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锁髓内钉改动力化体会
带锁髓内钉适时动力化的应用体会
1 . 1 一般 资料 天津市 大港医院在 2 0 0 0 年6 月至 2 0 0 5 年
社, 1 9 8 3 : 2 3 4 — 2 3 5 .
[ 5] 过 邦辅 . 骨 与关 节 损 伤 [ M] . 上海 : 上 海 科 学技 术 出 版
社, 1 9 8 4 : 5 3 8 .
向直行切 口 可能造成的瘢痕挛缩, 也可减少横向弧形切口可
能发生下方皮瓣缺血坏死而影响愈合。 形状记忆合金髌爪固
化固定。
2 结 果
随访观察的 1 3 5例患者中, 除8 8 例均于术后 8 周左右 出现骨痂生长早期愈合外, 4 7 例于 8 ~2 4 周出现无明显骨痂 生长、 骨折间隙增宽、 断端部分骨吸收等早期骨折延迟愈合 的征象。去除一侧锁钉( 远离骨折线一侧) , 使静力型固定动 力化, 4 7 例患者均于动力化后 8 -1 6 周( 平均 1 2 周) 骨折处 出现连续性骨痂。
具有张力带作用原理_ g ] , 其形态呈 5 个蟹脚状爪子。当其在
常温下恢复正常形态时对髌骨周缘产生强有力的抓聚力, 从
[ 2] 荣 国 威. 膝 关 节 生物 力学 [ J ] . 创伤 骨 科 学报 , 1 9 8 3 ,
3 3: 16 2 .
而起到维持髌骨骨折的良好对位稳固固定作用, 有利于膝关 节功能的康复。大小适宜的髌爪与髌骨外形匹配, 对髌周皮
[6 ] 周 维江 , 徐 印坎. 张 力 带 固 定 治 疗 髌 骨 骨折 的 并 发 症 [ J ] . 中 华 骨科 杂 志 , 1 9 9 1 , 1 1 : 7 5 . [7] 秦 步平, 黄 圣达 , 黄培新 , 等. 髌 骨 骨 折 半 螺 牙 松 质 骨 螺 钉 固定 术 [ M] / / 朱建 防, 曹 建 中. 中国 骨 科 论 文 集. 第1 版. 北京 : 中 国 医 药科 技 出版 社 , 1 9 9 3 : 2 0 4 — 2 0 5 . [8] 张 春才 , 王家林 , 肖剑. 镍 钛 一 聚髌 器 治 疗 髌 骨 骨 折 及 其 生 物 力 学特 征 [ J ] . 骨 与关 节 损伤 杂 志, 1 9 9 6 , 1 1 :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1. 引言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是一种新型钉具动力化技术,通过给传统的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引入动力机制,实现了更高效的操作和更稳定的结果。
本文将介绍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的原理、优势以及应用领域。
2. 原理传统的静力型交锁髓内钉是通过静态固定来固定两个物体,缺点是在固定过程中容易出现松动、持久力不稳定等问题。
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通过引入动力机制解决了这些问题。
其原理如下:•动力机制: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主要通过电力或液力机制引入动力。
电力机制通常使用电机或电磁机构,通过施加电流或电磁力来实现动态固定。
液力机制则利用液压系统,通过调节液体的流动方式和压力来实现动态固定。
•控制系统: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需要搭配控制系统实现精确的动力控制。
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具体应用需求设计,通常包括传感器、电路和执行器等组件。
传感器用于感知外部环境和状态变化,通过电路将信号传递给执行器,执行器则根据信号控制动力机制的工作状态。
3. 优势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相较于传统的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具有以下优势:•更高的固定效率:动力机制使得固定过程更加高效,可以大幅减少操作时间。
•更稳定的持久力:传统的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在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出现松动,而动力化的设计能够更好地保持持久力的稳定性。
•适应性更强:动力化设计能够适应不同物体的固定需求,通过调节动力的大小和施加的方式来实现不同物体的固定。
4. 应用领域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应用于以下领域:•航空航天:在航空航天领域,需要对零件进行固定,对固定的牢固性和稳定性有很高的要求。
采用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技术可以提高零件的固定效果,确保安全性。
•汽车制造:汽车制造中需要固定各种零部件以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通过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动力化技术可以使得汽车的组装过程更加高效和稳定。
•机械制造:在机械制造过程中,需要对不同的零部件进行装配和固定。
下肢长骨带锁髓内钉适时动力化的应用体会
除- N 锁钉 f 离 骨 折 线 一 侧1使静 力 型 能 与 髓 内 钉 紧 密接 触 .对 骨 折 远段 形 成 - 远 ,
11 一 般 资 料 :本 院 在 2 0 . 0 4年 6月 至 固定 动 力化 , 7例 患者 均 于 动 力 化后 8 相 对 稳 定 的 固定 ;反 之 亦 然 。 按 同样 道 4 ~
干 股 骨 干 骨折 ( 膝 ) 浮 4例 , 侧 胫 骨 干并 置 . 一 防止 复 位 后 的重 新 移 位 。 是 静力 型 关 节 和 踝 关 节 , 造 成 关节 损 伤 ; 骨髓 但 可 股
