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要点

合集下载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十大要点解读PPT课件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十大要点解读PPT课件

4 末期肾病患者
需评估透析方式,合理调整用药。关注营养状况,预防并发症, 提高生活质量。
心力衰竭患者随访和转归评估
定期随访
1
根据病情定期随访,密切监测症状和体征变化。
评估治疗效果 2
检查各项检查指标,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预防并发症 3
关注并预防心力衰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调整治疗措施 4
根据随访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AI辅助诊治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更精准地预测 心力衰竭的发展趋势,并为个体化治疗方案 提供依据。
新型治疗技术
包括植入式心脏支持装置、神经调节疗法 等在内的创新治疗手段,可有效改善心力衰 竭患者的预后。
心力衰竭诊治的多学科协作
跨学科团队
由心内科医生、心血管外科医生、心 衰护理专家等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共 同制定诊疗方案。
2 公平性与正义性
确保诊疗资源的公平分配,避免 歧视性决策。
3 生命质量
在治疗决策中权衡患者的生命 质量,以实现最大化获益。
4 善行与无害
从事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同时最 小化风险和伤害。
心力衰竭诊治的健康经济学分析
$10B
$5K
2.1%
年医疗费
心力衰竭治疗者平均每人每年需承担5000元以上 的医疗费用
GDP占比
心力衰竭相关医疗费用约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的2.1%
心力衰竭作为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其诊治所带来的巨大经济负担不容忽视。从患者个人、医疗保障体系以及国家宏观经济层面来看,开展心力衰竭 诊治的健康经济学分析十分必要。只有深入了解心力衰竭治疗的经济影响,才能制定出更加合理有效的诊治策略和支付政策,为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生 活质量和控制医疗费用支出做出应有贡献。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国⼼⼒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衰竭(简称⼼衰)是由于任何⼼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室充盈或射⾎能⼒受损的⼀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和外周⽔肿)。

⼼衰为各种⼼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是当今最重要的⼼⾎管病之⼀。

据我国部分地区42家医院,对10 714例⼼衰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发现,其病因以冠⼼病居⾸,其次为⾼⾎压,⽽风湿性⼼脏瓣膜病⽐例则下降;各年龄段⼼衰病死率均⾼于同期其他⼼⾎管病,其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左⼼功能衰竭(59%)、⼼律失常(13%)和猝死(13%)。

依据左⼼室射⾎分数( LVEF),⼼衰可分为LVEF降低的⼼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fraction,HF-REF)和LVEF保留的⼼衰(heart failure with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HF-PEF)。

⼀般来说,HF-REF指传统概念上的收缩性⼼衰,⽽HF-PEF指舒张性⼼衰。

LVEF保留或正常的情况下收缩功能仍可能⾜异常的,部分⼼衰患者收缩功能异常和舒张功能异常可以共存。

LVEF是⼼衰患者分类的重要指标,也与预后及治疗反应相关。

根据⼼衰发⽣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衰和急性⼼衰。

在原有慢性⼼脏疾病基础上逐渐出现⼼衰症状、体征的为慢性⼼衰。

慢性⼼衰症状、体征稳定1个⽉以上称为稳定性⼼衰。

慢性稳定性⼼衰恶化称为失代偿性⼼衰,如失代偿突然发⽣则称为急性⼼衰。

急性⼼衰的另⼀种形式为⼼脏急性病变导致的新发⼼衰。

⼼衰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为⼼肌病理性重构,导致⼼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是⼼肌死亡(坏死、凋亡、⽩噬等)的发⽣,如急性⼼肌梗死( AMI)、重症⼼肌炎等,⼆是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所致的系统反应,其中肾素⼀⾎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起着主要作⽤。

中国心力衰竭指南基本特点和内容要点

中国心力衰竭指南基本特点和内容要点

中国心力衰竭指南基本特点和内容要点1. 心力衰竭的定义、分类和分期心力衰竭(HF)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肺淤血和或体循环淤血,伴或不伴有组织器官低灌注。

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活动耐量受限)和或液体潴留(外周水肿),以及血浆利钠肽水平升高。

A期:有心力衰竭的高危因素,但尚无心脏结构的功能异常,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

B期:已出现心脏结构异常,但从未有过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如左心室肥厚或纤维化,左心室扩大或收缩力降低。

C期:有心脏结构异常,有过或仍有心力衰竭症状,如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引起呼吸困难和乏力的患者,经治疗心力衰竭症状消失的无症状患者。

