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 中医治病求本
中医学治疗准则
中医学治疗准则
1、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又称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也是中医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准则。
2、平衡阴阳
平衡阴阳,也称调整阴阳,就是调整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失衡状态使之恢复到阴阳相对平衡状态的一种治病基本准则。
3、调节机体整体
调节机体整体,是指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用于纠正和恢复身体整体功能的一种治病基本准则。
4、调整付脏功能
调整脏腑功能,是指在中医脏腑理论指导下,用于纠正和恢复五脏六腑功能的一种治病基本准则。
5、疏通气血
疏理气血,还应包括疏理津液,就是在治疗疾病过程中要保持人体气血津液的充盈和正常流通的一种治病基本准则。
6、扶植正气
扶植正气,就是补益人体正气以消除虚弱证候或增强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病基本准则。
机体正气不足,是疾病一种很重要的病理变化。
中医早就把扶植正气作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
7、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就是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要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疾病进行根治的一种基本准则。
其实治病求本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根治疾病。
治病当求其本——裘昌林医案1则
治病当求其本——裘昌林医案1则(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治病求本;头痛;更年期综合症;病案;裘昌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了“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思想,金·张元素亦在《医学启源》中提出:“大凡治病者,必先明其标本,标者末,本者根源也。
”这里所说的标是疾病的症状,是表现在外的;而所说的本是指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是隐藏在内的。
即所谓的“症者病之标,因者病之本”。
明朝张介宾也曾言“起源之因,便是病本。
”又云“本为病之原,标为病之变,病本惟一,隐而难明,病变甚多,显而易见。
”指出了疾病的根本原因是唯一的,隐藏于内,很难明确;而疾病的症状却可以变化多端,且表现在外,显而易见。
针对疾病纷繁错杂的证候,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是一个很难的过程。
若医者一味的见寒治寒,见热治热,忽略疾病的本质,临床效果一定不好,甚至会导致疾病的失治误治,延误病情。
笔者有幸随浙江省中医院神经内科裘昌林老先生业诊,略举头痛病案一例,以冀临证举一反三,去伪存真。
患者,女,56岁,2007年12月6日至我院就诊。
当时病史:反复头晕头痛近4年,加重2月。
头痛以胀痛为主,发作严重时伴恶心,无呕吐,休息后可好转,四肢活动正常,头颅CT正常。
查体:颅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对答切题,BP126/84mmHg。
予头颅多普勒(TCD)检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当时医生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疗上以改善脑供血为主,予甲磺酸二氢麦角碱改善脑循环;敏使朗(倍他司汀)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尼莫通舒张脑血管,改善脑血流,中成药天舒胶囊活血平肝。
治疗2月余,未见明显疗效。
后患者于2008年2月11日至裘师处求诊。
详细询问病史后,裘师指出,患者头痛4年余,加重4月。
痛时以胀痛为主,严重时伴发恶心,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TCD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刻下患者烦躁不安,询问平时有潮热出汗,心悸心慌,脾气急躁,且常感口苦,睡眠不好,两便正常,胃纳尚可。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治病求本、扶正祛邪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治病求本、扶正祛邪同学们好,现在开始上课。
下面我们讲第二节——预防。
中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是非常科学的,也是非常先进的。
首先讲预防的基本概念。
什么叫预防?预防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防范于未然,把这个叫做预防。
孙思邈在《千金方》里明确提出来中医学的三级预防思想,他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孙思邈把预防概括为:未病、欲病、已病三类,这个思想和现代预防医学三级预防的观点是一致的。
高明的医生是治未病;差一点(的医生)治有病的,就是刚刚得病,他还行,早期就发现了,病之初就可以治疗;最次的医生才治真正已经得病那个病。
体现了《内经》“治未病”的思想。
第二个问题讲讲中医学的预防观念,是中医学的预防医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之一,概括为三个字,叫“治未病”。
一、未病先防。
所谓未病先防,是指在没有发生疾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防止疾病的发生。
我们前面讲的摄生就是未病先防的重要措施。
未病先防(的)核心是提高人的正气,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未病先防的方法很多,前面我们讲摄生基本原则下所提到的那些方法,比如,调节情志,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顺应自然,锻炼身体,这在前面我们(讲)摄生原则里面讲到了。
除此之外,还强调一个避其毒气。
因为邪气不仅仅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且在一定情况下,对疾病的发生甚至生命具有决定作用。
因此,主张要想防止疾病的发生,应该采取各种措施避其毒气,防止邪气侵袭。
除了这些之外,治未病的方法还有一个药物,药物预防,天花免疫。
天花免疫在世界免疫史上是中医学第一次提出来用人痘接种的方法,那不是牛痘,西方医学就是用牛痘,咱们中医学讲用的是人生过天花的痘,用它来免疫。
这(是)在十六世纪提出来的,被世界免疫学界称为世界免疫学的先驱。
提出了好多药物预防的方法。
比如,现在感冒,最近广州出现了非典型肺炎,主张药物预防,用清热解毒的(药),什么板蓝根、大青叶,来预防,这些都属于治未病的方法。
治病求本治病求本
温法:用温里祛寒的方法,祛除里寒证的
一种治法。 具体运用:
温中散寒
温经散寒 温肺化饮 温肾利水 温胃理气
清法:用寒凉的药物,通过清热、凉血、泻火
的方法,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种治法。
适应症:里热实证。
具体运用:
清热 泻火 清热解毒 清热凉血 清热泻肺 清心泻火 清胃泻火 清肝泻火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 活血、
复习思考题
1. 2. 3. 4.
5.
6. 7.
8.
