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指标体系

合集下载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价

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评价

正指标
正指 标
农 村居 民家庭平 均每人现 金消 费支出 城 镇居 民家庭平 均每人 现金消 费支出
生态 系统

兀 兀
( 万吨 ) 万吨/ k m
正指 标 正指 标
正指 标 逆指 标
般 工业废 物综合 利用量
各地 区单位面 积二氧化 硫排放 量
地 区农村居 民人均 住房面 积
引 言
在经济系统 中 , 地 区生 产总值反映 了地 区经济结构 , 地
区人均财政收入能够反 映地 区的经济效益 ,全社会 固定 资产 投资能够反映地 区经济 的潜 力水平 ;当然 ,经济发展也离不 开创新 ,系统创新能 力是指 将知识技术转化为新产 品 、新 工
区域协调发展评价 是一个复杂 的系统 工程问题 , 需 要采
2 0 1 3 年6 月 总 第5 O 期
现代 工业 经济 和信 息化
Mo d e r n I n d u s t r i a l E c o n o my a n d I n f o r ma t i o n i z a t i o n J u n e ,2 0 1 3
资源 系统 人均水 资源拥有 量 单位 地区生 产总值 能源消 耗 地 区湿地面 积
平方 米/ 人
立方米/ 人 吨标准 煤, 万 元 千公 顷
正 指标
正指 标 逆指 标 正 指标
本文 主要 采用 我 国3 1个 省市 自治 区的经 济 、社会 、生 态 、资源之 问的协调发展关系 ,来研究 中国区域 协调 发展 , 并对其进行评价 ,比较 研究。 2 . 1 数据标准化处理
2 区域 协调 发展评价及其分析
—— 萌专利授权量

05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五章)

05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五章)

反映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情况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工业总产值、固定资 产投资总额、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 外资额、能源生产总量、电信业务总量等
常住人口规模、城镇人口规模、乡村人口规模、非农业人口规模、农业 人口规模、男性人口、女性人口、就业人口等
职工工资总额、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等
生产总值中的比例;15.人均外贸额。
美国海外发展委员会提出,主要用以衡量工业化程度较低国家的人口生活质量。 指标包括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等。每个指标都由1~100之间的一个数字
PQLI指标体系
表示,1表示最坏,100表示最好。当所有指标的得分都按1~100等级定分出来后, 计算出各指标的平均值或加权平均值,便可计算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PQLI。
构成 指标
人口性别结构 年龄结构 职业结构 城乡结构
城乡经济结构
三次产业产值 结构
地区生产结构
国有经济与集 体经济结构
能源生产与消 费结构
旅游人口来源 结构
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评价
四、结构评价指标
(二)比例与效益结构指标
➢ 比例与效益结构指标指为了反映区域某项发展在其总体发展中所处的地位 的一种相对指标,它表明某一现象在总量中的发展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 。
评价区域 发展速度
指标
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发展速度 人口自然增长率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评价
三、增速评价指标
➢ 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增长速度可分为:
采用 基期 不同
环比增 长速度
定基增 长速度
报告期比前一期 的增长量与前一
期水平之比
报告期比固定 基期的增长量 与固定基期水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指标体系的作用在于为政策制定 者提供决策依据,为学者和研究 人员提供研究工具,为公众了解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提供信息。
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需要综合考 虑各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社 会进步、环境质量、民生福祉等, 以确保评价结果的综合性和全面 性。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流程
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
流程:确定评价目标、选择评价指标、确定指标权重、制定评价标准、收集数据、评价分析、得出结论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添加标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 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添加标题
教育资源:包括 基础教育、职业 教育和高等教育 等,是提高人口 素质和创新能力 的重要保障。
医疗卫生服务: 包括医疗设施、 医疗技术和医疗 保障等,是保障 人民健康和提高 生活质量的重要 支撑。
科技教育指标
科技投入:包括研发经费、科研 人员数量等指标,反映区域科技 创新能力。
教育投入:包括教育经费、教师 数量等指标,反映区域教育发展 水平。
时性。
创新评价方法: 引入新的评价 技术和方法, 如大数据分析、 人工智能等, 提高评价的准 确性和效率。
强化政策支持: 制定相关政策 措施,支持区 域经济社会发 展评价指标体 系的构建和应
用。
未来发展方向和趋势
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和优化 跨区域、跨领域的综合评价 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的建立 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成为重要方向
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数据获取难度大 指标体系构建缺乏统一标准 不同区域间可比性差 动态监测和评估机制不完善

