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教案

合集下载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

勾践灭吴的教案(合集5篇)第一篇:勾践灭吴的教案《勾践灭吴》教案初中阶段学生文言文阅读十分有限,仅限于初中所学的几篇,对古文学习兴趣一般。

多数觉得文言文枯噪无味,晦涩难懂。

对文言文语法和常用词知识,大多是死记硬背。

基于这样的情况,高一文言文教学宜“低起点、稳起步,先入门,再提高”,避免学生对古文产生厌学兴趣。

——参选自教参教案示例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内容。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了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自励,报仇雪恨的故事。

4、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掌握特殊语法现象。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语言艺术。

课时安排:3课时预习阶段:通读课文课堂教学:第一课时一、导入(由蒲松龄的对联引入,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兴趣)出示ppt: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清】蒲松龄(查证)在这幅对联中,有两个我们熟知的成语典故“破釜沉舟、卧薪尝胆”,讲述的是哪两个故事?明确:破釜沉舟讲的是楚霸王项羽,当时他作为上将军,率领其军队与秦军交战,要越过漳河到对岸抢占对方的阵地,为了表示有进无退,有战必胜的决心,他与军队渡河之后,要把军队中的“釜”——古代一种煮饭的锅,全部砸碎,把渡船也砸烂沉到江底。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二、题解(1)常识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

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下《国语》(学生标识课文注释①)。

掌握:《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左传》的作者)所作。

共二十一卷,全书按周、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分国编次,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公元前990年--公元前453年)前后五百余年的史事,反映了这一漫长历史时期诸侯各国的交往、争战等情况。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越国和吴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2)掌握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和过程。

(3)了解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战役和战争策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直观展示越国和吴国的地理位置。

(2)运用历史资料和文献,分析勾践灭吴的原因和过程。

(3)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探讨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荣誉和尊严的认同。

(3)培养学生对和平与发展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和过程。

(2)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勾践灭吴战争中的战略和战术运用。

(2)如何评价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地图和图片。

(2)历史资料和文献。

(3)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课前准备:(1)了解学生的学习背景和历史知识水平。

(2)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越国和吴国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两国地理位置。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勾践灭吴的故事吗?请大家简单分享一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历史资料和文献,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归纳勾践灭吴的原因和过程。

3. 课堂讲解:(1)结合资料和文献,详细讲解勾践灭吴的过程和战争策略。

(2)分析勾践灭吴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和战术运用。

(3)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4.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勾践灭吴战争中的战略和战术运用。

(2)分享成果: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和过程。

(2)引导学生反思勾践灭吴战争对中国古代战争策略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所学,绘制一幅勾践灭吴战争示意图,标注重要战役和战术运用。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学生能够分析勾践的形象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

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分析法,评价勾践的策略和智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了解并尊重历史,培养爱国情怀。

学生学习勾践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勾践灭吴的历史经过及勾践的形象特点。

勾践灭吴事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勾践的心理变化及其对战略决策的影响。

如何评价勾践的策略和智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为课堂讨论提供素材。

2. 学生准备:预习勾践灭吴的相关内容,了解历史背景。

搜集关于勾践的资料,了解其形象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勾践的形象特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勾践灭吴的经过。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的战略决策及其心理变化。

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总结勾践的智慧与策略。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强调其对后世的影响。

学生谈收获,分享学习感受。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勾践的形象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请学生搜集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与勾践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度。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等。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关注作业的质量和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在作业中展现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2. 分析勾践的策略和智慧,探讨他成功的原因;3. 探讨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勾践灭吴的经过和结果;2. 勾践的智慧和策略。

三、教学难点1. 解释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四、教学内容勾践是越国的君主,他的出生并不起眼,但却有着非凡的领导才能和雄才大略。

在他的统治下,越国逐渐壮大,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而勾践灭吴,更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战。

勾践灭吴的背景是,在当时,吴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势力蔓延至越国境内。

越国虽然人数不如吴国众多,但却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资源。

勾践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最终成功地灭亡了吴国。

在对吴国作战的过程中,勾践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他不仅善于分析敌情和判断形势,还善于运用兵法,灵活应对吴军的进攻。

在战斗中,他总是能够冷静思考,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取得战争的胜利。

勾践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军事才能,更在于他的领导才能。

他能够团结越国人民,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团队,使整个国家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

