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政策的演变

合集下载

第三章 日本的政治、军事和外交

第三章 日本的政治、军事和外交

1951年,《日美安全条约》规定美国可以在日本驻兵, 并赋予日本建立军队的义务。 1952年8月,设立保安厅,统管“保安队(警察预备 队)”“警备队(海上预备队)”。 1954年,日美签订《共同防御援助协议》后,把保安 队改为陆上自卫队,警备队改为海上自卫队,新建航 空自卫队,至此日本陆、海、空三军就在“自卫队” 的名义下建立起来。
(1)使日本攻防兼备。 (2)掌握导弹技术,为转攻为守做准备。 (3)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在世界军火市场上夺得一席之地。
日本目前还属无核国家。
第四节 外交
一、日本外交政策的演变与现状 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成为政治大国的要求迫切, 把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作为外交的重要目标。 日本自1992年6月开始,陆续向柬埔寨、安哥达、 莫桑比克、卢旺达等国派出自卫队,并承担主办中 东、柬埔寨等战乱国家的重建以及非洲发展经济等 国际会议。 日元外交。 1994年9月,日本政府正式宣布谋求成为联合国安 理会常任理事国。
日国民自卫对准备登上运输机飞往约旦
日本国内面临着和平宪法‘空洞化’ 的危险。 日本派兵伊拉克的主要原因还是源 于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
日本防卫政策的变革建议草案
时间:2004年3月 内容:1、明确将自卫队定位为军队。 2、调整武器出口三原则。 3、制定有关派遣自卫队参加国际合作的永久性《国际 合作基本法》 4、设立加强文官控制的“首相辅佐官”和自卫队官出 身的“首相副官”的职务。
1976年底已完成四次“防卫计划(防卫力量整备计 划)”。
80年代,日本重新武装的步伐加快。如:加强日美军 事合作;突破战后许多“禁区”。
1992年,国会通过《协助联合国维持和平法案》, 是日本防卫战略调整的重要开端。 1995年11月,通过《防卫计划大纲》,是日本在冷 战结束以后全面调整军事战略的纲领性文件。 1996年4月,日美首脑发表《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 言》,拓展日美安全体制,扩大日本军事活动范围。 1997年9月,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出台,明确将 台湾海峡未来战事包括在内。 1999年5月,通过《周边事态法》,规定防卫范围可 任意扩大。 2003年6月,“有事三法则”,在危急时刻可不经国 会同意直接采取军事行动。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1. 引言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变化。

从最初的接触和交流,到战争和冲突,再到现在的合作与友好,中日关系见证了两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2. 接触与交流19世纪末,随着中国开始面临列强侵略和割地求和,日本也逐渐崛起为东亚地区的新兴大国。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割让台湾并赔款给日本。

这次战争对于两国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初期,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此时的日本正处于扩张势头,并试图通过对中国实施干涉政策来加强其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加入了同盟国一方,并从德国手中夺取了青岛等地。

3. 战争与冲突在20世纪的前半段,中日两国的关系逐渐恶化,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

随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成为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导火索。

在接下来的八年中,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抗战。

然而,由于日本军队在技术和装备上的优势,中国最终未能取得胜利。

1945年,随着二战结束和原子弹爆炸事件,日本投降并结束了对中国的侵略。

4. 和解与合作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开始进行和解与重建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日外交关系暂时中断。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实行对华政策转变,中日之间开始展开积极的外交接触。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签署,标志着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此后几十年间,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领土争端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仍时有起伏。

5. 当前形势与展望近年来,中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两国高层的互访频繁,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此外,在人文交流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旅游、教育、文化交流等。

然而,中日之间仍存在一些敏感问题,如历史认知、领土争端等。

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

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

日本的经济外交政策一、经济外交政策的提出1957年,日本政府发表了第一份《外交蓝皮书》,明确提出包括“经济外交”的三项“重要课题”,从而揭开了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序幕。

1958年通商产业省发表的《通商白皮书》命名为《经济合作的现状与问题》,其“前言”指出“经济合作的基点是立足于国际协调的精神,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还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为扩大输出市场和确保重要资源输入市场做贡献”,不仅强调对外经济合作与国内经济发展的关系,并认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以国内经济的发展、对东南亚赔偿问题的解决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为背景,渐渐进入一个新阶段”。

因而可以将这2个文件视为日本政府开始积极推进经济外交的“宣言书”。

ODA作为日本经济外交的主要方式、重要手段与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和演变与经济外交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并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的特点。

对于“经济外交”这一概念,日本学者有表述方式和基本内容不尽相同的各种界定。

有的认为:经济外交是“在对外政策方面,为实现国家的诸多经济利益,而由该国政府尽量动员本国资源来推行的对外关系的一种方式”,突出了经济外交的动因、目的和行为主体。

1也有认为:经济外交是“有关贸易、资本、金融、服务等各方面的市场开放,和随着经济摩擦而导致的进出口限制,以及经济制裁、经济援助等日本政府的各种政策”,强调了经济外交的内涵、外延和结构性的内容。

2中国学者认为:对日本的经济外交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解读,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全面理解经济外交,才能更深刻地把握其不同时期的特点及演变的实质。