D期:已经应用效果最强的药物治疗和休息,但仍有明显心力衰竭症状,且需要特殊干预,如机械辅助装置、心脏移植等。

这些分期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治疗和长期管理,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2. 心衰的诊断流程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诊断。

心衰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活动耐量受限)和或液体潴留(外周水肿),以及血浆利钠肽水平升高。

超声心动图:用于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脏腔室的大小、心脏瓣膜的功能和心脏收缩的强度。

利钠肽水平检测:如B型利钠肽(BNP)或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用于评估心脏功能和心衰的严重程度。

其他检查:如胸部射线、血液检查(如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等),可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心衰,并评估其严重程度和潜在的病因。

根据诊断结果,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和管理计划。

3. 患者病情的全面评估心电图(I类,C级):心电图可以提供患者既往心肌梗死(MI)、左心室肥厚、广泛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等信息。

它还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心脏不同步,包括房室、室间和(或)室内运动不同步。

对于有心律失常或怀疑存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患者,应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

心衰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是当今最重要的心血管病之一。

据我国部分地区42家医院,对10 714例心衰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发现,其病因以冠心病居首,其次为高血压,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比例则下降;各年龄段心衰病死率均高于同期其他心血管病,其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左心功能衰竭(59%)、心律失常(13%)和猝死(13%)。

依据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心衰可分为LVEF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fraction,HF-REF)和LVEF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HF-PEF)。

一般来说,HF-REF指传统概念上的收缩性心衰,而HF-PEF指舒张性心衰。

LVEF保留或正常的情况下收缩功能仍可能足异常的,部分心衰患者收缩功能异常和舒张功能异常可以共存。

LVEF是心衰患者分类的重要指标,也与预后及治疗反应相关。

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

在原有慢性心脏疾病基础上逐渐出现心衰症状、体征的为慢性心衰。

慢性心衰症状、体征稳定1个月以上称为稳定性心衰。

慢性稳定性心衰恶化称为失代偿性心衰,如失代偿突然发生则称为急性心衰。

急性心衰的另一种形式为心脏急性病变导致的新发心衰。

心衰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为心肌病理性重构,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白噬等)的发生,如急性心肌梗死( AMI)、重症心肌炎等,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所致的系统反应,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 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起着主要作用。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全文)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

心衰为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是当今最重要的心血管病之一。

据我国部分地区42家医院,对10 714例心衰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发现,其病因以冠心病居首,其次为高血压,而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比例则下降;各年龄段心衰病死率均高于同期其他心血管病,其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左心功能衰竭(59%)、心律失常(13%)和猝死(13%)[1] 。

依据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心衰可分为LVEF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HF-REF)和LVEF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HF-PEF)。

一般来说,HF-REF指传统概念上的收缩性心衰,而HF-PEF指舒张性心衰。

LVEF保留或正常的情况下收缩功能仍可能是异常的,部分心衰患者收缩功能异常和舒张功能异常可以共存。

LVEF是心衰患者分类的重要指标,也与预后及治疗反应相关。

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严重程度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

在原有慢性心脏疾病基础上逐渐出现心衰症状、体征的为慢性心衰。

慢性心衰症状、体征稳定1个月以上称为稳定性心衰。

慢性稳定性心衰恶化称为失代偿性心衰,如失代偿突然发生则称为急性心衰。

急性心衰的另一种形式为心脏急性病变导致的新发心衰。

心衰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为心肌病理性重构,导致心衰进展的两个关键过程,一是心肌死亡(坏死、凋亡、自噬等)的发生,如急性心肌梗死( AMI)、重症心肌炎等,二是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所致的系统反应,其中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 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起着主要作用。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要点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要点

《中国⼼⼒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要点《中国⼼⼒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要点⾃“中国⼼⼒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发布以来,⼼⼒衰竭(⼼衰)的诊疗、预防及综合管理等相关领域有不少新进展。

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中国⼼⼒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进⾏更新。

⼼衰是多种原因导致⼼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障碍,从⽽引起的⼀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肺淤⾎、体循环淤⾎及外周⽔肿)等。

根据左⼼室射⾎分数(LVEF),分为射⾎分数降低的⼼衰?(HFrEF)、射⾎分数保留的⼼衰(HFpEF)和射⾎分数中间值的⼼衰(HFmrEF)(表1)。

根据⼼衰发⽣的时间、速度,分为慢性⼼衰和急性⼼衰。

多数急性⼼衰患者经住院治疗后症状部分缓解,⽽转⼊慢性⼼衰;慢性⼼衰患者常因各种诱因急性加重⽽需住院治疗。

⼼衰是各种⼼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不下。

我国⼈⼝⽼龄化加剧,冠⼼病、⾼⾎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医疗⽔平的提⾼使⼼脏疾病患者⽣存期延长,导致我国⼼衰患病率呈持续升⾼趋势。