他善于激励士兵,鼓舞士气,使越国的军心稳固,士气高昂。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经过,让学生了解事件的全貌;2. 分析法:通过分析勾践的智慧和战略,引导学生思考他成功的原因;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促进学生深入理解。

六、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2. 学生分析勾践的策略和智慧,探讨他成功的原因;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4. 小组讨论,学生就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展开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5. 总结教学内容,概括勾践灭吴事件的核心要点。

七、课堂作业1. 就勾践灭吴的故事,写一篇读后感;2. 根据勾践的智慧和策略,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勾践灭吴”这一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战争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北京版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4篇

北京版必修一《勾践灭吴》教案4篇

课题: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

2、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3、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评价勾践等人物。

4、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对文章的感想。

教学重点:同上1教学难点:同上1、3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宣布上课后,直接播放音乐,屏幕显示杨慎的《廿一史弹词》。

播放完后,教师:话说天下大势,中国诸侯,尔虞我诈,逐鹿纷争,此消彼长,遂有五霸。

南之吴越,意欲逐鹿,然两国彼此虎眈……(——司马)下一张幻灯片: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越。

越王勾践迎击之,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

军却,阖庐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而父乎?”夫差对曰:“不敢。

”是夕,阖庐死。

夫差既为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三年,伐越,败越于夫湫。

教师:但越王夫差与吴王勾践之间的恩恩怨怨并未由此结束,惊心动魄的战争也就是从这儿才真正开始!二、学习第一段1、找一学生朗读该段。

要求尽量读出:勾践号令三军时的虽败犹昂扬的语气,对答文种既含蓄地承认错误又不失其君王身份的口气;文种从容镇定、侃侃而谈、敢于责备君王、忠贞和自负的口气。

2、教师讲析该段,需要强调的重点字词:栖——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停留居住。

使动用法:有以助寡人谋而退吴者——退知:管理资:积蓄水:动词,发大水苟:如果子——加在人名或官名前表示尊敬。

古今异义:爪牙——勇猛的将士然后:这以后无乃后乎——恐怕太迟了吧?何后之有——宾语前置执其手而与之谋——而,表示顺承行成——求和教师分析时,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1)先设想自己是勾践,被逼留于会稽山上,自己会怎样想和做呢?(事已至此,无力回天矣。

乃献国书,进国资,两股战战,口结涕飞,仆地而求赦。

)(或者:夫差小儿,欺人太甚,大仇不报,誓不为人。

成败之机,在乎今日。

——乃致众而誓,曰:“士可杀,不可辱。

必与越国共存忘!”)(2)文种最终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呢?(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3)在这么危急的时候,被大臣批评,你又会怎么做呢?(仰天太息,曰:“寡人鄙,未能远谋,诚有罪,请恕之。

《勾践灭吴》的优秀教案一等奖3篇

《勾践灭吴》的优秀教案一等奖3篇

1、《勾践灭吴》的优秀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二、解题《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说,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但宋襄公并未能称霸,而争霸的大国还有吴、越,于是对“五霸”,其说不一。

争霸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齐桓公称霸。

(2)晋文公称霸。

(3)楚庄王称霸。

(4)吴、越争霸。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中的著名史实。

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

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

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嚭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

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

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

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 教学背景分析勾践灭吴,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役,发生在春秋时期末年至战国初期(公元473年-472年)。

这场战役影响深远,事关国家生死存亡,也是春秋时期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它的背后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这场战役,认识其重要性,成为了教学者面临的一个问题。

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勾践灭吴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并能够正确理解各种历史事件背后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和历史素养。

情感目标:通过这个教学设计,让学生认识到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并培养学生珍爱和传承历史文化的情感。

3.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讲授-问答-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历史事件的大致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来引出问题,再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去认识和理解事件和背后的因素。

4. 教学内容和流程4.1 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史料介绍和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的分布和政治形势,同时引出勾践灭吴的事件。

4.2 讲授(20分钟)教师以课件的形式,讲述勾践灭吴的时间、地点、原因、过程和结果,并重点介绍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两位历史人物的形象及其历史意义,以及战役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

4.3 问答(2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回答问题,质疑问题和探究问题,比如:勾践灭吴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参与到这个事件中来了?反吴联盟的形成背后有哪些因素等。

4.4 讨论(15分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逐步进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深入分析勾践灭吴的各个方面的历史意义,通过帮助学生找到关键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讨论勾践灭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勾践灭吴》的故事情节,理解文本大意。

