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及其外交政策
日本外交部发言人发言稿
日本外交部发言人发言稿尊敬的各位媒体记者,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日本外交部感谢各位对日本外交政策及国际事务关注和支持。
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此向各位介绍我们国家的外交政策,并就一些当前国际热点问题发表一些看法和立场。
日本一贯秉持和平发展理念,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积极推动国际合作,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我们坚信,只有通过加强互信与合作,才能够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
首先,我想就当前的国际形势进行一些分析和看法。
当前,全球各种挑战和风险交织,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多边主义面临严峻挑战,国际关系结构调整加速,大国竞争和区域冲突加剧,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
我们认为,国际社会应当本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精神,携手应对各种挑战和威胁,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
日本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直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坚决支持国际秩序,维护国际法治,反对一切形式的单边主义和霸权行径。
我们主张各国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秉持多边主义精神,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加强国际合作应对共同挑战。
日本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是维护和平、促进稳定、推动发展。
我们将继续致力于深化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为实现全球和平与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关于当前国际上一些热点问题,我想分别谈谈我们的看法和立场。
首先,我想就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来谈一下。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经济秩序面临较大挑战。
我们认为,只有通过扩大开放,加强多边合作,才能够实现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们支持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霸凌,愿意与各国一道,共同推动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
再者,关于国际安全形势,当前,国际地区冲突频发,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
我们认为,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够有效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各国的安全对话与合作,共同应对地区和全球性安全挑战。
冷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研究
冷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研究冷战的结束极大地改变了二战结束以来的国际格局。
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及随之出现的国家间关系的新的互动,迫使世界各国纷纷调整自己的对外战略。
以冷战结束为界标,我们可以把日本的对非外交分为两个具有不同特征的发展阶段。
本文在简要概述冷战时期日本对非外交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冷战后日本对非政策的发展变化及其基本动因。
一、冷战时期日本的对非外交日本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是在二战后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注:二战前,非洲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三个独立国家。
日本同埃塞俄比亚曾有过一定的接触,双方在1930年前后维持了一段时期的外交关系特别是皇室关系,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公然侵犯埃塞俄比亚,日本公开支持墨索里尼的野蛮行动,拒绝承认埃流亡政府,双方关系随即破灭。
)二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神话的彻底破产及和平主义的普遍兴盛,美国单独的军事占领及其在日本推行的比较全面的民主化改造,使日本外交战略得以形成的国内外环境彻底改观。
冷战时期,日本自愿或被迫地选择了一条明显不同于二战前的外交战略,这一战略从根本上以“日美同盟”和“经济中心主义”为其两大支柱。
由于此,日本得以在美国的经济扶植和核保护伞下,积极利用有利的国内外资源专注于经济和科技的振兴,以此逐步恢复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和外交影响力。
这一外交总框架从根本上决定了日本对非外交的战略和策略取向。
就战略层面而言,日本对非外交体现了明显的“新重商主义”(neomercantilism)特征。
(注:PeterJ.Schraeder,“Japan'QuestforInfluenceinAfrica”,CurrentHistory,May1999,p.232.)在策略层面上,日本强调通过援助来渗透非洲国家市场的目的,以促进日本的对外贸易与投资。
但是,并非所有非洲国家都能均衡地得到日本的经济援助。
日本以资源和经济潜力为标准把那些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国家列为核心国家(keycountries)(注:JunMorikawa,JapanandAfrica:BigBusinessandDiplomacy ,AfricaWorldPress,Inc.,p.15.) 之列,并对这些国家施以重点援助。
第三章 日本的政治、军事和外交
1951年,《日美安全条约》规定美国可以在日本驻兵, 并赋予日本建立军队的义务。 1952年8月,设立保安厅,统管“保安队(警察预备 队)”“警备队(海上预备队)”。 1954年,日美签订《共同防御援助协议》后,把保安 队改为陆上自卫队,警备队改为海上自卫队,新建航 空自卫队,至此日本陆、海、空三军就在“自卫队” 的名义下建立起来。
(1)使日本攻防兼备。 (2)掌握导弹技术,为转攻为守做准备。 (3)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在世界军火市场上夺得一席之地。
日本目前还属无核国家。
第四节 外交
一、日本外交政策的演变与现状 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成为政治大国的要求迫切, 把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作为外交的重要目标。 日本自1992年6月开始,陆续向柬埔寨、安哥达、 莫桑比克、卢旺达等国派出自卫队,并承担主办中 东、柬埔寨等战乱国家的重建以及非洲发展经济等 国际会议。 日元外交。 1994年9月,日本政府正式宣布谋求成为联合国安 理会常任理事国。
日国民自卫对准备登上运输机飞往约旦
日本国内面临着和平宪法‘空洞化’ 的危险。 日本派兵伊拉克的主要原因还是源 于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
日本防卫政策的变革建议草案
时间:2004年3月 内容:1、明确将自卫队定位为军队。 2、调整武器出口三原则。 3、制定有关派遣自卫队参加国际合作的永久性《国际 合作基本法》 4、设立加强文官控制的“首相辅佐官”和自卫队官出 身的“首相副官”的职务。
