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广东省佛山15校联盟2024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试卷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佛山15校联盟2024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试卷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佛山15校联盟2024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如果把《红楼梦》当作人类审美智慧的最大的独创性体系对待,而不是简单地从中寻找社会政治史料和作家个人的传记材料,就需要回到《红楼梦》的文本深层,因为只有面对小说文本,才能看到作者把主要笔力用于写一部社会历史悲剧和一部爱情悲剧。

这幕悲剧将中心舞台设置在贾府尤其是大观园中,因此,它对社会历史的反映既是形象的,又是折射式的。

而作品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绝慧一时的人物及其命运,尤其是他们爱情婚姻的纠葛,以及围绕这些纠葛出现的一系列各种层次的人物面貌及其际遇,则始终居于这个悲剧舞台的中心。

其中令读者最为动容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

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还因为他们的恋爱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

这就决定了宝玉和黛玉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情悲剧,和上流社会以及贵族家庭所不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

正是作者把这双重悲剧融合在一起着笔,它的意义就更为深广了。

《红楼梦》的独创性还体现在它使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结合起来,并赋予家庭矛盾以深刻的社会矛盾的内容,因而《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府中的种种矛盾,以及宝玉、黛玉、宝钗等诸多人物的爱情、婚姻的冲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的反映,既然如此,小说的视野一旦投向了全社会,那么,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世风的浇满、人心的褒萎,便不可避免地会在作品中得到反映。

河北省衡水市2024届高三年级12月份大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衡水市2024届高三年级12月份大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 届高三年级12 月份大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尊敬的俞老师①:我是《命运之上》的作者刘大铭,很荣幸,也很开心以这样的方式与您建立联系。

首先,请允许我简要向您介绍一下自己。

相对于大多数人,我的情况很特殊,也很罕见。

我用两个标签描述自己:病人,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作为病人,我于1994年出生在甘肃省兰州市,一个月大时,因左肩骨裂,被确诊为成骨不全症。

这是一种由基因突变导致的、发病率在1/80 000 ~1/120 000 的骨骼系统罕见病。

患者骨质相较于常人会异常脆弱,世界范围内无根治办法。

因此,我在18岁前经历了9次骨折,11 次手术。

装在我体内的各式螺钉和钢板,也让我成为了现实中的“钢铁侠”。

作为务实的理想主义者,我在过去十年,主要完成了四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2011年,我被国内最权威的外科专家判定生命不会超过三年。

事后,我瞒着父母,独自翻译了从小到大的所有病例,撰写了求救信及手术可行性方案,发给全世界最知名的医院和医生。

2012年,我在意大利接受了十个半小时的脊椎重建手术,手术的难度、风险、效果,均创下欧洲纪录,我也战胜权威,重获新生。

第二,2013 年,我出版了自传体小说《命运之上》,成为人民出版社建社以来最年轻的签约作者。

2014年,我作为全国自强模范,受到习近平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截至2021年,该书全国发行67000 册,两次获得当当传记榜头名。

创作这本书时,我刚刚接受完脊椎手术,高二在读。

为缓解腰部压力,兼顾学业,我利用每天的课余时间,戴着保护腰椎的护具,用双臂支撑身体,枕头放在胸口处当作靠垫,用八个月的时间,趴着写完了17.5万字。

通过比较谁更不幸、谁更惨获得信心,这听起来很奇怪,却让我第一次感到生命存在的意义不仅只是挑战和奋斗,也是成全。

第三,2016 年,我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专业录取,之后完成学业,成为中国首位坐在轮椅上在世界五十强大学取得学士学位的留学生。

2024届高三12月大联考(全国乙卷)语文答案

2024届高三12月大联考(全国乙卷)语文答案

2024届高三12月大联考(全国乙卷)语文·全解全析及评分标准1.D【解析】D项,“成为了传统文学在新时代创作的标准”曲解文意。

原文第3段说的是“尽管当下的网络文学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想象的不羁、对各种领域和题材的勇敢开掘,以及表达方式上前所未有的奔放自由,都给铠甲重重的传统文学提供了新的参照和启发”。

2.B【解析】B项,曲解文意,且论据和论点不匹配。

“渐趋完善”错,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的发展并非“渐趋完善”;同时,宋词对唐诗的突破、元曲对宋词的突破,说明在饱和期文学能自我协调与发展。

3.B【解析】A项,“到了宋代,人们不再认同这些美”曲解文意,原文中说“三美兼具的文体形式,成了宋词必须打破的桎梏”,只是说宋代的文学在寻求文学形式的突破,并非是宋代人不再认同唐诗的这些审美特点。

