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必修一 1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案
一、课程标题: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二、课标要求:能够阐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能够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的特点三、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的特点(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一般规律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2)难点:对于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五、教学方法:讲述、提问与同学观察、思考、讨论相结合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1)通过提问同学们3个问题引入新课1.生物膜的功能?2.生物膜的成分?3.生物膜的结构?总结同学们说回答的前2个问题,并向同学们讲述通过前几节课的内容我们学习了生物膜的功能和成分,而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便是:生物膜的结构模型(2)通过时间线索向同学们讲述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3)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能够被溶解脂类物质的溶剂溶解。
提出膜是由脂质构成(4)20世纪初,通过化学分析,鉴定了膜由蛋白质、脂质、糖类构成(5)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发现红细胞的脂质面积为红细胞面积的2倍,提出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2层(6)1959年,罗伯特森发现“暗-亮-暗”提出三明治结构(7)1970年,通过人鼠细胞融合实验和其他相关实验,提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8)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9)向同学们灌输科学研究的思想:科学的研究的成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经过无数科学家坚持不懈的实验与探索,才能取得成就。
(10)通过PPT上流动镶嵌模型的图片,向同学们讲述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覆盖、贯穿、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上,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具有识别、保护、润滑等作用八、课堂小结(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9世纪末,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0世纪初,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1925年,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1959年,提出膜的静态结构(三明治结构)1970年,提出膜具有流动性1972年,提出流动镶嵌模型(2)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3)蛋白质的排布方式:覆盖、镶嵌、贯穿(4)糖蛋白的作用:识别、保护、润滑九、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的相关内容十、板书设计(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19世纪末,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20世纪初,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的1925年,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1959年,提出膜的静态结构(三明治结构)1970年,提出膜具有流动性1972年,提出流动镶嵌模型(2)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3)蛋白质的排布方式:覆盖、镶嵌、贯穿(4)糖蛋白的作用:识别、保护、润滑十一、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节奏的把握还不够熟练,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较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讲完之后,还剩下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以后上课需要加强对于时间的把控。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2. 使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如何解释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的。
3. 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动态特性及其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解释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结构特点: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
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如何解释生物膜的动态特性:流动性、可塑性、渗透性等。
4.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细胞黏附等。
5.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现代生物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回答、讨论等活跃程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报告内容、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课程考核:设置课程考核题,测试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全面掌握。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动态特性。
2. 讲解与展示:详细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
3. 案例分析:选取实例,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在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等方面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对生物膜研究的兴趣。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优秀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高中生物课程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
2. 掌握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3. 了解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和结构特点。
2. 直观演示法: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和结构。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组成、结构特点及功能。
2. 实验材料:生物膜实验所需材料。
3. 讨论问题:关于生物膜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概念: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3. 讲解组成:介绍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如磷脂、蛋白质等,并讲解它们在生物膜中的分布和作用。
4. 结构特点:讲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如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结构特点。
第二课时:6.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7. 讲解功能:讲解生物膜的功能,如保护细胞、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物质运输等。
8. 实验演示:展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9. 小组讨论:分发讨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膜的功能及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的应用。
10. 分享成果: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物膜的重要性。
11.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结构和功能。
三、课后作业1.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会宁一中马丽一、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
所以,这节的内容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内容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引导—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再分析”的教学模式,融合运用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等方法,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大胆的提出实验假设,宛如亲历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历程,切身感受科学的魅力,保持强烈的探究科学的激情和兴趣,自然地接受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论。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探索的方法,从而渗透探索科学过程和方法的教育。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小实验。
功能和结构相适应。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教师:我们知道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实际上是指其组成成分之间的组合形式,如:,所以要弄清一种物质或物体的结构,首先要知道它的组成成分,那细胞膜的成分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下19世纪末,欧文顿对此的研究:资料一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人物:欧文顿(E.Overton)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设问〗:对“欧文顿实验”请你根据化学上的相似相溶定律看一下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学生:(略)教师:对,欧文顿也提出了这样的假说,那么这一假说的提出是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还是通过膜成分的提取和鉴定?在推理分析得到结论之后还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吗?学生:(略),为什么一开始不对生物膜直接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学生交流、讨论〗:(略)〖教师讲述〗:1、从生理功能上入手,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的。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原理。