原发性⼼肌损害和异常是引起⼼衰最主要的病因(表2),除⼼⾎管疾病外,⾮⼼⾎管疾病也可导致⼼衰。

识别这些病因是⼼衰诊断的重要部分,从⽽能尽早采取特异性或针对性的治疗。

⽬前认为⼼衰是慢性、⾃发进展性疾病,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导致⼼肌重构是引起⼼衰发⽣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肌重构最初可以对⼼功能产⽣部分代偿,但随着⼼肌重构的加剧,⼼功能逐渐由代偿向失代偿转变,出现明显的症状和体征。

故根据⼼衰发⽣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表3),旨在强调⼼衰重在预防。

纽约⼼脏协会(NYHA)⼼功能分级是临床常⽤的⼼功能评估⽅法(表4),常⽤于评价患者的症状随病程或治疗⽽发⽣的变化。

⼼衰的诊断和评估⼼衰的诊断和评估依赖于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脏影像学检查和功能检查。

慢性⼼衰诊断流程见图1。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功能不全的疾病,常常由于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

这种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的制定对于提高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诊断1、病史采集在诊断心力衰竭时,医生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心力衰竭的症状、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通过询问病史,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是否正常。

2、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诊断心力衰竭的重要手段。

医生需要对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体温等进行检查,以判断患者的心脏功能是否正常。

3、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和心电图,从而判断患者的心脏功能是否正常。

4、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心力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超声心动图、心脏CT等检查,可以清楚地了解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

二、治疗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心力衰竭的主要手段之一。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利尿剂、ACE抑制剂、ARB 类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脏功能。

2、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也是治疗心力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中包括心脏起搏器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三、预防1、控制血压和血脂控制血压和血脂是预防心力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

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压和血脂水平,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控制。

2、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也是预防心力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

患者需要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

3、定期检查和维护定期检查和维护也是预防心力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

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心脏问题。

还需要注意口腔卫生和皮肤护理,防止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的制定对于提高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期待未来会有更多与心力衰竭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被发 现和应用,这将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个性化治疗。
优化药物治疗方案
随着新药的开发和现有药物的优化组合,我们期待未来会有更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出现, 为心力衰竭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Part
06
心力衰竭的科研进展
科研方向
01
探讨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生和发展涉及多个生理和病理过程。
科研人员正在努力深入探讨其发病机制,以期为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
路。
02
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
生物标志物是反映疾病状态和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科研人员正在寻找
与心力衰竭相关的新的生物标志物,以便更准确地诊断、监测和治疗心
力衰竭。
03
药物治疗研究
科研人员正在不断探索新的药物治疗方法,包括新型药物靶点的发现和
现有药物的优化组合,以提高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
研究成果
发病机制的研究
通过对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进行 深入研究,科研人员已经发现了 一些关键的分子和细胞途径,这 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
基础。
生物标志物的应用
近年来,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已 经被成功应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 和治疗中,这些生物标志物能够 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预后和治
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吸氧
给予高流量吸氧,减轻缺氧症状 。
机械辅助装置
如人工心肺机和机械辅助循环装 置,可帮助维持生命体征。
静脉输液
快速输液以增加血容量,提高血 压。
药物治疗
使用利尿剂、ACE抑制剂、ARB 类药物等,以减轻心脏负担。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要点精讲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要点精讲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要点精讲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的要点精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心力衰竭的诊断:诊断心力衰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和相关检查结果。

指南推荐使用利钠肽检测、超声心动图、核素心功能显像等技术来辅助诊断。

2. 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指南推荐使用ACE抑制剂、ARBs、β受体拮抗剂、MRA等药物来治疗心力衰竭。

对于特定类型的心力衰竭,如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或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指南也给出了相应的药物治疗建议。

3. 心力衰竭的非药物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非药物治疗也是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手段。

指南推荐使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心脏移植、机械通气支持等非药物治疗方法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4. 心力衰竭的预防:预防心力衰竭的发作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指南建议通过控制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等手段来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

5. 心力衰竭的监测与随访:为了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调整治疗方案,指南建议对患者进行定期监测和随访。