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什么叫治病求本? 什么叫正治法? 什么叫“寒者热之”? 什么叫“同病异治”?什么叫“异病同治”? 中医治疗疾病的八大基本治法是什么? 八法中,------法治疗表证, ------法治疗里寒 证,-------法治疗各种虚证,-------法治疗里 热证。 治则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意义。
一致时,就采取逆其证候性质而 进行治疗的一种法则。 寒者热之 虚者补之 热者寒之 实者泻之
反治法:当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它的本质相
反时,就采取顺其病势的方药进 行治疗的一种法则。 如:伤食致泄泻,用通利法。 血虚便秘,用补血法。
治标治本(标本缓急)
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标本同治
三、调整阴阳
阴阳应保持平衡 平衡破坏了叫阴阳失调 损其有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补其不足(虚者补之、阴阳双补)
四、扶正祛邪
邪>正,邪胜则病 ,邪盛则病进 。
正>邪,正胜则不病,正盛则病退。
调节正邪之间的力量对比,使得正>邪。
扶正: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
抗邪能力。
多用补法:药物、针灸、气功、推拿、
锻炼、精神调摄、饮食调养等。
疾病诊断与疗效:中医标准
疾病诊断与疗效:中医标准
引言
中医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在疾病诊断与疗效评估方面拥有其独特的标准和理论。
本文档旨在详细阐述中医在疾病诊断与疗效评估方面的标准,以供专业人士参考。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1.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体态等外在表现,从而推断病情。
2. 闻诊:通过嗅闻患者的体味、呼吸、咳嗽声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3. 问诊:询问患者的主诉、病史、生活习惯等,了解病情。
4. 切诊:通过脉诊等手法,触摸患者的脉象,从而了解病情。
中医疗效评估标准
中医疗效评估主要依据“治愈、好转、未愈”三个标准。
1. 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生活质量恢复正常,脉象、舌象等恢复正常。
2. 好转:症状、体征明显减轻,生活质量有所改善,脉象、舌象等有所改善。
3. 未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生活质量无改善,脉象、舌象等无改善。
中医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治病求本”、“调整阴阳平衡”、“辨证施治”等。
1. 治病求本:针对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2. 调整阴阳平衡:中医认为,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治疗疾病时要注重调整阴阳平衡。
3. 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进行个性化治疗。
结语
中医的疾病诊断与疗效评估体系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优势,但也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
希望这份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随时提出。
中医治病书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医治病的书籍推荐:
1."黄帝内经" -《内经》是中医理论的经典之一,包含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治疗方法。
2."伤寒论"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经典著作,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
方案。
3."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之一,讲述了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4."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是中医经典之一,着重研究了温热性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
疗方法。
5."医学四字真言" -《医学四字真言》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南,包含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的
核心要点。
6."方剂学" -《方剂学》介绍了中医药方剂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巧。
7."针灸学" -《针灸学》详细介绍了中医针灸治疗的原理、方法和技巧。
8."中药学" -《中药学》系统介绍了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和应用方法等内容。
9."中医临床常用方剂" -该书整理了中医临床常用的方剂,包括适应症、用法和注意事项
等。
10."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介绍了中医诊断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理解中医的诊
断思路。
这些书籍涵盖了中医理论、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对于中医爱好者还是从业人员,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请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书籍进行阅读。
中医笔试题
中医笔试题一、中医基础理论(共30分)1. 中医所说的“气”是什么?(5分)答案:中医的“气”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呢。
它既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像我们呼吸的空气里的清气,吃进去的水谷精微转化成的谷气等。
又可以说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像肺气主呼吸,脾气主运化等。
解析:从中医经典来看,黄帝内经里就多处提到气,它涵盖的范围很广,从物质到功能都有涉及。
这体现了中医独特的整体观,把人体看成一个小宇宙,气在其中起到了沟通和维系的作用。
2. 简述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
(5分)答案: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解析:相生呢,就像是妈妈生宝宝一样,一种物质能滋生另一种物质。
相克就像是互相制约,让各个元素不会太“嚣张”。
这是中医用来解释人体脏腑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理论基础哦。
3. 中医的脏腑包括哪些?与西医的脏器有何区别?(10分)答案:中医的脏腑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与西医脏器的区别在于,中医的脏腑不单纯是解剖学概念,更多的是功能概念。
比如中医的心,除了包括心脏这个解剖器官,还包括了神志方面的功能,像我们说的心主神明。