2.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组成及结构2. 生物膜的功能3.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4.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证据5.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2.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四、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生物膜的组成及结构,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基本特征。
3. 展示:利用多媒体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提出假设。
5.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生物膜的流动现象,验证假设。
6. 总结:讲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生物膜的功能和作用。
7. 拓展: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
4.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1.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抽象性:利用模型、图解、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2. 实验操作技巧:通过演示实验、分组讨论、教师辅导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PPT、动画等教学资源。
高中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高中生物《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一、教学内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二、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2.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原理。
3.能够描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分子结构以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4.能够理解“流动镶嵌模型”对生物膜的作用和意义。
三、教学重点1.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原理。
2.流动镶嵌模型中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3.流动镶嵌模型对细胞的意义和作用。
四、教学难点1.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分子结构和作用原理。
2.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内的具体作用和意义。
五、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板书 + PPT展示3.小组讨论4.问答互动六、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现实案例引导学生认识生物膜的重要性,介绍膜的结构和功能,和膜对细胞生存的重要作用。
2.讲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30分钟)a.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产生的背景。
b.让学生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分子结构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c.讲解流动镶嵌模型如何影响膜的性质和功能。
3.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与细胞内功能的关系(20分钟)a.让学生理解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内的作用和意义:如蛋白质、脂质、糖类分子的运输、信号传导、离子交换等。
b.让学生自主分组讨论,总结和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不同细胞功能中的应用。
4.课堂互动(10分钟)教师指定3名学生依次发言,表述他们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认识,其他同学就其发言进行提问和补充。
5.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总结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与特点,突出它在细胞生存中的重要作用,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七、作业a.完成课堂讲义的复习b.以如何理解迅速传递信号为题,撰写一篇500字的小论文。
c.观察在不同细胞状态下的生物膜结构和功能变化,写一份实验报告。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发展过程。
2. 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和发展过程。
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3. 实验:观察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实验观察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发展过程、主要特点和作用。
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观察实验,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分析与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和作用。
6.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特点和作用的掌握情况。
3. 通过作业和课后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图片、动画和实验视频。
2. 实验材料:如红细胞、显微镜等,用于观察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3. 参考书籍和学术文章:提供深入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资料。
八、教学拓展:1. 邀请生物学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2. 组织学生进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实验研究,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生物科技和医学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相关领域的兴趣。
(完整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题目: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生物教师:叶永亮宝清县第二高级中学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分子与细胞》模块第四章第二节内容。
本章共三节,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的结构有关,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
而第二节内容又是解释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
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
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并体现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主要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目的是让学生在认识生物膜结构的同时,了解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具体内容标准是“简述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这项要求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简述生物膜研究的历程;二是理解实验技术的进步在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的作用;三是描述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
因此本节在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能力目标:本节内容以生物膜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学生动脑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构建模型为重点,让学生们从中体验科学的实验思想和实验方法。
因此本节在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教材介绍了人类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技术手段的进步,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
因此本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可定为“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2. 课时安排:2课时3. 教学对象:高中生物4. 教学目标:a. 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b.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和组成c. 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功能和现象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细胞膜的实验现象,如红细胞膜的融合、细胞膜的渗透等,引发学生对生物膜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生物膜的定义与组成:介绍生物膜的定义,强调其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组成的。
3. 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介绍荷兰科学家丁达尔和英国科学家霍金关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引导学生了解模型的提出背景。
4. 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讲解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包括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蛋白质在磷脂双分子层的分布和功能、生物膜的自我修复能力等。
5. 流动镶嵌模型的验证:介绍科学家通过荧光标记法、冷冻电镜等技术手段对流动镶嵌模型的验证,帮助学生理解模型的科学性。
三、课堂互动与练习1.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与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如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等。
2.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细胞吞噬、细胞膜融合等,分享讨论成果。
3. 练习题: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掌握。
