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合集下载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教研(3篇)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教研(3篇)

第1篇一、引言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幼儿道德水平的重要指标。

小班幼儿正处于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的分享行为对于其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研活动旨在通过探讨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教育策略,提升教师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认识,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二、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1. 分享意愿较低:小班幼儿的分享意愿普遍较低,他们更倾向于将物品保留给自己。

2. 分享行为不主动:幼儿在分享时,往往需要成人的引导和提醒。

3. 分享范围有限:幼儿的分享行为主要限于同伴之间,与成人的分享较少。

4. 分享内容单一:幼儿分享的物品多为玩具、零食等实物,情感分享较少。

三、影响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主要因素1. 家庭教育:家庭是幼儿社会化的第一个环境,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幼儿的分享行为有重要影响。

2. 同伴关系:同伴之间的互动对幼儿的分享行为有直接影响,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

3. 教师引导:教师的教育策略和引导方式对幼儿的分享行为有重要作用。

4. 社会文化:社会文化背景对幼儿的分享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谦让”、“礼让”等价值观。

四、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1. 创设分享情境: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幼儿参与集体活动、角色扮演等形式,创设分享情境,引导幼儿体验分享的快乐。

2. 引导幼儿表达: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我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我很高兴和大家分享我的玩具”等,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3. 培养幼儿的同情心:通过讲述故事、观看动画片等方式,让幼儿了解分享的意义,培养幼儿的同情心。

4. 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互助,共同完成任务,增进同伴之间的友谊,促进分享行为的发生。

5. 家园共育: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分享行为,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6. 评价与激励:对幼儿的分享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2、符合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期,强调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不愿理解也无法理解他人的想法。但三、四岁的幼儿涉世不深,他们的想法单纯、美好,几乎是一张白纸。这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目标:
1、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教育,让幼儿愿意和同伴相互分享,体验分享玩具的快乐。
意义:1、符合当今社会现实的需要。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数量居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多保护、迁就,与同伴交往的减少,也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提供了温床,从而养成了他们不愿与人分享的恶习。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两个小孩为争抢一个玩具而大打出手,不愿意将食物分给长辈或同伴等等。许多家长看到这一现象,往往是纵容或不以为然,却忽略了其对幼儿心理和行为的不良影响,这就为幼儿成长后迈入社会埋下了不良因素。因此家长应重视孩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一)存在问题:
1、幼儿分享的环境不稳定性。幼儿的分享行为在园在家有一定的距离,这与独生子女在家的特殊地位有关,尽管家长知道幼儿园在进行共享教育,很多家长也有意识给予分享机会,但家园有别,特别是共享食品,许多家长总有不与孩子争食的想法。
2、幼儿个体差异,大部分幼儿分享行为可以自主完成,个别幼儿还需要老师的提醒才愿意分享。幼儿心理品质的差异性,决定了我们的研究工作在每个孩子身上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新《纲要》理论为支撑,不断探索对交流分享的认识和理解,归纳出不同情景下提高幼儿交流分享能力的一些有效方法和支持性策略。因此,我们还应更全面、更细致地去做好个案方面的工作,在一如既往的努力中,力求有更大的突破与进展!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立项号
课题名称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教研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教研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教研嗨,各位家长和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们来聊聊那个让孩子们兴奋不已的话题——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

我们都知道,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就像一群活泼的小精灵,他们的世界里充满了无尽的好奇和探索。

但是,这些小家伙们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小麻烦,比如分享玩具或者食物时总是犹豫不决。

那么,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克服这个难题呢?别急,跟着我一起往下看,咱们慢慢来。

我们要明白,培养孩子分享行为并不是一件难事,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引导。

比如说,我们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关于分享的小故事,让他们知道分享是一种美德,也是交朋友的好方法。

当然啦,讲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我们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一些实践的机会。

比如,我们可以让孩子轮流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这样他们就会懂得等待和尊重别人的感受了。

接下来,我们还可以鼓励孩子们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比如画画、唱歌或者跳舞。

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需要与小伙伴们合作才能完成任务,这时候他们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分享。

而且,家长们也可以在家里多创造一些分享的机会哦,比如让孩子帮忙收拾玩具,或者一起做饭吃。

这样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还能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分享。

当然啦,除了以上这些方法,我们还需要耐心和爱心。

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格和习惯都不同,我们不能期望所有的孩子都能一下子变成小天使。

所以,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他们,用我们的爱心去包容他们的不足。

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在我们的陪伴下茁壮成长,成为懂得分享的小能手。

我想说,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不仅仅是为了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与人相处,更是为了我们这个社会能够更加和谐美好。

