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人区观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无人区观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电影《无人区》观后感
电影无人区观后感
张骏
5月20日晚,“青春放映厅”在新藏建管部临时营地放映了电影《无人区》,简单的零食,愉快的氛围,黑色幽默式的剧情仿若一支解乏剂有效驱散了连日的疲惫。

一段剧情,带来反思;一时欢笑,带走疲劳。

大家在感叹潘肖(徐峥)命运多舛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影片的含义?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从这个电影中看到的东西也大有不同,以下就是我们的思考。

影片中以被捕鹰隼开头,以鹰隼的自由飞翔结尾,个人认为鹰隼代表了自由,包括人身自由和思想的自由。

杀手(黄渤)和盗猎老大(多布杰)为了金钱诱捕鹰隼,潘肖为了名利远赴大漠为罪犯辩护,他们都在追求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三人最后都是以命丧荒漠结束一生。

潘肖(徐峥)为了名利遗失了自己思想的自由,远赴大漠为罪犯辩护,回程途中一路坎坷,因为自大得罪货车司机,因为担心承担责任将车祸的受害者藏在车内离开现场,最后因良心发现用生命救赎了舞女,找回了自己思想的自由,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本来光明的人
生,因为名利遮住了对生命的尊重而命丧黄泉,很是遗憾。

但是最后他能够找回自己的价值,用生命换回舞女(余男)的生命,做到了古语所说的“朝闻到夕死可矣”,这是值得庆幸的。

一时的迷失自己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迷失自己。

杀手(黄渤)为了金钱诱捕鹰隼,为了金钱半路截杀潘肖(徐峥),最后命丧傻子的铁锤之下。

全剧中这是一个喜剧角色,也是一个悲剧的人物。

为了生存他受雇于盗猎老大,为他猎鹰、截杀潘肖,一路坎坷,最后以丧命结尾。

居中杀手(黄渤)自持有枪而威胁手持铁锤的傻子,最后命丧其手,很是悲哀。

不要轻视对手,不要用自己的优势去蔑视别人的劣势,很多时候趁你不备,别人的劣势可能战胜你的优势。

盗猎老大(多布杰)为了金钱操纵杀手(黄渤)猎鹰、截杀潘肖(徐峥),为了隐藏一切杀死警察、老板娘、傻子等。

为了金钱,他迷失自己、蔑视生命、血染双手,最后却一场空,命丧荒漠。

他是一个可恨的人物,也是一个可悲的人物,可恨的是他为了金钱,迷失自己,杀人不眨眼;可悲的是他一直追求金钱,最后却与金钱一起消失在火海中。

不要为了利益迷失本性,不要过于执着,否则最后受伤的只会是自己。

影片给我们带了嬉笑的同时也在告诫我们:不要为了名利迷失自己,不然最后失去的会更多,甚至是自由和生命。

第二篇:电影无人区观后感
电影无人区观后感
周六和老婆一起看了《无人区》这部电影,是部很不错的电影,有些自己的感触,记录下来。

一、文明来自科技发展,经济是文明的基石
电影开篇讲了个寓言:“一只猴子去吃桃子,总有被老虎吃掉的危险,两只猴子发现了一种方法,一个放哨,一个上去摘桃子,老虎来了俩猴都可以跑掉,又都能吃到桃子”,这里讲得是懂得分享和付出才是人类社会性的基础。

而徐峥提到了火,仔细想来:人类科技发展至今,对火的掌握使用,确实是个关键。

“穷山恶水出刁民”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人类在原始社会时,就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而当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活水平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求时,社会文明才会有很大进步,人们开始扶老携幼,进行更高的精神追求。

而从世界上的国家来看,通常来说也是越发达的国家,社会文明程度越高。

“家贫百事哀”就是家庭的真实写照,从普遍意义上讲,富裕的家庭确实要比贫困的家庭幸福和谐(当然富裕不是指导富豪这种程度)。

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为了能够让家庭幸福,努力赚钱致富,确实是一条必走之路。

常绕膝于父母身旁,不如出去闯荡一番事业,更让父母骄傲;勤奋工作,改善妻儿的生活水平,远比家长里短的唠
嗑更能让妻儿敬佩;而年轻时打下牢靠的经济基础和过硬的本领,则能让晚年生活更有保障和尊严。