1976年底已完成四次“防卫计划(防卫力量整备计 划)”。
80年代,日本重新武装的步伐加快。如:加强日美军 事合作;突破战后许多“禁区”。
1992年,国会通过《协助联合国维持和平法案》, 是日本防卫战略调整的重要开端。 1995年11月,通过《防卫计划大纲》,是日本在冷 战结束以后全面调整军事战略的纲领性文件。 1996年4月,日美首脑发表《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 言》,拓展日美安全体制,扩大日本军事活动范围。 1997年9月,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出台,明确将 台湾海峡未来战事包括在内。 1999年5月,通过《周边事态法》,规定防卫范围可 任意扩大。 2003年6月,“有事三法则”,在危急时刻可不经国 会同意直接采取军事行动。
日本外交方针及我国对日政策
日 本 研 究一九九九年第三期日本外交方针及我国对日政策上海社科院亚太所 王少普 一、日本外交方针及对华政策 冷战后,特别是东亚金融危机后,世界及亚太地区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日本的外交方针和对华政策也作了相应调整。
(一)避免经济环境恶化和加强日本在东北亚安全地位,是当前日本外交的最重要目标。
争当政治大国是80年代日本提出的外交目标,现在也并未放弃这一目标。
但是由于日本经济的持续衰退,及日本此次在东亚金融危机中的软弱表现,使日本在东亚的政治地位下降了。
同时,又发生了朝鲜试射卫星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避免经济环境恶化和加强日本在东北亚安全地位,成为当前日本外交的最重要目标。
(二)强化“日美基轴关系”,但同时出现了利用中美矛盾,争取中国支持其与美国争夺亚洲经济利益的倾向。
80年代末、90年代初时,美国经济萧条,而日本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尚未暴露,发展势头仍然较好,中国的经济规模尚小,而且处在调整期中。
这时,日本一部分战略家提出未来世界应形成“美日欧”三级格局。
但进入90年代中后期,美国经济复苏,日本经济转入萧条,中国经济经过调整后获得持续高速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对美国的依赖性又有强化,关于建立美日欧“三极格局”的主张基本匿迹,而更多地强调当今世界是美国领先的“一超多强”格局,要求协调日美矛盾,坚持外交仍以“日美关系为基轴”。
但今年5月美轰炸我驻南使馆,中美关系转入低潮,日本出现了利用中美矛盾,争取中国支持日本与美国争夺亚洲经济利益的倾向。
1999年6月4日,日本外务省经济事务局官员来我国访问时,便明确谴责IM F在东亚金融危机中与美国大企业密谋合作,乘火打劫,重提为了亚洲的共同利益,建立亚洲货币基金(AM F)。
(三)强调在现存亚太国际秩序制约下,发展中日关系。
早在80年代末,日本就提出了“世界中的日中关系,”但当时其意图还不是很明朗。
去年江泽民主席访日,小渊首相明确表示:“今后,日中作为对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负有责任的国家,不能仅仅考虑两国间关系,而应面向国际社会,进一步发展对话和交流。
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
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一、经济外交政策的提出1957年,日本政府发表了第一份《外交蓝皮书》,明确提出包括“经济外交”的三项“重要课题”,从而揭开了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序幕。
1958年通商产业省发表的《通商白皮书》命名为《经济合作的现状与问题》,其“前言”指出“经济合作的基点是立足于国际协调的精神,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还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为扩大输出市场和确保重要资源输入市场做贡献”,不仅强调对外经济合作与国内经济发展的关系,并认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以国内经济的发展、对东南亚赔偿问题的解决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为背景,渐渐进入一个新阶段”。
因而可以将这2个文件视为日本政府开始积极推进经济外交的“宣言书”。
ODA作为日本经济外交的主要方式、重要手段与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和演变与经济外交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并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
对于“经济外交”这一概念,日本学者有表述方式和基本内容不尽相同的各种界定。
有的认为:经济外交是“在对外政策方面,为实现国家的诸多经济利益,而由该国政府尽量动员本国资源来推行的对外关系的一种方式”,突出了经济外交的动因、目的和行为主体。
1也有认为:经济外交是“有关贸易、资本、金融、服务等各方面的市场开放,和随着经济摩擦而导致的进出口限制,以及经济制裁、经济援助等日本政府的各种政策”,强调了经济外交的内涵、外延和结构性的内容。
2中国学者认为:对日本的经济外交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解读,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全面理解经济外交,才能更深刻地把握其不同时期的特点及演变的实质。
在狭义上,经济外交“就是指以实现各种经济利益为目的,借助经济手段进行的外交活动。
是相对于政治外交、军事外交而言的。
”在广义上,经济外交“不仅被日本政府当作追求经济利益的手段,而且被用来弥补其政治、军事外交手段之欠缺,即被用以追求政治、安全上的目的,以至于使整个战后日本外交带上了经济外交的特征。
日本地理位置与外交政策的联系
日本地理位置与外交政策的联系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处于亚洲东北部,东临太平洋,西濒日本海,地理位置十分特殊。
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于日本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日本地理位置与外交政策之间的联系,并分析其对日本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一部分:地理位置与安全政策由于地理上与亚洲大陆相隔一定距离,日本在安全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维护国家的安全。
首先,日本一直保持着与美国的紧密安全合作关系,与美国签署了《日美安保条约》。
通过与美国保持密切的军事合作,日本在地区安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能获得安全保障。
其次,日本还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尤其是与亚洲国家之间的合作。
例如,日本积极参与东盟地区论坛,通过对话和合作,在地区安全问题上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
此外,日本还与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国家加强了安全合作,形成了一个包括美国在内的安全合作网络。
第二部分:地理位置与经济政策日本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也对其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作为一个岛国,日本的海洋资源丰富,渔业在日本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日本积极开展渔业合作,与周边国家就渔业资源的开发和管理进行协商,维持着相对稳定的渔业产业。
其次,日本地理位置临近亚洲各国,与亚洲的贸易往来频繁。
日本积极开展贸易合作,通过与亚洲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促进了双边贸易的发展。