因为只有每个人都懂得分享,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温暖和美好。

所以,让我们一起努力吧,为孩子们的未来播种爱与分享的种子!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别忘了点赞和收藏哦!我们下次再见!。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教研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教研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教研一、引言小班幼儿是幼儿园的宝贝,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关爱。

在这个过程中,分享行为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那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分享的重要性1.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分享是一种互动,通过分享,幼儿可以与同伴建立友谊,增进彼此的感情。

分享还能帮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体谅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2. 提高自信心分享能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当他们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时,会感到快乐和自豪。

这种快乐和自豪感会激发幼儿的自信心,让他们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3. 培养合作精神分享需要双方或多方的合作,通过分享,幼儿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一件事情。

这种合作精神对于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也是他们未来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

三、培养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策略1. 以身作则家长和老师是孩子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孩子。

因此,家长和老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孩子从小就学会分享。

2. 创设分享的环境在家庭和幼儿园中,要创设一个充满爱和关怀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可以通过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玩具交换会、手工制作等,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分享。

3. 引导孩子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让孩子们更直观地理解分享的意义。

例如,可以让孩子们扮演买家和卖家的角色,通过买卖过程来体验分享的乐趣。

4. 表扬和鼓励当孩子们愿意与别人分享时,家长和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分享的价值。

也要告诉孩子,分享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美,更重要的是为了帮助别人。

5. 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意愿在培养孩子分享行为的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意愿。

有时候,孩子可能不愿意分享自己的东西,这时家长和老师要耐心引导,让孩子理解到分享的意义。

四、结语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

只有让孩子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他们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更好地融入团队,与人和谐相处。

小班教研《培养幼儿良好行为》反思总结

小班教研《培养幼儿良好行为》反思总结

小班教研《培养幼儿良好行为》反思总结在小班教学过程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是教师们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总结了一些经验与教训。

首先,我认识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重要性。

幼儿时期是孩子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培养他们守纪律、遵守规则的意识,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以及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其次,我明白了培养幼儿良好行为需要家园共同呵护。

幼儿的行为习惯不仅仅是在学校培养,他们在家庭中的行为习惯同样需要得到重视和引导。

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形成合力,共同呵护孩子的行为养成。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强调了行为养成的重要性,并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另外,我发现从小班开始,幼儿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更多的认知。

因此,教师在指导幼儿养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要注重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通过互动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心,使他们能够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

同时,我还会给予幼儿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在规定的范围内自行决策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

首先,幼儿的行为习惯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较大,不同孩子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因此,我需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行为养成方案。

其次,我在引导幼儿养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往往对立即反馈更为敏感。

因此,我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幼儿能够借此建立起积极向上的行为模式。

总之,培养幼儿良好行为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

在小班教学中,教师需要与家庭共同合作,通过激发幼儿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教师还需要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的养成计划,帮助每个孩子发展出积极向上的行为模式。

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反思,我们相信我们一定能够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行为基础。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研究结题报告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研究结题报告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及立项所谓分享,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指能与人共享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快乐,也指与人分担忧愁。

分享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互利。

分享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是一种对别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有助于个体社会性的发展。

现在,几乎所有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有多少孩子真正愿意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的呢?有关专家的实验结果表明,在120个孩子中,只有16个(13%)愿意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而且这16个孩子(13%)也是在提示和鼓励下才满不情愿地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的。

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能目睹到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或有的孩子宁愿自己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人玩。

幼儿的这些行为是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面。

目前,幼儿园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就是全家的中心和重心,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

从而养成了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的行为,尤其是小班幼儿,他们的独占行为就更普遍了。

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意识到如何培养小班幼儿初步的分享意识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课题正式立项时间为2008年12月1日,课题名称《小班幼儿分享性为的研究》,归属于徐州市个人课题,课题编号为:G081705,课题负责人为徐州市泉山区机关幼儿园耿桂娟老师。

从2008年12月开展了课题实验工作,2009年11月按预定计划进行了课题结题。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

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

“分享”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所谓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它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的有力手段。

关于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关于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关于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摘要:分享是人们在积极的社会交往中经常采用的行为,又是与他人在情感上和物质上的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幼儿园是幼儿接触到得最初社会集体形态,在我的实际工作中发现幼儿乐于表现、喜爱活动、兴趣广泛,但在集体生活中却不是很乐意与他人分享食物、玩具、甚至于心理感受,这对幼儿的成长不利,所以就如何培养幼儿分享意识作为研究的核心,在结合家访、与家长交流的基础上,探究家、园联动的结合点,共同培育幼儿积极分享的社会行为。

