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

合集下载

勾践灭吴《国语.越语》原文

勾践灭吴《国语.越语》原文

勾践灭吴《国语.越语》原文原文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

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

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勾践灭吴》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勾践灭吴》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勾践灭吴》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结果兵败身亡。

他的儿子夫差继位后,发誓要为父亲报仇。

公元前494年,夫差率领吴军在夫椒大败越国。

越王勾践率领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形势十分危急。

在这个关键时刻,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建议,决定向吴国求和。

勾践派文种前往吴国,向夫差请求讲和。

文种向夫差陈述了越国的困境,并表示越国愿意向吴国称臣,每年向吴国进贡财宝和美女。

夫差有些心动,想要答应越国的请求。

但是,伍子胥却坚决反对,他认为越国是吴国的心腹之患,必须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

夫差犹豫了一段时间后,最终还是听从了伍子胥的建议,拒绝了越国的求和。

勾践得知吴国拒绝求和后,决定与吴国决一死战。

他召集了越国的大臣和百姓,向他们发表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演讲。

勾践表示,越国之所以会落到今天的地步,是因为自己的过错。

他承诺,今后一定会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带领越国人民重新崛起。

越国的大臣和百姓被勾践的诚意和决心所感动,纷纷表示愿意为越国的复兴而努力。

勾践回到越国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他首先加强了对越国军队的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他还鼓励越国人民发展生产,增加国家的财富。

为了激励自己,勾践每天都要尝一尝苦胆,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越国的耻辱。

经过十年的努力,越国逐渐强大起来。

勾践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再次向吴国发起进攻。

公元前482年,勾践率领越国大军进攻吴国。

吴国军队在越国军队的攻击下节节败退,最终夫差被迫求和。

勾践没有答应夫差的求和请求,而是继续进攻吴国,最终在公元前473年灭掉了吴国。

勾践灭吴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勾践在越国面临亡国之危的情况下,没有选择投降或逃跑,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通过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实现了越国的复兴。

同时,勾践灭吴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要善于吸取教训,不断改进自己。

勾践在越国失败后,认真总结了失败的教训,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不断提高越国的综合实力。

《勾践灭吴》原文及翻译

《勾践灭吴》原文及翻译

《勾践灭吴》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
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
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勾践灭吴》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
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勾践灭吴》原文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
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
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

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唯君
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

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2. 分析勾践的策略和智慧,探讨他成功的原因;3. 探讨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1. 勾践灭吴的经过和结果;2. 勾践的智慧和策略。

三、教学难点1. 解释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

四、教学内容勾践是越国的君主,他的出生并不起眼,但却有着非凡的领导才能和雄才大略。

在他的统治下,越国逐渐壮大,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而勾践灭吴,更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战。

勾践灭吴的背景是,在当时,吴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势力蔓延至越国境内。

越国虽然人数不如吴国众多,但却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资源。

勾践充分利用这些优势,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最终成功地灭亡了吴国。

在对吴国作战的过程中,勾践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

他不仅善于分析敌情和判断形势,还善于运用兵法,灵活应对吴军的进攻。

在战斗中,他总是能够冷静思考,迅速做出正确的决策,取得战争的胜利。

勾践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军事才能,更在于他的领导才能。

他能够团结越国人民,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团队,使整个国家朝着统一的方向前进。

他善于激励士兵,鼓舞士气,使越国的军心稳固,士气高昂。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述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经过,让学生了解事件的全貌;2. 分析法:通过分析勾践的智慧和战略,引导学生思考他成功的原因;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促进学生深入理解。

六、教学过程1. 教师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2. 学生分析勾践的策略和智慧,探讨他成功的原因;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勾践灭吴对后世的启示和影响;4. 小组讨论,学生就勾践灭吴的历史事件展开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5. 总结教学内容,概括勾践灭吴事件的核心要点。

七、课堂作业1. 就勾践灭吴的故事,写一篇读后感;2. 根据勾践的智慧和策略,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勾践灭吴”这一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战争史,培养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勾践灭吴》的优秀教案一等奖3篇

《勾践灭吴》的优秀教案一等奖3篇

1、《勾践灭吴》的优秀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受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其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

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二、解题《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古代曾有“春秋五霸”之说,五霸的一般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