可 对侧 股 骨 干 骨 折 4例 , 同一 骨 干 多 段 骨 锁 定 方 式 在 骨折 愈 合 过 程 中可 产 生应 力 内钉 钉 尾 在 股 骨 大 粗 隆 上 位 置 过 高 , 折 l 。 开放 骨 折 5 0例 5例 ,其 中 按 1 7 遮 挡 作 用 ,且 随着 固定 时 间 的 延 长遮 挡 影 响 关 节 活动 。 取 出锁 钉 后 , 折 端稳 96 ③ 骨 有 患 年 G s l 放 骨折 分类 标 准 _ I H a型 作 用 更 趋 明 显 ,不 利 于 骨 折 愈 合 。根 据 定 性 下 降 . 移 位 可 能 , 肢 负 重 应在 保 u to开 i l~I l ,
. 5 3 20 0 8年 6月期 间 , 用 静 力 型 带 锁 髓 内 采 1 结 果 :随 访 观 察 的 1 5例 患 者 中 , 窄 部 分 .是 交锁 髓 内钉 起 夹 板 样 固定 作
8例 均 于 术 后 8周 左 右 出 现 骨 痂 生 用 的 主 要 部 位 。股 骨 干 上 段 骨 折若 取 出 钉治 疗 下 肢 长 管 状 骨骨 干 骨 折 的 患 者 中 除 8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创伤,胫骨骨折是其中的一种。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采用开放性复位并固定骨折,但由于手术损伤大、并发症多等缺点,使得近年来动力化内固定手术逐渐成为治疗胫骨骨折的首选方法。
而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胫骨骨折的优点体现在手术创伤小,创伤愈合快,骨折稳定性好等方面。
1. 动力化内固定的优势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是一种内固定的手术方式,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稳定性良好,可以更好地保持骨折端的对位。
而在传统的复位传统固定手术中,由于骨折端的稳定性差,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固定才能确保骨折愈合。
因此,相比较而言,动力化内固定手术可以更快地恢复运动功能,降低手术后的并发症风险。
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中,外部的力量可以促进骨折端的移位,从而刺激骨折间接愈合。
在传统的复位传统固定手术中,由于创口长时间处于固定状态,使得骨折端的愈合主要依赖于骨痂的形成。
但是,这种愈合方式比较缓慢,恢复时间较长。
3. 早期动力化的适应症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适用于单纯性胫骨干骨折或骨干内骨髓肿瘤的手术治疗。
对于合并有骨皮质断裂、多发骨折或皮下组织严重损伤的患者,还需要配合其他手术治疗方法。
4. 总体思路在手术后的康复期,可以进行一些恰当的骨折部位的功能锻炼,如主动活动踝关节,以及行走等功能恢复运动。
同时,可以采取一些物理治疗方法,如超声波、热敷等,以促进骨折的愈合,缩短康复期。
综上所述,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确实有促进作用。
但在实际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如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康复护理等,以科学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康复。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交锁髓内钉是一种用于治疗胫骨骨折的手术方法,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交锁髓内钉的作用机制、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1. 交锁髓内钉的作用机制
交锁髓内钉是一种在手术中将钉子穿过髓腔内并锁定骨折端以固定骨折的装置。
它主要通过稳定骨折端,减少移位和再次断裂的风险来促进骨折的愈合。
而其动力化则是指在术后通过外部装置施加适当的力量,以促进骨折愈合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影响
早期动力化是指在手术后尽快进行功能锻炼并施加适当的力量刺激骨折端,以提高骨折愈合的速度和质量。
研究表明,动力化的早期功能锻炼对胫骨骨折的愈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适当的力量刺激可以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加速骨折愈合过程。
早期功能锻炼可以增加骨折端的血液供应,提高骨折愈合的环境。
早期动力化还可以降低患肢的肌肉和关节的僵硬程度,减少肢体功能的损失。
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的愈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临床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早期的动力化治疗往往是结合手术和康复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
手术通过交锁髓内钉的方式固定骨折,而术后早期的动力化治疗则是为了加速骨折的愈合。
目前,动力化治疗主要应用于胫骨骨折患者中,尤其是开放性胫骨骨折和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的患者。
在一些复杂性胫骨骨折中,早期动力化治疗也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例胫骨骨折的体会