二、大隐隐于市,幸福的本质
”生活太安逸了,就会被生活所累“,年轻人经常感慨,生活缺乏激情,缺乏刺激。

而当一场车祸,一场变故,当刺激来临时,大家才能发现原来平淡的生活是如此的弥足可贵。

生活是一种心态,态度对了,同样的环境,会有不一样的感观。

电影里的跳舞女孩,得到一份助理工作,满怀感恩,对明天的生活充满了期许,是因为她之前的经历。

哈佛大学盛行的幸福课里讲到的人生的四种模型中,既能体会并享受当下的幸福,同时不损害未来利益的人生才是真正幸福的。

现在的很多人失去了体会当下幸福的能力,无非是生活的起落和沧桑不够。

而有了沧桑后,最美好的年华已然逝去。

怎么解决?读书或看有意义的影视作品。

文学大多数时候并不能增加你求生的技能,但是多读书,能够让你短时间内体会到一个完整的人生,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每本书带来的感动看似零散没有规律,却支撑起你独一无二的价值观。

从而使自己不会陷入浑浑噩噩,不知所谓的生活状态,而能让自(更多请关注)己保有意识,耐心品尝和体验自己的人生,尤其是在这最好的年华里,更显珍贵。

第三篇:《无人区》观后感
篇一:《无人区》观后感
“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什么?”片中徐峥不断地在发问,最终他用一把大火给出了答案:“人类会用火”。

我们一直以来所受的教育认为动物是靠本能行事,而人则懂礼义廉耻,有着一套行为规范来决定其可为或不可为。

此规范是国法,是家规,也可能只是主流社会所认定的一些道德观念。

但古人又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从这点上来看,似乎人和动物又离得不是太远,善与恶的一线之差也许就在于环境允不允许,诱惑够不够。

看完影片后恰巧看了篇文章《一个普通人离杀人有多远》,此文列举了卢旺达大屠杀:胡图族人在短短3个月内杀死了80-100w原本是他们朋友,邻居,同事图西族人,仅仅是因为被告知图西人是坏人,然后军队发放了武器;1970年代非常有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随机抽取的斯坦福大学学生角色扮演狱警和囚犯,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实验中包括发起实验的教授(典狱长)在内的所有拥有特权的阶层,都无一例外地变身为魔鬼,开始虐待囚犯。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讲法,一个人之所以会犯罪,会变得很变态并不是这个人的性格特质的问题。

相反的一个非常善良的平常非常温厚的人也可能成为凶手。

是一些情景,是某种的场景,某种的环境,某种的背景使得一个人忽然堕落,堕落成为撒旦,这就是所谓《路西法效应》。

而《无人区》则是以徐峥一个年轻有为的知法懂法的律师,却堕落成为一个企图毁尸灭迹的罪犯来应验了这一法则。

你我皆是普通人,也许有着各色各样的小毛病,但自觉都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扪心自问,当你碰到徐峥所处的困境,一边是牢狱之灾,一边则是锦绣前程,你会不会做出更为正确和理性的抉择?而堕落通常是连锁反应,一步错导致步步错,直至堕入地狱。

值得庆幸的是,余男的出现给了徐峥机会,让他克服自身的恐惧,贪婪和怯懦,最终拯救了对方,同时也完成了自我救赎。

他用挺身而出和一把大火验证了:“我和你是不同的,我是人。


片中徐峥名叫潘肖,英文名叫肖恩,十分巧合的是此片的某些场景设定和肖恩潘主演的西部片《不准掉头》又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是烈日炙烤下的西部,不见尽头的乡村路,满怀恶意的小镇居民及身处绝境对人性的考验。

也许这也是宁浩导演对此片的致敬吧。

看完《无人区》心情非常激动。

总所周知,中国电影起点低,又有较为严格的审查制度,以这个标准,《无人区》可以算得上是一部十分精彩的影片了。

虽然和国外一流的影片相比,某些方面还略显欠缺,例如结局稍嫌突兀。

导演或许是想通过余男由于徐峥的牺牲而最终获得新生来拔高立意,但过于直白,与整个电影的基调不太相符。

不如《泰坦尼克》中,我们可以从老年rose身边的那些照片中推断出rose虽历经劫难,但最终还是如jack所希望的那样过上了自己向往的
生活,这样会显得更为含蓄和高级。

另在黑色幽默部分有生硬和用力过猛之嫌,虽然观看过程中很多观众被逗乐了,但那种苦涩感还不够深刻。

无论如何这是继《让子弹飞》之后第一部让我热血沸腾的中国影片,让我看到了中国电影的未来和希望,让我们为宁浩导演鼓掌!
篇二:《无人区》观后感:成为一个人
韦志中
今天下午从长沙到了武汉,参加即将在武汉大学举办的全国首届文化心理学论坛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湖北省心理学会年会。

