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英国的大陆均势外交政策 (1)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五)·世界史上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
世界史上主要国家的对外政策外交政策是一个国家对外的基本政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和当时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并对国际形势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大国的外交政策主要如下:一、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1、含义:是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各国之间相互牵制和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2、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
①联合抗法。
拿破仑帝国崛起以后,英国先后七次组织反法同盟,打败了强大的法国;②联合攻俄。
1853年~1856年,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俄国;③联合抗德。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英国在一战中联合法俄击败德国;④扶德抑法。
一战后,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⑤纵德反苏。
20世纪30年代,英国采取绥靖政策纵容德国入侵苏联,直到二战结束以后,英国因实力削弱,被迫放弃这一政策,唯美国马首是瞻3、原因:①英国凭借着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推行这一政策;②英国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了掌握欧洲和世界霸权而长期实行这一政策;③英国处于欧洲大陆之外,对于欧洲强国之间的争斗,可以坐山观虎斗,同时法、俄、德为了争夺大陆霸权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为英国这一政策创造了客观条件二、二战之前西方大国的绥靖和中立政策(一)英法的绥靖政策1、含义:一战后,英法等国的统治阶级为了保住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姑息、退让、妥协、纵容的政策2、内容:一是牺牲别国利益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一是将祸水东引,牺牲苏联来求得自身的平安3、绥靖政策的主要推行者是英法;美国的“中立”政策实质上也是绥靖政策的表现4、绥靖政策推行的原因:①英法在一战后经济军事实力遭到极大的削弱,这使得统治集团中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政策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对侵略者做出部分让步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②和平主义思潮盛行;③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英法两国政局动荡,,忙于应付危机,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的进攻面前实行一种坚定和连续的外交政策;④帝国主义强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仇视以及法西斯制造的假象,对弱小国家和民族固有的蔑视;⑤根本原因是英法两国以牺牲弱小国家利益为代价来维护本国利益5、绥靖政策的表现:(1)1931年日本法西斯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地区,英法控制下的国际联盟并没有制裁日本,而是主张把中国东北地区变成列强所共管的殖民地(2)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英法控制下的国联虽然宣布意大利是侵略者,但是却并没有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英国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继续供意大利军队使用(3)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德意法西斯援助叛军,公开进行武装干涉,英法等国推行“不干涉”政策,实质上是纵容德意法西斯在西班牙的侵略(注意:在西班牙,也反映了英法等国对社会主义的仇视)(4)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严重破坏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但英法等国并未进行任何干涉(5)1938年,英、法、德、意等国在德国慕尼黑签订《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史称为慕尼黑阴谋。
英国近代均势外交政策的形成及其影响
英国近代均势外交政策的形成及其影响作者:贾珍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01期摘要:近代英国采取均势外交政策形成的原因包括由其地理位置而产生的岛国心理,长期以来主宰国际事务的帝国主义情结,强大的海军以及无可匹敌的经济力量。
均势外交政策的实施,主要是维持欧洲政治势力的平衡,维持英国海军力量与欧洲军事实力的平衡,具体体现是抗法、败俄、制德、抑法、反苏。
均势外交政策的实施对英国的影响是助于其专注于发展自身,造就参与殖民的优势地位,但也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帝国的衰落。
对欧洲及世界而言,英国实施均势外交政策的影响是某种程度上有利于维持欧洲的和平,但也导致欧洲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陷入混乱状态;对德、日、意等实行绥靖政策,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关键词:均势外交;英国;欧洲;国际局势中图分类号:K5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1-0067-04“均势是一种分析概念,反映国际政治中权力均衡和不均衡的各种态势及其权力态势转变的各种结果。
”[1]在大多数关于欧洲国际关系的描述中,英国始终是保持欧洲力量平衡的强大捍卫者——防止欧洲国家使用不成比例的权力,保护欧洲各国不受单一国家的支配。
英国均势外交政策的内涵:即英国依靠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陆的各个国家和各个势力彼此间相互制衡,以防止欧洲大陆被一个或一群强国所统治,进而维护自己的霸主地位。
这种外交政策的实质是限制除英国以外其他国家的势力,以维护本国在世界上的权益。
一、英国实行均势外交政策的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丘吉尔对英国几百年的外交政策进行了总结:“反对欧洲大陆上出现最强大、最具有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英国总是找准机会联合势力较为弱小的一方以打败欧陆霸主,这是对英国几百年来外交政策的绝佳表述。
英国均势外交思想的产生有其特殊历史原因,即岛国心理、国家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取向以及强大力量支撑,这些都是英国均势外交政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条件。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英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英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卜婷(兰州大学世界历史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兰州730000)摘要:英国是历史上一直被视为奉行“均势外交”的典型国家,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英国步入了相对衰落的历史发展时期,逐步放弃了建立在绝对优势基础上的“光荣孤立”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参战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引起了国际关系的一系列调整。
