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尺寸

合集下载

古建筑模型标准

古建筑模型标准

古建筑模型标准一、比例尺设定在进行古建筑模型制作时,应首先明确比例尺。

比例尺的设定应尽量准确,以还原建筑的真实尺寸。

常用的比例尺有1:100、1:200、1:500等,具体应根据需求和实际条件选择。

二、结构材料选择古建筑模型的材料选择应符合历史真实性和美学要求。

木料、石料、陶土等自然材料应优先选用,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塑料、石膏、金属等人工材料。

材料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以保证模型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三、建筑元素呈现古建筑模型的建筑元素应尽可能真实地呈现。

这包括但不限于屋顶、墙体、门窗、柱础、斗拱等部分,应充分考虑其历史特征和艺术风格。

同时,应注意各元素之间的比例关系,以保证整体效果的和谐统一。

四、色彩与纹理表现古建筑模型的色彩与纹理表现是还原真实感的重要手段。

应充分研究历史资料,了解古建筑的色彩搭配和纹理特点。

在模型上应使用与古建筑相近的颜色和纹理,以增强模型的视觉效果。

五、细节处理要求古建筑模型的细节处理是决定其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应注重细节的刻画,如雕刻、彩绘、装饰等,使其符合历史真实性和艺术性。

同时,应注意细节处理的工艺和质量,以保证模型的精细度和完整性。

六、安全与耐久性考虑在进行古建筑模型制作时,应充分考虑其安全性和耐久性。

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加强支撑结构、选择耐用的材料等,以保证模型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同时,应注意避免使用有害物质,以保障使用者的健康和安全。

七、制作工艺规范古建筑模型的制作工艺应规范、严谨。

应遵循一定的制作流程和技术要求,如精确测量、切割、打磨、拼装等,以保证模型的精度和质量。

同时,应注意工。

中国古建筑知识:古建筑尺寸规范

中国古建筑知识:古建筑尺寸规范

中国古建筑知识:古建筑尺寸规范1、面阔确定: 按门尺吉字定明间面阔尺寸;次间按明间面阔的8/10定尺寸2、进深确定: 小式建筑不超五檩四步,七檩房则增加前后廊来处理; 大式建筑按斗拱攒数定进深3、柱高柱径确定:柱高为明间面阔的8/10,柱径为柱高的1/114、收分、侧脚:小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1/100,大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7/1000;外檐柱侧脚为柱高的1/100(或7/1000),金柱和中柱均无侧脚5、上出、下出(出水、回水):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出为檐柱高的3/10,檐椽为上出的2/3,飞椽为上出的1/3;下出尺寸小式做法为上出的4/5,大式做法为上出的3/46、台明高度:小式建筑为1/5柱高或2D(D为柱径),大式建筑为挑尖梁底高的1/47、步架、举架:廊步架一般为4D~5D,金、脊步架一般为4D,顶步架不小于2D 也不大于3D;举架小式五檩房一般为五举、七举;七檩为五举、六五举、八五举;等等8、五架梁:高1.5D,厚1.2D或金柱径1寸,长为四步架加2D五架梁划线程序:将已初步加工完毕的木料在迎头画上垂直平分底面的中线在中线上分别按平水高度(即垫板高度,通常为0.8檩径)和梁头高度(通常为0.5檩径)画出平水和抬头线位置,将两端头中线、平水线、抬头线分别弹在梁长身各面、再以每面1/10的尺寸弹出梁底和侧面的滚棱线抬头线在正身又叫熊背线同时又是侧面上棱的滚棱线梁头划线首先应按檩径大小在檩中线两侧画出檩椀宽度,在此范围内顺梁身方向分四份,中间两份为梁鼻子两侧两份为檩椀9、三架梁:三架梁高为0.8檩径或0.65檩径,抬头为1/2或1/3檩径三架梁用料比五架梁小(厚为五架梁的8/10,高为5/6),故需适当减小平水(垫板)和抬头(檩椀)高度10、桁、檩:檩径一般为D或0.9D(大式带斗拱做法为4~4.5斗口)正身长按面阔,一端加榫长按自身直径的3/10下有重叠构件时均需做出“金盘”,金盘宽为3/10檩径11、瓜柱及角背:脊瓜柱高为脊檩和上金檩的垂直距离减掉三架梁的抬头和熊背高度,另外再加下榫长,上面加脊檩椀高(按1/3檩径)瓜柱厚为三架梁厚的8/10,宽为一份檩径脊瓜柱上端也应留鼻子,宽度可按瓜柱宽的1/4,高同檩椀角背制作:凡瓜柱自身高度等于或大于宽度2倍时都须按角背,以怎强其稳定性角背长为一步架,高为瓜柱高的1/3~1/2厚为自身高的1/3或瓜柱厚的1/3角背与瓜柱相交部分,在上部刻去高度的1/2,两侧做出包掩(俗称“袖”),包掩为构件厚的1/10角背与梁背迭合,两端还应栽木销固定12、抱头梁:长为廊步架加梁头长一份高由平水(0.8檩径)、抬头(0.5檩径)、熊背(1/10梁高)三部分组成约1.5D其后尾做半榫插入金柱,半榫长为金柱径的1/3~1/2,榫厚为梁厚的1/4梁后尾与金柱接触处肩膀有撞肩和回肩两部分,通常做法为“撞一回二”,即将榫外侧部分三份,内一份做撞肩与柱子相抵,外两份向反向画弧做回肩13、额枋(檐枋):高D,厚0.8D,燕尾榫头部宽和长相等为1/4~3/10柱径,根部按每面宽度的1/10收分,使榫成大小头燕尾榫两侧分三等分,一份为撞肩两分为回肩,反向画弧枋子底面的燕尾榫头部和根部均应比枋子上部每面收分1/10,使榫上大下小(称为收溜)14、金、脊枋:一般高为0.8D,宽为0.65D,做法与额枋(檐枋)相同15、箍头枋:用于稍间或山面转角处,做箍头榫与角柱相交的檐枋或额枋称箍头枋箍头枋的头饰大式做“霸王拳”小式作“三岔头”箍头榫长度,霸王拳由柱中外加一柱径三岔头外加1.25柱径箍头榫厚应同燕尾榫,为柱径的1/4~3/10霸王拳(或三岔头)宽窄高低均为枋子正身部分的8/10,因此,先画出扒腮线,将箍头两侧按原枋厚各去掉1/10,高度由底面去掉枋高的2/10肩膀处按“撞一回二”画出撞肩和回肩16、门尺:门尺1尺=1.44营造尺=46.08cm1门尺均分为8寸,每门尺的1寸=5.76cm;八个寸位分别为财、病、离、义、官、劫、害、本每寸分为5份每份均有吉凶定义. . .。