欧阳广也从北京赶来,我们两个晚上去看了新上映的电影《无人区》,看完之后做了交流和分享,因此,想要写一篇观后感分享给朋友们。

“人在囧途”三部曲
我觉得这部电影应该被视为“囧系列”的第三部。

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无人区》和《人在囧途》、《泰囧》一样,都是在旅途中发生的一系列囧事,剧中的主角用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应对这一系列发生的事情和过程。

其次,三部电影有递进的关系。

第一部“囧”透过过程告诉人们,今天的人们正生活在冲突和迷失的边缘,只有自己珍惜现在的生活,才能够顺利应对一些不良事情的发生,然后找到幸福的生活。

第二部“囧”透过过程和故事背后的故事告诉人们,向外寻找心灵的宁静,也许不是唯一的途径,当我们可以放下一些的时候,也许
离自己更近,当我们离自己近的时候,就有机会可以走进自己了。

这种透过“二文化”表达出当今社会“二b青年”的心声的艺术,和社会的集体无意识是一致的,所以,电影自然受到欢迎,这不关乎艺术本身。

如果说第一部是在生活层面谈价值观,第二部就是在追求层面谈人生意义了。

而作为“囧三”的《无人区》,试图在告诉人们,无论在“有人区”还是在“无人区”,我们都是在修行,无论是做律师,还是在做杀手、盗贼,我们也都是在修行,只不过有的人选择的路不同,自然也就结果不同了。

我更原因在这里把修行用“成为一个人”来代替。

事实上,整个电影过程,也是在反应所有人的“人生囧途”,以及应对方式,方式不同自然结果也就不同了。

“心理合作社”时代的来临
影片中多次提到“火”和“猴子”的对比,让我想到一个自创的词语“心理合作社”。

社会的发展总是以合作为主要形式的,这是人类进化自然而然的选择。

合作本身的目标和内容,会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们为了吃饱饭,开展了以生存为目标的“农业合作社”。

解决了温饱之后,人们的需要发生了变化,于是,又开展了以发展为目标的“经济合作社”。

走到今天,人们的追求已经到了“有钱难买我乐意”的新阶段,可现实社会中,人与人
之间的心灵距离,有时候和心脏的距离正好是反比。

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度,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合作,也就是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了。

我把这种以幸福和意义为目标的合作称为“心理合作社”。

第一部“囧”告诉我们别人(重要他人)很重要,第二部“囧”告诉我们我自己才是一切的根源,我是最重要的,第三部“囧”告诉又回到了我很重要的角度,但这时候的“我”已经不仅仅只是指我的身体和事业,还包括了背后所追求的更为珍贵的东西,也就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所有的东西。

透过这样的视角,我们可以窥见电影的制作者的自我成长历程。

这也说明了一个假设,一个作品的水平是作者自身对社会、生命及自身认识的结果。

毕竟所有艺术作品都有三分之一是参与者的投射。

这些信号正说明,已经有一小部分人开始思考一些我们正遇到的问题,也在试图寻找解决之道。

向外追求和向内追求并重。

我很重要,别人也很重要;别人很重要,我也很重要。

这些都是具有积极的导向和意义的,我想我们的社会会有更多的人开始停下来原来的脚步,直至转身。

这也许就是另一个电影导演冯小刚先生所说的“用艺术干预生活”的一种体现吧。

“成为一个人”的旅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先生有一本书叫做《成为一个人》,这本书对我从事心理学工作影响很大,包括后来我从事了团体心理学的研究。

一个人长大了,他是社会的、法定的一个人了,但他真的是一
个人吗?如果再做一些成长的工作,是不是更接近一个人呢?或者更为接近我们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呢?
影片中的潘肖很幸运,他有机会成为了人们认为的一个人。