本文旨在论述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与法国、德国和苏俄的外交政策上的一系列变化和调整。
关键词: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英国;外交政策;变化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一定历史条件和环境的产物,随着国际环境和一个国家自身利益、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发展变化,这一国家的对外政策和目标、原则、重点以及实施的方法与手段都需要不断的调整与变革,以此来适应国内外现实情况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西方近代外交是与欧洲资本主义的诞生同步发展的,或者可以说是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相伴而行的。
英国早在17 世纪就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同时又是产业革命的发祥地,是欧洲最早形成的民族国家之一。
英国外交历史久远,经验丰富,被认为是一个奉行“均势外交”政策的典型国家。
三十年战争以及之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欧洲因此进入了威斯特伐利亚时代。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各交战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它勉强调和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的国家体系,但也为以后列强发起新的战争埋下了隐患。
人们一般认为英国现代均势外交发端于15 世纪末16 世纪初都铎王朝早期的对欧关系,经过300多年的征战和外交实践,英国逐步形成了均势外交传统。
1914 年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导火线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大战是从兴高采烈的群众和开拔的士兵高唱《马赛曲》、《在故乡》或《蒂珀蕾里》等歌曲开始的。
1918 年11 月11 日,一战西线战场实现了停火。
河北省涉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河北省涉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左传》有云∶“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
”这讲的是公元前537年晋厉公去世后,晋国诸大夫在周子有兄长健在的情况下,以此为由拥立他继承君位。
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崩溃B.西亚粮食品种的传人C.农本思想的影响D.原始民主遗风的传承2.唐代盛行“公荐”“廷誉”,即考生在科考前可凭借人脉将自己的习作呈给主考官或朝中大员,并通过他们的公开赞扬获得“加分”,甚至提前锁定科考名次宋代科举考试要求主考官与朝中名臣必须避嫌,考生试卷由他人香录,以避免考生因笔迹而暴露身份。
这一变化有助于A.提高科举考试的公正性B.削弱富商大贾的影响力C.增强实用性人才竞争力D.推动程朱理学的世俗化3.秦朝颁布“挟书律”,将民间藏书视为罪孽虽然历代封建王朝鼓励民间“献书”,但所献文献大多深藏于宫中,仅皇帝和极少数官员能查阅;伴随着清代“文字狱”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私人藏书“秘不外传”的观念也随之传播开来。
这说明A.书籍制作存在技术瓶颈B.专制统治束缚文化传播C.私人藏书影响教育发展D.国家立法限制进步思想4.1964年,美国维吉亚市竖起一块纪念碑,碑文上书;"华人先驱,功彰伟绩;开矿筑路,青史名垂。
”该碑文可用于印证A.现代中美民间学术交流的发展B.二战期间中美劳工的密切合作C.美国返还庚子赔款的积极作用D.近代华工对美国工业化的贡献5.胡适、陈独秀等在发动文学革命之初即以白话文为工具,呼吁建立“活的文学”“人的文学”,并提出"为立国而造人"的口号从1920年年初开始,"改造国民性""主体性和唤醒"成为文学革命的新口号。
浅析1919-1936年英国均势政策的原因
浅析1919-1936年英国推行均势外交政策的原因马继宗(陇东学院历史系05级历史1班)【摘要】从1919到1936年的近20年时间里,英国在欧洲大陆推行扶德抑法的均势外交政策,企图来维持欧洲均势。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经济衰退,政局不稳,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对国家安全的战略思考和对法国称霸西欧的恐惧。
【关键词】英国;均势;孤立;原因均势(the balance of power)是国际关系中引人注意的话题。
何为均势?大英百科全书中有这样的解释:“国际大家庭各成员之间恰好维持平衡的局面,借以防止任何一个成员变得十分强大,以对其他国家贯彻其意志”。
在世界近代史中,奉行均势外交最娴熟最成功的当属英国。
英国为了维护霸主地位,依靠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陆的列强彼此牵制和相互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
均势政策使英国的外交通过离强合弱、扶弱抑强、孤立、干涉等手段的交替应用,维持着一种对自己有利的欧洲大陆均势,并成为这种均势的操纵者。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同协约国在巴黎东北方贡比涅森林的火车厢里签定了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结束。
战争摧毁了罗曼诺夫王朝、霍亨索伦王朝、哈布斯堡王朝三个反动的堡垒,代之而兴的是社会主义苏联和德意志共和国、奥地利共和国、波兰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匈牙利共和国等一系列资产阶级共和国,法国一度成为欧洲大陆上最强的国家。
[1]为了保持传统的“大陆均势”,英国的外交政策逐渐由联法抗德向扶德抑法的均势政策过度。
本文仅对1919-1936年之间英国推行均势外交政策的原因作以简要分析。
一战期间,英国阵亡官兵94万人,损失商船近70%,军费开支达100亿英镑,三分之一的国民财富消耗在战场上。
美日资本趁机向英国势力范围渗透;使英国对外贸易连续出现高额逆差,工业产量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所占比重由1913年的14%下降为1929年的9%。
农业也迅速下滑,1923年后,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牲畜头数急剧下降,大量小农场濒临破产。
英国大陆均衡政策
英国的“大陆均衡政策:1.含义: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维持欧洲各国之间相互牵制的关系.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2..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为了抵御欧洲大陆的强国.英国先后采取了联合抗法―联法败俄―联合抑德―扶德抑法―纵德反苏的做法.3.英国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实力决定.国家利益决定.客观条件决定(英国处于欧洲大陆以外可以坐山观虎斗).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和光荣孤立大陆势力均衡≠光荣孤立近代以来,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英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大陆“均势”政策。