在狭义上,经济外交“就是指以实现各种经济利益为目的,借助经济手段进行的外交活动。

是相对于政治外交、军事外交而言的。

”在广义上,经济外交“不仅被日本政府当作追求经济利益的手段,而且被用来弥补其政治、军事外交手段之欠缺,即被用以追求政治、安全上的目的,以至于使整个战后日本外交带上了经济外交的特征。

日本外交

日本外交

❖ (3)对待“经济大国”和“军事大国”,《宣言》都持反 对态度,并提出了“民生大国”的概念,称:“我们反对日 本成为军事大国”,“我们也反对停留在经济大国。经济力 量必然成为军事力量的历史法则是不存在的。决不能把日本 的经济力量变为军事力量,而应把它发展成为全球性民生大 国(global civilian power)”;
3、70年代“多边自主外交”
1972年7月,日本田中角荣 上台,提出以“对美协调为 主轴”,以恢复日中邦交为 “首要课题” 的“多边自主 外交” 。
❖ 第一,以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为基础,谋求同美国 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日本要在政治上 “发挥美国难以发挥的特殊作用”,在军事上“分 担责任”,在经济上维持协调,缓和矛盾,充当 “对等的真正合作者”。
❖ (1)对待“保革”、“左右”、“强硬派与温和派”等战后 政治中的意识形态派别,《宣言》统统予以排斥,称:“我 们不是鹰派”,“我们也不是鸽派”,“我们不是右翼”, “我们也不是左翼”,因为“冷战已经结束”;
❖ (2)对待日本外交,《宣言》主张:“我们已厌烦专等外部 压力的日本政治,也为无理念的外交而感到羞耻”,“(我 们)必须拥有理念力量,必须提出战略”,在和平、发展、 人权、环保等领域“日本必须发挥强大的指导能力”;
❖ 第二,借助中国抗衡苏联。日本“多边自主外交” 的首要课题是要恢复日中邦交。1972年9月,田中 访问中国,双方签署联合声明,恢复了两国正式外 交关系。
❖ 第三,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关系。1973年 “石油危机”后,日本实行“新中东政策”,加强 同阿拉伯国家的联系;1975年日本提出了缓和与东 盟关系的“福田主义”三原则,即“不做军事大 国”,同东盟国家建立“心心相印”的信任关系, “为东南亚的和平与繁荣做贡献”。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一波三折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1.中日两国的敌对(1949—1971)二战后,日本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旧金山和约》签订后,日本吉田政府于1952年4月与台湾当局缔结《日台和平条约》,建立了所谓“外交关系”,从而为中日关系正常化设置了新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决定采取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渐进积累的方式,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

1952年6月,中日签订了第一个战后民间贸易协定。

1953、1955、1958年又签订了三次民间贸易协定。

但1958年的“长崎国旗事件”一度导致中日贸易中断。

由于双方对发展经贸关系又很强的需求,1962年廖承志与高崎达之助签署了《中日贸易综合备忘录》,即L—T备忘录。

1963年中日友好协会成立,积极开展中日民间交流。

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中日关系受到严重冲击。

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前29多年的两国关系,可以清清楚地看到中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

第一是冷战这一国际大环境;第二是日美关系;第三是日台关系。

2.中日关系的蜜月时代(1972—1991)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剧变。

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感到震撼,谋求同中国邦交正常化的呼声高涨。

1972年9月,田中首相访华,双方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两国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1978年8月,两国又签署了《中日友好和平条约》。

10月,邓小平访日。

中日关系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1周年。

从表面上看,中日早已和解。

但是,这些年来的事态发展证明,这两个国家远没有实现真正的和解。

究其根源,是因为中日的和解,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安排。

两个国家的领导人为了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引导了41年前的正常化。

但是,从上至下的和解往往是脆弱的,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没有对过去战争历史的起码认识和反省,没有民间社会真正的对话和沟通,没有国民教育的反思,历史的旧恨随时可以被重新激活。

日本的公共外交

日本的公共外交

动漫文化外交
日本外务省于2008年3月14日星期五宣布任命哆啦 A梦为日本流行文化大使。日本外务省解释,设立 这一新职位是为了增加其他国家对日本文化的兴趣 ,并帮助他们的民众更好地理解动漫。 哆啦A梦是日本经典的动漫系列作品,在日本本土 和许多亚洲国家中都很受欢迎。 日本政府正努力将全球对漫画和动漫的兴趣转化为 政治优势,作为机构(JICA)
自1974年成立以来,日本国际合作署(JICA)作为日本政府官方发 展援助(ODA)的执行机构之一,一直在支持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人 力资源开发,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独立和可持续发展。 由于国际形势不断变化,JICA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合作。 2008年10月,日本国际协力机构重新组建为新机构,不仅在日本管 理技术合作,还提供赠款和官方发展援助日元贷款,成为仅次于世 界银行的第二大捐助组织。 JICA的活动涵盖农业、社会基础设施、扶贫、医疗保健等领域。
日本文化节
Hyper Japan Winter在伦敦 圆满结束。 这是英国最大的日本文化 盛事之一。 自2010年以来每年举行一 次。
J-FEST(J-Fest)是俄罗斯日本文化 节。 自2009年以来一直在莫斯科举行。 主要的组织者是在莫斯科政府的支 持下的日本驻俄罗斯大使馆,日本 赞助公司,文化公共组织和基金会 以及信息合作伙伴。 该项目的内容媒体制作人是樱井孝 正。
1.发展文化国际交流。 包括有:公众教育和体育交流计划;文化和艺术领域的互动,科 学专家与科学和文化名人之间的对话,文明之间的对话,日本研 究的发展。 特别强调与中东的对话,与亚洲,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知识交流, 与联合国机构的互动;双边文化合作以及通过教科文组织的互动 。 2.公共关系。 这些特别计划旨在加深和增进人们对日本海外形象的了解:发达 国家的重大文化活动的组织,日本旅游业的发展以及促进外国媒