C项,“所以作家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很小”于文无据,文中并没有提及作家对文学发展的作用。

D项,“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相交与融合的现状”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也许在眼下,两者的生产机制和接受群体都有所差异,但假以时日,相交与融合必是大势所趋”。

4.C【解析】C项,“这说明多信使天文学时代已经到来”变未然为已然,原文说的是“预示着多信使天文学时代的到来”。

5.C【解析】A项,“直接探测到引力波信号以来”错,原文说的是“20世纪70—80年代,引力波的存在通过观测脉冲双星系统的轨道变化得以间接证实”,20世纪70—80年代只是间接证实引力波存在。

B项,或然和确然的错位,“李柯伽认为纳赫兹引力波包括宇宙早期原初引力波残存至今的部分”错,原文说的是“还可能有宇宙早期原初引力波残存至今的部分和宇宙弦等奇异对象产生的引力波”。

D项,论点和论据错位,“这说明纳赫兹引力波的探测极具挑战性,并且困难重重”错,原文中举中国、印度等加入纳赫兹引力波探测领域,是为了说明“发现纳赫兹引力波是国际物理和天文领域竞赛的焦点之一”。

6.优势:中国天眼灵敏度高、可监测脉冲星数目多、测量精度更高,并且自主开发的独立数据分析软件有算法优势。

2024届新高考七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届新高考七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届新高考七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钟;考试时间150分)2023.12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天”在古代中国虽然是一个自然哲学的范畴,但它又同时具有道德哲学或人生哲学的内涵。

张岱年说:“古代哲学中所谓天是有歧义的,或以指主宰之天,或以指自然之天,或以指义理之天。

”他还指出古代先贤中,孔子、墨子、孟子及董仲舒都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是世界的最高主宰”。

宋明理学或讲天即理,或认为心即天,其要义都在强调天的独一和绝对。

就是说,遵从“天”是对绝对客观外在的承认,也是一种道德上的必然要求。

基于这一认识,先秦时代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天下”观念。

“天下”观念的基本原理,就是“‘天下’万物都反映着并且要服从于‘天’的意志”及“世界上只能有一个‘天下’”。

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思想根源,是先秦“天下”观念中所表现的“周边民族集团与中原王朝同属一个‘天下’”的认识,这是“天”作为最高主宰的外在表现。

由于“天”在道德上的内涵,“天下”观念还有另外一层道德上的必然,亦即“四夷”尊崇中原,具有道德上的合法性和优先性。

甚至可以说,“天下”观念在早期中国首先是作为一种道德价值而存在的。

当然,早期中国相对周边高度发达的文明,是“天”的外延和内涵被普遍认同的客观原因。

古代中国对于“天下”观念的叙述,可以理解为道德与制度的系统构建。

早期中国的“五服”及周的封建与宗法制,秦汉之后的羁縻、土司制度乃至宗藩制度,都是对于“天下”的制度构建。

除了原本所具有的道德属性之外,“天下”观念亦因此成为一种维护秩序和安全的手段而被实用化。

可以说,“天下”观念兼具道德与实用之二者,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制度化的安排。

由多层复杂内容构成的抽象的“天下”观念,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巩固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维度的“统合”功能。

一是“天下”观念使“华夷一体”或“华夷一家”思想有了理论根基。

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wrod版含答案

山东省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wrod版含答案

试卷类型:A普高大联考山东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12月联考试题高三语文2023.12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以类别来划分人格一直很受欢迎。

比如,社交媒体常见的各式各样的心理测验——旨在告诉你世界上的人可以分成多少种类型,你是其中哪一型;又比如谈到一个人的性格,第一时间跳进人们脑海中的词恐怕就是“内向”或“外向”,这几乎成了区分人格的第一特性。

这大概是人的类别化认知加工天性在作祟。

世界纷繁复杂而认知资源有限,故而大脑对有序的需求很高,倾向于以一种化繁为简的思维方式对万事万物进行分门别类。

然而一旦知觉对象从物变成人,这一过程就过于简单粗糙了。

事实上,任何一个类别内部均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甚至可能大于类别之间的差异。

简单的类别化将无益于捕捉人与人之间的细微差别,也无疑将消减人们对于精细人性的感受力。

同时,在将彼此进行性格分类的过程中人们感觉自己能够获得某种社会认同,并且还可以基于分类区隔出“我们”和“他们”,如果这个“我们”还在某些方面优于“他们”那就更好了。