1.2学习生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1.3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培养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3.2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增强国家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掌握生字词,理解文本大意。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卧薪尝胆的精神。

2.教学难点:2.1分析文本中的重点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2.2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对比,找出其独特之处。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勾践灭吴的故事。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大意。

2.2学生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做好笔记。

3.合作探究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4.分析重点句子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卧薪尝胆”等。

5.比较阅读5.1学生将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如:曹操、刘备等。

6.小组讨论6.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勾践的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7.课堂小结7.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巩固生字词,熟读课文。

3.思考勾践的精神品质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勾践灭吴的故事,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毅力。

2.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课堂小结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了解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1.3领悟文章的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勾践的人物形象分析。

2.教学难点:2.1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内涵。

2.2文章寓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成语故事吗?(2)学生回答:卧薪尝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等。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3.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勾践人物形象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4.教师讲解(1)教师对勾践的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强调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5.比较阅读(1)教师出示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如刘备、诸葛亮、李世民等)的对比材料。

(2)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6.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2)学生发表自己对勾践精神的感悟,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7.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8.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勾践的人物传记。

(2)思考勾践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比较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领悟了文章的寓意。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勾践灭吴的过程。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历史事件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2)勾践和夫差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勾践灭吴事件的历史意义。

(2)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勾践的忍辱负重和夫差的骄傲自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勾践和夫差的初步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勾践灭吴的经过。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勾践和夫差的人物形象。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拓展(1)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勾践灭吴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学生分享自己对勾践灭吴事件的认识和感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勾践灭吴的历史意义。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勾践灭吴的经过和结果。

2. 请学生分析勾践和夫差的人物形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如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关注彼此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如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积极参与等。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doc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doc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第三课时一、复习,作业检查。

答案:劝(1劝勉2劝说不)遂(1成功2于是3终于)当(1掌管2面对3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4阻挡,把守6将)二、疏通第六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1.孰是君也一一是,这,这个。

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啊。

翻译全文。

三、简析课文。

主要讨论以下问题:1.勾践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复兴越国的?◎外交上:折节忍辱,屈膝求和。

◎内政上:鼓励生育,壮大国力;轻徭薄赋,笼络百姓;广招贤才,休养生息;艰苦朴素,身为民先。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一一简直是老虎将半身虎皮相许于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范蠡说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欢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算是看穿了越王的本质。

面对文种的批评,他不但不恼火,反而亲热地“执其手而与之谋”。

为达目的他送美女。

这些事情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勾践复国雪耻的决心和意志。

2.勾践的人物形象。

越王的形象是深沉而丰满的。

他不是一个复仇者,而是一个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家。

他胸怀大志,处惊不变;他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他不忘国耻,所以甘愿忍辱负重、卑事仇敌;他要成就大业,所以能卧薪尝胆、抚慰百姓而痛切地自责。

3.你喜欢这一人物形象吗?(略)四、知识总结。

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1.词义的扩大。

如:“江”本专指长江,后成为河流的通称。

“河”本专指黄河,后成为河流的通名。

2.词义的缩小。

如:“谷”本是谷物的通称,现在在南方专指稻谷,在北方专指小米。

(唐?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新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中的“舅”古时有两个意思:“母亲的哥哥或弟弟”及“丈夫的父亲”;“姑”也有两个意思:“父亲的姐姐或妹妹”和“丈夫的母亲”。

现在都只有一个意思了。

)3.词义的转移。

如:“诛”,开始时指责备,例如成语“ 口诛笔伐”。

后来成了“杀戮”的意思。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见识浅薄,无贬义,现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了练习:比较下列词在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中的不同:乃号令三军。

《勾践灭吴》的优秀教案

《勾践灭吴》的优秀教案

《勾践灭吴》的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贪色受贿,足的误国小人。

而昏聩的夫差却亲嚭疏伍,近佞远贤(后来竟杀害了伍),非但未乘胜灭越,扩大战果,反放勾践返国,放虎归山,使越国有了韬光养晦、休养生骤、东山再起的良机。

明人陶望龄以“妙理玮辞”评价《国语》,这“妙理”中即蕴涵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确实有“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之境界。