由于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父母平常忙于工作,所以大部分时间幼儿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由于老人精力有限,教育无法到位,大部分幼儿存在分享意识不强,言行表现不一,家园教育不一致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让幼儿与他人交往,可以通过以校为主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帮助幼儿认识分享行为;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分享的快乐;为幼儿提供一个分享的情境;同时做好与幼儿家长的沟通,家长树立榜样,达到家园一致积极地教育幼儿,为孩子以后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幼儿分享情感体验移情教育一、研究的缘起1、在对小班幼儿进行分享行为调查时,我记录了以下两个案例:案例一:李想带来一辆玩具车,并告诉老师,他是带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

自由活动时,李想高兴地拿出自己的车,但他只愿意让小朋友看,不准别人摸他的车。

老师说:“李想今天真乖,把玩具带来给小朋友玩,你把玩具给×××玩一下,好吗?”李想低头看了看自己的玩具车,犹豫了一下递给了小朋友。

接下来,李想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玩具,也不让玩具离自己太远。

案例二:小米粒手上拿着两个果冻,老师逗她说:“小米粒,把果冻分给我一个好吗?”她很爽快地给了老师,然后一直注意老师接下来怎么做。

过一会儿,她见老师仍没把果冻还给她,就说:“给我!”老师说:“你刚才不是已经答应送给我了吗?为什么现在又不给我吃了?”小米粒始终是两个字的回答:“给我!”小米粒的妈妈告诉老师,类似的事情往常小米粒一定以哭闹来解决问题。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教研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教研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教研1. 引言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特别重要的话题——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

你说,这个分享可真是个大事情啊!小朋友们在这个阶段,像小小的海绵,吸收着周围的一切,而分享,就是他们社交的第一步。

可是,有些孩子就像小猫咪一样,特别害羞,不太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或美食,这让家长们和老师们都很头疼。

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怎么帮助小朋友们学会分享,让他们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2. 分享的重要性2.1 社交技能的培养首先,分享可以帮助小朋友们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你想想,在幼儿园里,大家一起玩玩具、分享点心,多开心啊!如果一个小朋友总是一个人玩,时间长了,可能就会觉得孤单,连个小伙伴都没有。

分享就像是撒花瓣,越撒越多,朋友也就越来越多,大家一起开心,一起玩,这多好啊!2.2 情感发展而且,分享还有助于孩子们情感的健康发展。

当一个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借给别人,他其实是在表达一种信任和友好。

这种感觉,就像春风拂面,让人暖暖的。

孩子们通过分享,学会了理解别人的感受,学会了关心和体贴。

哎,这可是为他们以后的人际关系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呢!3. 如何培养分享行为3.1 通过游戏那么,具体该怎么做呢?我觉得,游戏是个不错的切入点。

比如,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游戏,像是“传球接力”或者“拼图比赛”。

在这些游戏中,小朋友们需要互相协作,才能完成任务。

这样一来,分享的意识就潜移默化地在他们心中扎了根,真是“春风化雨”啊!3.2 设置榜样此外,老师和家长也可以通过设置榜样来引导孩子们。

例如,老师在课堂上可以主动分享自己的东西,比如好看的书籍或者有趣的玩具。

小朋友们看到老师的行为,自然就会心里想着:“哦,老师都这样做,我也想试试!”这样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分享欲,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

4. 总结分享行为的培养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做,慢慢来,就一定能看到成效。

就像磨刀不误砍柴工,咱们在这个过程中也能收获满满的乐趣。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教研活动总结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教研活动总结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教研活动总结在中,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分享行为的重要性。

分享行为是指幼儿之间相互给予、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的一种行为表现,它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幼儿道德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班幼儿阶段,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我们的教研活动中,我们首先对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和现状进行了分析。

我们认为,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自愿性,即幼儿分享行为的发生是由于幼儿内心的自愿和需求;二是情境性,即幼儿的分享行为往往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发生的;三是情感性,即幼儿的分享行为往往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然而,在我们的观察中,我们也发现小班幼儿在分享行为上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幼儿的自我中心现象较为严重,很多幼儿在分享时往往只考虑自己的需求,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二是幼儿的分享行为往往缺乏主动性,很多时候需要成人的引导和激励;三是幼儿的分享行为往往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分享行为培养的实践研究。

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情感引导法,即通过引导幼儿体验他人的情感,让幼儿理解分享的意义,从而激发幼儿的分享行为;二是情境创设法,即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幼儿主动地进行分享;三是规则引导法,即通过制定分享的规则,引导幼儿理解和接受分享的义务。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一些有效的策略。