例如,现代社会中似乎存在着一种“外向崇拜”。

人们总是觉得所谓“好”的性格就应该是“阳光活泼、爱交朋友的”,于是那些“沉默安静、喜好独处的”人就会被冠以“不合群”之名,甚至受到排斥,他们中的部分人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下,会经常苦恼自己是不是性格不好并想要变得外向一些。

这便是用类别来知觉人性的最有害的风险之一——“自我标签化”。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姓名座位号(在此卷上答题无效)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①中国历史地理学脱胎于传统沿革地理,从它与地理学的关系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前,基本上属于沿革地理阶段。

当时的研究者不需要经过地理学训练,只要有一定的空间意识,运用常规史料分析考辨手段就能把问题解决。

20世纪50年代中叶以后,历史地理学开始向现代科学体系演进。

随着地理学理论方法的引入,研究者需要懂得地球表层演化的科学原理,以此为指导提出问题,然后运用史料加以分析和解释。

这一时期,历史地理学获得空前发展,得益于深度的史地交叉融合,现代历史地理学学科架构迅速构建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历史地理学对现代地理学的诉求仅限于科学原理和基本工作思路,至于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仍以传统文献描述为主。

此后,历史地理学进入第三阶段,即大数据时代。

②相比于现代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的数据规模显然难以与之相提并论。

不过较之于以往的历史地理研究,数据增量已经不可以道里计。

其中,资料的可得性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些原藏于海外、民间以及各公藏机构的大宗史料不断面世,很多史料可以通过网络便利地获取。

因此,资料范围较之过去大大扩展,数据资源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此时历史地理学要取资于地理学的,就不仅包括科学原理,还有在新技术条件下的研究手段和技术路线,甚至还有斯的问题形态和提问方式。

③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

对待数据,地理学和历史学存在着天然的不同。

地理学的目标是把空间差异讲清楚。

为了精准,不得不运用大量数据。

其所用数据,绝大部分不需要自己去生产,至少不需要手工生产。

而历史学的本质是人文,它的论证讲史料。

而史料首要的问题不是数量,而是真伪——这史料是怎么产生出来的,说明了什么?然后才是对它的提取和利用问题。

山东省2024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2024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2024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随着“西学”的强势进入,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遇冷,中国学术界对“中国正义论”传统“集体失语”。

殊不知,中国的“正义”学说更加根深叶茂、内涵丰富,是核心价值观念的深厚土壤和牢固根基。

中国尧舜时代已开始思考正义问题。

《尧典》说帝尧的政治具备了这样的原则:“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黎民于变时雍。

”尧舜之治成为政治治理的样板,在于他们深入思考“天之历数”,思索在“人心”与“道心”之间“允执厥中”。

“礼”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共同价值基础,它从神圣、德性、程序、器物等不同向度确定着权力的合法性。

古代王朝常借助一定的仪式与典礼表示自己“奉天承运”,这源自政权的天命合法性追求。

儒学大师们通过诸如“王霸”“义利”“人禽”等的系列论辩,为道德、伦理、政治、法律的正义确立内涵和价值标准。

俞荣根先生在《儒家法思想通论》中说:“礼义、仁或仁义、天道、天理便是儒家法哲学中的理想法……儒家法文化的批判精神确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意义,它包含了良法观念,包含了正义和公道。

”《墨子·天志中》说“义者,正也”。

孔子曰“仁”曰“义”,孟子讲“仁义”,荀子则首提“正义”。

“义”包含人之行为的正当与公正,也包含社会制度评判的合宜与公平。

认真对比分析,不仅西人“正义论”的基本内容尽在其中,且意涵更丰富。

中国早期正义论思索古与今、我与世界、价值观与方法论,是通往中心坐标的最优路径、至佳选择。

儒家十分看重“爱”与“敬”,《论语》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说“爱与敬,其政之本与”。

美国的爱默生说:“我们确信,武力会招致另一种武力,只有爱和正义的法则才能实现彻底的革命。

”对于爱与正义,中华传统文明中的信奉全然而彻底。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安徽省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一谈起薛宝钗,人们总是把她与林黛玉相提并论。

毫无疑问,薛宝钗与林黛玉代表两种对立鲜明的而又相倚相生的人格典型。

人性本就存在着诸多自相矛盾。

独立的意向是人性的表现,合群的意向同样是由人性所驱使;憧憬理想的超越意向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征,而贴近现实、保持和谐同样是人类自我调节的能动性的表现。