这一政策一直可以追溯到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1558--1603),伊丽莎白认为在外交政策中,决定性的因素不是宗教,而是民族利益,从而改变了亨利八世和玛丽一世时期把宗教信仰是否一致作为处理外交问题首要考虑的做法,把维持欧洲国际政治中的均势作为外交政策的核心,推行“大陆均势”政策,这是英格兰政府外交思想的重大转变。
此后英国放弃了对大陆领地的觊觎,大力发展海军,以英吉利海峡为屏障,维护自身安全。
英国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欧洲大陆霸权,巩固欧洲大陆沿岸阵地,保持自己海上霸权。
其实质是使欧洲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
一、近代以来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主要表现18--19世纪,英国以其拥有的无可匹敌的政治、军事及经济力量,把“大陆均势”政策运用得得心应手。
如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打破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沙俄,遏制沙俄在欧洲扩张。
自拿破仑以后,英国长期实行所谓“光荣孤立”政策,即英国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以便英国随时按照本身需要,变换对外关系,弹性地调整和维持均势,让英国挟其优势在经济上巧取豪夺,政治上保持霸权。
“光荣孤立”政策是在英国势力特别强大时“大陆均势”政策的具体体现,它与大陆均势政策的本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英国外交“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的指导思想。
英国均势外交政策及其文化渊源
关键词 : 英目; 均势外交; 文化
中 图分 类 号 :5 1 0 K 6 .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3— 7 X(0 2 0 —0 4 10 8 1 2 0 ] 1 0 6—0 3
历史 上 。 国 的外 交 是 很 有 特 色 的 。自都 铎 后 期 以来 , 英 英 国一 直把 保 持 欧 洲 大 国之 间实 力平 衡 即 欧 洲 均 势 ” 作 为 自 , 己外 交 政 策 的 出 发 点 。 8世 纪 的 英 国 将 势 ” 念 有 效地 加 1 均 观
以运用,进而主宰了两个世纪的酞洲外 交。1 9世纪后 , 英国
“ 势 外 交 中的 诸 多 日 素 , 均 如领 导责 任 、 力幕 后 控 制 、 i 着 强呵 纵 横捭 阖 、灵 括 机 动 及 制 衡 均 势 等 现 实 主义 外交 精 神 影 响 深 远 .深 深植 人其 外交 实 践 的 骨 髓 ,贯 穿 了英 国 各个 历 史 发 展 时 期 , 成 对 外 政 策基 础 会 和对 欧 洲 政 治 发 展 产 生 重大 作 用 ,至 今 还 显示 出强 劲 的 活 力 。众 所 周 知 , 个 国家 对 外 政 策 直 接取 决 于政 治 、 济 一 经 等 因 素 , 不 可 否 认 , 化 因 素 , 别 是 一 个 民 旌长 期 形 成 的 但 文 特 文 化 背 景 、 值 观 念 、 维 方 式 等 , 对 一个 国 家 的外 交有 着 价 思 则 长 期 深 远 的影 响 ,对 于 那些 在特 定 民族 文 化 背 景 下成 长起 来
维普资讯
第2 O卷
第 1 期
龙岩 师专学报
J u n l o L nq n T a h r C l g o r a f o g a e c e s ol e . , e
英国大陆均衡政策
英国的“大陆均衡政策:1.含义: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维持欧洲各国之间相互牵制的关系•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2..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为了抵御欧洲大陆的强国•英国先后采取了联合抗法一联法败俄一联合抑德一扶德抑法一纵德反苏的做法•3.英国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实力决定.国家利益决定.客观条件决定(英国处于欧洲大陆以外可以坐山观虎斗).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和光荣孤立大陆势力均衡工光荣孤立近代以来,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英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大陆“均势”政策。
这一政策一直可以追溯到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1558--1603),伊丽莎白认为在外交政策中,决定性的因素不是宗教,而是民族利益,从而改变了亨利八世和玛丽一世时期把宗教信仰是否一致作为处理外交问题首要考虑的做法,把维持欧洲国际政治中的均势作为外交政策的核心,推行“大陆均势”政策,这是英格兰政府外交思想的重大转变。
此后英国放弃了对大陆领地的觊觎,大力发展海军,以英吉利海峡为屏障,维护自身安全。
英国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欧洲大陆霸权,巩固欧洲大陆沿岸阵地,保持自己海上霸权。
其实质是使欧洲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
一、近代以来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主要表现18--19 世纪,英国以其拥有的无可匹敌的政治、军事及经济力量,把“大陆均势”政策运用得得心应手。
如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打破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沙俄,遏制沙俄在欧洲扩张。
自拿破仑以后,英国长期实行所谓“光荣孤立”政策,即英国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以便英国随时按照本身需要,变换对外关系,弹性地调整和维持均势,让英国挟其优势在经济上巧取豪夺,政治上保持霸权。
“光荣孤立”政策是在英国势力特别强大时“大陆均势”政策的具体体现,它与大陆均势政策的本质是一样的,都体现了英国外交“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的指导思想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随着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世界工业垄断地位,以及面对俄国在东方和德国在西方咄咄逼人的严峻挑战,英国被迫放弃“光荣孤立”政策。
试析英国的大陆均势外交政策
英 国人 以求 实精神而著称 , 具有务实重行 的特 点 Nhomakorabea, 即注重
实 际问题而不空谈理论 。实用价值取 向下的英国传统 , 体现在
流。保守 主义作为英国政治文化 的主流 , 无疑也对英 国的均势 外交传统有着深的影响。 国均势外交政策从 产生到发展都深 英 深地植根于保守主义土壤 。一方 面, 无奈 地离别大 陆后产生 的
靠 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 使欧洲大陆的列强彼此牵制和相互 争夺 , 防止一 国称霸欧洲 ; 实质 是由英 国操纵 欧洲 的政治天平 ,
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 的不近不远的距离 , 造成了英 国矛盾 的岛 国心态。丘吉尔 曾这样 概述 了英国对欧洲大 陆的基本 态
度: “ 在我们看来 , 一个更 富足的、 更加 自由的、 更加满足 我们 的 欧洲共同体只会带来好 处和希望 。 但是我们有我们 自己的梦想
洲 弱 小 民 族 和 国 家 的 利 益
关键词 : 国 外交 英
大陆 均 势 政 策
di 1. 6/i n10 — 542 0 . . 1 o 03 9js . 6 8 5 .0 9 70 : 9 .s 0 0 4 1 背 景 .
英 国1 世纪的外交政策 , 9 已经把“ 没有永久 的朋友 , 只有永
益 。在反对大陆霸权的过程 中 , ” 欧洲政治 局面呈现 出均势的态 势 , 国在这种态势 中看到 了国家安全 和利益 的关键。 英 于是 , 反 对大陆霸权 , 维护欧陆均势开始 为英 国外交政策的 目标 。这 种 矛盾的岛国心态一直伴 随着英 国人 , 特别是在英 国取得海上 霸 权 、 日不落帝 国” 世界工厂” “ 和“ 等辉煌之后表现尤为明显 。
2 含 义 与 实 质 .