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要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本文依据县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测定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价县域可持续发展状况。

县是我国最基本的行政单元,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县域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90%以上,人口占70%以上,经济总量占50%以上。

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科学发展观能否得到全面落实,县域是关键。

要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仅仅用GDP等几个指标来衡量和评价是不行的,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全面衡量和检验一个地方的发展成果,发现一个地方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也是评价地方官员政绩的根本标准。

本文参照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研究成果,依据县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结合县域的特征,设计了一套系统的、多层次的评估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并以江西省吉安县为实证,测算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评价县域可持续发展状况。

一、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它追求的是在县域内保持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要求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多因素的协调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大系统。

其总体目标是: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素质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持续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其目标应该体现“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

为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需要,县域可持续发展必须追求经济增长的数量,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同时逐步改善发展的质量,追求经济增长的质量。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办法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办法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办法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指标体系第三章考核评价程序第四章审核要求第五章结果发布及应用第六章动态管理机制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客观反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经开区)在经济、科技、生态、社会以及体制创新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 2014〕54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考核制度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 2016〕 14号)关于完善考核体系的有关要求,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旨在引导国家级经开区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充分调动地方和国家级经开区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积极性,在全国范围内树立国家级经开区的典型范例和良好品牌,同时为各级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第三条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以下简称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设定、信息收集、类别评定、结果发布以及国家级经开区动态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综合发展水平,是指国家级经开区在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区域带动、生态环保、行政效能等方面的表现。

第四条考核评价对象包括国务院已批准设立的国家级经开区和申请新设立或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

第五条商务部牵头负责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定和结果发布。

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国家级经2开区的考核评价信息收集和初审。

商务部成立专家小组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负责审核,以保持考核评价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第六条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将各部门在考核评价年度内对国家级经开区发生突发事件、财政税收及规划违法违规、债务风险失控等方面的处理意见和通报结果纳入考核评价。

第七条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考核评价工作,信息收集通过国家级经开区信息一体化平台完成。

逐步完善国家级经开区信息一体化平台,增加程序审核、自动提示、流程监控、数据汇总和分析等功能。

我国各地区区域发展水平评价

我国各地区区域发展水平评价

我国各地区区域发展水平评价一、引言:区域发展水平是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等单一指标和人文发展指数等综合指标来衡量一个区域的发展状况。

明确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有利于从区域发展的实际出发,正确选择区域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目标和战略模式,避免因盲目的过高或过低估计而造成决策的失误。

度量区域发展水平,关键是要选取合理的指标和指标体系。

一般将统计指标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或区域经济增长指标、区域经济发展指标、区域社会发展指标等。

反映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

这些指标从某一方面反映了事物的特征,同时又各有局限性。

要反映区域发展的总体水平,则需要把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结合在一起加以应用,即指标体系。

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的指标体系也不同。

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的选择,除了要考虑的研究目的和指标的作用外,还应结合发展观念的转变来选取。

单一指标:(一)总量指标反映区域发展水平的总量的指标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GNP)等经济总量指标,近年出现对绿色GDP的探讨。

1.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所谓常驻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所谓生产活动包括三次产业在内的所有行业和部门。

在价值形态它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上产的增加值之和。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1)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即: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2)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驻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进行核算。

即:增加值=劳动之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体化区域经济⼀体化—打造中国新区域经济摘要:区域经济⼀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区域经济⼀体化的发展越来越快,区域性经济组织和区域⾦融体系在推进贸易⾃由化⽅⾯可以起到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作⽤。