一是通过情感引导,让幼儿理解分享的意义,从而激发幼儿的分享行为。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讲述故事,让幼儿理解分享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的分享行为;二是通过情境创设,让幼儿在特定的情境中主动地进行分享。

例如,我们可以在幼儿园中创设分享角,让幼儿在那里自由地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食物;三是通过规则引导,让幼儿理解和接受分享的义务。

例如,我们可以在游戏中制定分享的规则,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分享。

在教研活动中,我们也进行了分享行为的案例分析。

我们选取了几个典型的案例,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了幼儿分享行为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

小班分享行为教研(3篇)

小班分享行为教研(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环节。

小班是幼儿分享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开展小班分享行为教研活动,对于提高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教研活动旨在通过集体研讨、实践探索等方式,提升教师对幼儿分享行为的认识,促进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分享习惯。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幼儿分享行为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目标和策略。

2. 探索适合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教育方法,丰富教师的教育手段。

3. 促进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分享习惯,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4. 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三、活动内容1. 分享行为理论探讨首先,教师们共同学习了关于分享行为的理论,包括分享的定义、分享的类型、分享对幼儿发展的意义等。

通过理论学习,教师们对分享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的实践探索奠定了基础。

2. 案例分析接着,教师们对一些典型的分享行为案例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案例中幼儿分享行为的优点和不足,以及教师如何引导和促进幼儿的分享行为。

通过案例分析,教师们学会了如何观察、分析幼儿的分享行为,并找到了有效的引导策略。

3. 教学策略探索在讨论了分享行为理论及案例分析后,教师们针对小班幼儿的特点,共同探讨了适合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教育方法。

以下是一些探讨出的教学策略:(1)情境创设:通过角色扮演、游戏等形式,创设有利于幼儿分享的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然地学会分享。

(2)榜样示范:教师和同伴作为榜样,通过自身的分享行为影响幼儿,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分享。

(3)家园共育: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分享行为,形成教育合力。

(4)强化激励:对幼儿的分享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增强幼儿分享的积极性。

4. 教学实践教师们根据讨论出的教学策略,开展了实际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注重观察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教研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教研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教研一、引言分享是人类社会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为,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促进我们的成长和发展。

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促进他们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理论基础1.1 分享的意义分享是指将自己拥有的东西与他人共享,这种行为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对于幼儿来说,分享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促进他们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

例如,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时,他们需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理解别人的需求,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同理心。

分享还能够帮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1.2 分享的类型分享可以分为物质分享和非物质分享两种类型。

物质分享主要是指将自己的物品与他人共享,如分享玩具、食物等;非物质分享则是指将自己的知识、经验、感受等与他人共享,如分享故事、经验等。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鼓励孩子进行各种类型的分享,以培养他们的全面发展。

1.3 分享的条件分享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顺利进行。

分享者需要具备一定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这样才能够愿意将自己的东西与他人共享。

分享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同理心,这样才能够理解别人的需求,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分享者需要具备一定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感,这样才能够在分享过程中互相支持,共同进步。

三、实践策略2.1 创设良好的环境为了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教师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集体活动,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

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奖励机制,鼓励孩子进行积极的分享行为。

例如,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时,教师可以给予表扬和奖励,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动力。

2.2 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分享教师在引导孩子进行分享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教师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强迫孩子进行分享。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教研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教研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教研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要来聊聊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分享吧。

分享就是把自己的东西或者经验告诉别人,让别人也能感受到快乐。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呢?因为分享不仅能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分享意识,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变得更加善良、友善和有爱心。

二、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及原因分析1.1 现状现在的孩子普遍比较自私,不太愿意与人分享。

有时候,老师分发零食或者玩具,有些孩子会抢着拿,而不是主动给其他小朋友。

这种现象在小班尤为明显,因为小班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分享习惯。

1.2 原因(1)家庭教育的影响。

现在的家长都很忙,很多都是双职工家庭,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很容易变得自私,不愿意与人分享。

(2)社会环境的影响。

现在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大,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从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家长往往会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忽略了培养孩子的品德教育。

三、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2.1 从日常生活中入手我们可以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着手,让他们在生活中逐渐养成分享的习惯。

比如,当孩子们在幼儿园吃饭时,可以让他们先把自己的饭菜分给旁边的小朋友尝尝;当他们玩玩具时,可以鼓励他们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共同分享玩具带来的快乐。

2.2 以榜样示范作为老师,我们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们学习分享的榜样。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适时地表扬那些乐于分享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分享的快乐;也要对那些不愿意分享的孩子进行耐心的教育和引导。