解析:中医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哲学思想基础上的。
它对脏腑的认识是从整体功能出发的,而西医主要基于解剖学和生理学。
这种差异体现了两种医学体系的不同视角。
4. 什么是经络?经络有什么作用?(10分)答案: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的作用可大啦,它能将气血等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各处,保证人体各部分的正常生理功能。
还能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呢,就像一个超级交通网络,让身体里的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运行。
解析:从古代的经络学说来看,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这就很好地概括了经络的主要作用。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中医治病的重要原理之一。
阴阳学说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
阴阳在中医中被运用到诊断和治疗上,有助于维持人体的健康平衡。
五行学说是中医中另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构建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体系。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相互生克制约,通过了解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判断人体内脏经络功能的平衡与失调,从而通过治疗来调节和恢复平衡。
中医治疗的核心思想是“治病求本”,即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整体平衡状态,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根据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是通过阴阳的平衡和五行的和谐来维持的。
当人体内部的阴阳失去平衡,或者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中医认为阳虚是一种常见的身体失调状况。
阳虚指的是人体阳气不足,阴气相对过盛的状态。
阳虚的人体内寒气重、阳气不足,常表现为手脚冰凉、易感冒、容易疲劳等症状。
通过中医的五行学说,可以将阳虚归类为五行学说中的“寒”属性,因为寒气是阴性的,与阳气相背离。
治疗阳虚的主要方法是通过中药调理,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适合的药物。
在阴阳五行理论的指导下,中医师会选择一些具有温和效果的草药来补充阳气,调整体内阴阳的平衡。
同时,中医也强调通过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治疗中还有其他应用。
例如,中医认为某些疾病是由于人体内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这时候可以通过调整阴阳和五行来改善气血循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外,中医还可以根据阴阳五行理论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状况,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结一下,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在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五行关系,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治疗强调的是整体性的调理,即治疗疾病的同时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状态,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治病求本_中医治疗代谢综合征有妙招
先见Foreknowledge治病求本中医治疗代谢综合征有妙招龄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合参的方法,全面分析患者的病因、病性、病位,从而精准施治。
这种个体化治疗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调理中草药是中医治疗代谢综合征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用具有健脾消食、利湿化痰、活血化瘀等功效的中草药进行调理。
常见的中草药有黄连、黄芪、山楂、丹参、茯苓等。
这些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利湿化痰等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黄连、丹参等可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血糖的正常代谢;山楂、茯苓等可以降低血脂、血糖水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黄芪、人参等,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促进能量的消耗和利用。
因此,中草药能够改善患者的脏腑功能、调节气血运行、促进痰湿排出等,从而达到治疗代谢综合征的目的。
针灸治疗近年来,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代谢综合征的治疗中显示出了显著的效果。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整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其恢复正常功能。
针灸能够影响垂体-肾上腺轴、垂体-甲状腺轴等内分泌轴的功能,调节激素的分泌,从而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内分泌失衡状态。
在调节血压血糖方面,针灸能够刺激相关的穴位,促进血管扩张,降低血压;同时,针灸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针灸能够刺激脂肪组织中的相关穴位,促进脂肪细胞的代谢和分解,从而减少脂肪堆积,改善肥胖症状。
推拿按摩推拿,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手法按摩刺激人体的穴位和经络,以达到调整身体气血、平衡阴阳的目的。
对于代谢综合征患者,推拿可以帮助改善局部循环,缓解疲劳和紧张情绪,进而调整身体的代谢状态。
在治疗过程中,推拿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合适的穴位和手法进行治疗。
对于气滞湿阻证的患者,推拿师会采用行气化湿的手法,如揉腹、按摩足三里等,以促进气血流通,消除湿气。
中医诊断学必刷题