同时,日本还加大了对外援助力度,与亚洲国家共同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第三部分:地理位置与对外交往地理位置决定了日本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交往。
由于地理上的接近,日本与亚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地区的交往频繁,与这些地区的国家保持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同时,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日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
日本还积极投身于国际援助和人道主义事务,提升了其国际形象和地位。
总结:日本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外交政策的定位,地理位置与安全政策、经济政策以及对外交往密切相关。
通过与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和经济合作,日本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日本幕府时代的内外政策与制度变革
日本幕府时代的内外政策与制度变革日本幕府时代,是指从1185年源平合战结束到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期间,日本经历了相对封闭的时期,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制度变革。
一、内政政策幕府时代的日本是由武士阶级统治的,他们通过各种政策来巩固自己的权力。
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是幕府分封制度。
根据这个制度,幕府将日本划分为若干领地,每个领地由一位大名统治,大名掌握着土地和农民的收入,从而形成一个严格的等级制度。
这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幕府的统治稳定。
此外,幕府还实施了守旧的政策,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例如,他们禁止私兵,仅允许武士階級使用武器。
同时,幕府通过实行宵禁和限制商业活动,以控制社会秩序。
这些政策对于幕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他们想要确保社会的安定和自己的统治。
二、外交政策幕府时代的日本实行了相对封闭的外交政策,即鎖国政策。
他们将唯一的接触对象限定在荷兰和中国的贸易商上,禁止其他国家的人员进入日本,并严格限制日本人的移动。
这是为了避免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对幕府统治的威胁。
然而,即使实行了封闭政策,日本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仍然存在。
荷兰和中国的贸易商为日本带来了一些外来的思想和技术,这对日本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江户时期日本的海贸也逐渐发展起来,与东南亚各国进行商业往来,使亚洲其他地区的文化与技术进入了日本。
这些外来的影响为日本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
三、制度变革幕府时代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制度变革,这些变革有时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加强幕府的控制力。
在经济方面,幕府鼓励农业生产,并实行了土地契约制度,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此外,幕府还实行了户籍制度,用于管理人口和征税。
这些制度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
在教育方面,幕府实行了世袭制度,保证了武士家族的地位和特权。
同时,他们鼓励武士学习军事知识和文化艺术,以提高他们的统治能力和文化修养。
这些举措为日本建立了独特的武士文化,并为幕府统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日本的外交基轴与联合国外交
日本的外交基轴与联合国外交徐恺内容摘要日本的外交政策有三大支柱:联合国外交、对美外交和对亚洲外交。
联合国外交值得认真剖析。
日本联合国外交的目标基轴是从经济大国到政治大国和正常国家。
日本联合国外交中有四个特点:经济外交手段、日美同盟的影响、军事力量的借重以及民众意愿。
日本“入常”有两个重要目标:短期目标为出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推动联合国改革,清理联合国的“战后体制”,为日本成为“政治大国”、“普通国家”扫清道路;长期目标是使日本成为国际社会认可的“大国”。
关键词联合国外交政治大国日美联盟日本的外交从明治维新开始,其主线就十分明显,要求日本与欧洲列强并驾齐驱,成为世界列强之中的一员。
经过脱亚入欧等政策外交决策改变,经过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日本进入了与列强并列的时代。
在日本联合国外交中,日本外交主线延续着战前的目标,但实现目标的手段前后有所区别,战前采取的是军事手段,结果以失败告终,战后采用的则是经济手段。
一、日本外交的基轴:“经济大国”、“政治大国”与“正常国家”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外交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重返国际社会——经济大国——政治大国(正常国家)。
总体上,日本的外交目标与明治维新时期所定的目标一致,那就是确立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地位,从而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甚至是主导作用。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领土被盟军占领,丧失了包括外交权在内的绝大部分主权,同时还把日本、德国等法西斯国家定为“敌国”,被排除在国际社会之外,因此,日本在战后外交的首要任务就是重返国际社会。
当时日本首相吉田茂为日本定下了外交政策的基轴:与美国结盟,以对美一边倒、搭安全便车为前提,站在“自由国家”一边,发展经济,展开经济外交,使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总体上来说,日本外交的立足点就是富国轻兵。
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结束了对日战争状态,恢复外交关系,日本在国际社会上得到独立,重返国际舞台。
《日美安全条约》将日本与美国捆绑在一起,由此,日本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
日本外交政策的演变
政治大国倡言者——铃木善幸
政治大国推进者——中曾根康弘
政治大国代言人——小泽一郎
政治大国积极实践者 ——小泉纯一郎
日本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措施
• 1、清除战败国意识,进行“战后政治总
决算”
• 2、放弃“重经济、轻武装”的路线,积
极配合美国全球战略,分担责任
• 3、树立“国际新形象”
追随外交的代表——吉田茂
日本经济外交的主要内容
• 对欧美发达国家,日本重点以签订(或修订)双 边《通商条约》和加入国际经济组织为突破口, 到60年代中期,日本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签订或修 订了《通商条约》,加入了《关贸总协定》和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发展中 国家,日本重点以ODA为手段,不仅促进了商品 出口、资本输出和原材料供应,而且改善了这些 国家民众对日本的感情,提升了日本在国际社会 的影响力。
经济外交的代表——池田勇人
多边自主外交的具体表现
• • • • 1、日苏关系正常化 2、日美关系平等化 3、日中关系“半官半民” 4、 “新中东政策”
多边自主外交代表——鸠山一郎
日本政治大国目标的内涵