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例胫骨骨折的体会关于“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例胫骨骨折的体会”的文档胫骨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创伤性骨折,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进步,现在医学界泌尿外科里越来越多的理论和技术改革应用于实践之中,尤其是对于治疗胫骨骨折的方法也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其中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介绍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案例,谈谈我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一、案例介绍患者,男,47岁,因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于2019年11月20日入院。
患者在事故中双下肢受伤,经X线检查后确诊为左侧胫骨干骨折和右侧胫骨远端骨折。
经过综合评估,决定对左侧胫骨干骨折进行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
二、治疗过程1、术前准备在手术前,需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非常详细的告知和解释,让其明确手术的原因、目的、风险和预后。
同时,嘱咐其术前必须完成相关的身体检查,如心肺功能评估、空腹检查等。
此外,还要为手术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好手术器械和人工骨等物品,清洁手术室和患者术前准备等。
2、手术操作手术采用椎弓下间接入路,骨折置针,冠状位定位,装入交锁髓内钉,植入节段缓解器,闭合创口,缝合皮肤。
整个手术过程较为顺利,手术时间大约为3小时左右。
3、术后护理术后,患者需进行密切的观察,以及相关的术后护理工作。
除了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外,还应注意伤口的清洁和换药,以及伤肢的抬高、热敷等。
同时,应及时进行相关的恢复训练,以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三、治疗效果本次手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患者术后恢复顺利,目前能够正常步行,生活自理能力良好。
经过多次随访,未发现明显的并发症和复发情况,对治疗效果进行了良好的评估。
四、体会和感悟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应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在临床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其疗效稳定、创伤小、恢复较快,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能力均有很大的提高。
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这种治疗方法并非完美无缺,术后护理和恢复训练同样重要。
胫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的几点体会
闭合 复位 内固定需要 一定条 件 , 要根据技 术水 平与骨折 线情况 而 定, 在微 创外科 高速发展 的今天 , 不能误认 为闭合复 位就是微 创外科 , 闭合穿钉 多用于复 位容 易的简单 骨折 , 而切 开复位 穿钉 多用于复杂 骨 折 , 且有时在 闭合穿钉不顺利后 中途改成切 开 , 而 这些 切开造成的副 损 伤 都应 归于切 开手 术值 的探 讨 。闭 合复位 比切 开复 位髓 内钉 固定更 复杂 , 手术时 间也相 对较长 , 因此 我们认为缩短 手术时 间从 某种角度来 讲减少 了患者的损伤 , 有利于患者恢 复 . 复杂骨 折 , 反复复 位 , 也可能加 重软组 织 的损伤 , 而影 响骨折 愈合 . 从
近 几年来胫 骨交 锁髓 内钉 治疗胫 骨骨折 , 一定条件 下是一 种简 在 单 、易 行 、有效 的 治疗 手段 , 术 操作 简单 方 便 、快 捷 , 闭合 或 手 可 切开复 位 , 固定 确切 , 感染率低 , 手术 创伤小 , 功能恢 复快 , 但在临 床上 存在一些并发 症 , 仍需要一定 操作技术 。笔者收集 20 年 3 06 月至 2 0 09 年 2月运用 交锁髓 内钉治疗 胫骨骨折 9 例 , 行分析研 究 , 6 进 认为胫 骨 交锁 髓 内钉 内 固定有 几 点值 得注 意 。 【 文章编 号】 1 0 -7 8 (0 00 一 o 5 4 4 4z )8 o o 一o 0 1 1 用手缓慢推入髓 内钉 , 般不用锤击进入 , 一 注意小腿 的长度及力线 改变 . 以免移位或骨缺 损造成肢体短 缩 . 髓钉 的理想位置应是远端 达踝 关节面上 2 3m, - c 近端应 陷入 进钉孔 内 1 15m2以避免应 力分 配不 - .c [, ] 均 , 中远 端锁钉 定位 器插入套 管皮肤压 迹与 内踝在 3 4m , 术 - c 即为理 想 的 髓 内 钉长 度 。 34 术后退 钉及膝关 节疼痛 . 远端锁钉 应准确测量 锁钉长度 , 锁定螺纹应拧 入骨皮质 , 别是骨 特 质疏松者 , 因其 是术后 退钉的原 因之一 , 远端 锁钉要争 取一次成 功 , 避 免反复 钻孔 。 因为反 复钻孔 导 致锁控 扩大 易造 成退 钉 。术后 退钉也 与患者膝 关节功 能锻炼 活动太大 有关 , 而病 人如果 活动量 太大根据 文 献 报道 也可 引起膝 关节疼 痛 , 前述 近端钉 尾较 长 , 引起摩 擦或撞 如 可
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体会
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体会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体会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其中,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治疗方法。
在我的工作中,我也曾遇到过一些股骨干骨折的病人,他们采用了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方式,效果显著,让我深有感触。
首先,我认为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优势在于手术创伤较小。