2.3 创设合适的情境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创设合适的情境来培养孩子们的分享意识。

比如,组织一次“小小志愿者”活动,让孩子们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学会分享;或者开展一次“亲子手工制作”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作品,共同分享劳动的成果。

小班教研《培养幼儿良好行为》总结

小班教研《培养幼儿良好行为》总结

小班教研《培养幼儿良好行为》总结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能够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适应,也是塑造孩子良好品德和个性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我们小班进行了深入的教研,并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首先,在幼儿教育中,建立积极正面的班级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和分享,倡导互帮互助的精神。

在班级中,我们注重表扬幼儿的进步和努力,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奖励和鼓励。

同时,我们也要引导幼儿正确处理冲突,学会倾听和尊重别人的意见。

通过这样的班级氛围的建立,我们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他们良好行为的形成。

其次,在幼儿教育中,我们非常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控和自律能力。

我们教导幼儿要自觉遵守班级的规章制度,学会自己管理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给予幼儿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自己决定一些小事情,如自己整理书包、自己穿脱衣服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幼儿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良好行为的重要性,并逐渐养成自律习惯。

再次,我们注重培养幼儿的情绪管理能力。

幼儿情绪容易波动,我们要教导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

我们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教导他们正确处理情绪和情感。

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给予幼儿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和乐观心态。

最后,在幼儿教育中,我们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我们鼓励幼儿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

同时,我们引导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在集体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习惯。

通过合作,幼儿能够学会与他人分享、互相帮助,培养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总的来说,培养幼儿良好行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通过建立积极正面的班级氛围、培养自控和自律能力、注重情绪管理能力以及培养自信心和合作精神,我们可以逐步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形成。

小班教研《培养幼儿良好行为》反思与总结

小班教研《培养幼儿良好行为》反思与总结

小班教研《培养幼儿良好行为》反思与总结在小班教研活动中,我们围绕着《培养幼儿良好行为》这一主题展开了讨论与研究。

通过深入学习与反思,我对幼儿教育中培养良好行为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分享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我们明确了良好行为的定义,并认识到其对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良好行为不仅包括社会行为礼仪,还包括自我管理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等方面。

幼儿经常接触到的外部环境和人际关系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培养良好行为需要从幼儿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入手。

其次,我们分析了影响幼儿行为发展的因素。

幼儿的行为发展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

家庭环境对于幼儿行为养成至关重要,而学校的教育环境和师生关系也会对幼儿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家长和教师应积极参与幼儿的行为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探讨了一些有效的幼儿行为培养方法。

首先,教师应以身作则,成为幼儿行为养成的榜样。

教师的言行举止、态度和价值观都会对幼儿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其次,我们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能力。

通过给予幼儿适当的自主权和责任,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同时,我们还可以给幼儿制定明确的规则和约定,培养他们的自律性和责任心。

第三,我们要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通过开展团体活动和角色扮演等形式,教导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尊重。

在活动总结中,我意识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不仅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

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社会应加大对幼儿良好行为培养的关注和支持,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幼儿良好行为的培养目标。

综上所述,小班教研活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对我而言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通过学习和讨论,我进一步认识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幼儿行为发展的因素。

同时,我也积累了一些有效的幼儿行为培养方法和策略。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发布时间:2021-08-17T16:03:20.53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4月11期作者:姚燕芳[导读]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实现与他人交流互助、理解的基础姚燕芳昆明市第十二幼儿园序言:小班幼儿分享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实现与他人交流互助、理解的基础。

3-6岁的幼儿是个性、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培养和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幼儿日后的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越早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越能早日使他们习得和内化,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对周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分享行为可以让幼儿积极健康地成长。

然而小班幼儿出现分享行为都非常少,最容易发生争抢,独占等分享问题,所以小班阶段无疑是进行分享行为培养的关键时期。

本课题针对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良好的教育培养策略,旨在促进幼儿社会化和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

摘要:现如今的小班幼儿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同题,即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缺失。

其具体的表现是两个孩子互相争吵,抓咬的原因仅仅是为了抢夺同一样玩具,有的孩子即便自己不玩这个玩具也要拿着,不想给别人玩,这种问题如今已经是越来越严重,长期以往,将不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本课题主要分析现如今小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探索和研究培养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有效策略,促使小班幼儿分享意识得到提高和分享行为得到发展,从而促使小班幼儿社会性得到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现状培养策略一、研究背景: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及互爱互让的经验,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关心别人,体会不到与人分享的快乐,加上有些父母不良教育态度,长辈过于溺爱等这些不利因素,都会对幼儿分享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小班年龄阶段的幼儿表现尤为鲜明、突出,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研究结题报告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研究结题报告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研究结题报告一、课题背景及立项所谓分享,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仅指能与人共享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快乐,也指与人分担忧愁。