1、积极全面地参与国际事务,增加对国际事务的发言权和 决策权,把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在各类国际组 织和多边机制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主要目标,并以对国际 组织和活动提供大额经费为敲门砖,寻求在全球事务中发 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以强有力的经济、科技实力为后盾,在世界经济交流、 合作及经济规则的制定中处于中心的地位,在国际经济组 织、区域合作组织及相关峰会上发挥导向作用,对国际经 济、贸易政策和区域合作进程发挥决定性影响,力图把经 济与援助优势转化为政治优势; 3、以日美同盟为轴心,以适度的军事力量为依托,在维护 亚太地区安全与世界和平方面发抨主动而积极的作用,致 力于推动以日美同盟为主、多边合作为辅的地区战略,寻 求在地区格局与秩序中占据有利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4、以美、日、欧三极体制为基点,以西方共同的政治、经 济制度和基本价值观为模本,发挥集体领导和示范的作用。 推动政治自由化、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法制化。
日本的多边外交名词解释
日本的多边外交名词解释多边外交是日本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反映了日本长期以来的外交策略,又展示了日本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发挥的积极作用。
本文将通过解释日本多边外交的相关名词,带领读者更好地了解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和贡献。
一、政府间组织(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政府间组织,简称G.O.,是由各国政府共同参与并为合作目标所创立的国际组织。
在日本的外交政策中,积极参与和协调政府间组织是日本多边外交的一项重要举措。
例如,日本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通过建立和发展合作伙伴关系,集聚全球力量,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二、地区合作组织(Regional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地区合作组织是指由地理相邻的国家参与的政府间多边组织,旨在通过促进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合作,增进成员国之间的互信与友好关系。
对于日本而言,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地区合作组织,有助于加强日本与周边国家的合作与交流,推动共同繁荣与发展。
三、国际合作(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国际合作是指各国在特定领域或具体问题上的合作与协调。
日本一直以来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通过提供援助、分享经验和技术,以及推动全球议题的解决,为国际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日本在气候变化、人道援助、灾害防范等方面与其他国家紧密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四、外交政策(Diplomatic Policy)外交政策是指各国政府制定和执行的对外事务的方针和策略。
日本的外交政策主张在多边框架下开展积极的外交活动,通过加强与各国的关系,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
其中,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全球和平与安全,以及促进经济合作与贸易自由化是日本外交政策的重点领域。
五、回忆(Discussion)回忆是指各国外交官和专家之间为促进政策对话和相互了解而进行的一种非正式交流形式。
在日本的多边外交中,回忆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增进东亚和亚太地区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推动互利合作及地区稳定。
战后日本外交政策
战后日本外交政策导读:战后日本外交政策,一、日本战后外交的背景,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交受到内政机制的影响和制约,国会程序在外交决策过程中层次最高,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由内阁负责,在日本,首相在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决定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参与制定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执政党在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战后日本的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与自民党的主张基本一致,自民党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与以美国建立战后日本外交政策一、日本战后外交的背景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是国内政治需要的产物。
外交受到内政机制的影响和制约。
国会程序在外交决策过程中层次最高,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由内阁负责。
在日本,首相在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决定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政党以国会为舞台,参与制定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执政党在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战后日本的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与自民党的主张基本一致。
自民党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与以美国建立同盟关系为基轴,在此基础上发展与各国的关系。
日本的新闻媒体对对外战略的选择和外交政策的制定也有较大的影响。
二、日本战后外交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45.8—50年代初)卧薪尝胆,依美图存的外交政策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期间,日本统治阶级采取了依托美国庇护,伺机发展自己、重新在国际社会崛起的对外战略。
这一对外战略得到充分实现。
从重结果的观点看,战后日本投入美国的怀抱,换取到宽大的媾和条件和安全保障措施,它从日美基轴路线中得到的“实惠”是显而易见的。
(1)在国内体制方面,日本凭借美国占领政策的力量,实现了由战前政治与经济统治体制向议会民主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2)在“战后处理”方面,日本作为对亚洲各国犯有滔天侵略罪行的战败国,在美国的庇护下,逃避了巨额赔款、分割占领、以及接受战胜国监督管理的命运。
(3)在安全方面,日本栖身于《日美安保条约》的卵翼之下,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安全效果。
日本的政治、军事和外交
日本概况--政治、军事和外交政治日本实行以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
天皇为国家象征,无权参与国政。
国会是最高权力和唯一立法机关,分众、参两院。
内阁为最高行政机关,对国会负责,首相(亦称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产生,天皇任命。
【宪法】现行《日本国宪法》于1947年5月3日实施。