但宋襄公并未能称霸,而争霸的大国还有吴、越,于是对“五霸”,其说不一。

争霸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齐桓公称霸。

(2)晋文公称霸。

(3)楚庄王称霸。

(4)吴、越争霸。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越灭吴的故事,是春秋末年吴越争霸中的著名史实。

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典籍很多,民间传闻也很丰富,而尤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最富文学意味。

统观全篇,故事情节曲折委婉,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交辞令巧妙传神,特别是史实所提供的教训,惊心动魄,发人深省。

公元前494年,吴、越大战于五湖夫椒,越王勾践兵败会稽,濒于亡国。

吴国以伍子胥为代表的“灭越派”和以太宰嚭为代表的“存越派”,反映了吴国内部上层的矛盾。

在大是大非、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攸关时刻,方能显示出历史人物的卓见、才华和品性。

伍子胥深谋远虑,一番兴霸良言,精湛深刻、一针见血,极具预见性。

但遗憾的是,沽名钓誉、自矜功伐的吴王夫差,利令智昏,倨傲轻敌,一心北进中原,争当盟主,他怎听得进伍子胥不合己意的言论!至于太宰嚭,鼠目寸光,贪色受贿,十足的误国小人。

《勾践灭吴》译文

《勾践灭吴》译文

《勾践灭吴》译文公元前473年,越国国君勾践决心灭亡强大的吴国。

在越国的辅佐下,勾践集结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准备与吴王夫差展开一场决战。

夫差得到了情报,知道勾践发动了进攻,因此他也组织了自己的军队来应对。

两国的士兵齐聚一处,场面相当壮观。

然而,由于吴国的兵力相对不足以与越国抗衡,夫差决定采取一种诡计,企图以少胜多。

夫差找来自己的舅舅史佚,并向他详细解释了自己的计划。

史佚表示理解,并表示会尽心尽力地执行这个计划。

于是,夫差命令史佚与越国谈判,声称自己愿意让出一部分的领土以换取和平。

史佚和越国的谈判代表进行了长时间的交锋。

史佚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表示吴国是要和平友好相处的,并且不想发动战争。

越国的代表虽然心存疑虑,但是由于夫差的表演很真实,最终还是同意了史佚提出的和平方案。

根据和平协议,双方国家将各自撤军,并恢复原有的领土。

夫差和史佚手刃了同伴鱼丽,并在吴国的大殿内面对勾践宣读了协议。

勾践满怀喜悦地收下了协议,相信吴国和越国能够和平相处。

然而,史佚的实际目的是为了为吴国赢得时间。

在与越国谈判的同时,吴国的军队偷偷撤退,准备在越国解除警惕之际突然反击。

越国没有察觉到这个诡计,放松了警惕。

在一个夜晚,吴军偷偷返回吴国,迅速占领了越国的主要城市。

越国方面大为震惊,急忙出击,却发现晚了一步。

吴国的军队在越国城市内展开了一场真正的攻势,彻底击败了越国的军队。

最终,越国战败,勾践被俘,吴国再次重夺了失地。

这场战役被后世称为“勾践灭吴”。

勾践在越国被囚禁了三年,并在吴国的压迫下屈服。

不久后,越国恢复了自己的独立地位,但是永远无法忘记这场灾难性的战争。

通过这次战争,吴国再次成为显赫的强国,越国则遭受了严重的打击。

这场战争展示了战争中智慧和勇气的重要性,同时也暴露了越国在军事上的薄弱。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两国的命运,也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越国战败后,勾践为了保全自己的国家,不得不妥协并接受了吴国的统治。