四、课后作业与拓展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和练习,总结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特点和应用,形成课后作业。
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科研论文或科普文章,了解流动镶嵌模型在科学研究和医学应用中的最新进展。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课堂问答: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反馈和指导。
2. 练习题解答:评价学生对流动镶嵌模型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续)6. 生物膜的功能:介绍生物膜的各种功能,如细胞识别、信号传递、物质运输和细胞间通讯等,并解释这些功能与流动镶嵌模型的关系。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膜的概念和组成。
2. 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原理。
3. 能够运用流动镶嵌模型解释生物膜的特性及其在细胞功能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及应用。
2. 教学难点:生物膜的动态性质和流动镶嵌模型的具体机制。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利用动画和图像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膜的流动性质。
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膜的流动性。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相关PPT、动画、图像资料等。
2. 实验材料:红细胞、显微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细胞膜的组成和功能,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生物膜的概念与组成:介绍生物膜的定义、组成成分及其结构特点。
3. 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讲解流动镶嵌模型的起源、发展与完善。
4. 流动镶嵌模型的原理:详细讲解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的流动性以及生物膜的动态性质。
5. 流动镶嵌模型的应用:举例说明流动镶嵌模型在解释生物膜功能中的应用,如细胞膜的融合、胞吞、胞吐等过程。
6. 实验观察:利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膜的流动性。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理解细胞功能中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思考题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1. 探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现代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如细胞膜的药物递送、信号传导等。
2. 介绍近年来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进展和争议。
七、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和分享。
八、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反思1. 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估,找出优点和不足。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一、教案设计概述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
(2)使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运用模型解释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
(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4)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
(5)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
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特点。
难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及研究方法。
二、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教材或教学资源。
(2)PPT课件。
(3)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相关图片或视频。
(4)讨论问题和思考题。
2. 教学设备:(1)投影仪。
(2)计算机。
(3)白板或黑板。
(4)彩笔或粉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生物膜的重要性和研究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 知识讲解:(1)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提出背景。
(2)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组成,如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糖类等。
(3)讲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如流动性、可塑性、选择性通透性等。
(4)举例说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细胞生理过程中的应用,如物质运输、信号传导等。
(5)介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如荧光标记、冷冻电镜等。
3. 课堂互动:(1)提问学生关于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和记忆。
3. 思考与分析: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思考深度和分析能力。
五、课后作业2. 要求学生选择一种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并进行简要介绍。
4-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案)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三维目标1. 知识与技能①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②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③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2.过程与方法①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②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使学生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辨证观点②培养学生严谨的推理和大胆想象能力③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教学重点①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入: 生物膜系统包括哪些膜?细胞膜是由哪些成份构成的?科学家是怎么样确定生物膜的?活动一: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要求:分析资料,小组交流回答问题[小标题一] 从细胞膜功能入手的科学探究[资料1]细胞膜的通透性实验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科学家:欧文顿(E.Overton)实验:物质对细胞膜的通透性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欧文顿提出了什么假说?[资料2]细胞膜提取分离和成分分析时间:20世纪初实验:科学家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
问题:细胞膜是由哪些化学成分构成的?[小标题二] 单位膜模型的提出[资料3]两位荷兰科学家实验过程时间:1925年科学家: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实验:磷脂平铺在空气—水界面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实验结论是什么?③细胞膜中的脂质为什么会排列为连续的两层呢?[资料4] “三明治”结构模型时间:1959年科学家:罗伯特森(J.D.Robertsen)实验: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罗伯特森提出了什么假说?③讨论“三明治”模型的局限性[小标题三] 新技术带来新模型[资料5]电镜冰冻蚀刻细胞膜示意图时间:20世纪60年代实验: 科学家用扫描电镜技术和冰冻蚀刻技术揭示了细胞膜结构中蛋白颗粒问题:该图说明了什么?[资料6]免疫荧光技术细胞融合实验时间:1970年科学家:弗雷(Frye)和埃迪登(Edidin)实验:人鼠细胞融合问题:①实验的现象是什么?②实验结论是什么?③例举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智慧升华]1972年,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通过观察和实验,并在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生物膜分子模型并被人们所接受。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部分内容,本节课是本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重要内容。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简单了解了细胞膜的成分与功能,所以,本节课实为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同时,本节课为后续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本内容在教材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已经具有较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了解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较为抽象,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也不是非常清晰,学生在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所以,教师要仔细梳理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能力目标】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将进一步加强社会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难点】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五、教法与学法【教法】支架式教学法、演示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六、教学设计思路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的成分与功能,本节课利用“在放有红苋菜的烧杯中注入冷水和热水的对比实验”导入,通过实验现象引发学生思考细胞膜的功能,再根据结构决定功能的原则,导入本节课生物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
由于生物膜的探索历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史资料,学生难以理清线索,所以教师在梳理科学发展史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建模的形式进行学习,帮助学生一步步理清思路。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掌握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结构与功能关系。