古建尺寸规范

古建尺寸规范

中国古建筑知识:古建筑尺寸规范1、面阔确定: 按门尺吉字定明间面阔尺寸;次间按明间面阔的8/10定尺寸2、进深确定: 小式建筑不超五檩四步,七檩房则增加前后廊来处理; 大式建筑按斗拱攒数定进深3、柱高柱径确定:柱高为明间面阔的8/10,柱径为柱高的1/114、收分、侧脚:小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1/100,大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7/1000;外檐柱侧脚为柱高的1/100(或7/1000),金柱和中柱均无侧脚5、上出、下出(出水、回水):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出为檐柱高的3/10,檐椽为上出的2/3,飞椽为上出的1/3;下出尺寸小式做法为上出的4/5,大式做法为上出的3/46、台明高度:小式建筑为1/5柱高或2D(D为柱径),大式建筑为挑尖梁底高的1/47、步架、举架:廊步架一般为4D~5D,金、脊步架一般为4D,顶步架不小于2D也不大于3D;举架小式五檩房一般为五举、七举;七檩为五举、六五举、八五举;等等8、五架梁:高1.5D,厚1.2D或金柱径1寸,长为四步架加2D五架梁划线程序:将已初步加工完毕的木料在迎头画上垂直平分底面的中线在中线上分别按平水高度(即垫板高度,通常为0.8檩径)和梁头高度(通常为0。

5檩径)画出平水和抬头线位置,将两端头中线、平水线、抬头线分别弹在梁长身各面、再以每面1/10的尺寸弹出梁底和侧面的滚棱线抬头线在正身又叫熊背线同时又是侧面上棱的滚棱线梁头划线首先应按檩径大小在檩中线两侧画出檩椀宽度,在此范围内顺梁身方向分四份,中间两份为梁鼻子两侧两份为檩椀9、三架梁:三架梁高为0。

8檩径或0。

65檩径,抬头为1/2或1/3檩径三架梁用料比五架梁小(厚为五架梁的8/10,高为5/6),故需适当减小平水(垫板)和抬头(檩椀)高度10、桁、檩:檩径一般为D或0。

9D(大式带斗拱做法为4~4.5斗口)正身长按面阔,一端加榫长按自身直径的3/10下有重叠构件时均需做出“金盘”,金盘宽为3/10檩径11、瓜柱及角背:脊瓜柱高为脊檩和上金檩的垂直距离减掉三架梁的抬头和熊背高度,另外再加下榫长,上面加脊檩椀高(按1/3檩径)瓜柱厚为三架梁厚的8/10,宽为一份檩径脊瓜柱上端也应留鼻子,宽度可按瓜柱宽的1/4,高同檩椀角背制作:凡瓜柱自身高度等于或大于宽度2倍时都须按角背,以怎强其稳定性角背长为一步架,高为瓜柱高的1/3~1/2厚为自身高的1/3或瓜柱厚的1/3角背与瓜柱相交部分,在上部刻去高度的1/2,两侧做出包掩(俗称“袖”),包掩为构件厚的1/10角背与梁背迭合,两端还应栽木销固定12、抱头梁:长为廊步架加梁头长一份高由平水(0。