在传统手术治疗中,需要开刀切开肌肉组织,切割血管和神经,对患者的恢复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而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方式则能够在不影响软组织的情况下进行手术,减少了手术后的疼痛和肿胀,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次,扩髓交锁髓内钉能够提供更好的支撑和稳定性。
在治疗股骨干骨折的时候,骨头需要得到很好的支撑和稳定性,才能尽可能地让骨头在愈合中恢复原有的强度。
扩髓交锁髓内钉就是针对这一点,通过在骨髓腔内固定一根钢钉,可以增加骨骼的稳固性和支持力,从而有助于恢复患者健康。
同时,扩髓交锁髓内钉还能够减少手术时间和恢复时间。
在传统手术中,手术时间长,受伤部位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恢复。
扩髓交锁髓内钉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手术,并且可以在术后快速恢复,减少患者的康复期,让患者能够更快地恢复正常生活。
但是,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方式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局限性,需要有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全面评估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手术时需要选择合适的骨科专家,同时要检查骨髓腔的大小,确保钢钉能够插入骨髓腔内,同时钢钉的长度、角度和方向都需要精确测量和定位。
此外,在手术后,需要患者定期进行术后检查,并且进行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治疗方式,具有手术创伤小、提供更好的支撑和稳定性、减少手术时间和恢复时间等优点。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该治疗方式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局限性,需要有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全面评估和治疗。
在医疗行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交锁髓内钉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中应用芯钻髓内钉系统辅助置入远端锁钉的体会
交锁髓内钉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中应用芯钻髓内钉系统辅助置入远端锁钉的体会交锁髓内钉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中应用芯钻髓内钉系统辅助置入远端锁钉的体会引言:股骨干骨折是较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常见于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暴力性外伤。
严重的股骨干骨折会给患者带来剧烈疼痛,使其无法正常行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针对成人股骨干骨折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其中交锁髓内钉治疗法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选择。
本文将介绍在交锁髓内钉治疗中,采用芯钻髓内钉系统辅助置入远端锁钉的临床应用体会。
一、芯钻髓内钉系统及其应用:芯钻髓内钉系统是一种新型骨科内固定器械,通过将其嵌入骨髓腔内,实现对骨折部位的固定。
其特点是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期短等优点。
在交锁髓内钉治疗中,芯钻髓内钉系统能辅助将远端锁钉置入髓内。
该系统的运用使手术更加精确,大大减少了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二、芯钻髓内钉系统辅助远端锁钉的手术操作:1.术前准备:在手术前需要做全面的术前准备工作,包括对患者的评估、术前讨论和制定手术方案等。
2.手术过程:首先进行骨折部位的复位,然后将髓腔清理干净。
随后,通过芯钻髓内钉系统的引导,将远端锁钉置入骨髓腔内。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精确掌握力度,确保远端锁钉的位置准确。
3.手术结束:手术结束后,对伤口进行适当的缝合,并进行X光检查以确认置入远端锁钉的准确性。
术后,及时行康复治疗,通过康复训练加速恢复。
三、芯钻髓内钉系统辅助远端锁钉的优势及体会:1.操作简单:芯钻髓内钉系统的使用使手术变得更加简化,无需开放手术,大大减少了对患者的伤害。
2.减少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相比传统手术方式,芯钻髓内钉系统辅助置入远端锁钉可以极大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了手术风险。
3.提高手术成功率:芯钻髓内钉系统辅助远端锁钉的应用,可以更加精确地将锁钉置入骨髓腔内,因此手术成功率大大提高。
4.加快康复期:由于芯钻髓内钉系统的操作创伤小,术后恢复期较短,能让患者尽早进行康复训练,早日恢复行走能力。
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的动力化体会
跟外侧韧带暴露距下关节面.) b撬拨复位跟骨关节面, 并在
骨 缺损处 植骨 ;) c钢板 螺钉 系统牢 固固定 于跟骨 外侧 面 , 尤
- 13 尹 双 波 , 7 张铁 良. 用 三 项 截 骨 和 距 跟 关 节 融 合 术 治 应 疗 陈 旧性 跟 骨 骨 折 I3 中 华 骨 科 杂 志 ,9 7 1 (0 : - . J 1 9 ,7 1 )
2 — 73 275 .