三、课文研读(一)整体感知课文1、对照注解,学生自读2、教师范读或听录音(二)讲读文章第一段1。

学生齐读2。

学生质疑,教师答疑,扫清字词注意:实词栖、退、进、资、行、成虚词乃、则、夫、虽、之、然固定短语无乃……乎?特殊句式何后之有?古今异义行成3。

思考:⑴开篇写“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探究学习:《史记》中称:“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

”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

⑵勾践事急而求贤,越国大夫种对勾践“求谋臣”所持的观点是什么?文种用了一段精彩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这是什么手法?有何作用?探究学习:凡事应该早做准备。

比喻说理。

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⑶本段大意:勾践求贤,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三)讲解文章第二部分1、学生齐读课文2、利用注解,学生自我疏通字词3、教师点拨:实词说、暴露、更、致、誓、帅、蕃、取、免、饩、释、洁、礼虚词于、以、而通假字帅、取、免、政、摩厉、难句翻译4、思考:⑴勾践对内对外“请更”,有哪些具体措施?对内: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⑵勾践这一系列的“更”,其目的是什么?卧薪尝胆,准备复国⑶为复国勾践采取了那些一系列具体措施?鼓励生育,减免赋税,广招贤才,休养生息。

⑷按说,富民强邦,重点应是发展生产,但文中勾践制订的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围绕繁衍人口这个中心,特别是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这是为什么?探究学习:此即《左传》所称的“年生聚”。

《勾践灭吴》教案两篇

《勾践灭吴》教案两篇

《勾践灭吴》教案两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学习勾践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精神。

.理解和整理归纳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理解“栖、昆、资、形成、吊、蕃、释、饩、旅”等词语的意义。

.整理归纳“知、夏、既、劝、遂、当”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掌握古汉语中省略句式的类型和特点。

.体会本文外交辞令的巧妙传神,锤炼语言方面的字约义丰的特点。

教具准备录音机,《勾践灭吴》教学磁带、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特点].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介绍有关背景。

.学习课文的~自然段。

[教学步骤]一、导语清出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屋曾有一幅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对联中的“苦心人”就是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勾践,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三千越甲可吞吴”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今天,我们就结合历史史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勾践事如何在失败中崛起,终于报仇雪耻,吞并吴国的。

二、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先让学生看课文页的介绍)《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越语》,《国语》是继《左传》之后的又一部历史散文著作。

《国语》中的“国“,指的是周王朝和鲁、齐、晋、郑、楚、吴、越七个诸侯国。

“语”就是语言的意思。

因为这部书是人物语言记载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的,所以称作《国语》。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而且是第一部分国记言的国别史。

它所记载的言论史实,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年),下止于战国初期的鲁悼公(公元前年),全书分为八部分:即《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

其中《周语》三卷,《鲁语》二卷,《齐语》一卷,《晋语》九卷,《郑语》一卷,《楚语》二卷,《吴语》一卷,《越语》二卷。

虽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

《勾践灭吴》教案设计

《勾践灭吴》教案设计

《勾践灭吴》教案设计《勾践灭吴》教案设计两篇《勾践灭吴》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 了解《国语》的文学常识2. 学习勾践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精神3. 学习鲜明生动的人物描写方法4.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文言句式(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的词)学法指导: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背景,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疏通文义,归纳古汉语知识,最后,分析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汲取经验教训。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解《勾践灭吴》的背景,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第一、二、三段思路,在此基础上疏通文义。

教学难点: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学方法:讲授、启发、诵读一、导入杨慎的《廿一史弹词》总说历史“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

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

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荒台。

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回首春秋,“中国诸侯,尔虞我诈,逐鹿纷争,此消彼长,遂有五霸。

南之吴越,意欲逐鹿,然两国彼此虎眈”二、背景一个是任用逃亡到吴国的原楚国贵族伍子胥和齐国的军事专家孙武的吴国,改革内政,扩充军队,加强战备,并制定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战略方针。

一个是领土狭小,人口稀少,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越国,但有楚国的结盟和大力支持,从而使越力量迅速壮大。

齐读《学》97页背景中公元前496年至494年间两国的战况的吴军乘胜追击,占领越都会稽,并进而包围了会稽山。

如果连会稽山也被攻克,那越国就不只是战败而已,而是——亡国。

三、研习第一段(引文学生找出翻译的关键点——注意双横线)1.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勾践做出一个关于哪方面的决定?“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他没有象某些故事讲的那样主人公如何哀痛,或被复仇的欲望驱使几近疯狂,而是痛定思痛,他首先想到的是——求谋臣。