古建筑尺寸规范

古建筑尺寸规范

1、面阔确定: 按门尺吉字定明间面阔尺寸;次间按明间面阔的8/10定尺寸2、进深确定: 小式建筑不超五檩四步,七檩房则增加前后廊来处理; 大式建筑按斗拱攒数定进深3、柱高柱径确定:柱高为明间面阔的8/10,柱径为柱高的1/114、收分、侧脚:小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1/100,大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7/1000;外檐柱侧脚为柱高的1/100(或7/1000),金柱和中柱均无侧脚5、上出、下出(出水、回水):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出为檐柱高的3/10,檐椽为上出的2/3,飞椽为上出的1/3;下出尺寸小式做法为上出的4/5,大式做法为上出的3/46、台明高度:小式建筑为1/5柱高或2D(D为柱径),大式建筑为挑尖梁底高的1/47、步架、举架:廊步架一般为4D~5D,金、脊步架一般为4D,顶步架不小于2D也不大于3D;举架小式五檩房一般为五举、七举;七檩为五举、六五举、八五举;等等8、五架梁:高1.5D,厚1.2D或金柱径 1寸,长为四步架加2D五架梁划线程序:将已初步加工完毕的木料在迎头画上垂直平分底面的中线在中线上分别按平水高度(即垫板高度,通常为0.8檩径)和梁头高度(通常为0.5檩径)画出平水和抬头线位置,将两端头中线、平水线、抬头线分别弹在梁长身各面、再以每面1/10的尺寸弹出梁底和侧面的滚棱线抬头线在正身又叫熊背线同时又是侧面上棱的滚棱线梁头划线首先应按檩径大小在檩中线两侧画出檩椀宽度,在此范围内顺梁身方向分四份,中间两份为梁鼻子两侧两份为檩椀9、三架梁:三架梁高为0.8檩径或0.65檩径,抬头为1/2或1/3檩径三架梁用料比五架梁小(厚为五架梁的8/10,高为5/6),故需适当减小平水(垫板)和抬头(檩椀)高度10、桁、檩:檩径一般为D或0.9D(大式带斗拱做法为4~4.5斗口)正身长按面阔,一端加榫长按自身直径的3/10下有重叠构件时均需做出“金盘”,金盘宽为3/10檩径11、瓜柱及角背:脊瓜柱高为脊檩和上金檩的垂直距离减掉三架梁的抬头和熊背高度,另外再加下榫长,上面加脊檩椀高(按1/3檩径)瓜柱厚为三架梁厚的8/10,宽为一份檩径脊瓜柱上端也应留鼻子,宽度可按瓜柱宽的1/4,高同檩椀角背制作:凡瓜柱自身高度等于或大于宽度2倍时都须按角背,以怎强其稳定性角背长为一步架,高为瓜柱高的1/3~1/2厚为自身高的1/3或瓜柱厚的1/3角背与瓜柱相交部分,在上部刻去高度的1/2,两侧做出包掩(俗称“袖”),包掩为构件厚的1/10角背与梁背迭合,两端还应栽木销固定12、抱头梁:长为廊步架加梁头长一份高由平水(0.8檩径)、抬头(0.5檩径)、熊背(1/10梁高)三部分组成约1.5D其后尾做半榫插入金柱,半榫长为金柱径的1/3~1/2,榫厚为梁厚的1/4梁后尾与金柱接触处肩膀有撞肩和回肩两部分,通常做法为“撞一回二”,即将榫外侧部分三份,内一份做撞肩与柱子相抵,外两份向反向画弧做回肩13、额枋(檐枋):高D,厚0.8D,燕尾榫头部宽和长相等为1/4~3/10柱径,根部按每面宽度的1/10收分,使榫成大小头燕尾榫两侧分三等分,一份为撞肩两分为回肩,反向画弧枋子底面的燕尾榫头部和根部均应比枋子上部每面收分1/10,使榫上大下小(称为收溜)14、金、脊枋:一般高为0.8D,宽为0.65D,做法与额枋(檐枋)相同15、箍头枋:用于稍间或山面转角处,做箍头榫与角柱相交的檐枋或额枋称箍头枋箍头枋的头饰大式做“霸王拳”小式作“三岔头”箍头榫长度,霸王拳由柱中外加一柱径三岔头外加1.25柱径箍头榫厚应同燕尾榫,为柱径的1/4~3/10霸王拳(或三岔头)宽窄高低均为枋子正身部分的8/10,因此,先画出扒腮线,将箍头两侧按原枋厚各去掉1/10,高度由底面去掉枋高的2/10肩膀处按“撞一回二”画出撞肩和回肩16、门尺:门尺1尺=1.44营造尺=46.08cm1门尺均分为8寸,每门尺的1寸=5.76cm;八个寸位分别为财、病、离、义、官、劫、害、本每寸分为5份每份均有吉凶定义。

古建筑比例尺寸解读

古建筑比例尺寸解读

古建筑尺寸比解读2018.11.23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明清小式大木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续)(2)明清大式大木以斗口倍数比例为模数,带斗拱建筑。

2、收分: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

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角: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

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

(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

4、榫卯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石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

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梁架结构更是千年的优化中脱颖而出的,榫卯的优点是拉结、稳固、防震抗震。