[3 S n esR, ot Ds ak aeT,ta. eai 4 a d r F ri P, i s u l n p e 1Op rt e v
t e t e t n 2 ip a e i ta r iu a c la e l r a m n i 1 0 d s lc d n r a tc l r ac n n f a t r s Re u t s n r g o t o u e o r c u e . s ls u i g a p o n s i c mp t d t — c
次全层切开, 微创操作;) d分层缝合, 术后引流。
32 2 复位不良, .. 固定不牢 跟骨距下关节面的复位 比较 困难 , 而距下关节面复位不 良是晚期距下关节炎的主要原
mo rp y sa lsict n J . l rh p 19 , ga h cn casf ai [ C i o to , 3 i o 3 n 9
I - Be ish eS S n e r n B . t n ieitaa t u -1 6 nrc k K. a g o a J Exe sv n r — ri — c
l rf a t r so h o t S g c l a r c u e ft e f o . ur ia n g me to a — ma a e n fc l
探讨交锁髓内钉动力化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探讨交锁髓内钉动力化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摘要:目的:初步探讨交锁髓内钉动力化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总结了101例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患者,对其中的30例有延迟愈合倾向的行动力化固定,观察术后骨折愈合情况,并定期随访。
结果:30例患者中,除1例外,其余患者均在动力化固定后12周左右骨折愈合。
结论:交锁髓内钉是治疗下肢长骨骨折的一种理想方法,其中对部分有延迟愈合倾向的病例行适时的动力化,对于减少骨折不愈合具有尤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骨折内固定交锁髓内钉应力遮挡动力化交锁髓内钉诞生后,因其具有可控制骨干旋转、短缩、成角,患者可早期负重、进行关节功能锻炼及肌肉康复训练等优点,已成为下肢长骨骨折治疗的首选。
髓内钉固定后的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曾一度被认为是罕见的临床并发症,然而,随着交锁髓内钉使用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骨科医生需要面对这一问题了。
我科收集20XX年1月~20XX年5月下肢交锁髓内钉固定术101例,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在本院20XX年1月~20XX年5月间,行下肢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的患者进行随访。
共随访101例患者,随访时间5~23个月,平均11个月。
其中:男78例,女23例;年龄18~87岁,平均岁;单侧胫腓骨干骨折36例,单侧股骨干骨折63例,双侧胫腓骨及双侧股骨干骨折各1例;术前住院0~14天,平均天。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腰联合麻醉,采取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的方法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手术尽量解剖复位并保护骨膜。
术后第2天拔除引流管后开始患肢肌肉舒缩功能锻炼,术后4~8周逐步下地负重活动,定期摄片复查,6~12周出现延迟愈合征象的患者(无明显骨痂生长、骨折间隙增宽、断端部分骨吸收等),根据骨折情况去除一侧锁钉予以动力化固定。
术后每隔4周拍片,根据骨痂出现及骨皮质连续的时间,评定骨折愈合情况。
2 结果101例患者中,71例于术后6~12周左右骨折出现早期愈合。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交锁髓内钉是一种常用的骨折内固定器械,被广泛应用于胫骨骨折的治疗。
在早期动力化技术的引入下,交锁髓内钉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动力化的内固定系统对胫骨骨折愈合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交锁髓内钉的定义、早期动力化技术的介绍、以及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进行探讨。
一、交锁髓内钉的定义交锁髓内钉是一种通过骨折部位插入钉子,通过锁定支撑骨折断端,达到加强供血,控制骨折部位滑移,促进愈合的内固定系统。
它由直径合适的进钉槽的开口钢管组成,通常用在胫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中,能够提供有效的内固定,降低骨折断端之间的滑移,同时减少了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交锁髓内钉的种类主要有通用型交锁髓内钉和专用型交锁髓内钉。
通用型交锁髓内钉具有强大的抗弯强度和抗扭强度,能够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骨折。
而专用型交锁髓内钉则根据骨折的部位和类型设计而成,使用更为方便快捷,并且更适合于特定部位的骨折治疗。
二、早期动力化技术的介绍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早期动力化技术成为了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重要手段。
早期动力化技术通过在术后的早期阶段给予患者合理的活动及负荷刺激,来加速骨折愈合过程。
该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康复时间,也能有效促进骨折的愈合。
在早期动力化技术下,交锁髓内钉的内固定系统能够通过智能化的力学原理和控制系统,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动态调整固定力度,使骨折断端得到更好的支撑和稳定。