宪法规定,国家实行以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为基础的议会内阁制;天皇为日本国和日本国民总体的象征,无权参与国政;“永远放弃把利用国家权力发动战争、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为达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第9条)。
【议会】议会泛称国会,由众、参两院组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和唯一立法机关。
众议院定员480名,任期4年。
国会可通过内阁不信任案,首相有权提前解散众议院重新选举。
参议院定员242名,任期6年,每3年改选半数,不得中途解散。
在权力上,众议院优于参议院。
每年1月至6月召开通常国会,会期150天,其它时间可根据需要召开临时国会和特别国会。
日本国会会场【内阁】内阁为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对国会负责,由内阁总理大臣(首相)和分管各省厅(部委)的大臣组成。
首相由国会提名,天皇任命,其他内阁成员由首相任免,天皇认证。
首相指名选举:日本首相是日本最高行政首脑。
日本首相不是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而是由政党提名、国会众参两院议员投票选举产生。
一般而言,国会中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一职。
日本宪法规定,当众参两院全体会议在首相指名选举中出现不同结果时,由众参两院议员组成的两院协议会进行协商。
如两院协议会协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见,则将众议院的选举结果作为国会的表决结果。
日本政府实施行政改革后政府机构为1府12省厅。
日本新政府设立“国家战略室”和“行政革新会议”【司法】日本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及下属各级法院。
采用“四级三审制”。
最高法院为终审法院,审理“违宪”和其他重大案件。
高等法院负责二审,全国共设四所。
日本的外交政策与地区安全合作
日本的外交政策与地区安全合作日本自二战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外交政策的发展和地区安全合作的推进。
在国际社会中,日本发挥着积极的地区贡献者的角色,通过推动和参与合作项目,为维护地区安全和促进国际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日本的外交政策方向日本外交政策的核心目标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国际和平与合作。
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日本秉持着几个基本原则:1. 和平主义原则:日本积极倡导和平主义,推崇解决争端和冲突的和平手段,坚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议,以实现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2. 自卫权原则:根据日本的《宪法》,日本仅保留自卫的合法权利。
日本将自卫力量控制在最低限度,维护国家安全和防御能力,遵守不对其他国家使用武力的准则。
3. 经济外交原则:日本通过开展贸易和合作项目,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增进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日本不仅是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还是全球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二、地区安全合作日本在地区安全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主动参与多边合作机制和贡献资源,为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1. 区域经济合作:日本积极推动亚洲地区的经济合作,参与并支持亚洲各地的经济组织和倡议,如东盟、东盟+3、亚洲开发银行等。
日本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对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安全对话与合作:日本积极倡导地区国家之间的对话与合作,致力于通过外交渠道解决争端与冲突,并为地区的和平与安全提供支持。
日本也积极参与与地区相关的国际会议和磋商,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3. 国际维和行动:作为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日本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派遣自卫队等相关人员到冲突地区参与和平维护工作。
日本国内也通过立法和政策的支持,积极推动和增加参与国际维和的能力。
三、日本外交政策的展望在未来,日本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外交政策的发展和地区安全合作的推进,并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1. 地区紧张局势:亚洲地区存在一些潜在的冲突和争议,包括领土争端、历史问题等。
当代日本外交政策演变及中日关系问题1
当代日本外交政策演变及中日关系问题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政治格局终结并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目前正处在新旧格局复杂交替的过渡时期,即暂时以“一超”(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为特征的多元化格局形成。
从而使欧盟、日本在经济、政治逐渐摆脱对美国的从属地位,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
二战后,日本战败,日本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然而,在美国帮助日本实施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经济改革,使得日本经济得以发展。
战后的日本为美国所占领。
日本在依靠美国的援助取得经济重建的同时,就与美国正式结成同盟关系。
日本的一切外交活动均由美国占领当局处理。
如加入《万国邮政公约》等组织都需要通过美国占领军当局办理。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单独同日本媾和,开始恢复日本的部分外交。
日本开始提出与美国结盟,谋求政治大国战略。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主要就是指在东西关系、南北关系、军备控制等一系列世界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拥有不次于其他大国的发言权。
具体地讲:首先要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成为积极发挥影响世界政治的一极,与西欧大国平起平坐,成为西方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领袖”。
其次,要在亚太地区起主导作用。
第三,使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从发挥地区性作用进而发挥全球性影响。
日本外交政策演变:一、追随外交。
日本在二战中战败在此阶段追随美国,其表现为:第一,追随美国执行反华、反共、敌视新中国,实质就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
第二,为侵朝美军提供“特需”将日本列岛变成美军的后勤供应基地。
第三,在美国的操纵下,进行片面的媾和,并将自己的安全保障“托付”给美国,与美国签订有损主权的《日美安保条约》和《日美行政协定》。
日本名义上取得了独立,享有外交权,实际上日本仍处于美军半占领状态。
二、经济外交。
日本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提出“东亚经济圈”的构想,改善与发达国家的双边关系;其次,加入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组织三、多边自主外交。
21世纪以来大国的外交政策
谁买单?