中国古建筑知识:古建筑尺寸规范

中国古建筑知识:古建筑尺寸规范

中国古建筑知识:古建筑尺寸规范1、面阔确定: 按门尺吉字定明间面阔尺寸;次间按明间面阔的8/10定尺寸2、进深确定: 小式建筑不超五檩四步,七檩房则增加前后廊来处理; 大式建筑按斗拱攒数定进深3、柱高柱径确定:柱高为明间面阔的8/10,柱径为柱高的1/114、收分、侧脚:小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1/100,大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7/1000;外檐柱侧脚为柱高的1/100(或7/1000),金柱和中柱均无侧脚5、上出、下出(出水、回水):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出为檐柱高的3/10,檐椽为上出的2/3,飞椽为上出的1/3;下出尺寸小式做法为上出的4/5,大式做法为上出的3/46、台明高度:小式建筑为1/5柱高或2D(D为柱径),大式建筑为挑尖梁底高的1/47、步架、举架:廊步架一般为4D~5D,金、脊步架一般为4D,顶步架不小于2D也不大于3D;举架小式五檩房一般为五举、七举;七檩为五举、六五举、八五举;等等8、五架梁:高1.5D,厚1.2D或金柱径 1寸,长为四步架加2D五架梁划线程序:将已初步加工完毕的木料在迎头画上垂直平分底面的中线在中线上分别按平水高度(即垫板高度,通常为0.8檩径)和梁头高度(通常为0.5檩径)画出平水和抬头线位置,将两端头中线、平水线、抬头线分别弹在梁长身各面、再以每面1/10的尺寸弹出梁底和侧面的滚棱线抬头线在正身又叫熊背线同时又是侧面上棱的滚棱线梁头划线首先应按檩径大小在檩中线两侧画出檩椀宽度,在此范围内顺梁身方向分四份,中间两份为梁鼻子两侧两份为檩椀9、三架梁:三架梁高为0.8檩径或0.65檩径,抬头为1/2或1/3檩径三架梁用料比五架梁小(厚为五架梁的8/10,高为5/6),故需适当减小平水(垫板)和抬头(檩椀)高度10、桁、檩:檩径一般为D或0.9D(大式带斗拱做法为4~4.5斗口)正身长按面阔,一端加榫长按自身直径的3/10下有重叠构件时均需做出“金盘”,金盘宽为3/10檩径11、瓜柱及角背:脊瓜柱高为脊檩和上金檩的垂直距离减掉三架梁的抬头和熊背高度,另外再加下榫长,上面加脊檩椀高(按1/3檩径)瓜柱厚为三架梁厚的8/10,宽为一份檩径脊瓜柱上端也应留鼻子,宽度可按瓜柱宽的1/4,高同檩椀角背制作:凡瓜柱自身高度等于或大于宽度2倍时都须按角背,以怎强其稳定性角背长为一步架,高为瓜柱高的1/3~1/2厚为自身高的1/3或瓜柱厚的1/3角背与瓜柱相交部分,在上部刻去高度的1/2,两侧做出包掩(俗称“袖”),包掩为构件厚的1/10角背与梁背迭合,两端还应栽木销固定12、抱头梁:长为廊步架加梁头长一份高由平水(0.8檩径)、抬头(0.5檩径)、熊背(1/10梁高)三部分组成约1.5D其后尾做半榫插入金柱,半榫长为金柱径的1/3~1/2,榫厚为梁厚的1/4梁后尾与金柱接触处肩膀有撞肩和回肩两部分,通常做法为“撞一回二”,即将榫外侧部分三份,内一份做撞肩与柱子相抵,外两份向反向画弧做回肩13、额枋(檐枋):高D,厚0.8D,燕尾榫头部宽和长相等为1/4~3/10柱径,根部按每面宽度的1/10收分,使榫成大小头燕尾榫两侧分三等分,一份为撞肩两分为回肩,反向画弧枋子底面的燕尾榫头部和根部均应比枋子上部每面收分1/10,使榫上大下小(称为收溜)14、金、脊枋:一般高为0.8D,宽为0.65D,做法与额枋(檐枋)相同15、箍头枋:用于稍间或山面转角处,做箍头榫与角柱相交的檐枋或额枋称箍头枋箍头枋的头饰大式做“霸王拳”小式作“三岔头”箍头榫长度,霸王拳由柱中外加一柱径三岔头外加1.25柱径箍头榫厚应同燕尾榫,为柱径的1/4~3/10霸王拳(或三岔头)宽窄高低均为枋子正身部分的8/10,因此,先画出扒腮线,将箍头两侧按原枋厚各去掉1/10,高度由底面去掉枋高的2/10肩膀处按“撞一回二”画出撞肩和回肩16、门尺:门尺1尺=1.44营造尺=46.08cm1门尺均分为8寸,每门尺的1寸=5.76cm;八个寸位分别为财、病、离、义、官、劫、害、本每寸分为5份每份均有吉凶定义。

古建筑设计:3.6米木四角亭大木结构完整做法(翼角、角梁、椽条

古建筑设计:3.6米木四角亭大木结构完整做法(翼角、角梁、椽条

古建筑设计:3.6⽶⽊四⾓亭⼤⽊结构完整做法(翼⾓、⾓梁、椽条⼀、⼤⽊权衡尺⼨本亭⼤⽊构件尺⼨及各构件之间⽐例权衡以《清⼯部做法则例》原⽂为准,单檐四柱,⾯阔⼀丈(3200),柱⾼⼋尺(2560),步架⼆尺五⼨(800),檐步五举,顶步七五举,檐柱径225。