在不断的负荷刺激下,可以加速骨折愈合,促进骨折愈合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1. 提高愈合速度早期动力化技术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中能够提供持续的负荷刺激,通过适当的活动和负荷,促进骨折断端的愈合,加速愈合速度。
研究表明,早期动力化技术与传统的非动力化技术相比,能够使骨折愈合时间缩短,从而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康复时间。
2. 减少并发症早期动力化技术能够通过合理的负荷刺激,促进骨折愈合的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交锁髓内钉是一种常用的治疗胫骨骨折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骨折愈合。
而对于胫骨骨折的治疗中,动力化内固定则是一种新的治疗方式,目前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就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进行探讨。
骨折是指骨骼受到外力作用下发生的骨质破裂,是一种常见的骨科问题。
而对于胫骨骨折来说,由于胫骨是人体重要的负重骨,因此对其骨折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治疗方法会采用外固定的方式,但这种方法容易引起并发症,且对于骨折愈合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交锁髓内钉的应用成为了一种更加有效的治疗方式。
交锁髓内钉是一种通过手术将内钉植入骨骼内部,并通过外界的锁定装置将其固定在骨折处,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相比传统的外固定方法,交锁髓内钉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好地恢复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减少了术后的并发症,同时也加速了骨折的愈合时间。
而在交锁髓内钉手术后的早期,为了更好地促进骨折的愈合,动力化内固定成为了一种新的治疗方式。
动力化内固定在促进骨折愈合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施加适当的力量刺激骨折处的微动,从而促进愈合。
研究表明,适当的力量刺激能够增加骨折处的血液循环,加速愈合反应。
二是通过增加骨折部位的稳定性,减少了愈合过程中的不稳定因素,从而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加速了愈合的速度。
三是通过促进新骨的形成,加速了愈合过程,从而缩短了愈合时间,减少了术后的恢复期。
而针对于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目前已经有一些临床研究对其进行了探讨。
研究表明,动力化内固定在交锁髓内钉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显著地加速胫骨骨折的愈合速度,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些研究结果与临床实践相符,即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动力化内固定在交锁髓内钉治疗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对于术后的力量控制需要严格,如果力量施加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到愈合效果。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交锁髓内钉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胫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其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探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在胫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并通过相关研究和临床案例进行分析,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的作用机制1. 促进骨折愈合交锁髓内钉术采用内固定的方式,通过骨折部位的钻孔和内固定钉的固定,实现对骨折部位的稳定固定。
早期动力化则是通过外部装置施加适当的力量,使骨折端产生微小的振动和位移,从而刺激骨折愈合。
动力化模式的施加可促进新生骨形成和骨组织的重塑,加速愈合时间。
2. 促进骨折部位血液循环动力化施加适当的力量可以促进骨折部位的微循环,增加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
血液循环的改善可带来更多的氧和营养物质到达骨折部位,有利于愈合过程中所需的细胞代谢和废物清除。
3. 减少骨折周围肌肉和软组织的损伤传统的刚性固定方法可能会引起骨折周围的软组织受压和缺血,造成肌肉和软组织的损伤。
而动力化的施加则可以减轻刚性固定对软组织的压力,有利于保护周围组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临床研究证据支持许多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了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
一项发表在《中国骨科杂志》上的研究发现,采用动力化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骨折愈合率明显提高。
而且术后并发症和功能恢复情况也有所改善。
2. 临床应用案例分析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也有很多医生选择采用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胫骨骨折。