监测内容包括患者的症状、体征、心功能状态、生化指标等,随访内容包括药物治疗效果、病情变化情况等。

总之,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的要点精讲为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2023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023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2023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3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引言: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由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泵出体内需要的程度,进而导致心脏排出功能下降,以及血液循环不足。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率,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也在不断上升。

因此,制定一份全面的并符合中国国情的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对于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可以做出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

诊断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1.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主要根据体格检查发现的颈静脉充盈、斑块性剧烈肺啰音等症状进行判断。

2.低血容量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可以根据患者的病史、电解质和心脏超声等辅助检查结果确定。

3.心力衰竭的分级:根据心功能的损害程度,将心力衰竭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二、治疗原则:治疗心力衰竭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因治疗:根据心力衰竭的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2.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针对症状进行治疗,如利尿剂用于减轻液体潴留,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调整心律等。

3.并发症治疗:心力衰竭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如肺水肿、肾功能不全等,应合理诊治,并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评估和监测: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进行定量评估和监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三、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心力衰竭的主要治疗手段,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心功能状态、病因、伴随疾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1.利尿剂:如噻嗪类利尿剂、袢利尿剂等,用于减轻液体潴留。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用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3. β受体阻断剂:适用于左室收缩功能受损的患者,能显著改善存活率。

4.镇心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用于改善心脏泵血功能。

202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202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心衰诊断流程图
更新要点四:心衰的治疗--分类而治、个体化
指南强调了“新四联”在慢性HFrEF患者治疗中的基石地位,推荐血管紧张素 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II受体阻滞剂(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RA)、 SGLT-2i四联疗法作为HFrEF的基础治疗方案,除非药物禁忌或不耐受。
202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 与治疗指南更新要点
引言
根据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 并参考国外最新心衰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 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 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制定 了《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新版指南在“中 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对心衰领 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专家共识和诊治方法进行了全面介绍和 更新,本PPT对该指南的主要推荐内容进行解读,以便读者 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核心内容。
心力衰竭的分类和诊断标准
分类
诊断标准
HFrEF
0.7%
HFrEF HFimpEF
1.症状和(或)体征
2.LVEF≤40%
1.病史 2.既往LVEF≤40%,治疗后随访LVEF>40%并较基线增加≥10% 3.存在心脏结构(如左心房增大、左心室肥大)或左心室充盈 受损的超声心动图证据
备注
随机临床试验主要纳入 此类患者,有效的治疗 已得到证实
老年心衰患者发生心衰恶化和再入院的风险高,高龄是心衰患者预后差的危 险因素,应该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指南强调了给予心衰患者适合的诊治和长期管理需要多学科组成的心衰管理 团队来完成。
小结
新版指南在既往专家智慧的基础上,结合心衰最新研究 进展、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撰写而成,其发布为心衰的 规范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特别是早期多机制联合药 物治疗能够使心衰患者更早、更好获益。同时,提高对 合并症的检测及针对性的治疗,也可进一步改善心衰患 者的预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要点自“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发布以来,心力衰竭(心衰)的诊疗、预防及综合管理等相关领域有不少新进展。

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进行更新。

心衰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的异常改变,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外周水肿)等。

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表1)。

根据心衰发生的时间、速度,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

多数急性心衰患者经住院治疗后症状部分缓解,而转入慢性心衰;慢性心衰患者常因各种诱因急性加重而需住院治疗。

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死亡率和再住院率居高不下。

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心脏疾病患者生存期延长,导致我国心衰患病率呈持续升高趋势。

原发性心肌损害和异常是引起心衰最主要的病因(表2),除心血管疾病外,非心血管疾病也可导致心衰。

识别这些病因是心衰诊断的重要部分,从而能尽早采取特异性或针对性的治疗。

目前认为心衰是慢性、自发进展性疾病,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导致心肌重构是引起心衰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心肌重构最初可以对心功能产生部分代偿,但随着心肌重构的加剧,心功能逐渐由代偿向失代偿转变,出现明显的症状和体征。

故根据心衰发生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表3),旨在强调心衰重在预防。

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是临床常用的心功能评估方法(表4),常用于评价患者的症状随病程或治疗而发生的变化。

心衰的诊断和评估心衰的诊断和评估依赖于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脏影像学检查和功能检查。