从_光荣孤立_到_绥靖政策_试析两次世界大战间英国对欧外交政策的转变及原因
从 “光荣孤立” 到 “绥靖政策”
——试析两次世界大战间英国对欧外交政策的转变及原因
◎任
(陕西师范大学
霞
710062)
陕西・西安
英国对欧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其经历了从 “光荣孤立” “ - 均势外交” “ - 绥靖政策” 的转变过程, 摘 要 20 世纪前后, 正是这种转变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而促使这一系列巨大转变的深层原因, 应是一个值得我们仔细探析的问题。 关键词 两次世界大战 英国 欧洲 对外政策
200
2008 年第
11 期
安徽实则是为希特勒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铺平了道路。 三、 从 “均势外交” 到 “绥靖政策” 希特勒法西斯势力的登台, 使欧洲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英国对此并非没有意识到。 1934 年 2 月英国国防需求委员 会报告曾明确指出, 德国是英国 “最大的潜在敌人” ,但就是 这样, 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英国仍然执行 “扶德抑法” 的 老政策。如果说, 在此之前, “英国的扶弱抑强……只是追求 均势的一种本能”的话, 那么, 德国现在已经强大到了不需要 它的 “扶植” 了。 英国之所以还坚持实行这种政策的目的在于 它想推迟战争的爆发。 意大利侵入埃塞俄比亚, “国联” 宣布对意大利 1935 年, 实行经济制裁, 英国坚决反对, 因为它害怕这会动怒墨索里尼 对它发动战争。1936 年, 德意法西斯帮助西班牙弗朗哥发动 叛乱, 英国政府宣布 “中立” 。但暗地里却允许叛军从英国私 人商行获取石油和飞机及战略装备。 从英国政府的上述做法 中不难看出, 它不仅在继续执行均势政策, 而且已经在这个政 策中增添了不少绥靖主义色彩, 实为一种 “不干涉” 的 “干涉” , 一种对德意法西斯姑息、 妥协、 退让、 投降的方针。 张伯伦担任英国首相后, 英国外交才完全 1937 年 5 月, 转变为绥靖政策。他上台后, 极力想搞好同希特勒和墨索里 尼的关系, 他认为: “摆脱日益恶化的战略地位与经济形势的 方法只能是绥靖。 ”正是在这种错误心理的指导下, 英国在绥 靖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张伯伦错误的认为, “德奥 1938 年 3 月德军占领奥地利, 合并” 将 “打击罗马-柏林轴心, 在我们未来的大陆和欧洲政策 中, 我们可以希望得到意大利大量的援助” 。所以, 他对德奥 合并一事予以默认。1938 年 9 月的慕尼黑会议是张伯伦绥 靖政策的顶点。随后, 他又与希特勒签署了 《英德声明》 , 认为 有了这张声明, “从今以后, 整整一代人的和平有了保障” , “我 相信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 ……我建议我们安然睡觉去吧” 。 1939 年 3 月,德国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残存部分。至此, 捷克斯洛伐克在英国的绥靖政策下, 全部被纳粹德国吞并。 三十年代后期, 英国面对希特勒日益扩张的侵略行为采 取绥靖政策以求苟安, 不仅出卖了欧洲弱小国家的主权, 而且 迫使自己在失去战略优势的情况下最终投入反德战争, 使国 家蒙受了重大损失。 四、 英国对欧外交政策转变的原因 纵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国际政治氛围, 尤其是英国社 会背景, 英国走向绥靖并非偶然, 它是多种因素的总和。 (一) 经济衰败的后作用 经济决定政治, 衰败的经济无疑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 历史动因之一。 一战后, 英国直接损失达 120 亿英镑, 失业人 数直线上升, 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使英国工业生产指数严重 滑坡, 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比重全面畏缩, 金融霸主地位岌岌 可危。显而易见, 英国经济已是衰败不堪, 日薄西山! 面对严重的经济困境, 英国政府认为经济问题是国家面 临的最严重, 最急迫的危险, 其它必须让位, 必须等待。 因而, 政府致力于经济的恢复, 却忽略了对军备力量的巩固。他们 认为凭英国现有的军备力量, 足以应付任何规模的战争。因 此, 军事上一直满足于 1918 年的技术, 军费开支降低到无法 履行英国防卫义务的状况。 严重的经济困境对军事实力的打击是无以复加的。 英国 采取的重经济、 轻军事的变相调配, 不仅没有使经济困境从 “节约” 中得到改变, 反而引发了汹涌澎湃的罢工浪潮, 政府内 阁的频繁交替。 这就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面前实行一种连 续和坚定的政策。同时, 他们拒绝以任何方式认真考虑战争 问题又对以后的绥靖埋下了祸根。 (二) 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 如果探究一战给人类带来的最深切的启迪, 不妨说是对 “反战求和” 的热切渴望。 英国在一战中的巨大损失对英国人 传统的心安理得、 高枕无忧的社会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人们对战争表示出十分的反感和厌倦, 由此形成了一股强大 的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 据悉, 战后英国出现了许多颇具影响的和平主义组织, 和 平主义运动风起云涌。1936 年, 英国和平主义组织进行了民 意测验, 反战求和思想深入人心。 而和平 90%的人拒绝参战, 主义者在呼吁太平的同时, 消极地宣扬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 性, 这不仅模糊了人们对国际形势的认识, 而且使人们混淆了 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 解除了人们对战争的警觉。一味 反战的社会情绪, 很大程度上为政府参战制造了舆论压力, 制 约了政府的决策。 面对 “社会太平” 的反战求和思潮, 英国政府不得不进行 对外策略的调整。他们认为战争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可以 说, “反战求和” 的社会思潮正是英国统治阶级推行绥靖主义 的温床, 更是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幌子! (三) 特定的政治安排 英国统治阶级的政治安排是对外策略中不可或缺的因 素。面对当时的国际社会背景, 英国当局的政治安排也别有 用心。 首先, 扶德抑法, 保持欧洲均势。 “欧洲均势” 政策是英国 传统外交的核心之一, 通过欧洲大陆德、 法、 俄的互相牵制, 达 到 “实力均衡” 。一战既然改变了这种均势, 那么英国现在的 任务就是回归这种均势。 其次: 以德反苏, 实现 “祸水东引” 。苏联的崛起, 引起了 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深度恐惧, 无产阶级运动一旦席卷英国, 资产阶级必将面临灭亡的境地。因此, 反苏反共也是英国当 局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英国把德国作为东方反苏的第一防线。 再次: 不战而和, 维护霸主权益。如果说 “反战求和” 是一 种和平的社会思潮, 那么, “不战而和” 则是上层建筑一种侥幸 的政治追求。 一战给英国带来的损失, 使英国统治阶级担心战 争会动摇他的霸主地位, 不敢同侵略政策做针锋相对的斗争。 综上所述, 正是因为英国经济实力的不济和社会思潮的 涌动及当局统治者的诸多考虑, 英国推行 “绥靖政策” 成为历 史的必然。当然, 国际环境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 “外部因素” 也起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尤其是法西斯德国的迅速崛起和咄 咄逼人的态势, 使英国深感力不从心, 不得不妥协避让。然 而, 也正是这多种因素的重合, 历史才走向了 “绥靖” 的起点。