下列各项,属于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是BA 审症求因B 司外揣内C 四诊合参D 治病求本E 脏腑经络下列各项,属于中医诊断基本原则的是AA 整体审察B 司外揣内C 辨病论治D 辨证论治E 望闻问切胸闷,口渴属于AA 症状B 体征C 病D 证型E 以上什么都不是通过分析病情资料,对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和病情等疾病本质作出判断的思维过程称EA 症状B 体征C 证候D 辨病E 辨证“辨证求本”就是EA 找准病因B 判断病位C 确定病性D 推测病势E 概括病机“司外揣内”、“见微知著”和“以常达变”是中医诊断的DA 基本特色B 基本手段C 基本方法D 基本原理E 基本原则神昏谵语,躁扰不宁,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属于BA 精亏神衰B 邪盛神乱C 假神D 少神E 神乱久病患者,本已神昏,突然神识清楚,想见亲人,言语不休,但精神烦躁不安,属于CA 精亏神衰B 邪盛神乱C 假神D 少神E 神乱鉴别假神哪项最有意义EA 本已失神,忽然神识转清B 两目晦暗,忽然目光转亮C 本不能食,忽然欲进饮食D 久不能言,忽然言语不休E 局部症状好转与整体病情恶化不相符合以下哪项除外皆属假神的表现DA 本已失神,突然神识清醒B 原本目光晦暗,突然目光转亮,浮光外露C 原本毫无食欲,突然索食D 面色少华,倦怠乏力,肌肉松软E 面色晦暗,突然两颧泛红如妆出现神气不足的原因是CA 精气充盛,体健神旺B 精气大伤,功能衰减C 精气不足,功能减弱D 虽病而精气未衰,预后良好E 脏腑精气极度衰竭以下哪项除外皆为精亏神衰的失神表现AA 精神萎糜,意识模糊B 呼吸微弱,喘促胸闷C 形体消瘦,动作艰难D 面色无华,目无光彩E 神昏谵语,循衣摸床假神的病机为CA 精气轻度受损B 精气大伤C 精气极度衰竭D 邪气亢盛,内陷心包E 肝风挟痰,上蒙清窍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属于AA 癫证B 狂证C 脏躁D 中风E 痫证下列哪一项是神气不足的表现AA 两目晦滞,目光乏神B 面色无华C 意识模糊D 骨枯肉脱E 手撒尿遗病人本来毫无食欲,久不能食,突然索食,且食量大增,此为DA 得神B 少神C 失神D 假神E 神乱出现戴阳证的临床意义是BA 阴虚火旺B 虚阳浮越C 脏腑实热D 外感风热E 阴虚内热病人面色白虚浮多属DA 阳气暴脱B 血虚C 阳虚D 阳虚水泛E 气虚下列各项,多见面目一身俱黄、色鲜明如橘皮色的是DA 脾胃气虚B 脾虚湿蕴C 肝郁脾虚D 阳黄E 阴黄面黄虚浮,称为AA 黄胖B 苍黄C 阳黄D 阴黄E 萎黄小儿鼻柱、眉间及口唇四周青紫的临床意义是CA 肝郁脾虚B 瘀血内阻C 小儿惊风D 疼痛剧烈E 寒凝气滞面现青色的临床意义是AA 寒凝气滞,经脉瘀阻B 心脾气血虚,气血虚衰C 脾失健运,水湿内停D 肾阳虚衰,水饮不化E 邪热亢盛,血色上荣面色黄而无华,两目不黄属于CA 焦黄B 阳黄C 萎黄D 淡黄E 阴黄午后颧红的临床意义是BA 真寒假热B 阴虚内热C 外感风热D 气虚发热E 阳明实热脾胃气虚的面色表现是BA 面色青灰B 面色萎黄C 面目一身俱黄D 面色青黄E 面黄虚浮病色的特点是BA 晦暗,红黄隐隐B 晦暗,暴露C 晦暗,含蓄D 红黄隐隐,无光泽E 红黄隐隐,枯槁突然出现片状脱发的临床意义是BA 精血不足B 血虚受风C 肾虚D 阴虚火旺E 津液亏损小儿发结如穗,枯黄稀疏属于BA 血热B 疳积C 先天不足D 肾精亏损E 血虚病人发黄干枯,稀疏易落的临床意义是AA 精血不足B 肾虚或血热C 血虚受风D 疳积E 禀赋所致青少年白发,且伴有失眠健忘的临床意义是AA 劳神伤血B 肾虚C 肝阴亏虚D 脾肾阳虚E 阳明热盛根据五轮学说,黑睛属DA 肺B 心C 脾D 肝E 肾根据五轮学说,两眦血络属AA 心B 脾C 肺D 肝E 肾肺在五轮学说中为CA 风轮B 水轮C 气轮D 血轮E 肉轮小儿昏睡露睛的临床意义是EA 肝胆火炽B 肺经郁热C 肾精不足D 心阴亏损E 脾胃虚衰口腔肌膜灰白色小溃疡,周围红晕,局部灼痛者称为AA 口疮B 鹅口疮C 口糜D 口撮E 口?下列各项,多见于血瘀证唇色的是DA 樱红B 淡白C 深红D 青紫E 青黑新生儿脐风,上下口唇紧聚称为BA 口?B 口撮C 口噤D 口振E 口动牙龈红肿疼痛而兼出血是因AA 胃火上炎B 脾不统血C 肾虚火旺D 胃阴不足E 脾肾气虚温病牙齿光燥如石是因BA 胃阴不足B 阳明热盛C 肾阴枯竭D 胃肾阴虚E 肺阴亏虚望小儿络脉,“透关射甲”是指DA 风关透至气关B 显于风关C 风关透至命关D 直达指端E 在风关与气关之间小儿指纹紫红的临床意义是BA 外感表证B 里实热证C 血络郁闭D 痛证E 惊风小儿指纹紫黑的临床意义是EA 实寒证B 实热证C 虚热证D 血虚证E 血络闭郁小儿指纹浮露的临床意义是BA 惊风B 外感表证C 疳积D 脾虚证E 内伤里证呕吐黄绿苦水的临床意义是DA 邪热犯胃,胃失和降B 胃阳不足,难以腐熟水谷C 暴饮暴食,宿食不化D 肝胆湿热或郁热E 胃有积热或胃脘宿有瘀血患者大便黄褐如糜而臭的临床意义是BA 外感寒湿,或饮食生冷,脾失健运,清浊不分B 湿热或暑湿伤及胃肠,大肠传导失常C 湿热邪毒蕴结大肠,肠络受伤D 脾气虚衰,湿邪内阻E 热盛伤津,或阴血亏虚,肠失濡润,传化不行患者大便夹有黏冻、脓血的临床意义是CA 外感寒湿,或饮食生冷,脾失健运,清浊不分B 湿热或暑湿伤及胃肠,大肠传导失常C 湿热邪毒蕴结大肠,肠络受伤D 脾气虚衰,湿邪内阻E 热盛伤津,或阴血亏虚,肠失濡润,传化不行呕吐物秽浊酸臭的临床意义是AA 邪热犯胃,胃失和降B 胃阳不足,难以腐熟水谷C 暴饮暴食,宿食不化D 肝胆湿热或郁热E 胃有积热或胃脘宿有瘀血患者大便燥结,干如羊屎,排出困难的临床意义是E A 外感寒湿,或饮食生冷,脾失健运,清浊不分B 湿热或暑湿伤及胃肠,大肠传导失常C 湿热邪毒蕴结大肠,肠络受伤D 脾气虚衰,湿邪内阻E 热盛伤津,或阴血亏虚,肠失濡润,传化不行咯痰白而清稀者属AA 寒痰B 燥痰C 湿痰D 热痰E 肺痈之痰脾肾阳虚,津液输布障碍,滞于体内时的舌象表现是CA 老舌B 嫩舌C 淡胖舌D 瘦舌E 点、刺舌阴寒内盛,阳气被遏,血行凝滞时,多见的舌象表现是DA 全舌青紫B 舌有紫色斑点C 舌色淡红中泛现青紫D 舌色淡紫而湿润E 舌色紫红或绛紫而干枯少津阴虚火旺的舌象表现是EA 舌淡,苔白润B 舌红,苔黄厚C 舌红,苔黄腻D 舌淡红,苔薄E 舌红绛舌淡胖嫩,苔白滑润的临床意义是AA 阳虚水泛B 外感风热C 湿热内蕴D 气血两虚E 痰瘀阻络胃气夹湿浊、痰浊、食浊、热邪等熏蒸,积滞舌面时的舌象表现是AA 厚苔B 偏苔C 全苔D 腻苔E 腐苔舌苔有根无根的临床意义是DA 气血盈亏B 邪气盛衰C 津液存亡D 胃气有无E 脏腑虚实苔少无津的临床意义是EA 寒湿证B 里热证C 表寒证D 虚寒证E 阴虚证心脾热盛,热毒上壅时的舌象表现是DA 老舌B 嫩舌C 瘦舌D 红绛肿胀舌E 点、刺舌患者舌短缩,色淡白或青紫而湿润的临床意义是AA 寒凝筋脉B 气血俱虚C 痰湿内蕴D 热盛伤津E 动风先兆舌体胖大有齿痕的临床意义是EA 肝血亏虚B 心血不足C 肺阴不足D 肾阴不足E 脾虚湿盛久病肺气虚损,失于宣降时的临床表现是BA 咳声重浊沉闷B 咳声轻清低微C 咳声不扬,痰臭色黄,不易咯出D 咳有痰声,痰多容易咯出E 干咳无痰或少痰咳声如犬吠,声音嘶哑,吸气困难的临床意义是EA 久病肺气虚损B 风邪与痰热搏结C 燥邪犯肺D 寒痰湿浊停肺E 肺肾阴虚,疫毒攻喉郑声的临床意义是EA 心气虚弱B 宗气大虚C 神气不足D 痰扰神明E 脏气衰微,心神散乱咳声重浊,痰白清稀的临床意义是DA 肺热咳嗽B 肺燥咳嗽C 痰湿咳嗽D 外感风寒E 寒湿咳嗽干咳无痰或少痰而黏的临床意义是BA 风热犯肺B 燥邪犯肺C 热邪犯肺D 痰热壅肺E 痰湿阻肺小儿夏季长期发热,秋凉自愈的临床意义是EA 血虚B 气虚C 阴虚D 气血两虚E 气阴两虚发热为午后夜间低热的临床意义是BA 阳明腑实B 阴虚火旺C 湿温内蕴D 温病入营E 热邪客表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发有定时,属于BA 少阳病B 疟疾C 热入血室D 表寒证E 阳明病自觉身冷,得衣近火则缓解的是CA 恶寒B 寒厥C 畏寒D 寒栗E 寒战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属于AA 盗汗B 绝汗C 自汗D 战汗E 大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属于AA 盗汗B 绝汗C 自汗D 战汗E 大汗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属AA 行痹B 痛痹C 着痹D 热痹E 寒痹头晕而重,如物缠裹的临床意义是CA 肝阳上亢B 肝火上炎C 痰湿内阻D 肾精亏虚E 气血亏虚半身汗出的临床意义是DA 阳气虚损B 中焦湿热C 阴虚火旺D 中风截瘫E 气阴两虚肝阳上亢头痛的临床表现是BA 头痛如裹B 头晕胀痛C 头痛如刺D 昏沉重痛E 头痛绵绵泻下黄糜,肛门灼热的临床意义是DA 热结旁流B 食滞胃肠C 肾阳虚衰D 大肠湿热E 寒湿困脾口干但不欲饮,兼见潮热、盗汗、颧红的临床意义是DA 内有痰饮B 内有瘀血C 内有食积D 阴液耗伤E 内有积热情志抑郁,腹痛作泻,泻后痛减的临床意义是CA 伤食积滞B 大肠湿热C 肝郁脾虚D 脾胃气虚E 湿困脾胃完谷不化的临床意义是EA 伤食B 肝脾不调C 湿热下注D 痢疾E 脾肾阳虚口中甜而黏腻的临床意义是EA 痰饮内停B 脾虚湿阻C 饮食停滞D 肝胆湿热E 脾胃湿热消谷善饥的临床意义是AA 胃火炽盛B 胃阴不足C 脾胃虚弱D 脾胃湿热E 