慢性心衰诊断流程见图1。

一、心衰的症状和体征二、常规检查1.心电图:心衰患者一般有心电图异常,心电图完全正常的可能性极低。

2.X线胸片:提供肺淤血/水肿和心脏增大的信息,但X线胸片正常并不能除外心衰(I,C)。

3.生物标志物:(1)利钠肽[B型利钠肽(BNP)或N末端B 型利钠肽原(NT-proBNP)]测定:利钠肽检测推荐用于心衰筛查(Ⅱa,B)、诊断和鉴别诊断(I,A)、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1(I,A)。

(2)心脏肌钙蛋白(cTn):推荐心衰患者人院时行cTn检测,用于急性心衰患者的病因诊断(如急性心肌梗死)和预后评估(I,A)。

(3)反映心肌纤维化、炎症、氧化应激的标志物:4.经胸超声心动图(I,C):经胸超声心动图是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首选方法,可提供房室容量、左右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室壁厚度、瓣膜功能和肺动脉高压的信息。

超声心动图是目前临床上唯一可判断舒张功能不全的成像技术,但单一参数不足以准确评估,建议多参数综合评估。

5.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钠、血钾、血糖、尿素氮、肌酐或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肝酶和胆红素、血清铁、铁蛋白、总铁结合力、血脂、糖化血红蛋白、促甲状腺激素、利钠肽为心衰患者的初始常规检查(I,C)。

三、特殊检查1.心脏磁共振(CMR):CMR是测量左右心室容量、质量和射血分数的“金标准”,当超声心动图未能作出诊断时, CMR是最好的替代影像检查。

2.冠状动脉造影:适用于经药物治疗后仍有心绞痛的患者(I,C),合并有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或有心脏停搏史患者 (I,C),有冠心病危险因素、无创检查提示存在心肌缺血的心衰患者(Ⅱa,C)。

3.心脏CT:对低中度可疑的冠心病或负荷试验未能明确诊断心肌缺血的心衰患者,可考虑行心脏CT以排除冠状动脉狭窄(Ⅱb,C)。

4.负荷超声心动图:运动或药物负荷超声心动图可用于心肌缺血和/或存活心肌、部分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的评估。

5.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或代谢显像:当超声心动网未能作出诊断时,可使用核素心室造影评估左心室容量和LVEF(Ⅱa,C)。

6.心肺运动试验:心肺运动试验能量化运动能力,可用于心脏移植和/或机械循环支持的临床评估(I,C),指导运动处方的优化(Ⅱa,C),原因不明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Ⅱa,c)。

7.6min步行试验:用于评估患者的运动耐力。

8.有创血流动力学检查:9.心肌活检:10.基因检测:11.生活质量评估:生活质量评估运用心理学量表,对心理健康、躯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等进行多维度量化评估。

四、心衰的预后评估下列参数与心衰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LVEF下降、利钠肽持续升高、NYHA心功能分级恶化、低钠血症、运动峰值耗氧量减少、红细胞压积降低、QRS增宽、慢性低血压、静息心动过速、肾功能不全、不能耐受常规治疗、难治性容量超负荷等。

心衰的预防一、对心衰危险因素的干预1.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衰最常见、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长期有效控制血压可以使心衰风险降低50%。

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I,B)。

2.血脂异常:根据血脂异常指南进行调脂治疗以降低心衰发生的风险(I,A)。

3.糖尿病:糖尿病是心衰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女性患者发生心衰的风险更高。

4.其他危险因素:对肥胖、糖代谢异常的控制也可能有助于预防心衰发生(Ⅱa,C),戒烟和限酒有助于预防或延缓心衰的发生(I,C)。

5.利钠肽筛查高危人群:Framingham研究证实BNP可预测新发心衰的风险。

二、对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对心肌梗死后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包括LVEF降低和/或局部室壁活动异常)的患者,推荐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以预防和延缓心衰发生,延长寿命;对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推荐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 (I,A)。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可考虑使用ACEI预防或延缓心衰发生(Ⅱa,A)。

所有无症状的LVEF降低的患者,为预防或延缓心衰发生,推荐使用ACEI(I,B)和β受体阻滞剂(I,C)。

存在心脏结构改变(如左心室肥厚)的患者应优化血压控制,预防发展为有症状的心衰(I,A)。

慢性HFrEF的药物治疗慢性HFrEF治疗目标是改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预防或逆转心脏重构,减少再住院,降低死亡率。

一般性治疗包括去除心衰诱发因素,调整生活方式。

一、利尿剂利尿剂消除水钠潴留,有效缓解心衰患者的呼吸困难及水肿,改善运动耐量。

恰当使用利尿剂是心衰药物取得成功的关键和基础。

1.适应证:有液体潴留证据的心衰患者均应使用利尿剂(I,C)。

2.禁忌证:(1)从无液体潴留的症状及体征; (2)痛风是噻嗪类利尿剂的禁忌证;(3)已知对某种利尿剂过敏或者存在不良口渴不能正常反应;与细胞色素P4503A4强效抑制剂(依曲康唑、克拉霉素等)合用;无尿。