然而,勾践并没有对吴国的压迫和统治感到满足,他对吴国的侵略行径充满了愤怒和不满。

《勾践灭吴》详解

《勾践灭吴》详解

背景介绍:
春秋末年,吴越两国经常发生磨擦。公元前496 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 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3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 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上,只剩下五千人。 本文叙述的是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上,卧薪尝 胆,富国强兵,经过十年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灭 掉吴国。 勾践灭吴是我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件 事。勾践忍辱负重,报仇雪耻,夫差倨傲纵敌,身 死国亡,对后人都有深刻的启示。
《左传》 编年体(最早) 作者:左丘明 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记事 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记事,偏重事 件原委,对后世史学文学有重要影响。 《国语》 国别体(最早) 作者:可能是左丘明 记录了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周朝王室和鲁国、 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 的历史。内容上侧重记录各国贵族的言论。 《战国策》 国别体 作者:没有确定(刘向编订) 分国编写,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 政治主张和策略,共33卷,约12万字。是先秦历 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 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 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 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 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 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 战!”
越国的父老兄弟(向勾践)请求说:“过去夫差 使我们的国君在诸侯各国面前遭受耻辱;现在越国也 克制够了,请允许报复他。”勾践推辞说:“过去 的战争(失败),不是你们的罪过,是我的罪过。 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能同你们一样知道耻辱呢?请 暂且不用打仗了。”父辈兄弟又请求说:“越国四 境之内的人民,亲近我们的国君,就像亲近父母一 样。做子女的想要替父母报仇,做臣子的想要为君 主报仇,难道还有敢不竭尽全力的人吗?请允许再 次作战(再打一仗)!”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掌握《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了解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1.3领悟文章的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

1.2勾践的人物形象分析。

2.教学难点:2.1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内涵。

2.2文章寓意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成语故事吗?(2)学生回答:卧薪尝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等。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勾践的人物形象。

3.合作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勾践人物形象的理解。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4.教师讲解(1)教师对勾践的人物形象进行详细分析,强调其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寓意,学会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

5.比较阅读(1)教师出示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如刘备、诸葛亮、李世民等)的对比材料。

(2)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勾践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形象差异。

6.情感升华(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勾践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2)学生发表自己对勾践精神的感悟,以及如何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7.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8.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勾践的人物传记。

(2)思考勾践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比较阅读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勾践灭吴》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领悟了文章的寓意。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1.《勾践灭吴》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4. 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等人物。

教学重点:1.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

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等。

2.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的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国语》及历史背景,讲析前三段。

一、导入新课:老师摘录了蒲松龄是一幅有名的对联,希望与大家共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

“卧薪尝胆”这个成语与春秋时期哪位著名人物有关?对,越王勾践。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勾践灭吴》的主人公。

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89页。

二、介绍《国语》:师:《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请同学们看一下注释①:《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约八国的史实,“国”就是指周王朝和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

这部书记载各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所以称之为《国语》。

《国语》的作者没有定论,相传与《左传》都是左丘明所作。

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称《春秋外传》。

三、介绍历史背景:在进入课文的学习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磨擦。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长去世,吴王阖闾趁着越王允常之子勾践刚刚继位,进攻越国,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

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5000人。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历史背景与课文大意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历史背景与课文大意

高一语文《勾践灭吴》历史背景与课文大意导读:高一语文《勾践灭吴》历史背景与课文大意《勾践灭吴》(节选)一、历史背景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磨擦。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

夫差练兵3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

勾践是春秋末越国国君,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

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五千人。

本文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到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灭掉吴国。

勾践灭吴是我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件事。

勾践忍辱负重,报仇雪恨,夫差倨傲纵敌,身死国亡,对后人都有深刻的启示。

二、课文大意这篇课文按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遂使之行成于吴”),写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勾践退守会稽山后,第一件事就是准备广招贤良,共治国事,以图复兴越国大业。

他听从了文种的劝谏,并派文种去吴求和。

第二部分(从“勾践说于国人曰”到“民俱有三年之食”),写勾践卧薪尝胆,准备复仇。

为了复仇,勾践对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鼓励生育,减免徭役,广招贤才,休养生息。

经过十年的养精蓄锐,复仇的条件完全具备。

第三部分(从“国之父兄请曰”到结束),写越国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由于勾践深得民心,父老兄弟摩拳擦掌,同仇敌忾,勾践一声令下,“进则赏,退则罚”,于是越国大举进攻吴国,而且屡战屡胜,一直打到吴国都城,灭掉吴国。

文章叙事平实清晰,有选择地叙写了勾践为灭吴所做的主要准备工作,在叙事中揭示了勾践灭吴的道理,同时刻画了勾践败而不馁、能屈能伸的坚忍性格,塑造了一个善于团结国人富国强兵的政治家形象。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勾践灭吴》读后感