在一次特殊旅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让他又有机会成为了我们理想中的一个人。

他的人生旅途不虚此行,经历了两种“成为一个人”,最终实现了“成为一个人”的目标,可以说他的此次人生旅程不虚此行。

影片中的舞女也很幸运,在第一次成为一个人的过程中,她没有能够成为人们认为的一个人,俗气一点说就是“没有长好”。

可是,她遇到了一些人,发生了一些事情,使她有机会再次完成“成为一个人”的历程,她成功了。

影片中的盗猎团伙头目,是“成为一个人”的反面教材,他开始就选择了一条“魔道”,所以,修炼的越卖力,就会离“成为一个人”越远。

这种所谓的“魔道”,在现实社会中启示就是价值观的错误问题。

一个人不相信真善美,以利益为导向,为了自己的私利,可以伤害所有的人。

和现实中那些唯利是图的人何其之象,严重违背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真理模式。

正验证了那句“起头都没有起好,注定不会有好结局”的话。

影片中的杀手,也代表着社会中的一部分人,这部分还不少。

没有是非判断,不知所做为所何。

尽管是一个人,但只有低级需要,没
有任何的高级动机和需要,好像进化没有完成一样。

这种人再活十次,也只能是别人的“陪练”。

影片中为傻儿子买媳妇的妈妈,只有100、50的台词,以及那种自以为很聪明的笑容。

这一群人的种种行为,更加告诉我们“成为一个人”的真正含义。

社会教育的步子如果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就不一定是越快越好。

并不是经济越发达,人类文明的速度就越快。

他们全家让我想起,我在乡村行走时候,见过的那些谈论如何靠自己的小聪明躲避掉正常责任的人,那些看着“民间流传”的下流二人转,笑的前仰后合,见到邻里乡亲却形同陌路的人。

在当下这个时代,自尊可能比自强更为重要。

保留也许比创新更为重要。

不能只看到利益,而不计较失去的东西。

永远要相信,生命向上,人性向善。

篇三:《无人区》观后感
今天下午搞到一张电影票,葫芦给的,决定晚上去看电影。

吃好晚饭,我一个人去看了无人区,这部电影我家宝贝看过了,听她说不错,就直奔它去了。

不急不忙的到电影院,买好票,时间刚刚好,就进场了。

位子不好,最后一排最角落,后来还遇到了同事,好巧。

电影开始了,画面是一个人在抓鹰,我开始以为是徐峥,原来是黄渤,然后的对话就是方言,觉得太逗了,电影开始会让你觉得很风趣,语言上占了大部分。

记得余男在跳舞的那段里,前面有个小孩喊着说小孩不能看的,我要回家,可爱的孩子。

语言上的风趣确实让我和她一样会想起疯狂的石头。

电影在徐峥进入夜巴黎的地方开始对话有了新的高潮,太搞了,捆绑销售,尼玛,那大爷,那水平,捆绑销售都知道。

还有一个片段,夜巴黎的两父子追余男的时候,在路上铺了钉子,黄渤让那二货打他的时候也很搞。

电影里的瘸脚话不多,但是很暴力。

徐峥怎么就帮他打赢了官司,还有电影了小店老板娘,翘起食指,先不发生,然后淡定的说“一呗”很经典,还有就是50的保密费,可是最后她却死于自己的聪明中。

整部片子我认为语言上下的功夫最多,搞笑点很通俗,让人直接就能很快的反应出来。

题材也很新,故事的情节可能夸张了点,但是线索很简单,没什么压力,徐峥说的那句话我觉得有双重含义“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会用火”然后他牺牲了自己,救了余男,这个叫前后相互照应,语文的写作手法。

火是人类创造的,别的动物不会,所以我们高于他们,但是人们却因为火把自己葬送了,始于火,灭于火。

简单的理解就是,人比其他动物厉害在于会用火。

复杂的理解是,人类因为自己高等,自以为是害死自己,没事玩什么火啊!或许
活的还不如动物,受束缚,会火的动物不一定是好事。

以上是个人理解,可能我的理解还不到位,请谅解!
第四篇:《无人区》观后感
《无人区》观后感
貌似最近看了挺多的电影了,但是没什么感觉,也没有什么可以写点什么的冲动。

今晚看完了《无人区》,心中有那么一丝的冲动,即使挺晚了,也想写点什么。

《无人区》的导演是宁浩,其实对他没什么印象,也许是我孤陋寡闻吧。

不过拍的这部片子确实挺好的。

先说这部片子的主题吧,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人性。

人性恶,这里没有体现人之初,却更多的来渲染人性本恶。

片子开头大肆的渲染人性的丑恶,不是唯利是图就是逃脱犯罪,在这里让人感到杀个人都没有能知道,想想500公里的无人区,有的只是荒漠,就是在那死了,没有个十天半月的谁会知道。

无人区这个环境给了犯罪分子可以猖狂的条件。

其实我想说的并不是人性本恶,我想说的是人性恶中还残存的那一丝的善良。

无人区中发生的事,在我们看来能逃避就逃避,谁还愿意扯进这些恩怨中呢。

片子在死了几个主要人物以后,逐渐达到了高潮。

其实这部片子的人员并不
多,没有那种多人海波澜壮阔,要是说这是一部大片的话,我想只有可以称得上壮美的背景了。

万里无人的荒漠,黄沙漫天,真有一
种大漠孤烟直的感觉,那种场面,我想足以震撼人心了。

单单场面就给人以荒凉,人心惶惶的感觉。

想想在这种场面下能发生什么事情,其实可想而知。

每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我想他内心中的欲望以及丑恶的一面必定暴露无遗吧!但是,人性中仅存的那一丝的善良也在高潮中到来了。