独立与合群之间、超越与调谐之间往往不能两全,它们常以势不两立的姿态出现,以致人们只能选择其中一种而拒绝另一种。

一旦把其中的一种划入“人性”或“道德”的范围,而把另一种拒斥在“人性”或“道德”的范围之外,人们就会陷入无法自拔的窘境之中。

这一点非常鲜明地表现在“钗黛优劣论”的难题上。

在“钗黛优劣论”上,在对薛宝钗与林黛玉进行道德评价时,人们总是持褒黛贬钗的立场。

但是,当人们选择终身伴侣时,却毫不犹豫地选择宝钗型而拒斥黛玉型。

这一自相矛盾并不表明选择者的虚伪,而是人性自相矛盾的结果。

然而,二百多年来的读者并不愿意作这样一种人性的自我反省,往往把批判的矛头指向薛宝钗及其“影子”花袭人。

人们不约而同地把薛宝钗、花袭人与林黛玉、晴雯分为两个不同性质的类型,对薛宝钗、花袭人持否定态度,对林黛玉、晴雯持肯定态度。

这种倾向一直延续到今天,尽管翻案文章时有出现,但是这种倾向毫无疑问在整个红学史上占据了主流位置。

这种倾向究竟属于什么性质的倾向呢?跨越性质不同的社会,出现在不同阶级的读者身上,这表明它具有超稳定性,它必定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积淀。

这种倾向的具体表现值得注意,它所运用的“批判的武器”更值得我们进一步的辨析。

不仅现代的读者批判她,清代的读者同样对她进行口诛笔伐。

清代批评者的“批判的武器”是儒家正统的道德准则,批判的目的是维护儒家正统,批判的内容则是道德堕落(这自然是站在儒家正统立场上的判断)。

广东省202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2024届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含解析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我国自古就有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华夏大地等美誉。

“夏,大也。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一也。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六),可见华夏之称,含有悠久礼仪与精美服饰等内涵。

《周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这说明服制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

悠远多姿的华夏服饰,不仅美观大方,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追求,而且蕴含着浓厚的礼仪内涵,在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华夏服饰的文化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纪仪道德和天人合一等方面。

将华美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

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裾和直裾、唐代的襦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

同时,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

比如,“六冕”“六服”是古代尊者的服饰,成为贵族的重要标识,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裹黑巾,故被称为“布衣”“黔首”。

并且尊贵者的服饰亦有严格的区别,不同级别人员的服饰不同,不可逾制。

于是,在朝廷内部形成了以服饰为重要身份标志的官场秩序。

礼服制度是古代中央集权社会的重要象征。

帝王通过等级秩序统治四方,通过礼服展示严格的等级之分。

比如,冕服是王公贵胄祭祀时的专有服饰,不同等级的贵族配以不同规格的冕服。

在传统社会,礼服制度作为一种礼治之道,得到世人的认可,在社会秩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022年高三12月大联考(全国乙卷)语文答案

2022年高三12月大联考(全国乙卷)语文答案

2022年高三12月大联考(全国乙卷)语文·全解全析及评分标准1.B【解析】“都是从农业生产生活中演化而来并对应农事活动的农业习俗”错误。

原文有“很多节日的事象都和农业习俗有关,或者是从农业生产生活中演化而来的”,两个方面(农业习俗、农业生产生活)是并列关系;同时,对应农事活动的是节庆活动的仪式风俗事象。

2.C【解析】“为证明中国传统节庆‘事象之美’构建的独特性”错误。

文章第三段主要介绍中国传统节庆的产生和体现的审美情趣等,列举传统节日是为了证明中国传统节庆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3.C【解析】A项,“前者不研究中国传统节庆文化”于文无据。

B项,“不是复活中国传统节庆的物质形态”错误。

原文是说“事象研究并不是一定要复活那些文化遗产的物质形态”,选项说法绝对。

D项,“就以富于审美趣味的民间艺术形态生成中国的传统节庆”错误。

原文有“这些传说、俗语和歌谣往往可以通过各种修辞手段……最终融进节庆体系”,意思是传统故事或传说融进节庆体系,而不是故事或传说生成传统节庆。

来源:高三答案公众号4.A【解析】B项,“历史拐点”是达到峰值的位置,而不是在平台期结束位置。

C项,“平台期”是在达到峰值之后,不应该画在峰值之前。

D项,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碳中和最后目标是实现“零排放”,所以碳中和时期的那条折线应该最大限度靠近坐标轴的横轴,而不是与横轴平行。

