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法教学反思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1篇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1篇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1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的估算。
共安排了4个例题。
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与计算起了铺垫作用。
学生已经认识了万以内的数,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学会了竖式计算的法则,本单元的教学是对以前学过的计算法则的延伸,因此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就能很好地解决类似的教学问题。
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一)充分利用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教学的,如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本质上都是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两种情况的组合。
而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是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拓展,它们的算理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
因此教学时,应注意相关内容的`复习。
(二)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
本单元计算教学的内容呈现算法多样化的特点,在教学时,一方面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同时也应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如教学几百几十的加、减法时,主要以教学笔算为主,口算时作为另一种算法出现,因此对于这类计算,只要求学生掌握笔算,对于口算不作共同要求。
(三)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
重视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随着计算内容的进行适时安排一些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是本套教材的一个特点,本单元教学应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2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根据情景提出数学问题,并选择适当的算法。
20以内加减教学反思8篇
20以内加减教学反思8篇20以内加减教学反思篇11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时让学生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的编排,采用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的方法,同时注意突出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加强操作,启发学生思考。
10以内的加减法,主要是利用数的分与合进行口算。
例如,计算5+3时,先想5和3合成8,所以5+3=8。
又如计算5-3时,先想5可以分成3和几。
因为5可以分成3和2,所以5-3=2。
更重要的是口算加减法训练,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
如:把数的组成写成卡片进行练习。
以8可以分成2和6为例,出示卡片既可以看卡片让学生说出数的组成与分解,也可以看卡片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这部分内容的难点是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要使学生能做两步计算,并记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为学习“凑十法”打下基础。
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时,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1、结合直观演示,理解加减法含义教学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时,要重视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
每个例题都要结合操作直观演示,突出说明加减法的含义,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
例如,教学加法时,教师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合并,引出加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加法的含义,即知道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要用加法计算;教学减法时,也可用教具或手势表示(把去掉的拿走或用手捂住),引出减法算式,让学生初步感受减法的含义,即知道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要用减法计算。
写减法算式时,要着重使学生弄清从哪个数里去掉,就要把哪个数写在减号前面。
2、同时讲加减,便于加强联系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都在一节课内完成,这样便于加强加减法的联系。
一般是先讲加法,后讲减法。
但是学生一开始接触加减法,需要从认识加减法的含义开始,到逐步理解,掌握计算方法,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一过程必须逐步扩展,不断的充实和提高。
3、通过操作演示,引导学生思考用加还是减教学和是2、3、4、5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时,一般都采用一幅图表示一个加法或一个减法算式,即一图一式,要通过操作和图示,联系加减法含义引导学生想该怎样算,用加法还是用减算。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4篇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4篇第一篇:《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本单元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
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
下面就谈谈自己上本单元后的一些课后感吧!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
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
但错误的情况依然存在。
存在错误情况有:(1)横式上的得数漏写。
(2)笔算中进位“1”没有写,做时没能在十位上加“进1”。
又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法,在课堂中我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发现退位算理。
其实,在课堂中学生的算法多样化,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可以吗?通过比较优化,最后选用最基本的算法(从个位算起)。
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
但学生的错误还是有。
如:(1)倒减。
(2)无退位。
(3)全部做成退位。
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我想重要的是将这一错误资源整顿。
通过学生板演,我和学生一起抓典型的错例,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法的错误,或还是其他的错误。
让学生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以便在今后的作业做更能避免这样的错误。
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的学习,他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习惯。
所以,纠正错误,在揪错的道路上让学生更好地养成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上本单元我们三位老师感受最大的是学生作业的正确定率不高。
一次作业下来,做全对的学生不多,究其原因,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
加减法教学反思
加减法教学反思加减法教学反思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加减法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加减法教学反思1《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
