产碱杆菌属、无色杆菌属等;基本特征:1) 绝大多数都是好氧或兼性化能异养型原核细菌;2) 在好氧条件下,具有很强的分解有机物的功能; 3) 具有较高的增殖速率,世代时间仅为2030分钟; 4) 其中的动胶杆菌具有将大量细菌结合成为“菌胶团”的功能。
② 其它微生物------原生动物、后生动物----在活性污泥中大约为103个/ml3、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① 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 )(Mixed Liquor Suspended Solids ):MLSS = M a + M e + M i + M ii 单位: mg/l g/m 3② 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 )(Mixed V olatile Liquor Suspended Solids ):MLVSS = M a + M e + M i ;在条件一定时,MLVSS/MLSS 是较稳定的,对城市污水,一般是0.75~0.85③ 污泥沉降比(SV )(Sludge V olume ):是指将曝气池中的混合液在量筒中静置30分钟,其沉淀污泥与原混合液的体积比,一般以%表示;能相对地反映污泥数量以及污泥的凝聚、沉降性能,可用以控制排泥量和及时发现早期的污泥膨胀;正常数值为2030%。
28废水天然生物处理工艺--水处理教案(清华大学精品课程)
第八章废水天然生物处理工艺第一节稳定塘、概述1稳定塘的发展及应用稳定塘(Stabilization Pon ds )[旧称氧化塘(Oxidation Po nds )或生物塘]是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处理废 水的生物处理工艺,其对废水的净化过程与自然水体的自净过程类似。
稳定塘的研究与应用始于20世纪初期,在50~60年代之间稳定塘技术的发展较迅速,目前已有五十多个国家采用稳定塘技术处理城市废水或有机工业废水。
但占城市废水处理的比例很低;目前,在美国、 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有一定发展。
我国的环境保护技术政策规定: “城市废水处理,应推行废水处理厂与氧化塘、土地处理系统相结合的政策”;1985年,38座稳定塘;1988年,80多座;1990年,113座,处理水量190万m 3/d ;多用于处理中、小城镇的生活废水。
2、稳定塘的分类1)稳定塘内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利用菌藻共生系统来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2)稳定塘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塘中微生物反应的类型来划分;分为好氧塘、兼性塘、厌氧塘、曝气塘、深度处理塘、综 合生物塘等。
3)优缺点及采用条件① 优点:在条件合适时,基建投资少;运行管理简单,耗能少,运行费用低(为传统人工处理厂的1/3〜 1/5);可进行综合利用,形成复合生态系统,可产生明显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② 缺点:占地面积过多;处理效果受气候影响较大,如过多问题,春、秋季翻塘问题等;如设计或 运行不当,可能形成二次污染 (如污染地下水、产生臭气等 )。
③ 适于采用稳定塘的必要条件:土地;气候:气温、日照条件、风力等3、常用工艺流程兼性塘与好氧塘串联的处理工艺2)有厌氧塘的工艺流程出水厌H 壇兼性塘好氧塘进水——」 兼性塘 一► 好氧塘1)处理城市废水的传统工艺流程以好氧塘为主的处理工艺-'' 仃爪V(堀的I:艺流粗3)有曝气塘工艺流程4)有综合生物塘工艺流程兼性塘一好氧塘工王滝程与厌祗期一軀性塘一好氧城工艺茨程二、好氧塘1定义:全塘皆为好氧区;为使阳光能达到塘底,好氧塘的深度较浅。
溷凝水处理教案清华大学课程
混凝——水处理教案(清华大学精品课程)第一章:混凝水处理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混凝水处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掌握混凝水处理的主要工艺流程和操作方法。
理解混凝水处理在水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混凝水处理的定义和作用。
混凝水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混凝水处理的主要工艺流程和操作步骤。
混凝水处理的应用领域和案例分析。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混凝水处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案例分析法:分析混凝水处理的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二章:混凝水处理的原理与技术2.1 教学目标掌握混凝水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学会计算混凝剂的投加量和控制参数。
了解混凝水处理中的各种设备和材料的选择。
2.2 教学内容混凝水处理的基本原理:混凝剂的作用、混凝反应的机理。
关键技术:混凝剂的选择和投加量的计算,混凝反应条件的控制。
设备和材料的选择:混凝设备、搅拌设备、检测设备等。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混凝水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实验法:进行混凝水处理的实验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三章:混凝水处理工艺流程与操作3.1 教学目标掌握混凝水处理的主要工艺流程和操作步骤。