日本外交政策分析

日本外交政策分析

日本外交政策分析学院:水利水电学院学号:2010301580281 姓名:吴莹日本是一个主要由大和民族组成的积聚凝聚力的国家,国家制度是君主立宪制度,但如今社会天皇也只是一个象征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权长时间把持在自民党手中,要谈论日本的外交策略,我们不妨先看看日本的崛起历史。

说到日本民族,给世界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三个词:好学、好战、团结。

日本地处亚洲最东方,日本人有着极强的民族自尊心,但是却不自敢于向先进的国家学习。

封建时代,学习大唐改革体制,使得国家走出奴隶社会;近代果断学习欧美改革政治体制,走君主立宪路线,大力发展海军,甲午一战击败有亚洲第一海军之称的清朝北洋水师。

1905年又以近五十万人的代价在中国东北击败沙俄,日本海军更是打的沙俄远东舰队抬不起头,这是日本正式成为世界强国的标志。

由此可见,日本的崛起过程中,先进文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

日本大和民族强大军事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表现的十分耀眼,军队有着极强的战斗力与执行力,虽然其在对我国的侵略战争中,遭遇了激烈的狙击,但是其自1937年开战以来一年内打垮上百万国民党军队的恐怖实力着实让我国吃了大亏。

二战日本最终输了,输在了硬实力上,但其强大的军队,以及整个民族表现出来的极强凝聚力给超级大国美国都带来了很大压力。

如今二战已经成为历史,日本在美国的援助下成功的从废墟中站起来,国家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尤其是经济方面,汽车工业,电子科技,新能源等等都走在世界的前面。

可以说,日本的和平发展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进作用,因此我们也必须正视日本的实力与影响力。

一个国家的外交,为的是什么,为的是为本国争取更多空间,争取更多实际利益。

外交形式有很多,有发自民间的企业交流,也有在国家层面上磋商与协议。

如今的日本虽然实力强大但是亚洲早已不是百年前日本一家独大的亚洲,中国的崛起迫使日本向西展现自己影响力的空间越来越小,尤其是在于中国的贸易当中,日本长期的贸易顺差导致了对中国市场的极大依赖性。

日本的外交基轴与联合国外交

日本的外交基轴与联合国外交

日本的外交基轴与联合国外交徐恺内容摘要日本的外交政策有三大支柱:联合国外交、对美外交和对亚洲外交。

联合国外交值得认真剖析。

日本联合国外交的目标基轴是从经济大国到政治大国和正常国家。

日本联合国外交中有四个特点:经济外交手段、日美同盟的影响、军事力量的借重以及民众意愿。

日本“入常”有两个重要目标:短期目标为出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推动联合国改革,清理联合国的“战后体制”,为日本成为“政治大国”、“普通国家”扫清道路;长期目标是使日本成为国际社会认可的“大国”。

关键词联合国外交政治大国日美联盟日本的外交从明治维新开始,其主线就十分明显,要求日本与欧洲列强并驾齐驱,成为世界列强之中的一员。

经过脱亚入欧等政策外交决策改变,经过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日本进入了与列强并列的时代。

在日本联合国外交中,日本外交主线延续着战前的目标,但实现目标的手段前后有所区别,战前采取的是军事手段,结果以失败告终,战后采用的则是经济手段。

一、日本外交的基轴:“经济大国”、“政治大国”与“正常国家”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外交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重返国际社会——经济大国——政治大国(正常国家)。

总体上,日本的外交目标与明治维新时期所定的目标一致,那就是确立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地位,从而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甚至是主导作用。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领土被盟军占领,丧失了包括外交权在内的绝大部分主权,同时还把日本、德国等法西斯国家定为“敌国”,被排除在国际社会之外,因此,日本在战后外交的首要任务就是重返国际社会。

当时日本首相吉田茂为日本定下了外交政策的基轴:与美国结盟,以对美一边倒、搭安全便车为前提,站在“自由国家”一边,发展经济,展开经济外交,使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总体上来说,日本外交的立足点就是富国轻兵。