”我们的数学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学生去“解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还教材的本来面目,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下面是《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的在教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
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对新课内容的建构,而且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为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我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在众多的生活实例中选取“购物”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恰到好处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
选取现实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是本课的最大特点。
课前的购物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教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
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
在课堂上,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购物清单,提出数学问题。
由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发问题,学生的探索必然是积极主动的,发挥学生购物付款的经验,对小数加减法作出不同水平的解答。
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的教学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创设情境,让数学充满生活气息是当今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是落实新课标的有力体现,它有利于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篇一」今天下午我们学校进行了数学闲暇线下研讨的交流活动.我准备了一年级的数学课《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下面谈一下我对这节课的课后反思:这节课是数学书的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其中一部分内容。
在教学中,需要学生动手摆小棒来帮助理解计算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也设计了让学生摆小棒的.环节,可在操作中,学生动手操作的效率较低,速度较慢,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造成这一环节就用了30分钟。
我觉得还是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任务时,没有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造成部分学生没能理解任务是什么,也致使有的学生摆出了一种方法,剩下的时间不知道去探索其他的方法。
由于前面操作摆小棒的环节时间长了些,所以到后面练习的时间不够,在处理时有些仓促。
练习的第3题“摘苹果”出示的题超出了本节课知识的范围了,这也说明老师在备课时也要备习题。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吸取本次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争取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篇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复习100以内的加减法。
重点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
巩固加减法意义。
我设计了口算、列竖式、改错、看图解答问题,提问题并解答等几个环节。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步步深入。
但如何上好这枯燥无味的练习课呢?大家都清楚,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谈谈这节课设计的几个想法。
一、注意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用闯关游戏的形式把学生引到学习活动中来,把枯燥无味的练习课上得生动有趣。
二、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来自生活。
例如:我设计的第四关,看图解决问题,再找出数学问题,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三、以“小老师”为动力,调动学生积极探索。
2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范文模板
2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范文模板2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2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1通过两个周的学习,对于20以内退位减法这部分的内容已经结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的问题也有很多的收获。
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加减法关系、10减几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有3种,平十法和破十法为一个课时,想加做减为一个课时。
在两节课的教学后,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掌握的并不是太好。
“想加做减”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发现,在平时的计算中也用得比较多,因为加法是正向的运算,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可是,在过了一个寒假之后,孩子都过了一个快乐的新年,把口算练习都抛在脑后,上学期学习的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都忘得差不多了,因此对这样一部分孩子来说,学习使用“想加做减”的方法特别难。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学习这三种计算方法后,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进行计算。
其实,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的思考,开展数学交流,鼓励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多种计算的’方法。
另外,我注意让学生在平时每天坚持练习口算,以10内的加减法为基础,能快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再练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非常熟练后尝试用想加做减的方法计算20以内退位减法。
20以内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2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20页的例5,是一道利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和以往解决问题不同的是这道题中出现了“我们队踢进了4个球”的多余条件,这个多余条件很容易干扰学生解题,是教学难点。
教学例5时,我先是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你是怎么知道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想一想,题目呈现的信息中,哪两个信息有联系?要求“还有几人没来”需要哪两个信息?学生都积极发言,说出了有用的数学信息和问题。
《简单加、减法》教学反思10篇
《简单加、减法》教学反思10篇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2024新编)教学反思1:在本次《简单加、减法》的教学中,我使用了大量直观教具,如小棒、计数器等,这些教具极大地帮助了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学生能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地看到数字的变化和运算过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加减法。