比如一名患者因交通事故导致胫骨骨折,经过手术植入交锁髓内钉后,通过早期动力化治疗,骨折愈合时间缩短了近一半,术后康复效果显著。
三、注意事项和进一步研究方向虽然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对胫骨骨折愈合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注意一些事项。
动力化施加的力量和频率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骨折类型来进行调整,以避免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
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尚需更多的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并探索更合适的动力化模式。
四肢长骨骨折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的临床体会
四肢长骨骨折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的临床体会目的:分析研究四肢长骨骨折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6例四肢长骨骨折患者均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乙组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应用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甲组患者痊愈23例(69.7%),乙组痊愈31例(93.9%)。
甲组并发症7例(21.2%),骨折位置松动2例,感染3例,出血2例;乙组并发症3例(9.1%),骨折位置松动1例,感染1例,出血1例。
乙组患者痊愈率明显高于甲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乙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甲组,说明乙组手术安全性更好。
结论:给予四肢长骨骨折患者交锁髓内钉治疗,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有利于患者骨折疾病的早日恢复,应用效果显著。
标签:四肢长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四肢长骨骨折为临床多发常见的严重骨折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以及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四肢长骨骨折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且多病情严重,合并脏器、血管以及神经损伤。
为了满足患者能尽快恢复日常生活以及工作的愿望,临床考虑给予患者采用手术方法治疗[1]。
传统骨折术,是直接实施复位或骨膜剥离方法治疗,实现骨折稳定,容易导致关节功能受限、伤口感染,愈合延迟。
如何有效弥补传统骨折术的问题,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是当前临床治疗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2-3]。
本次研究中,比较采用交锁髓内钉以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治疗的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0月-2013年8月收治的66例四肢长骨骨折患者,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33例患者中,男23例,女10例,年龄22~56岁,平均(39.0±1.0)岁;乙组33例患者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23~57岁,平均(40.0±1.1)岁,顺行髓内钉治疗30例,逆行髓内钉治疗3例。
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100例临床体会(1)
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100 例临床体会(1) 这篇"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100 例临床体会"论文是程序自动抓取于互联网上,查看更多请点击:论文频道:lwxz/ 作者:沈决心施保华谭晚明陈金生肖闻宇【摘要】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本院XX年1月-XX年12月100例胫骨干骨折病人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的疗效回顾分析,其中小切口切开复位66 例,闭合复位34 例,全部行有限扩髓,一期静力固定。
结果:100 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月,骨折愈合率98%,骨折愈合平均时间月;疗效评定按Iowa 评分标准,优为92 例,良6 例,可2 例,差0 例,优良率98%;骨折不愈2例,胫前皮瓣坏死2例,下肢静脉栓塞2例,10例膝关节疼痛。
未出现感染、内固定断裂、脂肪栓塞等其他并发症。
结论:胫骨干骨折的治疗首选交锁髓内钉,相比钢板、外支架等手术方法内固定符合生物力学、骨折愈合率高、愈合时间短等优点。
术中骨折复位尽量或接近解剖对位,以利骨折稳定固定和骨折愈合,不强求闭合复位。
但对于切开复位病例采用小切口有限切开,根据BO 原则不剥离或尽量少剥离骨膜。
对于粉碎性骨折必要时加用克氏针固定。
术中常规静力固定,避免骨折断端不稳,肢体缩短,旋转畸形等,骨折延迟愈合患者考虑改用动力化固定。
小切口切开复位扩髓时可回收骨屑回植到骨折处,促进骨折愈合。