学会操作混凝水处理设备,并进行正常运行维护。
了解混凝水处理过程中的监测和调控方法。
3.2 教学内容混凝水处理的主要工艺流程:原水预处理、混凝反应、絮凝沉淀、过滤等。
操作步骤:设备启动、运行、停止等操作流程。
监测和调控方法:pH值、粒径、浓度等参数的监测和调控。
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混凝水处理的主要工艺流程和操作步骤。
实操法:进行混凝水处理设备的操作演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四章:混凝水处理的案例分析4.1 教学目标了解混凝水处理的应用领域和案例分析。
学会分析混凝水处理工程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掌握混凝水处理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要点。
4.2 教学内容混凝水处理的应用领域:饮用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等。
九年级化学上册《水的净化常用方法吸附沉淀和过滤》教案、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生活中常见的污染水域图片,并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的水资源为什么会受到污染?如何才能让这些污水变得干净?”引导学生思考水污染的原因及净化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对水污染和净化的看法,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的净化常用方法:吸附、沉淀和过滤》。
四、巩固拓展
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吸附、沉淀和过滤现象。
2.设计实验方案,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去除自来水中的异味等。
五、总结反思
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收获。
2.教师点评学生表现,强调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六、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调查生活中水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为改善水质做出贡献。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吸附、沉淀和过滤等净化水的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后的习题,特别是涉及到吸附、沉淀和过滤原理的应用题,通过解题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设计一个家庭净水小实验,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进行吸附、沉淀和过滤操作,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分析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设想二:提供不同类型的吸附剂和污染物,让学生自主选择并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设生活情境,将化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知识的应用价值。
-设想一:引入生活中的水质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设想二:组织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了解实际生活中的水处理工艺,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水处理教案(清华大学精品课程)29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第九章污泥的处理与处置第一节概述一、污泥的来源在水处理工程中,主要的污泥来源有以下几种:①栅渣:格栅或滤网,呈垃圾状,量少,易处理和处置;②浮渣:上浮渣和气浮池,可能多含油脂等,量少;③沉砂池沉渣:沉砂池,比重较大的无机颗粒,量少;④初沉污泥:初沉池,以无机物为主,数量较大,易腐化发臭,可能含有虫卵和病变菌,是污泥处理的主要对象;⑤二沉污泥:二沉池,剩余的活性污泥,有机物质,含水率高,易腐化发臭,难脱水,是污泥处理的主要对象;另外,在给水处理过程中,在原水被净化时也会产生各种污泥,主要是各种化学污泥,即经化学处理后,除含有原废水中的悬浮物外,还含有化学药剂所产生的沉淀物,易于脱水与压实。
二、表征污泥性质的主要指标表征污泥性质的主要指标有:含水率和含固率、挥发性固体、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以及脱水性能等,下面将分别加以描述。