5.B【解析】A项,“其经济增长将不会产生碳排放”说法错误,原文材料一说的是“经济增长不再以增加碳排放为代价”,并不是“不产生碳排放”。

C项,材料二中说的是“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5.9%”,而非“提高了”。

D项,从材料三第一段“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能源仍将以煤电油气等传统能源为主,资源环境问题可能持续存在。

而我国的能源消耗仍有增长趋势,能源资源管理仍然比较粗放”中可知“已经实现”这一说法缺乏依据。

6.①做任何事都要坚定目标,逐步推进。

东北三省联考(辽宁名校联盟) 2024 届高三1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东北三省联考(辽宁名校联盟) 2024 届高三1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东北三省联考(辽宁名校联盟)2024 届高三12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个厨的文学完成16题。

材料一:曾几何时,红楼IP[互联网界的“IP”可以理解为所有成名文创(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作品的统称]的开发与传播出现了影视改编、电视讲坛、图画动漫、网络空间、消费物品等多样化传播形式。

现在我们不得不思考经典IP《红楼梦》如何转化为当下“现象级”IP,这游需要红楼IP影视开发者转变观念,注重年轻化、时尚化、商业化。

在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移中,我们经历了消解严肃、快餐文化、读图时代等一系列时代现象,《红楼梦》的传播方式和审美批评理念不再适用于当下新兴的大众需要。

尽管学院派红学依然沉浸在文字文本里,但精英红学与大众红学的区别在于,精英红学体验的是经典的厚重与高贵,而大众红学需要的是普适与通俗,需要的是娱乐与快感。

新近发展起来的大众媒介传播技术,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在强势地巩固着经典文学作品的经典地位。

对于文学经典而言,大众传媒的市场力量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使经典地位更牢固,用得不好,却会把“经典”变得畅销却“庸俗”,甚至“恶俗”。

确实,媒介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利用其动机却有好有坏,而正是这“有好有坏”的动机,会使得搭乘媒介技术这一便利之车的文学经典驶向两个完全相反的境地。

(摘编自刘继保《红楼IP影视开发为何越来越冷》)材料二:①一部经典首先只有被阅读,然后才会产生审美价值、社会价值、哲学价值等。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从当年的“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到新文化运动时期首推的长篇白话文小说,2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情感认知与审美判断。

②然而,随着科技迅猛发展,阅读环境改变,纸质阅读越来越少,一批批曾经昂首怒放在国人案头和心中的经典文学著作,在与电子技术、网络世界的博弈中,逐渐败下阵来。

《红楼梦》将如何披挂上阵再展雄风,继续传递价值,人们如何有兴趣再回到文本阅读,这部文学经典中的文化资产如何得以传承并继续成为植根于国人心灵和生活中的审美情志等问题,确实值得我们关注。

2024届贵阳市六校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届贵阳市六校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届贵阳市六校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第二次联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子执着于破旧立新,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

为此他自立门户,聚徒讲学,且热衷游说,故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之说。

墨子“有坚定的主义,有具体的政治主张”(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归纳起来有十项,或称“十论”。

即“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

其中“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德]阿尔伯特·史怀哲《中国思想史》),他“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

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痛心疾首,针对“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这一问,他回答:“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

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兼爱·下》)。

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和“自爱”。

在战争频仍的时代,墨子目睹并亲身感受着战争带来的离乱痛苦,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兼爱·上》)大到一国,小到一家一身,唯有兼爱方能杜绝一切“祸篡怨恨”。

这种天真背后,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悲天悯人的救世之心跃然纸上,而隐含的平等观也呼之欲出,因为兼爱之说所包括的两方面内容,都沁润着平等意识。

其一,爱无等差。

“‘兼,尽也。

尽,莫不然也’。

兼爱,谓尽人而爱之。

”(伍非百《墨子大义述》)“兼相爱”要求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无分亲疏、贵贱与贫富,所谓“厚不外己,爱无厚薄”(《大取》),“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小取》),“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

2022年12月高三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12

2022年12月高三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12

2022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未选、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翘.首(qiáo)颤.抖(chàn)深恶.痛绝(wù)B.畸.形(qí)蛮横.(hèng)茅塞.顿开(sè)C.脸颊.(xiá)粗糙.(zào)坚持不懈.(xiè)D.摄.取(niè)应和.(hè)不省.人事(xǐng)【答案】A【解析】B项,畸 (jī) 形;C项,脸颊(jiá)粗糙(cāo);D项,摄 (shè) 取。