2008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将达到历史 新高,与“两房”资产组合有关的信用风 险,大部分将转移到美国政府的资产负债 表上。新增美国国债的信用评级可能被调 降,存量国债的市场价值可能缩水,从而 给国际债权人造成资产损失
21世纪的大国——印度
关键词: 恒河流域、文明古国、宗教大国、联邦制 国家、电影中心宝莱坞、瑜伽、人口大国 印度的软件产业已经在世界上稳居主导地 位,就如同中国在世界玩具产业中的地位 一样 。
美国外交政策
三,重视地缘政 治合作,加强与 欧洲关系特别是 与法德的关系
西欧是美国在整个西方世界中最 主要的伙伴,其地缘战略地位对 于美国来说有如生命线一样宝贵。 尽管双方存在着诸多分歧和矛盾, 但是合作与发展是美欧关系未来 走向的主要脉络,所以美国会加 强与法德等欧洲国家的关系,推 进地缘政治合作的进一步开展, 这是美国全球战略安排的一大依 靠,因为单凭美国的力量是难以 维持全球霸主地位的。
中国的变化
伴随着正在崛起的过程,中国本身已经成为改变 国际格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于国际格局 变化来说,中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无法回避的 现实,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中国。中国与世界关 系极其复杂,其中存在着四大变量:世界在变; 中国也在变;中国正在影响世界;世界也在影响 中国。由于世界时刻变化,这也就要求中国应紧 紧把握当前局势,同时也面临着外部的新压力, 中国外交也需要一个适时适势的改革。中国外交 总体上是有效的、稳定的和富有成效的,为改革 开放的成功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内部层面
欧盟外交政策
经济上,以福利化为特征的欧洲经济弊端不断,过 高的福利保障不仅对促进就业造成阻碍,而且造成 了巨额的财政赤字,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福利 国家制度本身存在结构性缺陷,高福利、高税收所 带来的弊端日益突出。例如,增长率低迷、福利体 制改革进展缓慢、人口老龄化造成的财政压力巨大 等,而欧洲民众最迫切的愿望就是,欧盟能集中精 力发展经济,创造就业,造福于民。欧洲许多国家 出现了经济停滞、失业增加、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 在此情况下,欧洲福利国家纷纷陷入福利制度的危 机当中。针对这些问题,欧盟成员国内部都加强市 场化改革,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向美国靠拢。
战后日本外交政策
战后日本外交政策复邦交为标志,日本的对外战略开始由从属型向自主型转变。
日本在维持日美特殊同盟的前提下,加强自主外交,以取得战略主动及扩大在国际社会上的发言权,在处理国际事务时争当主角,为成为政治大国、向外扩张做好了准备。
70年代日本的经济外交有了新的变化,援助外交成为其推行经济外交、缓解本国危机的主要手段,成为政治外交的重要一环。
70年代之前,日本的安全保障政策主要是围绕着日美安保条约而展开的,其主要内容是军事的和政治的,并不直接涉及到经济事务。
石油危机则使经济问题成为事关国家安全战略的大问题和政治问题,成为日本政府后来提出“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基本背景,日本正式迈出了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以取得在国际舞台上独挡一面的位置。
第五阶段(80年代以来)做“国际国家”——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80年代日本对外战略的目标发展为做政治大国,做“国际国家”,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起主导作用。
即,日本要从单纯的经济大国转变为取得全球政治、外交领导杈的国际国家。
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提出,标志着其决策和观念已经从经济优先变为经济、政治并重。
在日美同盟关系上,已改变了过去在战略上一味依赖美国的方式,强调日美“两国都负有世界性的责任”,日美同盟更加突出了军事合作关系。
日本防卫费在1987年首次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l%,成为仅次于美国、苏联,位居世界第三的军费大国,为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奠定了强大的军事基础。
80年代日本已把触角伸向全球,日本首相在发达国家首脑会议上极为活跃,并把东南亚地区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重点发展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企图成为东南亚地区的领头羊。
同时还积极发展与欧洲各国的关系,突出自己已是日美欧三极中的一极,并寻求欧洲对它走大国化道路的支持。
冷战结束后的日本外交政策冷战后的10年,日本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各大国的关系,并做了重大调整,它仍然把与美国的关系放在首位。
日本认为,美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日本必须借重的力量,并特别加强了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把防范中国放在了日美同盟的首位。
当今日本外交政策评析
当今日本外交政策评析——XXXXX一、战后日本的对外政策的4个阶段及当今日本的外交政策:1、战后初期的听命外交(“亲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60年代日本的经济外交(在政治军事依附于美国的基础上,着重于从经济上同西方国家展开竞争与合作,并向亚、非、拉地区进行经济扩张。
);3、70年代的多边自主外交:(1)以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为基轴,谋求同美国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2)恢复日中邦交,构筑远东地区的日、美、中三角关系(3)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政治联系;4、80年代确立“政治大国”的外交目标。
当今,日本的外交政策是以确立“政治大国”为目标进行的。
其具体措施有以下4点:(1)政治上,提出“战后总决算”。
(2)经济上,改“贸易立国”为“科技立国”。
(3)军事上,大力扩充军事力量,大幅度增加军费开支。
(4)外交上,从政治大国目标出发构筑日本对外关系,树立新的国际形象。
二、日本外交政策摇曳不定的“蝙蝠性格”日本政治文化赋予了日本特定的民族性格和价值观,体现出日本矛盾的民族性格、倔强的民族心理、“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等级观念、“万世一系”的皇权思想等政治文化主要内容。
因此在政治文化影响下,日本的外交政策体现出摇曳不定的“蝙蝠性格”,即表里不一、两面性和暧昧性、注重实利,以及与强者为伍等特性。
这种“非鸟非兽”的“蝙蝠性格”是近代以来日本始终与强者为伍、崇尚利己主义和机会主义性格的生动写照。
从“脱亚入欧”到“脱亚入美”,再到“亲美入亚”,无不体现了日本外交政策选择中的“蝙蝠性格”。
日本游走于西方与东方之间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近期随着亚洲区域经济的勃兴和战略地位的上升,日本各阶层又开始评估“亲美路线”的可行性,重新评估和界定自身的亚洲身份,“亲美”又“入亚”的“双头鹰”策略,成为日本当下的外交政策选择。
三、吉田茂主义。
在各种各样的政策决定过程中,日本政治渐渐形成一个指导性方针,日本国际政治学者高坂正尧将之总结为:(1)以美日同盟关系为基本以实现安全保障,(2)据此降低日本的国防费用,(3)将节省的余力用于经济活动,通过成为贸易国家寻求活路。
日本幕府时期的对外政策
日本幕府时期的对外政策自1603年德川家康开创幕府时代开始,日本进入了长达两百多年的封闭与自我保护时期。
尽管在这个时期中,日本的社会、文化和经济都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与成就,但其对外关系却深受其政府的掣肘与限制。