1951年的《旧金山和约》结束了对日战争状态,恢复外交关系,日本在国际社会上得到独立,重返国际舞台。

《日美安全条约》将日本与美国捆绑在一起,由此,日本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

战后日本的外交政策

战后日本的外交政策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
政治环境:
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但国内资源稀缺。
即在美国庇护下以经济力量为手段向外发展,达到发展经济、 培育国力的目的。经济外交的重点是东南亚。日本通过战争 赔偿、贸易、投资等向东南亚实行经济渗透。同时还不断加强 与美欧的经济交流。
岸信介政府提出“ 岸信介政府提出“经济外 交”
日美关系不变 政策 日苏对话
亚洲外交
新中东
中日帮交正常化
80年代后
外交特Hale Waihona Puke : 外交特点:一切外交活动立足于扩大日
本的政治影响,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 增大日本在世界上的发言权。
以“政治大国”为目标 以“综合安全保障战略”为核心 外交性质由追随变为自主,从经济转为 政治,范围由利害关系扩大到全世界, 外交姿态由低变高
70年代到80年代
1972年7月-1976年12月田中荣以日 美关系为基轴的“多边自主外交” 1974年12月-1976年12月三木武夫的 “等距离外交” 1976年12月-1978年12月福田赳夫的 “全方位外交”
多边自主外交
背景: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扩大 背景 经济活动空间,回应“日本是经济动物” 的国际舆论---尼克松冲击波,中美关系 改善的影响,日本获得一定的外交自由 度。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具体内容:
1.全盘接受美国的政治经济改革 . 1.全盘接受美国的政治经济改革 2.配合美国的冷战与遏制政策,参与对社会主义国家的 2.配合美国的冷战与遏制政策, 配合美国的冷战与遏制政策 战略物质禁运,并积极支持美国发动侵朝战争. 战略物质禁运,并积极支持美国发动侵朝战争. 3.1951年9月同美国签定片面条约,恢复国家主权. 3.1951年 月同美国签定片面条约,恢复国家主权. 4.1951年和1954年同美国签定《日美安全条约》,《共 4.1951年和1954年同美国签定《日美安全条约》 年和1954年同美国签定 同防御援助条约》,使驻日美军合法化 同防御援助条约》 5..对新中国采取敌对政策. 5..对新中国采取敌对政策. 对新中国采取敌对政策 6.积极谋求恢复同西方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 6.积极谋求恢复同西方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 积极谋求恢复同西方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

日本外交政策的演变

日本外交政策的演变

政治大国倡言者——铃木善幸
政治大国推进者——中曾根康弘
政治大国代言人——小泽一郎
政治大国积极实践者 ——小泉纯一郎
日本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措施
• 1、清除战败国意识,进行“战后政治总
决算”
• 2、放弃“重经济、轻武装”的路线,积
极配合美国全球战略,分担责任
• 3、树立“国际新形象”
追随外交的代表——吉田茂
日本经济外交的主要内容
• 对欧美发达国家,日本重点以签订(或修订)双 边《通商条约》和加入国际经济组织为突破口, 到60年代中期,日本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签订或修 订了《通商条约》,加入了《关贸总协定》和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发展中 国家,日本重点以ODA为手段,不仅促进了商品 出口、资本输出和原材料供应,而且改善了这些 国家民众对日本的感情,提升了日本在国际社会 的影响力。
经济外交的代表——池田勇人
多边自主外交的具体表现
• • • • 1、日苏关系正常化 2、日美关系平等化 3、日中关系“半官半民” 4、 “新中东政策”
多边自主外交代表——鸠山一郎
日本政治大国目标的内涵
1、积极全面地参与国际事务,增加对国际事务的发言权和 决策权,把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在各类国际组 织和多边机制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主要目标,并以对国际 组织和活动提供大额经费为敲门砖,寻求在全球事务中发 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以强有力的经济、科技实力为后盾,在世界经济交流、 合作及经济规则的制定中处于中心的地位,在国际经济组 织、区域合作组织及相关峰会上发挥导向作用,对国际经 济、贸易政策和区域合作进程发挥决定性影响,力图把经 济与援助优势转化为政治优势; 3、以日美同盟为轴心,以适度的军事力量为依托,在维护 亚太地区安全与世界和平方面发抨主动而积极的作用,致 力于推动以日美同盟为主、多边合作为辅的地区战略,寻 求在地区格局与秩序中占据有利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4、以美、日、欧三极体制为基点,以西方共同的政治、经 济制度和基本价值观为模本,发挥集体领导和示范的作用。 推动政治自由化、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法制化。

战后日本外交政策

战后日本外交政策

战后日本外交政策导读:战后日本外交政策,一、日本战后外交的背景,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交受到内政机制的影响和制约,国会程序在外交决策过程中层次最高,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由内阁负责,在日本,首相在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决定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参与制定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执政党在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战后日本的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与自民党的主张基本一致,自民党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与以美国建立战后日本外交政策一、日本战后外交的背景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是国内政治需要的产物。

外交受到内政机制的影响和制约。

国会程序在外交决策过程中层次最高,外交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由内阁负责。

在日本,首相在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的决定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政党以国会为舞台,参与制定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执政党在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战后日本的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与自民党的主张基本一致。

自民党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与以美国建立同盟关系为基轴,在此基础上发展与各国的关系。

日本的新闻媒体对对外战略的选择和外交政策的制定也有较大的影响。

二、日本战后外交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45.8—50年代初)卧薪尝胆,依美图存的外交政策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期间,日本统治阶级采取了依托美国庇护,伺机发展自己、重新在国际社会崛起的对外战略。