分享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互利。

分享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是一种对别人、对社会有利的行为,有助于个体社会性的发展。

现在,几乎所有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有多少孩子真正愿意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的呢?有关专家的实验结果表明,在120个孩子中,只有16个(13%)愿意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而且这16个孩子(13%)也是在提示和鼓励下才满不情愿地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的。

在幼儿园里我们常常能目睹到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或有的孩子宁愿自己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给别人玩。

幼儿的这些行为是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面。

目前,幼儿园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就是全家的中心和重心,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

从而养成了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的行为,尤其是小班幼儿,他们的独占行为就更普遍了。

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意识到如何培养小班幼儿初步的分享意识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课题正式立项时间为2008年12月1日,课题名称《小班幼儿分享性为的研究》,归属于徐州市个人课题,课题编号为:G081705,课题负责人为徐州市泉山区机关幼儿园耿桂娟老师。

从2008年12月开展了课题实验工作,2009年11月按预定计划进行了课题结题。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

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

“分享”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所谓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它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的有力手段。

小班分享行为教研总结(3篇)

小班分享行为教研总结(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成为了教育者和家长关注的焦点。

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幼儿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

为了提高小班幼儿的分享意识,促进其社会性发展,我园开展了小班分享行为教研活动。

现将本次教研活动总结如下:二、教研背景1. 幼儿园现状:目前,我园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普遍较差,部分幼儿在游戏中、生活中缺乏合作意识,自私心理较强。

2. 家长反映:部分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庭中能主动分享,但在幼儿园却不愿意分享,甚至出现争抢玩具、打架等现象。

3. 教育需求:针对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存在的问题,我园迫切需要开展相关教研活动,提高幼儿的分享意识,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三、教研目标1. 提高教师对小班幼儿分享行为教育的认识,明确分享行为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2. 探索有效的小班幼儿分享行为教育策略,提高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能力。

3. 培养教师观察、分析和指导幼儿分享行为的能力。

四、教研内容1.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2.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3.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观察与评价4. 家园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五、教研过程1. 集体学习:组织教师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相关内容,了解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特点。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案例,探讨小班幼儿分享行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3. 实践探索: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开展分享行为教育实践活动,如开展“小小爱心袋”活动,让幼儿学会将玩具、食物等物品分享给其他小朋友。

4. 交流分享:教师针对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与困惑进行交流分享,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5. 总结反思: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总结,梳理分享行为教育的有效策略,为今后教育教学提供借鉴。

六、教研成果1. 教师对小班幼儿分享行为教育的认识得到提高,明确了分享行为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2. 探索出一系列有效的小班幼儿分享行为教育策略,如开展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活动,提高幼儿的分享意识和能力。

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研究课题

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研究课题

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研究课题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研究课题:让小宝贝学会与人分享在我们的生活中,分享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社交技巧。

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来说,学会与人分享不仅能增进友谊,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1 了解分享的意义我们要让小宝贝明白分享的意义。

可以告诉他们,分享是一种善意的行为,是为了让别人也能感受到快乐。

就像我们在吃蛋糕时,如果把蛋糕分给别人一半,那么自己也会觉得更快乐。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理解分享的重要性。

1.2 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分享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机会可以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

比如,当家里有客人时,可以让小宝贝主动拿出自己的玩具、零食等与客人分享;当看到别的孩子遇到困难时,鼓励他们伸出援手,帮助对方解决问题。

这样的生活实践能让孩子们逐渐养成分享的习惯。

2.1 创设良好的分享环境要想让幼儿更好地学会分享,我们还需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分享环境。

这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

在物质环境方面,家长可以尽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拥有足够的玩具、书籍等资源,避免因为资源不足而产生争夺现象。

在精神环境方面,家长要树立榜样,让孩子看到大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互相帮助,从而激发他们的同理心和爱心。

2.2 教授分享技巧除了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我们还需要教给他们一些分享技巧。

例如,可以教他们如何礼貌地拒绝别人的要求,以免因为过度分享而影响到自己的利益;教他们如何在分享过程中保持公平公正,避免出现偏袒某个孩子的现象;还可以教他们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些分享技巧能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与人相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3.1 举办分享活动为了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分享的意义,我们可以举办一些分享活动。

比如,可以组织“我和我的朋友”主题活动,让孩子们分享自己和朋友的故事;还可以开展“爱心传递”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关心和帮助别人。