1、含水率与含固率含水率是污泥中含水量的百分数;含固率则是污泥中固体或干污泥含量的百分数;湿泥量与含固率的乘积就是污泥量;含水率降低(即含固量提高)将大大降低湿泥量(即污泥体积);含水率发生变化时,可近似计算湿污泥的体积;通常:含水率> 85%,污泥呈流状;65~85%,污泥呈塑态; 65%,呈固态。
2、挥发性固体挥发性固体即VSS,通常用于表示污泥中的有机物的量;有机物含量越高,污泥的稳定性就更差。
3、有毒有害物质——污泥含有一定量的N(4%)、P(2.5%)和K(0.5%),有一定肥效;——污泥含有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在施用之前应有必要的处理;表二重金属的限制浓度4、脱水性能污泥的脱水性能与污泥性质、调理方法及条件等有关,还与脱水机械种类有关。
在污泥脱水前进行强处理,改变污泥粒子的物化性质,破坏其胶体结构,减少其与水的亲和力,从而改善脱水性能,这一过程称为污泥的调理或调质。
——常用污泥过滤比阻抗值(r)和污泥毛细管吸水时间(CST)两项指标来评价污泥的脱水性能。
——比阻抗值(r)——单位干重滤饼的阻力,其值越大,越难过滤,其脱水性能越差。
实验五 废水可生化性--水处理教案(清华大学精品课程)
实验五废水可生化性一、实验目的工业废水中所含有的有机物,有的不容易被微生物所降解,有的则对微生物有毒害作用。
为了合理地选择废水处理方法,或是为了确定进入生化处理构筑物的有毒物质容许浓度,都要进行废水可生化性实验。
鉴定废水可生化性的方法很多,利用瓦勃氏呼吸仪(简称瓦呼仪)测定废水的生化呼吸线是一种较有效的方法之一。
本实验的目的主要在于:1.熟悉瓦呼仪的基本构造及操作方法;2.理解内源呼吸线及生化呼吸线的基本含义;3.分析不同浓度的含酚废水的生物降解性及生物毒性。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处于内源呼吸阶段时,耗氧的速率基本上恒定不变。
微生物与有机物接触后,其呼吸耗氧的特性反映了有机物被氧化分解的规律,一般来说,耗氧量大,耗氧速率高,即说明该有机物易被微生物降解,反之亦然。
测定不同时间的内源呼吸耗氧量及与有机物接触后的生化呼吸耗氧量,可得内源呼吸线及生化呼吸线,通过比较即可判定废水的可生化性。
当生化呼吸线位于内源呼吸线之上时说明废水中的有机物一般是可被微生物氧化分解得;当生化呼吸线与内源呼吸线重合时,则说明有机物可能是不能被微生物降解的,但它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尚无抑制作用;当生化呼吸线位于内源呼吸线之下时,则说明有机物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瓦呼仪的工作原理是,在恒温及不断搅拌的条件下,使一定量的菌种与废水用KOH溶液吸收,因此,微生物的在定容的反应瓶中接触反应,反应产生的CO2耗氧将使反应瓶中氧的分压降低,测定氧分压的变化,即可推算出消耗的氧量。
三、实验设备1.瓦呼仪一台;2.离心机一台;3.活性污泥培养及驯化装置一套;4.测酚装置一套。
四、实验步骤1.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及预处理(1) 取已建污水活性污泥或带菌土壤为菌种,在间竭式培养瓶中以含酚合成废水为营养、曝气或搅拌,以培养活性污泥。
(2) 每天停止曝气一小时,沉淀后去除上清液,加入新鲜含酚合成为水,并逐步提高酚的浓度。
达到驯化活性污泥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九 吸附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和吸附原理;
2、 测定吸附等温线。
二、实验水样与吸附剂
水样采用一定浓度的自配有机物溶液(如浓度为100mg/L 的苯酚溶液)。
选定某有机物之前首先需确定该有机物浓度的分析方法。
吸附剂为活性炭,有粉末、粒状和柱状等多种形式。
粉末活性炭的制备过程如下:吸附剂经磨细(一般采用通过0.1mm 筛孔以下的粒径)、水洗后,分别配制成80目和200目,在110℃下干燥(烘干1小时)后备用。
三、实验方法
在恒定温度下,于几个烧杯中加入V (L )溶质浓度为C 0(mg/L )的水样,在
各烧杯中同时投加不同量m (mg )的活性炭,分别进行搅拌,搅拌时间等于接触时间。
试验过程中,不断测定各杯水样中的溶质浓度C 1,直到溶质浓度不变的平
衡浓度C e (mg/L )为止。
由试验结果可以算出单位重量活性炭可吸附的溶质量,
即为吸附容量:
0()(/)e V C C x mg mg m m
-= 由吸附容量x m 和平衡浓度C e 的关系所绘出的曲线为吸附等温线,表示吸附
等温线的公式为吸附等温式。
最常用的吸附等温式是弗兰德利希(Freundich )经验公式:1n e x KC m
=。
在双对数坐标纸上,以吸附容量为纵坐标,C e 为横坐标,按静态烧杯实验结果绘图,
可得直线,纵坐标上的截距为K 值,斜率为1/n 值。
由等温线可以比较不同活性炭的吸附效果,并由此计算将所需去除的溶质从初始浓度C 0降低到要求浓度,所需投加的粉末活性炭数量。
四、实验步骤
1、 在6个500ml 的三角烧瓶中分别投加0、20、60、120、200、300mg 的吸附剂。
然后分别加入250ml 实验水样,测定水温。
在振荡器上振荡30min (已接近吸附平衡),用滤纸滤出吸附剂。
2、 测定原水及滤出液中酚的浓度。
3、画出各吸附剂的吸附等温线。
并以弗兰德利希方程的形式求出其吸附方程
式。
4、如要求含苯酚溶液苯酚浓度去除99%,试选一种吸附剂,对该吸附剂(用原
状颗粒)作动态实验,求平均吸附量A;或作静态实验,求平均浓度下的单位吸附量A。
并作比较。
(如时间不允许,此步可不做。
)
五、实验结果分析
1、评价各种吸附剂对苯酚的吸附能力。
2、为什么要将吸附剂磨细?其吸附能力及吸附速度与原状吸附剂相同吗?
3、静态吸附与动态吸附有何不同?什么情况下采用?
4、吸附等温线有何实际意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