【难易度】基础题【考纲知识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 下列各项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冒然黄梁梦耐人寻味B.思慕贮藏室天纶之乐C.亵渎雄赳赳未卜先知D.雾霭荧光屏入目三分【答案】C【解析】A项,冒—贸梁—粱;B项,纶—伦;D项,目—木。

【难易度】基础题【考纲知识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崇尚美,追求美,就是重视生活情趣,讲究生活质量,体现了一种现代的生活和消费时尚。

②经过世代的筛选,至今的谷肉果菜,水陆珍奇,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易于消化吸收。

③每当吟诵起宋代晏殊“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诗句,心中不由得就泛起一种的感觉。

A.理念流传冷清B. 理想流传清冷C.理想留传冷清D. 理念留传清冷【答案】D【解析】“理念”通常指思想,也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概括的形象;“理想”可指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

“流传”的意思是“传下来或传播开”,其对象多是故事、消息等,且途径以口头的语言、书面的文字等为主;“留传”的意思是“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所“留传”的对象多是具体的物品。

山东2024届高三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12月联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山东2024届高三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12月联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山东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12月联考高三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B2.C3.C4.①人格是多样化的,几种类别不能涵盖所有的人格。

②类别内部存在个体差异,简单的类别化无益于捕捉人与人之间的细微差别,将消减人们对于精细人性的感受力。

③人格类别化的过程中会区分出不同的群体,有的群体会产生优越感,与之相反的群体则会被贴上不利于自我成长的标签。

(一条1分,两条2分,三条4分)5.①内向不是与外向截然相反的类型,只是在“外向性”上不那么突出。

②内向者也可以兼有外向性格,也就是既外向又内向,即中等的“外向性”。

③在社交上,内向不是“社恐”,内向者完全可以拥有良好的社交技能,如果他们的宜人性高,也可以交到好朋友。

(每条2分)6.C7.A8.①一开始小格认为达子在看她的笑话,脸上也显出了“恼怒”,可见她对达子是有些抵触的;②看到达子连夜为自己耕好的土地平整细致,而达子则疲惫不堪,小格内心充满感激之情;③当达子提出编蓑衣的建议后,小格先是误会了达子,等到明白达子真正是在帮自己后,她“笑了”,并且晚上就去了河湾,表明小格已开始欣赏和赞美达子。

(一条1分,两条2分,三条4分)9.①富有画面感的景物描写。

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生机勃勃,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字里行间充满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与回味的余地。

②清新自然的人物形象。

小格纯朴勤劳、自尊敏感、乐观自信,达子聪明能干、质朴热心、自信有冲劲,他们两个都追求新生活,都抱有新希望,人性美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③富有诗意的诗化语言。

小说语言凝练、富有诗意,具有画面美。

④情节舒缓,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⑤主旨上淡化生活苦难的描写,展现人性美、人情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每条2分,任选3个角度即可得满分)10.BDF 11.D 12.D13.(1)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急忙(立刻、马上)用刀在船边刻上记号。

(楚人有涉江者,正常语序翻译,1分;遽,1分;契,1分;句意,1分。

2024届广东省部分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届广东省部分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届广东省部分学校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联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023.12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人类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肇始于莽原时代,碍于自然条件,其规模和形式都受到很火限制。

进入文明社会,特别是在国家诞生以后,文明的交流和互动便更多受到社会中多重因素的影响。

近代以前,规模最为宏大的文明交流之路,北是亚欧大陆(包括非洲东部地区)之间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在这个历史大舞台上,文明交流山东向西、自西徂东,是双向互动的。

从早期的中西交往而论,战争的动力作用不可无视。

战争是野蛮的,却也是开拓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推动力。

人类对财富与成功的渴望,以及对创造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往的不竭动力。

随着文明时代的推进、战争动力机制变得多元而且复杂,战争本身也不完全是出于经济或财富的目的。

丝绸之路的经略历来是中原王朝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张骞通西城打开中西交往的官方通道之后,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关系的稳定与互信,为丝绸之路的畅达提供了保障,也是和睦西部与边疆地区胡汉关系、维护边境地区军事安全的必要条件。

不过,安全与互信也取决于朝廷对国家安全状况的评估。

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位45年,在北方拒绝边境互市,在南方施行更严厉的海禁,原因是他对边境安全状况存在严重的误判。

高拱、张居正执政时期,在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等名将的守护下,北方有“隆庆和议”,俺答汗以顺义王的名义归附,南方有漳州月港重新开海,海盗转交为海商。