脾阳虚衰患者渴不多饮,兼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苔黄腻的临床意义是A A 湿热证B 温病营分证C 痰饮内停D 瘀血内停E 阴虚证患者睡眠时时惊醒,不易安卧的临床意义是CA 心肾不交B 心脾气血虚C 胆郁痰扰D 食滞内停E 痰湿内盛患者肛门有下坠之感的临床意义是EA 大肠湿热下注或大肠郁热下迫直肠B 湿热内阻,肠道气滞C 湿热蕴结或肝气犯脾,肠道气滞D 脾肾虚弱,肛门失约E 脾虚中气下陷病人自觉口中有咸味的临床意义是BA 心火上炎或肝胆火热B 肾病或寒水上泛C 痰热内盛、湿热蕴脾或寒湿困脾D 肝胃郁热或饮食停滞E 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下列各项,不属于亡阴临床表现的是CA 汗热味咸而黏B 汗出如油C 神情淡漠D 虚烦躁扰E 口渴饮冷半表半里证的特有表现是CA 腹痛吐泻B 口渴喜饮C 胸胁苦满D 鼻塞流涕E 小便清长亡阳的临床意义是DA 热结肠胃B 外感寒邪未及时发散C 阳气偏盛,阳热内郁D 大失血等阴血消亡而阳随阴脱E 瘀血停蓄虚证的临床表现是AA 久病、势缓B 新起、暴病C 病情急剧D 疼痛拒按E 声高气粗下列各项,属于表证辨证要点的是EA 发热,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B 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卧C 寒热往来D 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E 新起恶寒,或恶寒发热并见,脉浮下列各项,对里证认识正确的是AA 多见于内伤杂病B 新起恶寒发热并见C 内部脏腑的症状不明显D 有胸胁苦满等特有表现E 以头身疼痛、鼻塞或喷嚏等为常见症状下列各项,不属于虚证和实证鉴别要点的是AA 汗出的有无B 病程的新久C 语声的高低D 脉象的虚实E 舌象的老嫩下列各项,是阴虚证临床表现的是BA 口淡不渴B 两颧潮红C 无汗或自汗D 小便清长或尿少不利E 大便稀薄表证多见于BA 内伤杂病B 外感病初期C 皮肤疮疡类病证D 太阳病证E 上焦病证下列各项,不属于亡阳证临床表现的是BA 手足厥冷B 面赤舌干C 冷汗淋漓D 呼吸气微E 脉微欲绝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是AA 脉浮与脉沉B 口渴与不渴C 便溏与便结D 声高与声低E 体质壮实与虚弱“寒热”的鉴别要点是AA 对寒热的喜恶B 内脏证候是否突出C 头痛与腹痛D 脉之浮沉E 舌苔之有无寒证的临床表现是EA 发热,恶热喜冷B 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C 痰、涕黄稠D 小便短黄,大便干结E 舌淡,苔白而润亡阳汗出的临床表现是AA 冷汗淋漓B 汗冷味咸C 汗热而黏D 汗出如油E 汗出恶风下述各项,属于里证辨证要点的是AA 见于外感疾病的中、后期阶段B 新起恶寒发热并见C 一般病情较轻D 病位较浅E 病程较短热证的舌象表现是BA 舌淡白苔干B 舌红苔黄腻C 舌淡红苔白腻D 舌青苔润E 舌紫干少苔热证的辨证要点是EA 畏寒,冷痛B 口淡不渴,肢冷蜷卧C 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D 面色白,舌淡E 恶热喜冷,口渴欲饮,面赤寒证的舌象表现是BA 舌淡红苔薄黄B 舌淡苔白润C 舌紫苔腻D 舌绛苔黄腻E 舌红苔白干阳虚证的临床表现是AA 畏寒肢冷B 形体消瘦C 口燥咽干D 五心烦热E 两颧潮红阴虚证的临床表现是AA 五心烦热B 身热不扬C 日晡潮热D 夜热早凉E 易感冒下列各项,不属于表证的临床表现是BA 恶寒发热B 咳嗽吐痰C 脉浮苔白D 鼻塞喷嚏E 头身疼痛下列各项,不属于热证临床表现的是CA 便秘臭秽B 口干口苦C 面白尿清D 舌苔黄腻E 脉细而数下列各项,不属于虚证临床表现的是CA 五心烦热B 舌嫩少苔C 腹胀满不减D 声低息微E 怕冷喜加衣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寒证与热证鉴别要点的是EA 身热与身冷B 面赤与面白C 口渴与不渴D 舌苔黄与白E 头痛与不痛下列各项,不属于实证辨证要点的是BA 病势急B 久病C 体质壮实D 病情剧烈E 暴病寒淫证的临床表现是CA 恶风寒,微发热,汗出,脉浮缓,苔薄白B 突发皮肤瘙痒、丘疹C 恶寒重,或伴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或流清涕,脉浮紧D 鼻塞,流清涕,喷嚏,或伴咽喉痒痛、咳嗽E 肢关节游走作痛,或新起面睑肢体浮肿患者四肢疼痛较剧,痛有定处,阴寒加重的临床意义是CA 行痹B 热痹C 寒痹D 着痹E 风痹患者头重如裹,胸闷脘痞,口腻不渴,纳谷不香,甚至恶心欲呕,肢困嗜睡的临床意义是DA 风淫证B 寒淫证C 暑淫证D 湿淫证E 燥淫证以突发口眼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是EA 寒淫证B 火热证C 暑淫证D 湿淫证E 风淫证暑湿证的临床表现为EA 身热多汗,口渴喜饮,倦怠乏力,小便短赤,脉虚数B 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舌苔黄燥,脉洪大C 发热微恶风寒,咽喉红痛,头痛,咳嗽,脉浮数D 发热恶风,头面浮肿或一身悉肿,脉浮滑E 身热,心烦口渴,胸闷食少,倦怠便溏,小便短赤,脉虚数患者突发皮肤瘙痒,可见淡红丘疹的临床意义是DA 热极生风B 风邪犯肺C 风水相搏D 风客肌肤E 风邪中络湿邪头痛的临床表现是DA 头痛欲裂B 头部空痛C 头胀而痛D 头昏沉如裹E 头痛绵绵寒邪致病的临床表现是BA 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B 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C 恶热汗出,口渴,脉虚数D 头胀而痛,胸闷身重,脉濡E 壮热,口渴,面红目赤,脉洪数患者发热恶热,烦躁汗多,口渴喜冷,便干溲赤,舌红绛的临床意义是AA 火淫证B 暑淫证C 风淫证D 湿淫证E 燥淫证下列各项,最易与暑邪合并的是CA 风B 寒C 湿D 燥E 火患者新起畏寒,脘腹冷痛,肠鸣腹泻,不渴,小便清长,苔白脉紧的临床意义是DA 中风证B 伤风证C 伤寒证D 中寒证E 虚寒证患者于盛夏中午突然昏倒,口渴,汗出,气急的临床意义是CA 中风B 癫病C 中暑D 痫证E 伤暑肢体关节游走性疼痛,见于CA 风水犯肺证B 风客肌肤证C 风盛行痹证D 风毒窜络证E 风邪袭表证患者恶风微热,汗出咽痒,鼻塞喷嚏的临床意义是AA 风邪袭表B 风水相搏C 风邪中络D 风毒窜络E 血虚生风燥证的临床表现是BA 困重,闷胀,酸楚,腻浊,脉濡缓B 皮肤、口唇、鼻孔、咽喉、舌苔干燥C 皮肤湿疹、瘙痒D 头昏沉如裹,嗜睡,身体困重,胸闷脘痞E 口腻不渴,纳呆,恶心,肢体关节、肌肉酸痛,大便稀,小便浑浊因感受暑热之邪所致的是DA 风淫证B 寒淫证C 湿淫证D 暑淫证E 火热证与燥证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DA 心与小肠B 肝与胆C 脾胃D 肺与大肠E 肾与膀胱下列各项,不属于燥淫证特点的是EA 感受外界燥邪B 多见于秋季C 见于气候干燥少雨之地D 有凉燥、温燥之分E 可继发于血虚、阴津亏损下列各项,不属于六淫致病的是EA 风淫证B 寒淫证C 暑淫证D 湿淫证E 内燥证暑闭气机的临床表现是AA 心胸气滞而见胸闷B 恶热汗出,口渴疲乏C 神志昏迷,抽搐惊厥D 胸闷腹胀,苔腻,发热E 恶寒发热,身痛无汗。
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自然养生学中医是在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影响下产生的,因此它视察人体偏重于整体,侧重于宏观事物间的联系。
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七条:1治病求本:中医治病表面上针对症状,实际上更强调透过现象抓住根本的原因。
2治有标本:也就是治病求本,通过症状(标)来找到病的因(本)。
3治有缓急:意指有时以治本为急,有时则应以治标为急。
4治有轻重:意指病轻、病重应以元气是否亏损为标准,而不能光看表象。
5治疗须辩幼体质:也就要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来考虑用药分量的轻重。
6治疗用药不可偏执:也就是要具体病症具体分析,不能凭个人喜好。
7虚实的治疗原则:意指治疗时的“攻”与“补”要相结合。