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使用教具时有些分心,未来需要更好地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数学运算上。
教学反思2:通过引入“摘苹果”和“找朋友”等游戏化教学方法,我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加减法。
但我也意识到,游戏可能会使部分学生过于兴奋,导致课堂纪律有些松散。
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好地平衡游戏与学习的关系,确保学生在享受游戏的同时,也能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3:在本次教学中,我尝试将加减法运算与现实生活实例相结合,如计算购物费用、分配食物等。
这种方法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实际应用,还提高了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时存在困难,这提示我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教学反思4: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和学习能力,我采取了分层教学策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难度的练习题。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面对较难的题目时缺乏信心,需要我在未来的教学中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教学反思5:在本次教学中,我注重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互动中表现得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害怕犯错或缺乏自信。
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鼓励学生发言,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表达机会,并适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表扬。
教学反思6:我尝试使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如如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如何平衡不同小组之间的进度等。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通用20篇)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通用20篇〕加减混合教学反思〔通用20篇〕加减混合教学反思篇1这局部内容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知识,是学生在100以内加减法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是前面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
通过这局部内容的学习,可以进一步稳固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进步学生的计算才能。
因为一年级已经学习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放在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中需要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在详细的教学中,我结合情景图例1,先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分析^p ,怎样写就比拟简便?简便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竖式连写比拟方便。
在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中,让学生结合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来。
这样既稳固了前面的知识,又给了学生考虑的空间,整节课的效果很不错。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篇2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算式。
由于有了前面学习10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以及一年级学习2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并且在上节课学习了连写竖式的的写法,实际上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什么难点,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进步教学要求。
学生通过自学解决如下这三个问题:1、课本上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的考虑讨论,逐渐条理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有根据地进展考虑和表达的习惯和才能。
2、你能试着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这个问题吗?在这个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与预设的差距比拟大。
第一:很多学生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为用两种方法而凑数字的现象。
第二、解答出来的同学也不能很明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反思: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有这几方面1、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关。
2、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及对算理的理解不够充分。
加减混合教学反思篇31 .加强直观,凸显过程,培养数感。
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关键是让同学理解“只有一样单位的数才可直接相加、减”的算理。
《万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精选10篇)
《万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精选10篇)《万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 1《万以内加减法》的教学,教材安排了用多种方法计算即竖式和口算,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算法多样化是问题解决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思想,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本节课,我把主动权教给学生,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没有设计“过度题”“样板题”,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入教师预设的方法中,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比较、分析、选择合适自己的计算方法。
1、教师先让学生独立口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成果,体会到自主学习所带来的成功。
2、让学生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学听,再让不同意见的同学说他的理由。
3、竖式的计算也教给学生,然后交流展示。
这样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并起到了交流算法的目地。
4、结合丰富多彩的'数学小游戏,寓学于乐。
(1)“小小速算家”。
(2)我们来做“数学小实验”。
(3)挑战“神奇的495”。
(4)“交朋友”。
这样的方法可以避免纯粹计算的单调,同时也给那些优秀的学生留有余地。
此节课,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
《万以内加减法》教学反思 2新课标比较注重估算能力的培养,尤其应从小学的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回顾整节课,有以下几点疑惑:1、估算算式的格式不知道怎么写,书中没有介绍“≈”,是让学生直接写“190+220=410”,还是写“192+219大约等于190+220=410”这种半文字半算式的格式?2、本课的教学与例3、例4是同一个教学情境,既然是500个瓶子送一次,那么前两周的520个,就还有20个多出来剩下的,本课这20瓶却又忽略不计了?我们两个班都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对于学生这样的.疑问该怎么处理?3、估算是会估算了,但学生纯粹是为估算而估算,写明是让你估算的,有些学生是先算出准确答案,再给准确数找个近似数就算是估算了,多数学生会用估算的方法去算,但如果不是估算而是普通的计算题,却没有一个学生会用估算去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5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精篇五篇