事实证明,在国家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丝绸之路才会物畅其流,实现发展与繁荣,从根本上说,中国巨大的经济实力是丝绸之路发展繁荣的重要前提。

从人口和经济规模来说,汉唐时期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影响力有限。

汉唐时期所谓的“和亲”,是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政治和解的代名词;五代至宋代不再有“和亲”,因为中原王朝处于弱势地位,时或纳贡称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一、语言基础运用1.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在注重乐教化的中国文化里,尊师重教是的价值基因。

②有着学界楷模,一代宗师之美誉的国学大师南怀瑾,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国文化各种思想。

③这次,他平时自学的电脑维修技术终于派上了用场,只见他,—会儿工夫就把电脑故障排除了。

A. 薪火相传融贯中西二一添作五B. 薪火相传融会贯通三下五去二C. 衣钵相传融贯中西三下五去二D. 衣钵相传融会贯通二一添作五【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

成语的正确运用,一定要在理解成语的意思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进行。

①句,薪火相传,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原意柴烧尽,火种仍可留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衣钵相传: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传授,常常举行授与衣钵的仪式,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

根据语境“在注重乐教化的中国文化里,尊师重教是……的价值基因”,语句强调的是“尊师重教是代代相传的价值基因”,所以用“薪火相传”恰当。

②句,融贯中西:融:融合;贯:贯通。

中西:中国和西洋。

融合贯通中国和西洋,一般指学问。

融会贯通: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根据“中国文化各种思想”只能选“融会贯通”。

③句,“二—添作五”是指双方平分,“三下五除二”,形容很快。

句子意思是说他速度快,选用“三下五除二”。

故选B。

2. 选出下面几个话语情境中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 萧峰对段正淳说:“大理段王爷,令千金在此,你好好的管教吧!”说着携起阿紫的手,走到段正淳身前,轻轻将她推过去。

(小说《天龙八部》第四十一回)B. 参加中国围棋世界冠军争霸赛的选手古力赛前表示:“明天的对手是江维杰,他在上届比赛中曾把我打下了冠军的宝座,希望他明天能手下留情。

”(腾讯体育消息)C. “以自身的品性、资质和特定条件下的作为论,汉献帝在历代帝王中可算中上水平,如果按照大众对贤君的惯常定义,汉献帝也完全可以忝列其中。

”(某电视节目评价汉献帝)D. 这份购房合同是我方当事人在中介的欺骗下签订的,依法应认定无效。

(某律师向法庭呈送的上诉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表述不准确的一项”,A项,令千金:意思是“你的女儿”,符合语境;B项,手下留情:下手的时候留点情面。

比喻处理事情不要太苛刻。

符合语境;C项,忝列:为谦词,意思是有愧于排列在其中。

如果用来评说别人则有贬抑的意味。

不和语境;D项,当事人:当事人,是指民事诉讼中以自己的名义要求人民法院保护民事权利或者法律关系、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起诉方和被诉方。

符合语境。

故选C。

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

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

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

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

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

3. 下列对联涉及的传统节日按一年中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玉宇无尘一轮月,银花有焰万点灯。

②叶脱疏桐秋正半,花开丛桂树齐香。

③禁火今年逢春早,飞花镇日为人忙。

④何处题诗酬锦句,有人送酒对黄花。

A. ②④①③B. ④③②①C. ①③②④D. ③④①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列对联涉及的传统节日按一年中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先判定对联涉及的节日是什么,然后根据节日时间的先后排序。

根据各副对联中关键词来判断其涉及的传统节日,①中,根据“月”“银花”“灯”可以判定为元宵节;②中,根据“叶脱”“秋正半”“丛桂树齐香”,可以判定为中秋节;③中,根据“禁火”“逢春早”,可以判定为清明节(寒食节);④中,根据“酒”“黄花(菊花)”,可以判定为重阳节。

传统节日按一年中的时间先后排列:元宵节,清明(寒食),中秋节,重阳节。

故选C。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千百年后凝视王羲之的《兰亭序》,,光是那么一点,可以领略的内涵,用十年时间去理解都不嫌多。

①碰到纸上的纤维,顺势微微回转②单鞭蓄势,继续向左缓缓推出③太极云手般向右下沉去,力道隐含未尽④仍然可以感受王羲之笔尖每一个纤细的动作⑤永和九年岁在癸丑,那永字的一点如凌空而来的风声A. ④②①⑤③B. ④⑤①③②C. ⑤②①③④D. ⑤④②③①【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衔接与连贯。