简直是老虎将自己半身虎皮相许于人,来表现他对人才的渴求。

2. 大夫文种向勾践献上了一条什么建议?“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教案二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教案二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教案二高一语文《勾践灭吴》教案篇4教学目的1.解《国语》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握文言词“知”、“复”、“既”、“劝”、“遂”、“当”在本文中的用法。

3.掌握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

2.培养直译课文的基本能力。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简介《国语》。

参见p59注释。

辨析:编年体——以年代为编写的序列。

国别体——以不同的国家为编写序列。

补充: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

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

)《周易》;仲尼厄(厄,困厄。

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

)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

)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

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

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

)《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

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

);《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勾践灭吴》被称为《国语》的压卷之作。

二、介绍背景。

春秋末期,吴越经常发生摩擦。

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打岳,伤重而死。

临死前,他告诉儿子福查,一定要报仇。

夫差训练三年,公元前494年攻越。

勾践只好退守会稽山。

这个时候勾践只剩下五千人了。

本文叙述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学生自读课文。

阅读注意点:读准音,读顺句。

重点注意下面这字的读音:会稽kuìjī 仇雠chóu 苑囿yòu 暴pù露四、疏通第一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1.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管理。

如:知政、知县。

我和他们共国管理越国的政事。

2.贾人夏则资皮——贾,古时的商人者称商,坐者称贾。

勾践灭吴教案(精选5篇)

勾践灭吴教案(精选5篇)

勾践灭吴教案(精选5篇)勾践灭吴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认真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与其奋斗成功的具体缘由,理解文种、申胥的忠贤报国之志。

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艺术。

教学设想:教学重点:(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的饿最后两段。

3、课中的特本殊句式归类(1)判断句夫吴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此寡人之罪也(省略介词于)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昔者之战也……寡人之罪也(2)省略句夫差将欲听(之)与之成(省略动宾短语“之”。

之——指代文种)(与之成)不可!(省主语——与越国订立盟约)纳之(于)太宰喜否(省略介词于)以(之)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省略介词宾语“之”)寡人请更(对待吴国的态度)(省略动词宾语)(勾践)无不甫(之)也(省略主语与宾语)员闻之,陆人居(于)陆,水人居(于)水(省介词)省量词,例:女子十七(岁)不嫁,丈夫二十(岁)不取2:一(条)犬,一(头)豚(3)倒装句A介宾短语后置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乃号令于三军又有美于此者将献之B.宾语前置何后之有?本课虚词用法归类1、之代词,他,它。

例:吾与之共越国之政。

:三江环之。

助词,的。

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此则寡人之罪也助词,取消主谓间的独立性,不译。

例: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若水之不归也。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何后之有?2、其代词,他的,他们的。

例:执其手而与之谋。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代词,他。

例: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代词,自己的。

例: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指示代词,那些。

例:其必士。

副词,同“岂”,难道。

例:其有敢不尽力者乎?3 、于介词:在。

例: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勾践灭吴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背景介绍: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文物等知识,以及众多有名的历史事件。

而勾践灭吴则是一次非常著名的历史事件,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在历史上,重大事件往往成为后人研究和思考的主题,因此学生学习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值得推荐和鼓励。

下面阐述一下教学设计及其重要性。

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勾践灭吴学案的历史事件,所涉及到的人、事、物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同时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教学内容勾践灭吴学案的相关教学内容涵盖以下三个方面:1)历史背景:学生应该知道勾践灭吴事件发生的背景,即东周时期,吴越两族大战,吴越两族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小国。

在这个背景下,战争爆发,勾践奋起反抗吴国,最终取得了胜利。

2)相关人物:学生应该知道勾践、夫差、范蠡、苏秦、张仪等有关人物的地位、姓名、经历和作用等。

3)相关文化:学生应该知道勾践灭吴事件对中国传统文化、文物、传统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3.教学方式因势利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受学生欢迎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勾践灭吴历史事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如下教学方式:1)了解并回答问题:提出相关问题并教授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回答,然后交流,最后得出结论和答案。

2)观察、熏陶和体验:教师通过文化、文物、图片等多种展示形式呈现,让学生观察、熏陶和体验,深入了解勾践灭吴事件的具体历史流程和文化背景。

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实际历史事件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文化沉浸体验,完成相关的研究和功课。

4.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1)对于历史背景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PPT、视频、文字讲解等在课中展示。