《勾践灭吴》读后感

《勾践灭吴》读后感
《勾践灭吴》是一部描写中国春秋时期历史故事的小说,讲述了勾践智谋终克复国,灭掉强大的吴国的故事。

读完这部小说,我被勾践的坚韧毅力和智谋所深深感动。

他在困境中不放弃,勇敢面对强大的对手,最终铸就了自己的辉煌。

通过阅读,我也深刻理解到了历史的变迁与转折,以及个人的力量以及集体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勾践灭吴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并不是被动的,而是由人们的努力和智慧创造出来的。

总的来说,这部小说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感受到了勇气和智慧是克服困难的关键。

勾践的故事鼓舞了我,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可以战胜逆境,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勾践灭吴》教案

《勾践灭吴》教案
3.领悟课文中表达的勾践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的精神,体会国家民族大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4.探讨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学会运用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勾践灭吴》教案核心素养目标: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勾践灭吴》,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五、教学反思
在《勾践灭吴》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断句和实词虚词的识别。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其次,关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我发现学生在深入挖掘勾践、范蠡等人物的精神品质时,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我应该在课堂上多举一些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感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勾践灭吴》这一历史事件的基本概念。这是关于越王勾践如何卧薪尝胆、奋发图强,最终灭掉吴国的故事。它体现了坚忍不拔、逆境求生的精神。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勾践在困境中如何不屈不挠,以及范蠡等大臣的智谋和忠诚。
(2)人物形象分析:深入了解勾践、范蠡等人物形象,学习他们的品质和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举例:分析勾践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卧薪尝胆的精神,以及范蠡的智谋和忠诚,从而启发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有勇气和毅力去克服。
(3)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体会当时的历史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高一语文文言文翻译:《勾践灭吴》.doc

高一语文文言文翻译:《勾践灭吴》.doc

高一语文文言文翻译:《勾践灭吴》原文: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

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行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

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其子;其达士,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勾践灭吴》原文、译文及赏析

《勾践灭吴》原文、译文及赏析

《勾践灭吴》原文、译文及赏析《勾践灭吴》记述的是春秋末期吴越争战的著名历史事件。

越王勾践在与吴王夫差的战争中被击败后,以各种屈辱的条件向吴国求和。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勾践灭吴》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勾践灭吴先秦:佚名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

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

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子胥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讎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

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胜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

君必灭之!失此利也,虽悔之,必无及已。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

寡人请更。

”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

高中语文《勾践灭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3.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二、教学内容1.《勾践灭吴》:全文阅读和理解;2. 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国家政治和文化氛围;3. 人物形象:勾践、夫差、姜子牙等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4. 作者写作手法:对话、描写、象征等写作手法的分析;5. 主旨和思想:阐述小说的主题及作者所倡导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1.对《勾践灭吴》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2.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和作者的写作手法;3.探讨小说的主题和思想。

四、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2.解读作者的写作手法;3.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2.分析法:通过对小说的主题和思想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3.讨论法:通过学生参与讨论,深入地理解小说的内涵;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与小说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加深学生对小说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勾践灭吴》的历史背景及与春秋战国时期重要事件的关系,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正文(80分钟)第一部分:全文阅读和理解(20分钟)教师让学生自己阅读小说,把握小说的主线情节和人物关系,让他们初步了解小说的文学价值。

第二部分:历史背景(10分钟)教师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国家政治和文化氛围,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

第三部分: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35分钟)教师分别介绍勾践、夫差、姜子牙等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并分析了作者运用的对话、描写、象征等写作手法,以便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小说的文学魅力。

第四部分:主旨和思想(15分钟)教师通过对小说的主题和思想进行分析,以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体会作者所倡导的思想。

高中语文文言文《勾践灭吴》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勾践灭吴》知识点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勾践灭吴》知识点归纳高中语文文言文《勾践灭吴》知识点归纳《勾践灭吴》一、重点词语解释1、贾人夏则资皮(积蓄,储备。