专题:大陆均势政策
主要原因
• (1)国家利益 • 英国工商业发达,需要广阔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为了维 护本国利益,为了争夺和掌管欧洲和世界霸权而长期实行 这一政策。 • (2)国家实力 • 英国于17世纪较早经过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18世 纪中期成为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掌握了海上霸权;英国 又是最早进行并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1840年,英国的工 业产量约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45%,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 总额的21%,处于“世界工场”的地位。 • (3)客观条件 • 同她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海权是分不开的。英国是一 个海岛国家,位于欧洲大陆的边缘,对于欧洲大陆上的国 家之间的争斗可以坐山观虎斗;同时法、德、俄等国为争 夺大陆霸权而进行的斗争从未停止,也为英国推行这一政 策创造了客观条件。
• ⑤19世纪末德国崛起,严重威胁英国在欧洲大陆和 全球的利益,英德矛盾成为欧洲的主要矛盾。英国 先后调整了与法俄的关系,形成了三国协约与以德 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对峙。并在一战中联合法俄打 败德国。 • ⑥一战后,德国战败,在欧洲安全和赔款问题上, 英国不愿法国独霸欧洲,在巴黎和会上反对过分削 弱德国。并扶持德国提高了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 20年代,法国一时势力弥漫于东欧一带。英国拒绝 了法国的结盟建议。 • ⑦20世纪30年代,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在欧洲侵 略扩张,英国为确保在欧洲的利益,采用了祸水东 引的纵容德国侵略苏联的绥靖政策。直到二战后的 1973年,英国才放弃了均势政策,加入欧共体。
主要步骤
• 联合抗法---联合败俄----联合制德---扶德抑 法---纵德反苏。
英国实行“均势政策”的主要具体措施有:
• ①17世纪~18世纪,为了争夺欧洲霸主地位和世界 殖民霸权,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击败法国,确立 了世界殖民霸权。 • ②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先后组织和领导七次反法 同盟,干涉法国革命,目的是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 打破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 • ③19世纪上半期,沙俄向欧洲扩张,成为欧洲大陆 的强国,严重影响了英国的大陆利益。为了争夺巴 尔干,联合法国在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中打 败沙俄。 • ④19世纪后半期,普法矛盾激化,发生普法战争。 后因法德矛盾发展为三国同盟与法俄军事协约集团 对峙.英国保持了“光荣的孤立”。
均势原则的特点及其运用
均势原则的特点及其运用所谓“均势”是各大国之间的一种实力平衡状态,是对立大国或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未出现一方占有优势的客观反映,是大国为谋求霸权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常译作“势力均衡”。
简单地说,均势就是国际体系中国家权力大体均衡地分布以及达到维持这种均势的过程。
均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情况下,均势是维护国际安全的最可靠的手段。
摩根索说:“力量均衡及旨在维持均衡的政策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主权国家的社会里的基本稳定因素。
”均势的根本目的是稳定而不是造就和平,均势不能消除战争,但均势的破坏肯定会导致战争甚至世界大战,和平是稳定的副产品。
均势作为一种国际政治理论并在国际关系中作为外交政策的一个原则被加以广泛运用,始于近代。
它在近代国际关系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一、均势原则的特点1、均势的手段和形式是多样的均势是在16世纪欧洲的民族国家争夺欧陆和海上霸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重点在欧洲。
到了近代晚期,随着国际关系的复杂化,亚非拉美也成了它广阔的角逐场所。
在列强推行均势原则的过程中,由于时代的变迁、地区的差异以及矛盾构成格局的多变,其手段和形式是多样的:(1)以牺牲弱国利益为前提,求得列强间的力量平衡。
均势外交只能用于拥有强大实力的大国,小国和弱国往往是列强谋取均势的筹码。
如:18世纪后期俄普奥三国为了维持均势、避免彼此冲突,三次瓜分波兰;1907年英俄划分在伊朗的势力范围;1814―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波兰和萨克森成为大国“补偿原则”的牺牲品。
(2)联盟。
这是指各国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通过与别国的结盟、协定和互相保证来增加自身实力和维持均势,如一战前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实际上,维护和保持均势并不总是结盟的动机,在很多情况下,只是为了自我扩张和制造不均衡。
(3)分而治之。
主要是使用策略分裂竞争对手,或使他们保持分裂状态,借以削弱竞争对手,或使它处于软弱状态。
评析英国绥靖政策
评析英国绥靖政策王宇博【作者】王宇博,1960年生,历史学硕士,现为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绥靖政策是本世纪20~30年代英国针对欧洲推行的外交政策。
它对欧洲局势的演化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着重大影响。
通过对这一政策的研究和探讨,可从一个侧面看出英国由强大走向衰落的轨迹。
一绥靖政策是英国政府在两次大战之间的20年中,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作出的外交抉择。
导致英国作出这种抉择的因素是英国的具体国情和国际地位。
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属于“满意的国家”,然而,也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英国走向衰落的起点。
它在国际政治和经济领域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尤其是进入30年代后。
当英国呼吁为恢复国联的威信,建议筹建一支“具有充分力量的国际警察部队”时,意大利法西斯党魁墨索里尼无不幽默地说:“麻烦的是现在强盗比警察多。
”可见,英国优势的丧失已成定局。
因此,“已经得到一切——甚至比一切更多”的英国打算通过避战求和,维持现有的国际秩序,以维护英国的既得利益。
在它看来,如果“发生任何战争,不管我们胜败与否,都将是意味着我们所有一切的结束”[①]。
这种思想表明在国际间,英国已处战略守势。
这对英国外交政策的制定有着决定性作用。