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研究课题

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研究课题

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研究课题哎呀,说起孩子们的分享能力,真是让人又爱又愁。

咱们得好好琢磨一下,怎么让他们学会分享,既能收获友谊,又能锻炼他们的社交技巧。

今天我就给大家聊聊这个话题,看看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小朋友们变得更加乐于分享。

首先得说说“分享”这个词儿。

你知道吗,有时候分享不仅仅是把东西给别人,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

就像你和你的朋友一起玩游戏,赢了之后互相拥抱庆祝,这就是一种分享。

所以,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在分享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东西,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支持和陪伴。

接下来咱们聊聊怎么培养孩子的分享精神。

家长得做好榜样。

家长们平时在家里是不是也经常和孩子分享玩具、零食?这样孩子就能从小看到分享的好处,知道分享是一种美德。

还有啊,家长们可以多和孩子一起参与集体活动,比如一起去公园玩,或者参加一些亲子游戏,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会与人合作,懂得分享的乐趣。

再来说说学校教育的作用。

老师们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团队游戏来锻炼孩子的分享能力。

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游戏,让孩子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会分工合作,互相帮助。

老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孩子们分享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分享不仅能让别人快乐,也能让自己感到快乐。

除了学校教育,家庭作业也是培养孩子分享精神的好机会。

家长们可以给孩子布置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家务任务,比如一起做一顿饭、整理房间等。

这样既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又能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分享和合作。

当然了,培养孩子的分享精神还需要家长耐心引导。

有些孩子可能天生就比较内向,不太愿意和别人分享。

这时候家长可以多和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和支持。

也要耐心教导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让他们知道分享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

最后我想说,培养孩子的分享精神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只要我们用心去引导,相信孩子们一定能学会分享,收获更多的友谊和快乐。