这里作"准备")2、吊有忧(慰问)3、当室者死(指嫡子,正妻所生的长子)4、支子死(庶子,指妾所生的儿子)5、践辞曰(推辞)6、越四封之内(疆界)7、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8、旅进旅退(俱,共同)9、果行,国人皆劝(果决地)10、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11、是故败吴于囿(因此)12、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吧)二、通假字(写出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1、将帅二三子以蕃(帅通"率")2、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3、将免者以告(免通"娩")4、三年释其政(政通"征")5、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餔通"哺")6、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7、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三、一词多义(解释多义词)1、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觉得)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管理,主持)孰为汝多知乎(通"智")2、复:山重水复疑无路(繁复)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恢复)3、既:既而儿醒,大啼 (不久)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4、劝:果行,国人皆劝(鼓励)劝君更进一杯酒(劝说)5、遂:自杀未遂(成功)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于是)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遂灭吴(就)6、当: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木兰当户织(面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必定)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三、特殊句式(指出各句的句式)1、越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上(介宾短语后置)2、何后之有(宾语前置)3、执其手与之谋(省略)4、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判断句)5、十年不收于国(介宾短语后置)6、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省略)7、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定语后置,判断句)8、此则寡人之罪也(判断句)四、词类活用(解释活用词,并指出其用法)1、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名作动,穿)2、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名作动,以礼相待)3、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意动,以……为耻)4、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使动,使……洁)5、又郊败之(名作状,在郊外)6、宦士三百人于吴(名作动,做帝王的仆侍)7、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使动,使……退却)五、古今异义词(指出其古今异义)1、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古义:得力的帮手今义:帮凶2、生丈夫,二壶酒古义:男孩今义:女子的配偶3、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义:原野今义:黄河中下游地区4、国人皆劝古义:劝勉,勉励今义:劝说六、难句翻译1、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译:即使没有四边入侵的外患,但是有谋略的大臣和勇猛的武将,也不能不加以培养教育来供挑选录用。

《勾践灭吴》详解

《勾践灭吴》详解
本文叙述的是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上卧薪尝本文叙述的是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上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十年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灭胆富国强兵经过十年准备终于报仇雪耻灭掉吴国
可卧 吞薪 苦 吴尝 心 。 胆人 ,, 三天 千不 越负 甲 ,
终破 属 釜有 楚 沉志 。 舟者 ,, 百事 二竟 秦成 关,
导 入 新 课
《国语》
勾践的领地,南面达到句无,北面达到御儿,东 面达到鄞,西面达到姑蔑,土地面积长宽达百里。于 是召集他的父老兄弟向他们发誓说:“我听说,古代 贤明的国君,四方的百姓归附他,就像水流向低洼处 一样。现在我不能做到这样(无能),将率领你们夫 妇们来繁衍生息。”下令(规定):青壮年男子不准 娶老年妇人,老年男子不能娶青壮年妇女;女子十七 岁不出嫁,她的父母有罪;男子二十岁不娶妻,他的 父母有罪。将要分娩的妇女要把情况报告给官府,官 府派医生守护产妇。生男孩,官府奖励两壶酒,一条 狗;生女孩,官府奖励两壶酒,一头猪;生三胞胎, 官府提供他们乳母;生双胞胎,官府发给他们食物。
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 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 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 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 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 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 战!”
越国的父老兄弟(向勾践)请求说:“过去夫差 使我们的国君在诸侯各国面前遭受耻辱;现在越国也 克制够了,请允许报复他。”勾践推辞说:“过去 的战争(失败),不是你们的罪过,是我的罪过。 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能同你们一样知道耻辱呢?请 暂且不用打仗了。”父辈兄弟又请求说:“越国四 境之内的人民,亲近我们的国君,就像亲近父母一 样。做子女的想要替父母报仇,做臣子的想要为君 主报仇,难道还有敢不竭尽全力的人吗?请允许再 次作战(再打一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勾践灭吴》
一、相关背景资料
1、有关《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起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

关于国语的作者是谁,自古至今学界多有争论,现在还没有形成定论。

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其后班固、李昂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但是在晋朝以后,许多学者都怀疑国语不是左丘明所著。

直到现在,学界仍然争论不休,一般都否认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但是缺少确凿的证据。

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

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

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

《国语》编写意图:“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

由于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

《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如《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

它具有史家“尚实录,寓褒贬”的传统,也能运用形象思维来写史,具有较强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2、时代背景:
(1)春秋时的吴、越两国,虽然国土相接,但在历史上却一直是“仇雠敌战之国”。

在连年的互相征伐与厮杀中,双方互有胜负。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结果吃了败仗,伤重而亡。

其子夫差即位,誓报父仇,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率领败残人马退守会稽山上。

本篇就是从这里开始记载,直至勾践灭吴为止。

(2)“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
二、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南至于句无句——同“勾”。