第二,自19世纪以来,英国政府和社会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国内,使国家政策带有明显的“内向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内事务纷繁棘手,“除了外交事务中那些冲击着总的经济问题的方面,如赔偿问题以外,我们大多数人都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国内问题上面去了”[②]。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更加深了这种倾向。
当时的财政大臣尼维尔·张伯伦惊呼:“危机一个接一个地向我们袭来。
”[③]在对外事务中,英国与自治领的关系占重要地位。
英国对自治领的依赖除丰厚的经济利益外,还表现为在国际政治中,各自治领的支持成为英国的后盾。
然而,在20~30年代,在各自治领中,印度出现了大规模反英运动;加拿大的离心倾向明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被日本在亚太的扩张所困扰;南非受困于内部纷争。
大陆均势政策
英国的均势外交一、欧洲大陆的均势政策在近代国际关系上,英国坚持了数百年的均势政策,主要变现为维持和左右两个实力大致相当的集团像话制约抗衡,避免欧洲陷入任何一个大国或国家集团的支配和控制之下。
然而在20世纪初,欧洲复杂的国际关系迫使英国改变其外交政策,弃孤立,求结盟。
英国岛国的地理特点,所以英国不希望欧洲大陆出现任何一个强权,任何一个强权的出现,对英国都具有毁灭性的杀伤力。
作为岛国的英国幸运的是较早的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又通过一系列战争使得英国成为当时的世界霸主。
英国有力量对欧洲进行调节,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干涉时卓有成效的。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节结束,可以说英国在交战国的哪一方,胜利的天平就会向哪一方倾斜。
英国广大的殖民地,强大的经济实力,让英国威风八面,也没有了岛国的孤独感。
“只有当某一国过于强盛,或是威胁应归对英吉利海峡的控制,或是威胁他的海上霸权,英国才积极地坚决的干涉欧洲政治。
”因此采取不断变换支持或反对一国或数国的策略以维持主要大国力量之间的平衡,以防出现一个在力量上对所有其他欧洲国家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国家联盟,或形成一个将英国孤悬海外、组织英国进入欧洲大陆的欧洲帝国。
简单地说是不让欧洲大陆出现强国,如果出现强国,英国必须联合其它国家与之为敌,否则,统一欧洲大陆的强国会对英国产生致命的威胁。
为了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英国不停地与欧洲大陆诸国结盟、为敌。
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和奥地利帝位继承战争中,英国支持奥地利,以对付法国等国,目的是不让奥地利受到过度削弱而导致法国过度强大。
在七年战争中,英国为避免普鲁士被奥法吞没转而支持普鲁士。
英国组织多次犯法同盟反对拿破仑是为了避免一个统一的欧洲帝国的可怕噩梦。
英国这种多变的实用主义,使他们得到了一个著名的称谓——“背信弃义的英国人”。
英国不选择国家,只选择强者的做法必然让英国在战争中消亡。
因为一个国家无法恒强,而且不加选择的同强者战争,这本身就是自杀的战法。
英国外交中的均势思想
英国外交中的均势思想摘要英国外交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均势思想。
它的产生需要一个特定的背景和环境。
形成体系后在英国外交中得到充分推行,因此英国均势政策对欧洲大陆的影响是深远的。
关键词英国外交均势思想一、什么是“均势”英国外交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均势”思想。
何为“均势”?均势就是主要大国保持一种力量或权力基本相等的状态,或者是小国集团与大国保持基本相等的权力。
兰克认为均势是现代欧洲国际体系的基本的运行机制,是其自在或自为的一大秩序由来。
兰克还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均势的功能,他说:“均势的功能在于防止或扼制单独一个强国取得欧洲霸权,以致破坏其余国家的独立和自主权利,而其首要的构建或维护方式,在于一批就单个而言处于弱势的国家结成足够广泛和有力的联盟,抗衡或击败趋于称霸的国家”二、均势思想产生的原因及其背景(一)英国自身的历史发展对英国外交中的均势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英国还未成为主权国家的那段历史时期,英国的外交思想受到了宗教意识的影响,在外交上受到罗马教廷的左右。
英国外交传统被改变发生在16世纪也就是英国主权国家形成时期。
汉斯·摩根索说:“均势及追求均势的政策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是主权国家社会必要的稳定性因素。
”主权国家形成,王室在实施外交政策时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推行符合英民族利益的外交政策。
英国在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一跃成为成为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世界工场之称。
虽然英国国力强大,但却无向欧陆扩张的野心,英国希望保持均势即各国力量平衡——“均势外交”,英国均势外交政策的核心是任何时候“必须反对一个最强大的国家或者几个国家联合起来的政治上的独裁”于是扶弱抑强、离强合弱、孤立、干涉等手段便应运而生了。
英国一直竭尽全力的为维持着一种对自己有利的欧洲大陆均势局面。
人们常说:“外交是内政的延续”,英国的外交政策思想与当时国内盛行的自由主义政治路线相得益彰。
以自由主义代表人物罗伯特皮尔任外交大臣期间尤为突出,他反对前任外交大臣帕麦斯顿的强硬的外交路线,他采取以经济渗透为主,武装行动为辅的双重方法,把国内的自由主义运用到英国的外交政策中去了,结果不仅使英国扩大了海外殖民帝同时缓和国际的紧张局势,特别是英国凭借着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
英国近现代外交演变
一.英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渊源1.均势外交传统概念:由于人们已经把近现代西方历史的开端定在15世纪和16世纪之交,这时正值英国的都铎王朝(Tutor dynasty)。
这既是近代欧洲国家体系孕育生发,也是英国主权国家形成确立的重要时期。
对于英国近代均势外交(Balance of Power Diplomacy)传统源头的探寻,也理应定格于此。
都铎王朝的君主们,面对欧陆诸强逐鹿争雄的局面,为这个国家“度身定制”了这样的角色:成为一个欧陆大棋局的天然平衡者。
均势外交具有极大的弹性,能够确保作为维持平衡的一方,左右逢源而位居不败之地,这也是对外政策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
均势外交政策对于英国而言,包含两方面的政策取向:其一是所谓的“光荣孤立”(Splendid Isolation)政策。
“孤立”的要义并非“隔绝”,而是英国不订立约束自己行动的同盟条约,更不承诺为此承担军事义务,只是在欧陆诸强的力量对比势态趋于平衡时,放任其展开激烈角逐而不加干涉。
从这个意义上讲,“孤立”政策更为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一种“责任有限”政策,或者是一种保持行动自由的政策。
这使得“八百余年来英国本土未曾受过外敌的蹂躏……”。
其二是以结盟,分而治之,操纵等为重要手段的干预政策。
这种政策定位意味着,当欧陆诸强间的力量对比天平发生倾斜并出现一国独大的趋势时,作为平衡者的英国绝不会袖手旁观,重新促成力量平衡,以防欧洲大陆内部崛起一个足以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强权。
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由于欧洲大陆的力量均衡总是被打破,英国外交从保持均势的需要出发,频繁地变换结盟对象,甚至不惜与昔日的敌手缔结同盟协定。
马克思对此曾做过深刻的揭露:“英国大臣们即使在打仗期间,以及在有关战争的一些问题上,都是同敌人勾结在一起的。