阴阳五行说是迷信吗?阴阳五行说听起来很玄,其实并非迷信。
阴阳五行学说反映了人体的自动反馈调节原理,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具有朴素的辩正法思想。
这是人们把各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结果加以综合分析和归纳,利用阴阳(世界上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和五行(金、木、水、火、土够成宇宙万物)学说做了最简练的概括和说明,用以阐述自然界一切现象和事物间的关系,并且把它运用到医学上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经络存在吗?经络学说是中国医学基础理论之一,它关系到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法各方面,特别是推拿和针灸疗法是以经络为理论依据的。
中医认为人体是个遍布经络的有机整体,“经”:通道,“络”指经与经间的联系通道。
经络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分,有主干,有分支,以气血灌溉五脏六腑及全身各部,保证各部分的协调和统一。
由于经络与相应内脏有密切联系,所以穴位推拿和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
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中外许多科学家通过各种观察方法已经证实了经络的存在。
1999年,中国医学专家首次揭开了经络存在的物资基础之谜并发现人体可能存在着一个生物分子系统,从而真正从科学上证实了经络的存在。
人有哪几种年龄?日历年龄:人们的日历年龄随着时间的消逝均等地增长着,不管你如何善于保养,也无论你怎样懂生活,在日历年龄的增长面前。
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自然养生学中医是在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影响下产生的,因此它视察人体偏重于整体,侧重于宏观事物间的联系。
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七条:1治病求本:中医治病表面上针对症状,实际上更强调透过现象抓住根本的原因。
2治有标本:也就是治病求本,通过症状(标)来找到病的因(本)。
3治有缓急:意指有时以治本为急,有时则应以治标为急。
4治有轻重:意指病轻、病重应以元气是否亏损为标准,而不能光看表象。
5治疗须辩幼体质:也就要根据病人的年龄、体质来考虑用药分量的轻重。
6治疗用药不可偏执:也就是要具体病症具体分析,不能凭个人喜好。
7虚实的治疗原则:意指治疗时的“攻”与“补”要相结合。
阴阳五行说是迷信吗?阴阳五行说听起来很玄,其实并非迷信。
阴阳五行学说反映了人体的自动反馈调节原理,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具有朴素的辩正法思想。
这是人们把各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结果加以综合分析和归纳,利用阴阳(世界上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和五行(金、木、水、火、土够成宇宙万物)学说做了最简练的概括和说明,用以阐述自然界一切现象和事物间的关系,并且把它运用到医学上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经络存在吗?经络学说是中国医学基础理论之一,它关系到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法各方面,特别是推拿和针灸疗法是以经络为理论依据的。
中医认为人体是个遍布经络的有机整体,“经”:通道,“络”指经与经间的联系通道。
经络分布在人体的各个部分,有主干,有分支,以气血灌溉五脏六腑及全身各部,保证各部分的协调和统一。
由于经络与相应内脏有密切联系,所以穴位推拿和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
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中外许多科学家通过各种观察方法已经证实了经络的存在。
1999年,中国医学专家首次揭开了经络存在的物资基础之谜并发现人体可能存在着一个生物分子系统,从而真正从科学上证实了经络的存在。
人有哪几种年龄?日历年龄:人们的日历年龄随着时间的消逝均等地增长着,不管你如何善于保养,也无论你怎样懂生活,在日历年龄的增长面前。
论中医的辨证施治与遣方用药
论中医的辨证施治与遣方用药辨证施治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是遣方用药的基础,不仅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指导处方用药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辨证准确,施治才有可靠的依据,才能正确依法立方,随证遣药。
本文笔者以中医、中药理论为依据,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阐述辨证施治在疾病诊治与用药中的重要性。
标签:中医;辨证施治;遣方用药辨证施治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
辨证施治时,首先是采用望、闻、问、切等方法,搜集患者现有证候和病史等有关材料,再运用中医理论认识疾病、确定诊断,然后根据诊断,拟定治法,依法立方,随证遣药,进行治疗[1]。
由此可见,辨证施治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
在辨证施治中,辨证是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四诊所获得的感性认识,然后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明确疾病本质,掌握疾病的变化规律。
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拟定相应的治疗方法,遣方用药,解决疾病的治疗问题。
1 辨证施治,治病求本,因病制宜治病求本是辨证施治中的一个根本原则,是说治病要抓住疾病的本质,切忌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的盲目施治,在了解疾病证状和病情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和推理,透过现象,找出疾病本质,针对本质施治。
如咳嗽是临床常见的病证,但是引起咳嗽的原因很多,有外感咳嗽、痰湿咳嗽、肝火犯肺咳嗽、肺虚咳嗽等,所以治疗咳嗽,不能见咳止咳,而必须治病求本。
对于外感咳嗽者,治宜疏散外邪,宣通肺气;湿痰犯肺咳嗽者,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肝火犯肺而咳者,治宜清泻肝火,润肺化痰;肺虚咳嗽者,治宜补肺宁咳[2]。
只有正确的治法指导处方用药,才能取得治病的效果。
2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合理用药相同的疾病,病因不同,症状和机体反应不同,需用不同的治法;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机体病变不同,也需用不同的方法治疗,这叫做同病异治。
如感冒有风寒和风热的不同,治疗时就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之分,羚羊解毒片有疏风、清热解毒功效,治疗外感风热效果好,用于外感风寒则会加重病情;川贝止咳糖浆治疗风寒感冒咳嗽有效,若用于肺热咳嗽则会加重病情[3]。
治病必求于本
4
治病必求于本
“治病求本”的 “本”,指体质阴阳属 性
5
治病必求于本
“治病必求于本”的 “本”,指疾病证候
6
病例分析
刘XX,男17岁,患者于3月中旬劳动后,淋浴 感寒而致发热(39℃),经西药治疗两周发热仍未退。住院期 间,每日下午体温波动于38.5℃上下。经西医多种检查未能 明 确诊断。发热至今已三月余。来诊时每天下午4点至夜间2 点 发热(38.5℃),烧前先有恶寒,继而身热,无汗,伴有头晕, 咽干,胸部觉隐痛,随后汗出热退,饮食尚可,二便一般。 舌 苔自厚,质红。脉细稍数,略显浮象。辨证:阴虚发热,营 卫