经过改⾰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区域已经形成了以⾹港-深圳-⼴州为中⼼的珠江三⾓洲经济圈、以江浙沪为中⼼的长江三⾓洲经济圈、以北京-天津为中⼼的环渤海经济圈三⼤经济圈,圈际间和圈内各城市间的竞争与协作并存的态势⽇趋显现,竞争的态势要求各个经济区域尽快确⽴⾦融中⼼城市、完成新形势下的⾦融体系的创新过程,以更好地促进和协调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与⾦融体系的关系说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与区域⾦融体系的发展⽔平制下,⾦融体系依附于经济结构,当⾦融发展⽔平⽇益提⾼,⾦融体系对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发展就具有⼀定程度上的决定作⽤,尤其在社会经济的转型期,⾼效率的⾦融体系可以通过融资效率的提升促使经济结构合理化。

⾦融体系是⾦融机构、⾦融⼯具和⾦融市场相互作⽤⽽构成的有机整体。

⾦融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个地区动员储蓄、吸纳并配置资本的能⼒和效率提升。

⾦融体系作为资⾦的融通体系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的重要环境因素,决定着⼀个城市动员储蓄、吸纳并配置资本的能⼒与效率。

随着⾦融开放步伐和⾦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融体系竞争⼒在城市或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将更加突出。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看法是,⾦融体系本⾝可能是⼀个“整盒”。

但实际上,⾦融体系是由⼀个个功能模块组成的,当采⽤拆解⾦融体系的⽅法来审视区域⾦融体系效率的时候,通常会注意到的问题是关于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协调问题。

在⾦融⾏业中,国际间的⼤型⾦融机构已经在考虑把多⽅⾯发展的⾦融机构逐步整合,形成⼀个⾦融控股体系,由⼀个统⼀的管理集团来划分职能部门、协调利益冲突。

对国家和地区⽽⾔,这样的思路也是有效的,事实表明,国际上各个先进国家宏观⾦融体系的各个模块正在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通过模块间的资⾦流动成为体系内流动的⽅式来提升融资效率。

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

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

3)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 服务减去进口的货物和服务。
增加值=总消费+总投资+出口-进口
2.国民生产总值 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 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一个区域的常驻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价值 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该区域的常驻单位, 但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等形式分配 给非常驻单位;同时,外区域的单位所创造的增加 价值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等形式分 配给该区域的常驻单位。考虑到这种区际间收人的 流动,便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即国民生产 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外区域的劳动者报 酬和资产收减去支付给外区域的劳动者报酬和资产 收入。
作业: 某一地区2000年人口识字率为70%,婴儿死亡率为 15 ‰,1岁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5岁。 另外,据联合国统计,1950年以来世界各国婴儿死 亡率最高的是加蓬,达229 ‰,最低的是瑞典, 达7 ‰。1950年越南1岁人口预期寿命值最低,为 38岁,2000年瑞典值最高为77岁。 请大家计算该地区2000年的物质生活质量指数值。
一、单一指标 (一)总量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 定义: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驻单 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内涵与计算方法: 1)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 期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 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2)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 期内所创造并分配给该区域常驻单位和非常驻 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 净额+营业盈余
通常,PQLI<60为低素质;60~79为中等素质;>=80为高素 质;据计算,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PQLI=82.5

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们这里所说的制度创新是基于经济发展的相关经济
收 稿 日期 :0 8—0 —0 20 7 9
作者简介 : 李答 民( 9 5 , , 16 一)男 陕西蓝 田人 , 西安财经学 院信息学院助理研究员 , 研究方 向为经济管理和教育管理 。
维普资讯
李答 民: 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传 统 的经济发 展评价 注重对经 济总量增 长水平 的评价 , 方经济 发展 的初 级 阶段 主要 以经 济 增 长 西 来评 价经 济发展 的水平 。亚 当 ・ 斯密 《 国富 论 》 的 中 经 济发展理 论 主要 体现 了经 济发 展的这种 思想 。我
制度 的创新 , 括 区域 经济发 展 的战略部署 、 它包 政策 水平 以及政策 的执行等 方面 的创 新水平 。但是经 济 发展也应 当是一 个 动态 发展 的过 程 , 不仅 对 当前 的 经济发 展需要评 价 , 需要 对经 济 发 展 的未 来持 续 也 协调 性作 以评 价 。这 就需要我 们在对 区域经济 发展 评级 中 , 要从 区域 经济发 展 的总量增加 、 济结 不仅 经 构 的优化 、 济关 系 的改 善 和制 度创 新 等方 面 予 以 经 评价 , 还需要 评价 区域 经济发 展 的协 调性 和持续性 。