《5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精篇五篇《5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5以内的减法》这一节课是主要的基本减法运算,要求学生在理解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认识减号,会读、写减法算式,并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掌握5以内减法的计算。
对于减法,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只是不能完整的表达出减法的意义。
这一课的教学,我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减法的含义。
先让学生观察动画情境图,说说图中表示什么意思。
接着进一步让他们去理解“吃掉、飞走、去掉、走掉“等等都要用减法计算,渗透减法的意义。
可以发展学生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在练习的过程大部分学生对于5以内的减法的计算都是比较熟练了,只是对于算理就有点说不清了,需要教师着重引导他们理解减法计算的算法,我提倡算法多样化,可以从分与合的思考出发,或者让学根据自己从前的学习经验进行思考,在练习的时候,我通过利用开小火车等一些小戏,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口算的速度。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还有很多:对于新课的学习,我发现个别优秀生不但已会正确口算而且也能达到熟练的程度,大多数学生会正确口算但不熟练,个别学困生有时还出现算错的现象,以后应多加强训练。
另外学生合作交流还应进一步加强。
《5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25以内的加减法是加减法的`基础,大部分同学在幼儿园都已经掌握5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但少部分同学对5以内的算法掌握的不是很好。
但加减法的含义对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掌握的不是很好,尤其是根据图意来判断是不是用加减法,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加法的含义是求两个数合起来一共是多少。
针对这个含义,上课时,通过例题的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然后直观的感受合起来一共多少个,小丑一个手拿三个气球,另一个手拿一个气球,下一副图是把这些气球放到一个手里了,大家看看有多少个气球,很直观的看出有四个气球,可以通过数一数的办法,有同学能说出3+1=4个,让学生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学生说的还不错,学生能说出,3个和1个合在一起是4个,老师接着说,合在一起就用加法,这是加好“+”。
加法和减法一教学反思7篇
加法和减法一教学反思7篇老师都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为目标的,所以专心写教学反思是很有必要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重视教学反思的写作,下面是我为您共享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反思7篇,感谢您的参阅。
加法和减法一教学反思篇1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知识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究新知。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洁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究、去猎取知识。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加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参加知识形成的过程中。
在探究算法中我留意了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熬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
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阅历,开展深入的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育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练习的内容留意了回归生活, “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知道了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了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育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涵。
不足之处:练习设计还有一些欠缺,有些问题的解决还是没有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出现问题没有准时解决。
加法和减法一教学反思篇2这次我有幸到杨州上课,上的课题是《小数加法和减法》,这是在学习整数加减法和三班级学习得《简洁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这节课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小数加减法要留意,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试教时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尝试独立完成用竖式计算时会受到整数加减法的影响,考虑到末位对齐,也有几个学生把整数和整数对齐、小数和小数末位对齐,考虑到绝大部分学生完全能凭借学习整数加减法和简洁的小数加减法的阅历,通过自学把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所以我执行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学习,让学生独立的尝试列竖式计算,然后通过小组讨论,自己辨别哪种竖式是正确的,哪种竖式是错误的,并集体分析错误的原因,说说正确的竖式该怎么列,上完课后感觉学生的表现还不错,课堂上发言很乐观,个个都参加学习,全部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都能把握,知道把计算结果化简。
《6-9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0篇
《6-9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0篇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上册数学(2024新编)教学反思一在教授《6-9的加、减法》时,我采用“生活情境模拟”教学策略,通过分发水果、分配玩具等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我还设置了“小小数学家”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加减法运算。
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于“拿走”和“增加”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计算时出错。
未来教学中,我将进一步细化“生活情境模拟”教学策略,增加更多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加减法的基本概念。
教学反思二本节课我采用了“分组合作+互动问答”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出题、解答,通过互动问答加深对6-9加减法的掌握。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我还设置了“最佳合作小组”评选活动。
这种方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但在合作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小组内部存在依赖心理。
未来,我将加强对小组合作过程的监控,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独立思考,并通过“轮流发言”等策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教学反思三在教授加减法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采用了“游戏化口算练习”教学策略,通过设计“加减法大富翁”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口算能力。
学生逐渐掌握了6-9的加减法运算,但部分学生对于较大数字的加减法运算存在畏难情绪。