8
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例分析
不和。治法:养阴清热,调和营卫。方药:青蒿10g,鳖甲10g, 秦艽6g,地骨皮12g,玄参12g,银花15g,天花粉15g,鲜生 地12g,丹皮10g,赤白芍各10g,僵蚕6g,鲜石斛30g,灯芯 1.5g,桂枝3g,甘草6g,鲜茅根30g,银柴胡3g .服上方4剂 后,热势稍减,下午体温38.9℃,胸部时痛,脉滑稍数,上方去 桂枝加常山3.5克,银柴胡改为3.5克,继服6剂。7d后药后曾 有2d体温正常,后又达38℃,苔白较厚,脉细数。患者日哺发 热,属于阳明气机不畅,积热不清,上方加焦槟榔10g,蝉蜕 3.5g,继服6剂。7d后烧未大作,昨日体温37℃,右侧耳痛,流 黄水(素有中耳炎),别无不适,脉沉细稍数,舌苔白,上方再 进4剂。此后近日发烧未作,一般情况良好。
治病必求于本
唐山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 石志敏
1
治病必求于本
“治病必求于本”首见于《素问· 阴阳应 象大论》:“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宋· 林亿注释 道:“阴阳与万类 生死变化,犹然在于人身,同相参合,故治病 之道必先求之”。前 人对病“本”之涵义表述不一,但结合临床实 际看,“本”当指疾
浅谈《内经知要》治病求本的临床体会
浅谈《内经知要》治病求本的临床体会《内经知要》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传统中医著作,在中医学习和临床实践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介绍了治病求本的原则,提出了中医治病思想的核心思想,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因此,临床医生必须熟悉并理解《内经知要》,才能更好地开展活动。
一、坚持“治本”的治疗思想《内经知要》以“治本”的治疗思想为基础,着重对病因的治疗。
它指出,病症的发生是由“病本”所致,而“病本”又有各种原因,如虚实、气血、邪气、邪熏等,这些原因是造成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必须要解决的本质问题。
因此,临床医生在治病时,就应该先找出病因,再从治本的角度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二、重视辨证论治《内经知要》着重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病因、病本、病情及其症状,进行诊断和治疗。
在治病时,临床医生必须仔细询问病人病情,并结合查体结果,深入观察和分析,以便精确定位病因。
只有把握好病因,才能准确地克服病症,从而达到痊愈的效果。
三、恰当运用药物治疗《内经知要》强调药物的恰当使用,即根据病症的发展特点,结合对病人的观察,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以确保治疗的准确性。
在治病时,临床医生不能仅仅依靠经验来下药,而应根据病症的实际情况,科学施药,以便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四、重视辩证把握临床病情《内经知要》指出,辩证把握临床病情是治疗的基础。
因此,临床医生必须正确理解和分析病情,包括病因、症状、病本、发展趋势等,以便确定治病的措施,准确把握疾病的变化规律,把握治疗的时机,以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总之,《内经》知要提出了以“治本”为核心原则,以辩证论治为基础,强调恰当使用药物治疗,重视把握临床病情的治病原则,为临床治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根据《内经》中的相关指导思想,临床医生必须以“治本”为准则,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认真观察、深入分析,以及全面理解、运用药物,从而获得有效的治疗效果。
马大正“治病求本”妇科诊疗理念探析
进 子宫 体供 血供 氧作 用 , 助于 胚胎 的种植 与发 育 , 有 提高 受 孕 率 。马 师认 为 , 于胎 动 不安 、 对 滑胎 患 者 ,
根据 中 医传 统理 论 , 儿属 纯 阳之体 , 胎 正是 这一 息 阳
流、 澄源 , 治病 求本 , 标本兼 顾 。 出血停 止 以后 , 要转 予 澄源 复 旧 、 培补 气 血 , 以达 到 阴 阳平 衡 , 复 正 常 恢
治疗以宣畅气机以除治病求本是中医的精髓所在通过总结回顾多湿应用理气燥湿芳化之品使湿去气宣则病趋年来师从马师的继承学习以及笔者临证体验在诊痊愈实践证明疗效较好湿为阴邪若妄用清热疗妇科病症时只有遵循治病求本审证求因一则助长湿邪使之内陷再则反伤脾气使内湿更确立正确的治法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江西 中医药 2 1 0 2年 1 月第 1 期总 4 3卷第 3 9期 4
常是孕 育 的前提 。 由月经 之调 与不调 可反 映 出生殖
强 的松治 疗 , 孕 5 至 0天 时 确 诊 “ 留流 产 ” 行 清 稽 而 宫治 疗 。 中医诊断 : 滑胎 ( 肾两 虚 型 )西 医诊 断 : 脾 ; 习惯 性 流产 。治 以健 脾 补 肾调 冲。处 方 : 自拟 调 冲 汤( 菟丝 子 、 杞 子 、 枸 覆盆 子 、 灵 脾 、 断 、 仙 川 当归 、 鸡 血藤 、 参 、 乌 、 丹 首 路路 通 、 附 、 山药 等 ) 随症 加 香 淮 , 减治 疗半 年 ,00年 1 2 21 月 1日因停 经 3 3天 , 腰酸 半 天入 院。 中医诊 断 : 胎 ( 肾两 虚 型 ) 西 医诊 断 : 滑 脾 ; 习惯 性 流产 。治 以温 肾健脾 , 固冲安胎 。处 方 : 胎 安 汤( 菟丝 子 、 寄 生 、 断 、 仲 、 灵 脾 、 桑 川 杜 仙 巴戟 肉、 鹿
中医诊断治疗常规
中医诊断治疗常规
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过程即是辩证施(论)治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的综合应用,主要包括四诊、诊病、辩证、病案、治则和方药六大部分。
一、四诊:“四诊”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简称“四诊”,是中医收集了解、诊察病情资料与信息的主要方法。
二、诊病:亦称辨病,即对疾病做出病名诊断。
是对疾病的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作出概括与抽象。
临床医生在诊治疾病时,都应对疾病的病名作出诊断。
三、辩证: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种病理变化的综合概括。
辩证就是医生运用四诊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即证候),对疾病当前的病因、病位、病机、性质、特征、机体的整体状况等作出的分析、辩别与诊断,是中医确立疾病治疗的重要依据。
四、病案:又称病历,古称诊籍。
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和法律依据。
它要求将患者的详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
中医病历包括门诊病历或门诊登记和住院病历。
五、治则:治则包括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两个内容,是中医临证制方遣药的依据。
临床医生根据“治病求本”。
八纲辨证的护治原则
八纲辨证的护治原则八纲辨证的护治原则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对病人的望、闻、问、切四诊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人的证候类型。
在治疗过程中,根据不同证候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方剂,这就是八纲辨证的护治原则。