主人公为了一个其实与他无关的女子,在自己命大活下来的那一瞬间,他并没有置身事外,在得知那个女子的命运将是被杀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去救那个女子。

在那个女子命悬一瞬的情况下,他毅然的用自己的命换回了女子的生。

其实我感觉片子到这应该算完了,片子的结尾反而用了一群天真的孩子来结束,我想这是用善良的孩子们来反衬人性的丑恶吧!也或许是说明人性的丑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社会的逼迫,社会的诱惑导致的!
其实我感觉每个人看这部片子,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是是非非自有人评判!
第五篇:《无人区》
西式类型片的本土化表达——评影片《无人区》
1西部片的背景设定
《无人区》无论在故事设定、人物设置还是摄影风格上都明显有美国西部片的影子。

更重要的是在整体精神内核上,都是在传统的西部片主题的变奏形式。

他们将传统西部片的正邪对立中的正义感模糊化。

但随着故事发展,主人公都经历了一个人生的救赎过程。

人性的
多层面与复杂性在西部这样一个极端背景中得到了丰富地诠释。

借西部片的外壳,来表现新的价值冲突,为西部片赋予了全新的精神内核。

《无人区》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主人公潘肖的律师身份是法律公正的象征,警察无疑是国家暴力机关的象征,而他们在这样一个美国西部式的“无人区”中,都是羸弱、无法发挥作用的。

宁浩通过一种杂糅的方法,只借用了西部片的背景设定与影像风格,完成了一次中国电影相当难得的类型化尝试。

2公路片的叙事模式
《无人区》在故事构建上基本以传统公路片为蓝本。

以律师潘肖在西部荒漠中的一段意外旅途为主线,伴随旅途的逐步推进,我们看到潘肖的境遇一次次朝着更为凄惨的方向转化,他一再经历之前在“人类社会”中从未经历过的全新经历。

这些经历促使了他价值观的逐步转变,最终完成了“正义战胜邪恶”的终极价值转变。

一场公路旅行将潘肖由一个追逐名利的小律师转变为一个不畏强暴的孤单英雄。

与大多数公路片一样,公路在这里是人生旅途的隐喻。

在这场人生旅途中,潘肖完成了由人性淡漠、人性丧失到人性重新找回的全过程。

宁浩借助公路片的叙事模式构建了一个具有中国式舍生取义意义的故事。

同样,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本土化尝试。

3混搭、暴力美学与黑色幽默:昆汀、盖里奇与科恩兄弟
黄渤饰演的杀手与哈维尔巴登饰演的冷血杀手显然在人物塑造上十分相似。

鹰隼与200万美金在人物关系的构建中都起到了一种希区柯克所谓的“麦格芬”的悬念作用,是将人物联系起来的一个核心设置,并且构成了故事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在故事的背景设定中,他们都虚构了一个社会秩序缺位、人性沦丧,自我保存的动物本能与对利益的赤裸裸的追逐驱动人类行为的世界。

在影像风格上,他们都有着压抑与阴暗的色调与主题色彩。

在暴力渲染上虽然《无人区》显然难以匹敌,但他们都具有原始的暴力美学风格。

整体而言,他们都具有杂糅的多种类型化特色。

这种由昆汀发扬光大的电影叙事与语言风格一直是宁浩的杀手锏。

但是宁浩显然将这种风格做了本土化改造。

昆汀电影中那种更加纯粹的形式感、更加直露的暴力美学视觉风格以及更加疯狂而且彻底的人性曝光,在宁浩这里都做了一次柔化处理。

《无人区》中潘肖最终的死得其所——拯救了舞女,更像是宁浩在翻译昆汀电影时加入的中国本土化元素,从而使得它更能被中国观众理解。

这种在昆汀的纯粹形式感电影中强加一个意义的做法破坏了影片的整体性,也使得影片斧凿痕迹浓厚,但也使得影片更能被中国电影市场所接受。

盖里奇电影的那种放荡不羁、道德错位的人物塑造以及天马行空的情节设置,再加上荒诞不经的黑色幽默,同样被宁浩所吸收。

“疯狂”系列的成功就要拜其所赐。

《无人区》中,博得欢笑连连的各种荒谬情节仍然延续了宁浩以往从盖里奇继承而来的黑色幽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