未来,我将增加“挑战自我”环节,鼓励学生尝试更高难度的口算练习,并通过“进步之星”评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反思四本节课我采用了“实物演示+多媒体辅助”教学策略,通过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运算的过程,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加减法运算的动画,加深学生的理解。
学生在观察、思考中逐渐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规律,但部分学生对于加减法运算的符号理解不够深入。
未来,我将加强对符号教学的重视,通过“符号小侦探”游戏等策略,帮助学生理解符号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反思五在教授加减法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采用了“逻辑推理小游戏”教学策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最新加减法的关系教学反思
最新加减法的关系教学反思(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最新加减法的关系教学反思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10加减法教学反思15篇
10加减法教学反思15篇10加减法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
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活泼和好动,喜欢做游戏,因此在教学中我计了一些游戏活动:找朋友、歌谣、抢答等等。
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学习气氛,让知识的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进行。
我是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的1、检查复习:利用找朋友的游戏练习学过的加减法,使用口算条练习,全员参与,体现了面向全体,又极大的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2、授新知:这部分教学又分成三部分,先是看图说图意,再说出四个算式,初步感知10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是看算式直接计算结果,让学生们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在肯定了学生们说出的各种方法后,指出想数的组成的方法快而且好;最后通过口算条巩固计算方法。
3、利用各种形式考查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先是找朋友相加得10,再是做书上的练习10的减法,最后抢卡片的游戏,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
不足之处:1、加强备课环节。
认真研读教材教参,多向同组教师请教,正确把握知识的重难点。
使教学环节更加合理。
2、课上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教案,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精讲易懂。
3、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法宝,如何在课堂上真正用上这个工具,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问题。
我们要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快乐学习,创造地学习,就要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
10加减法教学反思2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态度和习惯,全课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数学优秀教学反思(精选10篇)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数学优秀教学反思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数学优秀教学反思(精选10篇)在快速变化和不断变革的今天,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那么什么样的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数学优秀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数学优秀教学反思篇1《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是学生在一年级学习的两位数加减法算理的基础上探讨学习的,学生已经明白了相同数位相加减的道理,并能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对于学习这部分内容已经做好了铺垫。
我采用复习导入的方法,引入20以内的加减法的口算,复习整百、整千数的读写法和概念。
让学生采用迁移的方法,从而把2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整十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同化到整百、整千数相加减的口算上来,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运用。
一、课前准备预习数学书,电视机1000元,冰箱2000元,帮爷爷算算两样家电一共多少钱?冰箱比电视贵多少钱?学生发现是整千数的加减法,老师从未讲过。
此时出示口算题(20以内加减法和整十数相加减的口算)和整百整千数的组成与概念的相关题目。
学生复习了两位数加减法的算理和整百、整千数的概念,使学生能够轻松学习新知识。
二、学习迁移探讨新知《新课标》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内在联系,研究与分析问题的表象,选择解决问题的决策与方法,能运用知识与技能分析去解决较为复杂的或综合性的问题,提倡学生在知识的分解过程中迁移。
出示1000+2000=?,让学生讨论计算方法。
(1)学生发现1+2=3和1个千加2个千之间的联系,用1+2=3这种方法来解决我们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
(2)学生说出整百整千数的组成:1000里有1个千,2000里有2个千。
1个千加2个千是3个千也就是3000,这样学生可以直接得出答案进行求解。
再采用“想加算减”的方法直接求解出减法,最后让学生运用迁移的方法自由探讨整百数和几百几十数的加减法。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5篇
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5篇1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1我在《10的加减法》一课的教学中,,培育同学自主学习,合作沟通的看法和习惯,全课以同学为主体、在老师引导下的主动的学习活动,使同学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好玩与有用,表达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下面谈谈我的详细的几点体会:〔一〕教学中,我信任同学,大胆放手让同学去探究、去尝试。
这节课课一开头,以猜为动力,引导同学探究数学的神秘。
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隐秘,依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采纳"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同学在奇怪中思索,在思索中得到逐步提高。
〔二〕爱好是同学最好的老师,是开启学问大门的金钥匙。
学校生假如对数学有深厚的爱好,就会产生剧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别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于是我采纳了“ 数学规律的情景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把课件作为同学学习的工具,这时,信息技术作为了沟通商量、表达的工具。
我把每种关于10的加减算式都以创设生活情景呈现给同学,突破教课书上的利用点子图的学习方式,真正做到让同学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如在讲授10-1=9这一算式时,在课件的画面上消失一棵大树,上面有10只可爱的小鸟在玩耍,突然一只小鸟飞走了。
这时我在让同学充分观看画面后,让他们说说发生了什么事,并提一个数学问题,提问的同学有权利叫另一名同学回答他的问题。
这样,既有助于同学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增添了同学学习的主体性。
〔三〕培育同学多元的学习,使同学的思维力量也得到进展。
在教学内容中我设计了“开放题”环节——巧填数,题目是:〔〕+〔〕=10 10-〔〕=〔〕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就是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得到肯定的提高,有利于孩子思维发散性的进展。