难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动态性质及其与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1.教具: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图、细胞膜结构模型、实验器材等。
2.教学资源:教材、PPT、网络资源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通过展示生物膜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膜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解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基本概念a.生物膜的定义和组成b.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特征2.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与功能关系a.脂质双层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b.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作用及其分布特点c.生物膜上的糖类及其功能3.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动态性质a.生物膜的流动性b.生物膜的可塑性c.生物膜的动态调控4.实例分析a.红细胞的膜结构特点及其功能b.神经细胞的膜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三)案例分析1.案例一:细胞膜的流动性实验a.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b.实验现象及分析c.实验结论2.案例二:细胞膜的可塑性实验a.实验原理及操作步骤b.实验现象及分析c.实验结论(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强调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结合教材,整理本节课的学习笔记。
2.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一篇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论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程度如何?3.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4.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概念、特点及结构与功能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案-生物-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理解其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水平。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概述2.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3.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功能4.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研究方法5.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和功能。
2. 教学难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形成机制和实际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发现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授:讲解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和功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3. 互动:提问学生关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4. 展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和作用。
5.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活动,亲身体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理解程度,包括其结构、功能和实际应用。
2. 评估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操作技能。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能力。
4. 考察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介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功能和实际应用。
2. 实物模型:展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形态和特点。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案.docx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材分析木节课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的第二节内容。
第四章共有3节内容,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冇选择透过性。
这与膜的结构冇关,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
而第二节内容乂是解释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
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
由此可见, 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并体现出了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
同时木节内容和而面的第二章屮的“化合物”和第三章中的“细胞膜”、“生物膜系统”等内容又冇一定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第三章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为木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口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思考。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简述牛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⑵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
2.能力目标⑴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
⑵发挥空间想彖能力,构建细胞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
⑵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 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⑴科学家;〕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1)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分析,如何体现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2)生物膜的空间立体结构。
五、教学方法1、教法:讲述、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配合多媒体教学。
2、学法: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以较多的篇幅介绍了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并安排了思考及讨论,让学生在认识细胞膜结构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认识到可以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说,假说仍然需要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随着技术手段的改进不断发现新的证据,原有的观点或理论还会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并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还应重点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会运用该模型解释相应的生理现象。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一定的想象能力。
同时他们对科学发展历史很感兴趣,引导学生据其因究其果,学生通过思考、查资料等,充分认识理解生物膜的结构及功能,归纳总结出生物膜模型建构的基本方法。
通过画平面图把它表现出来。
这样,整合了学生的知识体系,丰富了知识内容,培养了学生思维表达、推理等各方面能力。
二、设计理念
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新理念,同时注重评价,激励学生的发展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及技能
(1)简述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2)简述细胞膜的结构。
2、过程及方法
(1)尝试从资料信息中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进行评价;
(2)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2)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以及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及人交流、尊重他人;
(4)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及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重点难点】
1、重点:
细胞膜的结构
2、难点:
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构建、结构及功能的统一性。
四、设计思路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属于生物学史,对学习者而言很枯燥,因此采用“直观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以“细胞膜结构中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的排布”为切入点,并通过问题、资料分析、板图及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提出问题,构建模型,并不断修正评价,进而突破难点;以概念图的构建和动画演示,引导学习者更好的理解和构建流动镶嵌模型。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案
六、教学实施
七、板书设计
第四章第2节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细胞膜的成分
蛋白质磷脂分子
二、细胞膜的结构
1.磷脂分子的排布磷脂双分子层
2.蛋白质的排布覆盖嵌入贯穿运动
三、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组成成分:(主要)磷脂和蛋白质,少量糖类
2、基本支架: 磷脂双分子层(其中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朝向内侧)
3、蛋白质分子的位置: 镶嵌、贯穿、嵌入
4、结构特点: 一定的流动性
5、细胞膜外表:糖蛋白(糖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