一、辨证求因辨证求因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思想之一。
在治疗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病因,了解发病机理。
只有找到了病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例如,感冒属于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在药物选择上就会有所区别。
二、辩证施治辩证施治是指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和药物方剂。
例如,对于寒性胃脘痛患者可以使用温阳散寒汤进行温阳祛寒;而对于阳虚体质患者,则需要使用滋阴补阳之剂。
三、以整为局以整为局是指在治疗过程中看到整个病人的情况,而不是只看到某一个症状或器官。
例如,治疗高血压患者时,不仅要降低血压,还要注意调整患者的饮食、生活方式等方面。
四、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证候类型选择相应的药物方剂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风寒感冒患者可以使用桂枝汤;而对于风热感冒患者则需要使用银翘解毒片等药物。
五、以标治本以标治本是指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根本原因的处理,而不仅仅是针对某一个表现进行缓解。
例如,对于慢性胃炎患者需要调整饮食习惯、改善生活方式等方面,并配合中药进行长期调理。
六、因势利导因势利导是指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处理。
例如,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针刺部位和强度,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七、治病求本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过程中要注重根本原因的处理,而不仅仅是针对某一个表现进行缓解。
例如,对于肝炎患者需要调整饮食习惯、改善生活方式等方面,并配合中药进行长期调理。
八、预防为主预防为主是中医保健的基本思想之一。
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缓解症状,还要注意预防复发和并发症的发生。
例如,对于高血压患者需要控制饮食、保持适当运动等方面,并定期检查血压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断中医治病求本
治病求本,首见于《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的“治病必求于本”。
告诫医者在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中,要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宜采取针对疾病根本原因确定正确的治本方法。
是几千年来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一直遵循着的基本准则。
治病求本的具体应用,除了必须正确辨证外,在确定治则时,必须明确、的概念。
“正治”与“反治”
正治和反治,出自《素问。
至真要大论》的“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在临床实践中,可以看到多数的疾病临床表现与其本质是一致的,然而有时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时则与其本质不一致,出现了假象。
为此,确定治疗原则就不应受其假象的影响,要始终抓住对其本质的治疗。
正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采用的方法和药物与疾病的证象是相反的,又称为“逆治”。
《素问。
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此皆属正治之法。
大凡病情发展较为正常病势较轻,症
状亦较单纯的,多适用于本法,如风寒外感病人,用辛温解表法即属正治,胃寒而痛者,用温胃散寒法,亦是正治法。
反治: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本质不相一致情况下的治法,采用的方法和药物与疾病的证象是相顺从的,又称为“从治”。
《素问。
至真要大论》说:“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是指反治法一般多属病情发展比较复杂,病势危重,出现假象症状了才可运用。
其具体应用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就是以热治热,以寒治寒。
前者用于阴寒之极反见热象,即真寒假热的患者;后者用于热极反见寒象,即真热假寒的患者。
二者治疗的实质仍然是以热治寒,以寒治热。
“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是指以填补扶正之法治疗胀满痞塞等病证,以通利泻下之法治疗泄利漏下等病证。
前者适用于脾虚阳气不足而不健运者,后者适用于内有积滞或瘀结而致腹泻与漏血者。
二者治疗的实质亦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此外,还有反佐法。
即于温热方药中加少量寒凉药,或寒证则药以冷服法;寒凉方药中加少量温热药,或治热证则药以热服法。
此虽与上述所讲不同,但亦属反治法之范畴,多用寒极、热极之时,或有寒热格拒现象时。
正如《素问。
五常政大论》所说:“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
如是,可以减轻或防止格拒反应,提高疗效。
标本缓急
“标”与“本”,是中医治疗疾病时用以分析各种病证的矛盾,分清主次,解决主要矛盾的治疗理论。
“标”即现象,“本”即本质。
“标”与“本”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
“标”与“本”的含义是多方面的。
从正邪两方面来说,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以疾病而说,病因为本,症状是标;从病位内外而分,内脏为本,体表为标;从发病先后来分,原发病(先病)本为,继发病(后病)为标。
总之,“本”含有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的意义,“标”含有次要方面和次要矛盾的意义。
疾病的发展变化,尤其复杂的疾病,常常是矛盾万千。
因此,在治疗时就需要运用标本的理论,借以分析其主次缓急,便于及时合理地进行治疗。
标本的原则一般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和标本同治三种情况。
急则治其标,指标病危急,若不及时治疗,会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本病的治疗。
如腹胀满、大出血、剧痛、高热等病,皆宜先除胀、止血、止痛、退热。
正如《素问。
标本病传论》所说:“先热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大小不利,治其标。
”待病情相对稳定后,再考虑治疗本病。
缓则治其本,指标病不甚急的情况下,采取治本的原则,即针对主要病因、病证进行治疗,以解除病的根本。
如阴虚发热,只要滋阴养液治其本,发热之标便不治自退;外感发热,只要解表祛邪治其本,发热之标亦不治而退。
标本同治,指标病本病同时俱急,在时间与条件上皆不宜单治标或单治本,只能采取同治之法。
如肾不纳气之喘咳病,本为肾气虚,标为肺失肃降,
治疗只宜益肾纳气,肃肺平喘,标本兼顾;又若热极生风证,本为热邪亢盛,标为肝风内动,治疗只能清热凉肝,熄风止痉,标本同治。
疾病的标本关系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因此,在临床中要认真观察,注意掌握标本转化的规律,以便正确地不失时机地进行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