⼆、构造及外观本亭较《清⼯部做法则例》原⽂及粱、邵图解,在结构和外观上有以下⼏项调整:(1)本案⽆四⾓交⾦墩:因步架较⼩,故⽆此项,抹⾓梁直接承受⽼⾓梁及搭交⾦檩。

(2)翼⾓椽数量减少:本案椽径75,椽当85,较则例规定椽径⼆⼨⼀分(67.2)有所调整,翼⾓椽也减少为9根。

(3)翼⾓起翘⼤⼩不同:本案仔⾓梁头⽐正⾝飞椽椽头冲出⽔平距离225(3椽径),起翘353(约4.7椽径),与则例规定翼⾓斜出3椽径六⼨三分(合⽔平距离201.6)不同。

故本案檐⼝曲线与则例图样不同。

(4)外观增设装修:《则例》原⽂限于⼤⽊,对装修内容未予交待,本案亭在其基础上增加了坐凳和吊挂楣⼦.三、台基及地⾯做法1、台基构造与做法本案为标准的官式建筑台基作法.基础:刨槽深度1200,槽底素⼟夯实,筑⼆⼗把⼩夯灰⼟两步,筑实10⼨。

埋头部分:以糙砖码砌磉墩,掐砌拦⼠,磉墩和拦⼟各为独⽴的砌体,以通缝相接。

台明部分:⽤停泥砖⼲摆砌筑台帮,以糙砖填砌台帮背⾥,内回填灰⼟。

露明部分中阶条⽯和埋头⾓柱使⽤青⽩⽯,阶条⽯是台基最后⼀层⽯活,按传统规矩,前檐阶条⽯的块数应⽐开间数多两块,本案取3块。

埋⾝与台明⽤⼟衬⽯分隔,本案⼟衬⽯⽐台帮宽出50,为找散⽔坡度,⽐室外地⾯⾼出15。

磉墩之上,安装柱顶⽯,中间凿出榫窝,以安装柱⼦下的管脚榫。

柱顶⽯上的圆⿎镜⾼出台基45,墁地完成后凿打成形。

另外,为丰富⽯活内容,本案设有两种踏跺类型,1个垂带踏跺和2个如意踏跺。

台基露明部分待屋⾯⼯程竣⼯后再⾏砌筑安装,保证台明⽯活不致因施⼯⽽损伤或弄脏。

2、台基权衡尺⼨本案亭台基为普通直⽅型台基。

按传统规定,台明⾼为柱⾼的1/5~177,本案取480(柱⾼的3/16).台明总长为⾯阔(本案3200)加下出(本案600 ),得总长4400.3、地⾯做法⽅砖细墁做法,使⽤400x400x60五扒⽪⽅砖,四肋应砍转头肋,表⾯平整。

建筑风水鲁班尺门楼尺寸

建筑风水鲁班尺门楼尺寸

建筑风水:鲁班尺与门楼尺寸古代建筑是很讲究尺寸的,认为门楼尺寸蕴涵一定的意义。

一般来说,民居通常门高1.77m或1.98m或2.10m,宽0.81~0.91m。

如丰顺县一民居大门高1.77m,宽0.67m。

汕头民居宽0.69,高1.95cm。

山海关的风水门楼尺寸、南澳岛宋井、新兴六祖国恩寺、泰国皇宫、山东孔庙的尺寸皆是吉祥之数。

说明中国人祖先极重尺寸之文化。

有人提出到底哪些尺寸为好,从留传下来的尺寸文化看,鲁班尺是其精华所在。

鲁班尺有阴尺、阳尺之分。

使用上按上阳、下阴使用,阳尺乃指用于阳宅的测量,如企业写字楼、民居等建筑物、家俱、门口、房间等都会出现尺寸的吉凶变化。

如从6816cm属退财、公事、病、牢执、孤寡、长库、劫财、离、官鬼、失脱属凶的尺寸,17827cm是添丁,益利,贵子,大吉,顺科,横财,进益,富贵等指示吉祥之尺寸,从27838cm是凶数,这就是说量时红色为吉,黑色为凶。

阴尺的使用,从丁起计(从二公分)古人意天一寸地一寸(留二),祠堂、庙、陵墓牌坊、墓碑、石人石马、公仔、纪念堂等,也是红色为吉尺黑色为凶尺。

广东省园林高级工程师李德雄认为,.鲁班尺是中国的祖先几千年的研究成果,含有深厚的文化渊源,是按照0.618的人体工学,按照数理自然观与黄金分割的美学优选,古人称它为“黄金尺”。

在搞古建筑的修葺工作,必须要按照鲁班尺作为度量,否则难以将古建筑复原。

如修一个门,按鲁班尺宽是0.81m,高是1.98m,这是美学上的0.618的人体工学的最佳优选。

一个门的尺寸大小好比电子学上的谐腔导管,二极管的口径用了三极管的口径收音机就发不了声;一间房子的门就相当于二极管、三极管的口径,如果配错了尺寸,就会产生房子气流传导不畅的“驻波反应”。