”如此翻云覆雨而朝秦暮楚,罔顾信誉而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尽显英国外交为求己利、摆弄均势的恣意妄为。
历程:a、联合抗法:拿破仑帝国崛起后,英国先后七次组织反法同盟,打败强大的法国b、联合败俄:1853年-1856年,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打败俄国c、联合抗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英国在一战中联合法俄击败德国d、扶德抑法:一战后,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e、纵德反苏:20世纪30年代,英国采取绥靖政策纵容德国入侵苏联,直到二战结束后,英国因实力削弱,被迫放弃这一政策,唯美国马首是瞻2.现实主义外交(Diplomatic Realism)传统国际政治现实主义要求以一种现实和历史的态度去看待涉及国家利益的国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尽量克服理想主义和道德伦理主义的干涉,这就是著名的“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 doctrine)。
专题七 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知识重组
(4)主要目标: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 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5)实质:国家垄断资本的联合。
(6)影响:①西欧各国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政局日益稳定,它的国际地位提高并日益发挥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②美国对西欧的控制减弱,美国与西欧 的主从关系改变,并逐渐向平等的伙伴关系发展,这 就使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并发生动摇。
二、一些国家重要的外交政策 1.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1)史实:①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打破拿破 仑称霸欧洲的局面。②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 沙俄,遏制沙俄在欧洲扩张。③与法俄结成协约国,打 败了对其在欧洲大陆和全世界利益有巨大威胁的德国。 ④一战后又扶德抑法,拒绝与法结盟;纵容德国侵略扩 张,极力将祸水东引苏联。
知识重组
(2)活动: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德国 吞并奥地利。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1939年德国突袭 波兰,1940年春夏之交,德国攻占北欧和西欧的丹麦、 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1940年6月法国 投降。1940年秋德国猛攻英国。1941年德军进攻苏联。 与此同时,德意军队进攻北非。1941年12月,日本发 动太平洋战争,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5.世界大国在维系国际关系的稳定中具有至关重要 的作用,应该承担起大国责任。
解题点悟
【例1】(2010〃全国卷2)下图是反映古巴导弹危机的 漫画。漫画中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左) 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 信息时
知识重组
3.美国的冷战政策 (1)含义:冷战政策是指美国针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 家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同时对 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加以扶植和控制。
如何理解英国传统外交政策
如何理解英国传统外交政策1.内容:大陆均势政策:又叫“光荣孤立”政策,是英国在欧洲推行的外交政策,那就是不与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长期结盟,也不能容忍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称霸欧洲。
谁若称霸,就要联合别的国家挫败之。
2.表现: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有称霸欧洲之势,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就是为了阻止法国称霸。
拿破仑战争后,俄国有称霸欧洲之势,英国又联合法国与俄国对抗,终于在19世纪50年代的克里米亚战争中一举击溃沙俄。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意欲重新瓜分世界,对英国威胁最大,英德矛盾成了帝国主义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英国不得不放弃“光荣孤立”的政策,与法俄结盟,对抗德国,投入了一战的厮杀中。
一战后,法国极欲彻底削弱德国,以实现称霸欧洲的野心,英国又弹起均势政策的老调,反对过分削弱德国,为德国战后恢复和崛起开辟了道路。
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英国政治家帕麦斯顿的名言无疑是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形象诠释。
3.实质:大陆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欧洲大陆霸权,其实质是使欧洲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
为什么英德矛盾会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1.英德之间的争夺具有全局性。
当时法德矛盾主要在西欧;俄奥矛盾主要在巴尔干地区,都是区域性的。
英德矛盾则是全局性的全面争夺:在商品市场上,德国在欧洲与英国展开争夺;在殖民地问题上,德国的“赤道非洲帝国”计划与英国的“开罗——开普敦”计划尖锐对立,“三B铁路”是德国“向东方进军”的工具,是“架在英属印度上面的一把利剑”,严重威胁英国以印度为基地的势力范围:德国还通过扩充海军法案,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并在短期内使海军力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紧追英国之后。
2.英德矛盾的发展和演变,直接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发展和演变。
随着英德矛盾的不断发展和突出,其它矛盾逐渐降居次要地位。
如英法在瓜分非洲问题上的尖锐矛盾,英国与俄国在伊朗、阿富汗、中国西藏等问题上的矛盾,都随着英德矛盾的上升而得到协调,并通过分别签订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而结成伙伴关系。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重大外交政策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大外交政策摘要: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曾推行过多种外交政策,都是以国家利益为转移,牺牲其他国家民族利益,维护自身利益的利己主义外交政策和霸权主义政策。