2)对于相关人物的介绍,教师可以请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进行介绍并交流。

勾践灭吴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勾践灭吴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勾践灭吴教案教学设计1勾践灭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了解勾践的成就和影响,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深入研究历史事件,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修养。

二、教学内容1.勾践的成就和影响2.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主要讲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2.讨论法:通过团体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见解和思考。

3.实践法:通过参观实地景点、模拟实际情况、活动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历史文化。

四、教学流程一、导入通过展示有关勾践和吴国的资料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勾践灭吴的热情。

二、讲授1. 讲解勾践的成就和影响,包括勾践整合吴越并为吴越地区带来的经济繁荣、文化进步以及中国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2. 讲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包括吴越之争、勾践反抗夫差、勾践十年南征北战,以及勾践灭吴后对东方世界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

三、讨论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历史事件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2.班级讨论:通过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和结论,引导学生展开全班讨论,汇总和归纳各组讨论的观点和结论,深入研究勾践灭吴的历史意义。

四、实践1. 参观实地景点:安吉富春江古战场、吴越故城遗址等地历史文化景点,加深学生对勾践灭吴历史事件的文化认知。

2.模拟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分组,模拟勾践灭吴的历史情景,深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知。

3.活动体验:通过制作勾践灭吴相关的文化作品、文艺表演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勾践灭吴的文化魅力和艺术魅力。

五、总结总结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六、课后作业1.学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勾践、吴越等历史人物和事件。

2.补充勾践灭吴的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对历史的综合把握。

3.通过制作勾践灭吴相关作品、写作文、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对勾践、吴越以及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勾践灭吴》教案教案示例一教学目的了解关于《国语》的文学常识学习常用字"知"、"复"、"既"、"劝"、"遂"、"当"。

背诵第五、六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感受勾践为图复国卧薪尝胆的意志美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论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请给这段话用成语起个标题,有能力的把这段话翻译出来。

题目:卧薪尝胆译文:勾践困守在会稽的时候,喟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困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亲口尝尝苦胆。

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的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诵读课文根据下列问题学生自己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注意字音、断句。

可以根据自己情况小声读课文。

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时,为什么要号令三军?号令三军的内容是什么?2文种是怎样进见勾践的?勾践派谁向吴国求和?勾践怎么说服出使者的?3"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为什么没"成"?后来为什么又"成"了?4当越国解了会稽之困后,勾践说了什么?做了什么?5越国国土面积有多大?勾践对父兄昆弟发誓说了什么?勾践对国人下了什么命令?对"达士",对"四方之士",对"国之孺子之游者",对自己什么态度?十年没收什么产生什么结果?6越国父兄几次向勾践请求报仇?勾践是怎样回答的?7讨伐吴国的战争开始后,国人有什么表现?朗读课文朗读课文,订正字音、断句,并准备复述课文。

第二课时复述课文学生复述的故事。

要求学生在讲叙时要用联想和想像的方法生动叙述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重点字的理解。

注:讲大纲要求掌握的常用词"知"、"复"、"既"、"劝"、"遂"、"当"用幻灯打出这些常用词在初中使用过的句子,并注明出处,让学生快速回答。

评价勾践分析评价勾践,要求用原文语句来分析。

学生只要自圆其说就行。

对勾践评价好与坏,学生可能会超出《》这课的内容,只要学生引用的史实没能科学性错误,教师都不要轻易否定。

目的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指导背诵1越国父兄几次向勾践请求报仇?勾践是怎回答的?2讨伐吴国的战争开始后,国人有什么表现?3战绩如何?作业布置背诵课文最后两段。

完成书后练习第61页第二题。

板书设计教案示例二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3、认真诵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战胜困难的精神与其奋斗成功的具体缘由,理解文种、申胥的忠贤报国之志。

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艺术。

教学重点:(1)积累本课要求掌握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熟悉课文、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简介《国语》思想内容、文学价值与本文相关时代背景;把握全文内容要点;讲读第一部分。

一、导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对联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写的。

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恨,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

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板书课题)二、题解:《》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

1、关于《国语》《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

相传它和《左传》一样都是左丘明所作,一般的看法是,《国语》有一个成书过程,最初是左丘明传诵,然后是时人传习,最后经列国之瞽史改编、润色而成。

它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起到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538年的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