当今进入新时代,我们如何评价鲁班尺,不能简单否定或者肯定,更不能对古人过于苛求。

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古建筑斗拱尺寸表

古建筑斗拱尺寸表

古建筑斗拱尺寸表
古建筑斗拱尺寸表是指古代建筑中斗拱的尺寸规格表。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其尺寸大小的确定与建筑的整体风格、结构形式、功能需求等因素有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建筑斗拱尺寸表:
1. 五间式大殿斗拱尺寸表:
-外斗拱:高1.2米,宽1.5米
-中斗拱:高1.1米,宽1.4米
-内斗拱:高1.0米,宽1.3米
2. 四合院斗拱尺寸表:
-外斗拱:高1.0米,宽1.2米
-中斗拱:高0.9米,宽1.1米
-内斗拱:高0.8米,宽1.0米
3. 四柱三楼斗拱尺寸表:
-外斗拱:高1.5米,宽1.8米
-中斗拱:高1.4米,宽1.7米
-内斗拱:高1.3米,宽1.6米
需要注意的是,古建筑斗拱尺寸表并非固定不变的,不同的建筑风格、地域、时代等都会对其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变化。

古建筑尺寸比例(1)之欧阳家百创编

古建筑尺寸比例(1)之欧阳家百创编

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小式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

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

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续)(2)大式带斗拱建筑的柱高欧阳家百(2021.03.07)2、收分: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

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角: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

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

(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4、榫卯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石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

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建筑工程申请认证!财富值双倍检索优先专属展现同行交流优化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梁架结构更是千年的优化中脱颖而出的,榫卯的优点是拉结、稳固、防震抗震。

古建筑比例尺寸解读

古建筑比例尺寸解读

古建筑尺寸比解读2018.11.23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明清小式大木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续)(2)明清大式大木以斗口倍数比例为模数,带斗拱建筑。

2、收分: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

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角: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

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

(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

4、榫卯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石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

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梁架结构更是千年的优化中脱颖而出的,榫卯的优点是拉结、稳固、防震抗震。

古建筑长廊尺寸标准

古建筑长廊尺寸标准

古建筑长廊尺寸标准长廊是一种常见的古建筑形式,其尺寸标准涉及多个方面。

下面分别从面阔确定、进深确定、柱高柱径确定、收分、侧脚、上出、下出、台明高度、步架、举架等方面进行说明。

1. 面阔确定长廊的面阔是指其横向宽度,通常根据建筑物的规模、等级和功能需求来确定。

一般来说,长廊的面阔应与其所处建筑物的面阔相适应,同时还要考虑其结构体系和受力情况。

在传统的中国古建筑中,长廊的面阔通常采用奇数,以避免折煞。

2. 进深确定长廊的进深是指其纵向深度,通常根据其跨度和结构体系来确定。

进深过小会使长廊显得不够庄重,过大则会造成浪费。

一般来说,长廊的进深应与其面阔相适应,同时还要考虑其结构体系和受力情况。

在传统的中国古建筑中,长廊的进深通常采用偶数,以避免孤煞。

3. 柱高柱径确定长廊的柱子高度和直径也是其尺寸标准的重要部分。

柱子的高度应与其所处位置和长廊的整体高度相适应,同时还要考虑其结构体系和受力情况。

柱子的直径则应根据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来确定。

在传统的中国古建筑中,柱子的高度和直径通常采用一定的比例关系,如“柱高柱径比为10:1”。

4. 收分、侧脚长廊的收分是指其柱子在垂直方向上的收分比例,侧脚则是指其柱子在水平方向上的倾斜比例。

收分和侧脚的处理方式能够影响长廊的整体稳定性和外观美感。

在传统的中国古建筑中,收分和侧脚的比例通常是根据经验和规范来确定。

一般来说,收分比例为1/10左右,侧脚比例为1/4左右。

5. 上出、下出长廊的上出和下出是指其檐口部分向上和向下的倾斜程度。

上出和下出的处理方式能够影响长廊的排水和外观美感。

在传统的中国古建筑中,上出和下出的尺寸通常是根据经验和规范来确定。

一般来说,上出尺寸为1/4左右,下出尺寸为1/2左右。

6. 台明高度长廊的台明高度是指其台基的高度。

台明高度的确定应考虑长廊的整体高度、建筑物的等级和功能需求等因素。

在传统的中国古建筑中,台明高度的确定通常是根据经验和规范来确定。

古建筑斗拱尺寸表

古建筑斗拱尺寸表

古建筑斗拱尺寸表介绍如下:
古建筑斗拱的尺寸并不是固定的,因为斗拱的大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包括建筑的用途、建筑的风格、建筑的结构等等因素。

一般来说,斗拱的尺寸是根据建筑的檐口高度来确定的。

比如说,如果建筑的檐口高度是3米,那么斗拱的高度可以设置为1.2米左右,斗拱的宽度可以设置为1.8米左右。

当然,具体的尺寸还需要结合建筑的整体设计来确定,不能仅仅根据檐口高度来确定。

在古代,建筑师通常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技艺来确定斗拱的尺寸,因此不同的建筑师所设计的斗拱尺寸可能会有所不同。