这一对外战略得到充分实现。

从重结果的观点看,战后日本投入美国的怀抱,换取到宽大的媾和条件和安全保障措施,它从日美基轴路线中得到的“实惠”是显而易见的。

(1)在国内体制方面,日本凭借美国占领政策的力量,实现了由战前政治与经济统治体制向议会民主和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2)在“战后处理”方面,日本作为对亚洲各国犯有滔天侵略罪行的战败国,在美国的庇护下,逃避了巨额赔款、分割占领、以及接受战胜国监督管理的命运。

(3)在安全方面,日本栖身于《日美安保条约》的卵翼之下,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安全效果。

解析日本的东亚外交——从鸠山到菅直人的东亚合作政策

解析日本的东亚外交——从鸠山到菅直人的东亚合作政策
察其 东亚外交在东北亚和东南亚地 区的不同表现, 及其对中 日关系的影响。 【 关键词 】鸠 山外交 菅直人外交 东亚地 区一体化 中日韩合作 【 作者简介】上海 国际问题研究院 日 本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员
20 0 9年 9月 日本民主党取代 自民党执政 , 鸠山内阁以 “ 构建东亚共同 体”为政治符号的东亚合作政策及其外交活动, 对促进地区合作产生了积极
。 鸠山 由幺 夫 己 。 鸠山 由纪夫 。 鸠山 由纪夫 。 J 山 由纪夫 l 岛 『 0政治哲学 J V i e 0 9年 私 、『 o c j2 0 『 0政治哲学 J V ie 0 9年 私 、『 o c 2 0 J 『 0政治哲学 J V ie 0 9年 私 、『 o c 』2 0 『 口政治哲学 J V ie 0 9年 私 ) 、『o c J 2 0 9月号、第 9月号、第 9月号、第 9月号 、第 1 9 一 。 3 1 9 4 一 。 3 —10 10 4 、第 19 一 。 3 10 一 。 4
经奠定 了东 亚共 同体 的物质 基础 ,必须抓 住地 区经 济一体化 的机遇 , 东亚 把
塑造成有利于 日 本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在中国经济规模超过 日本的现状 下,需要使中国遵守 “ 国际秩序” ,以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 。第三,构 建东亚共同体的具体路径是,日 本发挥领导作用, 韩国和中国台湾和香港地
5 7
} 蟹 蜀 ,耳 第 期 肇虑 口,
上述鸠山设想主要包括三项主张。 第一 , 应对美中两国维持和建立霸权 地位 的博弈 , 需要建立东亚永久性的安保框架 , 在军事上依靠美国遏制 “ 中 国军事威胁” 同时限制美国 “ , 放纵” 达到维护 日 , 本国家安全的目的。 第二, 构建东亚共同体是 日本创建 “ 基本生活空间”的需要。中日 韩的经济规模 已

当代日本外交政策演变及中日关系问题1

当代日本外交政策演变及中日关系问题1

当代日本外交政策演变及中日关系问题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政治格局终结并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目前正处在新旧格局复杂交替的过渡时期,即暂时以“一超”(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为特征的多元化格局形成。

从而使欧盟、日本在经济、政治逐渐摆脱对美国的从属地位,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

二战后,日本战败,日本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然而,在美国帮助日本实施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经济改革,使得日本经济得以发展。

战后的日本为美国所占领。

日本在依靠美国的援助取得经济重建的同时,就与美国正式结成同盟关系。

日本的一切外交活动均由美国占领当局处理。

如加入《万国邮政公约》等组织都需要通过美国占领军当局办理。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单独同日本媾和,开始恢复日本的部分外交。

日本开始提出与美国结盟,谋求政治大国战略。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战略目标主要就是指在东西关系、南北关系、军备控制等一系列世界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拥有不次于其他大国的发言权。

具体地讲:首先要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成为积极发挥影响世界政治的一极,与西欧大国平起平坐,成为西方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领袖”。

其次,要在亚太地区起主导作用。

第三,使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从发挥地区性作用进而发挥全球性影响。

日本外交政策演变:一、追随外交。

日本在二战中战败在此阶段追随美国,其表现为:第一,追随美国执行反华、反共、敌视新中国,实质就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立。

第二,为侵朝美军提供“特需”将日本列岛变成美军的后勤供应基地。

第三,在美国的操纵下,进行片面的媾和,并将自己的安全保障“托付”给美国,与美国签订有损主权的《日美安保条约》和《日美行政协定》。

日本名义上取得了独立,享有外交权,实际上日本仍处于美军半占领状态。

二、经济外交。

日本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上,提出“东亚经济圈”的构想,改善与发达国家的双边关系;其次,加入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组织三、多边自主外交。