2、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同“率”,率领。

3、令壮者无取老妇取——“娶”。

4、将免者以告免——“娩”,生育,分娩。

5、三年释其政政——通“征”,指赋税徭役。

6、而摩厉之于义摩厉——同“磨砺”。

7、无不餔也餔——通“哺”,给人食物吃。

8、无不歠也歠——通“啜”,给人水喝。

9、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同“岂”,难道。

10、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词
1、爪牙
..之士爪牙——古义:武士;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中原——古义:原野;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3、十年不收于国.国——古义:国内人民;今义:常用于“国家”或“代表国家的”。

4.、.丈夫
..二十不娶丈夫——古义:男子;今义:常用于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5、南至于
..句无至于——古义:至,动词,到,于,介词,引出处所;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三、一词多义
1、子
必哭泣葬理之如其子.(嫡子)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尊称)
2、请
请.姓无庸战(请求对方)
寡人请.更(请允许我)
3、之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代词,代他)
勾践之.地(助词“的”)
何后之.有(助词,提宾的标志)
若水之.归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其
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代词,他的)
必哭泣葬之如其.子(代词,自己的)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远指代词,那)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同“岂”,难道)
5、于
赵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之上(介词,在)
乃号令于三军曰(介词,向)
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介词,比)
南至于句无(介词,到)
四、词类活用
1、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服,使动用法,使……服从。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暴露,使动用法,使……暴露。


3、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饱,使动用法。


4、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耻,使动用法,使……受到羞侮。


5、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衣,名词作动词,穿。


6、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

礼,名词作状语,以隆重的礼节。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仇雠敌战之国也.。

2、此则.寡人之罪也.。

3、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
(1)乃号令于三军曰
(2)勾践说于国人曰
(3)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4)十年不收于国
(5)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6)而摩厉之于义
(7)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2、定语后置
四方之士来者
3、宾语前置
何后之有
(三)固定句式
无乃后乎?(无乃,相当于“只怕”,表推测)
三、问题讨论
1、文章标题为“勾践灭吴”,那么,全文的重点是否在于“灭吴之战”?为什么这么
安排?
明确:不是。

本文重点写了战争准备,一笔带过战争场面及结果。

详写略写取决于文章表现的主旨。

越王勾践深沉而有城府,他有胆有识,胸怀大志,他处事不惊,知人善任,他不忘国耻,关心百姓。

只有详细地表现与其性格相关的事件,他能抓住读者。

也使文势跌宕、高潮迭起。

2、越国使用了哪些计策,打败吴国?
明确:A美人计——“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

将弱兵颓,其势自危。

利用御寇,顺相保也。

”美人计为败战之计,是形势不利于我方时采用的一种谋略。

越王勾践在战败面临亡国之危的形势下,以八个美女贿赂吴王夫差的亲信,是符合形势需要的。

美女西施也是在此时送给了夫差,目的是求得媾和。

B、苦肉计——“人不自害,受害必真。

假真真假,间以得行。

意蒙之吉,顺以馔也。


以勾践越王之尊,而行为夫差牵马之实,其目的就是要夫差放松警惕。

据史料记载,勾践在夫差生病时,曾亲口尝过夫差的粪便以了解病情,骗取信任。

此后不久,勾践便得以释放,回到越国。

C、暗度陈仓——勾践一方面卑事夫差,另一方面在国内体恤民情,休养生息,增强国
力,终于具备了与吴国抗衡的实力。

3、越国能最终灭掉吴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点评:越王本身的智谋、胆识、毅力、德威使之能够对外隐忍,创造日后复兴的条件,对内成功建立影响力和物质基础,这些构成了越国胜利的重要因素。

另外,吴王的不忍也是越王保存自己,并最终取胜的外在因素。

四、思维发散
本文塑造了一组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的性格特点。

总结、扩展
给下边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用一个成语作标题,注意其中加点的词语。

勾践之困会稽也唱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参考答案)
1.标点
勾践之困会稽也,唱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

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2.标题:卧薪尝胆
3.加点的词语
女通“汝”,你。

重(chóng)采——指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

折节——屈己下人。

振——通“赈”,救济。

吊——慰问。

4[译文]
勾践固守在会稽的时候,唱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固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时也亲口尝尝苦胆。

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附:板书设计
勾践灭吴
准备: 1.群臣携手,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2.抚恤国人,卧薪尝胆,厉精图治
完成: 3.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