而在现代,对古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时,一般会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以确保斗拱的尺寸符合历史和文化价值。

古建筑尺寸表

古建筑尺寸表

古建筑尺寸表古建筑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

而古建筑的尺寸则是保障其结构稳固和美观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古建筑的设计与建造过程中,精确的尺寸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古建筑尺寸表的重要性以及具体的尺寸设置。

首先,古建筑尺寸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正是通过合理的尺寸表,才能够确保古建筑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的协调性和美观性。

尺寸表涉及梁柱的高度、墙壁的厚度、房间的面积等等。

这些尺寸的设置既满足了古建筑的结构需求,又体现了建筑美学的追求。

只有遵循精确的尺寸表才能够确保古建筑的功能性、稳定性和美观性的完美结合。

其次,古建筑的尺寸表具备一定的规律性。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尺寸表的制定经历了长期的实践与总结。

在古人的智慧和经验的指导下,古建筑尺寸表形成了独特而精确的体系。

例如,古建筑中的柱子高度多为某种整数倍关系,如“大柱高七尺,小柱高五尺”。

这种比例关系在不同的古建筑中都得到了巧妙的应用,使得每座古建筑都具有独特的神韵。

古建筑尺寸表的制定还与宇宙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和谐是至关重要的。

古人通过尺寸表的设计,力求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相互融合,使得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

例如,传统建筑中常常以“天人合一”为原则,将建筑的尺寸表与自然的尺度相统一,从而达到和谐的效果。

这种宇宙观念的融入,使得古建筑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与现代建筑格格不入。

古建筑尺寸表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追求的是美的完美与意境的凝聚。

因此,在古建筑的尺寸表中,常常可以看到汉字、方形、龟纹等多种富有象征意义的元素。

这些元素与建筑的整体形式相结合,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增添了建筑的独特韵味。

最后,古建筑尺寸表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进步,古建筑尺寸表是否适应现代建筑的需要成为了争议的焦点。

有人认为传统的尺寸表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建筑的发展需求,应该进行改革和调整。