国改革开放初期也以经济增长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
主要 标志 。经济 发展 到一定 的水平 , 济 结 构 的优 经 化、 经济关 系 的改善 、 度 的创新 也成 为经济 发展 的 制 重要 目标 , 以往 注重 经 济增 长 而忽 略经 济 内部 的优 化 、 系改善 、 关 制度 创新 , 然会 影 响经济 的全 面发 必
范畴, 制度 因素 也是 区域经 济 发展 的重要 标 志 。我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办法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办法

WORD格式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办法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指标体系第三章考核评价程序第四章审核要求第五章结果发布及应用第六章动态管理机制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客观反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经开区)在经济、科技、生态、社会以及体制创新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 2014〕54 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考核制度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14 号)关于完善考核体系的有关要求,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旨在引导国家级经开区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充分调动地方和国家级经开区加快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积极性,在全国范围内树立国家级经开区的典型范例和良好品牌,同时为各级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第三条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以下简称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设定、信息收集、类别评定、结果发布以及国家级经开区动态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综合发展水平,是指国家级经开区在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区域带动、生态环保、行政效能等方面的表现。

第四条考核评价对象包括国务院已批准设立的国家级经开区和申请新设立或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

第五条商务部牵头负责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设定和结果发布。

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国家级经开区的考核评价信息收集和初审。

商务部成立专家小组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负责审核,以保持考核评价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第六条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将各部门在考核评价年度内对国家级经开区发生突发事件、财政税收及规划违法违规、债务风险失控等方面的处理意见和通报结果纳入考核评价。

第七条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考核评价工作,信息收集通过国家级经开区信息一体化平台完成。

第5章 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

第5章 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


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第二节 区域竞争力评价


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划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一、单一指标
(一)总量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 2、国民生产总值 3、绿色GDP
(二)平均指标
(三)相对指标

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二、综合指标
(一)UNRISD的指标体系 (二)PQLJ指标 (三)人类发展指标 (四)刘再兴的9指标体系 (五)厉以宁的26项指标体系

第二节
区域竞争力评价
一、竞争力的概念及其分类 二、国家竞争力及其评价
(一)国家竞争力的概念 (二)国家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1、IMD世界国际竞争力评价
2、WEF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

第二节
区域竞争力评价
三、区域竞争力及其评价
(一)区域竞争力的概念 及研究意义 (二)区域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1、区域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遵循的原则 2、不同层次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2、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的主要方法
第三,起飞阶段。表现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长进入起 飞阶段,需要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生产性投资率提高;由工业部门担 任的主导产业高速发展;形成一个有利于现代产业扩张的政治、社会和 制度结构。这一阶段的主要经济特征:人均国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 业技术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走向商品化,劳动力加速向工业转移;资 本大规模地向工业集中;工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快速 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1)区位性衰退:即由于区位优势失去而导致经济增长 出现衰退。(2)资源性衰退:因支撑经济增长的关键性资源 枯竭致使经济增长发生衰退。(3)结构性衰退:带动区域经 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出现衰退,同时又没有新的主导产业来取代, 从而导致经济增长出现衰退。4)消聚性衰退:即经济活动在 地理空间上集聚,可以通过相互协作而获得集聚经济。然而, 如果经济活动出现过度的集聚,不仅会失去原有的集聚经济, 反而可能产生集聚不经济,造成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土地和 水资源不足、能源和劳动力供给紧张等问题,从而限制了经济 的持续增长。 如果在经济增长出现衰退的初期,及时采取有效的工业 化和结构调整政策,可能防止出现进一步的衰退,维持经济增 长的稳定,甚至有可能使区域经济进入新的增长时期。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是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而设立的一种特殊区域。