全书似乎是各国旧存的史料,采择有多少,以《周语》的记载最详备,其余各国所记都是侧重在某几个人物和事件上。

《国语》的编写意图,是"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国语·楚语下》)。

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韦昭《国语解·叙》、刘熙《释名》)之称。

《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著作。

它具有史家"尚实录,寓褒贬"的传统,也能运用形象思维来写史,具有较强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言谈为事实而发,事实又作为言谈的验证。

它着重记述"邦国成败,嘉言善语",故名为《国语》。

它叙事比较完整,着力于通过对话,验证于行动,虚实相生,详略有致地揭示人物性格,表达思想。

2、关于本文时代背景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地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

公元前496年,吴攻打越,战于木隽李(今浙江嘉兴),吴师战败,吴王阖闾受伤死去。

儿子即位。

公元前494年为父报仇,败越于春椒(今江苏苏州),又乘胜攻入越都。

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今太湖)大败。

率五千甲盾而退保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王求和。

勾践在吴国卧薪尝胆三年,回国后"十年生聚,而是年教训",一方面为保命存国,施行缓兵之计,忍辱含垢图生存,一方面引诱吴王肆无忌惮地膨胀称霸诸侯的野心。

吴先后征服中原的鲁、邾等国,压服齐、晋,夺得霸主之位。

《左传》说夫差"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又说吴王不恤民力,"视民如仇",穷兵黩武,凋敝不堪。

事实如此,吴王沉湎声色,扰乱农工,违背时令,相信谗言,喜欢娼优,疏远了拾遗补阙、劝善规过的大臣,所以通达贤人隐居不出,忠臣背叛;周围人曲意逢迎,施肥不分,苟且偷安。

勾践、鲁哀公十六年攻打吴,鲁哀公二十年保卫了吴,在军营中过了三年之后,终于在鲁哀公二十二年冬(公元前473年)灭吴。

三、指名分别朗读课文,正音释词。

(一)正音:会稽(kuàijī)浠(chī)夏天穿的一种细葛布。

句(gōu)无鄞(yǐn)地名,在今浙江宁波。

嚭(pǐ)人名,即伯嚭。

疾疹(chēn)患病的人。

无不脯(fǔ)也(二)掌握本文的通假字仇雠敌战之国也。

"雠"同"仇"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同"娶",迎娶将免者以告。

"免"同"娩",生育三年释其政。

"政"同"征",税赋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同"磨砺"无不餔也。

"餔"同"哺",给人吃振贫吊死。

"振"同"赈",赈济四、齐声诵读课文一遍,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试简要概括其内容。

明确:全文共三部分,分别为:战败和谈(第一至二自然段),卧薪尝胆(第三至四自然段),胜而灭吴(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五、讲读第一部分(一)学生自译此部分,解答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疑难处。

难词难句解析: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之上。

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停留居住。

2、乃(第一,请保留此标记。

)(于是、就)号令三军(古时军队大多氛围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也泛指军队。

)3、有能助寡人谋而退(使动用法,使之撤退)吴者,吾与之共知(动词,主管、管理)越国之政(朝政、政权)4、贾人夏则资(动词,积蓄,储备。

文中是早作准备之意)皮,旱则资舟,水(用作动词,发大水)则资车,以(目的连词,来)待乏(物质匮乏的时候)也。

5、夫虽(即使)无四方之忧,然(转折连词,然而、但是)谋臣与爪牙(指勇猛的将士)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6、今君王既(已经)栖于会稽之上,然后(这样以后)乃求谋臣,无乃后(晚)乎?(无乃…乎:固定句式,岂不是…吗?表反问的句式)7、苟(如果)得闻子大夫(即大夫,子是加在人名或官名之前的尊敬之词)之言,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后,即有什么晚的)8、遂使之行成(求和,成,和)于吴9、子胥谏曰:"不可(与之成)!"省略句10、夫上(高)党(所、处、地)之国,我攻而胜之11、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使动词,使服从)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讲和)而去(使动词,使离开)之(二)讨论:1、越王勾践为什么要与吴王夫差谈判?2、越王勾践和吴王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明确:越王纳谏,吴王拒谏)3、文种对勾践提出了怎样的批评?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批评的?(明确:批评勾践平时不注意任用谋臣与武将,而到兵临城下时才想到寻找有用之才,为时已晚。

采用比喻说理的方法,用贾人与蓑笠作比。

)4、伍子胥反对议和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