古建筑筒瓦尺寸表

古建筑筒瓦尺寸表

古建筑筒瓦尺寸表
古代建筑中,使用的筒瓦是一种特殊的屋顶材料。

筒瓦的尺寸因地域和时代的不同而异,以下是一份常见的筒瓦尺寸表供参考:
1. 陶质筒瓦:长约20-30厘米,宽约12-15厘米,高约6-8厘米。

2. 石灰筒瓦:长约20-25厘米,宽约13-15厘米,高约6-8厘米。

3. 砖筒瓦:长约20-25厘米,宽约13-15厘米,高约6-8厘米。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尺寸表只是一般性的参考,具体的尺寸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此外,使用筒瓦的古建筑多为木结构,建筑结构稳定性要求高,因此在砌筒瓦时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施工。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筑知识(古建筑尺寸)
1、面阔确定: 按门尺吉字定明间面阔尺寸;次间按明间面阔的8/10定尺寸
2、进深确定: 小式建筑不超五檩四步,七檩房则增加前后廊来处理; 大式建筑按斗拱攒数定进深
3、柱高柱径确定:柱高为明间面阔的8/10
柱径为柱高的1/11
4、收分、侧脚:小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1/100,大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7/1000;外檐柱侧脚为柱高的1/100(或7/1000),金柱和中柱均无侧脚
5、上出、下出(出水、回水):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出为檐柱高的3/10,檐椽为上出的2/3,飞椽为上出的1/3;下出尺寸小式做法为上出的4/5,大式做法为上出的3/4
6、台明高度:小式建筑为1/5柱高或2D(D为柱径),大式建筑为挑尖梁底高的1/4
7、步架、举架:廊步架一般为4D~5D
金、脊步架一般为4D,顶步架不小于2D也不大于3D;举架小式五檩房一般为五举、七举;七檩为五举、六五举、八五举;等等
8、五架梁:高1.5D,厚1.2D或金柱径 1寸
长为四步架加2D五架梁划线程序:将已初步加工完毕的木料在迎头画上垂直平分底面的中线
在中线上分别按平水高度(即垫板高度,通常为0.8檩径)和梁头高度(通常为0.5檩径)画出平水和抬头线位置,将两端头中线、平水线、抬头线分别弹在梁长身各面、再以每面1/10的尺寸弹出梁底和侧面的滚棱线抬头线在正身又叫熊背线
同时又是侧面上棱的滚棱线梁头划线首先应按檩径大小在檩中线两侧画出檩椀宽度,在此范围内顺梁身方向分四份,中间两份为梁鼻子
两侧两份为檩椀
9、三架梁:三架梁高为0.8檩径或0.65檩径,抬头为1/2或1/3檩径三架梁用料比五架梁小(厚为五架梁的8/10,高为5/6),故需适当减小平水(垫板)和抬头(檩椀)高度
10、桁、檩:檩径一般为D或0.9D(大式带斗拱做法为4~4.5斗口)
正身长按面阔,一端加榫长按自身直径的3/10
下有重叠构件时均需做出“金盘”,金盘宽为3/10檩径
11、瓜柱及角背:脊瓜柱高为脊檩和上金檩的垂直距离减掉三架梁的抬头和熊背高度,另外再加下榫长,上面加脊檩椀高(按1/3檩径)瓜柱厚为三架梁厚的8/10,宽为一份檩径脊瓜柱上端也应留鼻子,宽度可按瓜柱宽的1/4,高同檩椀角背制作:凡瓜柱自身高度等于或大于宽度2倍时都须按角背,以怎强其稳定性角背长为一步架,高为瓜柱高的1/3~1/2 厚为自身高的1/3或瓜柱厚的1/3角背与瓜柱相交部分,在上部刻去高度的1/2,两侧做出包掩(俗称“袖”),包掩为构件厚的1/10角背与梁背迭合,两端还应栽木销固定
12、抱头梁:长为廊步架加梁头长一份
高由平水(0.8檩径)、抬头(0.5檩径)、熊背(1/10梁高)三部分组成
约1.5D其后尾做半榫插入金柱,半榫长为金柱径的1/3~1/2,榫厚为梁厚的1/4梁后尾与金柱接触处肩膀有撞肩和回肩两部分,通常做法为“撞一回二”,即将榫外侧部分三份,内一份做撞肩与柱子相抵,外两份向反向画弧做回肩
13、额枋(檐枋):高D,厚0.8D,燕尾榫头部宽和长相等为1/4~3/10柱径,根部按每面宽度的1/10收分,使榫成大小头燕尾榫两侧分三等分,一份为撞肩
两分为回肩,反向画弧枋子底面的燕尾榫头部和根部均应比枋子上部每面收分1/10,使榫上大下小(称为收溜)
14、金、脊枋:一般高为0.8D,宽为0.65D,做法与额枋(檐枋)相同
15、箍头枋:用于稍间或山面转角处,做箍头榫与角柱相交的檐枋或额枋称箍头枋箍头枋的头饰大式做“霸王拳”
小式作“三岔头”箍头榫长度,霸王拳由柱中外加一柱径
三岔头外加1.25柱径箍头榫厚应同燕尾榫,为柱径的1/4~3/10霸王拳(或三岔头)宽窄高低均为枋子正身部分的8/10,因此,先画出扒腮线,将箍头两侧按原枋厚各去掉1/10,高度由底面去掉枋高的2/10肩膀处按“撞一回二”画出撞肩和回肩
16、门尺:门尺1尺=1.44 营造尺=46.08cm
1门尺均分为8寸,每门尺的1寸=5.76cm;八个寸位分别为财、病、离、义、官、劫、害、本每寸分为5份;每份均有吉凶定义
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小式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 10:8。

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 11:1。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 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 10:7。

(2)大式带斗拱建筑的柱高
2、收分: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

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 1/100,(柱高为 3 米,收分为 3 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 27 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 24 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 1/1000。

3、侧角: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

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

(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 1/100(或 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

3、榫卯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石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

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
(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
(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
(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
(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
(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
(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
(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
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梁架结构更是千年的优化中脱颖而出的,榫卯的优点是拉结、稳固、防震抗震。

缺点(相对与现建):某些榫卯形式伤及木理,消弱了构件的良好应变和应力,因此木材的选料要精致,这点在封建统治下的官式建筑中尤为重要。

但是今天的仿建中就没有那么的约束力了。

这就是仿建的缺失吧!
4、上出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檐出尺寸定为檐柱高的 3/10。

其中 2 份为檐椽出头,一份为飞椽出头。

5、步架、举架相邻两檩中到中的水平距离称为步架。

举架为两檩中到中的垂直距离除以相应的步架长度所得的系数。

一般小式五檩房:檐步五举,脊步七举。

(举高:一般为相邻两檩的底面(平水)之间垂直距离来计算)
举架: 举架是中国建筑带坡屋顶的房屋用之屋顶坡度的定法是有一定制度的。

相邻两桁檩中至中协垂直距离称为举的高度。

举的高度与步架的长度之比即为举架(即屋面坡度)。

工程做法中有五、六、六五、七五、九举等名称,是指举架高与步架长度之比为十分之五、六、六五、七五、九等的意思。

一般的屋面坡度其比例为一常数,整个屋面轮廓形成具有一定坡度的直线,而古建工程的举架,在每个步架内均不相同。

由檐步至脊步逐步增加,使整个屋面轮廊形成一下缓,上急的曲线。

举架的缓急以房屋进深的大小和檩数多少而定。

一般檐步为五举(即五举拿头)。

飞檐为三五举。

以上各步,如为五檩则脊步为六五、七举,如为七檩则金步六五举、脊步八举。

如为九檩则下金为六五举,上金步为七五举,脊步为九举。

如为十一檩则下金为六举,中金为六五举,上金为七五举,脊步为九举。

或由设计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必须隔举)。

最上一举有时在九举之上还加一平水。

平水高度即各桁檩下的垫板高度,有斗拱的大式大木平水为四斗口、无斗拱者按檩径或檩径的十分之八,如建筑物较高举架太小或檩数少,在建筑物近处不易看见屋脊,也可将平水加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