【关键词】胫骨干骨折;髓内钉;内固定近几年来,交通事故和意外事故明显增多,胫骨干骨折病例数较前明显增多,治疗方法很多,各种内固定各有优缺点,我院自XX年1月至XX年12月共收治100例胫骨干骨折,并采用了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共100例,男76例,女24例,年龄18-82 岁,平均岁。
闭合性骨折91例,开放性骨折9例。
按A0分型:A 型28例,B型25例,C型47例。
开放性骨折按Gustilo 分型:I 型6例,□型3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锁髓内钉改动力化体会
【摘要】目的研究交锁髓内钉动力化对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
方法我院骨科2012年1月——2013年1月,采用闭合复位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胫骨骨折36例,并总结其操作经验。
结果 36例手术过程顺利,其中仅两例行断端有限切开固定,其余均闭合复位,术后1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
其余35例均于4-8个月愈合,疗效评定:优33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91.6%。
结论交锁髓内钉由静力变为动力化是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一种简单而较适用的办法。
【关键词】交锁髓内钉;骨不连;动力化
交锁髓内钉固定是治疗股骨干、胫骨干骨折的首选方法,骨折端的微动和加压被认为能促进骨痂生长,有利于骨折愈合。
研究表明,髓内钉动力化可以显著增加骨折端的微动和加压,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共收治36例股骨干、胫骨干骨折患者,均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1例出现骨不连,给予动力化治疗,取得较好的治疗结果,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36例骨折患者中,男28例,女8例,年龄25-58岁,平均42岁,股骨干骨折12例,胫骨干骨折24例,开放性骨折13例,闭合性骨折23例。
1.2 治疗方法本组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行骨牵引,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前常规使用抗生素3-5天,手术均在牵引床上闭合复位,尽量
减少手术对骨折断端的扰动,仅两例复位困难采取断端有限切开复位,但仍有一例术后断端出现骨不连,取出远端两枚锁钉改动力化后,三个月后复查x线提示连续骨痂通过骨折线,改动力化六个月后骨折基本愈合,如下图所示。
2 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4一12个月随访(平均6个月),骨折愈合判断标准为:负重时患肢无疼痛,x线片示连续骨痂通过骨折线。
除1例患者改动力化固定愈合外,其余35例均于4一8个月愈合,平均愈合时间6.2个月,优33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1.6%。
3 体会
髓内钉固定的特点:在c型臂辅助下闭合复位骨折,从长骨的远端或近端插入主钉将骨折固定,符合人体的解剖关系,轴向固定,所受侧弯应力小。
骨折断端不切开不影响骨折端血运,有利于骨折愈合。
主钉两端锁定后,骨折固定牢固、稳定性好,便于术后早期功能练习。
ao内固定原则已从早期的解剖复位、坚强的内固定、早期功能锻炼转变为现在的新的内固定原则即功能复位、生物学固定、早期功能锻炼,髓内钉固定完全符合新的ao内固定原则,但术后仍出现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概率,主要与患者当时所受的创伤有关,股骨干骨折往往遭受的创伤较大,断端周围的软组织损伤往往较重,血运遭受破坏,虽然手术采用闭合复位,但仍不可避免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此时处理的办法或断端值骨或改动力化,但我个人认为如果在术后三个月内x线提示骨折延迟愈合,尽
早采取改动力化固定,鼓励患者适当负重下地行走,适宜的应力环境也能促进骨折的愈合,交锁髓内钉治疗股
骨干骨折,其应力分享式的固定对骨骼的血供和生物力学干扰较小,且弹性固定形式允许骨折端间产生微动,局部组织承受应力而产生外骨痂,使骨折产生二期愈合。
临床研究发现,由静力固定改为动力固定,可增加骨折端的应力刺激,减少骨折端应力遮挡效应,促进后期骨痂塑型。
动力化处理的基本原则是取出锁定后骨折端的稳定性应最大限度地得以保持且不影响关节运动功能,但是动力化后髓内钉稳定骨折端的功能减少,进而可出现内固定失效时多种并发症,如骨折端的移位、成角、短缩进一步可导致骨折延迟愈合,畸形愈合或不愈合,以及内固定断裂。
所以在取出锁钉后患肢负重应在保护下逐渐增加,尤其是营养不良型骨不连和扭转楔型骨不连,负重时间需适当延长,且需定期x光检查,循序渐进增加负重。
参考文献
[1] 王岩,主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1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2770.
[2] 潘垚,安智全,曾炳芳.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胫骨干骨折.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8:735-736.
[3] 李衡,张奉琪,任栋,等.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钉固定后不愈合的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8):476-480.
[4] 李亚东,罗先正.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与延迟愈合[j].中华创伤杂志,2003,19(6):373-374.
[5] 亦璁.骨折治疗的微创术式[j].中华骨科杂志,2002,22(3):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