幕府政权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和实行孤岛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使得其对外交流、贸易、文化沟通等方面一直处于封闭状态。
本文将从政策与理念上对幕府时期的对外政策进行探究。
1. 政策概括幕府时期对外政策可总结为:封锁、限制、镇压、保护。
封锁指的是将日本从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中隔绝开来,限制是指对于国内的人和物的出入境进行限制,镇压是指加强对外国商人和传教士等非本国人员的管理和惩罚力度,保护是指提高国内的实力和保障国界的安全。
长期以来,幕府政权通过实行“海禁”政策,封锁日本的海域成为其对外关系的主要手段。
在这个时期,在日本境内只允许唯一一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同意下开展对外贸易活动。
同时,日本治安方面对于各种异族和外来的宗教、文化进行镇压,限制了对于外部世界的了解和交流,以此更好地维护其自身的政治稳定和实行封锁政策。
2. 政策形成原因幕府时期的对外政策的形成背景非常复杂,其主要原因可分为内部和外部因素。
2.1 内部因素a. 内乱在幕府时期前期,日本曾经历了长达近150年的战乱时期,由于不断的战争和混乱,形成了许多割据政权,政治和经济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由于战乱的出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十分困难,因此幕府政权所采取的封锁和限制政策便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定与繁荣,以此保证国内人民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和市场机会。
b. 倭寇倭寇是中国明朝时期对于日本海上盗贼的称呼。
而在日本境内,倭寇泛指任何以海盗为职业、活动于中国、朝鲜半岛及日本近海的匪徒。
倭寇时期对于日本来说,意味着当前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动荡,因此当时幕府政府加强对于海岸线的控制和对于海上贸易的监管,坚持封锁和限制政策就显得尤为必要。
2.2 外部因素a. 侵略中国的历史在明朝时期,日本曾经对于中国发动过一些次突袭,但由于中国守卫力量的强大,日本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胜利。
日本幕府时期的对外政策与影响
日本幕府时期的对外政策与影响日本幕府时期,即从1603年开始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之前,是日本历史上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日本由于实行封闭政策以及幕府体制的建立,对外交往受到了限制并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日本幕府时期的对外政策主要是封闭的。
江户幕府为了保持国内的秩序与稳定,实行了严格的封锁政策,对外贸易被限制在对荷兰人和中国的琉球贸易,其他国家被拒之门外。
这与当时欧洲列强的势力扩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幕府对外贸易政策并非完全封闭,而是精英阶层在维持稳定的前提下,通过特定商人进行贸易,开展了一些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
其次,封闭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日本的社会经济发展。
由于限制了对外贸易,日本在农业、手工业以及学术等方面难以从外界获得创新和先进技术。
这导致日本在科技进步上相对滞后,未能与欧洲列强保持同步发展。
然而,封闭政策也让日本在国内实现了相对的稳定与独立,避免了外部势力对于内政的干涉。
在这个时期里,幕府对外政策的局限性也渐渐显现。
随着欧洲列强的力量扩张以及航海技术的进步,外国船只不时到达日本海域。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848年美国海军舰队的到访,旨在打开日本对外贸易的大门。
幕府面临着一项艰难的抉择,是否打破封锁政策与外国展开交往。
然而,尽管幕府最后同意开港,但其对外交往仍然是有限的,没有给予外国商人自由活动的权利。
然而,封锁政策对于日本造成的局限也促使了幕府内部和国内外力量之间产生一系列改革和变革的思潮。
一些精英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与世界其他地区接触的重要性,并主张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外界。
他们认识到日本的先进和经济的发展需要依赖于对外交往与学习。
这种思潮逐渐形成了幕府内部的改革派以及后来的明治维新运动,推动了日本从幕府时期走向近代化的进程。
因此,日本幕府时期的对外政策对日本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一方面,封闭政策限制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其在科技进步上滞后于欧洲列强。
另一方面,这种封锁也保护了日本的独立与社会稳定,并促成了一部分人意识到与外界接触的重要性,从而推动了对外开放的思潮。
近代日本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
近代日本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近代日本是一个独特的国家,其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从孤立主义到帝国主义,再到战后的和平主义,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演变。
本文将探讨近代日本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1. 孤立主义时期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日本实行了长达两个世纪的孤立主义政策。
这一时期,日本与世界其他国家基本上没有外交联系,对外交往非常谨慎。
这种孤立主义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日本的封建体制和对外国势力的恐惧。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日本的现代化运动,孤立主义政策变得不再适应日本的国家利益。
2. 帝国主义时期20世纪初,日本开始追求帝国主义政策,并试图在亚洲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一时期,日本先后侵略了中国的东北地区、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国家,成为亚洲的霸权国家。
日本的帝国主义政策主要是出于经济和资源的需求,以及对于地缘政治的追求。
然而,这种侵略行为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的不满和抵制,最终导致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
3. 战后和平主义时期战后,日本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混乱和重建,最终采取了和平主义政策。
根据日本宪法第九条的规定,日本放弃了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并致力于和平与国际合作。
这一时期,日本将外交政策的重点放在了经济合作和国际组织的参与上。
通过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和投资,日本逐渐恢复了经济实力,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日本也积极参与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4. 影响与展望近代日本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的变化对日本本身和世界其他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孤立主义时期的封闭使得日本错失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发展机会,导致了国家的落后。