需要对文意进行理解,兼有比喻修辞。

“千百年后凝视王羲之的《兰亭序》”明言时间已久,因此接用④“仍然可以”。

⑤①与③②之间构成比喻,从③“太极云手般”可知,故③②在后。

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

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

如本题从③“太极云手般”,②“向左缓缓推出”可知,故③在②后。

5.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 在爷爷八十寿宴上,李明起身给爷爷祝酒:“‘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祝您老人家幸福快乐,健康长寿!”B.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半个世纪后,当那些台湾老兵带着满面烟尘,顶着满头白发回归故土时,他们儿时的记忆早已在现实中找不到丝毫痕迹。

C. 看着满池残荷擎叶,黄鑫感慨道:“‘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荷花的不离不弃、生死相依真令人感动。

”D. 那些出类拔萃的英雄人物每每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乾坤,让人仰慕、追思,但毕竟“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答案】A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耿恭字伯宗,少孤。

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

永平十七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请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破降之。

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乃以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

②明年三月,北单于遣左鹿蠡王二万骑击车师。

遂破杀后王安得,而攻金蒲城。

会显宗崩,救兵不至,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恭厉士众击走之。

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又给以粮饷。

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

衣屦穿决,形容枯槁。

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余数十人。

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招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

”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因发强弩射之。

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

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

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

③明年,迁长水校尉。

其秋,金城、陇西羌反。

恭上疏言方略,诏召入问状。

乃遣恭将五校士三千人,副车骑将军马防讨西羌。

恭屯枹罕,数与羌接战。

明年秋,烧当羌降,防还京师,恭留击诸未服者,首虏千余人,获牛、羊四万余头,勒姐、烧何羌等十三种数万人,皆诣恭降。

初,恭出陇西,上言:“故安丰侯窦融昔在西州,甚得羌胡腹心。

今大鸿胪固,即其子孙。

前击白山,功冠三军。

宜奉大使,镇抚凉部。

令车骑将军防屯军汉阳,以为威重。

”由是大忤于防。

及防还,监营谒者李谭承旨奏恭不忧军事,被诏怨望。

坐征下狱,免官归本郡,卒于家。

④论曰: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

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

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后汉书·耿弇传附耿恭》) 【注】车师古西域国名,与下文“疏勒”同属西域都护府。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车师复畔畔:通“叛”,反叛B. 坐征下狱坐:因为C. 恭上疏言方略方略:方法,谋略D. 宜奉大使,镇抚凉部奉:赐予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都护:古代官名。

汉、唐等时代为防卫边境与统治周边民族而设置的军事机关叫都护府,都护府长官称为都护。

B. 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

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C. 苏武:西汉名臣。

武帝时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

匈奴贵族多次威逼利诱,欲使其投降,誓死不从;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

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D. 崩:又称驾崩,指古代帝王或王后死亡。

古代对不同身份的人死亡说法不同,如:候王死亡称薨,大夫死亡称不禄,士死亡称卒,平民死亡称死。

8.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衣屦穿决,形容枯槁。

⑵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因发强弩射之。

⑶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

9. 结合全文,分条概括耿恭“义重于生”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6. B 7. D8. ①答案示例:穿着破裂的衣服,形体容颜憔悴不堪。

②答案示例:耿恭登上城墙拼搏作战,他把毒药涂到箭头上,于是拉开强弓射出毒箭。

③答案示例:我初次读《苏武传》,被他在荒凉的北海过着艰苦的生活,没有使大汉王朝蒙羞的精神所感动。

9. 答案示例:①与士兵同患难共生死,②不为名利女色诱惑,③不惜牺牲生命,④不怕冒犯权贵。

【解析】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诗词含义能力。

文言文实词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

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坐征下狱”意思是“获罪被(朝廷)投入监狱”,所以“坐”的意思是“犯罪、获罪”。

故选B。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本题D项,“大夫死亡称不禄,士死亡称卒”说法不对,古代,大夫死亡称卒,士死亡称不禄。

故选D。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

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句中:“衣屦穿决”译为“穿着破裂的衣服”;“形容”译为“形体容颜”;“枯槁”译为“憔悴不堪”。

(2)句中:“乘”译为“登上”;“傅”译为“涂”,“发”译为“拉开”;(3)句中:“茹毛”喻指艰苦生活;“茹毛穷海”定语后置句,译为“在荒凉的北海过着艰苦的生活”;“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被动句,或者说“感”译为“被……感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