〔四〕在竞赛中增长信念,培育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常常制造机会让同学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意,要不断鼓舞他们树立信念,增添士气,胜不骄,败不馁。
《加减法的认识》教学反思
《加减法的认识》教学反思《加减法的认识》教学反思1第三单元先学习了1——5的认识,然后才学习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学生在幼儿园都对加减法有了初步认识。
现在学习加减法的意义我主要是这样教学的:一、通过形象直观的情境使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我在课件上做了直观形象的图片,通过情境图小丑拿气球,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小丑一个绿气球和3个红气球合起来一共有4个气球。
于是我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求一共有几个,用加法计算。
学习减法时,继续使用小丑气球的情境图,小丑手里原来有4个气球,绿色气球被风吹跑了,手里还剩下3个气球。
于是我又引导学生认识到减法的意义,求还剩下几个,用减法计算。
经过两节课的教学,学生已经清楚的理解了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二、熟练计算加减法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后,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正确计算得数,通过观察学生的计算速度,发现班里学生的计算速度差别特别大,有的学生得数张口就来,非常熟练,有的学生每道题都得想好大一会,还有很多学生每道题都要伸手指头才能得出得数。
针对部分学生计算速度比较慢的情况,我向家长说明了情况,请家长大力支持,每天在家里找时间给孩子提问加减法得数,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很多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加减法的认识》教学反思2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1.对于大括号的作用的很好体现。
在引入大括号时我用课件演示出大括号,让大家体会大括号表示把两个或几个物体合起来,让学生用手势来演示,再让学生来说说你觉得大括号有什么作用,突出大括号的作用,体会大括号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减法教学反思篇一:加减法教学反思最初自己的设计为了体现简单的内容要上出内涵来,在练习中设计了很多高难度习题,结果第一次试上就发现,完全是我一厢情愿。
同时因为将大量的时间花在了练习上,而显得主次不明。
第二次修改后试上,张书蕾老师让我自己谈谈教学感受,其实我知道学生学的很轻松,主要是内容简单学生又有相当充分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因此回答时自信满满。
张老师却问我说,既然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为什么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而从头至尾都牵者孩子走呢?我当时就被问住了。
为什么备课时没有这样想法呢?最初是因为自己没有教学过三年级的内容,对于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没有把握。
总担心他们会遇到困难,场面无法控制。
因此加法、减法分开一步一步教学,加法先让学生自己计算,然后尝试笔算,学生介绍算法,接着练习几道题,减法直接进入笔算,请学生介绍算法,练习。
如此这般以后,学生都能“较出色”的完成练习。
但即使在我试上过两次后,在张老师提出之前,也从未想过将加、减法同时放给学生,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和展示自己的空间。
可能心理还是偏向于“教”,而忽视了自主的“学”。
接受了张老师的指导意见后,重新思考例题的处理方式,其实当时心中依然没底,开放式的教学对老师的提问设计和现场问题的处理要求更高。
但试上过后发现,对于加、减法的同时计算尝试,学生并没有任何的困难,相反还自己开始利用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自己的计算寻找根据。
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在试上中我也遇到了其他的问题。
初次教学时,我想请同学在介绍计算加法的时候能说明算理。
因此我采用了打断汇报同学的方法,来帮助大家理解算理。
比如当同学介绍他是先写再写时,我马上就问你是怎么对齐的,为什么这样对齐。
当他介绍先算5+7等于12时,我又问为什么先算5+7。
而到第二次教学时,我做了这样的思考。
如果我在一位同学汇报算法的过程中提问他,虽然感觉追问的很及时。
但那样不但打断的他的思路,使他的思维过程显现断裂而不连续,同时这样的追问也只有他一个人在思考。
不如先让他全部说完,再将问题抛给全班同学,将所有同学都拉进思维的旋涡。
这样是不是更好呢?第二次试上时,我就实践了自己的想法,但效果却并不如第一中方式好,显得老师的问题多而琐碎。
要不要改回到以前的方式呢?就在我很困惑的时候,张老师肯定了我的想法,赞成我之前的思考价值。
老师的肯定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我觉得自己所做的每一次努力和奋斗,都得到了别人的帮助的认可。
我是幸运的。
因此在最后的教学时我仍然采用了,先请一个同学完整的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再引导全班探究算理的方式处理了例题。
课后我又在思考,既然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又与整数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如果让学生尝试验算,自我进行验算方法的从整数到小数的迁移,可能会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完整。
篇二:加减法教学反思一、计算教学必须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或多或少多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或知识经验。
如何将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激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搭桥?是每一位数学教师上课时要考虑的。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学生已在三年级学过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学期也刚学分数的通分。
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何将学生的这些知识经验激活,为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服务,做好铺垫呢?我是这样考虑的:1 、学习新知之前,有必要复习一下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 、为避免在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之前给学生造成暗示,把异分母建行通分这一感觉,在学习新知之前,没有必要复习通分知识。
所以,在上课开始,我就出示了几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算式,让学生口算,并让学生小结其方法,以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
接着,通过创设情境引出:12+14 、12-14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题与刚才口算得几道题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12+14 、12-14 ”与刚才口算题的区别在于:分母不同。
这时,我再揭示:分母不同的分数该怎样计算呢?这样,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产生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不仅是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需要,也是学生发现算理,理解算理的有效途径。
在传统的教学中,计算教学是十分枯燥乏味的。
课堂上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再到学生练。
学生的学习只有被动的听与练习为主的方式。
这种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不仅窒息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泯灭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足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习数学重要方式。