战后日本外交政策

战后日本外交政策

战后日本外交政策复邦交为标志,日本的对外战略开始由从属型向自主型转变。

日本在维持日美特殊同盟的前提下,加强自主外交,以取得战略主动及扩大在国际社会上的发言权,在处理国际事务时争当主角,为成为政治大国、向外扩张做好了准备。

70年代日本的经济外交有了新的变化,援助外交成为其推行经济外交、缓解本国危机的主要手段,成为政治外交的重要一环。

70年代之前,日本的安全保障政策主要是围绕着日美安保条约而展开的,其主要内容是军事的和政治的,并不直接涉及到经济事务。

石油危机则使经济问题成为事关国家安全战略的大问题和政治问题,成为日本政府后来提出“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的基本背景,日本正式迈出了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步伐,以取得在国际舞台上独挡一面的位置。

第五阶段(80年代以来)做“国际国家”——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80年代日本对外战略的目标发展为做政治大国,做“国际国家”,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起主导作用。

即,日本要从单纯的经济大国转变为取得全球政治、外交领导杈的国际国家。

日本政治大国战略的提出,标志着其决策和观念已经从经济优先变为经济、政治并重。

在日美同盟关系上,已改变了过去在战略上一味依赖美国的方式,强调日美“两国都负有世界性的责任”,日美同盟更加突出了军事合作关系。

日本防卫费在1987年首次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l%,成为仅次于美国、苏联,位居世界第三的军费大国,为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奠定了强大的军事基础。

80年代日本已把触角伸向全球,日本首相在发达国家首脑会议上极为活跃,并把东南亚地区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重点发展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企图成为东南亚地区的领头羊。

同时还积极发展与欧洲各国的关系,突出自己已是日美欧三极中的一极,并寻求欧洲对它走大国化道路的支持。

冷战结束后的日本外交政策冷战后的10年,日本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各大国的关系,并做了重大调整,它仍然把与美国的关系放在首位。

日本认为,美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日本必须借重的力量,并特别加强了与美国的军事同盟关系,把防范中国放在了日美同盟的首位。

分析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

分析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

分析⽇本对华政策的演变分析⽇本对华政策的演变援朝抗⽇战争明代后期对外重要战争之⼀。

万历⼆⼗年(1592年),⽇本军阀丰⾂秀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明廷任命兵部侍郎宋应昌为援朝经略,总兵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率军45500⼈⼊朝抗⽇。

⼆⼗⼀年正⽉,收复了平壤和北部诸城并进占开城。

⼆⼗五年⼆⽉,丰⾂秀吉再次发动侵朝战争。

明廷任命兵部尚书邢玠为总督,杨镐为经略,⿇贵为备倭将军征集⼤军10万⼈援朝鲜。

⼆⼗六年⼋⽉,丰⾂秀吉病死,⼗⼀⽉⽇军撤退。

援朝抗⽇战争中,明朝先后投⼊22万兵⼒,牺牲84000⼈,⽤鲜⾎凝结了中朝两国⼈民的友情。

⽇本⼤陆政策(1867)⼤陆政策也称⼤陆经略政策,是⽇本⾃明治维新后,“不⽢处岛国之境”,⽴⾜于⽤战争⼿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

⽇本⼤陆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并在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中得以实施。

因此中⽇甲午战争本质上不是⼀个孤⽴的事件,⽽是⽇本近代⾛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必然产物。

⽇本明治政府建⽴之始,即于1867年(同治六年)发表“天皇御笔信”,宣称“⽇本乃万国之本”,要“开拓万⾥波涛,布国威于四⽅”,把对外扩张作为根本国策,乃制定“⼤陆政策”。

该政策确定对外侵略步骤共分5期:第⼀期征服台湾;第⼆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中国东北和内蒙古);第四期征服全中国;第五期征服南洋、亚洲乃⾄全世界。

其内容见诸1929年披露的“⽥中奏折”。

(参见“⽥中奏折”)虽然⽇本官⽅极⼒否认该秘密⽂件的存在,但⽆法否认近代以来⽇本按此步骤对外军事侵略的基本事实。

《中⽇修好条规》(1871年9⽉13⽇)清廷与⽇本政府之间订⽴的第⼀个条约。

同治九年、⼗年,⽇本两次遣使来华,要挟清廷“仿西成例,⼀体订约”。

1871年9⽉13⽇(同治⼗年),李鸿章与伊达宗城作为双⽅全权代表于天津签订本约。

凡⼗⼋条。

主要内容:两国各以礼相待,互不侵越;两国政事⾃主,“彼此均不得代谋⼲预”;两国可互派使⾂驻京;议定通商港⼝,可在指定的对⽅各⼝设理事官,⾏使对等职权;两国兵船为保护各⾃商民可往来指定的对⽅⼝岸,禁⽌驶⼊他⼝及内地河湖⽀港。

日本幕府时期的对外政策

日本幕府时期的对外政策

日本幕府时期的对外政策自1603年德川家康开创幕府时代开始,日本进入了长达两百多年的封闭与自我保护时期。

尽管在这个时期中,日本的社会、文化和经济都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与成就,但其对外关系却深受其政府的掣肘与限制。

幕府政权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和实行孤岛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使得其对外交流、贸易、文化沟通等方面一直处于封闭状态。

本文将从政策与理念上对幕府时期的对外政策进行探究。

1. 政策概括幕府时期对外政策可总结为:封锁、限制、镇压、保护。

封锁指的是将日本从世界贸易和文化交流中隔绝开来,限制是指对于国内的人和物的出入境进行限制,镇压是指加强对外国商人和传教士等非本国人员的管理和惩罚力度,保护是指提高国内的实力和保障国界的安全。