目前我国已设立了数百个经开区,它们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吸引国内外投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提高经开区的综合发展水平,国家对经开区进行考核评价,以激励和促进各地经开区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应运而生。

一、经开区的背景和意义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为了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吸引外资和促进对外贸易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区域。

它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引进优质资源、推动科技创新、改善环境和社会秩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同时,经开区也是国家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是推动经济增长、完善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机制。

因此,通过对经开区进行考核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发展状况,发现问题和不足,促进各地经开区的持续改善和发展。

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为了实现对各地经开区的科学评价,激励和促进其发展,国家建立了一套综合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该指标体系包括多个方面的指标,涵盖了经开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政府治理等多个方面。

这些指标包括了数量型指标和质量型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综合评价,可以全面地衡量经开区的发展水平,发现问题和潜力,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1.经济发展方面的指标经济发展是经开区的基本任务和使命,因此,经济发展方面的指标是考核评价的核心。

这些指标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工业产值、财政收入等数量型指标,还包括外商投资引进量、固定资产投资、新增市场主体企业等质量型指标。

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反映了经开区整体经济活力的状况,工业产值反映了经开区工业发展的水平,外商投资引进和市场主体企业增长则反映了对外开放的情况。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综合评价,可以判断经开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改善方案。

《江苏省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全文及解释说明

《江苏省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全文及解释说明

附件1江苏省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附件2指标解释1.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指报告期内,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开发区,包括所有行政管辖范围)内所有常住单位在报告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及增速。

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从价值形态看,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中间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从收入形态看,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分配之和;从产品形态看,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之和。

在实际核算中,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地区生产总值及其构成。

2.地区生产总值占所在设区市比重:指报告期内,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开发区所在设区市地区生产总值。

3.制造业增加值占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指报告期内,开发区内制造业增加值占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报告期内,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全区期末从业人数(计算时可以“四上”企业从业人数(时点数)乘以一定系数计量)。

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指报告期内,区内各项税收收入、专项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其他收入的地方留成部分。

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所在设区市比重:指报告期内,开发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开发区所在设区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7.营业收入2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企业数量:指报告期内,区内年营业收入达到20亿元及以上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制造业企业数。

8.上市企业数量及当年新增数:指报告期末,开发区内在主板、创业板、中小板、科创板等板块上市的企业数量及评价年度内新增数量。

上市企业主体在开发区内注册,不含境外上市企业、新三板挂牌企业,以及上市企业的母公司、子公司和其他关联公司等。

浙江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文献综述]

浙江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统计学浙江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一、前言部分浙江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带。

其核心地区包括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等城市,属长江三角洲最繁华的地带之一。

未来10年内,长江三角洲将有可能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和亚太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能力的外向型经济示范区。

近年来浙江省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经济发展政策,使其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跃居成为我国经济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省份之一。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着手深入地研究并努力使其成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并通过良好的带动作用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各个行业均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同时由于多种因素造成长期以来浙江省各行业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

本文考察浙江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通过收集各项指标体系,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做一个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写作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采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浙江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使得各地区的经济可以均衡的发展,为浙江经济更好的发展而努力。

有关概念:主成分分析[1]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也称主分量分析, 是由Hotelling于1933年首先提出的利用降低维度的思想,在损失很少的信息前提下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

一般情况下,将转化后生成的综合指标称为主成分,其中每一个主成分都是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并且各个主成分之间是线性无关的,这样就使得主成分比原始变量具有更优越的性能,这样就使得在研究复杂问题时可以只考虑少数几个主要成分而不至于损失太多的信息,从而更容易抓住主要的矛盾,揭示事物内部变量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同时将问题得到简化,提高分析的效率。