”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多种方式,亲身经历探究发现,从而体验感悟算理。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异分母分数为什么要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如何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老师直接讲解给学生听,再强化练习;还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发现、归纳感悟算理。
也许第一种方法,学生也可以明白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但学生对难点的理解不会很深刻、透彻,尤其是一些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就会死记硬背算法。
这样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情感的培养。
所以,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为什么要化成同分母分数?这里,我先让学生猜测12+14= ?,然后,通过这纸验证,学生通过折纸发现:同样大小的两张纸,12 部分就相当于14 ,所以12+14 =34 。
也就是12+14 只有分母相同即他们分的份数相同的情况下才能相加。
接着,我又出现12+13 让学生再次折纸探究。
最后,从探究过程中,归纳总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学生经历这样的探索与感悟,对算理的理解十分深刻。
当然,由于课前对学生操作能力估计不足,加之在教学中本人对一些教学细节处理欠妥,这里花费了太多时间,这也需要自己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注意,改进,不断学习,不断提高。
三、计算教学更需要给予学生更多地展现与交流的机会和空间。
新的课改提倡数学课堂教学教师要让位于学生,要张扬学生的个性,要体现算法多样性。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忠不仅要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而且要注意给学生提供更多地展现与交流的实践与空间。
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中,我不仅让学生先估一估12+14= ?,而且学生动手折纸后还让她们把自己得折法上台展示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学12+13 时,我则让学生小组商量该怎样折纸,折后又在他们在全班展示交流。
在交流展示中,学生展示了许多我意料不到的折法,这令我感到十分惊喜!看来,我们老师的确应该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们的智慧与才能。
当然,我也感到困惑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的展示与交流更加有效?篇三:加减法教学反思《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上一节课有很多相似之处。
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在备课时,我充分意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上一节课有很多相似之处。
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在备课时,我充分意识到教师要“吃透两头”,才能让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收放自如。
根据分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在计算上几乎完全与前一知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相似,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已经不是在异分母分数的计算这一环节了,而是在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
为此,我对本课的教材安排进行了改变。
首先,让学生复习分数单位和通分;然后,在出示一系列的分数后,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分数组成加法算式并进行分类,从而引出课题。
重点对12+13的算理进行讲解;最后,安排各种练习来巩固学生的技能。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情况,我觉得在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还做得不太够,仍然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层面上。
而且有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显得有些多余,缺乏对总体目标的把握。
虽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确定,但是我却没有去考虑每一个环节的设计目的,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最终能为总目标解决什么。
例如:在复习导入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对一个个的出示分数回答该分数的分数单位,然后对两组分数进行通分。
对于这一环节的设计,我显然是没有好好的分析,因为本课的重点在通分,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很早就学的知识已经没必要在复习了。
还有在讲解12+13的算理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这两个分数相加的“算理”演示课件,但在课件中没有讲透为什么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
如果我在教学中设计添加这样一环节,应该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也就是当出现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的两个图形时,把它们重叠合并成一个新的图形,并提问学生现在这个图形可以用什么样的分数来表示了。
学生自然是无法对这个既有二分之一又有三分之一的图形用分数来表示的。
这样反过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分母不同的分数是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了,从而也就更加深刻的掌握了先通分在计算这一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了。
如果我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抓住这一教学契机,有准备地计划和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材料,设置恰当的教学情景,直接抛出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体验,那肯定比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发现更有价值,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到教师要“吃透两头”,才能让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收放自如。
根据分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节课在计算上几乎完全与前一知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相似,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已经不是在异分母分数的计算这一环节了,而是在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
为此,我对本课的教材安排进行了改变。
首先,让学生复习分数单位和通分;然后,在出示一系列的分数后,让学生自由的选择分数组成加法算式并进行分类,从而引出课题。
重点对12+13的算理进行讲解;最后,安排各种练习来巩固学生的技能。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情况,我觉得在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还做得不太够,仍然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的层面上。
而且有些教学环节的设计,显得有些多余,缺乏对总体目标的把握。
虽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经确定,但是我却没有去考虑每一个环节的设计目的,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最终能为总目标解决什么。
例如:在复习导入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对一个个的出示分数回答该分数的分数单位,然后对两组分数进行通分。
对于这一环节的设计,我显然是没有好好的分析,因为本课的重点在通分,分数的分数单位是很早就学的知识已经没必要在复习了。
还有在讲解12+13的算理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这两个分数相加的“算理”演示课件,但在课件中没有讲透为什么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