而帝国主义时期的侵略行为则给亚洲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破坏。
战后的和平主义政策使得日本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接纳和尊重,并为日本的经济复苏和和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亚洲地区的崛起,日本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将继续发生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及其外交政策
班级:11级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二班
姓名:赵京
学号:2011800427
【内容摘要】日本是东北亚一个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个大岛及6900多个小岛组成的群岛国家。
二战战败后实行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君主立宪制,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日本是世界七大工业国集团中、亚洲至今唯一的成员国,亦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前列。
但是,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国际政治地位不能与其经济地位相匹配,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也是日本外交的中心任务。
正文:
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必然会以该国的基本国情为依托,为实现该国利益的最大化而制定,因此,本文将从日本概况和由此制定的外交策略两方面来介绍我们的邻国——日本。
1日本的简要介绍
自然环境方面,日本为于我国东北方向,与我国隔海相望,被太平洋环绕。
总面积为:377,835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积37万多平方千米,水域面积3,091平方公里,领海面积310000平方公里。
境内多山,山地成脊状分布于日本的中央,将日本的国土分割为太平洋一侧和日本海一侧,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1%。
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67%。
富士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
富士山被日本人尊称为:圣岳。
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较小,较大的平原有关东平原、石狩平原、越后平原、浓尾平原、十胜平原等。
日本平原面积狭小,耕地十分有限,人口生理密度高达3054人/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二,仅次于埃及(3503人/平方公里)。
政体方面,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宪法订明“主权在民”,而天皇则为“日本国及人民团结的象征”。
如同世界上多数君主立宪国一样,天皇没有政治实权,但备受民众敬重。
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宪法没有赋予君主任何权力的君主制国家。
日本政治体制三权分立:立法权归两院制国会;司法权归裁判所,即法院;行政权归内阁、地方公共团体及中央省厅。
经济与科技方面,日本是世界七大工业国集团中、亚洲至今唯一的成员国,亦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日本的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前列,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日本为八国集团之一,首都东京是亚洲最大和全球领先的世界级城市之
一。
除此之外,日本有十二个城市人口超过百万。
全球五百强企业中,日本有68家,居世界第三位。
日本的经济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国,日本《宪法》规定,日本不能拥有军队,但是,日本一国家安全为借口,组建了国民自卫队。
截止2006年3月,日本总兵力编制员额33万人,其中现役军人25.2万人,文职2.4万人,预备役5.6万人。
其中陆上自卫队约14.8万人,编为5个方面队,辖13个师和2个混成旅、1个空降旅,装备坦克1020辆,装甲车约980辆,各型飞机约511架,各种火炮7630门;海上自卫队约4.4万人,由担负机动作战的联合舰队和负责近海警备的5个地方队组成,装备各型舰艇142艘,39.8万余吨,飞机206架;航空自卫队约有4.5万人,主要作战部队为航空总队,辖3个航空方面队和1个航空混成团,装备各型飞机464余架,其中作战飞机361架。
此外还拥有各式导弹28种。
防卫厅机关和直属机构编制7000余人。
在软实力方面,日本特殊的民族精神也值得我们探讨。
日本号称大和民族,其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集体本位主义”。
“集体本位主义”乃是日本民族立国之本之魂,是日本近代崛起、现代迅速复兴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根源在于日本民族文化及心理上的同质性。
古代日本由倭人、诸少数民族和大陆移民三部分人构成,长期的相互沟通和融合,在政治、社会、文化等的质化过程中,使之变成了单一民族。
这种单一民族共享统一文化,具有同质的民族心理。
同时,日本民族及其崇拜强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本土被美军炸成废墟,连日本天皇也被麦克阿瑟废除,但是,时至今日,日本却是美国东亚最重要的盟友。
2日本外交政策
日本外交主要建基于日美安保条约,或美日防卫协定。
作为美国于亚洲最亲密的同盟国,以及战后几十年美国对日的军事保护,日本的外交政策顺理成章地追随美国的方向和指引。
安倍晋三与麻生太郎内阁自2006年起即倡议强调与和日本同样具有尊重自由、民主、人权、法治、市场经济等基本价值的国家强化合作的价值观外交与自由与繁荣之弧。
日本主要的外交问题包括1、领土纠纷,东海划界及天然气田开采。
2、历史问题包括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和靖国神社问题。
3、其他例如冲之鸟岛,日本海/东海/韩国海域名称争议和美日冲绳基地问题等。
面临众多的历史遗留问题和新生问题,日本实行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关系上日本的最亲密盟友为美国,由于日本扼东北亚通往太平洋的门户,在冷战时期是美国抵御共产主义于亚洲扩张的前线岛链,美军在日本各地都有军事基地。
日本是美国在亚洲的重要军事据点,在美国的东亚外交策略中有一定影响力。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系,日本努力在世界舞台上争取与之相等的角色。
根据美国马里兰大学与英国广播公司对全世界四万人进行的民意调查,日本是给世界最佳影响的国家。
近年来,日本外交呈全方位进取态势。
积极展开大国外交,更加倚重美利坚合众国,加强日美安全合作,同时致力于稳定对华关系,
深化与东盟关系,加强对欧关系,改善日俄和日朝关系。
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事务,力争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但是,在奉行和平外交政策的大前提下,日本在历史遗留问题上毫不妥协,具体表现为近年日益激烈的中日,俄日,韩日领土纠纷问题上日本寸土不让。
以中日钓鱼岛纠纷为例,日本刻意激化钓岛纷争,借此宣扬中国威胁论并不断扩充军事实力,扩大在世界政坛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日本的外交政策可以概括为利用中美矛盾,强化自身实力。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国家对日外交斗争一定要有礼有节,不卑不亢,在主权不容争辩的大前提下,大力发展中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