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及其收敛性分析——基于华东地区的经验数据

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及其收敛性分析——基于华东地区的经验数据

关键 词 :经济发展质量; 综合得分; 收敛性
中 图分类 号 : F 2 2 4 ; F 2 0 7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4 - 5 4 6 5 ( 2 0 1 3 ) 0 6 . 0 7 4 — 0 8
Th e Ev a l u a t i o n a n d Co n v e r g e n c e An a l y s i s
基于华东地区的经验数
● 孔 令 池
( 安徽 工业大学 经济学院, 安徽 马鞍 山 2 4 3 0 0 2 )
摘 要 :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 不仅需要注重“ 量” 的增长, 更要注重经济发展“ 质” 的提 高。本文通过构建区
域 经济发展 质量综合评价指 标体 系, 定量测度 了华 东地 区经济发展 质量 的 实现程 度。研 究发现 , 华 东地 区经济发 展质 量总体趋 于优 化 , 但各省 市阵营之 间的 差距始终存在 , 进而通过横向 比较 , 分析 了华 东地 区各省 市在经 济增长
KONG Li n g- — c hi
( S c h o o l o f E c o n o m i c s , A n h u i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Ma a n s h a n 2 4 3 0 0 2 ,C h i n a )
o f t h e Qu a பைடு நூலகம் i t y o f Re g i o n l a E c o n o mi c De v e l o p me n t
。 -- --。 -_ 。・ 。_ 。_。 — —
Ba s e d o n t h e e x p e r i e n c e d a t a i n Ea s t Ch i n 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术语
区域经济发展 指标体系 综合评判方法
思考题
1.论述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2.简述综合评判方法有几种?
主要参考文献
[1]白雪梅.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北京:中国 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2]张有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指标体系研究.北京: 北方工业大学(研究生论文),2001
3.功效系数综合评价方法 将不同性质的指标值转换为无量纲的功效系数,然后进行 综合评价。
二、多目标决策评价方法
1.优序法 优序综合评价法是对多对象多属性进行排序评价 的一种方法。 2.改进的双基点法 (1)方法原理 (2)方法步骤
三、现代评价方法
现代评价方法包括多元统计综合评价方法、模糊综
合评价方法和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方法等。
二、区内经济各方面的综合发展状况 2.纵向:表现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三、投入指标体系类型
(1)人力资源 (2)技术要素 (3)资金要素 (4)交通运输条件
四、投入绩效指标体系
(1)资源投入—产出成果 (2)资源投入经济效益 (3)区域开放度 (4)环境治理能力
选择指标按照如下指标体系设立原则进行
1.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指标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2.应考虑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作用和应用条件 3.既要考虑产出又要考虑投入 4.目的性和可行性原则
第二节 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的框架设计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含义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按人口平均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持续而稳 定的增长; (2)居民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人们有相当程度的安全感; (3)生产要素数量不断增加,足以满足生产投入的客观需要; (4)经济结构发生重大的转变,形成持续的高级化变化过程; (5)社会结构不断完善,收入分配不断趋向公平与合理,居民 间的收入及实际生活水平差距日益缩小,社会不再产生新的 贫、富阶级; (6)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发展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7)文化发展、观念习俗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8)经济运行及其调控的机制趋于完善和健全。
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指标体系
重点问题
● 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 ●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判方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 对指标体系框架的进一步研究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方法
第一节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第三节 对指标体系框架的进一步研究
一、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体系的处理
1.主成分分析原理 2.主成分分析中的指标筛选方法 3.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
二、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作进一步处理
1.层次分析法 (1)渊源: 20世纪70年代初,萨蒂。他将决策问题所涉及的因 素,进行分析,分为目标类、准则类和对象类或措施类。 (2)分类: 层次单排序法、层次总排序法。 2.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判方法
一、传统评价方法
1.综合评分法 (1)优点:操作简便。 (2)缺点:由于得分是按指标值高低幅度分成不同的档次,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组在边缘的指标的准确性。 2.标准化计分评价法 (1)用指标的标准分数作为指标计分的评价方法。 (2)特点:
① 消去了指标的计量单位,依据指标值和指标分布而定; ② 弥补了合评分法的缺陷; ③ 具有“广义位次”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