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改进:
1、分享教育中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以及教师保育员的为人师表、正面教育也很重要,起到隐形影响幼儿的作用。另外,家庭配合幼儿园也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应加强指导家教的工作,避免幼儿产生两面现象。
2、对小班幼儿知行不统一特点,注重分享情感的熏陶和移情教育;为幼儿创造分享练习的机会,体验分享的快乐。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立项号
课题名称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研究》
结题报告
关键词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自主意识、培养
结题
报告
摘要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要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由此可见幼儿分享行为的养成非常重要,而小班幼儿正处于分享行为养成的关键期,可由于幼儿自身因素和外部的一些环境因素导致了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产生了阻碍。根据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特点,抓住一些影响幼儿分享行为养成的因素,探讨了一些培养小班幼儿的分享观念、动机和训练小班幼儿的分享技能、规则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小班幼儿更好、更快的养成分享行为。
2、把分享贯穿到一起生活的每个环节中,让幼儿能主动与大家分享,认识到只有学会了与人分享才会有更多的朋友。
3、愿意积极的参与活动,体验与他人分享带来的快乐。
研究内容及方法
1、分享行为培养的原则
(1)以同情尊重为主。要使幼儿具有无私道德行为及动机,在生活中,就要使幼儿形成同情、尊重别人的道德态度。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内在的、自觉的道德动机,人才会发自内心地去与别人分享。为此,我们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分享行为时需要技巧:对事情做评价而不是对人做定性的评判;正面指示和制止相结合。
经过我们有意识的培养,大多幼儿能够大方的把自己的食物和玩具与同伴分享,出现了自发分享的行为。但是,幼儿的分享行为还是不稳定的,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幼儿的分享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引导和教育。将分享活动贯穿于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幼儿对人对事产生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在主观上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由被动分享、诱发分享上升到自发分享,为其一生良好品德打下基础。
2.分享行为的培养途径
(1)让幼儿正确理解分享的含义。幼儿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对此,我们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形象化的教学材料,利用文学作品中的适当的正面形象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让幼儿明白分享实际是一种互利行为。
(2)从生活实践情景入手,为幼儿提供物质分享的机会。以食品为依托,打开幼儿愿意与同伴分享的第一步。以玩具为辅助,增加幼儿分享行为的操作机会。
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皆在促进幼儿生理、心理、智力和谐发展,为幼儿的一生奠定良好的生活和物质基础。”
分享意识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形成健康个性的基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二部分“社会”领域目标中要求要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由此可见,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分享行为,健全其人格,促进幼儿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已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3)家园共育。家庭历来是幼儿教育共同的承担者,所以我们把家长列为研究的重要参与者。大多家长都认为自己能有意或无意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比如:让孩子分水果给大人吃,将玩具拿出来给同伴玩;但在“什么是真正的分享行为”“如何引导”等方面存在不恰当的认识。所以家长有必要关注此方面专业知识,从而实现家园共育。
(4)教会幼儿一些必要的分享交往技能,促进分享行为的产生。尽量多为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过程中,教师适当培养孩子进行合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
(5)家园合作,采取一致教育态度。
课题研究步骤及过程:
本研究计划用一年的时间,从2017年1月起到2017年12月完成,其基本研究过程如下:
从幼儿的长远发展来看,一个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同别人分享自己东西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幼儿在将来能信心十足地走向社会,立足与人群之中,迎接人生的种种挑战,我认为从小班起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健全人格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结题报告
一、课背景及界定
现今社会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日趋成为热点。幼儿心理健康常常表现为:良好的意志;积极的情绪;对现实的态度(如分享、谦让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具体地说,“分享”是指儿童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分享”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
(2)正视分享行为、坚持正面教育。树立榜样、坚持正面教育是分享教育必须坚持的原则。但是,幼儿有时会有一些所谓“大方”的表现,却不是真正的分享行为;有时一些不起眼、甚至不以为然的举动却正是分享行为的萌芽形式。所以很有必要指导幼儿区分哪些是真正的分享行为,以便让幼儿了解什么是自己所“拥有”的,对良好行为及不当行为有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意义:1、符合当今社会现实的需要。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数量居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多保护、迁就,与同伴交往的减少,也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提供了温床,从而养成了他们不愿与人分享的恶习。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两个小孩为争抢一个玩具而大打出手,不愿意将食物分给长辈或同伴等等。许多家长看到这一现象,往往是纵容或不以为然,却忽略了其对幼儿心理和行为的不良影响,这就为幼儿成长后迈入社会埋下了不良因素。因此家长应重视孩子分享行为的培养,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3.树立榜样,激励幼儿分享行为的学习。
(1)教师。小班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在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
(2)同伴。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要有意识的在同伴中树立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
(3)故事主人公。对小班幼儿来说,他们都非常喜欢听一些有关小动物或身边小朋友的故事,并且无意中就会对故事中的语言和行为进行模仿。
2、符合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期,强调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不愿理解也无法理解他人的想法。但三、四岁的幼儿涉世不深,他们的想法单纯、美好,几乎是一张白纸。这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目标:
1、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教育,让幼儿愿意和同伴相互分享,体验分享玩具的快乐。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7年1月—3月)
确定课题研究切入点,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XX年4月—20XX年10月)
1.课题首期实施,修改实施策略,完善课题支撑系统。
2.写好阶段计划及小结,完成中期报告
3.全面实施课题方案,运用策略,记录观察。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11月—12月)
撰写研究报告,整理实践操作方案,并推广。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幼儿的分享行为水平呈现出不同的层次。他们的分享行为经历了被动分享—诱发分享—自发分享这样一个过程。开始幼儿在分享行为表现过程中都体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认识,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幼儿开始注意别人的需要和情感,注重行为的结果和意义。
在研究前期,幼儿所陈述的分享原因,主要是自利、自我情绪的认识。例如:分给别人玩具是因为“我可以玩别人的玩具”、“他的玩具好玩”;分给别人糖吃是因为“我觉得这糖不好吃”、“这糖吃多了会烂牙齿的”“给他东西吃,老师会表扬我”等。而在研究的后期,有部分幼儿在分享时就有了有利他人的动机和认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结果和别人在情境中的感受。例如:把物品给别人是“要跟别人一起快乐”、“他没有会很难受”、“大家要一起分享快乐”等等。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尤其是小班幼儿,他们刚从家庭进入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其角色、生活内容、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需要与同伴相处,与集体融和。但在几年的教学现状中,我发现小班幼儿的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性格孤僻,不会与同伴相处,处处总以自我为中心,这使我意识到如何培养小班幼儿初步的分享意识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一)存在问题:
1、幼儿分享的环境不稳定性。幼儿的分享行为在园在家有一定的距离,这与独生子女在家的特殊地位有关,尽管家长知道幼儿园在进行共享教育,很多家长也有意识给予分享机会,但家园有别,特别是共享食品,许多家长总有不与孩子争食的想法。
2、幼儿个体差异,大部分幼儿分享行为可以自主完成,个别幼儿还需要老师的提醒才愿意分享。幼儿心理品质的差异性,决定了我们的研究工作在每个孩子身上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新《纲要》理论为支撑,不断探索对交流分享的认识和理解,归纳出不同情景下提高幼儿交流分享能力的一些有效方法和支持性策略。因此,我们还应更全面、更细致地去做好个案方面的工作,在一如既往的努力中,力求有更大的突破与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