长期以来,幕府政权通过实行“海禁”政策,封锁日本的海域成为其对外关系的主要手段。

在这个时期,在日本境内只允许唯一一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同意下开展对外贸易活动。

同时,日本治安方面对于各种异族和外来的宗教、文化进行镇压,限制了对于外部世界的了解和交流,以此更好地维护其自身的政治稳定和实行封锁政策。

2. 政策形成原因幕府时期的对外政策的形成背景非常复杂,其主要原因可分为内部和外部因素。

2.1 内部因素a. 内乱在幕府时期前期,日本曾经历了长达近150年的战乱时期,由于不断的战争和混乱,形成了许多割据政权,政治和经济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

由于战乱的出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十分困难,因此幕府政权所采取的封锁和限制政策便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定与繁荣,以此保证国内人民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和市场机会。

b. 倭寇倭寇是中国明朝时期对于日本海上盗贼的称呼。

而在日本境内,倭寇泛指任何以海盗为职业、活动于中国、朝鲜半岛及日本近海的匪徒。

倭寇时期对于日本来说,意味着当前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动荡,因此当时幕府政府加强对于海岸线的控制和对于海上贸易的监管,坚持封锁和限制政策就显得尤为必要。

2.2 外部因素a. 侵略中国的历史在明朝时期,日本曾经对于中国发动过一些次突袭,但由于中国守卫力量的强大,日本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胜利。

日本幕府时期的对外政策与影响

日本幕府时期的对外政策与影响

日本幕府时期的对外政策与影响日本幕府时期,即从1603年开始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之前,是日本历史上一个特殊而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日本由于实行封闭政策以及幕府体制的建立,对外交往受到了限制并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日本幕府时期的对外政策主要是封闭的。

江户幕府为了保持国内的秩序与稳定,实行了严格的封锁政策,对外贸易被限制在对荷兰人和中国的琉球贸易,其他国家被拒之门外。

这与当时欧洲列强的势力扩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幕府对外贸易政策并非完全封闭,而是精英阶层在维持稳定的前提下,通过特定商人进行贸易,开展了一些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

其次,封闭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日本的社会经济发展。

由于限制了对外贸易,日本在农业、手工业以及学术等方面难以从外界获得创新和先进技术。

这导致日本在科技进步上相对滞后,未能与欧洲列强保持同步发展。

然而,封闭政策也让日本在国内实现了相对的稳定与独立,避免了外部势力对于内政的干涉。

在这个时期里,幕府对外政策的局限性也渐渐显现。

随着欧洲列强的力量扩张以及航海技术的进步,外国船只不时到达日本海域。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848年美国海军舰队的到访,旨在打开日本对外贸易的大门。

幕府面临着一项艰难的抉择,是否打破封锁政策与外国展开交往。

然而,尽管幕府最后同意开港,但其对外交往仍然是有限的,没有给予外国商人自由活动的权利。

然而,封锁政策对于日本造成的局限也促使了幕府内部和国内外力量之间产生一系列改革和变革的思潮。

一些精英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与世界其他地区接触的重要性,并主张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外界。

他们认识到日本的先进和经济的发展需要依赖于对外交往与学习。

这种思潮逐渐形成了幕府内部的改革派以及后来的明治维新运动,推动了日本从幕府时期走向近代化的进程。

因此,日本幕府时期的对外政策对日本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一方面,封闭政策限制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其在科技进步上滞后于欧洲列强。

另一方面,这种封锁也保护了日本的独立与社会稳定,并促成了一部分人意识到与外界接触的重要性,从而推动了对外开放的思潮。

近代日本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

近代日本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

近代日本的外交政策与国际地位近代日本是一个独特的国家,其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从孤立主义到帝国主义,再到战后的和平主义,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演变。

本文将探讨近代日本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1. 孤立主义时期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日本实行了长达两个世纪的孤立主义政策。

这一时期,日本与世界其他国家基本上没有外交联系,对外交往非常谨慎。

这种孤立主义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日本的封建体制和对外国势力的恐惧。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日本的现代化运动,孤立主义政策变得不再适应日本的国家利益。

2. 帝国主义时期20世纪初,日本开始追求帝国主义政策,并试图在亚洲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

这一时期,日本先后侵略了中国的东北地区、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国家,成为亚洲的霸权国家。

日本的帝国主义政策主要是出于经济和资源的需求,以及对于地缘政治的追求。

然而,这种侵略行为引起了世界其他国家的不满和抵制,最终导致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

3. 战后和平主义时期战后,日本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混乱和重建,最终采取了和平主义政策。

根据日本宪法第九条的规定,日本放弃了战争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并致力于和平与国际合作。

这一时期,日本将外交政策的重点放在了经济合作和国际组织的参与上。

通过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和投资,日本逐渐恢复了经济实力,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日本也积极参与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4. 影响与展望近代日本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的变化对日本本身和世界其他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孤立主义时期的封闭使得日本错失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发展机会,导致了国家的落后。