关键词:外交政策英国日本法国美国一、英国的势力均衡政策势力均衡政策是英国传统的、历时最久的外交政策。
为此,英国在很长时间内不与欧洲大陆的国家结盟,所谓“光荣孤立”。
主要史实有: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摧毁法兰西第一帝国在欧洲的优势地位;19世纪中期联法制俄,发动克里米亚战争,打败“欧洲宪兵”沙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对付主要对手德国,协调法俄关系;一战后,采取扶德抑法政策。
英国自16世纪到20世纪初,始终把维持欧洲大陆均势作为其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先后被此政策打垮的有西班牙、荷兰、法国、俄国、德国。
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使欧洲大陆国家保持均势,互相牵制和削弱,确保英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进而维护其世界殖民霸权,其出发点是维护英国的利益。
“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的话正是对此政策赤裸裸的道白。
但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特定背景下,资本主义列强发展不平衡加剧,争夺世界霸权和市场的斗争日趋激烈,英国放弃“孤立”,转而与法国、俄国结成三国协约,共同对付德国,以维持“势力均衡”。
一战后,英国在对德处理问题上继续运用以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
二、日本的大陆政策日本明治维新后,天皇政府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朝鲜、中国等周边大陆国家,进而征服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即大陆政策。
这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
为实施此政策,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发动日俄战争;完全吞并朝鲜为其殖民地;借口对德宣战,侵略中国山东,并签订“二十一条”;1927年,田中内阁制定《对华政策纲领》,明确提出要分割中国东北等地,由日本占领;九一八事变后,霸占中国东北;1936年,广田宏毅内阁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制定《基本国策纲要》,它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而称霸亚太地区的侵略方案,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即是此方案的具体实施;1941年,日本法西斯进一步向东南亚扩张,企图建立亚太霸权,使美日矛盾激化,日本进而发动太平洋战争;二战中,日本法西斯战败,大陆政策破灭。
浅谈英国大陆均势政策
浅谈英国大陆均势政策作者:兰英巧来源:《新一代》2012年第07期摘要:“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大陆霸权,巩固大陆均势,维护英国的霸权地位。
本文从政策含义、主要表现、主要原因来浅谈英国大陆均势政策。
关键词:“均势”政策;均势与制衡;国家利益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203-01翻开西方近代史,不难发现英国在最初的二三百年里一直充当着默默无闻的角色。
在这期间,欧洲大陆那些雄心勃勃的帝王们在为一亩三分地你争我夺,英国人却置若罔闻,因为他们理性的认识到欧洲土地贫瘠,资源短缺,边界模糊,这种犬牙交错的地缘政治决定了各国之间必须互通有无,共同发展。
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民族成分复杂使任何一个想要在欧洲大陆称霸的政治实验都是徒劳的,即使是勉强的通过武力统一也会因为彼此之间缺少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而导致管理瘫痪。
建立在这种认识之上,英国为维护自身霸权利益推出了大陆均势外交政策,其均势外交战略几乎贯穿整个近代国际关系史。
一、英国大陆均势政策含义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说:“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英国总是“参加不那么强大的一方,同它们联合起来,打败和挫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所统治的是那一个国家。
”这段话是对英国均势外交的最好概括。
“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大陆霸权,巩固大陆均势,维护英国的霸权地位。
其政策实质是使欧洲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
二、近代以来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主要表现英国奉行“大陆均势”政策的主要步骤:联合抗法——联合败俄——联合制德——扶德抑法——纵德反苏。
英国实行“均势政策”的具体措施有:①17世纪~18世纪,为了争夺欧洲霸主地位和世界殖民霸权,与法国进行多次战争,击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试析英国的大陆均势外交政策
作者:杜小璞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成都,610064
刊名:
技术与市场
英文刊名:TECHNOLOGY AND MARKET
年,卷(期):2009,16(7)
1.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2003
2.约翰·劳尔;刘玉霞;龚文启英国与英国外交:1815-1885 1998
3.特鲁汉诺夫斯基;张德广丘吉尔的一生 1982
4.亨利·基辛格大外交 2003
1.曹瑞臣.赵灵燕地缘战略透视:英国传统均势外交理念的成因与实践[期刊论文]-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30(4)
2.信丹娜.XIN Dan-na英国均势外交政策探析[期刊论文]-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2(3)
3.张惠玲.杨艳.ZHANG Hui-ling.YANG Yan论英国近代均势外交政策及其文化渊源[期刊论文]-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4)
4.张博钧浅析英国均势"平衡者"地位的演变[期刊论文]-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3)
5.邹冠秀英国均势外交政策及其文化渊源[期刊论文]-龙岩师专学报2002,20(1)
6.黄梅英浅析英国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期刊论文]-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1)
7.武俊萍.李建权.Wu Junping.Li Jianquan大国博弈——试析近现代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势[期刊论文]-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19(5)
8.李因才均势-霸权:理论与历史[期刊论文]-理论观察2007(3)
9.胡九龙.Hu Jiulong论"均势"的基本含义[期刊论文]-太平洋学报2005(9)
10.郑小波.李先敏浅析哈灵顿的"均势原则"[期刊论文]-学理论2009(29)
引用本文格式:杜小璞试析英国的大陆均势外交政策[期刊论文]-技术与市场 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