3.应用方法:根据患者淤血症状和体征、血压及肾功能选择起始剂量(表5),根据患者对利尿剂的反应调整剂量,体重每天减轻0.5~1.0kg为宜。

一旦症状缓解、病情控制,即以最小有效剂量长期维持,并根据液体潴留的情况随时调整剂量。

每天体重的变化是最可靠的监测指标。

有明显液体潴留的患者,首选襻利尿剂,最常用呋噻米,呋噻米的剂量与效应呈线性关系。

4.不良反应:(1)电解质丢失:(2)低血压:(3)肾功能恶化:(4)高尿酸血症:(5)托伐普坦的不良反应: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推荐在HFrEF患者中应用ACEI(I,A)或ARB(I,A)或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 (I,B)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及在特定患者中应用醛固酮受体拈抗剂的治疗策略,以降低心衰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一)ACEI1.适应证:所有HFrEF患者均应使用ACEI,除非有禁忌证或不能耐受(I,A)。

2.禁忌证:(1)使用ACEI曾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导致(1)血肌酐>221μmol/L或eGFR<30ml·min-1·1.73m-2;(2)血钾> 5.0mmol/L;(3)症状性低血压(收缩压<90mmHg); (4)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如主动脉瓣狭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3.应用方法:尽早使用,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每隔2周剂量倍增1次,直至达到最大耐受剂量或目标剂量(表6)。

滴定剂量及过程需个体化,开始服药和调整剂量后应监测血压、血钾及肾功能。

调整到最佳剂量后长期维持,避免突然停药。

4.不良反应:(1)肾功能恶化:(2)高钾血症:(3)低血压:(4)干咳。

(5)血管神经性水肿:(二)ARB1.适应证:推荐用于不能耐受ACEI的HFrEF患者(I,A);对因其他适应证已服用ARB的患者,如随后发生HFrEF,可继续服用ARB(Ⅱa,A)。

2.禁忌证:除血管神经性水肿外,其余同ACEI。

3.应用方法与不良反应监测: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至推荐的目标剂量或可耐受的最大剂量 (表6)。

开始应用及调整剂量后1~2周内,应监测血压、肾功能和血钾。

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肾功能恶化和高钾血症等,极少数患者也会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

(三)ARNIARNI有ARB和脑啡肽酶抑制剂的作用,后者可升高利钠肽、缓激肽和肾上腺髓质素及其他内源性血管活性肽的水平。

ARNI的代表药物是沙库巴曲缬沙坦钠。

1.适应证:对于NYHA心功能Ⅱ-Ⅲ级、有症状的HFrEF 患者,若能够耐受ACEI/ARB,推荐以ARNI替代ACEI/ARB,以进一步减少心衰的发病率及死亡率(I,B)。

2.禁忌证:(1)有血管神经性水肿病史;(2)双侧肾动脉严重狭窄;(3)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4)重度肝损害(Child-Pugh分级C级),胆汁性肝硬化和胆汁淤积;(5)已知对ARB或ARNI过敏。

以下情况者须慎用:(1)血肌酐>221μmol/L 或eGFR<30ml·min-1·1.73m-2;(2)血钾>5.4mmol/L;(3)症状性低血压(收缩压<95mmHg)。

3.应用方法:患者由服用ACEI/ARB转为ARNI前血压需稳定,并停用ACEI36 h,因为脑啡肽酶抑制剂和ACEI联用会增加血管神经性水肿的风险。

小剂量开始,每2~4周剂量加倍,逐渐滴定至目标剂量(表6)。

中度肝损伤(Child-Pugh分级B级)、≥75岁患者起始剂量要小。

起始治疗和剂量调整后应监测血压、肾功能和血钾。

在未使用ACEI或ARB的有症状HFrEF患者中,如血压能够耐受,虽然首选ARNI也有效,但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因此从药物安全性考虑,临床应用需审慎。

4.不良反应:主要是低血压、肾功能恶化、高钾血症和血管神经性水肿。

相关处理同ACEI。

三、β受体阻滞剂临床试验已证实HFrEF患者长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琥珀酸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及卡维地洛),能改善症状和生活质量,降低死亡、住院、猝死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