而帝国主义时期的侵略行为则给亚洲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破坏。

战后的和平主义政策使得日本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接纳和尊重,并为日本的经济复苏和和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亚洲地区的崛起,日本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将继续发生变化。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日本对外战略的演变与中日关系
1979年11月,两国发表《日美防 卫合作指针》 将驻日美军与日本 自卫队在战时的合作具体化。
1981年5月,《联合声明》发 表,宣布两国为同盟关系。
1997年9月,《新日美防卫合 作指针》发表,宣布两国为同盟 关系。两国军事同盟从防御型转 向进攻型。 日美同盟形成与发展
2.70年代,日本推行多边自主外交
2005年4月5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了新版教科 书修改审定结果,有八本历史教科书获得通过。 其中扶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公民课教科书在谈到 中日争议的钓鱼岛时,称该岛“为日本领土,但 中国声称对其拥有主权。”
1996年 4 月17日,日美 在东京举行了 首脑会晤,共 同发表了《日 美安全保障联 合宣言》
• 1972年,田中角荣提出了“多边自主”的外交 方针。
• 田中角荣抢在美国前同中国建交。 • 田中实行支持阿拉伯国家、疏远以色列的“新
中东政策”。 • 三木首相提出对中、苏奉行“等距离外交”。 • 1976年福田首相提出“全方位外交”,即“同
谁都友好”。 • 1978年~1980年,大平首相实行“综合安全保
日美安全 保障联 合宣言
1997年9 月23日,新 的《日美防 卫合作指导 方针》正式 问世。
日美防卫 合作指 导方针
3.中日关系的前景
(1)发展中日关系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 首先,双方在维护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
共同发展方面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 • 其次,由于地理、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原因,两国民间存在着
中日关系主要障碍
二、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80年代确定中日关系四原则
1、和平友好 2、平等互利 3、相互信赖 4、长期稳定
邓小平会见中曾根
1991年8月,日本首相海部俊树访华。8月12日,江 泽民总书记在北京中南海会见海部俊树首相。

从华盛顿会议到九一八事变——论1921—1931年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

从华盛顿会议到九一八事变——论1921—1931年日本对华政策的演变

作者: 沈予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抗日战争研究
页码: 16-41页
主题词: 日本对华政策;九一八事变;华盛顿会议;日本军国主义;张作霖;币原外交;日本帝国主义;蒋介石;关东军;满蒙
摘要: <正> 1921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到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远东国际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阶段。

本文拟以外交档案、文献为依据,探讨1921—1931年日本对华政策演变的基本脉络,剖析在东京交替出现的“币原外交”、“田中外交”的特征,揭示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九一八事变,走上武力侵华道路其政策形成的真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大国倡言者——铃木善幸
政治大国推进者——中曾根康弘
政治大国代言人——小泽一郎
政治大国积极实践者 ——小泉纯一郎
日本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措施
• 1、清除战败国意识,进行“战后政治总
决算”
• 2、放弃“重经济、轻武装”的路线,积
极配合美国全球战略,分担责任
• 3、树立“国际新形象”
追随外交的代表——吉田茂
日本经济外交的主要内容
• 对欧美发达国家,日本重点以签订(或修订)双 边《通商条约》和加入国际经济组织为突破口, 到60年代中期,日本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签订或修 订了《通商条约》,加入了《关贸总协定》和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发展中 国家,日本重点以ODA为手段,不仅促进了商品 出口、资本输出和原材料供应,而且改善了这些 国家民众对日本的感情,提升了日本在国际社会 的影响力。
经济外交的代表——池田勇人
多边自主外交的具体表现
• • • • 1、日苏关系正常化 2、日美关系平等化 3、日中关系“半官半民” 4、 “新中东政策”
多边自主外交代表——鸠山一郎
日本政治大国目标的内涵
1、积极全面地参与国际事务,增加对国际事务的发言权和 决策权,把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并在各类国际组 织和多边机制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主要目标,并以对国际 组织和活动提供大额经费为敲门砖,寻求在全球事务中发 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以强有力的经济、科技实力为后盾,在世界经济交流、 合作及经济规则的制定中处于中心的地位,在国际经济组 织、区域合作组织及相关峰会上发挥导向作用,对国际经 济、贸易政策和区域合作进程发挥决定性影响,力图把经 济与援助优势转化为政治优势; 3、以日美同盟为轴心,以适度的军事力量为依托,在维护 亚太地区安全与世界和平方面发抨主动而积极的作用,致 力于推动以日美同盟为主、多边合作为辅的地区战略,寻 求在地区格局与秩序中占据有利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4、以美、日、欧三极体制为基点,以西方共同的政治、经 济制度和基本价值观为模本,发挥集体领导和示范的作用。 推动政治自由化、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法制化。
日本外交政策的演变
日本外交政演变:
追随外交 经济外交 多边自主外交 争做政治大国外交
追随外交的主要表现
• 1、追随美国,执行反华反共敌视新中国的外交
政策
• 2、为侵朝美军提供“特需”,将日本列岛变成
美军的后勤供应基地
• 3、在美国的操纵下,进行片面媾和,并将自己
的安全保障“托付”给美国,与美国签订有损国 家主权的《日美安保条约》和《日美行政协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